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得寧戚范文
時間:2023-03-30 11:17: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齊桓公得寧戚,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比喻有才之人淪落而做低賤之事。
出處
漢·劉安《淮南子·道安訓》。
故事
公元前680年,齊國的國君齊桓公派相國管仲帶著一隊人馬去接陳國和曹國的軍隊,準備聯合起來討伐宋國。管仲到了一座山,看見一個放牛的人,騎著牛,用手敲叩著牛背,唱著山歌。管仲一聽,這個放牛人唱的歌竟是罵齊桓公的,就把他叫了過來。管仲問他叫什么名字,為什么罵齊桓公。那人回答說:“我叫寧戚,是衛國人。聽說齊國的相國管仲是個了不起的人,我很想在他那里干一番事業??墒强嘤跊]有人引見,因此只好為人放牛?!睂幤萦种v了自己罵齊桓公的道理。
管仲對寧戚說:“我就是管仲,我給你寫一封信,你拿著去見齊桓公,他的大隊人馬就在后面,他一定會重用你的?!?/p>
管仲走后,寧戚在那兒等了三天,果然齊桓公帶著大隊人馬到了。寧戚若無其事地手搖著草帽,輕輕叩敲著牛背,又唱起了諷刺齊桓公的歌來:
滄浪水,白洋洋,大鯉魚,尺半長;恨堯舜,碰不上,肚中饑,身上涼;路難行,暗摸索,哪天呀,天才亮?
齊桓公知道了,立即把寧戚抓來審問:“你是什么人?膽敢諷刺朝廷?”
寧戚不慌不忙地說:“我叫寧戚,是個看牛的,唱唱歌又犯什么法呢?”
齊桓公說:“上有天王治理天下,下有我會合諸侯,大伙團結,百姓安定,你怎么膽敢說‘恨堯舜,碰不上’;還說‘哪天呀,天才亮’?難道說我們治理天下是黑暗統治嗎?”
寧戚理直氣壯地說:“我問你,你會合諸侯在北杏開會的時候,為什么宋國的君臣要半夜偷著跑了?你在柯地會盟的時候,為什么魯國的大將曹沫要殺你?堯舜時代會有這種事嗎?你年年發動戰爭,打了東邊又打西邊,鬧得老百姓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這叫安定團結嗎?這樣的統治能算是光明的嗎?”
齊桓公聽后大怒,立即叫人綁了寧戚,要殺他的頭。可寧戚哈哈大笑了起來:“桀王殺了關龍逄,紂王殺了比干,今天你又殺了我,我成了第三條好漢啦!”
篇2
管仲言齊桓公曰②:“夫墾田創邑③,辟土殖谷,盡地之利,則臣不若寧戚④,請置以為田官;登降揖讓⑤,進退閑習 ⑥,則臣不如隰朋⑦,請置以為大行⑧;蚤入晏出⑨,犯君顏色⑩,進諫必忠,不重富貴,不避死亡,則臣不若東郭牙{11},請置以為諫臣;決獄折中{12},不誣無罪,不殺無辜,則臣不若弦寧{13},請置以為大理{14};平原廣囿{15},車不結軌,士不旋踵{16},鼓之,而三軍之士視死若歸,則臣不若王子成甫{17},請置以為大司馬{18}。君如欲治國強兵,則此五子者足矣。如欲霸王,則夷吾在此?!?/p>
【注釋】①選自漢?劉向《新序?雜事》。②管仲:春秋時著名的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任齊桓公的相,幫助齊桓公建立了霸業。③創邑:創建城邑。④寧戚:齊桓公時的大夫。⑤登降揖讓:指接待賓客時的各種謙讓禮節。⑥進退:指進退禮節。閑:通“嫻”,熟悉。⑦隰(xí)朋:齊桓公時的大夫。⑧大行:官名,掌管接待賓客。⑨蚤:通“早”。晏:晚。⑩犯君顏色:敢于冒犯國君的臉色。{11}東郭牙:齊桓公的大臣。{12}決獄:審判案件。折中:解決紛爭。{13}弦寧:人名。{14}大理:官名,掌管刑法。{15}廣囿(yòu):《呂氏春秋》作“廣域”。囿,是養野獸的園林,指打獵的地方,比喻戰場,也能講通。古代打獵也是為了練武。{16}旋踵:旋轉腳跟,指后退。{17}王子成甫:人名。{18}大司馬:官名,掌管軍事。
【欣賞感悟】
管仲從治國的五個方面――農業、外交、進諫、司法、軍事方面選拔人才,向齊桓公提出建議,推薦給齊桓公5個人選,請齊桓公加以任用。管仲不籠統地說某人賢,而是細致地掌握了每個人的特長,然后讓齊桓公在治理國家上使用、發揮這些人的特長。
【訓練】
1.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A.辟土殖谷()
B.進諫必忠()
C.鼓之()
D.則此五子者足矣()
2.下列加點詞語古今意思一樣的項是
()
A.請置以為田官B.犯君顏色
C.決獄折中D.不殺無辜
3.下列各句中的“盡”與“盡地之利”中的“盡” 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擔中肉盡(《狼》)
B.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隆中對》)
C.白日依山盡(唐?王之渙)
D.林盡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記》)
4.“夫墾田創邑,辟土殖谷,盡地之利,則臣不若寧戚,請置以為田官”一句中的“不若”是__________意思,這句話說明管仲在推薦人才上____________________。
5.管仲提給齊桓公的一段用人建議,其表現用一個成語來表示,就是___________。
6.將“進諫必忠,不重富貴,不避死亡,則臣不若東郭牙,請置以為諫臣”一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7.“君如欲治國強兵,則此五子者足矣。如欲霸王,則夷吾在此?!边@句話說明寧戚等五人具有協助齊桓公使齊國達到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本領,而管仲卻有幫齊桓公__________的才能。
二、進賢者為賢 ①
子貢問孔子曰②:“今之人臣孰為賢?”孔子曰:“吾未識也。往者,齊有鮑叔③,鄭有子皮④,賢者也?!弊迂曉?“然則齊無管仲,鄭無子產乎?”子曰⑤:“賜,汝徒知其一,不知其二。汝聞進賢為賢耶?用力為賢耶?”子貢曰:“進賢為賢?!弊釉?“然。吾聞鮑叔之進管仲也,聞子皮之進子產也,未聞管仲、子產有所進也?!?/p>
【注釋】①選自漢?劉向《說苑?臣術》。②子貢:孔子的弟子端木賜,字子貢,姓端木,名賜。③鮑叔:即鮑叔牙,春秋時齊國大夫,以知人著稱。少年時和管仲友善,很了解管仲。齊桓公執政后要任他為相,他辭謝,推薦管仲為相。管仲輔佐齊桓公進行改革,使齊國富強起來。④子皮:春秋時鄭國大夫,名虎,字子皮。他年老退職,推薦子產代替自己,子產把鄭國治理得很好。子產,是春秋時著名的賢相。⑤子:指孔子。
