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意范文
時間:2023-03-29 13:48: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原文: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篇2
一、初步感知詩意
從插圖入手感知詩意?,F行小語教材中,幾乎每首古詩都配有插圖,這些圖往往從某些角度揭示了詩意,教師必須充分利用“圖資源”。教學時,可先指導學生觀察圖畫,在觀圖中了解詩歌大意。如《游園不值》的插圖是詩人在春日去訪友沒碰上,卻見友人院內已是春色滿園,一枝紅杏探出院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明確:圖中畫的是誰?什么季節?他在干什么?看到了什么?將這些問題有機地聯系起來,就是這首詩要表現的基本內容。
從詩題入手感知詩意。有的詩題揭示了詩的基本內容,學生只要懂得了詩題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詩內容。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可引導學生先弄清“九月九日”“山東”“憶”等詞語的意思,這首詩的內容大體上就了解了。
從舊知入手感知詩意。學生學習過一段時間的古詩后,就會積累一些古詩的知識,這時教師就可以調動學生已有的舊知,促進對新授詩的感知。教師要善于尋找恰當的“知識??奎c”,如教學《泊船瓜洲》時,讓學生在初讀的基礎上,回憶以往學過的古詩,哪些詩的詩題與此詩相似,這樣的詩一般是寫什么的?猜想一下,要學的這首詩可能是寫什么的?
二、領悟古詩意境
動情。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動之以情,并通過自己動情激發學生動情,使學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響,一同進入或歡欣或傷感的情態。這就要求教師講課的語言、表情、動作等富于感情,切忌無動于衷地講解。有時,教師適當講述與所教古詩內容相關的故事,或讓學生背誦與教學內容相近的其他古詩,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情感。
入情?!叭肭椤北仨殹芭摹保處煈鶕渴自姷牟煌攸c,從具體的語言文字出發,啟發學生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感情。既要從一首詩的整體上去把握感情,又要體會詩中某些詞句的感彩。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既要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體會詩人如何借描寫江畔雪景,借歌詠垂釣“寒江”的漁翁,來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心情,又要抓住“絕”“滅”“孤舟”“獨釣”“寒江”等詞語仔細品味,體會詩人的感情和用詞之精妙。
篇3
這樣的結構模式的提出有兩個理論依據:一、它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認識的規律認為,我們認識事物一般總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這樣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從初步感知詩歌大意,到深入理解詩句,再到體味詩歌的藝術境界,符合人們的認識過程。二、它符合語文閱讀教學一般過程,即“從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到局部講讀加深理解,最后到總結課文整體研讀”。因而這種教學結構更符合語文閱讀教學的規律,更具有科學性,在教學過程中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知詩意。這是古詩教學的第一步,教師著眼全詩,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獲取全詩有關的概略性信息,初步地感知詩意。
1.從插圖入手感知詩意?,F行小語教材中,幾乎每首古詩都配有插圖,這些圖往往從某些角度揭示了詩意,教師必須充分地利用“圖資源”。教學時,可先指導學生觀察圖畫,在觀圖中讓學生了解詩歌大意。如《游園不值》的插圖是詩人在春日去訪友沒碰上,卻見友人院內已是春色滿園,一枝紅杏探出院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明確:圖中畫的是誰?什么季節?他在干什么?看到了什么?這些問題有機地聯系起來,就是這首詩要表現的基本內容。
2.從詩題入手感知詩意。有的詩題就揭示了詩的基本內容,學生只要懂得了詩題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詩內容。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可引導學生先弄清“九月九日”、“山東”、“憶”等詞語所指的意思,這首詩的內容大體上就了解了。
3.從舊知入手感知詩意。學生學習過一段時間古詩后,就會逐步儲備積累一些古詩的知識,這時教師就可以調動學生已有的舊知,促進對新授詩的感知。教師要善于尋找到恰當的“知識停靠點”,如教學《泊船瓜洲》時,讓學生在初讀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回憶以往學過的古詩,哪些詩的詩題與此詩相似,如《宿建德江》,這樣的詩一般是寫什么的?猜想一下,要學的這首詩可能是寫什么的?
對于小學生來說,初步感知詩意是學習一首古詩的起始,因而,其認識是粗淺的、表層的、概略的。這時教師應該允許“不求甚解”,不必提過高的要求,甚至對某些認識上的偏差,教師也可以暫時放一放,而在以下幾個環節的學習中再來解決。
二、解詩句。學生對全詩大意有了整體上的感知后,接下來可以指導學生學習詩歌的詞語和句子,通過對詩歌詞、句的進一步理解,深化對全詩的理解,糾正初步感知時可能出現的偏差,為體味詩情、進入詩歌意境做好準備。
解釋詩句要圍繞閱讀目標進行,因而首先必須明確閱讀目標。抓住詩歌大意,教師指導學生思維發散,引導學生提出疑問,最后師生共同確立閱讀目標。如《泊船瓜洲》的詩歌大意是詩人瓜洲夜泊時的所見所思,那么當時詩人看見的是什么呢?想到的又是什么呢?這樣一疑一思,詩歌的基本閱讀目標就明確了。
接著,教師就應該啟發學生在字里行間尋找答案。具體可以通過以下一些操作來完成:
1.再現形象。詩歌其實是以形象來說話的,讀詩也就是要把握住詩人創造的形象,再現于自己的頭腦之中?;痉椒ň褪墙處熤笇W生抓住關鍵詞句,通過想象實現語言符號到腦屏形象的轉化,如“一枝紅杏出墻來”、“草色遙看近卻無”等,可以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句表現的形象。
2.填補豐富。詩歌語言是凝煉的、含蓄的、富有跳躍性的,詩人也往往只擷取生活中美麗的“碎片”加工成詩,因而要再現詩歌形象,就要求讀者作必要的補充豐富。教師要指導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知識,把一些隱含在字里行間的內容挖掘出來,把“碎片”還原成完整的形象。如“松下問童子”,問的是什么?再如“獨釣寒江雪”,應是老翁獨自一人,在滿天雪中,在凄寒的江上垂釣,理解時需要作調整和補充。
3.聯想深化。聯想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進行理解的一種很好的方法。詩歌中的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就可以通過聯想讀到。如學生想象“四海無閑田”的景象后,接著引導他們聯想,按詩歌所描寫的,農夫們照理應該怎樣?按常理,農夫應豐衣足食,但詩歌最后卻寫“農夫猶餓死”,啟發學生通過對比,思考深化。
三、悟詩情。在逐一理解詩句的基礎上,學生的認識又較初步感知階段深化了。這時,教師應該及時地把學生帶回到全詩的把握上來,著重體會詩人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或明確詩歌所表明的道理。例如,為什么詩人在泊船瓜洲時會在內心問自己:“明月何時照我還?”這是怎樣的一種感情?為什么看到廬山千變萬幻的峰巒,詩人就會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他講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進一步探究,引導學生悟情明理,把古詩讀懂讀好讀活。具體可采用以下方法:
1.依“象”悟情。即引導學生以第二環節通過詩句的想象形象為基礎,進一步體驗象中之意、象中之情。學了“一枝紅杏出墻來”,教師可以讓學生體會,詩人為什么要特別描寫一枝紅杏?詩人看到這一枝出墻來的紅杏,是怎樣的心情?
