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分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3 08:39: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學分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學分論文

篇1

關鍵詞:翻譯學;客觀規律;話語風格;翻譯理論

概述

翻譯學辯論在我國斷斷續續進行了近二十年。通過辯論,的確解決了一些問題,如對“翻譯”,“翻譯研究”,“翻譯科學”等概念、范疇的理解已趨于一致,對“翻譯是科學”等一類命題的本質認識已有深化(楊自儉:2000)。但是,在一些較大的問題上,如翻譯的藝術論和科學論,翻譯理論是否可以成為科學等問題上,誰也沒說服誰。這些是雙方交鋒的焦點,要解決是一些核心問題。不過,這些不是本文要探討的對象。筆者要探討的是辯論中暴露出來的一些新問題,筆者稱之為邊緣問題。之所以將這些問題稱為邊緣問題,是因為這些問題還沒有成為辯論的焦點,不太為眾人關注。但是,這不等于說這些問題不重要。筆者擬就了四個這樣的問題,(一)對客觀規律的認識;(二)翻譯學辯論中的話語風格;(三)翻譯理論研究的價值取向;(四)“翻譯學”一詞的使用。雖然這些問題不是翻譯學辯論的核心,但筆者認為如果讓這些問題存在并任其發展,將會影響翻譯學辯論的效果,進而影響辯論中核心問題的解決,因而不可忽視。

對客觀規律的認識

在翻譯學辯論中,客觀規律這一概念常常被雙方提到。爭論的雙方,使用同樣的概念,理解卻不同,由此得出的結論具有天壤之別。主張建立翻譯學的一方聲稱,翻譯“有其特有的客觀規律,一旦發現這些規律,并把這些規律以理論的形態加以系統化,就可以成為科學”(王東風,楚至大:1996)。反對派則認為“翻譯活動不受客觀規律支配。所以,翻譯不可能成為科學”(勞隴:1996a)。這不太可能是一種偶然現象,因為翻譯是主觀創造性思維起決定作用,而不受客觀規律的約束的觀點被多次強調過(勞隴:1994,1996a,1996b,2000a,2000b)。

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別呢?

客觀規律是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一個概念。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和領域都有其內在的,固有的規律。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們不能創造規律,也不能消滅它。但是,人可以認識規律,掌握規律并利用規律(華崗:1982)。既然如此,反對派說翻譯活動不受客觀規律的支配,過于主觀,有悖于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觀。

坦率地說,對以上提到的反對派的這些認識筆者有不同的看法。在《試論現代翻譯研究的探索途徑》一文中,作者將英漢某些詞句進行簡單對比之后,以兩種語言之間不存在一一對應關系為前提,斷言語言符號之間“找不到共同規律”(勞隴:1994)。筆者認為該結論有悖于語言學常識,有重新修正的余地。他的對比只能能說明,在兩種語言之間進行翻譯時,企圖尋求詞層或者句層的絕對一一對應是行不通的,而要上升到推斷語言系統之間不存在共同規律,則缺乏足夠的論證。根據現在已達成共識,語言之間存在著共性,這是不同語言之間能夠進行翻譯的基礎。關于這一點,早有人論述過,此處不準備展開。

在翻譯學辯論中有不少受人尊重,影響廣泛的譯界前輩,筆者無意指責誰。但是,筆者在這里不得不指出,他們的某些認識上的失誤,以及由此引出的一些結論造成的影響不可忽視。2000年第5期《中國翻譯》發表《不存在所謂的翻譯(科)學》(李田心)一文。其某些觀點,參考了某些名家的文章,常識性的錯誤非常嚴重,比如將客觀規律說成是時而存在,時而消失的怪物一樣的東西。這樣的說法,在沒有足夠的解釋和充分論證的情況下,實在讓人難以理解和接受。

實際上,以上對客觀規律的理解失誤涉及到理論探討中的哲學認識論問題。筆者并不是教條主義者。對同一問題,不同的人應該允許有不同的認識論。但是,一旦我們選擇了某一認識論為基礎,就不能隨意曲解與其密切相關的概念,否則,爭論就會成為一種毫無意義的爭吵。

翻譯學辯論中的話語風格

辯論本應該體現平等磋商、相互交流、互相尊重、以理服人的原則。這一點絕大多數人做得相當不錯。但是,也有部分人,由于話語風格方面的選擇不當,影響到辯論的氣氛,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辯論的效果。

《丟掉幻想聯系實踐――揭破翻譯(科)學的迷夢》(勞隴:1996a)一文的副標題甚為刺眼。也許作者完全是出于一番善意,卻無意之中用了一過于武斷的話語。這里有極大的商榷余地。對于同一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正常的現象。不管如何,在沒有進行充分論證的情況下,就將別人的研究探索說成是走上了絕路,判斷過于肯定、絕對。也許這種話語會造成某種轟動效應,但是,這種話語不利于學術探討。會給人某中錯覺,好像是某位權威在宣布已成定論的判決,或者是某位得道禪師在“棒喝”執迷不悟的弟子。所幸的是,《中國翻譯》的編輯先生當年沒有將該標題照直譯成英語,而是比較籠統地譯為“MyViewonTranslatology”。

香港城市大學的朱純深認為,在學術研究中,最好先消除中國傳統話語習慣對研究的影響,否則,容易造成聳人聽聞的效果(朱純深:2000)。據筆者觀察,朱純深先生所指的那種中國話語的特點,在學術研究領域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不過在某些學者的學術論文中,這種風格的話語仍不時出現?!斗g學:一個未圓且難圓的夢》(張經浩:1999)一文回顧了翻譯研究的歷史,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表達了作者對翻譯研究的憂慮。有些提法雖有不妥之處,純屬一家之言,倒也無大妨。令人感到不安的是,那些充滿個人感彩,缺乏理性的話語。如“出言大膽的要數楊自儉先生”(張經浩:1999)。也許楊自儉先生對翻譯學已創立的判斷缺乏足夠的依據而值得商榷,但也不至于不允許別人發表自己的看法吧。又如“有人提出‘信、達、貼’,還有人提出‘信、達、切’,但‘貼’什么?‘切’什么?”(張經浩:1999)。筆者覺得,這不像是一種學術研究話語。不同意別人的觀點,不足為奇。不想看他人寫的書或文章也是個人的自由,即便是老師也不能強迫學生讀自己的書。但是,如果要評論別人的觀點,最好先全面了解別人的闡述之后再發表看法。如果連別人提法的含義都沒弄懂,就大聲叱責“‘切’什么?”,是很難讓人信服的。我們當然不能因此就認為這是一種“學霸”的表現,但是毫無疑問,這種話語風格在學術領域是一種不健康的現象。

