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的詩范文

時間:2023-04-06 23:28: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重陽節的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星期一的時候,有個同學跟我說:“今天九月九日哦?!蔽疫@才想起今天是重陽節,我婉兒一笑說:“對哦,今天是重陽節?!?/p>

重陽節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節日,因為《易經》中把數字“九”定為陽數,而九月九旺逢兩個陽數相疊,所以成為“重陽?!敝仃柟澣局南銡?,披著輕含的霜露,浸著烈的美酒,載著殘陽中回味不盡的厚重心事。

放學后,我獨自一人騎著自行車,在華燈初上的街道旁的林蔭道穿梭。夜,很靜,路邊的燈光斜斜地織下來,細碎的穿過零落的樹葉,在我的眼睛里投下斑斑駁駁的閃亮。蕭瑟的秋風吹過,空氣中彌漫著一股秋的氣息,惟獨少了翻耕了的土地和到花的芳香。一片秋葉跳著像蝴蝶樣絕美的舞蹈,將落在我的車籃里。我從車籃里拿出這片早落的黃葉,看著它心理覺得有點凄涼,不禁回想起往年的重陽。

以前重陽的時候,我,爺爺,奶奶等一家人都會去登山,累了就坐在路邊的石頭上休息一下,然后再繼續未完的登山之旅。有時,我是在走不動了,就哭著要奶奶背我。即使上山的時候,我們覺得很辛苦,筋疲力盡;可當我們站在山頂飽覽壯麗的山色時,頓時所有的辛苦都被拋諸腦后,感覺神清氣爽。天上,山上,到處都是秋天的身影??諝庵袕浡还汕锏臍庀?,我們的心情也如秋日的碧空一樣空闊明朗。

不久,我們沐浴者秋風下山了,那時的野漫山遍野睜開的爛漫。我下山的時候總要采上一大把,拿回家插在花瓶里。

碎碎重陽,今又重陽。而此時的我呢,卻遠離家鄉,不能與爺爺奶奶一起登山采菊叻,一想到這里,嚴重不禁閃著晶瑩的淚花。

我把手中那片剛才飛舞的落葉夾在書中,騎自行車迎著蕭瑟的秋風回家了。

還沒進門就問道一陣陣香味,推開門一看,爸爸媽媽做了好多菜。才各式各樣,琳瑯滿目,我趕緊洗了手坐下來吃飯。吃飯的時候,媽媽還時不時幫我夾菜······從這些美味佳肴里我吃出的是親情的溫暖。

吃完飯,我趴在窗臺上,仰望夜空,仰望月亮,仰望滿天繁星,讓它們寄托我對爺爺奶奶的思念,把它傳達給家鄉的爺爺奶奶。窗外,一陣蕭瑟的秋風吹過,我再次拿出那片早落的黃葉,可我心里卻暖烘烘的。以前的時光已經一去不返了,雖然空氣中沒有了翻耕了的土地和稻花的芳香,卻仍浸透著秋的氣息。黃葉落了,卻化作“春泥”來養護其他的綠葉。我雖沒能與爺爺一起登山采菊,卻有爸爸媽媽陪伴著我。

篇2

[關鍵詞]民俗 唐詩 健身 辟邪 文化 心理

[中圖分類號]I207.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0)06-0076-01

農歷九月九日是中華民族一個相當重要的節日,又稱重九、九日。中國古代人以九為陽數,月日都逢九,故名“重陽”。在我國浩如煙海的古典文學長河中,唐詩是我國古代詩歌的最高峰,檢索《全唐詩》便可以看到數量龐大的重陽詩作。為什么處在不同環境、不同歷史,有著不同人生經歷的詩人,卻在九月九日這一天仿佛受到感召一樣,以詩歌的形式記錄自己生活和心境呢?

