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人生的格言范文
時間:2023-03-18 07:15: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人生的格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造物之前,必先造人。
2、未曾失敗的人恐怕也未曾成功過。
3、人生舞臺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愿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4、堅韌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門上敲得夠久、夠大聲,終會把人喚醒的。
5、蟻穴雖小,潰之千里。
6、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7、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
8、相信就是強大,懷疑只會抑制能力,而信仰就是力量。
9、障礙與失敗,是通往成功最穩靠的踏腳石,肯研究、利用它們,便能從失敗中培養出成功。
10、兩粒種子,一片森林。
11、賺錢之道很多,但是找不到賺錢的種子,便成不了事業家。
12、一個人除非自己有信心,否則帶給別人信心。
13、世上并沒有用來鼓勵工作努力的賞賜,所有的賞賜都只是被用來獎勵工作成果的。
14、只要我們能夢想的,我們就能實現。
15、環境不會改變,解決之道在于改變自己。
16、挫折其實就是邁向成功所應繳的學費。
17、如果我們都去做自己能力做得到的事,我們真會叫自己大吃一驚。
18、不是境況造就人,而是人造就境況。
19、含淚播種的人一定能含笑收獲。
20、那些嘗試去做某事卻失敗的人,比那些什么也不嘗試做卻成功的人不知要好上多少。
21、一滴蜂蜜比一加侖膽汁能夠捕到更多的蒼蠅。
22、推銷產品要針對顧客的心,不要針對顧客的頭。
23、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24、在世界的歷史中,每一偉大而高貴的時刻都是某種熱忱的勝利。
25、生命對某些人來說是美麗的,這些人的一生都為某個目標而奮斗。
26、只有千錘百煉,才能成為好鋼。
27、最有效的資本是我們的信譽,它24小時不停為我們工作。
28、人性最可憐的就是:我們總是夢想著天邊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園,而不去欣賞今天就開在我們窗口的玫瑰。
29、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
30、積極思考造成積極人生,消極思考造成消極人生。
31、失去金錢的人損失甚少,失去健康的人損失極多,失去勇氣的人損失一切。
32、要冒一險!整個生命就是一場冒險,走得最遠的人常是愿意去做、愿意去冒險的人。
33、如果我們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須種植更多的玫瑰樹。
34、人之所以有一張嘴,而有兩只耳朵,原因是聽的要比說的多一倍。
35、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時間最不費力。
36、每一個成功者都有一個開始。勇于開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37、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
38、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遠方模糊的,而要做手邊清楚的事。
39、在真實的生命里,每樁偉業都由信心開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40、大多數人想要改造這個世界,但卻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41、當一個人先從自己的內心開始奮斗,他就是個有價值的人。
42、當你感到悲哀痛苦時,最好是去學些什么東西。學習會使你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43、做的技藝來自做的過程。
44、外在壓力增加時,就應增強內在的動力。
45、上帝助自助者。
46、真心的對別人產生點興趣,是推銷員最重要的品格。
47、凡事要三思,但比三思更重要的是三思而行。
48、人生偉業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49、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歸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50、對于最有能力的領航人風浪總是格外的洶涌。
51、你的臉是為了呈現上帝賜給人類最貴重的禮物——微笑,一定要成為你工作最大的資產。
52、一個能從別人的觀念來看事情,能了解別人心靈活動的人,永遠不必為自己的前途擔心。
53、絆腳石乃是進身之階。
54、肉體是精神居住的花園,意志則是這個花園的園丁。意志既能使肉體“貧瘠”下去,又能用勤勞使它“肥沃”起來。
55、忍耐力較諸腦力,尤勝一籌。
56、每一發奮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賞賜。
57、恐懼自己受苦的人,已經因為自己的恐懼在受苦。
58、欲望以提升熱忱,毅力以磨平高山。
59、沒有熱忱,世間便無進步。
60、行動不一定帶來快樂,而無行動則決無快樂。
61、沒有口水與汗水,就沒有成功的淚水。
62、讓我們將事前的憂慮,換為事前的思考和計劃吧!
63、只要路是對的,就不怕路遠。
64、世界會向那些有目標和遠見的人讓路。
65、一個人幾乎可以在任何他懷有無限熱忱的事情上成功。
66、沒有哪種教育能及得上逆境。
67、一個有信念者所開發出的力量,大于99個只有興趣者。
68、夫婦一條心,泥土變黃金。
69、銷售世界上第一號的產品——不是汽車,而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銷給別人之前,你必須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銷給自己。
70、任何的限制,都是從自己的內心開始的。
71、目標的堅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沒有它,天才也會在矛盾無定的迷徑中徒勞無功。
72、回避現實的人,未來將更不理想。
73、怠惰是貧窮的制造廠。
74、“穩妥”之船從未能從岸邊走遠。
75、莫找借口失敗,只找理由成功。
76、若不給自己設限,則人生中就沒有限制你發揮的藩籬。
77、忘掉失敗,不過要牢記失敗中的教訓。
78、如果不想做點事情,就甭想到達這個世界上的任何地方。
79、即使是不成熟的嘗試,也勝于胎死腹中的策略。
80、成功的信念在人腦中的作用就如鬧鐘,會在你需要時將你喚醒。
81、別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須先由小河川開始。
82、股票有漲有落,然而打著信心標志的股票將使你永漲無落。
83、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腳踏實地地邁一步。
84、失敗是什么?沒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過了所有通向失敗的路,只剩下一條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85、沒有什么事情有象熱忱這般具有傳染性,它能感動頑石,它是真誠的精髓。
86、強烈的信仰會贏取堅強的人,然后又使他們更堅強。
87、知識給人重量,成就給人光彩,大多數人只是看到了光彩,而不去稱量重量。
88、自古成功在嘗試。
89、積極的人在每一次憂患中都看到一個機會,而消極的人則在每個機會都看到某種憂患。
90、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91、旁觀者的姓名永遠爬不到比賽的計分板上。
92、出門走好路,出口說好話,出手做好事。
93、世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們在何處,而在于我們朝著什么方向走。
94、為明天做準備的最好方法就是集中你所有智慧,所有的熱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盡善盡美,這就是你能應付未來的唯一方法。
95、先知三日,富貴十年。()
96、偉大的事業不是靠力氣、速度和身體的敏捷完成的,而是靠性格、意志和知識的力量完成的。
97、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與別人共處逆境時,別人失去了信心,他卻下決心實現自己的目標。
98、靠山山會倒,靠水水會流,靠自己永遠不倒。
篇2
【關鍵詞】 人格障礙;研究生;人格類型量表;人格診斷問卷
近年來,研究生群體中因精神問題而導致休學、退學、自殺的事件時有發生,從而研究生的心理問題也開始引起社會的重視。而人格問題是心理健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人格(personality)是指個體總的精神面貌[1],是心理特征的整合統一體,標志一個人所具有的獨特性,進行人格測評對于心理評估和心理健康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
對人格傾向的測量一般采用以Jung心理類型理論為基礎編制的人格類型量表(MBTI)。研究表明,MBTI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為人格問題的研究提供了一種非常有效的工具[3]。此外,對人格障礙的測量目前多用人格診斷問卷(PDQ-4+),它是依據DSM-Ⅳ中的12種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編制的自陳式問卷,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中等程度的特異度[4]。本研究應用MBTI和PDQ-4+,以師范大學的研究生群體為研究對象,探討研究生人格傾向及其與人格障礙的關系。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廣州市某師范大學研究生180人,年齡范圍21~35歲,其中男生占50.6%,女生占49.4%;理科生占51.1%,文科生占48.9%。
1.2 方法 采用苗丹民等修訂完成的中文版MBTI-G人格類型量表[5]。MBTI量表從4個維度8個因子闡述了人格的不同類型:①E―I維度指外傾與內傾;②S―N維度指感覺與直覺;③T―F維度指思維與情感;④J―P維度指判斷與知覺。4個維度的二極劃分組成了E、I、S、N、T、F、J、P等8個因子。同時采用楊堅博士修訂的人格障礙診斷問卷(PDQ-4+)[4],共107項條目,分別用于測評DSM-IV診斷系統中12種人格障礙類型。所有問卷回收記分后將分數輸入SPSS11.5統計軟件包進行進一步的統計與分析。
2 結 果
2.1 研究生樣本在MBTI各維度因子得分上的性別和文理差異比較 本研究顯示,研究生樣本中男性、女性在J、T、S因子上的得分均顯著高于P、F、N因子,在E、I因子上得分差異不顯著,其中男性研究生中I人格傾向者略高于E人格傾向,女性研究生中E人格傾向者略高于I人格傾向,這與羅正學等[6]研究結果不太一致,他們在研究中表明軍校男、女生E人格傾向都略高于I人格傾向,原因可能是所取樣本不同造成的。
對MBTI測驗各維度因子得分進行男女、文理的差異比較發現(見表1),女性在F因子上的得分顯著高于男性,而在T因子上的得分顯著低于男性,該結果與羅正學等[6]在軍校大學生中的研究結果一致。此外,理科生在T因子上的得分上顯著高于文科生。
2.2 研究生樣本MBTI各維度因子得分與PDQ-4+各分量表得分的相關矩陣 如表2所示,在MBTI與PDQ-4+的相關矩陣中,呈顯著正相關的有:P因子與型,F因子與邊緣型、回避型、依賴型,N因子與表演型、分裂型、型和被動攻擊型,S因子與依賴型,I因子與分裂性、分裂型、回避型、依賴型、強迫型和抑郁型,E因子與表演型。
3 討 論
