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詩文默寫范文
時間:2023-04-10 15:14: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考古詩文默寫,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古詩文默寫;考情和學情;復習備考;考場技巧
江西省高考語文試卷第15小題“古詩默寫”因題小分少、技術含量低(只需要記誦即可)而被廣大師生忽視,以至于多年來得分都不高,滿分8分,均分卻普遍在5分左右。其實,這道題的考試能力層級為A級“識記”層面。本來是個很好的得分點,卻因為忽視,不僅在每分必爭的高考中丟失了好幾分,而且這個考點是考生內心最清楚的得、失分點,一旦有一兩個不會寫,當場就會讓考生耿耿于懷,進而影響整個考試。那么,如何解決這個考點,盡可能地多得分呢?下面,筆者就結合多年高三教學經驗,談談這個問題。
一、考情分析
該考點考查的內容不會超出考綱規定的必修教材26首古詩詞文,選修的《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13篇及《先秦諸子選讀》6篇,總計45篇。從年代上看,漢、魏、南北朝、唐、宋等幾個朝代尤為重要。根據筆者對近三年來的試卷研究,可以看出:先秦諸子、魏晉、唐、宋各一,其中《先秦諸子選讀》必有其一。從考查形式上看,基本上以嵌入式填空題為主,即給出上下文填空,而且大多是以“五選四”的形式出現。
二、學情分析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記憶遺忘曲線顯示,遺忘在學習之后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并不是勻速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漸放慢。人體大腦在剛剛記憶完成時的記憶量是100%,1小時后為44.2%,1天后為33.7%。古詩文默寫不僅依靠當時的記憶,而且還需要后期的保持和再認。一首詩學生可能剛開始只需要3~5分鐘就記住了,但是過了一天之后,就會忘記得差不多,要想把學生的這種瞬間記憶變成長時間記憶,就需要不斷地復習。也就是說,古詩默寫的復習,要貫穿整個高考的多輪復習當中去。
三、備考策略
1.循環背誦
即在整個高考復習中,要求學生不斷地把考綱中所要求背誦的45篇古詩文一遍又一遍地循環背誦。當然,這個過程是枯燥且漫長的,很容易令人生厭。所以筆者把所有篇目按照教材的編排,分解成一個個小的單元,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一般以一個星期為一單元),一個周期基本上是兩個月,這樣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接受,同時也更容易看到成效,有信心進行下一單元的背誦。在背誦過程中,可采用多種靈活的方法,如學生自己背誦、同桌之間抽背、教師設計競賽形式搶答背誦等。在整個記誦過程中,要注意兩點:一是要嚴格按照教材要求,完整地記誦,因為高考所考查的內容完全是隨機抽測的,不局限于名篇或者名句;二是要認真仔細地誦讀,特別是一些難寫和容易混淆的字詞,如:“雞鳴桑樹顛”中的“顛”與“可以橫絕峨嵋巔”中的“巔”,“又聞子規啼月夜”中的“月夜”與“環佩空歸夜月魂”中的“夜月”等,需要格外小心,著重記誦。而絕大多數高三學生因為在初學時就已背熟,因此復習時就隨隨便便、蜻蜓點水式地淺嘗輒止,經常是“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從而導致出現打開教材都知道,合上課本卻寫不出來的情形。因此,要求學生態度認真,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做到手口并用。
2.多樣默寫
