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發展范文

時間:2023-04-06 07:24: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創新驅動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創新驅動發展

篇1

我非常榮幸在此代表匈牙利的國家和人民來參加此次在深圳召開的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我想借此機會感謝高交會邀請我來參加這次的論壇,我也非常榮幸參加這次盛大的活動。

過去3年,匈牙利也派出了一些代表來參加往年的展覽,我們有7家匈牙利的公司在這里設立過自己的展臺。匈牙利是一個不大的國家,它是歐洲的中心地帶,但是它的人口比深圳市的還少。雖然人口少,但在歷史上卻誕生了許多位著名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比如說我們的一些電子科學家,并且還有其他一些不同的發明:像直升機的飛行原理,還有福特T型汽車建造技術等等都是來自匈牙利的科學家與發明者,他們也證明了如果沒有創新的話,對一個國家來說也就沒有創新和發展

我們再來說一下深圳的發展。深圳從1979年以來已經成為了市場經濟實踐的一個試驗田,很好地詮釋了市場經濟的理念,同時也成為了中國的經濟中心之一。

深圳作為世界最大的生產基地也是舉世聞名,深圳現在被認為是全世界發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這個城市催生了很多中國和匈牙利兩國的合資企業,并促進了兩國的經貿合作。我們也知道現在非常清晰的一個趨勢就是如果沒有競爭力,沒有一些以績效和結果為導向的研發活動,經濟的增長就很難實現,正基于對這一點的認識,歐盟將全力支持歐洲各國的科技研發。

匈牙利是歐盟的門戶,亞洲的投資者可以通過這個門戶進入一個5億人口的廣袤市場。我們參加高交會并且注意增強與中國、與亞洲其他國家的聯系,是因為這可以鍛造更緊密的合作關系,能夠進入一個新的市場,帶來共贏的機會。中國和匈牙利兩國最早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是65年前,我們不斷地簽訂雙邊的貿易協議,以及其他各種形式的商業合作,更好地促進雙方的發展和研發。

我們非常高興地看到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已經意識到了匈牙利也充滿了市場的機遇, 我們歡迎有更多新公司加入,能夠更好的去享有雙方的發展未來。

在幾個星期之前中國銀行在我們的首都布達佩斯開設了中歐、東歐的辦公室以及金融中心,中國銀行與匈牙利的辦公室――我們非常著名的一家國有銀行,已經進行了很好的合作,到現在我們支持了跟中國公司的一個合作項目,里面涉及到了7000萬歐元的一個信貸,我們也跟華為公司有一個大型的ICT通信網絡技術的合作項目。

篇2

“一本兩翼”領飛企業發展

公司高度重視戰略引領,堅持專業化發展,圍繞實現企業跨越發展,強化技術推動與需求牽引的結合,提出了堅持“以防除冰、航空傳感器為本,非航空傳感器和環保水處理裝備兩翼齊飛”的企業發展戰略,并成為了全體干部職工的共識,有效提升了企業技術創新產出能力和市場影響力。

經過50多年的發展,公司航空產品從20余種發展到四大類技術400余項產品,為國內現役殲擊機、強擊機、教練機、運輸機、轟炸機、直升機等各系列飛機及導彈、火箭、載人航天工程配套,實現了由跟蹤仿制為主向自主創新為主的轉變,從任務型向任務能力型的轉變。經過發展,公司在防除冰系統、彈射座椅程控、大氣數據測量、光纖傳感器等專業技術領域逐步形成了特色鮮明的航空機電系統專業技術。其中,結冰探測分系統、尾翼防除冰分系統和直升機旋翼防除冰系統的按期完成交付,奠定了公司成為國內防除冰系統一級供應商的基礎。

與此同時,按照“打造專業能力,創新商業模式,實現產業規模”的要求,把握好技術突破和商業成功的統籌,基礎支撐和跨越發展的協調,按全價值鏈規劃公司產業發展,做到軍民結合、航空與非航空結合。在技術取得突破的情況下,高度重視規?;l展,在民品戰線大膽探索建立全新的體制機制,積極尋找發展商機,利用武漢市1+8城市圈國家“兩型社會”建設試點,發揮公司位于武漢東湖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和“中國光谷”的地域優勢,抓緊規劃,有效吸納社會可利用資源,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創新發展模式,快速做大做強,使之成為公司融入區域經濟的重要平臺。

在發展非航空傳感器方面,公司通過大力開發軍民兩用技術,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組建高技術傳感器技術公司,從少量盡快形成批量,實行軍民品技術結合、共享,加速技術融合,以低成本規模化迅速形成產業。

為發展民品環保產業,公司轉變商業模式,運用自身的技術工藝積累,以滿足市場和用戶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按照構筑全價值鏈競爭優勢的原則,追求專業資源綜合利用的價值最大化,努力從賣產品設備轉向賣解決方案,從會做什么轉變為能賣什么。對傳統電鍍廢水處理項目,在強化用戶導向的同時,突出抓好前端設計、生產線集成和后端的營銷服務,從而實現工程項目價值和品牌價值的共同提升。武儀公司的環保水處理技術與裝備已經進入核電站循環水處理領域,同時企業技改、產業園建設、艦船壓載水等拉動著大量的環保水處理產品市場,發展前景廣闊,在工業廢水處理方面突出“一線兩面”,電站水處理領域強化“兩電一水”,通過延伸、拓展傳統產業鏈,實現價值集成和增值。

公司大力開發民用產品和軍民兩用產品,目前已擁有18個系列百余種的民用產品。

專業化發展提升系統能力

武儀公司始終堅持把“把握技術前瞻、跟蹤技術前沿”作為新技術研發的方向,以防除冰技術為重點,從理論分析、系統設計技術、軟件開發及仿真試驗、基礎設施條件建設、試驗技術等幾個方面入手,努力打造國內一流的防冰系統產品研制、生產及試驗基地;以結冰風洞和結冰氣候室為載體,培養和吸納高水平人才,開展相關領域技術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構建航空防冰重點實驗室。歷經20多年,攻克了一系列世界性技術難題。與中航工業直升機所共同合作,在2014年2月完成某型直升機地面旋翼冰霧噴灑試驗驗證。這也標志著中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法國之后,第四個掌握旋翼防除冰技術的國家。

結冰是威脅飛行安全的殺手,在7000米高度以下,當飛機穿越含水量較大的低空云層時,往往會因為低溫大濕度導致機體一些部位結冰。曾經有不少飛機事故都是因結冰而起。上世紀90年代以前,國內對飛行器結冰問題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憑著對市場的高度敏銳,1992年,在簽訂某型機攻角傳感器成品研制協議時,對傳感器氣動敏感組件“風標”提出了防除冰的具體要求。從此,武儀便走上了防除冰系統專業的研發之路。1996年,結合引進許可證產品,武儀開展了結冰探測與防冰控制技術方面的研究,完成了國內第一個電磁諧振式結冰信號器的國產化研制,并在國內幾個型號的飛機中得到應用。到90年代末,公司逐漸由單個結冰傳感器向結冰探測和防除冰系統研制生產發展,自主開發了系列結冰信號器,相當于國際同代水平,應用于多個型號和機型上。

“十一五”期間,武儀公司緊跟國際防除冰技術趨勢,立足國內新技術發展需求,成立了防除冰研究所,以用戶需求為牽引,聯合主機單位開展了大量固定翼和直升機旋翼防除冰技術預先研究,以打造國內領先的智能防除冰系統,實現飛機集中自動化除冰。