研究生樣本MBTI人格傾向中在內傾/外傾(I―E)這一維度上,I因子與PDQ-4+中分裂性、分裂型、回避型、依賴型、強迫型、抑郁型得分呈顯著正相關,E因子與表演型呈顯著正相關。MBTI量表將E―I人格類型定義為:外傾者將興趣和注意力直接指向外界客觀事物,外界客觀的變化決定了外傾者的意識活動性質,因此他們開放、活潑、友好、可親近,內傾者的興趣和注意力主要指向內心世界,其意識活動受個人主觀因素影響,表現出害羞、孤僻、有戒備。結合本研究的結果,可表明內傾者可能更易出現人格問題,尤其是以上6種人格障礙傾向;而外傾者的人格狀態相對較好。苗丹民等[7]的研究也發現內傾者有易患各種人格障礙的傾向,與本研究結果類似。
在判斷/知覺(J―P)維度上,P因子與PDQ-4+中型呈顯著正相關。P型個體具有孤獨、感覺遲鈍、缺乏同情、易動搖、約束力差,社會化程度低的特點,從而有人格障礙的傾向,而J型個體善于交往和高社會化程度,做事有強的責任感、計劃性和有恒性,適應新環境能力較強,成就感強,從而出現人格障礙的傾向就很?。?]。在思維/情感(T―F)維度上,F因子與邊緣型、回避型、依賴型呈顯著正相關。F型傾向者是對人的、以個人情感和主觀因素為依據,受個人價值觀的支配、易受環境的影響,具有憂慮、緊張、神經質、焦慮、疑心與脫離現實等特點,這可能是與邊緣型、回避型和依賴型這幾種人格障礙具有高相關的原因。而苗丹民等[7]研究發現T型個體穩重、安詳、恃強和自律,能保持心理健康。
在直覺/感覺(N―S)維度上,N因子與分裂型、表演型、型、被動攻擊型呈顯著正相關,而S因子則與依賴型呈顯著正相關。MBTI量表將S―N人格類型定義為:感覺者重視現實,傾向接受和利用當前的刺激;直覺者超越事實和依據,重視想象和靈感。苗丹民等[7]的研究結果發現N型個體具有恃強、敢為、幻想、果斷的特征,而S型個體具有溫和、現實、謹慎的人格特征,可能可以用來解釋上面得到的結果。
以上論述結合整體樣本J、T、S得分顯著高于P、F、N的結果,可在一定程度上預測J、T、S型人格特點與能夠保持人格健康有密切聯系,而I、P、F、N4種類型的個體較為不穩定,出現人格障礙的可能性比E、J、T、S型個體要大。因此我們可以認為,人格障礙與人格類型中的I、P、F、N4個維度因子密切相關。
篇3
1. 托爾斯泰的分數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在談到對人的評價時,以奇妙的等式啟迪人們要謙虛好學,他把人比作一個分數,他說:“一個人就好像一個分數,他的實際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對自己的估價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則分數的值就越小?!卑堰@段話列為等式就是:一個人的價值= 。
2. 雷巴柯夫的常數與變數
對于時間,俄國歷史學家雷巴科夫在利用時間、珍惜時光方面是這樣來比喻的:“時間是個常數,但對勤奮者來說,是個‘變數’”。并且舉了一個淺顯而又生動的算術題:“用‘分’來計算時間的人比用‘小時’來計算時間的人時間多59 倍?!闭婵梢苑Q得上是一個會“算計”的人。確實,珍惜時間應該分秒必爭。
3. 華羅庚的減法
世界著名的數學家、我國著名的數學大師華羅庚在談到學習與探索時指出:“在學習中要善于做減法,就是要減去前人已經解決的部分,看看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需要我們去探索解決?!?/p>
4. 愛迪生的加法
大發明家愛迪生成名后,人們都說他是“天才”,他在談天才時是用一個加號來描述的。他說:“天才=1% 的靈感+99% 的汗水?!边@一公式雋永含蓄,概括力強。
5. 愛因斯坦的公式
近代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在談成功的秘訣時,寫下了一個有趣的公式:A=x+y+z并解釋道:A 代表成功、x 代表艱苦的勞動、y 代表正確的方法、z 代表少說空話。
6. 芝諾的圓
古希臘哲學家芝諾的學生問他:“老師,難道您也有不懂的嗎?”他在向學生解釋知識時非常幽默、風趣,他是這樣說的:“如果用小圓代表你們學到的知識,用大圓代表我學到的知識,那么大圓的面積是多一點,但兩圓之外的空白都是我們的無知面,圓越大,其圓周接觸的無知面就越多?!边@樣生動、形象的比喻是多么確切呀!這也充分地說明了“學海無涯”的深刻道理。寓意深刻,令人拍案叫絕。
7. 王菊珍的哲論
我國科學家王菊珍對待實驗失敗有句格言:“干下去還有50% 成功的希望,不干便是100% 的失敗?!?/p>
篇4
【關鍵詞】 回族;大學生;父母養育方式;人格
父母養育方式是父母養育態度行為和非語言表達的集合,它反映了親子互動的性質,具有跨情境的穩定性[1]。而人格是一個人所特有的具有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各項心理特征的總和,是決定人獨特的、穩定的、心理和行為反應傾向的內在身心動力組織系統,也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心理條件[2]。人格的結構是多層次、多側面的,它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對人的行為起調節和控制作用。近年來,父母養育方式對青少年人格的影響在人格發展研究中頗受關注。研究表明[3],父母養育方式不僅與個體的心理健康直接有關,對整個人格的發展有重要影響,而且作為一個中介作用的人格變量,它對個體的認知、動機、情感和社會行為均有廣泛的影響。為了更好地掌握大學生人格與父母養育方式的關系,本文采用問卷調查形式對我區大學生人格與父母養育方式的關系進行研究。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方法從寧夏回族自治區兩所高校(寧夏大學、寧夏醫科大學)2006級學生中選取6個不同專業15個班級的767名大學生作為被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767份,收回有效問卷736份,有效率為95.96%。其中漢族334名,回族402名。
1.2 方法
1.2.1 父母養育方式評價量表(EMBU)[4] 是瑞典Perris等人編制,我國岳東梅等人修定的中文版。修訂后的量表包括66個條目。其中父親量表包含6個因子,依次為F1情感溫暖與理解;F2懲罰嚴厲;F3過分干涉;F4偏愛被試;F5拒絕否認;F6過度保護。母親量表包含5個因子,依次為M1情感溫暖與理解;M2過分干涉、過度保護;M3拒絕否認;M4懲罰嚴厲;M5偏愛。由被試者對父母的養育方式進行報告,答案分別為從不、偶爾、經常、總是4個選項。得分越高,表明父母在某個因子上的行為表現越多。
1.2.2 艾森克(成人)人格問卷(EPQ)[5] 共計88個題目,由 E 、N、 P、 L 4個分量表組成,其中E為外向-內向,分數高表示人格外向,分數低表示人格內向;N為神經質,分數高可能是擔憂、焦慮,有強烈的情緒反應;P為精神質,分數高可能是孤獨,難以適應外部環境等;L測定被試者的掩飾、假托或自身隱蔽,分數高則說謊傾向明顯。每個題目的選項分為“是”或“否”兩種情況。
1.3 調查方法 將上述兩個量表裝訂成冊,一次發給被調查對象,以班級為單位集體施測,統一主試和指導語,當場發放和收回問卷。為避免被試由于顧慮影響答卷的客觀性、真實性,答卷采用匿名方式。
1.4 數據處理 調查完成,主試回收問卷,剔除無效答卷后,對測試的資料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采用t檢驗和多元回歸分析。
2 結果
2.1 回漢大學生父母的養育方式調查結果 見表1。
表1示,回族大學生父親的情感溫暖與理解、過分干涉、過度保護多于漢族?;刈宕髮W生母親的拒絕否認少于漢族。
2.2 回漢大學生人格的調查結果 見表2。表1 回漢大學生父母養育方式比較表2示,回漢大學生人格的內外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神經質、精神質及掩飾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3 回族大學生人格與父母養育方式的相關性分析 見表3。表3 回族大學生的人格與父母養育方式關系相關表3示,父親的懲罰嚴厲與精神質、過度保護與神經質呈正相關;母親的拒絕否認與神經質、精神質呈正相關,懲罰嚴厲與精神質呈正相關。
2.4 漢族大學生人格與父母養育方式的相關性 見表4。表4 漢族大學生的人格與父母養育方式相關表4示,父親的情感溫暖與神經質、精神質呈負相關;懲罰嚴厲、過分干涉、拒絕否認均與精神質呈正相關;母親的情感溫暖與神經質、精神質呈負相關;過分干涉過度保護與內外向、神經質、精神質呈正相關,拒絕否認、懲罰嚴厲均與神經質、精神質呈正相關。
3 討論
3.1 回漢族大學生父母養育方式的研究結果分析 本研究發現,回族大學生父親的情感溫暖與理解、過分干涉、過度保護多于漢族?;刈宕髮W生母親的拒絕、否認少于漢族。這和劉桂臻[5]的研究結果有相似之處。產生這種差異應從以下兩方面來探究。一方面,我們考慮民族特點可能是差異產生的主要來源,我國的回族絕大多數信仰伊斯蘭教,宗教成為其民族的凝合劑,而且伊斯蘭教的信仰涉及到回族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而男性在宗教和社會中地位較高,父親便在家庭中擔當更多對子女的宗教教育和生活指導、管束的責任。這可能是回族學生比漢族學生更多感受到與父親的情感聯系,并受到父親過度干涉和過多保護的原因。另一方面,由于他們有更強的心理支持體系,面對困境和心理危機,能從信仰中找到精神和心理上的慰藉,使他們有著積極地心態,較好的自我調節能力[6],也較聽從父母的話,從而引起父母拒絕否認的可能也相應的減少。
3.2 回漢族大學生人格的研究結果分析 本研究發現,回漢族大學生人格的內外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余維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主要表現在回族大學生性格相對漢族學生更加外向、豁達、開朗樂觀。形成這一性格差異的原因,一方面可能與回族文化和伊斯蘭教潛移默化的影響有關。另外,在回漢文化的相互適應過程中,回族不僅完整地保存了自己的文化,而且具有很強的文化適應能力,這種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心態,養成了回族人善與人處、、追求和諧的人格特征,使他們在人際交往和社會生活中能更多地得到尊重和信賴[6]。對于回漢族大學生在人格的其余維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的原因,我們考慮可能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學生受學校氛圍的影響,且回漢族大學生學習、生活的環境、從事的實踐活動等等都是基本相同的,有著大體相同的趨向和人生價值觀。這可能是回漢族大學生在神經質、精神質及掩飾程度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的主要原因。
3.3 回漢族大學生人格與父母養育方式關系相關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人格的內外向、神經質、精神質維度和父母養育方式中的部分因子有密切的聯系。具體表現為感受到父母的情感溫暖與理解越多的大學生越容易形成穩定的情緒,擔心、焦慮等負性情緒反應少,且易適應外部環境。而被父母懲罰、干涉、拒絕、否認及保護越多的大學生越容易存在擔憂、焦慮等情緒反應,且易出現適應性差、不近人情、感覺遲鈍等人格特征。說明父母對子女采取積極的養育方式,有助于他們更好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形成外向、情緒穩定、適應性強等人格特征,反之,父母對子女采取懲罰、干涉、拒絕、否認等消極的教養方式則不利于個體健康人格的形成。但同時可以看到,在大學生父母養育方式對人格的相關影響中,回漢略有不同,盡管回族父親對孩子過分干涉、拒絕否認;母親對孩子過分干涉、過度保護,但并未對孩子造成明顯的心理影響。而漢族父母對孩子過分干涉、過度保護、拒絕否認則易引起孩子焦慮、擔憂等強烈的情緒反應和不近人情、難以適應外部環境等人格特征。這一點值得探討,可能與我們樣本中回族學生大部分來自寧夏南部地區有關,他們在進入大學前,居住比較集中,相同和相近的地域、風俗習慣和民族心理使他們形成了較為穩定的人際關系模式。
綜上所述,我區回漢族大學生的人格與父母養育方式有密切的相關性。程紹珍[7]的研究結果表明,人格特征決定人的心理健康狀況。所以父母要盡量采取正確的養育方式,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以塑造大學生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狀況。
參考文獻
1] 馬振耀.大四女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與人格特點關系的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06,33(9):1643-1645.
