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花的作文范文
時間:2023-04-11 15:38: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花的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茶花是寧波市的市花,是寧波市最美麗的花。
它的花苞的形狀像大大的雨滴,花瓣是一層一層的,好像要把它自己的東西臟藏起來,不讓別人看見,中間有黃色的花蕊,會吸引蜜蜂采蜜。它的顏色是鮮紅的,十分鮮艷,顏色還有深紅、淺紅。
茶花真美??!我喜歡茶花。
描寫花的作文二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爺爺、姐姐一起去山上挖蘭花。
我來到山腳下不禁抖了抖腳心里想:山這么高在云朵上面哩!我爬的上去嗎?我想完便慢慢地爬上去。路可真抖?。】赡芨悴缓脮皳渫ā币宦暤粝氯?。終于到了目的地。我問爸爸我和姐姐能不能去?“不可以?!卑职执稹=憬懵犃吮愕揭贿吷鷼馊チ?。
過了好久媽媽他們回來了。我看了看蘭花的樣子像樹一樣所以我們這里叫樹蘭花。它的花瓣和樹葉一樣。樣子挺漂亮的。
就這樣便開開心心的回家了。
描寫花的作文三
過年了,媽媽搬了幾盆花到家里來有一盆蕙蘭,另一盆叫杜鵑。蕙蘭有兩種顏色;紫色和黃色。有很多很多花瓣重疊在一起,還有些花骨朵兒,含苞欲放,十分嬌羞?;ò陜河行┐?,美麗極了。
杜鵑是紅色的,有小片兒的似翡翠般的葉子;有些花怒放了,有些花還躲在花苞里,不肯出來。翠綠的葉子和怒放的花朵配在一起,十分協調、好看。
描寫花的作文四
外婆家門前有許多株小喇叭花,那些小喇叭花爬在籬笆上,密密麻麻的。
夏天到了,五顏六色的小喇叭花爭先恐后地開了。既美麗又漂亮的小喇叭花引來了小蜜蜂還有小蝴蝶,小喇叭心里很高興,就吹起了他的小喇叭,小蝴蝶和小蜜蜂在他的旁邊伴舞,他們又唱又跳玩的真開心啊。
描寫花的作文五
篇2
在我上學的路上有一處必經之地,那就是橫貫超市和健身基地的一道“年事已高”的矮墻。墻身斑斑駁駁的,留下了歲月的痕跡,單調而孤寂。墻后面是樓房,除了有時停在墻頭的鳥兒,再無任何風景來點綴這墻了。
這天,我走去上學時,剛走到超市門口,就撲面而來一股濃郁的香氣。我很詫異,立刻把目光投向旁邊的第四中學的花園。正值夏日,桃花已經謝了,怎么會有花香?忽然,一只蝴蝶引我望向矮墻。啊,什么時候爬上了一簇金銀花?這一大片綠葉蓬蓬勃勃的,垂下了茂密的枝條。在那垂下的密密的藤上,開著一朵朵白嫩嫩、黃燦燦的小花,它們和諧地融合在一起。一陣風吹來,花兒葉兒隨風搖曳,散發出一陣陣沁人心脾的花香。
我不由停住了,立在這花墻下,深呼吸著,恨不得把所有的香味一股腦兒吸進肚里?!翱靵砜次?,我多么芬芳!”“快來望我,我多么漂亮!”花兒們快活地笑著。在這清晨陽光的照射下,幾朵嬌小的花兒猶如“傘兵”款款飛下,像一個個迷你的竹蜻蜓。我捧起這些小巧玲瓏、香氣四溢的花兒,每一片花瓣都是那么晶瑩剔透,渾身煥發著金銀色的光澤,格外美麗。
我望著眼前這一叢熠熠生輝的金銀花,心里無比幸福,它們用自己的活力裝點著這堵毫無生氣的矮墻。矮墻當然也毫無理由拒絕這群高貴而又美麗迷人的精靈們。金銀花喲,你將自己的美麗簪上了矮墻的頭頂,你的美麗在短短四五米的墻頂得到了充分展現,你的活力像微風一般感染了我。每天經過你身旁,快樂的我感受到了幸福;哪怕我是煩悶的,看見你,煩惱就會一點點消散。
金銀花,多么動聽的名字!人們都說它色如金銀才叫它金銀花。但我覺得,金色,是滋潤萬物的太陽,而銀色,是皎潔如水的月亮。在我心中,金銀花正是集日精月華為一身的高貴花朵。
篇3
一、指導看圖,培養觀察能力
1.觀察要有順序
有順序觀察能讓學生寫對話有條理性。觀察順序可以從上到下或者從下到上;可以從遠到近或者從近到遠;可以從左到右或者從右到左;也可以從中間到四周,通過觀察讓學生對畫面表達的內容有一個整體性了解。
2.觀察要抓住特點
抓特點是為了讓寫對話更具有準確性,要從畫面中人物的形體、相貌、服飾等弄清人物的性別、年齡、身份,要從人物的表情、動作、推測人物的思想以及他們在干什么、想什么,還要觀察畫面周圍的環境,弄清事情發生的時間和地點等。
3.觀察要找聯系
找聯系是為了使學生將整幅圖或多幅圖變成一個完整、連貫的事物,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逼真,故事情節更加曲折動人。
4.展開聯想和想象
觀察是聯想、想象的基礎,沒有對事物過細的觀察、深刻的體會,就難以展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反過來,聯想、想象又是觀察的延伸和發展,能使觀察得以深化、升華,觀察一旦與聯想、想象結合,就可以把事物描述得更逼真、形象、栩栩如生,為寫對話打下基礎。
