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四面楚歌范文

時間:2023-04-09 23:28: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成語故事四面楚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劉邦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的項羽部隊。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看,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虞姬自刎于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僅剩兵卒至烏江,最終自刎于烏江。以后人們就用四面楚歌這個詞,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而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于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金鄉縣開發區(魚山鎮)中學   申海利

 

五千年的中國文明史,就像奔騰不息的大河,浩浩蕩蕩,波瀾壯闊,而歷史成語故事就像那浪花一朵,或者水珠一顆,晶瑩剔透,熠熠閃光。它折射著歷史的滄桑變遷,透露著古人的聰明智慧。我們用虔誠的雙手,掬一捧歷史成語的碎花,細細揣摩,慢慢體會,歷史的靈感就會像茶,像咖啡,像薰香一樣融入你的腦海,你的身體,讓你的一言一行充滿歷史的醇味,閃耀歷史的靈光。

當我們走近春秋戰國的歷史曠野,迎面而來的是那位循循善誘的老者——孔子。他一句“有教無類”,讓萬千平民子弟背起書包,走進學堂,開始讀書識字;他一句“為政以德”,讓幾千年的封建統治者,誠惶誠恐,戰戰兢兢,“德政”成為他們一生追求的目標;“當仁不讓”讓我們敢于站在真理的一邊,面對強大的敵人,據理力爭;“溫故知新”讓后世學子知道了追求新知的前提是溫習舊知。

“退避三舍”——是晉文公留下的經典。重耳以一國之君的身份率軍與楚軍交戰,反而要退避三舍,真是讓一般士兵想破腦袋也想不透。然而它卻透露出晉文公的厚道做人和軍事智慧。退避三舍,首先還掉了楚成王當年救濟他的人情,同時又避開了楚軍的軍事鋒芒,一舉兩得。他警示后人,欠人情是要還的;其次,退卻也是進攻的一種。你看,“退避三舍”,區區四個字,給人多少領悟。

如果你是一位失敗者,或者正經歷著人生嚴重的挫折,那就非常有必要重溫這一句“臥薪嘗膽”。勾踐,作為一位亡國之君,應該是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人生最不得意,也莫不過于此了。

如果有什么挫折,與亡國相比,真可謂小菜一碟。那么亡國是不是人生的終結呢?勾踐告訴我們,人生沒有什么不可能,縱然是亡國之君,只要“臥薪嘗膽”,付出足夠多的努力,亦可東山再起,重振雄風。

這里我們用電影當中的蒙太奇手法,拿勾踐與后來的三國蜀君   劉禪作一下對比,那個“樂不思蜀”的家伙就純是一個傻蛋了。

趙括的“紙上談兵”,告訴我們,行動永遠高于高談闊論,做一個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害人又害己。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告訴我們,做事要有充分的準備,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了解自己勝于了解敵人。

人生往往有驚人相似的一幕,同時也有著驚人相反的一幕。在巨鹿之戰中,能夠“破釜沉舟”打敗秦軍的項羽,在五年之后的垓下之戰當中,卻落下“四面楚歌”“烏江自刎”的下場。人生值得反思??!

曹操也是這樣,公元200年,以弱敵強的曹操能在官渡大敗袁紹,八年以后,以強攻弱的曹操,卻敗在孫劉聯軍的大火之中。唏噓不已之后,讓我們驚嘆:凡事都得講天時、地利、人和。

除了讓我們驚奇、敬佩的人物之外,還有一位志大才疏的人物值得一提,他就是前秦皇帝“苻堅”。在與東晉“淝水之戰”前,他信心滿滿,志在必得,牛皮吹得大如天。“投鞭斷流”,你想想,他有多少騎兵?。靠稍谶M攻受挫之后,膽小如鼠的原形畢露——“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這個草包皇帝留下的三個成語,告誡我們,得意可別忘形,失敗別被嚇破膽。

中國歷史成語,星漢燦爛,數不勝數,每一句都蘊含豐富的哲理,悲愴的往事,也有讓人笑得噴飯的幽默和笑料。在我們學習中學歷史的過程中,教師適時地插入成語教學,能夠啟迪學生的智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立志、愛國的情懷。

篇3

一、現狀梳理――盤點有“別”的“日積月累”

