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虎字的成語范文
時間:2023-03-29 04:18: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帶虎字的成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虎哪些成語
將門虎子、龍精虎猛、虎口殘生、苛政猛虎、虎穴得子、虎頭燕頷、如虎得翼、虎嘯風生、虎視眈眈、九關虎豹、笑面老虎、擒龍縛虎、虎口逃生、鯨吞虎噬、虎步龍行、龍驤虎峙、盤龍臥虎、虎威狐假、幫虎吃食、羊入虎口、縱虎出匣、豕虎傳訛、與虎謀皮、燕頷虎頭、斷蛟刺虎、鴟視虎顧、虎嘯狼號、龍戰虎爭。
稀里馬虎、虎穴龍潭、酒龍詩虎、猛虎離山、虎頭燕額、龍騰虎躍、虎躍龍驤、餓虎撲食、餓虎攢羊、熊虎之士、虎入羊群、垂餌虎口、龍潭虎窟、引虎自衛、官虎吏狼、如狼如虎、燕頷虎頸、馮河暴虎、敲山振虎、蟠龍臥虎、龍拏虎跳、虎視鷹揚、喬龍畫虎、龍跳虎伏、猛虎下山、憑河暴虎、狼餐虎食、虎變龍蒸、龍騰虎蹴、熊虎之將、龍吟虎嘯、迷離馬虎。
有虎的成語
虎背熊腰 虎不食兒 虎斗龍爭 虎踞龍盤 虎口拔牙 虎口逃生 虎口余生 虎狼之勢 虎入羊群 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虎視眈眈 虎體熊腰 虎頭虎腦 虎頭蛇尾 虎頭燕頷 虎尾春冰 虎落平川 虎珀拾芥 虎臥龍跳 虎嘯風生 虎穴龍潭 更多
含虎的成語: 幫虎吃食 暴虎馮河 調虎離山 惡虎不食子 餓虎饑鷹 餓虎撲食 餓虎撲羊 餓虎之蹊 二虎相斗,必有一傷 放虎歸山 放虎自衛 風虎云龍 伏虎降龍 官虎吏狼 狐虎之威 畫虎成狗 畫虎畫皮難畫骨 畫虎類狗 老虎頭上撲蒼蠅 老虎頭上搔癢 兩虎相斗 騎虎難下 如虎添翼 談虎色變 為虎傅翼 為虎添翼 為虎作倀 臥虎藏龍 養虎遺患 引虎自衛 與虎謀皮 與虎添翼 縱虎歸山
什么虎成語
篇2
例如:(一)關于動物的成語:狐假虎威、狼心狗肺、雞犬不寧、兔死狐悲、狼狽為奸、鴉雀無聲等;(二)關于人體的成語:手忙腳亂、耳目一新、眼疾手快、掌上明珠、足不出戶、腰纏萬貫等;(三)關于方位的成語:前仆后繼、左顧右盼、上行下效、聲東擊西、里應外合、南轅北轍等;(四)關于數字的成語,顛三倒四、五顏六色、七上八下、十拿九穩、千絲萬縷、千方百計等。
二、根據應用范圍分類
對于那些帶有描寫意味的成語,可以按照它們所表現的不同方面進行分類。例如:(一)描寫表情神態的成語:眉開眼笑、愁眉苦臉、怒氣沖沖、嬉皮笑臉、滿面春風、垂頭喪氣等;(二)描寫心理活動的成語:情不自禁、心花怒放、惴惴不安、心驚肉跳、忐忑不安、思緒萬千等;(三)描寫風景的成語:鳥語花香、山清水秀、花好月圓、爭奇斗艷等;(四)描寫天氣的成語:風和日麗、飛沙走石、風雪交加、風起云涌、天高氣爽等。
篇3
[關鍵詞]積累;常態化;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7-0073-02
每每翻開學生的測試卷,會發現在“積累”這類題目上學生失分較多。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不得不對平時的教學進行反思。
一、存在問題――積累面窄
例一:(五年級)今年是龍年,明年是蛇年,各寫出兩個成語。一些學生只能寫出一個。教材關于“龍”的主題單元安排在五年級下學期,個別教師就認為題目超越了教材。
例二:填詩句,要么給詩的前半句,要求填寫后半句;要么給詩的后半句,要求填寫前半句,內容全部來自教材。這類題也有不少學生不會填,尤其是填寫的詩句中有大量的錯別字,從而失分也很厲害。
例三:填寫關于勤奮和讀書的名言。這些題的回答效果也不理想。答案有的是學生自創的,有的是學生憑著零散的記憶寫出的似是而非的名言,稍微規范一點的,又有錯別字。至于作者,幾乎沒人寫,應該是學生不太清楚。
二、原因分析――關注教材
教師在平時教學中和復習時只關注本冊教材,但教材中沒有關于龍或蛇的主題單元,“語文天地”中也沒有這方面的訓練。一些學生平時看書積累少,不會寫。
看來,責任在于教師,目光短淺;在于學生,平時閱讀面窄,積累過的成語沒有及時鞏固。
三、應對策略――貴在常態
(一)一點帶面
為了讓學生廣泛積累,教師要提供指導,提示積累的內容,指點積累的方法,讓他們循序漸進,有計劃、有目的地去積累,以一點帶面的方法去實施。
這學期教材第一單元主題是“龍”,除了積累文本中的帶“龍”的成語,還讓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帶“龍”字的成語,并交流詞意,按“龍”字所在位置歸類。如排在首位的,有“龍飛鳳舞、龍騰虎躍”等;排在第二位的,有“來龍去脈、生龍活虎”等;排在第三位的,有“筆走龍蛇、老態龍鐘”等;排在第四位的,有“車水馬龍、望子成龍”等。教師可指導學生先口頭交流,再抄寫下來。
以“龍”為主題,教師還可以引領學生向課外延伸積累,找出帶“龍”字的俗語,如“寧當龍頭不做鳳尾”“二月二龍抬頭”等。教師還以“語文天地”中的“初顯身手”為依托,讓學生積累家鄉帶“龍”字的特產或地名。學生們通過查資料,了解“龍眠山”名字的由來,了解優質有機茶葉“龍眠春翠”的形、色、味。龍是十二生肖中的一種,教師還可以和學生一起寫寫其他生肖的成語,如“鼠目寸光、九牛一毛、守株待兔、打草驚蛇、牛頭馬面、亡羊補牢、猴年馬月、殺雞嚇猴、雞飛狗走、豬頭豬腦”等,學生一邊交流含有不同生肖的成語,一邊根據自己或家人的生肖說故事。在交流中,他們明白了成語的含義,享受著積累的樂趣。如一位同學的小姨是屬“鼠”的,他笑道:“小姨鼠目寸光,我回家好好開導她。”同桌接道:“我表姐膽小如鼠,晚上上夜班,還要爸爸接?!薄?/p>
