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無盡時范文
時間:2023-03-18 14:43: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白云無盡時,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她成功的經驗在于采取換位思考的方法,設身處地的為客戶著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證明了“今天的服務就是明天的效益”。在“全國新世紀之春優質服務競賽活動”中,她榮獲總行表彰,被評為全國優質服務競賽活動先進個人。
來的都是客,全憑心一顆
育才西路儲蓄所地處鄆城繁華市區,對面是一家豪華大酒店,東邊是人流熙攘的農貿市場??蛻魧哟螀⒉畈积R,既有風度翩翩的大款,也有斤斤計較的市場攤販,有的客戶彬彬有禮,也有的客戶不拘小節,但馮彥民同志都能從容應對,笑臉相迎,用她的機智和幽默,熱情和坦誠,贏得了客戶。提高服務質量,要從規范服務做起,她十分注重揣摩不同客戶的心理,急客戶所急,想客戶所想,把客戶的需求和利益置于至上。她在工作中針對不同的客戶群體,采取不同的服務策略。對優良客戶采取“一攬子、一站式”服務,對一般客戶做到“三聲”和“接一答二招呼三”,對老弱病殘客戶實行上門服務,盡最大努力滿足各類客戶的需求。她用自己的滿腔熱情和嫻熟到家的服務質量贏得了客戶的高度信任,他們都說,到這個儲蓄所存錢取錢,舒心又順心。
遠方的客人請您留下來
客戶的心是永遠的舞臺
馮彥民同志說過:“誰能體諒站在柜臺外面的客戶心理,誰就贏得了客戶”。她時常地告誡本所的員工,服務是商業銀行經營的方式。銀行經營的是貨幣商品,具有風險性大,敏感性強的特殊性。因此,服務質量的高低更能表現集體形象的優劣。她帶領儲蓄所的員工們每天提前20分鐘上班,打掃儲蓄所內外的衛生,給客戶創造了一個優雅干凈的環境,統一著裝,規范化服務,給客戶一個精神、干練的工作形象。即使在業務異常繁忙的情況下,也從不怠慢兌換零殘幣的客戶。有一個經營青菜販賣生意的客戶,經常拿著殘幣和零錢來這里兌換大面額票幣,馮彥民同志每次都是不厭其煩的熱情接待和辦理,但該儲戶就是不把錢存進她這里。一次,馮彥民同志一邊清點著他的零幣,一邊誠懇的對他說:“大哥,我們這里是不嫌麻煩的,以后你把錢存在我們這兒多好啊,你用錢,一句話。”,那位客戶臉紅了,支支吾吾的說:“大妹子,我是小本生意,存不住?!?,“那也沒關系,歡迎您再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不久,當這位客戶再次來到該所時,他帶來的不是破舊的零幣,而是從塑料袋里齊唰唰拿出六把百元新幣,往柜臺里一放,“同志,這是我的六萬,存一年?!?,他的聲音略帶激動和愧意,“你們的服務態度真好,我很感動。說句實話,我內弟在建行工作,以前我都是到你們這里換成整錢,再存入建行,今天,我把到期的存款全部存到你們這兒!”
