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青蛙的折法范文
時間:2023-03-16 07:46: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紙青蛙的折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第二步,沿著正方形的其中一邊對折。
3、第三步, 雙層的長方形折紙(雙層是為了增加彈跳力),沿著一角折成三角形,打開,沿著另一個角也折成三角形。
4、第四步,打開,翻轉到背面,沿著之前折三角形留下的印記,對折一半的位置。
5、第五步,翻轉到正面,沿著剛才對折一半的痕跡,壓進去,折成三角形。
6、第六步,同第三步到第五步相同,另一邊也折成這樣的三角形。
7、第七步,其中一個等邊三角形的銳角,沿著三角形的頂點折一個小三角形。其他同理。
8、第八步,小三角形的斜邊(就是最長的邊)沿著等邊對折。其他同樣的做法,折成青蛙的四只腳。
9、第九步,翻轉到正面,其中的一雙腳的頂點折成一個不正規三角形,另一邊同樣的折法。
10、第十步,把后邊對折上去,再上一步的不正規的三角形的鈍角放入其中的縫隙當中去。
11、第十一步,翻轉過來,沿著四條腿的中間對折。
篇2
兒子元元3歲那年,他見到元元正好奇地翻弄著一張白紙,心里一動,走了過去,對元元說:“來,兒子,爸爸教你折紙飛機?!痹獘屧谝贿咉@訝地表示反對,說:“這么小的孩子,怎么會折紙?你教不會的?!?/p>
他瞪了元元媽一眼,責怪道:“你動搖軍心。沒有學怎么可以下定論?我的兒子我清楚?!甭犞x正詞嚴的話語,元元媽沒再多說什么。
他按步驟耐心教,元元笨拙地跟著做,最后,元元真折出了一架粗糙的紙飛機。
頗有成就感的他,準備順勢在兒子面前顯擺下自己的軍事知識,再講講飛機的種類,元元的心思卻完全沒在飛機上,一邊玩弄著手中的紙飛機,一邊興奮地問他:“爸爸,你還會用紙折什么?都教教我?!?/p>
那架紙飛機讓元元從此與折紙結了緣。
2
元元開始迷上折紙,家里的白紙被元元搜羅來,遞給爸爸,鼓勵爸爸想出更多的東西教他折。
于是,他回憶起了童年時折的紙船、紙電話、紙小狗……父子倆頭挨著頭,一步步地教和學。元元的手越折越巧,學得越來越快,一個月不到,他會的折紙兒子全學會了。
他搜腸刮肚地在記憶中搜索自己會的折紙,到最后,卻只能承認,自己的看家本領兒子全會了。
技窮的爸爸和媽媽帶著元元到書店,為元元買來了好幾本兒童折紙的書,然后,爸爸又教兒子如何看圖折紙。
元元在他幫助下,竟然能獨立地看著書折了。不久,那些他也不會折的紙蝴蝶翩然出現在兒子的手中,在兒子笑意盈盈的臉上,他感受到了長江后浪推前浪的喜悅。
3
元元一晃上小學了。
這時,他才覺得當初教元元折紙飛機原本就是一個錯誤。
元元成了折紙控,店里賣的所有的折紙書,他全會折了,本來不大的房間里擺滿了元元的成型了的、待成型的折紙作品,桌上、床上、地上……到處都是,一向有潔癖的他見到這些東西很是心煩。
最可怕的是,老師頻繁請家長,告訴他元元上課也在折紙,他開始對元元這一愛好產生了強烈的反感。
當元元又在家里埋頭折紙時,他終于爆發,對元元憤然吼道:“不要折紙了,家里的折紙堆積如山,你上課也不專心,折紙能為你成績加幾分?將心思用在學習上!”
元元申辯:“我折的第一架紙飛機還是你教的呢?!?/p>
他惱怒地一揮手,說了句元元覺得云里霧里的話,“這是一架偏離航道的紙飛機?!?/p>
是啊,如果說學習功課是學生的航道,元元的這一興趣已經偏離了航道。
元元見到他暴怒的樣子,不敢言語,悄悄地將紙收了起來。從此,元元不再在他面前折紙。
但他不知道,元元媽卻背道而馳,悄悄地支持著元元。他不在家時,元元在媽媽的掩護下,在網上搜折紙視頻學折紙,他掌握了很多折紙知識,還學折了不少國外的折紙作品。
元元媽還將元元的最新折紙作品拍照發在自己的微信上,邀請朋友們為其點贊,然后每晚母子倆悄悄地數這些作品贏得了多少贊,自娛自樂一番。
4
元元讀小學三年級時的一天,他帶元元上街去玩。下樓時,進了電梯,電梯里也有一個孩子,手中拿著折好的綠色紙青蛙,栩栩如生。
元元盯著這紙青蛙分析,那復雜的折痕不像是一張紙折成的,似乎是用幾張紙粘接而成,好奇地問:“你這青蛙是用一張紙折成的嗎?”
孩子點點頭。
元元在一旁說:“你這種折法,是日本的神谷折紙吧?”孩子如同發現了寶藏,驚喜地說:“是的,你怎么知道?”
