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新市徐公店古詩范文

時間:2023-04-02 22:01: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宿新市徐公店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宿新市徐公店古詩

篇1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借助詩中意象,感受春天的美景,體會童年生活的美好;

3、初步體味創作詩文的快樂。

二、教學重難點:

借助詩中意象,感受春天的美景,體會童年生活的美好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語境導入:

同學們,在你們的印象中,春天的鄉村是一幅什么景象?春光明媚、花紅柳綠、鳥語花香、欣欣向榮,真是一幅春意盎然、生機勃勃   圖畫。

2、釋題:

齊讀課題,在這兒“新市”是地名,現今湖南省攸縣北;徐公店,姓徐的人開的店。那么“宿”在這兒是什么意思呢?同學回答:住宿。

二、學習古詩

1、介紹作者

楊萬里是南宋文學家,字廷秀,號誠齋,與陸游、尤袤、范成大并稱為“中興四大詩人”。他一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譽為一代詩宗。他的詩歌大多描以寫自然景物為主,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被稱作“誠齋體”,他的作品也叫做《誠齋集》,并流傳至今。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宿新市徐公店》,是詩人途經新市,住宿在這里,見景生情,有感而發所寫的一首詩。那么同學們知道詩題的意思嗎?宿:是指住宿,留宿。新市:是一個地名,就在現在的湖南攸縣北。徐公店指的就是徐家客店。因此,詩題的意思就是:留宿在新市徐家客店。

2、理解詩意

①讀詩的前兩句

②想想畫面,理解詩意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從第一句開始,“籬落疏疏一徑深”,在這句詩中描寫的有“籬落”和“徑”,你們知道這兩個詞是什么意思嗎?籬落,指的是籬笆,一般在農家小院的周邊都有一圈用竹子等圍成的圍欄,叫作籬笆,那么楊萬里見到的是什么樣子的籬笆?詩人說了,是稀疏的籬笆,你從哪個詞語看出來的呢?對,疏疏一詞。課文中也有注釋,疏疏的意思就是稀疏,稀疏的籬笆旁邊有一條小徑,徑,我們可以給它組個詞:路徑。詩中描繪的是什么樣的路?“一徑深”,說明這是一條很長,很深遠的路。整句詩的意思就是:稀疏的籬笆傍,有一條深遠的小路。接下來我們再讀詩歌的第二句“樹頭新綠未成陰”。你能說說這句話的意思嗎?因為是春天,樹上的枝葉剛剛萌芽,所以詩人說是新綠,還不是很茂盛,還沒有形成樹蔭。未成陰,就是還沒有形成樹蔭。所以連起來解釋就是:樹上萌發的新綠,還沒有形成綠蔭。同學們,你們能感受到這樣的景象嗎?雖不是郁郁蔥蔥,但也能讓人感到生機勃勃,春天的景象已然盡在眼前。現在大家就帶著這種感覺來讀一下這兩句詩。.....下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在腦海里想象一下詩中稀疏的籬笆,悠長的小路,樹上萌發的新綠。

③讀詩的后兩句,理解后面的意思

剛剛我們想到的、感受到的是一幅鄉村靜謐清新、質樸的春天景象,那些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這首詩的后兩句,詩人又看到了一副怎樣的景象“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誰能說說這兩句詩寫是抓住什么來寫的?我們一起來看,這兩句詩中描寫的有“兒童”、“黃蝶”、“菜花”。兒童在干什么?兒童在田間地頭跑來跑去,追趕著黃色的蝴蝶,而蝴蝶卻飛進一片黃色的油菜花中,和油菜花混成一色,找不到了。在這兩句詩中,大家除了能夠感受到兒童追趕蝴蝶,而蝴蝶卻飛入一片菜花中的景象,你還能感受到什么?我們是不是還可以感受到在田間地頭,蝴蝶在花草間翩翩飛舞,小孩子在“急走”,也就是奔跑,追趕蝴蝶的樣子,似乎還能聽到他們在追趕蝴蝶時的嬉笑聲,歡呼聲,還有蝴蝶飛入菜花中后的失望的嘆息聲。原本靜謐的、花黃樹綠的鄉村,因為孩子們的嬉鬧,變得熱鬧了,構成一幅和諧而生動的畫卷。我們可以想象,詩人看到這幅景象,心里一定也是欣欣然,臉上帶著笑意。

三、誦讀古詩

我們一起來把這首詩一遍。

宿新市徐公店,宋,楊萬里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新綠/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篇2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思維能力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而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又離不開思維能力的發展。古詩作為一種優秀的文學傳承,目前教學中側重學生的誦讀積累,而忽視了思維訓練。針對小學古詩教學中的實際情況,以手語表演和劃劃圈圈兩種方式,開展了動作思維的訓練,以發展孩子動手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創設情境,想象畫面的教學手段,訓練孩子的形象思維,提高孩子積累運用語言的能力。

一、開展動作思維訓練,提高孩子理解能力

小學低年級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許多抽象的語句都不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自己的軌跡。因此,可以通過手語表演和劃劃圈圈這樣兩種方式,對孩子進行動作思維的訓練,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

1.結合手語表演,理解古詩含義

比如,教學《畫》,這是一首寫景的古詩。老師先請同學們讀一讀,再用鉛筆圈一圈,這首詩中出現了哪些事物。學習之后就讓孩子們給這首詩配上動作:遠看山有色(孩子們手搭涼棚,踮著腳尖,極目遠眺,繼而畫個大大的“s”,表示“色”);近聽水無聲(側耳傾聽,微微躬身,然后擺手,表示遺憾。);春去花還在(右手食指中指伸出,代表兩足行走,流水的光陰悄悄流逝,帶不走朵朵花兒,手掌合并,托著下巴綻放笑顏);人來鳥不驚(以手為筆,書空“人”字,以臂為翅,依舊飛翔)。

這樣的訓練方式適用于《畫》《靜夜思》《春曉》《村居》《所見》《小池》《望廬山瀑布》等詩篇。與手語相結合,賦予古詩自己的感彩。發展學生思維的同時理解古詩的內涵,可謂一舉兩得。

2.利用圈圈劃劃,親近古詩意象

小學低段14首古詩中有9首古詩純粹是描寫作者所見所聞,分別是《畫》《村居》《小池》《山行》《草》《宿新市徐公店》《望廬山瀑布》和《絕句》。這時候我們就可以讓孩子們動手圈圈劃劃,你在這首古詩中讀到了哪些景物。

比如,《宿新市徐公店》,幾乎有三分之二的孩子都劃出了“黃蝶”,我追問:“你真的看到了黃蝶?”

