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重陽節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4-12 01:53: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重陽節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描寫重陽節的詩句

篇1

重陽節民間風俗賞菊

,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的故鄉,自古培種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系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節,而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宋代《東京夢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者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

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并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記隋代風俗,已與后世近似。在南宋的《夢粱錄》卷五載:“日月梭飛,轉盼重陽。……是日‘孟嘉登龍山落帽,淵明向東籬賞菊’,正是故事。”南宋韓元吉《水調歌頭·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負開。試尋高處,攜手攝展上崔嵬。放目蒼崖萬仞,云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古寺倚修竹,飛檻絕尖埃。”描寫了重陽賞菊及登高觀景的韻致。

由于重陽為秋節,節后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稱重陽節野游活動為“辭青”,與三月春游“踏青”之說法相對應。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重陽)有治看攜酌于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這也是一個頗有詩意的名稱。

佩茱萸·簪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茱萸雅號“辟邪翁”,又名“延壽客”。

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因為出產于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復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后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侗静菥V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重陽節飲食風俗酒

盛放于秋季,經霜耐寒,有卻風明目、清熱解毒的功效。因古時有飲酒成仙的傳說,向被視為寓意長壽的吉祥物。根據古籍的記載,重陽節飲酒的風俗最遲于西漢已成定俗,并且多與重陽登高、賞菊等習俗緊密相連。酒一般是在前一年的重陽節釀制,第二年重陽始熟而飲用。

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到了明清時代,酒中又加入多種草藥,其效更佳。制作方法為:用甘煎汁,用曲、米釀酒或加地黃、當歸、枸杞諸藥。由于酒能疏風除熱、養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指出,具有“治頭風、明耳目、去瘺癉、治百病”的功效。

酒由與糯米、酒曲釀制而成的酒,古稱“長壽酒”,其味清涼甜美,有養肝、明目、健腦、延緩衰老等功效。酒有枸杞酒,花糕酒,還有白酒。

羊肉面

“羊”與“陽”同音,要吃白面。羊肉性溫,特別是冬季天冷時吃了防寒。秋天是羊兒最肥的季節,羊肉性暖,可以御寒。

關于重陽節賞菊的詩句1.《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

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似黃花瘦。

2.《重陽席上賦白菊》

白居易

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人少年場。

3.《》

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4.《題》

黃巢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5.《》

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盡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6.《菊》

鄭谷

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鬃毛。

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

7.《重陽后三首》

范曾大

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

世情兒女無高韻,只看重陽一日花。

8.《菊》

劉克莊

羞與春花艷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風。

不須牽引淵明此,隨分籬邊要幾叢

重陽節關于賞菊的詩句好詞好句。

9.《寒菊》

鄭思肖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味濃。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墮北風中!

10.《瘦菊為小婢作》

陳佩

篇2

那么,詩詞歌賦如何同語文教學結合,又怎樣發揮其作用呢?

一、造成氣氛,激發興趣

講課前,利用三五分鐘指導學生抄錄背誦有關的詩詞,不僅利用點滴時間傳授了知識,且書聲瑯瑯,情緒昂揚,造成了課堂上應有的文學氣氛,使學生從心理上把語文課同其他課區別開來,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語文課。同時,多次這樣訓練,潛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發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例如,學習《雨中登泰山》,抄錄杜甫的《望岳》一詩或李白的《游泰山》,指導朗誦,領會意境,引起學習欲望。學習《勸學》,抄錄背誦漢樂府詩《長歌行》,體味詩中“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純真感情和所包含的哲理,使學生產生對課文的喜愛之情。學習《〈指南錄〉后序》,背誦《過零丁洋》或岳飛的詞《滿江紅》,激發師生對祖國的摯愛情感,造成濃厚的學習氣氛。

二、補充課文,加深理解

利用詩詞歌賦同課文在內容上的聯系,適時引入教學環節,作為課文的補充,以利于加深理解課文內容。

學習《南州六月荔枝丹》,將白居易的《荔枝圖序》抄錄給學生,引導學生深入認識比喻說明法的特點及由整體到局部的說明順序,還可使學生了解:古人早已對荔枝不耐貯藏有真切的認識、生動的記載,體會課文引用古詩文的準確、精妙。學習《秋色賦》,把歐陽修的《秋聲賦》印發給學生。通過閱讀,引導學生將峻青筆下絢麗多彩的秋色同古人筆下肅殺悲涼的秋景加以對比,從而體會出課文作者寫秋色的時代特征,有利于領會文章主旨。

上述兩例,前者可在課文講讀后抄錄補充,以印證體會;后者在講課前印發補充,以對比認識。有些詩詞歌賦,根據需要,亦可在講課過程中補充。

三、追根溯源,領悟題旨

有些課文,涉及作者的思想淵源或人物的精神品德。這時,有必要借用詩詞歌賦追根溯源,使學生從思想本質上認識作者的人格、情操、愛憎,以更準確地領悟課文的主題,體會文章的感情。

例如,學習陶淵明的詩《歸園田居》《飲酒》,可同時學習作者的《五柳先生傳》,使學生了解作者的處世態度,以盡快地把握詩的主題。唐弢的《瑣憶》以魯迅的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弊鳛樨灤┤牡募t線,故教師可將全詩《自嘲》介紹給學生,使其認識魯迅先生鮮明愛憎的思想根源,幫助學生領悟作品主旨。

四、聯系體會,借鑒練筆

在寫作教學中也可提供有關詩詞為寫作引用材料,使之聯系所寫內容,體會意境、感情,達到借鑒、練筆目的。

如布置學生寫《我愛校園的綠樹》,練習用比喻寫景狀物,描寫校園里的白楊、垂柳、果樹等,可提供賀知章的《柳枝詞》,使學生回憶、觀察垂柳的情景,體會“萬條垂下綠絲絳”的意境,借以描寫垂柳的情態。寫《春蠶賦》,練習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寫法,可提供李商隱的詩《無題》,使學生在吟誦過程中體味“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品格,將物的生物特征與人的精神品德聯系在一起,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寫法和主題。

五、了解民俗,開闊視野

許多詩詞歌賦反映了我國民俗節日的來歷及有關情景。適逢民俗節日,可向學生介紹有關的詩詞,吟詠背誦,借以了解民俗節日的情況,以增長知識,開闊視野。

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向學生介紹重陽節的來歷及有關習俗:登高、賞菊、飲酒、插茱萸等;吟誦的詞《采桑子·重陽》和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清明之前,可向學生介紹清明的來歷;講述丙辰清明天安門廣場悼念的情景;抄錄杜牧的詩《清明》。

篇3

[關鍵詞]古詩教學;揭題導入;意境感悟;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13-0043-01

古詩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由于小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分析理解能力等都不是很高,這造成他們在理解古詩時會感到困難。古詩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教師有義務引導學生認識到學習古詩的重要性,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采用生活化的方式教學古詩,能讓學生喜歡古詩,有效地提高古詩教學的效率。

一、揭題導入生活化

古詩是詩人抒感的一種藝術手段。每首古詩都有它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一些古詩從題目中就能發現它要表達的情感。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從題目進行分析,然后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對古詩進行理解感悟。揭題導入生活化,不僅有助于完成接下來的教學任務,而且還能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使他們對古詩的理解更加深刻。

比如,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古詩時,我先對這首詩的寫作背景進行分析,讓學生明白這首詩是詩人在重陽節孤身漂泊于長安時寫下的,表達作者的相思之情。接下來,我聯系生活實際對此進行分析。由于閱歷尚淺,學生對“相思”這個詞并沒有太大的感受。為了激活學生的內在情感,我說:“同學們,你們有沒有過一段時間特別地想家,思念自己的親人呢?”這時有個學生受到了啟發,他說道:“爸爸因為出差經常不在家,只有我和媽媽。那個時候特別想要一家人團聚,那種感覺應該就是思念吧?!边@樣引發學生的思考,使他們和作者產生了情感共鳴,更能體會到作者的那種思念親人的情感,這為接下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揭題導入生活化,不僅能夠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的情感,而且能輕松地引入正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意境感悟生活化

分析古詩的環節,教師在引導學生感悟作者情感時,也可以利用生活化的語言對古詩中的字、詞進行引導,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感悟,逐步提高學生的領悟能力。