話語風格某種程度上反映個人的心態。在心里對他人的研究成果如何評價,誰也管不著。而要作學術探討,最好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注意自己的話語,以免渲染一種過于主觀的氣氛。爭論者如果能以一種客觀、冷靜、理性的心態對待翻譯研究,就能正確對待不同的觀點,而不至于一見到不同的觀點就動肝火,以至于在辯論中,不是以理服人,而是用情緒發泄代替嚴密的論證。

翻譯理論研究的價值取向

前些年,不少人認為翻譯無理論,全憑譯者的天賦與靈感。近年來,情況有了較大的變化,不少人接受了翻譯需要理論這種觀點。但是,不容樂觀的是,談理論必須是能夠指導實踐的理論。那些純理論的研究仍然遭到普遍的拒絕。也許是由于這種具體條件的牽制,各家在構建翻譯理論框架時,總要給翻譯實踐劃出一塊地盤來,不然的話,很可能會被指責為脫離實際,而遭拒絕。因此,不少理論研究者不得不追求大而全的研究思路,這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理論自身的發展。

劉宓慶在其專著《現代翻譯理論》(1990,18~22)中,將翻譯學的學科框架劃為“內部系統”和“外部系統”。林璋認為“這個開放的翻譯理論作為理論的觀念若不指向翻譯實踐,那么翻譯的內部系統即翻譯理論便成了與翻譯實踐無關的純粹的概念游戲”(林璋:1999)。針對劉宓慶的翻譯理論模式,林璋強調,翻譯理論體系必須指向翻譯操作,理論本身有必要避免走向“玄”,“澀”(林璋:1999)。這種觀點很有代表性,它反映了不少譯家和部分翻譯理論研究工作者在翻譯理論研究上重實用的價值取向。這也體現了我國科學研究傳統重實用的特點。

《中西科學技術思想比較》(曾近義等:1993)一書將中西科學傳統進行了全面對比,對今天的翻譯研究頗有啟發?,F摘兩點:1.在科學思維方式方面,中國古代重直觀、經驗,輕邏輯,從而形成了科學技術上的工匠傳統。西方人重理智,邏輯理性方法,重視知識的完善,因而西方人善于構造科學理體系,其科技傳統為典型的學者型(曾近義等:1993,58~59)。2.研究動機方面,中國古代科學傳統注重實用目的??鬃泳筒恢鲝堁型曜矫欢ㄟh離人世的天道。荀子也說:“唯圣人不求知天?!边@種重實用的科學傳統體現在王文學研究方面就是為訂歷法、看風水等而研究。數學也主要是發展了計算等較實用方面技巧。西方科學傳統主要不是為了實用研究,而是為了探索自然的奧秘,為求知而從事研究。如牛頓理論在當時與生產生活沒有任何關系(曾近義等:1993,212)。近代中國沒有形成真正現代意義的科學,而落后于西方,其中有外部的原因,也有科學傳統本身內部的原因(曾近義等:1993,136)。我們的傳統中當然有許多優秀的成分,同時也存在著許多不足。對于今天強調翻譯理論研究的呼聲,也許會有人認為我們拋棄了傳統。我們的翻譯傳統沒有純理論的成分,同樣成果輝煌。也許從翻譯領域內部很難看出問題來,如果從科學傳統的比較中反觀翻譯研究的現狀,問題會更清楚?;仡櫸覈M西方科學技術的艱難歷程,我們感觸很深。真希望我們的后代能會有自己的翻譯理論而不要再去西方“取經”(當然對話和交流是必要的)。

幸運的是,我們已經有了不少有遠見的翻譯理論工作者。他們已經意識到翻譯理論的獨立性和重要性。張南峰先生指出,現階段中國翻譯理論體系大體上是應用理論體系,或起碼有很多種應用成分(張南峰:2000)。他認為翻譯研究的任務不單單是指導實踐(張南峰:1998)?!叭绻麤]有純理論的歷史眼光,只看到眼前的應用問題,有可能把一時的表現看作內在的特質,把自認為切合某種文化,某個時代的需要的翻譯標準視為永恒的真理”(張南峰:2000)。

王東風博士呼吁在新世紀的翻譯研究中,要重視理論研究(王東風:1999)。這應該不是一時的突發奇想,或者偶然的隨感而發,而應該是反思翻譯學傳統,比較中西差異之后的理智選擇。

有必要加以說明的是,本文雖然強調純理論的重要性,但是并沒有要否認翻譯實踐和實用翻譯理論的含義。如何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關系需要探討,不是一句話可以說清楚的。這已超出了本文的目的。

“翻譯學”一詞的使用

霍姆斯曾經提出過翻譯學的規劃,他將翻譯學分為描寫翻譯理論,理論翻譯學,應用翻譯學(吳義誠:1997)。劉宓慶先生也對翻譯學的理論進行了宏觀設想(1999,11~21)。楊自儉先生最近又闡述了他對翻譯學的新認識,翻譯學是翻譯科學的理論核心或叫基礎理論,包括翻譯性質,原理,標準,方法,翻譯家論,翻譯史等(楊自儉:2000)??梢姟胺g學”是一概括性很強的學科概念,指系統的翻譯理論。

許均教授指出,現在中國有不少學者寫了大部頭的著作,冠之以《翻譯學》或《翻譯學概論》(許均:1996)。R·阿埃瑟朗認為,就目前而言,“翻譯學”只能看作是不同途徑、角度和方法的翻譯理論研究的一種總稱(許均:1996)。劉重德教授認為翻譯學是比較系統比較成熟的翻譯理論代稱,并提醒要謹慎使用“翻譯學”一詞(劉重德:2000)。

可見,目前“翻譯學”一詞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濫用。筆者認為,目前的大多數以《翻譯學》,《×××翻譯學》命名的的譯學著作,缺乏系統的理論闡述,大篇幅的是翻譯實踐實例,稱為《×××教程》比較合適。并不是筆者求全責備,準確描述自己的研究成果,應該是一個理論工作者的基本素養。對這點,筆者不產生太大的懷疑?!锻庹Z與外語教學》1999年第10期的編者按語頗為意味深長,“學科建設需要扎實細致的基礎工作,克服搶占山頭占地盤的浮躁心理”(編輯按語,《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10,p44)。翻譯學若能創立與完善,必定是一項長期而艱苦的事業。踏踏實實,淡薄名利,或許是創立翻譯學所需要具備的一種境界。

順便說一句,使用過于寬泛,不嚴謹的概念也容易招致反感。

結束語

新的一輪翻譯學大辯論已經開始。通過辯論,翻譯理論研究是否可以成為科學,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辯論來澄清事實,解決問題,推動翻譯事業向前發展。因此,筆者希望各方能從翻譯事業的大局出發,服從理性,遵循一定的規則,真正做到辨明是非,解決問題的目的。筆者不希望拙文所提到的類似問題再次干擾辯論,希望新的一輪翻譯學辯論發揮出更高的效率。

參考書目:

華崗.《規律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勞隴.試論現代翻譯理論研究的探索途徑[J].《外國語》,1994,(4).

