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0 02:56: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材料作文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可提煉出這些觀點
1.依附別人不如自主獨立;2.放下名利,淡定(或自在)生活;3.甘于平凡是一種可貴的品質。第三句:“我不覺得有什么丟人的,我很喜歡擺攤,在這兒能見到很多的好朋友。”這里,要著重把握關鍵詞“不覺得丟人”“很喜歡”,由此可以提煉出這些觀點:1.靠自己謀生也光彩;2.尊嚴是自己給的,不必在乎他人眼光3.自在生活是一種追求。第四句:川梅最高興的事,就是看到兒子下班回家后狼吞虎咽吃她親手做的豆腐。86歲的老母親親手做豆腐,表達的是對兒子的疼愛。兒子“狼吞虎咽吃”是對母愛的感知與領受,而兒子的這一簡單舉動是川梅最高興的事,因為她有一種被需要的幸福感和親情得到回應的滿足感。由此可以提煉出這樣的觀點:平凡、簡單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另外,從川立派的角度看,他“狼吞虎咽吃”母親親手做的豆腐,享受著這般溫情的母愛,也就暗示了他認同母親的生活方式,也不覺得母親擺攤是丟人的事。他為什么也會不覺得丟人呢?我們應該想得到這是因為接受了母親平日潛意默化的教育的影響。由此可以提煉出這樣的觀點:1.母親是孩子的榜樣(或老師)2.有什么樣的父母就可能會有什么樣的孩子。第五句:泰國媒體稱贊說:“一個來自平民階層的平凡母親,教育出一名受人尊敬的總理?!边@里“來自平民階層”“平凡”這些字眼,是對前文的總結,這兩者指向的是川梅的地位不高、財富不多。而就是這樣平凡普通的母親卻有其不平凡之處——培育出一名總理,而且是受人尊敬的總理(泰國媒體的評價應該是這則材料的核心內容)。
二、可以提煉出這樣的觀點
篇2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材料一:最近,日本著名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會》中說:“在中國旅行時發現,城市中遍街都是按摩店,而書店卻寥寥無幾,中國人均每天讀書不足15分鐘,人均閱讀量只有日本的幾十分之一,中國是典型的‘低智商社會’,未來毫無希望成為發達國家。”
材料二:根據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最近開展的全民閱讀調查,我國國民每年人均閱讀圖書僅有4.5本,遠低于韓國的11本、法國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除了人均閱讀量較低外,我國國民閱讀另一個讓人憂慮的傾向是“功利性和實用性突出”。據統計,在全國有限的人均購書中,八成都是課本教材;在各大書店的銷售統計中,教材參考、考試輔導類的書籍也占了很大的比重。
讀了這兩則材料之后,你有何感想?請選擇一角度作文,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定,不少于800字。
[寫作指導]
這兩則素材共同指向閱讀量。在百度一下就能找到一切的資訊時代,必須承認只有大量閱讀才能生存下去。閱讀對于個體,可以獲取知識,陶冶情操,培養技能;閱讀對于民族、國家,可以傳承民族文化,提升國民素質,增強國家軟實力??蓮摹伴喿x的重要性”角度立意。
大前研一的觀點無疑給了我們當頭棒喝。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讀書的耐心,很難想象她還會有追求更高境界的動力和執著。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民族,不讀書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國家,我們應該從日本人的話中感到危機??蓮摹拔C”、“民族的未來”、“國家的發展”等角度立意。
中國是否有走向低智商社會的危險,不是大前研一說了算,也不能僅憑目前國人的低閱讀量就妄下結論。在意識到危機的同時,我們更應該正視現實,面對未來,思考如何改變現狀,不能失掉民族自信??蓮摹懊褡遄孕判摹钡慕嵌攘⒁?。
[例文]
弱智心態比弱智本身更可怕
李飛
最近,日本著名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會》中說:“中國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書店卻寥寥無幾。中國人均每天讀書不足15分鐘,人均閱讀量只有日本的幾十分之一。中國是典型的‘低智商社會’,未來毫無成為發達國家的希望?!贝苏Z一出,立即受到社會精英們唇槍舌劍的攻訐。他們理直氣壯地拿出銹跡斑駁的文化遺產,要證明我們創造五千年泱泱文明的無窮智慧。
我們總愿意“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俯瞰世界,不為繼往開來,只求說一聲:“瞧,我多偉大!”以此來掩飾自己諱疾忌醫的空虛與羞赧。有人發出“寫書的人越來越多,而讀書的人越來越少”的慨嘆,但很快被所謂“OUT”的鄙夷與不屑所淹沒。的確,汗牛充棟的圖書館已無人問津,而各種“雷人”的“名嘴”卻令人趨之若鶩。高山仰止的學問造詣不再令人敬佩,“HOLD”住四座才令人嘆服。不同于抗戰時期的華北地區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躁動不安的社會已經容不下一帙書卷。
中國人歷來都是不缺智商的。但我們為何會被外國人指責將成為弱智?撇開意識形態的因素不談,那是因為我們沒有用書籍來陶冶蒙塵的心靈,培養健全的人格。如果說書籍是人類精神的食糧,那么我們現在就處在饑餓不堪的慘狀。溫總理說過:“我愿意看到人們坐地鐵的時候手里能夠拿著一本書。因為我一直認為,知識不僅給人力量,還給人安全,給人幸福。”許多國家也在各個路口與站臺旁設立免費書架,供人們隨時取閱。反而觀之,省之,我們的公交站臺上、地鐵里,情侶們旁若無人地打情罵俏,三三兩兩的上班族討論著緋聞八卦、家長里短,中小學生也在嘟嘟噥噥地抱怨著……這一切,能帶來書籍所給予的精神升華嗎?恐怕是只能讓疲憊麻木的心靈在飛濺的口水中“相濡以沫”吧!這一切,也許就是弱智的外化體現。
我們身邊有許多弱智的詞匯在潛滋暗長。什么“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神馬都是浮云”等,諸如此類。相對之下,創新的學術語言卻沉寂無聲。既然我們有如此高的智商,為什么都用到了創造這些無厘頭的嘩眾取寵之語上了呢?顯然,這又是弱智的心態在作怪,它正在逐漸滲透到我們的骨髓與血液里,讓我們迷失,出賣著自己最原始也最本真的智慧,最終走向死胡同。
也許,“沒文化,真可怕”并不只是一個噱頭。少了書籍的民族,縱使成為了經濟發達的國家,也只能做被他國文化同化的犧牲品。畢竟,弱智的心態比弱智本身更可怕!