著名作家汪曾祺說:“民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生活的抒情詩”從下面選擇比較突出描寫重陽節的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唐朝時期重陽節的真實風貌以及唐朝人的民俗情結。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①

此時的作者王維是盛唐以前的開元進士,官至尚書右丞,晚年在輞川隱居,奉佛參禪,被后世稱為“詩佛”。此詩是他17歲的作品。獨自一人客居他鄉,在重陽節這一天更加思念親人,想到在遠方的兄弟們早已經登臨高處,頭上插滿健身辟邪的茱萸,只有我一個在外不能回家?!懊糠昙压澅端加H”一句道出了人之常情,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言。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②

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園派的代表作家,與王維齊名并稱“王孟”。早年隱居鹿門山,以詩自適?!哆^故人莊》這首詩語淡至極,渾然天成,全篇極其親切省凈。寫的是重陽節詩人到一位山村朋友家做客從來訪到辭別的情景。在綠樹合抱的恬靜優美村莊中,主人殺雞做米,在家中面對菜園場院,把酒暢飲談論莊稼地里的農事。這些直率真誠的家常話讓詩人愉快地度過了一個重陽節,并且商定明年重陽節還來“就”。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嘆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淚沾衣。③

這是唐武宗會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時的作品。重陽節這一天,詩人和朋友帶上美酒登臨池州城東的齊山,上微翠的意思是指江南的山在重陽日仍然是一片薄綠。他面對秋天的水光山色,素來抑郁的心情開朗起來,臉上泛起了笑容,興致勃勃折了盛放的,插花滿頭,登高遠眺像是勸客又像是勸己:何必在今天為夕陽的西沉、人生遲暮,像齊景公那樣悲傷怨恨獨自流淚呢,讓我們斟酒一飲而醉,才能不辜負這重陽佳節!

客心驚暮序,賓雁下滄洲。共賞重陽節,言尋戲馬游。④

湖風扶戍柳,江雨暗山樓。且酌東籬酒,聊祛南國憂。

――張均《巴丘登高》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⑤

――王勃《 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⑥

――盧照鄰《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在如此眾多的重陽詩中都提到登高、宴飲、賞菊、飲酒等等活動,可見重陽節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節日,其民俗已經非常完備。

《續齊諧記》記載了九月九日桓景登高避災的故事。全文如下: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曰,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酒,此禍可除?!本叭缪?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袷廊司湃盏歉唢嬀?婦人帶茱萸囊,蓋始于此。茱萸別名越椒,一種有香氣的植物,《本草綱目》記載,可以治寒驅毒,《風土記》中說“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頭避除惡氣而御初寒?!避镙呛蜕弦压?三月三)的芍藥,端午節的菖蒲、艾葉一樣,被唐朝的百姓賦予健身辟邪的意義。

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寫道:朝飲木蘭之墜露,夕餐秋菊之落英。說明古代早以為食。菊為草之上品,長壽食品,酒又稱黃花酒,有人考證源自于陶淵明,實際上在中華民俗中古人常常借酒祈望自己和親人身體健康。如“避惡酒,湯餅茱萸香”“避惡茱萸囊,延年酒”“習射談經天高氣爽,佩茱插菊人壽酒香”,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在金桂飄香的九月九日,登高遠眺飲酒賞菊心曠神怡。從唐代開始登高的迷信色彩已經被淡化了。但是九月九日重陽節卻作為一個重要的節日活動保存下來。不但文人騷客借重陽歡聚之時抒發胸懷,把思鄉思親思歸寄托靈性,寫出許多情景交匯膾炙人口的佳作,同時登高山爬墻垣這樣的戶外活動伴隨民俗活動而形成了一種公共衛生行為。這和上一節青年男女集體沐浴,端午節劃船競渡,七夕節曬衣曝書一樣,能過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開闊心境,除去憂郁。此外,和梅蘭竹一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特殊的文化意義和心理暗示,在百花凋落之后獨放,花期過后敗而不落的精神,在文人的筆下被賦予廣泛而深遠的象征意義,也被中國人喻為人格和氣節的寫照。這大概就是重陽節民俗從戰國時開始,唐代尤盛,直至明清仍長盛不衰的原因。

篇3

我國的傳統節日當中重陽節也是一個祭祀的節日,而重陽節這個節日的歷史也是有許多的人并不是很清楚,那我們知道重陽節適合吃水果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重陽節適合吃水果,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重陽節適合吃什么水果適合的呢吃橘子