誦讀的目的就是為了默寫,所以在誦讀的基礎上,筆者每兩天都會利用早讀時間抽出十來分鐘用于默寫最近所誦讀的內容。一般是全班統一默寫,同時請幾個學生上臺在黑板上默,這樣就能及時檢驗學生最新的誦讀效果。在默寫過程中,要求學生書寫規范、準確、清楚,不寫連筆字,不亂簡化。
3.交叉評改
在默寫完成后,立即要求學生組與組之間交換默寫本,對照教材用紅筆進行評改,同時也要求學生上臺給黑板上所默寫的詩文進行訂正。學生在評改、訂證過程中能及時找出學生的錯誤,同時也會很快地發現自己的錯誤。在訂正完后,筆者一般都會針對學生的錯誤情況進行統計,找出一些高頻率易錯字詞,寫在黑板上。這樣,學生對這些字詞都會有一個更直觀、更深刻的印象,對以后的考試能帶來不小的幫助。
四、考場技巧
在考場上,學生要注意一些小技巧,盡可能減少非智力因素失分的情況。
1.審題一定要認真仔細
要看清“五選四”還是“四填四”,如若是“四填四”則需要全部填上;如若是“五選四”,請一定記住,在試卷上可全部答好,再挑選最有把握的四題八空謄抄在答題卡上。根據評卷規則,如果全部填滿,則只看前八個空,后兩空不看:如前八空有一個錯誤,后兩空全對也會相應地扣一分。
2.書寫一定要規范清楚
因為默寫考的就是記憶字形。因此,一筆一畫一定要準確到位,不得寫連筆字;如有通假字,請按照教材上的寫,切不可寫本字;千萬不可寫得似是而非,潦草難辨,這樣企圖蒙混過關是不可取的。
3.答卷一定要干凈整潔
篇2
關鍵詞: 高考 語文教學 識字與寫字教學 古典詩歌教學 文言文教學
2008年的高考閱卷工作已經劃上了句號。然而,其中透過答題情況反映出來的當前語文教學中的問題,卻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思考。
一、寫字規范問題
識字與寫字,是九年義務教育四個學段中第一個學段的內容,在高考這種高水平和高規格的考試中再次強調它,似乎貽笑大方,但今年高考全國卷1(以山西省為例)第四大題第十三小題中相當數量的學生會做、做出來卻沒有得到理想分數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進入小學后接受語文教育的第一學段的內容沒有掌握好。
如填空:“東望武昌”中“武”字多了一撇,少了一橫,少了一豎的學生比比皆是;“昌”字寫成了兩個“日”字壘起來,或寫成“冒”字?!皠t恥師焉”中“焉”有的少一橫,有的少一點,有的多一點?!按朔敲系轮в谥芾烧吆酰俊薄暗隆弊只蚨嘁粰M,或少一橫,或少一點;“郎”字相當多的人寫成了“朗”,“孟德”的“孟”有很多人寫成了“夢”?!搬嚲婆R江”,許多人將“釃”左右部首顛倒,有的則將“酉”部寫成了“西”,“酒”字則被許多學生錯寫成“灑”;而“臨”字的右下部分也被數量不少的學生寫成了“皿”。還有不少學生,全部答了出來,卻因為其糟糕的、模棱兩可的書寫,使得閱卷者難以辨認,產生“橫看成嶺側成峰”之感,最終要到手的分數也丟了。究其原因,大概與小學階段有些學生即已養成的忽視語文學習、不認真書寫漢字的心態有莫大的關系。識字與寫字作為九年義務制語文教育第一學段的內容,是基礎中的基礎,試想,一個連漢字的正確書寫都做不到的學生,他又如何能學好語文呢?由此可見,語文學習,必先從識字、寫字抓起,欲做好識字、寫字教學,必從娃娃抓起,從小學生抓起,從養成認真、嚴謹的態度做起。
二、文言文教學中的問題
作為第一步的識字與寫字尚且馬馬虎虎,接下來出現的問題也就屬于情理之中的事了。第四大題第11小題文言文翻譯題:日待哺于東南之轉餉,浙之民困矣,欲救此禍,莫若屯田??忌o出的答案:每天等待在東南被轉運來的糧食哺育,浙民已經困乏,要救這一禍患,不如屯田……應該說,答到此程度,說明考生已經基本讀懂了原文,可再看其內容表達,實難獲得一個令人滿意的成績。外語作品被譯介為漢語時,我們秉持的標準是“信、達、雅”,在古文中,我們事實上一直也是在秉持著這一標準的。當然,高中生的古文閱讀水平有限,我們不能要求太高。但是,不求能做到雅,至少應該做到“信”和“達”,而上述考生的答案,能夠得上“達”的標準嗎?“語文”姓“語”,雖然有“文以載道”的古訓,但是,“文”如果不通,又何以“載道”呢?