二、循序漸進
荀子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币敕e累廣博的知識,首先必須調動學生讀書的熱情,讓其真正體驗“讀書是生命中最大的快樂”?,F在的學生大多具備了擁有各種書籍的優越條件,我們應培養他們選擇和篩選的能力,既要注重博覽,又要有所側重。其次,教給學生正確的讀書方法非常重要,一定要“心到、眼到、口到”,邊讀文字邊想象畫面,要動筆寫摘要,做批注。
積累是天長日久的事,它滲透在每個學習活動中,需要教師督促檢查,分散推進。每天早讀,學生集中積累教材中的精彩片段,教師可設計背書表,其中有“家長簽名”一欄,讓家長也參與進來。班內四人一組,競爭上崗,誰先背,誰就是背書小組長,背得多,背得早,紅花多。每個小組形成整體,進行評比,相互督促,從而形成你追我趕的態勢。
中午或晚上,可要求學生主動看課外書,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課外書除了自己買的,還可以跟同學互相借閱,向學校圖書館借閱。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要畫出精彩的詞句,分類摘錄其中的部分,學會在文本上寫批注,寫讀書筆記。
為了使學生能把平時的摘錄消化吸收,每天課前五分鐘,按學生座位四人小組交流課外閱讀內容。如果熱莩ぃ就由一人主講,其余學生認真傾聽,有時每人一句格言,或幾個成語,形成慣例。教師也參與其中,適時評價,賞識學生的點滴進步,使學生體會到其中的樂趣。
三、活動激勵
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能給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促進積累的進一步強化。
開學初,我發現學生們的書寫明顯馬虎,似乎還沒有進入學習狀態。于是,我利用一節課,把學生的摘錄作業本拿來展覽,讓學生看看同學們都積累了什么,書寫質量如何。然后,大家交流積累的內容,反思自己的得失,當晚以日記形式記錄作業展覽的感受。這樣的活動一舉多得。課上,我還提出了這學期的積累要求,不再僅僅是追求“量”,更要注重“質”。每個星期互相檢查一次,舉行讀書交流一次。
讀書交流會上,學生們或圍繞單元主題開展綜合活動,或介紹自己喜愛的書,或朗誦經典、散文,或背誦精彩片段、古詩。如學過“龍”字成語后,我在課堂上舉行比賽,誰一口氣說的成語多,誰就是優勝者。第二單元是以“書”為主題的單元,要求學生為自己寫座右銘,背誦關于讀書的格言。在活動中,在教師和同學的激勵中,學生們爭先恐后地參與,師生互動交流,在理解的基礎上積累,在鞏固的基礎上運用。
四、學以致用
經常有家長向我反饋孩子在家為寫作而煩惱,我脫口而出,是因為平時閱讀少,但家長立即進行了否定,說孩子最喜歡看書,每天都看。這又是一個新的問題:如何架起閱讀和寫作的橋梁?原因就在于學生缺少有效的積累。
葉圣陶老先生指出:寫東西靠平時的積累,不但著名作家、文學家是這樣,練習作文的小學生也是這樣。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許多學生由于平時不注意積累素材,每到作文時就去牽腸掛肚,或者胡編、抄襲。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積累素材。我們班一直堅持寫小組循環日記,把平時學校、班級或家里發生的點滴小事及時記錄下來,既練筆,又進行了內心的傾訴。我也從日記中了解了班級動態,了解了學生的心聲,并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把材料的積累與語言的運用有機結合起來。
學生有了材料的積累,還需要寫作方法的積累。如何開頭、結尾,中間如何展開,如何寫提綱,不同文體之間有何區別,這在平時閱讀中要汲取經驗。而語言表達也很重要,平時積累的精彩詞句如何巧妙遷移運用,習作中怎樣運用形象的修辭和成語等,這些都要考慮。
積累是閱讀與寫作的一座橋梁,同時積累又是閱讀與做人的一座橋梁。學生從閱讀中漸漸明白,要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增強克服困難的意志、擁有樂于奉獻的人文情懷。
學生積累多了,知識面廣了,能力增強了,基礎平臺高了,看問題也就全面了,學習新知的興趣更濃了,學習效果就更好。只有常態化的有效積累,才能達到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規定的要求,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
篇4
1、高臺對映月分明 (打字一) 謎底:曇
2、層云隱去月當頭 (打字一) 謎底:屑
3、家家迎元宵 (學校用語) 謎底:第二節
4、白糖梅子真稀奇 (打一食物) 謎底:元宵
5、趕制元宵閑不住 (五字口語) 謎底:忙得團團轉
6、元宵節前后 (現代小說) 謎底:二月
7、園外隱約聞猿啼,星月小橋聽蕭聲 (節日紀念日) 謎底:元宵節
8、此時此地 (劇目) 謎底:元宵謎
9、一夜魚龍舞 (民俗風俗詞語) 謎底:元宵燈會
10、新春佳節話元宵 (報刊名) 謎底:半月談
