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練習題范文

時間:2023-04-11 16:07: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背影練習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背影練習題

篇1

1. — How did you finish the work so quickly?

—The computer helped me. It’s really _______ useful machine.

A. a B. an C. the D. one

2. The teacher told us yesterday that December 25th _______ Christmas Day.

A. is B. was C. has been D. will be

3. Help ______ to some fruit and vegetables, children.

A. you B. your C. yours D. yourself

4. Let the children go away. They are making too much _______ here.

A. noise B. voice C. noisy D. sounds

5. “ I really don’t know ______ he still lives here,” said Tom.

A. where B. what C. when D. whether

6. Many girls like ______ skirts in spring and summer.

A. wearing B. dressing C. putting on D. dressing up

7. — _________ bad the weather is today! What shal l we do today?

—How about staying at home and playing computer games?

A. What B. How C. What a D. How a

8. He doesn’t like drawing, I don’t like it, _______.

A. too B. either C. also D. neither

9. — How is your father? I ______ him for a long time.

— He is fine, but not busy.

A. don’t see B. hadn’t seen C. didn’t see D. haven’t seen

10. Which of these do you like ______, pineapple, strawberry or kiwi fruit?

A. good B. better C. best D. well

11. _______ comes from pigs and most people like eating it.

A. Wool B. Mutton C. Pork D. Beef

12. — E xcuse me, is there a repair shop near here for computer?

— Well, turn left at the crossing, then you’ll find _______.

A. that B. any C. this D. one

13. He _______ living in the country to the city.

A. likes B. prefers C. enjoy s D. loves

14. If you don’t know the word, you can look _______ the word in a dictionary.

A. for B. at C. over D. up

15. Hurry up! The play _______ for ten minutes.

A. has begun B. had begun C. had been on D. began

16. — Have you bought that digital camera?

— No, I can’t afford it. The price is a bit too ________, I think.

A. low B. high C. cheap D. expensive

17.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he water sports?

A. Skating . B. Surfing. C. Water polo. D. Wind-surfing.

18. — Where is the students’ library?

— It’s the building which ______ now over there.

A. is built B. was built C. is being built D. has built

19. — Where does he come from, could you tell me?

—Pardon?

—I asked where ________?

A. did he come from B. he came from

C. he comes from D. does he come from

20. — You look so young in red, Mrs. Yang.

— __________.

A. That’s all right B. Not at all C. Thank you D. I don’t mind

二. 用動詞的適當形式填空:

1. I remember ________ (turn) off the light in my bedroom, but now it’s still on.

2. I tried __________ (not worry), but I phoned him once a day.

3. Don’t forget ________ (bring) your new camera tomorrow.

4. If the kid ________ (want) to fly a kite, we ________ (go) to the park.

5. If you __________(not have) a ticket, you _________ (not get) in.

6. If he __________ (be) late, __________ (not wait) for him.

7. We must clean and tidy the room when we finish _________ (paint).

8. It’s hard work to get everything ready on time ________(print).

9. If the car won’t start, try ________ (push) it.

10. Don’t forget _________(water) my flowers while I’m away.

11. I insisted that he ________ (go) at once.

12. If he ________(pass) the exam, his father ________ (buy) him a computer.

13. Certainly I posted your letter—I remember _________ (post) it.

14. She ________ (fall) in love with the house as soon as she saw it.

15. As he _________ (read) the newspaper, Granny went out quietly.

16. I look forward to ________ (receive) your reply as soon as possible.

17. They ________ (listen) to the teacher attentively (專心地) when the bell _______(ring).

18. We couldn’t decide whether ________ (buy) the red one or the blue one.

三. 句型轉換:

1. If I go there, I’ll buy some flowers for my mothe r. (劃線提問)

________ ________ you ________ for your mother if you go there?

2. You’ll be late if you don’t hurry up. (并列句)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you’ll be late.

3. Leave the gym during the party. (否定句)

_______ ________ the gym during the party.

4. Mike does his best—he always works as hard as he can at school. (同義句)

Mike does his best—he always as _______ as_______ at school.

5. If you eat healthy food, your body and mind will work well. (否定句)

If you ________ eat healthy food, your body and mind _______ work well.

四. 補全對話:

A: Good morning. _______1_________

B: Yes, please. I’m looking for a mobile phone, but I have no idea.

A: We’ve got all kinds of mobile phones here. Which do you prefer, Simens, Nokia or Motorola?

B: I really know a little about them. Which one sell best these days?

A: Mm… ________2_______

B: How much is a Motorola?

A: _________3_________ The newer, the more expensive.

B: _________4_________

A: What about this one? It took nice and works well.

B: _________5_________

A: 1,000 yuan.

B: Any discount? How about 850 yuan?

A: _________6_________. That’s the best we can do. OK?

A. A. Motorola is more popular, I think.

B. B. I want one, n ewer but not too expensive.

C. C. I have to ask for 900 yuan.

D. D. What can I do for you?

E. E. What type would you like?

F. F. My mobile phone is Motorola.

G. G. How much is it?

五. 完型填空:

There are some things about myself that I really like. First of all, I always ___1___ to do my best. I never give up halfway ___2___ trying my best. For example, I ___3___ the piano for more than twelve years. And now I am learning English every day.

Secondly, I’m good at ___4____ people laugh. I feel ___5___ when people smile at things I do. I make friends with anyone ___6____ and now I have a lot of friends.

Of course, I also have my ___7___ points. I sometimes feel that I’m a bit selfish or ___8___. I want to overcome these faults ____9___ I’ll make progress and people will love me___10____.

1. A. want a go B. make an effort C. wait up D. keep on

2. A. of B. on C. with D. without

3. A. had practised B. have practised C. practised D. will practise

4. A. making B. letting C. having D. seeing

5. A. happy B. strong C. sad D. proud

6. A. friendly B. easily C. hardly D. widely

7. A. bad B. strong C. weak D. good

8. A. homeless B. hopeless C. useless D. careless

9. A. even if B. so that C. unless D. because

10. A. much B. well C. better D. less

六. 閱讀理解:

This story is about a young man. He worked very hard at his lessons. He was too busy to have a rest. At last, he became ill, so he couldn’t go to sleep. Every night, when he went to bed, he closed his eyes and tried to sleep. But the more he tried, the more he stayed awake.

After a while he decided to visit the doctor. “ I just can’t go to sleep at night. What should I do?”

“ I have a suggestion,” said the doctor. “ Try counting numbers. By the time you reach one thousand, you’ll be asleep, I’m sure of it.”

The next day the man returned to the doctor’s office. “ Well,” said the doctor “ How are you today? Did you try my suggestion?”

The man still looked tired. “ Yes,” he said, “ I tried counting one, two, three… up to one thousand. But when I reached five hundred and sixty-nine, I began to feel sleepy. I had to get up and drink some tea so that I could go on counting up to one thousand. But then I still couldn’t fall asleep.”

1. The young man couldn’t go to sleep because ________.

A. he hadn’t finished doing his lessons

B. he had worked too hard and became ill

C. he was worried about his homework

D. there was a lot of noise there and he couldn’t have a good rest

2. The doctor asked the young man ________.

A. to count numbers before he went to bed

B. to put al l numbers from 1 to 1000 together

C. to count numbers while he was lying in bed

D. to t ake some medicine and go to bed earlier

3. The young man returned to the doctor’s office the next day because _________.

A. he wanted to thank the doctor

B. he was better and wanted some more medicine

C. he wanted to ask the doctor how to count the numbers

D. he still couldn’t go to sleep at night

4. The young man ________.

A. counted from 569 to 1000

B. counted from 1 to 569 and fell asleep

C. counted from 1 to 569 and got up to drink some tea

D. counted from 1 to 1000 and fell asleep

5. The young man _______ in fact.

A. didn’t understand the doctor’s suggestion

B. was not able to count numbers

C. didn’t try the doctor’s suggestion

D. wasn’t ill at a ll

七. 綜合填空:

What do you usually use mobile phones for? Sending text messages for fun? Playing games? Well, mobile phone can do f___1____ more than that. D___2___ this year’s Asian tsunami (海嘯), mobile phones saved many l___3____. More than 10000 international phones were w___4___ when the tsunami hit. Police sent text messages to them and found more than 2000. But how? People f___5___ the signal and found out w___6___ the tourists were. So, how can s___7___ so small be so smart? Well, here’s how! When you turn the phone on, it tries to find a signal. This signal. This signal comes from the telephone network.

