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月的詩詞佳句范文

時間:2023-03-27 09:57: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賞月的詩詞佳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賞月的詩詞佳句

篇1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 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 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 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F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篇2

最新中秋節班級主題班會方案

活動目的:

1、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習慣,同時鍛煉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書籍、報刊、網絡、他人經驗等)獲取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學習中秋節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活動過程

【活動導入】

1、我國有很多傳統節日,你知道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嗎?

2、那么中秋節的由來、習俗你們知道嗎?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端午節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題:“走進中秋”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活動一】端午說由來

(一)中秋節簡介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活動二】中秋話習俗

1、中秋佳節,人們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了。

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 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并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2、月餅欣賞

(多媒體課件:月餅)

3、主持人小結。

【活動三】中秋討論會

討論:對于現在的高價月餅現象怎么看?

3、主持人小結:

【活動四】談感受,激感

1、今年中秋節與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過的?

(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2、品嘗月餅。

最新中秋節班級主題班會方案

教學要求:

1、了解中秋節的有關知識。

2、介紹有關中秋節的傳奇故事。

教學過程:

一、齊讀班會的主題,交流對主題的理解:

(中秋節是月亮最圓的時候,是團圓的日子,我們心里也會喜洋洋、甜滋滋的)

二、中秋知識競猜:

1、中秋節是中國三大傳統節日之一,我們能正確說出是哪三個節日嗎?

(春節、端午節、中秋節)

2、中秋節是中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它有許多習俗,我們知道些什么習俗都可以說出來哦,看誰說的多?

(拜月娘、賞月、吃毛豆芋艿、吃月餅等等)

三、故事引趣:

1、師引:

中秋節在我們中國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節。“月圓人團圓”,那是一個溫馨和諧、及富詩情畫意的節日。中秋節最有名的傳說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現在就讓老師來給你們介紹一下: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年,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直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下去。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余的太陽。后羿立下蓋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奸詐刁鉆、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不久,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氣得后羿捶胸頓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絕的后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2、學生扮演嫦娥姑娘來介紹其他中秋節的習俗

好,聽了老師給你們講的故事,你們一定意猶未盡吧?,F在我們請嫦娥姑娘來給我們介紹中秋節有趣的傳統習俗。

拜月娘

拜土地公

3、繼續介紹關于中秋節的神話故事

好,聽了嫦娥姑娘的給我們的介紹,老師覺得中秋節真是個非常有意義的傳統節日啊。它還有許多傳說故事呢。(看時間待定)

月中玉兔

吳剛伐掛樹

4、介紹中秋節的水果

四、聯系班級實際,討論中秋節的活動方案

1、討論:很快就是中秋節了,我們有什么想法嗎?大家想過沒有,中秋節怎么過?

2、同學之間交流

4、同學交流

五、小結

同學們了解了那么多關于中秋節的知識,又為我們班級同學如何過中秋節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老師感到好開心!看來,我們二(3)班是一個完整的大家庭,就像中秋節的月亮一樣圓圓整整,大家永遠齊心協力,共同出謀劃策做好每一件事!

最新中秋節班級主題班會方案

一、活動目的:

1、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通過中秋節讓學生初步理解中國傳統節日中所蘊涵的文化內核,真正了解節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幫助青少年增強科學節日文化理念,弘揚創新節日文化。

2、介紹中秋節的來歷,了解中國各地過中秋的風俗。

3、增強學生愛父母愛家鄉愛祖國的感情,讓節日真正給我們帶來快樂與幸福。

二、活動時間:xxxx年9月17

三、活動準備:蘇軾的《水調歌頭》ok帶、中秋燈謎、圖畫、月餅

四、活動地點:六(1)班教室

五、活動過程:

老師導入: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從去年開始,國家把這個節日定為法定節日,休息一天。從而可以看出,中國逐漸對傳統文化和民俗越來越重視。今天我們一起來走進中秋佳節,一起來感受中秋佳節。

一 、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

1、 中秋節的由來

(1)老師:隊員們?每當天氣晴朗的夜晚,天空上有什么?月亮像什么?(有月亮。月亮像玉盤、像圓餅。)

(2)、出示圓形月餅,讓學生比較。

老師:月亮在最圓的時候是什么日子?(每個月的十五日左右。)

(3)、說中秋節的由來。

老師:誰知道中秋節的來歷?

