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鑒賞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5 18:19: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藝術品鑒賞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華文化擁有悠久的歷史,我們的祖輩創造了無數的人間奇跡,文化藝術品資源豐富,文化藝術品的收藏擁有廣闊的市場?;ヂ摼W技術產生之前,由于交流的不便,許多珍貴的民間收藏藝術品僅僅是在拍賣會及展覽會上偶露一面,但更多的則處在被人們遺忘的角落,其文化藝術價值得不到應有的承認與體現。藝術品網上商城的建設出發點在于給文化藝術品提供一個網上交易的平臺,讓更多的國內國外藏家及收藏愛好者有一個交流、展示的機會。國際互聯網由于其低廉的運作費用眾多的上網人數以及全天侯運行,不受時間、空間影響的特點,用戶只需撥號上網就可進行交易,十分適合用來進行大規模的藝術品交易。再加上當前國內還沒有專門進行文化藝術品交易的電子商務平臺,藝術品網上商城前景看好。
二、系統平臺架構
作為提供電子商務平臺的網站,網絡的安全、健壯、性能、穩定與可管理性十分重要,任何方面都必須有周全的考慮。一直以來,人們的觀念中總認為WindowsNT不夠安全,不夠穩定,無法支撐一個訪問量巨大的Internet站點。但是實際上,無論是Linux,Solaris,還是WindowsNT,沒有哪個產品天生就比別的穩定?,F實世界的例子證明,建立在WindowsNT上的站點也可以很安全,很穩定。有不少大型的商務站點,比如,eBay,以及Dell,都是建立在WindowsNT和IIS之上的,這些都是些流量很大的站點?;谏鲜隼碛?,我們選擇WindowsNT+IIS4.0架構,并采用Microsoft用于建立動態網頁的技術--ActiveServerPages(ASP),前臺開發工具使用VisualStudio6.0,FrontPage98,PhotoShop5.0,Flash等,后臺數據庫擬采用在NT上有良好表現的MSSQLServer7.0大型數據庫。
三、系統功能結構及運作流程分析
針對文化藝術品的廣義性,藝術品網上商城除了提供BtoB,BtoC,CtoC等目前較流行的電子商務交易模式外,還針對較特殊的文化藝術收藏品提供對小批量發行的紀念物品等進行形式多樣的集體競價。網上商城是一個虛擬的文化藝術品交易場所,為入駐收藏家、拍賣行等藝術品銷售商家提供網上文化藝術品展示銷售及客戶網上在線競價拍賣等服務。整個系統擬開發成為通用的電子商城,只要拍賣行、藏家等提出在線申請,經過驗證后,即可為之開通。之后系統通過提供相應的空間,以及交易的平臺,結合客戶網頁自助生成系統,無需客戶了解任何互聯網技術,就可方便地進行網上藝術品的交易與交流。針對網上商城商家與用戶之間進行的交易,除非有網上商城公司直接介入,可以提供一定條件下的鑒定等服務,除此之外,包含鑒定在內的相關服務由商家自主提供,與此同時,提供相應的信用等級處理系統,以在一定程度上規范收藏家、拍賣行以及客戶的交易活動。對于成功的交易,網上商城提供如下結算方式:
1、網上直接劃付;
2、銀行匯款、銀行轉帳、郵局匯款等;
3、送貨上門、貨到付款、EMS代收貨款。
網上商城提供如下的實際運作模塊:
1、管理機構運作系統其中包含:入駐商家注冊及相關信息管理;入駐商家產品登錄及管理;客戶注冊及相關信息管理;在線銷售統計系統。
2、商家經營系統;商家信息管理;商家物理情況,在線訂購協議,提供的服務,結算方式等;新聞功能;商品登錄及相關信息管理;商品的增、改;商品信息的增、刪、改等;訂單查詢;訂單處理;銷售統計;客戶信息檢索
3、顧客支持系統;顧客信息注冊;顧客信息管理;商品檢索;商品在線訂購;訂單查詢;所選購的商品,已下訂單,訂單的處理情況查詢。結算處理;
篇2
論文摘要:隨世界新軍革進行,軍隊院校對新型軍事人才的培養發生了深刻變革。我院作為生長干部學歷教育型軍隊院校,重點是培養培養德、智、軍、體全面發展,適應軍隊現代化建設和打贏信息化戰爭需要的高素質新型初級指揮軍官。因此全面增強學員素質教育尤為重要,而作為素質教育重要一環的藝術教育一度被軍事院校忽視。為此,文章首先闡述在高等院校進行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及高等軍事院校開展藝術教育的必要性,同時又針對軍事院校的教育功能和課程設置條件,具體提出在軍事院校需要開設的藝術理論課程,以及對具體要開設的美術理論課程實施主要做法進行了思考。