二、廣泛閱讀,為寫話打基礎
1.教師推薦
兒童愛聽故事、愛閱讀,教師要結合學生的需求擴大閱讀面,推薦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圖書,如童話、寓言、兒歌、謎語、成語故事等。還有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書籍,如《十萬個為什么》《少兒百科全書》……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有選擇地多讀、廣讀。
2.閱讀的方法
小學課堂每天下午開設讀書課,在讀書課時,教師要適時指導閱讀:畫畫優美詞句、摘抄、剪貼等,在閱讀的過程中,用上批注、概括、寫讀后感等方法,讓學生每天課前五分鐘交流,盡量積累語言,真正做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3.激發讀書激情
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資源,在班級中定期召開讀書分享會,如講故事、賽讀、誦讀,推薦自己喜歡的美文,將自己喜歡的故事,演繹書中的情節,向學生推薦自己制作的名言書簽等,讓學生真正喜歡閱讀,為寫話打下基礎。
三、有效寫話,發展思維能力
1.語言精練
寫對話并不是把人物的語言、畫面都一字不漏地寫進作文,應經過選擇加工,寫有意義的話,能表現中心的話。如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下)習作一中第一幅畫《孫小圣到此一游》,圍繞主題:在公共場所不亂寫亂畫,做文明小公民。這樣寫:調皮的孫小圣在公園亭子的柱子寫下“孫小圣到此一游”,小熊貝貝看到后語重心長地對孫小圣說:“你這樣破壞公物,亂寫亂畫是不對的,如果每個人都像你一樣的話,公園還會美麗嗎?”孫小圣聽了像紅蘋果一樣,慚愧地低下頭說:“對不起,我知道錯了,我以后再也不會這樣了。我現在就去擦干凈?!薄昂冒。≈e就改,真是我的好朋友!”它們一起擦掉了字,高高興興地去玩了。
2.表現人物性格
每個“人”或“物”的思想、感情、愿望,都可以通過語言表現出來,適當描寫說話人的神態、動作、語氣,使人讀后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如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下)習作四第一幅圖《小白兔采蘑菇》中這樣寫:小兔多多聽了,一蹦三尺高,高興地說:“太棒了,太棒了!”寫出了小白兔的活潑、高興勁兒。“傻孩子!”兔媽媽和藹地說,“你一定被它們美麗的外衣所迷惑了。其實他們都有毒!你不知道他們的廬山真面目啊!”寫出了兔媽媽和藹、諄諄教誨子女的形象,使整篇文章具體、生動。
3.恰當運用對話形式
人與人之間離不開語言形式的溝通。同樣,在文章里,對話也是一種很重要的寫作技巧。提示語在前:即說話人在前,人物語言在后。如我對媽媽說:“時間快到了,走快一點吧!”提示語在后:即人物語言在前,說話人在后。如“媽媽,我不是誠實的孩子。昨晚我沒完成作業,你打我吧。我再也不撒謊了?!蔽乙贿呎f著一邊想。提示語在中間:即把一次說得幾句話分成前后兩節來寫,中間交代誰說的。如:“不,我今天是特地來幫他補課的?!崩蠋熼_腔了,“李××,把書包拿來,我幫你把今天沒弄懂的那道題算算?!睕]有提示語:即只寫人物語言,不寫說話人。如“不,媽媽回來接你的?!?/p>
教師應有一雙發現學生優點的眼睛,盡可能挖掘其作文中的閃光點,進行充分肯定,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都能獲得成就感,從而樹立信心,愉快作文。
參考文獻:
[1]沈濤.作文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
篇4
眾所周知,小學生最怕的是作文,感到作文難寫,不知怎么寫。我覺得小學生怕寫作文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們與社會接觸的少,不了解生活,積累的素材少。其實,社會生活是學生寫作的源泉,客觀事物是學生作文的基礎。學生要思考、要訴說,就離不開他們的觀察,觀察的越細致,語言的表述也越清楚明白。因此,作文教學一定要聯系生活實際,積極引導學生深入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呢?
