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游到了紙上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03-26 14:51: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魚游到了紙上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主線問題;策略

“主線問題”是指閱讀教學中能夠引領學生揣摩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能從整體上引領學生理解品析課文內容,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作用的問題。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主線問題是教師解讀教材后精心設計的能夠統領全篇的問題,提綱挈領,具有較高的思維含量;二是主線問題引領的教學重點突出,可以從根本上擺脫以往瑣碎的閱讀分析和提問應答,確保課堂教學的有效、高效;三是選擇好主線問題,也就等于找到了教學的切入點,有助于幫助學生打開思維通道。

設計主線問題的方法多樣,可以根據文體特點確定主線問題,可以圍繞單元訓練重點設計主線問題,也可以通過題眼引發出主線問題等等,方法不盡相同。

平日教學中,經常發現有的老師教學時,主線問題設計得比較準確,可是在落實過程中卻顯得力不從心。那么如何更好地落實主線問題,從而提高閱讀課的教學質量呢?筆者就嘗試著從這一角度來闡述自己教學實踐中運用的幾種策略。

1 策略一:挑起沖突,引發交鋒

語文課堂,應該是一個不回避沖突的地方。教材中,許多課文里都隱藏著諸多的矛盾與沖突。這樣的課文,如果我們能細細地挖掘出其中的矛盾點,由此展開教學,一定會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月光曲》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主線問題一“是什么打動了貝多芬的心?”圍繞這個主線問題,我引導學生緊緊地抓住兩次對話,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學。具體落實過程如下:

1.1 研讀第一次對話。

1.1.1 提問:貝多芬被譽為‘樂圣’,一位蜚聲世界、大名鼎鼎的音樂家為什么會給一對窮兄妹彈奏曲子呢?是什么打動了貝多芬的心?請同學們默讀課文,認真地讀,細細地想,用筆畫出有關的詞、句,還可以在空白處寫上你的體會。

1.1.2 交流、理解窮兄妹的對話。

1.2 研讀第二次對話

1.2.1 提問:貝多芬彈奏了一曲,實現了盲姑娘夢寐以求的愿望。按理講,此時他該離開了,可是他不但沒有離開,卻又彈了一曲,這又是為什么呢?這一次又是什么打動了貝多芬的心?來自己再看看書。

1.2.2 交流、理解貝多芬與盲姑娘的對話。

第一次提問設計中教師用詞上運用了強烈對比:試想“樂圣…蜚聲世界”“大名鼎鼎”,這是何等的地位!可是它卻偏偏與“窮兄妹”連接在一起,身份上的巨大懸殊與差異,怎能不激起學生讀文探究的愿望?

事實也證明,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探究興趣很濃厚,在與文本對話、與師生互動的交流過程中,充分理解了貝多芬第一次彈琴的原因。之后,教師再次順勢激疑,圍繞主線問題,進行了第二次提問。第二個問題的提出,再次將學生領入本是“意料之外”但卻又在“情理之中”的認識過程之中,經歷了這樣的認識過程,學生對于貝多芬在一個鄉間僻壤遇到“知音”的激動心情、對如此熱愛音樂、懂音樂卻無法親歷音樂會現場觀看演出的窮苦人民的深切同情之心便體會得淋漓盡致。

回味這個片斷的設計,教師通過自己對文本準確而又深刻地解讀,精心設計教學問題,在圍繞主線問題展開教學時,不斷地挑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并以此作為“問題”,引領教學一路前行,讓學生在富于挑戰的思維情景中和課文充分對話,在對話的過程中充分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的視野和作者的視野得以對接與融合,實現了語言和精神的同構共生。這樣的語文課堂,因為有了沖突與融合,才顯得更加精彩。

2 策略二:追根溯源,探求原因

這一策略針對于那些具有因果關系內容的課文教學可謂行之有效。在捕捉到課文的核心內容后,引導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到課文的字里行間品詞、析句,含英咀華,從而找到源頭,明白原因,有效地理解課文內容。

例如,《魚游到了紙上》一文,運用這種策略組織教學,可以設計如下幾個板塊:

2.1 板塊一:研讀“魚游到了紙上”。

2.1.1 自讀課題,體悟“魚游到了紙上”的含義,找出相關的段落加以說明;

2.1.2 反復朗讀,說說作者是通過怎樣的描寫,使人感受到“魚”真的“游到了紙上”;

2.1.3 過渡,直指原因,引發進一步的思考:魚為什么會游到了紙上?

2.2 板塊二:研讀“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2.2.1 默讀課文,理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

2.2.2 細讀探究原因,魚為什么會“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抓住關鍵語句理解青年出神癡迷地觀察、持之以恒地練習。

2.2.3 感悟表達方法:作者對青年的動作、神態的直接描寫與其他游人表現的側面烘托。

2.3 板塊三:研讀“魚游到了紙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之間的關系。

以上的教學設計,正是緊緊地圍繞著“魚游到了紙上”這一課題,引導學生層層展開閱讀,在主線問題的落實過程中,在不斷地追問、不斷地閱讀思索中,逐步領悟到了什么是“魚游到了紙上”以及“魚”為什么會“游到了紙上”,使學生咀嚼了文本,理解了內容,習得了方法,也受到了人文的熏陶。

像三年級下冊的《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一文,也可以利用這種策略展開教學,在此就不細述了。

3 策略三:一宇穿線。層層展開

細細解讀文本,我們往往會有這樣的發現:有時作者所用的一個字或一個詞,蘊藏著無限的解讀空間,讀著讀著,你會突然覺得,那飽含深情的一字一詞,猶如飽蘸情思的濃墨,當它一遇到水之后,就會慢慢地氤氳開來……圍繞主線問題進行教學時,我們也不妨多找一找這樣的字,這樣的詞,由此引領教學,層層展開,讓學生去讀悟品析。

《冬陽?童年?駱駝隊》一文作者通過對駱駝隊的回憶,表達了自己對美好童年的魂牽夢縈,對已逝童年的依依留戀。在學習“學駱駝咀嚼”一段中,我們可以抓住一個“呆”字,引領學生反復涵詠文本,體會情感。具體設計如下:

3.1 自主讀文,引導思考:是什么讓我看呆了?