如,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我說道:“過節應該是開心的,可是作者為什么不開心呢?”學生回答說,作者不在家鄉,思念遠方的親人,所以感到很孤獨,就開心不起來。我繼續問:“作者思念親人的程度是怎樣的呢?能從詩中找出來嗎?”學生說,一個“倍”字體現出了作者的那種極度的思念之情。接下來,我又問:“哪里又能體現作者的孤獨呢?”有一個學生答道:“‘獨在異鄉為異客’中的‘獨’‘異鄉’ ‘異客’都說明了作者漂泊在外,十分孤獨的境況?!?/p>

為了使學生理解詩歌的意境,我開始聯系生活實際去引導學生。我說道:“同學們已經了解到過重陽節時,作者獨在異鄉時的感受,那你們有過過節時,‘倍思親’的經歷嗎?”有一個學生回答說:“有一年因為爸爸媽媽不在家,于是過年的時候我在親戚家過的。平時沒什么感受,但那一刻,我是真的思念自己的爸爸媽媽,真想和他們在一起?!苯酉聛恚矣謱Α斑b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兩句詩進行了分析,讓學生體會詩歌表達的精妙之處。同時,聯系實際,讓學生們意識到自己不能同爸爸媽媽過節,其實在同一r刻父母也是十分地思念自己的孩子。此時此刻,學生對詩人那種思鄉之情有了更深入的體會。

三、主題引領生活化

每首古詩都表現一個鮮明的主題。把握好詩歌的主題,等于對詩歌已經理解了一半??蓪嶋H上,學生對詩歌主題的把握能力并不強。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領悟能力,理解詩人抒發的情感,教師應聯系生活實際,創設一個生動、具體的生活情境,讓不容易理解的詩句變得具體生動,提高學生對古詩主題的把握能力。

《望廬山瀑布》是一首以描寫廬山瀑布為主題的詩。多數學生對“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沒有直觀的感受。為了讓學生對詩中描寫的畫面有一個更加深入的理解,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我說道:“同學們,你們有人去過廬山嗎?看到過廬山瀑布嗎?”這時,有幾個學生迫不及待地舉起了手,為大家簡單地描繪了自己所見到的畫面。接下來,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了廬山瀑布一些圖片和視頻,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認識。利用富有生活化的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引導,學生的情感就能得到激發,他們就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古詩所要表達的主題。

篇4

關鍵詞:蒲松齡;豹山;豹巖觀;清夢樓;情結

中圖分類號:I207.2 文獻標識碼:A

蒲松齡自清康熙十八年(1679)到淄川縣西鋪村(現屬淄博市周村區)畢際有家坐館授徒,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撤帳回家,在畢家度過了三十年時光。蒲松齡在畢家任私塾老師時,經常相約他人或獨自一人游覽村南的豹山,吟詩填詞,寄情山水,抒懷。初步統計,蒲松齡歌詠豹山或與豹山有關的詩詞八題十一首??梢哉f,豹山寄托了蒲松齡半生的喜怒哀樂。

一、景物幽芳 人間勝景

豹山在西鋪村西南1.5公里處,位于沖山山脈的最西端,自古以來便是淄川縣與章丘縣的界山。據乾隆《淄川縣志?輿地志?山川》記載:“豹山,縣西五十里。山巔建立宮觀,各依巨石,上筑高臺,梁柱闌J皆石。歷級而上,大似浮槎。絕巔兩石相對,一經中通,呼曰‘天門’。從松柏雜樹中遙望,南山縹緲,若蓬萊三島?!?[1] 313豹山南側泉水較多,《淄川縣志》對此也有記載:“有泉出山南麓,冬夏不涸,東注為溪?!?[1] 313

豹山分為東西兩個山頭,中間隔著一條山峪。東邊的叫東豹山,西邊的叫西豹山。豹山并不高大巍峨,海拔高度只有350余米,然而卻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山。早在明朝萬歷年間,蘇李村的吏部考功司郎中王教,就在東豹山修建了豹巖觀。蒲松齡在七律《九日同邱行素兄弟、父子登豹山》中形容這座道觀“玉皇宮闕繡苔痕,白草青嵐接觀門” [2] 298 。描寫玉皇觀墻壁長滿苔蘚,好像繡成的花紋,門前白草萋萋、霧氣漫漫,玉皇觀猶如仙境中的天宮。西豹山巨石累累,猶如列陣士兵,蔚為壯觀。其中一塊巨石上,踏有一只二尺長、半寸深的巨人腳印,被村民稱作“神仙腳印”。另一塊上百噸的巨石,如耬斗覆地,村民稱之為“耬斗石”,對其敬若神靈。這些巨石,七律《豹山》也有形象描寫:“眼看石陣云霞護,想見軍容部伍齊?!?[2] 266說巨石在云霞的輝映下,排列整齊,如同紀律嚴明的軍隊。七律《登玉皇閣》則極言石群的壯觀與玉皇閣的險峻:“石連星宿群羊臥,樹接天門孤殿開。” [2] 506-507用夸張的筆法描畫亂石如同羊群,自山腳一直排到天際,玉皇閣山門矗立山巔,高于樹梢。

在蒲松齡的筆下,春秋季節的豹山景色各異,姿態萬千??滴醵吣辏?688)陽春三月,蒲松齡與邱希潛父子、畢盛鑰兄弟一同登山觀桃花,寫有七律二首《三月十九日同邱行素喬梓、畢萊仲兄弟登豹山看桃花》。蒲松齡在詩中描寫了豹山綠肥紅瘦的自然景色,抒發了載酒游山的愉快心情。詩其一云:“春滿芳林紅漸老,寒凝新初草綠肥。”意思是說,盡管樹林里還彌漫著春天的氣息,桃花卻漸漸凋謝;剛剛露出地面的青草越來越綠,但他還是感覺到天氣乍暖還寒。詩其二云:“山石如林青繞座,桃花無縫錦成行。” [2] 264意思是說,山石林立,青青野草圍繞在游客們四周;滿樹桃花簇擁在一起,像繡錦一樣鮮艷美麗。蒲松齡的這四句詩,把一片生機盎然的春景呈現在世人們面前,將桃紅柳綠、鶯歌燕舞的豹山寫得活靈活現,真是美極了。

康熙二十八年(1689)重陽節,蒲松齡與邱希潛父子及兄弟依照習俗,登豹山遠眺,寫有七律三首《九日同邱行素兄弟、父子登豹山》。詩其一寫道:“東西翠嶂列煙鬟,百里風云指顧間。”大意是,云霧籠罩著層層山巒,好像一架山水屏風陳列在眼前,眾人站在豹山上指看百里風景。詩其二寫道:“危磴石多苔密繡,冷秋山半草橫鋪?!?[2] 298大意是,高高的臺階上布滿了厚實的苔蘚,秋末半山間鋪滿了密實的野草。這四句詩,極其簡練地描繪了豹山秋高氣爽、樹木蒼翠的深秋景色,抒發了蒲松齡與友人面對豹山秋景由然而生的高昂情緒。而寫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的七律《九日贈王憲侯》有“白云滿地群羊臥,衰草連天野菊開” [2] 370的詩句,描寫灰白色的亂石如同一群羊散落山坡,花朵綻放的野點綴在無邊無際的荒草中,寫盡了豹山的蒼涼秋景。

二、不懈進取 積極入世

儒家學說強調士大夫階層的“入世”觀,即重視今世所為,“修齊治平”的觀點廣泛而深遠地影響著知識分子的言行,促使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政治參與觀念。作為深受傳統儒家學說影響的蒲松齡,渴望著“致君堯舜”,將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奉獻給朝廷和帝王,但要做到這點,得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入仕,而要入仕,必須通過科舉這條道路來實現。縱觀蒲松齡的一生,就是在科舉道路上艱難跋涉、百折不撓,期望達到光輝頂點而又永遠實現不了理想的過程,可是蒲松齡始終沒有停止自己前行的腳步,盡管多次功虧一簣。