勞隴.丟掉幻想聯系實踐----揭破翻譯(科)學的迷夢[J].《中國翻譯》,1996a,(2).

勞隴.譯意論[J].《外國語》,1996b,(4).

勞隴.翻譯活動是藝術還是科學?[J].《中國翻譯》,2000a,(4).

勞隴.翻譯活動是藝術還是科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b,(9).

李田心.不存在所謂的翻譯(科)學[J].《中國翻譯》,2000,(5).

林璋.論翻譯學的基礎研究[J].《外國語》,1999,(6).

劉宓慶.現代翻譯理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

劉宓慶.現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劉重德.事實勝于雄辯[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7).

王東風.中國翻譯學研究:世紀末的思考[J].《中國翻譯》,1999,(1),(2).

王東風,楚至大.翻譯學之我見----與勞隴商榷[J].《外國語》,1996,(5).

吳義誠.關于翻譯學論爭的思考[J].《外國語》,1997,(5).

許均.一門正在探索中的科學[J].《中國翻譯》,1996,(1).

楊自儉.對譯學建設中幾個問題的新認識[J].《中國翻譯》,2000,(5).

曾近義等.中西科學技術思想比較[J].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張經浩.翻譯學:一個未圓且難圓的夢[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10).

張南峰.從夢想到現實----對翻譯科學的東張西望[J].《外國語》,1998,(3).

篇2

【關鍵詞】川芎;化學成分;結構鑒定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hemicalconstituentsfromLigusticumchuanxiongaimingatsearchingforbioactivenaturalproducts.MethodsAllcompoundswereisolatedandpurifiedbychromatographicmethods.Theirstructuresweredeterminedbyvariousspectralmethods.ResultsSixteencompoundswereisolatedfromLigusticumchuanxiongandtheirstructureswereidentifiedbymeansofspectroscopicanalysisas:sinapicacid(Ⅰ);βsistosterol(Ⅱ);Z6,8’,7,3’–diligustilide(Ⅲ);ferulicacid(Ⅳ);4hydroxy3butylphthalide(Ⅴ);pregnenolone(Ⅵ).ConclusionCompoundsⅠandⅥarefoundinLigusticumchuanxiongforthefirsttime.

Keywords:LigusticumchuanxiongHort.;Chemicalconstituents;Structureidentification

川芎為《中國藥典》2005年版(Ⅰ部)收載品種,為傘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chuanxiongHort.的干燥根莖,味辛、性溫,歸肝、膽、心包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癥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痹痛[1]。川芎含有多種內酯類、生物堿類、酚類、以及揮發油類等多種化合物。

筆者對川芎進行了化學成分研究,從中分離得到了6個化合物,經鑒定為芥子酸(sinapicacid,Ⅰ)、β谷甾醇(βsistosterol,Ⅱ)、Z6,8’,7,3’二聚藁本內酯(Z6,8’,7,3’diligustilide,Ⅲ)、阿魏酸(ferulicacid,Ⅳ)、4-羥基3丁基苯酞(4hydroxy3butylphthalide,Ⅴ)、孕烯醇酮(pregnenolone,Ⅵ),其中化合物Ⅰ、Ⅵ為首次從該植物中分離得到。

1儀器與材料

X4熔點測定儀(溫度未校正);BrukerAvance600型核磁共振儀(TMS為內標),測定溶劑為CDCl3;BioTOFQ型質譜儀;柱層析硅膠(200~300目):青島海洋化工廠生產;川芎藥材購自成都市五塊石藥材市場,經成都中醫藥大學炮制制劑教研室胡昌江教授鑒定為川芎LigusticumChuanxiongHort.的干燥根莖。

2提取分離

川芎粗粉(10kg),經乙醇回流提取,乙醇提取液減壓濃縮至無醇味,氯仿萃取,回收氯仿,氯仿萃取物經硅膠(200~300目)柱層析,以石油醚醋酸乙酯混合溶劑進行梯度洗脫,TLC檢查合并相似流份,各組分進行反復硅膠柱層析分離,先后得到6個化合物。

3結構鑒定

化合物Ⅰ:無色針狀結晶,mp143~145℃,FeCl3反應呈陽性,顯示其具有酚羥基。溴甲酚綠反應呈陽性,表明其具有羧基。1HNMR(CDCl3)δ:3.93(6H,d,J=18.24,OCH3),6.28(1H,d,J=9.48,H7),6.85(2H,d,J=4.44,H2,H6),7.61(1H,d,J=9.48,H8),參照文獻[2],可確定該化合物Ⅰ為芥子酸(sinapicacid)。

化合物Ⅱ:無色針狀結晶,mp137~139℃,LibermannBerchard反應呈陽性,提示分子中具有甾體母核,10%硫酸乙醇溶液顯色為紫紅色。1HNMR(CDCl3)數據與文獻β谷甾醇標準圖譜[3]一致,且與對照品β-谷甾醇的薄層具有相同的Rf值,與β谷甾醇對照品混合測熔點不下降,故鑒定化合物Ⅱ為β谷甾醇(βsistosterol)。

化合物Ⅲ:無色片狀結晶,mp106~108℃,ESIMS給出分子量為380,結合元素分析確定分子式為C24H28O4,1H-NMR(CDCl3)δ:2.02(3H,m,H4),2.57(4H,m,H4),2.02(3H,m,H5),2.17(3H,m,H5),2.58(5H,m,H6),3.47(1H,d,J=7.24,H7),5.21(1H,t,J=7.8,H8),2.33(3H,m,H9),1.47(6H,m,H10),0.95(4H,t,J=7.6,H11),2.74(1H,m,H4’),2.45(1H,m,H5’),2.75(1H,m,H5’),5.93(1H,dt,J=9.6,4.1,H6’),6.17(1H,dt,J=9.6,1.8,H7’),2.94(1H,q,J=7.8,H8’),1.47(6H,m,H9’),1.14(3H,m,H10’),0.86(4H,t,J=7.6,H11’),ESIMS,1HNMR光譜數據與文獻報道Z6,8’,7,3’-二聚藁本內酯相符[4]。故鑒定化合物Ⅲ為Z6,8’,7,3’二聚藁本內酯(Z6,8’,7,3’diligustilide)。

化合物Ⅳ:淡黃色針狀結晶,mp174~176℃,溴甲酚綠反應呈陽性,表明其具有羧基。1HNMR(CDCL3)δ:3.94(3H,s,OCH3),6.30(1H,d,J=15.84,H3),6.93(1H,d,J=8.10,H8),7.11(1H,dd,J=8.22,1.8,H9),7.05(1H,d,J=1.92,H5),7.71(1H,d,J=15.84,H2),與阿魏酸光譜數據基本一致[4],且與對照品阿魏酸薄層具有相同的Rf值,故鑒定化合物Ⅳ為阿魏酸(ferulicacid)。