“應該沒有黃蝶!”張雅宣突然叫起來:“不是飛入菜花無處尋了嗎?”

“那要是兒童急走追蚱蜢――”我問。

“跳入草叢無處尋!”

那么“花”呢?文章明顯告訴我們:“樹頭花落未成陰”,花已經落了,樹木尚未成蔭。

“籬落疏疏一徑深”,我先引導孩子們觀察圖片,看看那籬笆是怎樣的,有密有疏有高低。那是因為春天乍到,籬落的主人還沒來得及修葺?放牛的孩子偷偷拔走中間一根用作趕牛的棒子?經歷一冬,霜雪壓迫,籬笆斷節?仔細觀察之后孩子們都理解了“疏疏”一詞,也明白了這句中的“籬落”就是“籬笆”。

孩子們通過圈圈劃劃,不但理解了古詩的含義,還了解了作者對于這份景物所含著的感情。

當然,這樣兩種方式的訓練并不是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分開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村居》,這首詩的前聯是寫景的,可以動手劃一劃,后聯是敘事的,可以演一演。又如《宿新市徐公店》可以先劃一劃,后演一演。孩子在課堂上動手動身動腳,符合孩子好動活潑的天性,發展孩子的思維能力,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

二、訓練學生形象思維,發展學生內化能力

形象思維具有形象性,字面上的文字轉化成一幅幅形象生動的畫面,訓練了孩子的想象力;具有整體性,畫面在腦海中形成的過程和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過程,訓練了孩子的邏輯能力;具有直覺性,在每個孩子腦海中的形象各不相同,訓練了孩子的創新能力。

1.創設情境,誘發學生思維

古詩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感染力,老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把孩子帶進那夢幻又遙遠的世界。比如,教學《憶江南》,我先播放音樂《琵琶語》,并深情地給孩子們介紹《憶江南》的創作背景,一下子拉近了孩子與文本的距離。孩子們似乎看到了白居易在庭院里寄情桃柳,醉意微浮,朦朧間回到自己陶醉的杭州:“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憶江南,最憶是杭州”。孩子與作者之間沒有距離,與文本之間也沒有距離,誦讀與理解也變得水到渠成。音樂能夠使孩子在課間活動中澎湃的激情迅速沉靜,走進詩文那悠遠寧靜的世界里。

創設情境的方法就是出示畫面,唯美的畫面會在孩子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這樣的教學手段卻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也許就會弄巧成拙有時候,太過直接的表示反倒缺少了美感,不如留給孩子自己想象的空間。

形象的畫面與音樂交融,讓孩子們把文字內化成鮮活的生活情景,看到落花會吟誦:“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看到蝴蝶會感嘆:“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

2.破題揣測,啟發學生思維

所謂破題揣測就是讓孩子看著詩題,說說要是自己寫這個題材,會寫點什么。比如,《回鄉偶書》。我們學校有很多孩子是“移二代”。父母老家都是在鄉下,經過一代人的奮斗已經移居到城關,孩子們會在寒暑假跟隨父母回老家,鄉下的一切都那么新鮮,有書本上的各種家禽,有不打游戲機專愛捕魚捉蝦的小伙伴,有泥濘的小路,還有夾雜著青草氣息的空氣!他們構建著自己的憧憬,再去讀賀知章的《回鄉偶書》,那份落差會在孩子心里烙下痕跡,讓他們永遠記得這個少小離家的詩人。

3.運用比較,強化學生思維

汪潮教授曾說過,語文教學中,運用比較的方法進行教學是比較好的教學方式。那是因為比較能夠讓教學對象各自的特點一目了然,相得益彰。同樣是白居易的詩,在寫《草》的時候,功名未成,孜孜追求,有著草一般的堅持與執著――“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在寫《琵琶行》的時候,傷心失落,天涯何處尋知己?才會“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同樣是面對山村鄉景圖,高鼎看到的是一群孩子:“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楊萬里的眼中卻只有一個孩子:“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币龑Ш⒆訉υ娢倪M行比較,從而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積累和運用也變得容易起來。

三、結語

動手動腦練思維,發展了孩子的思維能力;入情入境學古詩,提高了孩子理解的能力。這樣的古詩學習相較于傳統的“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更加靈動生氣,也更受孩子的喜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篇3

師:同學們,我來自一個美麗的地方,請大家看屏幕。(出示松山湖的圖片)

師:同學們,你看到了什么?

生:花、草、燈籠。

師:美不美?

生:美。

師:猜一猜,老師拍的這些照片是什么季節?

生:春天。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首寫春天的古詩,請把小手伸出來,跟我一起寫課題。

(生書空)

師:詩人是――

生:楊萬里。

師:課題會讀的請舉手。

(一生舉手讀)

師:她的停頓很準確。一起來一遍。

(生齊讀)

師:在“宿”后面稍稍停頓一下,再來。

(生齊讀)

師:真棒!題目是什么意思?我們一個一個來看。宿,誰知道?

生:就是住在那里的意思。

師:新市,你們知道嗎?(生搖頭)我告訴大家,新市,是一個地方。

師:徐公,知道嗎?

生:就是一個人。

師:你可以稱我為徐公嗎?我也是一個人哪。(眾笑)

生:但是你不姓徐,徐公只是對他的一個簡稱。

師:知道我姓什么嗎?

生:陳。

師:那你這樣稱呼我一下。

生:陳公。(眾笑)

師:謝謝!那“店”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間店的意思。

師:一間什么店呢?賣米的嗎?賣菜的嗎?

生:旅店。

師:哦,對了!這個課題的意思,誰能連起來完整地說一遍?

