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秋天范文
時間:2023-03-26 09:22: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詩歌秋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山的 那邊
天空 醉紅了 臉
握著歲月的筆
秋風
把那些墳頂的 萋萋茅草
當成了 宣紙 的平面
肆意瘋狂地書寫
陌 路 人 生
路邊簇擁的狗尾巴草
迎風 挺不直胸
卻
高昂起頭
就象蕓蕓眾生中
努力掙扎的
你 我
風霜也好
風景也罷
不嘗嘗 怎么知道
酸
甜
苦
辣
請別為我們太過擔心
在這條荊棘的路上
至少
我們已經
篇2
by Ellen Robena Field
Golden and red trees
Nod to the soft breeze,
As it whispers, "Winter is near;"
And the brown nuts fall
At the wind's loud call,
For this is the Fall of the year.
Good-by, sweet flowers!
Through bright Summer hours
You have filled our hearts with cheer
We shall miss you so,
And yet you must go,
For this is the Fall of the year.
Now the days grow cold,
As the year grows old,
And the meadows are brown and sere;
Brave robin redbreast
Has gone from his nest,
For this is the Fall of the year.
I do softly pray
At the close of day,
That the little children, so dear,
May as purely grow
篇3
大樹用粗壯的手臂掠過頭發,
留下來的是秋天這個音樂家。
沙沙沙,
落葉如雪花般落下來,
在遼闊的大地上跳舞,
仿佛大地就是它的舞臺,
落葉為秋天這個音樂家跳了一段優美的舞。
篇4
此句出自辛棄疾的《丑奴兒》,意思為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呀。全詞為: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點評:這首詞是作者閑居上饒時的作品。通篇言愁。通過“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 表現了作者受壓抑、遭排擠、報國無路的痛苦,也是對南宋朝廷的諷刺與不滿。上片說少年時登高望遠,氣壯如山,無愁說愁,是詩詞中常見的文人習氣。下片轉入而今,轉折有力,不僅顯示時間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經歷。在涉世既深又飽經憂患之余,進入“識盡愁滋味”的階段。所謂“識盡”,一是愁多,二是愁深。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說,有的不便說,而且“識盡”而說不盡,只能“卻道天涼好個秋”了。比之少時的幼稚,這或許是老練成熟了。其實,“卻道”也是一種“強說”。故意說得輕松灑脫,實際上也難以擺脫心頭的沉重抑塞。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關鍵詞:格式塔原則;《天凈沙·秋思》;意境
中圖分類號:H2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4-0253-02
一、總述
