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美祖國的詩詞范文

時間:2023-03-20 03:24: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贊美祖國的詩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贊美祖國的詩詞

篇1

關鍵詞:初讀詩文精讀課文研讀詩文

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所選入的古詩詞,其內容健康,語言優美,學生學習這些古詩不僅可以了解到我國古代的一些社會情況,而且能夠學習古人的優秀品質,還能使學生感受到祖國山河的秀麗壯美,從而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那么,怎樣來學習古詩呢?

一、初讀詩文,了解作者

詩讀百遍,其義自明,其情自見。誦讀古詩方法很多,分自讀、對讀、群讀,又可分為默讀、聲讀等。多讀,可以讓學生把握詩詞的內在節奏。節奏是古詩詞的生命,讀詩的過程也是欣賞詩歌的一種過程。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化為心中之本。整體朗誦詩歌的過程中,由于現代文和古文之間的不同,首先要引導學生讀準每個字,每個詞的讀音,例:《回鄉偶書》中“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現在“衰’’讀“shuai",但古讀應該是“cui”,古讀音更能押韻,更能體現古詩的韻律美。

二、精讀課文,了解詩意

讀通古詩后,就要了解這首詩的意思,在語文課本中,古詩詞都會有注釋,將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詞翻譯出來。這時,我多半希望學生采用小組合作或個人發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讓讓學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師在旁適當點撥即可。還可以鼓勵學生借助古漢語詞典,去自己翻找。這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習能力,有很大幫助。

三、研讀詩文,體會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學階段學習的古詩詞中,有不少的古詩詞,它們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達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別"主題來說,有李白的《贈汪倫》,寫汪倫以歌聲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對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廣陵》,寫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長江之水喻友人之間感情綿綿不絕;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維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達對友人離去的傷感之情。這些都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作者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再比如:翁卷的《鄉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張志和的《漁歌子》等為我們描繪出風景優美的田園風光,表達出對大自然、對勞動人民的贊美。同樣是寫景詩,不同的是李白的《獨坐敬亭山》,不僅寫出了敬亭山秀麗的風光,其中“盡’’、“孤獨"、“有”等詞又體會出詩人無比孤寂的心情。從背景資料當中,我們知道李白才華橫溢,青年時雄心壯志,無奈朝廷黑暗,世態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讀時要讀出壓抑孤獨的心境。

(2)想象力的培養

亞里士多德說過:“想象力是發現、發明一切創造活動的源泉。"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善于創造就必須善于想象。想象力對于一個人的重要可見一斑。古詩詞具有簡潔、篇幅短小而意蘊豐富的特點,學生要充分了解詩中意境,詩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補充和領悟,去聯想、補充和創造,以構想詩詞中的畫面。例如:《江上漁者》學習古詩后,請同學們想象在波濤滾滾的江面上,捕魚人冒著生命危險,打撈鮮美的鱸魚,使人不由對捕魚人產生同情與憐憫。

(3)課外拓展的必要性

從最簡單的詩句“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

撥清波”開始,我就引導學生通過畫畫的方式,來理解詩句。自居易的《憶江南》我搜集一些江南美麗風光的圖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嘆下,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為何難忘江南,從而讀出對江南的贊美。

送別詩我通過讓學生講述與朋友離別時的故事和心情,來體會朋友間依依不舍得離別之情……古詩詞雖然離我們很遠,但古人的心情與感受無不包含在這短小精煉,意味悠遠的詩文中,只有貼近我們心靈的詩句才是千古名句,我們也只有用自己的生活做比照,才能更好的理解詩文。

總之,古典詩詞是我們偉大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優秀古詩詞是小學教育的重要資源,優美的詩詞,深刻的內涵,高遠的意境,流傳的佳句,精湛的語言,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教師只有重視古詩詞的教學,?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正確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學有效的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才能使學生熱愛古詩詞,熱愛祖國優秀的文化,引導學生去發現它的美,欣賞它的美,享受美感的體驗,以此豐厚孩子們的人文素養吧!

參考文獻:

[1]《遼寧教育》

篇2

一、初讀詩文,了解作者

詩讀百遍,其義自明,其情自見。誦讀古詩方法很多,分自讀、對讀、群讀,又可分為默讀、聲讀等。多讀,可以讓學生把握詩詞的內在節奏。節奏是古詩詞的生命,讀詩的過程也是欣賞詩歌的一種過程。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化為心中之本。

二、精讀課文,了解詩意

讀通古詩后,就要了解這首詩的意思,在語文課本中,古詩詞都會有注釋,將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詞翻譯出來。這時,我多半希望學生采用小組合作或個人發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讓讓學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師在旁適當點撥即可。還可以鼓勵學生借助古漢語詞典,去自己翻找。這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習能力,有很大幫助。

三、研讀詩文,體會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學階段學習的古詩詞中,有不少的古詩詞,它們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達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別"主題來說,有李白的《贈汪倫》,寫汪倫以歌聲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對已感情之深;有白的《送盂浩然之廣陵》,寫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長江之水喻友人之間感情綿綿不絕;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維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達對友人離去的傷感之情。這些都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作者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再比如:翁卷的《鄉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張志和的《漁歌子》等為我們描繪出風景優美的田園風光,表達出對大自然、對勞動人民的贊美。同樣是寫景詩,不同的是李白的《獨坐敬亭山》,不僅寫出敬亭山秀麗的風光,其中“盡’’、“孤獨"、“只有”等詞又體會出詩人無比孤寂的心情。從背景資料當中,我們知道李白才華橫溢,青年時雄心壯志,無奈朝廷黑暗,世態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讀時要讀出壓抑孤獨的心境。

(2)想象力的培養:亞里士多德說過:“想象力是發現、發明一切創造活動的源泉。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善于創造就必須善于想象。想象力對于一個人的重要可見一斑。古詩詞具有簡潔、篇幅短小而意蘊豐富的特點,學生要充分了解詩中意境,詩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補充和領悟,去聯想、補充和創造,以構想詩詞中的畫面。例如:《江上漁者》學習古詩后,請同學們想象在波濤滾滾的江面上,捕魚人冒著生命危險,打撈鮮美的鱸魚,使人不由對捕魚人產生同情與憐憫。