一、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應從興趣入手
在作文教學中,要培養觀察能力,就必須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只有激發學生的興趣才能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學生才能用心去觀察、去體會、去感受,這樣的觀察才更有效,印象才更深刻。教師要多鼓勵、多引導學生去觀察,激發學生的無窮興趣。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每時每刻我們生活的世界都在發生變化。因此,教師要善于揣測學生的心理,把握契機,將他們引向感興趣的事物面前,引導他們主動的觀察,全身心地投入,久而久之,學生的觀察與思維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就會得到培養與提高。
我在作文教學中也想盡一切辦法去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如我們學校有幾棵玉蘭樹,以前總有學生在作文中將玉蘭樹開花的時間寫成三月,這說明學生對周圍事物根本沒有進行細致觀察。為了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我在班上提出要和同學們一起比賽觀察,看誰第一個觀察到玉蘭樹是在哪一天開的花,最先觀察到玉蘭樹開花的同學有獎。這樣,全班學生的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時刻都在關注著玉蘭樹。在我提出讓學生觀察玉蘭樹后沒幾天,學生熊政跑來告訴我,他準備觀察自家樓下的迎春花。我當著全班同學對熊政進行了表揚,并發給了他一個小小的獎品,其他同學都躍躍欲試,表示也要找一對象去觀察。
二、指導觀察方法
學生觀察的興趣被激發出來后,教師應特別注重指導學生學會觀察,通過留心觀察幫助學生積累較多的作文素材。然而,觀察不僅僅是用眼睛看,怎么看、看什么,才是重點,因此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尤為重要。
1.明確觀察的順序
對一個事物要有一個準確的、完整的認識,觀察時必須使學生學會有序地觀察。如從整體到部分、從高到低、從遠到近、從早到晚、從局部到整體等。觀察時的順序,在觀察過程中應依觀察目標的具體特點、具體情況而定,不管觀察目標的具體情況如何,有了一定的順序,觀察時就不會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如熊政說要觀察迎春花后,我就在班上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指導學生如何觀察花。我讓他們由淺入深地觀察花色、花形、花的組成部分的形態、花在被風吹拂時的動態、在蜂蝶采蜜時的形態、開放過程中花的變化、花的生長環境、花的生長習性、開花結籽的時節等。學生按要求經過細致觀察后,都覺得了解到了花的許多知識,發現花也有許多可寫之處。因而,學生寫出來的文章就顯得生動而具體。
2.觀察時要找出同類事物來進行對比
培養學生觀察的方法還可用不同事物來作對比,從不同中找出相同來。比如寫人,學生在寫人時最頭疼的就是人物的性格描寫。由于小學生剛接觸作文不久,受所學知識的限制,他們不知道怎樣去描寫人物的性格。于是,我就讓學生在描寫同學時,找出另一個同學作對比。通過對他們的性格、愛好、生活方式等方面對比,找出他們的不同之處,這樣他們各自的優缺點也就能體現出來,這也就是他們各自的特點。這一種觀察方法,需要在不斷的觀察過程中逐步培養。
3.指導學生觀察事物要全面
著名的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曾明確指出:“觀察,觀察,再觀察?!卑透β宸蜻@樣說,除了要求觀察時要認真、仔細外,還包含著對人或事物要從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進行深入的觀察。這是因為只從一個角度或一個方面去看,不可能看到事物的全部。如觀察景物,既要從景物的形、聲、色、味及結構等各個方面去觀察,也要從不同方位、角度、順序去觀察,這樣才能全面了解景物。全面地、多角度地觀察事物是認識、了解事物的基礎。再比如觀察人物時,不僅要從人物的外貌、衣著、舉止、動作、語言、興趣、愛好、生活習慣等等各個方面去觀察、去體驗,還要了解他的內心活動,思想情況。要想了解人物的內心活動,思想情況,除了和本人交談外,還要通過熟悉他的人去了解他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樣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觀察才能對人物有全面的了解,否則,單就一兩個方面去進行觀察,只能是表面的、膚淺的。
只有這樣從不同的方面,多角度地進行觀察,才能做到深入、細致、全面、正確地認識人或事物,所寫的人或物才有可能形象、具體、真實、生動。
三、指導學生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篇5
第一組
原句:有枚硬幣落在地上。
有枚硬幣(個小銀元),從桌上滾下來,落在地上丁丁當當地跳著。
——(俄國 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二組
原句:他吃著餃子。(描寫一個餓漢吃餃子的情形)
他一手端著醋碗,另一支手把整個餃子塞進嘴里,并不時地在嘴邊扇扇風,嘴里發出吧唧吧唧的聲音。
第三組
原句:他衣服濕了。
他上衣的前襟、褲子的膝蓋全濕了。
這三組句子,雖然每組的內容一樣,但是每組的前一句不具體、而后一句具體卻是不爭的事實。給學生明確具體句與非具體句的區別,是教師一板一眼傳授句子具體寫法的前提。什么叫具體句?能讓讀者看得見、聽得清、摸得著、嗅得出來的句子,就叫具體句。什么叫不具體句?不能讓讀者看得見、聽得清、摸得著、嗅得出來的句子,就叫不具體句。那么怎么樣把句子寫具體生動呢?我們先來看一下上面這幾組句子:
第一組:這個句子,由原來的不具體句,改成描寫具體細致的句子,是因為逐步擴充了三個內容:第一步----硬幣從哪里落?第二步----硬幣怎樣落的?落地后的狀況怎樣?第三步----硬幣落地后的響聲怎樣?