一、在高等院校進行藝術教育的重要性
國家教育部1996年07月29日的《國家教育委員會關于加強全國普通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意見》指出:“美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育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具有其它學科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內容和途徑,是全面提高學生文化素質,促進高校校園精神文明建設不可缺少的內容。”
藝術教育是高校實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和內容,是高校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對培養大學生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激發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現代藝術教育的發展日趨多元化,無論任何形式,但都是表達人類共同情感與觀念。都應代表著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藝術的文化價值在創作、欣賞的過程中通過作品得以實現。如果我們握住藝術教育的關口,使我們的大學生認識自己的文化命脈。雖然學生不會藝術創作,但他們可以學會欣賞、審美。如果我們忽略藝術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很快,單一的知識結構會使很多學生失去感嘆、歡樂、神思的靈魂世界。站在藝術品前不能判定他的價值,失去人生中美好瞬間。審美能力是人類創造精神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由情感、意志、想象發揮中介作用的活動。如果說教育是創造一代新人的主要手段,而藝術教育則應該貫串于一切教育科目之中。
二、高等軍事院校開展藝術教育的必要性
第15次全軍院校會議做出了“建立完善以崗位任職教育為主體、崗位任職教育與生長干部學歷 教育相對分離、軍事特色鮮明的新型院校體系”的重大戰略決策。任職教育屬于成人教育范疇,是按照部隊任職需要,給予受教育者崗位任職所必備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與學歷教育有著本質的區別。學歷教育旨在打牢基礎、提升發展潛力,注重學員素質的長效性、穩定性、基礎性,是為學員的一生發展起奠基作用的教育。學歷教育階段培養目標是完成普通本科學歷教育,同時進行軍政基礎理論教育和軍事基礎訓練,為學員的任職培訓特別是未來長遠發展打牢思想政治基礎、科學文化基礎、軍事素質基礎和身體心理基礎。
綜上可見,無論哪種軍事院校,不管哪種層次軍事教育,盡管在人才培養目標具體規格和標準上,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教育有差別。但作為軍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分子,與其它各級各類的教育一樣都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軍事人才素質的培養。作為理工類院校同時應加強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當代世界教育發展一大趨勢。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作為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藝術教育的作用亦也不容忽視。在高校開設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是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軍事院校也不例外。
