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的名言名句范文

時間:2023-03-20 08:59: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重陽節的名言名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重陽節的名言名句

篇1

一、選編教材,打造誦讀之本

國學經典詩文浩如煙海,因而選擇適合小學生誦讀的內容十分關鍵。我校組織語文教師選編了三冊以唐詩宋詞為主要內容的一套經典誦讀教材,供低中高年級學生使用,教材試用兩年后,師生都反映內容太單一。于是我校又選編了第二套以《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規》《增廣賢文》《論語》《孟子》《大學》為主要內容,附注釋、譯文的六冊教材,供1-6年年級學生使用,又試用了兩年。去年九月,我校參照沙市實驗小學的教材第三次進行了改編,形成了一套含經典詩文、名言警句于一體的誦讀教材。為誦讀活動的推進奠定了基礎。

二、營造氛圍,激發誦讀之情

校園文化是一種精神塑造,具有無聲的熏陶和感染的教育功能。為了營造濃厚的經典文化氛圍,我們將刻有“書香”“墨趣”“樂園”的石刻放在校內顯眼的位置,點染出學校校園文化的主旨;精選古詩文中名言警句,布置在教室四壁和樓道;校園內看似隨意放置的石頭上,雕刻了雅行、誠信、思、勤、悅等充滿書香的提示語;在校園廣播、櫥窗、班級板報等媒介中,開辟了國學經典誦讀專欄,并定時更換;將武術操曲目變成古箏曲;使學生在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都能受到經典文化的熏陶。如此校園文化氛圍的打造,讓學生時時沉浸在書香中,猶如聆聽圣人的教誨,激發了他們誦讀經典的興趣。

三、開展活動,探索誦讀之路

國學經典的誦讀活動,在我校可謂“三起兩落”: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一是誦讀要求嚴格。誦讀經典講求語速、語調,語速不急不徐,語調抑揚頓挫,現在學生生活節奏較快,聽到誦讀經典這么慢,就提不起精神;二是誦讀形式機械單一。學校誦讀經典,往往采用比較強硬的手段,要孩子死記硬背,使他們感到了苦和累;三是誦讀收獲甚微。誦讀經典,學生背了,但不懂得意思,時間一久,漸漸淡忘,所存無幾,部分家長、學生甚至認為誦讀沒有多大用處?;谏鲜鲈?,我校圍繞“國學經典誦讀途徑與形式展開了探討和研究,經過實踐找到了以下幾種有效的方式。

1.游戲誦讀。游戲是小學生最喜歡的活動,我校班主任、任課教師試著在游戲過程中融入適當的經典誦讀,讓學生在跳繩、踢鍵子、玩溜溜球、轉呼啦圈時,一邊活動一邊背《三字徑》《千字文》,這樣,學生就能在玩中學、學中玩,達到了寓教于樂的目的。

2.精選誦讀。對于經典誦讀我們主張既要誦讀經典原著,又要取其精華。誦讀經典原著,以便學生能整體把握其內容,又體現對國學經典文化的尊重。取其精華,是便于學生吸收。今年上半年,五年級在誦讀經典的展演活動中,選出與學生生活實際接近的名句,分為勤學篇、孝敬篇、愛國篇進行誦讀,就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劉玉潔同學在感恩母親的習作中,適時引用了“鴉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名句,不僅提升了習作的深度與高度,讓同學們聽了她的習作羨慕不已,同時也說明中華民族孝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已經根植于其心,孩子們已經感受到了誦讀經典的快樂。

3.書畫誦讀。學校成立書畫興趣組,學校開設固定專欄——古詩文配畫,讓有書法特長的學生,定期展示他們的書畫作品,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書與畫的結合一方面滿足了學生展示自我特長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使經典誦讀由原來單一的誦讀擴展到讀、寫、畫的結合。這樣做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經典興趣,也增強了學生誦讀理解經典的能力。

4.節日誦讀。我們把經典誦讀與母親節、教師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相結合,在這些傳統節日里,開展相關古詩文的征集、誦讀競賽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感悟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置身于傳統美德的熏陶之中,修身養性。

5.表演誦讀。每年六·一的學校藝術節上,上臺表演經典誦讀的節目已是各班的首選,有班級集體誦讀,也有家長、學生、老師同臺誦讀,還有經典誦讀與武術表演的結合,經典誦讀與舞蹈的結合等形式多樣的表演活動,激發了師生誦讀興趣,彰顯傳統文化魅力,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和展示的機會,推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的深入開展。

四、持久實施,彰顯誦讀之效

篇2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傳統文化

目前,正處于初中階段成長時期的學生,其自身文化底蘊、知識體系尚未發展成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感受還并不深刻。所以,作為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最為重要的載體之一,初中語文教學應擔任著滲透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等重任,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活動全過程,培育學生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蘊,養成博大的民族情懷。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內容概述

