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馬原文范文

時間:2023-04-07 16:07: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塞翁失馬原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標準發音】:zhāo chuān mù sāi

【繁體寫法】:朝穿暮塞

【朝穿暮塞是什么意思】:比喻頻繁地興建房屋。

【朝穿暮塞成語接龍】:萬國來朝 朝穿暮塞 塞上江南

【用法分析】:作謂語、定語;比喻頻繁地興建房屋

【讀音預警】:注意多音字:塞 ① sè (書面,動作義)堵塞、阻塞;② sāi活塞、塞車③ sài 塞翁失馬 邊塞 塞外。

【出處說明】:《南齊書·東昏侯記》:“光筑繕造,日夜不窮,晨構夕毀,朝穿暮塞?!?/p>

篇2

關鍵詞:英漢習語 文化語境 翻譯方法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反映文化,文化影響語言。一個國家的語言可以折射出這個國家所特有的文化,而其特有的文化又對語言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習語(the idiomatic phrases)是語言的精華,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精髓,它是勞動人民經驗的結晶。英語和漢語是兩種高度完善的語言,它們都擁有大量的習語,一般具有結構嚴謹、形式簡練、含義精辟、形象鮮明、表達生動等特點。由于地理、歷史、、生活習俗、對事物客觀認識等方面的差異,英漢習語承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這就造成了英漢習語之間的差異。

一、英漢習語的不同文化語境

中國是陸地國家,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國家,所以我們有“解甲歸田”,“瑞雪兆豐年”等習語。而英國是一個島國,四面環海的英國漁業十分發達。因而,英語中出現了大量有關航海的習語,如a drop in the ocean(滄海一粟);feel under the water(感覺不適);plain sailing (一帆風順)等。

風俗習慣也同樣影響著習語。如:a piece of cake,這個習語反映了西方人的習俗。對他們來說,蛋糕是極其平常的事物,無論做蛋糕還是吃蛋糕,都是輕松愉快的小事一樁。對我們來說,蛋糕似乎是奢侈品,吃蛋糕是高興的事,做就沒那么輕松容易了。

英漢文化同樣受到宗教的影響。在漢語文化中人們受佛教影響較深,許多習語中都含有佛教有的事物,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臨時抱佛腳”等。而英語文化受天主教、基督教影響較深,有關習語有: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

英漢兩種語言中還有大量歷史典故形成的習語。這些習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往往是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的。如“塞翁失馬”、“完璧歸趙”、“三顧茅廬”等。英語典故多來自希臘羅馬神話及《圣經》。如“an apple of discord”(出自希臘神話)譯為“糾紛的蘋果”即“the root of trouble; dispute”爭斗之源,禍根之義。

對客觀事物的不同認識也賦予了英漢習語不同意義。例如“松”為中國最常見的一種樹,它象征“堅貞,高風亮節”,而英語中的pine并無任何聯想意義。英語中“daffodil”漢語中是“黃水仙”,僅僅是一種花而已,但在英語中它是春天、歡樂的象征。

二、英漢習語的翻譯方法

大部分習語往往都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有的意思一目了然,有的意在言外,有的多層意思,譯者在翻譯時不僅要忠實地傳達原文的語言意義,還要準確地闡述原作的文化內涵。要翻譯好習語,筆者認為應遵循以下具體方法:

1. 保留法

在翻譯彼此在喻義上對等的習語時,可采取保留法即直譯的方法。如a castle in the air (空中樓閣);to 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雪中送炭)。

2. 移植法

移植法,即將原語的習語之義移植到譯語中去。如People considered that what he had played on that occasion was no more than a Judas kiss. Judas kiss說的是Judas(猶大)以親吻的方式出賣了耶穌。詞典上解釋為“口蜜腹劍,陰險的背叛”。如果用這樣的詞語意譯,就會平淡無奇,有失原文特色,所以我們可以把原義移植過來,譯為:“人們認為他在那種場合所表演的不過是猶大之吻,居心險惡”就會生動形象得多。

3. 代換法

當無法在譯語中再現或移植原語習語時,可用符合譯語表達習慣并為譯語讀者所熟悉的言語代替原語習語。如:“土埋半截了……”譯為“I’ve got one foot in the grave.”俗語“土埋半截”即“離死不遠”之意。原句如按保留法翻譯成“I’m already half buried in the earth”,讀者會不知所云,所以譯者借用英語同義習語“to have one foot in the grave”,既保持了原文引用俗語的風格,又通順易懂。

4. 舍棄法

某些習語在譯語中找不到同義的習語,譯者在受譯語文化差異的局限時,不得不舍棄原文的字面意義,如:fight like cats and dogs 就不能按字面直譯為漢語,需根據該習語在文中的意思進行意譯,如“We still love each other very much,but we fight like cats and dogs”。可譯為:“我們常吵吵鬧鬧,但仍很相愛?!?/p>

5. 增補法

使用增補譯法,即對習語直譯后再加注的方法,保持譯文與原文“意”相似。例如:They have, by this very act, opened a Pandora’s box.正是他們這種做法打開了希臘神話中潘多拉的盒子,造成了混亂和不幸。Pandora’s box之意表面上看是貴重之物,而骨子里卻是禍害,其含義為“萬惡之源”,“造成極大混亂“,若直譯Pandora’s box而不增補,會造成一些譯語讀者難以理解其真正喻義。

總之,習語是文化的產物,它們蘊含了豐富的文化知識,從習語中反映出中西文化差異,這些差異要求我們在學習和運用習語時,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在習語翻譯時要做到“神似或形似”。這樣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使跨文化交際得以流暢順利完成。

參考文獻:

[1]張培基.習語漢譯英研究(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2]張柏然.全球化語境下的翻譯理論研究[J].中國翻譯,2002(1).

篇3

關鍵詞:關聯理論;認知語境;諺語翻譯

一、引言

Sperber和Wilson于1986年首次提出了關聯理論。關聯理論以人的認知為出發點,研究人類的認知和語言交際問題,因其強大的解釋力已經被應用到了諸多研究領域。由于它是一種涉及語碼和推理過程的交際理論,自然和翻譯這一既涉及語碼又涉及推理的交際行為有著直接的兼容性。關聯翻譯理論將翻譯看成是一個對原語進行闡釋的明示-推理活動,是語言交際的一種方式。而諺語是民族文化的結晶,具有強烈的民族性,翻譯時需克服語言和文化的雙重障礙。翻譯的目的是促使不同語言使用者之間的文化、信息交流,但不同語言使用者由于社會、文化乃至個人的生活經歷差異而形成了各自獨有的認知語境。本文試圖從認知語境差異的角度來探討諺語的翻譯。