元元遇到知音,渾然忘記了旁邊站著反對自己折紙的爸爸,滔滔不絕地說:“我在網上看到的,我也會折。其實折紙本來起源于中國,但是將其發揚光大的卻是日本??上覀冎袊俗约簩⑦@項技藝慢慢丟棄了,中國至今沒有國家級折紙協會,我長大了,一定要成立中國折紙協會,教大家折紙。”
在那一瞬,他想起自己小時候癡迷看軍事方面的書,買來了一本又一本的軍事雜志,對軍事知識了如指掌,倒背如流,而父母卻反對他對這愛好的癡迷。說這方面了解得多,考試時又不多加幾分,該把時間用在學習上。什么時候,歷史又重演了呢?
回來的路上,遇到有人發廣告傳單,從來都不接這些廣告單子的他來者不拒,一一收下。回到家時,他將那些彩色的單子隨手遞給兒子,說了句“給,折紙用”。元元驚喜地望向他,他卻不看元元,徑直換鞋進屋。
5
元元媽驚訝地在微信上發現有人在元元作品下留言,說:“我想請你兒子給我們幼兒園的孩子上一節折紙課,我會給你兒子一件小禮物作為報酬哦?!倍ㄑ垡豢?,留言的是本城一家私立幼兒園的園長。
竟有人邀請10歲的兒子去講課,這是多大的榮耀。元元媽迫不急待地把這事告訴了兒子,元元激動地跳了起來:“耶,好棒哦,我有工作了?!?/p>
元元媽覺得這是鍛煉孩子能力的機會,元元性格內向,如果有勇氣站在講臺上講課,這就是一種成功,何況現在正好暑假,小學放假,而幼兒園有假期班,不會耽擱元元學習。她欣然同意了下來。
元元的第一節課教小朋友們折紙飛機,他站在講臺上,舉起一張紙,耐心地示范折出每一個步驟,認認真真地講解。
窗外站著元元媽,她看著兒子,想起了多年前兒子折的第一架紙飛機。那時,他的小手是多么的笨拙,他的神情是多么的認真,一如現在坐在下面的小朋友們。而今,兒子真的長大了,她的心里升騰起溫暖和感動,眼眶慢慢地濕潤了。
元元和媽媽誰也不知道,就在這時,元元爸正在給園長一本在網上買到的《神谷折紙》,這是一會兒園長要給元元的禮物。
一個月前,元元爸無意中從同事的微信中看到元元媽上傳的元元的作品,他從那些精致復雜的折紙作品中,驚訝地發現元元的夢想并沒有因他的反對而擱淺,反而如飛機一樣平緩飛行,隨風直上,他堅硬的心忽然變得柔軟了。
篇3
我喜歡折紙,一張普通的白紙,三折兩折,就能變成一只栩栩如生的青蛙,一只“汪汪”吠叫的小狗或者一只振翅欲飛的小鳥。。。。。。
昨天晚上,我夢見和爸爸媽媽,一起坐在清波蕩漾的湖面上的游艇上,十分有趣。于是,我一早起來就決定自制“湖泊”!我接了一盆水,拿出一張白紙,快速折了一只“白船”又用紅色的蠟光紙折好一只“紅船”,分別放在“湖面”。我輕輕撥水,制造波浪,兩只小船便在盆里飄蕩著,一紅一白非常漂亮,我的心隨著小船的顛簸蕩漾起來??珊镁安婚L,那只小白船漸漸地停在水中央,一動不動,仔細一看,發現小白船正在一點一點的下沉,而小紅船還在自由自在的飄蕩。這讓我驚訝不已。
于是,我把兩只小船打撈起來,端詳了一番,發現白色小船的紙表面不光滑,似乎有許多小孔,這時,我突然想到書上說的“毛細現象”:水會“爬樓梯”,那一個個小孔就是毛細管,如同一級級臺階,水就會沿著細管往上爬,一直爬到頂端。可能這就是“毛細現象”吧!再看看蠟光紙,表面光滑,幾乎沒有什么孔,這也許就是它長時間浮在水面上的奧秘吧!蠟光紙,蠟光紙,對了!蠟光紙應該和蠟油有關!為了證實我的想法,我點燃了一根蠟燭,等它融化了一些,便把蠟油均勻的涂灑在白紙船上,然后把兩只紙船放入水中,那只白船一下子像穿了鎧甲一樣,光鮮亮麗起來。兩艘船如魚得水地飄蕩起來。一個小小的觀察,讓我對毛細現象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真是太高興了!