生:住在新市徐公的旅店。

師:對,說得真好。掌聲送給他。

師:詩人楊萬里投宿在新市一個徐家旅店,這就是題目的意思,懂了嗎?我們再一起讀一讀。

(生齊讀)

【點評:陳老師用優美的春天圖片導入新課,一下子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并很自然地過渡到對古詩的學習,簡潔高效。在對題目的理解上,陳老師充分發揮了他風趣幽默的特點,一個“陳公”,完全消除了學生的緊張感,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二、初讀詩歌,識記生字

師:詩人住在徐公店里,看到了什么呢?讓我們一起讀一讀古詩。遇到不認識的字怎么辦?

生:看拼音。

師:自己看拼音,這可是需要本領的。

生:可以查字典。

師:今天帶字典沒有?

生:沒有。

師:哦,沒有帶。但是這個方法你是知道的!

生:問老師。

師:問我,我是活字典。(生笑)剛才那個同學不是稱我“陳公”嗎?陳公比你們還是厲害一點點的。(眾笑)好,趕緊讀起來。

(生讀)

師:怎么讀著讀著成了齊讀了?請大家再讀一遍,自己讀自己的。

(生自由讀)

師:聽大家讀書,就知道生字大家都已經會了。能不能接受我的檢驗?

生:能!

師:你第一個讀。

生:疏。

師:翹舌音讀得真準!

(開火車領讀,全班跟讀。)

師:這些字都帶著拼音,所以大家都會讀。去掉拼音,還認得嗎?

生:認得!

(師去掉拼音,打亂順序。)

生:徐。

(全班跟讀)

師:能組一個詞嗎?

生:徐徐。

師:“徐徐”是什么意思?

(生搖頭)

師:看我,徐徐地走過來。什么意思?

生:慢慢地。

師:對了。五星紅旗徐徐地――

生:升起來。

(生開火車認讀、帶讀,男女賽讀。)

師:都讀對了?。ǔ鍪緢D片)

師:這是什么呀?

生:籬笆。

師:這兩幅圖上的籬笆有什么區別呀?

生:一個很疏,一個很密。

師:“疏”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隔得比較開。

師:哦,就是比較稀拉。上面是――

生:(讀)密密的籬笆。

師:下面是――

生:稀疏的籬笆。

師:誰知道“疏”的反義詞是什么?

生:密。

師:這些生字又跑回古詩里去了,誰會讀?

生:(讀)宿,宿。(眾笑)

師:哦,對不起,陳公年紀大了,沒有交代清楚。請把這首詩連起來讀一遍。

(生讀全詩)

師:讀得怎么樣啊?

生:很好!

師:很好應該有所表示呀!

(生鼓掌)

師:還有誰想讀?一起來好不好?

(生齊讀)

師:你們的聲音真好聽,我還想再聽一遍,可以嗎?

(生齊讀)

【點評:陳老師檢查學生的生字認讀情況很有層次:第一步,帶拼音讀;第二步,去掉拼音打亂順序讀;第三步,換個語言環境再讀。朗讀的形式多樣靈活,尤其是利用生活圖片來檢查生字認讀情況,既是檢查,又是鞏固,同時引導學生平時要留心生活中的漢字,處處可識字。對于“疏”字的理解,直觀形象,非常巧妙?!?/p>

三、妙改詩句,巧解詩意

師:陳老師有一個絕招,我還會變魔術,你們信不信?

生:不相信。

師:看!呀,這首詩是我寫的,誰會讀?幫我讀讀。第一個舉手的同學,請你!

(師出示課件,生讀。)

籬落疏,一徑深,

樹花落,未成陰。

兒童走,追黃蝶,

入菜花,無處尋。

師:謝謝你幫我!讀得真好聽!我覺得我寫的詩還不錯,很有節奏。剛才那位同學讀得真好!我們一起讀一遍,好嗎?

生:好。

師:籬落疏,一徑深。預備,起!

(生齊讀:

籬落疏,一徑深,

樹花落,未成陰。

兒童走,追黃蝶,

入菜花,無處尋。)

師:再變?。ū娦Γ┖?,你讀吧!

(師出示課件,生讀:

籬疏一徑深,

花落未成陰。

童走追黃蝶,

入花無處尋。)

師:我們再讀一遍吧,主要考你們認不認識字?;h疏一徑深――預備,起!

(生齊讀:

籬疏一徑深,

花落未成陰。

童走追黃蝶,

入花無處尋。)

師:我剛才怎么變的呀?

生:(指教師手中的遙控筆)你按了那個。(眾大笑)

師:那你幫我再按一下,看能不能按出來。

(生搖頭)

師:和原來的詩比較,你知道這是怎么變的嗎?

生:省略了幾個字。

師:對!第一次每一行我省略了一個字。接下來呢?每一行――

生:省略兩個字。

師:那我再接下來怎么變呢?

生:省略三個字。(眾笑)

師:哇,你們也會變了??窗桑。ū娦Γ﹣?,一起讀!

(生齊讀:

籬落疏疏一徑深深,

樹頭花落還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

飛入菜花無處可尋。)

師:發現了什么?你們剛才不是說我要省略三個字的嗎?你說說。

生:是多了三個字。

師:哦,這次又多了三個字,說明陳老師怎么樣呀?

生:很聰明!

【點評: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詩意,陳老師獨辟蹊徑,撇開了常見的教師提問啟發、畫圖幫助理解等手段,采用把詩句縮短、加長的形式,讓學生在一次次的誦讀中走進了古詩的意境,學習活動變得像游戲那么趣味盎然,課堂上歡聲笑語不斷,學生真的是在享受語文學習?!?/p>

師:謝謝你的夸獎!其實,你們也很聰明!還發現了什么?

生:第三行漏了一個字。

師:哎呀,這個機關不靈了!第三行漏了一個字。怎么辦呢?你們幫我想想辦法吧!

生:我來!

師:你來?看你有多聰明?

生:兒童急走追趕黃蝶。

師:哦,可以在“追”字后面加“趕”字。掌聲!

(生熱烈鼓掌)

師:他的聰明已經超過我了。還有別的加法嗎?你想出來了?真人不露相??!

生:兒童急走追追黃蝶。(眾笑)

師:追追黃蝶,意思意思而已,是吧?(眾笑)挺有意思的!還可以怎么加?

師:你又想了一個出來?還有誰?沒有人,我把機會又給他了??!你怎么這么厲害呀!