康熙二十六年(1687),蒲松齡四十八歲。這年秋天,他去濟南參加山東鄉試,希望得中舉人,但事與愿違,因為“越幅”被黜,再次落榜。這次落榜,對蒲松齡打擊很大,此后近半年時間,蒲松齡沒有外出交游,也沒有寫詩填詞。第二年三月,邱希潛父子、畢盛鑰兄弟邀請蒲松齡登豹山散心,蒲松齡為此寫有七律二首《三月十九日同邱行素喬梓、畢萊仲兄弟登豹山看桃花》。同行的畢氏兄弟,應該就是蒲松齡在西鋪教授的弟子,為此他在詩其二自稱“英英年少半門墻”,說氣概不凡的同行少年有一半是自己的學生。詩其一云:“重重花影日光微,主客開襟坐四圍。春滿芳林紅漸老,寒凝新草綠初肥。君家子弟皆英妙,我興顛狂欲遄飛。此際不因匏系苦,便應潦倒醉忘歸。” [2] 264蒲松齡在詩中雖然也感嘆窮困潦倒的身世,但更多的是抒發不甘沉淪、奮發向上的壯志與氣概。詩頸聯贊嘆邱、畢兩家少年英俊而負有才氣,抒發了自己逸興遄飛的激情。詩尾聯的“匏系”,典出《論語?陽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朱熹《集注》:“匏,瓠也。”李善注引鄭玄曰:“我非瓠瓜,焉能系而不食者,冀往世而得祿?!焙笫蓝嘁浴稗讼怠北扔魅藨巡哦灰娪谩F阉升g在此激勵自己和邱、畢兩家少年,不要因為暫時挫折而裹足不前,要振作精神,積極進取。蒲松齡對于科舉制度的黑暗腐朽并非沒有認識,但他依然沿著這條路義無反顧地走下去,終生不悔,因為在他看來,舍此沒有“冀往世而得祿”的通天大道。

康熙二十八年(1689),蒲松齡五十歲。這年秋天,他寫了七律《九日贈九如昆仲》,希望年輕人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當然他也借以鼓勵自己老當益壯,不移白首之心。詩云:“臨風把手一登高,但覺英齡健似猱。清飲輒緣佳客醉,白頭頻為故人搔。十年落拓悲吾黨,千古文章賴我曹。世上莫愁無知己,少年堅志欲持牢。” [2] 299重陽節這天,蒲松齡與邱家兄弟登豹山飲酒賞景,蒲松齡酒后賦詩一首,勸慰同是科舉不順的邱家兄弟,不要辜負了青春年華,堅持不懈,努力進取,終能實現理想。據作者原注,這年邱氏兄弟沒有考取秀才,心情郁悶。蒲松齡在詩中寫道:與激情澎湃的年輕人一同登山,受其感染,自己仿佛也變成矯健的少年。大家不要因為我輩多年科舉不順而悲傷,其實流傳千古的文章正等待著我們去撰寫;也不要因為世上沒有知己而難過,少年兒郎堅定信念,一定能實現凌云之志。

三、質問上天 排遣郁悶

蒲松齡是個胸懷大志的文人,他希望通過科舉進入仕途,有所作為,但自從十九歲考中秀才之后,卻屢戰屢敗,名落孫山,終其一生,連個舉人也沒考中。他在詩詞之中,有時憎恨那些主考官目瞽心盲,不能選拔真才;有時痛恨自己命運乖蹇,遭遇鬼神捉弄;有時又羨慕他人魚躍龍門,步入仕途,而自己依然沉淪下層;而更多的是不甘心失敗,責問上天不公,排遣積郁已久的憤懣情緒。蒲松齡游覽豹山的詩,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他的這種心情。

康熙二十七年春天,蒲松齡寫作《豹山》,有專家認為這首詩與《三月十九日同邱行素喬梓、畢萊仲兄弟登豹山看桃花》為同一題。詩中寫道:“豹山喜近異人棲,景物幽芳翰墨題。叢舍遙含春樹里,危峰對插梵宮西。眼看石陣云霞護,想見軍容部伍齊。我欲憑高呼帝座,一聲長嘯暮天低?!?[2] 266從詩中描寫的角度分析,此次蒲松齡觀景之處是在東豹山豹巖觀前,因為只有在這里才能看到“危峰對插梵宮西”。東、西豹山之間有一處約幾十丈寬的峽谷,是山前山后村民的通道。自峽谷底處仰望,但見雙峰雄峙,如豹對坐。自東豹山豹巖觀西望西豹山,f巖潁松濤陣陣,花紅柳綠,云蒸霞蔚。詩人就是在這樣一種神秘詭異的景色中,仰天長嘯,一吐塊壘。蒲松齡在詩的尾聯借用了唐朝大詩人李白“呼帝座”的典故,質問上天不公?!暗圩笔切敲??!端问?天文志》記載:“帝座一星,在天市中,天皇大帝外座也。”據唐朝馮贄《云仙雜記》所載:“李白登華山落雁峰,曰:‘此山最高,呼吸之氣,想通帝座矣。恨不攜謝I驚人詩來,搔首問青天耳?!逼阉升g登上高山,向天帝呼吁,抒發其落拓不平的悲憤情感,天帝也為之感動而暮云低垂,默默無言。

康熙二十八年秋天,蒲松齡與邱希潛父子、兄弟同登豹山,傍晚時分“東西雨腳暗山村”,暴雨眼看到來,眾人忙到豹巖觀天尊殿避雨。天尊殿內坐滿了前來避雨的人,殿角處放有一壇子酒,大家飲酒談天,暢敘豪情壯志?!毒湃胀裥兴匦值堋⒏缸拥潜健菲淙疲骸坝窕蕦m闕繡苔痕,白草青嵐接觀門,上下云堆迷鳥道,東西雨腳暗山村。閣中屨滿人盈座,殿角煙寒酒一樽。呼吸若能通帝座,便將遭遇問天孫。” [2] 298詩尾聯中“天孫”指織女星,據說是天帝的孫女?!稘h書?天文志》稱:“織女,天帝孫也?!碧K軾《潮州韓文公廟碑》文末詩云:“公昔騎龍白云鄉,手抉云漢分天章,天孫為織云錦裳。飄然乘風來帝旁,下與濁世掃秕糠?!逼阉升g認為,天孫能織云錦衣裳,心思細密,當知天下文人的窮通和否泰,假如自己的聲音能夠傳到天宮,他就不避忌諱,斗膽向天孫控訴個人的遭遇。蒲松齡此時情到極致,心聲已經難以抑制,才有如此豪情。

康熙二十九年(1690)秋天,蒲松齡鄉試再次落榜。重陽節這天,好友邀請蒲松齡登豹山散心,他們在玉皇觀聽老道講述了一件慘事:道童被人殺害,血染山石,道長被官府疑為兇手,受刑致殘。蒲松齡聽說此事,聯想到自己的坎坷遭遇,雖然面對美酒勝景,卻沒有一點興致,只感覺“心骨酸”。世事險惡,人生苦難。道士與世無爭,尚且遭難,而作者本人又無力改變這種現狀,因此產生了離塵出世的想法。蒲松齡在詩中寫道:“老友載酒坐相歡,我醉欲歌行路難。世事茫茫何其顛,拍手大叫滄溟寬。” [2] 303 (《九日登豹山》)世事艱險行路難,蒲松齡幻想自己也能像孔夫子那樣“道不行,乘桴浮于?!保h離這個是非顛倒的世界。其實這只是蒲松齡于無可奈何之際的一種宣泄。

多次應試多次不中,他人振翅高飛,自己蹉跎不前。蒲松齡本應斷絕進取念頭,但他認為,前途雖屬渺茫,希望尚有一線,懊惱平息以后,又打起精神,重新應戰。就這樣,他一直堅持到六十多歲,才在家人勸說下,停止應試。到七十一歲時,得到一個歲貢生頭銜,可是他的心思還是縈繞在科場中。這不能不說是蒲松齡人生的最大悲哀。

四、寄情山水 隱居樂園

明末清初的淄西地區,藏龍臥虎,能詩會文之輩咸集。豹山南麓有南坡、鞏家塢兩村,豹山北麓有王村、蘇李、西鋪、萬家等村,這幾個村莊自明朝中葉起科甲連第,人文蔚起。清初淄西地區的聞人賢士,如南坡唐家的唐夢賚,西鋪、萬家莊畢家的畢際有、畢世持兄弟,蘇李莊王家的王永印,鞏家塢邱家的邱希潛父子,等等,都居住在豹山周圍這幾個村莊。蒲松齡在畢家坐館教書時,與他們詩詞酬唱,很快就融入到這個文人圈子里。在這些人中,蒲松齡與邱希潛數次同游豹山,飲酒賦詩,暢敘情懷,尤其極力贊美邱希潛的清夢樓。

