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植物的現代詩歌范文

時間:2023-04-02 17:41: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植物的現代詩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描寫植物的現代詩歌

篇1

[關鍵詞]現代詩歌;教學策略;資料介入;對比;練筆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16-0073-01

《長江之歌》是中央電視臺紀錄片《話說長江》主題曲的歌詞,被編排在蘇教版教材六年級上冊的開篇。詩歌以簡練而富有深情的語言,展現了長江綿延千里的宏偉氣勢、剛毅博大的精神以及敢于奉獻的高貴品質,表達了詩人對長江的依戀和贊美之情。筆者以這篇文本的教學為例,談談高年級現代詩歌教學的一些做法。

一、資料介入,明晰內容

詩歌對事物的介紹,并不是平鋪直敘的,而是以獨特的表達方式加以呈現。因此,如果不對所描繪的事物進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學生也就難以真正讀懂文本的核心內容。

鑒于此,教師在教學這首《長江之歌》之前,就引領學生分別從長江的概況、長江的發展以及長江的貢獻三個維度進行資料收集,讓學生了解長江的具體長度、流經的區域、起點與終點等,了解長江的起源、歷史發展的軌跡,了解長江對各種植物的哺育情況以及沿江開發、貿易發展的相關信息。然后,教師將這些信息與文本中的內容進行整合,讓學生深入理解詩歌的大意。如將長江終點、起點的知識與詩歌第一段中“你從雪山走來……你向東海奔去……”相結合,感受作者藝術化語言表達所形成的豐富意蘊;將沿江開發和貿易發展的資料與詩歌中“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動新的時代”相結合,感受在改革開放中,長江在經濟發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詩歌語言精練而具有跳躍性,僅僅憑借著詩歌自身的語言,學生難以揣摩作者意欲表達的內涵。而廣泛的資料收集,為學生拓展補充了相應的知識信息,為解構和感知詩歌的內蘊起到了鋪墊性作用,教學效果鮮明。

二、對比感知,洞察思路

相對于一般的現代詩歌而言,歌詞的創作有著自身的規律與原則,其中上下段之間的對應聯系,就是歌詞形式上最大的特點。教師可以引領學生采用對比、聯系、整合的視角進行解讀,從而在深入辨析中既明確作者的創作思路,又能感知如此設置的表達效益。

如教學《長江之歌》時,教師組織男女生分別誦讀課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并在對比中明晰兩個自然段在語言形式和寫作策略上的特點。學生在深入思考之后進行分享。有的學生發現兩個自然段在語言形式上有對仗關系。教師相機引領學生緊扣語言形式的特點,深入感知作者分別是從哪些視角來描寫長江的。在教師的點撥之下,學生逐步意識到第一段,作者借助長江的起源和終點,以空間概念,展現了長江綿延千里和剛柔相濟的特點;而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則是從時間的角度出發,凸顯了長江滄桑的悠久歷史和全新的青春活力。

兩個語段并列呈現,讓學生以立體化、多層次的方式感知了作者表達的內在情韻,不僅深入洞察了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的基本構思,更促進了學生文本解構能力的有效發展。

三、拓展補充,實踐練筆

Z文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閱讀教學就應該在學生深入感知與悅納的基礎上,創建真實可感的平臺,引領學生在深入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發展語用能力。

教師在執教完《長江之歌》之后,為學生拓展補充了另一首描寫長江的詩歌《長江禮贊》,并引領學生在對比閱讀中感受兩篇文本在創作上的共有特色:首先,都是借助第二人稱“你”的口吻來直接抒情,便于詩人將自己獨特的情感和盤托出。其次,兩首詩歌都大量使用了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以藝術化的手法對長江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感知,從而促進了表達效果的整體性提升。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則引領學生在自己生活中,選擇一個與自己情感最深的事物,并模仿這兩首詩歌的寫法,嘗試寫一段詩。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感知詩歌與普通文本之間的區別。然后,再讓學生深入實踐,進行練筆,從而促進學生語用能力的提升。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始終以語用訓練為核心,通過其他類群文本的拓展補充、對比細讀,進一步明晰了詩歌的體裁特征,并以一個價值點為范例,對學生的詩歌創作進行了深入指導,為學生的實踐練筆奠定了基礎。