以系統集成為依托,為某型飛機先后主持完成了固定翼飛機的結冰探測和除冰兩個分系統產品的研制。該結冰探測分系統首次引入結冰速率探測和融冰效果監測理念,實現了閉環監控。防除冰系統攻克了加熱墊加工工藝,解決了加熱絲既要加熱又要絕緣的難題;其控制配電部分采用雙余度設計,為除冰任務配備了雙保險。2012年12月該結冰探測和除冰兩個分系統完成機上通電試驗,先后通過了系統地面聯試,自然環境、機械環境、可靠性強化試驗和軟件三方測評,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果,為飛機順利首飛提供了保障,實現了公司產品在多個機型上配套由部件向系統級產品的突破,推動了國內防除冰技術的發展。

直升機旋翼防除冰是世界性難題。2005年,武儀公司開始著手進行某型直升機旋翼防除冰系統的研制。與固定翼防除冰系統不同,直升機旋翼進行除冰控制的時候,需將電源輸送到高速旋轉的槳葉上,攻克集流環電源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成了研制團隊的首要任務,經過無數次攻關,最終通過1500小時的不間斷試驗,驗證了該集流環的核心部件電刷、導電環材料的穩定性,以及兩者組合結構的可靠性。除此之外,公司還增設了除冰控制模式設計,對加熱時間進行了智能控制,避免了過度加熱導致零組件受損的問題。

打造一流防除冰實驗基地

防除冰技術是一項實驗性很強的技術,需要大型地面試驗設施和大量基礎數據作為支撐。公司開展結冰探測技術、除冰防冰以及結冰空氣動力學的研究,必須對結冰環境、結冰環境下的飛行特點以及產品、系統的結冰除冰進行大量的試驗。

1992年,主機對某型機攻角傳感器提出防除冰技術要求時,國內當時并沒有冰風洞,此類大氣數據傳感器的部分防除冰試驗需要到俄羅斯進行外協,而每次試驗費高達300萬元。為此,1993年公司提出了自主籌建國內首座通用型航空儀表冰風洞的項目建議。歷經6年自主摸索創新,1999年國內首座儀表冰風洞,也是亞洲第一座亞音速儀表冰風洞――YBF-02在武儀竣工并通過驗收。自建成以來,該冰風洞完成了攻角傳感器、空速管、大氣總溫傳感器、結冰信號器等幾類機載氣動傳感器,機翼、旋翼、發動機導葉等相關飛機部件及模型的結冰、除冰和防冰試驗,以及結冰機理研究等基礎試驗,積累了大量的試驗數據和相關的試驗經驗。

隨后,2012年12月,國內第一座(BQS-01)結冰氣候室及武儀第二座冰風洞――YBF-04儀表冰風洞改造項目完成竣工驗收。加上即將建成的國防科技“十二五”重大試驗設施――YBF-05冰風洞,國內一流的防冰系統產品研制、生產及實驗基地呼之欲出,并于去年被湖北省科技廳命名為“防除冰技術湖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航空防除冰重點實驗室的建立,使得小型氣候室全尺寸低風速試驗與冰風洞的高速試驗相互配合,實現對系統產品的除冰性能進行全方位考核,使防冰系統的研究性試驗和系統性能試驗更加完整,結果更加真實可信,為公司型號關鍵技術攻關、防除冰技術系列化開發奠定了堅實的科學支撐。

篇3

――星眼管窺

青島能源集團有限公司是由青島市原三大能源企業――青島泰能燃氣集團、青島熱電集團、青島開源集團合并組建成立的市直國有獨資大型能源供應服務企業。集團擁有職工6000余名,主營燃氣、供熱、發電有關的投資、建設、管理、服務及新能源的推廣應用等業務。集團秉持“責任、誠信、共贏”的核心價值觀,牢固樹立“敢于擔當、勇于挑戰、超越自我”的企業精神,全面提升山東省服務名牌、山東省著名商標“泰能”在市場投資運營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升級打造全國馳名商標“暖到家”為集團服務品牌,開通了“暖到家”熱線96556,推出“互聯網+能源服務”,整合、優化、提升服務功能。

以品牌建設為引領

集團建立了以“青島能源”為核心的企業文化和品牌體系,樹立起“責任、誠信、共贏”的核心價值觀和“敢于擔當、勇于挑戰、超越自我”的企業精神,按照“外化于形、固化于制、內化于心”的原則開展企業文化的宣貫工作,印制并發放集團《企業文化手冊》和《企業VI手冊》,展示集團品牌和文化理念的設計成果,全面推進企業文化視覺識別形象的統一、更新工作,實現了企業文化宣貫橫到邊,縱到底,全覆蓋。

以《青島能源》雙月刊為抓手,做好集團內部企業文化建設。自2014年10月創刊以來,《青島能源》雙月刊共出版9期,期間內容不斷豐富,體系不斷完善,成為展示集團發展成果、促進相互學習、反映職工精神風貌、宣傳先進典型、傳播正能量的平臺。

以新聞媒體報道為抓手,積極做好集團文化、形象展示,打造“青島能源”“泰能”“暖到家”等品牌,提升社會知名度和認可度,以品牌建設踐行企業文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以人為本,以文育人

創新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全面提升職工思想道德素質。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真落實“四大行動”,開展優良家風、企業精神培育和志愿服務活動,重點推進誠信企業建設和“厚道魯商”創建、倡樹行動。開展“中國夢”系列主題活動,調動和激發廣大職工立足本職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培養創新型人才;利用“互聯網+”創新學習方式,積極開展黨的最新理論成果等宣傳教育。在廣大職工中積極開展職業道德建設活動,開設“以德興企”專版,下設“創先爭優、企業細胞、員工風采、能源青春”等欄目,對職業道德建設的好方法、好成果進行展示、交流,對各行各業的好榜樣進行選樹、學習,使職業道德建設“看的見、摸得著”,成為了交流傳播、有生命力的活文化;集團每年度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討會,交流最新理論研討成果,精選了優秀職工理論研究成果匯編成冊,為加強新常態下企業黨的建設、群團組織建設、思想政治工作、企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等提供了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建設“書香企業”,鍛造職工隊伍科學文化技術素質。以創新、創業、創客為主要內容的“三創”活動,大力弘揚“創新”理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提升職工的科學文化水平、技能水平和創新能力。積極開展職工培訓,增強理論研討水平,各級工會采取集中與分散結合、網絡學習等多種學習形式,提升職工素質,開展創效活動。以“職工書屋”建設為抓手,在全集團開展學習型班組、學習型員工建設和爭創活動,所屬9家企業先后榮獲青島市“書香企業”榮譽稱號,集團所有基層班組全部建立了班前或班后學習制度。

重視榜樣的力量,推動員工成長、成才。集團高度重視先模人物的培養、選樹、學習工作,按照“發現一批、培養一批、總結一批、儲備一批”的原則致力于先模人物的梯隊建設,涌現出了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及先進人物。積極開展勞模創新工作室建設,充分發揮勞模的傳幫帶作用,在廣大職工中營造“崇尚先進、學習先進、趕超先進”的良好氛圍。

以職工喜聞樂見為原則

堅持建家就是建企業的指導思想,全面實現“把建家活動與促進企業生產目標發展相結合,與加強企業民主管理相結合,與支持、參與企業和諧發展建設相結合,與教育、提高職工素質相結合,與突出維護職能為職工辦實事相結合”的5個結合,使集團各級工會建家活動落到實處。與時俱進豐富“職工之家”內涵,制定“建家”“建站”“建屋”標準,推進“職工小家”“職工服務站”“職工書屋”“職工驛站”建設。

全面推進“職工書屋”建設,創新“書屋”建設模式,通過與駐地圖書館的共建聯動,獲得了免費的圖書配備和更新渠道,不斷充實閱覽內容,讓職工有讀書之處,有好書可讀;完善職工閱覽室,閱覽櫥、閱覽角等的建設,為喜好讀書的職工提供了閱讀場所和便利條件,增強“職工書屋”的作用性,引導職工讀好書、好讀書。