化合物Ⅴ:無色片狀結晶,mp188~190℃,1HNMR(CDCl3)δ:5.55(1H,dd,J=7.98,3.06,H3),7.36(1H,t,J=7.65,H6),7.47(1H,d,J=7.62,H5),7.01(1H,d,J=7.92,H7),2.31,1.77(各1H,m,H8),1.39(4H,m,H9,H10),0.90(3H,t,J=7.08,H11),5.72(1H,s,4OH)。13CNMR(CDCl3)δ:170.7(C1),80.7(C3),136.1(C3a),150.4(C4),120.0(C5),130.6(C6),117.8(C7),128.5(C7a),32.4(C8),26.8(C9),22.4(C10),13.9(C11)。以上物理常數及光譜數據與文獻報道4-羥基3丁基苯酞相符[4]。故鑒定化合物Ⅴ為4羥基3丁基苯酞(4hydroxy3butylphthalide)。

化合物Ⅵ:無色片狀結晶,mp191193℃,1HNMR(CDCl3),13CNMR(CDCl3),二維譜數據與文獻孕烯醇酮標準圖譜[5]一致,且與對照品孕烯醇酮的薄層具有相同的Rf值,與對照品孕烯醇酮混合測熔點不下降,故確定化合物Ⅵ為孕烯醇酮(pregnenolone)。

【參考文獻】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Ⅰ部[S].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28.

[2]孫凱,李銑.南葶藶子的化學成分[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03,20(6):419.

[3]SadlterR,Lablnc.StandardInfraredCratingSpectra[M].Philadelphia:SadlterRcsearchLaboratoricsDivisionofBio-RadLaboratoriesInc,Researchers1984:Vol75-76,July361.

篇3

中藥現代化

中藥現代化概念的提出:早在1978年,中國中醫藥管理部門提出了“向中藥現代化”進軍的倡議;本世紀初,國家科技部等部門出臺《中藥現代化發展綱要》??梢钥闯?,中醫藥現代化的概念隨現代科技的發展不斷延伸、變化[3,4]。岳鳳先[5]指出,中藥現代化的實質乃為中藥現代科學化,中藥現代科學化的中心是獲得現代科學化中藥。那么現代科學化中藥的標志為何?標志有二:一是仍具備中藥基本內容,可按中醫藥學理論使用;二是對中藥基本內容給予包括物質和生物活性的現代科學的宏、微觀闡述,即從物質層面闡述中藥的功效成分,生物活性層面從分子水平揭示功效成分的理法方藥原理。同時具備這兩點標志的藥物,宏觀與微觀優勢共具、作用與機制共呈,即為現代科學化中藥。中藥現代化是中藥發展的必然:在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下,國際醫藥市場對中醫藥發展產生了巨大沖擊。賦予整體觀念的中藥治療病癥的特點在于獲得人體康復的最終結果,而很少關注是什么化學成分作用于何種靶標發揮作用的過程;然而,恰巧這正是國際主流藥界廣泛關注的科學問題。為此,中藥要走出國門,走向國際市場,造福全人類就必須讓世人認識中藥治病的本質。另外,現代藥學的成功發展給中藥發展的啟示:作為治病或保健的藥物,不論其理論基礎是整體還是具體,在微觀水平上應是“清楚體系”。

分子中藥學

概念及內涵:李石生[7]認為中藥的物效基礎在于一些具有特定骨架的化合物或特定骨架的分子群,其與中藥的性味呈現規律性?!胺肿又兴帉W”即從分子水平上研究中藥的物質基礎,從宏觀優勢向微觀優勢邁進,是研究和分析單味中藥及其復方中的成分組成、結構、理化性質、藥理活性及其機制規律的科學。除觀察研究臨床療效外,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研究中藥中具有一定化學結構和藥理活性的分子(即有效成分或部位),探討兩個或兩個以上活性成分的藥理、毒理、復方制劑等,都屬于現代中藥的研究范疇[8]。

研究方法: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手段提取、分離、純化,得到中藥有效成分[9],如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超濾膜分離技術、分子印跡分離技術等技術的推廣應用,具有分離效應高、易于自動化生產控制等優點,能提高現代中藥產品質量,逐步推進中藥工業化生產;由于很多中醫理論的表述與現代醫學差異很大,中藥發揮作用的原因往往是誘導機體內源性活性物質的產生,因此選擇、探索、建立恰當且與中醫中藥臨床適應癥相吻合的細胞與分子藥效學模型,進行最佳療效的篩選顯得十分必要;通過化學成分分離及其活性篩選方法的結合,闡明其作用原理、作用靶點和體內過程,建立專屬中藥的評價機制是目前研究分子中藥學的基本策略[10]。

分子配伍理論

概念及內涵中藥的主要藥效物質不能單以“有效成分”來說明,應是中藥及其復方中多種有效分子的組合。因此,即便能分離復方中所有的化學成分,也不等于知道了中藥有效成分的組合[3]。中藥合理配伍即“辨證論治-君臣佐使-七情和合”,使之增效減毒、適應不同個體的復雜病情,最終達到高效低毒驅除病證之目的。21世紀中藥方劑配伍應具有時代特點,在中醫辯證論治原則指導下,將具有特定生物活性作用和明確結構的化學成分或有效部位即稱之為“中藥分子”[10],按照理法方藥的思想遣方即為“方證組方”[11]?!胺阶C組方”采用中醫病證實驗模型評價證實功效及其機制的藥物稱為“分子中藥”??梢姡胺肿又兴帯笔且灾嗅t藥理論為基礎,遵循中藥方劑的配伍原則和理論,優化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配伍制成的現代中藥。

研究方法:分離各個標準組分,建立組效關系,明確有效成分,優化有效分子配伍處方比例[12]是分子中藥研究的基本方法;故分子配伍的現代中醫藥理論是對傳統中藥配伍模式的繼承、發展和創新。分子配伍堅持中醫學理論的整體觀念,充分體現多組分、多途徑、多靶點、多效應的原則,克服中藥成分、機制不明確的缺點;利用分析還原法,借助化學組學、基因組學等在分子、基因水平上闡明分子復方的作用機制和合理性,體現了系統思維與分析思維的有機結合[13]。利用中藥指紋圖譜,結合GC/HPLC-MS等聯用手段,以相關指標進行成分-效應的評價[14];采用正交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等方法優化分子配伍比例;選用針對性強的中醫證候動物模型如血瘀動物模型、寒癥熱癥動物模型,建立起現代中藥研究的新技術平臺是創制分子中藥的重要技術與方法。