2.讀誦深化。學生有了情感體驗后,立即趁熱打鐵,有感情地朗讀、甚至背誦詩歌,加深對詩人情感的體味。
四、入詩境。讀詩的最高境界是進入詩歌意境。這對于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是可以做到的,但教學中往往難以達到,這就直接影響了古詩教學的效果。進入意境就是引導學生真切地體驗詩人所創造的那個景象和情感水融的藝術境界,為之動情。如詩人為什么看到“春風又綠江南岸”,就會產生“明月何時照我還”的動情發問呢?進一步探究詩人眼前所見之景,和由此而產生的情是怎樣自然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讓學生體驗,這是怎樣的一個天地啊。在入詩境中我們可以借助以下一些方法:
1.朗讀入境。即借助朗讀想象悟情入境。
篇4
一、利用電教媒體,解題激趣
古詩的題目簡潔凝練,概括全詩的內容,破題方能入詩境。古詩的解題一定要新穎別致,引人入勝,充分激發學習興趣。因為濃厚的興趣是推進學生認真學習理解古詩的動力。教古詩時,恰當運用聲像媒體,從解題入手,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感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望廬山瀑布》時,緊扣題眼――“望”,可借助錄像創設情境。那凌空飛下,氣勢磅礴的瀑布,使學生頓生身臨其境之感。在紅日映照下,廬山上紫煙繚繞,宛如仙境;瀑布飛流直下,轟然作響。那色釋,那聲響、那形態、那氣勢、那魄力無不感人肺腑、撼人心魄。這樣用錄像生動再現廬山飛瀑,讓學生視聽結合,整體感知詩境、題目不解自破,為進一步學習古詩、領會詩意奠定了基礎。
在教學中,利用電教手段激發學生的思想感情,把學生融入到那種氛圍中,及時引導,破題釋疑。如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先播放錄像,激發學生的情感,以加深對題目的理解。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人們要在這天同全家人一起登高遠眺。而此時作者獨自漂泊他鄉,身邊又沒有一個親友,不能和家人團聚,悠長的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只好獨自一人登上高高的城墻,眺望遠方(家鄉的方向),那深邃的目光,流露出的是綿綿的思念,此時此刻,也許哥哥、弟弟們已登上山巔,頭上都插上了茱萸,在一起盡情地談笑,那爽朗的嬉笑聲在山谷間回蕩,不知不覺,兩行熱淚便滾落下來,一組組動人的畫面,使學生走進那種環境和氣氛之中,帶著感情去理解課題,加深了對“憶”字的理解。
二、利用電教媒體,創境悟情
古詩節奏明快,格律嚴整,意蘊深遠,充滿了韻律美和節奏美。教學時,若配以優美和諧的音樂,輔之以聲情并茂的朗讀,創設美妙的情境,則能幫助學校為迅速、深刻地感知詩文,體會作者蘊涵在詩中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反映的是作者依依不舍送別好友的情景:詩人和好友分手了,遠行的船越來越小,終于看不見了,留給詩人和遠行者的都是孤單的身影和依戀的心緒。教學時,教師播放李叔同填詞的《送別》曲,那悠揚纏綿的樂曲緊扣學生的心弦。當他們沉浸在哀婉的樂曲中時,教師隨著音樂有感情地朗讀全詩。這時學生的心緒已不知不覺地被教師巧妙地帶入詩境,在美妙的音樂聲中較為準確地感知到詩文的美妙,并產生進一步理解詩句的欲望,從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利用電教媒體創設情境,產生共鳴,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教《泊船瓜州》一詩,在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詩文、明白大意之后,為了更深地體會詩中意境,感悟詩情,教師可一邊播放《春江花月夜》樂曲片斷,一邊啟發學生大膽想象:詩人吟涌這首詩可能在什么時候?隨著深沉哀怨、悠揚婉轉的古箏樂曲的播放,學生被帶進一個明月皎潔的夜晚。學生一邊想象,一邊回答:詩人可能在想,家中的高堂雙親是否安康?妻子懷中咿啞學語的稚子是否會喊“爸爸”?房梁上呢喃的紫燕可曾筑巢孵卵?明月呀,什么時候在你的朗照之下與家人團聚呢?當學生想象的雙翼被鼓動之后,教師適時出示投影片:明月陪伴下,詩人佇位船頭,眺望江南,到處一片綠意。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整幅圖畫,把想象的重點定在一個“綠”字上:“看到這一大片綠,你想到了什么樣的景色?想到了學過的哪些詞句?”此時學生們的面前仿佛呈現出一幅花紅柳綠、草長鶯飛的江南春色圖;正是這江南明媚的春光,才勾起了詩人思鄉的情懷。這樣通過音樂渲染,以圖配詩,讓學生充分感知,想象理解,深入詩境。在美的意境中,學生的心與詩人的“心”碰撞,與詩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學生既在“境”中領悟了詩意,又在“境”中感悟了詩情。
三、利用電教媒體,破難釋疑
古詩的一字一詞都經過作者的千錘百煉,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詩教學中的難點。電教媒體能克服時空限制,通過形、聲、光、色等形式,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形象、具體的視聽信息,能幫助兒童理解古詩中的字詞句,化難為易。如杜甫的《絕句》中“窗含西嶺千秋雪”一句,“含”字用得十分絕妙。在教學中,教師播放緊扣作品內容和背景的錄像,學生就很好地理解了“含”字及這難以領會的詩句的意思了。
篇5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11―0073―01
古詩詞一般用字凝練,感情濃郁,意蘊深遠。一首古詩,寥寥數十字,詩人就會描繪出一種意境,或借事或借物抒發自己的情懷,學生理解起來往往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支離破碎的分析和指令性的包辦,讓學生一味地對詩句、詩意死記硬背,恐怕很難體會詩的韻味,領會詩人的寫作意圖。筆者認為提高古詩詞教學的質量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了解背景,理解詩意
