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春的散文范文
時間:2023-03-19 04:15: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春的散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鐘情于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因為它存有我們小時候的美好回憶。印象中,臘月一到人們便開始掰扯著手指頭數日子了,家家戶戶都開始張羅年貨,每到這時候都有一次大掃除,把家里里里外外全部掃一遍,完了再用抹布擦一遍,這樣可以掃走一年的舊氣,迎接嶄新的一年,早早的都能聞到濃厚的年味。雖說年前將近需要忙碌一個月時間,但人們心里都是喜悅、期待的,因為在外生活,工作的親人們都會為那特殊的一天從東南西北不遠萬里趕回來。
真正到了三十這天,人們就更忙碌了,大抵心也會更加歡喜,女的都在廚房里準備著年夜飯。家鄉的習俗是每逢紅白喜事或者過節做臊子面來招待客人,過年更是少不了,所以母親會提前把肉哨子炒好,還需切好多蔥花,炸豆腐片,肉是為了增加哨子湯的香味,蔥花與炸豆腐都是做漂湯用的,還有搭湯用的底菜,熗好的香醋等這些都得備好備足了,而那細長、滑溜又勁道的面條必須得幾天以前就壓好晾著。
母親們在廚房進進出出有說有笑的忙著,而父輩們都在張貼從前門到后門以及家里大大小小門上的對聯,包括貼門神、土地神、財神等各路神仙的年畫,寓意是請神來家過年并保佑全家老少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小孩子充當的角色一般就是打下手,偶爾幫忙拿個年畫,還必須得小心翼翼的,生怕弄破了,神仙爺爺會生氣。什么都不懂的我們還愛跟在大人屁股后邊,把一幅幅貼好的對聯讀出聲來,卻總是分不清哪個是上聯哪個是下聯,因為年齡,跑腿兒的小事都是我們干的,一會向隔壁嬸嬸家借個凳子,一會又給對面爺爺家送個東西,覺得自己忙的不亦樂乎。貼完對聯后,家中男的無論年長年少都得去給祖先上墳,女的不允許去,這是歷來的習俗,那時候的我還總是抱怨為什么不帶我去。要去祭祖必須得端上要敬的煙、酒、茶;燒的蠟燭、香、紙,我想是要給祖先也送去過年用的東西吧,當然這不過是人們對已逝親人的思念,也是精神上的一種寄托而已,但也是每年必不可少的一種儀式,現在想想這便是我們的根,有了它即使生在何處也不會忘記尋根。等到祭祖回來后,臊子面也差不多做好了,撈上一小筷頭到碗里,再澆上一大勺子滾燙的臊子湯,冒著熱氣,香味撲鼻而來。孩子們之間還有一個樂趣,那就是比誰吃的多,有時候一人能吃十幾碗,最少的也要吃個七八碗,到現在我都在懷疑自己當初那驚人的飯量。這讓我也想起了莫言《過去的年》中一句話,沒有美食的誘惑,沒有神秘的氣氛,沒有純潔的童心,就沒有過年的樂趣。
篇2
A to the twelfth month, every household will prepare necessities and supermarket goods fully, pay team as crowded as long.
Run the necessities and to clean again, don't pass any a corner, to get the things in the house spotless, meaning to sweep away the bad things, hope for the coming year jixiangruyi, everything.
December 30, men, women and children were put on new clothes, outside has been labeled as red couplets. One day everyone unless as a last resort, be sure to go home for family reunion dinner. In the evening, the family sit together to eat a big table is rich and delicious food. The symbol of the New Year eating not sorrow to wear.
Ate dinner, we sit together watching Spring Festival gala, edge of talk in recent years, the house was filled with laughter. "For a New Year's eve firecrackers, spring breeze gifts into the toso" yi? I don't see any fireworks? "Bang" fireworks into the dark sky, while the day have to be with brightness, "petals" with the sky. Does the sky is not the most beautiful New Year's eve?
Resting on everyone, everywhere is quiet. Until the third day, adults busy again, they want to go to relatives and friends happy New Year. The children more happy, because you can get a lot of lucky money.
The twinkling of an eye to the end of February, the adults to work, the work to go to school children to school, people working toward the goal.
新的一年到了,去年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而新的一年又將開始了。
一到臘月,每家每戶都要預備年貨,超市里的物品一搶而空,交費的隊伍如長龍般擁擠。
辦好年貨,就要大掃除一遍,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要把屋里的東西打掃得一塵不染,寓意要把不好的東西掃走,企盼來年吉祥如意,事事順心。
臘月三十,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新衣服,門外已經貼上了紅紅的對聯。這天每個人除非萬不得已,一定要回家吃團圓飯。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一大桌豐富而美味的飯菜。這象征這新的一年里不愁吃不愁穿。
吃了飯,大家坐在一起邊看春晚,邊聊聊近年來的情況,屋里洋溢著大家的笑聲。“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咦?怎么沒有煙花呢?“砰”絢麗的煙花飛入了漆黑的天上,霎時間天被照得通亮,“花瓣”似的灑滿天空。難道除夕夜的天空不是最美麗的嗎?
篇3
關鍵詞:朱自清 散文 語言美
一、樸素自然的語言美
朱自清散文的語言,如早春晨曦、晚秋山泉,給人以無限清新的感覺。他的語言中或許有警句,或許有妙語,或許有精彩的比喻。但都掩藏不住樸實無華的文字,這種樸素拉近了作者與讀者的距離,消除了文學與普通民眾的隔閡。如《春》: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矗衽C卩l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著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這段文字平易自然,讓讀者感受到的就是身邊的人與物。
除此以外,語言的樸素自然還體現在語言的口語化方面。葉紹鈞在《朱佩弦先生》一文中說:“談到文體的完美,文字的全寫口語,朱先生該是首先被提及的。”朱自清主張“用筆如舌”,提倡“談話風”,像“尋常談話一般,讀來親切有味?!彼纳⑽幕旧峡偸怯猛ǔU勗挼目跉?,用詞造句都十分接近口語。而他所用的口語又不是隨意生澀難讀,而是在方言,口語的基礎上加以普通話的北方方言,讀起來生動活潑,自然流暢。
二、修辭的多樣美
古往今來,寫文章都講究修辭美。朱自清的語言雖然樸素自然,但卻優美生動,多數讀起來瑯瑯上口,具有優美生動的音韻美。這些都是因為他善于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在樸素自然的語言上發揮想象,運用高超的修辭技巧,使得句子不僅是“下里巴人”,而且同樣具備“陽春白雪”的優雅動人。
比喻、擬人是作者常用的修辭手法。如《春》這篇精心編撰之作,幾乎每一個詞語都經過了一番斟酌錘煉。比如他不說春風拂面而是說“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這一形象的比喻把春風同其他季節的風區別開來,同時寫出了春風的特點。
疊字、疊詞、疊句的大量運用,也是他散文的獨特標志。在他的散文中疊字、疊詞隨處可見。統計了一下,僅《荷塘月色》一文中就用了26個疊字?!扒壅邸钡暮商辽厦?,“田田的葉子”“層層的葉子”中間有白花?!疤锾铩睂懗隽巳~子緊挨著的樣子?!懊}脈”的流水賦予了流水感情。荷塘四周“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樹色是“陰陰的”,遠山是“隱隱約約”的。這段描寫有近有遠,錯落有致,極富層次美。很多這樣的疊詞運用在了寫景狀物的過程中。不僅使景色更加形象生動,而且語句更具有節奏感音樂美。
三、語言的繪畫美
朱自清散文的語言不管是樸素也好,富有高超的修辭技巧也罷。他的這些語言最終都為我們編織了一幅幅形象逼真的畫面。有生活場景,有自然風景,還有異國風情等等。首先我們來看一看他是怎樣描繪生活場景的,在《荷塘月色》中我們看到。在開頭和結尾處作者寫到: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月亮漸漸地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妻在屋里拍著潤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這是作者用語言來給我們描繪的一個場景。通過他的語言看到了他的生活畫面,讓我們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其次,除了這些生活畫面,作者還描繪了風景圖:綿綿的春雨斜織著,四周的綠樹,青草被潤得發亮,稀疏的房屋罩在一層淺藍色的淡煙薄物之中,鄉間的小路,小河上的石橋,撐傘漫步的行人。披蓑戴笠在地里勞作的農夫……,這是用語言編織成的一幅多么美的淡彩水墨的“春雨圖”??!你可以看到鄉村的景物,更能夠感受到春的氣息。語言同樣可以作為畫筆為讀者勾畫出優美的圖畫。
四、語言的詩意美