【欣賞感悟】
孔子從“進賢”的角度著眼,認為鮑叔牙、子皮賢于管仲、子產。因為管仲、子產表現出來的是治國才能,沒有推薦出代替自己的人才,而鮑叔牙讓位于管仲,子皮讓相于子產,既有超人的眼力,又有高尚的品德,所以堪稱為“賢”。
【訓練】
1.下列句中加點的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A.吾未識默而識之(《論語?述而》)
B.往者,齊有鮑叔 凡三往,乃見(《隆中對》)
C.汝徒知其一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晏子使楚》)
D.未聞管仲、子產有所進也進退兩難
2.下面的句子中都有“者”,意思和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往者,齊有鮑叔
B.鄭有子皮 ,賢者也
C.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兩小兒辯日》)
D.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醉翁亭記》)
3.下列各句中的“然”與“然。吾聞鮑叔之進管仲”中的“然” 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B.吳廣以為然。乃行卜(《陳涉世家》)
C.然志猶未已(《隆中對》)
D.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4.朗讀“今之人臣孰為賢?”一句,選出語氣停頓正確的一項()
A.今之人/臣孰為/賢?
B.今之人臣/孰/為賢?
C.今之人臣/孰為賢?
D.今之/人臣孰為賢?
5.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汝聞進賢為賢耶?用力為賢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什么是真正的賢人這一問題上,孔子是什么態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將亡之國不思賢①
夫與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與亡國同行者,不可存也。豈虛言哉?何以知人之且病也②?以其不嗜食也。何以知國之將亂也?以其不嗜賢也。是故病家之廚,非無嘉饌也③,乃其人弗之能食,故遂于死也。亂國之官,非無賢人也,其君弗之能任④,故遂于亡也。
【注釋】①選自漢?王符《潛夫論?思賢》②且:將。③嘉:美好。饌(zhuàn):飯食。④任:任用。
【欣賞感悟】
這段文字,用將死的病人和將要亡國的國君作了對比,形象生動地說明亂國并非無賢,而是昏君不思賢,不用賢。也就是說,亡國的昏君如同將死的病人,賢能之臣就如同好飯美酒。怎樣識別一個人將要生病?看他能否吃飯。怎樣識別一個國家將要禍亂?看他們是否任用賢人。
【訓練】
1.下列各句中的“病”與“夫與死人同病者”中的“病” 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是故病家之廚
B.同病相憐
C.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揠苗助長》)
D.圣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2.下列各句中的“且”與“何以知人之且病也”中的“且” 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驢一鳴,虎大駭,以為且噬己也(《黔之驢》)
B.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D.得過且過
3.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A.豈虛言哉 ( )
B.何以知人之且病也( )
C.以其不嗜食也 ()
D.乃其人弗之能食( )
4.朗讀下面的句子,語氣停頓有誤的一項是()
A.將亡之國/不思賢
B.何以/知國之將/亂也
C.非/無嘉饌也
D.故/遂于亡也
5.給下面的對聯寫出上聯。
上聯:__________
下聯:良禽擇高木
6.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亂國之官,非無賢人也,其君弗之能任 ,故遂于亡也。
7.“將亡之國不思賢”的意思是什么?為什么說“將亡之國不思賢”?
【參考答案】
一、1.A.繁殖 B.忠心C.擊鼓D.足夠
2.B、D(A.古義為“把……當作”,今義為“認為“; C.古義為“解決紛爭”,今義為“對幾種不同的意見進行調和”)
3.B(B.與例句都是“全部取得”的意思,A、C都是“沒有了”的意思)
4.比不上能夠發揮人的特長
5.知人善任 6.略(見譯文)
7.國富兵強稱霸諸侯
【譯文】管仲對齊桓公說:“開墾荒地,創建新邑,開辟土地,繁殖五谷,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這方面我不如寧戚,請安置寧戚當田官;接待賓客的尊卑謙讓禮節、進退規矩,這方面我沒有隰朋熟悉,請安置隰朋任接待賓客的大行;上朝早下朝晚,敢于冒犯君主的臉色,直言敢諫,出于忠心,不重視富貴,不貪生怕死,這方面我不如東郭牙,請安置東郭牙當諫臣;判斷訴訟案件,解決紛爭,不冤枉無罪人,不殺害無辜,這方面我不如弦寧,請安置弦寧任管刑法的大理;在平原曠野中,戰車不停軌,戰士不后退,擊鼓進攻,三軍戰士視死如歸,這方面我不如王子成甫,請安置王子成甫任管軍事的大司馬。君主如果想富國強兵,有這五個人就足夠了;如果想建立霸業或王業,則有我管夷吾在此?!?/p>
二、1.C(C.只,僅僅;A.懂得/記住; B.以前/去,到; D.推薦/向前,前進)
2.A(A.語氣助詞,表示停頓。B、C、D助詞,用在動詞、形容詞或動賓詞組之后,組成名詞性的“者”字結構,有指代作用,相當于“……的人”、“……的事物”)
3.B(B.與例句都是動詞,“是的”;A.代詞,起指示作用,譯作“這樣”、“如此”;C.連詞,表轉折關系,譯作“然而”、“但是”等;D.語氣助詞,用于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當于“……的樣子”) 4. C
5.你聽說過推薦賢人算賢人呢,還是為國家效力算賢人呢?