第二組:由原來的不具體句改成細致生動的句子,活靈活現地表現出這個餓漢的吃相,比原句增加了動作、神態、聲音。
第三組:把“衣服”落實到“上衣的前襟、褲子的膝蓋”等部位,這樣使句子變得具體。
從這幾個句子可以看出,把句子寫得具體生動并不難,只要讓學生明白具體生動的句子的意義和作用,學會觀察和比較,在作文的過程中學會運用各種思維方法即可,經過多年的探索研究,筆者將自己實踐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歸納為以下幾種:
1 調動感覺法。指調動人體的各種感覺器官: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來把句子描繪得具體細致生動。
如,原句:秋天來了,葉子從樹上落下來。
視覺:秋天來了,落葉如斷翅的蝴蝶,做著最后的盤旋。它們用盡最后的氣力甩出極美妙的弧線,落地后仍不甘心,追著秋的舞裙飛旋……
聽覺:秋吹著古老的風笛掠過樹葉,葉兒仿佛受到了感染,你催促著我,我催促著你,笑著,鬧著,從母親的懷抱中掙脫?!拔覀冮L大了”,空氣中滿是葉兒幸福的呼喊。
味覺:誰說秋風苦澀,誰說秋陽無味,那飄過嘴邊的片片落葉,不正如清爽的薄荷,沁人心脾!
嗅覺:秋葉灑落,葉間是風的氣味,縫隙中,隱藏著片片葉子生命的芳香。今日的飄落,不能招得蜂蝶,卻晃然間聞到秋葉如蝶香。
觸覺:曾經有一片葉子從樹上落下,我握在手中,卻沒有珍惜。直到失去后,回味起它那如棉的溫柔,如花的脆弱,如石的堅毅,我才倍感懊悔。
2 想象延伸法。聯想和想象是作文中最常用的思維方法。要把一個句子寫具體生動,實際完全可以借助這種思維方法。
如:(1)原句:上課啦。
使用借代法改寫具體:上課的鈴聲響了。(借助“上課鈴”代替“上課”)
(2)原句:這花是紅的。
使用比喻法改寫具體:這花象火一樣紅。(用“火”比喻花的“紅”)
3 思維轉換法。在表達過程中,同一事物可以既用敘述方法,也可以用描寫方法,而描寫則會顯得具體。我引導學生學習思維轉換的方法,在寫句子時想一想,能不能換種說法,使之表達得更具體。
(1)語言描寫法:
原句:爸爸嚇唬我這里有老虎。
使用語言描寫法改寫具體:爸爸嚇唬我:“別鬧,這兒可有老虎!”(爸爸怎么說的,就怎么把話引述出來──注意:比如遇到“爸爸嚇唬我:‘別鬧,這兒可有老虎!’”這樣的句子,硬要把它改寫具體,不能使用“語言描寫法”,只能使用概念解釋法或者其它方法)
(2)事物描寫法:
原句:這片葉子的葉脈特別好看。
使用事物描寫法改寫具體:這片葉子的葉脈中間是一條筆直的線,兩側呈散射狀分布,分布的距離極為勻稱。(對“葉脈”進行細致描寫)
(3)心理描寫法:
原句:我不知道現在該怎么辦。
使用心理描寫法改寫具體:現在到底該怎么辦呢?(把客觀敘述的心理句,變成主觀心理句)
(4)概念解釋法:一個概念總有其特定的具體內涵和外延。我根據這一特點,教學生學習用具體的內涵或外延代替抽象概念的方法。此法亦可叫作詞語解釋法。
原句1:桌子上擺滿了飲料。
使用概念解釋法改寫具體:桌子上擺滿了可口可樂、雪碧、芬達和北冰洋汽水。(把“飲料”解釋成了“可口可樂、雪碧、芬達和北冰洋汽水”。)
原句2:爸爸嚇唬我們:“你們再叫狼該來了!”