如,李白的《獨坐敬亭山》一詩,這首五言絕句主要表現了詩人到大自然懷抱中尋求安慰的生活寫照。詩人為什么在這樣的季節有如此獨特的心理感受呢?其中的感情,學生很難一下子領悟出來。這時就應該讓學生去搜集、查詢作者的有關資料,讓學生搞清楚這首詩的寫作背景:這首詩作于天寶十二年秋游宣州時,距李白被迫于天寶三載離開長安已有整整十年時間了。長期的飄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詩寫獨坐敬亭山時的情趣,正是詩人帶著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與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懷抱中尋求安慰的真實寫照。這樣,學生了解了詩的寫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詩,就會水到渠成。不僅理解了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兩句詩句字面表達的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同時更加深刻地理解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凄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二、學會想象,體會感情
如,《楓橋夜泊》一詩,詩人張繼描繪了一幅“秋江夜泊圖”。詩人觸景生情,通過對江邊景物的描寫,表現他孤寂憂愁的情懷。教授這首古詩時,不僅要讓學生答得出“詩人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把詩人所描繪的意境想象出來。因此,教學時,教師可先給學生配上一段蘊含淡淡憂思的輕音樂,讓學生從“月落霜天”、“江楓漁火”中想象出事物的形象和色彩。通過想象,學生的頭腦中便會展現出一幅清冷凄涼的畫面。接下來,再從“烏啼”、“鐘聲”去想象當時的聲響:這清冷凄涼的境地里,只有烏鴉哇哇的叫聲和半夜里寒山寺敲鐘的聲音。在學生進入意境、意猶未盡的時候,讓學生把想象到的畫面畫下來,進一步感受詩人的感情。這樣,學生通過想象這幅“月落霜天”、“江楓漁火”、“烏啼”、“鐘聲”的“秋江夜泊圖”,就會如見其景,如聞其聲,就能很容易地體會到詩人那種孤寂憂愁的情懷。
三、加強誦讀,提高能力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誦讀的重要性。讀多了自然成誦,從而也就能夠更好地體會古詩的意義和感情,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指導學生朗讀時,首先應幫助他們確定感情基調,然后指導處理重音與節奏。確定感情基調要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進行,之后,再看哪些是表達這種感情的關鍵字,重音就可以落在這些字上。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詩。全詩充滿了喜悅、激動之情。起句與第七、八句節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緩,“忽傳”、“喜欲狂”、“即從”、“便下”讀重音。這樣朗讀抑揚頓挫,學生的感情自然便與作者的感情達成了共鳴。
篇6
1.復習有關“送別”“思鄉”的古詩詞,積累詩句,提高理解運用古詩的能力。
2.通過“送別”“思鄉”的古詩詞歸類,學習整合歸類古詩的方法。
3.通過誦讀“送別”“思鄉”的古詩詞,進一步培養珍惜友情、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課件、賀卡
【教學預設】
一、導入
知道剛才聽到的這首歌叫什么嗎?(送別)再過一個多月,大家就要離別母校,離別親愛的老師和同學了。一說到要離別,總讓人感到難舍難分。你們知道詩人離別時往往會干什么嗎?(寫詩)
二、復習回顧
1.送別意
師:是呀,“離別”是詩人們歌詠的永恒主題,詩人們書寫了大量的送別詩,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板書:送別)
大家還記得哪些關于送別的古詩詞呢?能背一背嗎?
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贈汪倫》唐·李白、《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芙蓉樓送辛漸》唐·王昌齡、《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宋·王觀、《別董大》唐·高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宋·楊萬里。
這些詩有課堂內學過的,也有課外積累的。從哪里可看出這些是送別詩呢?
①詩題:你真善于發現。一般情況,送別詩的詩題中往往含有送、別、贈字眼,以及送別的人。
②詩句:詩句中也有直接的提示(故人西辭、平明送客、又送君歸去等)
③詩意:那你知道詩人寫這些詩要表達的是什么嗎?比如說這兩首:
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贈汪倫》
看看這兩首詩,李白想表達什么?從哪里可以看出?
小結:是啊,送別詩的內容表達的是詩人與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所以我們把它們歸為一類。
2.思鄉情
過渡:同學們,“送別”是詩人們歌詠的主題,思鄉是詩人們歌詠的另一個永恒的主題。(板書:思鄉)那么你又積累了哪些表達思鄉的詩呢?
出示思鄉詩題:《靜夜思》《泊船瓜洲》《秋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夜書所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長相思》《憶江南》。
為什么這些是思鄉詩呢?