篇3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概括出論點無論中考還是高考,對所給的材料都要認真閱讀,仔細探析,把握要點;道理論正反概括出論點后,便進行道理上的論證再舉一二例常言說事實勝于雄辯,對有材料的議論文寫作方法介紹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碰到難理解的材料時,(其實中考、高考所給的材料,都不是很難的)要運用以物擬人,以物喻人,以人比人,以事比事,多角度聯想的方法,力爭透徹理解材料的精神實質,感悟出道理、誰也不能否認只有比較才有鑒別吧、寫議論文,擺事實的論證方法是必不可少的,無論是立論文還是駁論文,具體材料請詳見:
議論文就是運用事實、道理論證或反駁某種觀點和主張的一種文章體裁。議論文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論說文。它的主要表達方式是議論,它是運用確鑿的事實,無可辯駁的道理,邏輯嚴密的語言進行論證,從而揭示客觀本質的文章。它的基本特征是說理性、說明性及較強的戰斗性。長期以來,給材料自己命題議論文的寫作這個難題一直困擾著一些老師和同學,成了頑癥。老師說教學難,教語文更難,而議論文寫作乃難中之難;學生說學習難,學語文更難,而議論文寫作乃難中之難??墒俏艺J為,頑癥可治,化難為易非但可以,想輕松寫好議論文也是可以辦得到的。怎樣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呢?那就要把握給材料自己命題議論文寫作的規律。其規律是:概括出論點,道理論正反,再舉一二例,號召末問嘆。
一、概括出論點無論中考還是高考,對所給的材料都要認真閱讀,仔細探析,把握要點。碰到難理解的材料時,(其實中考、高考所給的材料,都不是很難的)要運用以物擬人,以物喻人,以人比人,以事比事,多角度聯想的方法,力爭透徹理解材料的精神實質,感悟出道理。有的人也把它叫作感點。所謂的感點就是對材料的看法、見解、觀點、意見。這個感點就是議論文的中心論點。有時感點很多,就要抓住重點,寫最輕易的,寫最新奇的,寫最重要的。也就是和社會有聯系的,人們所談論的熱門話題。這就是前人所云“文為時而作”。而且在眾多的感點中只寫一點,才能有針對性,才能寫深寫透。假如能逆向思維,尋求新的理念更可取。如:人們都說“旁觀者清”,而逆向思維就是“旁觀者未必清”。而所給的材料,不能不引,也不能全引,所以要概括,概括的話一定要簡明。然后提出自己的觀點。
二、道理論正反概括出論點后,便進行道理上的論證。在論證的過程中,必須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誰也不能否認只有比較才有鑒別吧。古人云: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唯物主義觀點告訴我們,必須全面的看新問題??v向看,橫向看,而且一定要聯系當前的形勢。假如道理是多方面的,就一定要分層次,有順序。采取由淺入深,由個別到一般或由一般到個別的推理過程。為了增強語言的氣勢,論辯的力度,要多用短句,感嘆句、雙否句、反問句、設問句和排比句。在道理論證過程中,最好能引用一兩條名言、警句。名言、警句是經過實踐檢驗的,它的正確性是被人公認了的。這樣的道理才有無可辯駁的力度。這樣的道理是中心論點的有力依據。若能恰如其分,必然收到言簡意賅的最佳效果。然后在引出事實論據進一步論證。
三、再舉一二例常言說事實勝于雄辯。講很多的道理不如擺一個事實。寫議論文,擺事實的論證方法是必不可少的,無論是立論文還是駁論文。事實論據包括事例、史實、統計數據等。所舉事例一般要作到真實、有代表性,眾所周知。敘述過程中,必須作到概括。議論文的寫作要求字數愈少,愈應該概括。所舉事例越多越應該概括。或多句一例,或一句一例,或一句幾例。假如文章比較長,需要舉幾個例子,必須注重各個例子的順序和例子間的過渡及例子后的總結。而概括事實的語言一定要和中心論點相聯系。假如在行文中想不到恰當的例子,你就要寫自己或別人,按照文意,需要什么樣的論據就寫成什么樣的事例。也許有人說這是杜撰例子。我認為總比沒有論據要好得多。這也為嘗不是一個好的方法。盡管我不贊成這么做,但在中考和高考中卻有很多考生這么做了。這只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四、號召末問嘆首先引文概括出論點,然后在道理上正反對比探析,再擺事實進行論證,最后號召性結尾,而且要反問作結。假如不用反詰作結,若用感嘆句結尾也很有力度。假如運用兩個或三個感嘆號,連用兩個或三個問號,問號和感嘆號共用更顯得有力度。有的人認為反問句和感嘆句難寫,其實并不難。凡是陳述句都可以寫成反問句或感嘆句。因為陳述句、反問句、感嘆句,只是形式不同,所表達的意思都是一樣的。須知否定句的反問才表示肯定,而肯定句的反問才是否定。這種寫法恰恰是符合人們常說的寫議論文的一般過程。提出新問題:引論或緒論即“概括出論點”;探析新問題:本論即“道理論正反”和“再舉一二例”;解決新問題:結論即“號召末問嘆”。而就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看,也是俱全的。以上一般為立論文的寫作過程。所謂的立論文,就是從正面提出觀點,加以探析論證。而駁論文則往往樹起靶子,然后擺事實講道理予以批駁。最后依然用號召性結尾。需要說明一點的就是,給材料自己命題的議論文,有的人認為就是讀后感。其實并不然。當然和讀后感是略有相似。還要說明很重要的一點,有很多人不會擬議論文的文題。就在閱讀材料后,概括出論點的時候,議論文的題目就已經擬出來了。我以為擬題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是最好的有三種:論點式,如《男兒當自強》;論題式,如《學和問》;比喻式,如《萬丈高樓平地起》。不管什么樣的文題,必須鮮明,有深度。因為文題就是文章的眼睛。一個好的議論文的題目必然能打動讀者。多少人不都堅信“讀報看題,讀書看皮“的原則嗎?這就更能說明題目的重要性了。下面有這樣一則材料:萬人馬拉松比賽,金牌只有一塊,可另外9999人為什么還參加呢?有人命題:《重在參和》;有人擬題《輝煌不舍執著》;也有人寫下:《愛拼才會贏》。通過比較可知,最好的是最后一個??傊?,文無定法。一旦把握規律,入格易,破格更易。文章是寫出來的,更是改出來的。寫和改的前提是要勇于寫。要想寫出好文章,還必須多讀。讀寫結合,學以致用??寺W形式,獨特才創新。事實證實只有能在觀點、結構創新的文章,才能在中考、高考中得高分。