If you have a signal you can see it on the phone’s screen. Sometimes, if the signal is weak, i___8___ can be difficult to make a phone call. When the phone is finding a signal, it also sends a m___9____ to the telephone network. This message tells the station where the phone is. When you start to make a phone call, the telephone network tells telecommunication offices where you are. The office will find out who you’re calling then put you t___10___ to your friend!

【試題答案】

一.

1—5 AADAD

6—10 ABBDC

11—15 CDBDC

16—20 BDCBC

二.

1. turning 2. not to worry 3. to bring 4. wants; will go

5. don’t have; won’t get 6. is; don’t wait 7. painting

8. to print 9. pushing 10. to water 11. go

12. passes; will buy 13. posting 14. fell 15. was reading

16. receiving 17. were listening; rang 18. to buy

三.

1. What will; buy 2. Hurry up; or 3. Don’t leave

4. hard; possible 5. don’t; won’t

四.

1—6 DAEBGC

五.

1—5 BDBAA

6—10 BCDBC

六.

1—5 BCDCA

七.

篇2

關鍵詞 提取練習; 情境; 背景

分類號 B844

1 引言

“學習”或記憶是如何產生的,從過去到今天一直都是心理學研究中的一個經典論點。從1885年艾賓浩斯發現“遺忘曲線”以來,心理學家們考查人類學習和記憶如何產生多采用經典范式,即先讓被試學習或記憶材料,使之盡可能地將其回憶出來(一次測試),然后再學習,再回憶……多次循環后,再將獲得的數據進行平均,得到一條有規律的負增長學習曲線。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關于學習或記憶如何產生的實質曾引起廣泛的爭議。一些研究者認為,“學習”的發生就是一個累加的過程:每一個記憶項目都為某一記憶痕跡所表征,每重復一次記憶痕跡就被被增強一次,當重復學習到一定程度并突破某一閾限時,這一項目就可以被回憶。另一些研究者則認為學習是全或無的過程:每一次記憶項目,其掌握過程是從0直接跳到100%。那些記憶曲線之所以看起來平滑是因為它們取了平均值,如果單獨考查每一個項目,則應該是一種全或無的狀態。實際上,到現在為止,這兩種觀點仍未有定論。在此提及上述觀點是為了揭示整個過程中蘊含的一個潛在的假設,即學習或記憶必定是發生在編碼過程中的,測試的作用在于考查學習者在之前的學習階段學到了什么。因此對前人研究的歸納就是:隨著學習或記憶次數的增加,可以相應有效地促進“學習”,而測試(提取練習)則基本上僅僅是被視作衡量知識學習掌握程度或記憶保持水平的一個中立性事件。

從信息加工的視角來看,信息保持記憶的基本過程是編碼、儲存和提取。對某一信息的編碼是獲得記憶的首要環節,它決定著人們儲存信息的質量,而有效編碼與儲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在將來需要時能夠正確地提取信息。在這一過程中,編碼往往被認為是“學習”或記憶之所以產生的階段,而提取則很容易被視為對先前編碼內容效果的檢驗。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記憶的提取除了能夠有效考查記憶的保持情況之外,提取過程本身也對記憶產生影響(提取誘發遺忘或提取促進記憶)。提取誘發遺忘(retrieval induced forgetting,RIF)指在某些情況下,提取可能對記憶產生抑制作用。該現象表明,在某種情境下,對一個事件中的某些元素或成分的提取將可能削弱或阻礙對該事件其它成分的記憶。而另一方面提取也會促進記憶,如提取練習效應(retrieval practice effect),即測試效應,指學習或記憶某一內容時,進行測試或提取練習比額外學習能更好地提高后來對它的記憶保持水平,即便在測試無反饋時也是如此。該類研究表明,對學習或記憶內容的提取練習將對記憶的保持產生促進作用。與提取導致遺忘現象相對應,提取將導致促進(retrieval induced facilitation,RIF),即產生積極的提取練習效應。當前已有大量研究證明了提取練習效應。其中Karpicke和Roediger(2008)以及Karpicke和Blunt(2011)在《科學》雜志上發表的關于提取練習的系列研究引起了廣泛關注。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當學習進行到一定程度之后,如果單單進行重復學習,對于記憶保持的效果是有限的,而提取或反復提取并非之前認為的中立性事件,它們會是促進記憶長期保持的關鍵因素;一些包含提取或重復提取的學習策略有時甚至比精加工學習策略還有效。

目前,對于提取練習效應的理論機制的解釋大相徑庭,如提取力量、提取努力、遷移―合適加工、精加工等。但上述理論皆有所不足。因此本文在此引入情境背景理論來解釋提取練習,通過對比其他理論,闡釋情境背景理論的主要概念和發生機制,并用這一理論來解釋相關的記憶效應。

2 提取練習效應的理論機制比較

當前對提取練習效應的解釋主要包括提取力量(提取努力)理論、存儲和提取力理論、基于分布的二分模型(分叉理論)、遷移合適加工理論、編碼可變性理論及精加工提取理論。

2.1 提取力量/努力理論

提取力量/努力理論(retrieval strength/effort theory)把提取練習的效果歸因為提取過程影響了記憶痕跡的力量值。當提取時,回憶項目的表征行為會被加強。Bjork(1975)認為,信息被強化或加固的程度是根據被試提取項目的努力程度。這種提取類似編碼加工水平,相比淺層加工(重學條件),深層加工(提取條件)的努力操作會促進記憶效果。這種早期理論是對提取練習效應最容易、最直接的解釋。Gardiner,Craik和Bleasdale(1973)也認為,被試花費越長時間、越努力地提取項目,那之后的記憶測試成績會更好。這種提取努力的操作可以包括改變學習標準、提供較少的線索或延遲初始測試。但該理論并未有效解釋提取練習促進記憶的內在機制。另外,它也并未明確是什么構成了努力提取,即時間和能力(成效)之間的關系仍是模糊的。大部分研究中,被試的回應時間會被作為努力提取的標準,即回應越慢代表努力越多。但一些研究也發現,較快的回應也可反應出更多努力,如跑步。

2.2 存儲和提取力理論

與Bjork(1975)提取努力理論相類似的是Bjork夫婦(1992)的失用理論(disuse theory)。它認為提取力是從存儲力中分化出的,即提取包括項目質量(存儲力)和線索誘發項目的能力(提取力)。Bjork夫婦認為,項目在重學或提取時存儲力和提取力都有增加,但后者增加更多。另外,存儲和提取力度的增加,一定程度上,是提取困難性的體現,即低提取力項目(困難提取)相比高提取力項目(容易提?。┰诔晒μ崛r有更多增加力。Bjork夫婦(1992)的失用理論被認為是比Bjork(1975)提取努力假設更具體化的觀點。但該存儲力和提取力理論只簡單地認為項目被回憶時,力量有增加,卻沒有闡述內部發生的深層機制。其次,存儲力和提取力增加的主要機制是提取努力,這受回憶項目(相對其他競爭者)提取力的影響。Bjork夫婦描述了模型中的“困難項目”(一個存在其他競爭項目的低提取力項目),但并未清楚定義在大量提取練習情境中的“困難”項目。