(4)、小結:隊員們都說得很好,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時候月亮圓滿,象征團圓,所以也叫團圓節。它起源于魏晉時期,在唐朝初年成為我們國家固定的節日,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傳統節日。中秋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剛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每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是秋報的遺俗。

2、中秋節的傳說與民間故事

(1)老師引:中秋節在我們中國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節。“月圓人團圓”,那是一個溫馨和諧、及富詩情畫意的節日。中秋節最有名的傳說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

老師:有誰能來講講有關中秋節的傳說,中秋節的起源及一些民間故事?

生:嫦娥奔月(后羿射日):

(2)指名講述嫦娥奔月的故事。

(3)引導隊員講述不同版本的傳說,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等。

老師(小結):看來中秋節是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

3、隊員介紹中秋節的習俗

老師引:好,聽了我給你們講的故事,你們一定意猶未盡吧。現在我們請嫦娥姑娘來給我們介紹中秋節有趣的傳統習俗。(《拜月娘》、《拜土地公》)

二、中秋詩詞佳句知多少

老師:有人說,每逢佳節倍思親,團圓節這份思念當然會更密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期,詩人就會用詩詞來表達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1)、出示圖片1

老師問: 我們來看這幅畫,隊員們腦中有沒有最佳的詩句來配這幅畫中的情景。

——(李白的《靜夜思》)

隊員齊背《靜夜思》。

(2)、老師:中國畫詩書畫印融為一體,這幅中國畫書畫印都有,惟獨缺詩,我們給它題首詩,使它變得更完整。

(隊員發言)(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選自李白《月下獨酌》)(你們知道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句話出自誰人之口嗎?

(3)對了,幾百年前丙辰中秋的一個夜晚,正是大文豪東坡先生寫下了著名的中秋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就出自這首詞。老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這首絕妙好詞。

(4)有感情朗讀:蘇軾的《水調歌頭》,劉禹錫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5)學唱蘇軾的《水調歌頭》

我國的詩人大多是憂國憂民的,又大多是命運坎坷的,他們經常流浪在外,客居他鄉,思鄉成了他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有了許多以思念故鄉為題材的詩作,你還知道哪些呢?

(6)指名背誦《泊船瓜洲》、《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

三、 中秋佳節話月餅

1、品嘗月餅,感受月餅的香甜。

老師:隊員們每年是怎樣過中秋的呢?(隊員講出各種賀中秋的民俗活動)

(1) 引出——吃月餅、送月餅

月餅的外形——圓,象征團圓,表達合家團圓。

餅中有餡,表面有花紋,花紋主要有月亮、桂樹、玉兔等在圓中表達美好的愿望。現代的花紋設計更是各異,別致。(欣賞月餅圖片若干張)

老師:展示月餅事物,并簡單介紹圓形設計的格式。(對稱、均衡)

(2) 動動手,設計一個別致、精美的月餅圖案。(背景播放輕快的音樂)

(3)隊員作品欣賞。由隊員自己講解自己的設計意圖。

2、舉辦月餅宴

老師:中秋節,為什么要和家人一起吃月餅?往年你和誰一起吃月餅?(吃月餅表示團圓;和家里人一起吃;還和好朋友一起吃。)

師:你吃的月餅是買的呢,還是別人送的?誰送的?