使用概念解釋法改寫具體:爸爸嚇唬我、媽媽和表弟:“你們再叫狼該來了!”(把“我們”解釋成了“我、媽媽和表弟”。)
原句3:我真的一點兒都不想吃東西。
篇6
學生的真情實感跑到哪里去了?學生為什么無話可說?學生為什么要遵循一些套路?原因很簡單,我們的作文教學常常暗示甚至明示學生,作文該寫什么,該怎樣寫。內容的圈定和高深的技巧指導將真情實感擠壓到一邊去了。如果學生寫作時總想著“我該說什么”“我該怎么說”,偽的東西就自然而然地誕生了。而發自內心的情感欲望又哪有立足之地呢?況且,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在寫作技巧的輔導上花的時間是相當多的,內容的空洞也就順理成章了。
初中階段,怎樣讓學生在作文中重拾一份真?我進行了一些嘗試。
一、解放思想,有一說一
“新課標”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睂懽鞯膬热莶]有做褊狹的規定,作文教學中個別老師憑借自己喜好界定作文該寫什么,最好寫什么是不對的。曾讀過一份雜志,將“作文”定義為“人寫作的文”,雖然有些夸張,但這樣一說,作文的空間就顯得廣闊無比了,也并非什么壞事。初中語文課本有一個寫作訓練“在生活中找米”,莫如說“生活處處皆是米”。只有讓學生明白這個道理,學生才能大膽作文。
讓學生有東西可寫遠比讓學生知道怎樣寫來得重要,或者說,內容是第一要素,技巧是第二要素。羅庸先生1940年在西南聯大師范學院說:“我們覺得,學生作文技術拙劣是比較容易補救的,唯有內容空洞糊涂,是最嚴重的問題。因為空洞糊涂就證明作者的無感覺或不會表示感覺,無思想或不會運用思想。根本不立,所謂技巧云云,便全是不著邊際之談。教者不能在這里善為培植,學生的作文是無法進步的?!?/p>
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所以,我告訴學生,凡事皆可入文,所見所聞所感都是作文的素材。為了將學生的寫作禁錮感徹底消除,我做了一些語言描寫的片斷練習,要求學生在家傾聽家人的交談,去自由市場注意商販與顧客的討價還價,放學時在公交車上留心身邊下班人群的聊天,等等,并對他們的語言做有一說一的記載,就好像錄音機一樣。學生交上來的作業,每一個片段都是一個真實的生活圖景。教師適當調整自己的作文評分標準,能較好地按要求完成練習的就給予高分。這樣做幾次練習,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原來作文是可以這樣寫的,而且寫得這樣輕松、生動。
二、實話實說,形象表達
從操作較易的語言片段描寫到稍有難度的動作描寫(動作描寫在選用動詞方面需要斟酌),要求一定是自己的所聞所見,實話實說。然而,僅做好記錄對于作文教學來說是不夠的。生動形象地表達有助于更好地展現真實。比如人物的語言描寫,人物在說話時除了有聲音,肯定還有相關的語氣、語調、語速、神情、動作等,只有把這些表達出來了,語言描寫才豐滿生動。我從課文《草》(蘇教版八上)中得到靈感,設計了這樣的語言描寫練習。
①××______地說:“……”
②“……”××______地說。
③“……”
④“……”××______地說,“……”
學生根據實際需要選擇使用,生動再現當時情景。至于動作描寫、肖像描寫等就要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了,而最終目的是追求逼真。
三、理性追求藝術真實
以上所做的一切都是生活真實的寫照,是我們的所見所聞,是生活中實際存在的。然而,寫作中單純地照搬生活真實,作文就會顯得真實卻雜亂、無主題,也是不可取的。寫作需要適度的虛構。
關于藝術真實,魯迅先生有著精湛的言論:“作家的取人為模特兒,有兩法。一是專用一個人,言談舉動,不必說了,連微細的癖性,衣服的式樣,也不加改變。這比較的易于描寫,……二是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例如畫家的畫人物,也是靜觀默察,爛熟于心,然后凝神結想,一揮而就,向來不用一個單獨的模特兒的?!薄白煸谡憬?,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薄安槐厥窃械膶嵤?,但必須是會有的實情?!?/p>