《心理技術與應用》 2015年第12期 (總第28期)黃曉雪 張錦坤 提取練習效應的情境背景理論2.3 二分模型理論

Kornell,Bjork和Garcia(2011)提出了基于分布的二分模型理論(distribution- based bifurcation model),主要通過提取項目和重學項目的遺忘率比較來描述。有研究者發現,相比提取項目,重學項目在即時最終標準測試中的回憶效果更好,而提取練習項目在延時最終標準測試中則比重學項目更好。該模型認為,初始測試會產生二分項目分布,即項目中能成功提取的被強化了,不能成功提取的則未被強化。其中重學項目雖被加強,但相比提取項目而言強化程度更低。初始測試中,如果項目超過“困難閾限”,項目就能被回憶(Halamish & Bjork, 2011)。即時測試中重學項目占優勢,是因為更多項目超過提取閾限而被增強。但在延時后,由于項目被弱化(遺忘),許多重學項目低于提取閾限;而提取練習項目則因為一開始就獲得力量,會保持在閾限之上。因此,Kornell認為,在初始測試中,對全部項目進行提取練習就能防止二分項目分布,延時相互作用就不會出現,而重學條件下則會出現延時相互作用。對于二分模型理論,一些人認為它只是對特定數據模式的描述性解釋,并沒有提出學習的潛在機制,比如理論中涉及的提取練習項目相比重學項目有更多增強,但并未具體解釋為什么這種增加會發生。

2.4 遷移―合適加工過程理論

遷移―合適加工過程(transfer-appropriate processing)指當最終標準測試中需要的認知加工類似于初始學習中的認知加工時,記憶效果最好。一些研究者認為,提取練習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初始條件下成功提取的加工與這之后的提取加工類似。例如在一些研究中,當最后測試問題與初始測試問題相一致時,測驗成績最好(Brewer, Marsh, Meeks, Clark-Foos, & Hicks, 2010)。但更嚴謹的解釋是,當提?。ǔ跏紲y試)形式和最終標準測試形式相一致時(并要求相同的、重合的心理加工),成績是最好的。但研究也發現,不論最終標準測試形式是自由回想(Carpenter & DeLosh, 2006)還是簡答式測試(Butler & Roediger, 2007),都能產生最好的成績。

由該理論發現,初始學習/測試和最終標準測試時存在相似加工是很重要的。但遷移―合適加工仍只是提供提取練習效應的理論概述,相關實驗數據并不支持該觀點(提取練習在初始測試和最終測試形式相匹配時,表現是最好的)。其次,該理論也并未清楚解釋為什么間隔提取會優于組塊提取或弱線索提取會優于強線索提取??傊皇菍Τ跏紝W習/測試和最終測試的情境相似進行了描述,并未具體闡述其中的作用機制。

2.5 編碼可變性理論

編碼可變性(encoding variability)指當項目或材料被多次感知時,材料每次會已以不同方式被編碼,這就增加了提取材料路線的數量。編碼可變理論較好地解釋了間隔效應,即當一個項目間隔多次呈現,相比反復呈現或沒有任何干擾項,被試的成績更好(Greene, 2008)。

但該理論對于提取練習效應的解釋是缺乏實證的,且與現有實驗數據相矛盾。如McDaniel和Masson(1985)認為,當初始提取測試中運用不同的額外―列表線索時,那對之后進行最終標準額外―列表線索回憶測試會有促進作用,這可能支持編碼的可變性。但Bulter(2010)發現,在重復測驗中呈現不同變化的問題作為不同的提取練習條件,相比在重復測驗中呈現相同問題,并不增加存儲。因此,編碼可變理論受到最多質疑之處在于,直接誘導編碼變化的結果是沒有任何促進效果的。

2.6 精加工提取理論

精加工提取理論(elaborative retrieval theory)是近年來發展較快的理論之一。它把提取練習效應歸為語義精加工。精加工通常指在事件表征中編碼特征或屬性的加工過程,尤其指語義或項目意義性方面。該思想認為,當被試用提取線索尋找目標時,與線索相關的語義項目在搜索過程中被激活(Carpenter, 2011)。例如,當回憶目標詞bread時,只有弱線索如basket,那與線索相聯系的幾個單詞(如egg、wicker、fruit等)會被激活,而這些語義聯系被認為是用于最終標準測試中的提取線路(basket-bread)。理論進一步解釋,當單詞basket-bread被重復學習時,只有少量語義聯系會產生,因為被試不需要去搜索目標。困難提取條件相對于容易提取條件會產生更深層的語義搜索。例如,與目標聯系的強線索(toast是bread的線索)使回憶目標更容易,產生更少深層次記憶搜索,因此更少語義精加工。而弱線索則產生更深的搜索和更多精加工。這里弱線索的定義是,一個對目標有更弱語義聯系的或對目標提供少量信息的線索。

語義精加工理論提出了提取練習效應的機制:提取時,產生幾種與單詞語義相關的詞,這被認為發生了提取練習效應。許多證據都和語義精加工理論相關,如Carpenter(2011)研究中的詞對mother-child,非學習詞father就作為線索來提取目標child。這個過程也被視為是提取時語義調節量的產生。因此所謂的機制除了語義聯系導致的提取練習效應外,還可能存在其他機制產生提取練習效應。但它在邏輯和理論上仍受到諸多質疑。第一,精加工提取理論與線索超載原則不一致。由于單個提取線索與更多項目相聯系,這可能降低對特定目標的回憶。理論中,被試產生了幾個與提取線索相關的語義關聯詞,這造成線索過載,使記憶成績變差;但語義關聯詞的產生卻因為提取練習使得記憶提高,這兩者存在矛盾。如給予被試線索,然后在回憶目標前產生了三個相關聯的調節量,這三個調節量仍需在之后的測試中被提取以此來回憶目標。因此,與提取線索相關聯的是四個項目,而非一個項目。第二,該理論還與提取―誘發遺忘沖突。在提取誘發遺忘實驗中,被試學習線索―目標詞(大量目標會分享相同的線索如fruit-orange和fruit-banana),然后練習提取一些目標(需要與每個線索配對的,如被試可能練習fruit-or

,但banana就不練習)。提取誘發遺忘效應是目標提取練習(orange)干擾之后的非聯系項目(banana)的回憶。但語義精加工理論提出的語義相聯系的單詞在提取時被激活,這意味著非練習項在提取練習中激活獲益。盡管有特定機制來解釋提取誘發遺忘(Raaijmakers & Jakab, 2013),但很難與語義聯系在提取時被激活的效應相一致。提取練習效應被認為源于精加工機制,但一些實驗表明精加工任務與提取練習任務并不會產生相同的結果(Karpicke & Zaromb, 2010)。

3 情境背景理論

3.1 背景表征和編碼

情境背景理論(episodic context account)對提取練習效應的解釋,主要考慮情境背景的因素。該理論認為當材料被學習時,項目的信息和所發生的背景特征會被存儲。因此,記憶表征包括項目信息和背景信息?!癱ontext”指一個事件的多個方面,包括外在環境和個人內在心理狀態。理論強調過去學習背景的重要性,對背景的表征會隨記憶內容在時間上的改變而改變。總而言之,過去提取背景特征會以緩慢的步調改變,但在任務目標或情境發生明顯變化時,背景也會快速改變(Lehman & Malmberg, 2013)。另外,根據模型,背景特征是從前一個到下一個而不同,但一些模型認為,背景特征以隨意的行為變化,而背景改變是受與項目有聯系的之前實驗背景的提取而驅動的。背景改變遵從鄰近原則,即與發生交互相鄰的事件更相似(如背景系列中n對n+1比對n+10而言更熟悉),而與距離較遠事件的背景則更不相似。

