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馬的古詩范文

時間:2023-03-17 12:03: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有關馬的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有關馬的古詩

篇1

走在路邊,不時的像兩旁看著,天氣很冷,我把頭縮在高領毛衣的領子里,把手收到袖子里,背著重重的書包,嘴里不停的說著好冷?。?/p>

一家叫吉祥麻辣燙的小店吸引了我的目光,心里想著,好土的名字,但是,看到熱氣和香氣從里面傳來,我又不由的走了進去,摸摸兜子,只剩下2元錢了,但是我還是坐了下來。

“我要10根麻辣燙?!?/p>

“馬上”

我吃著麻辣燙,一股股熱氣從身體向上冒,感覺好舒服,吃完了,我也許是我太著急想回家,居然忘記了給錢,我正要往出走,突然,一個小女孩拉住了我的手,然后又送開了,這時我看到了我的手里抓著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

“姐姐你好,請到門口的錢罐里交錢。”

霎時,我感到了一股溫暖,比吃了麻辣燙還要溫暖的感覺,原來這就是這家小小的麻辣燙店的魅力,它的魅力不僅僅是那往外冒的香氣和熱氣,而是那個小小的錢罐,那個讓我感動的瞬間。

篇2

【關鍵詞】信息技術 初中語文 古詩文教學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發揮的巨大作用顯而易見。因此,作為新一代的語文教育工作者,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初中語文的古詩詞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顯得尤為重要。

一、培養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學習初中語文的古詩文,興趣是學生走向成功的最大動力,而信息技術在課堂上的運用是初中語文老師進行高效率教學的基石。信息技術泛指用于管理和處理信息所采用的各項技術,包括應用軟件、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這三個計算機技術在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作用最為普遍,初中語文老師常常運用幻燈片和多媒體開展教學。

初中語文老師在開展古詩文教學之前,必定要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找一些水平高的朗誦家給大家朗讀課文。這種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老師的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可以讓學生讀準自己不認識的生僻字詞,糾正學生的錯誤發音――比如《詩經》的名篇佳作《關雎》中生字詞“參差”、“寤寐”和“鐘鼓樂之”和曹操的《觀滄?!分械摹八五e!焙汀吧綅u竦峙”。這些詩歌都具有超出物象的特點,是引導人們突破作品特定形象的直接性、有限性,從直接中看到間接,從有限中尋求無限①。

二、用幻燈片輔助教學

初中語文老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對詩詞進行詳細的介紹,用幻燈片和音像視頻的形式向大家傳播古詩詞的基本知識,大大降低了老師的負擔,降低了初中語文老師書寫板書的時間耗費,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詩歌與哲學是近鄰②,初中語文老師可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古詩文進行鞭辟入里地深入分析,比如古詩文是最早在各民族文學中產生的文學體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調、韻律和音節的不同要求,將人們頭腦中最豐富的想象和充沛的情感,用最凝練的語言,高度集中地反映出人們的精神世界和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畫卷……

初中語文課本中膾炙人口的古詩文不勝枚舉,這就要求語文老師在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古詩文教學的時候,首先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針對北朝民歌《木蘭辭》這樣的千古名篇,初中語文老師應該先用多媒體放一些文章的創作背景,有利于學生對這篇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主人公表達的情感進行深入的把握。語文老師可以先在幻燈片上放上以下內容――“《木蘭辭》又稱《木蘭詩》,是中國南北朝期間的一首民間敘事詩,它講述了古代女英雄花木蘭替父從軍的偉大事跡。本詩歌創作于北魏,最早錄于南朝陳的《古今樂錄》之中,長達300多字……”這樣,學生就會對古詩詞的創作背景和基本內容進行大致的了解和掌握。

三、放一些與教學有關的視頻

信息技術的良好運用,有利于培養初中學生學習古詩文的濃厚興趣,就會愿意更加深入地認識這個對他意義非同凡響的重大事物。反之,如果學生興趣缺乏,就會很容易造成他的注意力轉移。初中語文老師可以放一些與古詩詞有關的電影和音樂視頻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輕松自如地學習。信息技術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的高效運用,可以調動學生意志活動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和學習動力。

學生的本性就是對新鮮有趣的事物有著濃厚的興趣,一旦老師利用信息技術給孩子提供了新的啟示和知識,學生就會變得興高采烈和熱情洋溢。初中語文老師在教授《敕勒歌》這篇古詩詞的時候,可以運用信息技術給大家放一些蒙古大草原的迷人景色,來展現敕勒川的迷人風光,還可以放一些蒙古族的穹廬讓學生體會詩歌中“天似穹廬”的意境。此外,老師還可以放一些蒙古族的音樂視頻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可以放烏蘭圖雅演唱的歌曲《我的蒙古馬》來讓學生體會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遼闊畫面。烏蘭圖雅演唱的歌曲《我的蒙古馬》中歌詞“我的蒙古馬,路在你腳下,你四蹄生風,彩霞滿天涯……”與《敕勒歌》中“男兒血,英雄色。為我一呼,紅?;厥帯钡囊饩城『梦呛?。