橘子富含維生素C與檸檬酸,前者具有美容作用,后者則具有消除疲勞的作用。如果把橘子內側的薄皮一起吃下去,除維生素C外,還可攝取膳食纖維eu——果膠,它可以促進通便,并且可以降低膽固醇。橘皮苷可以加強毛細血管的韌性,降血壓,擴張心臟的冠狀動脈。

吃蜜柚

在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左右,柚子紛紛上市,其果大形美,色鮮皮香,瓤胞豐腴,汁胞晶瑩,酸甜適中,風味濃郁,實為秋冬水果中的佳品。由于其皮厚易于存放,故又有“天然水果罐頭”之稱。柚子外形渾圓,象徵團圓與美滿,常為民間秋冬佳節闔家團聚必備之佳果。因為是柚子的“柚”和庇佑的“佑”同音,柚子即佑子,被人們認為有吉祥的含義。

吃石榴

重陽節吃石榴也正是時候,石榴形狀如瘤,皮內有子,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食用,其口味大致有酸、甜兩種。鮮艷奪目的石榴紅如瑪瑙、白似水晶,十分惹人喜愛,石榴鮮食味甜微酸,加工制成飲料也清涼可口。石榴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其中維生素C以及維生素E族的含量居高,蛋白質、脂肪以及鈣等含量也不低,其中維生素的含量要比蘋果高出很多倍。

吃獼猴桃

獼猴桃有著“水果王”之稱,是一種高檔的水果品種,10月就可成熟上市,重陽節吃正好合適。獼猴桃的營養價值非常的高,它除含有較豐富的蛋白質、糖、脂肪和鈣、磷、鐵等礦物質外,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維生素C含量,據分析,每百克果肉含維生素C100~420毫克,在水果中居于前列。此外還含有多種氨基酸。

吃無花果

現代研究發現,無花果中含有補骨脂素、佛柑內酯等活性成分及芳香物質苯甲醛,可抑制癌細胞生成,可預防肝癌、胃癌的發生,延緩、抑制移植性肉瘤、自發性乳癌、淋巴肉瘤的發展或惡化,最終可致腫瘤壞死、退化。無花果含有的大量糖類、脂類、蛋白質、纖維素、維生素、無機鹽和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等營養成分,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

重陽節發展演變過程先秦之前

《呂氏春秋》中說到,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朝

據《西京雜記》和《荊楚歲時記》記載,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和大型飲宴活動。

三國

“重陽節”名稱見于記載卻在三國時代。

晉代

陶淵明在《九日閑居》提到和酒。表明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唐朝

重陽節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后,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并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明朝

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

當今

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九月九賞的原因是什么源于菊文化

重陽節時,正值深秋,萬木蕭瑟,凌霜飄逸,有世外隱士的風范,明代黃鳳池輯有《梅竹蘭菊四譜》,此后,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子”,世人常用“四君子”來寓意圣人高尚的品德,古往今來,詠菊的詩詞、文章數不勝數,故重陽節賞菊,有品味菊文化的含義在里面。

源于花期

重陽節的時候,正值深秋,正是的花期,是全年中最佳的賞菊時期,重陽節做為傳統節日,自古就有在重陽節時賞的習俗,因此,重陽節賞,還具有一定的傳承傳統文化和習俗的含義在里面。

源于長壽的寓意

篇4

重陽節由來介紹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中國傳統節日。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xx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后出室暢游的春節,那么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重陽節意義介紹

重陽節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的活動,在這一時期,重陽節是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具有祭祀祈禱風調雨順的意義。

篇5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具體時間是農歷的九月初九。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重視,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重陽節是怎么來的,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肯定對大家有所幫助。

重陽節是怎么來的農歷九月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關于重陽節的由來,源于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戶戶就會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慘不忍睹。

