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籍范文
時間:2023-03-27 13:16: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國古籍,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分類號]G250
美國的圖書館有史以來十分重視對東亞古文獻的收藏,尤其青睞中國古籍的收藏和利用。國會圖書館于1869年成立中文書庫之初,便以種子交換獲得清廷贈與《皇清經解》等書,并想方設法地搜集中國古籍以擴大館藏。受此影響美國的大學圖書館也開始注意收集中國古籍。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收集中國古籍的數量迅速增加,東亞藏書室紛紛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收集中國古籍開始成為全美國一些圖書館的任務,入藏目標從古籍、拓片發展到方志、族譜、文集等各種出版物。
1 美國圖書館收藏中國古籍的途徑
1.1 中國政府和私人捐贈
清朝政府為與美國互輸文化、聯絡感情經常以珍貴圖書相贈。1869年,清同治皇帝為了換取美國農作物種子,將933冊明清刻本贈送給國會圖書館。清政府為感謝美國退還“庚子賠款”,贈送銅活字版《古今圖書集成》1部5044冊,其他精品古籍1900多冊。哥倫比亞大學斯塔爾東亞圖書館成立之初,慈禧太后親自捐贈5000余冊珍貴圖書。容閎贈送母校耶魯大學東亞藏書室善本書1000余冊,原版《古今圖書集成》1部。美國一些圖書館通過捐贈獲得了許多完整的大部頭精品古籍。
1.2 傳教士攜帶和探險隊攫掠
明末清初美國傳教士和探險隊進入中國后,中國經籍的浩瀚與神秘引起他們的高度注意。傳教士回國陸續帶走許多中國古籍,探險隊紛紛將中國古籍捆載運回美國,以至后來八國聯軍的瘋狂掠奪。一些特殊的美國人成了中國古籍的收藏者,后來轉交或捐獻給了國會圖書館。如美國第一任駐華公使顧盛(CalebCushing)收藏的中國古籍2500冊在1898年轉交給國會;1901年柔克義(w?Rockhill)公使向國會捐贈了6000冊古籍,其中許多屬于非法掠奪所得。
1.3 美國政府征集與訪購
19世紀末,美國人開始大規模征集和訪購中國古籍。1917年,國會圖書館館長樸特南委托該館漢籍部主任江亢虎(中國留美學者),借暑假返國探親之機,帶函向中國政府請求征集各省府廳州縣志等古書。1918年,沃爾特?施維格代表國會專程來到中國采訪征集到大量珍稀的地方志古籍,1884年印刷本《古今圖書集成》1628冊320函,就是由他在中國民間購得。一些大學圖書館也陸續通過不同途徑廣為搜集。
1.4 抗戰時期北平圖書館寄存
時期,中國的藏書樓和高校圖書館損失最為慘重。為了使珍貴古籍免遭日軍的摧殘和掠奪,北平圖書館(國家圖書館)便把所有300箱善本書寄存于上海法租界的震旦博物院。法國戰敗導致法租界不安全,為防止日人搜查,北平圖書館館長袁同禮求助當時中國駐美大使,乃決定精選最優者共2720余種,裝成100箱,由袁同禮設法輾轉運到美國,寄存在國會圖書館亞洲部。這些珍貴的古籍等于是我們自己拱手送給了美國。
1.5 不法分子走私
近年,中國少數民族古籍越來越受到國內外經濟發達地區商人或不法分子覬覦,并悄悄進行倒買倒賣。有的瑤族古籍被泰國人買走,有的東巴經書被人偷運到了國外,大量涼山彝族文化古籍流失至美國、英國、
需要說明的是:①該資料來源于美國各圖書館,具有相對的準確性;②該資料雖是1993年之前的統計,但不影響中國古籍收藏數據的變化;③所用資料可能法國、日本和新加坡等國。一些不法分子受利益的驅動,通過各種出境方式把許多珍貴的少數民族古籍原件走私到了海外。這是當前中國古籍文獻繼續向美國輸入的渠道之一。
2 中國古籍文獻流布美國圖書館概況
筆者在竭盡全力收集研究數據資料過程中,發現了由孫越生、陳書梅等編著的《美國中國學手冊》一書,其中“美國收藏中文資料的圖書館”部分對美國105個圖書館收藏中文資料情況逐一介紹,并說明其資料主要來源于美國亞洲研究協會東亞圖書館委員會吳文津的《美國圖書館東亞收藏部一覽表》(1977年版)和搜集的其他資料。該書資料具有一定的利用價值,筆者對書中介紹的每個圖書館所藏中國古籍情況進行逐條梳理,摘編制作出收藏簡表,如表1所示:存在遺漏,但出入微乎其微;④簡表不足之處筆者將會盡力完善。
表中所列美國幾十所重點收藏中國古籍的東亞圖書館,尤以國會圖書館、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和耶魯大學東亞藏書室的收藏最為豐富,也最有價值。除上述美國大學和國會圖書館以外,許多州、市、社區和私人圖書館也重視收藏中國古籍文獻,如理查德?西氏個人圖書室收藏一些善本古籍和地方志。
這些中國古籍流入美國的渠道不同,時間不一,除特殊的以外具體時間過程已無法考證。其中最珍貴的要數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的地方志、善本書、手抄本、地圖手稿、《永樂大典》等,幾乎是絕無僅有。這批書是抗戰時期北平圖書館為了逃避戰火而寄存美國的,共2 720余種裝100箱,全為北平圖書館挑之又選的精品。原打算在美國暫避一時,不曾想一去不返。這批古籍寄存美國人證物證俱在,理應回歸故里。其次就是清政府為感謝美國退還“庚子賠款”贈送的7 000余冊精品古籍和慈禧太后捐贈給哥倫比亞大學斯塔爾東亞圖書館的5 000余冊珍貴古籍,還有容閎贈送母校耶魯大學東亞藏書室的1 000余冊善本書以及銅活字版《古今圖書集成》,這些書都是中國古籍的精華,因捐贈流失他國,其中一些珍品國人幾乎看不到它們的身影,可作為善本再造的底本。好在這些漂泊異域的瑰寶得到了善待,至今仍安然無恙,多少對我們也是一點安慰。我國在大規模開展古籍整理保護與搶救的時候,常常思考這些“游子”如何回歸故鄉。
3 流散美國古籍文獻的回歸策略
對于這些流散美國的、有些是絕無僅有的珍貴古籍文獻,中國應采取怎樣的回歸策略呢?
3.1 回歸古籍要有區別和選擇
流失美國的中國古籍不計其數,包括正當傳播和不正當掠奪渠道,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全部回歸。要有選擇和區別:一看是過去流失的還是現在走私的;二看是合法傳播的還是非法掠奪的;三看是珍貴版本還是一般版本;四看國內現在是否有收藏。在制定回歸計劃時不能盲目地想所有古籍都回歸,要有區別、有重點、有目標地采取依法追索或其他手段。對于戰亂中被搶掠的和20世紀80年代以來走私的古籍,盡量避免采取高價競買的方式,否則就是承認了搶掠和走私的合法性,就等于是被第二次“勒索”。即使是珍貴版本,如果國內有存,也沒有回收的必要。對于國內已失
傳的珍貴版本在原版回歸無望的情況下,通過協商以善本再造回歸,或者影印、拍攝膠卷回國出版,也是一種補救策略。
3.2 避免采取競買方式回歸
國家對古籍回歸不斷進行投入。1955年和1965年國家兩次撥??顝南愀凼栈仃惓沃信f藏古籍善本共102種。1999年秋,某文物機構以133萬元人民幣競買了海外回流的明清兩代宮廷秘藏宋刻孤本《春秋經傳》。此種案例不少。目前,外國人抓住了中國人保護重視文物的心里,大搞“傷疤經濟”,導致古籍拍賣價格越來越高。我們不應再采取急于競價購買的方式,而應穩住情緒積極關注和搜尋線索,利用外交手段,采取跨國私下協商回購、回贈等策略,不給出賣人價格翻番的機會,不再遭受二次勒索和敲詐。
3.3 專項課題影印出版回流
近年,國家科研經費逐年加大投入,通過批準專項課題的途徑,影印回歸專門類別古籍。如中國中醫研究院的馬繼興、鄭金生為首的“國內失傳中醫善本古籍的搶救回歸與發掘研究”專項課題,調查復印了世界137家圖書館收藏的27 250部中醫古籍,基本上使流失海外的中醫善本古籍得以回歸。此種方式是研究基礎上的回歸,回歸目標明確,選擇文獻準確,通過復印和拍攝膠卷等手段帶回古籍,回國后整理出版,回歸成效顯著。但需注意的是,對于拍攝回的膠卷等要及時進行整理出版,才有利于保護與利用。
3.4 協商轉讓收購原物奉回
轉讓收購與競價拍賣有著嚴格區別。上海市政府收購“翁氏藏書”最具典型。常熟“翁氏藏書”由清末光緒帝的老師翁同搜集,由其第五世孫美籍華人翁萬戈繼承。50多年前,翁萬戈將翁氏藏書從上海運抵美國收藏。1997年,上海市政府與翁萬戈經過多次磋商,翁萬戈同意將這秘藏一個半世紀的全部典籍送回中國,有償轉讓給上海圖書館。上海市政府斥資450萬元美金,促成“翁氏藏書”珍稀古籍善本80種542冊回歸故里,入藏上海圖書館。此種方式,一來實現了藏書者的有償轉讓和愛國情懷;二來實現了接收者的經濟價值和未再招勒索;最重要的是使珍稀古籍從海外真正回歸到故里,這是中國最希望的回歸方式。
3.5 中美合作攜手再造出版
美國各圖書館的中國古籍收藏至少也有半個世紀以上,無論其獲得的手段如何,即使是非法掠奪,我們想原物奉還已不可能。為了搶救和保護中國古籍,采取中美合作攜手再造出版是一種好辦法。如商務印書館和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得到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的支持,就合作出版《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匯刊》達成協議,經國內有關專家仔細遴選出珍稀宋、元、明版本,再經過反復推敲,最后和美國哈佛大學“善本匯刊編輯顧問委員會”共同核定,將確為版本鮮見且有重要學術研究價值的67種予以影印出版。這是中美攜手合作,將流寓美國特殊珍貴的、國內失傳的古籍文獻,按照實際價值和研究需要影印出版或善本再造,不失為保護回歸古籍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采用和推廣。
3.6 實現數字化資源共享
篇2
關鍵詞: 古籍概況古籍數字資源古籍數字化應用
隨著計算機科學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多數史學研究者很自然地提出古籍數字化。以網絡為主要載體,數字圖書館建設迅速發展,古籍數字資料的應用與史學研究的結合日益緊密,信息技術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影響在向深度和廣度發展,相關問題的應用與研究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一、古籍概況
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浩瀚的歷史文化遺產,古代典籍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最為重要的物質載體,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經史研究有很多優秀遺產,但存在著范圍狹窄,缺乏參考資料等積弊。針對以上缺陷,近代以來學術界編纂了多種引得、通檢、索引、匯編等工具書,部分完成了索引式整理的任務,為查閱古籍提供了諸多便利。但中國歷史古籍卷帙浩繁,經過系統整理的只是少數,即便已有的索引古籍,在解決具體問題時仍會有種種不便。古典整理主要包括標點、???、箋注等工作。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基礎,每一個從事史學工作的人都要搜集和積累史料,以前抄錄卡片的方法基本上是按照個人的需要輯錄的,難以大家共享。搜集資料的工作麻煩而又艱巨,但十分重要。而且,只有盡可能全面地占有資料,才能對所研究的問題進行科學論證,得出正確的結論。因此,我們需要應用便捷、高效、準確的檢索工具為人文學術研究服務。
信息時代,數字卡片將取代傳統的紙質卡片是不爭的事實,數字圖書館正在迅速豐富著個人的數字藏書。古籍數字資料的搜集與整理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包括數字資料搜集范圍的確定,數字資料的篩選與鑒定等[1]。利用計算機把史料的整理歸類工作做好,方便廣大讀者,這需要史學工作者熟悉、掌握基本的計算機信息技術,便于和信息技術人員配合協作,把古籍數字資料建設和史學研究推向深入。
現階段古籍數字資料的應用喜憂參半。一方面,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為古籍數字化提供了充分的技術條件?;ヂ摼W提高了電子文獻的檢索效率,擴大了服務范圍,便捷的信息傳遞節省了遠程通信費用。另一方面,現有的網絡古籍數字資料分布極不平衡,大部分網絡古籍數字資料庫集中在海外,我國學者在使用上存在諸多不便。
二、古籍數字資源
數字化古籍文獻為史學文化研究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其功能不僅在于一般的信息查詢,更重要的是古籍文獻中的知識發現。古籍數字化應符合國際通用標準,具有開放性,可以在網絡上傳輸,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古籍數字化的過程,基本上可以視為文獻全文數據庫的生成過程。通過計算機輸入一部古籍文獻,就形成了無標引的全文數據庫,即半結構化的數據庫。[2]但其最大的缺陷就在于,半結構化的數據庫不能像結構化數據庫一樣,由排序、篩選、分類和統計等管理過程產生再生資源,更談不上知識發現。這遠遠不能發揮計算機的技術優勢,也難以達到研究者的要求。因此,只有對古籍中的數據進行充分的分析和處理,制作成結構化數據庫,與半結構化數據庫相結合,才能滿足研究者的需要。古籍數字資料搜集得方便快捷的同時,帶來了新的問題。
古籍數字資料尚沒有方便適用的程序和統一的方法,古籍研究者可根據自己對資料的理解和研究需要進行二次歸類整理。其方式有以下幾種:按性質歸類,按時間順序排比,按研究問題分組等。檢索得到的數字資料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數據性資料,二是需要進行邏輯分類的文字。對數據性資料進行分析,是史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我們可通過Excel之類的電子表格軟件來實現常用的數據,如平均數、近似值、時間序列、分布規律等。在古籍中的數據性資料也占有相當一部分,但更多的是文字資料。
從古籍學術研究的角度上來看,古籍中既有我們古代先賢哲人所表述的撰述,又有保存歷史斷片的記注。研究古代先賢的思想,首先,當然要尊重其撰述的完整性,而每當我們對其研究發現之后,往往會有新的解讀,這就是史學研究的一般過程。其次,古籍研究者對文獻本身的認識也是隨著研究工作的深入而逐步清晰起來的,如果在大范圍內進行模糊查詢或漸進式查詢,紙本檢索工具書就不能解決。使用數字檢索系統就能解決上述困難,然后再使用Word和Excel,對文字性資料進行邏輯分類,以便從中獲得新的知識發現。[3]
三、古籍數字化現存的主要問題
1.技術問題
目前古籍文本輸入的主要方法有兩個:鍵盤輸入,但手工作業,效率低成本高;而OCR雖然是一種較為先進的自動化信息資源輸入技術,但也存在一些諸如圖像質量不高,掃描速度低,識別率低等技術性問題。此外,現有的漢字識別系統多數針對簡體,識別豎排繁體古籍的效果非常不理想。相對古籍中眾多的繁體字、異體字、通假字、避諱字而言,計算機的文字編碼不敷應用,缺字一直是古籍電子化的瓶頸。
2.人才問題
因為古籍原本都是豎排繁體字,包含大量的異體字、通假字等,沒有標點符號,必須先進行整理,而古籍整理工作只能依賴于專業人員,所以古籍數字化需要一批既懂得古籍整理又精通計算機技術的人才?,F狀卻是急需培養古籍資源數字化專門人才。
3.統籌問題
我國古籍數量龐大,往往分散各地,而國內的古籍數字化工作缺乏一個全國性的權威機構的統一指導和協調。
4.標準問題
我國急需建立規范、統一的數據庫形式。沒有規范的機讀目錄格式,數據庫就無法進行交換,無法真正實現國家乃至世界范圍內的資源共享,給讀者的使用和研究帶來極大不便。
5.經費問題
現在我國公共圖書館擁有古籍文獻資料最多,但因缺少經費,無法購置必需的設備和軟件,并且缺乏相關的古籍與計算機人才,無法正常開展古籍數字化工作。
四、古籍數字資源在史學領域的應用
目前,盡管許多的史學研究者對應用計算機的認識,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們應該更加努力地提高利用計算機綜合分析處理文字信息的水平,豐富研究手段,積極主動地參與信息化與史學關系的方法和理論研究,深入挖掘蘊含在浩瀚古典文獻中的知識寶藏。此外,歷史研究是一項系統而全面的學術活動,我們在運用古籍數字資料時,要擺正系統讀書和按需搜集資料之間的關系,應當對古代文獻中最基本的史料有比較正確、全面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搜集資料、發現問題和研究問題。掌握和運用的電腦網絡知識,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古籍全文檢索料為我們帶來的方便快捷,可以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文獻資料的考訂、分析和歷史問題的思考上,提高我們的研究質量和效率??傊?加快古典文獻數字化進程,對于史學研究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龔婭君,劉春金.中文古籍數字化建設[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4):176.