四年級:李成燁
篇4
【關鍵詞】提升;作文;水平;“四想”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作文一直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題,語文教師感嘆作文不好教,學生對寫作文也不感興趣,總害怕寫作文,或者說是擔心寫不好作文。作文教學真的就那么難嗎?其實不然。仔細觀察目前的作文教學,很多教師在某種程度上拔高了學生的作文水平,既不給學生提供寫作素材,平時又不注意引導學生體驗生活,造成了許多學生在寫作文時一來無話可說,二來沒有情感。那么,什么樣的作文教學才能提升學生作文水平呢?筆者經過實踐,認為應該做到“四想”。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想聽
作文教學首先要讓學生學會聽。學生只有會聽了,才能積累豐富的作文材料,才能在寫作時信手拈來。但是,小學生的自制力比較弱,學習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良好的心情,學習行為容易受情緒控制。學生想不想傾聽別人說的話關鍵是教師有沒有創設一個讓學生想聽的情境,讓學生發自內心地想去聽。所以,在作文教學時,要積極創設與寫作主題相關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認真聽,從而激發他們想寫好作文的欲望。
比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習作教學,這次習作的要求是讓學生介紹自己身邊熟悉的人,然后寫一寫這個熟悉的人曾經做過的一件事。在作文教學一開始,我就對學生說:“我想向大家介紹我們班一位同學的事跡,大家聽一聽,看看能不能聽出我說的是哪一位同學?!睂W生一聽這一次的作文是讓他們猜同學,興趣一下子來了,紛紛對我說:“老師,你快說,我們一定能猜出來。”這時,我就在班級學生中挑選一位進行介紹,先從外貌說起,然后說他的性格,他的品質,并說了一件他曾經做過的好事。因為是介紹本班的同學,所以學生也就非常樂意聽了。這個情境的創設有效地激發了學生想聽的動機。
二、捕捉機會,讓學生想說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在寫作過程中“要求學生說真話 、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彼自捳f:“言為心聲”。說話是學生思維與內心想法的一種外化形式,學生心中怎么想的,他們才能怎么說。要想學生寫出好的作文來,就得讓學生先說出來。因此,在平時的作文教學時,教師要善于捕捉并創造讓學生說的機會,讓學生多說。這樣才能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表達能力,提升作文水平。
比如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習作教學,這一次的習作要求是讓學生先說一說自己都會做些什么,然后讓學生回憶一下這些本領都是怎么學會的,在學的過程當中,都有哪些趣事體會,然后寫出來。為了給學生的表達開一個好頭,我自己在課堂上用一張紙折一只青蛙,而且邊折邊介紹我學習折青蛙的過程,以此尋找讓學生說的機會。我的話才說了一半,就有一位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也會折這個青蛙,當時是我媽媽教我的。我在學折青蛙的時候,還發生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呢!”我一聽馬上話鋒一轉說:“真的嗎?你太了不起了,那就請你向大家介紹一下如何來折這只青蛙的,然后再向大家說一說你學折青蛙時發生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吧?!边@位學生剛說完,就有很多學生舉起了小手,紛紛想向大家介紹自己會的本領有哪些。這樣,這一次習作就在學生說話的過程中順利完成了。
三、博覽群書,讓學生想讀
學生的作文水平不高,其主要原因就是學生腦海中沒有寫作素材,不知道自己寫什么,造成了學生的作文內容千人一面的現象,甚至許多內容都是瞎編亂造出來的。要想讓學生的作文寫得有血有肉,我們就要讓學生在平時想讀書,多讀書,或者說給學生的作文提供一個樣本讓他們閱讀。俗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學生只有多讀書,才能在寫作時有話可寫、有詞可用,并會仿照自己閱讀文章的體例來寫作文。所以,我們要經常向學生推薦一些適合他們閱讀的書目或文章,讓學生去閱讀。
比如,人教版小學三個級下冊第六單元的教學,習作要求是讓學生暢想一下未來人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住的房子、坐的汽車等等都是什么樣子的。然后讓學生選擇一件自己最感興趣的東西,展開想象,并寫出來。學生受自己知識水平與認知水平的限制,再加上他們以前也從來沒有聽說過、沒見過這些東西,所以寫起來就有一定的困難。在寫作之前,我先讓學生到學校圖書室借閱一些科普類的書籍閱讀。并在教學前,我向學生推薦了幾篇描寫未來人們生活的作文,讓學生閱讀。這樣,學生對未來人類的生活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從而調動了他們的思維力與想象力,較好地完成了這次的作文。
四、走進生活,讓學生想寫
生活是學生積累作文素材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重要舞臺。讓學生用自己的筆寫自己身邊的事,才能激發學生的作文情感,才能讓學生想寫作文。2011年版的《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階段的寫作教學“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無論什么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讓學生習作的內容基本上都來自于學生生活。所以,在作文教學時,我們要讓學生走進生活,抒寫生活。這樣,才能讓學生想寫作文,從而促進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學生作文水平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們教師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要從聽、說、讀、寫等方面扎實有效地進行訓練。只有這樣,學生的作文水平才能得以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朱水根.新課程小學作文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6(8).