當時汝南縣有個青年叫恒景,有一年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恒景病愈后,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恒景歷經艱險,終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無邊的仙人,仙人為他不辭勞苦、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動,決定收他為徒,給他一把降妖寶劍,并密傳授降妖劍術。恒景廢寢忘食,日夜苦練,終于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對他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如今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這時,仙人送給恒景一包茱萸葉,一瓶酒,并授以避邪秘訣,讓恒景立即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鄉,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囑咐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酒。中午時分,狂風怒號,北風驟起,天昏地暗,隨著幾聲凄厲地吼叫,瘟魔沖出汝河,撲到山下。就在這時,瘟魔突然聞到茱萸的奇味和酒的醇香,臉色突變,瑟瑟發抖,不敢前行。說時遲那時快,恒景手持降妖寶劍,立即奔下山來,經過幾個回合的激烈搏斗,恒景將溫魔刺死,瘟疫消除。從此,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風俗便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據說,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寓意生命長久、健康長壽,所以人們把重陽節又叫老人節。

九九重陽,還有歷史淵源。早在春秋戰國時,屈原在《遠游》中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三國時曹丕在《九日與鐘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他已明確寫出重陽飲宴了。晉代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這里同時提到和酒,說明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習俗。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至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99重陽節意思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游賞秋、登高遠眺、觀賞、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陽節食物重陽糕亦稱“花糕”,漢族重陽節食品。流行于全國大部分地區。因在重陽節食用而得名。南朝時已有。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制法因地而異,主要有烙、蒸兩種,糕上插五色小彩旗,夾餡并印雙羊,取“重陽”的意思,現在仍流行。

亦稱“花糕”、“菊糕”、“發糕”等。為重陽節的傳統食品。以米粉、豆粉等為原料,發酵,更點綴以棗、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起于唐代以前,至宋代,汴京(今河南開封)、臨安(今浙江杭州)及各地十分盛行,在為普遍的習俗。

糕的制作,品種各目繁多,其上并插彩旗,極受兒童的喜愛。此后一直盛行不衰,直至近代?!稖Y鑒類函.歲時.九月九日》引隋杜臺卿《玉燭寶典》:“九日餐餌,其時黍秫并收,因此粘米加味嘗新。”又《歲時雜記》:“重陽尚食糕,......大率以棗為之,或加以栗,亦有用肉者?!彼紊鄄渡凼下勔姾箐洝罚骸皠舻米骶湃赵?,欲用‘糕’字以五經中無此字,輒不復為。宋子京以為不然,故《九日食糕》詩:飆館輕霜拂曙袍,糗糍花影斗分曹。劉郎不敢題糕字,空負詩家一代豪。遂為古今絕唱。”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重陽》:“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遺送,上插剪彩小旗,摻饤果實,如石榴子、栗子黃、銀杏、松子之肉類。又以粉作獅子蠻王之狀,置于糕上,謂之獅蠻?!?/p>

篇6

重陽節的故事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知道這首詩寫了什么節日的事情嗎?詩中寫的就是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的事情!每到重陽節這一天,人們都會全家出動,登高賞菊插茱萸,很是熱鬧。那么重陽節是怎么來的呢?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汝南縣有一個叫桓景的農夫,他和妻子守著幾畝田養活孩子和父母,日子過得倒也安生??墒?,天有不測風云,汝河兩岸突然害起了瘟疫,奪走了很多人的性命,尸首遍地也沒人掩埋。桓景的父母也沒有逃過這一難??粗遄永锏泥l親們病的病,忘的忘,桓景非常痛心,決心要找出原因,拯救大伙兒。

一天,桓景在一棵大樹下休息,突然看到老父親拄著拐杖一搖一擺地向他走來。桓景喜出外望,一把抓住父親的手說:“父親,父親,您還活著啊!”父親抓住他的手說:“兒啊!你還記得小時候我教過你的歌謠嗎?戰勝瘟疫,救治鄉親們,就全靠你了!”說完,老父親突然不見了?;妇凹钡么蠛埃?ldquo;父親,父親……”他一著急,就醒了,原來是一場夢啊!

桓景仔細地回想父親跟他說的話,小時候的歌謠,啊,想起來了!他不禁小聲地哼唱起來:

汝河里,有瘟神。

爬上岸,人遭殃。

東南山,費長房。

除瘟疫,他幫忙。

桓景一下子明白了:原來這瘟疫都是汝河里的瘟魔帶來的!要想救大伙兒,就要到東南山找費長房神仙幫忙。想到這里,桓景立刻動身到東南山,尋找神仙。

桓景翻過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山,趟過了一條又一條的大河,吃盡了萬般苦頭,終于到達了東南山。只見這里云海茫茫,樹木蔥蔥,溪水潺潺,到哪里去找神仙呢?

