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敏治療范文
時間:2023-03-15 13:43: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脫敏治療,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脫敏治療”何以脫敏
脫敏治療使用的制劑最早在1911年由國外專家用以治療“花粉癥”,即過敏性鼻炎開始應用。此后用于治療吸入過敏原如螨蟲等引起的過敏性疾病。
“脫敏治療”是利用機體對某些反復接觸的物質能產生耐受性的原理,讓患者反復接觸導致他過敏的該種物質,逐步使機體對這種抗原產生適應性,直到對這種過敏原完全適應。久而久之,達到脫敏的目的,即當這種過敏原再進入時機體也不會對它出現過敏反應。一般脫敏治療的過程:首先,由醫生幫助患者確認是何種過敏原導致機體過敏,然后將這種過敏的抗原制劑植入體內,先小劑量,短時間,然后在反復多次觀察患者沒有任何不適反應后逐漸增加劑量,時間也逐漸拉長,最后達到有效且機體能耐受的劑量,維持治療2~3年。一般總的療程根據WHO要求達到2~3年,如果能堅持5年效果更好。
脫敏療法如何實施
脫敏治療的近期目標是減少能引起過敏反應的癥狀,使臨床癥狀減輕、發作時間縮短、用藥量減少,長期目標是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增強抵抗力,預防氣道炎癥和氣道高反應性。
實施“脫敏療法”,要求患兒的過敏原相對較單一。目前國內外已制成的脫敏制劑有花粉、螨蟲、霉菌和蟑螂四種。相對而言,螨蟲的脫敏治療應用最多,效果也比較好,且對于其他同時存在的幾種過敏原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皮下注射是傳統的脫敏治療方法,新的方法也有通過舌下含服、鼻滴、透皮等給藥途徑。脫敏制劑有聚合過敏原或修飾過敏原(類過敏原)、過敏原腸溶微膠囊、脂質體包裹過敏原、過敏原免疫復合物、重組過敏原多肽片段等,近期也有重大進展,新型脫敏治療經舌下含服途徑被普遍接受,既無不良反應,又無年齡限制。皮下注射脫敏方法適用于5歲及5歲以上的兒童。
脫敏治療并不排斥與對癥藥物的聯合使用,相反治標藥物的協助對其有互補作用。有確切的資料表明,可使哮喘發作緩解得快,提早停用對癥抗炎藥的時間,而且復發明顯減少。
此外,在脫敏治療的同時通過適當的營養、運動以及免疫調節劑刺激機體產生免疫能力也有利于增強脫敏治療的效果。
脫敏治療的好處
篇2
隨著生態環境的改變以及人類物質生活的豐富,I型超敏反應性疾病日益增多。特異性免疫療法(SIT)是針對病因的一種有效、可靠的治療方法。
本文追蹤觀察4年間,具備SIT適應證而在我院適合采用國產變應原浸液進行脫敏治療的2900余例患者,其有效率為65%左右,遠低于80%左右的有效率,現就影響其治療效果的常見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
脫敏治療方法不夠簡便
目前,我國采用的脫敏治療包括常規脫敏和維持脫敏兩個階段,常規脫敏要求每3天1次皮下注射變應原濃度遞增,劑量遞增,當達到最高治療濃度時,進入維持脫敏階段,即治療量固定,而注射時間逐漸延長。部分患者,特別是兒童患者因懼怕反復注射而在常規脫敏階段就中斷治療,導致免疫治療失敗。
療程長,堅持困難
SIT治療時,無論是通過產生封閉抗體!還是矯正、TH1/TH2失衡狀態,都要經歷免疫應答的全過程,這是一個較為緩慢的過程。有學者認為從免疫治療開始到封閉抗體上升至有效水平約需4個月,我們通過臨床實踐也體會到,常年發病者多數在脫敏治療后的3個月左右才出現癥狀改善,季節性過敏患者甚至需要更長時間,常規治療完成后的維持脫敏,其時間一般為3年,也有主張患者癥狀完全消失后1年中止治療的。如此長的治療時間使許多患者難以堅持而中止治療。針對這種情況,一方面要求醫護人員在治療前要盡量向患者解釋清楚這種療法的原理,爭取患者的理解,從而積極配合治療。另一方面要積極探索改進現有的免疫治療注射方法,在劑型改良的前提下,在短時間內即能達到維持劑量,可以快速脫敏療法。
機體高度敏感,脫敏劑量難以提高
在脫敏治療過程中,常可遇到高度敏感的患者,變應原浸液劑量很難提高,劑量稍高即引起紅、腫、癢等局部反應,甚至誘發鼻炎、哮喘等病情加重。真此類患者需要在原有劑量水平連續注射多次后方能增加劑量。這種同一劑量的反復多次注射常常引起患者的厭煩情緒,當原有病情加重時,還會誤認為脫敏治療無效而喪失繼續治療的信心,中斷治療。針對這種情況,首先要向患者交待脫敏治療中可能出現的情況,使患者心理有所準備,并同時告知患者要及時與主治醫生取得聯系,指導正確用藥,其次應積極探索改良變應原浸液制劑的劑型,如將變應原制劑,制作成類變應原、聚合變應原等,這樣在保留制劑的免疫原性的情況下,降低其變應原性,以減少治療反應。
篇3
【關鍵詞】支氣管哮喘;舌下免疫治療;粉塵螨滴劑