三、高等軍事院校美術理論課程的實施
原則上說,藝術教育課程的設置應能適應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藝術素質的總體要求。在橫向布局上,應能覆蓋藝術范疇內的主要門類,如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影視等,在縱向結構上,應能兼顧理論傳授、藝術賞析和藝術實踐等多個層次,以滿足廣學生日益高漲的選修要求。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開設,還應向高水平、規范化和教學手段現代化的方向努力。在課程的內容選擇上應主要應強調兩部分:一是知識性的,介紹藝術是怎樣的,藝術的規律有那些:二是文化性的,介紹為什么是這樣,經濟、文化和社會的背景以及由此可以推導出什么。將藝術教育從時間和觀念上可分為傳統與現代兩部分。 但另一方面,藝術教育課程設置應考慮具體院校的職能,軍事院校畢竟是培養軍事人才為主,藝術綜合素質只是一個方面,也不是專門培養藝術創作與科研人才的專業藝術高校。因此,可以結合本院校具體教學情況,靈活開設藝術類課程。至于音樂、舞蹈、戲劇、影視等表演類藝術門類藝術實踐教育,軍事院校沒有必要也沒有條件進行課程教育,但為了達到全面素質教育的目的,可以進行這些藝術門類的理論教育。至于美術門類,由于美術屬于造型藝術,其創作造型基礎也與本院的工程類課程息息相關,已經開設了藝術造型基礎教學,例如色彩、素描等。但是,美術理論同樣也需要開設,以便引導學員們了解中外美術史的發展、美術史上的美術流派、美術現象、美術作品和美術風格等,從而達到提高審美眼光、增強藝術素養、陶冶審美情操的目的。
綜上分析,看見在藝術教育課程設置上,一方面為開闊學員藝術視野,達到學科門類綜合,體現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可以設置一門構建跨越各具體藝術門類的基礎理論教學課程,名曰《藝術概論》或《藝術學概論》。另外針對美術這門造型藝術,可以專門開設美術理論課程教學,其內容包括體現美術造型規律與基礎的《美術概論》;還有再現美術歷史發展的美術史課程,例如《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另外還可以針對藝術作品欣賞開設中外藝術賞析課程,如《藝術鑒賞》;另外可以專門開設中外美術理論的課程,如《西方美術理論》、《中國繪畫理論》;當然也可以根據各個繪畫門類開設門類課程,如《中國油畫史》、《中國山水畫史》、《中國花鳥畫史》;如果再從時間上看,針對現代藝術,可以開設《波普藝術》、《裝置藝術》、《行為藝術》、《多媒體藝術》等現代藝術門類課程。當然這只是一個完美的設想,由于限于軍事院校的特點與教育功能,不可能全部開設也沒有足夠的時間開設所有這些課程,但其中的《藝術概論》、《美術概論》、《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和《藝術鑒賞》是必須開設的藝術理論課程。因為這些課程是藝術門類,更具體的說是美術造型藝術門類的基礎課程。
四、結語
縱觀全文,我們不難發現藝術教育在高校(包括高等軍事院校)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藝術的最大作用就是開發人的右腦,激發創造性。學習的方法、手段應該多樣化,切忌教條,應努力開發學生創造思維的潛能。由于軍事院校的功能與教育條件所限,不可能開設所有藝術門類的教育。因此作為各藝術門類一般規律的《藝術概論》,以及作為美術門類一般規律的《美術概論》,還有作為了解古今中外美術發展歷史與規律的《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以及涉及對具體作品鑒賞的《藝術鑒賞》等美術理論課程就顯得極為必要,也有條件可設這些課程。提高初級指揮軍官的能力素質應多管齊下,綜合課程的教學,尤其是美術理論課程教學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但通過這一探索,可以使未來指揮軍官素質更加全面,更加符合時代要求,可以實現未來指揮軍官向素質型軍事人才的全面轉變。從這個意義上講,學員藝術素質具體而言是美術能力素質的培養尤為重要?!?/p>
參考文獻
[1]《授受美學》,陳宏在,安徽教育出版社。