桓景找了好幾天,都沒有找到神仙。一天,他坐在一塊大石頭上發愁,突然面前出現了一只雪白的仙鶴。奇怪的是這只仙鶴沖他直點頭?;妇安幻骱我?,也向仙鶴點頭示意。誰知仙鶴忽然飛出去兩三丈遠,之后又向桓景點頭?;妇白呓?,它又飛走了。

桓景明白了仙鶴的意思,便跟著仙鶴向前走。就這樣,爬過了幾個山坡,轉過了幾個彎,仙鶴終于停了下來?;妇按艘豢跉?,抬頭看去,只見不遠處的山坡上坐落著一座古廟,廟門口的橫匾上寫著“費長房仙居”幾個大字?;妇绑@喜萬分,快步來到門前,但是大門緊閉,怎么叫也無人應答。桓景以為仙人不在,就恭恭敬敬地立在門前,等著仙人回家。直到第四天的早上,大門終于開了,只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走了出來, 來到他面前說:“念你一番誠意,為民除害,隨我進來吧!”桓景明白了這位老人就是費長房神仙,連忙磕頭拜師,跟著師傅進了門。

之后,師傅送給他一把降妖青龍劍,并傳授給他除妖的法術。從那以后,桓景每天跟著師傅刻苦練功,一心想著回去除害。

一天晚上,師傅對桓景說:“桓景啊!明天就是九月初九,汝河里的瘟魔又要出來害人了。你的武功也練得差不多了,如今正是你斬妖除魔的時候,帶著青龍劍回去吧!”師傅又拿出一個包裹,說,“這里有茱萸葉子一包,酒一瓶,你拿回去分發給大家,讓他們登上高山去避禍吧!”說著,師傅召來仙鶴,將桓景馱回了汝南。

回到家鄉,桓景把鄉親們召集起來,把神仙的話跟大家說了一遍。第二天一早,他帶著大伙兒登上了附近的高山,并把茱萸葉子分給了大家,又把酒倒給大家喝,說是有驅除瘟疫的作用?;妇鞍汛蠹叶及才磐桩斨?,就提著青龍劍回到村中,等著瘟魔的到來。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走上岸,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卻沒有看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怒火中燒,幾步竄到山下,準備沖上高山。突然它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熏得它頭昏腦漲,不敢靠前登山,只好轉身向村里走去。

諾大的一個村子,只有一個人端坐在屋中。瘟魔吼叫一聲向前撲去?;妇耙灰娢聊鋪?,急忙舞劍迎戰。斗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不過他,拔腿就跑?;妇?ldquo;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劍光一閃,青龍劍如同一道閃電,射中瘟魔的心肺,瘟魔倒在血泊之中。鄉親們見了無不拍手稱快!

從那以后,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從那時起,人們就將九月初九定為一個美好的節日——重陽節。在這一天里,人們全家團聚,登高望遠,佩茱萸,賞,歡度佳節。

關于重陽節的幾則故事

故事之一:

說是很早以前,有個莊戶人家住在驪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過得也不錯。

有一天,這家主人從地里回來,半路上碰上個算卦先生,因為天快黑了,這先生還沒找上歇處。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個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個草鋪,讓妻子兒女都在草鋪上睡,自己陪著算卦先生睡在炕上,湊合著過。

第二天天剛亮,算卦先生要走,莊戶人叫醒妻子給先生做了一頓好吃喝,又給先生裝了一袋白蒸饃。算卦先生出了門,看了看莊戶人住的地方,叮嚀他說:"到九月九,全家高處走。"莊戶人想,我平日沒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處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說算命先生會看風水精通天文,說不定我住的地方會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處走一走吧,全當讓全家人看看風景。

到了九月九,莊戶人就帶著妻子兒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驪山高峰去游玩。等他們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沖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沖垮了。不大功夫,整個一條山溝都被泡了。莊戶人家這才明白算卦先生為什么讓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這事傳開后,人們就每逢夏歷九月九,扶老攜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傳到今。