二、關聯理論及其認知語境觀

關聯理論認為交際是一個認知推理的過程,交際者通過在各自認知語境中尋找關聯推理出對方的交際意圖。關聯理論將人類認知的相關性引入語言理解,被稱為“認知語用學”。其核心思想是:話語理解既是人們主動思維、積極認知的動態過程,又是依靠語境建構相關話語信息的求解過程??烧Z境不是預先給定的,而是在整個認知語境中選定的,而且隨著對信息的處理動態變化著。認知語境包括邏輯、百科、詞語以及文化背景信息等 ,它是由一系列可以顯映的事實或假設構成的結合,說話人正是通過這一系列語境信息來傳達他意欲表達的話語意圖。受話者總是追求和遵循最佳相關的目標,要達到此目標,就要選擇最佳相關的語境,以期對信息進行最優化處理。這種在語言意義與相關語境動態的相互作用的基礎上推理的語用理解對于我們研究英漢諺語翻譯大有啟迪。

為了成功影響譯語讀者的認知語境,譯者應考慮譯語讀者的現有的信息,對原文語境中提供的各種信息進行思辨、推理,找出隱含于明示之后的交際意圖,選用恰當的話語形式,對譯文讀者理解明示信息和推導暗含意義進行引導和制約,使譯文提供的信息與讀者的認知語境中最具關聯的已有信息相結合,產生預期的語境效果。

三、認知語境差異下的諺語翻譯策略

諺語內容精辟,結構嚴謹,寓意深邃,因而有廣泛的感染力。培根曾說過:“諺語可以體現一個民族的創造力,智慧和精神。”豐富的諺語給民族文化增添了色彩,但對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來說,由于其認知語境中缺乏相關信息,具有強烈異語文化意義的諺語就構成了他們理解時極大的困難。

如何處理翻譯中的文化差異,翻譯界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歸化和異化。Eugene Nida是歸化翻譯的代表人物,主張翻譯要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Lawrence Venuti是異化翻譯的代表人物,提倡翻譯要以原語文化為歸宿,即承認原語和目的語間的差異并在翻譯中盡量保持和接受原語文化的異質特征。

而關聯翻譯理論將翻譯看作是涉及原文作者、譯者和譯文讀者,經過兩輪明示-推理過程的交際活動。第一輪中譯者對原語信息的推理和第二輪譯者將原語所傳達的信息用目的語進行明示顯得尤為重要。第一輪成功的推理是第二輪成功明示的前提。根據關聯翻譯理論,在第二輪過程中,譯者要傳達的是原作者的“交際意圖”和“信息意圖”兩個方面。最佳的翻譯就是將二者充分傳遞,但當兩者不能兼顧時,則取其交際意圖。所以,關聯理論翻譯觀強調“語意”的翻譯,而不是“語義”的翻譯。為了保證交際的成功,譯者可以采用恰當的措施以幫助譯文讀者找到原文與譯文之間的最佳關聯,達到最佳交際效果。就諺語翻譯而言,我們可采用以下翻譯策略:

(一)關聯翻譯理論下的文化直入式

文化直入式就是用源語文化形式直接進入翻譯。每個民族的文化有其獨特性,但人類在很多情況下也具有共性。如果原語文化能激發譯文讀者相似的圖式想象,我們就不妨采取文化直入式的方法來翻譯。如:

(1)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前車之覆,后車之鑒。

The remembrance of the past is the teacher of the future.

(2) 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

一燕不成夏。

(3) 隔墻有耳。

Walls have ears.

(4) 失敗是成功之母。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the success.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翻譯這類諺語時,只需在理解原文的意思的基礎上找到相符的言語進行表達即可,不需要譯者過多地進行翻譯和修飾。

(二)關聯翻譯理論下的文化融合式

文化融合式就是將原語文化表達方式和目的語文化方式相結合,以一種形意結合的新語言形式進入翻譯。有時兩種文化的認知環境會有部分重疊狀態,但又不完全一樣。翻譯中若將兩種文化有機融合,既傳達了源語文化,又能讓譯文讀者明白,翻譯就成功了。如:

(1)As you sow, so you reap.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2) 王婆賣瓜,自賣自夸。

Every cook praises his own broth.

(3) A tiger leaves a skin behind him.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

(4)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What can you expect from a pig but a grunt?

(三)關聯翻譯理論下的文化歸化式

文化歸化式就是運用目的語文化易于接受的表達法,使譯文更通俗易懂,更適合于目的語讀者。比如,英語諺語“I fear the Greeks, even when bearing gifts”,中國人從字面理解根本不知所云。其實,這個諺語源于古希臘史詩有關希臘人木馬藏兵攻陷特洛伊城的故事,意思是說“希臘人帶來禮物,沒安好心”,喻“不要相信敵人之意”。而漢語里就恰好有相應的能夠取得同一語境效果的諺語“黃鼠狼給雞拜年”。再比如:

(1) One falls into Scylla in seeking to avoid Charybdis.

才離狼窩,又入虎口。(此諺語源于希臘神話,Scylla 是住在意大利墨西拿海峽的六頭女妖,對面是水流湍急、險象環生的卡律布狄斯大漩渦。)

(2)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Two dogs fight for a bone and the third runs away with it.

(3) Choose a wife on a Saturday, rather than a Sunday.

擇妻宜重德,不可只重貌。(英國人多信奉基督教,星期天要盛裝去教堂做禮拜,而周一至周六工作日人們要穿著樸實的工作服工作。)

(4)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Even the dog swaggers when its master wins favor.

(四)關聯翻譯理論下的文化阻斷式

文化阻斷式就是在譯文中放棄原語文化現象。最佳關聯性原則并不排斥對原文中某些文化語境的放棄,如果原文中的文化語境在譯語讀者的大腦中根本找不到相關圖式,就無法采用文化歸化式,而采用文化直入式或文化融合式需要讀者付出更多努力才能獲取相關信息,并且當前語境中已有充分信息表達作者交際意圖,就可以采取文化阻斷式進行翻譯。以下諺語均體現了這一翻譯原則:

(1)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Danger is next neighbor to security. Or: 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由于譯文讀者不了解該諺語的背景,無法理解其直譯 “When the old man on the frontier lost his mare, who could have guessed it w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

(2) Diamond cut diamond.

強中自有強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不能譯成“鉆石切割鉆石?!保?/p>

(3)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What one loses on the swings one gets back on the roundabouts. (如直譯成“lose where the sun rises and gain where the sun sets.”,會使讀者感到費解。)

(4)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

五十步笑一百步。(不能譯成“鍋笑壺黑?!保?/p>

四、結語

從認知語用學的角度來看,諺語翻譯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是原作者、譯者和譯文讀者三者之間復雜的交際過程。而在諺語翻譯過程中,認知語境影響著譯者對原諺語的交際意圖的理解和信息傳遞。諺語的翻譯就要處理語言和文化之間的矛盾,不僅要譯出原作中諺語形象的喻意,還要譯出其民族特色或地域特色。翻譯時,譯者應分析原作者、譯者、譯文讀者的認知語境差異,采用恰當的翻譯策略,傳達作品中諺語的交際意圖。

參考文獻:

[1] 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2.