11、婚期定在元宵后 (打一成語) 謎底:喜出望外
12、煤球和元宵一樣 (打一成語) 謎底:混淆黑白
13、元宵 (打一成語) 謎底:一朝一夕
14、元宵節后捷報多 (打一成語) 謎底:喜出望外
15、元宵同返家 (打一成語) 謎底:眾望所歸
16、元宵之后柳吐芽 (打一成語) 謎底:節外生枝
17、萬家燈火鬧元宵 (電影名) 謎底:不夜城、鄉情
18、燈謎會猜慶元宵 (古文句) 謎底:破題兒第一夜
19、元宵莫來纏·上樓格 (篇目) 謎底:望勿糾正
20、元宵燈火已闌珊 (謙辭禮貌用語) 謎底:望多關照
21、觀賞元宵燈謎 (打人名二) 謎底:張節、文虎
22、謎題:元宵虎會 (打字一)
謎底:夤
23、謎題:元宵節后 (打字一)
謎底:完
24、謎題:元宵節后東陵行 (打字一)
謎底:院
25、謎題:元宵前后共團圓 (打字一)
謎底:期
26、謎題:元宵前后共相聚 (打字一)
謎底:期
27、謎題:舉頭望明月 (打一詞語)
謎底:仰光
28、謎題:十五的月亮懸庭前 (北京地名)
謎底:圓明園
29、謎題: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打一財經詞語)
謎底:調資
30、謎題:元旦元宵捷報頻傳 (打一成語)
謎底:節節勝利
31、謎題:層云隱去月當頭 (打字一)
謎底:屑
32、謎題:家家迎元宵 (學校用語)
謎底:第二節
33、謎題:白糖梅子真稀奇 (打一食物)
謎底:元宵
34、謎題:趕制元宵閑不住 (五字口語)
謎底:忙得團團轉
35、謎題:元宵節前后 (現代小說)
謎底:二月
36、謎題:元宵回暖 (韻目帶數)
謎底:十四寒
37、謎題:元宵之夜遇徐娘 (《射雕英雄傳》人物)
謎底:胖婦人
38、謎題:正月十五晨炊忙 (中驪雙珠)
謎底:元宵·早點·火燒
39、謎題:正月十五打牙祭 (打一成語)
謎底:一年一回
40、謎題:十五日 (打字一)
謎底:胖
41、謎題:元宵出門賞燈 (常言俗語)
謎底:外行看熱鬧
42、謎題:園外隱約聞猿啼,星月小橋聽蕭聲 (節日紀念日)
謎底:元宵節
43、謎題:此時此地 (劇目)
謎底:元宵謎
44、謎題:一夜魚龍舞 (民俗風俗詞語)
謎底:元宵燈會
45、謎題:新春佳節話元宵 (報刊名)
謎底:半月談
46、謎面:從小渾身白,長大變毛色,若要分男女,看它頭頂就曉得。 (打一動物)
謎底:雞
47、謎面:頂上紅冠戴,身披五彩衣,能測天亮時,呼得眾人醒。 (打一動物名)
謎底:公雞
48、謎面:頭戴珊瑚筆架,身穿五色衣裳,一聲高唱,日出東方。 (打一動物)
謎底:公雞
49、謎面:一朵紅花頭上戴,一件花衣身上蓋。天還沒亮就起床,唱得太陽升起來。 (打一動物)
謎底:公雞
50、謎面:頭上一朵紅花開,花衣不用剪刀裁。雖然不是英雄漢,一聲叫起萬門開。 (打一動物)
謎底:公雞
51、謎面:稀奇稀奇真稀奇,外生骨頭里生毛,有朝一日稀奇轉,里生骨頭外生毛。 (打一動物)
謎底:雛雞
52、謎面:小小哥兒嗓子妙,早上昂頭把鳴報。 (打一動物)
謎底:公雞
53、謎面: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亥 (打一成語)
謎底:雞犬不留
解析:“酉戌”對應的生肖是“雞狗”。
54、謎面:個子不高,全身長毛,站著不走,躺下亂跑。 (打一物)
謎底:雞毛撣子
55、謎面:雀兒棲樹間 (打一字)
謎底:雞
56、謎面:樹中棲鳥聞嘰聲 (打一字)
謎底:雞
57、謎面:鴻江別后又重逢 (打一字)
謎底:雞
58、謎面:又見伯勞向東來 (打一字)
謎底:雞
59、謎題:煤球和元宵一樣 (打一成語)
謎底:混淆黑白
60、謎題:元宵 (打一成語)
謎底:一朝一夕
61、謎題:元宵節后捷報多 (打一成語)
謎底:喜出望外
62、謎題:元宵同返家 (打一成語)
謎底:眾望所歸
63、謎題:元宵之后柳吐芽 (打一成語)
謎底:節外生枝
64、謎題:萬家燈火鬧元宵 (電影名)
謎底:不夜城、鄉情
65、謎題:燈謎會猜慶元宵 (古文句)
謎底:破題兒第一夜
66、謎題:元宵莫來纏·上樓格 (篇目)
謎底:望勿糾正
67、謎題:元宵燈火已闌珊 (謙辭禮貌用語)
謎底:望多關照
68、謎題:觀賞元宵燈謎 (打人名二)
謎底:張節、文虎
69、謎題:小毛頭約會:元宵節晚八點 (詩詞句)
謎底:少年十五二十時
70、謎題:元宵 (詩詞句)
謎底:數問夜如何
71、謎題:元宵前后 (詩詞句)
謎底:十四為君婦
72、謎題:元宵春燈 (網絡電腦詞語)
謎底:節點
73、謎題:歡歡喜喜做元宵 (音樂詞語)
謎底:快節奏
篇5
一、了解成語的來源,學習古文學知識
成語大都有一定的出處。如“狐假虎威”出于《戰國策?楚策》, “畫蛇添足”出于《齊策》,“刻舟求劍”出于《呂氏春秋?察今》,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歸趙”出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破釜沉舟”出于《史記?項羽本紀》,“草木皆兵”出于《晉書?苻堅載記》,都是歷史上的故事。
至于截取古書的文句用為四字成語的更為普遍。如“有條不紊”取自《尚書?盤庚》“若綱在綱,有條而不紊”,“舉一反三”取自《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蘇軾《文與可畫谷偃竹記》“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為數很多。如“星羅棋布”原作“星羅云布”,語出班固《兩都賦》, “水落石出”出自蘇軾《后赤壁賦》,“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閣序》等。