篇5
周六,曉曉家來了一個小妹妹,比曉曉小1歲。媽媽剛把曉曉的洋娃娃拿出來給小妹妹玩,曉曉就一把搶過去,說:“這是我的娃娃!”媽媽愣住了,一臉的尷尬……
鏡頭二:
慧慧從外婆家回來后,興沖沖地對媽媽說:“媽媽,今天表哥教我折青蛙,我給你折一個吧!”接著馬上找來白紙開始折。可是,在折疊過程中,她忘了其中的一個步驟,怎么也折不出青蛙來。于是,慧慧把手中的紙撕得滿地都是,繼而放聲大哭。
看到這兩個鏡頭,我們不禁要問:誰鑄就了孩子的這些不良性格?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性格的形成和完善,主要取決于后天各自所處的生活環境。家庭是制造人類性格的工廠,有什么樣的家庭教育就有什么樣的性格。人的性格最初是在家庭中發展起來的,家庭對幼兒的教育與影響,對幼兒的性格有很大的影響。 許多心理學家都認為,從出生到5、6歲是性格形成的最主要階段。
由此可見,家長在孩子的性格塑造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導演”角色,家長如何“導”,孩子就會如何“演”。
■家庭教育內部或與幼兒園教育態度的不一致造成了孩子的雙重人格,形成陽奉陰違的不良性格。當孩子知道父輩與祖輩或家庭與幼兒園對自己的態度和要求不一致時,會在父輩與祖輩或家園有選擇性地表現自己。另外,由于教育要求的不一致使孩子對行為標準的認識混亂,從而導致孩子使用雙重標準要求自己,形成兩面性格。
■有專家研究發現:父母對孩子過于溺愛,孩子則多表現為任性、驕縱、自私、缺乏獨立性和耐心;家長對孩子過分照顧,事事包辦,孩子的性格則大多消極、被動、膽怯、缺乏責任感,遇事優柔寡斷;父母對孩子過分嚴厲,孩子則極易產生恐懼和逆反心理,盲從或不誠實,或逃避或反抗;父母對孩子冷淡、置之不理,孩子則大多喜歡惹事生非、好攻擊、挖苦別人;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忽冷忽熱,反復無常,孩子則多表現為情緒不穩、多疑、缺乏判斷力。父母對孩子愛而不嬌,嚴格而又民主,孩子的性格多表現為獨立、活潑、直爽、協作、親切、機靈、有毅力和創造精神。
■近年來,“好孩子是夸出來”的理念受到了越來越多家長的大力推崇。如今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味地表揚孩子,無視孩子的錯誤,過于注重孩子即時的心理滿足。久而久之,導致孩子對挫折和受批評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在遇到困難或挫折的時候,要么惱怒、大發脾氣,要么喪失信心、沮喪,干脆放棄。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這棵幼苗能得到足夠的陽光、空氣、沃土。因此在塑造孩子良好性格的過程中,需要做的是盡量避免上述情況出現。
保持教育態度與要求的一致性
建立明確的家規,以明確對孩子的教育態度和要求。如規定孩子9點睡覺,那么家庭成員就要共同督促孩子執行。當孩子犯了錯誤違反了家規后,家長應該一致的批評、說理,千萬不能出現父母批評他,而長輩卻站出來幫孩子的情況。另外,與幼兒園教育建立“統一戰線”,與老師密切配合、及時溝通也是必要的,共同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
愛孩子應該愛得適度
父母的愛是孩子成長與發展的最基本的心理需要,父母不但要愛自己的孩子,而且應讓他們充分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然而,在愛孩子的這個過程中,父母給予的愛應當適度,如果孩子一遇到困難就馬上去幫助,這種剝奪了孩子探索機會的 “愛”并不能帶來其心理上的愉悅和滿足。正如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一切都讓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
客觀評價孩子,正確處理表揚與批評的關系
篇6
動作型智力
3歲的強強用紙折疊了一個青蛙和一堆幸運星。媽媽見了大吃一驚,她從來沒教他折這些東西。“這是你折的嗎?”媽媽的語氣充滿懷疑。強強點頭。“那你倒是說說看,怎么折的?”強強說不出來。“說不出來啦?到底是不是你折的?小孩子可不許撒謊!”媽媽口氣一硬,強強更不知道怎么說了,索性把頭低了下去……
為媽媽支招:像強強這種“嘴笨”的孩子,強迫他用語言來說明過程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強強能做出這些東西,絕不是手巧這么簡單,而是依仗一種智能――動作型智力。與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的人不同,強強這類孩子是通過動作來發揮自己才能的,對于整個操作過程及其中原因,他卻不一定能全面地說出來,他的注意力、理解力全部集中在動作上,在其中體驗到了成功和樂趣。所以媽媽應鼓勵他,讓他知道這也是一種才能,也是件了不起的能力。 語言型智力
3歲的蘭蘭屬于那種特別能說的孩子。“你真能說,可是沒有實踐不行呀!”媽媽對講得頭頭是道的蘭蘭說?!皩嵺`,什么叫實踐?”蘭蘭不明白?!皩嵺`就是實際行動?!眿寢屨f?!拔颐靼桌?收拾玩具,打掃衛生……”蘭蘭立刻接口說了下去。
為媽媽支招:媽媽總覺得蘭蘭光說不練,不是個完美孩子。然而蘭蘭的健談,說明她很聰明,至少富有語言型智力。這類孩子的特點是反應問題快,并且能用語言巧妙、適時地表達出來。這一優點,應該受到充分的愛護和培養。家長不但不應指責,還應該通過語言游戲來指導她以求更大發展。至于實踐方面,有機會可以母女同做“收拾干凈”的游戲,這樣孩子就會更充分地理解“實踐”的含義,蘭蘭的發展也會更加均衡、健全。
社會型智力
3歲半的洋洋在街上見到一個孩子在哭,馬上對媽媽說:“媽媽,他迷路了。”“你怎么知道?”媽媽很奇怪?!耙驗樗且粋€人,而且好像在找人……”“如果你是他該怎么辦?”“我就去找警察叔叔,告訴他我叫‘洋洋’,我迷路了……”
為媽媽支招:洋洋有相當高的觀察判斷能力,他斷言那個孩子迷路,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收集了各種可作論據的事實后得出的結論。他能根據別人的行為,推測其心理及原因,并能作出正確理解和判斷,這就是他的社會型智力在發揮作用。
篇7
[關鍵詞]原生態 我的數學 兒童靈性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35-014
一、梳理“我”準備
師:關于“分數”,你已經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一個蛋糕分成兩份,一份是二分之一。
師:分?隨便分成兩份?
生1:兩份要一樣多,要平均。
師:平均這個詞說得好!