朱自清的散文不但詩中有畫,而且畫中有詩。上面說過,朱自清的散文多用“活的口語”或“全寫口語”。但如果只是表現為口語化,就難免缺乏沁人心脾的感染力。所以他的散文語言既寫得樸素自然,又富于蘊含詩意美感。不僅在于形象地描繪出風物人情,而且在于有詩味。朱自清散文的詩意美,首先表現在他十分注重“眼”(詩“眼”和文“眼”)的安設。無論是“詩眼”還是“文眼”,都是語言中最富于表現力的詞匯,負載著蘊蓄著詩意美。
朱自清散文“眼”的安設,還能做到不事雕琢,不露痕跡,使人在“看似?!敝姓业健白钇驷取钡墓α?。如《春》,乍看一時還找不到它的“眼”。但細看加以體味,就會覺得“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句就是“眼”。作者寫春的生機和創造力,就是為了寫人對春天的希望。可見這句諺語正是作品詩意的內核。而這個“眼”作者沒有讓它和盤托出,更沒有粉飾字句,顯得平易,自然,和諧,使散文意境具有雋永的詩意。
綜上所述,朱自清的散文之所以優美,是因為語言中具有這四個方面的特征。只有從語言入手,才能體會到朱自清的散文是如何優美動人,引人入勝。只有細細的去感受和品味語言,才能更好的了解朱自清散文的特色。朱自清的散文創作,是我們時代的標志。楊振聲說:“他的散文,確實給我們開出了一條平坦大道,這條道將永遠領導我的自邇以至遠,自卑以升高。”朱自清散文的語言樸素自然,貼近我們的生活,口語化的運用,生動活潑;比喻擬人的運用之精湛,疊字疊詞的運用之精妙,讓我們為之震撼;語言編織的畫面立體真實,形象逼真如身臨其境;詩意的闡述能感受到作者感情的起伏變化及情景交融的高超藝術技巧展現。所以說朱自清不愧為我國散文創作的藝術大師,其散文語言之美是人人所共知的。
參考文獻
[1]郁達夫《中國新聞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
[2]朱自清,關于寫作(《朱自清散文名篇》)北京:時代文藝出版社
[3]王瑤《念朱自清先生》(選自《朱自清先生研究資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篇4
現代散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說重,是因其語言精練、詞藻華麗、行文雋永、手法巧妙,對激發學生愛好語文、學好語文大有裨益。說難,是因其雖“神不散”,但畢竟“形散”。要教好它,必須針對散文的特點,再現散文的意境,將動人的畫卷展現在學生的眼前,把感情的清泉引入學生的心田,讓學生在 “品讀”、“賞析”、“感悟”中, 把握文脈,習得語言,領悟思想,從而提高散文教學的質量。
一、品讀“語言美”
散文在各種文體中,偏于“陽春白雪”類,是一種高雅而精粹的“表現”藝術。散文是美的,主要美在語言,朱自清的《背影》、《春》、《荷塘月色》,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其細膩的筆觸,高超的寫景技巧,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學習借鑒。
選入教材的散文多為構思巧妙、用筆神奇的名篇佳作,其借外在之景,抒內心之情,傳神地狀物,精巧地升華,造成情深意濃的美學勝景與極強的藝術魅力,使你沉醉在美的享受中。再加上其樸素而優美,嚴謹而灑脫,平實而驚人的語言,撥動你的心弦,觸及你的靈魂,更使你留連忘返。教學中,引導學生精讀細研,努力挖掘它的語言特色,掌握它的表現手法,是一重要任務。
言為心聲,文如其人,不同的作者,寫出來的文章會形成不同的風格特點。
例如,魯迅的深沉洗練,茅盾的沉穩勁健,梁實秋的溫靜典雅,豐子愷的質樸練達,孫犁、老舍的清新明快,錢鐘書的幽默曠達,徐志摩的濃麗華美……風格各異,異彩紛呈。閱讀中辨析文章語言表達的特點,揣摩不同的語言風格,品味其中的意蘊,那是一種美的享受。要真正體會作家遣詞造句之妙,還必須透過語言的外衣,挖掘語言的內涵。
朱自清的《春》的第一段寫道:“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兩個“盼望著”的反復,強化了人們對春天的期盼?!按禾斓哪_步近了”,更把春天擬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們走來??矗骸耙磺卸枷駝偹训臉幼?,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作者先從總的方面描繪春境,勾畫出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的景象。
朱自清先生描繪景物還常在“活”字上下功夫。要寫“活”,就要對描寫對象進行細致的體察,品味其“細端末節的千差萬別”,咀嚼出其中獨特的風味。譬如同是寫春草,晴天的春草是“嫩嫩的,綠綠的”,“綿軟軟的”,這是被初陽蒸融的緣故;雨天里的春草則是“青得逼你的眼”,這是細雨滋潤的結果。再如寫春雨,以“像牛毛”形容它的細密,“像花針”形容它的狀貌,“像細絲”形容它的綿長,而“密密地斜織著”,更把微風吹動細雨的景狀寫得惟妙惟肖了。可以說,在《春》里句句是景語,句句也是情語,通篇繪景,也通篇抒情,那花草、樹木、風雨,無不滲透著作者對春天到來而勾起的無限喜悅的情緒,而顯得“氣韻生動”。
再如,其散文《背影》,描寫父親爬鐵道為兒子買橘子的“背影”這個鏡頭。引導學生體會父親爬鐵道的動作,“探、攀、縮”等動詞,讓學生想象攀的吃力,并體會從“肥胖的身子”、“蹣跚的走”等語句,突出了爬的艱難。從這些語言體味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春》為什么有那樣大的藝術魅力?關鍵就在作者善于體物寫真,他以為“逼真等于俗語說‘活脫’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唯其如此才能“氣韻生動”。從以上可以看出,這種雨景確是不同一般,只有春天才有的。要寫“活”,還需要融情入景,可以說,
現代著名作家老舍的寫景散文作品《濟南的冬天》流淌著一種如詩如畫的美感。品味其精美的語言,“暖和舒適地睡著”、“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她們安靜不動地低聲說”等等擬人化的語言,再現了濟南的嬌小可愛,像個可愛的胖娃娃睡在溫暖舒適的搖籃里面的感覺,不但突出了濟南的地理位置的特點,也側面暗示了濟南冬天溫暖的氣候特征。作品的種種神韻,美景中孕育著濃郁情致。
再如《信客》 “他讀過私塾,年長后外出闖碼頭,碰了幾次壁,窮愁潦倒,無以為生,回來做了信客”一句,就兼有質樸與典雅的特點。文中典雅的詞語隨處可見,如“破爛灰黯”“風塵苦旅”“感嘆唏噓”“勁厲的山風”“滿臉戚容”“猝然昏厥”“無窮的幽怨和緊迫的告急”“破碎和焦灼的心”“滿紙幽怨”“此公”“賦閑在家”“身體不濟,恕難從命”“繪聲繪色,效果奇佳”“深察世故人情”“屬于上乘”等等。
本文語言的另一個特點――“精辟”主要表現在比喻句上:“這些眼神,是中國農村對自己的冒險家們的打分。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對城市的探詢?!薄岸际欣锏纳翗s辱,震顫著長期遲鈍的農村神經系統,他是最敏感的神經末梢?!薄凹t紅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劍?!薄白鲂趴偷?,就得挑著一副生死禍福的重擔,來回奔忙。四鄉的外出謀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淚,堆在他的肩上?!边@些語言不但表現了人物的樸實、堅韌的性格特點,還充分展現了作者獨樹一幟的語言風格。
精心地尋覓、巧妙地剖析、深情地誦讀,把品味寓朗讀中,學生的情感才得以進一步提升,感悟才得以充分地釋放和升華。
二、賞析“意境美”
現代散文的魅力除了語言精美、含蓄、精辟外,還在于它再現的優美意境。散文的意境,具有難以言傳的美感。這種美感,需要細致地感受、巧妙地剖析。教學中若能抓住散文物我一體的意境,散文的主題、感情、技巧等等就都能夠帶動起來。也唯有如此,才能把散文的思想、感情、技巧講得深入淺出,且還散文之完整、動人的本來面目。讓意境盡顯文本魅力,這是散文教學最突出的特點。
要將學生引入意境,教者首先要進入意境。而進入意境的前提是對作品的深刻理解。“境”由“情”生,“ 情”濃“境”深。教師要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從內心深入感知作品撼人心肺的藝術感染力,在感受作品、產生共鳴的基礎上,帶著強烈的感情,把意境傳導到學生的情感中去,使師生雙方與作者作品兩方的思緒自然而然地協調共振起來。
在引導學生賞析散文的意境時,第一,要注意意境的完整性。如在教學寫人散文《背影》一文時,必須引導學生首先了解作者在前面介紹的“祖母之死,父親卸職”的背景交代,盡管是寥寥數語,卻為全文渲染了冷清、凄涼的情感氛圍,了解了這一切,再分析父親的一系列舉動時,才能感受到具有動人心魄的魅力,父親的背影在讀者心目中永遠留下深刻的烙印。因此,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意境,有意識的在閱讀過程中,把對語言文字的學習和對生活的感知與思考結合起來。
第二,要分析意境的獨特性。《風箏》一課中的“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故鄉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并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這兩處交代了“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出現于遠處天空中一二風箏的浮動,使“我”似乎看到“久經訣別的故鄉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在這天空中蕩漾了”,在“我”與讀者的面前展示出了故鄉風箏時節春光明媚的圖畫:天空,抬眼看見的是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耳邊聽見的是沙沙的風輪聲;地上,楊柳已經吐芽,山桃也多吐蕾,這早春二月的景象正和天上的點綴相照應。作者把往事的回憶放在這樣的畫面中展開,使現實中嚴冬的“寒威”與回想中春日的“溫和”互相映襯,既增添了往事回憶哀婉動人的力量,又使作品帶上幾分明麗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第三,要再現意境的真實性。在教學《臺階》一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進行賞析,讓學生在頭腦中真實地再現父親重修臺階的情景,從而感受這一震撼人心的畫面。進而理解父親具有華夏炎黃子孫的優良傳統――不怕千辛萬苦、勤儉持家的美德。同時,從“當九級臺階造好后,他卻不好意思坐上去”而是父親身上有著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的品質(因為)。從而體會作者崇敬和悲憫的雙重情感。