初中語文八下教材有兩篇小說做了很好的范例:《孔乙己》和《范進中舉》,這兩篇文章人物都是有生活原型的??滓壹簛碜越B興城的孟夫子及“亦然先生”,了解了孟夫子及“亦然先生”,再來看魯迅先生塑造的孔乙己,不難理解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區別,也不難理解怎樣做到藝術真實。范進的塑造也是如此,皆采用雜取種種,合成一個的方法。不僅如此,藝術真實的塑造往往還借助于夸張、比喻等藝術手段塑造一系列合乎邏輯的人物,創設一個合乎邏輯的情境等來表現人物,反映社會真實。
篇7
一、引導自主積累
只有擁有豐富的語言知識積累,學生才能寫好作文。而小學生自覺性相對較差,針對這種情況,老師可以讓他們堅持摘抄經典詞句,讓他們熟讀一些課外名言、詩歌、童話故事等。另外,我們還可以開展朗誦比賽、讀書交流會、成語接龍、文學知識競賽等活動來提高同學們自覺積累的積極性和興趣,加深他們對語言的印象和駕馭能力。
三年級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積累,老師要指導他們從生活中挖掘寫作素材。比如描寫春天,老師可以先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春游見聞,誘導他們對所見景物從合理的角度來描述,然后再通過老師講解和與同學的交流討論使他們最終掌握景物描寫的基本方法和思路,這樣通過提取真實素材寫出的文章才比較真實。
經過這樣長時間的積累,小學生的語言知識會不斷豐富,表達能力會逐漸增強,作文水平必將大大提高。
二、培養觀察能力
觀察是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只有身臨其境,仔細地對事物進行觀察,才能獲取真實、翔實、科學的第一手資料,這樣作文才能真實生動,言之有物。所以,語文老師必須引導小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重視觀察能力的培養。譬如,學習《石榴》以后,我們可以引導學生看石榴的圖片資料,再通過閱讀課文,使大家對石榴有充分的了解,對石榴花的形態和色彩,石榴籽兒的色澤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甚至拿出石榴讓大家觀察、品嘗,以加深認識。如此不但有助于學生掌握課文內容,最重要的是讓他們學會了描寫水果的一種方法。習作的時候,再讓大家用這種手法描寫自己喜歡的水果,讓他們寫寫水果的形狀、色澤、味道以及生長環境,喜歡它的什么特性等。通過對描寫對象的仔細觀察,讓大家覺得寫作文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作文技能。
三、拓展想象思維
習作教學中,老師必須合理創設情境,激發和拓展學生的想象和思維,培養他們創造性思維。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許多文章都是作者通過豐富的想象對小動物等進行擬人化的處理,賦予他們人的思想或行為,通過他們的故事來形象生動地闡明道理。
例如,學習完《蒲公英》之后,老師可以帶學生去公園,讓大家根據自己喜歡的事物,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擬人化小作文訓練,要求可以寬泛一些,只要是通過自己的想象講故事,說明道理即可。這種情境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他們在交流探索中相互補充,互相啟發,讓想象更加生動,更加豐富。學生的想象思維得到激活和拓展,有了充分的想象空間、寫作興趣自然就提高了,寫出的習作必然也會生動充實。
篇8
那么我們的作文如何使語言文字從粗疏走向細膩,從草率走向精致而做到文筆細膩,神采飛揚呢?我們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一、仔細觀察描摹,巧用修飾妙展開。
語言由粗疏走向細膩,其實就猶如泡木耳那樣,泡前的木耳干而脆,泡過的木耳蓬松、滑潤、厚實。一小撮干木耳能泡出滿滿一盤子。寫作文也要有泡木耳的能耐,我們要學仔細觀察事物,學會在關鍵的地方把話說細,學會巧用修飾語來展現事物的特征,學會把干巴巴的話巧妙展開,這樣會大大增強文章的耐讀性。如著名作家劉湛秋《三月桃花水》中的一段:
每一條波紋,都是一根輕柔的弦。那細白的浪花,敲打著有節奏的鼓點;那忽大忽小的的水波聲,應和著田野上拖拉機的鳴響;那纖細的低語,是在和剛剛從雪被里伸出頭來的麥苗談心;那碰著岸邊的叮咚聲,像是大路上車輪滾過的鈴聲;那急流的水浪聲,是在催促著村民們開犁播種啊!
