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的和甜的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15 22:48: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酸的和甜的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酸的和甜的教案

篇1

1.激發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實踐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原動力。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為學生創設一種情趣怏然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勵,從而主動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應大膽地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交流,贊揚學生一些獨特看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這樣自主學習的盡頭就更足了。

1.1進入情境,激發探究心理

一堂課上每個環節都很重要,但要讓學生自始至終終處于積極地自主學習狀態,創設情境尤為關鍵。在教學二年級閱讀課《酸的和甜的》,我創設了實物情境。把學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出示一串葡萄)小朋友們,你們看,這是什么水果?誰來嘗嘗是什么味道?”(指名上臺品嘗)告訴大家味道怎樣?(甜甜的)奇怪了,葡萄明明是甜的,味道好極了。有一群小動物卻都嚷著:“葡萄是酸的,不能吃!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們學習新課文《酸的和甜的》”一問完,學生們都爭先恐后地回答。學生對課文已有了初步感性認識。通過情境的創設,把學生帶入《酸的和甜的》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葡萄究竟是什么味道。

1.2利用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動機是活動的原動力。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心理動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再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學還是那樣刻板,按老辦法、老觀念去教。教學手段單一,學生的學習動機定會下降。因此,再引入情境后,根據課文情節的不同、內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待續。教師應不斷創設情境,開成連動的整體情境。

2.引導探究使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

要想使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能保持下去,關鍵在于掌握語文學習方法,教師應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這就要求教師做好引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探究。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去領會、去發現,在自主學習中學會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學習方法。

2.1小組合作開辟自主空間

教師作為引導者,應指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我從很早就提倡小組合作學習。如何使這一組織教學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給學習小組確定一個明確的目標。如我在教學《坐井觀天》時,我提出這樣的學習目標:(1)我會讀: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可自由讀,也可小組合作讀;(2)我會問:在學習小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讓小組伙伴共同交流解決;(3)我會講:把你讀文后的感受說給小組伙伴聽。長此以往,學生經過這樣的訓練在以后的讀文中就會自覺的給自己小組提出學習要求。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了,那學習的興趣可想而知就會更濃了。

另外小組學習的內容可以選擇。語文教學中,如能讓學生們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學習,后再小組內交流,那學生的學習興趣定會大大提高。

一個問題提下去,如果不給足時間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那將會給課堂帶來冷場。作為教師不要讓小組合作流于形式。學生還未充足地去討論,更不可能產生創造性思維與真情流露,教師就草草收場,勢必起到反作用,長此以往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對于小組學習的結果,教師要及時給予評價。評價可多方面,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反饋的評價,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評價,小組與小組之間的評價都要有詳細地分析。我設計了一些表格進行每月評價,在學期結束對每月評價制作統計表來向學生展示小組學習的結果。我認為作為教師只要精心付出,學生定會還你一個驚喜。

2.2質疑問難,發現問題自主學習

創造性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首先要鼓勵他們敢于和善于質疑問難。中國古人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要培養學生善于從無疑處生疑,從看似平常處見奇,這時發現問題的起點。如教學《難忘的一天》時,學生問:“難忘的一天是指哪一天?”在初讀課文后學生又問:“這一天為什么另‘我’難忘?”教學《我多想去看看》提示課題后,學生問:“課題中的‘我’是誰?'我'想去看什么?”等等。他們正用問“?”來擦出創新思維的火花。

再如我在教《我選我》這篇課文后,我班王彥飛同學提出:“老師,課題中的‘我’是誰?他選自己干什么?他為什么要選自己呢?”說得真好,我精心準備的教案用不上了,我靈機一動何不讓學生自己找答案呢?這樣不僅鍛煉了口語能力,又極好地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學生躍躍欲試,整節課學生都處在積極的自主學習中,創新思維的火花在這里閃耀。

篇2

關鍵詞:童話教學模式 小學語文 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3-0166-01

童話教學是一種新型的小學模式,在小學語文中有著重要的文學教育內容,可以通過童話去認識兒童,用童話來訓練兒童語言文字的能力,童話教學模式在現今以及將來都有很大的價值性,給教學者、孩子、家長都帶來了很多的益處。這種教學模式削減了文學性語文的枯燥乏味,使之更有趣味性,更適合孩子去學習。