在人們口里常說的一些四字習用語也可以歸入成語里來。如“咬文嚼字”、“拖泥帶水”、“陽奉陰違”、“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類,與成語的結構相同。
在成語中也有些是接受外來文化而出現的。如“竭斯底里”“天花亂墜”、“當頭棒喝”、“不可思議”、“不二法門”等都是。
二、學習成語語法結構,掌握文言知識
除了以上成語故事來源我們可以理解其意思外,剩下的大部分成語都是ABAB的構詞結構,我們甚至可以“望文生義”。
例如:人情世故、惹是生非等,為ABAB格式,兩個A意義相近,兩個B意義也很相似。這樣的成語很多。例如還有“洞幽燭微”,“日積月累”,“星羅棋布”等,前一個AB是什么格式的短語,后邊一個AB同樣也應該是什么格式的短語。我們只需要理解其中一個AB,另外一個AB的意思也就可以“望文生義”了。例如“仗義執言”,我們知道“仗義”的意思,也知道它是動賓短語,那么我們也就可以判斷“執言”也是一個動賓短語,也能大體猜測出其意義(公正主持言論)來。
再如:嬉笑怒罵、神出鬼沒,還是ABAB構詞法,唯一不同是兩個A意義相對,兩個B意義相對,但是兩個AB的結構依然是一樣的,所以,我們也能很快推測出其意義。
這樣的方法不僅能夠“望文生義”,了解我們不熟識成語的意義,也能方便我們做字形辨析和文言文閱讀。
三、辨析成語詞類活用,提高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成語大多是文言詞匯,如含名詞作狀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賓語前置等的成語,我們要靈活的運用已有的文言文知識去辨析了解成語。
1.名詞活用做一般動詞
例如,成語“一鼓作氣”出自《左傳》:“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其中”的“鼓”是動詞而非做樂器解釋的名詞。再如出自《荀子》的成語“兵不血刃”中的“血”放在否定詞“不”的后面必須做動詞“沾上血”。來解釋。成語中的名詞活用做動詞的還有很多,如:不衫不履、先禮后兵等
2.名詞直接作狀語
①.表比喻:如“虎踞龍盤”、“席卷天下”、“蜂擁而至”、“蠶食鯨吞”、“風馳電掣”、“珠聯璧合”、“狼吞虎咽”、“風起云涌”、“土崩瓦解”、“煙消云散”、“神出鬼沒”等。
②.表動作所憑借的工具或方式如“管窺蠡測”、“刀耕火種”、“車載斗量”、“言傳身教”等。
③.表處所、時間:如“野處穴居”、“南征北戰”、“道聽途說”、“風餐露宿”、“日積月累”、“日就月將”、“日新月異”等。
但在某些短語中,如“冰消瓦解”中的名詞“冰”“瓦”卻用在動詞“消”“解”前作表示事物特征、狀態的狀語,這就是文言文漢語中名詞直接作狀語的現象,例如成語“蠅營狗茍”“蠶食鯨吞”、“風馳電掣”、“星羅棋布”中帶點的都屬于名詞直接作狀語的現象。
3.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從現代漢語的語句結構來說,成語中的某個形容詞處于主語或賓語的位置,表示具有這一性質狀態的人或事物時,它就屬于文言文漢語中的形容詞活用作名詞的現象,解釋時一般要補上名詞中心語,而該形容詞只用作定語。例如:“取長補短”、“披堅執銳”、“溫故知新”、“摧枯拉朽”中帶點的字都屬于形容詞且處于賓語的位置,這就是文言文中的形容詞活用作名詞的現象,可分別解釋為:長處、短處、堅韌的盔甲、銳利的武器、舊的知識、心得體會、枯草、爛葉。
4.意動或使動用法
形容詞或名詞的意動用法和使動用法是文言文漢語有的,也在成語中保留下來了。如“不恥下問”,不以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辱;“不遠萬里”,不把萬里之遙看得很遠;“生死骨肉”,使死人復生,使白骨長肉;“禍國殃民”,使國家受害,使人民遭殃。再如,意動用法:“貴耳賤目”、“人貴自如”、“兵貴神速”、“是古非今”等;使動用法:“多難興邦”、“喪志”、“一鳴驚人”、“毀家纖難”、“降龍伏虎”、“驚天動地”等。
5.倒裝現象
有的成語,例如“時不我待”如果按照我們現在現代漢語的習慣,其語序顯然是顛倒的。其實這也屬于文言文常見的情況――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一般置于動詞前。如,“陳言務去”、“人莫予毒”等就屬于賓語前置。再如“何去何從”屬于文言文中疑問句中代詞做賓語的倒裝。還有,“唯利是圖”、“唯命是從”、“馬首是瞻”等都屬于文言文中用“是”提前的倒裝句,以加強語氣。
篇6
【出處】引軍從泗南攻取慮、睢陵、夏丘諸縣,皆屠之,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
《三國志·荀彧傳》
【解釋】形容屠殺殘酷,連雞狗都不能幸免。
【用法】作謂語、賓語、補語;指斬盡殺絕
【結構】主謂式
【相近詞】斬盡殺絕、寸草不留、一干二凈
【反義詞】秋毫無犯、雞犬不驚
【押韻詞】杜斷房謀、拊背扼喉、插架萬軸、靦顏事仇、撞破煙樓、舞榭歌樓、善自為謀、夢寐以求、銀樣镴槍頭、道不同不相為謀、......