初中語文老師除了用一些生動有趣的圖片和視頻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放一些有關詩詞作者的紀錄片或者《百家講壇》等節目,來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和詩詞的創作背景,更好地輔助語文老師開展古詩文的教學工作。老師在教授杜牧的《泊秦淮》這首詩歌的時候,可以放一些有關杜牧的生平介紹的紀錄片,還可以放一些其他有關南京的古詩詞,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古詩詞的閱讀量。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老師應該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學生開展行之有效的教學,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初中語文老師作為中華文化的捍衛者,對學生進行古詩文方面的傳道授業和解惑工作責無旁貸。相信在初中語文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學生的古詩詞閱讀素養一定會得到日行千里的提高……

【注釋】

① 蒲震元. 中國藝術意境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篇3

到目前為止,關于語文背誦教學的著述卷帙浩繁,要做一個全面的描述很困難。在筆者閱讀的相關文獻中,有關“誦讀”的研究大致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誦讀”的歷史發展、內涵特征。其次,“誦讀”教學的現狀和歸因分析。再次,語文誦讀教學策略研究。

一、誦讀的內涵特征

背誦,古稱“諷”,最早見于《周禮》,鄭玄注釋:“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痹缭谥艹?,吟誦詩歌就是學校里的必修課。荀子說:“始于誦經,終于續禮。”孔子說:“誦詩三百?!薄睹献印罚骸罢b其詩,讀其書?!表n愈說:“口不絕于六藝之文?!弊怨乓詠?,誦讀就是基本的語文教學方法,而且是只讀書不講解,號稱“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古漢語字典》對“背誦”一詞的解釋為憑記憶誦讀。《辭?!返慕忉尀橛浭煳淖?,不看原文念出來。張心科在《論誦讀的內涵、意義及要求》中嘗試將“誦讀”定義為:一種用標準的普通話,注意聲音與意義的有機結合,用略帶夸張的語調讀文言詩文,用說話的語調讀白話詩文的讀的方式。誦讀時要特別注意“口誦”與“心惟”結合、反復以及語體和文體的區分等。綜合上面幾種釋義,背誦應該離不開兩大基本要素——記憶和誦讀。

二、誦讀教學實施現狀和歸因分析

中學古詩文背誦現狀令人堪憂,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在誦讀興趣方面。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學生認為考試只考幾分,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背誦古詩文,與其背那么多古詩文還不如花更多的時間在數理化方面,對古詩文背誦比較抵觸。大多數學生并沒有誦讀的習慣,不會自覺閱讀。尤其是針對古詩文誦讀,更是寥寥無幾。學生背誦興趣的缺乏是影響古詩文背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陳薇薇在《初中古詩文背誦“真興趣”培養初探》中,提出古詩詞背誦需要興趣,提出了一些培養初中古詩文背誦“真興趣”的方法和策略。

其次在誦讀時間方面。學生在有限的語文課堂上誦讀時間很少,課堂主要以教師講解為主,即便古詩詞課堂上都會誦讀,但是當學生正盡興的時候,因為教師要把握總體課堂時間,便戛然而止。誦讀的形式也很少,主要有齊讀、分性別讀、錄音范讀,教師的范讀較少。教師的垂范對學生的影響很大,然而現在一些教師還是不愿意下功夫提升自己的誦讀能力。誦讀指導也主要集中在音準上,對于練氣、練聲等指導較少,很少注重情感體驗。

再次,學生的誦讀目的不明確。在古詩詞課堂上,學生誦讀多遍,然而誦讀效果依舊不理想,這是因為個別教師并沒有在學生誦讀之前明確誦讀任務。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受應試教育影響,學生對誦讀認識存在偏差,并不把誦讀當成語文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第二,教師范讀少,學生缺乏專業的誦讀指導。第三,考試只考查默寫題,很難考查到學生的誦讀能力,像停頓、音準等考查難度大。

三、誦讀教學策略

筆者閱讀文獻發現,對于誦讀教學策略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觀念、方法、指導和

評價。

觀念:誦讀并不等于傳統意義上的死記硬背,是學生通過誦讀,在理解的基礎上感受美妙并進行再創造的過程。

方法:以調動學生興趣為前提,選擇多種誦讀方式,齊讀、范讀、分角色讀、個別誦讀等,要特別重視教師范讀。孫清武在《中學古詩文背誦的戰略意義與指導方略》一文中強調古詩詞背誦的價值意義,提出了古詩詞背誦的指導方法。宋艷萍在《初中語文背誦教學策略研究》中,基于當前語文教學背誦的一些問題,通過對初中生認知方式和對背誦時學生心理機制變化的了解,指導背誦教學,制定背誦方法。李學勇在《淺談中小學古詩文背誦》中,分析了古詩文背誦的有關因素,對古詩文背誦的科學原理,特別是對語感形成的突出作用有所論述,歸納、整合了一些背誦方法,就如何持續長久地加強中小學古詩文背誦進行了一些積極的探討。

指導:誦讀指導要遵循學生知情意行的心理發展規律。除了發音、停頓、重音等基本的指導之外,還應該注意到學生的個人情感體驗,進行一些誦讀技能、技巧和基調教學。

評價:完善誦讀評價體系,全方位考查學生的誦讀能力。不只是依靠考試,還應該遵循鼓勵、及時和個性化原則,教師、學生、家長三方面參與。

四、關于背誦指導教學的思考

篇4

【關鍵詞】高中 古詩文 難辨字

古詩文一直是高中語文課程中的重要內容,有的體現了特定歷史條件下的進步思潮,有的滲透著先人的智慧情操,有的凝聚著厚重的人格魅力。古詩文積累與閱讀是高中語文教學和考試大綱的重要內容。然而長期以來,很多學生在積累背誦文言詩句時容易出現默寫錯誤。因此,古詩文語文教學中注意解析字形,確是應該提倡的。雖然老師在教學中做不到“逢字必解”,也不可能繁瑣地一一考究字的源流,但是在解字時,對學生常發生的錯別字、難辨字大體上要先有個底,遇到這些字就需要解。