[2] Sperber, D. &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Blackwell, Oxford, 1986.

[3] 胡霞. 略論認知語境的基本特征[J]. 語言文字應用,2004.

篇4

【關鍵詞】英漢習語;來源;翻譯;文化特色

習語是經過長時間的使用而提煉出來的固定短語或短句,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人類語言的結晶。英漢習語可以分為以下幾類:英語習語包括習慣用語、諺語和許多俚語表達;漢語習語可以被大致分為成語、俗語、諺語、歇后語和粗俗語。習語具有形象、簡練、寓意深刻、機智幽默等特點。英漢習語有很多共同點,都具有形象、簡練、寓意深刻、機智幽默等特點。在日??谡Z和書面語中適當地使用習語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沒有習語,我們的語言就會變得單調而干澀無味。

正確的翻譯習語有助于對整個句子和文章的理解。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和文化的不同,翻譯時很難做到完全對等。很多習語前后對稱、音節優美、韻律協調,翻譯時除了忠實地表達原文習語的意義外,還應盡可能保持原文習語的形象比喻、豐富聯想、修辭效果以及其民族、文化特色等。所以,習語的翻譯是譯者的難題,也是翻譯理論者關注的話題。

一、英漢習語的來源

首先,大多數習語來自于勞動人民的日常用語。勞動人民在工作和生活中創造了許多習慣用語,比如水手發明了很多和海洋有關的生動的短語,運動員使用運動方面的習慣用語。這些習慣用語產生于各行各業,它們不僅簡潔、口頭化而且生動形象,和生活緊密相關,因此不久就被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相似的場景下廣泛使用,其中最生動最有用的習慣用語逐漸地由普遍的對話演變為約定俗成的語言,最終被廣為使用。比如share happiness and woe (同甘共苦)指一起分享快樂和悲傷;strike while iron is hot(趁熱打鐵)指利用有利條件首先采取行動;become reconciled (言歸于好)指化敵為友。Harmony brings wealth (和氣生財)指人緣好生意自然就好。

其次,習語源自古老的神話、傳說和寓言。古希臘羅馬文明對英語有著深遠影響,許多英語習語來源于古希臘神話和傳說,它們在書面語中廣泛使用。如the apple of discord (不和的種子)指爭端,禍事;Pandora’ s box (潘多拉的盒子)是指會給人類帶來災難,裝著所有罪惡的盒子。例如“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這個習語源自《伊索寓言》。一只饑渴的狐貍想吃葡萄架上的熟葡萄,但它想方設法去摘,結果還是夠不著。最后它只好悻悻走開并自我安慰地說:“這些葡萄是酸的,可能還沒熟透呢?!?/p>

再次,宗教是習語的重要來源。生活在封建社會的人們深受宗教的影響,現在仍有很多反映當時宗教信仰的習語。圣經中也產生了大量的習語,事實上很多的圣經短語至今還出現在口頭的對話中,但卻很難去追溯它們的根源。如olive branch(橄欖枝)源自圣經,意味著“和平”的意思,其真正含義為“講和”?!杜f約·創世紀》中說,“上帝降洪水滅世,義人諾亞一家靠了方舟得以安然無恙。洪水稍退,諾亞放出鴿子試探水勢,鴿子回到方舟時嘴里銜著一枝橄欖葉,諾亞由此判斷洪水已經消退?!焙髞砣藗兙蛯㈤蠙熘醋髌桨?、和平的象征?,F在,“伸出橄欖枝”這個習語已被中國讀者廣泛使用。再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來自中國的佛教。

最后,古典文學作品中的許多表達也是產生習語主要來源之一。圣經之后,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成為英語習語最豐富的文學來源,這些習語被廣為使用。如,Achilles’ heel(阿咯琉斯的腳踵)來自著名希臘史詩《伊里亞特》;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comes (說曹操,曹操就到)是出自中國的古典名著《三國演義》。

總之,習語不僅和一個民族的宗教文化有關,還和其歷史、文化遺產、生活經歷、地理條件、社會習俗和心靈境界等緊密相關,這些都是習語的民族性特征的主要決定因素,因此可以將習語視為一面反映一個國家或一種文化特征的鏡子。不同的社會體系、文化遺產、科學技術和習語的民族性特點息息相關。英國是一個有著漫長航海歷史的島國,所以很多英語習語都和大海有關;然而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絕大多數的人生活在鄉村,因此農民的俗語形成了大量的習語,這些習慣用語成為農業生產過程中豐富體驗的結晶,由農民在勞動中積累并代代相傳。

二、英漢習語的翻譯

英漢習語的來源豐富多彩,又往往帶有各自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有的意思一目了然、有的有言外之意、有的有多層含義,翻譯時必須根據上下文的具體情況來確定它的意義和翻譯。譯者在翻譯習語時,不僅要根據實際情況忠實地傳達原文的意義,還要傳達出原文的文化內涵、民族特色、修辭手法等。筆者認為,要有效地進行英漢習語的翻譯,可遵循如下幾種方法。

1.直譯法

東西方人們對于感情、客觀事物和社會經歷等都有著相同的認識,因此,有少量的英語習語,不僅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相同或相似,而且隱含意義也相同。這時保持直譯,不僅保留了原文的字面意義、形象意義和隱含意義,還保留了原文的修辭和風格,且增添了語言表現力,譯文讀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例如,漢語中的“瑞雪兆豐年”就直接譯為 A timely snow promises a good harvest;“糖衣炮彈”直譯為 sugar-coated bullets;“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直譯為 be strict with oneself and lenient towards others。英語中的Wall has ears直譯為“隔墻有耳”; olive branch直譯為“橄欖枝”;a tooth for a tooth譯為“以牙還牙”。

轉貼于 2.意譯法

當由于文化和民族差異直譯會導致讀者不理解甚至誤解時,當原文的思想內容與譯文的表達形式相矛盾而不宜采用直譯時,此時應根據上下文語境和原詞的真正意義而不是原始意義來進行翻譯,即采用意譯法。如:漢語中的“紙包不住火 ”應意譯為Truth will come to light sooner or later,若直譯為The paper can’t be folded by fire, 西方讀者也許會產生云里霧里的感覺。尤其在一定的語境下,不如采取上文的意譯,意思明了,有利于整個句子和整篇文章的理解。又如:漢語中的“塞翁失馬,焉知非?!背3R庾g為 Misfortune may be an actual blessing. “塞翁”這個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中國的讀書人大都熟悉,但西方人大都不熟悉這個人物,若采用直譯,會讓西方讀者讀起來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英語中的rob Peter to pay Paul 應意譯為“拆東墻補西墻”,正好和漢語的習語意思相對應。若直譯為“搶彼得的錢付給保羅”,中文的讀者會引起歧義,不能達到原語所要表達的意思。