(3)課外拓展的必要性

篇3

關鍵詞 初中語文 古詩詞 教學

作為詩的國度,古典詩歌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古典詩歌在語文教學內容中占據著一定的比例,學習古典詩歌能夠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豐富博大,能夠讓學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缎抡n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然而實際教學中古詩詞教學現狀顯得沉悶而單調乏味,教學方法單一,重記憶輕朗讀,重背誦輕品味,優秀的古詩詞往往被教學得“面目可憎”。學生對古詩詞興趣不高,只為應付考試死記硬背,甚至產生反感厭惡心里。教師教學也很頭疼,常常忙于檢查背誦、默寫、改錯的循環,其結果就是師生學習古詩詞陷入“想說愛你不容易”的尷尬狀況。本人結合多年的教學,摸索和總結借鑒了一些古詩詞教學方法,供同仁參考。

一、做好導引 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何讓孩子對詩歌產生興趣,這是詩歌教學的一個基本著眼點。1.做好作者簡介、詩歌寫作背景簡介工作,突出重點、把握亮點吸引學生,如在學習陸游的《游山西村》這首詩時,介紹陸游六十年作萬首詩,學生發出驚嘆,借此師生共同吟誦學過的陸詩名句,教師再補充介紹“陸游一生戎馬倥傯驅敵衛國,文武雙全,我們學好他一首詩是不是很好做到?學生紛紛表示同意。由此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2.古代的“詩”和“歌”是連系在一起的,詩是心靈的歌唱,是情感的自由渲泄,古人悲歡離合,總要吟詩以歌,至今也有許多詩詞傳唱不衰。如在學習坡《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時,先播放王菲演唱的這首歌,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下一節課前,讓學生來唱這首詞,學生感情非常投入,唱出了詞中的豪邁與良好的祝愿。實踐證明,如果能讓學生高歌一曲,用歌唱來替代重復的誦讀,比抽查背誦效果好得多。

二、情境誦讀 美感享受

任何時候,誦讀都是古詩詞教學中的一個基礎。古詩詞語言精練、韻律優美,意境深遠,每一首詩都是一幅畫,都是一首用心吟唱的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通過誦讀領會詩詞的語言美,對詩詞大意有了初步的直觀的認識。在古詩詞誦讀中,我們不再單純地向學生呈現文字,而是制作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把文字放在畫面中,同時配以與詩境、詩情相通的背景音樂。這時的古詩詞,不只是文字,而是從視覺、聽覺上同時作用于學生大腦的一個立體化的事物。這樣一來,詩情、詩境在畫面和音樂的作用下形象化、具體化了,如同欣賞一幅畫、聆聽一首歌,快樂而令人陶醉,學生反復誦讀就會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輕松地讀出詩的味道、詩的情感和詩的美感。體會古人“一唱三嘆”之妙??梢姡谡b讀中用藝術手段創設意境,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悟情會意 詩為心聲

古人云:“詩者,志之所至者,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蔽覈鴼v代的詩人很善于用意象來反映自然美、社會美,來表現自己的內心復雜豐富委婉曲折的情感。我們要深入理解古詩詞中所蘊含著的作家的思想感情,同時對我們民族文化精神也有了更深入的體悟,我們自身也在不知不覺中更多地秉承著我們民族文化的精神氣質。通過古詩文教學,使學生對祖國秀麗的山河、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加深認識,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望岳》中“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羊”以大氣的筆墨展現了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展現了奇險壯美的三峽景觀;“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美麗江南……古詩中的春夏秋冬、塞北江南,無不展示了祖國山川之廣袤壯美,蘊含了作者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四、古為今用――文采飛揚

在古詩詞教學中應使學生領悟到,學習古詩并不是死記硬背,應對考試。學習古詩詞,不僅是為了繼承,還可以發揚,在現代學習生活中我們還可以充分展現古詩詞的獨特魅力。如恰當應用與口語表達和寫作中,可以提升文化素養、增加文采。溫總理在記者會上引經據典、妙語連珠,恰到好處地引用“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亦余心之所向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華山再高,頂有過路”“行百里者半九十”“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等詩詞古訓,最近在講話中引用到“雄關漫道真如鐵”“長風破浪會有時”以顯示復興中華民族的信心和力量。文雅精妙的表達表現了他們良好的文化修養與人文修養,令人嘆服。

我們還開展了《走進古典詩詞》的語文綜合活動和文化作文寫作等一系列活動。在學習活動中指導學生分類積累古詩詞,如按季節積累描寫春夏秋冬景色的詩句、積累描寫山水的名句、寫月的詩句、思鄉的詩句、體現愛國情懷的名句……在作文訓練中指導學生引用或化用古詩詞及再現意境等增添文采。在這些活動中,學生提高了對古詩詞學習的認識,感受到古詩詞的魅力和祖國語言的博大精深,并由厭煩畏懼變為樂于積累恰當運用,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寫作能力,使學生感到獲益匪淺。

“腹有詩書氣自華”。培根也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學習古詩文是廣大學生提高自身素質和內在修養的必修課。在語文教學中,古詩教學有其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我們要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學的要求,不斷地探索和尋求,用古典詩詞的文化大餐把學生培養成博通古今,有較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的一代新人。

參考文獻:

[1]鄧四野.怎樣教好初中語文古詩詞[J].安徽文學(文教研究),2007,05.

[2]魏韜,張希軍.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初探[J].時代文學,2008,23.