生2:我還知道二分之一的橫線是分數線,1是分子,2是分母。
師:大家都知道了二分之一,誰能把它寫出來?關于分數,你最感興趣的問題是什么?
生3:以前寫加法、減法、乘法、除法、豎式都是從上往下寫的,分數怎么從下往上寫???
師:誰知道為什么?(全班沉默)關于分數的讀寫順序,就像漢字的筆順一樣是一種規定。
生4:長方形紙能折出三分之一嗎?
生5:能!把長方形這樣豎著(用手比劃),能折出三分之一。
生6:不能吧?
師:問得好!待會咱們動手試試。
生7:是不是所有的圖形都有二分之一?
生8(肯定地):是的!
生9:不規則的圖形怎么折呀?
師:有意思!先保留著這個問題,學完了這節課看看你們能不能解答。
生10:二分之一為什么比四分之一大?
生11:四分之一是不是二分之一的一半?
師:大家提的問題太有價值了!太善于思考了!讓我們帶著問題走進――分數。
二、“我”嘗試
1.學分之一
師:這樣分,其中的每一份是這個蛋糕的二分之一嗎?(課件出示不平均分)
生1:不是!要從中間分。(課件出示)
生2:兩份要一樣多。
生3:要平均。
師(舉起蛋糕模型卡片):誰來平均分?(學生對折,教師剪開模型,學生上講臺演示并敘述“把一塊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師:大家通過預習都知道了2是分母,1是分子。誰能解釋分母2表示什么意思?分子1表示什么意思?
生4:2表示平均分成了2份,1是表示其中的1份。
師:在這句話中,你覺得哪些詞特別重要?(生答“平均分、每份、它”)“它”指的是誰?
生5:這個蛋糕。
師(拿出一個小小的蛋糕模型):黑板上的半塊是它的二分之一嗎?
生6:不是!你手里的這個蛋糕太小了。
師:是嗎?它的二分之一有多大?折折看。(學生對折)對于分數,一定要說明白這一份是誰的幾分之一。
2.折出長方形的二分之一
師:這張長方形紙,你能折一折,把它的二分之一涂上顏色嗎?(學生展示作品)為什么涂色部分形狀不同,但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
生7:每個人的兩份都一樣大。
生8:因為都是平均分成2份,涂了1份。
生9:還可以這樣斜著折!(平均分成兩個梯形)
師:是不是隨便怎么斜著折都可以?。窟@樣斜著折(折出不相等的兩個梯形),行嗎?看來斜著折出它的二分之一還有竅門呢!這個奧秘我們以后會研究到。
三、“我”探究
1.認識幾分之一
師:除了二分之一,你還想探究幾分之一?怎么來探究呢?老師有一個建議。第一步,想一想,創造的這個分數表示把一張紙平均分成幾份???取其中的幾份?第二步,折一折,提醒自己“是平均分的嗎?”數一數“總份數符合要求嗎?”第三步,涂一涂,把其中的幾份涂上陰影?第四步,說一說是怎樣創造這個分數的,同學之間互相介紹。請大家用手中的紙片來創造出你喜歡的分數。如果你發現自己的作品與眾不同,請到講臺上展示。
師:有創造出三分之一的嗎?想一想,可以創造出長方形紙的三分之一嗎?
生1:可以。折的時候看準了。
生2:用尺量,得出的數再除以3。
師:真會動腦筋!全班47個圖形中,盡管形狀不同、大小不同,但都創造出了很多分數?,F在,誰能解釋問題“是不是所有的圖形都有它的二分之一?”
生3(肯定地):是!
生4:只要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
生5:不規則的圖形也有它的二分之一?
生6:有,就是一半。
生7:那怎么折呀?
師:折起來很困難,但是在數學上確實是存在的。誰知道分數線是誰發明的?(學生搖頭)趕快找,書上有。
2.比較分數的大小
師:今天有兩只小豬過生日,如果兄弟倆平均分這個蛋糕,每人分到多少?怎么能忘了親愛的爸爸媽媽呢?如果四個人平均分,每人可以分到多少?觀察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你發現了什么?小豬的6個好朋友也來慶祝生日了,10個人平均分呢?假如有100個人來平均分(課件出示),每只小豬分到的蛋糕太少了,為什么大家還在笑呢?
生8:小豬過生日,大家一起分享蛋糕,很開心!
師:這就是分享的快樂!
四、“我”檢測
1.書上想想做做1、2。
2.想象力達人秀:看到右圖的涂色部分,你聯想到哪個分數?
3.習題:小伙伴們吃完蛋糕,出去散步。從這里開始走,起點可以用什么數表示?小貓一下就溜到了終點。它跑了完整的一條路,可以用1來表示,小豬呢?(課件出示:小豬才跑了這條路的二分之一)小豬跑到哪里了?
師:小青蛙跑了這條路的四分之一。它跑到哪里了?(學生指)為什么在這里?
生1:把二分之一再平均分,一共分成4份。
師:四分之一是不是二分之一的一半?這個問題問得真好,誰能回答?
生2:是二分之一的一半,把二分之一再平均分成2份,就是四分之一了。
師:奇跡發生了(顯示這條路變長了),小豬走過的還是現在這條路的二分之一嗎?(學生答“應該是三分之一”。教師演示三等份)青蛙呢?(學生用手比劃后發現是六分之一。課件演示把長方形路面演變成一條線段)
生3:我發現今天認識的幾分之一的分數都在0和1之間。
生4:為什么這些分數的分子都比分母???