三、感悟“主題美”
欣賞散文,還要讓學生領會散文獨特的構思和豐富的想象,真正進入作者的主觀世界中,與作者同歡喜,共憂患,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感情,感受作者的情懷,進一步理解散文內在的韻味。
散文是個性化的、散文是體驗歷程的產物,是純正思考的結晶。朱自清的《背影》里深深的父子情,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的童真童趣。杏林子關于生命的感慨是因為自己從小忍受病痛的經歷讓她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價值,強烈地呼喊出了“生命、生命”。宗璞一家人由于在時期遭到了令人窒息的迫害,一種深沉的悲哀,一種對生命的獨特感悟借助一樹紫藤蘿花來睹物思懷,由花兒的盛衰感悟到生命的永恒,這些都是個性化的,需要通過對文本的深入解讀、挖掘才能夠感悟到。
再如,《風箏》的主題,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戲之于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這些都是從文字的解析和文本的品味后得知的。這些都是我們要教給學生或者說引導學生感悟的思想內涵。
對于《老王》一文的主題探索,筆者認為最主要的是平等觀念。作者認為“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別很大,不過是幸運與不幸造成的差別?!睕]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識,才會平等對話,才會感覺人家上門來“沒請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再就是人道主義精神。作者一家對老王是懷有這種精神的。聽說老王有夜盲癥,就送了大瓶魚肝油。為了照顧老王生意,坐他的車,讓他掙點錢。而且總是照原價付。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樣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有無限的同情和悲酸。直至老王死了好幾年了,作者每每想起來還感覺有愧于這個不幸者,所有這些,都是人道主義精神??傊?,對不幸者懷有一顆愛心,才能發自內心地這么關心人,愛護人。在教學中,我們只有深入挖掘教材,才能讓學生從字里行間感受文本再現的事件所包含的深刻內涵。
郁達夫說:“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焙苊黠@:在這里,“一粒沙”“半瓣花”,都確實小得不能再小了,但寫了這“小”,卻能從中“見世界”“說人情”,看出“大”來,這就是地道的“以小見大”,小事情引發大主題!而我們教師就是要引導學生在“小事情”、“一粒沙”中窺探大道理、大主題。
總之,散文的教學要做到“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它需要教師全身心的情感投入。用心、用情去打開文本,感動每一個學生的心靈。從而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品位。
參考文獻
[1]蕭云儒:《形散神不散》人民日報1961年5月12日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3] 陳孝全 《 朱自清作品欣賞》 (廣西人民出版社) 1981
篇5
今年是建國六十周年,我們以慶祝建國六十周年為主題,重點圍繞市委、市政府“打造忻州第一、躋身全省十強、建設大而強富而美新原平”的發展方向,自覺服從服務于全市中心工作,精心組織有影響有特色的主題文藝活動,進一步展示我市人民昂揚向上、奮發進取的良好精神風貌,以實際行動證明:文聯是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一支重要力量。
1、努力做好春節期間的群眾文化活動。
1月份,由市文聯精心組織書法家協會的老書法家們揮毫潑墨為市民義務書寫春聯。翰墨飄香,春意融融,一副副風格迥異,內容豐富多彩的春聯把美好的新年祝福及和諧之聲送進尋常百姓之家。營造了濃厚的節日文化氛圍,展示了我市書法家現場作業的高端技藝。
2、繼續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
結合文聯實際,堅持以深化“繼續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大討論為載體,加強學習,深入調研,解放思想,增強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在活動中,文聯全體人員在學習研討了關于文學藝術方面的講話、摘要、討論以及長遠意義,提升了自身素質。
3、落實科學發展觀,繁榮文學藝術創作。
文聯始終把堅持以人為本,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踐,帶著責任,帶著感情進行創作,這更是時代立場、生活態度及其創作取向,是“雙百”方針和“三貼近”真正得以實施的創作源泉和創新動力。
4、原平市地方特色文化詩歌創作邁上新臺階。
5、以“慶祝建國六十周年”為主題,成功舉(協)辦了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和書、畫、攝影展覽賽事。
更多關于2012年市文聯工作總結的文章 >>查看更多>> 單位工作總結
6、成功舉辦文藝創作研討會,打造本土藝術精品
7、各書法、美術協(學)會積極參與各展覽、賽事及創作活動,成績突出。
二、堅持改革創新,努力增強文聯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我們從文聯工作的實際出發,緊緊圍繞文藝的大發展大繁榮,進一步促進優秀作品和優秀人才的不斷涌現;緊緊圍繞開創文藝工作新局面,進一步煥發文聯組織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1、抓文學刊物
針對近年來我市文學藝術良好的發展狀況,市文聯主辦的機關刊物《梨花》雜志,克服了人手不夠、經費不足的困難,今年全新改版,由季刊改為雙月刊,在上級領導的支持、關愛下,新改版的《梨花》以豐富多彩的欄目版塊和文藝形式,展示了原平純樸的風土人情、深厚的文化底蘊。并在第五期特設“紀念國慶六十周年”專欄,記錄和歌頌了改革開放以來原平又好又快發展的輝煌成就,力圖展現魅力原平、和諧原平的嶄新面貌。受到廣大文藝愛好者及全市人民的好評,為我市文學藝術工作者創建了必須、必要的刊物平臺,起到了與全省、全國優秀作家、作者交流的預期效果。另外,市文聯與范亭中學合辦校報《范亭園》,長期以來受到了教育界的好評,迄今已出版發行了70多期。我們將一如繼往地為繁榮校園文化作出應有的貢獻。
2、抓文學創作
今年市文聯推出了近10部文學作品集,其中包括:北岳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呈現詩叢》套裝,含雷霆《大地歌謠》、韓玉光《一九七零年的月亮》、趙澤汀和麻小燕合著《與一只蝴蝶的相遇》。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馬增祥詩詞賦》。出版社出版的賈良田游記《旅途雨》。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出版發行的《天涯叢書系列》之《神水揚波》等優秀作品集。在國家、省、市級刊物上屢屢發表我市文學作品。
二月份:《梨花》雜志影響版“2010中國詩歌檔案”出刊。《北京寫作》發表丁頁的組詩作品。《山西文學》第二期發表劉小雨詩歌作品。《詩刊》上半月二月號發表劉小雨組詩作品。
三月份:《人民文學》“瘦西湖杯”風物揚州全國征文大賽中劉小雨獲優秀獎。《黃河》雙月刊第二期發表王海英散文《酒事隨筆》?!度A夏散文》發表王海英散文作品《鳳凰》。在《山西文學》發表《一個人和他的城》?!对娍飞习朐氯庐敶袊娙藢L柊l表我市詩人叢林、麻小燕作品。
四月份:《詩刊》上半月四月號“每月詩星”重點推出詩人雷霆詩歌作品及評論。韓玉光獲選2012年度中國十佳詩人。趙澤汀、韓玉光主編的《超超主義詩選》由出版社出版。《詩歌月刊》舉辦的“桃園杯”全國詩歌大賽中劉小雨獲二等獎。詩人劉小雨應邀參加寧波四明山紅楓詩會?!对娺x刊》下半月第四期發表詩人劉小雨詩歌作品。
更多關于2012年市文聯工作總結的文章 >>查看更多>> 單位工作總結
五月份:在第二屆國際紅葉節“巫山紅葉”散文詩歌大獎賽中劉小雨獲詩歌一等獎?!对娺x刊》下半月第五期“第二屆中國詩歌節陜西詩歌專號”發表劉小雨詩作?!饵S河》雙月刊第三期發表王海英詩歌作品。劉小雨應邀參加第二屆太行山詩人節暨中國現代詩歌峰會。韓玉光、帥樹森赴西安參加第二屆中國詩歌節。在“屈原杯”全國詩歌大獎賽中韓玉光獲二等獎。雷霆、劉小雨詩作入選四川文藝出版社《汶川大地震詩歌經典》。
六月份:《讀者》第六期發表鄭建芳散文作品《溫暖的棉被》?!对娺x刊》下半月第六期發表詩人雷霆、帥樹森詩歌作品。《詩歌月刊》下半月第六期發表韓玉光詩歌作品?!段迮_山》發表張愛鳳散文作品《云中誰寄錦書來》。由山西文學院與《詩選刊》雜志社共同主辦的韓玉光詩歌作品研討會在太原舉行。
七月份:《五臺山》第七期詩歌專號收錄我市詩人雷霆、趙澤汀、麻小燕、王海英、田長水、尚文才、叢林、劉小雨、帥樹森、韓玉光作品。《詩選刊》下半月第七期“五臺山詩群”發表我市詩人蘇志剛、楊妙川詩歌作品。
八月份:《讀者》第8期發表鄭建芳散文作品《溫暖的棉被》?!度A夏散文》第8期發表鄭建芳散文作品《醋鄉的日子》?!段迮_山》發表了王海英的散文《夏天記憶》?!缎切窃娍飞习朐?月號文本內外頭條發表詩人雷霆詩作及創作談。
十一月份:《人民文學》第十一期發表詩人雷霆詩作。詩人麻小燕赴湖南株洲參加《詩刊》社第25屆青春詩會。大型詩歌刊物《詩人村》在我市出刊。
十二月份:詩人劉小雨應邀參加第三屆國際紅葉節暨“巫山紅葉”散文詩歌大獎賽頒獎儀式?!段迮_山》第十二期發表韓玉光小說《蘇州往事》?!对娍非啻涸姇?l表麻小燕詩歌作品《祖國之書》。
3、抓藝術精品
書法、美術、攝影家協會推出的很多優秀作品,經由市文聯選送,分別榮獲國家、省、市級大獎。
在“魚水情”全國第二屆雙擁書畫作品展中,李卯生的書畫作品《紫氣東來》榮獲優秀獎。在山西省雙擁書畫作品展中,劉開源的國畫獲一等獎、李海嶼的國畫獲三等獎,李卯生、郭建揚、弓權的國畫獲優秀獎,李膺昭、楊滿才、孫志剛的書法獲優秀獎。
影家協會樊樂園的一幅作品,在省級書畫攝影展中獲得優秀獎。
老年書畫研究會的張存堂、張舒文、王喜寬、鄭亮分別在省級書畫大賽中獲獎。
農民書畫研究會的鄭田紅、陳高樓在“國慶60周年山西省農民書畫展”中獲獎。
石蓮印社榮獲五月份山西省舉辦的“首屆印社聯展”優秀組織獎。
在忻州市第一屆電視書畫大賽中,張存堂、郭建揚榮獲一等獎,蘭巖山、楊霽、劉永青榮獲二等獎,武九在、張曉鳳、王紫殿榮獲三等獎,聶存貴、丁頁、李文光、鄭田紅榮獲優秀獎。
4、抓文藝隊伍