近年來,隨著語言學的逐漸興起,認知語言學也越來越受到眾多語言研究者的關注。我國學者對其研究也如火如荼,大量認知語言學著作問世,研究領域迅速向相鄰學科擴展。包括認知心理學在內的許多學科都成為其研究對象并對其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1912年格式塔心理學興起于德國,由德國心理學家韋特墨、考夫卡、苛勒等提出,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案袷剿笔菍Φ挛腉estalt的音譯,意譯為“完形”,表示統一的、具有不同部分分離特征的有意義的有機整體,因此,格式塔理論也常被稱為“完形理論”。格式塔理論主要有整體性、閉合性及異質同構性等,目前國內有很多學者將這些原則運用于翻譯、美學、詩學等,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二、理論
(一)整體性
格式塔心理學派最顯著的特點是注重整體概念,主張整體大于部分之和[1],整體性原則。格式塔學派否定元素主義簡單相加論,認為對各個部分所進行的分析不能解釋整體所具有的某些特征。[2]整體必然具有一種個體不具備的因素——格式塔質。這種能保證整體固有性質不變的第七種因素在格式塔理論中就被稱為“格式塔質”。
(二)異質同構
自然界中的事物同人一樣具有表現力,這種表現力的基礎就是力的結構。格式塔心理學認為,這種力的結構之于自然界,如同力學的“場”之于物理,決定著心理的運動方向,運動過程和運動結果。人看到物體后,大腦會自發的將其力的結構與人感情中力的作用相比較、對應,從而在生活實踐中找出與之相對應的情感,并借此表現。如人看到垂柳就有悲哀之感,這并不是因為它從形態上像人,而是柳枝低垂的形態、柔軟的枝條和隨風擺動的樣子使人想到了一個悲哀的人的外形。柳樹的外貌同一個人悲哀時垂頭喪氣、無依無靠的的樣子所展現出來的力的結構相一致。異質同構原則賦予事物本身所不具有的感情特征,基于此許多詩人借物抒情。
(三)閉合性
人在認知過程中,由于“完形壓強”的存在,迫使大腦皮層活動,把看到的不規則、不完整的現實事物“完形”成一個理想的完美的事物。這是格式塔理論中的另一個核心原則——閉合性原則。如人們看到一個不完整的三角形,通常會在知覺中把它恢復成為一個完整的三角形或梯形。這一原則指出人腦在“反映”客觀對象的過程中所具有的“藝術化”傾向,它是創造性心理機制產生的源泉,而意義空白或者意義的不確定正是人的心理機制進行完形閉合的重要前提和條件。
三、分析
《天凈沙·秋思》全文僅5句,但是卻描繪了12個意象。這些意象看似是孤立,實則不然。作者雖然僅是并列放置了這些意象,但讀者內心存在的“完形壓強”卻會自發的將這些零碎的景物拼成一幅完整的圖景。第一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枯藤纏繞著古樹,書上落著烏鴉;第二組是由近及遠的排列:近處的橋、橋下的水和水邊的人家;第三組則是由遠及近的排列,彎彎曲曲的古道和在上緩緩而行的瘦馬,其中加入了西風這個意象,更具跳躍感;最后是正在下落的夕陽和行走在天邊的離鄉人。運用整體性原則能剛好的理解作者的感情。
第一組意象中“枯藤”是在深秋時節才會出現的景物,而“樹”和“鴉”雖然不是秋季所獨有,但與枯藤并列,前面又沒有限制詞,則根據關聯準則,讀者自然也認為是深秋時節的景物?!翱荨弊贮c出了秋天萬物枯萎,百物蕭殺的天景。“老”本是用來形容老人風燭殘年。中國自古有落葉歸根的說法,作者獨自一人在外遠游多年,思鄉之情溢于言表,在異鄉看到此景,感觸愈深。且人若“老”就已近人生盡頭,正如一到“秋”一年也即將結束。由一年結束影射一生完結,悲涼之情油然而生?!盎琛弊謩t更是精妙,它不僅可以指時間,與前文一年、一生相照應;還可指人到黃昏;更可以指烏鴉的精神狀態。通過并列三個毫無生機的景物,暗示秋天的蕭索與冷清,心境的凄苦與悲涼,這感情則是任何一個單獨的景物所無法表達出來的。
第二組意象則一掃前文的蕭條。“流水”暗示附近必有“人家”,建在“流水”之上的“小橋”又給人以無盡的想象空間?!靶颉敝霞瓤梢匀藖砣送?,川流不息,一副繁榮的生活之境;又可以空無一人,加之橋下“流水”,給人以蕭索破敗之感;更可以有人憑欄眺望,思念未歸之人。水邊安靜獨立的“人家”既可以炊煙裊裊,又可以有農人“帶月荷鋤歸”,一副恬淡愜意的村野生活展現在讀者面前。這組意象與上文意象并不連貫,但“完形壓強”會迫使讀者尋找關系:承接上文,抒發悲情?!傲魉钡牧Φ膱D示是從家而出,這與作者離家遠游的圖示一樣。且“流水”向下的力與作者窘迫的生活一樣,異質同構更顯作者孤單、落魄之情。