[2] 王欣,阮新,阮軍.父母教養方式與大學生自尊的相關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2004,23(3):91-92.
[3] 岳冬梅.父母教育方式評價量表(EMBU).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3,(增刊):122-129.
[4] 戴海崎,張峰,陳學楓.心理與教育測量[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
[5] 劉桂臻.寧夏地區漢族與回族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及父母養育方式的比較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8,6(3):156-159.
篇5
關鍵詞:自我妨礙 大五人格 大學生
一、問題提出
“自我妨礙”這一概念興起于上世紀70年代末,逐漸受到心理學家的重視。不少國內外學者對其作出了各種界定,而綜觀各種定義來看,自我妨礙即成就情境中的一種自我價值保護策略,其目的是為自己潛在的失敗創造條件并尋找合理的借口,而使將來不至于用自己缺乏能力來解釋自己的失敗。這樣,自我妨礙就成為阻礙個體成功內部性強有力的障礙,而也同時會影響個體的身心健康(楊麗,2009)。
大學期間是個體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段時間會面臨各種各樣任務的挑戰。有研究顯示,學生為了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歸因而事先采取行為策略,通過行動給自己的成功施加阻力設置障礙,如考前酗酒、故意拖延、故意減少努力、縮短練習時間以及選擇難以完成的任務等。或者為了維持自身良好的形象,在從事任務之前,主動聲稱存在一些可能會影響自己發揮水平的因素,或者過分夸大成功中存在的障礙,特別是一些具有狀態性特質的事件,如緊張、焦慮、抑郁、身體不適等,但并不一定減少實際的努力(尚麗娟,2005)。一些研究表明,這些自我妨礙往往是受個體特質因素的影響,如Ross等人發覺神經質越高的個體,自我妨礙往往越強。相反,責任心意識越高的個體,自我妨礙就相對較弱(李曉東、袁冬華、孟威佳,2004)。
一般測量個體的自我妨礙大多采用Jones和Rhodewalt于1982年編制的自我妨礙量表(self-handicapping scale,簡稱SHS)。它把自我妨礙看成一種特質,主要測查個體自我妨礙的一般趨勢。而McCrae和Costa(1992)編制的大五人格測試量表NEO-FFI則是測量人格特質的比較成熟的工具。然而,雖然國內有些研究探討過自我妨礙和人格特質的關系,但是回顧過往研究,結論主要集中于“自我妨礙受到大五人格的影響,且不同的人格類型對自我妨礙的影響不同”。這是一種怎樣的關系?究竟個體的哪些特質能夠很好地預測個體自我妨礙?這些問題都還有待進一步探討,因此,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究大學生群體的自我妨礙和其人格特質的明確關系,查明何種類型的人格特質能夠在多大程度上預測大學生自我妨礙水平。
二、研究方法
(一)被試
選取珠海市某高校大一至大四共200名學生,進行問卷測試和訪談,其中有效問卷為176份(包括男生49人,女生127人),回收有效率為88%。
(二)研究工具
自我妨礙問卷(SHS)
《自我妨礙問卷》(SHS)由Rhodewalt編制,量表共25個項目,采用1-6六點記分,得分越高說明自我妨礙的程度越高。在本次研究中,考慮到本土化的特征,因此對其進行一定的調整,經過項目分析后(取被試總分的上下27%進行高低分組,并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于二組在每個題目的差異進行檢驗。結果顯示,高低兩組在3、11、13、22、24這五道題目的得分上不顯著,予以刪除。其余項目中,6、10、12、14、20、22、25與總分的相關系數小于0.30,成弱相關,因此也將其刪除。最后,問卷剩余14個項目),得出一個只有14個項目的量表。刪除部分題目后,其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a=0.6678,可以接受。
《簡易大五人格問卷》(NEO-FFI)由McCrae和Costa在NEO-PI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共60個項目,采用1-5五點記分,包括外傾性、宜人性、責任心、神經質和開放性五個分量表。NEO-FFI已被我國學者證明,作為中國大學生群體的人格測量工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結構。
(三)統計方法
采用SPSS15.0 軟件對有效問卷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和處理。
三、數據結果
(一)大學生自我妨礙和人格特質得分的總體情況
從表1中可以看出,大學生在自我妨礙得分上的平均值高于3分,說明總體上,大學生群體還是存在一定的自我妨礙。從表2不難看出,大學生群體的宜人性和責任心特質較高。
表1 自我妨礙總體情況描述表
■
表2大學生大五人格描述統計
■
(二)大學生自我妨礙與大五人格的相關分析
對大學生自我妨礙及其大五人格進行相關分析,詳情如下表:
表3 大學生自我妨礙與大五人格相關分析
■
注:*表示p
如上表所示,大學生自我妨礙與神經質呈顯著正相關,r=0.478,p=0.000
(三)大學生大五人格對自我妨礙與的預測
以大五人格為自變量,自我妨礙總分為因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見下表:
表4 大學生自我妨礙影響因素逐步回歸分析
■
注:*表示p
如上表所示,五個預測變量中,外傾性、開放性和宜人性這三個變量的顯著性檢驗結果不顯著,即它們對于自我妨礙的預測作用有限。而神經質和責任心這兩個變量對于自我妨礙的回歸系數達到了顯著水平,t(170)=5.21,p=0.000
四、分析討論
(一)大學生自我妨礙特點分析
本研究發現,大學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我妨礙現象??傮w平均分達到了3.28分,最高分為4.85分,說明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不少學生會通過自我妨礙這一方式應對成就情境帶來的壓力以維護自我價值感。毛晉平的研究也發現,大學生較喜歡采用自我妨礙策略來維護自我價值感,調節自己的學習動機與成就行為(毛晉平,2007)。對此結果的解釋可能在于,隨著大學生的自我意識日漸成熟,其自我認識更主動,自我評價更客觀,自我體驗更深刻。在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的基礎上,他們逐漸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同時,獨立性的發展使他們強烈需要肯定自己、保護自己、發展自己(黃希庭,徐鳳姝,1988)。當預期到成就情境對自我價值存在挑戰的時候,他們就會采取一些認知或行為上的策略,以保護自我價值不受損害,其中一部分學生選擇了自我妨礙這一回避的方式來維護自我價值。對于為什么有些學生會選擇自我妨礙這種逃避而不能解決問題的方式,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二)大學生自我妨礙和大五人格的關系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自我妨礙會受到其大五人格的影響,且不同人格特質對于自我妨礙的影響不同。自我妨礙與神經質、外傾性、宜人性和責任心都呈顯著相關,其中只有神經質與自我妨礙呈顯著正相關,且相關系數最大,其他三個人格特質都與自我妨礙呈顯著負相關。本次研究的結果與Ross等人的研究結論基本相符,這說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大五人格對自我妨礙具有普遍影響。楊麗(2009)的研究結果則有所不同,結果顯示外傾性與自我妨礙呈顯著正相關,這一結論與本次研究正好相反。而張靚晶(2008)的研究結果支持了本研究,雖然她用來測人格的量表選用的是《中國人人格量表》(QZPS),然而其中包括的外向性這一維度與大五人格中的外傾性界定相近,其研究結果為外向性與自我妨礙呈顯著負相關,與本次研究結果相符(張靚晶,2008)。
大學生自我妨礙與大五人格的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大五人格中的神經質和責任心對于自我妨礙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其中神經質這一人格特質對于自我妨礙的預測性最大,標準化回歸系數為0.40。然而對于這一問題,張靚晶的研究結果顯示,外向性對于自我妨礙的預測性最大(張靚晶,2008),與本次研究結果不一致。
神經質的學生常表現出焦慮、沖動、緊張、抑郁等特點,他們的自我概念不穩定,時常懷疑自己、否定自己,對于外界刺激的反應也更強烈,常常處于一種不良的情緒狀態中,而這種不良的情緒狀態在成就情境中,很容易導致學生對于自己的學業能力不自信,更能體驗到成就情境對于自我價值的威脅,從而更易采取自我妨礙的策略以回避可能對自我價值造成的損害。已有研究發現,神經質學生比情緒穩定的學生學習表現更差,回避動機更強,成就動機更低(何小蕾,2004;Keera & Steven, 2005; Basato, Prins, Elshout & Hamaker,1999)。
責任心通常表現為勤奮、可靠、自律等。有責任心的學生通常對于自己的學業能力更自信,成就動機水平高,回避動機較低(何小蕾,2004),其自我妨礙也較少。已有研究也表明,責任心與積極應對呈顯著相關,與消極應對呈顯著負相關。
參考文獻:
[1]楊麗.大學生自我妨礙及其與大五人格、情緒智力的關系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湖南師范大學,2008(3).
[2]尚麗娟.初中生自我妨礙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華東師范大學,2005(6).
[3]李曉東,袁冬華,孟威佳.國外關于自我妨礙的研究進展[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131-136.
[4]毛晉平.大學生學業自我妨礙與成就目標取向、不可控感、自尊的相關關系[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7(6).
[5]黃希庭,徐鳳姝.大學生心理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79-181.
[6]張靚晶.大學生自我妨礙與自我差異、人格特質關系研究.研究生碩士學位論文.首都師范大學,2008(4).