競爭就要從別人碗里搶飯吃
篇2
一、寓別離之情,寄思親之意
世事多變遷,遷客騷人遠足天涯,與云為伴,羈旅之思縈繞心頭?!暗ツ獜蜌w,白云無盡時”道盡了王維滿腔別離之情;“君去試看汾水上,白云猶似漢時秋”,岑參以汾水上歷久不變的白云象征朋友之間深厚的情誼,言別后思念依舊;孟浩然“別后能相思,浮云在吳會”,戴叔倫“臨風自笑歸時晚,更送浮云逐故人”(《別張員外》),皆是以浮云寓別離之情。另外,駱賓王有“還望青門外,空見白云浮”的傷懷之感;李白有“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處處長隨君”的相思之情;陶淵明《送謝山人歸江夏》“攜琴一醉楊柳堤”直到“日暮龍沙白云起”,想必只有白云最懂詩人的心意,最能化解詩人的離愁別緒。云是天空中的恒久的景象,它又是變幻莫測的鬼魅,進入詩人的視野,染上了濃濃的感彩。
二、為游子漂泊的寫照,亦為貧士的象征
云飄忽不定,滿載漂泊之意,恰似游子,李白“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乃真實寫照;杜甫“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歸”,浮云、游子已融為一體,韻味綿長;皎然《酬別襄陽詩贈少微》更曰“別后須相見,浮云是我身”;賈至《送王道士還京》“一片仙云入帝鄉,數聲秋雁至衡陽”因所送之人的處士、道士身份而演變為“一片仙云”。顏真卿 “興逐孤云外,心隨還鳥泯”(《詠陶潛》),郎士元的“若問前程事,孤云入剡遙”,詩句中的“孤云”,無不象征著詩人的貧士身份。
三、象征隱逸,表現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
云的舒卷自如,閑逸孤高,常被詩人用來表達對自由超脫的隱逸生活的向往?!熬胖莶蛔悴剑傅昧柙葡琛?,曹植翔凌云而超物外之意自現;陶淵明的“靈鳳扶云舞,神鸞調玉音”(《讀山海經》),描繪出云中世界的美妙,表現了他對理想世界的向往,而其“遙遙望白云,懷古一何深”(《和郭主簿》)的詩句,同樣蘊蓄了自己潔身自好的情操;南朝陶弘景的“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以飄逸的白云委婉地謝絕了皇帝的邀請。古人向往神仙世界,宋黃庭堅“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云深處,浩氣展虹霓”(《水調歌頭游覽》),正是借“白云深處”表達了他超然物外、幻想理想天地的美好愿望。
四、象征困難、阻礙、黑暗,用以傾訴內心的憂慮與無奈
“垂云蔽白日,閑雨紛微微”、“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野云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薄安晃犯≡普谕?,自緣身在最高層”、“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千里黃云白日熏,北風吹雁雪紛紛”、“忽然更作《漁陽摻》,黃云蕭條白日暗?!钡鹊?,無論垂云、長云、愁云、浮云,還是黑云、青云、黃云,無一不象征困難、阻礙、黑暗。韓愈“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又何嘗不是在慨嘆前途阻礙重重呢?
篇3
關鍵詞:王維;送別詩;思想感情
【中圖分類號】G633
送別詩在王維詩歌中占有不小的比重。據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所輯,王維現存詩四百二十余首,送別詩有七十余首之多,并且也很出色,有著不容忽視的思想與藝術價值。
送別時的離情別恨是人類所共有的情感體驗,具有普適性。不同的只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人們的表現方式不同罷了。在唐代,詩便是人們表達離情的不二選擇。雖然唐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政治、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的時代,但交通、通訊條件仍比較落后,一次分別,很可能會經歷長時間的跋涉以及種種風險,所以我們的古人常把生離和死別聯系起來。
從送別的對象看,王維送別詩的主要內容是:送人赴邊、就任,慰人落第、貶謫,以及送友歸山隱居等。不同內容的送別詩,王維所表現的具體感情是不同的。
一、凄涼傷感與離情相融