第三組意象最突出的是“瘦馬”,側面暗示了游子離家之間之長,旅途之艱辛?!肮诺馈苯涍^多年的風雨侵蝕,也是一副荒涼破敗的景象,李白詩《憶秦娥》中“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抒發的亦是此感?!拔黠L”并不是指從西邊吹來的風,而是指秋風。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之義篇曰:“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是故木居東方而主春氣,火居南方而主夏氣,金屬西方而主秋氣,水居北方而主冬氣?!薄耙魤m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李白《憶秦娥》)中正是因此而以西風代秋風。這組通過并列三個意象,雖是寫路、寫馬,但實際上是在寫人,以物襯人,更顯荒涼。
第四句中“夕陽西下”雖然與秋無直接聯系,但夕陽已近黃昏,一年四季中的秋季正是由盛夏向寒冬的過渡時期,在時間軸上,二者的相對位置是一樣的,所抒發的感情也相差無幾。因此,“夕陽”意象所抒發的感情在此處就可以確定為悲涼、落寞。且“夕陽西下”過程中力的圖示是向下的,與人到遲暮健康狀況走下坡路一樣。以物寫人,借物抒情,異質同構原則使表面上毫無關系的二者相結合。
末句既是寫人,又是寫己?!皵嗄c人”與“天涯”意象組合就表現游子離家,思念故鄉的感情。思鄉之情正是這首詞的“格式塔質”,它建立在部分之上,存在于整體之中。這也正是元素主義簡單相加論不能解釋的。
四、結語
中國古詩詞大都講究意境,借景抒情是主要的抒情方式,基礎則是異質同構原則。當自然界中“力的圖示”與人的感情的“力的圖示”相一致,作者便可以更好的抒情。而若要探索作者所抒之情,則必須在閱讀詩詞的基礎上整體把握作品,綜合運用格式塔原則細致探索?!短靸羯场で锼肌分校髡咄ㄟ^描寫了一系列的景物,營造了一個凄涼、蕭殺的悲秋之景,借物抒情,將在外漂泊的羈旅之人的思鄉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參考文獻:
篇6
1、身材天賦。身材除了身高,還有身體協調性,身體的爆發力。
2、田徑天賦。田徑天賦是指速度和彈跳。
3、頭腦天賦。頭腦是說反應能力和隨機應變能力。
4、心。心在這里說得就是上進心和忍耐的能力。
一個人除了有籃球的天賦這種先天能力外,還要有后天的鍛煉:
1、身體鍛煉。做一些鍛煉身體肌肉的訓練和四肢協調能力訓練。
2、田徑鍛煉。田徑鍛煉一般是跑步和彈跳。在跑步過程中,做完熱身運動后,多訓練速度,同一段路程使用計時的方法。
3、頭腦鍛煉。與同伴相約訓練傳球拋球接球的鍛煉,鍛煉接球的反應能力。
篇7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那樣長的榜紙,竟單單容不得不下他“張繼”二字!
本來預期的結局不是這樣的。本來也許會有插花游街,馬蹄輕疾的風流,有衣錦還鄉、袍笏加身的榮耀。然而,縱然寒窗十年,瓊林宴上,卻依舊沒有他一角席次。
那就離開吧!踏上一扁小舟,船沿著夜色悄然行駛著。
夜色凄然,人睡了,月睡了,甚至連云也睡了。可唯有他——落第者張繼輾轉未眠,且愈加清醒著,這是一個寡歡的夜,那么,請容一個落魄的士子盡情放縱他的憂傷!
月兒西斜,倚著浮云冷冷睥睨著這個世界;世界遠處傳來嘶啞的鳥啼,是烏鴉,仿佛也在嘲笑落第者的狼狽,既然無眠,又何必倚枕?他推枕而起索性將目光投往夜空。星子亦如寒霜,稀稀疏疏,清冷凄然,霎時陰翳了雙眼。
窗外,江上漁火二三,他們或許在捕魚?或蝦?他不得而知,他只知道工作至少還有收獲的幸福,而他既沒有酣眠的權利,工作的歡樂也不需于他。
驀地,遠處傳來幽幽的鐘鳴,是寒山寺的用驚世的“夜半鐘”么?鐘聲貼切水而來,記記撞在心中,正中要害,他取出紙筆,那三十二個字早已分明凸顯: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篇8
家里的日常用品和糧食都是火車站發的,每個月火車站的送貨員都會來一次,把這些東西送來。