篇2

關鍵詞:李商隱;意象;隱喻

李商隱的詩歌在歷史評判過程中出現了很大的轉折,經過實踐和無數學者的探究討論之后,李商隱的詩歌終于在歷史文化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李商隱的詩歌作品采用了大量的意象,他將自己的人生經歷、審美情趣、朝代背景等都融合在了詩歌的意象之中,讓人讀起來能夠從表象的事物觀察到當時的時代縮影,對現代了解晚唐時期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李商隱詩歌意象特征

1.客觀自然詩歌意象

李商隱詩歌中出現的實體性意象主要是分為植物、動物、人體、氣象、地理、天文、無生物等。在李商隱的詩歌中有311個天文意象,主要是日、月、星、辰。在地理意象中主要是水流、山、地的意象,一共是出現了476個。在氣象意象中一共有479個,主要是風、云、雨、露雪。時間意象出現了256個,主要是夜、春、秋。人體意象有339個,女性的身體部位、腸、身,主要是體現了女性身體的美妙。動物意象一共是出現了548次,主要是鳥類、昆蟲類、馬、魚,在昆蟲類的動物意象中,碟、蟬、蜂出現的次數比較多;魚類、爬行類、獸類出現的次數很少。在植物類的意象中一共出現了738個,花、柳、桂出現較多,荷花和梅花在花類中較多。無生物意象一共是有386個,水、灰塵、波出現較多,冰出現的次數也很多,但是和水屬于同種物質,所以,就歸結到了水中。

2.歷史范疇詩歌意象

歷史類的意象主要是人物、建筑物、地理、精神活動、朝代、器物、書籍文章、機構等。其中人物意象主要有兩種,在現實中存在的人物有434個,泛指的人物有174個。在人物中主要是歷史人物,潘越、宋玉、司馬相如、西施、楊朱等出現的次數較多,泛指的人物中客、女子、帝王僧、夫君出現的次數比較多;在地理中,路、關、池出現較多;在建筑類意象中樓、宮、門、臺、殿、閣苑、亭出現的次數較多;在精神活動意象中夢、淚、魂魄出現的次數較多;在器物意象中,女性器物出現的較多;文章典籍中書典、文章出現的次數很多;周、秦朝代出現的比較多,廈、商基本上沒有出現;在機構中家、國出現較多。

3.虛擬類的詩歌意象

虛擬意象主要是詩人自身的直接或者是間接的生活經驗之上的虛擬事物,在作品中通常占據的比例很小。在李商隱的詩歌中一共是出現了378個虛擬的意象,占據著5%左右的比例。主要是人物、動物、仙境、植物、器物等。泛指的人物主要是神仙人物,動物主要是鳳凰、龍,仙境主要是大范圍的境地和具體的宮殿。李商隱認為凡人和仙人最大的區別就是是否達到了精神上的自由,所以,他使用的仙人器物很少。

二、李商隱詩歌隱喻基礎

1.在物理上存在相似性

物理上的相似性主要是包括功能、形狀、外表上的相似性,李商隱的詩歌中有的意象存在物理上的相似性,所以,存在隱喻的現象。如,李商隱在《細雨》中這樣寫道,“帷飄白玉堂,簟卷碧牙床?!贝蟾乓馑季褪羌氂旰孟袷且桓毖泳d細長的帷幕在白玉堂前漂浮著,好像是碧綠的竹席鋪展在藍天下?!鞍子裉谩薄氨萄来病北扔魈炜?,使用“帷簾”“竹席”比喻細雨,主要就是利用了他們在物理上的相似性。帷簾和竹席都是柔軟細長的織物,細雨在微風的吹拂下展現的形狀與帷簾和竹席非常相像,這就是以物喻物。

同樣在《詠史》文章中李商隱主要就是借助歷史典故來表達自己對政治的感嘆,使用了“琥珀枕”“齊威王”兩個歷史典故,突出唐文宗的重視賢能、勤儉節約。使用“青海馬”來形容能夠承擔重大責任的人,青海馬和為國效忠、輔佐君王的忠誠在功能上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都是為了主人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2.在心理上存在相似性