篇3
[關鍵詞]中國古代;書畫類;藝術史;文獻學
我國古代書畫所展現的世界是豐富而廣闊的,它在向世人描繪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包括歷代人們的經濟、傳統、生活、信仰、審美、社會活動和世界觀等,這是生動、形象的實物資料。而文獻學作為一種基礎研究方法,將其應用于中國古代書畫類史進行研究,是對原本龐雜的歷史資料以某種條理性的方式將相關內容進行梳理、歸類和規范,并通過縝密、嚴謹的邏輯來真實還原書畫類歷史事實。然而,研究中國古代書畫類文獻學的深度和廣度較之研究文史哲學科相比尚存在一定距離,其研究現狀不容樂觀。
一、中國古代書畫類文獻的研究現狀分析
1、古代書畫類文獻研究滯后
文獻學作為一門綜合性強的大學科已經日臻發展成熟,在研究中國文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分支——古代書畫類文獻研究而言,其深度和廣度均遠遠滯后于文獻學學科的發展。由于古代書畫類文獻學科建立的年限較短,加之相關傳統書畫文獻尚未經過精細的整理,導致目前為止在學術研究上存在諸多空白點。此外,涉及書畫論的校勘學系統、版本學的全面研究極為鮮見,從事古代書畫研究的學者(尤其是青年學者),其文獻學術功底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中國古代書畫類文獻研究的滯后。
2、對古代書畫類文獻分類整理的學術力量不足
《四庫全書》的子部藝術類是歷代收錄中國繪畫論著最為齊整的一部著作,其中收錄了從南朝到清代共計四十六種關于書畫、篆刻、琴譜、雜技的文獻,這與當今我們普遍認為的藝術概念較為相近,但是古代對藝術概念的理解仍與今人存在一定差異。以今人的角度而言,所指的藝術范疇分布于經史子集各部文獻之中。雖然諸多學者對關于藝術類文獻進行了細致研究并取得了重大成效,但是由于其欠缺充足的學術力量作為支撐,導致這些學者對書畫類文獻沒有進行針對性地???、注釋和分類整理。
3、對古代書畫類文獻研究欠缺前沿學術價值的深度專研
以中國古代藝術史的研究為視角,有史以來眾多學者僅僅關注于如“南北宋”說、“氣韻生動”論、《歷代名畫記》等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觀念、論著的研究,停留在從文化史、??睂W、版本學的角度對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書畫文獻進行剖析,而對古代書畫類文獻的前沿學術價值研究的深度不足,尚存在較大的研究空間。例如,就書畫學理而言,其古籍題跋的研究和整理本應納入藝術史的研究范圍,此項研究涉及到畫論文本內容、有關版本的優劣、??钡木?、書林掌故、書籍流傳等,但是時至今日藝術史學界仍未對書畫類古籍上的題跋進行系統性研究,所以也就無法為解決中國古代書畫史上具有爭議性的一些問題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因此,筆者建議研究學者們應將對于藝術類古籍題跋的研究作為一項日后最具創新價值的研究工作之一進行開展。
二、中國古代書畫類文獻的研究特色
1、古代書畫類文獻不以獨立形式出現
中國古代書畫類文獻是與書畫類歷史研究最為密切的文獻資料,但是它不以獨立形式而存在,通常情況下,與書畫論、書畫品以及書畫錄一同出現。中國最早的獨立書畫類文獻是顧愷之的《魏晉勝流畫贊》、《論畫》,這是關于繪畫技法和繪畫評價的文獻。在中國古代書畫史上,出現了三部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分別為唐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宋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和宋鄧椿的《畫繼》,它們的相繼出現對于研究中國古代書畫類文獻具有重要貢獻,同時文獻中記載的相關內容對于研究唐宋朝代的書畫狀況和發展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
2、古代書畫類文獻沒有明確劃分界限
中國古書畫文獻將論、評、史相融會貫通,沒有形成明確的劃分界限和標準,所以,我們在研究古代書畫類文獻時應有側重地對其劃分。如從理論高度研究書畫類文獻,探尋有關古代書畫本質問題時,應著重研究書畫理論文獻,最為典型的文獻范例為劉宋時期宗炳的《畫山水敘》,這部文獻以美學和哲學視角對中國山水畫進行了的論述。
3、古書畫類文獻不含批評類文獻
中國古書畫文獻中沒有特別指向書畫批評的文獻,大多數文獻涉及品、贊、評、斷、譜、題跋、隨筆、議、錄、記等,如張懷瓘《畫斷》、謝赫《古畫品錄》等。此外,古代書畫類文獻還涵蓋書畫創作技法、要訣、材料工具配備等內容,如北宋韓拙的《山水純全集》、元黃公望的《寫山水訣》等。
三、結論
篇4
從久遠的古代開始,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就開始關注給大地帶來光與熱的太陽。起初,他們將太陽當作神靈膜拜,在一些重要日期的清晨和薄暮舉行迎送太陽的宗教儀式,并對太陽進行觀察。后來,出現了一種文化理念,就是將太陽當作人間帝王的象征,因此歷代的皇家天文機構更加重視對于太陽的日常觀察,并根據日面及其周圍的天文現象和大氣現象來占卜軍國重事。在常年累月的實際觀測中,古人很早就發現了太陽黑子。
黑子還是黑子群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古代文獻中的黑子記錄一般不是大黑子,而是黑子群。一般黑子的直徑僅有數千至上萬千米,在1.5億千米外的太陽上,這樣的普通黑子看起來真是比蚊蚋還小,肉眼根本無法分辨。只有少數特大的單個黑子能夠達到可被肉眼看清的地步,例如2012年5月,日面上出現了一個直徑達10萬千米的黑子,其活動區編號為AR1476,NASA的天文學家稱之為“太陽黑子怪獸”,地球上的人類不必借助望遠鏡即可看到它。有記錄的最大黑子直徑超過245000千米。
但是黑子有著成群結隊出現的習性,一個黑子群往往由十幾個甚至數十個黑子組成。如果黑子群的結構緊湊,且色澤深黑,就較易為地球上的人以肉眼發現。1 946年太陽上曾出現歷時3個月的大黑子群,最大時長32萬千米,面積91億平方千米。人眼要察覺亮背景中的暗點,所需的最小視角為2角秒,比一般情況下所能分辨的最小視角大一倍。據實測所得的經驗數據,黑子群只有在面積達太陽面積的百萬分之500以上時,才能用肉眼觀測到,而這么大的黑子群也僅在太陽活動的峰期才會頻繁出現。(因中國古代沒有黑子群的概念,為敘述方便,下文將黑子和黑子群統稱為“黑子”。)
眾所周知,陽光是非常耀眼的,不可直視。那么古人又是如何發現黑子的呢?從文獻上看,古人觀測到黑子多是在早晚時分,那時太陽的高度較低、大氣消光作用較強。據推測,在揚塵、濃霧天氣觀日,或者靠油盆反射法,或通過觀日玉(半透明的玉石片或墨色水晶),也都是古人發現黑子的有效途徑。
西漢以前的疑似記錄
在西周末年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學著作和歷史文獻中,可能就有關于黑子的記錄?!吨芤住芬粫鴤髡f作于西周初年,曾經過孔子的修訂,其中有不少文字被認為是商代和西周時的真實史事?!吨芤?,豐卦》中有“日中見斗”和“日中見沫”的說法。有學者認為,這里的“斗”原意是小型的量器,“沫”則是小星。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日面上出現了形如小斗小星的暗斑。另據《通鑒外紀》和清康熙《陜西通志》記載,在周幽王末年,曾觀察到一條上下貫穿日面的黑氣。而《開元占經》則轉引戰國時星占家石申夫的觀測記錄:“日中有立人像。”這些都有可能是太陽黑子的記錄。遺憾的是,這些記載文辭簡略,無法確證其為黑子而非大氣現象,而且也沒有具體的年份和日期。
西漢時期的天文觀測記錄遠較前代豐富具體。據《古微書》記載,公元前166年(或前165年)春,曾觀察到日面上出現了一個形如“王”字的斑痕?!稘h書》則記載,公元前43年農歷四月,日面上有一塊無光的陰影。雖然學者們對于這兩條文獻仍有不同解讀,也無法排除實為大氣現象的可能性,但它們很可能也是太陽黑子的記錄。
西漢以后的黑子記錄
在已發現的200多條中國古代黑子記錄中,《漢書,五行志》河平元年三月的一條是現今公認的世界上最早的有具體日期的太陽黑子記錄:“(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據考訂,“乙未”當為“己未”,這條記錄的日期應為公元前28年5月10日。文字雖不長,但是這條記錄卻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包括黑子群的大小、在日面上的位置、出現日期和觀測時間、太陽當時的顏色等,堪稱后代記錄的一個范例。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常稱黑子為“黑子”或“黑氣”。對于黑子的形態和大小往往采用比喻的手法加以生動形象的描摹,按照由大至小的順序,瓜(應指香瓜等小瓜)、握拳、梨、鵝子、杯、鴨卵、雞卵、桃、大錢、鳥卵、李、彈丸、棗、錢等物體常被用來描摹圓形或卵形的黑子,最小者僅可辨識其為一黑點,則可稱“日中見星”。
對于不規則的黑子,則往往以飛禽形容之,如“日色赤黃,中有黑氣如飛鵲”,“日中有若飛燕者”,“日暴赤如火,中有三足烏,形見分明”,“日中烏見”;還有的黑子酷似人形,如“日中有黑子,狀如人”。
日面上往往并不僅有一個黑子群,古代文獻中就有許多日面上出現多個黑子或黑子群的記載。如公元355年4月4日,“日中有黑子,大如桃,二枚”;374年4月6日,“日中有黑子二枚,大如鴨卵”;506年4月7日,“日中有黑氣三”。1112年5月2日的幾個微小黑子,看來令觀測者無法辨認清楚數目,就留下了這樣有趣的記載:“日中有黑子,乍二乍三,如粟大?!碑斢卸鄠€黑子出現時,它們往往還予人以相互“摩蕩”、“動搖”、“相斗”的感覺。
尤其是有些記載表明,古人的觀測是每日堅持不斷,而所見的黑子,也有一個短者數日、長者數月的消失過程。如180年3月的黑子“數月乃銷”;299年正月的黑子“數日乃消”。有些記載甚至記錄了黑子的消失日期,如342年正月,“日中有黑子,丙子乃滅”;1078年,閏正月庚子“日中有黑子如李,至二月戊午散”。這些多日的記錄基本上可以排除實際為大氣現象的可能性,較之其它記錄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在明清以前,太陽黑子的記錄主要是來自于二十四史等官修正史或《文獻通考》、《通志》等政書,也有極少數記錄來自《觀象玩占》等星占書。而到了明代后期,私家著述中也開始有了黑子的記錄,如《國榷》、《二申野錄》等。而明代后期和清代,地方志更是一舉取代了官修正史作為黑子記錄主要來源的地位。而且各地方志對于同一黑子會做可以互相參證的記錄,進一步提高了黑子記錄的可靠性和全面性。
古人對于黑子的有趣認識
黑子是什么?中國古人首先認為它是氣,故而稱之為“黑氣”。如果黑子很小,則古人易于將它與星星相混同,常說“日中有星”。不過這二者也并不矛盾,因為在中國古人的觀念中,星星就是由宇宙中的“氣”所積聚而成。
西方古代對于黑子的認識與東方有一點很相似之處,也認為黑子是小星。西方最早的可靠黑子記載是公元807年,西方學者長期認為這是水星凌日的記錄。這一認識應當源自古希臘宇宙觀的影響。古希臘人認為,宇宙是完美的、不朽的,太陽也是如此。因此太陽上不會發生任何變化。伽利略發現太陽黑子,無疑是對這種在中世紀的歐洲占據統治地位的思想的沉重一擊。
中國古人首先是用神話來解釋太陽黑子?!叭罩袨酢焙汀瓣枮踺d日”這兩則古代神話,究其實質,很可能就是來源于古人對于太陽黑子的觀察。傳說太陽的本體實則是三足烏,也就是有三條腿或三趾的烏鴉。而在很遙遠的東方有旸谷,10個太陽棲息在一棵巨大的扶桑神樹上,每天輪流著由陽烏背負一個太陽出來巡行于天,給大地帶來光明。
這兩則神話流播甚廣,影響極大。在屈原的千古名篇《天問》中,就有“出自湯谷,次于蒙汜。”和“羿焉彃日?烏焉解羽?”的詩句,而在漢代的《淮南子》中,也有“日中有踆烏”的說法。
到了兩漢,陰陽學說和天人感應學說盛行,當時的人們就用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的理論來解釋黑子。太陽當然是陽氣聚集而成,黑子則是陰氣干擾陽氣所致。王莽篡漢時,出現了黑子,王莽感到很厭惡,在詔書里說,最近出現了黑子,這是陰氣逼迫陽氣,因而“黑氣為變”,就反映了這種觀點。