3.對等翻譯

有的英語習語和漢語習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它們在內涵意思和形式結構上都很相似,不但有相同的意義和修辭色彩,并且有相同的或大體相同的形象比喻。在翻譯時,我們可以采取對等翻譯法,即互相套用同義習語。這種譯法不但可以保留原語的形象、風格和文化色彩,又符合目標語的語言結構、習慣,體現目標語的文化特色。例如:漢語的“愛屋及烏”可以套用英語習語 Love me, love my dog. 既傳達了原文的意思和風格,又體現了兩種文化的不同內涵特色;英語中的 break a butterfly on the wheel可以套用漢語中的“殺雞用牛刀”;又如英語中的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可套用漢語習語“寧為雞頭,無為牛后”。

4.音譯加注法

漢語中的某些概念化的人名、地名等名稱在英語中沒有相對應的譯法,可以直接音譯過來再添加解釋性文字,也可以通過恰當文字說明譯文,幫助讀者理解作者的意圖。這樣的翻譯方法既可以保留原文的語言結構、文化風味、修辭形象,又容易傳達原文所要表達的意思,讀者也易于理解。如“班門弄斧”譯為to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 其中the master carpenter屬于加注的文字。魯班在中國是能工巧匠的代名詞,但西方讀者不一定知道。在中國魯班是木匠大師,加了注釋性文字后,充分地向西方讀者傳達了原語中的文化信息。

5.直譯加注法

有些習語的起源非常復雜,直譯不能充分表達其含義,而且不宜用太長的譯文對其詳加解釋。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只好借助注釋說明其歷史、文化和社會背景。如英語習語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d go out and get drunk若譯成“星期五到了,他們很快出去喝酒”,譯文表面上似乎忠實原文,可目標語讀者不明白為什么到了星期五就會出去喝酒,也許會誤解為“星期五是周末了,所以有空出去喝酒”。殊不知,星期五是英國的發薪日。此句譯文應為“星期五發薪日到了,他們馬上會出去喝得大醉”。翻譯時通過這樣的加注法,“英國星期五是發薪日”的文化信息一目了然。又如:He that lives with Muses shall die in the straw,若直譯為“和繆斯住在一起的人將死在草堆里”,會讓中國讀者很困惑,若在后面加注“繆斯是希臘神話中掌管文藝、音樂、天文等的女神。文學藝術家生前大都窮困潦倒,不受世人的重視,只在死后才出名?!逼浜x也就不言自明了。

翻譯的目的就是運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準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習語短小精悍、寓意深刻、文化內涵深厚,翻譯過程比較復雜,即要做到“信、達、雅”,還須斟酌、權衡,盡量兼顧“音、形、意”幾方面,以達到最佳效果。翻譯習語時要根據上下文的語境和具體情況,靈活運用這五種方法,既要充分表達出原習語的含義,保留其生動、簡潔、深刻和幽默的特點,還要再現原文習語的文化意蘊和民族色彩。

參考文獻

[1]Chitra Fernando. Idioms and Idiomaticity [M]: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李軍、韓曉玲.常用英語習語翻譯及應用[M]: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 ,1999.

[3]郁福敏、郭珊.英漢習語對比[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1999.

篇5

關鍵詞: 翻譯 文化差異 影響 翻譯技巧

世界上沒有哪一種語言能離開特定的文化,任何語言都充滿了人類文化活動的痕跡,不僅體現了本民族的自然環境、歷史淵源、風土人情、傳統習慣,而且透視著該民族的、文化心態、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語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又必須了解語言。因此,如何恰當處理語言中的文化差異是翻譯成功的關鍵。準確地了解其他國家的信仰、習俗、價值標準等,真實地描述本國的文化,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間的交流。

一、翻譯是跨文化轉換

文化知識是學好語言的基礎,是社會的產物,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晶,任何語言又都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而翻譯是文化交流的工具,承擔著幫助人類溝通思想情感、傳播文化知識、促進社會文明的神圣使命?,F在,人們普遍認識到,翻譯不僅僅是語際轉換,更是一種跨文化轉換。在某種意義上,語言的轉換只是翻譯的表層,而文化信息的傳遞才是翻譯的實質。因此,要更深刻、更貼切地傳遞原文的內在信息,必須探明英漢雙語的文化特征及其差異,并將雙語的文化內涵恰當地對接起來,真實地再現原文的面貌。

二、文化差異造成翻譯困難

翻譯之所以困難,是因為語言反映文化,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并受文化的制約。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這說明翻譯要將中西文化結合起來,離開文化背景去翻譯,不可能達到兩種語言之間的真正交流。然而,中西文化差異帶來的困難是不容忽視的,這種差異往往會引起文化意象的失落或扭曲。而語言中的文化差異很多體現在并且滲透在文化的各個領域,包括千差萬別的歷史背景、傳統觀念、風俗習慣,以及迥異的語言表達方式上。

(一)宗教文化的差異

中西方文化在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而中國人信奉佛教、道教。“觀音菩薩”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仙,是專門濟貧救困的救世主,但缺乏這一宗教文化背景的西方人可能一頭霧水。因此,在翻譯時我們可以選擇西方人所熟悉的一詞savior(person who rescue or saves sb. from danger,救世主)替代它。

同樣,如果缺乏西方宗教文化背景知識,翻譯此句“You can meet many good Samaritans in our university.”就會遇到理解上的障礙了。“Samaritans”在《圣經》中是指“people who give sympathy and help to people in trouble(同情并援助苦難者的善人)”,所以此句可譯為:“在我們學校,你可以見到許多樂于助人的人?!薄妒ソ洝分杏斜姸嗳宋?,他們各有自己的形象、性格、信仰和經歷,經過人們長期的傳誦引用,已成為一類人物的典型代表,具有特定的形象或含義,如:Messiah是指救世主彌塞爾?!癥ou’re just a doubting Thomas.You won’t believe what I tell you.”這句話中的Thomas是耶穌的十二門徒之一,此人生性多疑。后來,英語中使用doubting Thomas表示多疑之人。理解了其中的文化內涵,我們便可以將其譯為:“你這個人如此多疑,我說什么你都不信?!?/p>