乾隆《淄川縣志?選舉志?貢生》記載:“邱希潛,字行素。己巳歲貢,授黃縣訓導。告歸,構清夢樓于豹山之陽,讀書其中。每與山僧野叟詼諧暢飲,曾不知老之將至。” [1] 506 《淄川邱氏世譜》記載:“希潛,字行素,號龍崖。己巳歲貢生。善引誘,樂裁成。構清夢樓于豹山之陽,作讀書處。疏泉鑿池,栽花植柳,時與同人并兄弟子侄輩飲賦其間,縣乘稱文學焉?!?[3] 139邱希潛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卸任黃縣訓導之后,在豹山南坡建造了清夢樓,作為自己與文友和兄弟子侄飲酒、讀書、談詩的聚會場所。蒲松齡的詩句“豹山喜近異人棲,景物幽芳翰墨題”(《豹山》),便是贊揚邱希潛居住豹山之陽,與同仁談詩論文。

《聊齋詞集》中有《瀟湘逢故人?丘行素意中構畫村清夢樓,花竹館垣,額匾書畫,一切備矣,戲為落成》,其寫作原由是,邱希潛計劃在豹山之陽建造清夢樓,他對蒲松齡談了自己的這一設想,告訴蒲松齡建樓的準備工作已經就緒,就連樓房的匾額和室內懸掛的字畫也準備好了。蒲松齡為好友的建樓計劃能夠如期進行而高興,填詞一闋表示祝賀,并且幽默地說,我這闋詞是祝賀你將要建成的別墅,不是你設想中的樓房。詞曰:

五更春困,夢豹山初上,野色盈匡。芳草外,斜陽里,小小院落,云樹蒼蒼。危樓叢舍,繞煙村一帶茅墻。云道是丘家仲氏,新營若個荒莊。 健羨久,排扉入,見兩邊黃花綠竹成行。入藥室蘭堂,又壁粘舊詞,門有新章。主人握手,烹松茗共話滄桑。此何夕,登龍擾坐,于今耿耿難忘。[4] 100

蒲松齡在詞中描寫了夢游清夢樓,觀看清夢樓周邊的幽雅環境,欣賞樓內的典雅布置,與樓主品茗閑聊。

蒲松齡在這闋詞中著力描繪邱希潛的清夢樓,實際上還是借他人杯酒,澆自己塊壘。他“健羨”邱氏在豹山之陽建造清夢樓,就是羨慕邱氏有一個遠避塵世、隱居山林的好處所。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科場仕途順利,則力求上進;科場仕途坎坷,則退而隱居。蒲松齡鏖戰科場,年逾六旬仍未躍過龍門,對照康熙二十八年入貢的邱希潛,自然是“耿耿難忘”。邱希潛建造清夢樓,居處僻靜、環境清幽,生活閑適、身心自由,自食其力、亦耕亦讀,任天委命、安貧知足,這也正是蒲松齡在科場失利、仕途渺茫之際的夢想,只不過蒲松齡財力有限,難以企及,唯有欽慕而已。

摹景以狀情志。在我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里,自然山水一直是詩人抒情言志的媒介。蒲松齡吟詠豹山的詩作,集中于康熙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間,也就是他科舉最有希望又最為失望的時期。這些詩作體現了蒲松齡濃濃的豹山情結,表達了年過半百的詩人對人生的徹悟,對命運的無奈。

參考文獻:

[1]陳漣遠,白相房.淄川縣志匯編[G].2010.

[2]趙蔚芝.聊齋詩集箋注[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

[3]李漢舉,王一千.族譜所見邱氏家族資料[J].蒲松齡研究,2008,(2).

[4]趙蔚芝.聊齋詞集箋注[M].濟南:黃河出版社,1999.

Pu Songlin' Affections for Leopard Hill in Zichuan District

SUN Fan-gzhi,SUN Qi-xin

(Zhoucun Writers' Association,Zibo 255300,China;

Zibo Municipal Commission of Discipline Inspection,Zibo 255001,China)

篇5

關鍵詞:樂景;哀愁;表達方式;詩歌鑒賞

學生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錯誤呢?原因在于沒有真正理解“以樂景寫哀愁”。什么才是“以樂景寫哀愁”?請看下面例子:

《詩經》中有這樣的詩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楊柳依依是春天很美的景色,但是在這個時候男主人公要出征了,本來就有依依不舍之情,但是面對這樣美的景色更能傳達出他對故鄉、親人戀戀不舍留戀的心情。

杜甫的《絕句二首》(其二):“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詩的前兩句是寫景,這些景有江山花鳥,并且分別敷以碧綠青蔥火紅潔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悅目。但是抒發的是哀婉思鄉之情,這就可以認為是以樂景寫哀愁的表現手法??吹竭@么美的景色,然而可惜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非但不起游玩興致,反而更勾起漂泊的感傷。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展現了一片溫暖清新的春天景色,詩人卻因送故人遠別以及故人的遭遇而不安惆悵??梢姡瑯肪皩懓С?,更能突出詩人送別朋友的悲傷和對朋友“西出陽關無故人”后生活的關心和同情。

看了上面的例子,很多學生就這樣認為:如果景物的色彩是明朗的如紅、綠、青、翠、嫩、白、明亮等等,或者景物是讓人賞心悅目的,如清風、明月、紅花、綠葉、鳥、魚、蟲等等,再或者表示季節天氣時間的詞,如春天、夏天、晴天、清晨、晌午等等一切讓我們覺得心情舒暢的景色,我們則一般認為這樣的景物是樂景,以這樣的景抒發的是哀愁,那么就是以樂景寫哀愁。我認為還不夠全面準確,以晏幾道《思遠人》為例:“紅葉黃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紅葉”即楓葉?!包S花”即。意思是說,秋意已晚,遍地是紅葉黃花,(我)多么思念千里之外的行客。這里抒的是悲情,但“紅葉黃花”并非樂景。“紅葉”自古便是男女傳情的信物,讓人聯想到唐代盧渥與宮女借紅葉題詩傳情而結連理的故事,而詞人在《虞美人》詞中曾抒發“應恨不題紅葉寄相思“的感慨,暗示出詞人與行客“曾舒暢紅葉傳情,惜良緣未結,人已遠去今見紅葉,能不角動相思季恨?”“黃花”暗示詞人正當黃花節,即重陽節登高懷念,觸發對“行客”的思念。而“黃花”又與宋元以來對處女俗稱“黃花女兒”的暗合,也寓有睹劃時黃花而思佳人之意。這里“紅葉黃花”,一點出時令,二染繪出深秋的特殊色調,以渲染離別的悲涼氣氛。

這種表達方式在詩歌鑒賞中是一個重點,應該重視。那么在具體操作中應怎樣做呢?

篇6

“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指作者用詩化的語言所反映的社會現實生活以及由此所表現出來的思想感情、生活態度、個人理想和政治傾向等。評價思想內容,就是理解詩歌所表現的生活內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會意義及其深層內涵;評價觀點態度,就是對詩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所體現的作者態度進行評價,也包括對作者所表現出的觀點態度的消極性與積極性進行評價。

【解題技巧】

一、分類整理,把握同類詩歌的內容特點

對詩歌進行分類復習,是備考“評價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這類題目行之有效的方法。因為盡管古代詩歌數量龐大,詩歌的思想內容多種多樣,作者的觀點態度豐富多彩,但同一類型的詩歌通常具有一些“共性”??忌灰谄綍r復習中把握住這些“共性”,在考試時從詩歌所屬類型入手,便會加大解題的針對性和準確性??忌梢园言姼璋磧热萏攸c作相關分類,如:送別類、懷古類、思鄉懷人類、山水田園類、邊塞類、哲理類、諷刺類等。

二、由“點”及“面”,挖掘詩歌意蘊

高考古代詩歌鑒賞題一般都遵循文學鑒賞“字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基本規律命制。因此,由“點”及“面”是考生鑒賞古代詩歌的可行方法之一。這里的“面”,指的是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這里的“點”,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關鍵點”:

1.抓住題目透視。有的詩歌的題目清晰地傳遞出了整首詩的主要信息。如王勃的《江亭月夜送別》,把時間、地點、事件等信息傳達得一清二楚。有時候考生不看題目就讀詩,想要理解全詩內容是比較困難的。

2.捕捉情感詞語。因為詩歌是抒情的藝術,作者在抒感的時候,會自覺不自覺地在詩句里涌出體現情感色彩的詞,而這些詞往往是詩歌內容主要信息的所在。因此考生可抓住這些表情感色彩的詞來解讀一些難理解的意象。如讀杜甫的《旅夜書懷》,就要抓住一個“獨”字――孤獨。一般來說,“新、碧、綠、輕”等常常與歡快的情緒有關,而“孤、獨、冷、寒”等常常表現愁苦冷寂之情。