截止目前,市文聯發展了攝影、書法、美術、石蓮印社、墨友社、民俗研究、青年詩詞學、詩詞聯研究、老年書畫、青年書法、農民書畫共11個文藝家協(學)會。各文藝協會積極向上級協會推薦會員。今年,王海英、賈良田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金所明、茹建堂、趙澤汀、麻小燕、付春林加入了山西省作家協會。有十余人申報加入省書協,1人申報加入省美協,為文學事業輸入了新鮮血液,壯大了文藝創作隊伍體系。文藝人才的大量涌現儲備,已成為全市文藝發展繁榮的堅實基礎和一大亮點。
三、立足實際搞好基層文藝建設,扎實有效拓展文藝工作
一是主觀能動性強。全市11個文藝家協(學)會,立足實際,開展了扎實有效的工作。各協會圍繞今年的主題活動,配合開展了各類采風創作、展演活動。二是職能發揮較好。各文藝家協會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在本地經濟文化建設活動中積極參與,開展文藝展演活動,發揮了突出作用。書法、美術、農民書畫協會為進一步活躍全市農民書畫藝術創作,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特別是“太平街第五屆文化藝術節暨首屆書畫攝影展”和“農民書畫協會大庫狄分會”的成立,拉開了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新篇章。事實證明,認真履行聯絡協調服務的基本職能,充分發揮組織、引導、服務作用,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是文聯工作的重要任務,有針對性才能有實效性。
四、加強黨風廉政思想作風建設,努力提高整體工作效績
一是加強文聯領導班子和干部的思想作風建設。堅持黨組學習制度和民主生活會制度,在改進作風、提高素質、強化服務上下大力氣;堅持團結協作,努力形成推動文聯工作的整體合力。二是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責任制,做好監督防范工作。把反腐倡廉納入全年工作的總體規劃、并貫穿于各項工作中,落到實處。三是組織文聯全體人員引深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積極組織文學藝術工作者認真學習領會原平市“兩會”精神,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與實際相結合。統一思想認識,增強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全力以赴地做好本職工作,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我市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四是加強單位檔案、衛生、安全等方面的管理,改善了工作、生活環境。五是采取多種形式引導廣大作家、文藝工作者更新觀念,開闊視野,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堅持與時俱進,提高自身修養,充分發揮文藝工作者的特殊作用。六是加強機關建設。借助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教育活動,注重創新文聯體制機制,機關建立了目標管理考核制度,改進了黨員干部和職工思想、工作、生活、組織作風,加大了聯絡協調服務力度,提高了辦事效率,著力為文藝家分憂解難,使文聯成為廣大文藝工作者的“溫馨之家”。
更多關于2012年市文聯工作總結的文章 >>查看更多>> 單位工作總結
通過以上工作,有力地促進了我市文學藝術事業的發展,使文聯工作有序有效地開創了2012年的新局面,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優秀作品、優秀人才不斷涌現,為我市的文化傳承、發展起到了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同時我們也注意到自己的不足之處,需要進一步總結和改進。
篇6
1.學會品味散文語言的方法。
2.學會準確表達語言的品味。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語言是思想的外殼,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我們要培養自己的語言感受能力,就要認真揣摩文章的語言,準確感受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我們上節課學習了《白楊禮贊》這篇散文,通過它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我們深深愛上了這位樹中的偉丈夫,從他的身上我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那么,在這篇散文中你喜歡的語句有哪些呢?請同學們在書上劃出,并在旁邊作批注,說出你喜歡的原因。
二、學生活動,全班交流。
1.交流時,請同學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句子,并說出理由。
如:(1)高原景色的描寫:
重點詞語:黃綠錯綜、無邊無垠、坦蕩如砥——使人有雄壯、偉大的感覺。
體會作用:概述高原特色(遼闊平坦、色彩鮮艷),為全文開拓了廣闊的天地,交代白楊樹生長環境的不平凡,以此來襯托它堅強不屈的性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為白楊樹的出現作鋪墊、蓄勢。
(2)四個反問句,形成排比的句子。
作用:運用反問、排比的修辭手法和象征的表現手法,層層遞進,使思想逐步升華,贊美之情逐漸達到。氣勢恢弘,展現了比前文更為廓大深遠的精神境界。
(3)第9段:楠木——白楊
作用:運用對比來進行反襯,進一步強化對白楊樹的贊美之情,深化白楊樹的象征意義,在對比中突出白楊樹的品質,顯示作者自己的立場態度。
2.總結方法:學生說說可以從哪些角度進行品味。
3.教師指導方法,結合課件演示。
品味的角度:
語言的精當:生動、準確
修辭的巧妙:排比、反問、設問、擬人、比喻、對偶、夸張、反復
含義的深刻:富有哲理、體現中心
結構中的作用:鋪墊、照應、過渡、線索
表現手法高超:對比、烘托、象征、諷刺、幽默
三、回顧舊知,加強品味。
1.在學過的散文中,有哪些精彩的語句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說出你是從哪個角度進行品味的?(小組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師補充:
(1)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
——“偷偷地”和“鉆”寫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擠勁,寫出了不經意之間,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驚喜的感覺。同時,這樣寫使無意識、無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識,有了情感。
(2)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作者用三個比喻總寫春天。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贝禾焓敲赖?,是活潑生動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是健壯有力的:“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睆膭偮涞氐耐尥蓿叫」媚?,到青年,文章描寫的順序也耐人尋味,寫出了不同時段的不同景象。
(3)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通過“攀”“縮”“傾”等動詞準確地刻畫出父親在這特定的環境下的動作,表現了父親愛子的深情,使父親的“背影”深深的印在了我們的腦海中,也使父親的關愛深深地刻進了我們的心里。
四、關于語言組織:
1.師:中考中常會涉及語言品味的題目,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可以從哪些角度去品味語言,那么,如何讓我們的品味能夠準確的表達出來呢?這就要求我們注意語言的組織。如:2003年南京中考卷《丁香賦》中的題目:
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處:
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
對于這個題目,同學中有這樣兩種回答,你們認為哪種好呢?為什么?
學生一: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花的特點。(過于概括,不夠具體。)
學生二:運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花的輕盈、繁茂和艷麗的特點。(指出了所運用的修辭方法和在具體語境中的特定作用。)
2.學生小結:回答問題時,語言組織需要注意些什么問題?
——不能太概括,應具體。要做到:
明確品味的角度
結合具體的語境
指出特定的作用
五、牛刀小試,練習反饋
篇7
關鍵詞:《詩經》;賓語前置句;韻律
Abstract:AninvestigationofTheBookofSongsshowsthatitscategoriesofobjectfrontingbasicallyagreewiththoseinprose.Therelationshipbetweenobjectfrontingandrhymepresentsustwocategories:thefirstcategorywasdeterminedbygrammaticalconditionswhichallowednovariationonthepartofthepoet,suchasthefrontingofsomeobjectpronounsbuttheseconddependeduponthepoet''''sdeliberatevariation,suchasthefrontingofnounobject.Asaresult,whenthepoetwasorganizinghislines,hetriedhisbesttomakeanobjectfrontinglineoccurattherhymicalfoot.InTheBookofSongs,thoselineswhichfellintothe“noun+BE+verb”patternmightbedeformedbecausetheydepartedfromthecontext.