(二)風俗習慣的差異

風俗習慣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飲食習慣上。蛋糕、面包、餡餅等是西方人的主食,而中國人主要吃大米、面食等。因此如果把“畫餅充饑”翻譯成“drawing a cake to satisfy your hunger”比較容易被西方人接受。如果直譯,西方人可能不知道“餅”是什么東西,除非加注進行說明,而這樣做就增加了讀者的理解難度,增加了閱讀的障礙,不利于文化交流,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又比如大衛?霍克斯把鴻篇巨制《紅樓夢》的一個習語“巧媳婦做不出沒米的粥來”翻譯成了“Even the clearest housewife canno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吃米飯、喝粥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特征之一,而西方人主要吃面包,所以霍克斯考慮到西方人的飲食文化生活,將其翻譯成“巧媳婦做不出沒面的面包來”,更接近西方人的生活,西方人容易理解。而楊憲益夫婦本著傳播漢民族文化,讓西方了解我們民族文化的目的,將這句話翻譯成了“Even the clearest wife canno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不同的翻譯目的決定了不同的譯文,這樣可以達到不同的效果和作用。

(三)傳統觀念的差異

在西方國家的傳統觀念中,白色象征著純潔和貞潔。而在中國,盡管近年來新娘也開始穿白色婚紗,但白色仍然是傳統喪服的顏色。人們視白色為悲愴、貧寒、衰敗和死亡的象征。因此把one of the white days of somebody’s life翻譯成“某人生活中的吉日之一”,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譯成“某人幸福的日子”而沒有直譯,是考慮到由于文化差異而造成的顏色的不同內涵,以及照顧到譯文讀者的接受心理和閱讀習慣。中國人以紅色為貴,紅色象征著喜慶、成功、忠誠、溫暖和興旺等。傳統婚禮上的紅喜字、紅蠟燭、紅蓋頭、新娘的大紅襖,都是紅色賦予了對日后幸福生活的希望。而在英美國家人眼中,綠色和金黃色有類似的聯想意義,而紅色卻經常和流血、危險和暴力聯系在一起。因此在翻譯《紅樓夢》時涉及紅色詞的翻譯時,英國翻譯家David Hawks作了變通處理:

賈寶玉神游太虛境,警幻仙曲演紅樓夢。

Jia Baoyu visits the land of the Illusion;and the fairy Disenchantment performs the Dream of the Golden Days.

賈寶玉品茶櫳翠庵,劉姥姥醉臥怡紅院。

Jia Baoyu tastes some superior tea at Green Tower Hermitage;

And Grannie Liu samples the sleeping accommodation at Green Delights.

譯者從讀者的角度出發,在翻譯原文的“紅樓夢”和“怡紅院”時,沒有選用“red”一詞,而是分別譯為“golden”和“green”這兩個盡管不同色彩,卻對譯語讀者來說具有相近意義的顏色詞。

同樣的,在西方dragon是邪惡的象征,是一種恐怖的動物(英語詞典的釋義為mythical monster like reptile),應予消滅。在《圣經》里,dragon也肯定是與邪惡、恐怖相聯系的。然而在漢語言文化中,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它代表一種氣勢磅礴的民族精神。中國人歷來把它視為權力、力量、吉祥的象征,也把自己視為是龍的傳人。因而有“龍飛鳳舞(bold cursive calligraphy)、“龍騰虎躍”(scene of bustling activity)、“望子成龍”(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的說法。所以,在互譯中英作品時,一定要把握好詞語的文化內涵,否則將嚴重損害原作的內容。

三、解決文化差異的翻譯技巧

無論在英語中,還是在漢語中,都有不少文化特色濃郁的詞語,翻譯這樣的詞語,應該本著一個總的原則:一方面要盡可能傳達源語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又不逾越譯語文化和譯語讀者可接受的限度。具體來說,可以采取以下三種翻譯技巧。

(一)移植法

一般說來,帶有異域文化特色的表達方式往往都是些形象化語言,英漢之間文化的差異往往就體現在使用不同的形象,或相同的形象具有不同的聯想意義上。保留住原文中的形象化語言就等于為中國讀者保留下了解英美語言文化的機會。同時,新鮮形象的不斷引入,也有利于提高漢文化對異域文化的解釋和消化能力。因此,對于英語中文化內涵豐富的詞語,應盡量采取保留形象的移植譯法。比如,英語成語teach a pig to play on a flute有點近似漢語的“對牛彈琴”,但是直譯成“教豬吹笛”就會使中國讀者耳目一新。同樣的道理,成語flog a dead horse,雖然可以意譯成“做無用功”,但若直譯成“鞭打死馬”,效果可能更好。英語諺語“In the country of the blind,the one-eyed man is King.”,意思有點近似漢語的“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但這種“以土代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相比之下,譯成“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倒還可以接受,可遠不如“盲人國里,獨眼人稱王”來得形象。再比如,“Beauty lies in the lover’s eyes.”的意思類似中國的典故“情人眼里出西施”,但在西方人的寫作作品中硬一個中國的典故,不管語義上對不對應,卻犯了文化失真的忌諱??梢灾苯幼g為“情人眼里出美人”,這樣的“移植”譯法給中國讀者提供了了解異域風情、欣賞原文獨特表達方式的機會。所以,對于英語里帶有濃厚文化色彩的詞語,最佳的翻譯方法就是盡力把那文化特色忠實地傳譯出來。

這種移植譯法,說白了就是我們以前常說的直譯法。不過由于英漢在語言文化上的差異,有時僅僅采取直譯法還不能完全達意,此時我們可以用借用法。

(二)借用法

所謂借用法就是借用漢語中現成的俗語來傳譯英語的俗語。這種譯法主要用于兩種情況:一是英語中有不少表達方式在意思和形象上同漢語的表達方式非常相似,我們完全可以用這些相似或相近的漢語表達方式來傳譯。例如:Walls have ears.(隔墻有耳);Misfortune might be a blessing.(塞翁失馬,焉知非福);Let by gones,be by gones.(既往不咎)。這些英語習語后面的漢語習語可謂“形同意同”,將它們拿來互譯可以說是形神兼備,通順曉暢。二是英語中有許多表達方式雖然在漢語中找不到“形同意同”的對等表達方式,但可以找到很多“形異而意同”的表達方式,這時也可以借用這些現成的表達方式來傳譯。例如:See Naples and die.(不到黃河不死心);Do not un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not be done by.(己所不欲,勿施于人);Nothing venture,nothing have.(不入虎穴,焉得虎子);Cherish a snake in one’s bosom.(養虎為患)

不過,有的習慣說法同漢語的一些習慣說法只是形似而意不似,若生搬硬套,就會弄巧成拙。如pull one’s leg跟漢語的“拖后腿”并不對等,而是“與某人開玩笑,取笑某人”;eat one’s words并不是漢語的“食言”而是“收回前言,承認錯誤”。英漢之間這種“貌合神離”的例子舉不勝舉,翻譯是一定要小心謹慎,切莫被表面現象所迷惑。