展望

篇4

這是做好順利過渡的準備階段。“知己”是明確復習過程中自己要做的工作,也就是“備教材”。由于中學一般“高中循環制”,教師從高一教到高三,不教初三。初三新教材(九年義務教本)從1995年才在全國范圍內普遍使用,有些教師不研究教材的變化,仍然使用初三舊教材來進行復習,甚至用被刪去的知識點來考查學生,用舊書上的習題來測驗學生,人為給學生增加“不適應感”。教師必須對初、高中教材和大綱進行對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識在高中講過,哪些知識雖講過但學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識還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寬等,所有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數?!爸恕本褪墙處熞私鈱W生。教師只有了解學生的素質狀況,才能為以后教學的深度、廣度處理做到應付自如??刹扇〕浫雽W成績、課堂提問、與不同層次的新生座談、問卷調查、進行針對性測驗等方式。要及時將所掌握的學生情況綜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礎上建立學生化學素質、成績檔案。對學生普遍反映、暴露的問題要記錄下來。經過調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后,才能確立復習的起點和重點。

二、抓住重點問題,采取多種方式復習

不是簡單地過一遍,而應突出重點。根據所掌握的情況,適當調整教學課時分配,對于掌握較好的知識一帶而過,普遍存在的問題要下功夫徹底解決。例如問卷調查后發現很多新生對電解質的概念和電解質導電的實質等內容掌握不牢;對一些概念如加熱、高溫、點燃、燃燒混淆不清;對有些知識點如溶解度的計算模糊不清。這些重點問題,要徹底解決。還要使學生認清初中知識既是高中化學的基石,有些知識點在會考、高考中也占有一定地位。

如在化學分冊中初中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基本計算要求中就有15個知識點,《高考考試說明》也有多處明確要求,近幾年在高考中頻繁出現關于溶液溶解度和溶液的深質的質量分數計算的考題。采取各種靈活多樣的方式,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啟發式為中心培養能力的需要。在復習中既可以采用列表、知識結構圖、歸納對比等復結方式,還可以采用分組討論、層層誘導、實驗啟發等先進教改手段。不要一味滿堂灌,要留一定空白,講練結合,設置疑問,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以適應高中教學。

三、及時查漏補缺,適當拓寬延伸

針對初中知識重點突出地復習,還要對忽視和薄弱問題及時彌補。通過問卷調查,學生普遍反映有以下三個方面急需彌補:

①初、高中教材脫節的內容。現行的初三新教材和高中教材之間存在一些脫節。如初三新教材刪去了電解質、非電解質和核外電子排布規律等概念和理論,也沒有以選學內容的形式出現,但這些內容屬于初、高中相互銜接的知識,高中講到就感到突然和陌生。這些知識應在復習中注意彌補。

②關于溶液較高要求的計算。在初中關于溶劑和溫度發生變化時溶解度的計算不做要求,以后學生卻要在高中習題中常常接觸到,這些內容要適當加深一些。

③有些選學內容。設立初中選學內容的主要目的就是既要提高整體素質,還要兼顧少數優秀學生的升學。有些初中教師認為不是“雙基”,既不講解也不指導閱讀。有些初中教師很好處理了素質教育和高中升學的關系,采用分層教學法,就是針對好、中、差不同層次的學生相應講授深淺不同的內容。還要利用初、高中知識的內在聯系,適當地拓寬延伸一些概念和規律。如講解燃燒、氧化還原反應等概念范圍將在高中進一步擴大,原概念就顯得片面和狹隘,這是認識發展的必然規律。

篇5

在過去常規的數學分析教學課程只要以公式推導、定理證明為主要教學內容,卻對數學分析的應用思想以及融合貫通少有講授。這就導致學生們雖熟練掌握這門課程的理論知識,但是學生們將掌握的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卻存在效果不滿意,或無法學以致用。因此學生會形成數學的掌握僅僅是為了考試而學習,無現實意義等錯誤思想。若在數學分析的教學過程中融合數學建模方式進行教學,利用數學建模思想來熏陶學生,通過通過將數學的意義思想完整的進行介紹,將數學概念與公式的實際源頭與應用情況進行宣教,使學生充分了解數學與實際生活之間存在的密切關系。首先,通過利用數學建模思想融入數學分析的教學課程中可有效促進學生數學的行使效果。適當配合數學模型方式糅合數學分析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方法,可幫助學生迅速理解數學分析的內容概念,全面掌握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其次,利用數學建模思想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以改善在教學過程中因理論性復雜、定義生澀難懂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以及枯燥乏味等數學教學問題。因此,在數學分析的教學中融合數學建模教學方式具有巨大的應用價值。

2數學建模思想在概念教學中的滲透

按照大范圍來講,數學分析的內容中包含了函數、導數、積分等數學概念,這類概念均屬于實際事物數量表現或空間形式概括而來的數學模型。在數學教學過程我們可以根據概念的具體事物原型或平時生活中易見到的事物進行引用,讓學生了解到理論上的概念性知識不僅僅存在與課本中,更與日常生活中具有緊密的關系。對此,老師在教學相關概念知識時,最好聯系實際,創造合適的學習環境,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適當的觀察、想象、研究、驗證等方式來主導學生的教學活動。例如微積分教學中,剛開始感覺其較為抽象籠統,不過仔細觀察其形成過程會發現其實具有較多的基礎原型,通過旋轉體體積、曲邊梯形面積等具體問題緊密聯系,應用微元法求解即可得出積分這個較為抽象的概念。通過適當的取材,建立概念模型,引導學生對教學的積極興趣,可比簡單的利用數學符號來描述抽象概念要具體生動得多。

3數學建模思想在定理證明中的滲透

在數學分析課程中存在較多的定理,而怎樣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熟練掌握帶來并應用則成為目前數學分析教學中較為困難的。其實在書本中大部分定理是有著具體的意義,不過在通過籠統的刻印組書本中后導致定理創造者實際想法無法清晰表現在其中,致使學生在接受定理教學中感到茫然。對此,在定理教學過程老師應結合該定理知識的源指出處以及歷史淵源,從而促進學生的求知欲取進一步了解該定理的意義與作用。同時應用建模思想將定理作為模型的一類,利用前期設計的特定問題引導學生逐步發現定理定論,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在吸收定理知識的過程中體驗到研究探索發現的重要性,為學生樹立的創新觀念。

4數學建模思想在課題中的滲透

數學分析教學中需要講解大量課題,通過對具有代表性的課題進行講解以達到促進應用知識解題的能力并鞏固。但是在過去傳統的課題講解中,與應用相關的問題教學較少,僅有的少部分也是條件滿足解答肯定的情況,這不利于學生創新性思維培養。因此,在課題講解中盡量選取以具體應用的問題作為例題,設置相應的問題來引導學生發現其中存在的錯誤,并結合自身知識來解決其錯誤,通過建立模型的方式來進一步鞏固自身知識。