篇4
由我們吉老師擔任裁判,吉老師宣布:
“辯論賽正式開始啦!
正方:買菜用菜籃子好!
反方:買菜用塑料袋好!”
我們這些小辯手們馬上聚集在一起,商量對策。
我想了很多:
1 她們如果買魚、肉就不方便,還不得用塑料袋先裝起來,而面粉就更不行了。
2 有些人已經有環保的意識,把發明創造瞄準了塑料袋,用塑料袋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成果,比如買菜后多下來的塑料袋,做成抽拉式的盒裝塑料袋,二次使用,既環保又節約。
辯手開始發言了!
正方:菜籃子比較環保,每次裝完后可以再裝,沒有浪費,比較省錢。
反方:塑料袋也可以環保啊,比如說,可以對現有的塑料袋進行發明改進,還有人靠出塑料袋的主意得獎呢!我認為塑料袋好,因為買菜比較方便,你可以兩手空空去菜市場,然后買完后拎回家,換成菜籃子的話,是大個,而且拎菜籃子走來走去,很容易撞到人。
正方:現在菜籃子比塑料袋環保,因為大多數塑料袋,焚燒后會有毒氣,更何況還有人會亂扔塑料袋,塑料袋是不容易分解的,埋在泥土里,一百年不變,污染太大,太不愛護環境了!
這時我忽然想到,我們這次辯論的是買菜,而菜是帶回家的,所以不存在扔到大街上不環保這種情況,因為如果真要扔的話,總不至于把菜先拿出來,單獨將塑料袋亂扔吧!
......
反方:現在塑料袋買菜的已經是很普遍了,而用菜籃子的可是了了可數!
反方:如果你菜籃子尺寸太大,去菜市場就變得很不方便。
這時吉老師提醒我們,有點偏題了!
正方:菜籃子需要改革,就像包有那么多的品種,菜籃子也可以折疊,很方便很時尚,這樣就會被大家認可,時間一長,也會很普遍。不久的將來,菜市場買菜就都挎著菜籃子啦!
反方:塑料袋的技術也在變化,以后的塑料袋也會既新穎又環保!以后人們會越來越環保了!
最后大家開始總結:
正方:時尚性、環保性,及一些我們沒有想到的地方
反方:塑料袋,普遍、方便、實用性等
篇5
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意思就是大量的讀書,這樣動手寫作的時候就好像有神在幫助一樣,思涌如泉。寫英語論文也是一樣,要有效地提高英語水乎,必須作大量的閱讀。廣泛的閱讀可使留學生開拓視野,豐富知識,增加語感,為寫作提供必要的語言材料。作文和閱讀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有些詞語和句型,留學生只是似曾相識,通過作文能促使留學生把這些東西運用得更熟練,表達得更準確。反過來,這也會有效地提高留學生的聞讀理解能力。
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特別要注意精讀一些內容接近現實生活,接近中留學生生活實際的例文。這些文章應該篇幅短小,文字淺顯,語言規范。由于目前中學課本內容安排的限制,很多留學生想在生活中表達的東西在課本中卻無法找到。
我們在課堂上,教師講解課文。船也都著重語法,而極少分析篇章結構,正是由于以上原因。閱讀一些啟發性強,能觸類旁通,有助于寫作的例文自然是很有必要的。至于一些離現實生活較遠,句子復雜,含意深奧的文章,則不必在上面多花時間。
首先,要寫好英語論文,需要豐富的詞匯量。詞匯是語言最基本的成分。如果不掌握一定數量的詞語,就無法寫出好文章。要寫好文章,就必須善于從眾多的詞語中選擇和運用最恰當的詞語。所以擴大和豐富自己的詞匯量易鋸商寫作能力的基礎。
其次,需要加強背誦??戳撕梦恼?,不單是理解就夠了,還應該在理解的基礎上多多背誦,才能達到融會貫通、據為已有的效果。英語宜多誦多背,把一些句型、短語,一些文章的片段或全篇,背得滾瓜爛熟,讓這些材料在你的腦袋里扎根,當你要用的時根,它們使會自然而然地冒出來。背誦可以培養正確使用語言的習倔,增強語感,這樣就可以避免生搬硬套地寫一些中國式的英文。加強背誦能變難為易,變費力為省力,能有效地幫助留學生提高寫作能力?,F在背誦和熟記一些語言材料,對中留學生來說將會受用無窮。
然后要注意收錄材料。在大量閱讀中,要注意收集寫作中經常要用到的各種材料。發現有可以汲取的內容,有可以豐富自己表達手段的詞語、句子和語段等,都應該隨手記錄,并整理分類。手頭有了較多的材料后,可以經常翻翻讀讀,并隨時作新的補充。
篇6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問題;解決方法
一、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習理念落實不講究實效
新課標中的學習理念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教師運用時自主缺乏,合作浮華初中語文論文,探究虛假,致使教學效果不佳。
(二)教學中學生的獨特體驗和多元解讀得不到有效評價和指導
新課標要求: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多元解讀。但當學生的多元解讀、獨特體驗出現時,教師對學生的獨特體驗和多元解讀不能進行合理的評價和有效指導,缺少教學機智和智慧。
(三)新課改的基本理念得不到有效落實
新課改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讓全體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我們的課堂上學生的參與面不夠,回答的人次多,發言的學生少,相當一部分學生不在狀態,教師不督促,不引導,視若無睹。
(四)對“三維目標”的理解有偏差
目標是“三維”的,但有核心、有重點,這個核心、重點就是知識與能力。否則學科設立將失去意義。
(五)解決方法
1.盡快地把新課改的理念和新課標的要求轉化為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去。
2.研讀要聯系實際,要和本地、本校、本人的實際聯系。特別要重視研究本地有資源使用、本校有條件利用、本人有能力運用的部分;能支持、幫助、改進當前課堂教學的部分,有利于提高教學成績,有利學生發展的部分。