一、追本溯源,了解本義

有些難辨字不是因為字形難寫,主要是學生對字的本義一知半解,容易混淆,寫成別字。李白《送友人》有句云“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逼渲小鞍唷笔侨菀讓戝e的字,最常見的錯誤是寫成“斑”馬,很符合學生的認知。課文注釋對“班”的解釋是離群的,老師按照這個講解了,收效甚微,學生默寫錯誤率仍然很高。這個“班”字就要解析,從本源說起?!鞍唷笔菚庾?。從玨,從刀。金文,中間是刀,左右是玉。象用刀割玉。本義:分割玉?!墩f文》也說,班,分瑞玉也。班原就有這個分割的本意。進一步了解“刀”部的詞大多跟分有關系,比如“辨”,這樣一來,學生就能把“班馬”記牢了。

再如孟子的《寡人之于國也》中“謹庠序之教”的“庠”字,追本溯源,了解本義是記住這個字形的好辦法。庠是個形聲字,從廣(yǎn),羊聲?!皬V”表示與房屋有關?!墩f文》也提到“庠”,禮官養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睹献印芬灿小扳哉唣B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敝f,庠就有培養的意思,就是古代的學校。

《詩經?鄭風?子衿》和曹操的《短歌行》都有這樣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子衿的“衿”,也是學生易錯的字之一,最容易出現的錯誤是衣字旁寫成了示字旁,如果學生知道“衿”的本義是漢服的交領,就不會忘記應當從衣,音“今”,青衿指的就是舊時讀書人穿的衣服。

二、音義結合,因意象形

古詩詞中一些雙聲詞(聲母一樣),大多屬于形聲字,結合起來記憶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對這種詞,首先要弄懂字音,聲部負責發音,注意區分一些字古今異音讀法。

蘇軾《赤壁賦》: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膀蒡觥笔悄壳耙阎膲勖疃痰睦ハx,它朝生暮死,只有一天壽命。讓學生知道這個有趣的科普知識,就不難寫出從蟲,孚聲;從蟲,逕的詞語“蜉蝣”了。同樣,李白的《蜀道難》,“劍閣崢嶸而崔嵬“中的崢嶸、崔嵬兩詞也都屬于雙聲詞,知道這兩個詞修飾的對象都是山,就知道詞中四字都是從山部,根據讀音,就能寫出聲部,書寫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此外,一些單音節詞,也都可以用這個辨別形聲的方法來處理?!肮誓臼芾K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礪”有學生容易寫成厲,要知道“礪”是磨刀石的意思,就不會丟了“石”的偏旁。又比如王維的《山居秋瞑》(誤將“暝”寫作“瞑”,“暝”本來的意思是“幽暗、昏暗”這里是“晚”的意思,跟“日”有關系,而“瞑”的意思是“閉目”。王維寫的是山中秋晚的景色,該用“暝”字才對。

三、形近對比,找出異同

有一些字不但形近,義也相近,甚至還可以通用,這是出錯頻率最高的難辨字。這種情況下,一定要分析字源,對比用法,找出異同。并分別牢記形近字的固定用法,以示區分。

古典詩歌單元有曹操《短歌行》,中有一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不必說古詩文,就是在現代漢語中,這個“唯”字也是一個很容易用錯的字,因為還有一個“惟”。

《說文》中對兩個字的本意解釋如下:

“唯,諾也?!拔?,凡思也?!痹谧值谋疽馍?,二者是有差別的“唯”表一種應答,“惟”表示思考。最明顯的像“唯唯諾諾”就不能用“惟”。因為“惟”沒有表示“應答”的意思。

但是,隨著字的發展與應用,這兩個字越來越相近,唯,可用作副詞、連詞、助詞。先秦時已有用例,后一直沿用于文言中?,F代漢語書面語也使用。惟,也可用作副詞、連詞、助詞。先秦已普遍使用,后一直沿用于文言中。在現代漢語中,也都有了“只有、只是”等意思。所以有“唯一”,也有“惟一”。因此,從“單單、只有”這樣的意思來判斷,“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可以用“唯”,也可以用“惟”。只是,從尊重作品角度來看,在書寫時與原文一致就可以了。

樂府詩《上邪》“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中的“陵”容易誤寫成“棱”,兩字都有ling的讀音,都與平面有關。本義都是名詞,都是形聲字?!傲辍弊謴母罚╢ù),從紓líng),繅嗌?!凹嫀赔巍八倪呅蔚钠矫妗??!案贰敝浮巴炼选薄!案贰迸c“紜繃合起來表示“從天上往下看,平面為四邊形的土堆”。本義:底邊為四邊形的大土山?!墩f文解字》中指出,陵,大阜也。掌握了本義就可以很容易寫好了。

還有把通假字寫成本字的例子,例如,“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學生容易直接寫成“君子性非異也”,還有“風吹草低見牛羊”“愛而不見,搔首踟躕”等“見”通“現”,都容易出現用通假字代替本字的例子,通假字本來就是借來的字,完全具備了本字的詞性和意義,追溯本源或者區分異同等方法在此都不合適,只有通過閱讀積累通假字,當作固定結構來記憶,很難找到捷徑了。