篇6
〔關鍵詞〕高中生;父母教養方式;人格特征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4)03-0015-03
人格的形成是先天和后天的合力,是不斷完善的連續過程,家庭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站,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心理環境。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實施者,因而父母的教養方式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人格發展[1]。對于家長來說,能否以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至關重要。
一、研究程序
1.研究對象
在黑龍江省某地區兩所高中抽取學生共 182人。其中高一64人,高二58人,高三60人。共計發放問卷182份,回收182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123份,有效率67.6%,其中填寫不完整46份,因L量表標準分超過60分,剔除13份。
2.研究工具
采用龔耀先1983年修訂的艾森克人格問卷(EPQ)成人版和岳冬梅1993年修訂的父母教養方式評價量表(EMBU)中文版[2]為測量工具。
3.問卷施測
被試以班級為單位,在班主任的指導下,進行團體施測,測量時間在半個小時左右。
4.統計工具
采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包(SPSS18.0)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二、結果與討論
1.高中生人格特征的性別、年級等的差異比較
經t檢驗表明:在高中生的人格特征中,男孩在精神質上顯著低于女孩,并在內外向上極其顯著低于女孩(t=-2.35,p
該統計結果表明,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在如今男女平等的社會里,社會分工對性別要求已不像過去那么明顯,所以處在高中階段的女生和男生一樣面臨著升學壓力和父母的高期望。而女生生性比男生細膩、敏感,且有較高的自我期望,所以她們的焦慮水平比較高,情緒波動較大,具有一定的攻擊性。高中階段的女生比男生更外傾,一方面可能因為女生壓力較大,需要找一個宣泄的途徑,從而來調節自身情緒,以進行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另一方面可能是男生此時正在經歷青春期后的平靜期,把注意力更高地集中在學習上。因此,相對于男生的內斂,女生更加外傾。
2.高中生父母教養方式的性別差異比較
經t檢驗表明,男女生在父親教養方式中的父親情感溫暖與理解和父親過度保護兩個因子上有顯著差異,表現為父親對女生的情感溫暖與理解顯著高于男生,而父親對男生的過度保護顯著高于女生,結果見表2。男女生在母親教養方式中的各個因子上均無顯著差異。
該統計結果表明,父親對女生的溫暖與理解較多,一方面很可能是因為女生生性比較溫順,相對于男生的頑皮,女生更加乖巧與體貼;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父親會更多地管教兒子或不會較大強度地對女兒表達自己的憤怒,從而顯得溫暖,所以父親對女生的情感溫暖與理解相對于男生更多一些。父親對男生的過度保護很可能是因為父親心中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思想,認為男生是自己的繼承人,所以以一種寬容和寵愛的方式對待男生。
3.父母教養方式與高中生人格特征的相關
經分析發現:高中生人格特征中的精神質(P)與父親教養方式中的F1父親情感溫暖與理解,F3父親過分干涉呈負相關,與F2父親懲罰、嚴厲,F4父親偏愛被試,F5父親拒絕否認,F6父親過度保護均呈正相關;與母親教養方式中的M2母親過干涉、過保護,M3母親拒絕、否認,M4母親懲罰、嚴厲,M5母親偏愛被試呈正相關,而與M1母親情感溫暖與理解呈負相關,但以上結果均不顯著,見表3。
父母情感溫暖是指父母給予兒童溫情與慈愛,包括充分地接受兒童,對兒童表達關懷和愛,給予兒童充分的支持,對兒童的需要作出積極的反應等[3]。情感溫暖型教養方式之所以有利于促進子女人格的平衡發展,主要由于父母在關愛子女的同時,又能給予子女一些自由的發展空間,時常與子女討論在各種事情上的看法[4]。
內外傾(E)與父親教養方式中的F1父親情感溫暖與理解呈極其顯著正相關;與F2父親懲罰、嚴厲,F3父親過分干涉,F4父親偏愛被試,F5父親拒絕否認均呈正相關,而與F6父親過度保護呈負相關;與母親教養方式中的M1母親情感溫暖與理解呈極其顯著正相關;與M2母親過干涉、過保護,M3母親拒絕、否認,M5母親偏愛被試三個因子呈正向關,而與M4母親懲罰、嚴厲呈負相關。見表3。
內外傾是榮格首先提出來的,外傾型的人愛交際、活躍、開朗、自信、冒險、坦率、勇于進取、對周圍的一切很感興趣,易適應環境變化;內傾型的人安靜,富于想象,愛思考,退縮,孤僻,冷漠,害羞,缺乏自信,對社會不感興趣,難以適應環境上的變化[5]。
研究結果表明,內外傾與父親情感溫暖與理解和母親情感溫暖與理解兩因子呈顯著正相關。父母對子女的情感溫暖使子女產生一種安全感,主動地去探索外界事物,接觸外界人物,從而認識外界環境與事物,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及對事物的認識。父母的理解使子女意識到即使犯了錯誤也無須害怕,所以他們勇于進取,嘗試的機會多,相對獲得成功的機率也大,于是就在實踐中掌握了外部世界的規律,形成了較強的適應性。
神經質(N)與父母教養方式中的F1父親情感溫暖與理解和M1母親情感溫暖與理解呈極其顯著負相關;與F2父親懲罰、嚴厲, F5父親拒絕否認, M2母親過干涉、過保護, M3母親拒絕、否認, M4母親懲罰、嚴厲呈極其顯著正相關;與F3父親過分干涉,F6父親過度保護呈顯著正相關,與F4父親偏愛被試,M5母親偏愛被試呈正相關。見表3。
神經質是指情感穩定性差、易焦慮等,高神經質者喜怒無常,容易激動,遇事易緊張,焦慮不安,情緒不穩定,經常主訴各種身體不適,遇到刺激時反應過于強烈,甚至出現不理智行為。研究結果表明,神經質與父親情感溫暖與理解和母親情感溫暖與理解呈顯著負相關,與父親懲罰、嚴厲,父親拒絕否認,母親過干涉、過保護,母親拒絕、否認,母親懲罰、嚴厲呈顯著正相關。父母對子女傾注的溫暖、尊重和理解越多,子女就越感到安穩,能正常地成長與發展,不容易出現情緒不穩定、喜怒無常、焦慮等表現。而父母對子女的拒絕否認容易使子女變得敏感、多疑,憂心忡忡,不近人情和孤僻。父母對子女過度干涉和保護,容易使子女對他們沒有接觸到的刺激充滿好奇,而容易去冒險,出現不理智行為。
掩飾性(L)與F5父親拒絕否認和M3母親拒絕、否認呈顯著負相關。見表3。
艾森克問卷中的掩飾性是另加的一項,用來測定被試掩飾或社會性幼稚水平,代表一種穩定的人格功能。父母的拒絕否認是指父母對子女的懲罰、歸罪、羞辱以及在旁人面前過分批評、責罵孩子的行為。研究結果表明,子女掩飾性和父母拒絕與否認呈顯著負相關。這很可能是因為父母長期對子女的拒絕,會降低子女的自我接納程度,可能使子女對父母產生怨恨,并逐漸以一種逆反的心理及行為對待父母。即不再掩飾自己,把自己讓父母厭惡的行為、習慣等都表現出來,久而久之,就泛化到其他行為上。
三、建議
1.父母要以正確的方式愛孩子
隨著獨生子女數目的增多,父母愛孩子的方式也多種多樣。有很多家長把對孩子的愛與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畫上了等號。這些家長重視孩子的身體健康,卻忽視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對孩子的物質需求百依百順,而對其情感需要卻視而不見;在孩子的知識教育方面舍得投資,在品格教育方面卻不聞不問,任其發展[6]。很多孩子身上出現的自我中心,也正是這種不正確的愛所導致的結果。所以作為父母,要以一種正確的方式去愛孩子,父母的愛應該是一種理智的教育,父母應該有一雙能夠客觀審視孩子的眼睛。還有的家長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讓孩子為自己而活,一旦孩子的行為和思想有一點偏離他們的設想,就對孩子表現出冷漠和失望,這種有條件的愛會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讓他們產生不安全感。父母理智的愛應讓孩子感覺父母時刻都是他們的支持者,他們會不斷地從父母那里得到溫暖和力量。
2.父母對孩子要充分的肯定與接納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主要環境,所以在其成長過程中,父母起到了極大的作用。父母對子女的態度也很大程度地影響著子女的性格。青少年在成長過程當中會與父母有很多的溝通與交流,而父母對于子女所傳達出的信息給予的反饋就顯得極其重要。子女需要被肯定,更需要被接納。如果父母總是對于子女認為重要,而自己認為無關緊要的事情不置可否,不加以重視的話,久而久之,他們就會產生回避行為。
3.父母要給孩子與自己平等對話的機會
很多父母認為自己是家中的權威,自己說的話,孩子不許反抗,并且總以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很少顧及孩子的想法。其實孩子也需要有自己的選擇,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應該培養孩子慢慢學會作出自己的選擇。雖然孩子的選擇不一定是正確的,但是在他們學習選擇的實踐過程中,會慢慢地具有一定的辨別力,而這種辨別力又是他們在將來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父母只有放下架子,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尊重,才能真正地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7]。
四、結語
情感溫暖與理解型的教養方式比懲罰、嚴厲,過度干涉、過度保護,拒絕、否認型的教養方式更有利于子女健康人格的發展,父母與子女的聯系制約著子女對父母的反應。父母對子女施予溫暖與關愛,子女自然也愿意以父母所期望的行為和言語給予父母積極的回應,從而形成積極的親子互動。因此,應更多地提倡情感溫暖與理解型的教養方式。
主要參考文獻:
[1]王中會,羅慧蘭,張建新.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人格特點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3.
[2]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2.
[3]楊青.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人格發展關系之探討[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4,5.
[4]黃悅勤.養育方式與人格障礙[J].家庭教育,1999,7.
[5]顧瑜琦,胡佩誠.實用心理測驗[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4.