二、作文教學存在問題
(一)漠視學生基本的思維訓練,缺乏對想像力、思維敏銳性的培養。
(二)隨意性大,體現為作文命題的隨意,指導的隨意,評改的隨意。
(三)批改方式單一,效益低。
(四)生活積累意識欠缺初中語文論文,對生活只是照相式的觀察,不重視引導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和引導學生進行審美的觀察,割斷了語文與生活的鏈條。
(五)解決方法
我們的老師應正確把握作文教學。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新課程強調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為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創造了條件。作文教學的重點應放在材料、立意、情感和語言四個方面。要指導學生學會感悟生活,引導學生進行審美的觀察,在生活中去積累、篩選寫作的材料。作文教學要對學生進行基本的思維訓練,教給學生思維的基本方法,如:想象和聯想、發散思維、逆向思維、比較思維、整合思維、抽象思維等,提高學生的立意和謀篇布局的能力。要鼓勵學生在作文中抒發真情實感。
三、學生個性化閱讀沒有占到應有的地位
(一)新課程標準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薄伴喿x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遍喿x是最富有個性化的學習行為之一,讀者的個性心理不同,其閱讀感受和欣賞體驗也必然不同?!坝幸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的作品由不同的人解讀,可以有截然不同的感悟。對中學生來說,閱讀的作用尤顯重要。但是,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學生的閱讀變成了純功利性的閱讀,它以終極的意義解讀為目標,以傳授知識、應付考試為軸心,追求現成、確定的知識。不少教師死守教條,照搬照抄《教學參考書》上的說法,不敢越雷池半步。語文閱讀教學過分強調共性,扼殺了學生的個性,使學生成為一個張開口袋等待灌注知識的回收站。
(二)解決方法
細心傾聽,延時評價,激勵學生閱讀的創新精神。古人云:“學貴有疑?!薄靶∫蓜t小進,大疑則大進?!彼伎嫉暮诵氖莿撔?。《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要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為此,教師不應以絕對權威的角色主宰課堂的局面,而應摒棄“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方式,真誠地成為學生閱讀活動中的合作伙伴,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閱讀氛圍初中語文論文,要學會傾聽,激勵學生勇于表現自我,大膽創新,大膽張揚自我的個性,發表自己的見解。對學生發表的見解,應給予延時性的評價,因為這種評價方式既可為學生準確理解文本內容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又可給那些異彩紛呈的答案預留更為廣闊的空間。
四、課堂提問主體固定,忽視“學困生”
(一)經常聽學生抱怨“老師從來不叫我,總叫喜g的那幾個學生回答問題”。從這些抱怨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的不滿和挫折感。僅提問幾個成績好的學生的教師給了班級大多數成員一個消極的反應――我學習不好,老師不喜歡我,也不會關注我。久而久之,這些學生對學習越來越沒興趣,在課堂上開小差,從而導致集體斗志的喪失。還有很多教師對“學業不良”的學生表現出強烈的偏見。例如,教師等待他們回答花的時間短,沒有給他們提供反饋,很少注意他們。但是,當某個學生開小差了,教師冷不丁地提起來讓其回答某個問題,即提懲罰性問題。這樣不利于教師的教學,不利于學生的學習,而且還很容易使師生關系僵化。
篇7
一、解放思想——走出作文批改的困境
教師的作文批改充其量只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手段,而學生能夠自主作文并具備自我修改、完善作文的能力,才是作文教學(包括批改環節)的目的。葉圣陶先生的話值得深思:“著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么改讓學生自己去考慮去決定,學生不就處于主動地位了嗎?養成了自己改的能力,這是終身受用的?!币虼?,語文教師要破除凡學生作文必須全批全改、精批細改的模糊認識,應結合自身教學素養及班情、學情,在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上下功夫,闖出自己的作文批改之路來。同時要學習、借鑒他人作文批改的研究成果,并運用于自身工作實踐進行消化、吸收,是當務之急。
二、自我批改——終身受用的本領
學生既是寫作的主體,也是批改作文的主體。養成自己改的能力,這是終身受用的。根據語文課程改革的精神,作文訓練不僅是培養一種技能,更關鍵的這是人生的基本需求,是追求人生價值高層次的需求。學會批改自己的文章,自然也就成了實現這種高層次需求的保證。因此我們要把學生自改作文看成是作文教學對學生進行全程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生的自我修改,是一個重新認識、重新發現、重新創造的過程,是作者基于對包括題目、讀者和目的等方面的“修辭環境”的清醒體認,運用批判性思維對內容和形式重新認識、發現和創造,還包括對文體、樣式以及遣詞造句的熟練把握。我們理應把作文批改的權利下放給學生,確立學生批改作文的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參與批改的實踐機會,充分發揮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一旦有了明確的目的,承擔起應負的責任,那種在平時作文訓練中草率應付,不認真寫,不認真改,對老師的批改意見不作仔細思考,只是一看分數了事的不良現象,也會得到應有的遏制。