參考文獻:

[1]許慎撰,段玉裁著.說文解字(注)[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篇5

一、要抓詩眼、抓意象、明意境

1.詩眼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 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等等,使詩歌生動 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詩作中作者所寫之景、所示之物,這客觀的“象”與作者借景抒情的“情”、詠物所言的“志” 的完美結合。 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 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

3.意境意境是文藝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 能誘發讀者想象和思索的藝術境界。 優秀的古詩詞都創造了具有廣闊藝術空間的意境。

二、注意作家的生平、思想、創作風格

從作品、作家的相關背景資料入手,進而能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傾向、詩句的蘊含的意義。如陸游從小受到父輩愛國思想的教育,少年時又跟從愛國詩人曾幾學詩,二十歲便抱定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報國志愿。他的愛國思想,不但在鎮江、南鄭抗敵前線十分高漲,在退居山陰期間,也很強烈,始終懷著憂國憂民之心,關心恢復大業。他不但在早年滿懷愛國壯志,直到晚年仍然是壯心未已,在臨終之前,還以著名的《示兒》詩表現自己的愛國情懷。所以他的愛國詩詞表現出了為國獻身的英勇豪情和請纓無路,壯志未酬的悲憤。通過教師的介紹以及學生自己查閱資料,對作家生平以及作品的寫作背景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那么學生就比較容易把握詩歌的風格、主旨和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了。

三、注重區別作品風格,把握特色

這風格、這特色是從思想及語言運用方面上來說的,什么是浪漫主義(屈原、李白、蘇軾等),什么是現實主義(杜甫、白居易等);什么是邊塞派(高適、岑參、王昌齡等),什么是山水田園派(謝靈運、王維、孟浩然等);什么是豪放詞派(蘇軾、辛棄疾等),什么是婉約詞派(柳永、李清照、姜夔等)……鑒賞者得有個系統的了解,即使對于同一作家,其作品語言特色也會不同,如李清照有個別詞作寫得很豪放,辛棄疾有個別詞作卻寫得纖細婉轉,因此我們要做到把握全體,區分特色。

李白的《靜夜思》就沒有一個“詩眼”但卻膾炙人口千百年。還有,方言俗語,平易近人,寫進詩句中,詩味也特濃。宋代女詞家李清照,最精于此道。如她的“……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順暢、易懂,如敘“家?!保告竸勇?,倍覺親切有味。用上一些方言俗語,更能增強地方色彩。

四、詩歌意境與生活情境的結合

課堂上,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憶相關生活情境,從各自的生活經歷中尋找相似的景特別是相似的情,在共鳴中加深對詩作的理解。比如筆者曾在課堂上講自己有一天傍晚在鄉村田間小路行走時,偶爾抬頭發現夕陽灑金,山谷肅立,一下子捕捉到了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意。這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們紛紛想起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類似事例。當然在對具體某一首詩詞進行鑒賞時,教師也完全可以引導學生,讓他們主動從記憶倉庫中提取一些畫面,與詩詞產生共鳴。再現自己的感受自然比再現他人的感受容易,感受自然也更強烈,所以這樣產生的美感,要超過單純設身處地對詩歌意境的再現。

五、了解古詩詞常用的表現手法。

1.直接抒情:作者在詩詞中把內心強烈的感情不加掩飾地直接敘述出來,讓強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傾瀉而出。

如張養浩《潼關懷古》中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直接抒發對統治者連征戰或大興土木而無視人民疾苦的痛恨之情。

2.借景抒情:通過對實景的描寫來抒發作者的感情。

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后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保娙饲擅畹貙⒁酪老e的深情借助于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

3.托物言志:通對事物的描寫和敘述,表達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詩人寫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現自己的高潔情操。

篇6

【摘要】古詩詞獨特的魅力和內涵奠定了它在文化歷史長河中的重要地位。我國古典文化悠久燦爛,古詩詞便是古典文化傳承的載體之一,而我們課本中所選擇的更是古典文化中的精品,其中所蘊含的思想到的內涵更是豐富深刻,有利于對學生傳輸思想道德教育。本文通過對蘇教版語文課本中古詩詞的特點分析,講述了其中蘊含的思想道德內涵,論述如何在古詩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規范。

關鍵詞 古詩詞;古典文化;思想道德;高中教學

一、古詩詞的發展

自古以來,我國古詩詞就隨著時代的變遷也在不斷地發展,由詩經開始,經歷了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的一步步演變,從而奠定了它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最早出現的《詩經》,內容深刻反映了社會現實,將周代社會生活以詩歌的形式展示在人們的面前;楚辭是一種心詩體,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運用了楚地的文學樣式、方言和風土物產等,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漢賦是一種散韻結合的文體,專事鋪敘,其內容有描繪宮殿城市和帝王生活,也有記述旅人旅行經歷和懷才者的不遇之悲憤,也有描述大自然的禽獸草木;唐詩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中最為珍貴的遺產,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將古詩詞的發展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宋詞經過了唐詩不可逾越的高峰,無以為繼,所以另辟新徑,重在理趣,在平淡無華的詩句中見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顯其瘦勁;元曲主要有兩種形式,分別是劇曲與散曲,它大多反映元代社會生活,是一個種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新的藝術形式。