[2]《藝術家的美學》,翟墨,人民文學出版社。
[3]《美的歷程》,李澤厚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年3月
篇3
作者:香港話劇團 主編
出版社:香港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13年5月
自1977年成立至今,香港話劇團一直堅持制作優質和具創意的戲劇作品,提升觀眾鑒賞戲劇的能力,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本書是香港第一本由專業舞臺工作者撰寫的書籍,作者包括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陳敢權、駐團導演馮蔚衡、演員周志輝、潘燦良及謝君豪等。書中概括了舞臺藝術臺前幕后的故事,論述導演如何遴選角色、演員如何塑造人物、處理臺詞和運用形體表達內心世界。
張開耳朵,用對方法:11位青春期少年談“父母”的真情剖白
作者:陳靜茹
出版社:經濟日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3月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他們只會跟朋友和同學談個不亦樂乎,對父母便惜字如金,爸媽們不知道可以跟他們說什么,也不知如何跟他們相處。面對這幅“墻”,爸媽你是否由不解,不滿到了無奈接受的地步?只要讀讀這本書,爸媽便能發現,只要我們肯倒空自己,靜靜地去聽,不要打岔孩子的話,便能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回到過去與他們孩童時甜蜜的日子。
猜情尋:我們的二三事
作者:細V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
出版日期:2013年5月
本書是由七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HIV)及四位其非感染者伴侶與家人親自講述的故事,當中有男有女,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通過他們勇敢的剖白,我們看到恐懼與壓抑,來自社會的誤解與歧視,如何對人的身體、心靈、人際關系及生活造成巨大的傷害。此書是中文著作中是不可多得的,作者希望從中帶出重要的訊息:感染者也是人,也有血有肉的一面;艾滋病其實只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女性、戰爭與回憶:
三十五位重慶婦女的講述
作者:李丹柯
出版社:中文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7月
1937年,重慶躍然成為戰時中國政治中心之一。成長與生活在這里的女性忽然發現,戰爭從遙遠的新聞變為難以逃避的生活狀態。本書作者走訪了35位當年生活在重慶的女性,記錄了她們的口述歷史。她們記憶深處的重慶,既是飽受戰火蹂躪的西南山城,也是青春和生命開始的地方。不同于傳統二戰史的書寫,本書聚焦于女性的生活體驗和私人經歷。
王陽明全集(簡體橫排版)(全三冊)
[明]王守仁 撰 吳光等 編校
出版時間:2012年12月
定價:178元
本社《王陽明全集》以浙江圖書館藏明隆慶六年謝廷杰刻《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本為底本標點,以《四庫全書》文淵閣本、《四部備要》本、《國學基本叢書》本、中華圖書館本及臺灣、日本出版的《王陽明全集》本為參校本。2011年本社推出了1992年版升級修訂版,深受讀者歡迎。今為了適應現代普通讀者的閱讀習慣,決定推出簡體橫排版。同時,請著名陽明學者、《全集》的主編吳光先生撰寫了2萬多字的導言,詳細介紹了王陽明的生平事跡,系統闡述了陽明學的理論結構、根本精神及其當代意義,為讀者更深入地理解王陽明的思想提供借鑒。
鄭珍全集(全七冊)
[清]鄭珍 撰 黃萬機等點校
出版時間:2012年12月
定價:780元