生:兒童急走在追黃蝶。(眾笑)

師:這么一說,這首詩就再明白、再淺顯不過了!想不想看看陳老師是怎么加的?

生:想!

師:請你讀一遍吧。

生:兒童急走緊追黃蝶。(眾笑)

師:緊追黃蝶,生怕蝴蝶――

生:飛走了。

師:對了,生怕追掉了。你讀。

生:兒童急走緊追黃蝶。

師:你讀得也很好聽。我們整個連起來讀一遍,好嗎?這是陳公作的《宿新市徐公店》。預備,讀!

生:(讀)宿新市徐公店

籬落疏疏一徑深深,

樹頭花落還未成陰。

兒童急走緊追黃蝶,

飛入菜花無處可尋。

【點評:仿佛國畫中的“留白”,陳老師在給古詩加字的時候,故意漏了一個字,請學生幫老師加上,真是神來之筆。在古詩學習中,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創造性的語文學習活動中來。學生們富有童趣的表達,將課堂推向?!?/p>

師:這首詩的意思你們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

師: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呀?

生:黃蝶。

師:哦,看到了黃蝶。我把它寫在這兒。

生:我看到了一個兒童在追趕一只黃蝶。

師:哦,你看到了一幅畫。

生:我還看到黃蝶飛到菜花里去了。

師:最后,兒童把黃蝶追到沒有?

生:沒有。

師:為什么呢?

生:因為黃蝶是黃色的,菜花也是黃色的,所以飛進去后就找不到了。

師:你太有生活經驗了!誰還看見了哪些畫面?

生:樹頭的花落了,還未成陰。

師:為什么還沒有成陰呢?

生:它們的花落了,葉子還沒有長出來。

師:也可能是葉子長得不大,長得不多,是不是?你還看到了什么?

生:我還看到了古代。

師:看到了古代的什么?

生:看到了古代的畫面。

師:呀,你也會穿越呀!(眾笑)

生:看到了那些籬笆很疏。

師:哦,你看到了稀稀疏疏的籬笆。在籬笆旁邊還有一條――

生:小路。

師:詩里面哪個詞告訴我們是小路?

生:一徑深。

師:這個“徑”我們在哪首詩里學過呀?

生:(齊)《山行》。

師:把這句詩背出來。

生:(齊)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師:哎喲,你們不知道我的時間有多寶貴喲!(眾笑)這個“徑”就是――

生:小路。

師:“石徑”就是――

生:石頭小路。

師:“一徑深”呢?

生:就是一條長長的小路。

師:哇,同學們看到了這么多美景!這么美的畫面,怎么讀出來呢?聽陳老師讀一讀好不好?

生:好。

(師配樂誦讀,講究平長仄短?!暗弊肿x得特別短促。)

(生鼓掌,笑。)

師:又笑了?怎么回事呀?這么讀有意思嗎?

生:有意思。

師:怎么有意思呀?我讀的跟你們有什么不同?

生:你把“蝶”字讀成輕聲了。

師:哦,這個“蝶”字我讀得很快是吧?這個同學的耳朵真靈??!因為蝴蝶一下子就不見了,所以讀成追黃――蝶(短促)。(配上動作,生笑。)

師:還有誰說一說?

生:陳老師讀得好慢好慢。

師:有的地方讀得好慢好慢,因為要表現那個畫面和情景。跟我一起讀,好不好?

生:好。

(師生齊誦?!皩ぁ弊滞系煤荛L。)

【點評:對于“蝶”字的讀法,陳老師將古代漢語語音中的入聲字引了進來,從七絕的平仄來看,這個“蝶”字,的確要作為仄聲來對待。但是,跟二年級的小學生不能講入聲字,陳老師便通過示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感性認識,這是符合教育規律的。】

四、精心指導,落實寫字

師:找啊找啊,找不到了。同學們真會學習!這首詩理解了,也讀好了,字會寫嗎?

生:會。

師:看,第一個字“追”,哪個同學要提醒大家?

生:里面的撇不要寫反了。

師:是不是我們班有同學喜歡犯這個毛病啊?

生:我犯過。

師:哦,你很善于自我批評、自我提醒??!“追”字是半包圍結構,先寫哪一部分?

生:里面的。

師:來,手舉起來。第一筆――

生:撇。

師:這一撇,寫得短一點兒。第二筆――

生:豎。

師:寫在豎中線上。

生:(跟著書空)橫折,橫,橫折,橫。

師:再寫走之底。點,橫折折撇,捺。捺要寫短一點兒,寫長了就不好看了。這個“追”字可以組什么詞?

生:追趕、追求。

師:再看這個“菜”字,是什么結構?

生:上下結構。

師:上面草字頭,寫得扁一點兒。容易出錯的是中間,中間是什么呀?

生:采。

師:下面整個是一個“采”字?!安伞弊值纳习氩糠质鞘裁??

生:爪字頭。

師:對,爪字頭一共幾筆?

生:四筆。

師:底下是一個“木”字,“木”字的一豎出頭要短一點兒,撇、捺舒展開,這樣就好看了。好,趕緊描一遍,寫兩遍。

(生描紅,練寫。)

師:好了,請大家坐起來。我有件禮物要送給大家。同學們,知不知道古人是怎么讀這首詩的?

生:不知道。

師:我學古人的方法讀一讀這首詩給大家聽,好不好?