二、我國的古詩詞教育

我國一直都注重文學教育的發展,其中就包括了古詩詞教育,它更是古詩詞教育的重中之重。古詩詞教育是對我國歷史文化精華的傳承,其豐富的內涵對于學生的文化素養,思想道德都起到很大的作用。近年來,由于語文教育的不斷發展,對于古詩詞也更加重視,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傳輸形式。

蘇教版語文課本中對于古詩詞的選擇上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多樣性。在教學要求上,過去往往只是要求學生對古詩詞基本的背誦、掌握,現在卻也也更加重視古詩詞中的情感和內涵。教材的改變,使得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更加開闊,對于學生素養的提高具有顯著的效果。

三、古詩詞與思想道德

古詩文中有關思想道德的內涵是極為豐富的,典型的有品德言行、遠大志向、愛國憂民等多方面內容。品德言行的發展對一個人來說,是完善自我的重要因素。儒家思想中講道德“修身”就是指的培養自身的道德品質,也就是修身立德的意思。五柳先生“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周敦頤先生“盛開于淤泥而不被污染,灌注于水而不顯得妖媚”的清高,各人的“德”在自己的心中都有一個方向。再然后就是遠大志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有小于個人,有大于國家。如心憂天下,樂民之樂的思想,如乘風破浪,直掛云帆的抱負。另外的就是愛國憂民之心,心系國家,心存人民,崇尚正義?!拌F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即使生命即將終結,卻也不忘衛國;“可憐白發生”辛棄疾,年老體弱,報國無望,唯有哀嘆。這樣的詩句不勝枚舉,可見古詩詞與思想道德息息相關。

四、古詩詞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的途徑

對于從古詩詞教育中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我們需要把握好思想道德與教材之間的聯系,要避免空洞的說教。筆者在教學中采取的教育途徑有兩種:

(一)以情感帶動教育

古詩詞中的情感,是學生與古詩詞溝通交流的紐帶。因此,使學生感受到詩中的情感,愛上古詩詞,學會多角度欣賞古詩詞,從而使學生和古詩詞之間達到相互作用的效果。

首先,要從讓學生感受詩的情感著手,使學生對古詩詞心向往之。在講授古詩詞之前,可以先講述一些與古詩詞相關的小故事,或者作者的生活經歷,或者當時的社會背景等等。比如講《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便可以從辛棄疾本人的生活經歷和當時時代的社會背景來講,也就是南宋時期國家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首先面對金國,毫無反抗之力,好不容易金國滅亡了,緊接著又是更為強大的蒙古國,可見時代的不眷顧。另外辛棄疾本身的經歷,他小時候親眼目睹了漢人如何的被金人欺凌侮辱,于是,從小立志回復中原報國雪恥,突出辛棄疾的愛國情懷。正式講課前的這段引人入勝的導入故事,極大的引起了學生們的興趣,再通過教師的講解,同學們自然會就會有更高的期待,對其產生濃厚興趣,這樣通過辛棄疾的愛國史就成了愛國主義教育活生生的案例了。

(二)以道理使其通曉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古詩詞中的道理啟發學生?;蛟S有人對此有疑問,古詩文重在抒情言志,哪有說理的意思,其實不然,古詩詞中的“理”,凝聚在詩意之中。以小見大,通過其塑造的詩意,讓人如臨其境,置身其中,這樣感受就更加真切,以此來闡述深刻的道理。古詩詞教育中,曉之以理,是道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途徑。

五、古詩詞教育中提高思想道德的注意事項

(一)要善于觀察歷史,用辯證的觀點去學習傳統美德,要注意特定歷史時期的傳統思想道德。例如諸葛亮的《出師表》,在其中體現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君愛國之心,但結合當時的社會來看這種忠君愛國有其局限性。因此,在教育的同時要注重時代性,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揚棄”。

(二)要學會將傳統融于現實,不拘泥于傳統,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一直沉浸在古人的世界里,就會脫離實際,一切都變成空話,套話,對學生也就失去了吸引力。我們要將傳統的思想道德與現代風貌的示例相結合,以此與學生的心靈產生溝通和交流,讓學生理解,傳統思想道德一直都在我們身邊。

六、結語

總之,如果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能夠將古詩詞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進行有效的結合,那么,我們所取得的就不只是高中語文教育的的成果,而是語文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雙豐收。

參考文獻

[1]張鴻苓.語文教育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6-7

篇7

(一)對字形沒有掌握,在默寫中把某個字直接寫錯。例如默寫唐朝王績的《野望》“東皋薄暮望”,“薄”的正確寫法是上下結構,許多同學卻寫成左右結構,把三點水寫在草字頭的外邊,類似的情況還有“滿”。這就是由于批示學習習慣不夠好,態度不夠認真,觀察不夠仔細,沒能認清楚字的具體結構。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默寫中,某個字直接不會寫,具體表現是,自己造個“字”,或空在那里不寫,或胡亂找個字來充數,出現這種情況,多數都是生僻字,或筆畫比較多的難寫的字。