菜在鍋里啪啦啪啦作響,跟燒柴禾的聲音一樣,雖然每天都聽四遍,但是聽見了還是會抖一下。最后一聲啪啦聲響完,父親推門而入,照例把工具箱和紙燈籠往門邊一靠,坐在木凳上,我迎面遞上一根白毛巾,父親一擦,變戲法似的成了黑毛巾。
姐姐盛飯,我把紙燈籠提到后院挨著菜園的小花叢,把里面的螢火蟲尸體往下倒?;ㄩ_得很絢爛,可是花底下的土里不知有多少螢火蟲的尸體。
晚上吃過飯西邊只剩下一抹夕陽,洗過碗天已經要黑了,父親又捉了一燈籠螢火蟲準備帶我起竹林砍竹子。
天完全黑掉是我們上路了。
父親三斧頭下去后,把竹子往前面一推,十幾米的高竹子就倒下了。竹子落地時碰到了其他竹子,站在竹子頂端的鳥兒一聲恐懼的慘叫,飛走了,仿佛再也不回來。
砍下的竹子就放在林子里,明天下午再來運。
篇9
關鍵詞:單元結合 意境整合 語言空間-心理結構-物理空間模式
一、引言
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以維臺墨于1912年發表題為“似動的實驗研究”的論文為誕生標志,亦稱完形心理學,主張用“格式塔(gestalt)”(即整體)的觀點研究心理現象(kohler,1967)。核心理論是“異質同構”,指在任何情況下,真實的知覺不是盲目地與其相應的心理過程結合,而是在本質的結構特征內的同類連接(koffka,1935)。異質同構不僅為各個領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而且還解釋了人的審美經驗和現實世界之間的關聯,但它忽視了社會歷史因素和現實世界對人的情感活動的影響?;诖耍疚脑噲D從格式塔心理學角度、“異質同構”這一空間維度,提出“語言空間-心理結構-物理空間”模式,為理解《天凈沙·秋思》的空間語義提供新的視角。
二、相關研究回顧
維臺墨在實驗中發現格式塔的性質不在部分,而在主體之中,所以分析部分不能解釋全體的性質(轉引自wolfgang kohler,1967)。這作為格式塔心理學的第一個重大發現引起了各個領域專家的思考和研究。文學藝術方面,姜秋霞(1999)、姜秋霞和權曉輝(2000)及孟瑾和馮斗(2005)討論了格式塔的意象在文學作品中的應用及其價值。對《天凈沙·秋思》的研究多在譯文對比和翻譯策略方面(殷召榮,2008;江媛,2008),劉麗(2009)簡要探討了《天凈沙·秋思》的意境之美。但以上研究均未實現格式塔心理學與文本的結合。本文將從格式塔心理學角度,通過單元結合和意境整合兩個方面探尋這首小令的語義空間,提出“語言空間-心理結構-物理空間”模式,從而更好地理解《天凈沙·秋思》的空間語義。
三、《天凈沙·秋思》的空間語義
(一)單元結合
格式塔心理學中的結合表示單獨的視覺單元完全契合在一起。這可以使原來并不相干的視覺形象自然而然地關聯起來,從一個視覺語義延伸到另一個視覺語義。本小令前句可分解為九個單元: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它們的性質、形象各不相同,意義也是分離的。作者分別在中心語的前面加上相同語義色彩的修飾語(人家除外),疊加結合起來,中間不插入任何連接詞,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個獨立的單元,卻給讀者以觀看幻燈片的視覺效果。從“枯藤”到附著于上的“老樹”再到歸巢棲息于樹上的“昏鴉”,由外向內描寫了一個相互關聯且有序的整體——暮秋環境這一靜的界域(靜域)。功用上的聯絡拓展了單元語義的空間容量,不是之前的那個獨立單元在讀者的知覺中的對應物?!靶蛄魉思摇边@三個單元給人以溫暖、親切之感,迎合了詩人此時思念家鄉的心情,詩人用明朗的色調再造一重動的界域(動域)。而“古道西風瘦馬”則展現了一個色彩慘淡、氣氛陰郁的動態環境。后兩小句是一明一暗的兩種動域和第一小句的靜域結合在一起,形成對照。不僅如此,詩人此時遇見的“人家”與其所處的環境也形成對照,這使情更悲、景更哀。“夕陽西下”和前面的單元景物一樣繼續鋪排,但此單元帶來了色彩上的豐富性。這無疑增強了視覺上的格式塔效果,可見這里不僅增加了一個單元,更重要的是創造了一種氣氛。