與至愛親朋的離別對人而言是一種情感上的折磨,特別是在交通、通訊不便利的條件下,由離別所帶來的空間阻隔,常使人們在面對離別時不禁黯然神傷,“人世死前唯有別”,典型地代表了古人對離別的普遍強烈感受。凡是送別詩多少都有一種凄涼之情、傷感之意。如王維的《臨高臺送黎拾遺》:“相送臨高臺,川原杳何極。日暮飛鳥還,行人去不息”和《齊州送祖三》:“天寒遠山凈,日暮長河急。解纜君已遙,望君猶佇立?!鼻耙皇自姼枰愿吲_送友時的即目所見,經“飛鳥還”與“行人去”相對舉,別情自見。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寫離情能不露情態,最高。”[1]徐增《而庵說唐詩》:“此純寫‘臨高臺’之意。飛鳥還,則行人可息矣,而猶去不息,日暮途遠,在行人恨不得即到,而送者則愿其早歇,念之深,愛之至也?!盵2]徐增說得透徹。后一首寫天寒日暮之際,詩人于湍流側畔送友,佇立沉思,久久不愿離去,含蓄地表現不舍的別情。正如劉永濟先生所說:“善寫情者,不貴質言,但將別時的景象有感于心者寫出,即可使誦其詩者發生同感也?!盵3]這的確道出了王維送別詩真誠感人的奧秘,寄情于景,景中含情。
二、豪放樂觀與真情交織
王維的送人赴邊之作把哀怨之情完全撇開,變凄涼傷感為豪放樂觀。詩人受時代精神的感染,往往用大丈夫以功名事業、百姓朝廷為重的思想,代替離別時的兒女情長。凄涼傷感一變而為通達樂觀、慷慨激昂。如王維的《送趙都督赴代州青得字》:“天官動將星,漢地柳條青。萬里鳴刁斗,三軍出井陘。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庭。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痹姼杞杷蛻饘⒊稣鞯膱雒?,敘寫出唐帝國三軍于邊患驚警之時,浩蕩開出井陘,奔赴沙場的雄壯聲勢和煊赫軍威,將士們在不怕艱苦、不怕死、忘身報國、蔑視平庸、建功立業之中,充溢著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的精神,這其實也是王維心愿的一種寫照。
三、勸勉慰藉與友情同在
王維的《送梓州李使君》:“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漢女輸布,巴人訟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這是一首送人赴任之作。在此詩人不寫送別時的情景,而是遙想李使君赴任之地的自然風光以及民風的質樸。詩人勉勵李使君應當像漢代蜀郡太守文翁那樣,翻新教化,做出自己的成績,而不要依仗先賢的政績而泰然無為。詩歌情緒開朗,格調高遠,在惜別中鼓勵勸勉朋友,情真而意切。在這一方面,王維送人貶謫的詩大不同于一般的貶謫詩歌,很少悲情苦意,傷感凄婉,而以溫暖的友情、理解來撫慰友人的愁懷。
四、失意憤懣與傷情并存
唐人的送別詩,有不少是詩人困厄失意之際的傷情之作。這些詩歌不僅記錄了離別時的離情別恨,同時也記錄了時代風云變幻的印記,特別是那些作于遷謫、下第或歸隱時的送別詩,往往借送別來傾吐心中壘塊,或借別情來明心見志。王維的《送別》看似明白如話、平淡無奇,實則是語淺情深的佳篇:“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鼻八木涿靼兹缭挘罹兔钤诤髢删?,難也難在后兩句。該怎么理解?且看王堯衢先生在《唐詩合解》中的說法:“送友歸山而先為問答之詞,其用意在結句。蓋白云無盡,山中之樂亦自無盡,以視世之富貴功名,希寵怙勢,何者不有盡期!知得此意,則歸臥南山,可以蕭然于世味矣。莫復問,言不須問也,是承上問答之詞。鐘伯敬云:感慨寄托,盡此十字中,蘊藉不覺,深味之自見。此與太白七絕《山中問答》意調仿佛。”王先生的評價中肯至極。王維的《送丘為落第歸江東》一詩,為失意而歸的丘為感到惆悵怨憤,同時也為自己無力薦賢而感到慚愧。在誠懇寬慰的言語中,隱含著對舉子明珠暗投、仕途崎嶇的激憤與不平。
縱觀王維的送別詩,雖然內容各異,表現的情感也不盡相同,但形諸于筆端,處處可見其時其景下詩人送別時的心緒和情景。王維的送別詩把人情美、社會美與自然美有機地融合,讓我們看到了詩人純潔真誠的心靈;積極用世、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同時也看到了詩人對現實的隱約批判以及渴望歸隱的心情。從王維的送別詩我們不僅看到了一個真誠、善良、積極向上的詩人,同時也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精神。
參考文獻:
[1]沈德潛.唐詩別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610頁
篇4
一、看題目
很多學生看到一首詩后,馬上就對其詩句進行分析,而不去關注詩歌的題目,結果往往答非所問。其實,題目能告訴我們最直接的信息,是寫作內容最直接的反應。像楊炯的《從軍行》暗示我們這是一首邊塞詩,李白的《越中覽古》告訴我們這是一首懷古詩,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提醒我們這是一首送別詩,杜甫的《春夜喜雨》則在詩題中把這首詩的感情傾向表露無疑,讓我們了解到作者是在春天的夜里,由于下了一場雨而高興。這樣一分析,怎么還能把情感分析錯呢?