有意思的是,大天文學家張衡還用陰陽理論來解釋“三足烏”的神話。他認為太陽是陽氣之精聚集成的鳥。按陰陽觀念,日、鳥、奇數均為陽,因此用三足烏來象征太陽,而鳥的腳也只能取單數,才能與陽性自恰。
而按照天人感應的學說,太陽象征著人世間的君王,如果太陽上出現了黑子,那是上天在太陽上涂抹黑點,表達對人間君王的不滿。如果君王拒不悔改,上天就會降下種種災異和禍殃。因此需要及時發現黑子,并采取措施,挽回天意。歷代君王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無不對此萬分重視,要求皇家的天文機構堅持不懈地觀測和記錄黑子。
對中國古代黑子記錄的整理工作
中外天文學家很早就注意到了中國古代太陽黑子記錄所獨具的完整性和科學性。1933年,朱文鑫先生即對中國古籍中的黑子記錄做過系統整理,共得101條記錄。1957年,程廷芳先生又再做補充,共得106條。
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的天文學家艾迪(J.A.Eddy)重新提出“蒙德極小期”,進一步推動了這一文獻整理工作。1 976年,李維寶等整理出112條記錄。北京天文臺主持了對中國古代的天象記錄的全面普查工作,于1978年匯編出《中國古代天象記錄總表》,后于1 988年正式出版《中國古代天象記錄總集》,其中的“太陽黑子”部分比上述工作又大有增益。1 982年,陳美東、戴念祖發表《中、朝、越、日歷史上太陽黑子年表》;1990年,徐振韜、蔣窈窕發表《BCI 65~1 684AD世界古代太陽黑子記錄一覽表》,中國部分共計1 85項。在2009年出版的《中國天文學史大系,中國古代天象記錄的研究與應用》一書中,莊威鳳又在上述諸表的基礎上,刪去可疑記錄,編制成“公元前1 65~公元1 91 1年加權太陽黑子記錄”表,再次整理了中國古代的太陽黑子記錄。
古代黑子記錄的科學價值
伽利略發現黑子至今不過400年,而連續的黑子觀測記錄則不過二三百年。太陽活動的十一年周期并非嚴格的周期,而是長短不定的準周期。因此,二三百年的歷史記錄是不足以幫助天文學家準確認識太陽的變化規律的。在這二三百年前,太陽是否也有這樣的準周期活動?僅憑近現代記錄更是無從解答。為此,除了需要借助同位素分析等地球科學手段,另一條有效途徑便是借助于前人的歷史記錄。在這方面,最重要的記錄便是太陽黑子的記錄,其次還可借助極光的歷史記錄。中國科學家在這方面也做出了很突出的成績。
1 982年,云南天文臺的科學家利用中國古代黑子記錄經過重新分析和計算,得出太陽活動周的平均長度是11.0±0.46年。這是利用古代記錄幫助確定太陽活動周平均長度的有效嘗試。除此之外,中國天文學家還借助黑子記錄和極光記錄,提出了多個可能的太陽活動周期,包括60年周期、87年周期、200年周期、250年周期、412年周期、430年周期等。甚至還有人提出了600年以上,最高達1 500年至2000年的超長周期。這些周期的提出,都可以經受地質學資料的檢驗,有助于深化對于太陽活動周期的認識。
早有學者注意到,在中國古代,有幾個時期的黑子記錄特別豐富,即公元4世紀、12世紀和14世紀。也有一些時期特別稀少,除了引起廣泛爭議的蒙德極小期,7至8世紀的唐代也是一個明顯缺少黑子記錄的時期。個中原因,除了天文學家的勤謹程度有別,歷史文獻保存狀況不一,是否也牽涉到了太陽黑子的長周期變化?這已是一個廣為關注的重大科學問題。
艾迪的“蒙德極小期”理論認為,1 645年至1 71 5年之間,太陽活動實際上停止了,太陽活動的十一年周期可能只是近二三百年來剛剛形成的暫時現象;在此期間沒有發現中國的目視黑子記錄。這些論斷不但在世界太陽物理學界引起了激烈反響,也促使中國科學家積極參與論爭,做出了許多扎實的史料爬梳整理和分析工作,在國際上產生了重大影響。從目前中國科學家的研究結果來看,艾迪所提出的時段內,1645年至1670年間共發現中、朝兩國黑子記錄1 5條,超出了歷史平均水平;蒙德極小期實際起止于1 670年至1 730年,在此期間太陽活動雖處于極低的水平,但并未完全停止,并表現出了1 1年周期的基本規律。
實際上,通過中國和東亞各國的黑子和極光記錄,可以將1 2世紀以來的太陽活動分為幾個水平明顯不一的階段:12世紀極大期(1110年至1 210年)、宋元極小期(1280年至1 360年)、明初極大期(1 360年至1 390年)、15世紀極小期(1420年至1510年)、17世紀極大期(1 590年至1670年)、18世紀極小期(蒙德極小期,1670年至1 730年)、19世紀極大期(1835年至1885年)……
篇5
關鍵詞:開方,一元二次及以上方程,數學術語,中國古代數學史
中圖分類號:O112;N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7.03.015
Some Issues on the Terms about “kaifang” in Ancient Chinese Mathematics//NIU Teng
Abstract:The term “kaifang”(開方)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mathematics in ancient China. Its meaning is much wider than the inverse operation of power. In fact, it refers to the methods and operations of finding positive roots of an equation with one unknown of 2 or higher degre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erm “kaifang” and the related terms, analyzes their historical meanings, examines the explanations of these terms in some modern dictionaries, and corrects some statements of the explanations which are not in conformity with historical facts.
Keywords:“kaifang”,equation with one unknown of 2 or higher degree,mathematics terms,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 ancient China
一 “開方”及其分類術語的產生和發展
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開方”,是指乘方的逆運算,即由A、n,求滿足xn=A的x的運算。有時開方亦特指開平方。這一術語,來源甚古,但中國古代的開方,范圍比這寬泛得多,內容也非常豐富。本文對中國古代的“開方”及其分類術語做一簡單疏理,特別要糾正前人在這方面存在的若干問題。
現存文獻中,“開方”這一術語最早見于《周髀算經》:“句股各自乘,并而開方除之,得……” [1]21相當于直角三角形中,已知勾a、股b,求弦c,c=a2+b2。書中未載具體運算過程,但據算理可知此書“開方”指的是開平方。值得注意的是,“開方”之后有“除之”二字。因為乘方是乘法的擴展,開方被認為是除法的擴展,所以用“除”字。這種情況在古算書中較為常見,如“開立方除之”“開三乘方除之”等?!毒耪滤阈g》記載的“開方術”,也是開平方法,用算籌進行運算[2]131。宋《謝察微算經》“用字例義”中稱:“開方,即自乘還原也”[3],意為開方即開平方,程大位《算法統宗》“用字凡例”也采用上述解釋[4]1230,但程氏算書中的“開方”有時并非特指開平方。
其實早在《九章算術》等書中,“開方”就不單純是指開平方,如《九章算術》“以出北門步數乘西行步數倍之為實,并出南門步數為從法,開方除之即邑方”[2] 200,《周髀算經》趙爽注“以差實減弦實,半其余,以差為從法,開方除之,復得勾矣”[1]11中的“開方除之”均指帶從開平方,相當于解一次項系數不為0的一元二次方程?!稄埱鸾ㄋ憬洝穂5]291、李淳風注《九章算術》中有的“開方”[2]136指的是開立方。到北宋賈憲“開方作法本源”圖(見圖1)出現,“開方”所包含的范圍更廣,除了開平方、開立方等,還包含開三乘及以上方以及各種開帶從方問題,所以很多算書都把開方作為一個大的重要門類進行介紹。
如楊輝稱“開方乃算法中大節目”,并將“開方”分為七類:“一曰開平方,二曰(積)[開] 平圓,三曰開立方,四曰開立圓,五曰開分子方,六曰開三乘以上方,七曰帶從開方。”[7]1049朱世杰《算學啟蒙》中有“開方釋鎖門”一條,其中包含了開平方、開立方、開三乘方等[8]。元末賈亨《算法全能集》稱:“開方之法有三:有平方,有直方,有立方?!盵9]《九章算法比類大全》“習算之法”中稱“一先要熟讀九數,二要誦歸除歌法……九要知勾股弦數,十要知開方各色”,該書最后一卷為“各色開方卷”[10]13-14,包含開三乘方、開四乘方、開五乘方、帶從平方、帶減從開平方、帶減積開平方等等。王文素《算學寶鑒》引用楊輝的分類,“開方”內容更為豐富,除了包含上述七個分類,另外還有“共積開平方”“共積開立方”“三乘以上圓”等較細分類。周述學《神道大編歷宗算會》稱“各求方面法,用商除以開其積,謂之開方”[11],并介紹了開平方、開立方、開三乘方、開四乘方、開五乘方的運算過程,還介紹了各類開帶從方法?!稊祵W通軌》“習數法語”也稱“一先要熟讀九數,……十要知開方各色”[12]1173。該書并未介紹各色開方,但書中最后一部分“九章總義”引用顧應祥的說法,對開方有所介紹:“箬溪顧氏曰:……開者,除也;闔者,乘也?!苑e求形,則先得其積,而后求其長短廣狹斜正之形,有非乘除之所能盡者,故必以商除之。然而商除亦不能盡也,而又立正負廉隅之法以增損附益之,故其為術也難。予見《測圓海鏡》一書,荊川唐太史所錄,乃元翰林學士樂城李公冶所著,雖專主于勾股求容圓容方一術,然其中間如平方、立方、三乘方、帶從、減從、益廉、減廉、正隅、負隅諸法,凡所謂以積求形者皆盡之矣,故為之分其類而釋其術以便下學云耳?!盵12]1209如《數學通軌》所述,顧應祥《測圓海鏡分類釋術》和《測圓海鏡》詳注了多種類型的開方,前書共有開平方到開四次方的各種開方細草60多條,后書也有26條之多。清李長茂《算海說詳》第四卷為開方章,介紹各類開方問題[13]。
楊輝對開方的分類較早,也比較全面,下面就依照楊輝的七個分類:開平方、開平圓、開立方、開立圓、開分子方、開三乘以上方、帶從開方,依次介紹各術語的產生及發展。其中第1、3、6項與第7項都有重疊之處。
(一)開平方
《周髀算經》《九章算術》《孫子算經》《張丘建算經》《五經算術》《緝古算經》《開元大衍歷經》等書中都用到開平方,但都沒有用“開平方”這一術語,而是以“開方”表示開平方。目前存留的算書中,《夏侯陽算經》中最早出現“開平方”之名[14],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開平方。其后的算書中基本都沿用“開平方”術語指代開平方,但有時亦兼指開帶從平方。如楊輝《田畝比類乘除捷法》卷下引用劉益《議古根源》“置積為實,以不及步為從方,開平方除之”[7]1086,其中“開平方除之”即開帶從平方法,再如《測圓海鏡分類釋術》中的“負隅開平方法”[15]1000-1001,相當于求解方程1250x2=18000000。所以,在古代對于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正根,有的算書統稱為“開平方”。
(二)開立方
《九章算術》記載了開立方法,并有“開立方”這一術語[2]133,含義與我們現在所說的開立方一致。此術語也出現在后來的算書中,大部分用來指代開立方法,但如同“開平方”含義的擴展一樣,有時開帶從立方也簡稱為“開立方除之”。如王孝通《緝古算經》第15問“冪自乘,倍多數而一,為實,半多廉法,從。開立方除之”[16],張爵《九章正明算法》“得四千八十個為實,以二為縱方,三為縱廉,以開立方法除之”[17],都是對開帶從立方的說明。所以,在古代對于求一元三次方程的正根,有的算書統稱為“開立方”。