3.抓住直接抒情的句子。如讀柳永的《雨霖鈴》,考生就可以抓住“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一句對全詞的情感、主旨進行理解。

4.關注細節描寫。如張籍的《秋思》:“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笨忌梢宰プ 皬涂执掖艺f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的細節來理解作者心有千言萬語唯恐言之不盡的復雜的微妙的心理,體會作者對這封“意萬重”的家書的重視和對家鄉親人深切思念的感情。從某種意義上說,捕捉住了詩歌的細節就意味著抓住了詩歌的主旨。

5.把握景物象征意。詩歌是借助形象(景象、物象、事象)來抒情的藝術。有些寫入詩歌的景物,由于長期的運用,其象征意已經成為約定俗成的了。如“殘月”,表孤獨憂愁的心緒;“歸雁”,表思鄉之情;“梅花”,表凌霜傲雪,堅強之意;“秋風”,表蕭條、冷落之境。考生如果掌握一些景物的象征意義,那么解讀詩歌就容易多了。

6.留意注釋。要將出現在高考古代詩歌鑒賞題中的所有信息都看做是有效信息,包括注釋。注釋一般是對題目、作者、朝代、寫作背景等與詩歌內容相關的解釋或提示,很多情況下,它們對考生的解題起著重要作用。

三、借助表達技巧,揣摩詩歌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有些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主要是借助某些特定的表達技巧,如比喻、用典、反襯等手法來表現的。因此,把握詩中的表達技巧,分析它們的表達特點,也是鑒賞詩歌的有效方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樂景寫哀情”這種表現手法。古代借景抒情類詩歌絕大多數是以樂景來表樂情的,但也有一些詩歌是以樂景來寄托哀情的。考生在解讀此類詩歌時,不能被詩歌中明快的景象所迷惑而誤解作者的真實情感。如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边@首詩就是以“義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的熱鬧、繁華之景(樂景)來表達盛衰無常的慨嘆(哀情)的。

【答題誤區】

一、人為地拔高思想感情

對古代詩歌思想內容、作者觀點態度的評價,一定要從原作的具體內容出發,不能人為地拔高,不能動不動就冠以“高尚”“偉大”一類的字眼。

二、闡述作答時,走向兩個極端:過簡、過繁

作答過簡的,如“此詩表達了作者剛直不阿的氣節”,不作任何分析;作答過繁的,如闡述多達四五百字,唆、繁冗。

三、完全拋開詩題、注釋等

有時候詩歌的詩題往往是詩歌主旨或寫作背景的體現,而注釋往往也關聯到詩中關鍵字詞或作者生平寫作的境遇,完全拋開詩題、注釋等往往難以準確地知人論世,感知作者的情感及詩歌的主旨。

【同步突擊】

一、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回答問題。

南澗中題

柳宗元

秋氣集南澗,獨游亭午時。

回風一蕭瑟,林影久參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羈禽響幽谷,寒藻舞淪漪。

去國魂已遠,懷人淚空垂。

孤生易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誰為后來者,當與此心期!

1.詩歌前八句著重描寫南澗景物,作者在南澗看到了怎樣的景色?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詩歌后八句著重抒寫作者由聯想而產生的感慨。詩中作者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回答問題。

中秋覓酒

宇文虛中[注]

今夜家家月,臨筵照綺樓。

那知孤館客,獨抱故鄉愁。

感激時難遇,謳吟意未休。

應分千斛酒,來洗百年憂。

[注]宇文虛中:金代詩人,字叔通,別號龍溪,成都華陽(今四川成都)人。此詩是宇文虛中出使金國后被扣金都時所作。

詩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回答問題。

九日寄秦觀

陳師道

疾風回雨水明霞,沙步叢祠欲暮鴉。

九日清尊欺白發,十年為客負黃花。

登高懷遠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

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無地落烏紗[注]。

[注]可能無地落烏紗:這一句是用東晉孟嘉事。孟嘉是大將軍桓溫的參軍,重陽節與桓溫同游龍山,風吹落帽,桓溫命孫盛寫文章嘲弄他,孟嘉又寫一文回敬,都寫得很好。從此,“九日脫帽”就成了重陽登高的典故。

詩歌后兩聯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是如何抒發感情的?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回答問題。

發商水道中

陳與義

商水西門語,東風動柳枝。

年華入危涕,世事本前期。

草草檀公策,茫茫杜老詩。

山川馬前闊,不敢計歸時。

這首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回答問題。

寄韓潮州愈

賈 島

此心曾與木蘭舟,直到天南潮水頭。

隔嶺篇章來華岳,出關書信過瀧流。

峰懸驛路殘云斷,海浸城根老樹秋。

一夕瘴煙風卷盡,月明初上浪西樓。

“此心曾與木蘭舟,直到天南潮水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回答問題。

滿江紅 題范尉梅谷

劉克莊[注]

赤日黃埃,夢不到清溪翠麓??战×w、君家別墅,幾株幽獨。骨冷肌清偏要月,天寒日暮尤宜竹。想主人杖履繞千回,山南北。

寧委澗,嫌金屋;寧映水,羞銀燭。嘆出群風韻,背時裝束。競愛東鄰姬傅粉,誰憐空谷人如玉?笑林逋何遜漫為詩,無人讀。

[注]劉克莊:任建陽令時,知道有一位姓范的建安人十分愛梅,不但在自己別墅周圍種上梅樹稱之為梅谷,并且還自號為梅谷。有感于此,劉克莊便為其寫了這首梅谷詞。

1.詩歌刻畫了怎樣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回答問題。

賀新郎 多景樓落成

李 演

笛叫東風起。弄尊前、楊花小扇,燕毛初紫。萬點淮峰孤角外,驚下斜陽似綺。又婉娩、一番春意。歌舞相繆愁自猛,卷長波、一洗空人世。閑熱我,醉時耳。

綠蕪冷葉瓜州市。最憐予、洞簫聲盡,闌干獨倚。落落東南墻一角,誰護山河萬里!問人在、玉關歸未?老矣青山燈火客,撫佳期、漫灑新亭淚。歌哽咽,事如水!

請簡要分析“歌舞相繆愁自猛,卷長波、一洗空人世”一句蘊涵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回答問題。

【雙調】殿前歡

衛立中

碧云深,碧云深處路難尋。數椽茅屋和云賃①。云在松陰。掛云和八尺琴②,臥苔石將云根枕,折梅蕊把云梢沁。云心無我,云我無心。

[注]①椽:此處是房屋間數的代稱。賃:租借。②云和:古時人們對琴瑟等樂器的代稱。八尺琴:樂器名。

1.根據全曲來看,作者熱愛什么?追求何種境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7

光緒一聽這事,非常高興,二話沒說,便準奏了。工部大臣備好文房四寶,光緒提筆便寫,頃刻之間寫就。工部大臣一看,又好氣又好笑,只見字跡東倒西歪,古人形容劣書為“墨豬”“涂鴉”,現在“墨豬”“涂鴉”就在眼前,這字怎么往園門上掛呢?但是,皇帝御筆,寫得再難看,也得往上掛。于是工部大臣硬著頭皮制作了金匾,選了個吉日良辰,把匾懸掛在頤和園東宮門上。

這三個字實在太難看了,與這皇家名園極不相稱。說來也巧,這匾剛掛上,第二天慈禧太后就來游湖了。她下了轎,一眼就看見了金匾,頓時氣得火冒三丈,問這匾上的字是誰寫的。工部大臣不敢撒謊,只好如實說了。太后瞪了他一眼,隨即說道:“快給我摘下來!”工部大臣哪敢抗旨不遵?