節日起源: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節日,由于年代久遠,節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確。因此,關于重陽節的起源,有種種不同的說法:

其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秴问洗呵铩分小都厩锛o》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

“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酒,云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后為道士)追求長生,采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肚G楚歲時記》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倍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當時節俗已定型了。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釀酒及祭把酒業神等。在流傳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意義,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游戲等。

其二: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后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于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后出室暢游的春節,那么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民間傳說:

重陽節有源于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較早有關重陽節的傳說,見于梁朝吳均的《續齊諧記》: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日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婓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酒,此蝸禍可除。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鶪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日,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于此。” 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御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里的這個故事,并認為九月九日登高喝酒,婦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干寶《搜神記》云:淮南全椒縣有一丁氏,嫁給同縣姓謝家,由于謝家是大富戶,她婆婆卻兇惡殘暴,虐待丁氏,強迫她干繁重的家務,經常遭到痛罵和毒打。丁氏最終忍受不住,在重陽節懸梁自盡。死后冤魂不散,依附在巫祝身上說:"做人家媳婦每天辛苦勞動不得休息,重陽節請婆家不要讓她們再操勞。"所以,江南人每逢重陽日,都讓婦女休息,叫做“休息日”。這位姓丁氏的婦人立祠祭祀,稱為“丁姑祠”。以后,每逢重陽節,父母們要把嫁出去的女兒接回家吃花糕;到明代,甚至將重陽節稱為“女兒節”。

漢劉歆《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呂后害死后,戚夫人的侍女賈佩蘭也被驅逐出宮,嫁給扶風人段儒,閑談時曾提到她在宮廷時,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酒,以辟邪延壽。

唐代詩人沈佺期《九日臨渭亭侍宴應制得長字》詩:“魏文頌菊蕊,漢武賜萸囊…,年年重九慶,日月奉天長”。

《舊唐書?王勃傳》記載:王勃的《滕王閣序》就是在重陽節這一天寫出來的。當時王勃的父親擔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視父親,九月九日路過南昌時,洪州牧閻伯嶼正在重修的滕王閣中宴請賓客及部屬,他想夸耀女婿吳子章的才氣,便事先拿出紙筆請賓客動筆作序,所有的賓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沒有人敢作。卻不料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于是毫不謙讓接過紙筆。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氣,立即派人在旁邊看王勃書寫,誰知道王勃才氣不凡,蓄積已久的心情完全發泄出來,文章越寫越好,當寫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詞句時,忍不住拍案叫絕!王勃從此一舉名震詩壇。

民間故事繼承了《續齊諧記》的故事梗概,再添上民間藝人想像創造的情節,又產生了很多重陽節傳說的異文。這里選擇了三則重陽節傳說異文展示給大家。

第一則:采自河南

很久以前,汝南縣有個人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著幾片地,安分守己的過日子。誰知天有不測風云,汝河兩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奪走了不少人的性命?;妇白訒r候曾聽大人說過,汝河里住了一個瘟魔,每年都會出來散布瘟疫,危害人間。為了替鄉民除害,桓景打聽到東南山中住了一個叫費長房的神仙。他就決定前去拜訪。

誰知他翻越了千山萬水,還是找不到仙人的縱跡。有一天,他忽然看見面前站著一只雪白的鴿子不斷地向他點頭,桓景走近前一看,鴿子忽然飛了兩三丈遠,落地后又不斷地向桓景點頭。就這樣,桓景跟著白鴿,終于找到了費長房的仙居?;妇白叩介T口,恭恭敬敬的跪了兩天兩夜。到了第三天,大門忽然開了,一個白發老人笑瞇瞇的對他說:“弟子為民除害心切,快跟我進院吧”。

費長房就給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讓他練習降妖的法門。有一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過來對他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害人。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說完,就用手招來一只仙鶴,把桓景載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鄉,就把費長房的話向大伙兒說了一遍。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就帶著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分給每人一片,讓瘟魔不敢近前。又把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說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當后,他就帶著降妖青龍劍回到村中,等著斬殺瘟魔。