1 童話教學模式的應用效果

1.1 童話有助于小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

在小學教育的過程中,尤為的就是小朋友們的心理成長的建設,童話故事不僅可以幫助小朋友的心理建設,還能幫助小朋友理解知識點,促進學習的效率性,在整個童話模式的教育過程中,小朋友們也能愉快的學習,體會不同童話人物的人生、心理動態、情感變化。從中學習到很多知識,幫助孩子們快樂成長。

1.2 童話教學可以培養小學生的審美情感

小學生的情感是在無形中變化的,他們也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情感的豐富程度也比較深。在小朋友欣賞一個童話故事視頻時,欣賞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就提高了他們的審美感,豐富了他們的眼界,這些體驗的獲得,對兒童來說是有個性的發展的,同時,兒童在閱讀童話的過程中會使得兒童的心靈更加的健康,認識到的東西更多,審美的視野更開闊。

1.3 培養學生的語感

學英語需要語感好,學語文同樣需要語感的培養,語感是一個很重要的東西。童話在我們小學語文中也同等重要,童話是一種文學形式,具有鍛煉小朋友靈活力跟敏銳力的方式,在小朋友閱讀童話故事,理解童話故事里的情節時,小朋友會跟著故事的情節走,也會產生很多的為什么,會聯想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主人翁,體驗到不同的人生,也會通過閱讀而增加對詞句的理解程度,以及一些重要的修辭手法。

1.4 童話教學模式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想象力和創造力是一個人、一家公司、一個國家都不可缺少的東西,沒有想象力和創造力就沒有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東西,小朋友的想象力特別豐富,如果加上好的引導,創造力也會由生為一種新的技能,但小朋友的人知力跟辨識力不夠強,就意味著需要正確有效的教育手段去引導,而童話教學就很好得解決了這個問題,小朋友去理解童話、去想象童話,在很大程度上比大人更富有創造力。在兒童最富有想象力跟創造力的時候,讓他們去接觸更多的童話作品,從中去發揮他們的創造力跟想象力。

2 童話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案例分析

案例一: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的第四單元《酸的和甜的》。

故事是以一環節一環的方式呈現給學生的,大概的故事情節時:小松鼠、小兔子和小猴子對待“葡萄是酸味的”這個說法表示不太贊同,大家各執己見,通過這個故事就是要告訴同學們,每個人在沒有嘗試之前都不能因為別人的說辭而完全相信,應該自己大膽的嘗試,因為只有自己嘗試后,才會知道到底是真的酸,還是假的酸,假的酸的話,又是不是別的什么味道呢?這些都要自己去試驗、去感悟、去體會。

從案例一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老師利用多種手段引導同學們去朗讀、去理解、去表演,也適當的對童話本身元素的滲透,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提高他們的創造力,也包括對學生文學作品的欣賞跟理解。

案例二:蘇教版三年級上學期語文課本第三課《小學語文特級教案與課時作業新設計》。

(1)匹諾曹后悔的原因是什么?

(匹諾曹在回家后,肚子有些餓,四周都沒有東西吃)

(2)匹諾曹看到一個雞蛋,想做煎蛋?

(但匹諾曹什么都不會,連煎蛋都煎不好)

(3)匹諾曹大哭,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4)匹諾曹決心改正自己身上的毛病,木匠杰佩托對他的態度又是怎樣的?

案例二的設計體現了童話教學中的核心:點出了“知錯能改”的意義,但從中也可以看出教學方法過于老套,沒有什么靈活性,其他的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因為老師應該給孩子充分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間,讓童話的韻味大大加強,讓教學得到顯著的效果。

案例三: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小蝌蚪找媽媽》。

教師讓同學們先朗讀文章,然后分小組,老師提出幾個問題,小組進行討論,討論并得出結果,在討論的過程中,同學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隨后,每個同學要說出自己腦海里的東西,同時,可以提出各種問題,這些問題也可以在課堂上進行討論。

從案例三當中可以得到結論,要給予同學們充足的時間去消化、去思考,給他們充足的想象,并陪著他們一起去開發創造力,也要讓孩子學會在童話想象中去總結,用完整的童話藝術標準加以衡量。