生5:都是取1份的呀!
師:太聰明了!又有新的問題了!
生7:那有沒有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數?
生8:有!我看到過二分之四。
生9:有沒有分子分母相等的分數?(有學生說四分之四)
生10:有沒有最大的分數?
師(板書一個大大的問號):我們將帶著新的問題繼續探索分數的奧秘!今天大家回家后把自己最得意的收獲變成問題,考考爸爸媽媽,聽聽他們的想法;每人準備一兩道小題目,明天帶來考考同學,比比誰有水平。
【我的思考】
“認識分數”這一課的經典版本太多了,而我這節課所要表達的是一個字――“我”?!拔摇钡暮x有兩層:一是學生的自我能動,課堂是屬于學生的,要努力實現學生個體的主動建構;二是教師的自我能動,教師之“我”已經與數學相融,“我”的學科精神與氣質將激勵、引領、成全每一個兒童。教師聽完本課后說得最多的是:“太好了,孩子太有靈性了,那些問題、那些想法連我們都沒有想到。”
在“我準備”這一環節,我通過課前預習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這樣做有三個目的:1.激發學生自主思考;2.創設廣闊的思維空間;3.便于找準最佳教學起點。在傳統教學中,或是教師直接設問,或是創設情境,或是復習鋪墊,無論哪種方式其實都是教師“自作多情”地認為這些做法是學生迫切想知道的。而通過本課的教學,我卻發現以前教師所認為重要的問題學生并不感興趣,學生關心的是“分數怎么會倒著讀、倒著寫呢”等這些孩子氣的問題,他們迫切希望能從教師那里討一個說法,于是就產生了強烈的需求,這樣的課堂自然能夠生發動人的靈性。
在“我探究”這一環節,教師首先要對“我準備”環節中的問題進行過濾和分類。簡單的問題邊問邊解決,復雜的問題留著過后解決;重要的問題重點解決,非重點的問題可以個別交流。這一環節,是最考驗教師教學功力的。教師知識面要非常廣,對教學內容要非常熟悉,反應還要特別快。課上有學生問分數是怎樣產生時,就能馬上讓學生翻開書查找資料。
在“我檢測”這一環節,充分尊重了兒童的認知特點,展開了趣味盎然的練習。想象力達人秀、小動物走路,這些形式多樣的練習尊重兒童的認知特點、思維習慣和審美情趣,并且所有的形式都緊扣內容,有意思且有意義。上這節課,真可謂酣暢淋漓。某些時刻,我已經分不清到底是數學造就了兒童的閃亮靈性,還是兒童造就了數學的魅力無限,“我”與數學早已水融!
一般意義上說,要完全實現“數里有我”,綻放兒童的靈性,需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第一,常態之“我”與公開之“我”的關系。隨著各種新的教學模式紛至沓來,我們要把持住的是徹底的真實與純粹。這節公開課的亮點不是套用什么新模式,而是學生童趣的、靈性的、真實的“我”思考。“數里有我”,這個“我”所追求的不是公開課舞臺上的明星秀,而是和數學學科中的認數一樣,靜下心來一一計數,滿十進一。公開之“我”就是常態之“我”。任何直奔“展示秀”而去的絢爛,不是我們追求的靈性,而是影響兒童數學學習品質的劣性。
第二,學生之“我”和教師之“我”的關系。把課堂的主動權讓給了學生,學生自主提問、質疑爭辯,很容易偏離教學的核心目標,此時是任其自由發揮,還是適可而止、聚焦核心?我認為,教師應瞄準恰當的時機介入,點撥、提醒、歸納,營造高質量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教師之“我”服務于學生之“我”,又不過于遷就寵溺,保持著溫和的理性。只有在這種和諧共生的師生關系中,師生的生命靈性才得以盡情彰顯。
篇8
折紙是一種手腦需要協調并用的活動方式,學生在折紙時不能只是死記步驟,依葫蘆畫瓢地進行操作,還需要發揮想象力,把平面的圖畫用折紙的立體形式加以展現,因此折紙教學要求學生不光心靈還要手巧。
那么在折紙教學中該如何引導學生,體會折紙的樂趣,并放飛心靈,提高動手能力呢?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一、走近實物,觀其形,體會其神韻
我們平時的折紙教學,主要以自然物為主,譬如蝴蝶、小狗、小貓、千紙鶴、青蛙、玫瑰等,這些實物在我們生活的周圍都可以接觸到,可是真正由實物到剪紙,中間有一個跨越,即需要引導同學們與實物進行親密接觸,通過親身觀察、體驗實物,獲得一種立體的形象感。這樣同學們在折紙時,腦海中思考的、手中折出來就不僅僅是抽象的紙質作品了,而是鮮活靈動的各種自然物了。
譬如,某老師在教孩子們折玫瑰的時候,特意帶班里的孩子到校園里觀察了玫瑰花的形狀和用手觸摸了玫瑰花瓣的質感,并要孩子們摸摸玫瑰花的花刺,嗅一嗅玫瑰花的芳香,用語言描述一下對玫瑰花的觀感。在同學們七嘴八舌的議論中,孩子們對玫瑰花的印象越來越清晰,因此當回到課堂上真正折紙時,老師在黑板上略略一分步講解過程,動手簡單示范一下,同學們很快就折出了造型漂亮、精致的“玫瑰花”,有的同學還用不同顏色的彩紙嘗試折疊出了不同顏色的“玫瑰花”,最后擺到一起,顏色各異的“玫瑰花”折紙擺在一起,組成了一座美麗的大花園。
二、賦予折紙課堂以游戲的色彩
折紙的作品如果只是為了完成后擺放在那里作為作業或者供參觀訪問,就太單調無趣了。要想讓同學們對折紙藝術有興趣、有悟性,我們應該把平淡的折紙課堂轉變為游戲的課堂,讓孩子們動起來,感受由自己的創作帶來的成功和喜悅。
譬如,大家兒時都玩過的紙飛機,折疊完后,班里的孩子們會努力把自己的紙飛機投向天空,看紙飛機滿天飛,興奮地追逐、嬉鬧,放飛紙飛機的同時,孩子們也放飛了童真,放飛了想象力。又如,大家兒時玩過的非常簡單的“東西南北”,一個同學變換花樣,一個同學猜對方變換的方向,有時候折紙內里的“東西南北”上還會寫上不同的話,有鼓勵的、調侃的、貶低的還有猜謎的等,同學們如果碰巧遇到了鼓勵的、幸運的話,會很開心,如果遇到的是貶低的、調侃的話,會感到沮喪,孩子們小小的心情就寄托在“東西南北”的猜測上了,現在想來都非常有趣。再如,會跳的紙青蛙、放在水里飄遠的“烏篷船”、連成串的“千紙鶴風鈴”、放在許愿瓶中的“許愿星”等,都是非常好玩的折紙作品,把這些折紙作品與游戲結合起來,孩子們一定會在玩中學,在學中體會到開動腦筋的樂趣。
三、用折紙作品美化班級環境