小結:這些詩都表達了遠在異國他鄉的游子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我們把它們歸為思鄉詩。
同桌相互背一背。
三、積累運用
第一關:詩句對對碰:
1.勸君更盡一杯酒,___________。(題目:___________詩人:___________)
2.風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題目:___________詩人:___________)
3.___________,天下誰人不識君?(題目:___________詩人: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不憶江南?(題目:___________詩人:___________)
第二關:是非辨辨清
1.“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痹娋渲械摹捌拮印敝付鸥Φ姆蛉?,全詩突出了一個喜字。( )
2.“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痹娙藳]有寫寫信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內容,只擷取家書就要發出時的這個細節,正顯出他對這封“意萬重”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唯恐遺漏了一句。( )
3.《贈劉景文》是一首送別詩,是詩人蘇軾送別劉景文的古詩。
( )
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痹娋渲袥]有錯別字。( )
第三關:快樂填填看
出示練習紙,學生自行填空后校對。
課件一:教師結合視頻敘述:在寧靜的夜晚,一位久別家鄉的詩人,望著皎潔的月光不禁吟起了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課件二:“鐘靈毓秀、山搖地動、只爭朝夕、隔墻有耳、數不勝數、重見天日、山清水秀”,這七個成語中藏著王安石的一句詩,是鐘山只隔數重山。它的題目是《泊船瓜洲》。詩的最后兩句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你知道這首詩中哪一個字用得最傳神?為什么?
課件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詩圣”杜甫的作品,詩中描繪了詩人聽到河南河北被官軍收復,不禁大喜若狂,遂生青春做伴,乘舟返鄉的遐想。于是詩篇就有了第三聯:“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做伴好還鄉。”詩人把內心的狂喜之情,作了進一步的渲染與升華,從而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思鄉之情。
課件四:《泊船瓜洲》王安石的鄉愁是融于滿目的春色之中,(春風又綠江南岸);《靜夜思》李白的鄉愁是由皎潔的明月喚起的;《秋思》張籍的鄉愁是由蕭瑟的秋風引起;《長相思》中,詩人納蘭性德所描寫的關外將士的鄉愁卻是由北方的風雪勾起的。
師:可見,同是表現詩人的思鄉懷親的思想感情,所借的景是不同的。
四、拓展寫話
過渡語:同學們,再過一個多月,我們也將離開我們生活六年的母校,告別朝夕相伴的同學,走向初中生活,讓我們也來寫幾句。
出示:1.在這依依惜別之際,給哺育我們的母校、親愛的老師或朝夕相處的同學寫上幾句臨別贈言。你可以適當引用一些詩句加以表達。
先出示,你可以用上下列詩句: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
2.再過二十年,也許我們同學天各一方,每個人也有了不同的家,也許你的家在繁華的大都市,也許你的家在偏僻的小山村。也許你會想起家鄉,想起兒時的同學、老師和母校。請你選擇恰當的詩句把你的思念寫下來。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寫后交流,相互讀讀修改。同學們可以保存作紀念,也可以送給老師或同學。
五、欣賞歌曲
同學們,古詩詞語言簡潔,意義深厚,不僅可以吟誦,還可以歌唱。
(欣賞古詩視頻歌曲:明月幾時有)齊唱古詩。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主要復習了送別詩、思鄉詩。根據內容分,還有山水田園詩、愛國詩、哲理詩等,如果你能把小學生必背的80首和書本上學過的古詩詞進行分類,再背下來,肯定會終身受用的。
板書:
篇7
關鍵詞 多媒體教學;計算機技術
就電教媒體在初中教學中所發揮的作用,談談個人的幾點淺見:
一、運用電教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英語教學效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多媒體以其特有的聲、光、形、色的特點,所展現的信息看得見又聽得到,并且形式活潑多樣。它能引導學生在接近真實的語境中開展聽、說、讀、寫的練習,使學生的各方面綜合能力得到訓練。同時,電教多媒體圖文并茂,豐富多彩,具有生動形象、直觀趣味等特點。它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他們旺盛的求知欲和強烈的獵奇心理,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教師還可以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練習,加深了對知識的鞏固應用,加大了教學容量,使課堂教學密度增加,從而解決了英語教學中許多重要的問題。把單純的聽覺為主的英語課變為視、聽、思結合,動腦、動手相結合,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提高了課堂效率。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知識結構新、變法快、應用廣、效率高等特點恰好能彌補舊式教學的不足。它能將重難點一一呈現,并且任意調用、反復重現,避免了教師對重難點繁瑣的板書與講解。教師可精講多練,加快課堂節奏,為知識點的操練、鞏固騰出時間,加大課堂訓練的密度,提高課堂效率。
二、利用多媒體電教,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面對21世紀社會的發展需要,中學數學教學在使學生學好基礎知識的同時,必須著眼于學生素質的發展,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提高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養成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并具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質基礎。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十分必要。
傳統的教學方法一般是教師認真講解,仔細分析,學生規矩聽講,這樣的課堂缺乏創新意識,也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在大力提倡發展素質教育的今天。這些教學模式顯然有些落后了。這就需要教師運用各種方法啟發學生,使學生勤于思考,勇于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學會自己思考,學會創新,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掌握數學知識,并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利用多媒體電教,能將學生的思維過程和動畫演示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同進也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實際問題與一元一次方程”的探究3中,教師在講解后,可以讓學生編一道比賽積分的實際問題,要求以10支隊各比賽22場,勝一場積3分,負一場積1分為條件。學生好自然就聯想到電視上的足球比賽和CBA比賽。引發了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學生提高了創新能力時,也滿足了學生的成就感。
三、運用電教媒體,創設詩境,感知整體美
篇8
關鍵詞:含蓄婉曲 比興物象 景象 動作對象
古代學者早就發現了王昌齡詩歌的含蓄美,明代胡應麟在《詩藪》中說:“少伯深厚有余,優柔不迫,怨而不怒,麗而不”。①但是王昌齡如何創造出含蓄委婉風格,古人并沒有歸納總結出來。今人對此作了進一步的探討,如畢士奎總結了王昌齡詩歌的三種含蓄表現方法:“烘云托月,以彼寫此”;“語近義遙,以淺藏深”;“不著一字,以無勝有”。②問題是其他詩人也用這些含蓄抒情方法,為何王昌齡能用同樣的方法創造出比別人更為含蓄的意境?