(三)意譯法

當由于文化和民族差異直譯會導致讀者不理解甚至誤解時,當原文的思想內容與譯文的表達形式相矛盾而不宜采用移植法也難以采用借用法時,此時應根據上下文語境和原詞的真正意義而不是原始意義來進行翻譯,即采用意譯法。如:漢語中的“紙包不住火”應意譯為“Truth will come to light sooner or later.”,若直譯為“The paper can’t be folded by fire.”,西方讀者也許會產生云里霧里的感覺。尤其在一定的語境下,不如采取上文的意譯,意思明了,有利于整個句子和整篇文章的理解。

總而言之,語言是傳達文化信息的,因而往往含有本民族的文化色彩。語言的文化內涵并非總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有濃厚淡薄之別。在不同的語言中,有些語言的共性大一些,民族特性少一些,有些語言的民族特性大一些,共性少一些。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把握一條原則:在純語言層面,可以進行必要的歸化,而在文化層面,則盡量爭取異化。

參考文獻:

[1]孫致禮.翻譯:理論與實踐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

[2]王佐良.翻譯:思考與試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3]孫致禮.新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4]孟紅松.淺談文化與翻譯[J].咸寧學院學報,2010,30,(7).

[5]郭著章.英漢互譯使用教程[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231.

篇6

七年級語文上學期文言文翻譯1

一、詠雪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譯文:

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會在一起,跟子侄輩的人談詩論文。忽然間,雪下得緊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兒道韞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道韞是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二、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蛦栐剑?ldquo;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文:

陳太丘跟一位朋友約定一同出門,約好正午時碰頭。正午已過,不見那朋友來,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來。太丘的長子陳元方那年七歲,當時正在門外玩。那人便問元方:“你爸爸在家嗎?”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來,他已經走了。”那人便發起脾氣來,罵道:“真不是東西!跟別人約好一塊兒走,卻把別人丟下,自個兒走了。”元方說:“您跟我爸爸約好正午一同出發,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那人感到慚愧,便從車里下來,想跟元方握手,元方連頭也不回地走進了自家的大門。

七年級語文上學期文言文翻譯2

論語十二章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翻譯】孔子說:“學習并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從心里感到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君子作風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翻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自己還不精通熟練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于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命運;六十歲時對各種言論能辨別是非真假,也能聽之泰然;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不逾越法度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翻譯】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翻譯】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涂;思考不讀書,就無所得。”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翻譯】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翻譯】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譯】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譯】孔子說:“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翻譯】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翻譯】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翻譯】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的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雖有嘉肴

【原文】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其此之謂乎!

【譯文】

雖然有美味的內食,但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勵自己。所以說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尚書.說命》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這話說的餓就是這個道理。

河中石獸

原文: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gān),山門圮(pǐ)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zhào)數小舟,曳(yè)鐵鈀(pá),尋十余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豈能為暴漲攜(xié)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niè)

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zhì)坎穴中。如是再嚙(niè),石又再轉(zhuan)。轉(zhuan)轉(zhuan)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diān);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yì)斷歟(yú)?

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yì)斷歟(yú)?

譯文

滄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寺廟的大門倒塌在了河里,兩個石獸一起沉沒于此。經過十多年,僧人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石獸,到底沒找到。僧人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劃著幾只小船,拖著鐵鈀,尋找了十多里,沒有任何石獸的蹤跡。

一位講學家在寺廟中教書,聽說了這件事笑著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帶走呢?就是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松軟浮動,石獸埋沒在沙上,越沉越深罷了。順著河流尋找石獸,不是(顯得)瘋狂了嗎?”大家信服地認為(這話)是精當確切的言論。

一個年老的河兵聽說了這個觀點,又嘲笑說:“凡是落入河中的石獸,都應當到河的上游尋找。因為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松軟浮動,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河水的反沖力,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

的地方沖刷沙子,形成坑穴,越沖越深,沖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倒在坑穴里。像這樣又沖擊,石頭又會再次轉動,這樣不停地轉動,于是石獸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是瘋狂的;在原地深處尋找它們,不是更瘋狂嗎?”

人們按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的幾里外尋到了石獸。 既然這樣,那么對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七年級語文上學期文言文翻譯3

智子疑鄰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譯文宋國有個富人,因下大雨,墻坍塌下來。他兒子說:“如果不(趕緊)修筑它,一定有盜賊進來。”他們隔壁的老人也這么說。這天晚上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這家人很贊賞兒子聰明,卻懷疑偷盜是隔壁那個老人干的。

塞翁失馬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看了“七年級語文上學期文言文翻譯”的人還看了:

1.七年級上冊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2.七年級上冊語文文言文翻譯

3.七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練習題及答案

篇7

關鍵詞:英漢諺語 文化差異 翻譯方法

中圖分類號:H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2-132-03

一、引言

諺語來源于生活,是一個民族語言和文化的高度濃縮和集中體現。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說:Genius 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by their proverbs.(一個民族的天賦、智慧和精神都從他們的諺語中表現出來)。由于地理、歷史、、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差異,英漢諺語承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們與文化傳統緊密相連,不可分割(方夢之.2004:186―189)。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差異,同樣字面意義、形象意義的話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隱含意義。隱含意義才是說話人或作者所要表達的真正意義。英漢諺語之間的多方面差異可歸為兩類:一是形象意義的差異,一是隱含意義(包括褒貶義)的差異,而它們都是字面以外的意義,即文化差異的具體反映。

那么何為諺語呢?諺語是通俗、簡練、生動、活潑的韻語或短句,它經常以口語的形式在人民中間廣泛地沿用和流傳,是人民群眾表現實際生活經驗或感受的一種“現成話”。它是在民間流傳的固定短語,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社會經驗的總結。諺語作為民間文學形式的一種,具有詩的活潑,文的凝重,熟語的簡潔。

二、英漢諺語反映的文化差異

每種語言都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與其地理環境、習俗、宗教、歷史等密切相關。作為語言表達特殊形式的英漢諺語,與各自文化密切相關,傳達了不同的語言特點和本國信息,反映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表現一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現象。筆者認為,英漢諺語所反映的文化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指人類社會的生存環境,它極大影響一國文化的形成和改變,對各國語言的特點也起決定性作用(包惠南,2001)。諺語的產生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以英國為例,它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英吉利海峽是歐洲許多國家通向大西洋的唯―出口,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因此英國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于世界,這對英諺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英語中就有許多與航海有關的諺語,如:

to take the wind out of one’s sail(先發制人,搶占上風)

to go with the stream/tide(隨波逐流,順應時勢)