三、學會批改——培養能力的階梯
把批改作文的任務交給學生,但如果學生沒有掌握相應的方法和策略,不具備批改的能力,主體作用也不可能得以真正的實現。要想使學生自主批改作文,就必須進行批改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批改作文。
1、要讓學生養成批改作文的習慣
葉圣陶先生曾指出:“務令學生養成自己檢查修改已成之篇,此習慣必須養成?!焙玫牧晳T養成絕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長期堅持不懈地堅持。作文“寫完了,從頭到尾看一邊,馬上自己審核,自己修訂,這是一種好習慣。寫完了,站在讀者的地位把自己的作文念一遍,看它是不是念起來上口,聽起來順耳,這樣做是從群眾觀點審核自己的作文,也是一種好習慣,這些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不盡。事實上,凡是工作認真負責的人,文章寫得比較好的人,大都有這樣的好習慣。
2、要把批改的方法和要求給學生講清楚
作文完成后,先作總體回顧,看立意是否得到理想的表達,布局是否得體適宜,材料取舍是否妥帖得當等,如果有全局性的毛病,就要重新寫作,大修大改。接下來進行局部推敲,主要是表達技巧方面的反顧和敲定。要培養學生“咬文嚼字”的習慣和能力,盡量作到遣詞造句準確得當,表達方式、修辭方法自然和諧,對不準確的多余的字、詞、句、段能夠進行刪、改、調、換等修改。必要的時候,還要學生舍得“割愛”,也就是把自己喜愛的、然而用在作文中卻多余的或者不準確的材料、句子、詞語毫不吝惜的刪除掉。學生如果能夠把這些方法熟練的運用于自己的作文,上交給老師的就不會是草率而成的“半成品”了。
3.盡可能多為學生提供參與作文批改的實踐活動
篇8
關鍵詞: 議論文寫作 素材 時代感 課外摘抄 有序訓練
一、高考作文的時代性特點
高考作文始終是高考語文試卷中的重中之重,縱觀高考作文,時代感是它的顯著特點。作為體現國家意志的人才選拔性考試,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高考作文題的價值性就體現在這一點上?!拔恼潞蠟闀r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高考作文題,應該是一個個反映時代特點的鏡子,從這面鏡子里,照出了時代世相。也可以說,高考作文反映一種引導當代青年關注時事、社會、民生的新導向。
以福建高考作文為例,從2008年的情景作文“果汁、咖啡、礦泉水三種飲料的選擇”到2009年的半命題作文“這也是一種?搖 ?搖?搖?搖”,再到2010“作家格林兄弟的故事”,每一年的題目總能讓人找到與當時社會熱點的聯系。提高學生對社會熱點的分析能力,讓學生學會分析材料現象背后的原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繼承傳統道德中那些美好的部分,凸顯傳統文化的軟實力。這,也是新時代高考高分作文寫作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能力。
二、高中學生積累的現狀
作文在語文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作文教學算是語文教師教學中最頭疼的事。怎樣有效提高作文教學效率,是整個語文教學體系中至關重要,又最不容易找到答案的課題。時間緊,任務重,語文學科在各學科中處在艱難的狹小空間。作文,更是橫亙在學生心間的一個坎,渴望作文得高分,又不想花太多時間在積累和閱讀上,這是絕大多數高中學生的共同心理。積累貧乏,語言干澀,內容單薄是高中生作文中的共病。在學生的議論文中,作為事實論據,出現頻率較高的事例有:司馬遷寫《史記》,韓信忍胯下之恥,蘇武牧羊……近年來“感動中國”的人物,如叢飛、邰麗華等。這些素材用得太多太濫,學生寫起來到處貼標簽,生搬硬套,沒有靈感。那么,怎樣使議論文論據豐富而多樣呢?怎樣讓學生對素材積累感興趣?這是我面臨的困惑。
三、激發興趣,開展必要有序的摘抄訓練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的培養應是有機結合的。古人曰:“勞于讀書,逸于作文。”大量的閱讀訓練是提高寫作水平的前提?!白x書摘抄”,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文章、積累資料、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也是寫作素材積累的主要來源,更是快速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制勝法寶。
(一)準備階段:拓寬生活和知識面,培養學生關注現實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當積極主動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利用課前三分鐘時間,讓學生朗讀品味經典文段,如柴靜的《看見》、白巖松的《痛并快樂著》中的片段,同時向學生推薦幾臺評論性強的電視節目,如遼寧衛視的《老梁說天下》、江西衛視的《雜志天下》和中央電視臺的勵志節目《開講啦》等。這些節目有的以獨到的見解談論歷史秘辛社會和文化漫游;有的通過主持人閱讀雜志的方式,傳播具有流行意義的訊息;有的邀請演講嘉賓,分享對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等。這些節目都富有鮮活的時代感和感染力,當學生在枯燥的生活中關注這些有時代訊息的內容時,不僅能看到濃縮的現實百相,更多面地了解世界,開闊視野,更能在評論中融入思考和辨析。為了讓學生更有投入感,還開展了“讀書經驗交流會”“熱點專題”等活動。
(二)實施階段:讀書摘抄的設計和要求是定題、定量、定形式。
