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24 20:07: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

篇1

第一課時

一,引入

本文節選自臺灣女作者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這篇小說是以作者的童年生活為原型,描寫了一個孩子在經歷了一系列人生的波折后,最終認識到自己不再是一個小孩子,而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本文重點描述了父親的形象,字里行間無不充滿了對父親的愛.伴隨著這種愛,英子告別了她的童年,走向了成熟.讓我們追隨作者的腳步,去感受這種愛,追尋作者告別童年的腳步.

學生瀏覽全文后回答

二,整體把握

速讀全文,回答下列問題:

文中幾次寫到了爸爸的花?(讀相關部分)

對花的描寫起了什么作用?(象征爸爸身體,貫穿了全文)

在這些描寫中又寫了哪些事,引起了哪些回憶?

(根據學生的回答,將課文分段)

"我"的襟上別著爸爸種的夾竹桃.

一(1-12)爸爸沒有參加"我"的畢業典禮,我在畢業典禮上想起了昨天去醫院看爸爸的情景.

二(13-31)"我"回憶起過去因為懶惰而受到爸爸懲罰的事.

院里的花今年都還沒有上麻渣,因為爸爸得了重病.而平時爸爸最喜愛花.

三(32-34)"我"想起院里的花今年都沒有上肥,而爸爸平時最喜歡花了.

四(35-53)畢業典禮上,"我"想到自己是個大人了,又想起過去爸爸讓我單獨去匯錢的事.

爸爸的夾竹桃的枝子垂落了,而石榴也掉了好幾個.

五(54-67)爸爸的花兒落了,"我"覺得自己長大了.

學生齊讀

討論回答

三,探究寫作思路

本文的題目是《爸爸的花兒落了》,這個題目實際上具有兩層含義,是哪兩層含義呢?(一是實指爸爸種的夾竹桃的垂落,二是象征稟花的爸爸的辭世.)

貫穿全文的線索不僅僅是對爸爸愛花的描寫,還有一條什么線索呢?(畢業典禮)而作者在描寫中又插入了一系列的回憶,這種寫作手法叫做什么?(插敘)

而這些回憶的展開以及下文的事情在文章的開頭都有伏筆.

英子回家后得知爸爸死訊時,表現出從來沒有過的鎮定和安靜.她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表現?(與

"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大了,是不是?"這句話相對應)

學生單獨回答

第一段寫爸爸對她說的話,還和下文的哪些事情相對應?

"英子,不要怕,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回憶起爸爸叫她到東交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

"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學校去,這是你在小學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遲到!"回憶起爸爸懲罰她賴床不起,使好明白爸爸對她的愛是很深的.

作者用爸爸愛花和畢業典禮這兩條線索貫穿全文,并且采用插敘的手法,在其中穿插了一系列的回憶.而這些回憶和描寫都是由爸爸的一席話引起的.作者采用這樣的思路是為了起什么作用呢?

(文章結構清晰而又波瀾起伏,內容豐富而不混亂,更加深刻地體現了對父親的愛)

學生自由回答

四,字詞

腫脹(zhǒng)(zhàng)叮囑(dīng)(zhǔ)恐懼(kǒng)(jù)驪歌(lí)告別的歌.花圃(pǔ)襟(jn)挪窩兒(nuó)離開原來所在的地方,這里指起床.雞毛撣子(dǎn)恥笑(chǐ)鄙視和嘲笑.咻咻(xiū)(xiū)模擬揮舞鞭子時發出的聲響.玉簪花(zān)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

本文的線索是什么?通過這些線索寫了哪些事?

學生單獨回答,其它學生可以補充

二,分析重點段落

在回憶的事件中,寫的最詳細的是兩件事,爸爸逼"我"上學和爸爸讓"我"一個人去匯款.現在我們來看看作者是如何通過這兩件事刻劃爸爸的形象.