篇4

一、利用古詩詞進行愛國情感教育

愛國主義凝聚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民族精神,促進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民族團結,維系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經久不衰的繁榮。中華古詩詞中的愛國情結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主要也最為濃郁強烈的情感。利用古詩詞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長期以來都是學校德育教育的主旋律。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顧炎武曾說過“國家興旺,匹夫有責?!眹抑d衰敗亡,牽動著每一個有愛國心的華夏兒女和炎黃子孫。歷代文人墨客雖身處江湖,仍不忘愛國憂國,寫下了大量的愛國詩篇,也正是這些愛國詩篇,敲打和震撼著每一個炎黃子孫的愛國情結,激勵他們去為家國拋頭顱灑熱血。南宋愛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憂民,寫下了大量的愛國詩篇?!皹谴寡┕现荻桑F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白許,鏡中衰鬢已先斑。”表達了詩人吞聲失路、壯志難酬的無限憾恨;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笔顷懹我笠髳蹏閺淖掷镄虚g的進涌而出,感人肺腑、催人淚下??菇鹈麑⒃里w“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豪邁詞句,激勵著無數華夏兒女的愛國情結,感召著無數胸懷家國的愛國赤子前赴后繼。教學時,我們要在引導學生理解詩意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深入體會作者的愛國情懷,教育學生從小積淀強烈的愛國情感,熱愛自己的祖國并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貢獻畢生心血。

二、利用古詩詞加強情誼教育

情誼教育是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學生進行情誼教育包括親情教育和友情教育兩方面。親情是人之倫理道德的組成部分,親情教育自然也是傳統倫理道德教育的重點?!蔼氃诋愢l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睂κ肿阌H情的無限牽掛與思念,溢于言表,透于紙背,讓人感動至極;“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表達了對無私偉大母愛的謳歌與贊美;“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更生,相煎何太急?!眲t從反面教育我們:親人之間應該和睦相處、手足相憐,不應互相迫害、泯滅人倫。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因詩施教,引導啟發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真切感知親人對自己的款款深情和殷殷關愛,身體力行的去回報親情,努力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良好品質,幫助學生維系良好穩定的親情關系。

友情是人際倫理道德的又一組成部分。自然,情誼教育同樣離不開對學生進行友情教育。古人向來重視友情,珍惜友情,謳歌深厚真摯的友情?!疤一ㄌ端钋С撸患巴魝愃臀仪椤钡脑娋滟濏灹嗽娙伺c汪倫之間真摯深厚的友情。“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則在表明自己冰清玉潔心志的同時,更多的表達了與友人難分難舍之情。“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千古名句,則是詩人對友人遠離的依依惜別之情的傳唱。想到友人此去,西出陽關,路途遙遠,邊關荒涼,人地生疏,相見何期?離愁徒增,別恨陡漲。詩人沒有更多言語表白,惜別之情于頻頻勸酒的細微舉動中自然流瀉而出。教學時,我們可引導學生感知詩句大意,體會詩句所蘊含的情感,教育他們要與人真情相見、坦誠相待,結為志同道合的學友,珍惜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三、利用古詩詞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

篇5

一眨眼六年過去了,但童年的時光仿佛就在昨天剛剛與我揮手告別。

小的時候沒有那么多的負擔,也沒有煩惱,自由自在的,好似小鳥一樣在空中飛翔,又好似小魚在水中游玩。

童年的時候不知道什么是友誼,現在一想,那時的友誼是多么的純潔呀!童年時的那份友誼是用金錢買不回來的。再想一想,友誼是什么?友誼從哪而來?友誼又要到哪里去?

記得小時候,我們一大群小朋友在銀色的冬季里嬉戲,在銀色的地毯上翩翩起舞的情景使人難以忘懷。

童年的世界是有色彩的,友情、親情是最豐富的時候。那時媽媽常常把我抱在懷里,那感覺真是比蜜還甜,那時我的朋友也是最多的時候。回望童年,真是“小樓昨夜又東風,不堪回首往事中”。

我小的時候這樣想過:如果我長大了要是能成為一名偉大的詩人那該有多好呀!我會用世上最美的詩詞來贊美祖國的大好山河。

可是我現在卻想:要是時光能倒流那該有多好呀!我一定要再到那五彩繽紛的童年里痛痛快快地去玩,去想,去學,去做。

可是童年的時光太短暫了,一眨眼我就由小變大,由一個愛哭的小孩子變成了一個關心父母的好孩子。

篇6

現代新詩,是五四時期產生的。在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新詩人,在厚重的傳統文化重壓之下,在水深火熱的民族危難之中,努力以全新的思維方式、全新的表達方式、最強烈真摯的情感傳遞著對生命、對土地、對國家、對民族、對青春、對大自然的禮贊、愛以及深深的思考。由此鑄就了中國現代新詩的品格。中國新詩人的這種情懷,是那些行進在鄉間古道的古代詩人所難以想象的。而那些糅合了詩人血與淚的驚心動魄的詩句,無論是在田園牧歌的映襯下還是在今日霓虹燈的閃爍中,都更顯示出她的崇高。

現代新詩,奏出生命的最強音。當一個新的時代到來,一個新詩人從心底發出生命的最強音。這就是郭沫若的新詩《天狗》?!疤旃贰边@個意象既不縹緲也不雅致,這是我國古人不可能選用的一個意象。但是詩人所追求的就不是那份恬淡寧靜,這是詩人發出的狂放的對命運的挑戰:“我是一條天狗呀!/我把月來吞了!/我把日來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來吞了!”沒有這種狂放和凌厲,怎么向頑固而沉重的舊世界宣戰!天狗飛奔、狂叫、燃燒、剝皮、食肉、吸血,它毀滅一切、毀滅自我,在同自我的搏斗中,生命綻放出絢麗的火光,“我便是我了!”從而獲得了新生。五四時期的郭沫若,身處日本,當他聽到祖國的變化,他的心激動狂熱,此時的祖國就像他初戀的姑娘,詩人徹夜難眠成就了詩集《女神》。

現代新詩,吟唱著對土地最深摯的愛。一個詩人,行進在祖國貧瘠苦難的土地上,他痛苦地、低沉地、憂郁地吟唱著:“那叢林間出現的/趕著馬車的/中國的農夫”,“那破爛的烏篷船里”“蓬發垢面的”“經歷著歲月的艱辛”,“受盡敵人刺刀的戲弄”,“中國的痛苦與災難/像這雪夜一樣廣闊而又漫長呀!”(《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這就是現代詩人艾青的低沉而憂郁的吟唱。他出生在地主的家庭,而“大堰河―我的保姆”的養育,讓他勇敢地坦言“我是地主的兒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長大了的/大堰河的兒子?!睆拇?,他永遠把自己當成農民的兒子。他從不掩飾自己的脆弱和無力,“流浪與監禁/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貴的日子,我的生命/也像你們的生命一樣的憔悴呀”,然而他卻永遠地清醒而真實,從不虛夸編造溫暖和美好。他在苦難中行進著,但他的吟唱卻從不關注自身的命運。國土飽受蹂躪,人民困苦不堪,詩人沒有幼稚地振臂高呼,而是俯下孱弱的身體,無比依戀地匍匐在殘損的祖國大地上吟唱著:“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要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我愛這土地》)。這樣的詩句穿越戰火紛飛的歷史,來到和平幸福的今天,讀過之后讓我們心靈震顫、熱淚盈眶,低沉憂郁的詠嘆掩藏的是作者對大地母親最深摯的愛,是一個偉大詩人戰勝黑暗的最勇敢的品格。