生:好。

(師吟誦全詩。生笑。)

師:下課。

【點評:陳老師指導學生寫字時從觀察、范寫、生寫、評價,到二度評價,步步落實,指導非常有效。學生們學習的效果極佳,也充分突顯了低年段“識字寫字”這一教學重點。最后的吟誦,更是本課的一大亮點,帶給學生們一種文化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如果時間允許,陳老師再將這首詩的吟誦方式教給學生們,那就更好了?!?/p>

【總評:陳老師的這節課為什么能如此渾然天成呢?我想,離不開這樣幾個因素:

一是陳老師蹲下身體的姿態。我們看到,陳老師魁梧的身材,站得直直的時候很少,他總是彎著腰,把話筒遞到學生的嘴邊,笑瞇瞇地看著他們,跟他們對話。所以學生們在陳老師的課堂上沒有一絲一毫的拘謹,完全處于身心放松的狀態。更重要的是,陳老師從內心里也蹲了下來,把自己當成了學生們的一個小伙伴,跟他們一起玩、一起樂。陳老師充分把握住了學生的心理特點,課堂中的語文實踐活動難易適度,讓學生跳起來就能摘到果子,嘗到了學習成功的樂趣。

二是陳老師幽默風趣的語言。我們透過陳老師的語言,強烈感受到他是愛學生的。他對學生們的夸獎,是發自內心的;他對學生們的調侃,是一種喜愛之情的自然流露;他對學生們的尊重,也令人感動。

三是陳老師深厚扎實的學養。在課堂上,教師的朗讀、范寫、博學、機智等良好素養都得以充分展示。陳老師非常好學,他喜歡吟誦,主動跟陳琴老師學習吟誦,也參加了中華吟誦學會的好幾期培訓。通過吟誦,他慢慢走近了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我們也看到,這節課上,陳老師對詩歌的變形處理,就十分注意平仄的把握;他對“蝶”字的處理,也是我們很多語文教師沒有想到的;他的淺吟低唱,給這節課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他對學生寫字的指導,也源于他扎實的書法功底。

篇4

1、用扇子扇(shān shàn )風很費力氣,于是人們發明了電風扇(shān shàn)。

2、在優美的音樂(yuè lè)聲中,同學們快樂(yuè lè)地跳起舞來了。

二、看拼音,寫詞語,要把字寫漂亮哦!(10分)

hū huàn ní nìng yīng gāi huán rào mào shèng

xióng wěi huī huáng ér qiě fèng huáng dù juān

三、我會變,變成新字后再組詞,要看仔細哦。(9分)

1、加一加,例:夫—(膚)(皮膚)

令—( )( ) 因—( )( ) 乃—( )( )

2、減一減,例:哄—(共)(一共)

濤—( )( ) 溝—( )( ) 蟬—( )( )

3、換一換,例:芬—(紛)(紛飛)

渴—( )( ) 坡—( )( ) 特—( )( )

四、在愛心上寫出相同偏旁的字。(9分)

五、照樣子,寫詞語。(6分)

1、例:飛機—(飛機場) 上臺—( 臺上 )

灑水 — ( ) 開展—( )

( )—( ) ( )—( )

2、例:大小 —(大大小小) 碧綠 —(碧綠碧綠)

許多 —( ) 火紅 —( )

( )—( ) ( )—( )

六、在( )里填上合適的詞語。(8分)

一( )先生 煥然一新的( )

一( )電扇 風光秀麗的( )

一( )郵票 絢麗多彩的( )

一( )小刀 川流不息的( )

七、填空。(25分)

1、把下面的四字詞語補充完整。(6分)

( )光( )色 太陽( )( ) ( )( )古跡

光彩( )( ) 燈光( )( ) ( )( )相間

2、按課文內容填空。(4分)

清清的水,( )呀,( )呀!和傣族人民( )哇,( )哇,是那么開心!

3、下面默寫古詩。(7分)

宿新市徐公店

作者:楊萬里

4、選擇恰當的字或詞語填空。(8分)

發明 發現

阿切爾( )的郵票打孔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方便。

伊琳娜( )金魚放到裝滿水的杯子里,水會漫出來。

提 題

朗志萬向小朋友們( )出了一個奇怪的問( )。

八、連線。(8分)

寬 富 彎彎的 露珠

窮 賤 蒙蒙的 小路

貴 善 晶瑩的 春風

惡 窄 溫暖的 細雨

九、讀下面的段落,完成后面的練習。(10分)

到了( ),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掛在( )底下,有紅的,白的,紫的,暗紅的,淡綠的,( ),美麗極了。

1、在( )里填上合適的詞。

2、這句話中,寫葡萄顏色的詞語有: 、 、 、 。

篇5

“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錚。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碎地聲。” 楊萬里的《稚子弄冰》一詩,是寫寒冷的冬季,一頑皮孩童用彩線穿住一塊冰,提起當鑼來敲,起初聲音清亮,孩子越敲越得意,稍不留意冰塊被敲落,碎了一地。讓人仿佛回到了童年的冬天,玩冰常玩得熱火朝天。

南宋詩人楊萬里寫童趣詩較多,將兒童的生活淋漓盡致地再現,像一幅幅豐潤有趣的畫面。“籬落疏疏一徑深,枝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這是《宿新市徐公店》一詩。詩中描繪了暮春的鄉村,籬笆稀疏,小路幽深,花兒謝了,新葉初生,孩子們嬉戲著追逐黃色的蝴蝶,但偏偏飛入金黃的油菜花叢中,撲朔迷離,蝴蝶尋不到了,孩子們嘆氣逗趣,神態可愛。

古代孩子的樂趣并不比現代的孩子少,采蓮蓬、放風箏、釣魚、捕蝴蝶、捉知了等。清?袁枚:“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毙r我最愛讀此詩,因這首詩像我童年的錄像,午后是安靜的,蟬鳴格外響亮,我常赤著腳丫,輕輕走近粗壯的老柳樹,屏神靜氣,踮起腳尖兒,用手悄悄捂知了,知了撲扇著翅膀在我手中掙扎……

劉克莊的《鳥石山》詩里的兒童很調皮:“兒童逃學頻來此,一一重尋盡有蹤。因漉戲魚群下水,緣敲響石斗登峰?!毙r,天真無邪的孩子都做過“壞事”,白居易有趣地描繪偷蓮的孩子:“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被顫娭蓺獾男⊥?,趁大人不注意,一溜煙兒跑去河里偷采蓮,卻不知隱藏蹤跡,孩子可真有趣。

唐代韋莊筆下的很可愛,小女孩不到兩歲吧,剛能聽懂大人的話語,就像鸚鵡學舌一樣學著說話,口齒尚不清楚,她會跟著別人喊父親的名字,玩小車上癮以至不肯睡覺。小女孩都愛漂亮,小衣服上因少繡一朵金花,夜里不停地哭鬧。記錄小孩的成長很耐人尋味?!耙娙顺踅庹Z嘔啞,不肯歸眠戀小車。一夜嬌啼緣底事,為嫌衣少縷金華?!?/p>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崩畎椎摹堕L干行》,寫男孩騎著竹馬,圍繞井欄旋轉奔跑,小姑娘則玩著剛從門前折回的青梅花枝,天真爛漫?!扒嗝分耨R”和“兩小無猜”,是最真摯、最純凈的美好情感縮影。