(三)開平圓
古代把球稱為立圓,平面上的圓形稱為平圓。開平圓法,即已知圓面積求圓周或半徑的方法,其實開平圓可歸結為開平方?!毒耪滤阈g》南宋本中有“開圓術”這一術語[18]271,是已知圓面積求圓周的方法。《孫子算經》[19]《張丘建算經》[5]274-275等書中也有這類問題,至楊輝《乘除通變本末》中出現“開平圓”,明代吳敬、王文素、余楷等都沿用了這一術語。其中,余楷《一鴻算法》中有“開平圓方歌”[20],程大位《算法統宗》中有“平圓法歌”[4]1315。清李長茂《算海說詳》“開方章”中有“平圓開方問徑周法”[13],清代方中通《數度衍》的“開平圓”分“積求外周法”和“積求內徑法”兩部分[21],清梅成《增刪算法統宗》也載有“平圓法歌”等[22]。
(四)開立圓
開立圓法即已知球體積求立圓徑或立圓周的方法,可歸結為開立方法?!毒耪滤阈g》南宋本有“開立圓術”,是已知球體積求球徑的方法[2]279?!稄埱鸾ㄋ憬洝分休d有已知立圓(球)體積求其直徑的問題[5]290。李淳風注《九章算術》中說到“祖之開立圓術曰:以二乘積,開立方除之,即立圓徑”[2]137。意思是以2乘體積,對它做開立方除法,就是立圓的直徑。后來這一術語也發現于《九章比類》《算學寶鑒》等書中。其中,《算法統宗》載有“立圓法歌”[4]1324,《算海說詳》“開方章”中有“立圓開方問徑法”一條,《數度衍》的“開立圓”分“積求外周法”和“積求內徑法”兩類,《增刪算法統宗》也載有“立圓法歌”等。
除了開平圓和開立圓問題,王文素《算學寶鑒》中還載有“三乘以上圓”問題,并有歌訣:“算家若要開圓積,積乘方率通為實。圓率為隅列下張,開方取徑無差失?!盵23]927
(五)開分子方
開分子方即分數開方問題,也可歸于開平方、開立方、開三乘以上方等各類中。這里提到兩種情況,一種是分母可以直接開出整數來,則對分子和分母分別開方;另一種是分母不能直接開出整數來,這時通過分子、分母同時乘以一個或幾個數,使分母可以直接開出整數來,便可化為前一種情況,此術的重點在于求分子的方根或其近似值。因為強調分子的開方,所以稱為“開分子方”。《九章算術》詳述了分數開平方和分數開立方問題,如對分數開平方,“若實有分者,通分茸游定實,乃開之。訖,開其母,報除。若母不可開者,又以母乘定實,乃開之。訖,令如母而一?!盵18]269對分數開立方也有類似說明[18]277?,F存算書中,楊輝《算法通變本末》中始出現“開分子方”術語[7],王文素《算學寶鑒》也載有此類問題,第十六卷有“平方帶分子”[23]560,第三十五卷有“開分子立方”[23]853等??傮w說來,專門論述分數開方問題的古代算書還是比較少的。
(六)開三乘以上方
“開n乘方”,表示開(n+1)次方,或求一元(n+1)次方程的數值解。按楊輝的分類,開三乘以上方,包含開三乘方。現存的中國古代資料中,賈憲最先記載了直接開三乘方的方法,稱為“遞增三乘開方法”[6]1426。其后,秦九韶、朱世杰、吳敬、王文素、程大位等都載有開三乘方等問題。如王文素《算學寶鑒》中的“置積一千五百二十五億八千七百八十九萬六百二十五尺為實,以一為隅算,開七乘方除之”[23]926,相當于求8152587890625。有時開三乘帶從方法亦稱為“開三乘方除之”,如楊輝《田畝比類乘除捷法》的一則題目,術曰:“倍積,自乘為實。四因積步為上廉,四因徑步為下廉,五為負隅,開三乘方除之,得矢。……”[7]1093,相當于求一元四次方程-5x4+52x3+128x2=4096的數值解。
(七)帶從開方
帶從開方,也叫開帶從方,不止包含帶從開平方、帶從開立方,還包括帶從開三乘以上方?!毒耪滤阈g》中就有帶從開平方問題,出現“從法”這一術語,但是沒有運算過程[2]200,此方法是開平方法求次商及以后各商的程序,所以該書仍用“開方除之”代之,并未出現“帶從開平方”或“開帶從平方”等術語。此外,《算法全能集》中的“直方”,也可能是指帶從開平方。秦九韶《數書九章》中的“開連枝三乘方”“開翻法三乘方”“開玲瓏翻法三乘方”等都屬于帶從開三乘方,書中還有“開玲瓏九乘方”,即帶從開九乘方[24]。吳敬、顧應祥、周述學、王文素、程大位等也都載有豐富的帶從開方問題。
另外,不少算書也對“開方不盡”問題進行了闡釋,如《九章算術》《算學寶鑒》《算法統宗》等分別對開平方不盡、開立方不盡問題進行了說明,并給出了解決辦法。
綜上,“開方”最開始是指開平方或者開帶從平方,后來針對開立方等也說“開方除之”。隨著數學的高度發展,開方逐漸成為一個大的門類,也能夠解決開四次及以上方以及各類帶從開方問題??偟膩碚f,在中國古代,開方是求解一元二次及以上方程的數值解的一類問題?!伴_平方”“開立方”“開三乘方”等術語不僅可指開平方、開立方、開三乘方等,有時,帶從開平方、帶從開立方、帶從開三乘方也分別簡稱為“開平方除之”“開立方除之”“開三乘方除之”。“帶從開方”一般專門指帶有“從法”的開方問題。
二 一些辭典對“開方”及其分類術語的解釋存在問題
我們在研讀工作中發現,一些辭書中有關開方的術語之解釋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因此本文將對這些問題做一簡要的討論。中國傳統數學中,很早就有籌算開方法,后來在此基礎上又發展為珠算開方法,因此下面將以涉及“開方”及相關古算術語較多的《數學辭?!泛蛶撞恐樗戕o典為主,分析它們對“開方”等術語的解釋,以考察是否符合其歷史含義。其他辭書如《大辭海?數理化力學卷》的“中國古算”[25]50、《中國大百科全書?數學》的“中國古代數學計算方法”[26]部分關于開方只介紹了“增乘開方法”。
關于“開方”,《大辭海?數理化力學卷》對它的歷史含義解釋得較全面:“中國傳統數學中指求二次及高次方程(包括二項方程)的正根?!毒耪滤阈g》少廣章提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多位數開平方、開立方程序,宋元時發展為增乘開方法?!盵25]59但更確切地說是求一元二次及高次方程的正根?!稊祵W辭?!返?卷稱是“開平方的方法”,并舉例《九章算術》中的“開方術”特指開平方運算[27]42,但《九章算術》有一例解中的“開方除之”指的是帶從開平方法?!妒澜缰樗阃ǖ洹穂28]72《中華珠算大辭典》[29]85和《珠算小辭典》[30]將“開方”均解釋為“乘方的逆運算”,和現代數學對開方的解釋相同,不符合珠算開方的含義。
關于“開平方”,《數學辭?!分袥]有對“開平方”一詞的解釋,根據它對“開方”的解釋,也許它將“開方”當成開平方的古算術語?!妒澜缰樗阃ǖ洹穂28]345《珠算小辭典》[30]對“開平方”的解釋基本相同,均將求非負實數方根的運算叫作開平方?!吨腥A珠算大辭典》解釋“開平方除”指開平方運算,簡稱為開方除,并稱“《九章算術》和其他古算書中,把解二次方程(帶縱開方)的方法,也稱作開方除(之)?!盵29]88除了《中華珠算大辭典》對“開平方”的解釋較符合其本意,其他辭書的解釋都比較片面。
關于“開立方”,《數學辭海》等辭書均解釋為“開立方的方法”,只有《中華珠算大辭典》做了補充:“《緝古算經》等古算書中,把解三次方程(帶從開立方)的方法,也稱作開立方除?!盵29]90
關于“開平圓”“開立圓”,三部珠算辭典都沒有對這兩個術語進行解釋和介紹,其實程大位《算法統宗》、李長茂《算海說詳》等珠算書中均載有這兩類問題?!稊祵W辭?!窙]有介紹“開平圓術”,對“開立圓術”進行了解釋:“指已知球體積,求球直徑的方法”[27]42,但開立圓術還包含已知球體積求球的大圓周長(稱為“求立圓周”)的方法,如《數度衍》等書中就載有此類問題。
關于“開帶從平方”,也稱為“帶從開平方”,《數學辭?!穼Υ诵g語解釋如下:“指求形如x2+Bx=AA>0,B>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正根的一種解法”[27]48,忽略了二次項系數不為1,A和B不一定大于0的情況,如《測圓海鏡分類釋術》中有相當于求解形如4x2-1248x-92160=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書中稱之為“負隅減從開平方法”[15]1003;《算法統宗》中求解形如x2-60x-864=0的“減從開平方法”[4]1314,其實都屬于“帶從開平方法”一類?!妒澜缰樗阃ǖ洹穂28]122和《中華珠算大辭典》[29]297的解釋:“古代把二次方程x2+ax=b中的一次項系數a叫‘從法’,后來中算家即把解二次方程稱為‘帶從開平方’?!背舜嬖谂c《數學辭?!废嗨频腻e誤以外,后半句中忽略了當一次方程a=0時,即為開平方法。
關于“開帶從立方”,也稱為“Т涌立方”,各辭典對此術語的解釋仍出現了同上對“開帶從平方”解釋不全面的問題。如《數學辭?!方忉尀椋骸爸盖笮稳鐇3+Bx2+Cx=AA>0,B>0,C>0的一元三次方程的正根的一種方法。”[27]48《世界珠算通典》稱,中國古代將形如x2x+p=qp,q>0;xx+p2=qp,q>0;xx+px+q=rp,q,r>0之三次方程的解法稱為帶從開立方或開帶從立方[28]121。這個說法是很不準確的,其實這類形式中有些只存在于列出開方式的過程中,還沒有進入到馬上可以開方的階段?!吨腥A珠算大辭典》說:“解含有一次項的三次方程,稱為‘帶從開立方’?!盵29]297上述解釋都忽略了三次項系數不等于1、二次項系數不為0的一元三次方程的情況,對各項系數符號的說明也過于片面。如《九章比類》中有相當于求解3x3+60x2+400x-304000=0的一元三次方程的方法,吳氏稱之為“帶從方廉隅算開立方法”[10]314。
關于“開三乘以上方”(相當于求4次或更高次方程的數值解),以上辭書沒有解釋。《數學辭?!分杏小伴_諸乘方”與之相關,其解釋為:“將開平方、開立方算法推廣到開更高次方,是中國古代數學家在《九章算術》‘開方術’基礎上,借助于‘開方作法本源圖’發展起來的一種算法”[27]52,但也不甚準確,因為有的四次以上開方并不用“開方作法本源圖”(即賈憲三角),如開高次方的增乘開方法就不用這個圖表,明代朱載鄭1536―1611)開12次方時也不用,而是化為兩次開平方、一次開立方來解決。
關于“開帶從方”,也稱為帶從開方,以上辭書中均未對此術語進行介紹,也沒有對開三乘帶從方等開方法的解釋和說明,這類問題在《數書九章》《四元玉鑒》《九章比類》《算學寶鑒》《測圓海鏡分類釋術》《神道大編歷宗算會》等算書中均有涉及。如朱世杰《四元玉鑒》卷上“和分索隱”門第13問中有:“得一百六十九萬五千二百五十二為益實,三千九百六十為從方,一千七百二十九為從上廉,二千六百四十為益下廉,五百七十六為從隅,三乘方開之,得平。……”[31],相當于解四次方程576x4-2640x3+1729x2+3960x-1695252=0[32]。
根據上述對一些辭書在解釋有關“開方”及其分類術語時存在的問題之分析,我們可以用現代數學語言將修正后的結果概括如表1。
三 結 語
上面簡要論述了“開方”及其分類術語的使用和含義的歷史發展。同時,我們也發現,一些辭典對這些術語的解釋不少地方不符合歷史事實。一個普遍的問題是縮小了不少術語本身的含義。特別是各類珠算辭典對開方的介紹,沒能充分體現出珠算開方法本身的特點,比如用算盤可以求一元二次及高次方程的正根,并有相應珠算開方法,但這些珠算辭典卻只是對有關開方的術語做出籠統的介紹,掩蓋了算盤的功能。所以,建議各類書籍或辭典在介紹開方的歷史,或解釋中國古代有關開方的術語時,應盡量全面、真實而完整地反映歷史事實,做到既符合本義,又能起到普及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西漢]周髀算經[M]//郭書春.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數學卷:第1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2] [西漢]張蒼,耿壽昌.九章算術[M]//郭書春.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數學卷:第1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3] [宋]謝察微.謝察微算經[M] //郭書春.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數學卷:第1分冊. 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424.