集團根據職工的愛好需求,首先成立了攝影協會,制定協會章程、首次招募會員70余人,選舉出執委會,負責日常管理、活動組織等工作,每年舉辦書畫攝影展;在攝影協會成功建立的基礎上,籌備成立發揚能源文化、陶冶職工情操的集團職工藝術協會,增強職工“能源一家親”的歸屬感或榮譽感,創造激情干事、精神面貌昂揚的職工隊伍。

以“能源大家園”為主題

舉辦“能源在我心中,文化與我同行”首屆企業文化演講比賽,23名選手通過身邊的事講述身邊的人,集中展現了發生在職工身邊踐行企業文化的感人事跡,既豐富了職工文化生活,又展示了企業文化建設的豐碩成果,檢驗了企業文化宣貫情況。

開展“能源文化?我們的價值觀”企業文化宣講活動,宣講隊伍20余人先后到萊西、平度、膠州等單位送文化進基層,將企業文化理念和文化建設成果以演講和小品等形式展示給一線職工,實現了企業文化從“冊子”到“內心”再到“生活”,最終回歸“內心”,為企業文化轉變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舉辦“能源一家親,軍民心連心”迎新春聯歡會,通過職工自編自導節目,弘揚了企業文化,展示了能源文化大家園主題,表達了職工對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對能源集團的無限熱愛,使能源文化深入人心。

篇4

市場調研公司Strategies Unlimited的報告顯示,在手機等便攜式產品的推動下,2006年高亮度LED的市場規模已達42億美元。據預計,2010年這一數字將達到82億美元,其中增長最快的應用領域是指示/顯示及照明。中國臺灣地區聚積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楊立昌具體解釋說:“LED顯示屏市場將會保持17%-24%的年增長率,尤其在中國,在2008年奧運會和2010年世博會的推動下,傳統的交通指示屏、廣告屏等都將逐漸被LED顯示屏所取代。同時,應用在建筑及戶外的LED裝飾照明也會越來越廣泛。此外,未來還會有越來越多的筆記本電腦、汽車導航系統、DVD等產品使用LED作為7寸LCD屏的背光系統。”

另一個正在蓄勢待發的LED應用市場是汽車電子,美國國家半導體亞太區電源管理產品應用工程師程文濤指出:“LED的反應時間比鎢絲燈泡大約快250ms,其無須預熱、可以即時啟動的優點對于汽車應用來說非常重要?!苯衲甏禾?,首輛采用LED作車頭燈的汽車Lexus LS 600h已經面世。在幾年之后,LED在車頭燈、前向燈、儀表板背光、轉向燈等應用領域將會有美好的發展前景。

雖然具有非常明顯的優點,但目前,LED在均勻度、發光效率、老化、成本等方面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應用領域的進一步擴展。今后,LED還需要在以上方面有所改進。

不同應用情況下的3種驅動方法

對于LED的驅動電路來說,最重要的一點是,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要輸出恒定而平均的電流。據美國國家半導體的程文濤介紹,針對不同的應用,主要存在3種不同的驅動方法。

當電源系統的輸入電壓低于需要驅動的整串LED的正向電壓總和時,需要采用升壓LED的驅動方法,這種情況下的典型應用是便攜式產品中LCD顯示器的背光系統。采用電感升壓轉換器的LED驅動器芯片LM2735可提供3A開關電流和24V的輸出電壓,并設有內部補償。而在普通照明應用中,電源系統的輸入電壓通常高于整串LED的正向電壓總和時,這時便需要采用降壓LED的驅動方法。LM3402是體積小而轉換效率極高的單芯片降壓開關穩流器,其內置高端N-MOS開關,可以驅動高達500mA的電流,而反饋電壓只有200mV,并能夠進行快速的PWM調光。如果輸入電壓范圍與LED電壓范圍互相重疊,驅動電路中的穩流器就必須可以按照實際情況調低或提升輸出電壓,可升可降電路、SEPIC電路、Cuk電路及反激電路都可以實現這一功能,在電池供電的系統中,這種驅動方法較為常見。

為了幫助設計師加快設計過程,美國國家半導體也提供了多款采用高亮度LED的參考設計。此外,公司特別推出了LED在線設計工具WEBENCH,工程師只要輸入系統規格,就能找到合適的器件。該工具可快速地創建設計,包括所有必要的無源元件,并計算出重要的參數值,利用各種仿真測試對設計進行驗證。

針對顯示和照明應用的獨特技術

在指示/顯示、照明和背光系統等LED應用領域中,LED驅動芯片供應商聚積科技也擁有許多獨特的技術,包括零電流全屏錯誤檢測技術、能在保持LED亮度的情況下提高刷新率的16位Scarmbled.PWM技術、遲滯(Hysteretic)PFM以及同步信號處理等技術。

在LED顯示應用中,傳統的LED驅動技術在進行LED短路或開路的錯誤檢測時,必須點亮LED,且檢錯同時,LED顯示屏會瞬間產生閃爍。聚積科技具有錯誤檢測和電流調整功能的芯片MBI5039具有信息中錯誤檢測功能,能夠同時檢測LED的開路與短路錯誤,并進行實時的錯誤回報。該芯片同時采用了零電流全屏LED錯誤檢測技術,不管LED處于點亮狀態還是關閉狀態,都能利用極短的時間內用瞬間小電流對LED進行檢測,避免閃爍現象。此外,MBI5039還能夠自動調整LED短路檢測截止電壓以適用于不同的LED。

目前,LED建筑及戶外的裝飾照明應用越來越廣泛。聚積科技的楊立昌表示:“在這種應用中,LED在設計上必須考慮距離及數據的傳輸與處理速度?!盡Bl6010芯片基于公司獨特的同步信號處理技術,數據傳輸功能得以加強,在2米傳輸線范圍內時鐘頻率可達5MHz。

為了提升LED的壽命與效率,聚積科技特別針對LED照明應用推出恒流模式的DC/DC轉換器MBl6650采用了創新的遲滯PFM技術,除了能避開對音頻的干擾外,且在大電流的狀態下,切換頻率快;而在小電流時,切換頻率慢,使得MBl6650在輕載與重載的系統轉換效率分別高達85%和90%,大幅提升了LED照明系統的效率,以達到省電的效果。

楊立昌介紹說:“除了提供先進的芯片以外,我們也經常幫助客戶開展新的設計項目,提供給他們實際應用中的參考設計,幫助他們進行PCB設計等。在LED照明應用方面,我們會提供一款軟件供客戶輕松實現他們的系統。在LED顯示應用方面,通過點對點校正技術,我們能夠幫助客戶達到LED色彩及亮度的一致性。”

美國國家半導體協助客戶設計高能源轉換效率系統

系統設計工程師在設計系統時面臨著產品功能、性能、效率、尺寸等各因素之間的取合平衡問題。對于那些更加注重能源轉換效率的工程師來說,為了讓他們可以容易挑選到最具能源效益的芯片,美國國家半導體將其一系列能夠提高能源轉換效率的高性能電源管理及模擬信號路徑產品都歸入PowerWise這個品牌之下。

美國國家半導體高速放大器設計經理AlanBuchholz表示:“能源轉換效率的問題正在日益受到關注。對于系統設計工程師來說,能源轉換效率有其特別定義,那就是功耗越低、散熱越少、越能延長便攜式系統電池壽命,效率必然越高。”因此,PowerWise系列產品都具有極高的性能/功率比,而且可以與其它PowerWise芯片及自適應電壓調節(AVS)技術配合使用,因此可為系統設計提供一個能源轉換效率極高的解決方案。