KeyWords:TheBookofSongs;objectfrontingline;rhyme
古代漢語中賓語前置的問題,作為一種常見的語法現象,自《馬氏文通》起就引起了學界的關注,對于這一特殊語序的類型、分布、性質、歷史演變以及產生的動因,幾代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本文擬在前人及時賢研究的基礎上,考察《詩經》中各類賓語前置句的分布情況,探討《詩經》中賓語前置句的使用與韻律的關系。
一、《詩經》中賓語前置句的類型與分布[注:下文在描寫句式的時候,“動詞謂語”簡稱“動”,名詞(包括名詞短語)簡稱“名”,代詞簡稱“代”。]
《詩經》中的賓語前置句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代詞充當前置賓語,其中包括疑問代詞充當前置賓語,否定句中代詞充當前置賓語,其他句式中代詞賓語前置;二是名詞(包括名詞短語)充當前置賓語,其中包括有語法標記和無語法標記兩類。其具體分布見下表1。關于《詩經》賓語前置句的考察,時賢已有文章發表,如楊合鳴1993[1]、韓曉光1995[2]、伍桂蓉2004[3],本文對之梳理,是為了說明賓語前置的原因。考察《詩經》,其賓語前置類型與散文基本一致,并沒有像后代的格律詩那樣(如杜甫《秋興》中的“香稻啄余鸚鵡?!薄㈥懹巍杜R安春雨初霽》中的“素衣莫起風塵嘆”之類),出現有別于散文的特殊形式;只是有些賓語前置的類別出現頻率要大大高于散文,如指示代詞“是”作賓語前置、名詞賓語前置,等等,這既有時代因素,又有詩歌韻律的因素。
二、賓語前置與韻律的考察
押韻是中國古代詩歌韻律的基本要素。通過對《詩經》中賓語前置句押韻情況的分類考察,可以看到,它們的分布大都以協韻為目的。
(一)否定句代詞前置賓語韻律的考察[注:韻腳、韻部均依照王力先生《詩經韻讀》。]
1.關于“不”字句代詞賓語前置的考察
表2“不”字句代詞賓語前置考察表
類別出現于四言中句數出現于雜言中句數動詞謂語為韻腳動詞謂語不為韻腳
前置(43)3763013
后置(7)0725從以上統計可以看出,否定句代詞賓語到《詩經》時雖然已經有部分后置,但前置仍是主要形式(約86%);前置句的使用雖并非完全受韻律的影響,但多數前置句都處在韻腳的位置(約69.8%)。略舉數例:大車檻檻,毳衣如。豈不爾思?畏子不敢。(《王風•大車》)(檻、、敢,談部)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鄭風•褰裳》)(溱、人,真部)
以上為不處在韻腳的代詞賓語前置句。遵彼汝墳,伐其條肄。既見君子,不我遐棄。(《周南•汝墳》)(肄、棄,質部)
何以速我訟?雖速我訟,亦不女從。(《召南•行露》)(訟、訟、從,東部)以上為處在韻腳的代詞賓語前置句。
“不”字句,其前置的代詞賓語僅見“我”、“爾”,未見第三人稱,其原因或許正如丁聲樹先生所指出的,否定副詞“不”與前置賓語“之”已凝固成詞,合音為“弗”了的緣故。
2.關于“莫”字句代詞賓語前置的考察
表3“莫”字句代詞賓語前置考察表類別出現于四言中句數出現于雜言中句數動詞謂語為韻腳動詞謂語不為韻腳
前置(16)133160
后置(2)2020由上表可見,“莫+代賓+動”16例,無一例“動”不是處在韻腳上與上下協韻。舉例如下:在東,莫之敢指。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庸阝風•》)(指、弟,脂部)
滔滔江漢,南國之紀。盡瘁以仕,寧莫我有。(《小雅•四月》)(紀、仕、有,之部)
“莫+動+代賓”式僅見2例:
其一為《衛風•竹竿》中的“遠莫致之”,該例出現在第一章,為說明問題,茲將第一章全文轉引如下:竹竿,以釣于淇。豈不爾思﹖遠莫致之。(淇、思、之,之部)“遠莫致之”正處在偶句押韻的位置,“之”為韻腳所在,該章押“之”部韻,“之”未前置,正是為了押韻。
其二為《大雅•民》中的“愛莫助之”,該例出現在第6章,第6章全文如下:人亦有言:德車酋如毛,民鮮克舉之,我儀圖之。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袞職有闕,維仲山甫補之。(舉、圖、舉、助、補,魚部)
第六章為變相句尾韻,韻腳在倒數第二個音節上;此外,該章“之”字五出,構成整齊的“動+之”排比句;顯然,如果該句“之”前置,采用“莫+代賓+動”式,則破壞了該章固有的韻律。
考察《詩經》“莫”字句,從代詞賓語后置出現的頻率來看,與散文似乎無別,
[注:考察甲骨文、西周金文,未見“莫”字句;《尚書》亦未見“莫”字句??疾臁墩撜Z》、《孟子》、《左傳》、《韓非子》、《呂氏春秋》等5部文獻,結果如下:
“莫+代賓+動”在《論語》有7,《孟子》14,《左傳》8,《韓非子》8,《呂氏春秋》24;“莫+動+代賓”,在《論語》為0,《孟子》為0,《左傳》為2,《韓非子》為1,《呂氏春秋》為0。
上述統計數字表明,“莫”字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是很嚴格的,“莫+動+代賓”式,在散文文獻中只是偶見,列舉如下:“吉莫如之”(《左傳•文公十三年》)、“莫能逢之”(《左傳•宣公3年》)、“人莫救之”(《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后置代詞賓語均為“之”。]實則不然。散文中“莫+動+代賓”式偶見,可視為受“主+不+動+代賓”式的影響而產生的偶然現象;[注:管燮初《西周金文語法研究》:“上古漢語用代詞作賓語的否定式動賓結構,賓語先置,這是一條規律,但是賓語不先置的例外情況在殷墟甲骨刻辭中就出現了……否定式受肯定式語序的類化,可能從殷商就開始了?!盷
而《詩經》中出現的“莫+動+代賓”式,則是詩律使然。
3.關于“無”字句代詞賓語前置考察
考察《詩經》“無+代賓+動”3例,“動”都處在韻腳上與上下協韻。列舉如下:大夫君子,無我有尤;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庸阝風•載馳》)(尤、思、之,之部)
遵大路兮,摻執子之衤去兮。無我惡兮,不故也。(《鄭風•遵大路》)(路、衤去、惡、故,鐸魚通韻)(二)肯定句代詞賓語前置韻律的考察
1.“是+動”(30例)的押韻情況
據考察,《詩經》中只有“是+動”句而無“動+是”句,即指示代詞“是”單獨作賓語一定要前置?!笆牵珓印本洌ā笆牵珓印边B用者,前一個“是+動”除外)“動”都處在韻腳的位置上,舉例如下:
祝祭于礻方,祀事孔明。先祖是皇,神保是饗。孝孫有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小雅•楚茨》)(礻方、明、皇、饗、慶、疆,陽部)
維此良人,弗求弗迪;維彼忍心,是顧是復。民之貪亂,寧為荼毒!(《大雅•桑柔》)(迪、復、毒,覺部)
2.其他“代賓+動”的押韻情況
其他“代賓+動”3例,“動”都處在韻腳的位置上,與上下協韻: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小雅•節南山》)(巖、瞻,談部)
上帝甚蹈,無自昵焉。俾予靖之,后予極焉。(《小雅•菀柳》)(昵、極,職部)
上帝甚蹈,無自瘵焉。俾予靖之,后予邁焉。(《小雅•菀柳》)(瘵、邁,月部)
《詩經》中,“代賓+動”句一覽表:
表4《詩經》“代詞賓語+動詞”句一覽表
類別出現于四言中句數出現于雜言中句數動為韻腳動不為韻腳
“是+動”291300
其他“代賓+動”3030
合計330330肯定形式代詞賓語前置句(“代賓+動”)33例,都出現在四言句中[注:僅有1例出現在雜言中:“君子是則是效”(《小雅•鹿鳴》)。],“代賓+動”中的“動”均處在句尾韻腳的位置(“是+動•是+動”格式中前一個“是+動”除外)。
(三)疑問代詞賓語前置句押韻情況考察表5疑問代詞賓語前置句押韻一覽表類型四言雜言在韻腳不在韻腳
疑問代詞賓語前置(29)263209經考察,《詩經》中疑問代詞賓語前置句,動詞也以在韻腳位置的為多。略舉數例:
害害否?歸寧父母。(《周南•葛覃》)(否、母,之部)
國步蔑資,天不我將;靡所止疑,云徂何往。(《大雅•桑柔》)(將、往,陽部)
以上在韻腳
何有何亡?黽勉求之。凡民有喪,匍匐救之。(《邶風•谷風》)(求、救,幽部)
終南何有?有紀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繡裳。佩玉將將,壽考不忘!(《秦風•終南》)(堂、裳、將、忘,陽部)
以上不在韻腳。
(四)名詞(包括名詞短語)賓語前置押韻情況考察
名詞賓語前置包括帶語法標記與不帶語法標記兩種情況。帶語法標記的,根據語法標記的不同,又分“賓+是+動”、“賓+之+動”、“賓+斯+動”、“賓+來+動”、“賓+于+動”、“賓+胥+動”等6類,如下:山有樞,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婁;子有車馬,弗馳弗驅。宛其死矣,他人是愉。(《唐風•山有樞》)(樞、榆、婁、驅、愉,侯部)“賓+是+動”
有車鄰鄰,有馬白顛。未見君子,寺人之令。(《秦風•車鄰》)(鄰、顛、令,真部)(賓+之+動)
大侯既抗,弓矢斯張。(《小雅•賓之初筵》)(抗、張,陽部)(賓+斯+動)
江漢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來求。(《大雅•江漢》)(浮、滔、游、求,幽部)(賓+來+動)
維申及甫,維周之翰。四國于蕃,四方于宣。(《大雅•崧高》)(翰、蕃、宣,元部)(賓+于+動)
天何以刺,何神不富?舍爾介狄,維予胥忌。(《大雅•瞻》)(富、忌,職之通韻)(賓+胥+動)
不帶語法標記的,如:
日居月諸,東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報我不述。(《邶風•日月》)(出、卒、述,物部)
具體分布如下表:
帶語法標記的名詞賓語前置句,其韻律特點,誠如馮勝利先生所言,是“加重動詞的分量”[4]237,韻腳必須重讀,而該句式的重音恰恰是落在句末的“動”上,與韻律要求相一致,這恐怕就是詩人在韻腳所在刻意選擇該句式的重要原因。
(五)幾點思考
1.考察《詩經》韻腳所在,或句句押韻,或隔句押韻,但偶句押韻是《詩經》最常見的押韻方式。
《詩經》中賓語前置與韻律當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受語法條件制約、詩人不能隨意改變的,如疑問代詞賓語前置、“是+動”句、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注: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現象在甲骨卜辭中即已出現,如“貞:祖辛不我害?貞:祖辛害我?”參見張玉金《甲骨文語法學》,學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11頁。],等等;一種是詩人刻意改變的,如名詞賓語前置句(帶語法標記的賓語前置句,以及不帶語法標記的“東山自出”之類)。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詩經》在句子安排上(尤其是后者),總是盡可能地將賓語前置句安排在韻腳所在的位置。賓語前置句的分布以在偶句為常。
考察《詩經》中各類賓語前置句不出現在韻腳的比例:疑問代詞賓語前置(約31%)、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約21%)、帶語法標記的名詞賓語前置(約9.86%)、肯定句代詞賓語前置(0)。不同類型的賓語前置句受韻律的影響大小不同,形成如下序列:疑問代詞賓語前置句>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帶語法標記的名詞賓語前置>肯定句代詞賓語前置
上述序列表明,從左至右,在句式的選擇上,語法條件的制約逐漸削弱,而韻律的制約逐漸加強。
2.“是+動”句集中出現在《大雅》、《小雅》,當與時代有關??疾焐瞎盼墨I,“是+動”式僅見于西周時期,東周已經消亡,這與該式在《詩經》中的分布是一致的。
在西周的銅器銘文中,可以看到早期的“是+動”式:[注:金文例句轉引自潘玉坤《西周金文語序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15頁。]
西周中晚期:子子孫孫其萬年永是寶用。(晉侯棘人馬方壺)
西周晚期:子孫是尚,子孫之寶,用孝用享。(豐伯車父簋)
西周晚期:其萬年令冬(終)難老,子子孫孫是永寶。(殳季良父壺)
比照銘文之程序語“子子孫孫永寶用之”[注:嚴格地說,西周銅器銘文之程序語是“子子孫孫永寶用”、“子子孫孫永寶”、“子子孫孫永用”,即以動詞后不帶賓語為基本形式??疾烊A東師范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編《金文引得》(殷商西周卷),記有“永寶用”、“永寶”、“永用”者800余器,記有“永寶用之”、“永寶之”、“永用之”者僅21器而已。],
“是”代替“之”,置于動詞之前?!敦S伯車父簋》中,“尚”、“享”同屬陽部,《殳季良父壺》中,“老”、“寶”同屬幽部。我們推測,用“是+動”代替“動+之”,或許是為了協韻的緣故。[注:前輩學者有一種說法,即“古語殘留說”,認為古漢語的前身是一種底層結構為SOV型的語言,后來變成了SVO,“是+動”是史前SOV型漢語的殘跡。]
為什么協韻要將代詞前置?或許如馮勝利先生所言,代詞一般是輕讀音(“代詞在韻律學上叫做‘弱形式’”[4]),將代詞“是”前置,動詞居后,可以收到“加重動詞”之功效;動詞處在韻腳的位置,而韻腳又為重音所在,二者相得益彰。當然,這樣說,還要解釋下面的問題:一是解釋代詞入韻問題;二是解釋變相句尾韻的問題。《詩經》中存在著代詞入韻的現象,如:“三歲貫女”(《魏風•碩鼠》)之“女”,“不入唁我”之“我”(《小雅•何人斯》)(按:《詩經》中,“我”字處在句尾者30例,押韻者2例),“如何如何,忘我實多”(《秦風•晨風》)之“何”,顯然“弱形式”亦可押韻,要重讀。再有,存在著變相的句尾韻(即句尾是語氣詞之類的,如《伐檀》之“兮”,《》之“之”),句尾不是重音所在;“兮”雖可以延長,而“之”似乎是要輕讀。這兩個問題或許與音樂旋律及其詩歌重音有關,還有待于做進一步的考察。
3.名詞賓語前置,是詩人可以刻意選擇的,因為名詞賓語的位置本該在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后??疾臁对娊洝?,名詞賓語前置句幾乎無一例外地都處在韻腳所在的位置,正說明了這一點。關于名詞賓語前置句,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無論是帶語法標記的名詞賓語前置句(如《小雅•節南山》中的“四方是維,天子是毗”),還是不帶標記的名詞賓語前置句(如《邶風•日月》中的“東方自出”),在散文中都可以見到(如《左傳•襄公二十二年》中的“吾不免是懼”、《左傳•昭公十九年》中的“室于怒,市于色”)。只不過在散文中或許只是偶見,除凸顯焦點之外,或許并無特殊的修辭目的;而在詩歌中則是為了使詩句富于變化,為了協韻,而刻意地安排罷了??梢姡对娊洝凡幌裉扑螘r期的格律詩那樣,并無特殊于散文的語序,只是在語序的安排上,句式的運用上,要服從于韻律。
《詩經》中,凡名詞賓語前置句均為四字句(約91.5%),或變相的四字句(即“虛詞+四字句”,如“維邇言是聽”、“匪先民是程”之類);前置賓語不得超過兩個音節;動詞謂語皆為單音動詞;語法標記與動詞之間不能插入其他成分(如否定詞、助動詞);句末不得帶語氣詞,等等。[注:考察同一時期的散文文獻,帶標記的賓語前置句已有長足的發展。如《左傳•昭公元年》:“小國失恃,而懲諸侯,使莫不憾者,距違君命,而有所壅塞不行是懼?!薄墩撜Z•公冶長》:“吾斯之未能信?”《國語•楚語下》:“則何上下之有乎?”顯然,散文中該句式要相對自由得多。]
這些音節限制正是《詩經》的名詞賓語前置服從于韻律的體現。
4.帶語法標記的名詞賓語前置句,其語法標記除了在春秋、戰國文獻中常見的“是”、“之”之外,還有“于”、“來”、“斯”、“胥”等。考察《詩經》“于”、“來”、“斯”、“胥”等標記集中在《大雅》、《小雅》、《豳風》之中,據前人考證,《大雅》、《小雅》大多是西周末年、東周初年的作品,《豳風》亦西周末年的作品。這表明,帶標記的名詞賓語前置句,在其初始階段,其語法標記是不固定的,《詩經》中這種句式語法標記的多種多樣,正是這種句式在西周末年、東周初年語法標記尚未固定的反映。
三、關于“魯侯是若”、“萬民是若”的討論
“魯侯是若”、“萬民是若”二句詩出自《魯頌•宮》。茲將原文轉引如下:保有鳧繹,遂荒徐宅,至于海邦?;匆男U貊,及彼南夷,莫不率從。莫敢不諾,魯侯是若。
徂來之松,新甫之柏,是斷是度,是尋是尺。松桷有舄,路寢孔碩。新廟奕奕,奚斯所作??茁掖T,萬民是若。
關于這兩句詩,自古以來即有歧解。分述如下:
“魯侯是若”:
第一,清代錢澄之《田間詩學》:“毛云:若,順也。遠人來服,則魯侯從而順其情,以撫安之也?!?/p>
第二,明代季本《詩說解頤》:“若,順也。謂順魯侯之德也。”
高亨《詩經今注》:“若,順也。此言都服從魯侯?!?/p>
“萬民是若”:
第一,鄭玄箋:“國人謂之順也。孔穎達疏:民既以之為順。”
清代錢澄之《田間詩學》:“‘萬民是若’,言萬民皆心順之,以為合理也?!?/p>
高亨《詩經今注》:“‘若,順也’。此句指廟貌莊嚴,萬民對它肅然起敬?!?/p>
第二,宋代朱熹《詩集傳》:“治其宮室寢廟,以順萬民之望。”
《詩說解頤》:“‘萬民是若’,順萬民之心也?!?/p>
清代嚴虞忄亨《讀詩質疑》:“于是修舊起廢,治其宮室寢廟,以順萬民之望焉?!?/p>
為什么同一詩句會有歧解呢?
依第一類解釋,“魯侯”、“萬民”是主語,“是”是“若”的賓語,則該句式為“名主語+是賓語+動”,依第二類解釋,“魯侯”、“萬民”是賓語,“是”只是一個語法標記,則該句式為“名賓語+是助詞+動”。因為“魯侯是若”、“萬民是若”,其句式都可以描寫為“名+是+動”;所以,在句法平面上的“名+是+動”實則包含了“名主語+是賓語+動”、“名賓語+是助詞+動”兩種句式,是一個多義格式。[注:參見殷國光《古代漢語句法中的若干歧義現象》,《語文研究》1984年第2期。]
《詩經》中,凡符合“名+是+動”句式的詩句脫離了語境(或語境不明),都可能有歧解。
例如《魯頌•宮》“上帝是依”:第一,元代許謙《詩集傳名物鈔》:《魯頌》亦云“上帝是依”,謂天之神憑依姜女原之身而生后稷也。
第二,宋代歐陽修《詩本義》:毛謂“依其子孫”者亦非也。其上下文方言姜女原生后稷時事,與上帝依其子孫文意不屬。據詩意,依猶賴也,謂上帝是賴者,言姜女原賴天帝之靈而生后稷無災害爾。
又如《商頌•長發》“百祿是遒”:第一,孔穎達疏:“故百眾之祿于是聚而歸之?!?/p>
第二,元代朱公遷《詩經疏義會通》:“故能聚此百祿耳。”
總之,《詩經》賓語前置句類型多與散文一致,但一些前置句的出現,與詩歌韻律關系密切,一些歧解句與語境聯系緊密,一旦語境模糊或丟失,就可能歧解。
[參考文獻]
[1]楊合鳴.《詩經》句法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
[2]韓曉光.《詩經》中的賓語位置考察[J].古漢語研究,1995(3).