現代新詩,傳達著對國民性最深的思考?,F代文學家中對國民性思考最深的,無疑應該是魯迅。而在現代新詩人中,還有一個在國民性思考上走得很遠的是穆旦。請看他在詩歌《贊美》中對中國農民的刻畫:“一個農夫,/他粗糙的身軀移動在田野中,/他是一個女人的孩子,/許多孩子的父親,/多少朝代在他的身上升起又降落了/而把希望和失望壓在他身上,/而他永遠無言地跟在犁后旋轉,/翻起同樣的泥土溶解過他祖先的,/是同樣的受難的形象凝固在路旁。”詩人只寫一個農夫,而這一個又何嘗不是千千萬萬個的縮影。穆旦筆下的農民,沒有痛苦呼號,更沒有田園牧歌,他們“永遠無言”,“多少朝代在他的身上升起又降落了,/而把希望和失望壓在他身上”,這里的農民似乎已看透了歷史,看清了命運,他們一代代一輩輩用堅韌和沉默來對抗,看似屈辱而麻木,而在強大的黑暗統治之中,這種堅韌卻是那么真實而有力。當戰斗來臨之時,他“放下了古代的鋤頭/再一次相信名詞,/融進了大眾的愛”。雖然最后往往是“毅然決然”地“融進死亡里”。但這種堅韌就是中國農民寶貴的精神,就是一個民族崛起的希望,所以詩歌結尾作者反復吟唱著“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除此以外,中國新詩的主題更不乏對青春的禮贊、對愛情的謳歌、對大自然的眷戀……

篇7

關鍵詞: 詩詞教學 誦讀 《念奴嬌?赤壁懷古》

品一杯清茗,馨香繞杯,久久不忘;讀一首好詩,如與詩人對話,智慧之光映射身心。中國古典詩詞是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的瑰寶,值得我們用心收藏與品鑒。著名的語言學家朱光潛先生曾經說過:“要培養孩子純正的文學趣味,就要從讀詩開始?!闭b讀是和情感體驗、語言積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指反復多遍,最終爛熟于心的讀。學生吟誦詩詞,抑揚頓挫,韻味無窮,有意識地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不僅可以感受到漢語言音律的美、詩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而且可以積累語言,受到熏陶和感染。但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我們今天的學生對古典詩詞的學習興趣和教師的想象卻相差甚遠,在教學中一讀到古詩詞往往提不起什么興致,所以,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誦讀古詩詞是語文教師的一項任務。下面我以教學北宋大詞人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初讀詩詞,讀出詩詞的音樂美

音樂美是詩歌區別于其他文學體裁的特質。詩和樂像一對孿生的妹妹,從誕生之日起就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詩詞,不僅作為書面文字呈諸人的視覺,而且作為吟誦或歌唱的材料訴諸人的聽覺。

上課之初,同學們對詞的內容還比較陌生,這時我采取跟錄音誦讀的方法,讓同學們跟隨朗讀錄音,正字正音(如“綸”、“酹”等),同時注意詞句的停頓、押韻,并試著體會其語氣、語調及感情的抒發。本詞是長短句、三字句(浪淘盡、人道是、談笑間)和四字句(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等)較多,節奏感比較強烈,體現出豪邁的氣勢,要同學們注意體會。在押韻方面,本詞押入聲韻,韻腳為:物、璧、雪、杰、發、滅、發、月。入聲調子短促,更適于表達比較豪邁激越的感情,和本詞的情感基調也是很吻合的,對這些韻腳字應提醒學生在讀時要注意強調,聽錄音之后,齊誦本詞,初步體會詩詞的音樂美。

二、二讀詩詞,把握詩人的情感基調

下一步在閱讀時要注意引導學生了解詩詞的創作背景,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調。文學都是源于生活的,每一首詩詞作品與作者的生活息息相關,本詞同樣是蘇軾對于生活的感悟,那么蘇軾此時為什么在赤壁這個地方懷古呢?我從蘇軾的經歷入手,引導學生體會蘇軾寫作本詞的內在原因。蘇軾早年頗有政治抱負及治國良策,但與革新派在政見上存在分歧,最終因“烏臺詩案”受誣陷獲罪,被貶黃州。本詞正是作者在黃州所作。這個時期,作者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對受到殘酷打擊感到憤懣、痛苦,另一方面卻從未對生活失去信心。他在黃州來到當年周瑜指揮孫劉聯軍大破曹軍的赤璧,自然感慨萬端,既有對壯麗河山的由衷贊美,又有對歷史風流人物的謳歌與景仰,自然也少不了對自己心懷大志又報國無門的喟嘆,這首詞正是他這種復雜心情的集中反映。詞中雖然書寫失意,然而格調仍然是豪壯的,跟一般失意文人的同主題作品顯然不同,這一感情基調是需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去認真把握的。正是基于本詞情感的豐富性和復雜性,所以,詞的末尾“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固然有些消沉感傷,但又不可讀得過于低沉無力。同樣,“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一句,寫出了周瑜的儒雅瀟灑和年輕有為,儒帥與佳人相得益彰,畫面又極美,在讀時固然應該逸興湍飛,讓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到對歷史杰出人物的無限景仰的氛圍中去,但語調語氣又不可過于神采飛揚,或者過于輕佻。須知,隱藏在這幾句之背后的,正是胸懷大志的蘇軾對自己功業未成、坎坷不得志的無言慨嘆。

三、三讀詩詞,讀出詩詞的意境美

詩詞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藝術。好比冰山,浮在水面上的只有三分之一,藏在水下的倒有三分之二。讀詩詞時更應注重引領學生一起透過文字表面,探尋隱藏在跳躍、變化的詩句下面的“詩人的心”。

