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環的故事范文

時間:2023-04-11 13:52: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楊玉環的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楊玉環的故事

篇1

上次我們介紹了骨折患者的營養與膳食,由于骨折患者中大部分有骨質疏松,故繼續介紹骨質疏松的營養與膳食。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因骨吸收大于骨形成所致的單位體積內骨組織量減少的代謝性骨病。目前常根據其有無伴發疾病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2類。

骨質疏松患者在營養與膳食上宜食含鈣多的食物。含鈣多的食物有牛奶、奶粉、牡蠣、雞蛋、黃豆及其制品、豬骨頭湯、魚蝦、干貝等宜多食。其次,蘿卜纓、白菜、芹菜、油菜、蒜苗、韭菜、紅棗、柿子、橄欖等含鈣量較多也應多食。我國水產品很豐富特別是淡水魚,淡水魚肉鈣的含量有的比海水魚還多,而且鈣在淡水魚肉內是同蛋白質結合在一起的,更有利于消化和吸收,宜多吃一些。

同時宜補充維生素D并常曬太陽。維生素D經太陽紫外線照射后,是促進鈣沉淀骨化的重要物質,服用維生素D能增強腸道對鈣的吸收,并使之沉淀骨化,使骨質堅實。因此,骨質疏松患者宜常服維生素D并曬太陽。

另外,宜多吃含維生素C多的食物,如酸性水果、新鮮蔬菜等,保證鈣的吸收。宜食適量補充氟。飲用水中含微量氟化物,有助于防治骨質疏松。研究提示飲用含氟水5~10年的

失眠患者的營養與膳食

失眠又稱不寐,是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種病癥。臨床表現不一,有難以入睡,睡而易醒,時睡時醒,甚至徹夜不眠癥狀等。因思慮太過,心脾受傷,陰虛陽亢心腎不交,心虛膽怯心神不寧等原因造成心神不寧、神不守舍而發生失眠。

宜選擇容易消化的流質、半流質飲食,如面片湯、清雞湯龍須面、小餛飩、菜泥粥、肉松粥、肝泥粥、蛋花粥、菜湯、牛奶、蛋湯、蛋羹等。

宜清淡少油膩,既滿足營養的需要,又能增進食欲。可供給白米粥、小米粥、小豆粥,配合甜醬菜、大頭菜、榨菜或豆腐乳等小菜,以清淡爽口為宜。

宜少量多餐,減輕脾胃的負擔。宜食用含有粗纖維的食物,如菠菜、蘋果、香蕉等,以促進排便。

篇2

2011年6月19日晚上,馬來西亞女孩顏淑英在網上掛著QQ,看到一個叫“向日葵”的陌生網友發來的好友申請。她正準備拒絕,不經意間,鼠標點到了對方的QQ簽名:“我已癱瘓臥床二十八年,我沒有屈服病痛的折磨,而是珍惜生命的點滴與感恩,把堅強樂觀的精神帶給大家。”

看到這段話,顏淑英被深深觸動了。她想,一個常年癱瘓在床的病人,不但沒有因病悲觀消沉,反而想著要把樂觀精神傳遞給大家,這個人一定有著與眾不同的性格。想到此,她果斷按動鼠標,通過了對方的好友申請。

通過了好友驗證,兩人開始聊了起來。顏淑英問對方:“你又不認識我,怎么會加我為好友?”

“向日葵”解釋道:“我喜歡了解各國的民俗風情,剛才搜索好友時,無意中看到你的QQ所在地是馬來西亞,就冒昧加了你,請你不要介意?!?/p>

原來如此,顏淑英又好奇地問:“你行動不便,了解了又能如何呢?”

“向日葵”先發過來一個笑臉,過了一會,他又發過來一段話:“雖然我不能走,但我的心是自由的。既然活著,我就要開心度過每一天,不辜負親人的關愛。等我死后,我要把遺體捐獻給國家的醫學事業,希望在類風濕病研究領域發揮用處,拯救更多不幸的人?!?/p>

看到這段發自肺腑的話,顏淑英既心酸,又感動。對方如此真誠,她也敞開心扉,兩人越聊越投緣。

通過當晚的QQ聊天,顏淑英了解到,“向日葵”真名叫李康宇,1975年出生于唐山豐南區柳樹圈鎮一個貧困的家庭。由于遺傳和環境等原因,在他5歲那年,被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然而,家中因唐山大地震已經一貧如洗,父母只能買藥物給他進行保守治療。從那時起,李康宇就開始服用鎮痛藥緩解病痛,弱小的身軀承受了本不該遭遇的傷害。

誰知,8歲那年,李康宇的病更加嚴重。他的右膝關節最先開始變得僵硬,慢慢喪失活動能力。隨后,他的胯骨和左膝關節也先后喪失活動能力,每日只能躺在床上,連輪椅都無法乘坐。

李康宇有三個姐姐,最初的20多年,父母一直陪伴在他身邊,照顧他的飲食起居。然而,1996年,他的父親突發腦出血去世。2010年,他母親也病重不治。父母雙亡后,大姐和二姐因為經濟困難,家庭負擔重,無力承擔照顧弟弟的重任,便狠心拋下了殘疾的弟弟,從此不聞不問。還好,善良質樸的三姐和姐夫挺身而出,把弟弟接到自己家,悉心照料他,盡力給他舒適的生活。

因為從小患病,李康宇沒有上過學,他的活動范圍很小。盡管如此,他并沒有放棄過對知識的渴望。通過自學,李康宇掌握了生活中的常用漢字。后來,北京一位好心網友被李康宇的堅強與樂觀打動,送給他一臺二手電腦。好學的李康宇很快學會了上網,用網絡為自己打開了通向美麗世界的大門,并且開始寫作。至今為止,他已經發表了幾萬字作品。也正是因為網絡,他認識了顏淑英。

聽了李康宇身殘志堅的故事,顏淑英感動地落淚了。她也坦誠相待,告訴李康宇:“我1978年出生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爺爺是福建人,父親早逝,母親含辛茹苦把我和哥哥、兩個妹妹帶大。大學時,因為喜歡中華文化,我報了漢語班。畢業后,我進入慈善機構從事公益工作,隨后經常到云南、福建、臺灣等地參加公益活動,非常喜歡中國的風土人情。”

說到這里,顏淑英對李康宇說:“你就叫我阿英,你長我三歲,我以后叫你哥哥吧!”

此后,兩人每晚九點都準時上網聊天。不斷接觸中,顏淑英發現李康宇是個非常有才華的人。他雖然沒上過學,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識非常淵博,無論顏淑英問他什么,他都能對答如流,兩人交流得非常愉快。

一次聊天中,李康宇說:“阿英,我是一個只有頭和手指能動的哥哥,但如果你遇到困難,一定要告訴我,我會盡力幫助你?!鳖伿缬⒈焕羁涤畹纳屏几袆恿?,要了他的手機號碼。

遠隔千山,為愛而來

2011年6月26日晚,李康宇吃完飯,準備打開電視看看,這時,許久沒有動靜的手機響了,他按下接聽鍵,一個陌生甜美的女孩聲音在耳畔響起:“康宇哥,知道我是誰嗎?”

李康宇愣了一下,立即回答:“你是阿英?我能感覺得到,就是你?!?/p>

萬能的電話線,將身處兩國、相隔千萬里的兩人緊緊連接在了一起,兩個人的心瞬間靠近了。沒有生疏,沒有隔閡,兩人海闊天空地聊了很久,直到李康宇說:“阿英,掛了吧!這樣通話太貴了?!彪娫捘穷^的顏淑英說了句:“好的,那你早點休息,等有空了再聊?!边@才依依不舍掛了電話。此后,顏淑英經常給他打電話,她甜美的聲音成了李康宇最期待的天籟之聲。

其實,雖然沒有見面,但顏淑英在李康宇的QQ空間里,看到了皮膚白皙、骨瘦如柴的他平躺在床上的照片。她想,以這樣的姿勢,用電腦打字聊天,肯定非常吃力。為了不讓他受累,這個貼心的女孩省吃儉用,用省下的錢給他打越洋電話。

一天,電話聊天中,顏淑英突然說:“康宇哥,我想有機會就去中國,去唐山看你?!?/p>

聞聽此言,李康宇的心劇烈跳動起來,他強壓住情緒,故作平靜地說:“謝謝你!可是,我們之間距離太遙遠了?!?/p>

顏淑英卻勇敢地說:“我特別想見你,再遠都不是問題?!闭l知,李康宇說了句:“早點休息”,就匆忙掛了電話。

其實,隨著了解的加深,李康宇對顏淑英的思念和依賴越來越強烈,他發現自己早已喜歡上她了。但是,他覺得自己情況特殊,根本不能給她幸福,又怎么能向她表達愛?他害怕萬一表白失敗,連朋友都做不成。于是,他一直壓抑著自己的感情。得知顏淑英想來中國看他,他更是又喜又憂。喜的是,她那么在乎、關心自己;憂的是,萬一她親眼看到自己的情況,無法接受,而心生失落呢?想到此,李康宇非常矛盾。

這時,遠在馬來西亞的顏淑英也很煎熬。她自己也未曾想到,自己的心房會被遠隔重洋、高位截癱的中國男人打開。這么多年,在經歷一段失敗的感情后,她一直沒有遇到喜歡的人。而認識李康宇后,她覺得遇到那個緣定今生的人了,勇敢的她決定主動表白。

2011年8月1日晚,李康宇用電腦登陸QQ,剛上線,顏淑英就發過來一段改變他們一生的話:“康宇,我想告訴你,我喜歡你,想和你在一起,你是否也有同樣的感覺?”

既然郎有情,妾有意,李康宇當即敲下“我當然也愛你”,可準備發送時,他又猶豫了。這么多年,他的世界只有一張床,生活不能自理,胳膊和身體只能彎成30度角,他甚至不能給心愛的女孩一個擁抱,又有什么資格說愛她呢?

顏淑英見他一直沒有回應,又發過來一句:“生命已經如此苦難,讓我們勇敢愛一回又如何?”

李康宇被她的真誠感動得淚流滿面,既然一個女孩子都這樣無所畏懼,那么自己堂堂男子漢還害怕什么呢?想到此,他也熱烈回應:“阿英,其實我一直愛著你。雖然我沒有健康的身體,但我會努力讓你過上幸福的生活,相信我?!?/p>

看到這個回應,顏淑英喜極而泣。她決定要來中國看望日思夜想的戀人,當即開始辦理各種手續。

2011年11月13日,顏淑英啟程前往中國。千山萬水,4800公里,她毅然踏上了這段心動之旅。

當天,李康宇請兩個朋友去機場接顏淑英。下午3點,一路輾轉,兩人終于相見。

看到躺在床上、臉色蒼白的李康宇,顏淑英的淚洶涌而出。李康宇想抬起手,幫她擦去眼淚,而他的手,剛剛抬起,就無力垂下了。見狀,顏淑英蹲下來,把臉放在他的手邊,幫他完成了這個心愿。

李康宇無奈地笑笑:“阿英,你看到了,我連一個擁抱都不能給你?!?/p>

顏淑英伸出雙臂抱住李康宇:“沒關系,我抱你,一輩子?!闭f完,兩人都哭了。

在唐山停留了15天,顏淑英哪都沒去,每天都在家陪伴李康宇。兩人一見如故,互訴衷腸。這次相見,更堅定了兩人一起走下去的決心。

情比金堅,愿用一生詮釋

從中國回去后,顏淑英帶回了很多李康宇的照片,這才把自己的戀情告訴家人。得知女兒竟然愛上了一個高位截癱的中國農民,全家人頓時炸開了鍋。顏媽媽發動所有親戚來勸說女兒,但顏淑英不為所動:“雖然他是殘疾人,但在我眼里,他不比任何人差。我相信我嫁給他,會得到幸福?!?/p>

想到女兒是個穩重的孩子,顏媽媽決定先到中國,考察一番再做決定。

2012年5月5日,在哥哥和媽媽的陪同下,顏淑英第二次來到了唐山。李康宇的三姐對顏媽媽說:“阿英是個好女孩,如果嫁給了康宇,那是害了阿英?。 边@一句發自肺腑的話,讓顏家人非常感動,嚴肅的氣氛頓時緩和了下來。

一天,顏淑英的哥哥顏永祥問李康宇:“如果你娶了阿英,用什么來承擔家庭重任?”