社會每個階段都有它的熱點,這些熱點在報紙新聞中并不少見,也泛如煙海。怎樣指導學生有序摘抄呢?每周末,我對摘錄的內容和形式都做統一的要求,由老師提供一個周熱點事件,先讓學生通過讀報或上網閱讀相關內容,用簡潔的語句概括該熱點事件,并寫上針對該事件的評論。要求:摘文的總思路是先敘后議;在評論過程中,要分出不同的角度或觀點;學生要對所摘抄的主題做進一步的補充和拓展,尋求和主題相似的或相反的事件一個,也可以是相關的名言(或警句、格言、俗語、成語)若干句。
例如:熱點事件概述:中國式過馬路,是網友對部分中國人集體闖紅燈現象的一種調侃,即“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
評論1:在路口湊夠一撥就闖紅燈的,主要是從眾心理。反正法不責眾,只要有人帶頭,就不怕。絕大多數中國人心里覺得別人都走了,自己再等就傻了,每個人抱著這樣的想法就造成了紅綠燈虛設的情景。
評論2:是對“規則”的集體漠視。在生活中很常見,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缺乏公共生活的“規則意識”,另一方面,是現實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守規矩的人往往吃虧,不守規矩的人反而獲利。守規矩不是“聰明”的做法。
同題名言:
1.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須按照一定的規矩秩序各就各――萊蒙特
2.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管子?版法》
學生在摘抄中了解了發生在當下的熱點事件,養成了在生活中關注時事,尤其是關注社會熱點、文化事件的習慣,為議論文寫作積累了鮮活的材料。他們在摘抄中,鍛煉了書面表達能力,錘煉了思想,逐步加深了對生活的理解,為下筆時文思泉涌,意到筆隨,提高寫作水平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三)總結階段:讀書摘抄內容的整理。
“能圍繞所選擇的目標加強語文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注重梳理。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補短,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式?!边@是高中語文新課程的要求。
為了讓學生時時更新素材庫。在一個階段之后,教師還要教給學生歸類整理的方法,這樣方便今后的查閱和運用。我們通常可以按照“素材內容”分類。
1.社會萬象篇:中國式過馬路、美素麗兒奶粉事件、孝心入法、大媽搶黃金。
2.人物美丑篇:復旦大學投毒案、韓亞乘務人員的人性之美、林書豪一戰成名。
3.醒世警言篇:2012年清華大學畢業典禮校長致詞、奧巴馬的就職演講。
這些大類里還可以按“素材主題”分類,例如:“人生”、“美德”、“文化”等。
指導學生積累素材,并分門別類地整理素材庫,使素材類別豐富,內容充實,成為一座寫作中受益無窮的寶庫。
四、讓摘抄融入作文
好的議論文是有現實意義的,是針對當時社會中的現實提出自己的見解、主張。材料是文章的關鍵。離開了材料,再才華橫溢的人也難以寫出美文佳作。材料的質量決定作文的質量。一道作文題,合適的立意就那么幾個,能夠在材料的運用上技高一籌,無疑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在一次半期考試中,學生在議論文《人生如樹》一文中,其中有這樣的一段表達:
人生如樹,即使經歷風雨雷電的摧殘,即使遍體鱗傷,也不會放棄自己成才的夢想。有夢想的人,能堅信自己的信念,任何困難也嚇不倒他。二十三歲的林書豪從小就懷著籃球夢,進NBA后,他只能充當“板凳球員”,曾因遭球隊三次淘汰三次召回而被嘲笑。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夢想,還是每天超乎常人地刻苦訓練,如今他終于實現自己夢想。
林書豪的成功背后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其中不能忽視的一點是,無論在怎樣的境遇中,他始終懷揣著夢想。正是因為他對夢想執著地追逐,所以即使在殘酷的現實中屢屢碰壁,他也能繼續忍受??梢姡赂业刈非髩粝氲娜司鸵欢塬@得成功,擁有夢想是一個人成功的保證。一位哲人說過,夢想不拋棄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人生就會沐浴在夢想的光輝之中。
該議論段能緊扣論點,運用摘抄的內容作為支撐觀點的論據,典型、新鮮和有時代感。議論文的論據,如果能選取那些緊貼時代脈搏的,代表當下人們共同審美取向的材料,并且能挖掘材料深層次的意義,文章就一般更容易被評卷老師所鐘愛。
古人云:“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作文水平的提高非一朝一夕即可成功,而重在日積月累,不斷錘煉。只有量的積累,才能在寫作或作文考試時文思泉涌,作文產生質的飛躍,正所謂“心中有丘壑,妙筆點染之”。
參考文獻:
篇9
一、什么是微格作文教學
所謂微格作文教學,就是將寫作學的知識系統分解為若干個有機的部分,一個部分一個部分地進行分解教學的方法。如:從體裁上分,中學生可以重點分成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三大塊,即三個“微格”。從表達方式上可以分為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等四個“微格”,其它方面依此類推。
二、中學作文教學微格訓練網絡(一級)
根據教學大綱有關聽、說、讀、寫的規定和要求,我大體上將作文微格訓練分為兩大系列,即口頭作文訓練系列、書面作文訓練系列。如下表:
(一)中學口頭作文微格訓練系列(一級)─────┬────────────────────────────命題方式│教師命題學生命題題庫選題─────┼────────────────────────────訓練形式│看圖說話、聯詞說話、自我介紹、口述見聞、課文復述、講