不一會兒,汝河里狂風怒吼,瘟魔出水走上岸來。忽然抬頭看見人群都在山上歡聚,它便沖至山下,卻被酒氣及茱萸的香味嚇得不敢上前。一回頭,又看見桓景抽出寶劍,和瘟魔斗了幾個回合,瘟魔斗他不過,轉身就跑。桓景“嗖”的一聲射出了寶劍,寶劍閃著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釘死在地上

從此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襲了。人們就把九月九日登高避禍的習俗,一代代的傳到現在。

第二則:流傳在陜西關中一帶

說是很早以前,有個莊戶人家住在驪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過得也不錯。

有一天,這家主人從地里回來,半路上碰上個算卦先生,因為天快黑了,這先生還沒找上歇處。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個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個草鋪,讓妻子兒女都在草鋪上睡,自己陪著算卦先生睡在炕上,湊合著過。

第二天天剛亮,算卦先生要走,莊戶人叫醒妻子給先生做了一頓好吃喝,又給先生裝了一袋白蒸饃。算卦先生出了門,看了看莊戶人住的地方,叮嚀他說:"到九月九,全家高處走。

莊戶人想,我平日沒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處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說算命先生會看風水精通天文,說不定我住的地方會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處走一走吧,全當讓全家人看看風景。

到了九月九,莊戶人就帶著妻子兒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驪山高峰去游玩。等他們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沖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沖垮了。不大功夫,整個一條山溝都被泡了。莊戶人家這才明白算卦先生為什么讓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這事傳開后,人們就每逢夏歷九月九,扶老攜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傳到今。

第三則:吃重陽糕的傳說:

篇7

重陽節為何會有登高的習俗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有三種說法。一是登高避災,二是古人的山岳崇拜,三是登高“辭青”。

其一:登高辟邪氣

在我國的古代,有著重九一“陽”登勤之日,地氣上升,天氣下降的說法。而古人們為了避免接觸到邪氣,所以才在九九這一天登高以避邪氣。不過這一說法現在看實在有些不科學。不過,九九一般正值秋高氣爽的收獲季節,舉家出游、登高望遠在時令上是非常適宜的。

其二:登高山祈福

據《禮記·祭法》中有記載:“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古代人的生活環境比起現今要艱苦許多,最早時期人們的很多事物大都來自于才集合和狩獵,而山林中生長的各種植物和動物得以讓人類生存和繁衍。因此在古代,古人們對于山特別是高山是有崇拜的。因此在舅舅這一天登高山也是一種表達人們敬畏崇拜和祈福的一種行為。

其三:辭青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春季的踏青一說,實際上與之相對的還有秋季的辭青一說。據清代潘榮陛編撰的《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重陽)有治看攜酌于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

關于重陽節的經典故事

恒景除瘟魔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后來有一個叫恒景的青年利用茱萸葉、酒降魔,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恒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后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

白衣送酒

大詩人陶淵明酷愛,他辭去官職,回到家鄉柴桑隱居,在宅旁東籬邊種了許多,朝夕觀賞。陶淵明喜歡喝酒,可是因為家貧,時常缺酒。那年重陽,陶淵明在籬邊賞菊,卻沒有酒喝,不能一醉,他只得采了一把在手里,嗅嗅嚼嚼,聊以為遣。然而畢竟不能代酒,陶淵明正在百無聊賴的時候,忽然遠處來了一個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來的差人,特地送酒來給陶淵明的。陶淵明喜出望外,立即打開酒甕,對著開懷暢飲,盡醉方休。

長壽村莊

早在兩千多年前,漢代的應劭在《風俗通義》里記載:河南南陽酈縣(今內鄉縣)有個叫甘谷的村莊。谷中水甜美,山上長著許多很大的。一股山泉從山上叢中流過,花瓣散落水中,使水含有的清香。村上三十多戶人家都飲用這山泉水。一般都活到130歲左右,最低的也有七八十歲。漢武帝時,皇宮中每到重陽節都要飲酒,“云令人長壽”。

重陽公主

東漢安帝年間,宮中身懷六甲的李娘娘受閆氏所害,逃至洛陽以西伏牛山以南的重陽店。恰在農歷九月九日這一天生下一女,取名重陽女。李娘娘歷盡艱辛,慢慢把重陽女養大成人。誰知一年秋天,此地發生了一場大瘟疫,村里的百姓和李娘娘都未能幸免。李娘娘臨終前,把自己的身世告訴了重陽女,并把安帝贈送的玉佩傳給女兒,讓她找機會認祖歸宗,為她討回公道。