古典詩歌注重意境的表現,而意境的表現往往是通過借景言情,寓情于景,從而達到詩情畫意的高度融和。本詞“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幾句,就極具意境之美。這幾句描繪出了赤璧一帶山峰的高峻、江流的澎湃、浪濤的翻滾,既正面描寫了赤壁江山勝景,又暗寫了古戰場景象,展示了赤壁之戰驚心動魄的場面。在讀此數句時,當心中油然而生豪邁雄壯之感,慷慨淋漓,有“蕩胸生層云”之意味。指導學生在讀時,這幾句要讀得有力,讀出氣魄來,讀出節奏感來,三個動詞“穿、拍、卷”尤要強調,最后一字“雪”,本身就是極美的比喻,又是韻腳,更要強調重讀。通過這樣的處理,就能較好地表現出赤璧一帶壯美無比的景色,也能較好地體現出蘇軾詞的豪邁之氣來,引發同學產生豐富的想象,感受祖國江山的雄奇壯美。

四、帶感情誦讀詩詞,全面感知本詞

這首詞筆墨酣暢,氣勢宏大,語言精練,把寫景、懷古、抒情有機地融為一體。在壯麗的景色烘托下,塑造了千古風流人物周瑜的英雄形象,再現了三國時代龍爭虎斗的歷史畫卷,表現了作者對祖國江山如畫的頌揚,對千古風流人物的贊美,對建功立業遠大理想的追求,也流露出作者壯志未酬的感傷。在使同學們對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背景、內容、情感、意境都基本了解之后,引導學生再次誦讀本詞,相信會達到更理想的效果。在飽含情感、抑揚頓挫的誦讀聲中,學生會透過字里行間達到與古代先哲的心靈交流與對話,那真是最美妙無比的文學享受了。

古詩是我國古典文化的精華,學生背誦、學習古詩,可以豐富語言積累,提高感悟能力,提高審美情趣,提高文學素養,終身受益,“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腹有詩書氣自華”說得都是誦讀積累古詩的好處。希望我們的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在不斷的吟誦詩文中,感受古詩詞的魅力,增強文學素養。

參考文獻:

[1]柳村.古典詩詞曲格律研究.上海文藝出版總社,2007.6.

[2]王新婷.中國傳統文化概論[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6.

[3]張圣華.誦讀:一條開滿鮮花的道路.小學語文教師,2008.5.

[4]陳向春.試談古典詩歌教學的新思路[J].長春:長春大學學報,2005.8.

篇8

1、花,古往今來,有多少詩人為之縱情吟詠,高聲贊美。

2、在梁啟超看來,古往今來,一切事物都離不開進化這個“大理”,中國歷史當然也不能例外。

3、因為古往今來許多杰出的人才并非是考場上的佼佼者。

4、古往今來,不少英雄豪杰,當其得人心,得道多助時,叱咤風云,改天換地;一旦失去人心,便變成孤家寡人,舉步維艱,以至身敗名裂。

5、問君古往今來,皇皇文化何人造?

6、而“政治大國”是以“軍事大國”為后盾的,古往今來,從無軍力虛弱的政治大國。

7、真誠的孩子,古往今來,好象男人可以擺脫家務,一心干他的事業,可女人好象先天地、責無旁貸地就得背起這個家務的包袱。

8、能把古往今來的愛情詩篇愛情歌曲看作一種催眠的符咒嗎?

9、雖然住了兩三天,日子卻不多,把古往今來沒見過的,沒吃過的,沒聽見的,()都經驗過了。

10、換一個視角會不會引動古往今來建起的文學大廈頹然崩坍。

11、古往今來,凡是真正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人,是不會被人們遺忘的。

12、古往今來,多少義士精忠報國,吟唱出了一曲曲忠魂義膽!

13、這一條神圣的山谷,古往今來棲居過多少自甘寂寞的靈魂。

14、這迷人的春天的大自然啊,古往今來,詩人們為你寫下了多少動人的篇章。

篇9

【關鍵詞】 小學古詩 創新教學 綜合能力

一、形態為手段

古詩言簡意賅,富有形象感、意蘊感和情趣性。三者又以形象感為基礎,因此教者越來越重視對學生加強視、聽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以強化表象的建立、組合、轉換,其教學手段形態化。

1、圖畫具有直觀性和形象性。借助圖畫將古詩詞語形體化,更易于學生清晰理解詩意,深刻領悟蘊含的哲理。如教“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時,教者出示廬山的正面圖,側面圖,讓學生觀看、比較;再誦讀詩句,圖文結合揣摩、推敲,使學生體味出多角度、多視野觀賞廬山,其面目確是各不相同。

2、悅耳有時比悅容更重要,不能悅耳就不能悅容。特別是古詩教學,教者語言要繪聲繪色,生動形象,并恰當地使用態勢語言。教者的語感、態勢給學生以聲感、形感的刺激,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號活化,學生獲得形象化的感知。如教“草色遙看近卻無”這句時,教者娓娓動聽的描寫以及遮眼遠看,低頭細看的動作,似乎使學生看到在絲絲微雨中,朦朦朧朧,隱隱約約看見一大片一大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細看,地面上只是稀稀朗朗纖細的針狀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顏色。學生進入了情境,感悟早春的美既柔嫩又富有生機。電化教學的直觀性、形聲化,表現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對小學古詩教學心理學化具有很大的優勢。如《示兒》中的“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悲”字,是全詩的詩眼、詩魂,如何使學生進入意境,升華情感,是本詩教學的重點、難點。教者在學生意讀全詩后,讓學生邊聽錄音邊看投影,再仿談遐想推敲,一遍兩遍……學生與詩人產生了情感的共鳴,深切體味:這“悲”字是詩人悲自己終生的意愿沒能實現,沒能親眼看到國家的統一;悲祖國大好河山破碎,中原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形聲組合對學生感官的刺激,增強了形象性的感知,突破了教學的難點,使學生升華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二、想象的借助

想象是人的大腦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從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這心理過程的作用,還原再現詩中描繪的場景,使學生進入詩境,解決因古詩時空跨越度大……而給小學生帶來的學習困難。