鄭珍為晚清宋詩派重要詩人,時人譽為“有清一代冠冕”、“清詩第一”。撰寫經學和文字音韻研究專著各十余種。本書為今人嚴格整理的較為完善的鄭珍全集。全稿分為五集,包括《巢經巢經說》、《儀禮私箋》、《輪輿私箋》、《說文逸字》、《說文新附考》、《汗簡箋正》、《遵義府志》、《荔波縣志稿》、《巢經巢詩鈔》、《巢經巢文集》等眾多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著作。每種均附有整理者嚴謹精到的校勘記,對于研究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次點校整理的《鄭珍全集》,為“遵義沙灘文化典籍叢書”之一,此書的出版將有力地推進清代文化史和貴州區域文化的研究。
王運熙文集(全五冊)
王運熙 著
出版時間:2012年12月
定價:298元
王運熙先生從事古典文學研究已逾六十年,涉及漢魏六朝文學史、隋唐五代文學史及中國文學批評史等領域,成就斐然,聞名海內外。本文集分五卷,前四卷分別以作者之前出版的四種專著——《樂府詩述論》、《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文心雕龍探索》、《中國古代文論管窺》為主體,增加近十年新寫論文十余篇,按內容分別歸入各卷中。第五卷收入《望海樓筆記》,附作者談學習、研究、撰述方法的文章及學術自述。全集編校精良,首次全面展現了作者自上世紀四十年代至今在該領域辛勤耕耘的成果,對學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美的焦慮:
北宋士大夫的審美思想與追求
(海外漢學叢書)
[美]艾朗諾著 杜斐然等譯 郭勉愈校
出版時間:2013年4月
定價:48元
該書探討殷墟出土的晚商甲骨刻辭中的顏色詞,由此重構商代潛在的顏色分類系統;分析顏色在商代祭祀中的使用情況,并探究它們在特定文化體系中的涵義;闡釋商代顏色象征體系與后世“五行說”之間的關系。鑒于研究對象和研究材料的復雜性,該書采用了多元研究法,不僅吸收了文字學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而且結合了語言學、人類學和考古學等的研究理論和方法。
該書的研究為我們理解中國早期哲學和科學思想的確立及發展,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依據,并為進一步深入系統地研究顏色在中國文化中的內涵奠定了基礎。
社址:上海市瑞金二路272號 郵編:200020 電話:021-64370011
郵箱:.cn 網址:.cn
顏色與祭祀——中國古代文化中顏色涵義探幽
(早期中國研究叢書)
[英]汪濤著 郅曉娜譯
出版時間:2013年3月
篇4
一、京師美術館現狀調查
京師美術館是坐落在北京師范大學校園里的一所非營利性的大學美術館。京師美術館自建立以來已多次舉辦展覽和學術活動,為藝術與傳媒學院的美術、藝術設計、書法、數媒、影視等相關專業的教學科研提供了展覽及學術支持,并與外界建立了藝術交流的學術平臺,成為藝術學院專業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但是,由于京師美術館的多數展覽在策劃與宣傳方面多限于藝術專業,忽視了對非藝術專業學生的影響,針對展覽開展的交流活動也多屬藝術專業內部研討,即便是對展覽感興趣的非藝術專業學生也因為展覽咨詢的獲取不便而沒有機會獲得更多的教育機會。下文通過“關于北京師范大學京師美術館與大學美育”的調查問卷,分析了北京師范大學非藝術專業本科生對京師美術館的認知情況與接受大學美育的情況。
調查問卷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美術館”為關鍵詞,從調查對象的觀展經歷、對京師美術館的接受情況、對京師美術館功用的認識和展覽活動的興趣點等問題入手展開調查;第二部分以“大學美育”為關鍵詞,了解學生對美育含義的理解,對大學美育教學模式的評價和期望;第三部分以美術館與大學美育的作用、關系為重點,調查了解學生對大學美術館充分發揮大學美育作用若干模式和設想的認同程度。調查問卷的對象為北京師范大學非藝術專業學生,涉及藝術與傳媒學院以外的23個院系的各級學生,按照院系人數比例進行抽樣發放,采取分院系發放、宿舍樓發放和網上發放三種形式。調查結果回收了368份問卷,其中351份有效。