3 結語

我們平時說的文學教育,都過于強調文學知識的培養,強調對人類文學經典的學習,童話在小學生的小學階段了對小學生文學能力的培養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童話作為兒童精神生命中的主要文學樣式,它的魅力不僅在于豐富的教學意義還來自它獨特的文學體材,通過了解小學生的心理建設,運用夸張、修辭、充滿幻想的寫作手法跟寫作技巧來編寫適合小學生欣賞的童話故事,與此同時,教學老師也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同學們討論,提出問題并解答問題,讓學生們心中的疑慮減少,讓他們接觸到很多正能量的東西,對此,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使得小學語文更具有開放性,在廣闊的空間里學童話、用童話,對兒童的心智發展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篇3

我是一個好學生。

好學生未必快樂。父母離婚了,媽媽整天逼著我學習,要知道,我不喜歡學習,只喜歡花,將來做一個園藝師??蓩寢屆看味紩f:當園丁能掙多少錢。

我愛花,最愛蘭花,愛蘭花的淡淡幽香,蘭花的清幽而淡雅。蘭花的香也是同樣,無意間,飄來一縷清香,當定神時,那香便不見了。我的成績雖好,但骨子里傲,同學們都不喜歡跟我說話,時間長了,我的性格愈見孤僻,不愛與人交談。

我住在一個大房子里。那是一棟兩層的尖頂別墅:橘磚紅瓦,周圍是乳白色的柵欄;嫩綠的草坪上生著七彩的花兒。后花園里有大朵大朵白色的山茶,一輪輪小太陽似的金盞菊,星星一樣散落大地的美女櫻……。

媽媽今天又出差不在家,靜靜的夜,除了在房間里痛苦的我,只有保姆“沙沙”掃地的聲音。

我從桃粉色的小書櫥里拿出那本我最珍愛的筆記本,封面是雪一樣的白,上面點綴著乳白色的亮晶晶,右上方用粉紅絲帶系著蝴蝶結。“劉曉雅贈”以看到這幾個字,我又哭了起來。

安:

這是我第一次給你寫信,從今天起你就是心中另一個我。

安,你知道被欺騙的滋味有多么的不好嗎?曉雅原來是我最親密的朋友,其他同學都不理我,只有曉雅,只有曉雅整天陪伴著我。那段時間父母離婚,我始終忘不了那個可怕的夜晚,我躲在角落里抽泣,看著爸爸媽媽把碗,桌子,椅子全砸壞了。隨后,我便沒有了父親。

是曉雅帶我走出了那個夜晚,我重新看見了光明,從三年級到現在,四年了,我付出了一切,而她卻……

不說了,一想想自己的愚蠢遭來的欺騙,真感到心酸。

蘭4。29

早上起來時,我略帶紅腫的雙眼里布滿了血絲,因為在昨夜,我好像又回到了那個可怕的夜晚。只能這樣來到學校。“書馨”劉曉雅露出那對小酒窩,“班主任有急事喊你去辦公室。”我那雙沒有神情,黯然失色的眼睛望著她,她推著我,讓我快點去。我的腿好像沒有了知覺,倒了。她走了,但我好像聽見了她尖銳的笑聲。我又哭了。從昨晚到了今日,我已經記不得一共哭了多少次了。“顏書馨,顏書馨!你怎么了?”我那雙紅腫的眼絕望的看了看他,哦,原來是顧春。

顧春是我們班的男生。成績優秀,人長得挺帥,瞧,他那雙大大的眼正盯著我。我不好意識的低下了頭。他把我從地上拉了起來,他的手好大,好溫暖,我慢慢地站了起來,陶醉在此刻。

我走向了辦公室,班主任也這是的,連讓我把教案拿到教室也算“急事”。

夜,天空是一抹的黑,靜的不能再靜了。不知怎么,今日突然覺的擺鐘的聲音如此刺耳。也許,是夜靜的緣故。如此寂靜,如此遼廣的夜空,也不失寂寞,因為漆黑的空中點綴著一顆顆明朗的星。

風兒在今夜也是如此溫柔,輕輕地撫摸著我鬢角的黑發,在我面前雖是美好的景,但依然不能掩蓋我的悲傷。

安:

也許昨天我太傷感了,現在繼續談吧!