老師:為什么要送月餅?(過團圓節,送月餅表示和家人團圓。)咱們中隊也是一個大家庭,我們都是這個家庭的成員,你們愿不愿意和全體隊員一起過這個中秋節?(板書課題)

① 送月餅:

② 吃月餅(大家一起吃月餅,體驗班級大家庭的溫暖和團圓)

四、中秋燈謎

1、老師:在許多地方八月十五這天會有燈會,其中一項就是猜燈謎。得月樓前先得月。猜一字(棚)

2、重逢。猜一字(觀)

3、舉杯詢包拯。打一句宋詞(把酒問青天)

4、十五的月亮。打一成語(正大光明)

五、游戲:“月”字組詞接龍。

要求:以“月”字開頭組詞,以“中秋節”收尾。

優勝:組詞過程短者獲勝。

六、老師總結

同學們了解了那么多關于中秋節的知識,又為過今年的中秋節出了那么多好主意,雖然大家采用各種各樣的形式來慶祝這個傳統佳節,但每個人心中有個共同的最美好、最傳統的愿望,那就是:花常開!月常圓!人常在!老師感到好開心!看來,我們某某中隊是一個完整的大家庭,就像中秋節的月亮一樣圓圓整整!

篇3

一,指導誦讀,體會情感美。

古代詩歌具有對仗工整,講究平仄,注重押韻,讀來朗朗上口的特點。因此在教學中,在學生讀準讀通的基礎上,應按照詩歌節奏,讀出詩的音律。古詩的朗讀,一般可按音節和意義單位進行朗讀。在教學中,可以根據教學實際,采用多種朗讀方式:個人自讀,指名朗讀,分角色讀,聲像伴讀,配樂朗讀,交替輪讀,范讀領讀等。在詩歌朗讀中,不僅要求學生讀出詩的音律美,更要指導學生讀出情感來。比如蘇軾《江城子》,這首詞如春蠶吐絲,如幽山流泉,從詞人胸臆間瀉出,質樸自然。無矯飾之情,無故作之態,不以使事用典取勝,亦不以鍛煉詞句生色,純以平常語出之。然而千百年來卻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就在于:以情動人。對于這樣一首以情動人的悼亡詞,在教學中就要指導學生以聲傳情,讀出作品的味道。

二,理解意象,感悟意境之美。

意象就是客觀事物對象(景物、山川草木等),但它不僅是現實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耙庀蟆笔窃娙饲楦酗@現的載體。古詩中的意象,一般可分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在古詩中,有很多具有特定象征意義的意象必須讓學生掌握:比如月表思念,柳表送別,竹表氣節,桂樹表思歸,梧桐表凄苦,芳草喻離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杜鵑鳥表達哀怨、凄涼或思歸的情思,搗衣表思念丈夫,吳鉤表建功立業……在把握了詩歌的意象之后,教師要啟發學生運用他們的豐富聯想和想象,通過激趣、探究、朗讀等步驟,把僵死的不動的文字引導學生還原成為生動的人、事、物、景,把學生引入到詩人描繪到的意境中去,從而體會到詩人的情感,這樣讓學生與詩人同哭同笑,共悲共喜,從而達到“神隨物游”,“情隨景遷”之效果。

三,精讀佳句,品味語言之美。

篇4

利用優良傳統文化知識充實語文課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播中華優良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懷,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那么,怎樣讓我們的語文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呢?

一、扎實學生的語言文字基礎,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

語言文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大力度對學生語言文字基礎的培養,為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下深厚的基礎。首先,要教會學生讀準字音。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的生僻字,學生可以通過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讀準字音。在其次是要識別一定數量的文字。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古今不同義的字詞,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詞匯量,如諺語、俗語及成語等。這些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深入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

二、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讀本,進行因材施教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典籍眾多,或短小精悍,或長篇論著,或淺顯易懂,或深奧晦澀。選擇適合小學生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培養學生誦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興趣,教給學生做人做事之道理。根據學生年齡的差異安排誦讀內容:如:一年級學習《三字經》;二年級學習《百家姓》;三年級學習《千字文》;四年級學習《弟子規》,背古詩詞20首;五年級學習《孝經》,背古詩詞20首;六年級學習《增廣賢文》,背古詩詞20首。而《老子》是經典中的經典,蘊涵著中華民族的大智慧。它對開發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無法估量的作用?!独献印穭t適合各年級學生誦讀。