篇5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是適應深刻變化的宏觀大勢要求。報告之所以如此突出創新驅動的重要性,是因為國內外形勢變化對我國創新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從國際上看,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深化,科學技術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科技競爭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從國內來看,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創新型國家建設已進入攻堅時期。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和社會迅猛發展,但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已經不可持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十報告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非常及時,十分重要。我們要樹立強烈的憂患意識、機遇意識、責任意識,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盡快走上創新驅動的軌道。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縣(市、區)域經濟是重點之一??h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石,是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結合部。根據統計資料,全國2800多個縣(市、區、旗)的面積占國土面積的92%,人口超過70%,GDP超過50%。目前,支撐縣域經濟的工業主體很大比重上仍然是傳統工業。要實現縣域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加快轉型升級、實施創新驅動顯得至關重要。以東臺市為例,經過近幾年的高速發發展,東臺經濟總量、人均水平都已經邁上了一個新水平,在蘇北率先實現了以縣為單位的全面小康,2012年在全國百強的位置跨入到第55位。東臺的發展可以說是全省,乃至全國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現在要實現經濟永續發展,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必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根本途徑是強化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企業是市場競爭的主體,是經濟結構轉型的主體,也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以東臺市為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經達到556家,在蘇北處于前列,但是企業群體規模大、單體規模小,行業結構不優,高新技術企業偏少,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市場競爭力不強。近兩年來,該市以實施轉型升級“222”工程為抓手,以政策激勵為導向,突出企業自主地位,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取得了明顯成效。主要就是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等部門的協同創新,加快培育一大批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具有知名品牌和持續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企業,提高大中型企業核心競爭力,支持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為全市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提供支撐。

篇6

【關鍵詞】實體經濟 創新驅動

中圖分類號: D9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新時期我國面臨的一個宏大而深刻的歷史背景,就是世界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全球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速度明顯加快,新科技革命的巨大能量正在不斷蓄積。經濟全球化與信息化交匯融合,交織影響,國際創新要素流動空前活躍,重組不斷加快,以新技術突破為基礎的產業變革呈現加速態勢,正在深刻改變著世界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形態。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如此深刻地影響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如此密切地關系著民生改善和群眾福祉??萍紕撔屡c產業變革的深度融合成為當代世界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實體經濟, 是指物質的、精神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通信業、商業服務業、建筑等物質生產和服務部門,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識、信息、藝術、體育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部門。實體經濟始終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總結經驗教訓,美歐國家正在重新建起自己放棄多年的制造業,主要發達國家都在重新審視發展實體經濟的意義。“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基礎和重要支撐”再成共識。當前,我國正處于結構轉型的關鍵期,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和問題仍很突出,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和物價上漲壓力并存,部分企業經營困難。只有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才能有效擴大國內需求,控制物價漲勢,增加社會就業,提高生活水平。而發展實體經濟,我們決不能再走老路,而是要走依靠創新驅動的新路。創新驅動下的實體經濟是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經濟,是以科技創新為主要驅動力的經濟,是低碳、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發展創新驅動下的實體經濟,必須要做到以下三點:

著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傳統經濟向創新驅動型經濟轉變,主要標志就在于以人力資本為主的新型資源的重要性明顯上升。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工業化的實踐表明,投資于勞動力能夠激發更多的發明創造,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以創新驅動實體經濟發展的關鍵在于能否培養和擁有高素質人才。人才高度決定產業高度,沒有高素質的人才,就不可能發展高端產業。強化創新驅動,發展實體經濟,必須把抓人力資本提升作為重中之重,舍得在人才培養上花精力、花財力。以戰略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為重點,加快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全球戰略眼光、市場開拓精神和持續創新能力的領軍型戰略企業家。面向產業發展需求,建立政府扶持,社會力量主導的職工技能培訓體系。推行股權、期權激勵,突破阻礙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制度瓶頸,推進院校所科研體制改革,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尊重科研人員的氛圍,以人才立國。

著力培養創新型產業。當今世界正在孕育新的產業革命,其核心是網絡信息技術與可再生能源技術融合推進產業突破。歐美國家近年來提出的再工業化戰略,不是簡單地提高制造業比重,而主要是借助信息技術重整工業產業鏈,打造新的高端制造業。新的產業革命是一次系統性變革,必將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和工作方式,必將改變工業的生產經營方式,同時孕育著巨大的商機。我國的實體經濟長期面臨發展方式粗放、低水平重復建設、產能過剩、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我國要想提高綜合國力,提高競爭力,必須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組織結構,加強自主創新,跟上新的產業革命步伐,從主要依靠量的擴張向主要依靠質的提升轉變,著力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無論傳統產業還是新興產業,都要以創新為核心,向各個產業高地攀登。沒有創新支撐,缺乏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的產業,最終只能被固話和鎖定在低端環節。我國要加快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一要大力扶持新興產業。要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二要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大利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力度,推動傳統產業降低資源消耗,加快產品升級換代,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優化工業內部結構,增強工業核心競爭力。三要努力提升我國制造業水平,以創新驅動,變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四要強化農業基礎地位,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建設綠色農業。五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大力提升交通、電信、信息、文化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促進第三產業與第一、第二產業的融合。

著力培養創新型企業。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在創新型經濟下,企業主體的動力和活力尤其重要。那些掌握核心技術和知名品牌、擁有良好創新管理和文化、技術水平居于領先地位、在市場競爭中具有優勢和持續發展能力的創新型企業,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主體。創新型企業尤其是創新型領軍企業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創新能力的重要標志。美國的蘋果、波音、微軟、英特爾,日本的豐田、索尼、松下,德國的大眾、西門子,韓國的三星、現代等企業,在很大程度上主導了本國乃至全球的技術創新。要培養新型企業,必須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政府要為創新型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一是從整體上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和稅制改革,降低創新型企業稅費負擔,改善企業融資環境。二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實現“四放”:放權,減少行政審批,減少企業前置審批;放寬,放寬民營企業投資領域;放平,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放行,降低物流成本、寬帶信息成本、通關成本。另一方面,企業自身能力也要提高。一是要有自己獨立的品牌,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二是要有先進的商業模式。三是要有高水品的管理。四是要有自己培養的掌握先進技術的人才。

參考文獻:

篇7

要】電線電纜被喻為國民經濟的“血管”和“神經”,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性產業。近年來,中國電線電纜產業處于高速發展狀態,產品品種滿足率和國內市場占有率均超過90%,總規模已名列世界首位,但諸多問題依然存在,不容小視。近兩年,電線電纜制造業發展趨緩,增幅不大,需求下降,線纜企業產能相對過剩,價格走低,企業間競爭加劇,加上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漲等因素,致使許多線纜企業步入發展瓶頸甚至舉步維艱。當前形勢下,作為國內線纜行業的領軍企業——遠東電纜的CEO,筆者明確指出:創新是企業發展的第一驅動力,并圍繞技術創新進行詳細論述,為全國線纜產業的轉型升級貢獻了經驗和智慧。

【關鍵詞】創新;技術創新

電線電纜被形象地喻為國民經濟的“血管”和“神經”,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性產業。近年來,中國電線電纜處于高速發展狀態。新增企業數量不斷攀升,行業整體技術水平大幅提高。我國電線電纜行業在大量技術引進以及自主研發的基礎上,已經形成巨大的生產能力,產品品種滿足率和國內市場占有率均超過90%。雖然我國電線電纜產業總規模已名列世界首位,但也必須注意到,產能過剩、產業集中度不高、低價位競爭、同質化嚴重、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依然存在。尤其近兩年,隨著全球電線電纜市場日趨成熟,電線電纜制造業發展趨緩,增幅不大,需求下降,線纜企業產能相對過剩,價格走低,企業間競爭加??;加上銅、鋁、塑料等主要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漲等因素,致使許多線纜企業步入發展瓶頸甚至舉步維艱。而外資電線電纜企業的涌入,更進一步加劇了國內電線電纜行業的市場競爭。