閱讀第二,四段,完成下列問題:

讀22,23,28,29四個小節,兩者體現出的爸爸的形象有什么不同?這種不同的描寫顯得矛盾嗎?(既嚴厲又充滿愛心)

這件事對"我"有什么影響?(使"我"意識到不能懶惰,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

單獨去匯款這件事對"我"的成長起了什么作用?從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來?(使"我"有勇氣闖過困難,感受自己長大了)

閱讀全文,歸納一下爸爸的形象和"我"成長的歷程.

爸爸表面很嚴厲,實際上卻充滿愛心.鼓勵孩子要堅強,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來了.很重感情,特別愛花.

"我"在爸爸的管教下克服了懶惰的毛病,在爸爸的鼓勵下有了挑戰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在爸爸話語的激勵下最終以成人的姿態鎮定地面對爸爸去世的惡耗.

作者在文中沒有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情,而是通過具體的事情,用細致的動作描寫展現了爸爸的形象和"我"成長的過程,這些描寫將感情表現得深沉而含蓄,值得大家深刻體會.

三,文中的伏筆

文章沒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瀕死,去世,但文中處處有伏筆,閱讀全文,找出這些地方來.(見教參)

這種寫法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學生自由發言

篇2

[關鍵詞]閱讀技巧;少教多學;主動學習;寫作思想

在以往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掌握大量的知識,總是會滔滔不絕地講。隨著新課改的發展,教師試圖通過豐富的課堂內容,吸引學生有效地進行閱讀?!吧俳潭鄬W”的閱讀模式,能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給學生思考和表達的空間,有助于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

一、“少教多學”模式對語文閱讀課堂的影響

“少教多學”是伴隨新課改的深入發展而逐漸提出來的語文閱讀教學新思路。少教不是不教,而是有選擇地教,教師教的是閱讀的思路和技巧,教會學生如何分析、認識文章,而不是對文章的具體分析,把分析、感悟的過程留給學生,并且適當給予學生一些閱讀提示,在這個過程中完成了師生間的交流。學生根據教師教給的方法對文章進行分析,自主發現文章的主旨、蘊含的思想感情,在課堂上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將語文閱讀教學引向深入。

在閱讀教學中,“少教多學”模式對語文教學具有以下積極的影響:

1.實現閱讀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閱讀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避免了傳統語文課堂教學中閱讀教學枯燥沉悶的氣氛。在以往教學中,受到課堂時間與考試壓力的雙重影響,教師的教學更側重于結果的傳遞,教師將整理好的篇章結構、主題立意、作者簡介、時代背景等都在短短的課堂時間教給學生,反而使學生感到學習壓力大,感受不到閱讀的樂趣。采用“少教多學”的方式,教師教得有收有放,學生學得有興趣,有動力。

2.關注到學生本身的發展

通過“少教多學”,教師將閱讀的方式、方法教給學生,滿足學生的成長心理與閱讀需求。初中生與小學生相比較為成熟,開始嘗試獨立地認識世界,尤其是在有了字詞以及篇章結構等知識的積累后,學生面對文章已經開始有自己的觀點與見解,并且希望表達,希望被關注?!吧俳潭鄬W”將課堂還給學生,給學生展示的舞臺,使學生能夠通過閱讀展示自己,滿足了初中階段學生的成長心理。

3.有助于實現以生為本的目標

“少教多學”符合新課改提出的“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理念。采用“少教多學”的模式,能夠促使師生課堂角色的轉變,教師由教學生知識變為教學生如何學,讓學生自己探索知識,有助于推進新課程改革。

二、初中語文閱讀“少教多學”模式的構建

1.轉變教學思路

語文閱讀教學要實現“少教多學”,首先要求教師在觀念上接納、認可這種模式。為此,教師要轉變以往“灌輸式”“教師為中心”等思想,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開展教學設計。教學思路的轉變不僅要求教師緊跟新課改的教學思路,更要求教師時刻關注新的教學方法和理論,結合教學實踐大膽嘗試。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培養閱讀興趣,教學生如何閱讀,而不是針對某篇課文的解析。教師的“少教”,就是要減少對學生閱讀能力提高有阻礙的內容。