格式塔心理學認為“基-形關系(figure-ground relation)”是“形(figure)”由于其自身特點,而依賴于其所在之“基(background)”;“基”相當于一個結構,“形”載于其中,因而受其制約(koffka,1935)。至此,詩人所做的“基”的工作已完成。“斷腸人在天涯”是整首小令的點睛語,道出了詩人極致的悲苦和孤獨,該小句在“基”的背景下充當了“形”的角色,從而達到了“形基”結合。形基現象在表達了詩人的羈旅之愁、傳達了本小令的中心語義的同時,還提供給讀者以廣闊的想象空間。我們發現這樣的單元結合、界域融合所達成的相符不僅僅是能指與所指事物之間的一一對應,而且“所指”使其語義更加飽滿、使空間更富整體感、和諧感,實現了語言空間和物理空間的最佳融合。
(二)意境整合
孟瑾(2005)認為從格式塔心理學角度看,整體意象又稱為格式塔意象,它以篇章為載體,接近于意境。整首小令是客觀對象和主觀感情的結合,其中客觀對象由多個個體意象組成,但其形成的意境又超越意象之外,這一點和格式塔意象不謀而合。格式塔心理學認為整體不是部分的簡單相加,個體性質的結合不代表整體的性質。本小令由兩個句子組成,前句包含九個詞語,每三個構成一個小句,每一小句即自成一幅場景,這一場景并非詞語的簡單疊加而成,一字一詞均代表一個意象,這些意象看似離散,但作者在每小句后做押韻處理:鴉ya、家jia、馬ma,使整個描寫不但形合而且音合,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空間意境。詩人緊扣“秋思”,并置七個靜態的個體意象:“藤、樹、鴉、橋、人家、道、馬”。如果說前句寫景,那么后句則是著眼于“斷”字抒情,描繪“夕陽西下”和“斷腸人在天涯”這兩個動態意象,并注意以“下xia”和“涯ya”收尾,與前句保持音韻上的一致。前后銜接連貫,前句除“人家”以外,作者均采用修飾語+中心語結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古+道、西+風、瘦+馬)。通過這一結構中的修飾語:“枯、老、昏、小、流、古、西、瘦”,作者將自己的人生經歷投射到景物上;后句與前句情景交融,形成映襯,突顯了詩人此時四處漂流、無處落腳的悲苦。王國維(2003)在《人間詞話》中寫道:“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內”指情,“外”為景,他認為“情”“景”兩個元質構成了“境界”??梢?,情景乃創造意境的必要條件,前者直抒胸臆,后者創造氣氛,兩者結合組成了格式塔意象。本小令的意象傳遞如下:
境:一個秋天的傍晚,寥無人煙,詩人身旁只有馬兒陪伴,且無寄宿之所。
情:“斷腸人”是全詩的詩眼。詩人此時只身在外、孤苦無助,心中充滿了對家鄉的思念和對自身處境的無奈。
意境:在一個凄涼的秋天的傍晚,詩人滿腹辛酸地走在古道上,身邊只有一匹瘦弱的馬兒陪伴,秋風瑟瑟,連烏鴉也歸巢棲息,而自己卻漂流無所,心中的疾苦悠然而生。
詩人用這種凄美的意象:枯藤、老樹、昏鴉(其中“藤、樹、鴉”是物理世界中真實存在的事物,分別被賦予了“枯萎的、僵老的、已經歸巢的”精神世界的意義,映射出自己此時此刻的心情,形成了客觀的境、主觀的情達到傳情造境的效果,完整地再現了《天凈沙·秋思》的意境。語言結構、心理結構和外部事物完美契合,其空間語義遠在意象之上。同時,還賦予了詩句本身極大的整合空間,給身處物理空間的讀者以豐富的想象空間,這樣語言空間和物理空間通過心理結構這一媒介在意境中得到完美的融合。
四、結語
本文通過單元結合和意境整合探討了詩人通過外在事物表達內在情感而呈現出的凄涼清冷的意境,化抽象的語言為直觀的意象,并提出“語言空間-心理結構-物理空間”模式,為探尋《天凈沙·秋思》的空間語義提供一定的參考。該模式可以簡單圖解如下:
心理結構
↗(知覺、情感)
語言空間 物理空間
(詩句語言) (現實世界)
……
在理解詩句的空間語義的過程中,讀者不是將詩句語言直接轉換成現實世界的直接對應物,而需通過自身的情感知覺加工這一中介過程,從而形成一個三角圖示。這樣,詩句的語言經過詩人的個人情感這一心理結構的融合而可能與物理空間形成一對多的對應關系,變得復雜,給讀者以豐富的想象空間。這一模式體現了詩句語義空間理解上的靈活性。
參考文獻:
[1]江媛.“歸化”“異化”理論下的《天凈沙·秋思》英譯文賞析
[j].安徽文學,2008,(8).