[4] [明]程大位.算法統宗[M] //郭書春.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數學卷:第2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5] [北魏]張丘建.張丘建算經[M] //郭書春.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數學卷:第1分冊. 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6] [明]永樂大典?算法[M] //郭書春.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數學卷:第1分. 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7] [宋]楊輝.楊輝算法[M] //郭書春.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數學卷:第1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8] [元]朱世杰.算學啟蒙[M] //郭書春.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數學卷:第1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1182-1193.
[9] [元]賈亨.算法全能集[M] //郭書春.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數學卷:第1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1345.
[10] [明]吳敬.九章算法比類大全[M] //郭書春.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數學卷:第2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11] [明]周述學.神道大編歷宗算會[M]//《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1043):子部?天文算法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632.
[12] [明]柯尚遷.數學通軌[M] //郭書春.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數學卷:第2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13] [明]李長茂.算海說詳[M]//《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1044):子部?天文算法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562.
[14] [唐]夏侯陽算經[M] //郭書春.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數學卷:第1分冊. 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381.
[15] [明]顧應祥.測圓海鏡分類釋術[M]//郭書春.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數學卷:第2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16] [唐]王孝通. 緝古算經[M] //郭書春.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數學卷:第1分冊. 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373.
[17] 李兆華.殘本《九章正明算法》錄要[J].中國科技史料,2001,22(1):66-76.
[18] 郭書春,譯注.九章算術[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19] [3-4世紀]孫子算經[M]//郭書春.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數學卷:第1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237.
[20] 李迪,王榮彬.明代算書《一鴻算法》研究[J].自然科學史研究,1993,12(2):112-119.
[21] [清]方中通.數度衍[M]. 重刊本.光緒四年(1878).
[22] [清]梅成.增刪算法統宗:卷4-6 [M].江左書林,光緒二十四年(1898).
[23] [明]王文素.算學寶鑒[M] //郭書春.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數學卷:第2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24] [宋]秦九韶.數書九章[M] //郭書春.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數學卷:第1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523.
[25] 李大潛,等.大辭海?數理化力學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26]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數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826.
[27] 《數學辭?!肪庉嬑瘑T會.數學辭海:第6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28] 李培業,[日] 木久男.世界珠算通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
[29] 華印椿,李培業.中華珠算大辭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
[30] 《珠算小辭典》編寫組.珠算小辭典[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8:23.
篇6
中美帶動全球高歌猛進
在本世紀最初的5年里,中國經濟的再度繁榮和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相信會成為這個世紀的一大話題。世界經濟割據正在因中國經濟的崛起而做出相應的調整。瑞士銀行亞洲首席經濟學家安德森、摩根士丹利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巴克萊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黃海洲等認為,美國內部的結構不平衡成為全球經濟第一大失衡動力。
美國經濟占全球經濟的35%,其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占到全球經濟增長的7-8%左右;而中國憑借只占世界經濟4%的經濟實力,卻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了50%左右。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恰恰是歐洲的不景氣和日本的衰退。德意志銀行預測中國今年GDP的增長率為8.6%,略低于2005年9.4%的水平。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陶冬就指出,“2006年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出現了久違的多元化勢頭” ?!叭蚪洕谙蚨嘣较蚱?,增長動力更加均衡。美國主導消費需求,中國拉動原材料需求的框架繼續拉動全球經濟增長?!?/p>
陶冬的研究報告認為,今天的世界經濟,主要看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為首的新興國家經濟表現如何。他指出,2006年的三大看點是伯南克新主席主持下的美聯儲加息動向、石油及黃金價格、對沖基金的命運。
因此,關注全球2006年的利率走勢成為了一個熱點話題。美國、中國、英國、澳大利亞等許多國家利率已經先后在2005年進行加息,大多數經濟體的加息次數還是多次。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認為,美國基準利率將加到5%,明年5月是最后一次。法國巴黎百富勤總經濟師陳興動認為,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將在2006年6月以前見頂,達到4.75%。
加息的原因自然是經濟表現極度繁榮需要降溫,而繁榮的核心是房地產行業,全球絕大多數的房地產市場都處于大大小小的泡沫當中,花旗環球金融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黃益平表示,“高利率一定會對房地產市場帶來負面的影響,但是房地產泡沫破裂則不是必然的。美國已經多次加息到一個高點了,房地產市場仍然保持相對穩定?!?/p>
黃益平的研究報告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近年來美聯儲加息更多地是一個利率‘正?;倪^程”。顯然,在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房地產價格的大幅度調整會給消費與投資造成很大的沖擊。但今后一年間美國的房地產市場不會崩潰。陶冬也表示,以中國為代表的個別國家個別地區的房地產價格出現了調整,但距離泡沫破裂還有一定的距離。
投資中國的行業需要變
瑞銀亞太區的研究人員認為,與2005年相比,中國經濟的軟著陸能否和將如何實現是關注2006年中國經濟的重點。CPI通貨膨脹率將會在0.5%-1.5%之間。他們認為,中國經濟今年所面臨的風險因素有利率提高和流動性外溢,還有美國的需求不足,國內的經濟政策仍然保持限制特性,對房地產行業繼續控制,下游產業的邊際利潤攤薄。
陶冬指出,銀行改革、消費增長、人民幣升值、財政改革和樓市股市轉機是2006年中國經濟五大看點,最大看點是銀行改革,最大懸念是房地產,而刺激消費并不容易。
德意志銀行亞太區發表的2006年中國市場投資策略則看好在中國在后大宗商品時代快速增長的行業中那些受益于高進入門檻的公司。德意志銀行估計,除了原油價格的2006年平均價格與去年底將持平以外,其它所有主要大宗商品06年的平均價格都將低于去年年底的水平。馬駿指出,“我們的研究表明,電信、原油、銀行、保險、彩票和網上旅游行業的市場競爭最低,所以這些板塊充滿投資吸引力。”
高盛集團的研究報告也認為,推動今年中國經濟中盈利增長的行業將會與去年有很大差異:去年,能源和電信行業將成為指數收益增長的主要貢獻者,這些行業和其他行業之間的差別主要表現為連續多個月份的盈利水平向上修正,如果剔除這兩個行業對指數增長的貢獻,高盛的研究結果表明去年的MSCI指數盈利水平將會比市場18個月前所預期的低2個百分點。
針對生產能力過剩的行業問題,雷曼兄弟首席策略分析師杰恩斯的報告認為,按照鋼鐵行業目前的運行態勢,今明兩年將是產能集中釋放的時期,鋼鐵行業的盈利能力總體運行方向是下跌的。 高盛亞太區鋼鐵分析師指出,短期內,亞洲鋼鐵企業股價還會上升,但長期走勢則不樂觀。他們認為,“近來,主要由庫存高漲導致的亞洲鋼材現貨價格低迷走勢似乎已經結束?!?/p>
中國股票受到熱情關注
伴隨著股改的順利進展、QFII的規模擴大和《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管理辦法》的出臺,投資中國股票再次成為了國際投行關注的焦點,不僅僅研究H股,A股也更多的進入了它們的研究范圍。
高盛集團公司研究部近10名分析師聯合推出了《投資中國股票:駕馭牛頭犬 》的研究報告,向全球的投資者熱情推薦中國股票。報告指出,中國股票取得了適中的但是又比大多數市場人士所預期的要更好的表現的2005年之后,以美元計算MSCI中國指數取得了21%的增幅――高盛研究部門認為,牛市將會延續到2006年,潛在的總收益將會達到14-19%。他們的觀點是建立在人民幣繼續升值、更有利的宏觀經濟背景、穩定的公司盈利和流動性風險很可能會集中在上游產業的基礎之上的。
瑞銀集團也發表了類似于高盛的針對中國股票的報告,并附帶了對中國股票市場的介紹性報告。報告指出,近年中國在全球的IPO市場上都處于領先位置,2005年IPO融資達到了170億美元,預計2006年也將會達到130億美元。他們重點關注的有平安保險、中國建設銀行、中國石油、蒙牛股份等金融、壟斷性行業和消費產業的H股股票,也包括G寶鋼、同仁堂、長江電力、長安汽車、上海港機和天津港等A股股票。
德意志銀行的馬駿博士指出,商務部、中國證監會和其他幾個部門聯合的外國投資者可以戰略投資A股公司的政策意味著:那些有意長期戰略性投資A股公司的外國投資者投資A股公司的項目將會受到法律保障。馬駿認為,外國戰略投資者在更廣泛層面上的參與是改善高級管理人員激勵機制和推進上市公司管理進一步透明的最有效方式??傊@項政策對A股市場的作用是非常正面和積極的。
篇7
關鍵詞: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當代漢語詞匯;影響;學習策略
一、中國神話傳說對當代中國漢語詞匯的影響
在口語或書面語中,中國人經常引經據典,涉及神話寓言、詩詞歌賦。這對留學生來說是學習的難點所在,更是吸引人之處。許多神話傳說依舊“活在”當代中國社會的語言文化中,本文選取兩個典型事物――“嫦娥奔月”、“牛郎織女”兩個神話傳說,以此為例來談談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對當代漢語詞匯的影響。
(一)“嫦娥奔月”對當代漢語詞匯的影響
1.對詩歌用語的影響
唐朝詩人李商隱曾做詩《嫦娥》: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從古至今,“嫦娥”不斷出現在各個時期的文學作品中,人們一看到“嫦娥”這個詞,就會想到月亮,想到冷清的生活。
2.對專業詞匯的影響。中國人有登上月球的渴望,也因此將自己比作“嫦娥”,希望能像她一樣飛往月亮,中國繞月探測工程被命名為“嫦娥工程”,中國的首顆繞月人造衛星即命名為“嫦娥一號”,此系列還有“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另外,相傳嫦娥在月亮居所叫做“天宮”,中國研發的一個目標飛行器被命名為“天宮一號”,“嫦娥奔月”對專業詞匯的影響可見一斑。
3.對節日用語的影響。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秋佳節。此夜,人們仰望朗朗明月,稱為“拜月”。“拜月”一詞也來源于“嫦娥奔月”的傳說――每逢中秋后羿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和月餅,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希望能與之“團圓”,中秋又稱“團圓節”。
“拜月”、“團圓節”等詞語被保留在節日用語里。
(二)“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對當代漢語詞匯的影響
1.對專用語影響。用“牛郎織女”稱呼某對夫妻時,多指分居兩地的夫妻,如果夫妻長期分離,就會說過著“牛郎織女”的生活。
在中國,介紹青年男女相親,就說給他們“搭鵲橋”,因為被迫分開的牛郎和織女,是在喜鵲搭橋的幫助下才得以相會。
2.對節日用語影響。牛郎和織女相會的七月初七日被中國人定為七夕節,這一天也是中國的“情人節”。從古代典籍的記載看,民間認為織女聰明美麗、多才多藝,在七月七日晚間,向織女乞求智巧,可以除去笨拙,變得眼明手巧,故亦稱為“乞巧節”。
二、基于古代神話傳說的漢語詞匯學習策略
了解與漢語詞匯相關的文化既可以增強詞匯學習的興趣、又可以幫助我們更好更準確的運用漢語詞匯,對真正掌握漢語詞匯有很大幫助。
(一)通過了解古代神話傳說來培養詞匯學習興趣
平常我們在說話中會經常用到一些含有中華民族特殊文化傳統信息的詞語:
“母夜叉”(傳說中很丑陋,很厲害的一個怪物,現在指兇悍、不講理的女人)
“玉皇大帝”(傳說中天上最大的神,F在指有權勢的人)等等。
其中有很多詞語留學生能通過對中國神話的學習理解,而這些大部分是無法靠翻譯來形象感知的,只有通過對神話故事的學習才能更好的掌握這些詞語。
(二)通過閱讀古代神話傳說來擴大詞匯量
多閱讀有利于漢語詞匯學習。在漢語學習過程中,大量的漢語閱讀有助于增加詞匯量。通過廣泛的閱讀,可以接觸到不同類型的書籍,進而不斷地拓寬視野、增長知識并激發學習的興趣。
(三)通過古代神話傳說來理解漢語詞匯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有很多關于神戰勝災難或與影響人類生存的自然現象做斗爭的題材,分布相當廣泛,如夸父逐日、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大禹治水以及精衛填海等,體現了古代人們為了生存對大自然的抗爭。
三、結論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對漢語語言文化、詞匯學習有著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其影響涉及到方方面面,覆蓋到各個領域,是漢語詞匯學習不可或缺的背景知識。在當代漢語詞匯中,源于古代神話傳說的詞匯有很多,漢語語言及其文化又使古代神話傳說持久不衰、世代流傳。因此,學習中國文化,尤其是通過了解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重要典故,對于豐富漢語詞匯,加深對詞義的理解,增強詞匯學習的趣味性和高效性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對語言學習也具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程憬.中國神話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 戴祿華,尹喬,謝錦芳.論希臘羅馬神話對英語詞匯的影響[J].懷化學院學報,2011(10):81-84.