工部大臣把老佛爺下令摘匾的事奏知了皇上,光緒也無可奈何。光緒皇帝為了消愁解悶,一連幾天就在頤和園游逛,夜宿玉瀾堂,他想重新寫匾,可一連寫了十來遍,都不滿意。正在這時,工部大臣來了,大臣說:“二更天了,皇上該睡了。”光緒指了指書案上的字,說:“朕想再題匾,總是寫不好,如何是好?你給我想個辦法。”工部大臣想了想說:“依臣之見,閉門而寫,不如訪師求學,不知皇上肯不肯?”隨即低聲給光緒出了一個好主意,光緒臉上露出了笑容。原來工部大臣向光緒推薦了一位修建頤和園的畫堂工匠,名叫張祥,寫得一手好字。在大臣安排下,張祥將光緒接到家中。光緒說:“我只學‘頤和園’三個字。”張祥提筆蘸墨,連寫加描,一會兒寫了四五個“頤和園”,從中選出一個最好的對光緒說:“就這三個字吧!如果您看著滿意請您把它帶去,照樣臨摹,臨摹熟了,一寫就像了?!?/p>

光緒皇帝回到頤和園,按照畫匠指點的方法先摹后臨。俗話說:“字怕習,馬怕騎?!笔熘?,這“頤和園”三個字已經學得和張祥寫的一模一樣,揮灑自如了。工部大臣看了之后,又向光緒吹捧了一番:“皇上的字,夠得上‘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了?!惫饩w聽了這贊賞,很是滿意。

重陽節到了,這正是欣賞秋景的時節。光緒準備好文房四寶,將文武大臣召到玉瀾堂,要當眾寫“頤和園”大匾。他拿起特制的湖筆,蘸飽御用徽墨,便寫起來。唰!唰!唰!三個大字寫完,眾大臣齊聲贊“好”。光緒高興極了,在頤和園賜宴群臣,然后游園。

慈禧太后聽說光緒的書法大有長進,這匾題得實在好,心里有些納悶。她又去游湖了,這回看著這“頤和園”三字金匾滿意了,沒再說什么。

據傳金匾剛一掛出,這位身懷畫堂絕技的藝人張祥就失蹤了??蓮漠嫿硰埾槟E蛻化出來的“頤和園”三個大字,直到現在還高懸在東宮門。

【博聞館】

涂鴉與墨豬

篇8

關鍵詞:高中語文;主題隨筆;課前演講;語文能力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總是強調訓練學生“聽、說、讀、寫”四大能力。而實際的情況是,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課堂發言積極性不高,閱讀能力低下,寫作材料空泛并言之無物。高考試卷改為全國二卷的信息,更讓我意識到,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刻不容緩。我決定從每周隨筆與課前演講開始,引導他們投入到語文能力的訓練中。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人際交往日益頻繁普遍的現代社會,口頭表達和口語交際顯得特別重要,其能力已成為現代公民素養的重要成分”。高中階段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口頭表達與人際交往的能力應成為擺在高中語文教師面前的重要任務。但課前演講時間短,如果學生的演講稿沒有認真撰寫,或者同學對演講者的內容不甚了解,那么課前演講的效果就很有限,更不用說演講技巧了。開展一項活動,就是要讓學生的能力有切實提高,所以我認為給學生擬定每周隨筆主題,并擇優演講分享是一種可行的方式。每個學生都寫了這個主題的作品,對同學的演講內容更有體會,也更有評價的依據。

一、隨筆主題的具體內容的擬定

(一)關注社會熱點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愛刷微博,玩微信。其實在網絡上往往可以捕捉到一些時事要點,社會熱點等。但學生們卻常常限于自己小小的朋友圈,忘了關注這個大千世界。所以讓他們寫寫自己對時事、網絡熱詞的看法,提升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很有必要。還可以讓他們寫下自己身邊的小事,從小事中看世界,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

(二)結合生活中的節日,寫寫自己的感受

中國的傳統節日,在學生心里往往比重不大,我們應該指導他們去了解節日的內涵,傳承民族文化。例如中秋的習俗及相關的典故,體現中秋思鄉情感的詩句的積累,月亮這個意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內涵等等,都可以大做文章。再如重陽節,這更是個學生不關心的節日。讓他們了解這個節日的由來,以及被我國定為老人節后,如何在社會上形成了敬老愛老的風氣等,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西方節日往往很熱鬧,學生對萬圣節、感恩節、圣誕節等興趣盎然,為此教師就可以讓他們查閱資料,收集這些節日的習俗,了解節日的來歷,由此來比較中西方文化,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學生也會因此積累更多的文化常識,并可以和英語學科相交融。

(三)根據教學內容,讓學生仿寫、續寫或者與作者作穿越時空的對話

在學習了小說單元后,學生對小說的三要素有了一定的了解,明白了環境描寫的作用。這時,我們可以創設一個情景,讓學生進行微型小說的創作。例如:路上,兩個人,突然來的大雨……讓學生據此寫作。在寫前要引導他們,先構思出具體的環境――什么路,人物的具體關系,再構思情節。事實證明,這種小說創作很受學生的喜歡,效果也超出了我的預期。學了《邊城》后,有的學生主動要求續寫小說。在他們的續寫里,可以明顯看到盡力模仿原作的努力,讓人感動。

文言文單元的學習,學生感覺是比較沉悶的,但他們又不得不佩服古代學者的才華與智慧,會為他們的生活際遇或悲或喜。這時,讓他們從文言單元中選擇一位自己最感興趣的作者,來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就很有必要了。這個寫作的過程,可以讓學生更深入的去了解作者,積累文學常識,有意識的引用原作中的名句,并從古人身上學到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四)練習景物描寫

重慶的是個四季分明的城市,在短短的一學期中,學生往往可以經歷三個季節。讓他們觀察身邊的景物,寫出自己眼中的當季景物,是一種很有必要的練筆方式。特別是當一個季節和相關的節日聯系在一起時,學生會有意識的去積累特定的意象,達到以景傳情的目的。

在這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提醒學生不要滑入套板反應的窠臼,寫過多的陳詞濫調。事先的提醒,可以督促學生更認真仔細的觀察生活,讓自己的作品具有真我的風采。

二、取得的效果

學生普遍認為課前演講與主題隨筆結合的活動有內涵,有趣味,有收獲。課前演講后的點評得到了絕大多數學生的支持歡迎,因為它擴展了演講的內容,讓大家的能力得到提高,人格得以完善,很有實效性。

(一)幫助學生養成搜集整理信息的習慣,并有意識創新

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是一個人終生必備的能力。在擬定的主題下寫作并演講,可有效地鍛煉學生這方面的能力。為了寫作內容讓人耳目一新,學生必然會查閱很多資料,并且做出篩選,避免雷同。在標題擬定、題材選擇、主題升華等方面都能有創新的意識。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

(二)培養學生評價、分析的能力

高中學生必備的素質之一,是科學地分析問題并做出準確判斷、評價。但學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較深,普遍存在知識面狹窄的問題。他們看問題常常以偏概全,顧此失彼。隨筆、演講內容中的分析、評價,演講結束后的討論、點評,都在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鍛煉分析、評價能力。學生學會了通過一件很小的事去發掘一個很有用的道理,學會了辯證地去看待任何一個問題。同時也增強了他們作文審題的能力,學生在考場作文中的切題率有較明顯的提高。

篇9

【關鍵詞】蘇軾;詞;用典;敘事性

【中圖分類號】I0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139(2014)02-0033-6

詞在產生初期只是一種“配合燕樂歌唱之歌辭”。至北宋時期,詞逐漸從娛樂性的歌發展成為文人抒懷言志的文學體裁,且開始具備了紀事寫實的文學功能。詞所經歷的這種由“歌”向“詩”的升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蘇軾創造性地以用典的方式將詞引入了文人交際的領域。本文論說的以典代敘,主要是指事典摘取人物、地點或情節等核心要素來征引故事的隱形敘事特點。蘇軾正是充分利用了典故能以精簡的核心詞匯替代敘述完整故事的強大敘事,將詞發展成為北宋文人交際的重要載體。最能體現蘇軾詞的交際性特色的當推贈寄詞、宴游詞等。

所謂贈寄詞,是指具有明確贈寄意向的詞作,這類詞所抒發的情感是有明確對象的。為了論述的準確性,我們這里只關注題序中表明贈、寄某人的詞作。依據這一標準統計,在蘇軾現存的331首詞中,有127首屬于贈寄詞,可見贈寄詞在蘇軾詞的創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從贈寄的對象上來看,蘇軾的贈寄詞僅有26首是贈女子的,其余絕大多數都是贈親友、同僚的,后者正是蘇軾詞活躍在文人交際領域的一個最直觀的反映。蘇軾的贈寄詞,大致有送、別、遇(逢)、寄、答、呈、戲、勸、遺、和、次韻等具體形式。盡管形式眾多,但依據空間距離,又可以分為贈寄者在場的贈詞和贈寄者不在場的寄詞兩大類。贈詞的主要場景有宴游酬贈和臨歧贈別兩種,需要說明的是宴游酬贈與臨歧贈別也是常有交叉的,譬如,在為餞別而設的宴席上,酬贈詞就是以抒發別情為主。為了凸顯蘇軾在別情詞中的用典特色,我們將宴別之作獨立在宴游酬贈詞之外,將其歸入臨歧贈別一類。