3.2 提取時的背景強化

人們往往用現在的線索去重構過去,因此提取時,目標是回憶過去發生的某一地點和時間。但提取背景與學習背景區別較大,所以被試需要強化與學習過程相聯系的時間背景,從而引導搜索過程。與大部分記憶理論相一致,情境背景理論認為提取是通過比較記憶內容中的可用線索來完成的。與提取線索匹配的記憶表征被歸類到潛在的一系列可回憶項目中,即搜索集合。項目提取值是通過提取線索診斷值決定的,對惟一、特定目標的線索能力是排除競爭對手,即用于誘導目標的線索在匹配目標和線索有正相關,而與其他對手的匹配上有負相關。搜索集合包括目標項和非目標項,而目標的成功提取在搜索集合被限制時就發生了。

在一些任務中(如線索回憶),給被試提供可誘導記憶的線索,而有些任務(如自由回憶)則要求被試自身產生線索。大部分研究的提取練習效應都是在自由回憶的條件下發生的。當提取環境中只給予少量線索,與學習期相聯系的時間背景強化在提取時起關鍵作用。該背景作為線索,最有可能提取的是那些與現在提取背景相似的痕跡。由于背景會變化,導致現在提取背景將不同于學習背景。但因為背景變化很慢,在即刻提取時,背景線索仍匹配于記憶痕跡中的背景特征。隨著學習和提取的延長增加,更多背景發生變化,提取背景與學習背景的相似性較低。因此,為完成回憶任務,一些學習時呈現過的背景信息必須被強化作為提取線索(Lehman & Malmberg, 2013)。學習期和提取期間的背景改變越多,就越少可用線索,而更多的背景強化則必須依賴于提取策略。

3.3 成功提取時的背景更新

情境背景理論的觀點還包括項目被提取時,還更新了背景表征,使得項目在未來能更好回憶。在之后的提取中,時間背景會區別于學習背景,被更新的背景特征項目會更可提取(相比沒被更新項目的過去背景線索)。背景更新促成一系列項目的提?。ㄋ鼈儠c過去背景線索有更直接的聯系),如提取背景B中,為了回憶學習項目,學習背景(背景A)必定被強化(Lehman & Malmberg, 2013)。當項目在初始測試中(背景B)中被成功提取時,背景A和提取背景B的特征都被增加到一個合成的背景表征中。因此,成功提取項目的背景包含一些特征(與學習背景和提取背景都有聯系)。當背景在學習和測試間改變較?。ㄈ缃M塊提取),學習背景的強化效果較差。因為強化特征與當前測試特征相似性越高,提取項目從背景特征中獲益越少。相反,當背景在學習和測試間改變很大(如間隔提取),提取項目從背景特征中獲益大,背景線索與A或B相似,會匹配與項目相聯系的背景。隨著學習和最初提取之間延遲間隔增加,背景就越多改變,且越多明顯額外背景特征將利于成功地提取項目。如上述所說,該種提取練習效應理論還可以解釋間隔效應(Lohnas, Polyn, & Kahana, 2011),即間隔重復相比集中重復產生更多背景變化,有更多系列提取線索可用于引導目標信息。根據情境背景理論,重復提取項目導致背景特征更新。最終,重復提取項目與多個背景相聯系,產生能匹配大量背景線索的背景表征。

3.4 提取練習限制搜索集合

情境背景理論提出,背景強化可引導一個搜索過程,并且背景也被用來限制搜索集合(相對其他競爭項目)。提取線索針對特定目標,排除競爭對手,記憶成績將最好,具體包括:當線索―目標匹配增加時,或當線索與競爭項目匹配減少時,或當搜索集尺寸被限定更少對手時。該理論認為,與成功提取項目相聯系的背景特征對項目是有效的,因為更新的背景特征幫助限制搜索集合。由于背景A和B合成背景特征,所以被試在未來標準測試中再提取時,與該背景較強關聯的項目會更可能提取,而涉及背景C的,則不太可能提取。

提取練習時,背景強化對背景表征可能有額外效果。第一,提取時,對背景A的強化、再喚醒可能導致出現更新,且背景A的強化可能促進未來背景A的再強化。第二,對背景A強化,使背景B項目提取時獲益,因為不單單更新合成背景,且背景更可能再強化用作未來測試的線索。最近證據顯示,練習強化特定背景可能促進之后的背景再強化來完成回憶任務,這被稱為“促進強化”(Brinegar, Lehman, & Malmberg, 2013)。背景重復強化將使背景作為線索可能包含更多特征,這些特征能匹配已提取項目,因此搜索集合將限定于這些項目。

4 小結

提取力量/努力理論、遷移―合適加工過程理論、編碼可變性理論、精加工提取理論、情境背景理論等都屬于提取練習效應的理論機制,都能解釋提取練習效應的一些現象。同時,它們也都符合記憶模型的假設。而情境背景理論是在之前幾種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更加綜合、寬泛。在這之前,沒有任何一種主流的提取練習效應理論把提取練習效應歸于背景因素。它們更多地將提取練習效應歸為是提取力量、存儲力和提取力、編碼加工過程等因素。正如上述提及的編碼可變性理論,它主要是為了區分情境背景理論中的“背景可變性”概念編碼可變性指不同的時間/背景特征作為重復事件的部分表征而被編碼,其中背景可變性在提取練習中起重要作用。這些理論中的大部分對于提取練習效應的潛在機制只微少涉及,而精加工提取理論和情境背景理論則能深入分析其機制。相比情境背景理論,精加工理論雖然也提出了提取練習效應的機制,但受到實證與經驗的質疑,如可能是其他機制產生的提取練習效應、與線索過載相矛盾、與提取―遺忘理論相沖突等。而情境背景理論則既能解釋提取練習效應的機制,也更符合邏輯與實踐。

總之,在對提取練習效應的闡述上,情境背景理論是一種更寬泛的、綜合的、普及的理論。它結合了之前其他幾種基礎記憶模型的假設,闡明成功提取應具有的特征。不僅對成功提取的關鍵之處進行了解釋,還幫助解釋了一些記憶研究(用其他理論解釋受到質疑的),提高了提取練習效應了可理解性,并與理論更加緊密。該理論促進了未來提取練習效應的研究,并使之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有所推廣。

參考文獻

Bjork, R. A. (1975). Retrieval as a memory modifier. Hillsdale, NJ: Erlbaum.

Bjork, R. A., & Bjork, E. L. (1992). A new theory of disuse and an old theory of stimulus fluctuation. In A. Healy, S. Kosslyn,, & R. Shiffrin(Eds.), From learning processes to cognitive processes: Essays in honor of William K Estes (Vol. 2, pp. 35-67). Hillsdale, NJ: Erlbaum.

Brewer, G. A., Marsh, R. L., Meeks, J. T., Clark-Foos, A., & Hicks, J. L. (2010). The effects of free recall testing on subsequent source memory. Memory, 18, 385-393.

Brinegar, K., Lehman, M., & Malmberg, K. J. (2013). Improving memory after environmental context change: A strategy of “preinstatement”. Psychonomic Bulletin Review, 20, 528-533.

Butler, A. C. (2010). Repeated testing produces superior transfer of learning relative to repeated study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36, 1118-1133.

Butler, A. C., & Roediger III, H. L. (2007). Testing improves long-term retention in a simulated classroom setting. European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19, 514-527.

Carpenter, S. K. (2011). Semantic information activated during retrieval contributes to laterretention: Support for the mediator effectiveness hypothesis of the testing effec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37, 1547-1552.

Carpenter, S. K., & DeLosh, E. L. (2006). Impoverished cue support enhances subsequent retention: Support for the elaborative retrieval explanation of the testing effect. Memory & Cognition, 34, 268-276.