三、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

讓學生在課堂上領略到“文化”的魅力。課文是教科書的主體,不僅貯積了豐富的語文知識,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應努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挖掘教材內在的文化因子,引導學生求真、求善,求美。結合學生實際和教材,可以從課文注釋、引語入手,挖掘有關民族文化信息;可以從故事情節人手,挖掘整篇(部)作品的文化內涵;可以從課文主題人手,挖掘優秀的傳統美德;可以從課文詞句人手,挖掘相關文化背景、哲理境界;還可以從課文插圖、課后練習人手,挖掘文化意趣。

四、誦讀古詩文,挖掘優秀傳統文化

在中國古代語文教學的傳統經驗之中,就方法而言,“讀”是第一大法,可謂“讀”占鰲頭。古訓有“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之說;東坡詩云:“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種讀,不僅僅是默讀,更注重于朗讀。中國語文教學方法以誦讀為本是由漢字、漢語的特點決定的,漢語是以漢字為基礎的,漢字一字一音、一形一義,獨立性很強,其具體含義,得從上下文中體味。這種文字又具有聲韻之美,只有讀之于口,方能“聲與心通,聲可求氣,亦可傳情”,從而形成強烈的語感??梢?,“眼觀其文,口誦其聲,心唯其意”的“誦讀法”對漢語學習何等重要,自不待言。

五、結合課文內容,弘揚中華優良傳統文化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及時發現機會,適時給學生傳授優良傳統文化知識。抓住語文常規課堂教學這塊主陣地,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優良傳統文化氣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國優秀文化的熏陶。古代詩文是我國優良傳統文化的載體,古代詩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們仔細地欣賞、品味。在我們小學階段的課本當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詩佳句,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內涵,感受古詩文所凝結的文化精髓。

六、加強習作指導,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理解得到升華

古人云:“文以載道?!薄暗馈本褪侵黝},就是讓學生在習作中認識、明白一些道理。通過習作,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會進一步得到升華與提高,從而培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習作《寫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就是通過習作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在具體指導過程中,學生通過動手、動腦會得到許多信息。如,傳統藝術中的戲曲、相聲、民歌、民族舞蹈、地方小調,種類繁多、妙趣橫生;傳統工藝中的編織、刺繡、剪紙、陶瓷都是我國的古老工藝,門類眾多,內容更是豐富多彩;我國各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和傳統活動更是數不勝數,像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種習俗,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團結拼搏、奮勇爭先的精神。學生通過習作自然會萌發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激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由衷喜愛之情。

七、通過傳統節日和有關古詩教學感悟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他本身就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最佳機會,在此期間開展的傳統教育活動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但如今情人節、愚人節、圣誕節這些洋節卻在中國大行其道。如果能在重陽節向學生介紹重陽節的來歷及有關習俗:登高、賞菊、飲酒、插茱萸等,并吟誦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在中秋節時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的《月下獨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懷》等詩篇,并收集有關月的古詩文,專門開一節專題課進行賞月品詩,進行一次詩文熏陶;在清明祭掃烈士墓和懷念親人時引導學生誦讀杜牧的《清明》等詩篇;在端午節時,引導學生查詢和端午節相關的一些信息,從而了解愛國詩人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跡,學生從活動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風情,這樣的文化傳承是意義深遠的。

八、借助先進的現代教學媒介,提高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

篇5

關鍵詞:中國酒文化;中國酒習俗;中西飲酒禮儀

作者簡介:閆宇欣(1993-),女,漢族,黑龍江哈爾濱市人,東北師范大學國際漢學院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

[中圖分類號]:G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1--02

一、中國酒的起源

在距離今天七千多年的“神農時代”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懂得并掌握了如何種植用來釀酒的原料,并有相關史料記載了五谷造酒。然而中國酒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多種角度,并不統一。但最廣為流傳并眾所周知的關于造酒的傳說就屬杜康造酒和儀狄造酒了,并有史料曾經記載“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之儀狄,一曰杜康”《酒浩》。

1.1儀狄造酒

據相關先秦典籍記載,儀狄是夏禹時期掌管造酒的一名女性官員,她被稱為是中國最早釀造酒的人。漢《戰國策·魏策》曾記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大致意思是夏禹命令儀狄去釀酒,儀狄釀造出甜美的酒之后就進獻給夏禹,夏禹飲后非常喜歡覺得味道很好,但又后世會有人因貪圖飲酒而招致喪家亡國的災禍。從此疏遠了儀狄,還下令禁止這種酒的進一步推廣生產,史稱“絕旨酒”。