我與曉雅的關系在五年級前一直很好,五年級時,雖不如以往親密,但依然是好朋友。也許是年齡在作怪,歲月流逝,我和她都變了。我們倆越來越遠。直到昨天,我偶爾聽到了曉雅與林晴的對話,明白了,曉雅所做的一切,都是利用我,這都是成績的緣故。

唉,過去的一切就讓它隨風消逝吧!為何為那些不值得傷心的事而傷心呢?安,是不是這樣。

蘭4.30

早晨,我來到學校,發現顧春的位子空著,不知怎么回事,我的心里空落落的,終于熬到了下午,顧春來了,但是他仍舊發著燒,真想過去問候一下,可最終沒去。

顧春給了我一個蘋果,我緊緊的握在手里,吃飯,寫作業時,我一直都握著。

安:

前幾日的我還在迷茫,現在,我終于明白了,我愛上了他—顧春。安,這是不是暗戀?其實,暗戀的滋味也是甜甜的。哦,你也許無法相信,他的手真的好溫暖,今天,他給了我一個大大的蘋果,我相信,這個蘋果將是我們愛情的開始。

我以后膽子一定要大一些,對于顧春,不能讓別人搶去了。

蘭5.4

安:

我不明白,人為何會有生命,人的生命又為何如此脆弱,如此不堪一擊。為何人的生命不能一帆風順,人一生為何有那么多喜怒哀樂。就像我那可憐的雪兒!安,你不會知道的,在我幼兒時,雪兒給了我多少美好的回憶,我最珍貴的朋友,在分離幾日后,我等來的卻是一具冰冷的尸體。為什么,為什么?當我腦袋一片空白時,我只會吶喊:為什么?

我不能隨她而去,死了的人已不能復活,活著的也要好好活著。人的一生中,有些事并不能自己決定;有些事越不想去面對,又必須去面對。這也許就是生命的所在吧,安,是不是這樣?難道冥冥之中真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左右我們的一切,老天,你怎么那么的狠心,讓我們陰陽兩隔,我所有的思念要怎樣對她訴說,她在那冰冷的世界將是多么的孤獨寂寞,安,我現在肝腸寸斷,好想再去摸摸她那暖暖的小手,好想再去和她說說悄悄話,可是……安,告訴我,告訴我,難道我只能毫無條件的接受老天無情的安排,難道我只能眼睜睜的讓她永遠離我而去。是的,安,現實就是如此的殘酷。哎,我們也只能默默地承受,慢慢的習慣,獨自去承受。

好了,擦干眼淚。說說讓我憤怒的她。

不知道為什么,劉曉雅這幾天老是纏著我,對我百般親熱,不用說,一定又有什么陰謀。

我每天都和一個扎歪辮子,走路一扭一扭的人走一起,多么惡心。哎,誰讓她整天纏著我。她果然有陰謀,她調位了,這排隊英語組長是個男生,和她的關系非常不好,而她極少寫作業,因此便想讓我每天從我的組里拿出一份給她,我當時果斷的拒絕了。她非常生氣,狠狠地說:“不就是仗著學習好嗎,咱們走著瞧。”徐雨靜聽了我們的談話,連忙對我說:“書馨,曉雅很愛記仇,你要小心。”

其實我并不害怕,因為我對她來說還是有利用價值的。

我含情脈脈的朝顧春看了一眼,他卻沒有注意,依然在那里看書,我的心不由酸酸的。

蘭5.6

夜不再那樣靜,閃電和暴雨一起沖洗著我受傷的心

安;

我后悔了,為了我的愛情我后悔了。我今天,看見了曉雅和顧春走在一起,有說有笑。我孤零零地站在操場上,呆呆地望著他們,曉雅時不時得意地瞟我一眼……哦!安,我不能再說了。

早上,我去上學時,心里總是沉甸甸的,來到教室,發現顧春的座位空著,一種不詳的預感來到我心頭。

上課了,老師告訴大家,顧春的爸爸升官了,他們一家到了北京,離開了我們。

我的眼睛頓時一片黑,要不是同桌及時扶住,我已經倒在地上了。

放學了,我沒有回家,漫無目的地在街上走著。滿腦子都是顧春那雙溫暖的大手。

后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

可惜你早已遠去,消失在人海

后來,終于在眼淚出明白

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在

……

歌聲在我耳邊回蕩,我轉向那家音像店,眼睛里充滿淚水

那時候的愛情

為什么就能那樣簡單

而又是為什么人年少時

一定要讓深愛的人受傷

“愛情”“受傷”……我跌坐在公園的亭子里。是啊,他走了,永遠走了,消失在人海。

我回家了,坐在蘭花前,低唱著《后來》:

后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

可惜你早已遠去,消失在人海

……

我明白了,全部明白了?,F在的愛情來得太早,比蘭花的香氣還要淡。等學會了如何去愛,再去等待。

安:

你就是我,心中的另一個我?,F在,我解開了一切繩鎖,我要勇敢去面對,勇敢去等待。我不會再依賴你了,安,永別了!