1、古詩詞語凝煉,跳躍度大,寫法夸張。因此,小學教學古詩首先要使詞語表象化,并使其強化(建立)、活化(轉換)、優化(加工)。即在意讀詩文時,引導學生借助想象,將詞語在腦海里形成主體畫面。如教“遙看瀑布掛前川”這詩句,教者緊扣“掛”字,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似乎同詩人一同觀賞龐然的瀑布凌空直瀉而下,領略其雄偉的氣勢。

2、古詩是詩人觸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的產品。探究古詩創作的本原,小學教學古詩要借助詩人的想象,啟迪學生思維,感悟其詩情畫意。如教“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詩句,學生經過看錄像和反復吟讀詩句,悟出:這是詩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種幻覺油然而生,從而吟出這千古佳句。教者引導學生借助詩人的豐富聯想,展開想象,領略詩人雄偉的氣魄,以及詩人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3、古詩構思精巧,多處留有藝術的空白,言雖盡而意無窮。小學生學習古詩,借助想象、聯想,補其空白,走進作者所描寫的世界,感悟語言文字所暗示和啟發的蘊意和情感。如《詠柳》,詩人采用自問自答:“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苯陶咭龑W生緊扣這設問的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品味這無窮之意。

三、情感的紐帶

詩人以飽蘸激情的筆墨,著力寫出千古傳頌的詩篇,給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教者要以情感為紐帶,竭力縮短學生與詩人的心距,喚起情感的共鳴,促使學生從詩中感知美、理解美、評價美、分享美的蘊含。

1、古詩教學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運用生動形象的教學手段,創設一種與其相應的情境,使學生披文入情,緣情融情,感悟一切景語皆情語。如《三衢道中》,詩人以新穎的構思:先記敘后描寫,既繪色,寫出了綠蔭;又繪聲,寫出了鳥鳴。教者運用形態化的教學手段,將學生帶入引人入勝的迷人山區,觀賞初夏的風光:梅子黃黃、綠蔭重重、溪水淙淙、黃鸝聲聲。領悟詩人熱愛祖國美好山河的喜悅之情,從而產生愉悅之感,與詩人一同感受意境美。

2、列寧說:“缺乏情感的認識,便失去了認識的深入?!鼻楦惺枪旁娊虒W的紐帶,更是一種活力。學生通過情感性體驗,以自己就是詩人,參與情感的交流,把客觀對象主觀化。如教《贈汪倫》,教者借助投影、音樂、引導學生進入汪倫送詩人李白的熱鬧、歡樂的場景,跟著一起跳一起唱,進而反復體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喻意,分享李汪之間的深情厚誼。

篇10

筆者有幸留學這個國家數年,在此期間,不僅為深入全面審視、解讀她的歷史名人獲得更多信息而狂喜,更為一位20世紀俄羅斯音樂界的新生代的杰出表現而驚嘆。在此,筆者抑制不住內心激動向音樂同行們介紹一位20世紀俄羅斯非常杰出的新生代作曲家、音樂活動家――斯維里道夫?格奧爾基?伐塞利耶維奇。

斯維里道夫?格奧爾基?伐塞利耶維奇(Свиридов Георг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于1915年12月16日出生在俄羅斯一個名叫法界石-庫爾斯的古老城市的郵遞工人家庭。早期(1929―1932)他在家鄉接受音樂教育。從1932年到1936年在列寧格勒(現在的圣彼得堡)音樂技術學校學習,開始跟隨博拉烏德(И.Брауд)學習鋼琴,從1933年起跟隨尤金(М.Юдин)學習作曲。1936―1941年在列寧格勒音樂學院從肖斯塔科維奇(Д.Шостакович)學習作曲。他的第一部成名作是為普希金的詩創作的組曲《浪漫歌曲》(1935)。19歲時因其出色的音樂才能而加入蘇聯作曲家協會,而這樣的年齡加入蘇聯作曲家協會是極其罕見的。1941―1944年他在新西伯利亞工作,1944年回到列寧格勒,1956年調動工作到莫斯科,在大劇院和電影院工作任專職作曲家。1968―1973年,成為蘇聯作曲家協會的領導。

“斯維里道夫的主要作品有:音樂喜劇《現在的未婚夫》《延伸的大海》《亞洲金蓮花》;音詩《紀念謝爾蓋?耶斯寧恩》《熱情清唱劇》;康塔塔《庫爾斯之歌》《古板的羅斯》①《下雪了》《憂郁的歌》《春天康塔塔》;為合唱所寫的音樂會《紀念阿―尤勞夫》;由12個部分構成的合唱組曲《不幸的歌》《祖國頌歌》,合唱與室內樂《普希金時代》;為樂隊寫的《小康塔塔》,弦樂交響樂,二首四重奏,藝術歌曲,聲樂音詩《父親們的祖國》,組歌《我的農民父親》《離開羅斯》以及聲樂性的室內樂作品等等”② 。

斯維里道夫初期的創作涉及各種不同的體裁。起初主要集中在聲樂性組曲的創作上,作曲家所使用過的詩詞的作者有:阿?博勞克(1938)、馬?里爾馬恩達夫(1938)和阿?普拉高費耶夫、馬?伊薩高福斯基。此外,在1937年和1948年,作曲家先后為交響樂隊譜寫過兩首交響樂作品(有報道說其創作有些不太符合規律)以及為弦樂隊創作的有四個樂章組成的交響樂作品(1940),兩首鋼琴協奏曲,鋼琴三重奏、鋼琴四重奏,兩首弦樂四重奏,兩首奏鳴曲和兩部為鋼琴而寫的分譜,兒童鋼琴曲集和許多另外的歌曲,并開始嘗試輕歌劇的創作。在40年代初,斯維里道夫的創作體裁開始轉向歌劇、電影音樂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其中在1941年完成了第一部電影音樂《富起來的墾荒地》,1942年完成了戲劇《在熱鬧的地方》。