還有文獻記載“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成于儀狄”。說的是從三皇五帝的時候開始造酒的方法開始廣為流傳,并且多種多樣,儀狄將這些方法歸納總結流傳百代。

1.2杜康造酒

杜康,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釀酒始祖”,據民間傳說和歷史資料記載,杜康又名少康,夏朝人,是夏朝的第五位國君。因杜康善釀酒,后世將杜康尊為酒神,制酒業則奉杜康為祖師爺。

有一種說法叫“儀狄作酒醪,杜康作林酒”?!磅病?,是“醪糟”它是由糯米經過發酵后而形成的。味道微甜,性質溫軟,江浙一帶較多?,F在的很多家庭里,仍然有自制醪糟。醪糟潔白且細膩,稠狀的糟糊可以當做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和酒很相似?!傲帧保歉吡坏膭e稱。杜康作林酒,指的是杜康以高粱為原料造酒。因此后人判斷,儀狄可能是黃酒的創始人,而杜康可能是高粱酒創始人。

二、中國傳統飲酒習俗

2.1節日

1.除夕

除夕在中國是最為重視的節日,一年中最豐盛的酒席就是年夜飯,年夜飯中的酒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地方還有飲酒守夜的習俗。過了除夕就是春節,從大年初二開始,每家每戶開始走親訪友,如果有客人上門,主人就會將早已經準備好菜肴和下酒菜擺滿桌子,倒上好酒,一起慶賀新春,寓意吉祥、安康。

2.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天、地、水三官的生日。在過去人們都會用五畜、水果、糕點還有酒一起上供祭獻。祭禮之后并且撤供完畢,家人就會聚在一起開懷暢飲,來祝賀新春佳節的結束。到了晚上就一起去賞花燈觀燈、猜字謎、看煙火、吃元宵。

3.中和節

農歷二月初一,人們要祭祀土地神,祈求今年風調雨順能夠豐收。還有飲中和酒、宜春酒的習俗,傳說引用此酒可以治療耳疾,所以又被人們稱為“治聾酒”。宋代李在曾寫詩:“社翁今日沒心情,為乏治聾酒一瓶。惱亂玉堂將欲通,依稀巡到等三廳”。

4.清明節

從春秋時期晉國開始,人們通常會將寒食節與清明節合并為一個節日,而且有踏青、掃墓的風俗。在清明節期間飲酒是不受限制的,并且有兩種主要原因:第一個是因為在寒食節期間,不可以生火吃熱的食物,只可吃涼的食物,飲酒可以適當增加體內熱量;第二個原因是用酒來舒緩、麻木人們哀悼親人的悲傷的情緒。

5.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有飲用雄黃酒和菖蒲酒來辟邪和解毒的風俗。其中最廣為流傳的就是飲用菖蒲酒了。然而還有一些人飲蟾蜍酒和夜合歡花酒,來壯陽增壽,鎮靜安眠。

6.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對于賞月飲酒都是人們一定要做的。到了清代便有了飲桂花酒的習俗。中秋節飲酒的詩詞在文獻中的反映較多,我國詩人李白就是一愛酒之人更有詩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薄芭e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p>

7.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也不乏眾多經典佳句,如唐代詩人王維曾發出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慨。更有登高飲酒,插茱萸的風俗習慣。在《本草綱目》一書中也記載了,常飲酒可以治療頭痛,并且耳清目明的延年益壽的好處。

2.2婚禮

在中國人的婚嫁慶典上,酒是婚俗中很重要的點綴品,甚至在很多民族的婚嫁中,從頭到尾都有酒的參與。在婚禮當中酒有喜慶和約定盟誓的意義和功能。

訂婚、喝喜酒是結婚的開始,置辦喜酒就是辦婚事,喝喜酒,也就是去參加婚禮。就在中國人的婚嫁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在中國南方的一些地方更有在女兒出生時就釀好一壇酒置于地下,待女兒出嫁是再開壇飲用的習俗。