筆者認為王昌齡在各種含蓄抒情手法里鑲入比興物象,將含蓄抒情手法與比興物象巧妙地結合起來運用,才取得了更勝一籌的含蓄效果。
古詩中的比興物象由來已久,《詩經》創造了以鳥為中心的比興物象?!冻o》發展出了以“香草美人”為中心的比興物象。而陶淵明著重開創了以、飛鳥等田園物象為中心的隱士比興物象系列。
比興物象原本使詩歌更加含蓄,但是在長久經驗的累積下,比興物象所表現出的固定意蘊反而成為詩歌意旨明顯的表現了,“詩中經常出現的具有象征性的景物會引發人們習慣的聯想和固定的情緒”。③所以有的詩人熱衷于創造出新的比興物象來表達更為含蓄的意蘊,如李商隱獨創了許多比興物象。有的詩人則在運用方法上大加功夫,將比興物象運用得更為圓融無跡。
唐詩中運用比興物象的方式可以分為三種:一種在通篇為比的詩歌中運用,如張九齡的《感遇?其二》全詩借橘發微;一種是在部分用比的詩句中運用,如“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另一種只將比興物象鑲入詩中,如“楊花落盡子規啼”句,將子規這一比興物象融入了景象當中。其中將比興物象鑲入詩歌是最含蓄最巧妙的方法。
王昌齡成就在于將傳統比興物象融入詩中的技巧達到了了無痕跡的境地,創造出了含蓄婉曲的詩歌意境。王昌齡主要用了兩種方法將比興物象融入詩中:一種是化比興物象為景象,一種是化比興物象為動作對象。
一、化比興物象為景象――情景交融的深化
化比興物象為景象的手法,是以情入景手法之一。因為比興物象具有深刻的含義,因而這種方法會使詩歌情感比一般的情景交融更加蘊藉含蓄,因而可以說是情景交融的深化。如陶淵明的《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薄啊笔前练庞谇锼母邼嵵ā!帮w鳥”雙翅凌云,是自由的象征。陶淵明在他的籬笆下只輕輕地摘一朵,然后抬頭看看飛鳥,就輕松地成了文學史上著名的高潔隱士形象。這舉重若輕的美妙意境全靠化用比興物象的高超手法。
王昌齡的詩中也化用了許多比興物象。如《芙蓉樓送辛漸二首》其二:
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云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月是高度情思化的物象,暗喻著作者清明潔白之心。因而“寂寂寒江明月心”這清寂的景象不單純是送別時的場景,還蘊含著作者與友人的純潔友誼。李商隱的“碧海青天夜夜心”顯然受了王昌齡此詩句的影響,但王昌齡的詩句更形象、更蘊藉,就在于詩人將比興物象“明月”化為了景物。
比興物象是傳統情感的積淀實體,它本身就是具有一定意蘊的可視性的事物。比興物象化為詩歌的景象,使詩歌既有深邃的情思,又有優美的畫面感,情與景得到了高度凝聚融合。
如《芙蓉樓送辛漸二首》其一最后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壺”。是從古詩“清如玉壺冰”化用而來,但比古詩更好。原因是少了一個“如”字,將事實的陳述變成景物的描寫,比興物象“冰心”化為了一個冰清玉潔的完美形象。又如《送別郭司倉》中:“明月隨良掾,春潮夜夜深”的明月是寄予了作者之心、之情的明月。“明月隨良掾”就是我心隨良掾,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掛念之情。這與李白《聞龍標左遷遙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具有異曲同工之妙,而王昌齡的詩句更含蓄、形象。原因也在于王昌齡只是描寫了一幅景象,將比興物象化用為景象,而李白采取了直接敘述的方式。
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與王昌齡的《送魏二》一樣地運用了襯托的手法,這兩首詩都想象對方思念自己,以此來襯托自己對對方的思念。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送魏二》)
但王昌齡的詩明顯地更含蓄、更優美,除了王詩在第一聯用以情入景手法而王維用直接敘述筆法外,另一原因就在于王昌齡在第二聯用了化比興物象為景象的方法。王維的“兄弟”們登高遍插茱萸時突然感覺到“少一人”,那么接下來很自然便是思念這個缺席的人??梢娡蹙S這首詩的含蓄主要是靠截斷情感的流向來完成的。王昌齡詩中的“瀟湘”二字自舜帝二妃之后便一直是文人喜用的語象,多為思念的意思。猿聲向來就有“猿鳴三聲淚沾裳”的悲切,文學作品中的猿鳴一般為悲傷的代名詞。瀟湘本就是多情之地,更何況在瀟湘的月光之下,聽著悲切的猿鳴聲,那思念之苦自是不言而喻了。王昌齡詩歌的情感蘊含在他營造的情境里面,在比興物象的里面、背后;而王維的情感在詩外,這種區別不得不辨。
王昌齡將比興物象化用為景物的方法運用到極致的當為《送李十五》:
怨別秦楚深,江中秋云起。天長沓無隔,月影在寒水。
王昌齡他自己在《詩格?十七勢》的謎比勢中進行了解釋。這首詩除第三句外,句句都用了比喻的手法。用秦楚之遠比喻別怨之深,這是明喻。用江中忽起之秋云比喻行人的不可復歸,這是暗喻。用月影在水比喻兩人似近實遠,即夢中相見但醒來卻相距萬里,這也是暗喻。兩個暗喻都是情景交融的情景描寫句,了無痕跡地化用了比興物象入景,所以當時有的讀者不明這兩句詩意。
總體上講,王昌齡化比興物象為景象的手法比較成功,取得了異常含蓄的效果。用房日晰先生的一段話來作結就是:“善于融情于景,用客觀景象把主觀情感嚴嚴實實地包藏隱蔽起來,他的情緒在詩歌里是絕不外露的?!雹?/p>