篇4

關鍵詞: 語文教學 課堂提問 提問技巧

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說:“提問是使知識產生的產婆?!泵绹虒W法專家斯特林?G?卡爾漢認為:“提問是老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笨梢娫谡n堂教學中,提問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與作用。

《學記》云:“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自,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碑敶逃姨招兄壬f:“發現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笨梢姽沤竦慕逃叶际欠浅W⒅靥釂柤记傻?,提問是一門講究技巧的藝術。那么作為一線的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如何藝術地運用提問技巧,構建一個更實效的、更有激情的課堂呢?下面我結合課堂教學實踐,略談幾點認識與體會。

一、構建提問的“支撐點”,高屋建瓴

“支撐點”原意是指事物的關鍵所在。在課堂提問中,問題的“支撐點”是相對于課堂上一些習慣性的碎問、簡單的追問和隨意的連問而言的。它指的是課文教學中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的提問或問題。

如教授《柳葉兒》時,我就從“那些天,全家最樂的是我”這句話入手,構造了問題的支撐點:“當時正處在自然災的嚴重時期,作者為什么還會感到樂呢?”讓學生自己開放地與文本展開深入對話,發現了“我”的“樂”是因能展示自己爬樹的本領,能夠吃柳葉兒,能夠搶柳葉兒。而且通過這一問題,加深學生對“樂”的理解,這種樂只是苦中作樂,是少年不識愁滋味,水道渠成地突破教學的難點。

以上過的公開課《愚公移山》為例。這是篇寓言故事,課文的重點之一是要告訴人們一個寓意:“要取得事業的成功就必須不怕困難,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這一寓意的揭示是靠塑造愚公這一人物形象完成的。在設計教案時,就以此作為提問的支撐點。問題是這樣設計的:我認為愚公是一個?搖?搖?搖的人,因為?搖?搖?搖(請結合課文內容分析)。學生小組討論后,能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回答這個問題。有的學生從移山的困難角度作答,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面對這些困難毫不畏懼;有的學生從眾人的態度作答,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雜然相許”遺男“跳往助之”,愚公鍥而不舍的精神與智叟截然不同,感染了他身邊的人;還有的學生從移山的結果作答,“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愚公堅持不懈的偉大精神不僅感染了身邊的人,連天地也都被打動了。這個作為支撐點的問題涵蓋文本,內容廣,整合力強,不僅解決了課文的寓意,而且使學生發現了本文對比、襯托刻畫人物的方法。如果把“移山的困難”“眾人的態度”“移山的結果”等瑣碎零散的問題一個個交給學生,我想學生也能在文中找出答案,但這樣的提問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會成了老師和學生間簡單的一問一答。

課堂提問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要提在關鍵處,問在要緊要點。有效簡化教學頭緒,順利解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使教學內容于簡約中表現出豐富,于明晰中透露出細致,真正構建一個實效的課堂。尋求設計“支撐點”的過程,對語文教師而言是深入解讀文本、研讀深思文本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只有放棄才有選擇,只有選擇才有“優化”。

二、尋找學生的“興趣點”,激活心智

贊科夫說,對所學知識內容的興趣可能成為學習的動機??梢娕d趣對學生的學習有著神奇的內驅動作用。當學生對某個知識感興趣時,就會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并自主地、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這種自覺性的行為,能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教師的提問應當從學生的認知角度出發,尋找學生的興趣點,喚醒他們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激發他們積極探索的需求,激活他們緊閉的心智。