(二)對字義不理解,在具體的題目中的表現就是寫出某個正確字的同音字,這就是別字。例如《野望》中“獵馬帶禽歸”的“帶”許多學生默寫為“待”,“帶”是動詞是捎帶的意思,表現傍晚獵人歸家的情景,獵人騎著獵馬帶著獵物回家了。而“待”雖也是動詞,卻是“等待”的意思,默寫成“獵馬待禽歸”,難道是獵人和獵馬在等待獵物一起回家嗎?“待”和“帶”,詞性相同,默寫錯尚且情有可原。而“長歌懷采薇”中的“長”寫成“常”該如何解釋呢?“長歌”是放聲高歌的意思,抒發胸中的抑郁悲憤之情,“長”應為形容詞,而“?!笔歉痹~,表示頻率,“常歌”就表示唱歌的次數多?!伴L”誤寫為“?!痹娋涞捻嵨毒屯耆兞?。還有“薇”,好多學生默寫成“微”,中的“長”寫成“?!笔敲~,“微”是形容詞,之所以默錯,是因為完全沒有注意到“采薇”這個典故的由來,完全沒有注意到“薇”是個名詞,是一種植物的名稱。

找到了出錯的原因,我認為還要有針對性的辦法來加強訓練。

(一)培養學生細致觀察的好習慣。要有這個意識,在了解了某個詞的讀音和意思的前提下,再仔細觀察它的結構和比畫特征,絕不能走馬觀花似是而非。對一些生僻字,筆畫比較多的難寫的字,更應該仔細觀察。對于一些形近字,除了要知道它們各自的意思和詞性之外,更要注意觀察它們之間的細微差別。例如“辯”“辨”“辮”,這三個既是形近字,又是同音字,“辯”是動詞,與語言有關,“辨”也動詞,卻有表示判斷的意思,兩者有區別,“辮”是名詞。學生要是能弄明白這三個詞的詞性和意義,就不會把字形搞錯。

(二)培養學生推敲的習慣。品讀詩歌,要理解是的主旨和意境,對具體的句子,具體的詞都要搞懂它的意思,要求再高一點,要能區分某個詞的詞性。如果真能做到,就不會把“長歌懷采薇” 中的“長”寫成“?!保稗薄睂懗伞拔ⅰ绷?。

(三)培養學生定期復習的習慣。艾賓浩斯遺忘規律顯示,復習的最佳時間是識記材料后的1―24小時,最晚不超過2天,在這個區段內稍加復習即可恢復記憶。過了這個區段因已遺忘了材料的72%以上。所以在講授一段新的古詩文之后,要立即進行復習鞏固。但因為還要學習新的知識,又不能天天復習,所以在確定掌握之后,每隔一段時間定期復習一下。

篇8

[關鍵詞]初中生 古詩詞 鑒賞 意境

詩詞是中國瑰麗的文化遺產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賞析詩詞不僅能感受到它昭示了五千年古國的文化底蘊,更對自身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和提高文化修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是詩人抒感的方式,是文學與藝術的源頭?!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初中生古詩詞鑒賞能力,是指初中生對古詩詞的內容、形式、風格的鑒別與欣賞的能力,是初中生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和人文修養水平的綜合反映。但同時,古詩詞鑒賞也是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的一個難點。那么,如何讓培養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

一、從誦讀入詩境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痹姼韪挥谝魳访溃槵樕峡?,悅耳動聽,便于誦讀。古詩詞豐富的感情、深刻的內涵蘊藏在凝練的語言中,只有反復吟誦,才有可能把握詩詞的感情脈搏,理解詩詞要表達的中心。一般來講,古詩詞誦讀教學應包括整體把握、細節品味、完整誦讀、課后鞏固四個階段。誦讀是理解古詩詞內容的基礎。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讀”,讓學生通過不同層次的誦讀,感受古詩詞中的節奏、意境和情感,為學生更深層次地體會古詩詞的情韻奠定基礎。讀主要分為三種:音讀、意讀、情讀。

1.音讀

就是讓學生掌握古詩詞中字詞的讀音,初步理解古詩詞,掌握朗讀的節奏和語感。通過對古詩詞朗誦節奏的掌握,學生可以確切地理解作者寄寓于詩詞中的喜悅、悲傷、抑郁、哀愁等不同的情感。

2.意讀

就是在音讀的基礎上,讓學生結合注釋和工具書,通過對詩詞的進一步理解,深刻理解詩詞表達的情感,在朗讀的過程中理解詩句的含義,真正讀出詩詞的氣勢。如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時,應讀出詩中的恢弘氣勢;讀《天凈沙?秋思》時,應讀出詩人惆悵、無奈和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3.情讀

就是讓學生借助節奏、語感和對字詞的理解,將自己從詩詞中體會到的情感,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并且結合自己的理解,在腦海中將詩詞中的畫面勾勒出來,經過這一過程,可以培養學生養成邊讀邊想象生動情景的習慣,從而能夠更好地領悟詩詞中的意境和情感。“

二、走近詩人的生活

優美的詩詞與作者所處的時代、生活經歷、文化底蘊密切相關。想要真正徹底地讀懂一首古詩詞,就必須了解它的作者。拉近學生和詩人的時空距離,幫助學生產生和詩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緒。每個詩人由于人生經歷與情感體驗不同,他們的詩歌往往也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如李白的詩。解讀詩歌,詩人是個重要信息,平時要盡量多地了解與詩人有關的信息,尤其是處于時代變遷之際的詩人,如唐安史之亂前后的詩人、由北宋而進入南宋的詞人等。對作者的風格有初步的了解,能給我們帶來一定方便.