一、尊酒相逢,以詞紀事

蘇軾交友甚廣,宦游所到之處總是能與當地的同僚、文人、隱士等呼朋引伴,時常宴飲唱和,優游于山水之間。蘇軾的宴游酬贈詞共17首,其中既有如《江城子》(鳳凰山下雨初晴)的“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以優美筆調在寫景中敘述見聞;又有如《采桑子》(多情多感仍多?。┑摹白鹁葡喾辍肥禄仡^一笑空”,與友人在席間的感嘆人生;還有如《少年游》(銀塘朱檻麴塵波)詞“好將沉醉酬佳節,十分酒、十分歌”的佳節宴飲行樂;更有如《滿庭芳》(三十三年,飄流江海)詞“步攜手林間,笑挽ss”的故友重逢話舊。這些詞不僅內容豐富、情感細膩,友人之間的飲酒作樂、登游泛舟、玩笑戲嬉等無不入詞,而且在表現方式上,蘇軾創造性地為詞注入大量的敘事、紀實的成分。

蘇軾常常把宴游的具體情節和場景巧妙地搬到詞里。為了不喪失詞之語言的要渺宜修和輕靈纖柔的特質,蘇軾的以典代敘側重于把事典濃縮為優美的語匯,借用事典的故事內容,以實現空靈虛沖的詞的敘事性。如《西江月》(怪此花枝怨泣)一詞,記錄朋友相聚于真覺寺中賞玩瑞香花,曹子方因不識此花而誤以為丁香。蘇軾作詞以戲之:“怪此花枝怨泣,君詩句名通。憑將草木記吳風。繼取相如云夢。點筆袖沾醉墨,謗花面有慚紅。知君卻是為情濃。怕見此花撩動”。蘇軾將司馬相如《上林賦》中誤把盧橘歸為長安物產的事典,結合司馬相如的作品語辭,提煉出“繼取相如云夢”的典面。這既寫出了一段趣事,又在字面上合乎了詞的飄逸空靈之韻味,以虛寫實。另一首《西江月》(昨夜扁舟京口)詞: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馬首長安。舊官何物與新官。只有湖山公案。

此景百年幾變,個中下語千難。使君才氣卷波瀾。與把新詩判斷。

詞中記敘了蘇軾在離任杭州時與新任知州林子中交接之事。全詞幾乎都是直白敘述,但蘇軾巧用樂昌公主新官舊官的事典,以女子愛情事寫公務,既借典故的柔婉消解了官務移交的嚴肅性,又在語境的跳躍中產生了幽默,為詞增色不少。蘇軾借用典故實現了宴游詞的敘事性。豐富多樣的事典也使蘇軾的大多數宴游之作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個性,大不同于之前花間、南唐宴游詞的浮泛抒情。

蘇軾詞中還有一類宴游詞雖在題序中沒有說明贈寄某人,但內容是以記敘文人士大夫出游雅聚之事為主。這些宴游詞也是極能體現蘇軾詞交際性的有力證據。

蘇軾的宴游詞通常是以詞來真實地記錄與友人的宴會和出游,可以說,是成功地實現了以詞紀事?!度瘊p鴣》(城頭月落尚啼烏)詞就是一首典型的紀游詞,上闋“城頭月落尚啼烏。朱艦紅船早滿湖。鼓吹未容迎五馬,水云先已漾雙鳧?!痹诶杳髑拔骱侣錇跆洹⒃扑澙@的景色中,又述說了太守未至,兩縣令先到的游湖之事。過片則是幅青山綠水間黃帽撐舟,巖上青煙升騰的風俗畫。結拍回筆平淡而有禪機的寫自己的僧榻小憩,在敘事中暗含情致。蘇軾的詞不僅紀游,還有不少紀宴佳作,他以優美的詞筆將宴會雅集的趣事一一紀實。如《定風波》(兩兩輕紅半暈腮)上闋:“兩兩輕紅半暈腮,依依獨為使君回。若道使君無此意,何為,雙花不向別人開?!痹撛~生動地記載了仲秋宴上賞菊,雙花獨向徐君猷而開之軼事。再如《減字木蘭花》(回風落景)詞:“回風落景。散亂東墻疏竹影。滿座清微。入袖寒泉不濕衣。夢回酒醒。百尺飛瀾鳴碧井。雪灑冰麾。散落佳人白玉肌?!币暂p盈沖淡之筆記敘了夏日雅集晁無咎之隨齋事,與詞序所記的“主人汲泉置大盆中,漬白芙蓉,坐客俯然,無復有病暑意”結合,有虛實相生之妙。

蘇軾運用濃縮歷史故事的典故,來代替性的敘述當下之事,既古雅又增添了歷史的聯想,避免了直白生硬的敘事。蘇軾最出名的記游詞是記述密州出獵事的《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上闋以“親射虎,看孫郎”的孫權射虎事典,敘述自己出城打獵之事,自比孫權,其豪邁雄壯之氣勢溢于言表。下闋“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一句用馮唐易老的事典,來表白自己雖已兩鬢花白,但仍懷抱著為國馳騁疆場之凌云壯志。典故的蘊藉性特點使蘇軾得以借用簡短凝練的典面,實現詞之敘事的同時,又飽含深情。

二、歧路沾巾,以詞贈別

臨歧贈別詞是贈詞的又一重要類別。我們把蘇軾有明確贈送對象的、抒發離情別意的詞,包括宴席上的別情之作,都一并歸入贈別詞之列,但排除離別之時的自我抒情排遣之作,如《江城子》(天涯流落思無窮)雖題序為“恨別”,但只是詞人獨自踏上征途時依依惜別之情在內心的涌動,并無贈別的對象,故不視為贈別詞。根據這一標準統計,現存的蘇軾贈別詞有49首。

蘇軾的“以詩為詞”之特色也充分地體現在贈別詞中。蘇軾詞的以典代敘,不僅借鑒了詩的抒情言志,還有詩歌描摹情節和敘述場景的藝術手法。蘇軾的贈別詞大多都有具體的情感寄托對象,往往能借典故將與友人分別的具體情境和贈別者的個人經歷等都融入詞中,使它們具有鮮明的辨識度。在贈別詞中,蘇軾通常會用事典來敘事的內容有以下三類。

一是用典故敘述臨別時的具體情境,如《昭君怨》(誰作桓伊三弄)詞,巧妙運用《世說新語?任誕》中記載的晉人桓伊回車為尚在舟中的王子猷弄曲三調,曲終便上車離去,始終不交一言的典故,敘寫自己在江邊凄清的笛聲籠罩下為友人柳子玉送行之事。

二是常常借事典以寫實友人離別之原因、去向等贈別之人的經歷。如《南鄉子》(旌旆滿江湖)一詞:“旌旆滿江湖。詔發樓船萬舳艫。投筆將軍因笑我,迂儒。帕首腰刀是丈夫。粉淚怨離居。喜子垂窗報捷書。試問伏波三萬語,何如。一斛明珠換綠珠。”蘇軾依據友人楊元素將還朝,似有典兵之議這一特殊的個人經歷,在贈行詞中連續運用班超投筆從戎、馬援受封伏波將軍的事典,兼顧敘事與祝愿,不僅拓展了詞的內容空間,而且使詞中所表達的別情更加個性化,更加真切。再如趙晦之罷官歸去,蘇軾在送別之作《減字木蘭花》(賢哉令君):“賢哉令尹。三仕已之無喜慍”,就用到了《論語?公冶長》記載的“楚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的典故。下闋又緊接著說:“不如歸去。二頃良田無覓處。歸去來兮。待有良田是幾時。”《史記?蘇秦列傳》載蘇秦成功地以合縱之術游說六國,為六國相之后感嘆:“且使我有洛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蘇軾正是借蘇秦無良田二頃而出仕事,來自嘲歸隱而不得的無奈。又如《浣溪沙》(門外東風雪灑裾)詞,梅庭老遠赴薄職,蘇軾贈詞:“門外東風雪灑裾。山頭回首望三吳。不應彈鋏為無魚。上黨從來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時平不用魯連書”。巧用馮諼彈鋏歌無魚之事,讓友人不用抱怨地僻職閑,又以張儀贊譽上黨天下脊背之事來分析此地的重要性,最后更是反用魯仲連箭書破城事,勸慰友人放寬心態接受現實。張元唐回秦州省親,蘇軾在贈別詞《漁家傲》(一曲陽關情幾許)以“風流膝上王文度”收筆,運用晉人王文度雖長大成人,卻仍被父親抱坐膝上的典故,來述說友人省親得父寵愛之事,敘事貼切而有蘊藉。