統計到的樣本數據顯示,調查對象中男生比例為38.2%,女生為61.8%;其中39.1%是理工類,55.3%為文史類。樣本分析顯示,79.2%的學生有過到美術館或博物館的經歷,排名前三位的是故宮博物院、首都博物館和中國美術館,但知道并到京師美術館看過展覽的學生比例為34%,聽說過但沒有到京師美術館看過展覽的學生比例為49%,從未聽說過的學生比例為17%。以上數據表明,到美術館或博物館參觀是本校學生較為常見的文化休閑方式,而京師美術館在校內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另外,“經常不知道什么時候有展覽”和“來過但美術館總是關門”的情況不在少數,所以在校學生到京師美術館看展覽的比例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關于獲得展訊的渠道,44.3%的學生選擇了蛋蛋網,32%的學生選擇了校園海報,28.5%的學生選擇了校園廣播臺,9.2%的學生選擇了官方網站,這些數據為美術館的宣傳提供了非常明確的渠道。關于“希望在京師美術館看到的展覽類型”,統計發現,排名前5位的分別是西方古典主義繪畫展、影像作品展、設計藝術展、傳統中國畫展和文獻資料展。最喜歡的展覽類型一方面反映了學生的個人愛好,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學美育的側重。在這一點上,美術館與美育課程應互相協調,引導學生拓寬眼界,同時針對課程的需要舉辦相關展覽和教育活動。
在調查關于美育含義的理解時,有47.4%的學生認為是“培養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25.7%的學生認為是“培養美的觀念和能力”,11.5%的學生認為是“美德教育”。關于“目前我校美育課程存在的問題”,認為“只有理論而無實際訓練”的占68.1%,“缺乏基本的訓練器材和設備”的占53.3%,“方式呆板不能引起興趣”的占50.1%,“不能與當下的文化藝術進行良好對接”的占22%。以上數據足以證明,超過半數的學生不單單希望學到美育理論知識,而是更希望有豐富多樣的教育方式來培養興趣,提供培養創造美的能力的機會。另外,通過調查還發現,95%以上的學生認為在美術館中接受美育比在教室中接受美育的效果要好,而被問及“在美術館中接受美育的形式”時,59.6%的學生希望在展出作品時有解說服務,47.1%的學生“希望能參加與展覽策劃人或藝術家交流的藝術沙龍”,40.9%的學生“希望學習繪畫、書法、攝影等的實際操作”,31.5%的學生“希望在掌握一定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做一名志愿者”。
綜上所述,大學非藝術專業本科生通過大學美育等課程的學習,業已形成了對美和美育一定程度的認識,對大學美術館也抱有比較強烈的好奇與期待,對現有的課堂教學方式也有著比較鮮明的態度和訴求,參觀藝術類博物館的行為在本校學生中十分普遍,這便為大學美術館在校園中的廣泛接受奠立了基礎。同時,大學美育類課程現有教學模式單一和大學美術館在校園中影響力不足等問題確實存在,為此,筆者從三個方面提出發揮大學美術館美育功能的構想。
二、充分發揮大學美術館美育功能的構想
1.吸引學生走進美術館——大學美育課堂的時間延伸
要發揮大學美術館在大學美育中的作用,首先要解決現階段美術館在校園中認知度較低的問題,吸引更多的學生到美術館來,感受美術館提供的豐富和直觀的審美教育,這是增進美術館在大學美育中作用的基礎條件。
首先,擴大美術館的宣傳。因為大學美術館的展覽一般面向本校藝術專業學生,展覽的宣傳也多在藝術學院內部進行,校園內部的宣傳較少,方式比較單一,所以美術館的認知度比較弱。目前國內的大學多數擁有比較發達的校園文化宣傳系統,校園廣播站、校報、學生會報、社團報刊等,都是傳播大學美術館文化的良好方式,可以在展覽開幕之前邀請這些校內媒體參與宣傳,并報道開幕儀式,擴大展覽的影響。以北京師范大學為例,校園網也是交換信息的良好平臺,另外各院系的海報欄和校園海報也是宣傳的主要陣地,都可以用來吸引學生,增加學生感受藝術美、接受美育的機會。隨著大學美術館美育類展覽和活動的增加,大學美術館擴大宣傳的范圍和增強宣傳的力度將變成自然而然的事情,甚至有可能影響到周邊院校的學生和居民,使他們也能到美術館來領略大學美術館不同于公共美術館的魅力,從而為公眾美育的推廣貢獻一份力量。