二、化比興物象為動作對象――動作的微妙意味
除了將比興物象化用為景象之外,王昌齡還將比興物象化為人物的動作對象,使比興物象巧妙地融入詩里,既不影響人物動作的刻畫,又寄寓了深刻的含義。如《長信秋詞五首》其一: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這個身處金屋的女子,夜深人靜,她卻臥在床上毫無睡意,只能聽著似乎永遠也滴不完的漏滴之聲。夜間躺在床上聽各種聲響這是很平常的生活場景,但通過王昌齡的描寫我們可以體會到這個宮女深深的寂寞。原因就在于“清漏長”這三字,漏是中國古代用來計時的工具,亦即時間的象征。漏聲綿長就說明這個宮女覺得時間流逝得太慢,也說明了她內心的無聊、寂寞、空虛。全詩的主旨靠比興物象“清漏”得以顯示。
人物情感是隱藏的,比興物象是顯在的。比興物象成為人物的動作對象后,就寄寓了人物的隱晦情感,也就是說比興物象成了虛擬人物情感的顯性代言體。因而讀者往往讀到比興物象時才真正明白虛擬人物的真實情感,形成了委婉蘊藉的效果。《西宮春怨》是將比興物象化用為動作對象的最典型代表。
西宮夜靜百花香,欲卷珠簾春恨長。斜抱云和深見月,朦朧樹色隱昭陽。
珠簾欲卷而未卷、云和斜抱而不彈,說明了這女子毫無心緒。她抱著云和眼睛卻望著月亮,以及朦朧樹色隱住的昭陽宮。昭陽宮是漢宮殿名,是受寵者趙飛燕姊妹所居處,也即是皇帝常住之處。因此只有讀到這個女子所望的對象――昭陽宮時,我們才會明白這個女子無心無緒的根結乃是癡心望幸。這首詩的弦外之音全靠這女子所望對象――昭陽宮才體味得出來。所以李瑛《詩法易簡錄》說“夜靜不寐,但望昭陽樹色,不言怨而怨自深。此詩品格最高,神韻絕世?!雹荨安谎栽苟棺陨睢本褪窃谟谧髡咔擅畹貙⒈扰d物象昭陽宮作為這個女子的所望對象,讓昭陽宮――比興物象所蘊含的深意來為女子代言。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由于王昌齡將比興物象化用為人物的動作對象,將情感蘊藏在比興物象之中,與一般作家描寫動作含蓄抒情相比,情感又多隔了一層。一般作家情感的表達是:情感動作。王昌齡則是:情感動作對象(比興物象)。章培恒先生注意到了王昌齡詩歌的這種特點,他說王昌齡“善于提煉情思和物色,并把兩者凝聚為鮮明的一點,凝眸注目處言語無多,而神情畢現。”⑥“物色”即是動作的對象(比興物象),“情思”是虛擬人物的情感,“把兩者凝聚為一點”就是將情感蘊藏在動作的對象之中,“凝眸注目”即人物的動作。也就是說通過動作描寫將人物內在的情思寄寓在物色當中。虛擬人物的情感寄寓過程是:情感――動作對象(比興物象)。而讀者閱讀文本時理解情感的過程是:動作對象(比興物象)――情感。
一首詩歌的抒情方式不管怎么含蓄委婉也要有直接表述的成分,直接表述的多少取決于作者技巧的高超,關系到作品含蓄的程度。王昌齡詩中運用的比興物象蘊含了詩人及虛擬人物的情感,因而直接交待比較少,顯得更含蓄委婉。盛唐詩人劉方平《春怨二首》其二是首較好的閨怨詩: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這首詩和王昌齡的《西宮春怨》一樣寫的也是春恨,寫得委婉含蓄,特別是“梨花滿地不開門”是成功的含蓄描法。但是作者直接交待的成分比較多,“無人”、“淚痕”、“寂寞”、“春欲晚”這四個詞直接交待了這個宮女的孤獨、傷春之情。
王昌齡詩歌沒有其他詩人宮怨詩中的眼淚,更沒有作者的評述,只有肢體動作和視線動作及動作的微妙對象――比興物象,其余的讓讀者自己去領會。
王昌齡刻畫人物動作的手法主要存在于他的七絕宮怨詩,這種詩歌有兩個情感主體,一是作者自己,另一個是虛擬人物。其他作家同類題材的詩歌隱藏的是自己的情感,但虛擬人物的情感的描寫還是直露的。而王昌齡在詩中不僅隱藏了自己的情感,就連他筆下的人物情感也是隱藏的。因而顯得比其他一般作家的同類詩歌更為含蓄委婉。
能夠像王昌齡這樣細致地刻畫人物動作的詩人確實少有。他所要表達的情思全都蘊含在他描寫的人物動作及比興物象中了,這使得他的詩歌具有極大的視覺效果,讓讀者領會到了電影一樣的視覺藝術。作者的筆觸就像導演的鏡頭一樣,他敏銳地抓住那些泄漏人物微妙心理情感的動作及比興物象,帶領讀者閱覽作者的意圖。而人物的動作就像導演精心安排的演員的表演,只不過在王昌齡的詩中沒有臺詞,在這里臺詞也成了累贅。
通過上面的分析論述,我們可以看到將比興物象的化用與其他含蓄抒情手法結合起來取得含蓄蘊藉的效果是王昌齡詩歌的抒情特點。因而在王昌齡的詩歌中那些能統領全詩的詩眼往往是比興物象,是名詞。而其他作家詩歌的詩眼多是動詞。
可以說王昌齡的詩歌是含蓄中的含蓄,委婉中的委婉。將情感蘊藏在比興物象中,讀者需要層層剝筍樣地追尋作者的真意。所以陸時雍在《詩境總論》中說他的詩:“襞積重重,使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惜后人不善讀也。”⑦宇文所安也說在王昌齡的詩中:“被隱藏的只是基本情境或意旨。復雜性常呈現為情緒的模糊性。”⑧房日晰先生亦如是說:“不能僅憑直接感受,而要分析詩里描寫的情景,仔細地揣摩和尋繹詩人的感情意向,反復地咀嚼和品味,才能真正體會全詩的意蘊。”⑨
這些評價都注意到了王昌齡詩歌比一般詩人更含蓄的意蘊,但是只有明人黃克纘、衛一鳳在《全唐風雅》中說到了含蓄的真正根結:“唐七言絕句當以王龍標為第一,以其比興深遠,得風人溫柔敦厚之體,不但詞語高古而已。”⑩我們且不管他的評比標準是否客觀,而他說的“比興深遠”實在是抓住了王昌齡含蓄抒情的關鍵,巧妙地運用比興物象是王昌齡含蓄抒情的特點。
注釋:
①胡問濤,羅琴校注.王昌齡集編年校注.巴蜀書社,2000年版,第202頁.