哮喘是常見的兒童變態反應性疾病,其發病率的迅速上升,已引起兒科醫學界廣泛關注。近年來舌下含服特異性免疫治療(SLIT)被認為是安全的治療方法,目前已在歐洲、南亞、中東、南非和我國的香港、臺灣地區廣泛使用[1]。
近年來,我們采用舌下含服粉塵螨滴劑,對46例穩定期輕中度哮喘兒童進行脫敏治療,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門診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84例哮喘患兒,其中男性48例,女性36例,年齡4~10歲。入選病人均符合下列標準:①年齡>4歲;②皮膚點刺實驗結果為屋塵螨及粉塵螨(++)~(+++++)。③穩定期輕中度病人。按隨機原則分成兩組,治療組46例,對照組38例,兩組患者的性別構成比、年齡、病程、病情程度及肺功能檢查指標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變應原皮試方法 采用阿羅格變應原點刺液10種,陽性對照液用組胺,陰性對照液用生理鹽水。
1.3 肺功能測定 應用德國耶格公司Masterscope肺功能儀,專人操作。
1.4 癥狀評分標準 日間癥狀評分:0分無癥狀。1分輕微癥狀:輕微咳喘,明顯活動后胸悶、氣促。2分中度癥狀:除上述癥狀外輕微活動后胸悶、氣促。3分重度癥狀:除上述癥狀外安靜時也胸悶、氣促、喘息。夜間癥狀評分:0分無夜間憋醒現象。1分夜間憋醒1次。2分夜間憋醒2次。3分夜間憋醒3次。
1.5 治療方法 治療組:除常規吸入糖皮質激素,另外舌下含服粉塵螨滴劑1~4號(浙江我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前期1~3周服用劑量遞增:即1~3號每日1次。第一周用1號。第2周用2號。第3周用3號。1、2、3號每周7d劑量依次為1、2、3、4、6、8、10滴,每滴40μl。第4周起進入維持期服用4號,每日一次,每次3滴,每滴40μl,療程1年,失訪6例。對照組:單純常規吸入糖皮質激素,維持1年,失訪2例。
1.6 療效評估及臨床轉歸 參照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2008年《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中哮喘的控制水平分級標準[2],把二組患兒各分成良好控制、部分控制和未控制三個部分。
1.7 統計學處理 應用統計軟件SPSS13.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 表示,兩個組別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比較采用卡方檢驗。
2 結果
2.1 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治療后臨床療效評估比較見表1:
兩組治療后1年進行療效比較分析,通過卡方檢驗(χ2=4.917,P=0.0266)比較兩組的療效,說明治療組和對照組的治療療效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
2.2 日間/夜間癥狀、藥物評分 經過1年治療后,采用配對比較秩和檢驗,治療組日間/夜間癥狀評分、每日藥物評分優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
2.3 肺功能指標評價 經過1年治療后,兩組肺功能測定指標有顯著差異,經t檢驗P
3 討論
受益于吸入糖皮質激素的普遍使用,哮喘得到了較好控制。但單純激素吸入治療只能針對氣道炎癥,不能針對過敏本身,故停藥后容易復發。而脫敏治療的原理是誘導患兒建立對過敏原的免疫耐受,當再次接觸此類變應原時,不再產生過敏或癥狀減輕,兼有病因治療及預防的雙重作用,療效肯定、持久[3]。特異性免疫治療經歷了近1個世紀的基礎和臨床研究,證實了SIT確實是治療變應性鼻炎和哮喘的一種有效治療手段,是唯一可以改變變態反應進程并得到世界衛生組織正式肯定的一種有效治療方法[4]。有國外研究證明經3年SIT后,不僅可以預防新的過敏產生,而且臨床療效可以維持12年甚至更長[5]。近年來,舌下含服由于它的方便安全和有效性,更被醫生和病人接受[6]。國外有研究表明粉塵螨滴劑舌下特異性免疫治療能明顯減少輕中度過敏性哮喘發作次數,減輕其嚴重程度,部分患者甚至可以達到完全無癥狀狀態[7] 。
我們通過1年的臨床對比研究發現,粉塵螨滴劑脫敏治療兒童支氣管哮喘有良好的療效,可以較好地控制或減少哮喘的發作,而且使用方法比較簡便,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Paul C.Potter.Updateonsublingualimmunotherapy.Annals of allergy,Asthma&Immunology,2006,96(2s):22-25.