篇6

籬落疏疏一徑深,

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

飛入菜花無處尋。

盡管有美輪美奐的插圖和同學聲情并茂的吟誦,可也沒喚醒那些癡迷于自娛自樂的同學。當品讀賞析到“兒童急走追黃碟,飛入菜花無處尋”時,我讓學生欣賞教材插圖,想象眼前幾只色彩斑斕的蝴蝶上下翻飛會有什么心情時,很多同學聯想假期自由生活,熱情高漲舉手回答。當我正為自己這一問題問得恰到好處而竊喜時,不經意卻發現一個男生正埋頭沉迷于自己的玩弄之中,哎呀!大掃興致!我心急如焚,想過去提醒他注意聽講,又怕打斷了其他同學的思緒,將這流暢的課堂表達“付諸東流”。聽之任之,那么這節課的內容,他又怎樣來補上呢?躊躇片刻,我心想:讓大家高漲的情緒去感染他,也許要強于我的揭穿。我裝作渾然不知,繼續教學:“孩子們興致勃勃追逐時,蝴蝶突然不見了,心里又是何種滋味?”又是一番熱烈的發表意見,“灰心”“沮喪”“失望”“不甘心”“好奇”等等,細致深入的體會將課堂推向,然而那個男生依然我行我素,低頭擺弄著什么。

我尋思,是該一語驚醒夢中人的時候了,否則今天他一無所獲。我順水推舟說:“你們知道蝴蝶哪去了嗎?它們被汪×藏起來了?!?/p>

大家先是一愣,繼而哄堂大笑,嘩然的笑聲讓他抬起頭,莫名其妙地東張西望。時機成熟,我緊追一步:“同學們,剛才你們正心急火燎地找蝴蝶時,他正悄悄地低著頭一聲不響,不知把蝴蝶往哪藏呢。能透露給大家,你把蝴蝶藏哪了嗎?”

微笑的調侃,讓他若有所悟的紅了臉,怯怯地說:“我沒藏?!逼溆嗤瑢W也是一頭霧水,莫名其妙地張望著。誰能料想老師的葫蘆里賣的什么藥啊?

“那好,既然你沒藏,能來吟誦第二句證明你剛才也在低頭焦急地尋找蝴蝶嗎?”

他的臉羞得通紅,用微弱的聲音讀了一遍,全然沒有焦急的體會,看來至此他已方寸大亂。我又親切幽默地說:“你那么緩慢悠閑,小心大家真懷疑你把蝴蝶藏起來了呢!再讀一遍來證實你在找它們?!?/p>

汪×眼中開始出現羞慚的神色,嘴角微微抽動一下,似乎在尋找讀好詩句的勇氣,一抹笑意在他的臉上轉瞬即逝?!皟和弊咦伏S蝶,飛入菜花無處尋。”焦急的心情在他那瑯瑯的誦讀中展現無遺,至此他才恍然大悟,如醍醐灌頂,詩意、自尊全找到了。

爾后,一陣掌聲鋪天蓋地地充滿教室,急切焦灼的心情在集體的大聲誦讀中抒發得淋漓盡致,就連我也激情四射,參與其中。汪×回歸課堂順理成章,真切地感受到詩中孩子急切與失望的心情。

篇7

一、反復誦讀,感受古詩之音樂美

古詩合轍押韻,字數、句數整齊、均衡。誦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聲聲悅耳,自然而然產生樂感,讓人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朗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方式,不僅有助于理解思想內容,還能體會到語言的韻味。

南宋朱熹有言“要讀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教學初,我們可針對不同年級段指導初讀,可采用教師范讀,自由練讀,個別指讀,合作讀,分小組讀,分男女生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意在讀準字音,讀對節奏,讀出韻律。例如教學一年級《登鸛雀樓》,課初教師面對全體學生不疾不徐、身心投入地朗讀古詩,在第一時間為孩子傳遞每個字音的正確讀法,每行詩句的抑揚頓挫,為學生如何讀放好樣子,有力提高初讀詩文的效率。

二、品味字眼,感受古詩之語言美

古詩的語言精確、凝練。每首古詩的字數有限,因而詩人十分講究用詞的精當確切、凝練含蓄,有時一字一詞,包含極豐富的內容。如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詩描寫了西湖雨來得猛去得快,“黑云翻墨未遮山”猶如畫家潑墨頃刻間一幅中國畫展現在詩人面前,不等詩人盡情欣賞,暴雨驟?!巴窍滤缣臁?,水天一色,動靜結合,色彩鮮明。曾有賈島《推敲》的故事,王安石為一“綠”字斟酌的佳話,歷代文人字斟句酌,古詩凝練精妙的語言為學生學習語言提供了范例,教師大不必逐字逐句繁瑣分析,應扣住一個字眼細細品味,慢慢推敲,用心感受古詩的語言之美。如教學《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品悟“白雨跳珠亂入船”的“亂”字,教師在讀的基礎上啟發想象:“此刻,你眼前仿佛看見什么,耳邊又聽見了什么?” 交流后教師追問“這里的‘亂’字,你能換一個字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個個搶著說“沖、刮、彈、濺、急、擠、蹦……”教師不做任何回應一一在黑板上寫下,“孩子們,不妨我們也學學賈島,來推敲推敲,究竟是用‘亂’字好,還是用‘沖’,或‘刮’,或‘彈’,或‘濺’字好呢?為什么?前后相鄰的同學討論討論?!?一番熱烈的討論后,學生各抒己見,紛紛說“亂”字好,好在生動寫出了雨點的氣勢磅礴,好在表現出了大雨猛的特點,好在讓人感受到雨點密密匝匝,又急又猛……比較、推敲、討論、交流中學生自然領悟到詩的語言魅力。

三、啟發想象,感受古詩之畫面美

怎樣啟發學生的想象,讓學生感受到古詩中的畫面美呢?

