讀老人與海鷗有感范文
時間:2023-03-29 07:56: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讀老人與海鷗有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今天,我學習了《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讀后感想很多,感觸很深,啟發很大。
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一位老人與海鷗之間充滿友誼、最重情誼的故事,老人視海鷗為兒女,給它們起名字,喂餅干,照顧和護理傷病的海鷗;老人去世后,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面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后又肅立不動,象是為老人守靈的“兒女”,表現了海鷗與老人的深厚情誼,真讓我們贊嘆不已。
我也親身經歷過一件事情,有一天我和媽媽去散步,發現路邊有一條小狗被人丟棄,小狗在可憐地向我求救,原來小狗的一個眼睛被染發素弄傷了,所以被主人丟棄,我想這條小狗太可憐了,就與媽媽商量把它帶回家來。回到家里我小心地幫小狗擦洗眼睛,拿好吃的給它吃,把它放在房子里,經過幾天的細心照料,小狗的眼睛慢慢地好起來了,身體也健壯起來了。從此我每天上學它都要送我到門口,每天放學回來它都對我搖頭擺尾,我去散步它也緊跟不舍,我們成了好朋友。
我深深地感到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要愛護它,保護它,要與動物建立深厚的感情,和諧相處;我也想到愛護動物就是愛護人類自己,善待動物就是善待自己,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和諧、幸福;我也想到人與人之間更加應該和睦相處,誠實信用,這樣我們的生活就加美好,社會就會更加安定。
篇2
學習了“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我完全沉浸在海鷗與老人之間的故事中……
其中海鷗深厚的情意在我的腦海中留了深刻的印象。老人去世以后,海鷗們圍著他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成了一個白色的漩渦,從中可以看出海鷗是多么懷念老人啊……
雖然我并沒有看到這一感人的情景,但作者把它描述地非常細致,生動,讓人覺得就在眼前,不禁淚如雨下。
篇3
【關鍵詞】新課程;合作學習;探究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我們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焙献鲗W習正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是現代新課程倡導的新的學習方式之一,它是學生在小組、團隊中為完成共同的目標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學習。它既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投入到學習中來,又能讓學生在討論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與競爭能力,有助于因材施教,彌補教師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教學的不足,從而實現使每個學生都得到良好發展的目標。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較好地進行合作學習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幾點看法:
一、重視合作學習前的自主學習
在過去的教學實踐中,我經常用到合作學習這一形式,發現當老師布置完討論任務,讓學生展開討論時,有的學生不知道要從哪里說起,有的東張西望,有的小組干脆說起了閑話,等到交流時就啞口無言。之所以會造成這種局面,是因為我忽視了合作學習前的自主學習。 沒有自己先開動腦筋思考問題、理解意思,怎么能進行合作學習呢? 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12課 《老人與海鷗》一文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了解老人與海鷗之間有著怎樣的感情?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我讓學生圍繞兩個方面自主學習:一是反復閱讀課文第1至13自然段,找出表現老人關愛海鷗的相關語句有感情地讀一讀,標注自己的體會與理解;二是反復閱讀課文第14至18自然段,思考“安放老人遺像的地方發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找出相關語句有感情地讀一讀,標注自己的體會與理解。自主學習完成以后,再讓學生分四人小組交流剛才讀、標注的部分。這樣設計,可以讓學生在充分讀、標注的基礎上交流自己所掌握的內容,不會出現討論時沒話說,不知說什么好的現象,讓合作學習的效率更高。
二、重視閱讀教學中教師的指導作用
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向導和促進者,共同學習的合作者,這是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和基本理念。作為教師要發揮組織者、指揮者和參與者的作用,引導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合作學習中,盡可能的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嘗試發現、合作交流、體驗成功,使他們充分的展示自我,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和發展。
首先,教師以學長的身份與學生心靈溝通,尊重學生,服務學生,以民主的教學行為,努力營造輕松自然、親切和諧、自由愉悅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充分的發揮。
其次,教師要認真觀察各小組的學習活動情況,積極啟發,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合作意識,并適時組織小組學習成果的交流。如果個別小組在活動中有障礙,教師可參與到活動中去,予以固化和引導。
第三,學生合作學習過程中,老師要不斷監控小組活動,做觀察記錄,及時對小組活動進行反饋,針對學生爭持不下或思維受阻不能深入時,老師必須介入,及時點撥,排除思維障礙。教師要予以合理而有效的引導,充分發揮導向作用,避免學生在互相爭執拖延中浪費時間,努力提高合作學習的時效性。
三、重視合作學習形式的新穎多樣
在課堂教學中,為調動合作學習時的積極性,達到好的討論效果,我們應運用不同的合作學習形式,把學生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教師要抓住中心議題或關鍵性問題,引導學生各自發表見解,集中解決難點,讓學生與學生之間通過對話、答辯、爭論等形式展開活動,并在爭辯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質疑解惑中明晰答案。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討論時熱情高漲,討論得出的結果就有價值,合作學習的目的就能順利達到。
1、情境導入式。
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理解教學內容,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提高教學效率。情境導入式包括游戲情景導入、故事情景導入、問題情景導入、懸念情景導入和圖像情景導入等。