三、掌握一些詩詞的基礎知識,提高賞析能力

1.體會詩中的意象與意境

意象就是用來寄托詩人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要領會一首古詩中的意境,至少要弄明白以下幾個問題:

(1)詩中寫了哪些景物形象(即意象)。(2)這些景物形象引發的作者怎樣的聯想?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常見詩歌意象及其意義:月――思鄉,梅――傲雪、堅強、不屈不撓,菊――隱逸、高潔、脫俗,花開――希望、青春、人生的燦爛,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業的挫折,黃葉――凋零、美人遲暮、新陳代謝。

2.了解古詩詞常用的表現手法

(1)直接抒情。作者在詩詞中把內心強烈的感情不加掩飾地直接敘述出來,讓強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傾瀉而出。如張養浩《潼關懷古》中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弊髡咧苯邮惆l對統治者連年征戰或大興土木,而無視人民疾苦的痛恨之情。

(2)借景抒情,通過對實景的描寫來抒發作者的感情。

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后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痹娙饲擅畹貙⒁酪老e的深情借助于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

(3)托物言志,通對事物的描寫和敘述,表達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痹娙藢懨坊ǖ哪康木褪茄灾?,表現自己的高潔情操。

(4)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歷史故事或古書中的詞語來說明白己觀點的一種修辭方式。

如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懷舊空吟聞笛賦”?!奥劦奄x”,指向秀的《思舊賦》。作者借這個典故寄托了他對因參與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懷念?!暗洁l翻似爛柯人”中的“爛柯人”的典故見《述異記》,作者借這個典故比喻自己長期貶謫在外,乍回家鄉,仿佛有隔世之感。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提高初中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關鍵在于平時積累。以課前3分鐘為主陣地,開展古詩詞鑒賞活動,在“說、讀、聽、寫”訓練中,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逐步提高,他們的文學修養也漸漸增強,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也有了長進。因為多“讀”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說”給每一位學生走上講臺展示自己的機會,不僅鍛煉了他們的膽量,也提高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奥牎弊寣W生取長補短,提升自己的鑒賞水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寫”的過程中,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了訓練,可以說,每日一詩,每天進行這樣的訓練會收到一石多鳥的效果。

總之,初中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培養,只是初中語文能力培養的一部分,它是一個基礎工程,也是一個系統工程,相信它對學生的成長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正面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曉明.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2]江國建.淺談古詩詞教學[J].新科教,2009,(1).

[3]孫紅芳.中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激趣談[J].中華活頁文選.

[4]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篇9

【中圖分類號】 G62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2―0070―01

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 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載體,也是提高學生道德水平、實現學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徑。小學生的教育靠單純的口頭說教是不能達到預期效果的,只有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長,通過生動活潑的校園文化活動,寓教育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中,才能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道德素養,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在禮儀活動中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

學校教育德為首,學生德育禮為先。禮儀是人際交往過程中表示友好、尊重、善良、平等的一種規范。在禮儀教育中,學校除了以思想品德課為陣地開展教育外,還充分利用各種活動滲透禮儀知識。如:開展爭當“文明小衛士”活動,“禮儀標兵”評比活動。通過禮儀月活動、禮儀隊示范、系列禮儀知識講座等各種形式,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禮儀教育網絡,長期倡導禮儀,幫助小學生修身養性,完善自我,從而讓他們的精神需求向更高層次發展,進而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會的承認。

二、在古詩文誦讀中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

古詩文誦讀對于提升人的境界、豐富人的內涵、開闊人的胸襟、凈化人的靈魂、啟迪人的智慧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誦讀古詩文的過程就是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道德熏陶和人格塑造的過程。例如,在誦讀節日古詩時,讓學生加強對中華傳統節日的認識,清明節緬懷先烈、珍惜時光,端午節激發學生愛國情感,重陽節孝敬老人,中秋節珍惜友情,春節合家團圓等等,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風云氣,體驗悲憫情,從而達到最終的育人目的。同時通過一系列與“古詩文誦讀”有關的活動,如“寫”古詩、“畫”古詩、“演”古詩、“說”古詩等活動,使學生在享受“與經典為伴”的吟誦樂趣中,自我教育,自我約束,逐漸感悟“做人”的道理,真正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養成良好品德行為習慣。

三、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道德素養

社會實踐活動對小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與提高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與作用,只有在實踐中親身體驗,高尚的思想,良好的品德才會不斷地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素質。如組織開展“看家鄉,贊家鄉”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到當地有代表性的地方進行主題實踐,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開展遠足等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接觸社會,熱愛家鄉的思想情感;開展“老年公寓獻愛心”社會實踐活動,慰問敬老院老人,讓學生銘記尊老愛幼的義務和責任。通過學生走、看、聽、做等親身體驗,學生的道德行為得到了鍛煉、培養、鞏固,并逐步形成較為一貫的行為習慣。

四、在感恩教育中提高學生道德素養

感恩是為人之本,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實施感恩教育要以活動為載體,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引導學生從感受最深的身邊人、身邊事開始。如在學生中開展“給父母寫一封信”、“做一件讓父母感動的事”、“幫助一名有困難的同學”、“制作一期感恩教育專題板報”、“召開一次以‘讓我們都有一顆感恩的心’主題的班會”、“聽一次感恩主題的報告”等活動,使學生們在種植感悟和感動的同時,收獲感恩的快樂,懂得感恩父母、感恩師長、感恩社會、感恩他人、感恩自然;懂得回報家長、回報老師、回報他人、回報社會的重要意義,從而把感恩之情化為強烈的責任感,并付諸于服務社會的實際行動。