二、看作者
一般考試出題時選取的詩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創作風格的詩作,例如唐代邊塞詩人的雄渾,李白的浪漫豪放,柳永、秦觀的婉約,陳子昂、辛棄疾的悲慨,杜牧的俊爽,王維的沖淡,杜甫的沉郁,蘇軾的豪放曠達,等等。注意到這一點,對整體鑒賞很有好處。另外,詩人所處的朝代信息也很重要,朝代的不同,國立的差別,往往會影響詩人的藝術風格,這對于把握整首詩的內涵和手法都有很大的幫助。
三、看注釋
詩歌后面的注釋很關鍵,千萬不能小看。有些注釋雖然只有短短幾個字,但卻能為我們解答問題提供幫助。通過它可以窺探詩歌的寫作背景,或者本詩的思想內容、主旨,或者本詩的意境,或者作者的情感及本詩的寫作風格。所以,一定要仔細研讀注釋,不能馬虎大意。
四、看詩眼
有時詩歌題目中的關鍵字眼往往是理解詩歌的切入點,如賈島的《題李凝幽居》中的“幽”字就點出李凝居處的環境并暗示出其隱者的身份。詩眼、詞眼是詩詞傳達主旨的關鍵詞、關鍵句,如王維的《送別》:“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痹娭小安坏靡狻比齻€字,顯然是有深意的。不僅交待友人歸隱的原因,表現他失意不滿的情緒;同時也從側面表達詩人自己對現實憤懣不平的心情,這三個字是理解題旨的鑰匙。
五、看語境
要理解詩歌語境,最重要的是要在腦海中能夠浮現出作品所敘之事、所繪之景的畫面,依據這些畫面去設身處地體味作者處于其中將會有什么樣的感情,從而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是明快、高亢、陰暗、低沉,還是幾種感情交織在一起,這樣就能夠比較準確把握詩歌的深層含義了。
六、看關鍵詞語
在鑒賞詩歌時,我們要特別注意動詞,尤其是具有雙關喻意的動詞,這些詞語在古典詩歌中最能表現作者的思想情感及作者創作的意境;我們還要重點關注修飾詞,大部分為形容詞,這類詞語是對動詞、形容詞起限制和規范作用的詞語,詞語的感情基調和表達范圍往往決定于這類詞語;我們更要關注一些在形式上具有明顯特點的詞語,這類特殊詞語主要有起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的疊詞,有使詩文更生動形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的擬聲詞,有表現心情、增強描寫的色彩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的表示顏色的詞語等。
七、注意題干
問題一定要看清楚明白,千萬不能在自己還不甚明了的情況下迷迷糊糊去做題。命題者在設置鑒賞試題時往往帶有一定的暗示性、指向性,如果沒有注意到這一點而是依據詩句本身來解讀、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有可能失之偏頗。
八、注意答題思路清晰
做鑒賞題時,先分析什么,后分析什么,以什么為中心去組織,要做到心中有數,有條不紊。擬寫答案時,一般先總說本詩詞敘述或描寫的主要內容或主要景物,然后再分述具體組成。
九、注意語言表述
篇5
1 引言
“隱性顯譯(implicitnesstoexplicitness translations)”是翻譯中的常用方法,也稱“外顯化”、“明晰化”、“明示”等,是指將原作的信息在譯作中以更為明確的方式表述出來以增強譯本的邏輯性和易解性。它與增詞法技巧密切相關,但還包括增加額外的解釋,直接表達出原作暗含的意思,添加連接詞等翻譯方法?!半[性顯譯”的譯作由于添加了原作不曾有的信息,因而常常比原作篇幅更長、邏輯關系更清楚、更容易理解。英語和漢語分屬不同語系,形式化程度相差很大,因此“隱性顯譯”翻譯技巧始終貫穿于翻譯過程。中醫文化博大精深,隱含著豐富的文史哲知識,文化內涵豐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富有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中醫英譯可謂是難上加難。因此巧妙運用“隱性顯譯”翻譯方法,對中醫英譯及促進中醫對外交流尤具指導意義。
2 “隱性顯譯”在中醫英譯中的使用理據
2.1 中醫思維的整體性