│故事、講演、辯論、口述作文構思、口頭作文─────┼────────────────────────────評改形式│作者自評、同學互評、教師點評─────┴────────────────────────────
訓練層次及目標─────┬────────────┬───────────────目標│初中│高中層次││─────┼────────────┼───────────────
│初一:讀標準音,說普通話│高一:能按自擬提綱,用普通話
│初二:聽人說活能正確理解│有條理地敘述事件。
│意思。│
│初三:聽一般報告,能簡述│高二:培養辯論能力,觀點正確A初級│內容、歸納要點,參加討論│,思路清楚,論據較充分。
│能聽出不同意見的分歧所在│高三:做有準備的演講。
│。│───┼────────────┼───────────────
│初一:能注意聽別人說話,│高一:能較完整地表達自已的思想
│聽懂意思,回答問題│,說明事物,闡述觀點。B中級│清楚、準確。│高二:能較有力地進行辯論,觀點
│初二:說話意思清楚,用語│鮮明,論據充分,有較強的說服力
│恰當。│。
│初三:能作簡短的即席發言│高三:可作即席演講、
│,有中心,有條理,│
│態度自然。│
││───┼────────────┼───────────────
│初一:能較完備地介紹各種│高一:稍事準備,即可作即席演講。
│內容、簡單的讀物、│高二:能較熟練地運用議論文知識
│見聞。│,準確有力地進行辯論。
│初二:能借助資料做口頭作│高三:可作即席發言、演講、辯論
│文。│、說明,口頭作文。
│初三:討論問題,能正確地│C高級│發表自己的觀點,有一定說│
│服力,條理清楚。│
──┴────────────┴───────────────
(二)中學書面作文微格訓練系列(一級)書[1]作文過程微格訓練系統:審題構思行文修改面│[2]觀察——分析——表達微格訓練系統:意化雛形化物化作│材料:收集材料、選擇材料、使用材料文││主題:主題提煉;怎樣確定主題微││表達: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說明格│[3]分格訓練系統│結構:層次、段落、過渡、照應、開頭、訓││結尾練││語言:規范(信達雅)體││修改:主題、材料、結構、語言、修辭系│文風:文風的要素、對文風的要求(一級)│[4]文體微格訓練系統:記敘文(簡單記敘、復雜記敘)、議論
│文、說明文、應用文。
│[5]綜合微格訓練系統:即上述四種訓練系統,根據需要有機分
│解綜合。
三、有關微格訓練網絡的說明
(一)微格作文訓練網絡的科學性。
客觀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微格作文訓練網絡必須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反映作文訓練的客觀性?,F在這個初步構建的訓練網絡,基本包容了三個已經實踐驗證了的組成部分:寫作學基本理論,中學作文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層次和要求,近百年來根據實踐總結出的作文訓練體系和方法。如微格作文訓練體系基本包括了寫作學基礎理論的思維學、心理學、語言學、文學及寫作的本質、過程、規律、技巧等等科學規律??梢?,微格作文訓練體系不是作者主觀臆斷、憑空杜撰出來的,而是以科學理論為指導、為依據的,微格訓練體系其內容、目標、訓練層次則完全依據國家教委頒布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的規定而制定的??梢哉f,微格訓練網絡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的作文訓練體系。
(二)微格作文訓練網絡的特點
(1)強化了寫作學基礎理論的系統性和透析性。多年來,由于教材編寫體制、中學生年齡、心理、知識層次、教學目標、課程設置等各種因素的制約,中學作文訓練不強調寫作理論的系統性傳授,寫作知識只在高中部分散布在課文或知識短文中。初中部分有一套《作文·漢語》,這套書適合學生自讀,感性現象描述較多,理論透析較弱,而中學生又似乎不大適合系統地講授寫作學的“純理論”,微格訓練體系恰好彌補了以往中學作文訓練中缺乏理論指導的不足。它由于化系統為局部,將寫作基本理論分解成若干個“格”,老師在訓練時就可以將這一個“格”的有關理論系統,透徹地傳授給學生,既可不講成“純理論”寫作課,增加學生負擔和困難,又可有計劃有步驟地將寫作理論透析給了學生。這樣三年下來,“格格”相連,就聯格成面,最后完成了一個理論系統網絡工程。使學生不再是“盲人騎瞎馬”的摸,而是在系統寫作理論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的實踐。
(2)符合人類認知規律,適合中學生作文特點。人類認識客觀規律總有個由局部到全局、由低級到高級、由感性到理性的循環往復的認知過程。中學生對作文規律的體會和認識也有這個特點。由于他們自身的年齡、生活閱歷、知識水平、認識水平、寫作經驗及現行中學教育體制諸方面因素的限制,使他們很難系統地鉆研和把握寫作的各種規律。微格作文教學可以使學生在相對獨立的一個個“格”里體會和認識寫作的相應的規律,經過系統的訓練,可以使他們由淺到深,從個別到一般,從感性到理性地形成認知過程,并進而把握。
篇10
關鍵詞:議論文;符合文體要求;思路清楚;粘連有法
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發現學生寫的議論文存在的問題比較多,主要表現是:1.議論文結構不合體。有很大一部分同學在開頭提出論點,之后就把論點擱置在一邊,中間只寫一個或幾個論據,重在敘事而不會結合論點分析講道理,更沒有分論點。2.思路混亂。有些作文開頭提出的議論文論點是“干什么事都貴在堅持”,按邏輯思路,接下來的論證應主要圍繞“為什么貴在堅持”來展開,但是有的學生卻重點在寫“堅持是什么”或者“怎樣堅持”,讓人感到別扭。3.論點和論據之間缺乏必要的粘連,即通常所說的有述無論,有據無析。
一、要符合議論文的文體要求
議論文,擺事實,講道理,當然要遵循一定的思維規律;這種思維規律反映在文章的外部形態上,就是具有一定體式的文章的結構。那么怎樣寫議論文才能算得上符合議論文的體式呢?