[6]李月.家庭教育是品格形成的關鍵[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篇7
一、背景資料
(一)自戀的概念
很多人認為“自戀”是一個貶義詞,且不愿意承認自己自戀。不少心理學者把自戀作為一種普遍的人格特質。社會認知理論認為,個體都是自我關注者,自戀者只是高自我關注者。
對于自戀,目前尚無一個統一的定義。臨床上自戀被看作一種人格障礙。1994年的DS-IV將自戀人格障礙描述為一種普遍夸大的行為模式,需要羨慕,缺乏同情心。非臨床領域認為自戀是一種長期性的、形式多樣的人格構造。
作為一種非臨床意義的人格特質,自戀表現出一種自我膨脹;對無限的權力、美麗和成功的幻想;對批評的極度敏感;強烈的特權感;以及利用性的人際關系。有的觀點認為社會的動蕩不安,復雜的多元價值觀,以及飄忽不定的情感都左右著自戀人格的形成和發展。
本研究將自戀定義為一種綜合性人格構造,是個體對于自身、自身想象以及自身在他人眼中形象的過分專注和沉迷,是一種對于自身重要性的夸大感覺,認為自己比其他的人都更為優越,并相信自己有資格獲得特殊權利和待遇。
(二)隱性自戀的概念
隱性自戀的概念由Wink首次提出,1991年,Wink提出了自戀包含著顯性自戀跟隱性自戀兩種類型。我國學者鄭涌(2005)編制的自戀量表表明,隱性自戀包括易感質,特權感,自我欽羨三個維度。
本研究認為,隱性自戀是個體內隱的自我欣賞和自我夸大,表現為潛在的自卑,缺乏信心和主動性,過分敏感、焦慮和具有不安全感,同時存在自我夸大和別人認同的高度尋求等外顯特征。
(三)自戀與心理健康
國外有關自戀的大量實證研究表明,自戀與心理健康的關系表現出“雙面性”,顯性自戀至少有一些適應的特征,而隱性自戀的特征主要是不適應的。在對自戀的測量中也發現,自戀的某些特征與心理健康的指標成正相關,而另一些則成負相關。Rose(2002)研究發現,顯性自戀者是因為具有高自尊,所以他們經常體驗到幸福;而隱性自戀者因為自尊水平較低,所以他們總感到不高興。所以,自戀的性質主要取決于自戀在心理發展中如何發揮作用。由此可以認為,顯性自戀多與健康心理有關,而隱性自戀多與不健康心理有關。
二、研究方法
(一)被試
本研究隨機選取了300名普通高中普通班學生作為被試,回收問卷284份,用一對測謊題剔除無效問卷24份,共260份有效問卷。
(二)研究材料
材料一:西南大學郭成教授自編的隱性自戀問卷,共20題,其中含一對測謊題,共4個因素:自我優越、自我欣賞、人際敏感、自我保護。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02;分半信度系數是0.772;擬合指數接近1。該量表有較好的信效度。
材料二:SCL-90癥狀自評量表,該量表包括90個題目,共10個因素: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及其他。包含比較廣泛的精神病癥狀學內容,用以測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三)統計處理
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
三、結果與分析
(一)高中生隱性自戀的特點
對有效被試在各個因素上的平均數和標準差進行統計,從總體上分析高中生隱性自戀的基本狀況,考察高中生隱性自戀的發展特點。
從表1可以看出,高中生隱性自戀居于中等水平。各因素得分從高到低依次為自我欣賞、人際敏感、自我保護、自我優越。
(二)高中生隱性自戀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1.高中生隱性自戀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
為考察高中生隱性自戀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對隱性自戀各維度得分及其總分與心理健康各維度的得分及其總分進行相關統計。
從表2可以看出,高中生心理異常與隱性自戀存在相關。高中生隱性自戀總體與心理異常各維度及其總體均呈顯著正相關。具體到各個維度上,自我優越和人際敏感與心理異常各維度及其總體均呈顯著正相關;自我欣賞僅與偏執成正相關;自我保護與除恐怖外的各項均呈顯著的正相關。說明隱性自戀的水平的確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有影響,隱性自戀水平越高,心理越不健康。
2.高中生隱性自戀對心理健康的回歸分析
為了進一步考察隱性自戀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和相對貢獻,以隱性自戀總體為自變量,心理異??傮w為因變量,進行層次回歸分析。
從表3可以看出,隱性自戀對高中生心理健康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與簡單相關分析的結果是一致的,隱性自戀可以解釋心理健康18.3%的變異性。
四、討論
在國內外學者對隱性自戀研究的基礎上,本研究對高中生隱性自戀與心理健康的關系進行了探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高中生隱性自戀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一)高中生隱性自戀的總體特點
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將隱性自戀分為自我欣賞、自我優越、人際敏感和自我保護四個維度。從總體上看,高中生隱性自戀水平處于中等水平。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高中生處于青春期,正是自我意識高度發展的時期,在這個時期,高中生強烈的關注著自己的成長,每一個人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自戀;在這個時期,高中生的自我觀察、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監督自我意識等都逐漸趨于成熟,使得高中生可以對自我作出客觀的評價,不會高度的自戀。
(二)高中生隱性自戀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在本研究中,高中生隱性自戀與心理異常總體及其各維度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這與理論及過去研究結果都較為一致,表現出隱性自戀者通常比較焦慮、抑郁,缺乏安全感,容易受到生活中創傷事件的傷害。
具體到隱性自戀的各個維度上,自我優越與心理異常各維度及其總體均呈顯著正相關,表明對自我的過分夸大可能導致對自己的過高標準和要求從而對心理健康狀況造成不良影響;人際敏感與心理異常各維度及其總體均呈顯著正相關,表明在人際交往中過分的敏感會對心理健康狀況造成不良影響;自我欣賞僅與偏執成正相關,表明盲目的欣賞自己,過分關注自我會使人只相信自己,不能接受他人的意見,從而顯得偏執;自我保護與除恐怖外的各項均呈顯著的正相關,表明過分的自我保護可能正是由于缺乏安全感、自卑,而這些會影響心理健康。總之,隱性自戀水平越高的人心理健康的水平就越差。
篇8
關鍵詞:大學生 大五人格特質 職業傾向
一、問題提出
職業傾向是一個人的職業愿望,是對職業的一種自我表現概念,是職業生活中表現出來的一種價值取向。它一般由人的知識、能力、性格、興趣等主觀因素決定。Holland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職業興趣理論,認為大多數人可以劃分為六種人格類型,即現實型(Realistic)、研究型(Investigative)、藝術型(Artistic)、社會型(Social)、企業型(Enterprising)和常規型(Conventional),與六種人格類型相對應有六種環境模式。環境的性質是其所屬成員典型特征的反映,它提供了其相應人格類型個體發揮其興趣與才能的機會,并強化其相應的人格特質,該理論將職業興趣劃分為六種類型,簡稱為RIASEC理論[1]。其中現實型(R)指喜歡有規則的具體勞動和需要基本技能的工作,但缺乏社交能力。適應從事的工作主要是熟練的技能性職業(如修理工、司機、農民)和技術性職業(如制圖、機械裝配等);研究型(I)適宜科研和實驗等工作,包括各類科研人員、工程師等;藝術型(A)感情豐富、善于想象,對藝術創作充滿興趣,喜歡通過藝術作品來表現自我。但不善于事務性工作;社會型(S)對社會交往感興趣,關心社會問題,愿為社會服務,有教導別人的能力;事業型(E)適宜管理、決策方面的工作;常規型(C)喜歡系統而條理的工作任務,講究實際,習慣按照固定的規程、計劃辦事。
人格的具體成分較為復雜和微妙,主要表現為一定的個性心理特征的氣質、性格 [2]。McCrae和Costa提出了 “大五”人格模型[3],即人格的五個因素,外向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公正性(Conscientiousness),神經質(Neuroticism)。
外向性表示熱情、自信,有活力,還具有幸福感和善社交的特性;宜人性表示利他、友好、富有愛心;開放性指對經驗持開放、探求態度;公正性表示克制和嚴謹,與成就動機和組織計劃有關;神經質主要依據人們情緒的穩定性和調節情況而將其置于一個連續統一體的某處。劉繼亮和孔克勤(2001)指出,個體在連續性人格變量或人格維度上存在差異,即人們之間的基本差異是量上而非質上,特質研究就是探究構成人格的基本特質的內容和數量,這與絕大多數特質論者的觀點趨于一致,即人格的基本結構由五大因素構成 [4]。 McCrae & Costa編制的“大五”人格問卷NEO-PI,許多心理學家都根據自己的研究,重復得到了類似的因素,但在命名上存在差異。張建新等人(張建新,周明潔,2006)根據中國人人格結構的具體情況對其進行了修訂,提出六因素假說[5]。大五人格特質模型是對人格結構的一種良好描述,可以用于解釋個體人格的差異性。
關于人格特質與職業傾向的關系,馮艷丹和張利燕(2007)指出:神經質與經營型存在正相關,與常規型存在負相關;外傾性與經營型存在負相關,與常規型存在正相關;開放性與研究型、藝術型存在顯著的負相關,與社會型存在負相關,與常規型存在十分顯著的正相關;宜人性與社會型存在十分顯著的負相關;責任心與現實型、社會型和經營型存在負相關[6]?;趯σ延醒芯康氖崂戆l現,許多研究集中在職業傾向對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的意義和中學生的專業選擇等方面,結論也各有不同。本文立足于大學生,并以寧夏大學學生為樣本進行研究是由于目前就業形式日趨嚴重,許多學生面臨著職業選擇的困境,了解大學生人格特質與職業傾向的關系,以期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提供指導。
二、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抽樣,選取寧夏大學不同院系的270名學生,共發放問卷270份,回收問卷247份,有效問卷201份,回收有效率為74.3%。被試基本信息如表1。
表1 被試基本信息
N 百分比(﹪) N 百分比(﹪)
性別 男 89 44% 教師 24 12%
女 112 56% 公務員 33 16%
專業 文學 52 26% 父母職業 商人 27 14%
理工 97 48% 工人 38 19%
經濟 29 14% 農民 62 31%
藝術 23 12% 其他 17 8%
總數 201 100% 總數 201 100%
2.2 研究工具
2.2.1 “大五”人格量表
“大五”人格量表,Oliver P. John編制,后經黃希庭等于2002年翻譯并修訂。問卷用于測量人格的五個維度:神經性、宜人性、開放性、外向性、謹慎性。該量表的分量表及總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均在0.75~0.9之間,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是測量人格差異的有效工具。#p#分頁標題#e#
2.2.2 Holland職業傾向量表
Holland職業傾向量表,北京師范大學輔仁應用心理發展中心于1990年修訂,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在0.72~0.86之間,具有較高的信效度。本研究采用“感興趣的活動”、“擅長的活動”和“喜歡的職業”三個部分來測量被試的職業傾向。
2.3 數據處理
運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主要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偏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三、結果分析
3.1 職業傾向在性別上的差異比較
運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不同性別大學生的職業類型進行差異性檢驗,結果如表2:
表2職業類型在性別上的差異檢驗 (M±SD)
男(N=89) 女(N=112) t
實際型R 7.66±6.623 5.73±5.744 0.879*
藝術型A 7.63±5.151 8.21±4.028 -1.367
調查型I 6.96±6.131 5.93±3.977 5.138
社會型S 9.93±5.196 13.91±5.759 1.95**
事業型E 8.43±5.145 9.82±4.949 -0.406
常規型C 6.04±3.686 5.83±3.751 -2.176
注:* p<0.05 ** p<0.01
t檢驗結果顯示:實際型R和社會型S這兩個職業傾向類型在不同性別上存在顯著性差異。而藝術型A、調查型I、事業型E、常規型C四個職業傾向類型在性別上差異不顯著。
3.2 職業傾向在專業類型上的差異比較
運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對文科類、理工類、經濟類和藝術類四個不同專業類型上的職業傾向進行差異性檢驗,結果如表3:
文學(N=52) 理工(N=97) 經濟(N=29) 藝術(N=23) F
實際型R 3.02±3.681 10.09±6.758 5.14±2.083 1.70±1.428 30.886**
藝術型A 6.87±4.059 7.35±4.407 7.00±3.798 14.17±1.193 21.192**
調查型I 3.25±2.589 9.21±5.483 6.24±1.864 1.74±0.689 35.047**
社會型S 13.65±5.372 12.48±6.245 11.07±5.331 8.70±4.226 4.478**
事業型E 10.38±4.348 9.08±4.825 10.14±7.530 5.87±0.344 4.866**
常規型C 3.85±2.173 7.82±2.997 6.76±4.549 1.57±1.441 39.228**
表3 職業傾向在專業類型上的差異檢驗 (M±SD)
注:* p<0.05 ** p<0.01
結果顯示六種職業傾向在四個專業類型上的差異均顯著。事后檢驗結果顯示,在實際型R這一職業類型上除文學類和藝術類沒有顯著差異以外,其他各組之間差異均顯著;在藝術型A上藝術類和其他專業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而其他專業之間差異不顯著;在調查型I上,文科類、理工類、經濟類和藝術類各組之間差異均顯著;在社會型S上藝術類與文學類,藝術類與理工類的差異顯著,其他各組均不顯著;在事業型E上藝術類和其他三個專業之間差異顯著,而其他三個專業各組之間差異不顯著;在常規型C上除理工類和經濟類這一組差異不顯著外,其他各組之間的差異均顯著。
3.3職業傾向在父母職業類型上的差異比較
對六個不同父母職業類型的大學生的職業傾向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的結果如表4:
表4 職業傾向在父母職業類型上的差異檢驗 (M±SD)
教師(24) 公務員(33) 商人(27) 工人(38) 農民(62) 其它(17) F
實際型R 12.33±8.928 3.85±2.36 5.07±3.540 5.11±1.590 9.23±7.291 2.35±2.029 14.743**
藝術型A 7.13±1.513 10.64±3.16 10.85±5.134 7.95±4.119 6.52±4.605 10.41±4.988 5.348**
調查型I 10.08±4.680 3.55±2.373 13.41±7.329 6.37±2.889 8.48±6.388 2.35±1.320 12.768**#p#分頁標題#e#
社會型S 14.75±5.479 11.45±3.410 4.30±3.635 14.03±5.375 10.18±5.779 10.82±6.376 3.927**
事業型E 11.42±2.062 7.88±4.878 7.19±6.077 9.00±6.994 8.23±4.178 10.06±5.018 2.605*
常規型C 8.63±2.618 2.76±2.208 3.52±2.622 7.68±3.111 6.97±3.324 1.88±2.497 21.761**
注:* p<0.05 ** p<0.01
結果顯示,職業傾向在父母職業類型上的差異均顯著。事后檢驗結果顯示:在實際型R上,父母職業類型的教師組與農民組、公務員組、商人組、其它組之間的差異顯著,農民組與公務員組、商人組、工人組;工人組與白領組之間的差異顯著,其它各組之間的差異均不顯著。
在藝術型A上,公務員組與農民組、教師組的差異顯著、其它各組之間均不顯著。
在調查型I上,教師組與公務員組、商人組、工人組之間差異顯著,公務員與農民組、工人組之間差異顯著,其它各組之間差異均不顯著。
在社會型S上,農民組與工人組、教師組之間的差異顯著,其它組與教師組之間的差異顯著,其它各組之間的差異均不顯著。
在事業型E上,教師組與公務員組、農民組之間差異顯著,其它各組之間的差異均不顯著。
在常規型C上,教師組與公務員組、商人組、之間的差異顯著,公務員組與工人、農民、其它各組差異顯著,其它組與工人、農民組之間的差異顯著,其它各組之間的差異均不顯著。
3.5 人格特質和職業傾向的相關分析
由于性別、專業類型和父母職業對職業傾向也有影響,因此以人格的五個因子和職業傾向的六個類型作偏相關分析,結果見表5。
表5 大五人格傾向和職業傾向相關系數矩陣(Partial Correlation) (N=201)
實際型R 藝術型A 調查型I 社會型S 事業型E 常規型C
外向性 0.005 0.421** 0.033 0.294** 0.42** 0.215**
謹慎性 0.152* 0.303** 0.257** 0.242** 0.146* 0.143*
宜人性 0.437** 0.132 0.245** 0.141* -0.061 0.079
神經質 -0.075 -0.157 -0.006 -0.346** -0.253** 0.028
開放性 -0.185** 0.584** -0.126 0.178* 0.068 -0.223**
注:* p<0.05 ** p<0.01
結果顯示,外向性和藝術型A、社會型S、事業型E、常規型C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而外向型和實際型R、調查型I的之間不存在顯著的相關;謹慎性和六個傾向類型均存在顯著正相關;宜人性與實際型R、調查型I 、社會型S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而其與藝術型A、事業型E、常規型C之間不存在顯著相關;神經質與社會型S、事業型E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和實際型R、藝術型A、調查型I、常規型C之間不存在顯著相關;開放性與實際型R、常規型C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和藝術型A、社會型S存在顯著的正相關,與調查型I和事業型E不存在顯著相關。
四、討論
4.1 職業傾向在男女性別上的差異
在實際型R和社會型S兩個職業傾向上,t檢驗的結果表明男女生之間存在顯著差異。石麗(2004)的研究也表明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實際型、社會型和常規型上存在差異[7]?;籼m德職業類型理論認為實際型得分高的人,往往喜歡擺弄和操作工具,機械,電子設備等具體有形的實物,不喜歡和人打交道的活動,厭惡從事教育性,服務性和勸誘說服性的職業,并且表現出看重具體事物的價值觀。在現實生活中,男生在動手操作能力上要優于女生,女生善于傾聽,在了解別人、社會交往、親和力等方面優于男生。因此男女生在這兩個類型差異顯著,與已有的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
4.2 職業傾向在專業類型上的差異
根據表3,發現六個職業傾向在不同專業類型上的差異均顯著。差異存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同專業的學生所學課程不同,學校對不同專業學生的專業素養要求及培養模式有很大的差異。理科類的學生所學的課程偏重于實際操作和研究;而藝術類學生則更偏重于審美、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塑造;文科類課程多傾向于書面及口頭的表達能力的培養;經濟類的課程則更多是對處事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塑造。
各專業類型事后檢驗結果顯示,在實際型R上,文學類和藝術類沒有顯著差異,這是由于這兩個專業所開設的課程的性質有相似性,都注重審美能力和感性認識的培養,而不注重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在藝術型A上藝術類和其他幾類專業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而其他專業類型之間差異不顯著。因為對藝術類學生的藝術能力要求高于其他學生,而其他專業類型之間在藝術能力上沒有差異;在社會型S上藝術類與文學類,藝術類與理工類這兩組的均值差異顯著。從這三個組在社會型S上得分的均值來看,文科類和理工類在社會型上的平均分明顯高于藝術類,這是由于理科類和文科類所受的專業訓練與社會活動有很密切的關系,而藝術類學生平時專注于藝術創作,在與人打交道的能力上都相對弱于文科類和理工類。在事業型E上藝術類和其他三個專業之間差異顯著,而其他三個專業各組之間差異不顯著。原因是藝術類的學生所學的專業專業性強,專業技能單一,在職業選擇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事業型上得分低于其他兩組。#p#分頁標題#e#
4.3 職業傾向在不同父母職業類型上的差異
由于父母的職業特性不同所營造的家庭氛圍不同,對孩子的教育和影響也有所不同。受父母職業類型的影響,子女在職業傾向上會呈現出差異性。楊琴(2007)的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擁有高的學歷或淵博的知識,及良好的興趣品質,如對美術、音樂、文學等擅長或感興趣,孩子將從小受到良好的影響,知識水平也會相應提高,并可能繼承父母所從事的職業或所感興趣的職業[8]。本研究結果顯示,職業傾向在父母職業類型上存在顯著差異,這與以往研究具有一致性。
4.4 人格特質和職業傾向的相關關系
4.4.1 外向型人格與職業傾向
研究發現外向性人格與社會型和事業型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張忠豪(2006)的研究也表明,外向性人格傾向與社會型和事業型職業類型之間存在較好的匹配性[9] ,原因是外向性人格得分高的人多表現為熱情自信,善于交際。而社會型和事業型得分高的人則表現為對社會交往感興趣,具有支配、勸說和使用語言的技能。因此外向性人格特質得分高的人,傾向于選擇社會型和事業型的職業。
本研究發現藝術型A和常規型C與外向型人格特質之間存在正相關,這與以往的研究有所不同。出現這一結果可能是由于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審美和生活品位的追求也逐步提高,尤其是大學生群體,大部分人都會樂器,舞蹈等藝術類活動來豐富課余生活和精神世界。同時,受到寧夏就業現狀的影響,大部分學生都傾向于從事常規型這樣穩定的職業,大部分學生畢業后都會選擇考公務員,去做這樣有規律且又穩定的工作。
4.4.2 謹慎性人格與職業傾向
本研究結果表明,謹慎性與常規型C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已有的研究也發現謹慎性維度上得分高的人,責任心強,做事有條不紊,高標準、嚴要求,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10]。同時,謹慎性和實際型R、藝術型A、調查型I、社會型S、事業型E都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這樣的結果多是由于受到文化環境的影響,大學生有較高的社會道德感和社會責任感,因此謹慎性的人格特質對各個職業傾向類型的影響都很顯著。同時也不排除被試在進行問卷調查時,不可避免地產生了社會贊許性反應傾向,影響了問卷的得分。
4.4.3 宜人性人格與職業傾向
研究發現,宜人性人格與社會型S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因為宜人性表示利他、友好、富有愛心,得分高的人樂于助人、可信賴和富同情心,注重合作而不強調競爭。而社會型S得分高的人喜歡與人打交道,善于表達,喜歡傾聽和了解別人,喜歡社會交往,親和力強,有較強的合作精神,關心社會問題,有教導別人的能力,其典型的職業包括社會工作者、心理咨詢師等。因此宜人性人格特質往往對這樣的職業類型比較感興趣。
宜人性與實際型R、調研型I之間也存在顯著的相關,究其原因,宜人性人格的個體為人和善,喜歡與他人合作而不喜歡競爭。而實際型R和調查型I這兩個職業類型是競爭性相對較小的職業類型,因此大部分宜人性人格得分較高的個體就對這兩個職業類型有更多的興趣。
4.4.4 神經質人格與職業傾向
神經質維度得分高的個體感覺靈敏,感情脆弱,情緒不穩定,容易體驗到心煩意亂的感覺[24],不適合從事與人接觸的工作,適合做一些需要感性思維的工作,比如藝術創作。本研究結果顯示,神經質與社會型S、事業型E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這與理論假設是相一致的。
4.4.5 開放性人格與職業傾向
本研究顯示,開放性與實際型R、常規型C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和藝術型A、社會型S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根據大五人格理論,開放性人格得分高的對經驗持開放、探求態度,而不僅僅是一種人際意義上的開放。這一緯度的特征包括活躍的想象力、對新觀念的自發接受、發散性思維和智力方面的好奇。對于規律的,固定的,甚至呆板的活動表現出排斥態度,而更喜歡有創造性參與的活動。因此本研究結果與理論假設具有一致性。
五、結論
5.1 性別、專業類型和父母的職業類型對大學生的職業傾向有影響。
5.2外向性人格與藝術型A、常規型C事業型E、社會型S之間呈正顯著正相關;
5.3謹慎性人格與人職業傾向各維度均存在顯著正相關。
5.4宜人性人格與社會型S、實際型R、研究型I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
5.5神經質與社會型S、事業型E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
5.6開放性與實際型R、常規型C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和藝術型A、社會型S存在顯著的正相關。
參考文獻:
[1] 方俐洛, 白利剛, 凌文銓. HOLLAND式中國職業興趣量表的建構[J]. 心理學報, 1996, 2(28): 113~119.