我們不難看出,這里描寫的對象是河中的水。有些同學說了,水有什么好寫的,讓我寫一兩句話就寫完了。就因為這樣,所以你寫的才不細膩,才不耐讀,才不能給人以美感享受。而作者卻不同,他仔細觀察,抓住了描寫對象的特征,并用一系列的修飾語如用“細白”來寫浪花、用“纖細”來寫低語、用“急流”來寫水浪聲等等,這些修飾語的運用既生動形象地描畫了事物的特征,又使語言相當細膩生動。由此可見,我們作文時在描寫對象的前面適當增加狀語、定語等修飾的成分,這樣既可以豐富句子的內容,又能讓意思表達得更清晰。
二、調動各種感覺,全方位刻畫描摹。
同學們平常都有這樣的感受:我們在讀一些好文章時,常會感慨于自己雖也見過文中所寫之物,但卻未能用文字表述之,或者只是浮光掠影,一筆帶過而已。其原因就是我們描寫的太“單一”了,如果我們寫作時能注意調動自己的各種感覺來寫,那將是另外一種境況。如作家何俊潔的《雨中的杭州》:
這里的空氣中,有些草根腥氣,有些腐葉的霉味,那是山林的氣味,還能聽到疊石而下的叮叮溪聲,皮膚體驗到細雨霧化后的濕潤涼爽,噱稱五木浴。五木者,森林也。忍不住在手機中寫上短箋,發給睡懶覺的朋友:你看不到的美麗。任何山水畫在此都襯出它們的單一。到杭州西郊,是五官科的體驗而不僅僅限于眼科。純粹的眼科觀賞太狹隘了。
這段文字描寫相當的優美、細膩。這段文字與其說是對景物的描摹,還不如說是對主觀感受的強化、細化與深化。景物是尋常的,但作者除了運用視覺去觀看,還調動了嗅覺(“草根腥氣”“腐葉的霉味”)、聽覺(“叮咚溪聲”)和觸覺(“濕潤涼爽”),這種全身心的投入比單用視覺自然更能使讀者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文筆自然就細膩豐潤。
三、注重細微變化,抒寫內心性靈。
文筆的細膩說到底其實也就是心靈的細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心靈世界少有電閃雷鳴、地震海嘯,更多的是一些細微的感觸和微妙的變化而已,善于寫作的人往往能把它們傳達出來,這就需要雷達般的機敏和細致。如劉玄敏的《茉莉花香》:
我清晨剛一起床,就被陣陣清幽而又熟悉的茉莉花香熏醉了。每見到這些花,總會勾起我絲絲縷縷兒時佩花的情景來,便邁不開腳步了。休管旁人笑我已是兩鬢花白,也休論別人笑我“老婦聊發少女狂”。我本是茉莉的知音,只要我自己感受了這溫馨的幽香,就心滿意足了。晚來讓它伴在我枕畔,在這沁人心脾的幽香中,我在夢中也會飛起一縷情思,追逐童年時的小伙伴,頑皮地玩耍去矣!
節選的這段文字委婉細膩寫出了作者對茉莉花的喜愛。作者喜愛似乎與生俱來,而且融進了人生的縱深。茉莉花似乎已成為作者心靈的一部分,和那些經典的美好的體驗緊緊聯系在了一起。在細膩曲折之中,我們體會到作者雖老而不改其所愛,而這種愛又使其永與童心與激情同行。品讀這樣的文字,真有一種被千絲萬縷的春雨無聲地染綠心田的感覺。細膩的筆墨是溫柔美麗的,卻又寓含著啟人心扉、撥動心弦的力量。
四、抓住細節,以一點盡傳精神。
文筆的細膩,還要求能抓住一些細微的末節,見讀者所未見,發讀者所未發。要學會刻畫細節,這樣的作文才會有血有肉,也才能吸引讀者,感動讀者,否則,很容易寫成流水帳。如詩人杜甫《兵車行》中的兩句:
篇9
植物王國里有無窮奧秘,請選擇一兩種植物,仔細觀察,認真研究。把你觀察的成果寫下來,題目自定。
快樂導航:
同學們,想把作文寫好就要仔細讀題。根據題目要求,我們首先要仔細觀察,就是用我們的眼、耳、鼻、手等,去和植物親密接觸。這樣才能寫清楚。其次要認真研究,針對自己觀察中發現的問題,去做“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研究。只要抓住這兩點,運用各種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語言就會生動很多。別忘了,描寫要有一定順序性哦!