五、在課外科技活動中提高學生道德素養

科技活動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載體,豐富多采的課外科技活動,有助于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如在校園科技節中進行趣味魔方挑戰賽、紙張承重挑戰賽、紙飛機挑戰賽、氣球升空、科技創新小制作、生活中的小發明等活動。這些活動學生要自己設計、自己動手、自己檢驗,學生在周密、精確、系統、耐心觀察的探究過程中,杜絕了焦躁情緒,養成了仔細觀察、冷靜思考、實事求是、以理服人、尊重實驗結果、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的科學習慣。這樣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還極大地鍛煉了學生的意志,培養了不怕困難、勇于探究的科學態度。

篇10

一、古詩中的傳統節日

隨著時代的發展,世界每一個角落的距離都接近了。學生所接受的洋文化日趨增多,他們不但知道圣誕節,還能說出許多外國的節日。平時,他們有印象的節日,也只不過是“六一”兒童節、“五一”勞動節、國慶節等。如果問:什么是我們的傳統節日,知道的很少,回答更是五花八門。這些現象的背后,說明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忽視。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借助古詩學習來進行這一環節的滲透。如,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古詩時,讓學生先來說說是什么節日,誰知竟有學生脫口而出是“教師節”,令人有些哭笑不得。也難怪,古詩的九月九和學生平時生活中接觸的是不同的概念。于是,就要借助日歷,比較直觀地向學生講解農歷的有關知識,并告訴學生,農歷的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古詩的第二句“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的“佳節”指的就是重陽節。見學生似懂非懂,我又借助多媒體引出另一首詩,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通過誦讀,了解詩篇大意,更是讓學生知道正月就是農歷的一月,正月十五也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元宵節。那么,你們還知道哪些傳統節日呢?請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回家請教長輩或查閱書籍,有條件的同學更可以借助網絡進行查找。果然,許多學生認真地完成了這項“作業”,他們彼此交流,不僅更清楚了農歷的概念,還知道了傳統佳節多數用農歷計算,正月十五是元宵節,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九月初九是重陽節,每年農歷的最后一天是除夕,而子時之后也就是“大年初一”了,“五更分兩年”嘛。

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受益匪淺,學生對古詩的學習,不計較停留在朗讀和背誦的層面,而是幫助學生挖掘古詩的內涵,延伸了學習古詩的外延,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和意識,同時使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也產生了一定的興趣。

二、古詩中的琴、棋、書、畫

不管是前人還是現代人,如果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那么他們在人們眼中就是才子才女。因為這些都體現了一個人的文化底蘊,然而如今這個年代的價值觀,電腦和外語更顯得實在和實用,在許多方面能體現出你的人生價值。但作為一個中國人,在他身上還是需要這樣一些民族氣質,作為語文教師,有責任在我們下一代身上傳承這種氣質。

其實,古詩教學更多的是一種意境體會,其精練的字詞,平仄有序,講究韻律,讓人眼前有畫,耳邊有曲,心中有感。只有中國的古詩是無法用外語來翻譯的,因為這種藝術境界其它語言是無法達到的。所以,在古詩教學中,不僅要注重誦讀的平仄,更要根據每首古詩本身的特點,配上與內容、情感相符的樂曲,以古箏和琵琶奏曲為主,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了解我們的民族樂器。如,王維的《竹里館》第二句“彈琴復長嘯”,讓人耳邊響起了一曲娓娩的琴聲,在誦讀的過程中,要使學生仿佛聽到詩人的彈奏,從而體會整首詩所描繪的意境和詩人所表達的情感,讓學生融入到詩的意境中,為誦讀古詩奠定了基礎,一種渴望學習古詩的欲望被點燃,這既是激趣,也是搭建。

同時,古詩與書法、國畫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一首古詩用一手和書法來演繹,其意義深遠;一首古詩配上一幅意境深邃的國畫作品,更是不同凡響。所以,在古詩教學中更要注重三者的有機結合。充分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借助多媒體和網絡,讓三者巧妙地融于一體,讓學生多讀、多看、多品。正如王維的《山居秋暝》,就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秋日黃昏的美景,但學生看到心中所描繪的景象,就會深切地體會到詩的優美意境。

三、古詩中的調色及其所反映的審美內涵

古詩、詩在色彩運用方面,特別看重不同自然色的協調與對比,明確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中“中庸之道”的影響。暖色讓人感覺華麗,橙色是最暖色,紅、黃是暖色,紅紫、黃綠是中性微暖色,而冷色給人感覺樸素,紫綠是中性微冷色,藍紫、藍綠是冷色,藍是極冷。詩人習慣調動的色彩,基本沒有冷暖兩極,主要是色調之間的協調與對比,這是“中庸之道”影響詩人色彩審美趨向的最好印證。兩種類似的調和與搭配,會營造出平靜安詳的生活調?!熬G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保虾迫坏摹哆^故人莊》)“客路青山綠水前?!保ㄍ蹙S的《次北固山下》)同寫途中所見,波瀾不驚,呈現出一派祥和的氣氛。

四、古詩中的民族氣節

古詩中多寄托詩人的一份情感:愛國的、思念的、悲憤的、頑強的、悠閑的,引導學生品味詩句,體會詩人情感,把握古詩中的民族精神之魂,提升古詩學習的意境。

學習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雪大作》一詩,先讓學生了解詩人作詩的背景。盡管已經年老體衰,閑居鄉下啊,但仍然盼望為國盡力,“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月入夢來”這是怎樣的一種愛國情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