李康宇誠懇地說:“我現在唯一能動的,就是這雙手和大腦。以后,我們可以開網店,我還可以投稿賺稿費,加上每年2300元的低保金,維持生活還是沒問題的?!?/p>

這時,顏淑英接上話:“哥哥,我還可以打臨工,做農活。生活要靠雙手創造,只要勤勞,就一定能過上好日子?!?/p>

在李家住了一個星期,顏媽媽發現,李康宇雖然殘疾,但是思維敏捷,談吐幽默,注視女兒的眼睛,溢滿了濃濃的愛意。而女兒照顧李康宇的一舉一動,都無比溫柔和有耐心??粗@對困境中深深相愛的戀人,顏家人終于同意了這段婚姻。

回到馬來西亞,顏淑英開始積極為結婚辦理各種手續。2013年7月20日,她終于帶齊了所有證件,再次來到中國。

領證前一天晚上,李康宇的三姐單獨和顏淑英談了一次,她說:“阿英,你真的決定要嫁給我弟弟嗎?婚姻可是一輩子的大事??!”

顏淑英毫不猶豫地說:“放心吧,姐姐,我考慮清楚了。這兩年來,我越是了解康宇,就越愛他。雖然生活拮據些,但這不重要,關鍵是兩人相知相愛,就足夠了?!?/p>

由于跨國婚姻只能在省民政廳辦理,7月24日,一家人合力將李康宇抬上了面包車,前往石家莊。當天,兩人順利領取了結婚證。

8月8日,顏淑英的媽媽、哥哥、嫂子,還有兩個妹妹,都遠道而來,參加她的婚禮。11點10分,婚禮正式開始。顏永祥牽著妹妹走過紅地毯,含淚將妹妹的手交給了躺在沙發上的李康宇手中。隨后,顏淑英深情望著懷中的愛人,說:“我的后半生,就想和你一起笑,一起哭,我愿做你生命里的天使,永遠陪伴你?!?/p>

話音一落,全場掌聲雷動,親友們無不熱淚盈眶。

婚后,顏淑英很快就適應了北方生活,開始全心照顧丈夫。每天,她都費勁心思,做出美味的三餐,并且耐心地喂給丈夫吃。閑下來的時候,她就坐在床上,陪丈夫說話,兩人總是聊得哈哈大笑,一如從前。

篇3

說到馬嵬坡,大家首先想到就是埋在這里的芳魂楊玉環。關于楊玉環,可能民間有很多傳說,很多版本,而這些民間傳說和我們的正史,是有著一些區別的。

于丹:正史上記載著楊貴妃埋在馬嵬坡,通過有關專家學者的考證,可能就埋在這里東北一里處的黃山宮;還有一個版本,就是楊貴妃沒有死,到日本去了。但這只是一個美好的傳說而已,當地人都不太相信,但好像很多日本人都相信,現在日本有楊貴妃墳,有日本的馬嵬坡,還有貴妃的塑像,并且在日本還有好多人自稱是楊貴妃后代,包括山口百惠等人都已經認祖歸宗了。不過我想有正史和這個傳說并存可能比較好,可以讓這個世界保留多一點可能性,可能會讓我們老百姓活得更舒坦一點。

其實我覺得老百姓心里,對于這個故事有兩套不同的稱謂體系:一個是唐玄宗和楊玉環的,這是屬于正史體系里邊的概念;另一個是唐明皇和楊貴妃,這是屬于文學演繹之后的概念。其實在正史里面,開元盛世那么長時間,應該說歷史上的李隆基還是一個有為皇帝,所以從正史角度去研究的話,對于這個皇帝他的歷史價值基本上是肯定的,但在文學里面,唐明皇和楊貴妃那段愛情就變成了紅顏誤國,而且是一個凄凄慘慘、天上人間的愛情故事。我們現在究竟是討論楊玉環還是楊貴妃,這個有的時候是不一樣的。在文學的價值里面,人們更多想到的是白居易的《長恨歌》,經歷了世世代代的演繹,直到洪的《長生殿》五十折傳奇,可以說這種天上人間、生生死死、纏纏綿綿所有故事情節,都是文人加工出來的,所以現在老百姓所消費的,更多的是情感里面的楊貴妃,更多的應該說是文學成分。

肖云儒:于老師說得非常得好,如果我們把一個版本給它固定了,老百姓也就沒有什么文學可消費了。剛才我在下邊看到前人留下的38首古詩,他們的出發點,他們的情感,他們的價值判斷是不一樣的:有的可憐美人;有的說馬嵬坡事件跟美人沒關系,是這個皇上不好;也有的說這個好,那是美人以死報君王,獻出自己的青春多好。他們的觀點都不一樣,恰恰是這些不同觀點,構成了一個文化奇觀,讓我們一代又一代地歌誦下去。歷史上實實在在的掌故流傳的越久遠,在民間的版本也就越多,那就是民間文化。并不是所有的歷史都有消費價值的,但是文化尤其是這種生生不息的民間文化,能夠觸動情感的出發點,有它的消費價值。從漢宮秋月昭君出塞然后到楊玉環,在中國四大美人故事里面,都有非常強的情感消費價值。我注意到剛剛于丹老師說,楊玉環和楊貴妃是不一樣的。就在我的這個身后,大家可以看到一個非常壯觀的亭臺樓閣式的建筑,這也是一個仿唐的建筑,它的名字就叫太真閣,它演繹的也是那種纏綿悱惻:太真是楊玉環曾經使用過的一個封號,這個封號其實是特別有意思的。當年楊玉環進宮的時候,她的身份是朔王妃,后來才變成了貴妃,在這中間楊玉環有一個過渡封號就是太真。楊玉環和李隆基的愛情,應該說在一定程度上是挑戰了社會倫理的底線,在這方面楊玉環成功了,所以有人說楊玉環是一個做女人做得特別成功的人,而且她用愛情戰勝了倫理道德這兩個傳統體系。

孔慶東:我同意這樣一個觀點,但兩個傳統體系、兩個版本都不重要。從文化的角度來說,楊玉環她實際上是性情中人,李隆基也是這樣,他同楊玉環的主奴關系、君臣關系最終成了愛情關系,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因為在我們中國的文學所反映的男性系列里邊,常常是分裂的人格,中國文學里邊的君子都對自己內心進行了之后才成為君子。西方的男性就不是這樣,像浮士德對自己的不斷的超越、哈姆雷特對惡勢力的復仇,都是既是英雄君子又是性情中人,他們有時很狂躁、很激情,但他們是合一的。不過中國的君子體系能找到另外一個宣泄渠道,就是公子系列、才子系列,如司馬相如私奔、張生爬墻、賈寶玉哭靈等等,他們宣泄我們男性中間的、性情中的一部分。當然從文化角度來說,不管歷史怎么樣,李楊愛情是最有價值的部分,也就是較早的把中國男性這種性格兩重分裂合到一起:李隆基既是君王,當然是君子,但他又有才情又是性情中人,合到了一個形象里頭。我覺得這是一個文化個案,它對我們啟發最大的,就是在幾千年以前,中國的社會就在呼喚人性,這是很重要的一點。我覺得在中國傳統價值體系里面,人們對帝王一直有一個期待模式,就是在民眾心中成功的帝王,身邊應該不會有美人的影響,一旦說跟美人有了瓜葛,讓這個美人傾世留名,這個皇帝在歷史的評價中大概不太會好,是昏君,唐明皇就是這樣一個典型。明君賢主的身邊不會有佳人故事,這是為什么呢?其實這就是肖老師剛才說的,是一種文化期待評價里面的人格分裂,也就是說當他成功的時候,他擁有江山的時候,注定美人在這里面就不能夠作為一個符號,而一旦這個美人的符號被放大,那他肯定是以誤國為前提的。我們正史里邊按照傳統的中國倫理觀念,對于楊貴妃進行了非議,這是因為她漂亮,所以唐明皇的失敗歸咎于她,這就所謂“紅顏禍水”。但從《長恨歌》到陳洪的《長恨歌傳》直到洪的《長生殿》,我們的作品和民間故事解構了這個版本,道出了楊玉環既是一個美麗女人,又是一個愛情種子,所有的作家和老百姓已經在感情里邊給她翻了案。

主持人:我問過我們現場的觀眾朋友們,我說你們愿意相信正史還是更相信民間傳說?我們有一些觀眾就愿意相信傳說,他們說因為從歷史上到現在,這個楊貴妃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一種美的化身,她到現在都是人們的一種寄托和象征,所以說楊貴妃在傳說中她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就是直到現在她在人們的心目中仍然活著,人們不愿意她死去,這是人的一種向往。

肖云儒:剛才孔慶東先生也說了,這里遺留下來的幾十座碑,碑上的一些詩句其實對楊玉環還是寄予同情的。如清代有一位官員趙長凌,他是道光年間的進士,官職為巡撫,他寫了這樣一首詩:“不信曲江信廬山,漁陽鼙鼓震秦關,禍端自是君王起,傾國何須怨玉環?!彼麑懙倪@首詩,就體現對“紅顏多禍水”的一種批判,應該說他的觀點反映了包括我們現代人對貴妃的一種評價,把唐朝由盛轉衰以及安史之亂、馬嵬兵變事件的發生,歸罪于這個美麗的女人身上,這實在有點不公平。

主持人:李隆基與楊玉環的愛情故事之所以千古流傳,在于他非常非常的復雜,很難用幾句話幾個觀點講清楚。

于丹:剛才講他們用愛情戰勝了權力,其實這里面都是可質疑的,李楊兩個人一開始就有“紅顏禍水”論的記載,而第一個顛覆這個“紅顏禍水”論的恰恰是白居易,白居易既不是統治者,也不是老百姓,他介于權力和民間之間,白居易作為一個可貴的知識分子的代表,就在于他能夠在老百姓和統治者之間找到一個縫隙,他這個《長恨歌》一方面進行了政治諷喻,同時也有意無意自覺不自覺地把一個模模糊糊的愛情寫進去了,這使老百姓一下子大開眼界,哎呀,原來他們倆倒是真的有情哪!其實你說七月七日《長生殿》,誰看見楊貴妃的魂靈了?文學到最后可以淆亂歷史,這就是說文化比它更重要!法國歷史學派的觀點認為,歷史上到底發生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講述歷史,重要的是今天我們怎么看待歷史?所有的歷史都是今天我們在說在寫,即使白居易寫的《長恨歌》,他寫的時候也已經離事情發生很久了。

孔慶東:就《長恨歌》來說,其實也有疑點,因為他的后面兩句:“宛轉娥媚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蔽矣X得當皇帝的處在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上,結果卻連心愛的女人都保護不了,而被他自己下令處死,這有點不可思議。我看到大殿側面的壁面里有《長恨歌》的描繪,中間有一幅畫講貴妃被賜死以后,唐明皇獨自逃回了宮中,這時他已成為一個面目憔悴神情憂愁的老頭,這么一個形象從表面上看,他好像是為愛情付出了很多,顯得心神俱疲,但你能完全相信嗎?應該說李楊愛情發生的初期階段,絕對不是愛情而是寵幸,是皇帝的寵幸!但是在這個進展的過程中,她達到了那個時代皇權所能賦予的最大限度的恩愛,有恩也有愛,他一方面是恩賜給愛情,一方面她有感恩的因素。剛剛引用那個“掩面救不得”,也就是他不能不要社稷要美人,所以皇帝他最后只有“救不得”?;实蹖σ粋€妃子動感情,這就表明他們的愛情已經達到了皇權所允許的最大的限度,這當然也是一種猜測,一種文化猜測。各種版本我們將它引申,老百姓從文學藝術方面的延伸,它反映了我們這個民族心靈深處對于人性、對于愛情的一種呼喚。

觀眾:我感到楊貴妃是很值得同情的,說到李隆基對楊貴妃有沒有愛情我一直表示懷疑。愛情是雙向的,楊貴妃年輕貌美,是朔王的妃子,也就是皇帝的兒媳婦,那么作為兒媳婦,皇帝的這個愛情是強加給她的,她是很無奈的。她公公能夠愛上她,這是個恥辱的事,無論從道德層面還是從感情層面以及從現實層面,她怎么能愛上這個李隆基呢? 這是皇權強加給她的,所以皇帝不但強加給她了愛情,最后還強加給了她死亡,她必須為皇權去死!在這個意義上來講,按正常的人思維來說,楊貴妃是一個非常值得同情的封建社會皇權的犧牲品,談不到愛情。我感到李隆基和楊貴妃的愛情是不符合人性的,如果說得難聽一點吧,這是一種,不是人性。

于丹:這種現象在唐代及唐以前不叫,武則天也是這樣,她雖然做過太妃但是可以被允許的,這跟現在的道德,跟明清以后的道德不一樣。我覺得現在我們的討論有一個誤區,就是我們確實把歷史上真實的考據和文化演繹之后的愛情故事混在一起互為證據了。剛才孔老師說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文學所賦予的李隆基、楊玉環的一段情感在今天提供給我們的這個模本,它很有可能已經不是歷史,也就是說從歷史上記載楊玉環、李隆基這一概念來講,我們把它作為歷史事實來進行消費,比如說朔王妃經過太真這個階段成為楊貴妃,這是一個歷史提供的事實,她有沒有愛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歷史上確實有過他們兩個在一起這么一段時期,而且一個女人的確死在馬嵬坡,這就足夠了。但是經過白居易寫了《長恨歌》,開始有了我們現在概念中的李楊愛情,于是李楊愛情從一開始就是文人所描寫的“七月七日長生殿”這樣一個故事,中國的歷史上這樣的描寫太多了。很多事情我們不必太較真。

孔慶東:李楊愛情之所以有魅力在于它有上下卷,就像足球上半場下半場一樣。上半場踢得很精彩,下半場忽然就不精彩了。我們現在假如說李楊之間真的有這種超越個人身份地位的真的愛情并在那七月七日晚上他倆忽然就你不是妃子我也不是皇上,咱倆就是小夫妻了!也許有這么一個時刻,但這個甜美的時刻過去以后,他們這個愛情到了后期顯然就不純潔了,也就是說在大唐盛世的這個愛情產生以后,瞬間讓人想到了一個辭匯:腐敗。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聯想?因為楊貴妃利用這個愛情做了什么我們不全都知道,但她們全家都當了官了,難道天下別的有才的人都死絕了?