To keep one’s head above,water(奮力圖存)

to be all at sea(不知所措)。

英國獨特的地理環境使捕魚業在其經濟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這也為英語留下了大量與漁業有關的諺語,如:

have other fish to fry(有其它魚要煎――有其他事要做)

play a fish(讓上鉤的魚不停地拖動鉤線而致疲乏)

hook one's fish(如愿以償,用詭計得到想要的東西)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教魚兒游泳,不要班門弄斧)

與英國不同,中國是一個內陸國家,不同自然景觀或物體來作比喻時,語言中就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如漢諺中“有眼不識泰山”,我們知道泰山位于我國山東省,古人以泰山為高山的代表,常用來比喻敬仰的人或重大的有價值的事物。漢諺中用到了這一特定地域的事物,以此來比喻那些顯赫重要的人物。又如:“不到黃河不死心”,“不到長城非好漢”等,在英語中是無法找到相同的諺語的。

中國千百年來以農業為主,人與土地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因此漢語中就有許多與河流、土地和農業有關的諺語,如:枯木逢春、斬草除根、揮金如土、一帆風順、過河拆橋、隔岸觀火、拔苗助長、五谷豐登、瓜熟蒂落、春華秋實、根深蒂固、滄海桑田、瑞雪兆豐年等。

(二)風俗習慣

風俗習慣是一國或一地區人民的生活方式,包括很多方面。英漢諺語中很多都與習俗有關,其中的形象不管相同與否,涵義卻差別很大。

首先,最典型的是中英兩國對動物的態度差異。狗在漢語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漢語中與狗有關的詞語大都含有貶義:狼心狗肺、狗仗人勢、狐朋狗友、狗急跳墻、狗腿子、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盡管現在越來越多人把狗當寵物,但狗的貶義形象卻仍深深地留在漢語言文化中。而英語國家大多對狗有好感,認為狗是忠實可靠的朋友。英語中,狗經常用來比喻人的生活,派生出許多諺語,如:

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出頭日)

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

An old dog barks not in rain.(老狗不亂吠,指老年人做事有經驗。)

以狐貍為形象時,漢語強調狐貍尾巴露出破綻,如:The tail does often catch thefox(常憑尾巴抓到狐貍),而英語強調狐貍花招多,難對付,如:When the fox preaches, then beware yourgeese(遇上狐貍說教,當心雞鵝被盜)。漢語認為失去馬也無妨,說不定會帶來好運,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而在英語里認為馬不可失,如:Better lose the saddle than the horse(寧可丟鞍,不可失馬)。

另外,龍在中英語言中有不同的涵義。對中國人而言,龍是神圣的,被認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因此中國人稱自己為龍的傳人,封建帝王自稱真龍天子,穿“龍袍”。許多人對子女都“望子成龍”,但如果翻譯成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 dragon,英語國家的人會覺得不可理解。在西方人的眼中,龍是邪惡的怪獸,能噴火,有三頭六臂。因此在英語言國家中很少含有dragon的諺語。

(三)

是人們精神活動的一個方面,對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響。與有關的諺語也大量地出現在英漢語言中。

佛教傳入中國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祖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因此漢語中有許多含“佛”、“廟”等的諺語,如“借花獻佛”、“無事不登三寶殿”等;漢語反映道教思想的諺語有“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樂極生悲”等。以孔子為祖師的儒家學派在思想意識上也占有重要位置,儒家思想在漢語諺語體系中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如:“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恭敬不如從命”等;有關幸福的諺語如:“平安就是福”、“身在福中不知?!?;還有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等提倡倫理教化和道德修養的諺語(梁茂成,1995:36―38)。

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人們信奉基督教,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無上的神。因此在宗教生活及其活動中產生了許多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的英語諺語,如:Nature does nothing in vain (造物主無所不能);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進對了教堂,但坐錯了椅子),比喻“總的來說是對的,但細節上不對”。英語文化中受宗教影響更深,主要體現在基督教文化基本上控制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與此有關的諺語如: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像教堂里老鼠一樣窮)。這些都帶有明顯的英語民族歷史文化的烙印。

(四)歷史典故

社會歷史的發展對語言的影響巨大。諺語好像一面鏡子,能清楚地反映歷史變遷。英漢兩種語言包含大量由歷史文化典故形成的諺語,這些諺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往往是不能從字面意義去理解與翻譯的。因此我們在翻譯諺語時需考慮其歷史背景,才能正確理解諺語的涵義。

公元前55年,古羅馬統帥凱撒征服不列顛,英國歷史上,羅馬人占領不列顛400年之久。羅馬人的文化對不列顛的影響仍然存在,從今天的英諺中可以發現歷史的痕跡。如當你翻開一本中型英語字典,在Rome(羅馬)的詞條下就會找到至少三條與“羅馬”有關的諺語:

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在羅馬就要過羅馬人的生活(喻:人鄉隨俗)。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喻:偉業非一日之功)。

All roads lead to Rome.條條道路通羅馬(喻:殊途同歸)。

由此可見,羅馬帝國昔日的輝煌及其文化對不列顛的巨大影響。

除了歷史,英語諺語的來源主要還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來自《圣經》的諺語,如:We are all Adam’schildren (我們都是亞當的子孫);二是來自希臘羅馬神話的諺語,如: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三是來自《伊索寓言》,如:a dog inthe manger(狗占馬槽,占著茅坑不拉屎);四是由莎士比亞等文學大師的作品中來,如:Brevity is the soul ofwit.(簡潔是智慧的靈魂)。而Never say die.(永遠不要說死定了),則是出自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傳》。

在中國歷史典籍中,漢語諺語多半出現在詩書、傳說、諸子論著中,這些諺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對人很有警策和教育意義。如“名落孫山”、“葉公好龍”等都來自歷史典故?!对娊洝分械摹八街?,可以攻玉”;《論語》中名句有“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等。

漢語諺語同樣也有來自歷史傳說和神話典故的。如來自文學作品的:“三顧茅廬”、“萬事具備,只欠東風”;來自歷史典故的:“四面楚歌”、“完璧歸趙”;來自民間傳說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再如:“過五關斬六將”、“說曹操曹操到”等等。這些具有明顯民族特點的詞語都與漢文化有緊密的聯系,都包含其特有的歷史文化背景。

三、英語諺語的翻譯方法

那么,面對中英文化差異,我們怎樣才能對英語諺語作最貼切的翻譯呢?筆者認為,可以采用一些具體的翻譯方法來處理。語言是文化的表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漢諺反映漢族的文化特點,英諺反映了英語民族的文化特點。因此,翻譯諺語時,僅以語言之間詞匯的同義性(等價性)為前提,尋求對等是不夠的。奈達(Nita)指出:“所有的翻譯,不管它是詩歌還是散文,都必須關心接受者的反應;因此,翻譯的最終目的,從它對觀眾產生的效果而看,是評價任何翻譯的最基本的因素”(包惠南,2001:163)。所以,在把英諺翻譯成漢語時,譯者須多運用漢語的表現手段,力求能再現英語諺語的語言風格和豐富內涵。只有多注意英諺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語言內涵,才能使譯文諷喻得當,易于說理,不失原來諺語所具有的語言形象。