如在講《斜塔上的實驗》時,我用一個實驗導入??吹轿沂种械摹懊X管”,學生睜大了好奇的眼睛,我乘勢提問,當我豎起試管,管中的羽毛和錢幣哪個會先到達管底?初一的孩子還沒學過物理,很多同學都憑經驗認為錢幣先落到管底。我演示了實驗,當看到兩者同時落在管底時,學生驚嘆不已。我乘熱打鐵,告訴他們第一個做這個實驗的人是伽利略,并問他們是否想知道伽利略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此時,學生的興趣點已從實驗轉移到了伽利略這個人物身上,于是我讓學生研讀課文尋找答案。學生們在興趣的驅動下,熱情高漲地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紛紛結合課文的具體語句進行分析,發現了伽利略有著堅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科學思想,有著不輕易相信權威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解決了課文的難點。這就告訴我們在教學時設計一個學生不易回答或充滿懸念的問題,能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起到啟示誘導的作用。

又如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我發現學生在回答關于第二小節“作者描寫了哪些景色,是按什么順序,用什么方法進行景物描寫的?”的問題時,情緒并不是很高漲。于是在另一個班上課時,我提出了這個問題:“如果你生活在百草園,你會做些什么呢?”這一問題立刻激起千層浪,激發起了孩子們的興趣。有學生回答“我要爬到石井欄上去摘桑葚”,我趕忙提醒他“那你可要當心啊”,立刻有學生附和道:“對啊,石井欄太光滑,會掉到井里去的?!贝搜砸怀龊⒆觽兒逄么笮ΑN页脵C引導學生去發現作者所選用的形容詞的精妙。有了前面學生自己的體會,他們很快發現“碧綠”“光滑”“紫紅”“肥胖”等詞語,都準確地表現了景物的特點,也表現了一個孩子的喜愛之情。還有學生回答“在百草園我可以大飽口福,吃桑葚,吃覆盆子,還可以吃何首烏的根”“覆盆子的味道如何???”學生異口同聲地答道:“又酸又甜?!边€有孩子補充道:“味道好極了?!比嘈ψ饕粓F。“味道都品嘗了啊,那作者是從哪個角度來寫景物呢?”“味覺?!睂W生答道。此時引導學生發現其他描寫角度,水到渠成。有學生回答:“我要是在百草園里,什么都不做,就躺在高大的皂莢樹下,在茂密的樹蔭下聽蟬兒鳴叫,油蛉低唱,蟋蟀彈琴,傾聽一切大自然美妙音樂?!薄鞍?,你真是個懂得自然,會享受的孩子!可是你美好的愿望可能實現不了呢,同學們你們覺得呢?”學生立刻從課文中發現了答案,蟬是夏天的景物,而油蛉蟋蟀是秋季的景物。這時學生就明白了景物描寫的順序。我接著追問道:“剛剛這位愛享受的同學和這那位愛吃的同學,他們所說的大自然中的景色有什么區別嗎?”學生輕而易舉就發現作者由植物寫到動物,由靜景寫到動景。同樣一個知識點,兩種問法,課堂氣氛、教學效果卻截然不同。區別僅在于,后一種提問激起了學生的興趣,激活了他們緊閉的心智,更放飛了他們被囚禁的熱愛大自然、熱愛自由快樂生活的情愫。這,不正是魯迅先生撰寫此文的目的所在嗎?

夸美紐斯認為:“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崩蠋熢谠O計問題的時候,如能以一顆細膩的心體味學生的情感,在枯燥的知識點中努力尋找學生的興趣點,必會撥動學生的心弦,激起學生思緒的涌動,實現活躍高效的課堂,教學目標的落實也會事半功倍。

三、關注認知的“困惑點”,激活思維

課堂中的提問,不僅是為了使學生掌握知識,而且是為了訓練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因而教師在提問時應注意提問的角度和問題的深度。如果老師的提問能引起學生進一步的困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沖動,則學生必然會再次深入到文本中,進行積極性主動的思考,拓寬思維的空間,深化思維的品質。

如在講授《敬畏生命》一文時,我首先讓學生充分自讀,在學生已經理解了“生命繁衍是無私、執著、不計成本”,自以為完全讀懂課文的時候,出示了文中的這段文字:“我幾乎是第一次遇見生命――雖然是植物的?!睊伋隽诉@樣的問題:“作者為什么說自己幾乎是第一次遇到生命呢?”學生讀完后,也覺得不能理解,陷入了認知的迷茫。我隨即抓住這一契機,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發現:作者以前看到的生命只是一種形式,而現在作者認知的是生命的本質。當學生讀到“那顆種子曾遇見了一片土地,在一個過客的心之峽谷里,蔚然成蔭,教會她,怎樣敬畏生命”一句時,便很快理解了作者所要表達的主旨:生命之所以為生命,就在于它是無私地繁殖后代,不求回報,而且不炫耀自己,沒有絲毫功利之心。經歷了思維的幽囚,閱讀便有了“豁然開朗”的體驗。