就你們老楊家的人有這個才能而讓天下父母“不重生男重生女”了?這個地方我不敢說楊貴妃的壞話,但是我們要給她,給楊貴妃大姐提一點意見:人應該把握一點分寸,你已經超越了千千萬萬的婦女得到了很大的幸福,應該收斂一點了,我覺得按照中國的中庸之道,如果做人聰明一點的話,你應該收斂,不要讓全家人都去做官,不要把官家的財富都拿到自己的家里去,人都是有嫉妒之心的,天下還有那么多文官武將呢,天下沒有事情則罷,天下一旦有事,一旦“漁陽鼙鼓”動地來的時候,機會就來了,難道只要你楊貴妃長得漂亮就管用嗎?所以這個時候,就涉及到一個剛才于丹老師反復強調的中唐轉折點的問題,中唐其實并不僅僅是唐朝的轉折,中唐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轉折點,到了安史之亂以后,中國社會道德江河日下,為什么后來越來越強調這個貞潔、強調這個道德啊,唐朝漢朝的時候它可以突破道德底線,到了宋朝知識分子板起面孔來了,罵漢唐盛世是臟唐爛漢,仔細看一看倒也是,這個漢朝和唐代的宮廷啊全部都是的,但是當時他們混然不覺,安史之亂之后這個國家衰弱了,他們此時也就承擔不起了。

于丹:王昭君還有文成公主她們,這幾個人的美跟楊貴妃的美內涵是不一樣的。這幾個人更多的是美和善良,人們是從善的角度、道德的角度、奉獻的角度、文化使者的角度來肯定她們的。所以這里面有一個原則,就是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是人性的,她顛覆了權力,而這幾個人則是通過自己的聯姻鞏固了這個權力,拿到現在來說,這就是色賄,王昭君她們首先安頓了個人,然后是民族聯姻,經濟和文化交流,她是漢民族是以自己的宗法血緣文化滲透到少數民族的,這種流動文化去打開一個門,通過聯姻使他們納入到我們這種血緣體系以便于管理,這是我們古代一種政治制度,這已經離美相差很遠了。

主持人:今天剛進入馬嵬坡這個大門的時候,我就注意離咱們這個現場幾十米以外的那個衣冠冢,民間有著很美好的傳說,據說那個冢上的土呀拿回家敷在臉上,女人就可以變得更漂亮,而且把它裝回去放在花盆里養花的話,這個花會開得更嬌艷。當然,這都是我們對于美的一種向往,是一個美好的愿望。我們今天選擇在這來《開壇》,其實是和這著名的悲劇息息相關的。通過這個李楊的悲劇故事,我們一路談下來,發現了美在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價值體系,在不同的評價體系里頭它會產生不同的個性。我們可以像肖云儒先生所說的,自己可以擁有支配自己的權力,我可以自由自在地追求美;也可以像于丹老師剛剛說的那句話,美人有情感,美麗是無罪的;也可以像孔慶東先生剛剛提出的那個觀點,就是在對待人造美女的時候,我們也要有自己清醒的認識。我想我們這個社會肯定是越來越多元化了,對于美的這個要求和希望,包括在美身上寄托的這種愿望,也是越來越多元了。

小導游:我覺得美不是一種錯誤,這是天生的。那么所說的人造美呢?這個就像肖老師所講的,你有你去改造自己的權利,我也有我接受的權利,我覺得對我來說,做不做美女無所謂,只要我覺得我已盡我自己最大的能力,我已達到了我想要達到的目標,這就夠了。所以做美女嘛是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所要得到的是這個和美沒關系,你想得到東西不要靠美貌來取得。

主持人:我認為從歷史角度看,四大美人也薄命,但我們現在可以記著她們,她們也是名垂青史嘛!好,你們一人得給我們《開壇》說一句話。

孔慶東:“我希望《開壇》這個節目,打開壇子里邊全是好酒?!?/p>

肖云儒:“經過這兩年的努力,《開壇》已經成為陜西電視臺在全國已具有影響力的品牌,我覺得開壇也成為我們陜西乃至西北整個老百姓提高自己人文素質的一個重要平臺?!?/p>

于丹:“我覺得開壇的核心價值在于一個‘開’字,所以希望它在時間上永遠是一個開始,在程度上會越來越開放,而且在我們每個人心認知里越來越開展,總而言之?!堕_壇》越辦越好。”

鏈接:陜西電視臺《開壇》欄目,是電視傳媒中的一個名牌欄目,聲譽卓著。陜西臺雖偏居西北一隅,卻在奮力搭建全國范圍和全球視野的電視文化平臺,力邀一流思想文化學者、作家和藝術家走進《開壇》。余秋雨先生贊譽《開壇》這個名字不錯,既為文化探索開了壇,又為電視探索開了壇。

A TV Talk Show on an Eternal Tragedy

Story and Photographs by Zhang Yi

Opening the Jug is a new scholarly talk show on Shanxi TV. The program attracts national attention for its deep probe into events and personages in the Chinese history. Recently the forum was held at Maweipo, Xianyang, Shangxi Province, a center of the ancient central empire for centuries.

A tragedy took place at Maweipo in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Involved in the tragedy were an honored concubine of striking beauty, a great emperor, a romance, and a glorious dynasty. The concubine was Lady Yang. Her family members became big court officials because of her prominent position. A rebellion led by An Lushan and Shi Siming, two border generals, erupted. When the rebel army approached the capital, the emperor fled. On his way to Sichuan province, the emperor's guards refused to move at Maweipo during their escape from the capital. They called for the execution of the concubine and her brother, prime minister. The emperor had to accede. The concubine was killed and buried there. The emperor abdicated later.

Kong Qingdong, a scholar from Beijing University, Yu Dan, dean of Film, TV and Media Department of Beijing Teachers University, and Xiao Yunru, a scholar were guests at the forum. They talked, among other things, about the real romance in history, the romance modified by literatur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wo versions,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the legends based on history.

The following is a summary of the talk show.

In the history books written in biographical style, Lady Yang was buried at Maweipo. Legend has it that the concubine did not die at the mutiny, and that she fled to Japan. Today, many Japanese believe it is true. There is her tomb and statue in Japan. Some Japanese including some celebrities even claim that they are descendents of the concubine.

It might be a good thing that the official history and legends coexist. If there were only one version of a historical event, people probably would not enjoy literature. In fact, there are at least 38 poems about the concubine and her romance with the emperor in history. The comments and judgments reflect poets?attitudes and constitute a cultural phenomenon. History becomes interesting through their reviews. The existence of various versions of the concubine and her romance means that people wish to recreate historical figures.

The Tang poet Bai Juyi penned the Everlasting Regret, a long narrative poem on the romance. The timeless opus embodied a popular sentiment among scholars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the Tang Dynasty. As they were reluctant to accept the dire outcome of the An-Shi Rebellion (755-757), much of their sentiment went into poetic descriptions of the concubine. It can be viewed as their way to condemn the dark politics of the time.

In ancient times, the Chinese people had expectations for a good emperor. In that system of values, a good emperor couldn afford such romances. If an emperor allowed a beauty to become famous, then in all probabilities the emperor was a bad one and the dynasty under his rule could be full of disasters. In a way, the official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guarded against beauties and blamed them for corruption. It was believed that beauties as queens and concubines sometimes brought down a dynasty. But ancient intellectuals did not embrace this attitude. From the Tang Dynasty down to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 poets and playwrights created literary works that defied the official verdict. Under their pens, Lady Yang was a beauty, and she loved the emperor; and the emperor was not merely an emperor; he was also a gentleman and a man who yearned for love. Today, the emperor can serve as a case study on human natur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Some believe there was no love between the concubine and the emperor. After all, the woman was at first a concubine of the emperor's son. Many people think it isif the modern ethic standard is applied, though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before it that was not regarded as incest. Some people believe, as love can take different forms, there existed love between the concubine and the emperor. There was a limit to his love, though. He had to let her go when his power and dynasty were at stake. That probably explains how much love existed in the heart of the emperor.

篇4

關鍵詞:楊貴妃;身世;愛情;生死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02-0146-03

從古到今,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被寫成各種的版本。如唐代白居易的詩歌《長恨歌》,唐代陳鴻的傳奇小說《長恨歌傳》,宋代的《楊太真外傳》,元代王伯成的《天寶軼事諸宮調》,元代白樸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以下簡稱),明代吳世美的《驚鴻記》以及洪的《長生殿》是較為人熟悉的。雖然各部作品對楊貴妃的描寫有所不同,但是都有著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楊貴妃有美若天仙,且擅舞蹈。如《梧桐雨》寫道:“妾貌類嫦娥”來形容楊貴妃的美色,在戲曲中多次描寫楊貴妃最擅霓裳羽衣之舞“腰鼓聲干,羅襪弓彎,玉佩丁東響珊珊,即漸里舞云鬟。施呈你蜂腰細,燕體翻,作兩袖香風拂散?!薄堕L生殿》中用“姿容艷麗”來形容楊貴妃的美,并對楊的才華有進一步的描寫。如楊夢里聽一遍就能記住音節,“幽夢清宵度月華,聽“霓裳羽衣”歌罷。醒來音節記無差,擬翻新譜消長夏”,楊寫下來,傳授給宮女,再讓宮女傳授給梨園弟子。對楊貴妃的整個舞蹈過程有詳細的描寫:

“【羽衣第二疊】【畫眉序】羅綺合花光,一朵紅云自空漾?!驹砹_袍】看霓旌四繞,亂落天香。【醉太平】安詳,徐開扇影露明妝?!景拙毿颉繙喴凰铺煜桑轮酗w降。(合)輕揚,彩袖張,向翡翠盤中顯伎長?!緫獣r明近】飄然來又往,宛迎風菡萏,【雙赤子】翩翻葉上。舉袂向空如欲去,乍回身側度無方。(急舞介)【畫眉兒】盤旋跌宕,花枝招展柳枝揚,鳳影高騫鸞影翔?!巨种ヂ椤矿w態嬌難狀,天風吹起,眾樂繽紛響。【小桃紅】冰弦玉柱聲嘹亮,鸞笙象管音飄蕩,【花藥欄】恰合著羯鼓低昂。按新腔,度新腔,【怕春歸】裊金裙,齊作留仙想。(生住鼓,丑攜去介)【古輪臺】舞住斂霞裳,(朝上拜介)重低顙,山呼萬歲拜君王。”

《長生殿》詳細地描寫出楊貴妃跳舞的過程,表現了楊貴妃的多才多藝的,如此惟妙惟俏的描寫在《梧桐雨》中是沒有的。

雖然在《梧桐雨》和《長生殿》中對楊貴妃的貌美如花,擅長舞蹈的描寫不一樣,但是都離不開著對楊的容貌和舞蹈的認同。但是在《梧桐雨》和《長生殿》中,楊貴妃這個人物形象存在著截然不同,以下是對種種差異的分析。