中醫學在形成和發展其理論體系的過程中,不斷容納中國古代哲學、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等諸學科的優秀成果,其思維必然受到各學科的影響。中醫思維特點之一是綜合性思維。綜合性思維傾向于把一個物體或觀念各個分散的部分合為一個整體,而分析性思維則傾向于把一個整體分成細小的部分。任何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都不可能只有分析性思維而無綜合性思維,反之亦然。因此綜合性思維與分析性思維都是東西方民族共有的思維方式,但是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形成了“東方重綜合,西方重分析”的思維習慣。由于中醫思維注重天人合一的整體觀,綜合性思維是其主要特點。因此,在中醫英譯時,譯者要在體現思維模式的不同語言形式之間進行轉化。具體來說,譯者常常需要通過“隱性顯譯”翻譯技巧對中醫的綜合觀念進行分析性的解釋和闡述,把譯文進行“隱性顯譯”處理,增加譯文的邏輯性和明晰性。
2.2 中醫思維的形象性
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是人類思維的兩種基本形式。由于歷史和文化的原因,不同民族會有不同的側重和選擇。中國文化思維方式具有較強的形象性,而西方文化思維方式具有較強的抽象性。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古代醫家在進行醫學研究時,通過直觀觀察,并借助于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應用比類取象法說明人體結構、生理功能及疾病的病因病理、診斷方法和治則治法。因此中醫語言包含中醫思維的形象性,翻譯過程中,“隱性顯譯”翻譯技巧的使用可以使譯文語言清晰、自然。
2.3 中醫學的豐富文化內涵
翻譯活動不僅涉及到語言內部因素,而且涉及到語言外部因素,文化因素是語言外部因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西兩種語言文化承載的內涵有著不同程度的差別。承載內涵越豐富的文化,其語言文本的隱化程度越明顯;反之,承載內涵相對貧乏的文化,語言文本在表達上解釋性詞語多,作為翻譯目的語時顯化程度越高。中醫文化植根于中國文化之中,多層次體現了中國文化內涵。中醫英譯時,為充分表達中醫的文化內涵,體現中醫獨特的思維和理論內涵,“隱性顯譯”的翻譯技巧為常用手段之一。
2.4 中醫語言注重意念的隱含性
漢英兩種語言屬于不同的語系,在詞匯、句式、語篇等方面差異巨大。漢語語言以意念為主軸,極少曲折變化,無形態變化[1]。而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有著豐富的曲折變化,是以形態為主軸的語言。中醫語言,特別是中醫文獻,更是以意念為主軸,融會了豐富內涵。在英譯過程中,要采用“隱性顯譯”翻譯技巧,在譯文中用形態的邏輯形式表達中醫的豐富內涵。
2.5 中國傳統文化獨特的審美觀
中國文化迥然不同于西方文化,以和諧、含蓄、體悟與綜合為其主旋律,正是這種文化傳統的獨特性造成了中國傳統文藝審美觀的獨特性,也就造成了中國歷代翻譯大師們思維方式的獨特性。他們強調從整體上去把握原作,從心靈上去感悟原作,從想象中去獲得意境,從主體直接經驗上去發掘原作內在、隱蔽的因素,并力圖把這些因素融合在譯本中,從而達到一種“神似”、“化境”的境界。漢語在“模糊中傳遞語義,朦朧中孕育意境”,而英語則反其道而行之,邏輯與分析攜手,語義清朗,表述精確[2]。中醫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獨特審美觀的體現,“隱性顯譯”翻譯手段應該成為中醫翻譯的主要手段。在中醫英譯中,譯者應將自己經過識別、轉化、加工的審美體驗賦之于英語譯文。譯者所進行的審美再現的主要工作就是以邏輯驅走模糊,以分析排斥朦朧。換言之,即“隱性顯譯”翻譯。
3 “隱性顯譯”在中醫英譯中的主要手段
3.1 增加解釋性語言
中醫文獻和中醫歷代名家在中醫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翻譯中醫文獻和歷代名家時,我們要按照翻譯的通則,使用“隱性顯譯”的翻譯技巧,增加解釋性語言,以便國外讀者了解背景知識。以下劃線部分均屬解釋性語言。
例1 原文:五禽戲,為兩千多年前的名醫華佗所創。他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創編了五禽戲。
譯文:Wu Qin Xi was invented by Hua Tuo (110207 AD), a famous physician over 2 000 years ago,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ences of the predecessors.