說話的人和聽話的人因為文化上的相同或者是同樣的心理感官,對兩件不同的事物產生了相同的心理感觸,這就是意象心理上的相似性。李商隱的詩歌中借助想象或者是實際存在的意象,來和想要表達的寓意進行聯系,讓讀者能夠產生心理上的共鳴。如,在詩歌《柳》中李商隱寫到在春天生機盎然的柳樹,怎么到了秋天就變成了一副蕭索的模樣?李商隱就是借助了柳樹在春天的生機勃勃和秋天的蕭索進行了對比,從而隱喻自己的生活經歷,在年輕的時候年輕有為,到了老年卻是窮困潦倒。在年輕的時候,詩人充滿了朝氣,想要用凌云壯志朝氣蓬勃的抱負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卻不想經過了人生打擊之后,最終變成了窮困潦倒的模樣,他的生活經歷和柳樹的成長環境有很大的相同之處。

在《蟬》中李商隱給蟬塑造了這樣的形象――身居高位,孤高清苦,其身難保,徒勞叫聲。自己的命運和蟬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相似,自己品德清高,卻是面對著窮困潦倒的境界,空有一腔熱血,卻是打動不了世態炎涼。

三、李商隱詩歌概念隱喻

1.人物的結構隱喻

李商隱詩歌中采用的人物結構隱喻主要是讓兩種界限不明確的事物進行概念上的疊加,用來代替另一種事物。最常見的主要是:(1)使用祥禽、瑞獸代表賢臣明君。在《重有感》中使用蛟龍、在《楚宮》中使用了長姣、在《詠史》中使用了青海馬、在《當句有對》中使用了游蜂等。(2)使用秀木代表著美人、君子。如,在《日高》中出現了藥、在《房中曲》中使用了松、在《閑游》中出現了荷花等。李商隱在進行意象隱喻選擇的時候,主要是使用松、梅、蓮花、猛馬、駿馬、麒麟、鳳凰等,隱喻選擇美好的美人、君子、明君等形象。

2.實體隱喻

實體隱喻主要是將我們的思想、情感、行為、事件等無形的概念看成了具象的事物,這樣能夠生動地傳遞感情。實體隱喻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應用,如“我在幸福中長醉不醒?!边@就是把自己的幸福進行了實體隱喻,好像就是喝醉了酒的感覺,寧愿沉醉其中不能自拔。李商隱在進行描述的時候,采用了很多的意象來表達自己在生活、政治中的失意,如在《夜冷》中使用敗荷表達了自己的失意,在《滯雨》中使用殘燈,在《燕臺詩四首》中使用蠟燭,在《夜雨寄北》中使用西窗燭等。詩人在描述自己的感情的時候,對周圍的事物就有很多的把握,周圍經常出現的事物能夠很好地代表著詩人的情感,這就是常說的借物言志。

在實體隱喻中容器隱喻較為常見,主要是因為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容器,對周圍的事物也可以看成獨立的容器,這樣在進行情感表達的時候,就很容易將難以描述的事件進行匯總歸納。李商隱將很多的自然界事物當作了容器,如,在《安定城樓》中的綠楊枝外、《風過伊仆射舊宅》中的敗荷、《隋宮》出現的垂柳、無題中出現的重帷深等。

3.空間比喻

空間比喻主要是將空間的事物放在非空間概念中,這樣就能夠通過空間概念總結非空間概念??臻g隱喻具有自身的特點,主要是通過一個一個的空間隱喻作為基礎,構建很多的概念,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它的產生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在豐富的文化經驗和物理經驗的前提下產生的??臻g概念主要是在人們現有的理解能力之上,通過對社會地位、生存狀況、生活、時間等進行一定的了解之后,將難以表達的抽象概念進行描述,從而表達自己的意思。