[3] 樊小玲. 牛郎織女傳說中牛意象的文化解讀[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5(03):12-15.
[4] 景瑩.現代文學中“奔月”“射日”神話題材重寫及價值取向[J].求索,2015(01):148-152.
[5] 李海霞.中國神話作為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應用研究[D].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6] 矛盾.中國神話研究初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7] 沈華.中國神話傳說[M].合肥:黃山書社,2013.
[8] 尹泓.嫦娥奔月神話的意象和母題分析[J].民間文化論壇,2010(05):93-99.
篇8
《禮記?中庸》第三十一章曰:“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這句話的意思是指,天下萬物各自有道,人與自然應該相互依存,彼此都不加傷害,萬物才能和諧發展。然而,當今社會的種種環境問題卻日趨惡劣:生態惡化、能源短缺、資源緊張……人們不得不開始反思自身的行為,反思人與環境的關系。在儒家看來,個人雖然應該“獨善其身”,但更應該“兼濟天下”,“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自身價值……只有每一個主體不斷進行自我完善,并在追求個人價值時超越自身價值,追求群體的認同,才能最終達到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互完善的雙重實現?!盵1]然而,從產品開發角度來說,目前市場上有的生產者并不從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產品的社會效應、環境效應來考慮設計,而是以次充好,或生產一次性消耗品等去謀取更大的生產利潤,不惜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這些不僅給生態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也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很大的制約。老子曰:“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3]誠然,資源的承載能力制約著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資源的支撐,所以,能源匱乏、資源緊張的當代社會所需要的就是節約的概念。
節約的概念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一直倍受推崇?!盾髯?天論》:“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使之貧;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薄盾髯?富國》記載:“知節用裕民,則必有仁義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積矣?!边@些都表明了荀子對于樸素社會的贊賞。無獨有偶,道家莊子也在其著述中提倡樸素之道,《莊子?馬蹄》:“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此外,古籍《周易》一書中也有認為簡易、簡能是萬物處世的基本原則,是帝王立功建業的前提,是社會永久發展的基礎的觀點?!吨芤?系辭上》云:“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币磺惺虑槎家獜暮啅囊?,這才是賢人所追求的。[2]同時,節約也是在中國傳統道德中普及最廣、最深入人心的美德之一。春秋戰國時期,孔子認為節儉是做人的準則,他在“仁學”中提出了“溫、良、恭、儉、讓”等道德概念,如《論語?八佾》:“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述而》:“奢則不孫,儉則固?!币鉃樯莩奘谷丝裢?,節儉使人安穩。過節儉的生活,就是愛惜資源的表現。[2]魯國大夫御孫有言:“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钡兰覄撌既死献?、莊子提倡“儉”,并主張無欲不爭。法家《韓非子》一書中要求人們要從各方面勤儉節約?!俄n非子?難二》中還強調了人在節儉過程中的主體作用,認為節儉是由人決定的,“儉于財用,節于衣食,宮室器械,周于資用,不事好玩,則入多。入多,皆人為也?!?(《韓非子?難二》)先秦諸子百家也有諸多關于節約思想的言論,如《管子?乘馬》中的“因天材,就地利”,“辨于黃金之理則知侈儉,知侈儉則百用節矣”。
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新階段,黨的十也大力倡導節儉之風,并明確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社會理念的本質就是保障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它的提出既體現了全新的生產和消費觀念,也體現了我國傳統的生態倫理觀。此后,結合各自專業領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一些學者提出了建立“節約型企業”、“節約型大學”、“節約型建筑”、“節約型城市”等理念。同時,從事設計研究和實踐的學者們也提出了“節約型設計”的理念。[3]
一、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與節約型設計觀
在節約思潮的不斷推動下,新時期越來越多的產品也開始注重節約的理念,提倡資源利用的最優化。相關行業的商(協)會也在積極籌劃節約型產品的研發和推廣,并著手將節約的概念錄入行業規劃。而對于節約型產品的具體思考,有的生產商認為產品應講究功能,設計越簡單越好。然而,事實說明,在節約型產品中,設計的作用不容小覷,環保、適度、準確,符合實際需要的設計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節約型設計應該體現在設計思維和設計原則的更高層次上,而非單一的形式簡約。如何把握好節約型設計的思維和原則,則需要我們努力去尋找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所在。
在農業文明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是中國本土設計產生和發展的根源。傳統哲學中“常善救物”、“有無相生”、“和合共生”等思想,與當代以可持續發展、資源優化配置為主要內容的節約型設計之間,體現了某種同一性,它所蘊含的豐富的生態意識對節約型產品的產生和發展也起到良性的指導作用。
(一)中國古代生態哲學思想
莊子在其文章《月去篋》中表達了對生態變化的憂患情懷:“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亂?!币馑际翘煜旅棵看髞y、危機四伏,罪因皆在于人們不知足不知止。正由于這種不知足不知止,對上攪亂了日月的光明,對下熔耗了山川的精靈,中間破壞了四時的運行,使得天上的飛蟲、地上的小草統統失去常性,引起了生態的紊亂。[4]因此,莊子主張“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即是說人與萬物同生同長是一種真實、本質的狀態,是一種超脫的境界。
為了避免給我們的生態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包括莊子在內的古代先哲們都在極力推崇自然界萬物應該與人相和諧的思想?!盁o為”是老子的主要觀點,他主張人類在自然的狀態中,應順應并遵循自然界萬事萬物的發展規律?!兜赖陆洝返谑略唬骸吧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為玄德?!崩献诱J為天、地、人都是通過“自然無為”,在遵循自有的自然規律的基礎上不斷發展變化著,天地是無所偏愛的,人與萬物自然生長,宇宙萬物的道才是真道,萬物的生存發展都有自己的規律,不能橫加干涉,否則就違背了“天道”而不能長久存在。正如李約瑟所說:“無為在最初原始科學的道家思想中,是指‘避免違反自然的行為’,即避免拂逆事物之天性?!盵5]這種意識旨在排斥那些不遵循自然界規律甚至強加破壞的人的作為。在遵照自然界規律的同時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使之有節制地濫采、濫用自然資源,才“是為玄德”。因此,我們要正確認識一切事物發展的規律并順應這種規律,進行正確的行為,才能持續的生存發展下去?!兜赖陆洝返谖逭抡f,“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說窮,不如守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順應自然、清靜無為等道家真義深深地影響了中國傳統文化,也對現代節約型的設計思想有所啟發。
(二)節約的目的在于可持續發展
古代哲學中“順天道而為”、“無為”等哲學思想,與當今提倡節約資源與維護生態平衡的節約型設計的主張如出一轍。在節約型產品的概念中,“節約”的涵義不是通過設計節省單件產品的原材料,也不是盡量考慮使用低價原材料而減少資源,而是杜絕浪費,用盡可能少的資源、能源創造更多的財富,實現資源的永續發展――“順天道而為”。例如,在實踐中,優良的設計可能需要花費更多的資源去實現,但從長遠來看,比起那些用后即棄的設計來說,還是節約了資源。因此,節約型社會所說的“節約”是為了發展,促進發展的節約?!肮澕s型設計所提倡的,是從循環經濟模式的角度實現資源、能源最優化的設計;是對企業、消費者、社會和環境都具有責任感的設計;是對消費者的實際需求、使用環境有著周密考慮的設計;是真正能為實現節約型社會發揮各方面作用的設計。”[3]總而言之,我們的節約型設計發展只有建立在對資源的長久利用和對生態環境的人文關懷的基礎上,才能為人類帶去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二、對當代節約型產品設計的解讀
一個好的設計理念能令產品更具生命并與社會和諧共榮,一件精巧的設計作品總會引發人們去思考隱藏在產品背后的韻味與哲理。經濟學家杜森?佰瑞認為:“在人類涉及的各種活動中,文化具有決定性影響,不管是產品的購買,還是產品的制造與銷售;不管是提供物質上的途徑,還是精神上的享受,(文化)都構成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文化的重要性可見一斑?!盵6]通過長期的探索,以及傳統的哲學思想、倫理道德、人文理想的潛移默化,節約型產品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設計特點。
(一)“常善救物”的生態智慧
由于技術和設計的助推,在產品使用過程中,物品因不斷廢棄和老化的本身屬性,難免產生“棄物”,而現代的快節奏也使得用后即棄成為大部分消費者使用產品的顯著特點,即使是耐用型產品,如家具、電視等,消費者也會隨著樣式和性能的技術革新而有步驟地進行更換。如果簡單地將這些廢棄物品進行焚燒,或者回收再制造,不僅浪費回收過程中大量的人力和資金,而且在處理過程中也會對我們的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針對這種狀況,節約型產品設計師選擇了對廢棄物進行“救助”,而非簡單回收或直接丟棄,以實現物品的“自我救贖”,這就符合了老子提出的“常善救物”的思想。
《老子》第二十七章曰:“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薄稄V雅?釋詁》對此的解釋是:“救,助也?!薄熬任铩?,即“輔萬物之自然”。陳鼓應先生的解釋是:“因此有道的人經常善于做到人盡其才,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經常善于做到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這就叫做保持明鏡?!盵7]“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的思想表明,人們不能通過一己之私而對世間萬物有任何的強作妄為,因為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它們都為道所生,都與道相合,沒有什么是應該被丟棄的。墨子在其《辭過》中也論述了這種思想:“當今之主,其為舟車,與此異矣,全固輕利皆已具,必厚作斂于百姓,以飾舟車,飾車以文采,飾舟以刻鏤。女子廢其紡織而修文采,故民寒,男子離其耕稼而修刻鏤,故民饑。人君為舟車若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其民饑寒并至。故為奸邪。奸邪多則刑罰深,刑罰深則國亂。君實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為舟車,不可不節?!边@種“物盡其用”的思想告訴我們,如若我們都能認識到事物的這一本質,世界上就不會存在無價值而被拋棄的東西了,繼而也就達到了節約的目的。
圖1不浪費的鉛筆頭
圖2Lee 購物袋的設計
一項“經典”的設計從來都不是“用后即棄”,而是在沒有任何新型的替代物之前,保持可持續發展狀態下的“節約”?,F代社會,設計師們不僅從最初的設計構想階段就考慮到了最終的回收再利用,而且對現有的設計產物也展開了再利用的可能性研究,完美地達到了“常善救物”的生態理念。在具體設計過程中,設計師“將藝術設計造型方法和創新的思想運用在這些廢棄的材料中,并重新定位它們的使用功能。在生產中,利用切割、拼和、熱熔等手段賦予它們新的形態,為這些廢棄材料帶來二次生命,并激發起大眾的環保意識”[8]。比如設計師U Jung Heo 和 Sa Yoeng Kim設計的一款鉛筆(圖1),就解決了鉛筆頭不能被使用而遭到遺棄的厄運,他設計的鉛筆管可與鉛筆頭進行有效銜接,使鉛筆能夠在不斷的循環中完整被使用,從而延長了產品的使用壽命?!俺I凭任铩钡乃枷霊糜谠O計,“除了能有利地平衡經濟利益和環境利益兩者關系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完全符合了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同時也是一種兼顧新老產品的可執行方式,通過它發掘老產品新的生命價值,新產品設計可以在設計初期就進行產品后期利用的規劃,優化產品設計,平衡環境和經濟利益?!盵9]來自Happy工作室的設計師為牛仔品牌Lee設計的手提紙袋也是一個典型范例,這個牛皮紙手提紙袋使用雙色印刷,外形上看并無不同,但消費者使用完袋子后,可以對袋子進行分割,紙袋的每個部分有不同的作用,可以做成年歷、書簽、筆筒、信封、書皮、卡片套等等,分隔開后的創意紙袋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樂趣(圖2)。這些節約型設計實現了對常棄物的“救助”,使產品在一次功能淘汰時,非常容易地就轉入了二次功能的使用。這種做法不僅是減少對環境破壞的一種有效的設計方式,也有望從產品角度改變人們的持物觀念。