Gardiner, F., Craik, F., & Bleasdale, F. (1973). Retrieval difficulty and subsequent recall. Memory & Cognition, 1, 213-216.

Greene, R. L. (2008). Repetition and spacing effects. In Learning and memory: A comprehensive reference(pp. 65-78). Oxford, UK: Elsevier.

Halamish, V., & Bjork, R. (2011). When does testing enhance retention? A distribution-based interpretation of retrieval as a memory modifie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37, 801-812.

Karpicke, J. D., & Blunt, J. R. (2011). Retrieval Practice Produces More Learning than Elaborative Studying with Concept Mapping. Science, 331, 772-775.

Karpicke, J. D., & Roediger, H. L. (2008). The critical importance of retrieval for learning. Science, 319, 966-968.

Karpicke, J. D., & Zaromb, F. M. (2010). Retrieval mode distinguishes the testing effect from the generation effect.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62, 227-239.

Kornell, N., Bjork, R. A., & Garcia, M. A. (2011). Why tests appear to prevent forgetting: A distribution-based bifurcation model.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65, 85-97.

Lehman, M., & Malmberg, K. J. (2013). A buffer model of encoding and temporal correlations in retrieval. Psychological Review, 120, 155-189.

Lohnas, L. J., Polyn, S. M., & Kahana, M. J. (2011). Contextual variability in free recall.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64, 249-255.

McDaniel, M. A., & Masson, M. E. J. (1985). Altering memory representations through retriev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1, 371-385.

Raaijmakers, J. G. W., & Jakab, E. (2013). Rethinking inhibition theory: On the problematic status of the inhibition theory for forgetting.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68, 98-122.

Situational Context Theory of Retrieval Procticing Effect

HUANG Xiaoxue; ZHANG Jinkun

(College of Educatio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China)

篇3

一、寫出下列字母的鄰居(12分)。

1 ____ F______ 2. ____m _____ 3. ______v______

4. ____ Hh______ 5. ______ Ll ______ 6. ______Rr______

二、正確抄寫下列的單詞和句子(10分)。

1. English blouse puppet bottle

2. I can see some monkeys.

3. Let‘s count the crayons.

4. I’d like a blouse

5. Let‘s keep the school clean!

三、英漢互譯(10分)

1. 五只猴子______________ 2. 一輛吉普車______________

3.數雞蛋 ______________ 4. 數學和音樂 ______________

5. 在沙發上______________

四、找出不同類的詞并將序號寫在括號內。(20分)

( ) 1.A. box B. bottle C. milk

( ) 2.A. on B. in C. open

( ) 3.A. book B. desk C. bed

( ) 4.A. where B. there C. what

( ) 5.A. father B. mother C. nurse

( ) 6.A. bread B. ruler C. pencil

( ) 7.A. dress B. can C. jacket

( ) 8.A. bear B. pear C. panda

( ) 9.A. spring B. winter C. T-shirt

( ) 10.A. peach B. banana C. rice

五、讀上句,找下句, 在正確句子前面的括號里打√ (10分)。

1. What can David do? ( ) David can run. ( ) I can run.

2. What can you see? ( ) I see a duck. ( ) I can see a duck.

3. How are you? ( ) Thank you. ( ) Fine, thank you.

4. Do you like winter? ( ) Yes, I don’t. ( ) No, I don‘t.

5. What do you have? ( ) I have a doll. ( )I have doll.。

六、在II欄中選出I欄的答句,將其序號填在題前的括號內(8分)。

( )1. Where’s the pencil? A. Twelve.

( )2. What can you see? B. I can see a bird.

( )3. How many? C. I‘d like a coat.

( )4. Can I help you? D. It’s in the box.

( )5. What colour? D. It‘s red.

七、連詞成句(10分)。

1. is, where, plane, the,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is, a, box, there, in, the desk,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let’s, table, clean, keep, th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do, have, what, you, lessons,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根據單詞,把圖形畫在方框里(18分)。

篇4

關鍵詞:“互聯網+”;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1(a)-0000-00

由于互聯網經濟的蓬勃發展,使得高校各學科教學體系出現了較大的變化。本文選擇計算機專業課程為例,了解“互聯網+”技術對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重要性。通過對計算機教學情況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通過應用“互聯網+”技術,不僅明顯豐富了計算機課程教學的知識,也可以提高了計算機教學的效率。因此在實際教學當中,需要合理利用“互聯網+”技術的作用,使其可以和日常計算機教學進行有機結合,促進計算機

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實現。

1、“互聯網+”的主要含義和作用

通過了解“互聯網+”對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作用,發現隨著時代的發展,網絡已經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的工具。通過網絡,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可以互相進行溝通,共同促進。而計算機課程教學當中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作用,可以幫助老師更好地解析計算機操作,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教學的內容,提高教學的效率。對于學生來說,通過“互聯網+”的教學模式,可以幫助學生打破空間、時間的限制,隨時學習計算機知識,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

2、在“互聯網+”背景下的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出現的問題

2.1“互聯網+”的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改革不合理

目前許多高校的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明顯老化,這是由于學校在進行課程改革的時候仍然保存著以往應試教育的弊端,過于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忽略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教學內容更新比較慢,沒有根據時代的發展進行改革,無法適應學生對先進知識的需求。一些學校意識到進行計算機專業課程改革的重要性,但是在執行上,卻沒有很好地將“互聯網+”的作用融入到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當中,使得改革的效率無法得到提升。

2.2“互聯網+”技術在計算機教學當中運用不當

目前許多高校在應用“互聯網+”技術的時候不夠合理,表現為:首先在課堂當中,老師常常只是“互聯網+”技術應用在網頁內容瀏覽上,而沒有將“互聯網+”技術貫穿于計算機課程教學當中,使得教學質量無法提升[1]。其次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程度不足,導致學生對“互聯網+”技術的認識不夠深入,無法正確使用“互聯網+”技術進行計算機學習。最后一些老師在課堂上偶爾使用“互聯網+”技術,許多學生無法進行適應,甚至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2.3計算機老師的知識結構無法適應“互聯網+”教育要求

雖然是“互聯網+”是新型的技術,但是許多老師對“互聯網+”技術的熟悉程度不足,無法正確使用“互聯網+”技術進行計算機教學。這是由于很多計算機專業老師年齡比較大,其知識仍然停留在以往以硬件技術為主的教學方法[2]。同時一些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多是使用單一的教學模式,沒有將“互聯網+”技術合理地應用于實際教學當中,導致“互聯網+”的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無法達到預期的目標,教學效果不明顯。

3、在“互聯網+”背景下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具體措施

3.1提高“互聯網+”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內容的更新

要想合理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輔助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就需要提高課程體系的更新速度,解決以往遺留的教學問題。首先因為目前許多高校的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改革不夠徹底,還遺留著許多老化的內容,所以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需要更新教學內容,使“互聯網+”技術可以融入到計算機教學的各個環節,提高教學有效性[3]。其次需要提高“互聯網+”技術融入力度,不管是在硬件技術教學還是在軟件技術教學當中均可以適當加入“互聯網+”技術,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復雜的計算機操作,提高教學的質量。最后需要注意“互聯網+”技術和計算機教學的整合程度,不要使“互聯網+”技術出現喧賓奪主的效果,在計算機教學當中還需要保證一定的理論教學時間,使學生可以中掌握扎實的計算機知識的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的作用,提高自身的學習效果。