關于翻譯標準,中外翻譯理論家們提出了不同的主張,從嚴復的“信、達、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張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實通順”,到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Eugene Nita(奈達)的“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動態對等(dynamic equivalence)”(包惠南,2001:164)。這些主張雖然側重點有所不同,但中心都是譯文要忠實準確地表達原文的意義,保持原作的風格。所謂忠實表達原文的意義,指忠實表達原文的字面意義、形象意義和隱含意義三個方面(李紅,2001:62―65)。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話、每個詞匯都同時具備三種意義,尤其是任何兩處語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要把原文中的三種意義全部再現于譯文常常是不可能的。提供如果字面意義或形象意義與隱含意義在翻譯時由于文化的差異出現矛盾,字面意義或形象意義應當服從隱含意義。其次,原文的形象意義在目的語中可能會找不到對應或者沒有相同的形象,或者雖然形象相同,隱含意義卻沖突,這時首先要考慮的是隱含意義的準確表達,可更換另一個譯文作者熟悉的形象,或者舍棄形象意義,只譯出隱含意義??傊[含意義,也就是原文意欲表達的意義是最重要的。例如:East is East,and West is West.如果按字面意思譯成“東就是東,西就是西”就不能完全表達該句的隱含意義,而譯成“東方畢竟是東方,西方畢竟就是西方”則能反映出作者對東西方差異的感嘆。

在翻譯方法上,如果采用直譯能準確表達原文意思應盡可能采用直譯;如果直譯不能再現原來諺語的豐富內涵,就可采用意譯、對等翻譯、直譯和意譯相結合等翻譯方法,這樣才能較完整地保留原文的神韻,使譯文形象生動。下面簡單介紹一下英語諺語具體的翻譯方法:

(一)直譯法(literal translation)

所謂直譯法就是指在不違背譯文語言規范以及不引起錯誤聯想的條件下,在譯文中保留英語諺語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張培基在《習語漢譯英研究》中指出直譯法的重要性,“由于一國語言中的習語最能集中反映該國的民族文化、傳統等特點,民族色彩很濃,西域的直譯就有了它的特殊重要性?!敝弊g法更好地保留了英文中原汁原味的成分,因此,如果讀者能對譯后的諺語寓言一目了然,我們首先用直譯法。例如:采用直譯的諺語多半是英語和漢語在諺語的比喻和形象方面基本相同的部分,或者是直譯后一目了然,不至于產生誤解的。常見的例子如下:

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Walls haveears.(隔墻有耳)

Time is money.(時間就是金錢)

New-born calves make little of tigers.(初生牛犢不怕虎)

A fire on city wall brings disaster tothe fish in the moat.(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誰笑到最后誰笑得最好)

The eye is the window of the mind.(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二)意譯法(liberal translation)

有些英諺的表達方式因含有英語語言國家所特有的歷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如果直譯,則譯文可能會牽強附會,也不易為中國讀者所理解。因此在通常情況下舍棄原語的表達形式,采用意譯,則可避免在某些情況下因直譯而引起的拖泥帶水,造成誤解等弊病。例如,Achilles’heel 若直譯為“阿克勒斯的腳后跟”并不能讓大多數人理解,而譯出它的隱含意義“唯一致命弱點”更恰當。這樣的例子還有:

1.In fair wea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 如譯成“晴天要防陰天”,不如譯成“有備無患”或“居安思?!被颉拔从昃I繆”。

2.Murder will out. 如譯成“謀殺終必敗露”,不如譯成“紙包不住火”。

3.Every man has a fool in his sleeve. 如譯成“人人袖子里都裝著個傻瓜”,不如譯為“人人都有糊涂的時候”。

4.When Greek meets Greek, and then comes the tugof war.如譯成“希臘人相遇希臘人,定有一場爭斗”,不如譯為“兩雄相爭,其斗必烈”。

(三)等值譯法(equivalent translation)

諺語是群眾長期以來對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的規律以及生產生活經驗的科學總結。英美國家人民和中國人民之間存在相似的經驗和閱歷,提供對世界的認識在不少方面也是相似的,這使兩個民族的諺語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有些英語諺語和漢語諺語在內容上不謀而合,具有相同的內涵、運用或大體相同的形象,或大體相同的比喻和修辭來闡述相同的道理。在這種情況下,運用同義的漢語諺語來翻譯英語諺語“一方面可使譯文更加通順,另一方面更容易為譯文讀者理解和接受”(馮慶華,2008:93)。如:

Like a duck to water.(如魚得水)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渾水摸魚)

Diamond cut diamond.(棋逢對手)

Two can play the game.(孤掌難鳴)

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說曹操,曹操到)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敗乃是成功之母)

(四)直譯和意譯結合法(literal translation combined with liberal translation)

有時在翻譯一些英語諺語時,單純地直譯使讀者不能理解其含義,而意譯也不能確切地表達原來諺語的含義。這時可采用直譯、意譯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翻譯,以彌補直譯難達意,意譯難傳神的不足。譯文可直譯其字面意義,再點出隱含意義,使譯文形象生動,以期收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例如:

A daughter is fairer than fair mother.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What is a workman without his tools?(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If I have lost the ring, yet the fingers are still there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語言是豐富和變化的。作為語言固定形式的英漢諺語蘊含了豐富的文化知識。對中國和英語國家的人來說,比較英漢的文化差異不僅對語言有更深的理解,也增進了對文化的認識,從而有利于跨文化交際。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兩種文化,譯者就不能精準地翻譯。希望通過本文,譯者能對中英諺語有更多了解,也更熟悉兩種文化背景和翻譯技巧,以期他們在翻譯時能時刻意識文化差異,用更完美的譯文促進兩國人民的交流。

參考文獻:

1.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2.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3.陳麗英.英漢習語的語用意義對比及翻譯[J].龍巖師專學報,2003(2)

4.陳雯.英語習語文化內涵探微[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3(5)

5.常晨光.英語習語的人際功能[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2)

6.方夢之.譯學辭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7.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8.蔣磊.英語習語的文化觀照與對比[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2)

9.李紅.從英漢習語看民族文化特征[J].山西大學學報,2001(4)

10.連淑能.中西思維方式:悟性與理性――兼論漢英語言常用的表達方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7)

11.梁茂成.英漢諺語的理解與翻譯[J].中國翻譯,1995(6)

12.唐亮.從文化差異看英語習語的翻譯[J].科技信息,2008(4)

13.王東風.歸化與異化:矛與盾的交鋒[J].中國翻譯,2002(5)

14.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較[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15.張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謨禹.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