(二)“虛實相生”的造型特點
《老子》第十一章曰:“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老子從最高的道來解釋“無”、“有”,即是說“無”非空,不是什么都沒有。“無”是很大的概念,它包容了一切的可見與不可見,可聽與不可聽,無聲無形的“道”,皆是“無”所產生。傳統文化中“有無相生”的命題是我國古典美學中的重要審美原則之一,也稱為“虛實相生”。“有”亦是“實”,“無”乃是“虛”,“虛實相生”的道家真義抽象出來,運用到節約型產品的創新設計中,可以讓我們體會到獨特的生態境界。在藝術美學中,“實”為眼前之景,而“虛”為想象虛構之景,“虛”要通過實境來實現,“實”要通過虛境豐滿充實,“實”與“虛”的辯證統一普遍表現于一切藝術意境的審美、傳達之中?!袄献诱J為世界是‘有’和‘無’,‘虛’和‘實’的統一。有了這種統一,萬物才得以流動、運化,才能生生不息?!盵10]
“設計中的‘虛’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隱’,更多時候‘隱’和‘藏’是為了更好地‘顯’和‘露’,以傳達更豐富、更感人、更有內蘊的世界?!盵11]虛實結合、有無相生的藝術處理手法主要是指使產品某些有意缺失的部件成為作品的言外之意之所在?!疤摗钡哪遣糠窒鄬τ凇皩崱眮碚f,是比較不容易掌握的。瑞德第二屆Golden Frog Award優秀畢業設計中有一套名為“減半設計”的衛浴系列節約型設計作品,它通過以“虛”帶“實”的造型設計達到了節約的目的。設計的重點部分在鏡前的花盆,它利用鏡面反射,讓花盆從正面看上去是完整的,而實際上每個花盆只有一半。雖然減少了原材料,但仍能保持完整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增加了生活的情趣。“虛”是“實”的根本,“實”是“虛”的衍生。“通過鏡面產生的第二空間,它只是第一空間的幻想,并沒有占據實際空間位置,是不需要第二個實空間而增加的第二空間(虛空間),它擴大和延伸了第一空間(實空間)。”[12]“虛實”空間在辯證統一中也同時蘊含著“有”與“無”的構成觀念,如圖3中所示的減半餐具,它由一個陶瓷盤、一個杯子和一個碗共同組成,對比我們常使用的餐具,它的每個部分即完整又減了一半?!疤摗笔恰皩崱钡囊劳校皩崱笔恰疤摗钡谋憩F,這套減半餐具從形式上和心理上輔助我們減少平時的飲食攝入量。利用虛實結合的設計手法,節約型設計師在產品構造上留有虛靈之域,用最少的原材料做出了最充滿情感的節約型設計作品,在變幻莫測的虛實變化中,以豐富的虛實關系營造出了一種無限的境界,讓消費者體會出了一番“別有洞天”的審美意趣。
通過在創作中結合“虛實相生”的哲學思想、特定的思維和運作方式,節約型設計不僅減去了產品原有的材料和空間,實現了最簡單的結構和最洗練的造型,并通過恰當處理與環境之間達到平衡,使消費者體驗出獨特的東方意境。在當今的節約型設計中,如何利用節約部分的“無”來展現設計“有”的大境界,是設計師值得思考的方向。
(三)“和合共生”的功能交融
春秋時期齊人管仲和魯人墨翟在著述中對“利”的概念提出鮮明的見解。墨子對“利”的解說,為古代設計行業提出了一種評判標準,從而將其社會理想“兼相愛,交相利”的精神意蘊落實到具體的實踐中。對于設計的評價,墨子認為首先必須視其效益是否滿足人的需要,若無益于此,再精巧的技藝也是“拙”。受此影響,節約型設計并不是功能的單一,材質的吝嗇,而是重視消費者最迫切、最真實的需求,努力優化功能組合。以達到節約資源和資源最優配置的目的。
中國傳統文化在造物上常常表現出對物境融合的關注。太極圖更是這種思維方式的一種典型表征。《易經?系辭上》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因此太極呈首尾相接,黑白相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負陰抱陽、剛柔相濟的典型正負共生。這種陰陽互補的關系代表著先人對于共生哲學的認識[13]。中國的“太極說”用哲學的語言高度概括了宇宙人生的生成和發展:太極生陰陽,陰陽之交生萬物,陰陽之最生男女。太極何以能如此?因為太極本身就是由互生互動、相輔相成的陰陽二氣所組成,陰陽交合便生出天、地、人。[14]隨著學者對太極思想的深入研究,其“和合共生”的辯證法則,逐漸滲透到節約型設計思維當中?!昂秃瞎采钡乃枷胧沟迷O計師用更加理性的、邏輯的思維將節約概念融入到產品的創新設計中,這種思維方法稱之為功能的整合:設計師們將各個相互存在著一定關系的,并且能夠互相影響和依賴的產品進行功能的一體化重組,“這要求產品與產品之間具備一些共性與聯系:形態上相互呼應,完整契合,并且存在部分相互借用關系;材質上相同或相近,一定程度上形成對比”[15]。整合的目的在于使產品的功能利用率最大化,而不是一味地尋求多功能。在具體實踐中,整合產品一方面需要適應人的使用方式,以免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功能浪費,另一方面應盡力保持功能和造型語言的完美結合,使得整合產品更為美觀合理。
圖3減半設計的餐具圖4洗手液水龍頭
在合理的設計倫理觀前提下,功能的整合既整合了消費需求,又能夠得到令人驚喜的作品,許多優秀設計作品正是因為功能或形式的最佳組合,使產品達到了節約的目的。2010年度紅點設計概念獎 (Red Dot Design Award)章俊杰的作品洗手液水龍頭(Anti-Waste)(圖4),就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示范,這款能促進節約用水的洗手液水龍頭目的正是為了解決日常使用洗手液不關水龍頭的情況,簡單地說,它將洗手液瓶子和水龍頭整合在了一起,并用中空的長柄桿作為開關兼出液口來進行聯動控制:將長柄桿抬起,水龍頭就會出水;將長柄桿下壓,水龍頭則止水;將長柄桿用力壓下,中空長柄桿中就會流出洗手液。因此,使用者在擠出洗手液的同時,水龍頭則必然呈現出閉合的狀態。這項設計使洗手液和水龍頭兩項功能完美地融入到產品的造型語言中,并讓相關的兩個產品產生互利共生的關系。一方面為節省水源做出了巨大貢獻,另一方面也減少了日常洗手液的塑料包裝過程和一些不必要的材料浪費。
圖5Portable Cup(紅點獎2010)
功能的“和合共生”不僅使產品各項功能得到有效發揮,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更是集節約性、便利性、耐用性于一體?!癙ortable Cup”(圖5)是2010年德國紅點設計概念獎的獲獎作品,它為了減少日常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將塑料提帶和一次性紙杯進行了形式上的整體化和功能間的有機整合,使得塑料提帶和一次性紙杯之間達到相互的統一。在使用紙杯時,只需要消費者將兩邊的豎條撕開往上拉,再折合,就能夠形成一個簡易的提手。這樣做既節省了資源,規避了一次性塑料袋的浪費,保證了方便攜帶,又獲得了比原來更加美觀實用的設計效果,可謂一舉三得,實現了產品與人之間、產品與產品之間的和諧發展。
三、結語
篇9
【論文摘要】:意象的兩個基本要素,象和意。從四個方面加以闡述二者的演變及其關系:第一方面從馬克思唯物主義哲學觀點出發,第二方面從實踐派美學觀點出發,第三方面象和意是怎樣聯系起來并最終組成一個有機整體的,第四方面從藝術技巧角度來說.
縱覽中國古典詩詞,大凡能夠在詩詞殿堂里占一席之地或獨領的均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千古流傳。這些詩詞多是意境全出的,有的意境優美,有的意境壯觀,有的意境悲凄,有的意境蒼涼、、、、、、當繪成一幅幅富有想象力的意境時,是由一個個生動具體的意象有機組合而成產生的藝術效果。
意象作為一個概念,在古代被廣泛使用,卻沒有一個確定的含義。袁行霈先生在《中國古典詩歌意象》一文中對前人關于意向的含義進行了歸納,大致有四種:
第一,有的意象指的是意中之象,即意念中的形象,如:
使玄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劉勰《文心雕龍·神思》)
第二,有的意象指意和象,如:
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曰生思。(《唐音癸簽》卷二引王昌齡語)
第三,有的意象接近于境界,如:
予與二三友日蕩舟其間,薄荷花而飲。意象幽閑,不類人境。(姜夔《念奴嬌序》)
第四,有的意象接近于今天所說的藝術形象,如:
意象大小遠近,皆令逼真。(方東樹《昭昧詹言》卷八)
孟東野詩,亦從中出,特意象孤峻,元氣不無斫削耳。(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
綜上可知,對于意象這一概念的論述和闡釋是見仁見智的。既便如此,他們似乎有著某些共通之處。而這個共通之處好像又在可言與不可言之間,大家只能求其神似,而不能狀其“貌”。似乎大家都知道,可又說不清道不明。
為此,我僅從二分法角度把意象拆分為象和意,暫把這它們作為意象的兩個基本要素。《周易·系辭》說:“圣人立象以盡意?!薄耙韵罅⒁狻薄N艺J為意象是以象載意的,即以象的物質載體承載內涵豐富多樣的主觀的意。意象原本是一個整體,一個新質,它既不是單獨的象,單獨的意,也不是象與意的簡單相加,它是二者的有機統一整體;既有象的外在表現,又有意的內在情韻,二者和諧統一而成意象。
首先,從馬克思唯物主義哲學觀點出發,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與物質,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象是物質性的東西,是第一性的,客觀的;意則屬于意識范疇,是第二性的,是主觀的。象包括自然界的物象和人類社會生活中的物與事。而意則包括人內心世界的思想情感和精神世界的認知。象是意的物質基礎和載體,意是象所寄托的思想情感和精神意識。例如,王充在《論衡·亂龍》里所舉之例:
禮,宗廟之主,以木為之,長尺二寸,以象先祖。孝子之廟、、、、、、雖知非真,示當感動,立意于象。
一個長尺二寸、用木頭做的靈位,它本質是一塊木頭,不包含什么精神上或意識上的東西。但后人卻以此來懷念先祖,祭奠圣賢,表達一片赤誠之心、敬仰之情。為什么后人在看見一塊木頭——靈位時,情不自禁地產生一種情感?因為此時的木頭已不再是木頭了,它是人們情感和精神的寄托。在此,木頭是象的具體表現,赤誠之心和敬仰之情則是意的具體表現。二者豈不是和諧統一在一起了嗎?這個表現不僅具體可感,而且抽象可悟。這和先民的圖騰崇拜一樣。
然而,這只是早期的對于意象的認識和理解,并沒有入詩。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這些負載著意的象,即意象,也隨之逐步進入較為高級的文化領域——詩歌和詞。我國最早的兩部詩歌總集——《詩經》和《楚辭》中大量使用意象,這使得詩歌意境優美,令人賞心悅目。同時,這不僅開拓了詩歌的藝術境界,也提高了詩人和后人的審美水準。例如,《詩經》用“關雎”比喻愛情,用“青蠅”比喻阿諛奉承的奸惡小人;《楚辭》用辟芷、秋蘭、木蘭、秋菊、芙蓉等比喻不與人同流合污的人生志趣和高潔品格、、、、、、這些象都滲透著詩人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隨之逐漸發展到一個客觀的單獨的象都能承載一些內涵豐富而旨意深遠的意了. 例如杜鵑鳥這一象。 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后靈魂化為杜鵑。于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征了。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弊右庿B即杜鵑鳥。起句寫即目之景,在蕭瑟悲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感傷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豐富想象,表達對友人的無限懷念與深切同情。宋人賀鑄《憶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比鹿庹赵谕ピ豪镅┌椎睦婊ㄉ希霹N鳥在凄厲地鳴叫著,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親人,傷心欲絕。詞人通過描寫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鄉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唐人秦觀《踏莎行》)、“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凄涼思歸的情思。
還有像月亮、鷓鴣、鴻雁、梅、竹、松、菊等等客觀的象,最終都負載著人類豐富的情思和精神感受,終成意象。這就是客觀的象與主觀的意的對立統一。
其次,從實踐派美學觀點出發,美是一種社會現象,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他必然受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制約,并且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發展起來?!霸~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人間詞話》)詩詞“有境界”,我們大多會覺得它很美。意境是由意象有機組合而成的,意境美,那么意象也是美的。客觀的象本來是無所謂美與不美的,當人關照客觀的象,這個象就能體現出人的本質力量,那么二者的有機結合體——意象當然也就是美的。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實踐活動的發展,人的大腦逐漸被改造,因而對客觀的象的認識也逐漸發展了。這個發展是象所負載的內容由單一變豐富,由不完善到完善的過程。而象所負載的內容即是意。例如,大自然“云”這個象,可能先是產生“愁云”這一意象,這時它便承載著憂愁、焦慮等意;隨著發展而產生了“孤云”、“暖云”、“停云”等意象,其內涵便愈來愈豐富,含有貧士幽人的孤高性情,對春的喜悅感受,對親友的思念、、、、、、例子很多,這里就不一一舉例說明了?!耙韵罅⒁狻?。我認為在詩歌里象是美的形式,是顯現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意是美的內容,是在具體形態(這里指的是詩歌中具體的象)中體現出來的人的本質力量。二者是既相互區別,又緊密聯系不可分離,是辯證統一的。同時,美的內容是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發展而發展,并不斷豐富和完善;美的形式卻可以是多樣性的。那么,意也可以通過多樣性的象來體現。例如, “憂愁”這一意(情感),“詩仙”李白有“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用明月和白發比喻憂愁;李煜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浪淘沙》)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用流水寫憂愁;蔣捷有“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一剪梅》) 用時節的變化來寫憂愁;李易安有“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醉花陰》),用薄霧濃云的天氣比喻憂愁、、、、、、