6.孔子認為舉薦賢人的人才算是賢人。
【譯文】子貢問孔子說:“現在的大臣中,誰最賢呢?”孔子說:“我還不清楚。從前,齊國有個鮑叔牙,鄭國有個子皮,他們是賢人?!?/p>
子貢說:“那么齊國賢人中沒有管仲,鄭國賢人中沒有子產嗎?”孔子說:“端木賜啊,你僅僅知道一點,不知道全部。你聽說過推薦賢人算賢人呢,還是為國家效力算賢人呢?”子貢說:“為國家薦賢算是賢人?!笨鬃诱f:“是的。我只聽說過鮑叔牙推薦了管仲,聽說過子皮推薦了子產,沒有聽說過管仲、子產推薦什么賢人?!?/p>
三、1.B(B.與例句都是“病,生病”的意思;A.是“病人”的意思;C.是“疲勞,困苦”的意思;D.是“詬病,恥辱”的意思)
2.A(A.與例句都是“將要”的意思;B.為“將近,約”的意思;C、D為“暫且,姑且”的意思)
3.A.難道B.憑什么C.喜歡D.是,正是
4.B(應該是:何以/知/國之將亂也)
5.明主覓賢才 6.略( 見譯文)
7.將要亡國的國君不能任用賢人。因為亡國之君是昏君
篇3
[關鍵詞] 晚期惡性腫瘤;凝血功能;D-二聚體;臨床價值
[中圖分類號] R7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6)11(a)-0035-03
[Abstract] Objective The clinical value of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blood coagulation function and D- dimer testing.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our hospital in August 2014 to January 2016 admitted 60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 patients to the study group, while 60 cases healthy people as a control group, were detected in blood coagulation and D- dimer levels, more analysis of two PT , TT , FIB and other indicators, and D-dimer levels.Results PT team group (14.84±0.82) s, TT (18.83±2.11) s, FIB (4.35 ±1.90) g/L, D-dimer(2.39±0.04) mg/L, APTT level (18.8±4.21) s clear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P < 0.05). Conclusion High clinical value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malignancies and D- dimer coagulation test, observed in cancer patients with a hypercoagulable state significance,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 Advanced malignancies; Coagulation; D- dimer; Clinical Value
惡性腫瘤在臨床上十分常見,且患病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患病率及病死率均較高,目前,惡性腫瘤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就是血栓[1],相關研究顯示[2],惡性腫瘤患者伴高凝狀態是導致患者出現血栓或栓塞的根本因素,同時高凝狀態和惡性腫瘤的浸潤、轉移等息息相關,因此,臨床上如何預防高凝狀態及出現高凝狀態如何處理,值得關注[3]。為探析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體水平檢測的臨床價值,該文將2014年8月―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晚期惡性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60例晚期惡性腫瘤患者,設為研究組,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齡50~80歲,平均(65.4±7.3)歲,其中明確診斷伴有血栓、栓塞者有6例(3例為靜脈血栓,1例為肺栓塞,1例為腦梗塞),同時選擇60名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男性38名,女性22名,年g50~78歲,平均(64.3±7.2)歲,兩組在年齡、性別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清晨空腹收集血液標本,并送至實驗室進行檢查凝血功能及D-二聚體,凝血功能檢驗指標主要是PT(凝血酶原時間)、TT(凝血酶時間)、FIB(纖維蛋白原)、APTT(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均采取Thrombolyzer-XRM型全自凝血分析儀,并應用相匹配的試劑,嚴格根據操作說明書進行操作。
1.3 統計方法
應用SPSS 11.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所有數據,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2組正態計量數據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及D-二聚體水平比較
研究組PT(14.84±0.82)s、TT(18.83±2.11)s、FIB(4.35±1.90)g/L、D-二聚體(2.39±0.04)mg/L、APTT水平(18.8±4.21)s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篇4
關鍵詞:詩經 婚姻 隱語 意象
一、《詩經》中的“魚”意象
“魚”是《詩經?國風》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民俗物象,在婚戀詩中,“魚”既可喻男子,亦可喻女性。聞一多在《高唐神女傳說之分析 》云:“在《國風》里男女間往往用魚來比喻他或她的對方?!盵2]其實,《詩經》許多詩歌中的“魚”還暗指配偶,如《管子?小問》載:管仲曰:“然,公使我求寧戚,寧戚應我曰:‘浩浩乎,’吾不識?!辨咀釉唬骸啊对姟酚兄骸坪普咚?,育育者魚,未有室家,而安召我居’。寧子其欲室乎?”這一段的詩意,尹知章注釋的比較清楚:“水浩浩然盛大,魚育育然相與游其中,喻時人皆得配偶,以居其室中,寧子有伉儷之思,故陳此詩以見意。”[3]劉向在《列女傳》卷六載:寧戚稱曰:“浩浩乎白水!”管仲不知所謂,不朝五日,而有憂色,……其妾靖笑曰:“人已語君矣,君不知識邪?古有《白水》之詩。詩不云乎:‘浩浩白水,之魚,君來召我,我將安居,國家未定,從我焉如?!盵4]根據上述記載,我們可以得知“魚”應該為“配偶、娶妻”的隱語,魚與水的復合,應該為男女匹配的隱語。又如《陳風?衡門》:“豈其食魚,必河之魴? ”《周南?汝墳》:“魴魚尾,王室如毀”,這兩句中的“魚”字,指的也是配偶,在《詩經》中,“魚”幾乎成了配偶的隱語。聞一多還曾對《周南?