一、關于楊玉環之身世

楊玉環這個人物歷史上是存在的。史料記載“楊貴妃生于官宦家,父親早逝,從小寄養于叔父家。先是被唐玄宗的兒子李??粗性t冊立她為壽王妃。后被唐玄宗看上,于是玄宗先令她出家為女道士,賜道號太真。天寶四年,唐玄宗把韋昭訓的女兒冊立為壽王妃后,遂冊立楊玉環為貴妃。”

白樸在《梧桐雨》中,遵循了歷史的記載,在第一折中寫道:“妾身楊氏,弘歷人也。父親楊玄瑛,為蜀州司戶。開元二十二年,蒙恩選為壽王妃。開元二十八年八月二十五日,乃主上圣節,妾身朝賀,升上見妾貌類嫦娥,令高力士傳旨度為女道士,住內太真宮,此號太真。天寶四年,冊封為貴妃。半后服用,寵幸殊堪?!薄段嗤┯辍穼钯F妃的身份背景的敘述和歷史記載基本上是相同的。而洪在《長生殿》中寫道:“奴家楊氏,弘歷人也。父親玄瑛。官為蜀中司戶。早失怙恃,養在叔父之家。生有玉環,在于左臂,上隱[太真]二字。因名玉環,小字太真。性格溫柔,姿容艷麗。慢揩羅袂,淚滴紅冰;薄試霞綃,汗流香玉。荷蒙圣眷,拔自宮嬪。位列嬪妃,形同皇后?!?“昨日見楊玉環,德行溫和,豐姿秀麗。卜茲吉日,冊為貴妃?!薄俺兼T陋質,沖選掖庭?!薄板邮离忻?,德容兼備。取供內職,深愜朕意?!边@些描述都與歷史上記載的楊貴妃身份背景的敘述不同,顯然是作者忽略了楊貴妃的身份背景?!段嗤┯辍泛汀堕L生殿》不同的人物身份背景描述,為確立兩部作品的不同的楊貴妃形象的做了重要鋪墊。

《梧桐雨》沒有回避楊貴妃曾當壽王妃這一段,遵循了歷史,而《長生殿》對楊貴妃這段歷史只字不提,美化了楊貴妃的經歷。楊貴妃身份的描述對《梧桐雨》和《長生殿》中楊的性格愛情等有重要的影響。

二、楊貴妃的愛情

《梧桐雨》和《長生殿》都描寫了李楊二人七月七夕長生殿盟誓這一佳話,但是兩部作品對待李楊的愛情態度是不一樣的。白樸對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是諷刺的,洪對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是贊美的。

《梧桐雨》中,楊貴妃是被“強行”進宮,皇上看上她,就算是皇上的兒媳婦也不得不對皇帝的命令服從。當妃子也許是很多女子的心愿,但是楊玉環與丈夫壽王傷心離別,唐玄宗比楊玉環大三十歲。一個大自己三十歲的老頭子怎比年輕的壽王呢,更何況離別丈夫去侍奉公公,在感情上也受到傷害,對唐玄宗又何來真感情。深宮中的寂寞,導致安祿山的到來讓楊貴妃的生活為之一亮?!段嗤┯辍返拈_頭就描寫了楊貴妃和安祿山的私情。安祿山在被派遣做漁陽節度使云“只是我與貴妃有些私事,一旦離去,怎放的下心”兩人的私情被楊國忠得知,安祿山被派遣時,楊貴妃又怕又不舍“近日,邊庭送一蕃將來,名安祿山。此人猾黠,能奉承人意,又能胡旋舞,圣人賜與妾為義子,出入宮掖。不期我哥哥楊國忠看出破綻,奏準天子,封他為漁陽節度使,送上邊庭。妾心中懷想,不能再見,好是煩惱人也。”怕的是私情敗露,不舍的是安祿山要遠去邊關當節度使,一段情也許會從此終結。她和唐玄宗的七月七夕的盟誓看起來也可笑,“妾蒙主上恩寵無比,但恐春老花殘,主上恩移寵衰,使妾有龍陽泣魚之悲,班姬題扇之怨,奈何!”看起來對唐玄宗有著深愛,又擔心他移情別戀而頓生傷感。楊貴妃確實擔心失寵,因為她擔負著整個楊氏家族的命運,一旦失寵,楊氏家族便毀于一旦,而且失寵就等于失去了奢華的物質生活,過慣了錦衣玉食的生活的她更擔心失去恩寵。她的話無非是想抓住唐玄宗的心來滿足自己的欲望。由此看來,楊貴妃是不幸福的。自己喜歡的人不能在一起,還要虛偽地去討好自己不喜歡的人,這樣的生活何來幸福,何來美好的愛情。

而在《長生殿》中,楊貴妃是位美麗端莊,追求平等,愛情專一,始終不渝的女子。楊貴妃和安祿山是沒有私情的,她與唐玄宗的愛情是真摯的,感人的。由于《長生殿》對楊貴妃曾為壽王妃只字不提,楊貴妃的身份純潔了,李楊的愛情也純潔化,楊貴妃追求純潔的、至死不渝的愛情也有了說服力。楊貴妃與唐玄宗定下七月七夕的盟誓,希望能夠地久天長。她也努力經營著自己的愛情,“萬歲爺好生不快,今日竟不進西宮去了。娘娘在那里只是哭哩”“嬌癡性天生忒厲害。前時逼得個梅娘娘,直遷置樓東無奈。如今這虢國夫人,是自家的妹子,須知道連枝同氣情非外,怎這點兒也難分愛。”楊貴妃逼走梅妃,唐玄宗生氣并與虢國夫人發生關系也非像以往的作品一樣是出自嫉妒之心,而是要捍衛自己的愛情?!拔业侥抢铮此绾纬衙腻?,如何賣機變,取次把君情鼓動,顛顛倒倒,暗中迷戀。”對唐玄宗秘密寵幸梅妃,楊貴妃的態度不是對唐玄宗失望,而是積極捍衛自己的愛情。表現的楊貴妃是勇敢的。她強烈追求純潔的愛情,就算是馬嵬驛被賜死,也沒有責怪唐玄宗,還牽掛著他,“高力士,圣上春秋已高,我死之后,只有你是舊人,能體圣意,須索小心奉侍。再為我轉奏圣上,今后休要念我了?!睏钯F妃死后,對玄宗的愛情依然是“人鬼情未了”,“風前蕩漾影難留,嘆前路誰投。死生離別兩悠悠,人不見,情未了,恨無休?!彼龖涯钪襞c玄宗的情,傷心悲痛這些情不能重現,心中念念不忘唐玄宗。她魂魄隨風而飄,隨心而飄,“我楊玉環鬼魂,自蒙土地給與路引,任我隨風來往。且喜天不收,地不管,無拘無系,煞甚逍遙。只是再尋不到皇上跟前,重逢一面?!痹诓唤浺庵畷r,回到了與玄宗溫存之地“呀,原來就是西宮門首了。”可見楊貴妃對愛情的執著,即使生死也不能將其湮滅。正是因為情比金堅,感天動地,楊貴妃的愛情感動了天上的神仙,讓她和玄宗在仙界相逢,永在一起,“玉帝敕諭唐皇李隆基、貴妃楊玉環;咨爾二人,本系元始孔升真人、蓬萊仙子。偶因小譴,暫住人間。今謫限已滿,準天孫所奏,鑒爾情深,命居忉利天宮,永為夫婦。如敕奉行。”

從《梧桐雨》和《長生殿》中關于楊貴妃的愛情中可以比較出,《梧桐雨》中的楊是一個自私自利,貪圖享樂,用情不專,放蕩的女人,而《長生殿》中的楊是一個純潔專情的女人。兩部作品對楊貴妃的愛情方面的表現截然不同,正好塑造出楊貴妃兩個相反的人物形象。

三、在生死與國家安危之間的抉擇

馬嵬兵變,是李楊愛情破滅的直接原因。無論是《梧桐雨》還是《長生殿》都有相似的情節,馬嵬驛兵變,楊貴妃被縊死,李楊二人陰陽相隔,原來的甜蜜的生活不復存在。但在面對生與死之時,白樸和洪寫出了迥然不同的楊貴妃形象。

在《梧桐雨》中,楊貴妃得知士兵兵變要求唐玄宗賜死自己,她首先想到的是不能死,求唐玄宗保住自己?!版啦蛔阆?,但主上之恩,不曾報得,數年恩愛,教妾怎生割舍?”楊貴妃表面說不舍與唐玄宗的“恩愛”,實質上是怕死,求助唐玄宗,希望他能念及昔日的情愛,救自己一命。但唐玄宗已經不能自保,“妃子,不濟事了,六軍心變,寡人自不能?!庇谑顷愋Y再次逼唐玄宗下命令“愿陛下早割恩正法”。楊貴妃慌了,用幾乎威逼的語氣道:“陛下,怎生救妾身一命?”但玄宗已無動于衷了,因為他已經無法自保了,被迫下旨賜死楊貴妃。楊貴妃此時知道已經無力回天了,對玄宗只有怨恨,“陛下好下的也!” 從整個被賜死的過程來看,楊貴妃并沒有想過國危當前,自己能為這個國家做點什么,也沒有想過自己的死能激發士兵的戰斗士氣,能救國家于危難之中,更沒有為深受戰爭傷害的老百姓著想,她唯一想到就是自己的生命,足以看出她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性格。

而在《長生殿》中,得知自己將要被賜縊死,楊貴妃出于求生本能而哀求于玄宗,“陛下啊,事出非??绑@詫。已痛兄遭戮,奈臣妾又受波查。是前生事已定,薄命應折罰。望吾皇急切拋奴罷,只一句傷心話……”在士兵的再三挾迫下,楊貴妃明白了玄宗的無奈和猶豫不決,便決定為愛獻身,“臣妾受皇上深恩,殺身難報。今事勢危急,望賜自盡,以定軍心。陛下得安穩至蜀,妾雖死猶生也。算將來無計解軍嘩,殘生愿甘罷,殘生愿甘罷!”此時的楊貴妃是不怕死的,她甘愿為玄宗舍棄生命,塑造了一個深明大義,以國家利益為重,勇于犧牲的女子形象。

綜上對比,《梧桐雨》和《長生殿》中的楊貴妃形象迥然不同,一個是放蕩,自私自利,頗有心計,貪生怕死的形象;一個是純潔,用情專一,勇于犧牲自己的形象。無論是哪個形象的楊貴妃,都在文學史上留下燦爛一筆。

參考文獻:

[1]洪.長生殿[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2]顧倉.元人雜劇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3]王季思.中國古代戲曲論集[C].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6.

[4]譚帆,楊坤.長生殿選評[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呂樹坤.沉醉東風[C].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6]姜曉光.淺談長生殿和梧桐雨的異同[J].文學研究,2011(02).