1.聯系生活,想象畫面

古詩詞文體雖離現代學生久遠,但其內容源自生活中的景、物、人、事。新課標指出課堂教學以學生為本位,注重學生知識與生活相聯系。古詩教學中結合學生所見所聞所感,縮短了古詩與學生的距離感。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尤??偘研绿覔Q舊符?!泵枥L的是人們喜迎除夕,忙碌愉快的情景。教學時我啟發學生聯想自己過年時的心情,使他們腦子里呈現出喜悅的畫面,再介紹一些舊俗,學生會展開想象從而感受到詩中的畫面美。

2.憑借文字,描繪畫面

古詩篇幅短小,文字凝練,但字字句句內涵豐富,如《宿新市徐公店》一詩中籬笆、小徑、樹木、兒童、黃碟、菜花構成了一幅恬靜的鄉村圖,可“兒童急走追黃蝶”讓原本靜止的畫面動了起來,畫面有聲有色,動靜結合。類似此類寫景敘事的古詩教學可引導學生找出詩句中描寫景物的詞語,憑借具體詞語展開想象,感受古詩的畫面美。例如教學《漁歌子》教師扣住詩眼“不須歸”引導學生討論作者為什么不愿回家?自由讀詞,劃出描寫景物的相關詞語,并請學生在黑板上面的方框內相應的位置上填寫,以此豐富畫面。

3.借助媒體,豐富畫面

多媒體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恰如其分地使用往往事半功倍。如教學《登鸛雀樓》,教者請孩子說說印象中的黃河,適時播放黃河水奔騰不息的畫面,幫學生豐富腦海中的畫面,深化感悟黃河氣勢磅礴、宏偉壯麗。再如引導理解《漁歌子》“青箬笠,綠蓑衣”,教師尊重學生暢所欲言工具書的概念,隨后出示相應畫面,調動視覺感官豐富畫面色彩。

篇8

一、巧導

李漁曾說:“開卷之初,當以奇句奪目,使之一見而驚,不敢棄去?!蔽恼麻_頭必須講究藝術,古詩教學的導入,亦應如此。

1.故事導入法。引人入勝的故事最能激發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在《贈汪倫》的新課導入時,我繪聲繪色地給學生講了《李白“受騙”桃花潭》的有趣故事:汪倫十分敬慕李白,就靈機一動,寫了一封信給李白,說自己家鄉不僅有“十里桃花”,還有“萬里酒家”。李白接信后便欣然前往,才知上了朋友汪倫的“當”了。李白乘舟將要走了,汪倫趕來與他依依惜別,李白送給他一首詩《贈汪倫》。故事導入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和求知欲,同時又巧妙地介紹了詩人及詩文創作的時代背景,縮小了時空差距,掃清了學生學習古詩時由于年代久遠而無法產生情感共鳴的障礙。

2.情境導入法。俗話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小學語文課本中,幾乎每首古詩都配有一幅情景圖。小學生學詩如能與賞畫緊密聯系,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在《宿新市徐公店》新課導入時,利用多媒體技術在大屏幕上給學生展現了初春情景,并配上了輕松愉快的音樂,然后由景及人指導學生觀察說話。春天的美景對學生來說是多么美好,采蝴蝶游戲又是多么有趣,所以學生都說得興致勃勃,對初春充滿了向往。這時,我讓學生再讀這首詩,學生興趣很濃。情境導入法能以景引人、以情動人,能有效激發起學生的心理共鳴;同時,由形象到抽象,由白話到古詩,大大降低了小學生學古詩的難度,而且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了道德觀、審美觀的培養。

二、多讀

新課標重視“語感的積淀”,要求教師把教學著力點放在“多讀”上。“教師少講、學生多讀”應成為古詩文教學的指導思想。入選小學語文教材及推薦給學生課外誦讀的古詩文,如《春曉》、《小兒垂釣》等淺顯易懂,學生在反復吟誦中即可激起自身無窮的遐想。古詩文的“讀”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步驟。下面試以《望廬山瀑布》為例來說明。

對于讀書,朱熹曾強調:“須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p>

第一步,讓學生自由練讀詩文,要求把古詩讀正確、讀流利,初步感受到詩的韻律之美。根據學生的朗讀情況,教師可以輔以親自范讀或錄音范讀等手段,并用多媒體出示詩文。

第二步,讓學生自由小聲再讀詩文,想想、說說詩句的意思。不懂之處向同學、老師或向字典求教。學生讀后提出了“香爐”“銀河”“九天”等幾處理解上的疑難,教師幫助學生逐一理解這些難點。

漢語是一種寫意性語言,“偏重心理,略于形式”,表達是非線性的,有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在古詩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因此,要求小學生將這些流傳千古、意韻雋永的古詩作一番透徹理解是不現實的。特級教師于永正也說:“對語言的理解也是個含糊的說法,很難有個標準,能意會就可以了?!毙W生學古詩可以先不要求字字句句全部透徹理解,而應留出足夠的時間讓他們朗讀,在反復的吟誦中加以體會、感悟。

第三步,安排學生反復朗讀,讀出語感,想象情境,讓其景其人在學生腦中“活起來”。古人曰“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币饧醋x得熟則自曉其義也。課堂上,當學生讀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時不自覺地放開了嗓子,充滿了驚奇與贊嘆,學生仿佛真的聽到了震耳欲聾的水聲,看到了瀑布一瀉千里的雄姿!因此,只有多讀,才能使學生的頭腦中浮現出詩文所表現的客觀生活畫面,才能使學生的情感與詩中的情感發生共振。

三、熟背

智慧的根源在于記憶。小學階段是人生記憶的黃金階段。很多人可能早已忘記在中學或大學階段背誦過的名篇,卻久久不能忘記童年時期記住的故事、課文,便是這個道理。小學生的記憶力是驚人的,錯過了這個關鍵期,再記就要難一些。因此,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這種記憶優勢,鼓勵學生多背一些優秀古詩文,并且采取多種多樣的方法去熟背。如可用聯系圖像記憶法背《泊船瓜洲》、《江雪》等詩;用緊扣關鍵詞記憶法背《小池》、《絕句》等詩;還可以用表演法加深學生印象,從而記住諸如《尋隱者不遇》等敘事性的詩。