[2] 中華醫學會哮喘學組. 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氣管哮喘的定義診斷、治療、療效判斷標準及教育和管理方案)[J].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03, 50(26): 132-138.
[3] 劉萍,吳敏,王莉,等.兒童哮喘脫敏治療的療效觀察[J].中國熱帶醫學,2006,7(6):122-125.
[4] 中華醫學會呼吸分會.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1997,20(5):261-267.
[5] Eng PA, Borer-reinhold M, Heijnen IA,et al.twelve-year follow-up after discontinuation of preseasonal grass pollen immunotherapy in childhood[J].allergy,2006,61(2):198-201.
篇4
第一:快速減敏注射該方法是在短時間內就達到維持量,開始治療后,每天注射抗原2~4次,并且抗原的劑量倍增,也就是0.1,0.2,0.4,0.8ml,大約兩天就更換一個濃度,然后在抗原的濃度已經達到了維持量后改為每一兩周注射一次。
第二:常年性減敏注射,選擇常年性減敏注射治療過敏性鼻炎,安全性有保證,一般是不會出現全身反應的,療效持久穩定,但是需要的時間會很長,患者需要堅持治療。
第三:季節前減敏注射這種方法主要是針對季節性過敏性炎癥的,在花粉期前的三個月就開始注射,以在花粉期到來時能夠達到足夠濃度,有效防治過敏性炎癥。在花粉期過后就可以停止注射了。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關鍵詞】 牙本質敏感癥;Gluma脫敏劑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994-02
牙本質敏感癥是常見口腔科疾病,臨床表現主要為患牙接受外界刺激或是咬合而引起的異常疼痛[1],在臨床上有多種治療方法,療效不一。本文對2011年3月至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牙齒感覺過敏癥患者進行Gluma脫敏劑脫敏與75%氟化鈉甘油治療,探討Gluma脫敏劑治療對患者的療效,為治療牙本質過敏癥提供臨床依據,方法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3月至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牙本質敏感癥患者206例,共306顆患牙,所有患牙經過檢查均為后牙咬合面過敏,患牙不包括外傷引起的牙本質暴露及牙齦萎縮導致牙根部分暴露,且頸部無楔狀缺損。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103例,198顆患牙,采用Gluma脫敏劑行脫敏治療;對照組103例,171顆患牙,采用75%氟化鈉甘油治療。
1.2 方法 對于所有患者,首先用75%酒精擦試牙面,吹干牙面。對于觀察組患者,在牙本質涂布少許脫敏劑,30-60s后,吹干牙面,后清水清洗牙面,在同一牙面重復上述治療,1次/d,連續3d。對于對照組患者,在牙面上反復涂擦75%氟化鈉甘油2min,清洗,在同一牙面重復上述治療,1次/d,連續3d。后記錄兩組患者敏感度,作為即刻療效,于1個月后、3個月后復診記錄療效。
1.3 療效標準 治療后,使用冷水及探診刺激牙齒沒有感到不適,達到0級臨床檢查標準,即為治愈;治療后,使用冷水及探診刺激牙齒,癥狀明顯減輕,由2級臨床檢查標準轉變為1級,即為好轉;治療前后,使用冷水及探診刺激牙齒,敏感程度沒有發生改變,即為無效。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檢驗,在P
2 結 果
2.1 兩組各時間段療效比較 治療后,對各個時間段內兩組療效進行比較,即刻療效比較,觀察組有效率為92.92%,對照組有效率為71.92%。兩組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X2=28.9456,P
3 討 論
目前,牙本質敏感癥公認的發病機理為液體動力學說[2],這個學說認為感覺傳導的媒介是牙本質液,外界多種刺激會引發牙本質液的內外方向的快速流動[3],從而牽拉位于牙本質細胞周圍的神經感受器而產生痛覺。因此,若想改善牙本質敏感可通過改變牙本質表面的化學結構或是通透性。戊二醛是Gluma脫敏劑中的有效脫敏成分[4],它通過使得牙本質小管中的蛋白質發生沉淀,將牙本質小管堵塞,降低小管的通透性,改善牙本質過敏。
通過本研究資料,表1可得,在治療后,對兩組即刻療效,一個月后療效以及三個月后療效進行對比,觀察組患者有效率遠高于對照組,且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由此可見,Gluma脫敏劑行脫敏治療對治療牙本質過敏癥有較大療效。
綜上所述,脫敏劑能有效緩解牙本質的敏感癥狀,療效顯著。操作簡單,實用安全,使用方便,值得在臨床治療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宋子元,謝詠梅,許乃同,等.四種方法治療牙本質敏感癥的療效比較[J].北京口腔醫學,2012,20(4):222-224.