縱觀當前的日積月累教學,情況卻不容樂觀。很多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得平淡無味,枯燥吃力?!叭辗e月累”輕易淪陷為一塊“教學盲點”。

盲點一:機械單調――枯燥型

部分教師把“日積月累”簡單地理解為抄抄寫寫。記憶力好的,少抄幾遍;記憶力差的,多抄幾遍。能聽寫出的,少抄幾遍;聽寫較困難的,多抄幾遍,直到寫對為止。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五組日積月累――歇后語時,讓學生在課堂上讀這些歇后語,自讀、同桌讀、齊讀,然后提醒幾個容易寫錯的字,最后在回家作業中布置背誦、抄寫。其實,這是很多教師采用的方法。這樣的教學過于機械單調,淡化了對經典材料的體會和感悟,不能發揮文本最大限度的有效作用。

盲點二:走馬觀花――孤立型

也有部分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日積月累”這一欄目的設計意圖和作用,因而并不重視教學,認為幾個詞、幾句話沒有必要多花心思。做作業時,課本上都有,照抄就行,基本上沒什么問題。因而在課堂上,簡單地讀讀背背后,就草草收場。有的教師甚至不在語文課中進行,在課外布置一下抄寫,就算完成教學任務。教材安排6個詩句,教師就教6個詩句;教材安排5組對聯,教師就教5組對聯。這樣的教學,把“日積月累”孤立起來,沒有挖掘文本材料所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內涵,更根本談不上延伸、拓展。

盲點三:不求運用――知識型

有些教師把“日積月累”理解為“讀讀背背”,引導學生不斷積累,卻忽視了很重要的東西――學以致用,以至于不少教師在教學時,往往帶著“不理解積累下來也行”的思想,以讀背為主要方式。為了應付考試,臨近期末,再集中整冊日積月累,進行強化訓練。這樣一來,日積月累是學完了,可學生的大腦卻模模糊糊,難知其義,不會運用,沒有達到真正“積累”的效果。這樣的教學,與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相差太遠,也發揮不了這些精美語言的人文性作用,最終的結果是削弱了學生積累的興趣。

以上這些“日積月累”的片面教學,容易使學生感到學習方式的模式化以及學習語文的枯燥、乏味,更談不上讓他們對這些精美詞句產生喜愛之情了。

二、策略探微――追尋有效的“日積月累”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律?!比绾伟盐战虒W尺度,正本清源,讓“日積月累”教學走向有效之道,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地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對策一:豐富形式――“日積月累”有效教學的趣味劑

機械記憶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如果我們能像魔術師那樣變著法子,豐富背誦的形式,會使學生的積累活動充滿情趣,讓他們漫步在“日積月累”中樂此不疲。因此趣味,無疑是讓積累充滿情趣的催化劑。

1.故事引路――文言相助趣相隨

日積月累的內容短小精練,通常只有一組詞或幾個詩句,不像課文內容厚實,故事性強。如何讓這簡單的詞句煥發生機,讓學生喜歡“日積月累”?我們不妨用一些有趣生動的小故事引路。例如,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是一串關于戰爭的成語,這些成語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有些還深奧難懂。于是,教師就為他們講起了其中的一些故事?!皣壕融w”中,學生為孫臏的機智謀略而叫絕;“四面楚歌”中,大家為項羽的英雄末路而惋惜……一個個的成語故事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畫面展現――文畫相輔趣相濟

“日積月累”中的句子,大多來自古詩、對聯,有著優美的意境。所謂“詩中有畫”,教學時,如果借助形象的畫面,讓學生和著輕柔的音樂,吟誦著詩句,不僅有助于學生對詩句內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讓他們真正體會到祖國古詩詞的魅力。

3.巧記妙背――學記相促趣相激

有些“日積月累”的內容確實比較難背,而傳統的機械記憶單調枯燥,顯然不符合“日積月累”特有的語言魅力。如果我們能豐富背誦的形式,讓學生充滿興趣地記憶,就會讓“積累”變得輕松。

對策二:鏈接拓展――“日積月累”有效教學的掌舵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教科書是語文教學的載體,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把語文教學與自然界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聯系起來,還要根據教材的內容,進行發散性的教學,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薄叭辗e月累”中的內容通常只呈現了某一個方面的部分知識,給了學生無限廣闊的延伸空間。因此,我們可以依托文本進行鏈接拓展,讓學生的積累變得豐厚起來。