[2] 張文新. 青少年發展心理[M]. 濟南: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2: 35~66.
[3] McCrae, R. R., & Costa, P. T.,Jr. The structure of interpersonal traits: Wiggins’ circumflex and the five-factor model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9, 56: 586~595.
[4] 劉繼亮, 孔克勤. 人格特質研究的新進展[J]. 心理科學. 2001, 3(24): 294~296, 289.
[5] 張建新,周明潔. 中國人人格結構探索—人格特質六因素假說[J]. 心理科學進展,2006,4.
[6] 馮艷丹, 張利燕. 大學生人格特質與職業興趣的關系研究[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07, 2(15): 126~128.#p#分頁標題#e#
[7] 石麗. 當代大學生職業興趣研究[D]. 碩士學位論, 文蘇州大學, 2004: 19~25.
[8] 楊琴. 大學生職業取向與職業興趣、人格的關系研究[D]. 碩士學位論文, 中南大學, 2007: 28~32.
篇9
【關鍵詞】大學生;人格特征;職業價值觀;擇業效能感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高校擴招加之經濟增速放緩致使大學畢業生人數急劇增長,高等教育正由“精英化”向“大眾化”過渡,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從實際情況和理論研究成果來分析,大學生“就業難”除了外部的社會因素外,大學生自身人格方面的缺陷也是重要的因素。在以往的研究中,人格類型、職業價值觀和擇業效能感均被認為在個體的職業決策和職業行為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對于大學生的教育培養和就業指導而言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研究職業價值觀便于了解大學生在面臨職業選擇時看重什么,并將他們的需要同他們的自身情況和社會的需求進行比較,以便開展針對性的指導工作,幫助他們樹立合理、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擇業效能感強調的是擇業過程中人的主體因素的作用,對擇業效能感的研究能夠了解個體在職業選擇行為中對各種任務的信心,以便在他們信心不足的項目上提供必要的幫助。
鑒于此種情況,本研究試圖以高校大學生為對象,以人格特征為視角,探討其與職業價值觀和擇業效能感的關系,為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更好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提供基礎。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假設
1. 不同人口學統計變量的高校大學生在人格特征、職業價值觀和擇業效能感上存在著顯著差異。
2. 高校大學生人格特征與職業價值觀和擇業效能感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
3. 大學生的人格特征對職業價值觀和擇業效能感有顯著的預測效果。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在湖南師范大學、湘潭大學、湖南科技大學、長沙大學四所高校發放問卷350份,回收339份,回收率96.9%,剔除無效問卷21份,剩余有效問卷318份,有效率為93.8%。
(三)研究工具
1. 《大五人格量表》
本研究采用了以 Costa 等人的大五人格模型為基礎形成的“大五人格問卷”簡化版,其信度效度得到普遍認同。
2. 《職業價值觀量表》
本研究使用凌文輇等編制的適合我國國情的職業價值觀問卷,該問卷具有較高的信度,α系數為0.839,被我國的學者們廣泛使用。
3. 《擇業效能感量表》
采用上海師范大學2003屆碩士畢業生龍燕梅修訂的《大學生擇業效能感量表》。整個量表的同質性信度系數和重測信度分別為0.8953和0.851,且有較好的構想效度。
三、研究結果
(一)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基本特征
本量表共22個題目,分為三個維度:聲望地位、保健因素、自我發展因素。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得分情況見表3-1,結果表明,大學生在聲望地位維度得分中等水平,在保健因素和自我發展因素維度上平均分較高,說明大學生對擇業的保健因素和自我發展因素看的較為重要。得分的標準差較大,尤其是聲望地位因素的標準差為 7.57,說明在聲望地位因素上,大學生個體差異較大。
(二)大學生擇業效能感的基本特征
本量表共分 5 個分量表,每個分量表的總分為 25 分,在量表的平均數上來看(見表3-2)被試的平均得分較高,表明被試的擇業效能感較好,得分的標準差較大,說明擇業效能感的個體之間有較大差異。在這5個分量表中,自我評價的平均分最高為17.87,制定計劃的平均分最低為16.68。
(三)大學生的人格特征與職業價值觀、擇業效能感的關系
1. 大學生的人格特征與職業價值觀、擇業效能感的相關性分析
為研究大學生的人格特征與職業價值觀、擇業效能感的相關性,本研究將大五人格的五個維度分別與職業價值觀和擇業效能感的總分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具體結果見表3-3,結果表明:大五人格五個維度與職業價值觀的相關性均未達到顯著水平;大五人格中社交性、利他性和道德感三個維度與擇業效能感存在顯著的正性相關,適應性維度與擇業效能感存在顯著的負性相關。
2. 大學生的人格特征與職業價值觀、擇業效能感的回歸分析
為了進一步探討大學生的人格特征對職業價值觀、擇業效能感的預測作用,在前面研究的基礎上,我們以大五人格五個維度為自變量,分別以職業價值觀總分和擇業效能感總分為因變量,運用逐步回歸分析其之間的關系。
由于大五人格五維度與職業價值觀的相關性不顯著,所以在逐步回歸過程中沒有提取到任何自變量進入回歸方程。
由表3-4可以看出,在擇業效能感因變量上,有三個自變量進入回歸方程,這四個變量可以解釋因變量19.3%的變異量,其中道德感可以解釋13%,利他性可以解釋3.5%,適應性可以解釋2.8%。標準化回歸方程為:擇業效能感=0.246×道德感+0.183×利他性-0.176×適應性。
四、討論
(一)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基本特征
本研究發現,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得分在中等偏上,在聲望地位維度得分中等水平,在保健因素和自我發展因素維度上平均分較高,說明大學生對擇業的保健因素和自我發展因素看的較為重要。得分的標準差較大,尤其是聲望地位因素的標準差為 7.57,說明在聲望地位因素上,大學生個體差異較大。
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得分中,自我發展因素為最高,其次為保健因素,聲望地位因素。這說明我國大學生目前對職業的態度還是更加關注自我發展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大學生最不注重職業的聲望地位,一方面說明大學生比較務實,另一方面現在社會大學生嚴重飽和,競爭比較激烈,他們選擇一些小的單位或者企業先去鍛煉自己的能力,然后再次就業去實現自我的提升和實現。
(二)大學生擇業效能感的基本特征
本研究中,大學生擇業效能感水平整體較高,個體之間差異較大。各個維度之間比較,自我評價維度的得分最高,制定計劃維度的得分最低。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大學生在如何制定擇業計劃上最需要得到幫助,他們當中很多人對自己的擇業方向不明確,對未來什么樣的職業適合自己感到茫然。自我評價得分較高,說明大學生對自身能力、職業興趣愛好、職業價值需求有正確的認識和了解,能較為正確和客觀地評價自己。
(三)大學生的人格特征與職業價值觀、擇業效能感的關系分析
由相關分析表明:大五人格五個維度與職業價值觀的相關性均未達到顯著水平;大五人格中社交性、利他性和道德感三個維度與擇業效能感存在顯著的正性相關,適應性維度與擇業效能感存在顯著的負性相關。說明大五人格和職業價值觀之間的相關性不高;大五人格中社交性、利他性和道德感越高擇業效能感越強;適應性越高擇業效能感越低。
為了進一步弄清大五人格和擇業效能感之間的關系,我們進行了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以大五人格五維度預測擇業效能感時,道德感、利他性和適應性三個維度能聯合預測擇業效能感19.3%,從個別變量的解釋量看,以道德感維度的預測力最佳?;貧w分析表明,大五人格中道德感、利他性和適應性三個維度對擇業效能感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
五、結論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本研究可以得出一下結論:
(一)大學生的人格特征與職業價值觀相關性較低,大五人格五個維度與職業價值觀的相關性均未達到顯著水平。
(二)大學生的人格特征與擇業效能感有著密切的關系,大五人格中社交性、利他性和道德感三個維度與擇業效能感存在顯著的正性相關,適應性維度與擇業效能感存在顯著的負性相關?;貧w分析顯示:大五人格中道德感、利他性和適應性三個維度對擇業效能感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
參考文獻
[1] 方俐洛,凌文輇,高晶,劉大維.跟蹤操作業績與人格特征的關系[J].心理學報,1992(02).
[2] 王登峰.人格特質研究的大五因素分類[J].心理學動態, 1994,2(1):34-41.
[3] 王登峰,方林,左衍濤.中國人人格的詞匯研究[J].心理學報,1995,4:400-405.
[4] 黃希庭,張進輔,李紅等.當代中國青年價值觀與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5] 凌文輇,方俐洛,白利剛.我國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研究[J].心理學報,1999,3:392-347.
[6] 廖泉文.人力資源發展系統[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0,4:123-130.
[7] 金盛華,李雪.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手段與目的[J].心理學報,2005,(5):34-38.
篇10
【關鍵詞】完美主義;人格障礙;對權威的畏懼感;權威主義;大學生
TheRelationshipbetweenPerfectionism,FearofAuthority,andPersonalityDis ordersofCollegeStudents.LiuCan,ZiFei.
Departmentofpsychology,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Beijng10008 3.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relationshipbetwecnperfectio nism,fearofauthority,andpersonalitydisorders.Toinvestigateobjectiveneg ativeperfectionismdefinedbyZNPQcanbeusedtodiagnosethecompulsiveperso nalitydisorder.Methods108collegestudentswereassessedwith ZiFeisNegative
PerfectionismQuestionnaire(ZNPQ),FearofAuthori tyQuestionnaire(FOA),andChinesePersonalityDisordersInventory(CPDI).Corr elationstatisticalanalyseswereusedtoexaminetherelationshipsofthesethr eevariables.ResultsNegativeperfectionismismoderatelyasso ciatedwithType-Cperson alitydisordersinDSM-IV-TR.Negativeperfectionismisweaklyornotcorrelated withothertypesofpersonalitydisorders.Therelationshipsbetweenfearofau thorityandpersonalitydisordershavethesimilarpattern.Conclusion Negative perfectionismandfearofauthorityarepredictiveforpersonalitydisorders,es
peciallyType-Cpersonalitydisordersamongcollegestudents.Therefore,theset wopsychologicalprocessesshouldbegiveattentioninthepracticeofcounselin g,psychotherapy,andeducation.NegativeperfectionismdefinedbyZNPQcanbeu sedtodiagnosethecompulsivepersonalitydisorder.