1950年,斯維里道夫為阿?伊薩阿金恩的詩詞創作的聲樂音詩《父親們的祖國》標志著作曲家的新創作風格變革時期的到來。從這個時期開始,聲樂性作品是作曲家主要的創作體裁。50年代,作曲家創作的聲樂性組曲有:1955年《為拉別爾特?別爾恩斯的詩詞譜寫的歌曲》,1956年為謝?耶塞尼恩的詩詞創作的《我的農民父親》,還為費?臼特切夫、謝?耶塞尼恩、弗?瑪伊高夫斯基、弗?赫烈博尼高夫、貝?嘎爾尼拉甫等俄羅斯詩人的詩歌譜寫過一些獨立的歌曲。在50年代后半期,斯維里道夫創作了大量的聲樂響作品,這些作品使他成為家喻戶曉的著名作曲家,如1956年為男高音、混聲合唱和大交響樂隊而創作的《紀念謝爾蓋?耶塞尼恩》,這部大型聲樂交響作品中所有的唱詞是詩人耶塞尼恩不同年代創作的詩歌。整部作品由10個部分構成:1.被遺忘的地方;2.冬天在歌唱;3.在這里;4.脫粒;5.伊萬的深夜;6.伊萬的深夜;7.1919……;8.農民小伙兒;9.我是鄉村里最后的詩人;10.天空――像祈禱的鐘聲(筆者注:第5、6題目相同,詩歌、音樂內容不同)。在創作過程中,作曲家抓住了詩人葉賽尼恩“用多于全部的愛去撫慰故鄉土地上曾經受盡痛苦、受盡壓迫、受盡折磨的人民”③的思想,希望“以自己對生活滿腔熱情的愛,用抒情的戲劇性創作,恢復用無限熾熱的真情對待創造了人類歷史詩篇的、始終讓我們激動不已的人民”④這樣一條真理。作品充分呈現了斯維里道夫在藝術作品中貫徹深刻性、復雜性、悲劇性的創作能力。

在作品中,作曲家始終貫穿了“耶塞尼恩式的”抒情性創作思維。例如,在第一、第三、第六、第九作品中,我們可以聽到故鄉土地上各種令人心醉、無比憂傷的傾訴聲,當主人公耶塞尼恩在講述自己的不幸人生時,森林中的樹妖(注:某些斯拉夫民族中的精神圖騰)也為之動容落淚……

作曲家在以平鋪直敘的合唱演繹形式展現俄羅斯的自然風光的同時,襯托了滔滔不絕的男高音聲調。有時有雄偉壯闊、有時自然祥和(如第二首)、有時神化般地著迷神往(如第五首),這里作曲家使用四至五度音程的旋法,但作品的基礎不只是旋律,還有各聲部的織體綜合所塑造的音樂整體。

作品的第四首反映了勞動者的創造與歡樂,而在第七首塑造了勞動者面對果實的窘迫與沮喪,都深刻地提示了在俄羅斯大地上經濟的崩潰和土地的荒蕪。作曲家在這里通過合唱織體變換,在描繪俄羅斯自然景象的同時,也使創作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統一。

作品的第十首是悲劇性的終曲――“天空――像祈禱的鐘聲”。作品展示了在令人神往的蔚藍色天空下,響徹著低沉的鐘聲,鐘聲音響來自樂隊、鋼琴、自然鐘。在這些錯綜復雜的節奏音響中,合唱重重地詠誦著歌詞。音樂塑造出了規模宏大的浩瀚“宇宙”。筆者認為,斯維里道夫此時的創作思維顯得意義重大:鐘聲是俄羅斯民族精神與靈魂的象征,只要民族精神還在,俄羅斯的未來就有希望。

最后還值得一提的是,作曲家在整部作品中運用了多種體裁的綜合:有連綿不斷的農民歌曲,有古代的曲調,有城市浪漫曲的音調,也有俄羅斯民歌(四句頭短歌)的動機等等。所有這些不同特征的、跨時空的綜合音符混合流淌在不停的鐘聲里。

作曲家在這部作品中所反映的杰出創作才華和深邃的人文、哲理思想,使他成為了俄羅斯人民敬仰和愛戴的著名作曲家。作曲家德米德里?肖斯塔科維奇在聆聽了這部作品的首演后說:“……他掌握了讀懂詩歌的方法,并懂得這種能力對一個作曲家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聲樂性的作品創作上的重要作用。在這一方面,可以說斯維里道夫在全蘇聯作曲家當中是唯一的第一人。”“我在預祝這位天才作曲家在今后能在這樣的大型作品方面取得更多的成功之時,希望在我們的音樂界能出現更多這樣的優秀作品”⑤。

此外,在50年代的最后一年,作曲家用弗?瑪伊高夫斯基的詩詞為獨唱演員、混聲合唱、大交響樂隊創作了《熱情清唱劇》。這部作品的問世進一步把斯維里道夫推向了藝術成就的高峰。

從60年代開始,作曲家大部分時間集中在康塔塔體裁上。當時詩人耶塞尼恩的《小詩集》正好與斯維里道夫產生的想法相吻合,于是作曲家用耶塞尼恩的詩創作了由《古板的羅斯》《貴客》《憂傷的歌》組成的《小康塔塔》作品。在70年代又用詩人阿?博勞克的詩詞寫了《巴爾嘎的生活》和《難于表達的光明》,這首作品與《黃昏的云朵》一起被出版成為傳世佳作。在60―70年代里創作的康塔塔還有:1964年以民間詩詞創作的《庫爾斯之歌》以及用恩?尼克拉薩夫的詩詞創作的《春天康塔塔》。

在60年代作曲家同時創作了根據普希金的故事拍成的電影《暴風雨》的電影音樂以及根據弗?嘎達耶夫的浪漫詩《穿越時空》的配樂。

1970年到1990年期間,作曲家以強烈的激情重撿起自50年代末就已開始創作的無伴奏合唱音樂體裁,例如在1958年根據俄羅斯詩人的詩創作的五首合唱。在作曲家的最后的創作時期,創作了幾十首獨立的小型合唱藝術作品、合唱組曲、合唱音詩、合唱音樂會作品。最后,也是斯維里道夫一生創作中最大的作品,那就是無伴奏宗教性合唱組曲《贊美與祈禱》,這部合唱中所有用到的唱詞全部取自于教堂中的詩詞。這部作品是“偉大與美麗”的杰作,是俄羅斯宗教音樂藝術中的一枝獨秀。俄羅斯著名音樂學家菲?阿達耶夫斯基說:“這部作品的優秀個性、杰出的合理性、高度的歷史概括性以及藝術價值,沒有另外的作品可以與這部作品相比”⑥。