【年代】近代
【燈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亥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孔子在魯國遭到排擠后,帶領弟子們周游列國,先后在衛、宋、鄭等地碰壁與受到磨難后,弟子勸阻他不要赴晉,他一意孤行,在中牟城見到陽虎屠城,城內雞犬不留的慘象,終于讓孔子放棄去晉國的念頭,一心去陳國推銷仁政
【成語舉例】這是一筆永遠算不清的債!以言殺戮,確是雞犬不留。
篇7
從成語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國各地不同的氣候特征,反映了我國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如春季――春暖花開、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等,夏季――夏日可畏、夏雨雨人、夏爐冬扇等,秋季――秋高氣爽、春華秋實、秋風掃落葉等,冬季――冰天雪地、冬日可愛、秋收冬藏等。在我國南方,氣候較為潮濕,雨量充沛。像廣東一帶通常不會出現北方的雪天,川蜀地區一般多雨霧而不易見到太陽,因此,人們常用“粵犬吠雪”和“蜀犬吠日”來諷刺人少見多怪。而北方大部分地區,冰雪伴隨著人們度過冬季,人們大都賦予了“冰雪”以積極的意義,表示了好感。如用“冰心玉壺、冰魂雪魄、冰清玉潔”等比喻高尚純潔的品德,用“冰雪聰明”形容人明慧穎悟,用“冰肌玉骨、冰肌雪膚”等比喻女子肌膚光潤瑩潔。也常用“冰雪”形容惡劣的環境,如“冰天雪地、雪上加霜、雪窖冰天、滴水成冰等。
從成語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國各地不同的地理面貌,反映了我國豐富多樣的地理特點。我國境內多山多水,自然就產生了許多帶山和水的成語。如崇山峻嶺、山清水秀、跋山涉水、層巒疊嶂、經丘尋壑、山窮水盡等。我國北方地勢較為平坦,相關的成語有一馬平川、沃野千里、萬里平疇等。南方多水鄉,跟江、河、湖、海有關的成語也不少。如河清海晏、五湖四海、百川歸海、湖光山色、江河日下、翻江倒海等。
我國自古就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由于各地氣候不同,生長的植物也有所不同。北方大部分地區處于溫帶,適合桃樹、李樹、梨樹、棗樹、楊樹、柳樹、槐樹等植物和麥、菽、豆、瓜等農作物生長,在成語中可以找到這些名稱。如投桃報李、瓜田李下、讓棗推梨、桃紅柳綠、瓜剖豆分、指桑罵槐、不辨菽麥、滄海一粟等。南方地區大多處于亞熱帶和熱帶,盛產竹子,帶“竹”字的成語可謂比比皆是,如青梅竹馬、勢如破竹、罄竹難書、竹籬茅舍、竹頭木屑等。與竹有間接關系的成語就更多了,如蓬門蓽戶、濫竽充數、雨后春筍、功虧一簣、得魚忘筌等。同一種植物長在南方和北方也有不同,古人認為南方的橘移植到淮河以北就會變成枳,成語“南橘北枳”就是這個意思。
我國地大物博,動物種類繁多,成語中也出現了大量的動物名稱。有些成語體現了動物的形態特征,如獐頭鼠目、蠅頭蝸角、鳧趨雀躍、螓首蛾眉、鶴勢螂形、蜂目豺聲、天下烏鴉一般黑等;有些成語體現了動物的生活習性,如蜻蜓點水、蠶食鯨吞、如蟻附膻、鸚鵡學舌、舊燕歸巢、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等;有些成語體現了動物的經濟價值,如龍肝鳳髓、龍肝豹胎、牛黃狗寶等;有些成語體現了動物的危害性,如群蟻潰堤、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等。
人們還常用動植物設喻,借助動植物的某些特征所帶來的聯想比喻人,反映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內涵。
許多成語帶有鮮明的褒義色彩。我國古代有“四靈”“歲寒三友”“國畫四君子”之說,人們常用“四靈”(龍鳳龜麟)來象征吉祥、高貴、長壽,成語如鳳毛麟角、龜齡遐壽、龍鳳呈祥等;用“歲寒三友”(松竹梅)和“國畫四君子”(梅蘭竹菊)來象征高潔、堅貞、長壽,成語如松柏后凋、松鶴延年、蘭姿蕙質等。其他常見褒義成語還有:虎背熊腰、鶯歌燕舞、聞雞起舞、魚水情深等。
篇8
【關鍵詞】成語 比喻義 釋義《現代漢語詞典》
一、前言
語言的不斷發展,造成詞語意義的改變或者增加,而比喻義便是詞語增加的新義。借用一個詞的本義來比喻另一種事物時,所產生的新的意義,就是比喻義。也就是說,比喻義是本義之外的新義,它的產生是通過比喻的方式。比喻義和本義之間,存在著相似性的聯系,這種相似可以是外形相同,也可以是情態、用途、特征等相似,通過以甲喻乙,便產生了比喻義。
詞語的比喻義和修辭上的比喻、比喻造詞不同。修辭上的比喻是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應用的,它們原來的詞義并不會因用作比喻而改變。比喻造詞是借助比喻用法組織語素造出本義中體現比喻特性的詞。比喻造詞和詞語的比喻義屬于兩個不同的范疇,比喻造詞屬于“造詞法”范疇,而詞語的比喻義屬于“詞義派生”范疇。它們的區別是看詞的本義中是否體現比喻特性,體現比喻特性的是比喻造詞,不體現比喻特性的是具有比喻義的詞語。
二、和《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相比,05版《現漢》在成語比喻義釋義方面的改進之處
《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以下稱05版《現漢》)所收錄的成語共計4202條(統計的主要是成語,包括有限的俗語、諺語)。而具有比喻義的成語共計1089條,占成語總數的25,92%。將05版《現漢》與《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以下稱02本《現漢》)進行對比,在成語比喻義釋義方面,05版《現漢》在很多地方做了改進。改進之處如下:
第一,新增了具有比喻義的成語。
經過對比,05版《現漢》新增的具有比喻義的成語一共有41個。例如:
【稱王稱霸】比喻飛揚跋扈,胡作非為。也比喻狂妄地以首領自居,欺壓別國或別人。(05版《現漢》170頁,以下只標頁數)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就能想處好辦法來。(1171頁)
其他的成語還有“愛惜羽毛”、“本末倒置”、“必由之路”、“鞭打快牛”、“表面文章”、“冰山一角”、“不打自招”、“打預防針”、“打腫臉充胖子”、“彈無虛發”、“刀子嘴,豆腐心”、“點石成金”、“丟卒保車”、“反戈一擊”、“非驢非馬”、“鋒芒畢露”、“黃金時間”、“金玉良言”、“舉步維艱”、“舉重若輕”、“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李代桃僵”、“漏網之魚”、“蔓草難除”、“擒賊擒王”、“輕裝上陣”、“曲終人散”、“如夢方醒”、“手眼通天”、“束手無策”、“速戰速決”、“天方夜譚”、“無聲無息”、“小打小鬧”、“羊毛出在羊身上”、“游戲規則”、“原汁原味”和“眾星捧月”等等。