又如在初三講授《昏迷十八天》這篇課外小說時,學生對主題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親情和母愛的可貴,如果面對的是不諳世事的初一學生,我認為文本解讀達到這個層面是符合他們的認知能力的,然而對初三學生而言,主題只挖掘于此就太淺顯了,應該引導他們發現文本更豐富的內涵。于是我引導學生仔細咀嚼文中的兩段文字:“唉!累!真累!他想,假如現在沒有了他,這個家、這個公司、這個世界,他媽的統統完蛋?!睆倪@段話你讀出了馮吉的什么心理?“他倏然明白了:其實,這個世界上無論什么事離了他都行,惟一離不了他的只有自己的老娘!”馮吉還明白了什么呢?通過這兩個問題引起學生知與不知的矛盾,已有知識與新知識的矛盾,進入了積極性主動的思考過程。學生通過探究發現:“唉!累!真累!他想,假如現在沒有了他,這個家、這個公司、這個世界他媽的統統完蛋。”這段心理描寫還折射出了一個成年人心頭那份沉甸甸的責任感、使命感;“他倏然明白了:其實,這個世界上無論什么事離了他都行,惟一離不了他的只有自己的老娘!”其實他還明白了生活中應懂得適當的放棄。這兩個問題的提出,引導學生發現了文本所要闡釋的更豐富的人生哲理,從而拓寬思維的空間,深化思維的品質。

此類問題的提出應放在學生充分閱讀了文本,對文本的主要內容初步了解后。此時學生往往認為自己已經“完全讀懂”了文本。這時的問題就能引發新的認知困惑和閱讀動機,使他們的思維在矛盾沖突中積極運行,在大腦中形成一個個興奮中心,學生的思維活動必將由漸進向突進發展,變認知沖突為建構新知的增長點,統領整堂課走向目標。

四、捕捉教學的“爭議點”,順水推舟

課堂中經常會出現一些“爭議”。爭議的不同聲音,是學生站在不同角度看問題產生的多元思維的表現,這常常成為新的提問資源。

如在講授《往事依依》一課時,有一個環節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幾件往事。有學生把第二件事概括為“賞山水畫”,此時另一個同學對他的概括提出質疑,他認為“賞”這個詞用在此次并不恰當,因為當時作者年齡還比較小,是沒有鑒賞能力的,應該用“看”更合適。我當即表揚他這個問題提得很有價值,并以此爭議為契機,讓學生從文本中找出依據,看看用哪個詞更合適。學生馬上帶著這個由自己提出的問題,投入地認真地再次研讀課文。很快,許多同學找到了“進入畫中”“徜徉于山水之間”“入了神”這些表明作者全神貫注的詞語,認為“賞”字用得更好。

又如在教《甜甜的泥土》這篇小說時,針對最后的結尾“小亮眨巴眨巴眼睛,忍不住滾下淚來。他傷心地蹲在地上,呆呆地凝視著。一會兒,又情不自禁地伸出凍裂的小手指,摳起一點泥土放在舌尖上――他,又笑了:那泥土,甜絲絲的”,有位學生提出了異議。他認為前文中寫到王小亮“迅速將糖埋入路邊的雪堆中”,這樣冷的情況下,糖怎么會融化呢?這是不符合常理的。我覺得他說得也不無道理,于是圍繞“這個結尾是否合理”這個爭議,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通過討論,同學們認為,結尾很是新奇,這正是小說結尾的特點,而且這樣的結尾有更深層的含義:人間的至親至愛猶如寬廣厚實的大地,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從而大大提高了小說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這一結尾與“落紅護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以驚奇的結尾也是源于生活的真實的。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順水推舟地利用教學過程中的“爭議點”進行提問,化“爭議”為拓展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力量”,激發學生運用已獲得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課堂提問是一種最常使用的教學手段和形式,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雙向的動態的信息交流。提問設計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課堂上科學的、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及時喚起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和興趣,創造積極熱烈的課堂氣氛,從而優化課堂結構。因此語文教師應精心設計好課堂提問,形成有自身特色、符合學生口味的提問藝術風格,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