一是根據議論問題的一般邏輯思維模式,應當是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三大塊構成?!疤岢鰡栴}”即在議論文開頭一般要鮮明地擺出中心論點,“分析問題”即在文章的中間要圍繞中心論點展開分析論證,“解決問題”即在文章的結尾部分或者得出綜合性結論,或者提出前瞻性希望等。這一點,眾所周知,不贅述。
二是分析問題即本論部分,要按一定的向度分層展開論述。所謂“向度”即論述展開的方向。這個“向度”有四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結果如何。
二、思路清楚
議論文是論述問題的,當然要有一定的思路,即議論文各部分之間要有必然的內在聯系。我們知道,議論文是論證問題的,你在提出議論文論點后,就要擺事實,講道理,讓你提出的論點令人信服地確立起來。因此,中心論點和各分論點之間就應當是因果聯系,即中心論點是“果”,分論點是“因”。這個因果聯系就是議論文的思路之“格”。
作為一個高中生寫的議論文,最起碼要做到在中心論點和各分論點之間,論點和論據之間要有一定的因果聯系。同樣,分論點和議論文的論據之間,也應當是因果聯系。如在“持之以恒是一種職責,使平凡變得偉大”這個分論點后面,就可這樣展開論述:“科研工作人員的持之以恒,使社會飛速發展;人民教師的持之以恒,使桃李滿天下;白衣天使的持之以恒,使病魔為之屈服?!?/p>
三、粘連有法
我們都知道,議論文的論據包括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兩種,而最受我們同學青睞的莫過于事實論據。為什么?事例用得好,會直接幫助立意的深刻;事例表達得好,也能體現語言的優美;還可以湊字數。
那么,當我們根據文章的觀點選擇好了那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后,到底應該怎樣處理使之與觀點契合為文章增色呢?筆者認為應該分以下三步走:
1.注意論據的選擇,弄清組織論據時要敘述些什么
有些論據中本身折射出來的人生哲理是多樣的,在組織論據時就要弄清楚我們要通過這些論據證明什么。如有這樣一則論據:
黃美廉從小就患上了腦性麻痹癥:肢體失去平衡,手足時常亂動,口里也會經常念叨著模糊不清的詞語,模樣十分怪異。醫生判定她活不過6歲。在常人看來,她已失去了語言表達能力與正常的生活條件,更別談什么幸福;但她卻堅強地活了下來,而且靠頑強的意志和毅力,考上了美國著名的加州大學,并獲得了藝術博士學位。在一次講演會上,一位學生貿然地這樣提問:“黃博士,你從小就長成這個樣子,請問你怎么看你自己?”黃美廉卻沒有半點不高興,她十分坦然地在黑板上寫下了這么幾行字:1.我好可愛;2.我的腿很長、很美;3.爸爸媽媽那么愛我;4.我會畫畫,我會寫稿;5.我有一只可愛的貓。
黃美廉的故事深深地感染了我們,我們從她身上讀出了樂觀、堅強、自我認識、真正的美等。很顯然,我們若想分別證明以上四個論點,論據的組織是不同的。
如要論證“真正的美”,我們不僅要著重點敘述黃美廉在常人眼中怪異的樣子,更要描述她的內心是多么的健康,多么的堅強,多么的美。
如要論證“樂觀”,我們要著重敘述她糟糕的身體狀態與艱難的生活狀況,更要敘述她的笑,她陽光的話語,她積極的心態。
如要論證“堅強”和“自我認知”,論據的組織又會各有側重,所以,巧妙粘連論據與論點的第一步就是精心選擇論據,在此基礎上尋找論據與論點之間的共同要素,在敘述論據時就只涉及這些要素的內容,而不要枝蔓橫生,這也就是弄清寫論據時要敘述些什么。
2.論據敘述完畢后,我們要弄清接下來分析些什么
論據敘述完畢后,不能直接生硬地在其后貼上論點,或者論點列舉完畢,不能直接貼上論據。這中間還有極其重要的一環,就是圍繞論據進行必要的分析。
3.分析完論據后,進行歸納總結,使論據與論點相吻合
論據的敘述給我們提供了素材,論據的分析給我們指出了論據與論點的共同點,我們還需要對這論據和分析進行歸納總結,把論據由事實上升為理論,這總結歸納才是真正的講道理。有同學在《論勤奮》一文中這樣寫道:
愛迪生為了研究出理想的白熾燈絲,進行了上千次的實驗,幾乎所有的金屬都被他試驗過了,正是憑著這種勤奮刻苦的精神,他取得了研制白熾燈的成功,成為世人仰慕的發明大王;李時珍在35歲時就讀了醫書八萬多種,單是摘錄下的筆記就裝滿了好幾柜子,這些為他后來寫出《本草綱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所謂:“天才出于勤奮”“成功的芽兒都浸滿了勤奮的汗水”,幾乎所有取得突出成就的人都有一部勤奮的歷史,絕少有靠投機取巧取勝的。
這一段基本上就是按照我們所說的先敘述再分析,最后總結的做法最終將材料與觀點粘連在一起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