第二,新增了一個比喻義的義項。
A類:02本《現漢》只有原義或字面義,05版《現漢》增加了比喻義的釋義。只有成語“草臺班子”的比喻義釋義分列一個義項。其他的成語都是緊跟在原義后面。一共有6個這樣的成語。
【草臺班子】①演員較少。行頭、道具等較簡陋的戲班子,常在鄉村或小城市中流動演出。②比喻臨時拼湊起來的水平不高的團體。(05版《現漢》,136頁,以下只標注05,頁數)
【草臺班子】演員較少,行頭、道具等較簡陋的戲班子,常在鄉村或小城市中流動演出。(02本《現漢》,125頁,以下只標注02,頁數)
另外的成語是“起死回生”、“上方寶劍”、“峰回路轉”、“順理成章”和“嚴絲合縫”。
B類:02本《現漢》成語的解釋有一個或兩個比喻義,05版《現漢》又新增加了一個比喻義。這類成語一共有4個,它們是“雞零狗碎”、“鉆牛角尖”、“空穴來風”和“坐冷板凳”。
例如:【鉆牛角尖】比喻費力研究不值得研究的或無法解決的問題,也比喻固執地堅持某種意見或觀點,不知道變通。也說鉆牛角、鉆牛犄角。(05,1821頁)
【鉆牛角尖】比喻費力研究不值得研究的或無法解決的問題。也說鉆牛角、鉆牛犄角。(02,1680頁)
第三,05版《現漢》較02本《現漢》的成語釋義,明確指出了比喻義,寫上了“比喻”二字,成語“九九歸一”還解釋了原義。例如:
【狼狽為奸】傳說狽是一種獸,前腿特別短,走路時要趴在狼身上,沒有狼,它就不能行動。比喻互相勾結做壞事。(05,813頁)
【狼狽為奸】互相勾結做壞事。(02,752頁)
第四。05版《現漢》較02本《現漢》的成語釋義,增加了原義或字面意思的解釋。例如:
【疊床架屋】床上架床,屋上加屋,比喻重復累贅。(05,317頁)
【疊床架屋】比喻重復累贅。(02,292頁)
第五,05版《現漢》較02本《現漢》,新增了成語釋義的內容或舉例。例如:
【頭重腳輕】上面重,下面輕,比喻基礎不穩固,也用來形容眩暈的感覺。(05,1374頁)
【頭重腳輕】上面重,下面輕。比喻基礎不穩固。(02,1271頁)
第六,05版《現漢》的釋義是先原義,后比喻義,而02本《現漢》的釋義是先比喻義,后原義。釋義的順序發生了變化,這樣的改變更符合人們的思維習慣,也使解釋的順序與其它成語的一致。例如:
【鐵樹開花】蘇鐵原產熱帶,不常開花,移植北方后,往往多年才開一次。比喻事情非常罕見或極難實現。(05,1359頁)
【鐵樹開花】比喻事情非常罕見或極難實現。蘇鐵原產熱帶,不常開花,移植北方后,往往多年才開一次。(02,1256頁)
第七,和02本《現漢》相比,05版《現漢》不僅指出了成語典故的來源,而且還指出了具體篇章,更加全面地解釋了成語。
A類:指出了成語典故的來源,有的還進行了解釋。例如:
【東山再起】東晉謝安退職后在東山上做隱士,后來又出任要職(見于《晉書?謝安傳》)。比喻失勢之后重新恢復地位。(05,325頁)
【東山再起】東晉謝安退職后在東山上做隱士,后來又出任要職。比喻失勢之后,重新恢復地位。(02,299頁)
類似的成語還有“毛遂自薦”、“退避三舍”、“數米而炊”、“眾口鑠金”和“投鼠忌器”等等。
B類:指出了出處的具體篇章。例如:
【狐假虎威】(見于《戰國策?楚策一》)(05,574頁)
【狐假虎威】(見于《戰國策?楚策》)(02,531頁)
類似的成語還有“畫蛇添足”、“雞口牛后”、“老馬識途”、“圖窮匕首見”、“揠苗助長”、“一毛不拔”、“一曝十寒”、“刻舟求劍”、“一葉蔽目”和“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等等。
第八,05版《現漢》和02本《現漢》相比,指出的成語出處各不相同。例如:
【吳牛喘月】(見于漢代應劭《風俗通?佚文》:“吳牛望月則喘,使之苦于日,見月怖,亦喘之矣”)(05,1442頁)
【吳牛喘月】(《世說新語?言語》:“臣猶吳牛,見月而喘”】(02,1332頁)
類似的還有“天馬行空”、“請君入甕”、“高山流水”、“解鈴系鈴”和“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等等。
第九,少數成語可以變換個別語素,或變更語素的次序。這在詞典的注釋中,會用“也說”來表示。比較05版《現漢》和02本《現漢》的成語釋義,可以看出在這方面的不同之處有如下三種情況:
A類:在05版《現漢》中,沒有“也說”,02本《現漢》有“也說”。例如:成語“獨木不成林:也說獨樹不成林(02,310頁)”、“緊鑼密鼓:也說密鑼緊鼓(02,657頁)”、“太阿倒持:也說倒持太阿(02,1219頁)”、“討價還價:也說要價還價(02,1233頁)”和“投井下石:也說落井下石(02,1272頁)”等等。
B類:02本《現漢》沒有“也說”,在05版《現漢》中,有“也說”。例如:成語“發聾振聵:也說振聾發聵(05,367頁)”、“精雕細刻:也說精雕細鏤、精雕細琢(05,720頁)”、“生花之筆:也說生花妙筆、夢筆生花(05,1218頁)”和“不見棺材不落淚:也說不見棺材不掉淚(05,113頁)”等等。
c類:05版《現漢》和02本《現漢》都有“也說”,但說法不一樣。成語“星移斗轉:也說斗轉星移(05,1521頁】;也說星轉斗移(02,1406頁)”。
第十,05版《現漢》和02本《現漢》相比,在成語釋義方面有所改進之處的其它方面。
A類:02本《現漢》成語的兩個比喻義的釋義在同一個義項內,05版《現漢》分列為兩個義項。例如:
【問不容發】①中間容不下一根頭發,指事物之間距離極小。②比喻與災禍相距極近,情勢極其危急。(05,662頁)
【間不容發】中間容不下一根頭發。比喻與災禍相距極近,情勢極其危急。(02。613頁)
B類:02本《現漢》成語的義項釋義是“形容”或“指”,在05版《現漢》中,改為“比喻”。例如:
【披荊斬棘】①比喻掃除前進中的困難和障礙。②比喻克服創業中的種種艱難。(05,1035頁)
【披荊斬棘】①比喻掃除前進中的困難和障礙。②形容克服創業中的種種艱難。(02,963頁)
【一朝天子一朝臣】比喻一個人上臺,就另換一班人馬。(05,1594頁)
【一朝天子一朝臣】指一個人上臺,就另換一班人馬。(02,1472頁)
c類:比較05版《現漢》和02本《現漢》的成語釋義,義項內容或修改或增加。相同之處可以省略的內容省略不寫,不同之處用黑體來表示。例如
【摧枯拉朽】摧折枯草朽木,比喻迅速摧毀腐朽勢力。(05,234頁)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爛了的木頭。比喻腐朽勢力很容易打垮。(02,216頁)
【空頭支票】②比喻不能或不想實踐的諾言。(05,780頁)
【空頭支票】②比喻不實踐的諾言。【02,721頁】
【暗度陳倉】比喻暗中進行某種活動。(05,ll頁)
【暗度陳倉】比喻暗中進行某種活動。(多指男女私通)(02,lO頁)
【蝦兵蟹將】神話中龍王的兵將,比喻不中用的兵將或幫兇、爪牙。(05,1465頁)