3.2合理融合“互聯網+”技術與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

“互聯網+”技術和計算機課程體系的融合程度對提高教學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促進“互聯網+”技術和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之間的融合[4]。首先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商務網站不斷出現,使得許多企業對軟件開發和網站維護的人員需求越來越高,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在進行計算機教學的時候,可以充分結合“互聯網+”技術的內容,給學生講解軟件開發和網站維護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其次目前許多高校致力于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水平,但是教學內容多年不變影響了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需要及時改革教學內容,不僅需要使學生掌握大量專業的知識,也要使學生掌握目前比較流行的技術工具,使學生可以提高自身的計算機水平。最后需要提高老師的教學水平。比如可以通過先進計算機知識培訓,使老師可以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同時也可以邀請一些具有豐富計算機操作經驗的專家或者技術人員到學校舉行講座,使學生和老師均可以不斷吸收先進的計算機知識,提高計算機教學的水平。

3.3提高高校新時期計算機專業老師的教學素質

專業的計算機老師是促進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重要力量,因此需要提高老師的計算機專業素質。首先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使老師可以按時促進互聯網知識培訓,使其可以靈活運用“互聯網+”技術,并且將其融入到實際教學當中,盡力提高計算機教學的效率。其次高校需要大力引進先進的計算機專業人才[5]。在引進的過程中,需要對計算機人才進行嚴格的考核,確定其具有豐富的“互聯網+”技術知識,可以滿足學校進行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需要。最后需要鼓勵老師積極和學生進行交流,因為許多學生接觸互聯網的時間比較多,擁有豐富的互聯網應用知識,因此老師可以通過各種活動,加深師生之間的交流,不斷吸收新的知識,提高計算機教學的有效性。

4、結語

“互聯網+”是目前互聯網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在這種環境下,我國的教育體系也發生重大的變化。為了適應這種變化,高校需要進行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改革。但是其在改革過程中還遇到許多問題,比如教學內容比較陳舊、教學方式比較單一、“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不合理、老師的教學水平不高等,嚴重影響了計算機課程的順利改革。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可以通過建設完善的計算機課程改革體系、促進“互聯網+”技術和計算機教學的融合、提高計算機老師的教學素質等,使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目標得以實現,促進高校計算機教學效率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陳蘋.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的院校計算機專業改革分析[J].江蘇科技信息.2015(18):125-126.

[2]杜振寧,段智毅,弓有輝.涉農中院校課程有效銜接研究――以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為例[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5(03):458-459.

[3]周志華,張平艷.適應““互聯網+””的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研究[J].通訊世界.2015(11):147-148.

[4]宋凱.基于位定制的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探索[J].信息技術與信息化.2014(05):96-97.

篇5

關鍵詞:轉型發展;互聯網營銷;課程體系

一、研究目的與意義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蓬勃發展,互聯網營銷正成為一片孕育著無限寶藏的神秘土地。同時,傳統企業面臨向移動互聯網的轉型,高達76%的傳統企業求才若渴,互聯網營銷人才稀缺。所以我校經濟與管理系市場營銷專業根據轉型發展背景以及社會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積極進行專業應用技術型課程體系的建設,其中重點之一就是互聯網營銷課程體系的建設,因此,本文提出了轉型發展背景下互聯網營銷課程體系建設的框架,以期為該課程體系的深化建設與改革提供思路與方向。

二、內容框架

(1)研究目的與意義:轉型發展背景下互聯網營銷課程體系建設的目的與意義;(2)互聯網營銷人才崗位和能力的需求

調研與分析:確定目標行業與企業、確定目標崗位、確定調研方法、問卷設計、實施調研、數據收集、數據分析、形成調研報告;(3)基于崗位和能力的互聯網營銷課程體系知識單元的構建:

包括崗位層次與崗位結構分析、崗位職責與崗位要求分析、崗位需求與能力需求分析、能力結構分析、專業核心能力與知識單元的匹配、知識單元集群分析、基于知識單元集群的互聯網營銷課程的構建、互聯網營銷課程體系的構建;(4)互聯網營銷課程體系理論環節的建設內容:包括每門課程的教學目標與教學任務、每門課程的重難點、每門課程的教學大綱、互聯網營銷課程體系的核心課程的教材建設、教學資源建設、理論環節教學方法的改革;(5)互聯網營銷課程體系實踐環節的建設內容:包括每門課程實踐環節的教學目標與教學任務、每門課程實踐環節的教學大綱、每門課程實踐環節的教學資源建設、實踐環節教學方法的改革;(6)互聯網營銷課程體系教學實施辦法:包括多專業共建、多專業開設、互聯網營銷課程體系的教學隊伍建設、互聯網營銷課程體系與創業課程體系資源共享、經管系與九州通共建互聯網營銷課程體系。

三、研究特色與創新之處

(一)研究特色。(1)顛覆了傳統市場營銷專業建設的思路和方法,從市場對互聯網營銷人才的需求出發,首先調研目標行業與企業的互聯網營銷人才的職業崗位,分析崗位層次與崗位職責,通過問卷調研和企業訪談的方式進行互聯網營銷人才崗位需求和能力需求的調研,梳理出互聯網營銷人才的目標崗位群與能力分布,根據互聯網營銷人才的能力需求與能力結構梳理出互聯網營銷課程體系的知識單元,進行知識單元的集群劃分,進而得出基于知識單元集群的互聯網營銷課程以及課程體系,采取的是“專業+行業+職業崗位+專業核心能力+知識單元+課程”于一體的應用型營銷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體系建設思路;(2)在互聯網營銷課程體系建設中突出實踐環節的建設與設計,確保實踐環節在學時分布上占課程學時的30%以上;(3)該互聯網營銷課程體系的建設輻射市場營銷專業、電子商務專業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三個專業,采取的是多專業共建、多專業開設、與創業課程資源共享、與企業內訓課程嫁接的教學實施辦法。

(二)創新之處。(1)課程設置的創新。對互聯網營銷課程體系的建設遵循的是“專業+行業+職業崗位+專業核心能力+知識單元+課程“于一體的應用型營銷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建設思路,嚴格按照該專業方向面對的職業崗位能力要求來進行設計,提高專業教學的職業化程度,形成應用技術型的專業課程體系。(2)教學方法的創新。將項目教學、案例教學、現場模擬、創新大賽、專題培訓、能力教學等教學方法引入課堂,整合校內外實訓基地資源,通過實體公司互聯網營銷具體業務的開展,并結合大學生網店創業的運作,創造性地將互聯網營銷課程體系的理論內容與實踐內容進行有機結合,建立具有創新特色、虛實結合的應用技術型的互聯網營銷專業方向人才的培養模式。(3) 教師隊伍的創新。扎實開展教師下企業鍛煉活動,積極鼓勵教師下企業進行崗位工作,參與企業科研項目,及時掌握市場動態。定期開展應用技能大比武,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應用能力和操作技能,重點抓好“雙師型”教師培養的工作。建立一支市場營銷、電子商務和國際經濟與貿易自有教師及校外企業專家相融合的教師隊伍,實現校企合作、教師共享、隊伍共建、知識與實踐互補,打造一支校企合作、產教結合、互融共建的優秀教師團隊。

篇6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微課模式;實踐措施

一、微課相關概述

微課主要是在教學中通過微型教學視頻,將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學習方法、學習技巧等用最精煉的方式表達出。在網絡運營基礎上,讓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自主學習,將碎片化時間充分利用的一種新興教學模式。微課特點:第一,學習重點有效突出。將每一個知識點通過微課視頻展示,讓學生更加明確學習重點。第二,學習資源十分豐富。學生們可以搜索到自己想了解任何的知識。第三,內容簡練明確,學生觀看一個微課視頻只需要花費5-7分鐘,讓學生便于抓住關鍵要素。