2.給予學生更多的表達空間

教師要給予學生多一些的表達機會,包括課堂中的師生互動,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以往的教學中,教師通常會按照教案對學生進行指導,對于一些句段的認知、文章主題、中心思想的分析都有固定的模式。新課改的形勢下,要求學生對文本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教師要做的就是為學生提供表達的空間,自由地交流與討論。除了就課文的中心思想展開討論外,教師可以提一些較為邊緣化的問題。例如在《爸爸的花兒落了》一課中,可以引導學生分別從英子和爸爸的角度分析當時人物的心情;學習《傷仲永》后要求學生對仲永進行評論,這種問題在考試中可能并不會涉及到,但可以作為閱讀的一個切入點。此外,還可以選擇一些課外的文章和書籍,帶領學生共同閱讀與討論,提高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

3.為學生閱讀提供幫助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要介入到學生對具體文章的賞析中,但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閱讀上的幫助。如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進行閱讀情景的創設,幫助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借助朗讀烘托感情,實現情感帶入。除了創設情境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補充一些作家的軼聞趣事、創作中的小故事或與閱讀內容相關的寓言傳說,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提到的《山海經》的一些故事等,都可以作為講解的內容,引導學生進入閱讀狀態。

4.課內外閱讀聯動

在“少教多學”的過程中,除了正常的語文教學,教師還要鼓勵學生進行課下閱讀,形成課堂內外的聯動教學。延伸閱讀的方式有很多,如對原有課文進行延伸,或為學生推薦一些適宜閱讀的作品,培養學生熱愛閱讀的興趣,使學生養成記閱讀筆記、寫讀后感、閱讀心得、摘抄、批注等良好的閱讀習慣。適當的時候,教師還可以組織一些閱讀交流活動,鼓勵學生將自己的閱讀心得、閱讀情況與同班同學交流,教師參與其中,向學生介紹自己的閱讀習慣,或者是近期的閱讀情況。如在一次閱讀交流中,我將自己讀過的《一碗陽春面》的故事推薦給了學生,后來很多學生進行了反饋交流,表達了自己對文章中所描述的親情的看法。閱讀與作文向來是分不開的,教師還可以通過“微作文”的形式,引導學生隨時記錄下自己的閱讀感悟,或者在班級設置一面“閱讀墻”,讓學生隨時留言交流,像微博一樣,形成良好的班級閱讀氛圍,豐富學生的閱讀實踐。

5.掌握評價技巧

閱讀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作為參與者,要對學生的閱讀給予適當、中肯的評價,這就要求教師要掌握一定的評價技巧,切忌“一刀切”或“直接否定”,而是要給予學生多些鼓勵。初中生的好勝心和好奇心非常強烈,教師的一些鼓勵和贊揚,可以激發他們的閱讀積極性,提升他們的成就感,滿足他們的上進心。在閱讀評價中,教師要側重對學生的閃光點給予肯定和表揚,從學生對閱讀內容的思考以及對現實生活的感悟中發現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鼓勵學生的創造性見解。教師的一句評價,可能會對學生的未來產生影響,有助于閱讀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

陶行知曾說:“教師的主要責任不是單純的教,而是教學,是教學生去學。”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授之以漁,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教師不必像過去那樣直接將閱讀的技巧和內容全盤教授給學生,而是要在閱讀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感悟,能⒃畝戀姆椒ㄓ爰記閃榛畹卦擻玫較亂淮臥畝裂習中,做到學以致用,從而真正提高自主閱讀的意識和能力。

參考文獻:

[1]孔雷.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新思路分析[J].課外語文,2013,(12).

[2]于虎琴.讓學生在文化之水上泛舟――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生命化探究[J].中學教學參考,2010,(17).

[3]王芳.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方法研究[J].中國科技創新導刊,2013,(23).

[4]郭艷菊.再探“少教多學”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讀與寫,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