【蝦兵蟹將】神話傳說中龍王的兵將,比喻不中用的兵將。(02,1354頁)
【牽線搭橋】比喻從中撮合,使建立某種關系。(05,1085頁)
【牽線搭橋】比喻從中撮合。(02,1008頁)
D類:05版《現漢》寫作成語“網開一面”,02本《現漢》寫作“網開三面”。
【網開一面】把捕禽獸的網打開一面,比喻用寬大的態度來對待。本作“網開三面”(見于《史記?殷本紀》)。(05,1408頁1
【網開三面】把捕禽獸的網打開三面,比喻用寬大態度來對待。(02。1302頁)
E類:成語“八字沒一撇”和“溜須拍馬”在05版《現漢》中,標明口語的語體特征,而02本《現漢》沒有說明。
【八字沒一撇】比喻事情還沒有眉目。(05,17頁)(02,沒有)
【溜須拍馬】比喻諂媚奉承。(05,872頁)(02,沒有)
通過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看出,05版《現漢》成語比喻義的釋義,更講究科學性,更臻完善。
三、結語
總之,05版《現漢》將現實語言中成語的豐富存在狀態通過不同的釋義方式反映了出來。把比喻義概括為獨立義項還是義項中的部分成分,把比喻義放在釋義中還是在括號中來解釋,四種釋義的方式是《現漢》獨具匠心的地方。通過與02本《現漢》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現漢》在成語比喻義釋義方面所做的改進之處,反映出了編纂者深厚的語言學理論基礎。他們的編纂豐富了詞典的編纂技巧,加強了詞典的表現功能,使《現漢》成為我國最具影響力的現代漢語規范詞典。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2]劉中富,《現代漢語詞典》(05版)成語注音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劉中富等,對比描寫與統計分析――《現代漢語詞典》專題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190―191.
篇9
一、正確認識成語
1.成語的來源
成語,《辭海》解釋: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或短句。這些定型的詞或短句通常來源于以下幾種渠道:
(1)來自民間俗語,如好事多磨、天下烏鴉一般黑。
(2)出自歷史典故,如指鹿為馬、草木皆兵。
(3)出自寓言故事,如狐假虎威、杞人憂天。
(4)來自宗教典籍,如想入非非、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有些成語從字面上不難理解,如小題大做、舉一反三等;有些成語則必須追溯到一個故事,才能懂得它的意思,如才高八斗、朝秦暮楚等。
2.成語并不都是四字格
成語的形式頗受《詩經》的影響,因而四字格居多,但并非只有四字格一種形式。如:三字成語(閉門羹、莫須有),五字成語(行行出狀元、恨鐵不成鋼),六字成語(化干戈為玉帛、萬變不離其宗),七字成語(解鈴還須系鈴人、賠了夫人又折兵),八字成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甚至九字、十字,更有“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這樣十字以上的成語,等等。
二、集腋成裘,多樣識記
1.隨文識記
語文教材里的文章可謂篇篇精彩,文中不乏佳詞佳句。我在教學中時常引導學生結合語境理解成語,并組織學生嘗試用其他詞語或俗語來替代成語,增強學生對成語的理解力。有時我亦會反其道而行之,引導學生把課文中的描述用成語概括出來。如教學《把鐵路修到拉薩去》,“風火山一帶經??耧L大作。剛剛搭好的150平方米的保溫大棚,一夜之間被大風撕扯得七零八落。新建的發電機房,屋頂的鐵皮瓦竟不翼而飛,剛才還是晴空萬里,轉眼之間烏云壓頂,大大小小的冰雹劈頭蓋臉地砸下來。風火山海拔4905米,這里的空氣含氧量不到平原的一半,隧道越掘越深,洞里的空氣越來越稀薄……”可以將這個句子概括為“荊棘載途”。此類訓練幾乎篇篇如此。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也易于向這個方向發展。一次,教學《晏子使楚》,晏子說齊都人多,“街上的行人肩膀擦著肩膀,腳尖碰著腳跟……”我正要提示同學們這其間暗含著一個成語,沒想到班上十幾名同學脫口而出——“摩肩接踵”。我用贊許又疑惑的目光看著學生,一個表現欲極強的女學生站起來說:“我看到這個比喻很形象,就覺得肯定有一個成語符合這個意思。我在電腦上輸入這個句子,就搜到了這個成語……”我恍然大悟。
2.課堂補充
兒童的積累與表述能力畢竟是有限的。為了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成語、認識成語,我有意識地錘煉自己的授課語言,并與學生約定,凡在本堂授課中使用的成語,我都會在黑板的右上角工整地謄寫下來,以便大家抄錄積累。
3.歸類識記
學生有了一定的積累量之后,我引導他們把所知道的成語整合分類,以制作成語書簽和辦手抄報的形式與大家共享。學生們興味盎然,一張張書簽、一份份手抄報更是異彩紛呈。數字成語(朝三暮四、兩面三刀),疊字成語(千里迢迢、岌岌可危),首末同字成語(痛定思痛、精益求精),比喻義成語(如釋重負、固若金湯),夸張義成語(一手遮天、聞風喪膽),寫心理(心驚膽戰、忐忑不安),寫品質(赤膽忠心、恬不知恥),寫環境(家徒四壁、窮鄉僻壤),寫性情(好逸惡勞、剛直不阿),寫喜(眉飛色舞),寫怒(怒發沖冠),寫離愁(望穿秋水、肝腸寸斷)……有兩個小組的同學更是煞費苦心,將“倒行逆施”“改弦更張”這樣一、三字同義和“拈輕怕重”“棄暗投明”這樣二、四字反義的成語分別歸類。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三、含英咀華,學以致用
蘇霍姆林斯基說:“興趣的源泉在于把知識加以運用,使學生感到知識是一種使人變得高尚起來的力量,這是興趣的重要來源?!睘榱思ぐl學生長期的積累興趣,我引導他們在日常的口語交流和書面表達中使用成語,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1.在日常的口語交流中使用成語
一次,張笛與王凱旋兩名同學放學走出校門后,張笛說:“你家在東,我要往西走,咱們道不同,不相為謀呀?!蔽衣牭胶笠龑麄儯@里的“道”指觀點,可不是道路不同呀!王凱旋同學隨即更正:“那我們分道揚鑣吧。”春季運動會結束后,我們班成績斐然,幾位老師當面祝賀我們取得好成績,快嘴的女生王琪應聲接道:“強將手下無弱兵,我們老師管我們可嚴哩!”劉玲玲也在一旁插了嘴:“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俺班同學都豁上勁兒了?!狈泊朔N種,亦不一而足。
2.在習作訓練中使用成語
篇10
師:朱家有幾個人物?