三是敘寫與贈別之人的交往故事,如《醉蓬萊》(笑勞生一夢)詞中“賴有多情,好飲無事,似古人賢守。歲歲登高,年年落帽,物華依舊”,連用《史記?張儀傳》中的犀首自嘲無事好飲的事典,及陶淵明《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所記九九重陽宴上孟嘉落帽,并用超卓文辭對答他人嘲笑之文的風雅趣事,將自己在黃州三年的重陽節都與徐君猷在棲霞樓暢飲之事娓娓道來。再如《臨江仙》(詩句端來磨我鈍)詞:“酒闌清夢覺,春草滿池塘”,以謝靈運夢見謝惠連而得“池塘生春草”佳句的事典自比,述說與友人詩文往來、磨礪辭句的深厚情誼。

蘇軾還有連續填寫數首詞以送別摯友的情況,這種系列贈別詞更突出了蘇軾詞寫實事、吐真情之特點,可以看作是詞之敘事功能的一次升華。如熙寧七年七月于杭州送別陳述古一事,蘇軾就先后創作了6首詞以贈別,每首詞都配合題序,表達出了不同地點和場合下的送別情境,而典故(包括事典、語典)又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敘事角色。如登孤山宴竹閣,則填《江城子》(翠蛾羞黛怯人看),憑欄遠眺,不禁想起晉明帝所謂日近長安遠之事典,悲嘆“天易見,見君難”,黯然神傷。追送述古,別于臨平扁舟之中,則作《南鄉子》(回首亂山橫),不正面寫自己佇立目送友人,而是借用唐人歐陽詹《初發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的詩句“高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側面寫友人舟中回首,漸行漸遠,“不見居人只見城?!惫嗜穗x別之悲凄,躍然紙上。大量的事典的靈活運用,令蘇軾的贈別詞幾乎每一首都具有了獨特的面貌,抒發著各不相同的個性化離別之情,這是對贈別詞的發展,也是蘇軾的“以詩為詞”創作理念在贈別詞中的成功實踐。

三、魚雁傳書,以詞代簡

贈詞與寄詞的一個重要區別在于,贈詞尚且有與受贈者現場的共同經歷作為基礎,而寄詞則是純粹的借詞來跨越時空寄予情感。蘇軾的寄詞并不止步于抒情,或者言志的限度,他通常是以詞代簡,通過詞來向親友傳達當時之事之情之志。因此,寄詞對敘事性的要求就更高于贈詞。在寄詞中,蘇軾依然是借助典故作為主要的敘事手段實現了以詞代簡。

如蘇軾在給章質夫的書信中寫道:“《柳花》詞妙絕,使來者何以措詞。本不敢繼作,又思公正柳花飛時出巡按,坐想四子,閉門愁斷,故寫其意,次韻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此書所附之詞即著名的《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也可以是以詞代書,如《江神子》(黃昏猶是雨纖纖)題序云:“大雪,有懷朱康叔使君,亦知使君之念我也。作《江神子》以寄之”,因大雪而感懷友人,且寄詞以抒思念之情。蘇軾在題序中標明“寄”、“懷”某人的詞作有2l首,其中寄其弟子由的詞最多,共5首。

蘇軾的寄詞主要有因事而作的應酬型和因情而發的傾訴型兩大類。一般說來,因事而作的應酬型寄詞是以敘事為基礎的稱贊或戲謔,故而多用事典。如因益州太守馮京平定邊亂有功,蘇軾作《河滿子》(見說岷峨凄愴)詞,詞人一方面使用唐代名將李勤鎮邊固若長城,韋皋平劍南八國的歷史故實來敘述并稱頌馮京防御與招撫兼施的治邊策略,另―方面又用卓文君當壚酷酒、王褒作新曲等蜀中事典,以增添馮京所治之益州濃郁的地方文化內涵。再如熙寧七年七月,蘇軾寄蘇州太守王規父之《菩薩蠻》(玉童西迓浮丘伯)詞,亦屬于因事而作的應酬型,詞中借用浮丘伯、許飛瓊等仙道事典,來敘述杭妓前往蘇州迎接新任太守楊元素之事,又用唐代詩人韋應物曾任蘇州刺史,及范蠡攜西施泛舟五湖的古人故實,調侃王規父莫留杭妓、游湖不返。一首44字的小令競連用四處事典,用事之密集,敘事之豐富,堪稱小令中的佳作。

因情而發的傾訴型寄詞,則是重在抒發內心深處的情感,故而在運用事典替代敘事之外,也時常引用前人語典,以增加表達效果。熙寧七年,蘇軾自杭州赴潤州,過丹陽時,重聞舊曲而引發思念,陷入與述古登山臨水,題詠詩詞的美好回憶中,于是作《行香子》(攜手江村)以寄述古。詞人用“繡羅衫、與拂紅塵”句,帶出魏野與寇準再度重游陜府僧舍,見當年二人題詠仍在,寇準之詩已被人用碧紗籠護,而魏野的詩則塵昏滿壁,隨從官妓用紅袖為魏野題詩拂去塵土的故事。借言昔日與友人游湖題詩之事,這里的事典雖然也有代替敘事之用,但此處敘述仍是為抒發思念之情所設的鋪墊。蘇軾將本朝名人的逸聞趣事作為典故來運用,這也是在事典使用上的一個突破。蘇軾在這類因情而作的傾訴型寄詞中,總能根據創作的實際需求,靈活運用典故,充分發揮事典善敘事、語典善抒情的優長。如在《沁園春》(孤館燈青)詞:“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庇藐懯闲值苌倌瓴趴∈碌鋽⑹鲎约号c子由二人年輕時的才華橫溢、意氣風發。《八聲甘州》(有情風、萬里卷潮來)詞:“約他年、東還海道,愿謝公、雅志莫相違。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庇弥x安扶病人西州的事典講述自己終將歸隱的雅志。而在《木蘭花令》(梧桐葉上三更雨)詞中,則化用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詞句,表達深夜夢回時分幽獨寂寞的思懷之情。著名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中的佳句“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化用《溫公續詩話》所載“月如無恨月長圓”之語,而“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是化用唐人許惲《懷江南同志》中的詩句“唯應洞庭月,萬里共嬋娟?!?/p>

蘇軾的寄詞大部分是抒發與友人真摯的情義和思念。這類寄詞有一個從當下到回憶再到感慨人生的基本情感模式。如在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的《沁園春》(孤館燈青)詞,即是從當下驛館的凄清孤單起筆,下闋先回憶兄弟二人初入京城的風華正茂,隨之抒懷“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身長健,但優游卒歲,且斗尊前”的那種閑適、放曠的人生追求和價值觀念。當然,不是每首寄詞都完整的具備這三段模式,且各自的出場順序也是有差別的。同樣是寄予子由的《畫堂春》(柳花飛處麥搖波)詞,就是以“柳花飛處麥搖波。晚湖凈鑒新磨。小舟飛棹去如梭。齊唱采菱歌”,二人曾游柳湖的歡快情景開場,下闋從回憶中醒來寫及當下的風和日麗,“平野水云溶漾,小樓風日晴和”。接著再感嘆“濟南何在暮云多。歸去奈愁何”,遙想遠方的親人和同歸故鄉的夙愿。

蘇軾還有一類唱和贈答的特殊寄詞。關于秦觀《千秋歲》(水邊沙外)詞的群體唱和盛事便是最典型的例證?!赌芨凝S漫錄》載:“秦少游所作《千秋歲》詞,……其后東坡在儋耳,侄孫蘇元老因趙秀才還自京師,以少游、毅甫所贈者寄之。東坡乃次韻,錄示元老”??梢?,北宋唱和詞已不僅僅是發生在宴席之上的娛樂游戲,而是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憑借書信往來的文學切磋、情感交流方式。蘇軾次韻章質夫楊花詞的《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是一首著名的唱和詞,詞中多處化用前人語典,從歇拍的“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化用唐人金昌緒《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的構思;到下闋的“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化用本朝詞人葉清臣《賀圣朝》(滿斟綠醑留君住):“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的用語,再到結拍的“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化用宋人曾季貍《艇齋詩話》引唐人詩:“君有陌上梅花紅,盡是離人眼中血”的意境。頻繁用典應該算是唱和詞共同的特點之一,這大概與文人唱和的心理有關,在交流之余不免有逞才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