詞語加油站:
含苞待放 亭亭玉立 枝繁葉茂
繁花似錦 姹紫嫣紅 古木參天
句子加油站:
細雨如絲,一顆顆楊梅樹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甘露。它們伸展著四季常綠的枝條,一片片狹長的葉子在雨霧中歡笑著。
――王魯彥《故鄉的楊梅》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漫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桂 花
江蘇省昆山市裕元實驗學校四年級 葉湘持
初秋的早晨,涼爽、寧靜,我漫步在家門口的小公園里,秋風帶著一股沁人心脾的桂花香氣飄了過來,芳香中略帶一絲甜意。我順著花香向桂花樹走去。
遠遠地望去,只見層層疊疊的葉片卻不見花兒,怎么會沒有花呢?我便加快了腳步,走近了一看,哦!原來一串串桂花“躲”在了葉子的后面,像一群害羞的小姑娘在竊竊私語。
透過清晨的陽光,金黃金黃的桂花散發著格外耀眼的光芒。一粒一粒的桂花,猶如小金豆一般,纖巧玲瓏,十分可愛。陣陣秋風飄過,有的“小金豆”笑瞇瞇地點點頭,有的“小金豆”變成金色的小蝴蝶隨著風兒翩翩起舞。
陣陣清涼、陣陣清香,我坐在樹下仰起頭,吮吸著這桂花香。桂花輕輕地親吻著我的頭,撫摸著我的臉,似乎對我訴說著它們的故事。我仿佛來到了夢境,吃著奶奶做的桂花糕,心里美滋滋的……
桂花,果然名不虛傳,哪怕你離它十米之外,也能聞到桂花的香味,要不然為什么要叫“香飄十里”呢?這花香,總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
秋天因為桂花變得更加香甜,我愛桂花,我對它的愛一直說不完。
指導老師 王延月
老師點評:
文章讀下來給人最大的感受就是這桂花可真美、真香啊!細致的描寫、生動的比喻將桂花的美寫得淋漓盡致。此外,文章先由香味引入,從遠及近將桂花的樣子及特點寫得清清楚楚。仿照了《荷花》一課的寫法,從現實所看到的景聯想到與之有關的場景,很好地將課文中所學的手法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篇10
一、選好典型細節
細節是展示文章主旨思想、靈魂的關鍵處,所以一定要選好。如《孔乙己》中的肖像描寫: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雜傷痕,一部亂蓮蓬的花白胡子。穿的雖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
這一段抓住的是“長衫”這一典型細節,穿長衫是科舉時代讀書人的象征,而孔乙己的長衫卻是“又臟又破”,表現了他的窮困潦倒,突出了孔乙己的迂腐、麻木的特點。
二、調動各種感官。細致觀察事物
要使細節描寫生動形象,就要調動自己的各種感官,對事物作細致的觀察。如下面一段寫花的文字:
天邊那一彎新月發出淡淡的清輝,靜靜地灑在花園里。迷蒙的月色下,那些白天里姹紫嫣紅的花,青翠欲滴的葉,都顯得黯淡了。這時候,幾朵剛開的曇花正散發出縷縷清香,沁人心脾。啊!還有一朵正含苞欲放,會不會開呢?我觀察了好一會兒,忽然間,花蕾動了一下……終于,花蕾尖上悄悄地裂開了一個小孔,接著,小孔緩緩地張開,花瓣一片片地舒展開采。那一片片花辨像是水晶雕成的,連一條條花脈都看得清清楚楚。
作者對曇花作了詳盡的描寫,花的質地、氣味、色彩、紋路、花蕾開放的整個過程寫得細膩生動,讓人如臨其境。
三、精心錘煉詞語
細節描寫中,要選擇恰當的詞語,精心錘煉,做到以少勝多,乃至一字傳神。如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就用得非常恰當:
①他輕手輕腳地拉開門,瞇著眼,透過門縫看我做什么。
②一陣風掃來。
③樹上葉子飄了一地,一片葉子在雨中打了個漩渦落在地上。
四、巧妙運用修辭
巧妙運用比喻、擬人、排比、夸張等修辭方法,可增強語言的生動性,變抽象為具體,使無形變為有形。如朱自清的《春》中對春雨的描寫:
像牛毛,像花針,像雨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
又如寫母親端詳孩子睡覺:
母親愣愣地看著我,那是什么樣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縷晨曦對嬌花的撫弄,那是三月里的春風對碧水的溫柔,那是夏日晚霞對嫩柳的輝映,那是秋夜月色對修竹的依戀,那是冬日里的朝霞與小草的交談!
五、變換不同角度,從多個層面來寫細節
對同一細節,可以從不同角度、多個層面來考慮。
如,還是寫母親端詳孩子睡覺,上例是從母親的眼神這一角度來寫的,我們還可以變換角度,從“我”的角度來寫:
我微微睜睜眼,媽媽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著,手里抱著毛毯,眼睛愣愣地看著我,那是什么樣的眼神啊!我在這眼神的普照下,頓時有種異樣的感覺,我好像成為了一個襁褓中的嬰兒,在酣然入眠,感動得母親滿臉都是幸福;一會兒,我好像又變成了一朵俏麗的月季花,激動得母親綻開了笑顏;一會兒,我好像又變成了一幅五彩的畫,陶醉得母親在那兒欣賞啊欣賞!
我們還可以運用聯想來寫細節。如還是寫母親端詳孩子睡覺,可以聯想史鐵生、屠格涅夫、畢淑敏等人的作品來寫,如:
我微微睜睜眼,媽媽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著,手里抱著毛毯,眼睛愣愣地看著我,那是什么樣的眼神啊!我曾在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里見過,那母親的眼神是一種無言的祝福;我曾在屠格涅夫的《呱……呱……》里見過,那母親的眼神是一種幸福的安詳;我曾在畢淑敏的《我的五樣》中見過,那母親的眼神里是一種不能割舍的珍愛!
變換不同角度還可以通過環境來寫細節。因為人物活動、情節的展開必然是在一定環境下,必要時的環境描寫,也是細節。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