汝墳》分析說:“《周南?汝墳》就是一首以‘魚’隱喻情及的詩歌。在此詩中,‘魚’字語的性能是十分明顯的,‘魴魚’、‘王室’用以稱男主人公,心愛的情人,‘尾’、‘如毀’皆用以形容男主人公熱烈的情緒,即烈的,對自己熱情如火。從文章脈落解讀,女子未見君子的‘朝饑’自然指的是,而非指饑餓的腹欲?!盵5]古代用“魚”為隱喻,這不僅與魚的繁殖力最強有關,而且與原始人類的生殖崇拜,重視種族繁衍直接相關?!蹲髠?哀公十七年》:“衛侯貞卜,其繇曰:如魚窺尾,衡流而方羊?!笔枰嵄娬f曰:“魚勞則尾赤,方羊游戲,喻衛侯縱?!盵6]可見《左傳》也以魚隱喻情及的,以食魚喻性的滿足。如《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水洋洋,可以樂饑。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取妻,必齊之姜。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豈其取妻,必宋之子?!痹娭械聂~是一種隱喻無可爭議。泌水樂饑,“樂饑”即為“療饑”,非水可“療饑”,而是水中之魚可以“療饑”,所以才引出下文。以食魚比娶妻,以魴與鯉比春秋時的名門閨秀:姜姓的齊女和子姓的宋女。與前文的“療饑”聯系起來,正說明食與性滿足均為“療饑”之方,于是魚與情人就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了。據《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齊襄公)四年,魯桓公與夫人如齊。齊襄公故嘗私通魯夫人。魯夫人者,襄公女弟也,自公時嫁為魯桓公婦,及桓公來而襄公復通焉。魯桓公知之,怒夫人,夫人以告齊襄公。齊襄公與魯君飲,醉之,使力士彭生抱上魯君車,因拉殺魯桓公,桓公下車則死矣。魯人以為讓,而齊桓公殺彭生以謝魯”。[7]齊人不齒其君的行為,于是作《齊風?敝笱》以諷之。詩中以“敝笱”比桓公,或喻魯之小弱,以魴鰥出網喻文姜與襄公的私情?!对娊洝分性谝圆遏~比新婚的基礎上,還引發出更多的喻義,如以捕魚之地和捕魚的器具比家室?!囤L?谷風》是一個被棄的婦女對負心人的譴責,詩的第三章說:“宴爾新婚,不我屑以。毋逝我梁,毋發我笱!我躬不閱,遑恤我后?”“毋逝我梁,毋發我笱”是告訴新婦不要到我捕魚的地方去!不要動我捕魚的笱!實際上是哀告新人別占了我的家,別弄亂了我苦心經營的家室。陳奐的《詩毛氏傳疏》云:“逝梁發笱,喻新婚者入我家而亂我室?!盵8]也與“魚”的隱語義是密切相關的。
二、《詩經》中的“水”意象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水”也是一種具有特定隱含意義的文化意象。在《詩經?國風》的愛情詩中,“水”出現的頻率很高,除了作為一種自然物質描寫外,總是和婚姻、情愛、生殖等方面的內容聯系在一起。通過對《詩經》有關“水”的詩歌的賞鑒,《詩經》中的“水”既是生命之源,又是男女兩的符號。首先,“水”為婚姻的見證。如《周南?關雎》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秦風?蒹葭》中的“所為伊人,在水一方”,《陳風?澤陂》中的“彼澤之陂,有蒲與荷”,《周南?汝墳》中的“遵彼汝墳,伐其條枚?!痹娭心信魅斯膼矍槎及l生在水邊,水總是靜靜的最忠實的見證者。其次,當情人終于相會或女子出嫁時,一般會涉過眼前的河流;茫茫的江水又似乎是戀人之間的阻隔?!肚仫L?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薄吨苣?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息。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睂懙亩际侵魅斯荒芏蛇^眼前茫茫的江水與自己的戀人相見。再次,用涉水隱喻成功的戀情?!缎l風?氓》一詩中,女主人公兩涉淇水,第一次涉過淇水,是與戀人私奔;第二次經過淇水而回,則是被休棄回娘家;男子渡過淇水得以與戀人相會,之后女子又深情綿綿地把男子送到了淇水之上。從這里可以證明見詩中“涉水”隱含的意思就是男女之間成功的戀情。再次,用水流比喻“對方”或“共同的愛”。如《召南?江有汜》:詩人用長江比喻自己的丈夫,把自己比喻成長江水道,而以長江的支流比喻丈夫的新歡;而《邶風?柏舟》中的“泛彼柏舟,亦泛其流”,《風?柏舟》中的“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都是把愛情比作一條河,而把自己比作河流上一條的小船。此外,《陳風?衡門》、《陳風?東門之池》則是以“水”來比喻能夠滿足自己身心渴望的女子。聞一多《說魚》云:“魚是代替匹偶的隱語”,而水“也是性的象征”[2]魚水合歡,就是男女合歡的隱語。
三、《詩經》中的“薪”意象
“薪”字在《詩經?國風》中出現的頻率也較高?!靶健北臼遣窕穑对娊?國風》中的“薪”字總與婚戀結合在一起。如《衛風?揚之水》中的“揚之水,不流束薪”,《唐風?綢繆》中的“綢繆束薪,三星在天”,《齊風?南山》中的“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周南?漢廣》中的“翹翹錯薪,言刈其楚”等等。這些詩歌中的‘薪’都是與婚姻密切相關的。魏源在《詩古微》說:“三百篇言取妻者,皆以析薪取興。蓋古者嫁娶,必以燎炬為燭,故《南山》之析薪,《車》之析柞,《綢繆》之束薪,《豳風》之《伐柯》,皆與此錯薪、刈楚同義。”[9]鄭玄就《周南?漢廣》中的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解釋說:“楚,雜薪之中尤翹翹者,我欲刈取之,以喻眾女皆貞潔,我又欲取其尤高潔者。”鄭玄的“貞潔”之論雖然有些迂腐,但對伐薪在此詩中的隱含義的把握還是準確的。[10]
據說過去有的地方,嫁娶的時候,男家把柴用紅絨纏繞著送到女家;女家則把炭用紅絨纏繞著回贈男家。這與‘綢繆束薪’正合?!盵11]焦延壽《易林》說:“析薪熾酒,使媒求婦”;“執斧破薪,使媒求婦?!盵12]“析薪”與“束薪”,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劈柴與捆柴。但在《詩經》中,“析薪”與“束薪”卻是婚姻和愛情的象征。這是因為古代結親,必在黃昏之時,柴薪是必用的照明之物;而結親時,必須祭神、祭祖,要用柴火烤肉、燒肉,使神靈與先祖享用濃烈的香氣,從而降賜洪福,使神圣的婚姻長盛不衰。[13]同時,“薪”以其生長快速、滋生繁衍眾多、具有柔性和極強的生命力等品性,從而成了先秦時代婚禮中重要的聘禮。以“薪”為聘是古人對婚姻的理解與詮釋,這樣,“薪”就與古代人的婚姻結下了不解之緣??傊?,《詩經》中頻用“薪”的意義在于它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性:其一,薪不僅生長快速,且滋生繁衍眾多。這正是古人對多子多福的向往和對美好生活的祝愿。其二,薪類大多數都具有柔性,不僅在于要求女性柔順,同時更在于希望婚后夫妻雙方能夠相互關愛,相互依賴,夫妻關系牢固而久長。其三,薪類植物具有極強的生命力與再生力,并能經冬不死,更有一些四季常青。這種品性對于婚姻雙方至關重要,它是對人生旅程的高度濃縮與隱喻,同時也是良好的祝愿。希望雙方能在未來的生活當中同舟共濟,至死不變。
綜上所述,“魚”、“薪”、“水”《詩經》中重要的隱喻物象,透過《詩經》詩中“水”、“魚”、“薪”隱語的總結分析,我們可以深入理解這三個意象后面更為深邃的意義。這對于準確理解領悟《詩經》詩歌的本義及詩的題旨是很有價值的。
參考文獻:
[1]傅道彬.《詩》外詩論箋[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3(4).