二、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微課模式的具體實踐

在初中語文課堂中實施微課模式,教師要在課前、課中和課后進行合理規劃,讓微課模式和翻轉課堂有機結合。本文主要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背影》為例,具體步驟如下:(一)課前準備工作。教師將文章中重難點從頭到尾梳理一遍,明確本文讓學生掌握的知識點?!侗秤啊分饕亲寣W生體會作者的語言特色,掌握根據人物特點刻畫人物的方法,讓學生懂得珍惜和親人之間的親情。將教學重點內容做成微課的教學內容視頻,在制作視頻時要注意突出重點,把握好視頻時間,內容最大限度精簡化。然后將做好的視頻和課堂練習題等資源上傳到本班的微信公眾號中,讓學生們在微信群中自主探究預習。教師利用微信群和微信留言,了解學生自主預習的情況,發現學生在預習時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改進教案,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教學方案。(二)課堂教學實施。在開始講課前,根據學生之前在微課中的預習,提問學生文章中一共出現了幾次“背影”。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判斷學生在課前微課中預習的情況。讓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討論文中一共出現了幾次“背影”。在分組中要將組內學習水平較高和較低的學生合理分配。所有小組的學生發表完本組的看法后,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進行總結,并通過微課視頻將答案公布。文中主要描寫了四次“背影”,包括懷念父親,惦記背影;望父買橘,刻畫背影;父子分手,惜別背影;別后思念,再現背影。教師點評完讓小組成員反思本組出現錯誤的原因,提高自我認知能力。(三)課后及時追蹤。教師將有關知識點的專項練習上傳到微課平臺讓學生復習。要根據文中的某一個細節或者某種描寫方法出題。教師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要對學生掌握情況及時追蹤,學生可以在微信中和教師及時交流,教師針對學生的薄弱環節要及時對其強化,將知識反復鞏固直致充分掌握且靈活運用。

三、實施微課模式后語文考試成績診斷前后對比

基于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學期語文考試成績,和實施微課模式后的一學期語文考試成績對比,發現實施微課后學生語文成績明顯優于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語文成績,如表1。要作用。但是實施過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配合。

教師要從學生的具體特點出發,采取針對化的教學方案,將微課模式有效融入到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們愛上語文,在文字中升華情感,在情感中蕩滌心靈。

作者:惠 婧 申紅梅 單位:1.成都電子科大實驗中學 2.四川眉山中學

篇7

回顧這段經歷,讓我不由得想起了當前教學中的一些問題,想起了一組還算時髦的詞:“教學不足”與“教學過度”?,F在大多數人對“教學不足”口誅筆伐,卻對“教學過度”放縱慫恿,而在我看來,“教學過度”之害遠甚于“教學不足”。因為近來我的身邊、耳邊到處充塞著“增加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做法和聲音,念經和尚的嘴稍一歪,就把“教學過度”合法化了。豈不知,真正的有效和高效,不僅要做到“必須的一個不少”,更要做到“沒用的一個不多”。學生肩胛骨下癢癢,自己夠不著,撓不到,得我們去幫一把。只要找到癢處,我們伸手撓一下,手到癢除,美哉悠哉;假設我們愚蠢而勤奮,把他全背撓了個遍,癢雖止了,不癢處也該撓疼了,長期這樣,他該不敢找我們撓癢癢嘍。“教學不足”我們可以隨時花時間再去補償,而“教學過度”浪費的就不僅是時間,它將消磨學習者的熱情,使學生自覺地從課堂中邊緣化,使教學活動成為一種無聊的自說自話。

“教學過度”主要體現在執教者的貪多,不僅學生會了的要教,學生不需要的也教。貪多的直接結果是量的獲得過程中,犧牲了質的要求,不管學生能不能接受,也不管學生該不該接受,忽視學習過程,忽視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體驗,將大量的知識分成若干的知識點,強記硬背,強調大容量、快節奏、當時掌握。成功的學習不應該以量領先,而應該以質取勝。著名作家二月河稱《西游記》使他養成了活潑跳脫的思維習慣,《西游記》之所以能對二月河產生這樣的影響,那是因為他把《西游記》讀熟了、讀通了。針對當前泛濫的泛閱讀和淺閱讀,他曾深情回憶到:小時隔著新華書店臨街的玻璃櫥窗,我看見里面擺著《西游記》,吮著指頭看,看了不知多少次……終于有一天擁有了,愛不釋手,一直把書翻破了皮。有些教師總擔心學生學少了,總認為多多益善,總想給學生多灌一點,將“核心知識”“核心能力”這些課改理念丟擲一旁。

我桌上的電腦,因為堅持日常維護,卸載不常用的程序,經常整理磁盤,所以就比別人同樣配置的電腦跑得歡。估計人腦與電腦道理還是基本相通的,人腦的資源也是有限的,絕不可揮霍無度。有耕耘才有收獲,這是真理;一分耕耘就一定有一分收獲,那是謬誤。

“教學過度”還體現在提前教育上。維果茨基提出了教育要走在發展的前面,這是科學。但這種提前是有度的,我們不能因此而揠苗助長。學生的心智水平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好的教育應該是不同階段的學生該干啥就干啥。有些學生在某門學科的學習中遇到了困難,費盡周折就是不開竅,可突然有一天,蒙著的那層窗戶紙被輕易地捅開了,一切變得簡單而明晰。究其原因,大多是當初學生在學習這一部分內容時,其心智沒有達到應有的發展水平。所以,我們提出教育要學會等待。在這一點上,數學學科要比語文學科落實得好。記得輔導學生參加小學數學競賽,那些應用題,因為非要用算術的方法去解決,經常磨痛了腦子。假設允許列方程,那倒是非常容易,但我猜想沒有一個數學教師為了幫助學生解算術應用題而提前教學生列方程。而語文學科,做這種事情的大有人在。譬如,在初中教《老王》,為了讓學生理解“愧怍者”的原因,就引入了所謂“知識分子的原罪意識”;譬如教《背影》,為了讓學生理解文章寫了作者對父愛的體認過程,就大量介紹朱自清父子之間的矛盾,引出了父親納小妾等諸多家事。初中就這樣教,我不知道高中、大學再學這些經典文章時,我們還可以帶著學生學什么。

篇8

①星期天的早上,我到一個朋友家去,路過一條小巷口,忽然眼前一亮:嗬!好美的花,在路邊一字排開,開得正盛、正旺!為這破舊的小巷平添了幾分生機。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深深地被花兒吸引住了,真想過去嗅一嗅。

②“吱——”一聲門響,一間矮矮的花房中伸出一根拐杖來,一個十五六歲、眉清目 秀的小姑娘,吃力地提著一壺水,僅靠一只左腳和一根拐杖走了出來,呵,是她?每天總能在菜場上看見她。一身樸素的打扮,褲子上還有補丁。她看見了我,淺淺地一笑,就開 始仔細地給花澆水了。不用問,這些花一定是她種的,多美呀!

③在朋友家里,我們又談起她。我第一次看見她時,她瘦得像一根豆芽菜,尖削的肩膀托著一個憔悴、憂愁的臉,就像一個久病的人,給人一種弱不禁風的感覺,仿佛一陣風便熊吹倒她。不用問,她肯定是個鄉下的孩子。

④朋友告訴我,她和奶奶住在一間十平米不到的小破屋里,陰暗潮濕,因為陽光都被四周高高矗立的樓房擋著。奶奶成天躺在床上,靠孫女照顧和每月幾十元的救濟金勉強維持著生活。畢竟這是不行的,因為奶奶還要看病、吃藥,所以,她把自己心愛的花兒拿出來賣了,十幾盆花,一一搬出來,稍微掙點錢,貼補家用。

⑤下午,我正往回走時,又見到她。正用左手托著一盆花,吃力地橫穿馬路。我不由得跑去扶著她,“謝謝,謝謝?!彼贿呏x我,一邊吃力地慢慢往前走。我想:唉,這個樣子,也真夠慘的,她一定會灰心喪氣,因為這樣的生活太困難了。可是,當我注視著她的眼睛時,我呆住了,這是一張年輕的煥發著青春的臉。在這張臉上,沒有任何悲傷的表情,只有微笑,那是幸福的笑,對生活充滿信心的笑。我情不自禁地問:“你的腿……”話一出口,我就后悔了,誰知她并不在意,平靜地說:“一次意外……可這世上還是好人多,今天,又碰見了你。好了,過了馬路了,謝謝你,再見。”我對她揮了揮手,呆呆地望著她遠去的背影,她不僅僅在對我微笑,也在向過路的人微笑,向生活微笑。

⑥呵,多美的開得正盛的花兒,多美的花一樣的姑娘!