折紙是一種可鑒賞的藝術,班級是同學們學習的地方,把折紙作品用來美化班級環境,可以增強同學們的自豪感和開發他們的智力。例如,有的班級墻報、壁報,就是用折疊的花朵、小動物、五角星或者其他可以構成邊框的折紙作品連綴而成的,立體而美觀,同學們看著自己的作品在班級得到展示,一定非常高興。
另外很多班級光榮榜上的人名后面的積累功勞用的小紅花等都是同學們自己折紙做的,還有的班級同學們用彩色塑料吸管和折疊成的玫瑰花做成的花束裝載玻璃瓶中放在老師的講桌上或者窗臺上,都極好地妝點了班級的環境。
四、通過多種方式開闊眼界
折紙教學是一種很靈活的教學方式,單純把孩子們的視野固定在課堂上,固定在薄薄的教材上是不行的,需要教師放開教學思路,引導孩子們從多種角度積累素材,開闊眼界,增長本領,進而變得心靈手巧,富有創造力。
如有的學校開展視頻教學,搜集網絡或影視上,關于折紙的視頻片段播放給同學們看,通過名家對折紙教學的指點,使同學們掌握基本的折紙技巧,進而能一通百通,折疊出形象神似的好作品。有的學校采用組織比賽的方式,校內比賽、校間聯誼比賽等,讓同學們在鑒賞他人作品的基礎上,開闊眼界,提高自己的折紙水平。
折紙與美術是不分家的,在折紙前,可以引導同學們勾勒出物體的大體形狀,把分步折疊的步驟嘗試自己畫一下,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同學們提高折紙技能。
篇9
關鍵詞 和諧 課堂 學生發展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Let "Harmony" Become the Main Theme of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
LU Deming
(Wuxi Zhuhai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Chongqing 405800)
Abstract Harmonious classroom should give students the opportunity to say and correct mistakes, coupled with the correct guidance of teachers, with their enthusiasm and sincerity to understand, probation students, with their broad-minded students to embrace and accept the thoughts and feelings, so that students get a good development.
Key words harmony; classroom; students' development
和諧的課堂是以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師生關系為基礎,以形成教學相長、民主和諧的良好學習氛圍為保證,以學生全面、主動、和諧發展為追求的教學活動。我們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得到發展,就應該給學生說的機會,改正錯誤、糾正錯誤的機會,教師要正確引導,才能實現課標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目標。對此,筆者有如下幾點感悟:
1 給學生搭建說的平臺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說過:“人生中最深切的稟賦,乃是被人賞識的渴望”。有這樣一種流傳:學生放學回家,中國家長問“今天聽沒聽老師的話”?美國家長問“今天有沒有向老師提問題?有沒有把老師問倒?”這是兩個國度的家長對同一個問題的不同思維方式,同時也反映出兩種不同的人才教育觀念。
在剛學習5以內的減法時就發生了這樣精彩的一幕:“一幅主題圖(荷葉上有一只青蛙,有四只青蛙正往水里跳,要學生看圖提問并解決問題)學生很快地異口同聲的答到:“54=1”。我對這些同學的解法給予了表揚。突然一個同學說:“老師,我做的和他們不一樣。我是這樣做的:51=4”。我遲疑了一下,同學們也頓時哈哈大笑,可這位同學還要舉手說出自己的想法,我看你怎么說。“那你說說為什么?”“我是這樣想的,原來有5只青蛙,荷葉上有1只,跳到水里的有幾只?所以5減1等于4只”。我恍然大悟,摸摸他的頭說:“你真是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隨即把鼓勵的掌聲送給了他。
這件事情告訴我,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每一個提問,只要是有價值的,就要讓他們說,讓他們問,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為學生學習的靈感不是在靜如止水的深思中產生,不是在壓抑沉悶的課堂中出現,而是在積極發言中,相互辯論中產生思維的碰撞,生成有價值的靈感。
2 給學生提供改的機會
教是為學服務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必然會出錯,教師一要寬容,要善意地對待學生學習中的錯誤;二要研究,要善于研究學生學習中的錯誤。因為“失敗乃成功之母”,錯誤中會有成功的啟示。
我在組織分數應用題復習時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景:“美術小組有40人,美術小組的人數比音樂小組多1/4,音樂小組多少人?”還是有不少學生有這樣的答案:40祝?+1/4)。學生的錯誤是沒有找準是以誰為單位“1”,正所謂“正確的思路也許相似,錯誤的思路則各有各的不同”。在弄清錯誤產生原因的基礎上,耐心、細心地引導學生糾正錯誤,此時,出示下面的題目讓學生只列式不計算: (1)“ 小明一分鐘跳繩180個,小明一分鐘跳的比小紅多1/4,小紅一分鐘跳多少個?”(2)“小明一分鐘跳繩180個,小紅一分鐘跳的比小明多1/4,小紅一分鐘跳多少個?”