華佗為一代名醫,其名其人對國內讀者來說耳熟能詳,但是對于國外讀者,恐怕不甚了了。在翻譯時,不能只使用音譯,還要加上華佗大致的生活年代以及身份特征,把漢語的隱含信息隱性顯譯,給西方讀者提供背景知識,方便讀者了解中醫的歷史人物。在中醫翻譯中,只要遇到歷代名家名醫的翻譯,我們大都應該采用顯化的方法進行必要的背景知識補充。
例2 原文:張仲景進一步總結了前人的醫學成就,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寫成《傷寒雜病論》。
譯文:Zhang Zhongjing, an outstanding physician in the East Han Dynasty (3rd century AD), compiled a book entitled Shanghan Zabing Lun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based on detailed study of the medical achievements made by doctors before him and his own clinical experience [3].
對張仲景和傷寒雜病論的翻譯采用“隱性顯譯”的翻譯技巧,不僅采用了音譯,更在括號內進行了解釋。
3.2 化抽象為具體
抽象和具體是民族語言中的特色,為各民族語言所共有。中醫由于強調整體觀念,有些語言富有抽象性,為使譯文能夠清晰易懂,需要采取“隱性顯譯”的技巧,把抽象的語言在譯文中具體化。
例3 原文:以草木之偏性,攻臟腑之偏勝,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治之,而后無喪身殞命之憂。(用藥如用兵論)
譯文:To make use of the cold or warm nature of the drugs to cure visceral sthenia or asthenia requires the full knowledge of both drugs and disease as well as the combined use of various therapies to attack the pathogenic factors. Only by taking such a measure can life be guaranteed [4].
原文中“知彼知己”是一個成語,比較抽象,如果直譯,會使人不知所云。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作者把抽象的成語巧妙地翻譯為“the full knowledge of both drugs and disease”,把這個成語明晰為“充分了解藥物和疾病”,直觀易懂。
3.3 轉換句法,重組句段
漢語句法結構的基本特征是“意合對接”,其中包括詞匯和詞匯之間、詞組和詞組之間,分句和分句之間以及句法詞項和詞項之間的意合對接。正是這兩個層級上的意合對接不用任何表示語法關系的結構標記,使漢語的語法范疇高度模糊化。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必須根據意義(對接項的語意整合)作形式結構完形,才能構建目的語的語段。為將漢語意合對接句段轉換成英語,譯者勢必先析出意義,然后再根據“語義內容句法結構”的模式,以原語句結構為參照,構建英語句段,進行以嚴格的英語語法規范為依據的形式結構完形,將漢語的隱性語法轉換成英語的顯性語法[5]。中醫文獻的語言大多屬于古漢語,更多地呈現出意念強勢,隱含意義豐富。譯者在英譯中醫文獻時要時刻注意古漢語的這個特征,時刻提醒自己譯文中需要用“隱性顯譯”的手段增加形式結構完形,從而使譯文邏輯嚴密,表達通順。
例4 原文:散步是指閑散、從容地行走。散步是我國的傳統健身方法之一,通過閑散和緩的行走,四肢自然而協調的動作,可使全身關節筋骨得到適度的運動。
譯文:Taking a walk means walking leisurely and unhurriedly. As o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hysical exercises, it can moderately exercise the joints, tendons and muscles with walking slowly and limbs coordinated naturally.