5數學建模思想在考試命題中的滲透

目前數學分析的教學考試中試題的設置普遍以書本課題為主,又或者直接將某些例題設置成選擇或填空的答題方式,卻缺少開放型的試題或全面考察學生是否掌握數學知識應用解決實際問題的試題。可能目前這種考試設題方式對老師的閱卷提供了便利,但是往往也造成部分學生在課本考試中分數較高,但在解決實際具體問題往往存在不足,對學生思維中形成了為考試而學習,忽略了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導致具體問題解決能力不足。對此,可利用數學建模思維去設置一部分開放型試題,利于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將所學的數學建模方式應用與具體中,以此來觀察學生的數學素質以及知識水平并適當修改教學方案。又或者通過命題論文的方式來了解學生綜合水平,學生通過將自身所學知識進行適當的總結,探討自身學習體會,來加強學生對相關知識的進一步理解,深化了數學建模思想的滲透。

6結語

篇6

一、化學科學知識水平

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化學教學大綱,對初中化學教學的四大知識板塊分別提出了不同層次的教學要求,以確保學生在畢業時達到素質教育所要求的知識水平。

1.對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這兩大知識內容,按照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在初中化學中的重要性,教學要求分為常識性介紹、了解、理解、掌握四個不同層次;2.對化學基本計算教學要求的層次是掌握。要求學生熟練掌握有關化學式、化學方程式、溶液等方面的基本計算;3.對化學實驗的教學要求分為練習、初步學會兩個層次。在教學中,教師應按要求認真做好每個演示實驗,對于學生實驗,要積極創造條件,力爭使每個學生都有動手做的機會。

新教材在編排上遵循大綱規定“初級中學的化學教學是化學教育的啟蒙階段”的原則,適當降低了理論要求和精減了一些次要概念。為了配合素質教育,培養學生面向未來的適應力,增加了一些金屬、有機物(包括高分子化合物)以及保護生態環境、“溫室效應”、硬水、氫能源、水和人類的關系、金屬和人體的關系、化肥、農藥等內容,體現了化學與生活,化學與社會,化學與生產、科技的緊密聯系,為學生達到規定的化學科學知識水平創造了條件。應該明確,在構成化學科學素質的諸多要素中,化學科學知識水平始終處于基礎和核心的地位。

二、化學科學能力

化學科學能力是指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應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表現出的心理與個性特征。它包括對物質形態與變化的觀察和感知;化學知識的記憶和想象;對微觀世界和化學現象的理解、概括、抽象、推理和論證;應用化學科學知識解釋客觀世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于處在化學教育啟蒙階段的初中學生,應從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等方面,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化學科學能力。

1.觀察能力。觀察能力是知覺的特殊形式,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主動的、持久的知覺過程,是和思維緊密結合的主動知覺活動。觀察能力是智力三要素(觀察、思維、創造)之一,是智力發展的基?;瘜W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觀察和實驗是化學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通過能動的、客觀的、定性、定量的綜合觀察,從實驗的宏觀現象入手,揭示和認識微觀變化的本質。觀察能力不是單一的知覺感知,而是諸多因素綜合性的智力過程。新教材增加了多幅彩圖、插圖、章頭圖和多項演示實驗,并在學生實驗前增設了思考題,啟發學生養成自覺觀察的良好習慣。教師除應做好每一個演示實驗外,還應在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中,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教會他們如何觀察。通過學生動手動腦,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觀察和思考,不斷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避免只看“熱鬧”,不看“門道”的不良習慣。

2.實驗能力。實驗能力是有目的地在人為控制條件下進行化學反應,認識和發現化學變化規律的能力。實驗能力既包括實驗操作能力,又包括推理、計算、對數據分析處理以及對實驗結論歸納總結、準確表述的能力。

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①能正確操作實驗儀器和設備;②明確實驗目的;③了解實驗原理;④掌握實驗方法;⑤對實驗現象進行準確的觀察和記錄;⑤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處理,導出結論,寫出實驗報告。

教師應積極創設實驗條件,努力完成全部必做實驗。有條件的適當做一些選做實驗,鼓勵和指導學生做一些家庭小實驗,克服“教師黑板上講實驗,學生考試背實驗”,只注重理論學習,不重視實驗教學的弊端。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培養和提高他們動手、動腦能力,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

3.思維能力。思維是人類在事物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其中分析和綜合是思維的最基本的過程。新教材正確處理了知識的邏輯順序和學生生理、心理發展順序的關系,在敘述方法和行文方面,注意調動學生主動學習、思考的積極性,以提高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例如,在介紹物質結構的初步知識時,通過實驗和類比,引導學生從宏觀現象深入到微觀結構的本質,通過提出問題,引發思考,然后再概括出結論或概念,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4.自學能力。自學能力就是在已有知識水平和技能的基礎上,不斷獲取新知識并運用這些知識的能力。化學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不僅是使學生“學會”,更重要是使學生“會學”?,F代科學技術發展迅速,知識更新周期縮短,如果不“會學”,就無法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需要。因此,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培養學生不斷攝取新知識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受益終身。

三、化學科學思想水平

學生的化學科學思想水平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水平。?化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本身就具有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素材。在化學教學中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應結合教學內容,通過有機滲透,使學生逐步樹立起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用對立統一、事物發展的矛盾性和統一性、量變到質變等觀點學習和認識化學問題,提高學生應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問題和認識問題的能力。

2.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初中化學啟蒙教育階段,應結合教學內容、化學史教學,對學生進行堅忍不拔的精神、實事求是的態度、嚴肅認真的作風等方面的教育。通過多種方法與途徑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研究方法和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使學生認識到一切科學知識都來源于實踐,又反過來指導實踐的道理。

3.愛國主義的思想水平。新教材結合教學內容,注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如教材中介紹了祖國在化學科技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密切結合能源、材料、資源等教學內容,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樹立起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而努力學習的使命感和遠大目標。

加里寧說,“我沒有看到一門不能教育青年熱愛祖國,并培養他們具有最好的公民情感的科目。”化學也不應例外。

4,環境保護意識水平。人類賴以生存的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巖石圈的物質在不斷運動變化,并按一定程序循環著,組成了環境物質的平衡體系。而人類在生產、生活中產生的污染卻破壞著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新教材的有關章節注意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防止污染、保護環境的教育。教師應通過“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的教育,讓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使學生從小養成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良好意識和習慣。

四、化學科學品質

化學科學品質指學生學習化學的動機、興趣、情感和意志等?;瘜W科學品質是一種非智力因素,在一定條件下對學生的學習水平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化學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指引起和維持學生進行學習活動,達到預定目的的意念。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是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最有效的方法?;瘜W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自然科學?,F代社會,不管是高科技或日常生活,都與化學科學息息相關。學好化學是我國四化建設的需要,是科學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需要。