語文課堂上,教師根據課文特點創設以形象為主體,富有感彩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吸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達到最佳效果。學生對形象逼真、色彩艷麗、栩栩如生的動畫片、卡通片、實物等非常感興趣,思維容易被激活。這種直觀的情景在學生的頭腦里留下的不僅僅是表象、概括,而且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主動探索、發現新知識的欲望。
例如,《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文,就可以用情境引入式導入新課。首先講一個關于作者季羨林到德國留學時的小故事,向學生介紹季羨林是我國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梵文、巴利文專家、作家,被稱為“國學大師”、 “學界泰斗”、 “國寶” 。他的文章深受大家的喜愛。然后播放德國風光視頻或圖片,讓學生感受德國風情,初步了解德國人愛養花,并且目的是“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再齊讀課題,引導學生以作者為向導去德國的街道上,甚至到德國人的家里欣賞他們養花創造出來的美景。
良好的導入情境創設,往往是一節高效課堂產生的前奏,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和吸引力,能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去閱讀課文,從而找到想獲得的答案。
2、小組討論式。
所謂討論,即對某一問題交換意見或進行辯論。在課堂上教師有針對地提出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各小組互相交流,最后有師生點評。師生通過共同參與學習活動,完成學習任務。在開展討論式教學活動中,做好學生意識的強化工作,并把握好三個環節,即向學生講清楚討論式教學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讓學生親自體驗討論活動;使學生感受討論學習帶來的樂趣。同時,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態,采取正面鼓勵,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做到統籌兼顧,設計出優生易于發揮,差生能夠參與討論的問題。
如教學《橋》時,在朗讀課文之后,讓學生分組討論六個問題:(1)這究竟是一場怎樣可怕的洪水呢?(2)洪水如此的勢不可擋,此時此刻,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會有逃生的本能,那么,村里的一百多號人是怎樣逃生的呢? (3)如果此時大家都亂哄哄地擁上窄窄的木橋,會發生怎樣的后果呢?(4)老漢從隊伍里揪出的人是誰?老漢為什么把他揪到最后?(5)小伙子又怎么做?后來發生了什么事?(6)從老漢的言行中你覺得他是個怎樣的人?要求每個小組負責討論一個問題,再由小組代表發言交流,最后,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點評肯定,表揚回答問題優的學生或小組。
通過討論,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學習的興趣,加深理解,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3、合作探究式。
合作探究式學習是新課改三維目標中的重要組成之一,旨在充分調動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讓學生懂得怎樣學習,理解學習過程,掌握學習方法,而不是讓學生接受現成的結論。探究是多層面的活動,包括觀察事物,提出問題,得出什么結論等。其操作過程可分為提出中心問題,小組分別探究,學生代表作總結。問題是探究式學習的驅動力,也是引發認識沖突,打破認知平衡的關鍵。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通過創設科學合理的探究式問題情境,多給學生一些思考問題的時空和質疑提問的機會,誘導學生積極參與,調動學生主體參與意識和學習的積極性,激發探究欲望,并主動進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四、注重小組合作學習的激勵評價
合理的激勵評價,是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通過對小組合作學習成效進行科學評價,能讓“合作”和諧、深入、持久。
1、學生個人表現評價。
教師的評價是小組合作學習質量的保證,是學生進步的“強化劑”。教師對學生個人進行評價要重視評價的激勵功能。我們知道,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渴望被肯定、被尊重、被賞識的需要,更何況我們面對的是一些未成年人,所以,教師應用賞識的眼光和心態去尋找學生點滴的閃光點,用賞識的語言進行激勵,使他們的心靈在教師的賞識中得以舒展,讓他們變得越來越優秀,越來越自信。
例如對那些在合作學習中參與熱情高、探究能力強、善于帶領其他成員共同探究的學生,我給他們的評價是:“你們不但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而且會帶領其他同學共同探究。真是老師的好幫手!”而對于那些不是很自信的同學,我常這樣鼓勵他們:“老師相信你有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跟同學們一起討論、研究,那有多好呀!加油,你一定行!”對于那些成績中下等的學生,我也會適時地作出激勵性評價:“其實你很聰明,如果你能學習再努力點,一定會有很大進步!”借以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予以鼓勵,對學生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讓學生在贊許中不斷進步。
2、小組合作評價。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理念的產物。在學習中通過相互合作探求、交流和展示,既能體現集體的智慧,又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為了保證小組合作學習取得理想效果,教師要精心組織小組合作學習,關注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態度,及時作出合理的評價,主要評價學生在小組學習中能否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是否得到提高,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能否相互幫助,共同進步等,讓每個小組的成員通過合作學習后都能看出自己與其它小組的差距及努力方向,認識到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對于合作表現優秀的小組,教師要及時表揚,如給予“你們小組分工明確,各盡其職,動作迅速,而且合作愉快,值得大家學習!”等激勵性的評價,為其他小組樹立榜樣。其他小組在先進小組的鞭策下,也積極調整自己的合作方式,迅速得出探討的結論。
總之,在合作學習中,對集體成果的評定和認可有利于強化學生的集體觀念,合作意識,提高小組的內聚力;同時也應關注對學生的個性差異、水平差距,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評價和獎賞,每個學生都能從老師的評價中獲得激勵,從而促進學生奮發上進,和諧、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鑒.合作學習的形式、實質與問題反思.課程.教材.教法.2004,(8),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