篇8
胡竹峰是個“80后”的青年作家,他的散文創作并不豐碩。我讀到的是他的《墨團花冊》和《衣飯書》,且還有幾篇是重復的。當今有些大家,散文作品等身,卻乏味,讀了沒有讓人回味。胡竹峰散文量少,卻有味,耐讀,值得一論。
胡竹峰創作散文是有備而來。他和其他新老散文家不同,他有自己固守的散文創作理念,他借散文創作不時要發表他的散文觀,并以此指導自己的散文創作。俞平伯《在〈夢游〉跋》寫到這樣一件事,他的散文《夢游》“脫稿以后,不署姓名,叫朋友們去猜。他們說大約是明人作偽,至遲亦在清初……這三個朋友中,有兩位是我的老師”。讀胡竹峰的散文,倘若不署姓名,也給人產生這大概是民國時期的人所作的穿越錯覺。他在《〈衣飯書〉前言》中自供:“從二十歲到現在,一直喜歡民國人的作品,我把那一代作家視為師傅的?!彼中咀约旱睦硐耄骸皩懨駠?,喝明清茶,讀宋元畫,交晉唐友,雖不能至,心向往之?!雹诰颓槿ざ?,在他的散文中,時時會聞到周作人、俞平伯、林語堂和廢名的氣息。同時,他又有意識地追求明人的名士氣,如他寫“空杯”:“從前的杯子除了裝茶水,酒水之外基本就是開水了,現在空杯可以裝咖啡,飲料還有。舊時的一份風雅換成今日的幾絲曖昧。”他寫“刀馬旦”:“美人翩翩起舞,樹影搖曳婆娑,這些,如今已不大能見到了。美人住在寫字樓里成了白領,早就沒有月下起舞的閑心,樹被砍倒了,樹之不存,影將安在?只留下寂寞的人在空山徘徊?!薄霸谶@個時代,文人絕跡,情種橫行?!薄按髠b和強盜都過去了,現在只有小偷與贓官等等。興濃味足。不過,雖然是追求明人的名士氣,不同的是明人的名士氣多有隱遁的色彩,而他在散文里,卻把眼睛半睜著,時時要注視腳下的土地,不露聲色地糅進了無奈地嘆息,糅進了人間況味,這樣的“味”在我看來,這就是周作人說的“澀味”,也是他自己眼中的好散文的“味”——“清靈靈似野芹菜”所散發出來的清香。③誠然他的散文中更多的是“簡單味”,這種“簡單味”常常是觸景后生“味”,這“味”幾乎是天生的純粹的生理上的反應,是老天對他的恩賜,如他寫江南雪:“南國的雪是嬌羞的,像舊時未出閣的少女,羞濕地飄舞著,這樣落半天,才放開膽子,肆意地撕棉扯絮簇簇而下。頃刻間,田野皚然,天地一籠統,黃狗白,白狗腫。”④這種“黃狗白,白狗腫”的“天地一籠統”的帶有明人的氣味的描寫,是他的才情的結晶。不僅寫景如此,寫社會風情,他也能簡單到把人間煙火味過濾掉,把美的“簡單味”調和得讓你掉魂,如《瓜子》中的一段文字:“有一年冬日午后,在鄉下閑逛,見一小院,有負暄老頭拎著火爐,攜一頑童,茶幾的托盤上有碟瓜子。老頭牙掉光了,只好傍火取暖,嘴唇囁嚅而動。頑童腳下瓜子殼滿地,密密麻麻如螞蟻大戰。”這是用心鑄造出來的美的文字。不過,就我個人的審美情趣來說,相比較而言,我更喜歡他的半睜眼睛得來的人間況味的散文。我們畢竟生活在人間,有一點煙火味的澀味,耐得人舒心。他的《空杯》、《戲人》無論從哪個角度評論,都是難得的美文。
胡竹峰散文重“味”,在欣賞散文時,也毫不猶豫把“味”作為重要的一條審美標準。他推崇沈從文,原因是沈的散文“一行兩行情意綿綿,十頁八頁,還是情意綿綿,情意仿佛是老酒,綿綿是味,是春天細雨打濕的青綠”。⑤又說:“好的散文要有舊氣,但這個舊,不是舊衣箱里曾祖父的舊衣服,而是曾祖父的水煙筒或者金銀珠寶,這些舊才有持久的價值?!雹拊谏⑽膭撟魃?,主張“接通傳統,打通地氣,從源頭逶迤而來,從民間緩緩化出”。講的都是“味”。為了味,他不愿犧牲自己,把力量放在趣味耐讀上。在當今散文作家中,如此自覺把“味”作為散文的創作理念,實屬少見。他貌似是“接通傳統”地固守,但骨子里是用“味”以守為攻,對當今散文挑戰,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自信自覺的先鋒。
胡竹峰的散文為周作人的“味”提供了謎底?!拔丁?,氣味,意味,滋味,澀味和簡單味。百年以來,散文作家或理論家們一直把目光和興奮點放在“道”上,連魯迅周作人都沒有幸免,在“道”上死爭死拼。一個說載道的散文是“垃圾”,一個說散文是“匕首”。 周作人自己提出了“味”,卻束之高閣,再也沒有用心闡釋它。無視“味”的后果是無味散文充斥文壇?,F在再來回顧百年散文,不管打著什么旗號,什么“新文體”,什么“當詩一樣寫”,什么“形散神不散”,什么“文化散文”……也不管是什么名人,遠如梁啟超,,后來如楊朔,余秋雨等,把他們放在一起論一論,雖然他們的散文在某一方面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大放光彩,但卻也同時暴露了它們的共同毛?。荷佟拔丁薄,F在有論者把“味”作為現代散文發展的標桿,是完全有道理的。散文文體理論的貧乏也表現在人們對“味”的忽視?,F在是快餐時代,誰還有興趣來辨別咀嚼滋味?難怪一個洋博士讀了胡竹峰的散文,會發出胡竹峰的散文有什么意思的疑問。但在我看來,胡竹峰的散文真正的意義就在這里。
散文味來自作者的情趣,情趣和性情相關。我和胡竹峰有個相同觀點,散文和性情相連。但最后歸根結底,“味”最終還是要落實到語言上。我們常說:味同嚼蠟,是指語言乏味?,F在人們常常批評當今散文,開的藥方總是什么“聯系現實”啊,“抒發積極情感”之類,卻從不把注意力放到語言上。在這一點上,胡竹峰的散文又非常自覺,并為此創造了一些有益的經驗。
胡竹峰沒有寫詩的經驗,但世界萬事萬物在他眼中皆是詩,以詩為文對于他來說是得心應手。用他自己的話,是以“橫行”的態度來寫作,完全跟著感覺走。他的感覺又不受什么主義、思想等等束縛,而他的感覺又特別豐富。他在《無月》中自稱:“我好象完全活在了自己的感覺里——身體的感覺和內心的感覺?!彼孕蕾p他的散文,我常常被他的感覺驚呆,如《山林》里寫城市的霜:“一城高樓,滿街的汽車,天上的霜下不來,只好懸在半空。”“懸在半空”的霜完全是詩,既讓人驚嘆,又是那樣入味,它給讀者對當今的都市生態環境提供了無邊的想象。在他的許多寫雨,雪,茶和食物的散文中,他常常把這些感覺作為亮點,給讀者驚喜。誠然,他也不是任憑感覺泛濫,他又有一個散文創作理念,要“揮土如金”。以《〈煎茶日記〉之白茶記》為例,文章以“白茶”名字起筆,接著感覺蜂擁而來:“有人遭白眼,有人吃白飯,有人說白話,有人寫白字,有人唱白臉,我們老家說人傻叫白鼻子,還有人專干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營生?!毙形牡酱怂故镜母杏X統統屬于“白”,于茶無關,這大概就是他的所謂“橫行”的寫法,散文允許的。不過,他完全還可以“白”下去,如還可以寫“打白條”之類,他帶住了,因為這里他要讓“白”發酵了,漫不經心地拖出這么一句話:“咦,怎么扯到這里了,上午小冬說現在豬肉不敢買了,不知道是什么東西喂大的……”把當前的社會病扯進來了,澀味出來了。接下去,就極寫白茶了,一忽兒是寫白茶的美,一忽兒又是《水滸》又是蘇軾,非常瀟灑從容,到最后,寫到白茶的鮮是“甘鮮,絲毫沒有苦味與澀味”,冷不丁又冒出這么一句,“單純的女人,不經世事,便少了機心”。從說茶到說人,是那樣天衣無縫。
胡竹峰憑趣味寫作,心卻在文字上。他有個僻好,鐘愛文言文,對它特別有感覺。他說的“好的散文要有舊氣”的“舊氣”的顯露可能與此有關。他主張在散文的現代白話中鑲嵌文言文。他認為,“五四”散文的好,“恰恰是語言的未曾成熟,白話中帶一絲文言氣”,⑦又說“古人之書奇崛古奧,嵌在白話文上,是鑲金絲的楠木箱”。⑧如寫他在斗室獨坐:“垂足而坐,盤腿而踞,像一個僧人。頭上長發垂垂而下,又像一個潦倒的詩人,為什么詩人容易潦倒?詩,言如寸土,寸土如何值錢?”⑨“垂足而坐,盤腿而踞”極寫出獨坐的姿,接著的關于詩人的兩個問號,卻釀出了味。文言文嵌在白話文上,收到了奇效。胡竹峰的散文的語言在我看來,是一流的。不過,我要善意提醒,散文語言應該清雕琢,不能刻意,不能過,否則反而要打折扣。如《說雞》中寫一年四季喝雞湯:“春天的夜,燉一鍋雞,仿佛聽見種子發芽的聲音;夏天的夜,燉一鍋雞,胡吃胡喝,一股熱流撕心裂肺,然后是滿頭大汗的神清氣爽;秋天的夜,燉一鍋雞,閑吃閑喝,落木蕭蕭下,愜意慢慢升;冬天的夜,燉一鍋雞,一縷濃湯融化冰雪,春暖花開。”⑩第一個“春天的夜,燉一鍋雞”,感覺是“仿佛聽見種子發芽的聲音”,奇特,貼切,富有詩意,滋味濃烈。但是,接下去的夏天,秋天和冬天的“燉一鍋雞”的描寫實在是一般化,這就是刻意的結果。散文的文字難,難就難在不雕琢則粗,太雕琢則飄,清雕琢是一種有味的境界。
我長期研究散文,深知散文創作的艱辛。尤其是散文的語言和以意興駕馭感覺,是散文創作中的兩個難點。胡竹峰著實了得,在這兩個難點的破解上,用不多的作品為我們創造了很成功的經驗,我之所以愿意為他鼓掌,原因也就在此。
注釋:
①周作人:《〈燕知草〉跋》,《知堂序跋》,岳麓書社1986年版,第317頁。
②胡竹峰:《記朱麗琴》,《墨團花冊》,臺灣釀出版2012年版,第197頁。
③胡竹峰:《甲乙的甲,甲乙的乙》,《墨團花冊》,臺灣釀出版2012年版,第199頁。
④胡竹峰:《獨臨雪》,《衣飯書》,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90頁。
⑤⑦胡竹峰:《前言》,《衣飯書》,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2頁、第3頁。
⑥胡竹峰:《手跋》,《墨團花冊》,臺灣釀出版2012年版,第34頁。