如何在現今經濟形勢下乘風破浪,百尺竿頭?這成了眾多線纜企業不斷探討的話題,各類大型行業論壇也將之定為主題加以深入探究,以求得突破。作為國內線纜行業的領軍企業——遠東電纜的CEO,多年的企業經營管理實踐使我明確地認識到:創新是企業發展的第一驅動力。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第一驅動力。企業創新,雖然最通常是指產品和技術的創新,但實際上,創新涵蓋企業的方方面面,包括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營銷創新、機制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戰略創新等,且各方面彼此關聯,需要全盤考慮。篇幅所限,本文將主要圍繞“技術創新”進行論述,希望能為全國線纜產業的轉型升級貢獻一些經驗。

技術創新是線纜企業發展的基礎和決定性因素。企業要想獲得長足發展,必須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一項發展戰略,貫徹到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方面。企業要持續加大科研投入,加強技術創新,在關鍵領域掌握更多的擁有知識產權的革命性的技術,獲取更高的產品附加值,從而進一步提高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在嚴峻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技術創新,企業是主體、投入是保證、機制是關鍵、人才是根本。唯有通過成熟的技術逐步產業化并不斷調整企業的產品結構,才能讓持續研發的新產品進軍市場前沿,才能真正體現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以遠東電纜為例,公司投入巨資引進國內外最先進的實驗設備,并對科研項目累計投入數億元科研經費,使得公司科技研發能力進一步提升,產品研發速度進一步加快,為企業的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和技術保障,為企業產品搶占國際領先領域奠定堅實的基礎,更推動了行業的整體科研水平。此外,遠東電纜積極搭建自主創新平臺,組建電纜研究所,大力開展自主研發,并建成國內一流的實驗室和檢測中心,以確保產品從設計到批量生產的整個流程都能達到高標準。遠東先后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專家工作站及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將高層次人才與公司的實際科研課題相結合,開展科技合作和聯合攻關;同時,積極開展對外技術交流與合作,吸納和轉化國內外的最新線纜技術,始終保持遠東產品和技術的領先優勢,以強勁的實力參與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

堅持機制創新與技術創新相結合。隨著網絡信息化技術的飛速發展,電子商務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線纜企業須建立并不斷升級電子商務平臺及模式,整合傳統商務和電子商務,以“輕資產、平臺化、全球化”為路徑,做優做強電線電纜產業。遠東電纜在全球首創“一網兩平臺”模式(即全球電纜行業門戶網站“電纜網”,全球首個電纜交易平臺“電纜買賣寶”,全球首個電纜材料交易平臺“中國電纜材料交易所”),有效促進了電纜全產業鏈、信息產業、物流產業和金融產業的融合發展、轉型發展。通過“電纜網”為業內提供全面、及時、專業的信息資訊,分享資源,促進互動,推動全產業發展;通過“電纜買賣寶”為用戶的短段電纜需求、庫存電纜調劑、電纜附件配置提供信息、交易、物流、金融等快捷服務,從而減少生產成本、降低庫存滯留和浪費,增強線纜企業之間的商務溝通,并加強與客戶之間的誠信交流;通過“中國電纜材料交易所”有效提升現貨商品流通,合理配置資源,銜接產需、調劑供求,促進信息產業、物料產業、金融產業的快速發展。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人才是技術創新的載體。有了高素質的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隊伍,技術創新才能向前推進,創新的目標和任務才能得以實現。企業創新,須堅持知人善任、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在引進人才方面,不唯學歷論,注重人才的實際技能和發展潛力,為企業招徠英才,增強企業活力。充分尊重、鼓勵員工的能力和創造力,人盡其才并著重內部培養,充分挖掘內部人力資源的價值,這是維持企業人才隊伍穩定的內在動力。同時,注重人才的可持續發展,打造學習型企業,通過企業內訓、外派培訓及聘請專家授課等方式提升員工的職業技能和工作效率。

創新不僅是企業提升效益的重要引擎,而且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更是實現電線電纜行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動力和活力源泉。我們應通過創新加快線纜行業從加工制造向創新創造轉變,從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轉變,從現代企業向創新型企業轉變。

參考文獻

[1]張國元.《企業創新理論研究》.蘭州大學出版社,2007

[2]王緒君.《管理學基礎》.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1

篇8

關鍵詞:針織;產品開發;創新

中圖分類號:TS186 文獻標志碼:A

Multidimensional Innovation Upgrades Knitted Products to a Higher Level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knitting industr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knitted products, innovative ideas in time, range and depth dimensions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n the paper analyzes product innovation in each dimension from the aspects of idea, content and method and supported with typical knitted product samples. Finally it points out that time, range and depth represent the three different levels and stages of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only by 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improvement can China’s knitting industry improve its competitive power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Key words: knitting; product development; innovation

發達的化纖業和紡紗業、完善的產業鏈和先進的裝備是我國針織產業的優勢,但也面臨著產品同質化嚴重、成本壓力大、產能過剩、國際競爭力降低等多重問題。新常態下,通過創新驅動自身動力,成為目前國家、行業和企業多個層面的重要課題。

與機織產品相比,針織產品具有延伸性好、柔軟懸垂等特點,適合用于內衣和運動休閑類服裝等。而成形結構、軸向結構、間隔結構、網眼結構等則是針織物較為獨特的結構。圓緯編和橫緯編織物生產無需整經,因而流程短,加工和開發都具有高度的靈活性,適合小批量、多品種生產,橫緯編則特別適合成形產品的開發。經編產品生產具有高效性,其服用性能介于機織和緯編之間。針織產品通常被人們認為是次要的、中低檔的產品,實際上針織產品從內衣到外衣,從運動休閑裝到正裝,從服裝向家紡和產業用領域不斷發展,巨大的潛力還未被釋放。因此,本文將從時度、廣度和深度這 3 個維度的創新對針織產品的發展進行深入的詮釋。

1 時度

時度創新表現為“小批量、多品種”的短平快產品研發模式。時度開發是時尚與科技完美融合的體現,其中以設計為主體、以技術為依托、藝工相結合的小批量多品種的開發方式,保證了產品的豐富性,滿足消費者追求個性的需求,結合信息化和互聯網化的管理模式,提高運作速度,縮短反饋周期。

把握時尚潮流,了解定位人群的生活方式和物質文化層面的需求。利用當今熱點話題,如“互聯網+”、智能穿戴、綠色環保、私人定制、快時尚等,在服裝面料中賦予時代特征;抓住潮流趨向,配色、圖案、質地和功能是服裝面料圍繞時度軸開發的四大手段,元素主要源于流行時尚,包括各大秀場和主流媒體的流行趨勢,名星、名流、名媛的穿著,熱播影視或熱門電游的人物穿戴等;融入創新成果,融合紡織新工藝、新技術和新材料,加入科技元素,如3D印花等。

以科技為主軸,流行周期呈螺旋式上升重復。科技發展對針織產品開發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 3 個方面:隨著數字提花技術的完善和電子元器件價格的降低,針織提花產品所占的市場份額逐漸增加;隨著數控技術的推廣應用以及結構提花、色彩提花、結構+色彩提花思想的出現,針織產品花紋的形成方式越來越多樣化;隨著形成花紋的工藝多樣化,針織產品對藝術設計的需求增加,從而導致藝工結合的設計要求越來越高。

代表時度開發的典型產品包括近年來流行的蕾絲面料和成形鞋材。近年來,蕾絲作為流行元素在服裝面料中的應用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各種蕾絲面料及其服裝應用如圖 1 所示。經編拉舍爾花邊在本輪蕾絲的風靡中充當了重要角色。得益于經編技術的發展,如經編CAD技術、電子橫移和電子賈卡技術的發展使得1.2 ~ 1.5 m高度的定位花型設計與生產成為可能,花型變換更為快捷,生產周期縮短;同時,由于原料的拓展特別是棉紗的使用以及印染、貼合和繡花技術的發展,都為經編蕾絲的開發和流行創造了條件。此外隨著緯編在原材料、提花技術和工藝等方面的創新,緯編蕾絲面料應運而生,拓展了蕾絲家族產品。