在教學中應始終貫穿理想教育這一主線,通過具體的實例,生動有趣的教學,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

2.化學學習興趣?;瘜W學習興趣是指學生對化學力求認識、趨近的一種心理傾向。興趣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學習興趣使學生始終對學習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并在其中得到樂趣和滿足?;瘜W教學中豐富多采的實驗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教學情境。此外,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淵博的知識等,都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因素。

3.情感。情感是人們在認識客觀世界時所表現出的不同的心理反應和態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愉快、熱情的良好情感,可使學生產生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悲傷、灰心、冷漠、煩躁等不良情感可給學生的學習帶來消極的影響。因此,在教學中對學生(尤其對差生)的熱愛、信任和尊重,教師高尚的人格,以及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都是培養學生良好情感的重要因素。

4.意志。意志是人們在有意識、有目的的行動中表現出的一種契而不舍、克服困難的心理過程。任何學習過程都是復雜而艱辛的。學生在學習中會遇到不少困難與挫折,如深奧的原理難以理解,習題難懂難做,不良情緒的干擾等。如果沒有堅強的學習意志是不可能長期堅持單調學習并取得優秀成績的。在化學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多種方法和途徑培養和鍛煉學生的意志。如設計一項對環境污染進行監測的任務,讓學生長期堅持去做。還可結合化學史教學,介紹有關科學研究工作者為人類進步不畏艱險、奮勇登攀的優秀品質。

學生的化學科學素質的“四要素”既有區別,又相互影響和促進。在教學中,教師要處理好知識、技能和能力的關系。知識和技能是學生形成能力的基礎,而能力是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必要條件,是促進他們提高學習水平的重要因素。

篇7

一、過程評價的方式

1.數學學習檔案

用數學學習檔案來評價學生學習的數學過程,可以全程、多樣、有效地促進管理目標的達成。學生在收集學習數學記錄的過程中,會看到自己一天一天積累起來的知識,會看到自己的進步,認識到自己的學習怎樣就是好的,怎樣就是不太好的,這也是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客觀評價的過程。久而久之,這種對優劣的判斷能力會指導孩子如何學習數學,如何克服不良學習習慣。在實踐過程中體驗自我充實、自我完善,逐漸樹立自信心。

在建立數學學習檔案袋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為學生開辟了一方自我展示區域,供學生辦個人數學學習記錄展覽,如開辦“×××個人數學學習成長足跡展”,或“×××學習檔案展”等。任何一名同學只要提前向老師提出申請,都可運用那塊區域,所展出的學習記錄可由自己或在家人朋友的幫助之下設計完成。

2.二次評價與延遲判斷

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存在差異,教師應該允許一部分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逐步達到。因此,教師可以選擇推遲做出判斷的方法。如果學生自己對某次測驗的答卷或作業不滿意,可以提出申請,重新學習后再解答。教師可以據此對學生進行第二次評價。這種“推遲判斷”淡化了評價的甄別功能,突出了學生的縱向發展。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這種“推遲判斷”能讓他們真正體驗到自己的變化、成長和進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新的學習動力。給學生提供二次評價或延遲判斷是保護學生學習信心和熱情的有效手段。

二、過程評價的“五個關注”

關注過程兒童對數學的感受對于今后是否喜歡數學學習、能否學好數學十分關鍵。因此,過程評價應從第一學期開始,關注全面,關注全程。過程評價強調評價的診斷功能和促進功能,注重學生發展的全過程,重點放在縱向評價,強調學生個體過去與現在的比較,著眼于學生成績和素質的增值,而不是簡單地分等排序,使學生真正體驗到自己的進步。

關注平時教師要隨時隨地對學生進行評價。從時間上看,有學習前的預習性評價、學習中的形成性評價和學習后的總結性評價。從空間上看,在學校應該包括課堂上的評價、活動課的評價;在校外,應有家庭評價和其它活動的評價,要實現評價時空過程化,及時了解學生已經達到的程度,發現存在的問題,從而有效地調控教學行為,使全體學生都達到教學目標。實現評價過程化要注重平時的了解、考查,包括課堂提問、課堂作業、家庭作業、課時達標測試、課堂操作、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學習習慣等。關注呈現過程評價要防止空泛,教師要采用多種呈現形式,形成清晰的評價軌跡??刹捎脗€人、小組與教師評價相結合;口試、面試、筆試相結合;免試與重試相結合;定量與定性相結合??谠嚨闹饕獌热菔钦f理,即:說算理、說解題思路、講公式的推導過程等。面試的主要內容是操作,如操作小棒演示算理,拼擺學具推導公式,測量,制作等。讓每個人體會到只要你在某個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獲得公正的、客觀的評價,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篇8

關鍵詞:小學 語文 分層

一個班級的學生在知識能力、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而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如何讓優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飽”、學困生“吃得了”,這就決定了現行教育必須遵循因材施教原則,實行分層教學。所謂分層教學,即在班級授課制的條件下,即注重學生在同一班級中學習的共同特征,又重視學生個體發展中的差異性。那么,作為語文教師,如何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發展水平的差異,設置不同層次的發展目標,激發學生的活力,改變學生被動學習、被動發展的狀態,努力形成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展的局面,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呢?根據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我以為可以在以下方面努力:

一、以人為本合理分層

學生受到“先天的遺傳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影響,形成了千差萬別的性差異。學習方式、接受知識等都各自不同。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就必須把他們以分層方式地契區分開來,根據他們各自的學習基礎,心理素質,學習習慣,學習能力,以及交際能力,并結合教材的要求把他們分成若干組、若干層面分別上課,分別指導,以促使每一個學生在原來學習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我們一般采用以下方式進行分層教學。一是按學生現有掌握的基礎知識情況;二是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三是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等。每個學生在不同的課例中,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情況是不可能一致的,還有他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他們的綜合素質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正如恩格斯所說的:“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我們必須要提高對分層教育、教學的認識,把它作為一種理念,并落實到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才能使每個層次,每個層面的學生都能得到較大的提高。

二、在教學中承認學生自學能力的差異,實行預習分層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一些學生善于獨立學考,而另一些學生則適宜在高度結構化的教學情景中學習。在這里,有的學生需要具體的說明解釋,有的學生需要更多例子才能理解一些概念,有的學生需要更加的激勵和強化,而有的學生則可能一聽就懂。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也為了讓學生能更快適應新課的學習,很多的老師都會要求學生預習。這一點對高年級的學生尤為重要。按照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在下放預習提綱時不分層次,統一要求,努力影響學習的自學興趣,這樣,學生絕不會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預習時可試回答課后問題。要求學生預習時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題。第1題全班要完成,第2題大部分學生完成,第3題會做的就做。這樣分層預習,學生學得輕松,愉快。這樣做,就會促使學生向上一層次靠攏,向高層次發展,達到分層推進的目的。