思考:這兩道題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最關鍵是哪句話,如果一樣,為什么?如果不一樣,不一樣在什么地方?這樣學生就能正確分辨出在各題中誰是單位“1”,進而明確題目中的數量關系,自然地糾正了所犯的錯誤。
因為出錯,才會有點撥、引導、解惑,才會有教育的靈感。機智和智慧就是在“出錯”和“改錯”的探究過程中形成和積淀的;因為出錯,課堂才是最活的,教學才是最美的,學生的生命才是最有價值的。
3 給學生創設交流氛圍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有獨特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的學習者,是數學知識的自主建構者,而老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數學教學活動更應該讓學生充分進行交流和思考,老師要為之創設良好的氛圍。
在教學“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的課堂上,我發給每個學生一張相同大小的正方形紙,要求折出這張紙的1/2,并涂上顏色。我看見楊昕同學折出了1/4,請他上臺展示,“你能說說你是怎樣折的嗎?”“我把這張紙對折再對折,折了一個1/4,老師,我折錯了?!蔽颐念^,示意他回位坐上去。
一個學生發言了:“老師,楊昕知道自己折了個1/4,說明他學會了今天的知識。”我看著楊昕同學,說:“我也是這樣想的?!边@時,楊昕慢慢抬起了頭,眼睛里透出一絲光亮。我趁熱對他說:“你能在1/4的基礎上修改一下,得到1/2嗎?”他信心十足地拿著彩筆再涂了一份,得到了2/4。“對了,老師真為你高興?!?/p>
頓時,全班同學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她,教室里響起了齊刷刷的掌聲。楊昕的臉上泛起了紅光,仿佛自己一下子聰明了許多,自信心油然而生。
事實上,學生的自信、聰明、頓悟、創新,都是在一次次熱切的期待中,關切的話語中,熱情的鼓勵中,溫馨的交流中誕生并成長的,作為教師,就要善于捕捉時機,為學生創設良好的交流氛圍。
4 給學生營造傾聽的氛圍
篇10
一攤散亂的書,作業本,試卷.
執筆:你教會我堅強.
[春]
眼淚是夢的寄托,濕潤花開的季節.
我低頭哭泣,身旁的花草被風斜斜地吹.
你說不可以哭,假如你走了誰來安慰我.所以從現在起我不可以哭.
我抬起頭泛紅的眼睛看著你,點點頭.我很乖,對嗎?不哭.
你擦干我的眼淚,笑著說X很乖,你會永遠呆在我身邊看住我,不流淚.
我們對著天空許愿,永遠在一起,永遠是朋友,永遠不會哭.
你,我——都不可以哭——最初的承諾.
[夏]
荷葉像小傘,遮擋著迎面的風雨,保護著你我的夏天.
池塘邊一群可愛的青蛙輕唱,合成一曲可愛的音樂.
樹枝上一幫調皮的知了高喊,合成一首調皮的歌曲.
捉迷藏.會不會太幼稚了,小毛孩玩的?不會.你陪我玩就好了.
跌倒后的傷痛,不哭,因為你在我身邊.
你,我——都不可以哭——友誼的見證.
[秋]
皓大的月亮爬上枝頭,眨巴著眼睛.
上次我病了,你折了一百只紙鶴,在一個小小的袋子里,撲騰著翅膀.
這次我要折一百個星星給你,每一個星星,都寫著一句話:
某人:你一定要快點好噢.
某人:我等你和我一起玩.
某人:你在醫院要乖乖的.
……
窗外的落葉盤旋而落.
驀然的一種感傷.但是我不會哭.你說過,不可以哭.
你,我——都不可以哭——真心的祝福.
[冬]
輕碎的細雨詮釋秋的寧靜,等待了一個季節.
最終,你走了.
牽著命運的線,手握無法剪斷的思念.
白色的床單是另一個世界,在那個白色的天堂,有眼淚嗎?
你折了一顆星星——
X,記住噢,朋友是一生的,沒有任何地點的界線.所以,你不可以哭……
你,我——都不可以哭——不變的永恒.
后記:請記住,天使在天堂守護著我們.
勇敢面對人生路上的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