廓形面料(圖 2)因具有很強的塑形性,是近幾年時裝界的新寵,成為男女外套、裙裝等時裝的優選。雙面圓機和雙針床經編機均可以形成厚度在0.5 ~ 2.5 mm的雙面織物,面料立體效果強,可以在 2 層織物之間形成空氣層,保證了廓形面料的輕質和優良的熱濕舒適性。針織數字提花技術的應用加上多種紗線材料的組合,可在織物表面形成各種凹凸結構或色彩花紋和肌理,使廓形織物更具時尚特征。

2 廣度

針織產品需要開闊的創新理念,廣度層面的創新基于最終產品的頂層設計與創新,將整個設計、生產和應用進行交叉融合,協同創新。一方面在紡織鏈上加強原料和染整兩端的開發應用力度,關注最新的紡絲與紡紗技術,凸出原料的差別化、組合化、功能化與拓展化;關注最新的染整技術,例如新型的數碼印花、立體印花、生態染色技術,以及抗菌、抗靜電、阻燃等高附加值的后整理技術。另一方面在產業鏈上延伸創新理念,向前延伸到裝備的創新,向后延伸到制作、應用領域和營銷方式的創新,提出“服務+產品”的營銷理念,創造引導型消費,即不僅提供面料,還提供基于面料的最終產品,如服裝款式設計和搭配等后序服務,為創新產品提供良好的市場拓展渠道。

由于針織線圈串套結構的特征,一般針織產品如絲襪、內衣等服裝容易發生脫散勾絲現象,此外貼身穿著的產品,從穿著舒適性角度出發,也希望邊緣光滑、無痕。針對以上問題,可分別從原料、裝備和工藝角度創新綜合研發防脫散針織面料(俗稱“任意剪”)。從原料角度,可以考慮低熔點纖維、低熔點皮芯結構纖維和高收縮絲。低熔點紗線在一定溫度條件下表層熔融,使織物線圈粘聯,可以起到良好的防脫散效果。從針織裝備角度,采用高機號的針織設備,如E50以上的圓機,線圈小,結構緊密,能有效防止線圈脫散現象的發生。工藝方面,可在織物邊緣采用編鏈組織形成“光邊”,可避免由后道裁剪導致的線圈脫散。采用上述方式生產的針織面料具有較好的防脫散性(圖 3)。

針織產品的廣度創新,還應對產品的應用范圍進行拓寬,如醫療領域廣泛使用的疝氣修補網就是針織產品應用領域拓展的典型。疝氣是一種人體常見的外科疾病,早年采用的治療方法為在病灶部位進行縫合,而經編疝氣修補網(圖 4)的出現為患者減少了手術的痛苦和復發的概率。網片主要在高速特里科經編機上編織,雖然組織結構是最常見的經平或經緞組織,但作為人體修補材料,其必須在孔隙率、強度、柔韌性、衛生性等多方面滿足臨床醫學的嚴格要求。這需要創新人員拓寬醫學領域的知識,從紡織專業角度給出更為優化的解決方案,從而實現醫療材料領域的創新。

3 深度

如果說針織產品的時度和廣度開發是利用目前現有的技術進行突破創新,那深度方面的開發則是對針織產品進行溯本求源、突破極限的基礎性研究,這往往會給原料、織造、裝備等多個行業帶來促進和提升,甚至會改變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加強理論探究,時刻關注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的進展,進行多學科交叉的綜合型研究,縮短理論突破和應用技術進步的周期,生產具有原創性、前瞻性的針織服裝面料產品。

負泊松比織物是對織物的結構力學進行深入研究后的突出成果。泊松比定義為垂直受力方向的應變與受力方向的應變之比的負值,普通材料的泊松比一般表現為正值,即材料在拉伸時的垂直受力方向會變窄,但對于負泊松比材料其尺寸變化情況則相反,即具有特殊的“拉脹性”。目前有 2 種設計生產負泊松比織物的方式,分別為采用具有增大效果的纖維紗線和具有增大效果的織物結構。利用負泊松比特殊的尺寸變形性和形狀貼合性(圖 5),可應用于運動防護服裝、醫療繃帶、汽車安全帶和復合材料等領域,具有廣泛的市場前景。針織結構是形成負泊松比織物最具潛力的結構,目前特定設計的經、緯編結構均可達到一定的負泊松比效果,但離產業化應用還有一段較長的路程,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突破。

智能織物是電學、材料學、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技術交叉應用的成果。作為內衣和運動服的主要面料,針織物在智能服裝領域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根據不同人體生理性征檢測的需求,利用導電纖維編織線圈橫列或縱行可實現電子元件的連接,實現針織電路的設計與織造;通過研究針織物形變量與人體生理參數的關系、不同導電材料及針織結構對導電針織物靈敏度、擬合度、穩定性、重復性及拉伸松弛特性的影響,開發敏感元件和傳感元件合二為一的舒適可水洗的柔性傳感織物(圖6),在娛樂、運動、醫療等眾多領域有著不可估量的前景,并將可能改變人們未來的生活方式。

4 結語

時度、廣度和深度 3 個維度上的創新實際上也代表著產品開發的 3 個不同層次和階段。隨著我國針織行業進入快速發展后的轉型升級時期,產品創新成為企業戰略性發展的必然,需要更睿智的思維和定位。目前產品創新在時度上已經有了一定經驗和積累,但在廣度和深度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和開拓,從而縮短與國外高科技產品的差距,全面提升我國針織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帶動整個行業的高層次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英.我國針織服裝發展創新的思路[J].紡織導報,2014(9):74-75.

[2] 蔣高明,彭佳佳.面向先進制造的針織裝備技術及發展趨勢[J].紡織導報,2015(2):43-47.

[3] 萬愛蘭,繆旭紅,叢洪蓮,等.緯編技術發展現狀及提花產品進展[J].紡織導報,2015(7):35-39.

[4] 繆旭紅,李筱一.我國雙針床經編技術及產品最新進展[J].紡織導報,2015(7):30-34.

篇9

關鍵詞:科技創新;區域經濟發展;驅動

中圖分類號:F124.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3-000-02

引言

黨的十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將創新從思想理念上升時國際發展的戰略,這充分體現我黨已經摸清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規律。依靠科技創新以驅動區域經濟的發展,是一個重大的決策也是具體實施上面臨的問題。在具體實踐上,如何準確把握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自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貫徹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

一、科技創新驅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理論意義

實現區域經濟的快速增長,實際上就是以經濟發展為由,通過投資、出口、消費等經濟活動來拉動經濟的增長,依賴第二產業來帶動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協同轉變,將以往依賴物質資源與人力制造的方式逐漸轉變為依賴科技進步、生產水平提升以及管理理念創新的方式[1]。其中產業結構、投資與消費需求以及驅動要素的轉變,是科技創新的關鍵。

1.產業結構可快速轉型升級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與不協調的問題依舊存在,在經濟占比上,第三產業的比重依舊偏低,在改革開放30多年來,第三產業在我國產業結構占據的比重一直沒能超過50%。但是對比發達國家,美國在上世紀90年代就鋪設了一條以高新技術為依托的經濟發展道路,在科技創新的引導下,美國第三產業的比重占到75%,尤其以通訊、信息與網絡等產業的增長態勢尤其突出,這使得美國的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調整,通過信息服務為主的第三產業推動美國GDP的快速增長[2]。正是因為有了科技創新并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才讓美國在90年代初保持了10年的經濟快速增長。