⑧胡竹峰:《綠國》,《墨團花冊》,臺灣釀出版2012年版,第41頁。
⑨胡竹峰:《點墨》,《墨團花冊》,臺灣釀出版2012年版,第264頁。
篇9
《雪》一經問世,引來了諸多關于“南國的雪”“北方的雪”象征意義的不同解讀,我們學習該文,不妨另辟蹊徑,從賞析《雪》的寫景手法入手。
一、抓住特征寫景:吹盡狂沙始到金
“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艷之至了;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边@雪景寫得晶瑩娟秀,絢麗多姿,“滋潤美艷”四字準確地概括了江南雪的特質。但是,朔方的雪花卻是另一番景象:“在晴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旋轉升騰著……”它既沒有江南雪的滋潤美艷,更無奇花異草相伴,但獨立不羈、昂然向上。這兩種美水融,構成一曲和諧的雪的二重奏,更顯示出魯迅散文詩的獨特魅力所在。
二、對比襯情寫景:我以我血薦軒轅
魯迅的作品中經常構成這樣的對比:故鄉與異地、童年與中年、過去與現在等。對比是一種運用廣泛、具有獨特審美價值的藝術手法,它是對立統一的辯證法在藝術創作中的具體運用?!堆返挠忠粚懢疤厣磳Ρ?。
將“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進行對比,作者的感情也逐漸由平靜變為熱烈。在文中,兩幅雪景圖營造的意境是完全不同的:一幅是記憶中的故鄉雪景,一幅是眼前的朔方的雪景;前者美艷,后者冰冷;前者粘連,后者如粉如沙,“絕不粘連”;前者著筆在“積雪”,后者著筆在“飛雪”;前者蘊含著春溫,后者抗擊著嚴寒;前者會逐漸消逝,后者卻“蓬勃奮飛”……而這一切對比都落腳在前者的明艷春色、情緒低回及后者的凜然難犯、頑強奮斗的精神上。
三、講究層次寫景:遠近高低各不同
作者首先繪出江南雪的全景,“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臘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各種鮮艷的花朵,在雪的映襯下顯得分外艷麗。先生還寫了“許多蜜蜂們忙碌地飛著,也聽得他們嗡嗡地鬧著”。寫花草、蜜蜂,都是為了寫出那在嚴冬里“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然后勾勒兒童戲雪的近景,“孩子們呵著凍得通紅,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個一齊來塑雪羅漢”。最后突出坐在雪地上的“大阿羅漢”的特寫——“但他終于獨自坐著了……而嘴上的胭脂也褪盡了”。
這一段描寫如電影里的蒙太奇手法,用一連串分鏡頭具體、細致地表現了雪羅漢消融的過程,暗示平和優雅的事物固然美好,但經不起外力打擊,不可過于眷念。在這里,作者以實寫虛,化景物為情思,從想象到現實,層層推進,筆觸隨情感而游走,愉悅的情緒因雪羅漢的慢慢消逝漸轉深沉,這樣,形成了意境的層次,使畫面格外鮮明動人。然而更重要的是,雪羅漢在內容與結構上是聯接朔雪之景的橋梁,繼而立刻進入對朔雪的描寫,讀者不僅不感覺突兀,反因作者筆鋒陡轉,已感到壓抑的情緒重新振奮起來,擁有了強烈的共鳴。
四、妙用修辭寫景:濃妝淡抹總相宜
寫江南的雪,晶瑩娟秀,絢麗多姿?;蛐稳?,或比喻;或寫色彩,或狀形態,或暗示香氣;或寫靜態,或寫動態;或實寫,或虛寫……總之淋漓盡致,惟妙惟肖,這是運用工筆手法所致。在寫朔方的雪時,采用寫意手法,運用粗線條集中勾畫“如粉,如沙”“決不粘連”的特點和“蓬勃奮飛”“旋轉升騰”的動態。這樣工筆和寫意相結合,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文章以描寫為主,幾乎沒有直抒胸臆的句子,作者的情感全都隱含在字里行間。
總之,這首散文詩在寫景的手法運用上給了讀者很多啟示,從工筆與寫意相比、相稱到相諧,成就了散文詩的情景交融之美。
課文背后的故事:
篇10
張曉風,中國臺灣女作家,1941年生,江蘇銅山人,8歲后赴臺,畢業于臺灣地區東吳大學,并曾執教于該校及香港浸會學院,現任臺灣地區陽明醫學院教授。她篤信宗教,喜愛創作,20世紀60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臺灣地區十大散文家選集》。余光中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其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的:從綠意內斂的山頭,一把雪再也撐不住了,撲哧的一聲,將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從云端唱到山麓,從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籬落,唱入一只小鴨的黃蹼,唱入軟溶溶的春泥──軟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樣嬌,那樣敏感,卻又那樣混沌無涯。一聲雷,可以無端地惹哭滿天的云;一陣杜鵑啼,可以斗急了一城的杜鵑花;一陣風起,每一棵柳都會吟出一則則白茫茫、虛飄飄、說也說不清、聽也聽不清的飛絮,每一絲飛絮都是一株柳的分號。反正,春天就是這樣不講理,不邏輯,而仍可以好得讓人心平氣和的。
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的:滿塘葉黯花殘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萬戶的屋梁受盡風欺雪擾自溫柔地抱著一團小小的空虛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樹把皇室的御溝和民間的江頭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鮮明的王師,因為長期虔誠的企盼祝禱而美麗起來。
而關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經有這樣的一段故事:在《詩經》之前,在《尚書》之前,在倉頡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嚙草時猛然感到的,一個孩子放風箏時猛然感覺到的飛騰,一雙患風痛的腿在猛然間感到的舒適,千千萬萬雙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紗時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脈⋯⋯當他們驚訝地奔走互告的時候,他們決定將嘴撅成吹口哨的形狀,用一種愉快的耳語的聲音來為這季節命名──“春”。
鳥又可以開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負責丈量天的藍度,有的負責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負責用那雙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鳥全不是好的數學家,他們唧唧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終于還是不敢宣布統計數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給蝴蝶去數。所有的蕊,交給蜜蜂去編冊。所有的樹,交給風去縱寵。而風,交給檐前的老風鈴去一一記憶、一一垂詢。
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這樣的吧?穿越煙囪與煙囪的黑森林,我想走訪那躑躅在湮遠年代中的春天。
文章賞析
作者通過一系列春天的意象,使春天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仔細閱讀,我們會發現文中的很多句子使用了恰如其分的修辭手法。例如:文章第一段雖然只有短短一句話,作者卻巧妙運用了擬人、排比、疊句、比喻4種描法,融情于景,渾然天成。
作者在行文的過程中有3次在文段的開頭重復了“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這句話。這句話恰如一條絲線將其他珠玉一樣的文字巧妙地串聯在一起,使這篇文章達到了條理清晰、讀來一目了然的效果,充分體現了散文“形散神凝”的特色。
除此之外,我們在這篇文章當中還可以感受到作者“天馬行空”、“行云流水”般的寫作思路。
第一段從“云端”、“山麓”、“荒村”到“籬落”,筆觸所及猶如勻潤的弧線,自然、流暢而又干凈利落,一如一絲不茍的 “工筆畫”,而到了“小鴨的黃蹼”再到“溶溶的春泥”則忽然變成了“潑墨畫”一樣,濃濃的春意瞬間流淌于紙上,一下子將溫軟、柔和的春如潮水一樣淋漓盡致地推到了我們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