1.巧妙融合,拓展維度――與本組課文互滲透

“日積月累”中的有些內容,與課文主題內容緊密相連。所以,我們不一定要等到整個單元教完后才進行積累教學。我們可以打破原有的思維模式,進行單元整合教學,找到“日積月累”與課文之間的融合點,將它們巧妙融合。將“日積月累”的內容分解在課文學習的角角落落,在單元總結時只需歸類,學生就覺耳熟能詳,無需再花精力刻意背誦。

2.由點及面,豐富厚度――和選文出處相鏈接

“日積月累’板塊中好多內容只呈現了部分~句或者知識,給了學生廣闊的延伸空間,我們在教學時,可以把原文也推薦給學生,由點及面,拓展延伸,引導學生向課外積累,使學生的知識變得“立體”起來。這樣,當我們誦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時,自然會想起陶淵明的《飲酒》;讀到“負荊請罪”,自然而然會想到《將相和》。當我們教學名著人物的歇后語時,可以請學識廣博的學生來講講歇后語背后的典故,然后把名著里面的故事推薦給他們,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去閱讀相關內容。這樣的鏈接有助于加深學生印象,讓積累變得豐厚。

篇4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么強大的敵人??!怎么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過于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后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于渡河難于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于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后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尸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勢如破竹】

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后,準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統一全中國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滅大計。多數人認為,吳國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準備再說。

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為,必須趁目前昊國衰弱,忙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征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作征南大將軍。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并進,攻打吳國,一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戰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聽到風聲嚇破了膽,紛紛打開城門投降。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說:“現在趁士氣高漲,斗志正旺,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 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沖向吳都建業,不久就攻占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一了全國。

【如火如荼】

春秋時代末期,吳國國王夫差連續征服了越國、魯國和齊國,雄心勃勃,又繼續向西北進軍,打算一鼓作氣征服晉國。

可正在這個時候,越王勾踐抄了吳王的后路。他帶領軍隊一直打到吳國的國都姑蘇(蘇州),又派人馬占據淮河,把吳王的退路切斷了。

這消息給吳王夫差當頭潑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驚,立即召集文臣武將商量對策。大家說,現在退回去等于兩關打了敗仗,還會兩頭挨打;如果能打敗晉國,就等于在諸候國中當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踐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經拿定,當務之急是盡快征服晉國??紤]再三,決定出奇制勝。

一天傍晚,吳王下達了命令。全軍將士吃得飽飽的,馬也喂足了草料。從全軍中挑出三萬精兵強將。每一萬人擺成一個方陣,共擺三個方陣。每個方陣橫豎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頭的都是軍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個大夫負責。每項一個方陣由一名將軍率領。中間的方陣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幟,白弓箭,由吳王自己掌握,稱為中軍;左邊的方陣,紅盔紅甲、紅衣服、紅簡直就像深不可測;右邊的方陣則一水兒黑色。半夜出發,黎明時分到達離晉軍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剛剛顯出亮色,吳軍鼓聲大作,歡呼之聲震天動工地。

晉軍從夢中醒來,一看吳軍那三個方陣和聲威氣勢,簡直都驚呆了:那白色方陣,“望之如荼”--像開滿白花的茅草地;那紅色方陣,“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燒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陣,簡直就象深不可測的大海。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一夫當關】

故事:《史記》載:公元前207年劉邦入咸陽,“守函谷關,項羽至,不得入?!焙汝P“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形勢,由此可見。古代,還有幾個與函谷關有聯系的成語故事。

【圍魏救趙】

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出奇制勝】

戰國時期,齊國將領田單用火牛陣出擊燕軍,使燕軍大敗。這就是孫子兵法勢篇中“凡戰者,以奇勝?!?/p>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兒,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p>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馬革裹尸】

東漢馬援自南方還軍,故人多迎勞他,號稱有計謀的孟冀也向他祝賀。馬援說:"你怎么也同一般人一樣呢?方向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我想自請擊之,男兒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死在兒婦女婢中呢?"見《后漢書·馬援傳》。后以"馬革裹尸"等指為國而戰死沙場。清張貸《西湖夢尋·岳王墳》:"但恨和一成,國家日削,大丈夫不能以馬革裹尸報君父,是為嘆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