[2]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一冊)[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
[3][清]戴望.管子校正[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
[4][漢]劉向.列女傳[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6).
[5]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三冊)[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
[6]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0.
[7][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11).
[8][清]陳奐.詩毛氏傳疏[M].北京:中國書店,1982.
[9][清]魏源.詩古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0][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
[11]聞一多.詩經通義[M].武漢:時代文藝出版社,1996(6).
篇5
關鍵詞:先秦道家;列子;莊子;文子;天命
作者簡介:張海英,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后,湖南大學期刊社副編審,哲學博士(四川 成都 610064)
“天命”是先秦哲學研究中一個很重要的范疇。研究者對儒墨甚至法家的天命思想都研究得比較充分,但對先秦道家的天命思想卻向來少有探討。零星的成果有:羅安憲分析了道家對天命所持的一種自然的無可奈何的態度,①張海英、張松輝探討了老子的天命鬼神思想。②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少研究者認為道家是不相信天命的,道家所說的天是自然義的天,并不包括天的神性義。但事實上道家是承認天命、相信天命的,筆者曾撰文仔細證明過這一點。③在這篇文章中,筆者擬探討先秦道家天命思想的特點。本文認為,在道家看來,天命具有強大的權威,具有極大的偶然性和不可知性,而當道家的命論和“時”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就具有了一種消極悲觀的意味。
一、天命具有強大的權威
先秦道家基本上都相信天命的存在,并且認為天命具有強大的權威。老子說:“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雹苷J為冥冥之中有張廣大無邊、疏而不漏的網,善惡必報。這張代表了天意的天網,是令人敬畏的。但老子所言之天,卻并不令人恐懼,因為其行為方式遵循著某種規則,所謂“天道無親,常與善人”⑤,賞善罰惡,絲毫不爽。老子的這種思想是西周時期典型的天命神學思想,也是對三代以來天命思想的繼承。如《尚書》云:“皇天無親,惟德是輔?!雹蕖疤祚嬗诿?,民之所欲,天必從之?!雹卟贿^在道家大多數人物看來,天命雖具有極大的權威,但其行為方式卻并不一定遵循賞善罰惡的原則,列子是持這一思想的典型代表。
列子是個命定論者,在他看來,人的壽夭、窮達、貴賤、貧富都是命中注定的,萬物皆有命,萬事皆由命,命能制人窮達貴賤,壽夭生死,而人力無所施。
首先,列子認為一個人的窮達貴賤完全是命中注定,人力不能起任何作用。《力命》中,北宮子和西門子兩人世族、年貌、言行相差無幾,北宮子造事而窮,西門子造事而達。列子借東郭先生之口指出北宮子和西門子二人窮達不同,非關人力、非關智愚,皆是天命如此,并且命好命壞沒有任何自身德行方面的原因,一個人的品德不再影響到一個人的命,命讓誰窮、讓誰達純粹是偶然的、隨意的,沒有任何標準和根據。
在肯定了命對人的窮達貴賤的巨大控制作用時,列子便完全否定了人力在天命面前的任何主觀能動性。譬如在談到管仲和鮑叔牙善交、齊桓公善用人時,列子就認為,召忽之死,鮑叔舉賢,小白用賢,這些表面上看來是人力的事,其實都與人力無關,而是由背后的天命所決定的。如張湛注云:“此冥中自相驅使,非人力所制也。”⑧管仲與鮑叔交好,自稱“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⑨,卻在向齊桓公推薦國相時否定了鮑叔而薦舉了隰朋,列子也否定了其中人力的作用,認為鮑叔沒有相位,是鮑叔的命決定的。
命不但決定人的窮達貴賤,命也能決定人的壽夭生死。列子說:“生非貴之所能存,身非愛之所能厚;生亦非賤之所能夭,身亦非輕之所能薄。故貴之或不生,賤之或不死;愛之或不厚,輕之或不薄。此似反也,非反也;此自生自死,自厚自薄。”⑩人的壽夭生死與人力無關,或生或死,或厚或薄,都是命中如此。
不但生死是由命,在列子看來,那些該生而不能生、該死卻不能死的種種情況,也是受天命所制的。《列子?力命》說:
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梢陨簧炝P也;可以死而不死,天罰也??梢陨梢运?,得生得死有矣;不可以生,不可以死,或死或生,有矣。然而生生死死,非物非我,皆命也。智之所無奈何。11
表面看來,求生得生,好像是由于仁德與智力,求死得死,也好像是多行不義必自斃,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12,是個人行為所引起的一種必然結果。但列子認為求生能得生、求死能得死實際上都不是因為人力,而是天命注定如此。如果不是天命如此,一個人根本得不到求死就能死的好福氣,因為還有很多求死都不能死的人。盧重玄舉了一個極端的例子,如漢高祖死后,戚姬被呂后百般折磨,“斷戚夫人手足,去眼,耳,飲藥,使居廁中,命曰‘人彘’”13,當此之時,生不如死,卻求死而不能,這便是“天罰”,而這種求死不得的境遇,也是一種天命,是天對她的處罰。
因此,在列子眼里的天命就具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威,在天命的籠罩下,大如天地、賢如圣智、神如鬼神,都不能發揮任何作用,所謂“窈然無際,天道自會;漠然無分,天道自運。天地不能犯,圣智不能干,鬼魅不能欺”14,人只能匍匐在天命的腳下,任其肆其。列子此處所言的命,和西周時期的“天命”雖有名稱上的相異,然性質卻很相似,并且西周時期的天命,是一個具體的有意志的天神,人們可以通過獻祭和祈禱,求得他的歡心,尚有些微可以發揮人力的地方,而此處的命,卻更加抽象,而所管理的范圍,又似乎更加無所不至。因其抽象,因其無所不至,人便失去了通過祈禱和獻祭而改變神意、求得神的眷顧的機會,因而在命的面前,人便更加束手無策,只能一切順從,萬事委之于命。