作者簡介:

篇5

貂禪:當美到令男人失去自信

她是一個接近間諜式的人物,不是普通的美女,能量很大,懂得用身體和男人做交換,有效地達到政治目的。

雖然在正史中難見貂禪的蹤影,這位美女在小說和故事中卻知名度很高,一再被演繹。我們大體可以這樣認識這位美女,生逢亂世,出生低微,是歌妓或侍婢,但卻擁有著絕代的姿容。貂禪是長于蠱惑的,她利用自己的身體為資本,周旋在三國時期的重要政治人物之間,成功地疏遠了董卓和呂布的關系。雖然無法知道真正的貂禪的命運,但是在有關的故事版本中,這個女人后來被曹操送給了劉備,但成了關公眼里的“禍水”,關公為了社稷安危,把她給斬了,就有了“關公月下斬貂禪”的名段。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關公這樣一個人物,所以怕貂禪,是因為她是一個接近間諜式的人物,不是普通的美女,能量很大,懂得用身體和男人做交換,有效地達到政治目的。所以,關公很難讓他通過“聯邦調查局的調查”,對她懷有敵意。不過,從貂禪的那些故事來看,貂禪的“政治目的”似乎又是很單純和簡單的,調查一下就可以知道她為了報答自己的養父王允,才會愛呂布,讓其殺董卓的。而且,關公本人也跟過曹操,侍過二主的,照理說應該開綠燈啊。那么,關公到底怕得是什么呢?也許他怕的就是貂禪的那種蠱惑男人的力量,他怎么能肯定自己的主公不在這個女人的蠱惑下,鬧出些亂子呢?看來,問題就出在貂禪真的太美了,美得連關公這樣的男人,都不得不失去自信了。

明成皇后:美麗隨忍耐和勇氣倍增

在她身上,有著超越一般女子的堅韌品質和善于權謀的冷靜。

這位從小失去父親的女孩,被選入宮中卻最終成為皇后的女子,是朝鮮李氏王朝最后的一位皇后。15歲入宮的閔氏,憑借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過人膽識,只身在宮中忍受著孤獨、寂寞、嫉妒、以及與其他嬪妃的寵愛爭斗。她聰明的讓自己從后宮的紛爭中,走到了政治的前臺,成為李氏王朝真正意義上的統治者。后來,她被日本人殺死在宮中。

明成皇后以自身的魅力吸引了那個可以掌握她命運的男人高宗皇帝,成功地將他的注意力從對其他更年輕的嬪妃身上移到自己身上來,盡管要忍受著數次失子的痛苦,依然沉著冷靜步步為營地鞏固著自己的地位,巧妙地以自己的成熟令高宗迷戀,并走向了權力的高峰。從歷史記載我們還可以看到,這個非凡的女人擁有的并不是類似妖姬那樣的魅力,而是集學識、聰明和勇氣為一體的魄力,在她身上,有著超越一般女子的堅韌品質和善于權謀的冷靜。她通過博覽群書而獲得的淵博知識,她超凡蠱惑能力的全部。

楊玉環:夜夜笙歌令君主不朝

楊玉環的“成功”,在唐朝民間,無意中也帶動了一股“女權”風氣。

大名鼎鼎的楊貴妃,長期以來做為“紅顏禍水”的典型存在。她的主要本領就是善于歌舞、精通音律,而且很會化妝,最后搞得唐玄宗后宮三千只愛她一人了,“從此君王不早朝”。楊玉環出生在普通的官員家庭,按當時唐朝的風俗,不大可能攀上高層貴族的姻緣,也就是因為貌美和性格醇厚,受到了一位貴婦的賞識,有了接近皇族的可能,成了玄宗兒子的媳婦,后來又被玄宗惦記上,成了貴妃。玄宗愛烏及屋,恩澤家族,“姊妹昆仲五家,甲第洞開,僭移宮室,車馬仆從,照耀京邑,遞相夸尚。”誰說楊貴妃給玄宗吹耳邊風讓他提拔自己的親戚了?顯然是愛情的力量非要讓玄宗提拔楊家不可,以致“姊妹兄弟皆列土”而天下的風氣也一變為“不重生男重生女了”??磥?,楊玉環的“成功”,在唐朝民間,無意中也帶動了一股“女權”風氣。這種風氣,最終不得不在“安史之亂”中以含恨賜死美人收場。為了消解民怨帶來的壓力,楊美人還是成了犧牲品。

約瑟芬:游玩在兩性和社交間

篇6

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為什么只選出了四大美女?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有一種說法是權力選美說,還有一種說法是犧牲說。持前者觀點的人士認為四大美女是美麗與權力綜合的產物,身在男權社會中,為男人的政治做出了犧牲,所以被頒以四大美女的稱號??梢f權力能推出美人,那么武則天為什么沒有入選,中國歷史上的女人有誰比則天女皇更有權力?按這樣排序,四大美女中武則天應該排第一才對!顯然這種說法沒有合理之處。另一種說法的人們認為四大美女身上有著旁人無法比擬的犧牲精神,當之無愧的授予四大美女的頭銜??梢f到犧牲,昭君和番的歷史意義并不比文成公主入藏的歷史意義更深遠。何況文成公主的美貌,也不一定比昭君差,從社會地位到歷史作用都不可低估,為什么她沒有入選?

由此可知,四大美女不是權力說和犧牲說這兩種因素所能推出來的。他們之所以能入選四大美女首先是因為她們都是心理戰高手,不像大家閨秀那般羞澀,也不是小家碧玉那般不夠大氣,她們懂得在合適的時刻把握合適的時機展現合適的自己。她們不僅讓自己人美,還要讓歷史美!其次是她們都識大體、有追求,讓男人更像男人、女人更像女人。她們的身上都轟轟烈烈的聚集了各種興衰成敗、浪漫悲情,這種氣質和氣魄是無人能比的。最后,筆者認為是她們都沒有干預朝政,而是幫助當政者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為人所用,具有一定的社會歷史影響??梢哉f四大美女的“美”是帝王們用靈魂的“丑”勾兌出來的,她們都是無辜的受害者,她們的美都是散發著獨特魅力的。

人盡皆知的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盡管容貌今人誰也沒見過,但關于她們的故事與美貌的描寫可謂是車載斗量,世人百看不厭,百說不煩。享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美稱的四個美人,她們不光在歷史上揚名千古,也給了音樂家們無限的創作源泉。

一、犧牲自我的女人——西施

1、西施生平

西施,原名施夷光,是春秋末期的絕色美女,她出生在浙江省諸暨縣苧蘿村西村。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的寵妃,旨在消磨夫差的意志,消耗他的體力,分散他的精力。在吳國期間,西施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到了掩護作用。吳國最終被勾踐所滅,這其中西施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王宇,歷史的胭脂痕跡[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8:99-104,)如果不是因為西施參與了越國滅吳的活動并有重大貢獻,那么,雖然她仍舊美麗,但也充其量只不過是一個浣紗女,在歷史上也不可能留下什么印跡。西施這種為了自己國家的犧牲精神,體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道德情操,也使得這樣一個弱女子在浩瀚的歷史星空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國歷史中西施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西施的美,并不僅僅是她的相貌,而是她的心靈。西施的這種犧牲自我的愛國情操廣為人知,音樂家也根據此題材創作了大量的作品。

2、與西施有關的音樂作品:

京劇《西施》;

越劇《西施歸越》;

滇劇《西施夢》;

昆曲《西施》;

歌曲《西施浣紗》(錢建隆詞,頌今曲);

大型二胡協奏曲《情殤》;

第四揚琴敘事曲《西施淚》;

古箏協奏曲《西施》(王正平作曲);

二胡與樂隊《千古西施》(史志有作曲);

音樂劇《西施》(張廣天作曲);

國家大劇院原創歌劇《西施》(雷蕾作曲);

五幕歷史劇《膽劍篇》(著名劇作家和梅阡、于是之合作)等。

3、國家大劇院原創歌劇《西施》中西施的形象

作為四大美女中排行第一的西施自古以來就有許多描述她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國家大劇院開山之作,原創浪漫主義大歌劇《西施》。此部歌劇不僅匯集了當今國內最頂尖的主創力量,演出陣容同樣群星云集。

歌劇《西施》是一部巧妙的將西洋歌劇形式與中國傳統故事融合在一起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性的歌劇形式,劇中音樂融入中國傳統元素,將宮商角徵羽的五聲調式與鐘、磬、蕭等中國民族樂器遙相呼應,觸動人心,賦予了全劇更加獨特的韻律。配器中民族樂器的加入讓音樂充滿了深沉的古意,使得該劇更加唯美浪漫,猶如一卷美輪美奐的中國畫,營造出水墨意境與氣質,將金碧輝煌的吳國宮殿、宛若仙境的浣紗江畔、氣勢磅礴的金戈鐵馬等場景鋪陳在觀眾眼前,意境悠遠,韻味十足。劇情內容體現了西施的犧牲自我的高尚品德。

作曲家雷蕾譜寫的音樂呈現出清新、細膩、唯美、流暢的質感,尤其值得一提的便是劇中的詠嘆調。越王勾踐的《影子之歌》《風吹的草籽》、越女鄭旦的《夢一樣美妙的生活》、以及西施的《綢繆》《春天的鮮花開滿傷痛的祖國》《請你用手指向越國》都頗為動聽。西施的詠嘆調《綢繆》讓人印象深刻,這首自《春江花月夜》改編而來的詠嘆獨具中國韻味,作為西施最重要的一首詠嘆調,它在劇中反復出現:在滿目蒼翠的浣紗江畔,西施為姐妹們深情唱起了《綢繆》;在觥籌交錯的吳國宮殿,思鄉心切的西施再次唱起了《綢繆》;當親愛的妹妹鄭旦被殘忍殺害,肝腸寸斷的西施的耳畔又響起了這熟悉的旋律?!毒I繆》代表了西施心底最寧靜的渴望。西施的扮演者張立萍唱出最后一幕中《請你用手指向越國》,立即引起了觀眾的共鳴,將整場氣氛推向,全場沉浸在為西施感到惋惜的悲情中。戴玉強扮演的越王勾踐,也將《影子之歌》演繹很到位,一個呼之欲出的“復仇戰神”被展現得淋漓盡致。鄭旦的扮演者吳碧霞同樣是鮮活可人,《夢一樣美妙的生活》中活潑靈巧的花腔炫技將鄭旦內心的喜悅刻畫得入木三分。

西施扮演者沈娜說對西施的定位用六個字就是:“小女人、大情懷!”,西施是一種淡淡的清香,給我們很大的感動!紀連海先生也在評價西施時說道:“她是中國歷史上一場爭霸戰爭中最出色的臥底,沒有她,吳越的故事就不再是浪漫的傳奇?!保o連海,紀連海嘆說四大美人[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9,)可以說是對西施一生的功過總結。國家大劇院歌劇節開幕大戲、大劇院首部原創歌劇《西施》,用西洋歌劇的形式全新演繹關于西施的古老傳說,與觀眾一同追溯古老傳說,唱響令人心碎的美人挽歌,令我們重新認識、了解西施,很好的展現出這個為國犧牲、集內在美與外在美于一身的女性形象。

二、深明大義的女人——王昭君

1、王昭君生平

王昭君,姓王名嬙字昭君,西漢南郡秭歸(今屬湖北省興山縣)人,漢元帝時被入選進宮。競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呼韓邪來朝求和親,她自告奮勇請嫁匈奴?!逗鬂h書》里有:“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短短幾句述說了她舉座皆驚的容顏。昭君出塞后,被稱為寧胡閼氏,她的出塞對漢朝和匈奴的團結和睦,國泰民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若說美人皆傾國傾城,那么昭君卻是一個安邦定國的美女。她能夠深明大義,為了國家利益而摒棄個人的榮辱,從而使得漢朝與匈奴和好,邊塞的烽煙熄滅了近半個世紀。(王宇,歷史的胭脂痕跡[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8:292-298,)

有人贊美王昭君:“彈一聲琵琶,迎著蕭瑟西風遠去。抖一抖黃沙,拂去世俗倫理。你的明眸,驚落飛天的大雁。小小女子,以身許國,只為江山社稷。陽關路漫漫,你走了六十余載,和親的佳話因你的出塞而傳遍天下。”(紀連海,紀連海嘆說四大美人[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9:122,)王昭君的歷史功績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塞后將近60多年的和平,帶去了中原的先進文明,增強了漢族與匈奴之間的民族團結,也為后來詩詞、戲曲、小說、音樂等創作所廣泛采用的題材。

2、與王昭君有關的音樂作品:

京劇《大漠昭君》;

漢劇《王昭君》;

秦腔《昭君出塞》;

潮劇《王昭君》;

粵劇《昭君出塞》;

粵曲《貂蟬與呂布》;

歌曲《出塞曲》(席慕容詞、李南華曲);

歌曲《昭君出塞》又名《這樣的愛》(張太旗詞,王祖皆、張卓婭曲):

歌曲《昭君出塞》(劉麟詞、王志信曲);

大型歌劇《王昭君》(作曲);

無伴奏合唱《昭君出塞》;

民族器樂合奏《昭君出塞》;

古琴曲《龍朔操》;

小提琴協奏曲《王昭君》(陳鋼作曲);

琵琶協奏曲《王昭君》(錢兆熹作曲);

琵琶曲《昭君出塞》、《塞上曲》;

二胡與樂隊粵曲《昭君出塞》等。

3、藝術歌曲《昭君出塞》中王昭君的形象

關于昭君的音樂創作也是十分豐富,僅在藝術歌曲中就有兩部作品,一部是由張太旗作詞,王祖皆、張卓婭作曲的聲樂作品《昭君出塞》,又名《這樣的愛》,另外一部是由劉麟作詞,王志信作曲的聲樂作品《昭君出塞》。