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是不改變傳統以農業位置的第一產業結構,而是不斷優化工業結構,大力創新工業生產模式,尤其是對通訊、信息等隱形產品的生產,使我國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以計算機技術為例,云計算技術的服務已經成為民眾的的基本需求,作為一種持續服務的信息資源,民眾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使用。借助云計算實現的產業轉型升級可以通過三方面來實現:第一是滲透的方式。通過將云計算融入到傳統生產或者信息服務領域,能夠與信息產業結合形成性的有價值的產業結構;第二是轉換的方式。通過加劇高科技產于與傳統產業的進展,迫使傳統產業發展自己的缺陷,并逐漸融入高科技元素,加快促進傳統產業結構的升級;第三是滲透與轉換聯合的方式,通過兩者的聯合,使傳統工業、農業以及服務業進行產業升級優化,使傳統產業有更高的科技含量與經濟使用價值。因此,產業中創新的活動頻率越高,其對創新成果的引進與產業發展速度影響越大,如果產業與高科技有較大的關聯,就會在產業內部引發一次革命,加快產業的結構優化。

2.促進投資和消費需求

依據我國現有的會計核算體系,產業市場需求結構往往需要衡量消費、投資與進出口三種關系,在現代也將消費、投資與凈出口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3]。國家統計局統計了2000~2012年消費、投資、凈出口需求對我國GDP增長情況,統計結果顯示2012年消費與投資占GDP增長的比重分別為51.8%和50.4%,而凈出口需求對GDP增長貢獻為-2.2%,這表明我國GDP的發展呈現出“投資比重高、消費比重上升、貿易順差減緩”的趨勢。因此,當前加快經濟發展的關鍵舉措在于調整消費與投資的比重。必須在消費結構中,可以依賴科技創新來促進消費,如果手機產業,從原先的大哥大到諾基亞,再衍生出3G、4G技術,手機等通訊行業依然成為世界銷量第一的產品,這是科技創新改變消費需求的案例。在消費需求的增加下,生產產業的結構必然會發生變化,而投資者看到產業的潛力后,也會相應的增加投資。

3.驅動要素結構的轉變

生產要素通常包含兩大類的內容:第一大內容是傳統的生產資源要素,具體包括自然資源、生產成本與勞動力;而另一大內容是知識性要素,具體包括生產技術、管理手段以及生產信息等[4]。傳統理念認為提高區域經濟增長的主要方法是不斷加大生產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資源要素,但是事實上,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連續增加要素,產品的增量會逐漸下降,因為資本與勞動力等傳統要素的增加,雖然會提升最初的產量,但是產量到達一定程度后,其增幅必然會逐漸下降。要想克服這種投資方式,就需要借助知識性要素的轉變,強調知識性要素的地位,通過將知識性要素通入到傳統生產要素中,加快兩種要素的融合,使產品的生命周期、產量實現長期穩定增長,繼而推動區域經濟的增長。

在傳統計劃經濟與計劃到市場經濟過渡時期,我國的經濟增長一直依賴自然資源的消耗與生產力的投入,這種經濟增長方式與自然環境保護背道而馳,在經濟增長過程中資源的消耗與環境的污染加劇。因此,為了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從集中生產資源向依靠知識性要素轉變,或者實現傳統生產要素與知識性要素的融合,使新的要素組合形成。具體實施上,可以增加傳統生產要素中的科技元素,并通過科技產業的加入,使傳統生產行業引入高素質的人才,進而改變要素結構[5]。實現新的要素組合要對各個環節進行創新優化,做到“人盡其才、財盡其用、物盡其用”,最終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要素的替代,則是將知識性要素將傳統生產要素替代,實現資源的轉移和變化,比如將信息、網絡等第三產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增加,推動科技創新。

二、科技創新驅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措施

1.大力支持新興產業的發展

以科技創新來驅動區域經濟的增長,可以著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我國航空航天科技產業為例。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順利對接,這次完美對接,表明我國的航空航天技術已經走在世界前列,為太空資源開發探索提供一條創新通道,有利于推動我國航空航天產業的發展。航空產業作為戰略性產業,以尖端裝備制造為主,技術含量較高、關聯性較強,在推動國民經濟增長中占據重要地位,有專家推比,航空航天產業項目在未來十年對當地經濟發展的效益產出比為1:80,技術轉移比為1:16,就業帶動比為1:12,這顯示出以知識性要素為主題的機械制造在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

基于需求結構、產業結構與要素結構三方面的產業發展布局,充分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并且順應了時展的需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大力推動以創新知識與新技術為主體的尖端裝備生產。十二五戰略規劃中,明確強調未來五年中我國騏達重點發展方向:新能源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生物產業。這一戰略規劃充分表明新興產業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

2.提倡自主創新環節

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在激烈的市場中占據先機與主動權,是維持區域經濟穩定增長的關鍵手段。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最根本的手段是充分借助科技創新的力量,積極提倡自主創新,在市場經濟發展背景下,創新是企業經濟增長的關鍵,企業只有具備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繼而引導各行業進行創新,促進創新型國家的形成。自主創新,可以將其理解為一種技術創新,也可以作為國家發展的道路,形成中國特色發展模式[6]。黨的十報告中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并推動創新能,通過協同創新、集成創新與原始創新推動創新步伐。在加快形成中國特色創新模式中,要求各產業創新發展必須順應時展的潮流,遵循科技創新的規律。此外,還要充分借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整合各種經濟資源,最終形成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

3.注重新文化的發展和傳播

經濟的發展中,科技創新固然重要,但除此之外,新文化的引入與孕育對經濟的發展也有同樣的作用,在科技創新中,新文化與科技有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相互激蕩的關系,具體表現為創新文化能夠孕育創新事業,創新事業又能激勵創新文化的發展。進入到21世紀,隨著全球一體化的而不斷推進,區域以及國家的經濟、科技、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并且在發展趨勢上呈現出一體化的態勢,這充分凸顯了文化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7]。比如美國的硅谷,每隔幾年,就會出現改變世界經濟格局與消費結構的產業,不斷誕生與市場行業相差較大的原創產業,比如英特爾公司的創辦催生出集成電路產業;蘋果公司的創辦催生出個人電腦產業;谷歌的創辦催生互聯網產業的發展。之所以有各種原創產業的出現,是因為硅谷的建設基礎在于其獨特的創新文化,由此吸引來自美國各地的創新創業者,立志要成為影響世界的企業領導者。

進入到21世紀,我國科技創新的腳步也在不斷加快,一大筆重點工程與項目頻傳,如超級計算機、水稻雜交等科技領域的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這些創新成果為區域經濟的增長提供了堅實的保障,這些創新成就都體現了創新文化深厚的底蘊,支撐著各行業的發展。在創新文化的培養上,首先要讓創新成為一種習慣,將其內化為個人與企業發展的普遍行為;其次要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最后要增強對創新文化的自豪感,真正將創新融入我們的血脈中。

4.全力推進軍民融合發展

實現區域經濟的快速增長,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方式就是摒棄傳統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逐漸實現以創新驅動為主的經濟增長道路。為此,要打破傳統軍民分割的模式,通過國防創新模式、技術創新與區域創新體系,實現軍民協和以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軍民融合發展的實施上,可以不斷培育一大批鷴孕灤瞬業,搶占市場,通過自主創新來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將國防高科技成果應用到裝備生產行業中,使其能夠更好的面對市場經濟的競爭。在高科技成果融入社會經濟體系后,還要將于國防建設相關的產業分布到中小企業中,使企業獲得軍備生產任務,這樣既能推動重點產業的調整,又能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最終實現區域經濟的轉變。

三、結語

創新是發展的不竭動力,作為一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問題與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只要我們嚴格按照科學發展觀,將科技創新驅動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就能克服各種困難,逐漸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參考文獻:

[1]謝碧玲.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驅動區域經濟轉型發展――關于加強科技人才引進培養和使用的建議[J].中國科技產業,2014(04):22.