原文為并列句,翻譯的時候作者把原文中的句子成分通過英語的同位語、分詞、介詞詞組等手段進行了重新組合,譯文清晰、顯化。
3.4 以今譯古
中醫文獻屬于文言文,語言簡潔,綜合性強,但有時也不免生澀難懂,因此在中醫英譯時,英語譯文中的表達必然把古代文言通過“隱性顯譯”手段轉化為通暢直白的英語語言。
例5 原文:拯救之法,妙用者針。察歲時于天道,定形氣于予心。
譯文:Among the therapeutic techniques, needling has a wonderful effect. Before applying it, the doctor should keep in mind the seasonal changes of the natural world and judge whether the patient is fat or thin, strong or weak [6].
原文語言抽象,艱澀難懂,翻譯的時候采取了“隱性顯譯”的辦法,對艱澀的古代漢語進行了解釋,譯文通曉易懂。
3.5 對中醫形象語言和修辭格進行標注解釋
中醫學語言善用取象比類的語言,形象生動,但由于文化差異巨大,外國讀者理解起來殊為不易。譯者翻譯時,可采用“隱性顯譯”的方法靈活處理,以使譯文清晰易懂,增加可讀性。
例6 原文:提壺揭蓋(中醫學的治則)
譯文:Lifting the lid to pour off water in the pot—opening the lung qi to treat constipation or dysuria.
例7 譯文:釜底抽薪(中醫學的治則)
譯文:Taking away firewood from under the cauldron—a method of clearing heat by purgation.
以上2例均為中醫的治療原則,富有民族特色,翻譯時采用了解釋加注的辦法,使譯文明晰,易于讀者理解。
4 結語
中醫學融哲學性、文學性、科技性于一體,中醫英譯注定是一項復雜艱難的活動,翻譯技巧的熟練應用對中醫英譯至關重要。我們應該充分挖掘英漢兩種語言的特點,從語音、詞匯、句法等各個層面,根據具體情況靈活使用“隱性顯譯”翻譯技巧,促成不同語言間的表意理解和文化交流,從而推動中醫英譯事業的發展,促進中醫對外傳播和交流。
【參考文獻】
1 Pan WG, Tan HM. Contrastive linguistics—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survey. Shanghai: Shanghai Educ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2006: 109110. Chinese.
潘文國, 譚慧敏. 對比語言學——歷史與哲學的思考.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109110.
2 Mao RG, Fan WQ. Language fuzziness and correspond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hanghai Fan Yi. 2005; 82(1): 1115.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毛榮貴, 范武邱. 語言模糊性與翻譯. 上海翻譯. 2005; 82(1): 1115.
3 Li ZG. Sentence structure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ong Xi Yi Jie He Xue Bao. 2007; 5(3): 355358. Chinese.
李照國.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中醫英語翻譯句法漫談. 中西醫結合學報. 2007; 5(3): 355358.
4 Li ZG. English translation techniques of ancient medical literatures. Shanghai: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s. 1999: 5152. Chinese.
李照國. 醫古文英語翻譯技巧. 上海: 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 1999: 5152.
5 Liu MQ. Translation and linguistic philosophy. Beijing: Chinese Translation &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01: 169170.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