其次,創立志愿者機制。根據不同展覽與活動的需要,大學美術館可以不同程度地動員大學生參與美術館的日常工作,避免參展者在面對前期準備、宣傳、布展和現場控制等繁多任務時分身乏術的情況,讓大學生志愿者機制成為協助美術館機制向著更加高效有序的方向發展的有力支撐。比如物理學、光學和資源技術學專業的學生在展廳場景的選材和布置、展覽燈光調控等方面大有用武之地;歷史學、文學、哲學專業的學生在撰寫展覽知識標簽時也可發揮專業特長,補充藝術作品的歷史、社會、文化背景信息。志愿者還可以通過培訓成為某些特定展覽的講解員。這一方面會鞏固他們的藝術學知識,激發他們面對經典作品進行新的思考,進而形成屬于自己的審美觀念和審美理想;另一方面會幫助觀眾真正接近作品,了解藝術家的創作意圖,引導觀眾深入理解作品,并通過作品獲得與創作者的隱性溝通與思想共鳴。在此過程中,觀展者產生的自我認同與愉悅感能夠拉近他們與藝術作品之間的距離,并引發他們再次回到美術館的興趣。
最后,建立美術館與觀眾的現場互動。由于非藝術專業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對藝術作品的鑒賞能力的差別,他們常常因完全無法吃透作品的意味而產生懷疑和抗拒心理,進而對這一類型的展覽失去觀賞興趣和信心。而且,在面對一些具有較強敘事性和背景性的作品,例如西方古典主義時期的作品時,觀眾也會因為不了解作品的敘述題材而無法完成對作品的理解。大學美術館可采取現場調查、講解、作品闡釋標簽和留言的方式,了解學生對美術館展覽、活動的建議和需求,以完善館內運營,并及時調整相應機制和活動安排,這個過程正是美術作品再創造的過程。
2.美術館即美育課堂——大學美育課堂空間的擴展
首先,展覽是課程的引入。在前面的調查問卷中顯示,許多學生認為目前學校里的大學美育、美術俱樂部等課程授課方式單一,不能引起學習興趣。事實上,如果用展覽的方式連接美術館與美育課程,那么同樣的授課內容也許會因為形式的一點變化而變得鮮活起來。由于美育課程的任課教師一般都是大學文學、藝術學專業的教師,對本校美術館有著較強的關注意識。在這個前提下,任課教師可以關注美術館的展期設置,預先了解一定時間內即將展出的作品,然后以作品的類型、主題等要素為線索聯系課程內容,將鑒賞展覽作品作為課程的切入點,進而展開對藝術史某一時段或某種畫科、流派乃至創作題材與形式美的講解。這種建立在導賞基礎上的授課方式,可以從直觀的藝術作品入手,帶領學生在美術館的氛圍中深入課程學習,并通過展廳中作品的實例講解,使知識的傳授變得生動起來。
其次,展覽是課程的延伸。大學美育課程主要致力于傳播藝術美,一般會選取歷史上和現代具有代表性意義的作品來闡釋美的多重意義。因為課堂的時間有限,課上不可能做到將整個藝術史作全面系統的梳理介紹,但會留下一個個敲門磚式的作品或人物,讓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在課程之外對某個藝術家、某段藝術史、某個流派和畫種作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因此,大學美術館應與美育課程聯姻,在規劃展期時考慮與校內的大學美育類課程相配合,通過發掘自身館藏,與國內外大學美術館、公共美術館、博物館合作等方式開辦課程協助展。美術館遵循一定的學術邏輯,設定展覽的主題、作品選擇和組合原則、展出方式等,呈現最直觀和真實的藝術史。在美術館獨特的氣氛之中,學生徜徉在作品之間,腳步隨著藝術史的歷程延展,對課堂之上透過幻燈片觀望過的作品會有更加真切和深刻的再認識;對課堂講授過的作品,相關的畫家、流派、畫科也會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比如結合美育課程的內容,開辦一次“中國工筆花鳥作品展”,美術館通過各種渠道搜集中國美術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工筆花鳥畫作品,以時間為序排列展品,并輔以時代背景、畫家簡介、技法介紹、作品意義與鑒賞等知識標簽,讓學生在觀展過程中領略中國工筆花鳥畫作品美的同時,把握中國工筆畫學科發展的脈絡,充實課上學到的美術史知識。
最后,展覽是課程的表達。以北京師范大學為例,除去藝術與傳媒學院,校內其他學院的本科生須選修大學美育、美術俱樂部、影視俱樂部等美育類課程,這些課程是現階段綜合類大學實施美育教育的最主要途徑。課堂教學內容除了美育知識講授和文學藝術作品鑒賞之外,學生也有嘗試創作的機會。就美術方面的情況看,雖然大多數學生沒有受過專業訓練,專業技法也不甚成熟,但由于其對生活和情感的認識和感受力強,也有一定的學習和表達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大多不會為一般創作規律所約束,作品形態鮮活,手法新穎大膽,具有獨到的特色和審美意趣。大學美術館可以設立專題,研究大學美育類課程下學生的作品,并就一主題組織匯報展覽,通過培養作品意識和榮譽感增強學生對于美育的興趣,加深學生對于美術作品形象美、創造美等方面的認識和理解。對其他涉及文學、藝術、科學等學科門類的美育課程,教師也可根據學科特色和課堂教學情況,與美術館合作,舉辦相應形式的匯報展和活動。