【KeyWords】Perfectionism;PersonalityDisorders;Fearofauthority;
Authoritarianism;CollegeStudents
完美主義是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的一種人格特質,深刻影響人們的認知、情感、行為和 生活質量。一系列研究表明,完美主義與強迫癥、神經性厭食癥、焦慮、抑郁、羞怯、懼怕 否定、低自尊等心理困擾都有關系[1]。美國《心理障礙與診斷手冊》(DSM-IV-TR )將完美主義列為強迫型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之一[2]。
不同的研究者對完美主義概念的內涵有著不同的理解,大體可分成兩派,一派認為完美 主義是消極特質,另一派則認為完美主義既有消極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3]。 本文采用訾非提出的中國文化環境下的“消極完美主義”定義,即一種以害怕錯誤和避免失敗為特征 的完美主義心理傾向,包含5個相互關聯的特征:“猶豫遲疑”、“害怕失敗”、“過度謹 慎和仔細”、“過度計劃和控制”和“極高目標和標準”[4]。
完美主義一直被看作強迫型人格障礙的一個典型癥狀。但Hewitt和Flett采用自編的3維度 完美主義量表(MPS)對某醫院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完美主義與多種人格障礙的關系的調查發 現,完美主義與強迫型人格障礙的相關不高,卻與邊緣型和回避型人格障礙有較強的正相關 [5]。王婧、訾非的一項研究表明,高中生的完美主義(Frost完美主義量表得分) 與回避型、依賴型人格障礙傾向的相關高于它和強迫型人格障礙傾向的相關[6]。 這些研究結果與DSM-IV-TR診斷標準中把完美主義視作強迫型人格障礙的典型特征的提法相 矛盾,值得深入探究。
對權威的畏懼感是權威主義的一個特征[7]。王婧和訾非的研究發現,對權威的畏 懼感與高中生的多種人格障礙傾向有關,尤其與回避型人格障礙傾向的相關程度較高。對權 威的畏懼感與完美主義也有一定程度的相關[8]。尚未有文獻報告在大學生群體中 對權威的畏懼感與人格障礙傾向的關系。本研究采用定量的方法,以大學生為樣本,采用本土化的問卷測量工具,對完美主義、 對權威的畏懼感和人格障礙傾向的關系進行探究。并考察消極完美主義能否成為診斷強迫型 人格障礙的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被試北京某所高校108位一~四年級大學生參加本研究,其中男生59人,女生49人。 年齡18~24歲 ,平均為21±1歲。
1.2材料本研究使用的問卷測量工具包括:①消極完美主義測量問卷(ZNPQ)。問卷共 有38個項目,測量消極完美主義的5個維度[4];②對權威的畏懼感問卷,含有8個 條目,用來測量個體對來自權威的否定評價的懼怕程度[8];③中國人人格診斷量 表。由梁耀堅等人根據美國DSM-IV-TR標準編制,用于檢測中國人群各種人格障礙類型。該 問卷測量10種主要人格障礙類型[9]。根據DSM-IV-TR的標準,10種人格障礙可分成 A、B、C3組。A組人格障 礙以古怪和難以與人建立關系為特征,B組以情緒不穩定和戲劇化為特征,C組以焦慮、擔憂 和情感抑制為特征;④本研究還采用了中國精神障礙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CCMD-3)中檢 測強迫型人格障礙的7個項目。其評分標準和提問方式參照CPDI;7個項目的內部一致性系數 為0.71[10]。
運用SPSS11.5進行數據統計分析。由于樣本量(人格障礙患者在人群中不到5%)的限制,本 研究不區分人格障礙患者和非人格障礙患者,而是運用相關分析計算樣本群體的人格障礙問 卷得分和其他兩個變量的關系,因而本研究中的被試的CPDI得分只可稱作“人格障礙傾向得 分”。
2結果
2.1完美主義與人格障礙傾向的關系完美主義總分及各維度與人格障礙各類型的相關見 表1。除分裂型、表演型和型人格障礙傾向得分與完美主義總分及各維度相關不顯著 外,其他7種人格障礙傾向得分均與完美主義有一定程度的相關,相關系數在0.32~0.62(pe arsonr,下同)。完美主義總分與其中的強迫型、回避型、依賴型人格障礙傾向的相關程度 較高(相關系數分別為0.53、0.50、0.39,P
完美主義的“猶豫遲疑”和“害怕失敗”兩個維度與人格障礙傾向總分相關程度較高,分別 為0.51和0.45,P
2.2完美主義與對權威的畏懼感的關系權威的畏懼感與完美主義總分呈中等程度的正相 關,相關系數為0.56,P
2.3對權威的畏懼感與人格障礙傾向的關系對權威的畏懼感與人格障礙傾向的相關見表1。DSM-IV-TR的10種人格障礙中,只有分裂型 、表演型、型3種人格障礙傾向與對權威的恐懼感無相關,而其他的人格障礙得分與 對權威的畏懼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關,其中,回避型和依賴型與對權威畏懼感的相關程 度較高,相關系數達到0.50以上。CPDI強迫型人格障礙得分和CCMD-3強迫型人格障礙得分都 與對權威的畏懼感有中等程度的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37和0.44(P
對權威的畏懼感與人格障礙傾向的相關情況與完美主義與人格障礙傾向的相關類似,都是與 分裂、表演和型人格障礙無關,而與回避、依賴和強迫型人格障礙相關比較顯著。在 DSM-IV-TR診斷標準中,回避、依賴和強迫這3種類型構成“C組”人格障礙,以高水平的擔 憂、焦慮和情感抑制為特征。不過,對權威的畏懼感與回避和依賴型人格障礙傾向相關最顯 著,而完美主義與強迫型人格障礙傾向的相關最為顯著。
2.4消極完美主義、對權威的畏懼感對人格障礙傾向的多元回歸采用stepwise多元回歸分析,以消極完美主義和對權威的畏懼感作為預測變量對人格障礙傾 向總分進行預測,發現人格障礙傾向總分約有31.2%的變異可由這兩個變量共同預測。當完 美主義先于對權威的畏懼感進入回歸分析時,前者解釋完美主義總變異的26.4%,后者附加5 .3%的變異解釋量。反過來,當對權威的畏懼感先于完美主義進入回歸分析時,前者解釋完 美主義總變異的23.7%,后者附加7.5%的變異解釋量。因此,消極完美主義和對權威的畏懼 感獨立解釋12.8%的人格障礙變異(5.3%±7.5%),共同解釋18.4%的人格障礙變異。說明 這兩個變量重疊的部分對人格障礙傾向的預測作用頗為明顯,也說明這兩個概念之間存在較 為密切的聯系。
3討論
本研究中選用的兩種強迫型人格障礙測量(CCMD-3和根據DSM-IV-TR的CPDI),都與完美 主義總分有較強的相關,且強迫型人格障礙是唯一一個與完美主義所有維度都相關的人格障 礙類型,說明采用消極完美主義問卷(ZNPQ)所測量的完美主義的確是強迫型人格障礙的典 型特征。此外,本研究中,CCMD-3中的強迫型人格障礙得分與完美主義的相關更顯著一些, 說明CCMD-3的檢測標準可能更準確地描述了中國人群的強迫型人格特征。
本研究與王婧和訾非對高中生的完美主義傾向與人格障礙傾向的相關研究結果不一致, 在該研究中,高中生的完美主義傾向與回避和依賴型人格障礙傾向的相關高于它與強迫型人 格障礙的關系[6]。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可能與該研究中測量這兩個概念的量表有 關。首先 ,王婧和訾非的研究中測量完美主義的是弗羅斯特多維完美主義量表(FMPS),該量表在完 美主義的定義上存在一些問題,如沒有區分積極和消極的完美主義,沒有真正測量完美主 義者過度追求精確、秩序、細節的傾向等,而本研究采用本土化的消極完美主義問卷(ZNPQ ),其對完美主義的測量更為準確[4],因而得到的結果更接近心理診斷的理論常 識。其次,王婧和訾非的研究只選用了以DSM-IV-TR為診斷標準的強迫型人格障礙測量,本 研究兼用了DSM和CCMD的標準,后者可能更符合中國人群特征。不過,王婧和訾非的研究采 集的是高中生樣本,而本研究樣本為大學生,故不能排除樣本差異對結果的影響。將來可通 過在高中生人群中重復本研究工作,驗證以上解釋是否正確。本研究與Hewitt和Flett對精 神科患者的完美主義與人格障礙的相關研究結論也不一致[5],原因可能是Hewitt 和Flett采用的MPS所測完美主義的概念與人格障礙診斷中涉及的完美主義概念在含義上存在 差異;另外,Hewitt和Flett使用77個精神科病人作為樣本,無法代表正常人群的情況。
對權威的畏懼感與C組人格障礙的相關程度最高,這也是值得注意的結果。根據客體關 系理論,個體的人格傾向受其內化了的權威客體(主要是父母)的重大影響。根據本研究的 結果可以推測,C組人格障礙者可能比A組和B組人格障礙(尤其是分裂型、表演型和 型)更傾向于把權威感知成令其畏懼和不安的。當然,但這并不意味著分裂、表演和 型人格障礙與權威客體無關,因為個體與權威的關系除了畏懼,還有崇拜、反感、懷疑、順 從、敵意等多種情感模式[7]。將來的研究或可探究個體對權威的其他情感模式和 人格障礙的關系。例如,邊緣型人格與個體對權威的矛盾情感的關系,偏執型人格與個體對 權威的懷疑感的關系,自戀型人格與個體對權威的崇拜和敵意的關系等。
本研究對心理咨詢和教育的啟示在于,完美主義和權威主義是與人格障礙傾向密切相關 的兩個心理特質,可從這兩個特質去探索人格障礙、尤其是C組人格障礙的觀念模式和發展 過程,為人格障礙的研究開拓新思路,為人格障礙的心理干預提供新途徑。
4參考文獻
[1]訾非.完美主義心理研究的歷史和現狀.心理科學,2004,27(4):943-945
[2]美國精神科學會,龐天鑒譯,DSM-IV分類與診斷標準,楊森文庫精神醫學 分冊(增刊),2001,219-227
[3]方新,錢銘怡,訾非.完美主義心理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7,21(3):208 -210
[4]訾非.消極完美主義問卷的編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4):340-344
[5]Hewitt,P.L,&Flett,G.L.Perfectionismintheselfandsocialc ontexts:Conceptualization,assessment,andassociationwithpsychopathology.Jo 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1,60:456-470
[6]王婧,訾非.高中生的完美主義、懼怕否定與人格障礙傾向的相關研究.中國 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11):1022-1024
[7]訾非.大學生對權威的畏懼感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 07,15(6):622-623
[8]訾非.對權威的畏懼感、對他人否定評價的懼怕與非適應性完美主義.中國健 康心理學雜志.2006,14(4):466-469
[9]Leung,F,Cheung,F.,&Cheung,S.F.CPAI-2ProfilesofChineseFe malePsychiatricPatientsDisplayingaSignificantLevelofBorderlinePersonali tyDisorderFeature.The28thInternationalCongressofPsychology,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