兩首同題材、同名的藝術歌曲《昭君出塞》是不同的詞曲家用不同的曲調歌唱相同的人物性格,將這位深明大義、胸懷博大的女性形象展現在聽眾面前。

這兩首藝術歌曲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樂曲風格迥異。

從歌詞上看,王志信版本的《昭君出塞》第一段的“別家園,出雄關”首先就交代了王昭君即將告別家園,遠離故鄉的歷史背景。在這里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昭君當時的心情,也許她將一輩子也回不了故土了,心情肯定是悲傷的。然而她并沒有哭哭啼啼,而是“昭君琵琶馬上彈”,這幾句描寫出了王昭君深明大義,心系國家的愛國情操。相反,作曲家王祖皆、張卓婭直接從昭君內心的情感出發“這樣的愛,敢牽萬里傷懷,不惜香魂大漠青冢埋”,一開頭就是充滿悲壯的呼喊,與王志信的版本從不同的角度入手,但同樣表現了王昭君的大氣形象。

從曲式結構上看,王志信版本的《昭君出塞》屬于ABA。三段曲式,總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A):離別的傷感,此部分從開始至間奏出現之前,描述了昭君即將離別家鄉的不舍之情。第二部分(B):熱烈的歡迎,這一部分是快板,有一種載歌載舞的感覺,作曲家采用琵琶曲《塞上曲》、內蒙民歌、古曲《春江花月夜》等曲調元素寫出塞外民眾對昭君的熱烈歡迎。本段演唱者要注意這八句間的起承轉合關系,合理把握演唱情緒,將此段作曲家的意圖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第三部分(A。):激情的歌頌,此段是從轉調的部分開始,屬整首樂曲的段落,以第三人稱的角度來歌頌昭君的功績,作曲家運用音樂的語言呈現了昭君出塞的重大歷史意義。然而,王祖皆、張卓婭版本也分三部分,但它屬于ABC三段曲式,整首曲子都是用第三人稱來描寫昭君的藝術形象??偣卜譃槿糠?,第一部分(A):從開始至間奏部分,這部分速度比較緩慢,創作手法接近西部曲風,展現出昭君一個人雖身處塞外大漠,但心系祖國“寧可香魂大漠青冢埋,也不愿漢宮秋里自徘徊”的英雄氣概。第二部分(B):作曲家采用快板的速度,用形象的音樂語言描述了家鄉的父老對昭君無比的懷念,盼望著昭君早日回到故鄉迫切的思念之情。(C):作曲家應用了對位的創作手法,將全曲推向了一個制高點。最后以慢速、自由的方式結束了全曲。縱觀全曲,單從旋律發展來看,曲作家意在刻畫出昭君出塞的偉大歷史形象,合理的采用了地方音樂素材,將地方的民族曲風與昭君的愛國情結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成功的完成了一首經典的民族聲樂藝術作品。

三、聰明機智的女人——貂蟬

1、貂蟬生平

貂蟬,原名任紅昌,陜西米脂人。自幼才華出眾聰敏過人,因被選入漢宮,擔任管理宮中頭飾、冠冕的女官,故稱‘貂蟬’官。后遭十常侍之亂,避難出宮,為司徒王允收留并認為義女,方才成就了離間董卓、呂布父子的壯舉。她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因其傾城之貌以及聰明機智,成功幫助王允實施連環計而被世人所廣為傳頌。正是因為這么一個智慧過人、膽量非凡的絕色美女,才最終導致呂布與董卓父子反目為仇,幫助了王允達到了消除董卓的政治目的。然而歷史上是否有貂蟬其人仍然是個謎。

貂蟬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最出色的女間諜,評價貂蟬有文:她是中國歷史上最出色的女子間諜,沒有她,三國的戰事也就泯滅在了歷史的硝煙里。正是因為她超人的膽識與過人的智慧,才更快的加速了漢末軍閥戰亂時代的結束,更促成了曹操、劉備、孫權等一代雄才偉略的出現,使的風雨飄搖的漢室江山得以延續。(王功尚,陳中安,四大古典美女[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112-118,)根據貂蟬的生平事跡所產生的作品有許多,其中以戲劇作品最為豐富。

2、與貂蟬有關的音樂作品:

昆曲《梳妝擲戟》;

京劇《連環計》;

秦腔《呂布與貂蟬》;

越劇《貂蟬》;

蒲劇《鳳儀亭》;

晉劇《贈冠》;

徽劇《王允賜環》;

川劇《關公盤貂》;

潮劇《呂布與貂蟬》;

淮劇《呂布戲貂蟬》;

婺劇《貂蟬》;

評劇《呂布與貂蟬》;

流行歌曲《貂蟬》(晏菲演唱);

粵曲《貂蟬怨》(秦太英撰曲,蘇春梅演唱);

音樂劇《貂蟬》;

二胡獨奏《國色天香之艷舞貂蟬》;

笛子與管弦樂協奏曲《貂蟬》(錢兆熹作曲,王寧配器)等。

3、粵曲《貂蟬怨》中貂蟬的形象

關于貂蟬的音樂作品中戲劇作品極為豐富,但是音樂劇、歌劇、藝術歌曲等形式的聲樂作品幾乎少得可憐,在為數不多的聲樂作品中,粵曲《貂蟬怨》是不能不提的一部經典作品。這部在省港澳“粵韻風華”粵曲大賽中榮獲一等獎的作品獨具風格,標新立異,令人耳目一新。

粵曲《貂蟬怨》為秦太英所撰寫,經陳焯榮設計唱腔后由蘇春梅演唱的聲樂作品。一般印象中描寫貂蟬的作品都是一個聰明機智,忍辱負重,挑起董卓與呂布的父子矛盾,從而達到誅殺惡賊董卓的剛烈女子形象。而此曲由曲名上即可看出,這是一部描寫以貂蟬自身出發,抒發她本人對自身以及當時的社會充滿怨恨情緒的一部作品。

曲子一開頭就是“烽火晨侵,刀兵夕斗”,這是此曲開頭的[倒板],之后即起[雨霖鈴]:“如雷勢猛,怒震九州,金鼓頻敲,三軍狂吼”點明了貂蟬當時的處境,接著從高到低的清唱“貂蟬女沒路投”將貂蟬此時身臨絕境,呼救無門的悲涼心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本來[雨霖鈴]是哀怨遲緩的,陳焯榮先生根據內容需要將這四句設計成快速強勁的一字一拍,使得情緒變得凌厲高亢,氣勢洶涌。一開頭就凝成千軍萬馬,仿佛從四面八方向貂蟬壓來。

交代完貂蟬的處境之后,樂曲開始[長句二黃]和[反線中板],把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訴說清楚。這一部分描述了貂蟬雖身在董卓身邊但還要對呂布略施心計,加以引誘。對于呂布她也并非出自真心,只不過是想他們父子為她反目成仇,就在這一切都按著她的計謀慢慢達到目的了,世人卻將她的功績拋于腦后,反而“因何招致世人唾罵,慘哉命難留!”

“反線二黃”轉“千般恨”:“問世間怨是誰鑄就?丈夫一戰,若功成,玉帶紫衣賜封王侯……慘哉命難留”此段是全曲的核心。這一段體現了在那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群雄混戰時期,貂蟬作為一個弱女子,她無法掌握自己命運,呂布即使有什么罪,也罪不及她。然而,此時這位曾犧牲自我,挽救大漢危亡的弱女子不僅“早被世人忘于腦后”,更被世人指責為“紅顏禍水”而受唾罵誅殺。因此,她發出了這樣憤憤不平的責問,這也正是此曲的可貴之處,它能觸及到以前同類題材的劇本和唱曲所未能觸及到的這層思想。

接下來轉為C調的[乙反木魚]中,貂蟬無限悲憤地唱出“真是天無公道,日暗千秋……。”到了這時她已經是看透了上層統治者的虛偽,在[餓馬搖鈴]中,她痛罵“朝廷將相,只會逐利,全是冠帶獼猴?!笨墒牵R也沒有用,大禍就要臨身了,當初滿懷憂民之志結果下場確實如此,不能不令她寒心。

在極其悲切的“乙反”調中,設計者陳焯榮先生突然起唱抒情的新曲[江南游]:“人到死時更戀人世,何況年尚青春如花茂,青風正綠江南岸,逍遙踏馬好暢游?!背浞终故玖诉@個不幸女性對人間對生活的向往……。然而,震天的戰鼓聲把她從理想中帶回現實,情緒轉為更凄涼、哀怨、遺恨了。

最后,[新腔乙反二流]:“貂蟬女昔日救漢亡,如今有誰將我救,恨似云崖山疊疊,怨如天塹水悠悠”表現出她身處絕望而心靈深處發出的呼號,從內心深處發出的控訴,也將全曲推向了。

此曲不光在思想內容上有著獨特之處,陳焯榮先生在音樂唱腔的設計上也下了一番工夫,成就很高。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最后一段貂蟬把滿腔怨恨宣泄盡了,精神接近了崩潰,極之悲哀地想到自己的身后事“悲雪骨,誰瞼收乞遠山,墳半丘”陳悼榮先生將這兒設計的峰回路轉,將貂蟬這一個人物的怨恨、不平、冤屈等思想情緒表露無遺,為全曲打上個完美的有力的句號。(阿驥,譜出新聲自不凡——粵曲《貂蟬怨》賞析[J],南國紅豆,2001,(6):42,)

“貂蟬”本屬舊題材,但由于從思想內容到音樂唱腔都發掘到新的東西,使得這首曲子頗有時代感,因而得到聽眾的一致稱贊,產生強烈的反響。

四、對藝術無上的追求——楊玉環

1、楊玉環生平

楊貴妃,原名楊玉環,唐代蒲州永樂(今陜西省華陰市)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初為唐玄宗的兒子壽王的王妃,唐玄宗見到楊玉環的姿色后,納入宮中。天寶四年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其父兄也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為安撫軍心,楊貴妃被縊死。雖然安史治亂與楊貴妃無關,但她卻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楊玉環是歷史上唯一一個以胖著稱的美人,她宛如一朵雍容華貴的牡丹,盛開在盛唐的驕陽下,《霓裳羽衣曲》中的倩影,隨著時間的推移,留下了綿綿無期的人生長恨。引用一段對楊玉環的評價:品一盅美酒,伴著霓裳羽衣舞而至。問一聲花兒,訴說女兒的心思。你的華貴,驚羞了嬌艷的鮮花。回眸一笑,那六宮粉黛頓失了顏色。盛唐因為你走向頹衰,千般寵愛終也化作一縷香魂消散。(紀連海,紀連海嘆說四大美人[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9,249-252,)

2、與楊玉環有關的音樂作品:

京劇《楊貴妃》;

華劇《楊貴妃》;

黃梅戲《長恨歌》;

藝術歌曲《貴妃醉酒》;

歌曲《新貴妃醉酒》(李玉剛演唱);

芭蕾舞劇《楊貴妃》;

秦腔音樂劇《楊貴妃》;

歷史舞劇《長恨歌》;

二胡協奏曲《楊貴妃》(錢兆熹作曲);

大型音樂電視《貴妃醉酒》(馮曉泉作曲,曉城作詞);

電視連續劇《楊貴妃秘史》的主題曲《大唐歌飛》等。

3、大型歌劇《楊貴妃》中楊玉環的形象

關于楊玉環的作品有許多,不同時代、不同藝術形式、不同藝術家都對她進行不同的審美詮釋,由中國歌舞劇院耗資數百萬元創作演出的大型歌劇《楊貴妃》,不僅追求音樂的戲劇性,同時追求音樂的抒情性和人物音樂形象的鮮明個性,成功的塑造了楊玉環的人物藝術形象,旋律優美,令人倍感親切。作曲家以浪漫主義的手法,盡情謳歌了人世間的美好感情。其主體演出陣容由中國歌劇舞劇院的歌劇團、管弦樂團擔任,在主要演員中,云集了目前國內音樂界最有實力的歌劇演員,他們均有在多部中國和外國歌劇中扮演主要角色的舞臺經驗,并在國內外重大音樂賽事中獲獎。

與之前的藝術作品截然不同的是,此部歌劇切入點比較獨特,原來楊玉環并不是縊死于馬嵬坡,而是被人所救。盛唐時期,唐玄宗李隆基和楊貴妃接待了一批日本留學生。他們向楊貴妃學習中國的歌舞技藝,并見證了楊貴妃曲折凄美的愛情故事。“安史之亂”后,楊貴妃被兩位日本留學生所救。日本姑娘貞子頂替楊玉環而死,她的戀人赤雄保護楊玉環東渡日本,受到了日本天皇的禮遇。楊貴妃雖身在東瀛,卻日夜思念著家鄉,盼望有朝一日能與自己心愛的人團聚……歌劇《楊貴妃》不僅歌頌了中日兩國人民世世代代的深情厚誼,也歌頌了她對藝術無上的追求和為情謳歌的藝術形象。(居其宏,駱中姝,在真實性基礎上展開音樂戲劇性——評歌劇《楊貴妃》[J],人民音樂,2004,(7):13-15,)