3.數字化美術館的建設——大學美育的虛擬資源拓展
為更好地讓學生共享大學美術館的藝術品資源,大學可以探索豐富多樣的展示方式以及互動交流渠道。數字化美術館就是一種在新的歷史形勢下利用科學技術推介美術館的有效手段。美術館的數字化還給那些尚無條件建設美術館的大學提供了一條積極的思路,使其能夠在網絡上將自己的藝術藏品公之于眾,惠澤學生、研究工作者以及社會。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專門實施了“現代遠程教育網上公共資源建設——大學數字博物館建設工程”項目,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物館是當時唯一入選的美術類數字博物館。利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多媒體、寬帶網絡和數據庫等先進信息技術,開發基于計算機與網絡環境的新型實用化輔助系統或手段,美術博物館就能實現展廳數字化[3]。數字美術館通過官方網站、虛擬展廳和資源論壇的建立,豐富美術館建設,培養學生瀏覽藝術網站、獲取更多文藝咨詢與知識的習慣,拓寬學生接受美育的渠道。
建立美術館的官方網站是外界了解美術館的捷徑,也是美術館展示自我形象、集散學科資源、融匯交流建議的空間,是實體美術館的無限延續。通過官方網站及時有效地傳達美術館的展覽和活動信息,為學生自主選擇展覽提供更多的方便。美術館的官方網站可以成為美育學科資料的匯聚集散地。藝術史相關的畫論、文學藝術理論、自然科學知識、文學藝術作品評論文章以及畫展開幕、藝術家訪談等的文獻、視頻、影音資料的收集,都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資料庫,也是進一步展示和宣傳美術館的平臺。另外,虛擬展廳作為實體展廳的延伸,以三維空間效果呈現展廳和展品的樣貌,讓觀眾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盡情地欣賞喜愛的作品,或者重溫觀展時的情感思趣。虛擬展廳的建設擺脫了傳統意義上的美術館所必需的建筑、陳列、參觀時間等條件的限制,使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夠獲取所需藏品的信息。這種形式是美術館的延伸,是藏品數量、展示空間限制之外的補充,使學生能夠通過網絡領略大學美術館的全部風貌,并對所感興趣的藏品作深入的探究。資源論壇也是不同專業師生交流互動的有利場所,美術館可以發掘問題,激發討論,也可以與學生交換意見,完善管理??傊瑪底只佬g館是美術館在時代特征下的新發展,是延續和拓展美術影響力、改善大學人文環境、提升學生的美育的又一手段。
綜上所述,大學美術館發揮美育功能應注重三點。首先,通過加大和拓展美術館的宣傳和建立互動機制的方式,增加大學美術館在校園中的認知度,吸引更多的學生到美術館參觀,以填補美育課堂時間的不足;其次,通過建立展覽與課程的鏈接,讓美術館的展覽成為大學美育課堂的引入、延伸和表達,以賦予美育課堂教學生動的模式,讓學生在實際展覽中體驗藝術之美的創造力和技術性,填補現有美育課程只有理論學習而無實踐的缺憾;最后,通過官方網站、虛擬展廳的建立,使在校大學生能夠通過網絡領略大學美術館的全部風貌,獲得更多的美育學術資源。
本文系2010年“十一五教育科學規劃”教育部青年專項課題“基于美術館平臺的藝術教育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EAL100445)的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曹意強.美術博物館學導論[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3.
[2]陳向兵,鐘曦.資源整合:綜合大學美術教育的變革之路[J].南昌高專學報,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