莊子也是一個命定論者,他認為人生的一切遭遇都是天命決定了的,“性不可易,命不可變,時不可止,道不可雍”15,人所能做的,就是通達情理,順任自然,樂天安命?!盁o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16,對于天命的強大力量,莊子是有深刻認同的,我們可以歸納出他有一個嚴密的三段論:
饑渴寒暑,窮桎不行,天地之行也,運物之泄也,言與之偕逝之謂也。為人臣者,不敢去之。執臣之道猶若是,而況乎所以待天乎?17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于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18
父母于子,東西南北,唯命之從。陰陽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聽,我則悍矣。19
莊子認為,天下有兩個最不能違背的法則:一是命,一是義。父母和子女的關系,是命中注定。子女對于父母的命令,不能違背。天地雖大,沒有無君之國,所以人臣與君主的關系,叫做“義”,為臣者有忠于君主的義務,所以君命所指,也別無選擇。但在莊子看來,無論是對父母還是對君主的順從程度,都遠遠不能與對天、對陰陽的順從相比。所謂“違親之教,世或有焉;拒于陰陽,未之有也”20。陰陽,即造化,其實也是指天。莊子在這里,構造了一個很嚴密的三段論:父母之命,君主之命不可違天命遠遠高于父母、君主之命天命更加不可違。所以對天命,人們應該采取一種更加順從的態度。
《黃帝四經》也認為天命具有強大的權威,天下的萬事萬物都是由天決定的,如果違逆天意,就會遭到天的懲罰?!督浄?國次》說:
國失其次,則社稷大匡。奪而無予,國不遂亡。不盡天極,衰者復昌。誅禁不當,反受其央(殃)。禁伐當罪當亡,必虛(墟)其國,兼之而勿擅,是胃(謂)天功。天地無私,四時不息。天地立(位),圣人故載。過極失當,天將降央(殃)。人強朕(勝)天,慎辟(避)勿當。天反朕(勝)人,因與俱行。先屈后信(伸),必盡天極,而毋擅天功。21
天意決定著天下的萬事萬物,一個國家是否應該討伐,這也是由天決定的,人只不過是替天行道。人如果違背天意,討伐了不應當討伐的國家,就會受到天的懲罰,所謂“誅禁不當,反受其央(殃)”,相反,如果該討伐的不去討伐,或者討伐時沒有達到(或者超過)天所要求的標準,也不行,亦即所謂“過極失當,天將降央(殃)”??傊且磺卸家刺斓囊庵拘惺拢⑶以陧槕斓来蠊Ω娉芍?,不能擅自居功,要把一切成功歸之于天。只有成功而不歸功于己,才不會招來禍患。如下文所言:
故圣人之伐(也),兼人之國,隋()其城郭,棼(焚)其鐘鼓,布其資財,散其子女,列(裂)其地土,以封賢者,是胃(謂)天功。功成不廢,后不奉(逢)央(殃)。22
征伐了別的國家之后,一定要把這功勞歸之于天,只有這樣才能免除天的懲罰,由此可見天命的強大力量和人在天命籠罩下的戰戰兢兢、小心翼翼。
儒家相信天命,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23但儒家也重力行,“知其不可而為之”24,“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25,最多也只是盡人事而知天命。墨子卻是全然的“非命”,不承認人有什么先天注定的命。道家卻大多承認天命的強大力量,并且認為人事不能影響天命,因而取一種順天安命的態度。
二、天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
道家所言的天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天命是早就注定的,人力所無可改變,人的一生都無法逃離天命的安排。莊子說:“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26所謂大戒,就是指最大的不可違背的法則,而排在最前面的就是命?!八郎?,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27,人的生和死,也是早已由天命規定好了的,就像天有白天黑夜的變化一樣,是一種規律,一種無法改變的必然。不但生死,其余人生的貧富窮達也都是注定了的:“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8
但如果具體到個人,則一個人的命好命壞又完全是一種偶然性,如申徒嘉所說:“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9身處亂世,人人自危,生活在人間世就像處在百發百中的神箭手羿的射程之內。碰上命好的幾率是極低的,如《莊子?德充符》說:
受命于地,唯松柏獨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堯舜獨也正,在萬物之首。30
天地之間,陰陽之氣氤氳,人和萬物稟天地陰陽之氣而生,可是誰能獨稟其中的正氣,卻是極具偶然性。莊子于此,其實指出了事物和人的命運的偶然性。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推測出得到好運的概率是極低的:地育萬物,花草樹木,不計其數,可得其正氣者只有松柏;天生眾人,五湖四海,不可以億萬計,可得天氣之正者,唯有堯舜。
劉笑敢曾說:“莊子不僅抹煞了人的主觀能動性,而且抹煞了一切偶然。……必然統治一切,偶然沒有立足之地?!?1其實不然,莊子看到了事物的偶然性。莊子也認為一個人的命是受制于偶然性的。在《德充符》里,莊子借申徒嘉之口指出命就是一種無法言說、不可捉摸的偶然性,與品德無關,而人所能做的,就是對著人力無可奈何的命運安之若素,好像本來如此,自古如此,不要埋怨也不要欣喜。
不過莊子在思想上是一個消極者,他認為身處亂世,遭逢不幸是必然的,絕對的,而幸運通達不過是事之偶然。在《列御寇》中莊子講了一個故事:
人有見宋王者,錫車十乘,以其十乘驕莊子。莊子曰:“河上有家貧恃緯蕭而食者,其子沒于淵,得千金之珠。其父謂其子曰:‘取石來鍛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驪龍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今宋國之深,非直九重之淵也;宋王之猛,非直驪龍也;子能得車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寤,子為齏粉夫!”32