作曲家晚期的作品主要集中在極富詩意的藝術作品的創作上。如1977年以謝?耶塞尼恩的詩歌譜寫的帶鋼琴伴奏的聲樂作品《離開羅斯》和1995年以阿?博勞克的詩歌譜成的《彼得堡》,為男低音與樂隊而寫的組曲《從普希金那兒來》,以及康塔塔《金色的夢》(詞作者儒博皂夫)等等。

在最后的十年,作曲家的創作主要集中在《從東正教禮拜的幻想中走來》這部大型作品上,這部作品有無伴奏的眾贊歌部分、各種領唱的章節部分、合唱與樂隊部分。

斯維里道夫一生創作的核心主要集中在聲樂性作品上,即使是交響樂、室內樂作品也同樣帶有濃郁的俄羅斯民族的“歌唱性、聲樂性”特征。“倫理思想的革命、俄羅斯歷史的命運、現代人的道德探索等成為斯維里道夫作品中的主題思想”⑦。作曲家在創作上深受民族宗教――東正教的影響。因此,要真正解讀斯維里道夫的作品,俄羅斯民族宗教――東正教禮拜中的“圣詠形式”是個重要的研究因素。除此以外,俄羅斯民族的古老的特殊藝術傳統在斯維里道夫的作品中也有鮮明的體現。著名音樂學家阿?別拉涅恩高說:“他像一座橋梁,讓古老的俄羅斯特殊藝術傳統與現代人的世界觀、音樂思維走在了一起。他合攏了幾乎失傳了的千年俄羅斯古老合唱音樂文學的紀念豐碑與音樂編年史兩塊巨石。激活了這一音樂體裁,使其重新有了新的生命與活力”⑧。斯維里道夫的創作成了20世紀下半葉誕生新的“現代合唱”音樂會的體裁的源泉。

“作曲家一生在音樂創作道路上取得的成就,社會和國家給予了諸多的榮譽和勛章。作曲家一生曾獲得了幾十項國家獎勵和榮譽稱號,例如,1963年榮獲‘國家藝術家’稱號,1960年為列寧津貼獲得者,1965、1971、1975、1985年為列寧勛章獲得者,1995年為俄羅斯文化部津貼獲得者,1997年為俄羅斯總統津貼獲得者等等。斯維里道夫是20世紀俄羅斯杰出的作曲家之一,是家喻戶曉的人物。”⑨

俄羅斯國家(尤勞夫)合唱藝術團指揮家、國家音樂學院指揮教授弗朗基米爾?伊萬諾維奇?沙諾金曾對筆者說:“斯維里道夫是20世紀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但他的時代還沒有真正到來。……我認為,在20世紀的俄羅斯作曲界最具影響力的作曲家是斯維里道夫和塔涅耶夫、肖斯塔科維奇、施尼特凱四人”。這使筆者忽然想起曾對自己的預言:我的時代終究會到來的(奧爾夫岡?施雷伯2004:136)⑩。筆者堅信,斯維里道夫的時代也一定會到來。

最后,筆者以俄羅斯作曲家弗朗吉米爾?米寧對斯維里道夫的評價來結束全文:“斯維里道夫作品的精神境界是非常深刻的,可以說所有的作曲家在這一領域的創作中,他的作品代表著最高水平。他在精神性這一領域的作品甚至超越俄羅斯古典文化中的穆索爾斯基和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11}

參考文獻

1.Золотв Андрей Андреевич:(作者:薩勞特夫?安德烈?安德烈維奇)1983,《Книга О Свиридове》,Москва,Всесоюз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1983年,《解讀斯維里道夫》,莫斯科,蘇聯作曲家出版社。

2.Белоненко Александр:(作者:別拉寧高?阿列克桑德爾)1989,《Георгий Сверидов Сочнения Для Хора》,Москв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Музыка。1989年,《斯維里道夫的合唱作品》,莫斯科,音樂出版社。

3.Белоненко Александр:(作者:別拉寧高?阿列克桑德爾)2001,《Георгий Сверидов-Полный список произведений》,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Свиридовский Фонд。Москва-Петербург2001年,《斯維里道夫作品全集目錄》,莫斯科-圣彼得堡,“斯維里道夫”國家研究委員會。

4.Шавльзон,Н.(Главный редактор):(沙福利紹恩 主編)2002,《Музыкальный справочник》,Москва, Издательский дом 《Золотое Руно》。2002年,《音樂手冊》,莫斯科,金月亮出版社。

5.Ивановна Аверьянова Ольга:(作者:伊萬諾夫娜?阿費爾伊諾娃?奧里嘎)2004,《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Музыкаль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ХХ Века》,Москв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Музыка。2004年,《20世紀俄羅斯音樂文學》,莫斯科,音樂出版社。

6.Андре Одер:(作者?眼法?演安德烈?奧杰爾)2004,《Музыкальные Формы》,Москв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Астрель,Перевод с форанцузкого В.Шабаевой。 2004年,《音樂曲式學》,莫斯科,阿斯特列爾出版社,弗?沙巴耶娃根據法文翻譯。

①羅斯是指17―18世紀的東斯拉夫民族。

②沙福利紹?恩主編,2002年,《音樂手冊》,莫斯科,金月亮出版社,第103頁。

③伊萬諾夫娜?奧著,2004年,《20世紀俄羅斯音樂文學》,莫斯科,音樂出版社, 第211頁。

④同③。

⑤薩勞特夫?安德烈著,1983年,《解讀斯維里道夫》,莫斯科,蘇聯作曲家出版社,第14頁。

⑥同③,第217頁。

⑦別拉寧高?阿列克桑德爾著,1989年,《斯維里道夫的合唱作品》,莫斯科,音樂出版社,第9頁。

⑧同⑦。

⑨別拉寧高?阿列克桑德爾著,2001年,《斯維里道夫作品全集目錄》,莫斯科-圣彼得堡,“斯維里道夫”國家研究委員會。第22頁。

{10}(德)奧爾夫岡?施雷伯著《》,高中甫譯,2004,人民音樂出版社,第1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