篇9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學習興趣;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1-1297(2012)06-0080-01

初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要幫助學生了解認識我們祖國古代優秀的文學藝術遺產,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那么,對于我們初中語文教師來說讓學生達到大綱的這一要求,是我們的教學任務,同時也是我們的責任。初一學生剛剛由小學升入初中,對初中的教學方法一時不會適應,特別是對學習文言文更覺得難上加難。這時我們老師的引導作用就顯得重要了,我們語文老師這時一定要發揮好“導游”的作用。

如何才能發揮好這一作用,下面我來談一談我們多年來教學的一點體會。

一 加深印象,重視“過渡”學習

初一學生在小學已經學過古詩,我們初中語文教師要抓住這一點,利用好這一點。開學初利用自習課,引領學生復習小學學過的古詩,在小學的基礎上,進行中學的文言文教學。特別是針對古詩中的文言字詞的教學,要給學生講清文言字詞與現代文的字詞的異同點。

例如詞的教學,要注意辨別古今的差異。如“快走踏清秋”(《馬》)中的“走”和“兒童急走追黃蝶”(《宿新市徐公店》)中的“走”,都是“跑”。古人表達“走”的意思用“行”字的,如“小溪泛盡卻山行”(《三衢道中》)的“行”才等于現在的“走”的意義。古代人用“跑”字表達獸蹄刨地,等于現在的“刨”或“跑”。又如“死去元知萬事空”中的“元”“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中的“無”,“元”通“原”,“無”通“毋”又是屬于通假字。這些詞的意義,必須一一辨析清楚,不能含糊。通過復習,使學生掌握了一些文言字詞得用法,為學習初中教材上的古詩文打下基礎,從而使學生能夠順利地從小學文言文學習過渡到初中的學習。

二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現如今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古詩文的出現和運用已經很少了。在書籍中、報刊雜志上、廣播電視中運用的也很有限。因此,在這樣的現實社會環境里,初中學生學習古詩文,老師很有必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發揮他們的主動學習作用,對古詩文產生濃厚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能夠讓人更多的接觸該領域的內容,讓人積極主動的尋找答案,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復習或重溫。興趣還能激活思考。在很多時候,興趣就是學習的方向,夢想的來源。因此,在初一學生剛剛在學習古詩文時,教師一定要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興趣。

教師教授古詩詞時,可以采用多種手段,利用多媒體如配上與詩詞相襯的音樂、圖畫,營造氛圍與情境,使學生初步進入情境。教《木蘭詩》,可播放古典音樂《十面埋伏》,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用優美的語言再現頭腦中浮現的畫面。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鼻榫辰虒W是溝通教材和教育對象的橋梁,是打開學生心扉的鑰匙,是撥動學生情感的琴弦。學生在受到情境感染后再去學習古詩文,就會興趣大發,就會積極主動的去探究了。

三 強化讀與背的作用

篇10

【關鍵詞】小學;語文;導入新課;主體性;教學

一、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是關鍵

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能在課堂教學的一開始就使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都得到較大程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參與水平達到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從而形成課堂教學的“和諧環境”。教師要有與學生平等的角色意識,努力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一進入課堂,教師就要以飽滿的熱情、良好的情緒和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個學生,消除學生的拘謹心態。同時,教師在設計導入新課的學習活動時,要照顧到班上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水平,盡量讓大部分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不能一開始就把學生問倒了\難住了。學生一開頭就碰了壁,要讓他再進入積極參與的狀態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二、注重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程度

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不是演員與觀眾的關系,而是導游與游客的關系。教師只是引導,大好的風光還得由學生自己去欣賞。因此,在導入新課這一環節,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良好的環境,提供合適的參與機會,促使學生主體積極參與,使學生一開始就能進入一種狀態,整堂課能始終保持一種亢奮。我在聽課時有一位教師教學《蝙蝠和雷達》一課,在導入新課時有這樣一個片斷:

師:同學們,我們先來做個游戲,好不好?

生:好!

(師用手帕蒙住兩個學生的眼睛,分別讓他們來“貼鼻子”。結果,一個學生把鼻子貼到了嘴巴上,另一個則貼到了眉梢上。同學們笑得前仰后合,課堂上樂成一團。)

師:大家想一想,為什么他倆都貼錯了?

生:因為他們的眼睛被蒙住了,看不見!

師:對!他倆的眼前是一團漆黑,什么也看不見,當然貼錯了。那么,蝙蝠在漆黑的夜里為什么能自由地飛行呢?飛機在漆黑的夜里為什么能安全地飛行呢?(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到教師的問題上,有部分學生已偷偷地打開課本。)

師:這堂課我們學習《蝙蝠和雷達》,課文將會告訴我們答案。

這位教師的導入設計很有價值。首先是以學生的主體活動來喚起學生的注意,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游戲上,有利于在短時間內提高全班學生參與學習的程度;其次是借助游戲,巧設懸念,先聲奪人,撥動學生的心弦,使學生進入“憤悱”狀態,迫不及待地打開課本欲探尋究竟。教師揭題,水到渠成。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三、語言文字訓練的力度要加強

有些教師的課堂教學存在著程式化的傾向,好像語言文字訓練只是新授、鞏固階段的事,導入部分則不用擔此責任而且也難擔此責任。其實,只要把握教材特點,精心設計安排,導入新課階段同樣能把學生主體的語言文字訓練落實到位。請看一位教師教學古詩《山行》的導入設計:

第一步:教師在黑板上出示了《宿新市徐公店》《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梅花》這三首古詩的題目,要學生背誦這三首古詩。

第二步:在學生背誦古詩的基礎上,教師要學生進一步思考回答:這三首古詩分別寫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色?你是從哪些詞句中看出來的?學生沉思片刻后紛紛舉手回答。

第三步:教師出示《山行》全詩,范讀以后,要學生想一想:《山行》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色?是從哪些詞句中看出來的?學生帶著這兩個問題讀古詩,很快便理解了全詩的大概意思。

可見,教師沒有過多敘述,而是把大部分時間都讓給學生用來理解、復習古詩,并要求他們用自己的語言完整地表達自己的理解。

總之,教師在導入新課時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變學生被動學習為學生主動參與,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