莊子用這個寓言來諷刺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人。這個人去拜見宋王,得到了十輛車子的賞賜,沾沾自喜,到處炫耀。但莊子卻認為這個人就像得到珠寶的貧家之子一樣,只不過偶然碰上了好運氣,其兇險卻數倍于貧家子,倘若不是正遭宋王“睡覺”,恐怕要身為齏粉。小人不諳世情兇險,視概率極小的偶然為必然,使莊子不勝感慨。
列子也很重視偶然性。在列子看來,命好命壞已經沒有了一定的標準,那命與偶然性的聯姻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因此,列子認為命不受主觀意志的影響和支配,也沒有任何客觀固定的根據和標準,是一種異己力量的盲目的運動,具有極大的偶然性。任繼愈說:“《列子》一面驅除了神學目的論和唯意志論,另一方面又引進了不可知論和命定論?!?3其實不可知論是就命而言的,是命具有不可知性,并非還有另外的一個什么不可知論?!读凶?說符》記載:
虞氏者,梁之富人也,家充殷盛,錢帛無量,財貨無訾。登高樓,臨大路,設樂陳酒,擊博樓上。俠客相隨而行。樓上博者射,明瓊張中,反兩木翕魚而笑。飛鳶適墜其腐鼠而中之。俠客相與言曰:“虞氏富樂之日久矣,而常有輕易人之志。吾不侵犯之,而乃辱我以腐鼠。此而不報,無以立于天下。請與若等戮力一志,率徒屬必滅其家為等倫?!苯栽S諾。至期日之夜,聚眾積兵以攻虞氏,大滅其家。34
梁國的富人虞氏因為貓頭鷹沒叨穩一只死老鼠而招致滅門之禍,這完全是一件極偶然、極湊巧的事,并無多大的必然性,如果要深層地追究起來,就只有命中注定可以解釋了。
三、道家之命的不可知性
道家認為命是神秘的,不可預知也無法言說?!肚f子?田子方》說:“知命不能規乎其前?!?5《莊子?達生》也借一游于呂梁之水的丈夫說:“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長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36對于個體而言,命是與生俱來而個體又不知其為何如此的東西,是一種超越人的認知能力范圍而神秘莫測的存在。正如孟子所言:“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7命是不可捉摸,無法把握的,因此莊子借仲尼之口說:“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規乎其始者也?!?8仕途的窮通,品性的賢愚,名聲的毀譽,包括生死存亡,一切都是事物的變化,天命的流行,而即使最高的智慧都無法預測命運的發展。《應帝王》篇說“鄭有神巫曰季咸,知人之死生存亡,禍福壽夭,期以歲月旬日,若神。鄭人見之,皆棄而走”39,末后卻讓神巫為列子的老師壺子嚇跑,使一切預知天命的謊言不攻自破,這也證實命是非人力可知的。
命不但不可知,命也不可解。很多人認為殷商時期的天帝是喜怒無常的,他的賞罰并無一定的標準,但到了西周時期,人們認為“天命靡常,惟德是輔”,天以一個人是否有德來行使他的賞罰,人只要秉德而行,就不會遭到天命的懲罰。但莊子所說的天命,雖然好像沒有意志,但在它的行事無常、神秘莫測這一性質上似乎又退回到了殷商時期。莊子所言的天命已沒有任何行事的標準,這主要表現在即使完全順從天命也會遭到禍患和不測?!皞湮镆詫⑿危夭挥菀陨?,敬中以達彼,若是而萬惡至者,皆天也,而非人也?!?0一切都已經服從天命了,可是仍然有“萬惡至”,這雖然非關人力,但也說明天命的極其不可把握。《徐無鬼》中子綦的兒子就是典型的例子:子綦與他的兒子邀樂于天,邀食于地,完全順遂天地的自然之道,無事無謀,不求非分之福,一切順物而為,可說是極大地盡了人事了,可是,他的兒子卻依然遭遇刖足之禍,子綦于是說:“凡有怪征者,必有怪行,殆乎,非我與吾子之罪,幾天與之也!吾是以泣也。”41郭象注曰:“今無怪行而有怪征,故知其天命也?!?2成玄英疏曰:“夫有怪異之行者,必有怪異之征祥也。今吾子示有怪行而有怪征,必遭殆者,斯乃近是天降之災,非吾子之罪。罪若由人,庶其修改,既關天命,是以泣也。”43郭注成疏均注天為“天命”,這種天命無關人事,并且是人無論怎樣盡力都無法改變的。子綦和他兒子的禍患是天命的安排,是上天給予的,人力對此無可奈何。這種不可預知又具有強大力量的命,仍然是宗教意義上的天命。
四、道家之命與“時”有密切關系
“時”的本義為四時或日之行走,在先秦文獻里,“時”具有順時而動、因時制宜等思想,《易經》的時觀,充分發揮了個體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其所揭示的“時中”理念更具有一種與時推移、不拘泥于事物、開朗豁達的處事智慧。道家也很重視“時”,道家的“命”與“時”有莫大的關系。《文子?符言》說:“時之行,動以從,不知道者福為禍。”44是說人應該掌握時運的到來,又說:“得在時,不在爭,治在道,不在圣”45。認為得在時會,不在力爭。
文子確實很重視“時”的觀念?!段淖?九守》說:“若然者,血脈無郁滯,五藏無積氣,禍福不能矯滑,非譽不能塵垢,非有其世,孰能濟焉,有其才,不遇其時,身猶不能脫,又況無道乎?”46文子強調了時的重要性,認為時不論對誰都很重要,如果不遇其時,那么無論怎樣修養自身,都難免于災難禍患。這與儒家的看法似有不同。儒家提倡仁義,認為仁義忠信之士無論在哪里都能得到別人的認可,所謂“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47,但文子卻認為仁義之士如果不合于“時”,那么即使個人品行最好,也難免身死國滅的下場,“仁者人之所慕也,義者人之所高也,為人所慕,為人所高,或身死國亡,不周于時也”48。如果不遇其時,個人的仁義道德等品行無助于自身的成功。
不但仁義者行事要合于時,掌握時才能成功;就是圣人,如果不遇其時,也不能實現他的理想。所謂“圣人和愉寧靜,生也;志得道行,命也,故生遭命而后能行,命得時而后能明,必有其世而后有其人”49。圣人和愉寧靜的品性在主觀條件上已足以使他們志得道行,但真正能否志得道行,卻只能歸之于命。而有命又還得有時,所謂“有其世”,也就是“得其時”。
文子還說:“故生所受于天也,命所遭于時也,有其才不遇其世,天也,求之有道,得之在命。君子能為善不能必得其福,不忍而為非,而未必免于禍。”50人的生命是上天給予的,命運則是時世決定的。雖有賢才但沒能遇上好時世,這是上天的安排,非人力所能決定。追求得志有一定的辦法,但能否得志卻完全是由命運決定。君子為善卻不一定能得福,不忍為非卻不一定能免禍,禍福之間,人力所能發揮的作用實在太小,所以君子能做的,就是安命而已。正如孟子說:“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51由人自己能決定控制的那一部分就去追求,由命控制的那一部分人力不能決定就聽天由命。