②畢士奎.試論王昌齡七絕的美學特征.內蒙古師大學報,1994年第3期,第63、64頁.
③趙佩霖.興的起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8頁.
④房日晰.唐詩比較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84頁.
⑤胡問濤,羅琴校注.王昌齡集編年校注.巴蜀書社,2000年版,第97頁.
⑥章培恒,駱玉明.中國文學史.復旦大學出版社,第64頁.
⑦胡問濤,羅琴校注.王昌齡集編年校注.巴蜀書社,2000年版,第388頁.
⑧宇文所安.盛唐詩.三聯書社,2004年12月版,第121頁.
⑨房日晰.唐詩比較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90頁.
篇9
1 教讀經典詩文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睂W生對經典詩文產生畏難情緒很多是因為不會讀,讀不懂。因而教給學生誦讀方法是培養誦讀經典詩文興趣的根本。
1.1 讀準字音
多數經典詩文年代久遠,與當代小學生的生活差距很大,再加上文言文與現代漢語的差別,字的讀音和意思小學生比較生疏,容易讀錯,影響了誦讀的流暢性,無疑增加了學生誦讀的難度。要降低誦讀的難度,激起他們對經典詩文的興趣,必須首先指導學生讀準字音。
如學生對《弟子規》中, “撻無怨”的“撻”、“斷機杼”的“杼” 等字的讀音比較生疏,多次讀錯,影響了誦讀的流暢性。盡管“素讀”法倡導“放聲讀,能成誦;重記憶,輕講解?!钡桥龅竭@種情況,我會著重指點,教學生查字典讀準字音,有時還通過小故事理解詞義,幫助學生掃除字詞障礙,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詩文,只有這樣才能敲擊學生誦讀經典詩文興趣之門。
1.2 畫面感知
一首好的詩就是一幅絕佳的畫,正如常言所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根據古詩的這一特點,我根據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悟詩的意境,描繪其景象。如在教鄭板橋的《竹石》一詩時,在學生理解了詩意后,讓他們大膽地發揮想象,每人畫出一幅“青竹圖”,青翠的巖竹躍然紙上,此時無聲勝有聲,堅韌頑強的巖竹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我還利用多媒體電教手段,集文字、圖形、影像、聲音、動畫于一體的多媒體在輔助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的和要求,把抽象而又隱含的詩意以動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再現當時的歷史畫面,帶學生走進詩人所處的情境中去感悟,讓學生在情景交融的環境里欣賞詩歌,感悟、體會詩歌所蘊涵的人文美。
1.3 身教感染
羅曼.羅蘭說:“要撒播陽光在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币獙W生對古詩文感興趣,那么首先教師要豐厚自己的詩文底蘊,提高對古詩文教學價值的認識,教師自己要多讀古詩文?!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能讀千賦,則能為之”,教師倘若能隨口背誦許多古詩文,就能感染學生,學生就自然而然對古詩文感興趣了。
1.4 古文今讀
1.4.1 在舞蹈表演中品味詩情。在哲學家,美學家的眼中,舞蹈藝術已經升化為一種生活,甚至生命的藝術。在文學家眼里,詩其實就是生命,是人的生命中那個最美、最真的化身。在經典詩文的誦讀中,何不把兩者合二為一呢?我做過這樣的嘗試:《靜夜思》《春曉》《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詩篇已經進入音樂課本。我先讓音樂老師教會學生唱,再請藝術老師教學生舞蹈。在優美的旋律中,學生通過肢體語言感受到了《靜夜思》中,游子強烈的思鄉情感;《春曉》中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之情;《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月光下廣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間來回馳騁的開闊空間,進而感受到了詞人的豁達胸襟、樂觀情調。
1.4.2 在旋律中誦讀激發興趣。這種誦讀方法的靈感來自我班學生的古詩改詞:《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蚊子咬,買來殺蟲劑,蚊子死多少。”我聽起來覺得很有意思,決定讓學生給他們喜歡的歌曲填古詩詞。根據詩歌表達的不同情感選擇不同的旋律。如《江南漢樂府》“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辈捎玫男墒恰洞禾煸谀睦铩?;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辈捎玫男墒恰缎“撞恕贰捎谒械慕o旋律改詞用是都是學生平時熟悉的、喜歡的、會唱的歌曲,所以孩子們在誦讀吟唱古詩的時候興趣盎然。
1.4.3 在誦讀中配上動作感受詩文意境。
把每首古詩文都編成舞蹈搬上舞臺表演難度很大,但如果把舞臺搬到教室,搬到課堂,在誦讀中配上舞蹈動作,孩子們讀古詩更有興趣,對古詩的理解更深,背誦起來更容易。如教學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蔽易寣W生根據自己感受的“好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野徑”“江船”“紅濕”“花重”等意境,在誦讀時配上自己認為合適的動作。盡管孩子們的動作不盡相同,但他們情緒高漲,在比劃中讀,在讀中比劃,把詩人春一般的喜悅心情表現出來了。
2 營造誦讀經典環境
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書香的熏陶。只有通過閱讀積累,才能“厚積而薄發”。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教室是學生學習的搖籃。創設一個充滿書香的閱讀環境顯得尤為重要。我努力讓班級成為學生誦讀經典詩文的樂園。
2.1 建設書香班級