[2]劉麗.別有詩情畫意生 此處無思勝有思——淺談馬致遠《天凈
沙·秋思》的意境[j].資治文摘,2009,(7).
[3]姜秋霞.文學翻譯中的審美過程:格式塔意象再造[j].外語與外
語教學,1999,(12).
[4]姜秋霞,權曉輝.文學翻譯過程與格式塔意象模式[j].中國翻譯,
2000,(1).
[5]孟瑾,馮斗.古詩格式塔意象和意境的傳遞[j].外語學刊,2005,
(4).
[6]殷召榮.從形合、意合看古詩增譯——個案分析《天凈沙·秋
思》[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5).
[7]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8]kurt koffka.principles of gestalt psychology[m].great
britai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td,1935.
篇10
流程之一:變構重組,感知意象
詩是一門“吟詠性情”的個人化的藝術,聞一多曾形象地說:“詩是被熱烈的情感蒸發了的水汽之凝結?!痹姼璧恼Z言、句式常常是陌生化的非常態的,而陌生化的非常態的語言、句式恰恰是詩人一種個性化的表達,詩歌之情恰恰存乎其中。在何其芳的詩中,非常態的句式也就是句子的變構現象是很多的,例如《季候病》中“我郁郁的夢魂日夜縈系?誰的流盼的黑睛像牧女的鈴聲呼喚著馴服的羊群,我可憐的心?”的詩句,《感嘆》中“不管外面的呼喚草一樣青青蔓延,手指一樣敲到我緊閉的門前?!彼麄兂B的表述應該是:“我日夜縈系的郁郁的夢魂?誰的像牧女的鈴聲呼喚著馴服的羊群的流盼的黑睛,我可憐的心?”、“不管外面像草一樣青青蔓延的呼喚,手指一樣敲到我緊閉的門前。”如何讓學生從這種反常態的表達中領悟到詩意,走進詩人的詩意情懷?
筆者認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是一種比較巧妙的解讀詩歌的策略,也就是對原詩的句子進行變構重組。筆者在執教何其芳的《秋天》時就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對原詩進行變構重組:
自由朗讀詩歌,說說詩中的農民、漁夫、牧羊女眼中秋天的景色有何不同?請仿照例句說說他們對秋天景色的印象。提示:把景物放在句末。例如:
農民說:秋天是清晨滿披著的露珠
漁夫說:秋天是向江面撒下圓圓的網的冷霧
牧羊女說:秋天是在蟋蟀聲中更寥闊的草野
然后筆者出示學生變構重組的詩作,讓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
秋天
農民說:
秋天是清晨滿披著的露珠,
秋天是飄出幽谷的伐木聲。
秋天是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
秋天是竹籬間肥碩的瓜果。
秋天是棲息的農家。
漁夫說:
秋天是向江面撒下圓圓的網的冷霧,
秋天是收起青鳊魚似的烏柏葉的影子。
秋天是蘆蓬上滿載著的白霜,
秋天是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
秋天是游戲的漁船。
牧羊女說:
秋天是在蟋蟀聲中更寥闊了的草野。
秋天是更清洌了的溪水。
秋天是何處去了的牛背上的笛聲,
秋天是何處去了的滿留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
秋天是牧羊女夢寐的眼神。
該問題設計既讓學生感知了詩中的意象之美,又讓他們體驗到詩歌再創作的快樂。這種再創作的過程就是變構重組的過程。這過程中,有些看似無關緊要的詞會被學生刪去,看似可前可后的詞語的順序會被重新調整,學生尚不知在重構中詩的經脈俱損,詩的情趣已索然無味了。
流程之二:變構重組后句子對照,感悟意境
王榮生教授非常強調讓詩歌閱讀回歸到“詩性閱讀”,他認為“詩性閱讀就是尊重詩歌特質的閱讀,尊重詩歌的情感情緒、想象性、象征性、超現實性?!彼榔屏私庾x詩歌的玄機,我們可以把詩歌的構成要素當成是解讀詩歌的解剖刀。而詩歌語言、句式的陌生化非常態化的變構恰恰是詩歌的一個特質。抓住這一特質,筆者讓學生把詩變構重組前后句子進行對照,感悟詩歌的意境。