大型歌劇《楊貴妃》由著名作曲家金湘擔任作曲,這是他繼歌劇《原野》《楚霸王》之后的又一力作。他創作的歌劇《楊貴妃》在音樂風格上不僅具有濃郁的中國韻味,而且吸收了日本音樂的素材,使音樂風格更加絢麗多彩,用優美的旋律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和共鳴。在這部以“情”動人的歌劇中,其演唱形式豐富多樣,情緒跌宕起伏,不僅有催人淚下的詠嘆調,還有精美重唱,氣勢磅礴、感人肺腑的大合唱,其中男女主角優美抒情的重唱“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為主題音調貫穿全劇。在樂隊配器上,五幕音樂分別以“金、火、土、木、水”不同的樂隊音色布局,與歌劇五幕場景、劇情的色調交相輝映,體現了古代傳統與現代審美的完美結合。(徐文正,為情謳歌——歌劇《楊貴妃》音樂淺析[J],人民音樂,2004,(7):10-12,)歌劇《楊貴妃》推陳出新,從音樂和配器上給予我們全新的聽覺感受,使聽眾得到極大的滿足。但是劇本實在是有失偏頗,無形中給這部歌劇在整體效果上有所減分。

四、結語

美麗的女人猶如一株藤蔓,妖嬈動人。美女們不光在歷史上千古揚名,也給了音樂家們魂牽夢繞、源源不斷的創作源泉,因她們而產生的文藝作品無數,僅戲劇就約百部。由此可見音樂和美女之間是密切相關??v觀古今中外,沒有幾個美女是不懂音樂的。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在音樂作品中的展現正是體現了美女與音樂的一種交相融合。

首先,美女的典型代表四大美女個個都是在琴棋書畫方面有很高的造詣,尤其是音樂方面的才能更為突出。她們這幾位美女們自身都是能彈能跳能唱。如:西施在進入吳國之前就首先進行了音樂方面的培訓,所以也才能在此后的長久時間里可以控制住夫差的心,在顛覆吳國的斗爭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貂蟬也是能歌善舞,才能在司徒王允招待呂布的宴會上大顯身手,被呂布看中,進而挑撥董卓與呂布的關系,成功實施連環計;昭君在漢宮中習得一些音樂舞蹈的技藝,每當提及她都是懷抱琵琶的一個形象;玉環的“霓裳羽衣舞”更是享譽古今中外,說她是宮廷舞蹈家一點也不過分。

篇7

肖文紅

“對面盆里的夾竹桃開花了,花草的又一季枯榮拉開了序幕?!?/p>

當我看到《長恨歌》這最后一句話時,已是光明與黑暗交替的間歇——凌晨兩點。因為她的小說寫的很細,需要耐心地看,所以我熄燈沉入了黑暗后,唯一的需要就是入睡,抑或再做點美夢是最好不過。

生得親切如鄰家女孩、性格內斂從不張揚的16歲中學生王琦瑤自己也想不到在上海小姐競選中會得第三名,人稱三小姐,一時間成了上海淑媛的代表。但從此后王琦瑤如純潔白紙的人生便灑上了濃彩重墨。。。先是被政界名人李主任包養住進了艾麗絲公寓,她深愛著李主任,但幾年后因戰亂,李主任飛機失事。解放后王琦瑤一直做護士替人打針靠自己的微薄收入低調地生活著,三十歲時遇到了康明遜,明知不能結合,王琦瑤還是不顧一切地為她生了孩子成了單身母親,之后又遇到了一如既往地愛她的程先生,程先生對她照顧入微,但始終沒有邁出那個檻,六六年,程先生因迫害自殺,王琦瑤的最可靠的底線也失去了。女兒長大成人后,五十五歲的王琦瑤風姿猶存,很多懷舊的年輕男子與她很投緣。這時候她竟與女兒差不多歲數的老克臘發生了畸形戀。但是這遲來的愛情已經來得太晚了,王琦瑤的時間也不多了。終于有一天,王琦瑤被到她家里偷金條的小偷掐S,草草結束了她悲慘的一生。

這四十年當中,與同學蔣莉麗、與長她十歲的嚴家師母、與小她三十歲的女兒薇薇、與薇薇的同學張永紅等四個女性在不同的時間爭風頭。王琦瑤以她特有的矜持、忍讓而又不失體面的以退為美的方法,悄然勝出所有的身邊的女人,包括年長她的、與之同齡的和比她小一輩的。

同樣是上海作家,有人將王安憶與池莉作比較,指責她寫得過于消極。如果按作者的年紀來比這似乎是可以的,但是王琦瑤與林珠是兩個不同年代的人,前后相差四五十年,這怎么可比呢?我看將王安憶與張愛玲比應該相配些。雖然兩位作者的是屬于不同年代的人,但所寫的都是跨越三四十年的事。女人走過了這三四十年的大半輩子,從年輕嬌美到年老色衰,從滿懷忡憬到希望破滅,怎么能不消極?不同的是王琦瑤這四十年,性情一點沒變,一樣的追求一樣的希望,一樣的恰如其分地守著她那退到盡頭而悄然勝出的法則。而金鎖這三十年,是一點點被磨滅被扭曲的。

所以要說刻薄消極,張愛玲則有過之而無不及。而王安憶筆下的的王琦瑤一直是積極努力地生活著的,只是將命運弄人,不悲涼又能如何?也許舊上海的故事,總是在悲涼凄美之中才更真實些吧。。。

王琦瑤的一生,不管世俗如何評價,總是愛她所愛的,只要有愛就會花十二分的力去愛。雖然日子很艱難但她還是會很自立地生活著,到S,她都沒動過李主任留給她的一盒金條。

可是作者卻給了這么個有心思、懂生活的細致的女人一個如此悲涼的人生。一直努力地生活著,盼望著,但是她的感情總是不能善始善終。也許是王琦瑤命薄福淺,無福消受這福份吧。

長恨歌讀后感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開頭一句很巧妙的引出了這段令人贊嘆又令人遺憾的歷史?!皸罴矣信蹰L成,養在深閨人未識”這句平淡的話引出了楊玉環這個看似普通大家閨秀的女子?!盎仨恍Π倜纳鶎m粉黛無顏色”鮮明的表現出楊玉環脫俗的魅力,她的一舉一動是那樣的動人,使所有宮中的妃子都為之黯然失色,同時也為后面的隱患埋下了一個不可忽略的伏筆?!按合?,不早朝,侍宴,春游”,無一不表現出作者的痛惜,由于唐明皇過度的寵愛玉環,導致國政荒廢,宮里宮外鶯歌燕舞,百官整日只知尋歡作樂,也為唐朝的衰敗埋下了導火索。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出乎人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的事終于發生了——-安史之亂。各地烽煙四起,百姓流離失所。衰敗的唐朝,在這次戰爭中練練敗退,六軍被迫停留在馬嵬坡,面對唐明皇和楊貴妃,將士的激動之情是難以容忍的。在軍諫之下,唐明皇悲傷的望著那位曾經深愛的女子。“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看著玉環被軍士推出去的時候,他心中是如此的無奈卻又焦急??煽粗娛考拥那榫w,自己沒有能力去撫慰。看著自己破碎的山河,自己卻沒有能力挽回。他只能仰望著天空,默許了軍士,然后獨自一人默默地流淚。

終于,安史之亂結束了,宮中恢復了往日的平靜。景色依然是不變的景色,可是賞景的人卻已離去,“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我們讀出了唐明皇心中那股難以言喻的心痛。

“云髻,花冠,仙袂,霓裳”描繪出一種仙境的生活,在那里,人不需要受到任何拘束,此時的“玉環”雖然依舊有著傾城的容貌,不過臉色卻較之以前已顯憔悴。內心思念著明皇,卻音容相隔在2個不同的世界?!拔▽⑴f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睹物思人,這估計是十分悲傷的事吧。所有的思念,只能寄托于小小的物品上......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篇8

[關鍵詞]悲劇精神;崇高美;情調悲;倫理

這也許是東西方悲劇中最著名的兩對情侶:洪N(1645-1704)筆下李隆基和楊玉環、莎士比亞(1564-1616)筆下的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堕L生殿》上,李楊愛情有著盛唐的繁華,“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繁華落盡,卻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栋矕|尼與克莉奧佩特拉》中,埃及女王和羅馬巨頭在相互猜忌和懷疑中分分合合,甚而以死亡來考驗對方的真情,最終弄假成真,卻贏得了世間的無限同情。

這兩對悲劇情侶之所以有名,看上去是因為他們的出生顯赫地位重要。李隆基是盛唐君主,楊玉環名列中國四大美女,安東尼是古羅馬三巨頭之一,而克莉奧佩特拉則是赫赫有名的埃及艷后。這一點,正如朱光潛在《悲劇心理學》中指出的那樣: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和悔恨的痛苦,在一個農夫和在一個帝王都是一樣地動人。人物的地位越高,隨之而來的沉淪也更慘,結果就更加悲劇性。一位顯赫的親王突然遭到災禍,常常會連帶使國家人民遭殃,這是描寫一個普通人的痛苦的故事無法比擬的。

然而,位高權重的愛情以凄慘落幕的,古今中外比比皆是,為什么得到世人肯定的程度不一樣呢?比方說,中國人一提到“烽火戲諸侯”時,首先想到的是紅顏禍水,而不是偉大的愛情,難道,周幽王不正是像李隆基和安東尼一樣,為了心愛的女人可以置家國于不顧嗎?為什么后人會對楊玉環懷著貶褒雜陳的評價,而對褒姒卻是從頭到腳潑上一盆亡國的臟水呢?為什么看客對李隆基的原諒大于痛恨,難道不正是他一手造成了楊玉環的馬嵬坡之死? 為什么克莉奧佩特拉的種種小詭計導致了一個偉大英雄的末路,這兩個男女主角卻一直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完美情侶?

這些問題,恐怕要從中西文化精神的角度去理解,從東西方迥異的悲劇精神層面去闡釋,才會得出一個可行的解釋。

毫無疑問,《安東尼和克莉奧佩特拉》是莎士比亞性格悲劇的一個重要作品。主人公的行動不再受制于不可預知的命運,而是取決于自己的性格,他們在困境中仍表現出高貴的尊嚴,勇于接受厄運,并戰斗到最后一息。即使是罪惡的,他們也堅守自己的信念,高貴地死去。人物的精神、人物的個性、人物心靈的隱秘、思想和靈魂的巨大沖突成了人物軌跡的書寫者,主人公為了一個信念、感情、目標,勇于自覺選擇死亡。

在這樣一種原則的指引下,安東尼和克莉奧佩特拉雖然貴為國王,但是卻保持了他們各自溫暖的人性,在自身性格的作用下,還原了一對戀愛中的情侶所具有的缺點和優點、幸福和懊惱,他們是高貴者,更是普通人。這相當符合文藝復興時期對于人的發現:他們聰明而有尊嚴,能審時度勢,即便有滿目瘡痍的缺點,也是生動活潑的個人,從一個偉大的英雄人物,到一個最卑賤的仆人,都是如此。也就是說,基于性格的合情合理的缺陷絲毫無礙他們的高大。

所以,我們看到的埃及女王是一個普通而奇特的戀愛中的女人,她美麗,然而年齡不能使她衰老,習慣也腐蝕不了她的變化無窮的伎倆,別的女人使人日久生厭,她卻越是給人滿足,越是使人饑渴,因為最丑惡的事物一到了她的身上,也會變成美好,即使她在賣弄風情的時候,神圣的祭司也不得不為她祝福。她懂得賣弄風情,使生活充滿樂趣,比如在海戰的時候帶頭逃跑、裝死,還藏起自己的財富。當然,她也非常狡猾,當愷撒派人來時,她就見人下菜說“我的榮譽并不是自己甘心屈服,全然是被人征服的”。她以戀愛為職業,雖然有過許多愛情,但是幾乎都是真誠的,雖然貪生怕死,但是對安東尼是專一的。作為女王,她有自己的威嚴和手腕,但是當生命和榮譽不能兩全時,則選擇慷慨赴死。可以說,除了她女王的身份,她就是一個異常美艷的普通女人,對愛情有極其高的天賦和專業精神,最終因為這份愛情而拋棄了整個國家。