3.2視頻鏈接,深入體會:播放電影《城南舊事》中小英子學駱駝咀嚼的片段,感情朗讀,深入體會:從這個“呆”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3.3縱向比較,深刻體悟:

3.3.1提問:在文中哪個字與“呆”的意思相近?

3.3.2對比閱讀:引導學生白讀童年里“看駱駝時的表現”與成年后“回憶時的感受”兩部分內容,感受作者心境的不同。

篇2

美國教學法專家斯特林?G?卡爾漢認為:“提問是老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睆男睦韺W的角度看,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那么課堂提問在教學中是非常必要的,它是教師了解學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重要手段;是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常規環節。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教育功能,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促成學生的有效性學習。筆者認為有效課堂提問應立足于學生的發展,能夠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學習情趣的激發、學習能力形成。

一、以有效提問激活思維活動

在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活動要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教師通過有效的課堂提問為學生提供思考的平臺,引發智慧的碰撞,激發求知欲,使思維能力得以靈動飛揚。因此,教師的課堂提問要重視其思考價值,能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能開啟學生的思維閘門,能促進學生積極自主地參與學習,才視之為有效提問。

語文學習內容的豐富性為促進學生思考提供了優越的條件,教師要認真挖掘文本中的思維因素,通過提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堅決摒棄那些學生不用認真看書和深入思考隨口能答的提問。要有意識地給學生設置一些懸念,當學生帶著解開懸念的渴望學習課文時,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這樣的提問即為有效。如一位老師教《魚游到了紙上》一課時,故意把課題中的“游”寫成“畫”字,一些細心的孩子看了,就急于提醒老師寫錯。于是老師提問:“魚兒可離不得水,應該是在水里游呀!為什么說‘魚游到了紙上’呢?”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又難以一下子回答的問題,正是本課要解決的重點、難點。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帶著解開懸念的渴望開始認真地研讀起了課文。這一問巧妙地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活動,促成了學生的有效學習。

特別要提醒老師注意的是,在學生在掌握了課本知識后,對重點需要進行鞏固,重復提問容易引起學生疲勞與反感,成為無效提問。此時,教師應該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提問,讓學生想得更深,想得更廣,使提問依然有效,能激起學生的思考和回答積極性。

二、以有效提問激發學習情趣

利用課堂提問引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感情波瀾,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只有學習者對學習內容充滿興趣、疑問,其思維才會處于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才能打開感情的閘門,點燃靈感的火花,開拓思維的空間。這種積極的情感、情緒是語文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調味劑。對于學生來說,注意力能夠集中的時間相對有限,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千萬不可忽略。

如一位老師在《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教學中,根據課文中的語句“人們搖頭嘆息地走開了,大家的以為這位父親因為傷心過度而有些精神失常了”,提問學生:“這位父親是否精神失常?”這個問題就很有思考價值,能激起學生探尋人物的情感熱情。學生經過認真讀書,激烈辯論后,在深入探究的過程中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失常就是失去了一般人的常態舉動,竟然在地震后的廢墟中連續挖38小時;不失常是因為一種偉大的父愛的力量充溢著他的全身,才促使他做出驚人的舉動――連續奮戰38小時!這就是一種人間的崇高父愛!這一提問,不僅激發了學生討論的熱情,更重要的是學生在積極的情感帶動下,主動地閱讀思考文本并能作出較為深刻評判。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性質,努力尋求教學活動的最佳切入點,使提問能使學生產生好奇之心,疑惑之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給學生留下可以再發展的空間。

三、以有效提問引發質疑追問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問往往是一系列積極思維的開端。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提問,不應只是局限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單一方式。學生之間的互動提問,學生對教師的提問也應貫穿于課堂提問之中。有效的課堂提問正是學生在教師提問的基礎上進一步發現并提出新問題,形成生動活潑的互動局面。

當然,這種愿意質疑的習慣需要老師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有意識的指導培養。比如常指導學生如何緊扣課題或者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提問;如何對老師的講授內容或同學的回答進行質疑追問;平常對同學的個性回答允許保留不同的觀點等。久而久之,相信學生的質疑追問能力一定能得到發展,也能提出一些有效的問題來。

例如,教學《少年閏土》一課,在“雪地捕鳥”一段學習時,解決了作者為什么盼望下雪的問題后,一學生馬上追問:“為什么要大雪下了才好去捕鳥?”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積極展開思維,踴躍發言,闡明觀點。也更深層次地領會了課文所要說明的中心――“?。¢c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這樣的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深層次發展,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四、以有效提問培養學習能力

語文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教師應通過各種渠道,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實踐能力。學習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方法的指導,在課堂提問時應融入知識方法的遷移,滲透學法的指導,逐步引導學生向自主學習的方向發展,并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學習能力的進程,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學習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