語文不僅著意于語言所承載的內容(思想),更著意于內容(思想),如何通過語言(形式)恰當無誤地傳達出來,古人講“辭達而已矣”,這“辭達”即是在強調內容(思想)與語言表達(形式)結合得天衣無縫、水融,這才是語文課程的主要內容。理解了大意,卻無法流暢、通順、準確無誤地表達出來,這說明日常語文學習中,學生們(教師們)并不重視表達的準確性。以文言文教學為例,筆者曾到某省級標準示范中學聽過一名省級教學能手講文言文,她還是按照傳統的一套,更多地將句子肢解為幾部分,以此句為例,由她來執教的話,可能會這樣講:日是每天的意思,哺是哺育、喂食的意思,困是困乏、困惑、困窘的意思,莫若就是不如的意思……學生也只記住作為知識點的零碎的字詞意義及用法,至于如何結合具體的語境融會貫通地翻譯,學生則完全不用操心。因為教師講完用法、意義后會接著逐句翻譯,具體的用語規范、語言組織完全是教師的事,對于學生來說,只要帶著耳朵聽,一心記筆記就行了,完全不用思考,不用去練習。雖然手頭也有大量的古文釋譯方面的教輔,可大部分學生是懶得看的,有教師面面俱到的講解,既省得動手,更省得動腦。長此以往,翻譯文言文就成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事了。
由于受目下功利的社會心態的影響,很多學生不能靜下心來讀一些有益的人文、社科類圖書。不僅如此,就連學校里開設的一些科目,諸如歷史、地理等,在一些學生的眼里也變成了所謂的“雜課”、“副課”。不讀書,忽視人文、社科課程,這種短視的做法造成的一個嚴重后果就是歷史、地理、哲學等人文、社科知識的匱乏,以及由此產生的素養差問題,一個人文素養差的學生,他的心靈必是干涸的,一個心靈干涸的學生,又如何能學好如此靈動的語文課?仍以第四大題第11小題為例,在考生給出的答案中,有很多人將“莫若屯田”翻譯成了“不如讓浙民自己去種田”,“不如讓江浙的人民種地”,“……不如屯積田地”……之所以會有這些答案出現,就是因為這些學生沒有很好地學習中國地理、中國古代史。有些考生居然不知道“浙”具體指哪一個省份,于是出現了上述的“江浙”的翻譯。還有一些考生不知“屯田制”,于是將“莫若屯田”翻譯成了“不如屯積田地”。稍有一些中國歷史常識的人,一看到屯田,立刻就明白意思了,曹操等歷史名人是大行屯田制的楷模。前人總結經驗說“文、史、哲不分家”,今天我們倡導“大語文”教育,這“不分家”、“大”均表明,作為一門人文性很強的綜合性課程,語文需要很多人文、社科知識來支撐,而沒有一定量的知識積累,要想學好語文,也許永遠都是一個實現不了的神話。特級語文教師程紅兵曾對記者這樣說:“現在的學生文化積淀太少,文學感受力下降,知識面越來越窄,不但學不好語文,而且妨礙學生個人的成長。”他常說:“語文是什么,我們常常把它復雜化,其實語文本來很樸實,愛讀書,勤思考,會用語文表情達意,就這么簡單。”我們當代的高中生,因為不讀書,故而接受不到大量的知識的刺激,自然不會在廣闊的視野下積極地思考問題,知識面越來越窄,心靈自然缺少源頭活水,當然不會有強烈的表情達意的精神訴求。如此惡性循環,豈止語文學不好,恐怕還真會像程紅兵老師所說的那樣,個人的成長都會受其影響。
三、古典詩歌教學中的問題
今年的古詩歌鑒賞題考了一首潘大臨的作品,兩道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煉字(詩眼)的把握,考查學生對題旨的把握(通過詩歌中的意象)。大多數一線語文教師反映,今年的古詩歌鑒賞題較簡單,以山西省為例,在閱卷結束后隨機進行的抽樣統計中,第12小題(古詩歌鑒賞題)得分率為0.65,即能說明情況。乍一看,似乎第12題的較高得分率說明古詩歌鑒賞教學進展得不錯,實則不然。首先,高考閱卷任務繁重,人手少,每天每個教師的工作量是固定的,這種情況下,絕大多數閱卷人員只揀關鍵點、得分點給分,如第12小題第(1)題,只要答出“拳、退”兩字即給一分;至于后面,只要能說出“拳”字生動地表現了鷺睡眠時的神態,“退”字形象地寫出了天上飛鴻的飛行動作,即可得2分;再說得多點、能寫出動靜結合的,即可給滿分3分。