語文教材作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弘揚中華優良美德的重要載體,其中所承載的傳統文化內容是語文教學活動開展、教學大綱擬定的重要依據,也是實現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關鍵性因素。初中語文教學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內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便是“中國文字”,是體現我國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是體現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文化內涵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也是傳統文化精神表述的重要依據。初中語文教材中所呈現的“詩、詞、曲、賦、散文”等經典文學作品,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承載著我國悠久歷史發展進程中極為重要的精神文明理念與精神財富,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讓學生通過學習初中語文教材中蘊含的經典文化內容,可使其充分感受到傳統文化所蘊含的魅力,了解到我國歷史文明的意義與偉大,從而形成自主傳承傳統文化的優良美德。另外,初中語文教材中創作的《孫權勸學》《木蘭詩》《陳太丘與友期行》等課文,內含著我國傳統文化最主要的精神文明,也就是“禮儀”,這一精神文明的存在,對于提升初中學生社會交際能力,培養其良好道德品質有著極其重要的幫助,是傳統文化內容滲透最有價值意義的一種體現。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解析

傳統文化是最能體現我國獨特民族特色與民族精神,弘揚歷史發展遺留的重要思想、文化精神與藝術寶藏的重要依據,是社會與國家不斷前進、不斷發展的永恒動力。作為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的載體,初中語文教學在素質教育理念背景下,實現傳統文化內涵與精神的滲透,已成為初中語文教學改革不可忽視的關鍵所在。因為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心理、生理、思想等方面共同發展的時期,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尚未發展成熟,其是明辨是非能力也處于形成和發展階段。所以在此階段將傳統文化滲透于初中語文教學中,對于培養學生語文素養與綜合品質,幫助其形成優良品德,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另外,與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活動相比,傳統文化的滲透讓語文教學內容、形式變得更加豐富,更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其身心投入語文教學活動當中,從而起到陶冶學生思想情操、形成良好語文素養、培養學生成為社會所需高素質人才等關鍵性作用。由此可見,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意義重大且勢在必行。

三、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策略研究

(一)深入挖掘教學素材中的傳統文化內容,培養學生學習情感目前,初中語文教材在編寫過程中,編入較多與傳統文化息息相關的內容編目,如七年級的《論語》《木蘭詩》《游山西村》;八年級的《核舟記》《孟子》;九年級的《桃花源記》、《岳陽樓記》《屈原》等,這些文章都是極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篇目,里面的名言名句都體現著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所以,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滲透傳統文化,僅可通過精心篩選,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內涵,對教材中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字、句、詞、篇和所表達的主旨等方面,進行深度與廣度的挖掘、探究,便可實現傳統文化的教育與傳承和初中語文教學有機結合,起到良好的傳統文教育熏陶作用。同時,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身心融入傳統文化的學習當中,初中語文教師要時刻將學生放到主體地位,以豐富學生知識技能、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等方面為切入點,通過詳細解讀、注釋理解文本內容,引導學生在學習文本知識與傳統文化內涵的同時,深入研究文章內所撰寫的主角性格志趣和精神風貌,并掌握文言語言樸素簡練的寫作特點等。這樣一來,不僅可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內涵與意義的理解,還可培養學生的良好寫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真正落實傳統文化教育利用課堂教學這一渠道,落實傳統文化教育,初中語文教師首先可通過開展傳統文化作品的誦讀活動,讓學生通過對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篇章、國學經典,進行自由誦讀、咀嚼體悟,完成對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吸收與消化,以提高學生人文精神和道德素養,實現傳統文化外化于身、內化于行,鑄造人格的支柱,在無形中實現對傳統文化思想精髓的傳承。其次,還應大力倡導讀書活動,結合本階段學生年齡特點與個性喜好,為學生推薦一些名人傳記、課外讀物等,要求其必須認真閱讀,并做好讀書筆記,比如,為學生擬定讀書計劃,每學期至少組織參與一次讀書交流會,利用假期時間,將一些中國古典名著作為作業布置給學生,并要求學生撰寫讀后感,在上課時期進行朗讀等,并為表現優異者先進典型獎、實物獎等,以激勵學生自主閱讀。其次,還可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如開展以傳播傳統優秀文化為目的的專題講座、傳統文化知識競賽、古詩文交流會、觀看優秀歷史人物事跡影視作品討論會、組織參觀歷史人物紀念館、歷史文化遺跡等,都是傳承傳統文化、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好方法。

(三)關注中國傳統節日,利用傳統節日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利用中國傳統節日,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可利用語文研究性學習或綜合型學習的教學方式,通過挖掘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蘊含的深厚傳統文化元素,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并在此過程中,事先安排一個較長的周期,讓學生從查詢資料到實踐體驗,在實踐體驗中學習語文和傳統文化知識,在營造節日氛圍的過程中去探究、去體驗、去感受獨特的民族風情與精神文化內涵,以起到良好的文化傳承作用。例如,在端午節即將來臨之際,為增進學生對端午節的深刻理解,而并非僅停留在片面的理解,讓學生感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初中語文教師可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組織開展以“傳統節日——端午節”為主題的綜合型學習活動,讓各大學習小組分別調查研究端午節的地方習俗與活動形式、各地端午節的民俗特色、有關于端午節的詩詞歌賦、端午節的起源傳說等。并進行收集、整理,在上課時發表演講,講述自己對端午節背后蘊含的傳統文化大意了解,講述有關于端午節的趣事等,以便增進對傳統節日——端午節的了解,實現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