李娘娘死后,重陽女到處拜師學藝,立志斬除瘟魔,為母報仇。一位道人被她的精神所感動,精心傳授劍法,并密告瘟魔的四個弱點:一怕紅色,二怕酒氣,三怕刺激氣味,四怕高聲,讓重陽女來年九月九日瘟魔重現時見機行事,為民除害。第二年九月九日這天,重陽女組織附近的百姓登上云彩山,女的頭上插紅茱萸,茱萸果為紅色,葉子散發出一種怪味,男的喝酒,瘟魔一出現就齊聲高喊:“鏟除瘟魔,天下太平”。瘟魔見到紅色,聞到酒氣和怪味,聽到喊聲,縮成一團,重陽女一劍將瘟魔刺死。從此重陽店一帶百姓安居樂業,健康長壽。

篇8

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并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重陽節的起源故事是什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肯定對大家有所幫助。

重陽節的起源故事是什么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后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鄙纤?、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于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后出室暢游的春節,那么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重陽節習俗酒

九九與“久久” 同音,與“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酒的這一說法。歷史含義是:認為它是延壽,不老的美稱。

吃羊肉面

“羊”與“陽”同音,要吃白面。羊肉性溫,特別是冬季天冷時吃了防寒。秋天是羊兒最肥的季節,羊肉性暖,可以御寒。

吃花糕

重陽節敬老,登高以避災。 “糕”與“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的含義在里面,比較吉利。

喝清茶

吃的東西太多了必須進行一系列的消化過濾腸道,只有茶,健康,綠色飲料。

重陽節吃什么傳統食物重陽糕:此糕也稱菊糕、花糕、五色糕,是一種非常松軟類的糕點。因重陽糕的“糕”與“高”同義,所以人們就以重陽糕來代替無法登高的遺憾,這也漸漸成了重陽節的食俗之一。

酒:是重陽時節開得最絢爛的花,賞也是重陽習俗之一,而且重陽節乃是九月初九,九九等同久久,亦與“酒”同音,所以重陽佳節有飲酒的食俗。

羊肉面:不得不說,重陽節食俗很重寓意,羊肉面的“羊”就是與重陽的“陽”諧音,所以成了重陽的食俗,且面一定得是白面,因為白添一筆為百,百減一筆乃九九,既應了九九重陽,又有長命百歲之意。

螃蟹:重陽吃螃蟹是最好的時節,這時螃蟹又大又肥美,而且肉質細膩,富含高蛋白,可以有效補充多種氨基酸。重陽吃螃蟹自是要吃母蟹,母蟹蟹黃很多,肉多味鮮,想想都要流出口水來了。

篇9

五四班:李嘉威

輔導老師:趙秋玲

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早晨起來,我決定要為父母做些家務。

起床了,媽媽已經做好了飯,看著這些食物,我餓意大升,馬上開吃,貪婪地吃完后,忽然想起今早的決定。于是端起碗走向廚房。媽媽看著我的所作所為又驚訝又開心。

我撩起袖子,開始洗第一個碗。我先把碗拿起來,開開水,用洗潔精把碗搓呀搓,一會滑下來,一會滑下來,像一個頑皮的小泥鰍,想要逃過我的手掌。我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左手拿碗,右手沖洗,把碗洗得干干凈凈,給媽媽看,媽媽說我洗得很好,我聽了心里甜滋滋的!

篇10

尊敬的老教師們: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在重陽節到來之際,向你們表示最熱烈的節日祝賀!祝你們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合家歡樂!

當我們歡欣鼓舞的時候,我們會永遠記住那些為祖國作出奉獻的前輩;2010,也見證了我校的發展歷程,學校在教育教學中取得可喜的成績,多次受縣教育局、鎮黨委政府表彰獎勵,這是我校的驕傲,但我們應當銘記這里面滲透了你們----老教師的汗水和心血,你們無私,是我們工作中學習的榜樣;你們無畏,是我們面對困難時不竭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