2.3祭祀

春節祭、薦新祭、清明祭是三大傳統的祭祀活動。所有的祭祀活動中都和酒有著不可分離的關系。酒在祭祀中也代表著最為美好的東西。在祭祀活動中,酒要先進獻給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在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當中,都要為死去的祖先留著席位,并為其置放酒菜,并示意讓祖先飲酒,來以表達對死者的懷念和尊敬。待儀式完畢后,一家人才可進食,飲酒。

三、中西酒文化比較

3.1酒的種類

中國豐富的地理氣候環境有利于糧食作物的種植與生長。因此,中國人多用糧食釀酒。中國本土的酒主要分為兩種:白酒和黃酒。從釀造工藝角度看白酒屬于蒸餾酒,而黃酒屬于發酵酒。幾乎各種糧食都可以用于酒的釀造。

西方文明的誕生地希臘地處巴爾干半島,其地理和氣候環境不利于糧食作物的生長,更利于葡萄的種植,所以西方的酒主要是果酒,尤以葡萄酒為典型代表。并以法國的葡萄酒聞名于世。啤酒也是西方國家一種創造,公元前3000年由日耳曼人及凱爾特人部落帶到整個歐洲,直至20世紀初,啤酒才開始傳入中國。

3.2酒器

中國古代,不同的等級使用不同的酒器。上層階級的酒器稱為“尊”,是一種敞口,高頸,圈足,飾有動物圖案的盛酒器皿,而下層社會一般就使用土陶碗喝酒。到了現代社會中,酒器不再根據等級劃分。

西方的酒器的不同主要是根據酒的種類來劃分的。紅葡萄酒杯杯底部寬肚上面窄口,窄口是為了使酒的香氣聚集在杯口,不易散逸,以便充分品聞酒香和果香,寬肚是為了讓紅酒充分和空氣接觸。白葡萄酒杯杯底部有握柄,上身較紅酒杯修長,弧度較大,但整體高度比紅酒杯矮。香檳杯為郁金香型,杯身直且瘦長,高腳杯。啤酒杯一般使用玻璃材質,因啤酒都是冷藏后飲用,飲酒者的手不應觸及杯身,以免影響酒的品味,所以啤酒杯有的有高腳。因啤酒酒精度數低,所以飲用量大,杯身的容積大。啤酒杯亦有平腳杯,但平腳杯一般有把手。

3.3飲酒禮儀

中國飲酒體現的是對飲酒人的尊重,是維系親情,友情,建立人脈的一種交際手段。中國的酒文化受到中國尊卑的傳統倫理文化影響,敬酒時分主次順序。正式場合普遍飲用的是白酒,敬酒時要等主人先開始敬酒,主人敬酒完畢,其他客人才能敬酒。敬酒的對象從最尊貴的客人開始,敬酒人一定要滿杯,杯沿要低于客人的杯沿,表示謙虛和敬意。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要主動敬酒。相同輩分的要互相勸酒,并通過劃拳等活動助興來使喝酒的氣氛更加濃烈。中國人在敬酒時,通??腿撕鹊迷蕉啵魅司蜁礁吲d,說明了客人看得起自己,然而客人如果不喝酒,主人自己就會感到沒有面子。

西方社會飲用葡萄酒體現的是對酒的尊重,不會通過飲酒來建立人際交往關系。飲葡萄酒前期的品鑒也很考究。葡萄酒不會斟滿,以便在飲酒前晃動酒杯,用眼觀其色,用鼻子聞酒的香味,再用舌頭品酒的味道,最后用耳聽碰杯的清脆聲音,通過各種感官享受美酒。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各種對應的酒具產生。西方國家強調民主和自由,從不干涉和強迫別人,所以他們飲酒不會相互敬酒,勸酒。無論喝酒的對象時誰,喝酒與否,喝的多少,全由自己決定,不需要客氣和客套,所以,一般很難得看到喝醉酒失禮于人前的場面。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