建設書香氣班級,我先是創建班級圖書角。讓班級充滿書香,首要條件是要擁有足夠的圖書,為此,我讓學生保證人手一冊圖書,把自己已經看過的圖書捐出來,先是自己帶頭,捐了十多本圖書,不到一周的時間,我班的圖書角擺滿了四層圖書。同時,我們還在書柜上貼上了“我讀書,我快樂”的小標語,讓小小的書柜鮮活起來了。其次是在教室四周的墻壁上貼一些關于讀書的名人名言。如“讀書破萬卷,下筆有神”、“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腹有詩書氣自華”、“讓讀書成為終身的必需,讓讀書成為永遠的習慣” 等經典詩句,讓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受到感染。三是在教室后邊的“學習園地”欄里,展示學生的作文,繪畫等優秀作品。四是教給學生“插針讀書”的方法――早午晚誦讀。每日用早餐課前十分鐘時間讀詩詞解詩詞;下午上課前抽十分鐘吟誦,晚上在家抽十分鐘鞏固誦讀。通過加強了書香班級的建設后,我發現課余時間,班里不再那么吵鬧了,更多的是看到同學們流連圖書角旁。
2.2 開展實踐活動
篇10
一、興趣為起點
古詩詞文字簡潔而意境深遠,表面看來枯燥而乏味,學生覺得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因此在默寫時常出現寫錯別字的現象。如:“白云生處”寫成“白云深處”,表面看來是由于不解詩意所造成的,其實這部分學生往往是因為對古詩學習缺乏興趣才導致學不扎實。
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筆者認為可從新穎的導入形式入手。
古詩詞教學的導入可采用圖畫導入、音樂導入、故事導入等。
如學習《山行》,先出示深秋那火紅的楓林圖,讓學生說說看到畫面的感受,或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畫面,繼而話鋒一轉:唐代大詩人杜牧,也來到了這里,也被這里的美景所吸引,他揮毫作詩一首并名垂千古,想知道他是怎么寫的嗎?這樣一來,學生學習這首古詩的興趣大增,對古詩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也已潛移默化。
古詩詞多數是可以吟唱的,如果講課開始先播放一段本詩詞的歌曲,無疑會使學生對學習文本產生興趣。如著名語文教師張租慶在執教《憶江南》時,課前就讓學生欣賞了陳俊華演唱的《憶江南》DVD配樂風光片,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全部的注意力。
現行蘇教版教材有一大亮點,那就是根據古詩詞的內容及寫作背景編寫了“文包詩”的故事。如第五冊教材中的《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將王維寫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過程和詩句含義以故事形式出現,學生學習時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對詩意的理解也頗為輕松。
即便不是“文包詩”的形式,有的古詩也可以以故事導入,如學習《楓橋夜泊》,可以這樣導入:“唐代有一位名叫張繼的詩人,遠離家鄉,孤身在外,轉眼已是一個深秋的夜晚,寒霜滿天,客船上的他寒冷而寂寞,只有遠遠的漁火和岸邊的楓樹與他作伴。這樣一個孤獨清冷的夜晚,詩人張繼在客船上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楓橋夜泊》。”這樣的導入就在講課一開始即將學生帶入了詩的意境,學生學習起來便會有身臨其境之感。
二、情左境右重體驗
“喜怒哀樂皆文章”。古詩詞里的每一字都包含著作者深切的情感體驗。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詞以境界為上?!逼鋵嵐旁娭骋膊⒉贿d色。
如何在教學中使學生真切體驗詩詞的情感和意境呢?以下幾種做法可供參考。
1.抓詩眼
《楓橋夜泊》一詩主要表達了詩人孤獨寂寞的愁思,而詩眼就是一個“愁”字。殘月、寒霜令人愁,江楓、漁火令人愁,烏啼和夜半鐘聲更是讓人愁上加愁。本課的板書即可以“愁”為中心,四周書寫“月落”、“烏啼”等詞并配以適當的簡筆畫,“愁”在輻射,萬事俱“愁”,學生也會受到感染并體會到詩人遠離家鄉親人,睹物而傷的情感。
2.品標點
再說張祖慶老師執教的《憶江南》,在品讀文末“能不憶江南?”一句時,張老師問:這一句如果叫你加標點,你想加什么標點?學生有的說加感嘆號,因為這樣讀起來一定更有深深的懷念的感覺。也有學生說可以加省略號,讀起來更加意味深長。還有學生說可把感嘆號和問號一起加,表達了贊嘆和反問雙重情感。接著,張老師又說明了為什么國學大師給這一句加標點時加上的是問號,并進一步進行品讀訓練?!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樣一來,學生從一個小小的標點中感受到作者懷念江南美景的情感。
3.重想象
古詩的意境有時可以通過學生的想象予以再現,如數年前筆者在教學《夜宿山寺》時,為了讓學生體驗到樓的高和危,筆者讓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范讀課文,雖然沒有配樂,但學生仿佛置身山頂危樓。當筆者讓他們睜開眼睛談談感受時,有的說:我覺得自己仿佛要從山頂摔下一般;有的說:我好象聽到了仙人的笛聲;有的說:我覺得自己一伸手就能摸到云朵,一抬手就能摘到星星;還有的說:我看到月宮里孤獨的嫦娥了……這一環節雖然只有幾分鐘,卻讓學生也做了一回具有奇特想象力的小李白。
4.促表達
為了讓學生和詩詞文本進一步情融境合,拓展與表達是必不可少的。表達的方式是多樣的,誦讀、敘述、繪畫、歌唱……其中,誦讀和敘述主要體現在課堂上,敘述可分口頭敘述和書面敘述,即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文本含義,學生對文本體驗的獨特情感必然會滲透其內。而繪畫和歌唱則可以留到課外。正如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樣,學完古詩詞可讓學生為詩配畫,也可讓學生給詩選曲,力求能契合詩意。同時也可以這種形式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的方式找兩首與所學詩詞意境相近的詩詞,增強了積累又促進了表達。而這種開放活躍的作業形式必然是受學生歡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