同時,我們也可以從真善美的辯證關系來看象和意。真,是指各個物種自身的自然狀況及其內在的客觀規律。象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中的物和事,它首先是符合客觀規律應運而生的,有自己的“個性”,所以它是符合真的;善,就是人類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所追求的有用的或有益于人類的功利價值。意是在具體形態(這里指的是詩歌中具體的象)中體現出來的人的本質力量,它是人類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體現,它反映了人對客觀事物的意志和要求,所以它是符合善的。但這還不足以產生美。狄德羅說:“真、善、美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在真或善之上加上某種罕見的、令人注目的情景,真就變成美了,善也就變成美了。”只有真與善以“某種罕見的、令人注目的情景”表現出來,它才能成為審美對象,具有審美價值。而象和意的有機組合正是以“某種罕見的、令人注目的情景”表現出來。所以,其有機統一體——意象正是符合客觀規律的真和有益于社會發展的善的具體而光輝的形象。所以,這個形象(意象)就是美的了。
再次,象和意是怎樣聯系起來并最終組成一個有機整體的?這就需要我們大腦豐富的想象力。借助袁行霈先生在《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一文中把已經分為詩人之意境、詩歌之意境和讀者之意境,我們不妨也把象和意分為詩人之象和意,詩歌之象,讀者之象和意。詩人通過想象和聯想,把自己的主觀意識——包括思想、感情、志趣和個性等傾注于客觀的象,使客觀的象負載著意,從而使象具有豐富的內涵;同時,意也有了生動具體的外在表現。此時,詩人眼中的象是詩人之象,詩人的主觀意識是詩人之意。語言是意象的物質外殼。在文本中,詩歌只能展現出一個個的字詞,這些字詞往往又是客觀的象的名稱化,而不能體現出意來。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里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詞的詞面都是象。此刻只有詩歌之象。而當讀者在閱讀欣賞文本時,通過自己的想象力(想象與聯想)激活自己的各個審美細胞,把象呈現在大腦中,然后根據自己的“因素”再現出一片有意韻的畫面,以此來調動和觸發自己的思想情感。那么,讀者所欣賞的象就是讀者之象,讀者所產生的情感想象就是讀者之意。這里,詩人之象、詩歌之象和讀者之象是貫穿整個過程的,它們是客觀的,同一的,不變的。而詩人之意和讀者之意卻是有差異,有時甚至很大。這是由于詩人和讀者所處的時代、地域環境、生活閱歷、情感歷程、思維方式、性格等“因素”不同而產生的差異。而且,這也是讀者之意和讀者之意有差異的原因。例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首先,是詩人通過他的視角把自己眼中的象——詩人之象描繪出來,由此給我們創造出了一幅壯闊的畫面,同時在這畫面里飽含了詩人豐富的思想情感——詩人之意。在文本中體現出的是這首詩歌的語言。在這一層面我們是體味不到詩人有什么思想韻籍,無非是一些象:白日,遠山,黃河,高樓——詩歌之象。但是當我們(或讀者)的大腦被激活了,進入審美這一高級層面,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把這些象有機組合,并且以意賦予象,給我們勾勒出了一幅有意境的畫面:詩人站在鸛雀樓上向西眺望,只見云海蒼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霧繞,太陽變白,挨著山峰西沉;樓下滔滔的黃河奔流入海。前兩句畫面壯麗,氣勢宏大,讀后令人振奮。后兩句寫所想?!坝F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扒Ю铩薄耙粚印?,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形象地揭示了一個哲理:登高,才能望遠;望遠,必須登高。但如果讀者沒見過黃河,怎能身臨其境的體會到親奔騰之勢?如果讀者所處的是一馬平川,目之所及皆是一望無垠,怎能體會“千里目”這一詞蘊涵著詩人的崇高理想和人生哲學?這就很可能造成詩人和讀者之間的距離感,即就是詩人之意與讀者之意有別。讀者之意和讀者之意的差異也就很容易說明了,這就不加以贅述。
這就是詩人和讀者借助自己的豐富想象與聯想把自己的意(生活閱歷、人生情感、志向志趣)附加給象,從而把二者統一起來傳情達意。
最后,從藝術技巧角度來說,詩歌的象能負載意是通過人們(這里指詩人)的各種手段而完成的,這個手段則是使象藝術化的過程。例如象征這一寫作手法,《現代漢語詞典》中對象征如下解釋的:“①、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火炬象征光明。②、用來象征某種特別意義的具體事物:火炬是光明的象征?!保ā冬F代漢語詞典》1378頁)第二種意思跟我們的論題無關,第一種說法又并不十分準確。我則傾向于崔錫臣先生的看法:用具體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事理,以表達真摯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崔錫臣著《修辭方法辨析》)。象征即是“以物征事”,簡稱象征。請注意,這里用的是“暗示”。既然是暗示,就不能非常直白地把意思直接地說出來;說出來也可以,但不能叫做象征。通過象征,象暗含著意,讀者讀到象的時候就會立刻領會出象所承載的意。有些象已經固定具有某種意了:歲寒三友“松竹梅”象征品格高潔的隱士幽人,蓮和蘭象征品質高貴的君子,秋雨梧桐暗含悲傷凄涼之情,白發暗含年近遲暮或憂愁,額上皺紋暗含歲月滄桑桑、、、、、、再如我國最早的兩部詩歌總集《詩經》《楚辭》中的“比”、“興”手法的運用。還有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使用,這些都可以把象和意很好的聯系為和諧的一體。
意象的兩個基本要素,象和意的發展演變是經過歷史的演進和人類社會生活的不斷發展而逐步走向豐富和完善,是人類認識水平和審美水準不斷提高的表現,同時人類認識水平和審美水準的提高又推動著意和象的和諧統一進程。
【參考文獻】:
1.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第三版)之 中國古典詩歌意境 中國古典詩歌意象【M】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年1月
2.陳節注譯.詩經注譯【M】廣東省出版集團 花城出版社 2007年4月
3.湯漳平注譯.楚辭【M】中國古籍出版社 2007年4月
4.童慶炳主編.文學理論教程(修訂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5.王國維著 徐調孚校注.校注人間詞話【M】 中華書局 2003年4月
篇10
性事是人的基本生理活動之一,對身心健康有重要影響。中國古代對性事宜忌有豐富的認識,如《廣嗣紀要?協期篇》指出“男女交媾之際,更有避忌,切須慎之。若有犯之,天地奪其壽,鬼神殃其身,又恐生子不壽之類”。本文從元朝飛《三元參贊延壽書》中的“欲不可絕”、“欲不可早”、“欲不可強”、“欲不可縱”、 “欲有所避”出發闡述中國古代的性事宜忌觀。
1 欲不可絕
《孟子?告子上》說:“食色性也”。性是人的自然本能,性需求和食欲一樣是人的最基本要求。性事不可廢絕,《三元參贊延壽書》講:“黃帝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曰: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圣度。圣人不絕和合之道,但貴于閉密以守天真也”。竹筒《合陰陽》有“能發閉通塞”,使“中府受輸而盈”的記載。《抱樸子內篇?釋滯》論述了絕欲的危害及適度性活動的重要性,指出:“人復不可都絕陰陽,陰陽不交,則坐致壅閼之病,故幽閉怨曠,多病而不壽也。任情肆意,有損年命,唯有得其節宣之和,可以不損”。據《史記?倉公傳》記載,濟北王侍者韓女病腰背痛,不時發寒發熱,淳于意診脈后說,內寒,月事不下,此“病得之欲男子而不可得也”?!秼D科玉尺?月經》也指出“愆房失寵之妾,寡居之婦,庵院之尼,欲動不能遂,感憤不得言,多有經之疾”??梢?,違背人的正常生理需求,強行抑制對健康是有害的。
2 欲不可早
古代學者早就認識到應該適齡婚配,反對早婚,重視早欲的危害。認為年少之人,身體尚未充實,自制力較差,若過早結婚,極易遺泄無度,損傷,而致疾病或早衰,且多延及后代,或乏嗣無子,或子脆,多病,夭折。《壽世保元》云:“男子破陽太早,則傷其精氣,女子破陰太早,則傷其血脈”。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在《禁早婚議》中強調早婚有五大害處:“害于養生”、“害于傳種”、“害于養蒙”、“害于修學”、“害于國計”;指出“一人如是,則為廢人;積人成國,則為廢國”。
3 欲不可強
性事應選擇雙方精神和體力充沛時進行。在過度疲勞或情緒不佳的情況下,強行,古人喻如“殺人刀”,能生出許多疾病,影響壽命。
3.1 過度疲勞勿強行房
過度疲勞,氣血未安,精血未充,此時行房不僅耗傷腎精,且可能影響后代?!缎摭g要旨?起居調攝》說:“疲勞入房,虛損少子”?!队穹棵卦E》也說:“勞倦重擔,志氣未安,以全陰陽,筋腰苦痛,以是生子,子必夭殘”?!度獏①澭訅蹠吩疲骸斑h行疲乏入房,為五勞虛損”。
3.2 意欲不合勿強入房
性事要有必要的思想準備,所謂“男女情動,彼此神交,然后行之,則陰陽和暢,精血合凝”(《萬密齋婦科》)。若七情太過,悲憤抑郁,煩躁惱怒,常會傷及氣血,欲念不起。此時勉強同房,并無可言,徒增煩惱和肉體的不適。正如孫思邈所說:“人有所怒,氣血未定,因而交合,令人發癰疽”。明代龔廷賢更言:“忿怒中盡力行,精虛氣竭,發為癰疽??謶种腥敕浚庩柶?,自汗盜汗,積而成勞”。
4 欲不可縱
古人認為,性事既不可無,也不可放縱,適度的交合,有防病健身,延年益壽之功;而貪情,則有耗傷腎精,早衰損壽之害。所謂“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之者,可以養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尸矣”。古代學者歷來重視的危害,強調是導致疾病、早衰損壽的原因之一。如梁代陶弘景所說:“我命在我,不在于天,但愚人不知此道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風邪者,皆由恣意極情,不知自惜,故虛損生也”?!蹲裆斯{?卷之十?高子三知延壽論》明確論述了節欲的時機及重要性,指出:“元氣有限,人欲無窮,欲念一起,熾若炎火,人能于欲念初萌,即使咬釘嚼鐵,強制未然,思逸之所,虎豹之墟也,幽冥之徑也。身投爪牙而形甘嚅嚙,無云智者勿為,雖愚者也知畏懼。故人于欲起心熱之際,當思冰山在前,深淵將溺。即便他思他涉,以遏其心,或行走治事,以避其險,庶忍能戒心,則欲亦可免”。強調欲念萌起之時,要想到貪欲的嚴重后果,及時加以控制,以防之危害。老年人對于更當慎重,不可恣意強所不能。明代醫家張介賓認為:“欲不可縱,縱則精竭,精不可竭,竭則真散,蓋精能生氣,氣能生神,營衛一身,莫不乎此。故善養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瘪R王堆出土的竹筒醫書《天下至道談》及《玉房秘訣》均有房室不慎“七損”的記載,《養生經》也有房室不慎“五傷”的論述,都指出對房室應“謹而抑之”,掌握適度,不能恣情,毫無限制。
5 欲有所避
5.1 避醉以入房
“酒通血脈,消愁譴興,少飲壯神,過多喪命”(《藥性歌括四百味》)。少量飲酒,可通利血脈、散寒活血、助陽提神,但不能過量飲用。醉酒之后,陽氣妄動,亢盛,此時行房,不能自持,不但會使暗耗,還會引起性器官損傷?!端貑?上古天真論》指出:“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唐代孫思邈說:“醉不可接房,醉飽交接,小者面黯咳喘,大者傷絕臟脈損命?!泵鞔復①t說得更為明確,“大醉入房,氣竭肝腸,男子則衰少,陽痿不舉;女子則月事衰微,惡血淹留,生惡瘡”。他還在《壽世保元》中立“嗜酒喪身”說,告誡“醉后入房,以竭其精,令人死亦不知”。都是對醉以入房危害的認識。
5.2 女性避經胎產乳期
古人早就認識到女性對性事有更多的避忌。經期婦女應禁止,如孫思邈所說:“婦人月事未絕而與交合,令人成病”。妊娠期當獨臥,清心寡欲,則五臟安定,沖任調和,養血以安胎。明代萬全《婦人科》指出:“古者婦人有孕,即居側室,不與夫接。所以產育無難,生子多賢,亦少疾病”。《達生篇》說:“受孕后最宜節欲,不可妄動,致擾子宮。懷孕后茍不知戒,即幸不墜,生子亦必愚魯而疾患矣”。生產之后須禁,否則會引起多種疾病。孫思邈說:“婦人產后百日以來,急須殷勤,憂畏勿縱心犯觸,及即便行房。若有所犯,必身反強直,猶如角弓反張,名曰褥風。則是其犯候也?!辈溉槠趹澲?,多行房則被認為是“殺兒”的行為。
5.3 避患病行房
疾病之時,臟腑經絡等生理活動異常,氣血陰陽平衡失調。此時以靜養、固護正氣最為重要,“服藥千朝,不如獨宿一宵”。若強力行房,勢必耗傷正氣,加重病情;或相互傳染,皆相染易;或行房受孕,禍及胎兒。如孫思邈所說:“疾病而媾精,精氣薄惡,血脈不充,既出胞臟……胎傷孩病而脆”。
5.4 避飽食行房
飽食后行房,不但影響脾胃消化,而且還會影響下一代的健康?!队穹棵卦E》說:“飽食后谷氣未行,以合陰陽。腹部膨亨,小便白濁,以是生子,子必癲狂?!薄度獏①澭訅蹠氛f:“飽食過度,房室勞損,氣血流溢,滲入大腸,時便清血,腹痛,病名腸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