[2]孫福兵.創意經濟驅動區域創新發展路徑研究――以浙江嘉興為例[J].生產力研究,2014(05):24-28.

[3]于濱.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進宜賓創新驅動發展的調查與思考[J].技術與市場,2014(11):1-4.

[4]董昕.科技創新驅動區域協調發展的國際經驗與啟示[J/OL].區域經濟評論,2016(06).

[5]黃潤斌.區域經濟發展驅動與高新區發展戰略轉型探析――以南寧高新區為例[J].改革與戰略,2015(01):115-118.

篇10

[關鍵詞]創新驅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路徑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7088

進入經濟新常態,遼陽經濟陷入低水平發展瓶頸。為搭乘新一輪老工業基地發展熱潮,步入良性發展進程,本文對遼陽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驅動戰略的制定進行深入思考。

1遼陽戰略性新興產業種類與特征

基于遼陽工業經濟傳統優勢,發展較為成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有:一是精細化工。依托芳烴、烯烴等基礎化工原料,開發資源節約型、綠色環保型、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精細化工產品,如涂料、顏料、新型催化劑和日用化工產品等。二是新材料。主要分為有機金屬新材料和化工新材料兩大類。產品有新型鋁合金材料、特種鋁型材以及高性能纖維、工程塑料、符合材料等。三是先進裝備制造業。包括以高壓共軌燃油噴射系統為主的汽車配套產業,水力/風力發電機組核心部件和汽車內飾,交通設備、造紙機械及大型施工機械等。四是節能環保。包括節能技術和設備,廢棄物的處理和利用等。五是電子信息產業。包括電子信息材料和電子信息服務兩部分。產品有新型漆包線、集成電路和應用軟件等。

遼陽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多由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而成,且發展階段不同。新能源與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基本處于起步階段,先進裝備制造業具有一定發展基礎。最強的是新材料產業中的先進結構材料,節能環保產業中的精細化工業。新材料行業已經發展起一批區域性乃至全國性的行業領軍企業,如遼陽石化、忠旺鋁材等。遼陽新風集團在高端裝備制造業中也具有一定知名度。另外一些企業如遼陽奧克、遼陽科隆等,通過IPO等融資渠道實現階躍式發展,在相關領域中逐漸被認可與熟知。然而無論是橫向對比還是從經濟目標出發,遼陽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現狀仍不盡如人意。亟須以創新為驅動力,培育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2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路徑選擇的理論基礎

第一,由市場主導的內生式發展路徑。根據競爭優勢理論,某些產業本身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這種競爭優勢可能來自企業原始積累,也可能是在長期市場競爭中逐漸凝聚起來的對生產要素的壟斷或對市場份額的獨占。當市場需求變化時,新興產業可根據供需關系主動調整產能、加大產品差異性、提升產品質量、研發新產品,并進行規?;a。內生性發展路徑的實質在于新興產業完全依照市場供求規律,在“看不見的手”的引導下實現產業成長和發展。

第二,政府培育下的外推式發展路徑。是指在政府政策扶持下,優先獲取必需的生產要素和市場份額,在進行研發創新和規?;a后,再由政府制定相關扶持政策,進行指向性的成果轉化和產品銷售,從而鞏固其市場競爭優勢。該路徑的產業選擇主觀性、外部力量干預外生性與政策保護依賴性強。在政府的強力推動下,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c發展速度較快,前瞻性與確定性程度較高,而產業素質與市場自發式相比略低,自主創新能力和抗風險能力較弱。

第三,市場選擇與政府扶持共同作用的路徑。在現實中,幾乎沒有新興產業只依靠市場或政府主導,而是根據產業特征選擇偏重市場或偏重政府主導的混合型發展模式。混合型發展模式充分融合了市場自發模式的自主性,以及政府主導模式的輔,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初期具有較大的推動作用。

3遼陽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驅動發展的路徑選擇

第一,要抓領軍企業。領軍企業在規模、資金、技術、人才資源和品牌等方面具有較強優勢,產業鏈橫、縱向聯系較多。領軍企業通過放大自身優勢可帶動上、下游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如忠旺鋁材致力于成為全球綜合性高端鋁產品研發制造并已取得佳績,但集成創新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政府應主導促成企業與科研機構的強強聯合,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繼續保持領先優勢,從而帶動相關產業的聯動發展。

第二,要抓產品。遼陽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品種類不全,全系列產品更少。除先進結構材料外,其他產業產能不具備規?;瘍瀯萸覈H競爭力弱。政府主導在此發揮更大作用。應制定鼓勵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品開發政策,通過設立科技重大專項,鼓勵企業開發新產品;給予新興產業優惠的財政與稅收政策,降低企業研發成本,為新產品開發和成果轉化擠出資金。對先進金屬材料、精細化工等基礎較好的產品,應進一步做大做強,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產業。應盡快研究出臺政府采購目錄,對企業自主研發重大技術產品優先采購。在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規程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傾斜,為其提品供給機會,間接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第三,要抓研發。通過政府補貼以及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首先提高政府科技經費投入,在各級政府年終考核指標中增加“本年度本級財

政科技與技術研發支出占總財政支出份額”權重,鼓勵政府將財政資金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傾斜。豐富戰略性新興產業科研融資渠道,鼓勵風投基金滲透研發各階段、各環節。貫徹共享經濟理念,引導中小企業進入公共服務平臺獲取共享資源。著力打造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發、轉化和產業化為重點的科技創新中心。鼓勵新興產業行業協會每年舉辦行業年會,分享創新成果,加速成果轉化速度。適當提高研發人員福利待遇,平衡外部邊際收益與研發人員收入比例,激發研發熱情。

第四,要抓高端人才。遼陽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所需的高端人才十分短缺。應針對產業發展定位,在高校培養計劃中增加實踐課程比例。如在化學工藝專業下設置“精細化工”課程,在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下設置“高端智能化裝備制造”課程,在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中進行針對性學習,培養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型人才。應制定市屬院校專業調整方案,并將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經費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學科建設傾斜。應改進原有人才引進政策與措施,重點引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靶向性人才。對于本區域尚未建立或尚處于發展初期的新興產業,政府應打破地域與國籍限制,積極引進外籍專業人才,以人才引入交換技術輸入,保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種類多樣性與穩定性。

第五,要抓園區。因地制宜建設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是遼陽實施產業優化調整的當務之急。具體而言,遼陽縣具有礦產資源優勢,應豐富礦產產品和銅產品種類,延長產品加工鏈條;去除粗鋼產能,加大特鋼生產能力;進一步培育新型裝備制造業的、汽車配套產業等產業集群。燈塔市具有輕工業和日化工業優勢,應進一步搭建共享分銷平臺,發展壯大鋁合金、日化、皮裝裘皮等產品深加工園區。宏偉區是著名國家級芳烴及化纖原料基地,擁有遼陽石化、奧克、忠旺等領軍企業。應著力打造具有顯著工業特色的“聚酯及特種聚脂企業群、聚酰胺及制品企業群、化工新材料企業群、精細化工企業群”四個企業群。太子河區應繼續推進裝備制造業和汽車零部件業的縱深發展,逐步融入沈陽中部城市產業集群。文圣區要加快發展礦產建材業和鋁深加工業兩大產業。

參考文獻:

[1]張銀銀,黃彬創新驅動產業結構升級的路徑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5(3):107-112

[2]單麗娟,李大慶,李慶滿東北振興背景下遼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研究[J].渤海大學學報,2016(2):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