1.給下列畫線的字注音。

嗅() 憔悴() 矗立() 情不自禁()

2.解釋文中畫橫線的詞語。

(1)憔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弱不禁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灰心喪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寫出下列詞語的反義詞。

(1)憂愁(  ) (2)陰暗(  ) (3)幸福(  )

4.文章第①自然段畫“_____”的語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選出準確的一項。

A.贊美花的旺盛、美麗,突出小姑娘的養花技術高,抒發作者贊頌之情。

B.以花襯人,通過贊頌花的美麗、旺盛,為下文贊美小姑娘的美好心靈做鋪墊。

C.通過贊頌花的美麗、旺盛,突出生活的美好、幸福,表達“我”對新生活、對小姑娘的無限贊美之情。

5.文章第⑤自然段突出描寫了小姑娘的________ ,它反映了什么?請簡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當我注視著她的眼睛時,我呆住了……”此時此刻,“我”是怎么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結尾一自然段表達了“我”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請你為這篇文章擬兩個生動引人、富有思想意義、恰當合適的題目。

題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9

一、 研究文本,打磨教材

首先,教師要仔細研讀文本,深入教材,駕馭教材。教師不能停留于對教材內容的剖析、句段的評析、對字詞的賞析上。語文教學本身就是一門藝術,相對于其他學科,語文更值得我們在語言文字上去玩味、品析、挖掘。教師應該努力去研究文本、挖掘文本,把教材作為藝術品進行打磨。

例如,教學《鄉愁》這首詩,我們認真研讀發現,詩歌的語言雖然淺顯易懂,仔細品味卻字字含情,平淡的文字下面涌動著汩汩的情感暗流――親情、愛情、鄉情、愛國情。詩人從“小我”“大我”,把個人情感升華為海峽兩岸的中華情。詩歌在時空上構建了一條經緯線,歲月的流逝是經線,物理距離是緯線。詩人通過具體的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橋梁”,將人物之間的物理距離轉化為心理距離。

教師在研究文本時,首先要從文章體裁、寫作手法、文章主旨等入手;其次分析文章開頭的作用、中間某節的作用、結尾語段的作用,要找出文章的中心語段或精彩語段;最后在文章的語句或用詞用語上進行賞析或深挖含義。此外,還可以根據文章進行相關的拓展練習等。

二、 借鑒“教參”,篩選整合

“教參”并未對文本進行細化,這就需要教師通過教參的點撥,對文本進行挖掘。例如對于《人的高貴在于靈魂》一文,教師要挖掘出:①人的高貴體現在哪些方面?②文章中例舉的阿基米德、第歐根尼、王爾德、讀書少女、青年畫家等,他們各自高尚在何處?又存在哪些共同特點?③文章中引用阿基米德、歐根蒂尼、王爾德的話,分別有著怎樣的深刻含義?④文章第二段例舉了阿基米德的事例說理,又列舉了第歐根尼的事例,內容上是否重復?為什么?

例如在《月跡》一文的教學中,在尋找童心童趣環節,教師可以根據文本內容結合學生年齡與心理特點,設置一些思考題:

①月亮在哪些地方留下了印跡?②孩子為何要一次次地尋找月亮?他們是在什么樣的心理驅使下尋月的?③走近孩子的世界,看看他們有何美妙的想象和發現?④為什么孩子們在尋找月亮的過程中有那么多有趣的美好的發現和體驗?

在引導學生探究文本時,培養學生的研讀能力、比較與鑒賞的能力。例如,對《背影》和《散步》進行賞析與品味;可將《紫藤蘿瀑布》與《幽靜悲劇》進行比較與鑒賞;將《孔乙己》與《范進中舉》進行比較分析。

三、優化流程,追求高效

新課程標準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就是在課堂上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現、主動質疑、主動探究。因此,語文教學流程往往要根據教學設計和學生實際進行調整。在構建有效課堂的基礎上,追求高效的課堂,把優秀課提升為精品課,把傳統的教學流程轉化為享受藝術與啟迪思維的過程。

首先,我們要充分研究與分析學情,這是我們實施教學的基礎之一。例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課堂提問、把握教學節奏、安排練習題的梯度等。

其次,教學過程也講究一定的“起承轉合”。

最后,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過程。構建主義教學論認為人的認識不應該是被動地接受,而應該是通過主動的探究和深入的思考構建起來的。

在2008年江蘇省初中語文質秀課評比中,無錫市楊靜老師在《黃河頌》的教學中設計了以下環節:望(黃河滾滾)―頌(黃河精神)―立(民族之魂)。首先在“起”的環節,是教師指導學生找出詩歌中描寫黃河磅礴氣勢的詞句。在“承”的環節,教師讓學生找出“哪個詞表現了我們與黃河聯系緊密?”學生找到“搖籃”一詞。接著,教師指導學生讀詩的第三節:“要讀出巨人的力量應該抓住哪些詞?”學生找出“力量、驕傲、自信”等詞語。在“轉”的環節,教師提問“作者難道只是為了贊美黃河的精神?”,由此進入“合”的環節,挖掘出黃河的精神實質象征著中華民族的精神。

篇10

關鍵詞:閱讀觀 閱讀法 培養

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選好激發點,激發學生讀的興趣,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讀的作用在于聲音和意義的結合,增強語感。讀的反復實踐可以加深理解,具體領會作品獨特的藝術性。讀是閱讀指導的準備,它本身也是一種具體的閱讀指導方法。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查閱字典詞典解決生字詞)、動腦(思考文章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閱讀課文,既是學生對課文的外部語言轉化成自己的語言,把課文的思路、思想轉變成自己的思路、思想的過程,又是學生運用自己的已有知識對課文知識進行融化的過程。

引導學生閱讀可采用如下方法:

一、全方位閱讀法

要求學生從課題讀起,課文、注解、思考和練習題全面認真的閱讀。借助字典和詞典掃除攔路虎,對課文的思路、思想內容、寫作背景、寫作特點、作者的情感和語感等有初步認識。這種讀法是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的。人們看一個景物首先習慣于放眼望去看其全貌,獲得全局形象??匆粋€人首先注意的是他的整體形象,而且以之為標準,作出評價。而不是也不會首先去注意其某一個局部。我國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曾說過:“傾國宜通體,誰來獨賞眉。”只有把握住全局,才能正確理解局部,只有做出高度準確的綜合,才能進行正確的分析,在把握了全局的前提下,才能理解好各個部分的思想意義,才好對各個部分在藝術上的得失作出評價。

二、意識同步閱讀法

這就是對課文的畫龍點睛之處,引導學生認真細讀、揣摩、探究,使學生與作者、與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意識溝通,產生同步意識流向。如朱自清《背影》中父親下火車,去買桔子的那段情節:“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桔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桔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拍拍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人谋秤盎烊雭韥硗娜死铮僬也恢?,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讀后引導學生思考:①“我趕緊去攙他”表達了兒子對父親的怎樣的感情?②“一股腦兒”四個字在此是否可以刪去?為什么?③“似的”是否可以不要?④父親在這里時的兩句話,表達了什么樣的心情?⑤“我的眼淚又來了,”此時“我的”思想感情是怎樣的?當你的親人替你背著行李送你上學時,你產生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三、意境構想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