生:三個。
師:是嗎?大家再認真讀讀。
生:還有朱自清的兒子,共四個。
師:有幾個兒子?
生:三個。
師:哪三個?
生:朱自清的父親、朱自清、朱自清的兒子。
(師板書:三個兒子的故事)
師:有幾個父親?
生:兩個。朱自清的父親、朱自清。
(師板書:兩個父親的故事)
師:有幾個孫子?
生:兩個。朱自清、朱自清的兒子。
(師板書:兩個孫子的故事)
師:朱自清一身幾任?
生:一身兩任:兒子、孫子。
生:我認為是三任:兒子、孫子、父親。
師:這篇文章寫了一個家庭:兩個父親、兩個孫子、三個兒子,四條生命。
開課伊始,韓老師由生命入手,先引導學生梳理文章,概括出文章寫了“一個家庭、兩個父親、三個兒子、兩個孫子、四條生命”。我們不禁要問:韓老師尋找這些人物的線索是要干什么?這樣引導下去會讓學生體會到什么呢?接下來,他在投影上出現了這樣一行字:生命的鏈條。通過上述片段的教學,引出了已逝的生命、將逝的生命、壯年的生命、未來的生命。
師:找出文章中的四次流淚。
生:祖母死、父親買橘子、看父親背影、看父親的信。
(投影:第一次流淚,祖母( )了;第二次流淚,父親( )了;第三次流淚,父親( )了;第四次流淚,父親( )了)
師:前三個空填一個字,最后一個空填兩個字。
生:第一次流淚,祖母( 死 )了;第二次流淚,父親(老)了;第三次流淚 ,父親( 走)了;第四次流淚,父親(大去)了。
師:作者為何流淚?生命是堅強,還是脆弱?
生:從祖母與父親看到了生命脆弱。
師:生命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存在,還是一個短暫飄渺的過程?
生:生命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過程。
師:寫流淚是寫實實在在的存在,還是寫短暫飄渺的過程 ?
生:是寫短暫飄渺的過程。
(投影,教師深情朗讀朱自清的《匆匆》節選: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在讓學生對生命有了一種頓悟后,韓老師又抓住了作者的眼淚,讓學生感受文章的主題。在上述教學片段中,韓老師讓學生找出文章中的四次流淚,并用字詞填空的方式概括對文章主題的感悟。韓老師在連續提出三個選擇性的問題后穿插了朱自清《匆匆》兩段話的朗誦,適時重溫學過的課文,讓學生體會生命一去不復返的過程。這是一種感傷,感傷生命的逝去。人們把時光總比喻成影子,學生從中發現世界上沒有永恒的生命,由此對生命的認識更進了一層。
師:男人身體部位上最能體現男人雄性的是哪?
生:胸。
生:背。
師:(拍拍肩膀)對,是肩背??磁丝疵嫒?,看男人看肩背。
師:想想你父親的背,爸爸背著你的時候的感覺。
生:小時候,每當下雨的時候,父親都會背著我回家。我趴在父親背上,感覺非常溫暖。
生:父親累了的時候,會讓我幫他捶背。
師:說一說帶“背”字的成語或俗語。
(生說出“虎背熊腰、背井離鄉、走背運”等)
投影:僅僅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做了許多大事。
師:請用帶“背”字的成語或俗語解說下面的句子。
生:背井離鄉――那年冬天,祖母死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回家變賣典質,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家中光景很是慘談。
生:走背運――父親走了留下的是背影,又是悲影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背即死去的影子。
師:又是悲影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背即死去的影子。父親走了,留下的是背影。
師:在風塵里老了,在風塵里衰了,僅存的一個懶懨懨的身子,幾堆黑簇簇的影子…什么影像都泯沒了,什么光芒都收斂了。(朱自清的《毀滅》)生命是虛幻的,生命就是一個匆匆的過程。
是贊美父性,還是喟嘆生命。為了讓學生理解這個深刻的話題,韓老師從“背+影”切入,引導學生去發現,去認識。通過“背與父親的形象(父親形象的象征)”,說帶“背”字的成語(背――背井離鄉:東奔西走,出外勞作)”或俗語(背――走背運:禍不單行,文中記述了三重災難)”,再加上《陳情表》中的“生孩六月,慈父見背”的解讀,學生對背的理解有了深層的感知,發現了時光與影的關系。韓老師對“背影”作出了這樣的解讀:背――離別,影――光影,“背影”即“悲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