如,李商隱使用“上”隱喻時間較早、社會地位較高、理想狀態較好。在時間較早中使用“上”主要是在《韓同年新居餞韓西迎家世戲贈》中出現的“千騎軍翻在上頭”。在表達社會地位較高的時候,也經常使用“上”,如,在《韓碑》中出現的“表曰臣愚昧死上”和“誓將上雪列圣恥”,在《訪隱》中出現的“泉自上方來”,在《圣女祠》中出現的“天上應無劉威武”等。表達狀態較為理想也會使用“上”,例如,在《少將》中出現的“上馬即如飛”,在《重過圣女祠》中出現的“上清淪謫得歸遲”,在《日高》中出現的“飛香上云春訴天”等。

李商隱的詩歌中以“下”進行隱喻也有所體現,“下”和“上”的狀態相反,代表著生活狀態不理想、社會地位較低、時間較晚等。在狀態不理想中,經常使用“下”。如,在《井泥四十韻》中使用的“一日下馬到”,在《閑游》中使用的“強下西樓去”,在《曲江》中使用的“玉殿猶分下苑波”等。表達社會低下的時候,也會使用下,如,《裴明府居止》中出現的“愛君茅屋下”,在《行次西郊一百韻》中出現的“下田長荊榛”“敢問下執事”,在《歸來》中出現的“敢問下執事”等。

4.語義結構

在詩歌教學過程中通常都是應該有本體有喻體,但是在詩歌中因為條件的限制,經常是出現本體或者是喻體,從而含蓄地表達思想感情。(1)只有喻體沒有本體。這種隱喻是李商隱詩歌中經常出現的隱喻結構,例如,使用美人難以嫁出去表達自己空有政治抱負。在《無題》(八歲偷照鏡)中有很好的體現。詩歌中的表面就是寫美麗動人的女子,不但情節高尚,勤學好問,而且生性活潑,很有魅力。但是到了出嫁階段之后,父母卻是不想把她嫁出去。隨著生活和時間的流逝,姿容美貌的女子對婚姻生活也產生了一些憂慮。李商隱就是用美麗的女子來表達自己不被重用的現實。自己同樣具有優秀的文采和高尚的情操,卻是難以得到賞識,在政治上一直不順利。使用黃昏、落花、鶯、蟬等表達自己的現實感慨。如,在《桂林路中作》中使用蟬和空花枝表達自己的郁悶,在《樂游原》中使用黃昏表達自己年老不得志等。(2)本體和喻體一起出現。本體和喻體一起出現在李商隱的詩歌中比較少見,我們在進行李商隱詩歌閱讀的時候,需要細細品位,才能夠體會其中的隱喻。如,在《過伊仆射舊宅》中描寫的“幽淚欲干殘菊露”,《臨發崇讓宅紫薇》中的“秋庭暮雨類輕埃”,《贈鄭處士》中的“浮云一片是吾身”,《錦瑟》中的“滄海月明珠有淚”,《陳后宮》的“茂苑城如畫”等都是本體和喻體共同出現的。

5.喻體特征

李商隱詩歌的隱喻具有典型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喻體大多是哀怨感傷美麗纖柔的。他們高潔美好,但是卻是不斷地在接受著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嚴重摧殘,它們想要反抗卻是無力反抗也不能反抗。主要體現了詩人具有高尚的情操,才華橫溢,但是家族、愛情、理想方面都接受了嚴重的打擊,一生坎坷。(2)詩歌充滿了多義性和朦朧性。詩歌之間的隱喻主要是二者之間存在很大的相似程度,或者是心理相似或者是物理性相似,而這些相似都是主觀判斷的,可能二者之間相似很少,也可能相似很多。所以,李商隱使用了有本體喻體和沒有本體的隱喻,這樣就讓詩歌充滿了多義性和朦朧性,在解讀的過程中產生了多種含義。(3)具有新穎性和創新型。李商隱的詩歌在進行隱喻的時候,增加了隱喻的形式和內容,讓原本沒有關系的事物進行了聯系,從而提高了隱喻的新穎性和創新性。

李商隱的詩歌具有很強的特點,是晚唐時期典型的代表。李商隱在選擇意象的時候,主要是人物類、建筑類、動物類、自然景觀類等,隱喻主要是進行了結構隱喻、實體隱喻、空間隱喻等,豐富了文章意象的內容,提高了隱喻的深度,對現代詩歌具有很深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