三、分層評價,及時調整層次

成功的評價反饋是對學生學習的最高獎賞,是激勵學生學習的有力手段,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對學困生采用表揚評價,尋找其閃光點,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對中等生采用激勵性評價,既指名不足又指出努力方向,促使他們積極向上;對優等生采用競爭性評價,堅持高標準嚴格要求,促使他們更加嚴謹謙虛,不斷超越自我,而及時調整層次是分層教學中重要的一環,如果固定學生的層次,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一種不求上進的消極現象。因此,要及時調整層次,使每個學生都有升級或降級的可能,具體做法是:如果A組中的某些學生成績下降,還不如B組中的某些學生,就把A組中成績下降的學生調換到B組,而將組中成績進步的學生調換到A組;同樣,C組學生經過努力成績進步了,也可以調換到B組,B組學生成績退步的也可以調換到C組。這樣,通過評價,使成績進步的學生上到高一層次,成績退步的學生降到低一層次,從而在班級中形成競爭意識,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在語文教學中,分層是以學生的興趣、個性、學習過程中的方法運用等層面的不同來分層的,標準不同,層次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動態的可以根據學情做出新的選擇。雖然每個層次的劃分標準不同,但各個層次都要固守一個原則,即要把鼓勵、喚醒、鼓舞學生的主體意識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

四、因人而異分層評價

每個學生的差異總是客觀存在的,不管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還是文化知識方面各自都有不同之處。因此,我們對每一個學生的評價也應相應地采取不同的法、形式和標準,在應試教育中,人們用一把“尺子”衡量每一個學生,即文化知識考試成績好,一切都好;文化成績差,那就一文不值。結果造成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局面,大量的學生被迫厭學、棄學,成了應試教育的犧牲品,給社會帶來了極為消極的負面影響。它的最大弊病就是忽視了學生客觀存在的著差異,直接壓抑了大部分學生的積極性,而釀成惡果。課程的改革就是要改變這種與當今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教育、教學局面??梢?,評價學生的改革,是教育、教學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環節。

總之,分層激勵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從尊重學生的學習差異,保護自尊心、建立自信心出發的,它的實施是讓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得到最好的開發、個性得到最充分發展的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 周亞萍.淺談小學語文有效開展分層教學的實施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8,(08)

篇9

但在教學中,普遍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值得思考的問題。

第一,音樂知識的西洋化傾向,已對我們民族音樂構成了沖擊。

教學內容全盤西化,很難看到使用中國人自己編寫的教材,學生只會演奏這些教材中的部分章節,只知道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等……除了這些教材之外,不知道我們民族還有很多值得驕傲的音樂文化遺產。這樣長期下去,帶來的嚴重后果是學生不會演奏自己民族的音樂作品。

在強調民族性的同時,我們并不否認西方傳統音樂文化教材是西方一代代音樂家為后人留下的音樂文化精髓,我們要讓我們的學生去學這些優秀的人類智慧結晶,但同時應注意逐步做到洋為中用,融會貫通。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加強和提高對自己民族文化的學習和認識,更要把它溶化進我們民族音樂文化的血液之中,從而豐富我國的音樂文化,進而繁榮世界音樂文化。

第二,注重基礎知識、技能教育,缺少趣味性和想象能力的培養。

在當前器樂教學中,大多數教師一味強調技術訓練,已或多或少地忽視了音樂的趣味性和對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有些教師和家長強迫學生長時間枯燥無味地去死啃一首首練習曲,純粹為技巧而學習,這樣只能把孩子培養成演奏家,不僅使本來學習積極性很高的學生感到學習器樂成為負擔,也使本來很活潑的學生失去了靈性。

現在有很多學生小學畢業時,就已經考過了八級、九級,有很扎實的演奏功底。但表現情緒在演奏樂曲中普遍死板,從內涵去分析缺乏美感,從理性上剖析缺乏對曲子的理解。很難讓人們聽到美妙的聲音和豐富的色彩,表達不出音樂作品深層次的情感韻味。

當然,技術訓練是必要的,但不是最終目的。教師在教學時,應盡可能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啟發和誘導學生,盡可能把作曲家寫在紙上的音符形象化、生動化,使學生在強烈的求知欲望下去練習,這樣才能觸及音樂的真諦,音樂的精髓。日本著名的兒童音樂教育家鈴木靖一說:“重要的不是把孩子培養成專業音樂家,而在于培養優秀的業余人材,這些人也能在他們所獻身的崗位表現出高水平的能力?!?/p>

第三,只管教學,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和實用能力。

大多數教器樂、尤其是教西洋器樂的人忽略了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多數學生不會運用和發揮學來的技能、技巧。由于學生所學教材全是五線譜、固定調,所以學生不會看簡譜,不會用首調演奏,只會演奏出版的教材,遇上用簡譜譜寫的曲子時,便束手無策,無從下手,必須有專人把曲子翻譯成五線譜、固定調,甚至設計好指法,弓法才會演奏。

篇10

一、本次考試的命題重點:

有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判別;純凈物,混合物,單質,化合物及其區別;化合價的推斷化學式和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及正誤辨別;元素符號周圍小數字的書寫及意義,化學式的意義,金屬活動性和溶液的酸堿性,酸堿鹽和氧化物的概念和識別;四種基本反應類型,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氧氣,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鐵的性質及其比較;常見三種氣體(氫氣,氧氣,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檢驗和提純;物質的制取,除雜,干燥,轉化,檢驗,尾氣外理等綜合實驗;常見酸,堿,鹽的性質和除雜,轉化,區別.化學式和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

二、命題的難點:

(1)從考試內容上看有多種物質間發生反應的鑒別;物質的鑒別,提純和除雜;用規律性或原理解釋或說明問題;綜合實驗或定量實驗;溶質質量分數,化學方程式的綜合計算.上述難點不是難在知識上,而是難在在各知識的本質區別與內在聯系基礎上,進一步進行比較,類推,解釋或計算,難在缺乏清晰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上.

(2)從題型上看有注重能力考查的討論題,推斷題,實驗設計題,開放式試題,綜合計算題,以及一些理論聯系實際的問題的求解.

三、命題的熱點:

(1)本次升學考試繼續進行了較大的改革.許多命題體現了重素質教育,重能力培養,重理論聯系實際的特點;命題指導思想新,試卷題型新穎,靈活,增加了開放性;主觀性試題比例加大,結合現實情景問題,與實驗研究有關的問題及題型大量涌現.形成了圍繞考察學生全面素質的熱點問題而出現的新理念題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