而安東尼呢?這個曾經玩弄半個世界在手掌之上、操縱著無數人生殺予奪的大權的男人完全被愛情支配,為克莉奧佩特拉舍棄一切,顛三倒四。他執著、猶豫、暴躁,對于愛情,愛之欲其生,“你知道你已經多么徹頭徹尾地征服了我,我的劍是絕對服從我的愛情的指揮的”,恨之欲其死,“這的埃及人葬送了我!三翻四覆的!是你把我出賣給這個初出茅廬的小子,我的心現在只跟你一個人作戰?!彼且粋€一直反抗命運的英雄,豪言“命運越是給我們打擊,我們越是瞧不起她”,明白大局已定時,他勸告自己的朋友們:不要用你們的悲哀使冷酷的命運在暗中竊笑,我們應該用處之泰然的態度,報復命運加于我們的。安東尼死了,克莉奧佩特拉嘆息著:這寂寞的世上沒有了你,就像個豬圈一樣,叫我怎么活下去呢?啊!杰出的英雄已經不在人間,月光照射之下,再也沒有值得注目的人物了l可以說,安東尼是天下的王者,一個崇高的悲劇英雄,擔當得起萊必多斯的評價:他的一二缺陷,決不能掩蓋住他的全部優點;他的過失就像天空中的星點一般,因為夜間的黑暗而格外顯著;它們是與生俱來的,不是有意獲得的;他這是連自己也無能為力,決不是存心如此。

克莉奧佩特拉自認為“有所有女人的可恥的缺點”,而同為三巨頭之一的愷撒則如此評價安東尼:凡是眾人所最容易犯的過失,都可以在他身上找到。這種普通人的特質,覆蓋在出眾的地位、權勢和外貌上,使他們反復無常的愛情呈現出一種愛恨交加波詭云譎的特色,惟其如此,方顯示了這愛情的偉大:它可以藐視死亡,也可以放棄國家、更可以讓兩個缺點累累的人得到永生。在這里,人性的弱點、愛情的缺點被莎士比亞竭力突出,真心之愛與政治因素相遇時,莎士比亞極其強烈地寫出了這愛情是如何誤國的。這樣寫,卻寫出了人物的偉大、愛情的偉大。為什么?因為莎士比亞的最終目標是寫愛情中的人性美。偉大的愛情能夠蔑視死亡,可以傾國傾城,愛情誤國恰恰就是表達愛情偉大的好題材,這正是莎士比亞的思路。是的,莎士比亞說過,比起永生來,死亡算不了什么。中國的老子也有句話: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東西方的智慧和思考,在這一對情侶身上得到了完美詮釋。

回到長生殿上,我們驀然發現,在西方那一對情侶的映襯下,李楊愛情的光芒霎時黯淡了很多。同樣是偉大人物的愛情題材,而且同樣是愛情誤國,但是東西方的處理是如此不同:主人公不再具有驚心動魄的人性力量,甚至連性格特征也模糊起來,矛盾沖突明顯淡化了,人物的主動性大大減弱了。和充滿性格力度的《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不一樣的是,《長生殿》的男女主人公在“今古情場,問誰個真心到底”的假設中,當真心之愛 遭遇政治因素時,愛情的誤國成了愛情的罪惡,在政治因素面前,七夕密誓變成了一個徹底的謊言。上天入地,男主人公只能祈求用非現實世界的相遇來彌補現世愛情的缺憾。在莎士比亞的對照下,洪N提供的只是一種不自覺的悲劇,傾訴一腔怨恨,怨的背后并沒有崇高的精神或令人感慨的情懷,是工具而非精神楷模。

在這樣一腔怨恨背后,主人公雖為天下之尊,卻何其柔弱!楊玉環之美色、之精通歌舞,都是天下無雙,自然也是唐玄宗的心頭最好。女主人公在包括自家姐妹在內的眾多競爭對手面前,也就是犯點醋意,耍點小性子。因得寵而引起的政治變局,在洪N筆下并無過多的渲染,所謂的安楊之爭,以后引起盛唐之變的禍根,與這場愛情似乎遙遠得很,更加不是不早朝的李隆基的直接過錯。長生乞巧,永訂盟誓,剛愿生生世世永不相離,驚變就接踵而至。李隆基被眾軍逼得心驚肉跳,勉強說句“你若捐生,朕雖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則甚!寧可國破家亡,決不肯舍棄于你!”接下來,就順水推舟:“罷!罷!妃子既執意如此,朕也做不得主了!”就此,一代紅顏為君盡,就連神仙(織女)也看不下去:“以天下之主,不能庇一婦人,長生殿中之誓安在?李三郎好薄情也!”這里的唐明皇,極其缺乏主人公的魅力,懦弱屈從,沒有力量,離英雄的形象相去甚遠。從尼采的生命哲學來看,悲劇總是有對苦難的反抗,悲劇人物身上最不可原諒的,就是怯懦和屈從,悲劇人物可以是一個壞人,但他身上總要有一點英雄的宏偉氣派。所以,按尼采的觀點,李隆基甚至連一個悲劇主人公的資格都夠不上。

在這場愛情面前,洪N陷入了兩難:既要寫愛情,又要維護國家,但兩者又是沖突的,如何統一?洪N雖然比莎士比亞晚出生,但是康熙朝的盛世比起伊麗莎白時代的開放還是相去甚遠。女王能夠混入莎士比亞的舞臺扮演一個小角色,洪N卻因在皇后喪葬期間召集伶人演《長生殿》觸犯禁忌而下獄,斷送功名到白頭。更何況,作為一個傳統文人,貴和尚中的文化精神會如影隨形般左右著他,注定了洪異不能把誤國的主人公寫得很壞。事實上,在《長生殿》中,除了不得不提的安楊關系,其他的誤國關系都被掩飾了。愛情與誤國的矛盾,只能夠用“后悔”來統一。情而能悔,雖然發出悔聲的是楊玉環而不是李隆基,“在生所為,哪一樁不是罪案。弟兄姊妹,挾勢弄權,罪惡滔天,總是由我。如何懺悔得盡。”于是,上窮碧落下黃泉,愛情還是美好的,忠于國家也被肯定了。

洪N對于兩難的處理,也引出了后人對于該劇主題的論爭,即“愛情主題”和“政治主題”之爭。在洪N心目中,情,不僅僅是指男女之間的生死之情,還包括忠臣孝子身上所秉賦的忠義摯情。他要用李楊愛情的悲劇為表征,表現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變遷,也就是借“釵盒情緣”,寫出社會政治的興亡之感。洪N一方面贊揚這種生死至情,一方面又描繪了這樣帶來的政治危機,帝妃愛情發展到極端給江山社稷帶來了嚴重后果,“占了情場,弛了朝綱”,由于政治形勢的逆轉,愛情悲劇無法避免。這樣就把個人愛情和政治興亡的因果關系,揭示得十分深刻。這樣的用意,是為了“垂戒來世,意即寓焉”??梢?,不管是何種主題,洪舁注重的是完滿的倫理觀念,他是把矛盾沖突往圓滿里拉,是在竭力磨平沖突,這和莎士比亞利用愛情與誤國的矛盾來突出人性的強烈、產生壯麗的感覺完全不同。李楊之愛只有纏綿之美,缺乏驚心動魄的力量。

篇9

公道杯奇巧的造型,配以青雅的釉色,灑脫的紋飾,可稱得上是一件陶瓷藝術珍品。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德應侯碑文記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始合土為坯,轉輪就制,方圓大小,皆中規矩,然后納諸窯,灼以火,烈焰中發,青煙外飛,鍛煉累日,赫然乃成。擊其聲,鏗鏗如也,視其色,溫溫如也?!边@實在是對公道杯的最好的褒贊。

相傳,公道杯曾經是唐朝皇家的傳家之寶。壽王李瑁與楊玉環婚喜之日,唐明皇李隆基贈公道杯并問楊玉環可知用意。楊說:“父皇賜此杯,是教導我們,凡事要適度,不可過貪,否則將一無所得。”唐明皇含笑點頭。

朱元璋與公道杯也有一個故事。明洪武年間,浮梁縣御窯廠歷經幾十次反復試驗才再次燒制成功了“九龍杯”,并進貢給洪武皇帝朱元璋。朱元璋便用“九龍杯”盛酒宴請文武大臣。在一次宴會上,朱元璋想讓幾位喜歡的大臣多喝點酒,便特意命人給他們把御酒添得滿滿的,而對其他幾個平時喜歡直言不諱進諫忠言的大臣則將酒斟得淺淺的。結果事與愿違,那幾位被皇上有意照顧的大臣滴酒未喝,御酒全部從杯子的底部漏光了,其他大臣則幸運地喝上了皇帝恩賜的御酒。朱元璋疑惑不解,便問其緣故,方知此杯盛酒最為公道,盛酒時只能淺平,不可過滿,否則,杯中之酒便會全部漏掉,一滴不剩。這令朱元璋感慨萬千,于是便把“九龍杯”命名為“公道杯”。這神奇的酒杯對貪杯者是個警策,對斟酒者公道與否也是個檢驗。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其玄妙就在杯內。公道杯的中間立著一人或龍型的裝飾物,人或龍實際上是由兩個圓柱體構成,外面圓柱體與杯銜接處有一暗孔,整個杯子構成一個虹吸管,當杯中的酒超過某一個位置,酒就會從小孔中流出,根據物理學上的虹吸原理,酒會一直流下去,直到杯中酒流盡為止。

篇10

一、故事導入

針對學生愛聽有趣故事的心理,講新課之前,教師先講一個與本節課內容相關、有趣、有教育意義的小故事,通過故事引出本節課要講的課題。這種導入方法,能起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以起引思的作用。

如在講“矛盾具有特殊性”的原理時,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次,亞洲某國元首即將訪美,想用簡單的英語對克林頓打招呼,于是向秘書求教。秘書指點道:見到克林頓您就說:“Hao are you?(你好嗎?)”克林頓肯定會說“I’m fime ,and you?”(我很好,你呢?)而你只需回答一句“Me too.(我也是。)”就行了,剩下的就交給翻譯去處理好了。

專機降落在華盛頓,元首對著克林頓笑容燦爛,竟出口說“Hou are you ?(你是誰?)克林頓吃了一驚,但他很快鎮靜自若,正好討好身邊的夫人希拉里,便微笑答道“I’m Hillary’s husband.(我是希拉里的丈夫。)”

只見元首微笑著看了看對面的希拉里一眼,然后沖克林頓點了點頭,無比堅定地說“Me too!(我也是?。?/p>

該國元首鬧出如此笑話,秘書“功不可沒”。本來幾句簡單的英文能對付過去,偏偏情況發生了變化,亞洲元首卻不知道,還是生搬硬套,他不懂矛盾具有特殊性,不知道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是不管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搞“一刀切”。

二、名言、警句、詩詞、典故等導入

名言、警句、詩詞、典故等語句精煉,語意新穎、言簡意賅,氣勢磅礴,鏗鏘有力,富有感召力,寓意深刻,耐人尋味,形象、生動、逼真,學生也樂于接受。用之導入新課,能夠啟迪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進人最佳學習狀態。

如在講“善于抓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的哲理時,可用“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在講聯系觀點時可借助“唇亡齒寒”。在講質變量變時可用“水滴石穿”。這樣無需多費口舌,就能使學生形象地理解其中的哲理,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懸念導入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師通過巧妙設疑,制造懸念,來激發和誘導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狀態。如在講“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時,我是這樣導入的:

先讓學生回答:你們知道我國古代四大美人,她們是誰嗎?(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人們往往用“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來形容她們的美貌。但是你們知道她們也都有生理缺陷嗎?(西施耳朵特小,王昭君腳特大,貂蟬有狐臭,楊玉環形體過于豐滿,以至于走起路來響聲不絕于耳)。(稍作停頓)是呀!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四大美人尚且如此,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也都是如此。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這樣就自然而然地過渡到新課的學習當中了。

四、時政新聞、熱點事件導入

政治課教學本身帶有鮮明的時政性,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都必須滲透時政教育。用時政引人新課有時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師在教學中可根據教學內容特點,選取和利用當前受關注程度較高的時政新聞、熱點事件,可以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共鳴,啟迪心靈,激發他們探求新知識的主動性。如在“經濟的全球化”教學中,引用“美國次級房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這一重大新聞事件;在講公民的政治性義務時,可用中日爭端這一熱點事件等。

五、音樂導入

音樂能陶冶人的性情,凈化人的心靈。借助音樂導入,能迅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于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講“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原理時,通過播放《真心英雄》《愛拼才會贏》這些歌曲,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