莊子也看到了時和命的緊密關系,在《莊子?秋水》中他借孔子之口說:“我諱窮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時也。當堯舜而天下無窮人,非知得也;當桀紂而天下無通人,非知失也;時勢適然。夫水行不避蛟龍者,漁父之勇也;陸行不避兕虎者,獵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圣人之勇也”52。時對于個人來說太重要了,即使天生睿智,如果碰上了桀紂統治的時代,那也只能困厄終身;即使資質平平,但如果是堯舜時期,也不會窮困不通。圣人在屢遭不順、歷經坎坷而仍然前途渺茫、其道難行時,能看到“時命如此”,“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這一方面是莊子所謂的“圣人之勇”,另一方面也是圣人的無可奈何。莊子看到了個人在這種乖謬的時命下的困窘無奈和保全自身的不易,他說:“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也,時命大謬也。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則反一無跡;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寧極而待;此存身之道也”53。時難遇,命難知,時命乖謬之世,連圣人也得千方百計才能保全自身,莊子對此是深感絕望和悲愴的。
《黃帝四經?十大經?觀》也說:“散流相成,圣人之事。圣人不朽,時反是守。”54強調圣人也得守時才能獲得成功。
《冠子?環流》說:“命者,自然者也。命之所立,賢不必得,不肖不必失。命者,挈己之文(父)者也。故有一日之命,有一年之命,有一時之命,有終身之命。終身之命,無時成者也。故命無所不在,無所不施,無所不及?!?5命是不由自己選擇也不由自己決定的,命決定個人的一切,它無所不在,無所不及。命之得失,或在一日,或在一年,或在一時,或在終身之后而沒有一定的時期。
在道家看來,命和時還是缺一不可的,一個人必須得有命又得時才能得到成功。如果沒有得到時,即使有命也不能得到好命,“既有時有命,引其聲,合之名,其得時者成,命日調。引其聲,合之名,其失時者精、神俱亡,命日乖。時、命者,唯圣人而后能決之”56。
因為時命能決定個人的成敗得失,所以個人的素質并不影響到個人的存亡得失,如《冠子?備知》所言:“昔湯用伊尹,周用太公,秦用百里,楚用申,齊用管子。此數大夫之所以高世者,皆亡國之忠臣所以死也。由是觀之,非其智能難與也,乃其時命者不可及也?!?7冠子認為伊尹太公等人之所以建立豐功偉業,得到世人崇敬并不是由于他們才智卓絕,智慧超群,只是因為他們得時又得命;亡國之忠臣之所以死,是因為他們失了時命。所以,“時有所至而求,時有所至而辭。命有所至而闔,命有所至而辟。賢不必得時也,不肖不必失命也”。58好命所賦予的不一定是賢人,不肖者也一樣能遇上好的時命,只要遇上了好的時命,不肖者也一樣能成就大業,所以決定個人成敗得失的主要原因就不在于個體,而是外在于個體的命和時。
可見,道家的命論和“時”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更加具有了一種消極悲觀的意味,個人的窮達遭逢已完全無關乎個人的品德智慧和好學努力,皆受制于外在的人不能掌握和控制的命和時,并且是此二者缺一不可,這就給人生帶來一種深沉的絕望感和悲劇感,也就必然導致道家的安命思想。
注釋:
①羅安憲:《道家天命論的精神追求》,《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②張海英、張松輝:《老子的天命鬼神觀》,《齊魯學刊》2013年第2期。
③詳細的論證見張海英博士論文《先秦道家天命鬼神思想研究》(湖南大學岳麓書院2012年),同時參考張海英、張松輝論文《老子的天命鬼神觀》,《齊魯學刊》2013年第2期。因為作者曾撰文探討過老子的天命鬼神思想,所得出的結論與本文并不矛盾,為避免重復,本文所涉及的先秦道家主要以莊子、列子、文子等為主。
④⑤(魏)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校釋》,樓宇烈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182頁,第188頁。
⑥⑦(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662頁,第406頁。
⑧(晉)張湛:《列子注》,《諸子集成》(卷三),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70頁。
⑨⑩111434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198頁,第205頁,第202-203頁,第203頁,第262-263頁。
1225(宋)朱熹:《周易本義》,廖名春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47頁,第33頁。
13(漢)司馬遷:《史記?呂太后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280頁。
151617181920262728293235363839404142435253(清)郭慶藩:《莊子集釋》,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第532頁,第590-591頁,第691頁,第155頁,第262頁,第263頁,第155頁,第241頁,第212頁,第199頁,第1061-1062頁,第707頁,第658頁,第212頁,第297頁,第792-793頁,第858頁,第859頁,第859-860頁,第596頁,第555頁。
212254陳鼓應:《黃帝四經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35-36頁,第45頁,第229頁。
232447(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95頁,第158頁,第162頁。
30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60頁。
31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第146頁。
33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69頁。
3751(清)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649頁,第8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