先感受那些被他們刪去了的看似可有可無的字詞:例如震落、丁丁、用背簍來裝、因枯涸見石。顯然詩句“震落清晨滿披著的露珠”中的“震落”、“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中的“丁丁”是不可以刪去的,聯系上下文得知這里的震動來自空谷間伐木聲強有力的回響,“震落”二字在這里有以動寫靜之妙,寫出秋晨在滴落的露珠中醒來時靜謐的氛圍?!岸《 倍峙c“震落”有異曲同工之妙,以有聲來襯無聲,寫出秋天“空山不見人,但聞伐木聲”的寧靜。再看“用背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句中“用背簍來裝”這組詞語,他極富表現力和畫面感??吹健坝帽澈t來裝”腦海里會浮現喜慶的豐收場景,富有動感。他寫出了收獲之盛,收獲之喜悅,收獲之滿足,也寫出了收獲之忙碌。還有“因枯涸見石更清洌了的溪水”中“因枯涸見石”字面上是說水少,其實以水之少來襯托周邊的寧靜,連溪水也停止了吟唱。總之這些詞語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何其芳筆下的秋天充溢著喜悅、靜謐、幽遠之美。
接著來感受那些變構重組后的句子:把原句“向江面的冷霧撒下圓圓的網”與改句“向江面撒下圓圓的網的冷霧”進行比較。孤立靜態地看這兩個句子,這兩句子是不分伯仲的,江面都給人一種煙籠霧罩的迷蒙之感,但是文字是活在情境里的,脫離情境的文字是不具言說的能力。結合詩的語境,我們發現兩句話中的敘事者是不同的,前者是農民,與下面文脈是相通的;而后者是冷霧。而且前者農民視線中的景富有動態的變化之美,輕搖小槳的漁夫迎著一江的寂靜和冷霧,把網拋撒了出去,那網如花般綻放在水氣氤氳、朦朧的江面上,接著慢慢地消失在輕波微瀾的江面上。他收起的網里沒有魚兒,有的是游戲的心情。這樣的勞作是閑適的,充滿詩意的。而后者就沒有這種傳情達意的效果。另一句是“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改成了“何處去了牛背上的笛聲”,顯然前一句“何處去了”放句末,語氣弱化了,是一種充滿思念深情的、源自心靈深處的尋問,而后者“何處去了”放句首,語氣語調強化的變成了一種充滿敵意的盤問,顯然和詩中這位有著夢寐般眼神的牧羊女是不符合的,秋在牧羊女的眼里是恬靜、甜蜜的。
流程三:變構重組后結構對照,體會詩性
詩樂是同質的。詩歌重章疊句的結構有一唱三嘆繞梁之美,音樂也有一種回環往復、余音繞梁之美。詩的節奏是音樂的,也是語言的,她有傳情達意的效果。這首詩歌變構重組后結構基本沒有大的變化,唯一不同的是重組了以后每節詩下面都少了一句類似的話:秋天棲息在農家里、秋天游戲在漁船上、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這種疊式的復沓歌詠結構很顯然是不能消失也不能調換的。這三句話類似音樂中一唱三嘆,而且前兩次的詠嘆是為迎接抒情主人公牧羊女的到來,讓她在一片恬靜、閑適和欣悅中悄然而至,靜靜地追憶那一段笛聲相伴的日子。這首詩其實言說的就是詩人20歲那年某一天的心境,是他經歷了愛情風暴之后,一切痛苦和煩惱都化為了最甜美的回憶的時候從心靈里靜靜地流出來的。他在《夢中的路》中說這是“最后給我留下一片凄清又艷麗的秋光”。朱光潛曾說:“詩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從時間與空間中執著一微點而加以永恒化與普遍化。”何其芳讓瞬間的情感成為了一首永不凋零的最美的詩。這種連續反復的句法結構在為我們演奏著一曲脈脈深情的歌。這種詩歌結構其實由來已久,早在《詩經》里就已經成形。例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他有很強的秩序感和韻律感,而且能強化抒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