此題大多數考生得分均不低于2分。再看(2)題,問“表現了作者向往何樣的生活?”稍微對古詩歌意象有所了解的人,一看“最羨魚桿客,歸船雨打篷”即可答出表現了作者“對歸隱生活的向往”。能將此聯找出并答出歸隱、隱居、自由自在、悠閑、無憂無慮,等等,即可得4分;如果再聯系上聯的“波流萬世功”,說明作者對功名的淡泊,即可得滿分5分。此題多數學生得分不低于4分,題型難度較小,考生均分較高,然而綜觀閱過的試卷,能得滿分者卻并不多,何也?考生對古詩鑒賞云山霧海、一知半解。有學生長篇大論,花大量的語言描述作者詩中所寫之景象,其中并不乏充分發揮想象力,添油加醋之筆,然終其全文,卻找不到一句半詞之關鍵點,諸如“退”、“拳”如何用得妙,雨中垂釣如何愜意怡然等,而且只字不提作者所向往者何,這表明:自2003年新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頒布以來,為了糾正以往語文教學中存在的細碎、瑣屑的肢解分析,重視學生的主體性,語文教學轉而強調重混沌、重誦讀的傳統經驗做法。教師熱衷于推崇范讀、美讀、個別讀、集體讀等花樣翻新的誦讀方法。而于鑒賞,教師則迷信“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古訓,認為熟讀成誦,鑒賞能力就自發地培養起來。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也只是在“閱讀?鑒賞”目標中籠統地規定從“語言、形象、表現手法”方面鑒賞文學作品。可我們知道,就其中所強調的“語言、形象、表現手法”而言,其涉及的內容繁多,可學生究竟要掌握到何種程度,“課標”沒有說明,教師也不得而知。我國上下數千年的詩史中,詩說、詩論品種眾多,流派紛呈,沒有指定的大致范圍,教師無從下手?!罢n標”追求“不刻意要求知識的系統性,淡化知識”,這種種原因,最終導致一些重要的、能轉化為能力的文藝學、文學評論方面的知識在現行語文教材以及教師用書中或芳蹤難覓,或若隱若現,零散地藏匿在每篇課文中,導致學生不能集中地學、教師不能集中地教。比如意象,但凡古詩,幾乎篇篇都涉及,如果就文講文,就詩講詩,那么得重復多少次?少、慢、差、費的狀況依然沒有得到改觀。有些教師熱衷討論,美其名曰“個性化解讀”,其結果是上課熱熱鬧鬧,下課一無所知,學生并沒有在能力上有實質性的提高。與上述隨意開展詩歌教學做法相反,另外一群教師似乎過于“認真”,大包大攬,自己替學生感受、替學生鑒賞,卻并未教給學生一些鑒賞的方法,學生盡管辛苦地記了大量現成的結論,卻并沒有培養起鑒賞能力來,這種種原因,導致了學生在高考古典詩歌鑒賞考核題中,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水平。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關于“識字與寫字”的要求,在“總目標”部分描述為:“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痹陔A段目標的第一學段“識字與寫字”部分描述為:“……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關于古詩文教學的課程目標描述為:“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边B基本的“書寫規范、端正、整潔”都做不到,何談“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都學不好,“中華民族精神、傳統文化底蘊、內容價值”如何傳承?“中華民族精神、傳統文化底蘊、內容價值”是靠一知半解就能理解、形成、掌握的嗎?是靠漫無目的地自發地形成的嗎?是靠教師硬灌輸的嗎?都不是,只能靠認真的態度、扎實的基礎、廣博的知識及靈活的能力方能實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