[2] 祝旭.Gluma脫敏劑與復合樹脂充填治療重癥牙本質過敏癥的臨床療效觀察[J].口腔醫學,2010,30(2):96-97.
篇6
[關鍵詞] Bifluorid 12;脫敏糊劑;氟化鈉;牙齒過敏癥
[中圖分類號] R7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1(c)-012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Bifluorid 12, herbal desensitizer and sodium fluoride in the treatment of dentin hypersensitivity after periodontal scaling. Methods From June 2013 to June 2015, 239 teeth of 82 patients with dentin hypersensitivity after periodontal scaling of Shanghai Baoshan Hosipital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by random number table. The group A (including 62 teeth of 20 patients) was treated with Bifluorid 12, group B (including 58 teeth of 21 patients) was treated with herbal desensitizer, group C (including 60 teeth of 20 patients) was treated with both Bifluorid 12 and herbal desensitizer and group D (including 59 teeth of 21 patients) was treated with 75% sodium fluoride. The desensitization effects of momentariness, 3 months and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were examined. Results The immediate effects of group A and group C had the better effectiveness compared to group B and group D (P < 0.05). 3 month after treatment, there were no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 A, group B and group C. However, those all had statistical difference with group D(P < 0.05). 6 month after treatment, group B and group C showed the better effectiveness, and group A and group D reduced,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Conclusion All desensitizer are effective in treatment of dentin hypersensitivity. Bifluorid 12 has the best immediate effectiveness, herbal desensitizer can maintain a long time effect of desensitization, but the desensitization effect of the sodium fluoride can not.
[Key words] Bifluorid 12; Herbal desensitizer; Sodium fluoride; Dentin hypersensitivity
牙X對外界的溫度、化學刺激敏感,但其本身并無實質性缺損的癥狀即牙齒過敏癥[1-3]。牙齒過敏癥發病機制目前尚無定論,最普遍的解釋是液體動力學理論[4-5],臨床治療通過如藥物、激光等手段刺激牙神經,產生蛋白變性或形成繼發性牙本質,封堵牙本質小管,避免小管內的液體流動,從而達到緩解牙髓不適的效果[6-8]。本研究使用兩種脫敏藥劑Bifluorid 12和脫敏糊劑,并與傳統脫敏劑氟化鈉作對比,對藥物的即刻效果和遠期效果進行臨床評估。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6月~2015年6月到上海寶山中西醫結合醫院(以下簡稱“我院”)口腔科主述有洗牙后牙本質過敏癥狀的82例患者。年齡30~60歲,平均年齡(41.42±2.26)歲。其中男38例,女44例,病牙共計239顆。同時排除以下情況:①有全冠修復者;②有牙髓炎癥狀者;③近期3個月內進行過脫敏治療者;④不能及時復診者;⑤中重度齲齒或楔狀缺損者;⑥有牙體牙髓聯合病變者;⑦有慢性系統性疾病者,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所有患牙在牙髓電活力測試正常后才能進入實驗過程。本臨床實驗通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主要試劑
Bifluorid 12試劑(voco公司,德國),脫敏糊劑(天福精細化工,四川),75%氟化鈉甘油(上海二醫張江生物材料有限公司)。
1.3 分組及治療方法
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4組,其中A組(Bifluorid 12組)患者21人62顆患牙,B組(脫敏糊劑組)患者20人58顆患牙,C組(聯合應用組)患者21人60顆患牙,D組(對照組)患者20人59顆患牙。四組患者的性別及治療前牙齒敏感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四組患者具有牙本質過敏的牙齒在口腔內分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表2。
各組具體實驗操作方法如下:
A組:牙齒表面去除菌斑,用濕棉球清潔,再用干棉球擦干或氣槍吹干,并用棉卷隔濕;用蘸有Bifluorid 12的小棉球涂布在牙齒過敏處,反復用力涂布摩擦30 s后,將作用處吹干,重復該步驟1~2次。
B組:操作步驟同A組,用蘸有脫敏糊劑的棉球局部涂擦敏感牙面。并叮囑患者回家后將糊劑放入敏感牙區2~3次/d,3 min/次,或作為牙膏早晚刷牙。
C組:先采用A組方法對牙齒進行即刻脫敏,再囑患者回家后以B組方法使用脫敏糊劑。
D組:清洗牙面后隔濕、吹干,用蘸有750 g/L氟化鈉甘油糊劑的小棉球在牙面敏感處反復用力摩擦30 s,將作用處吹干,重復該步驟1~2次。
1.4 敏感度評估方法
在機械、冷風、冷水刺激條件下,測試過敏牙齒在脫敏劑治療前后、3個月、6個月的敏感程度,用疼痛模擬量化表以數值形式定量評價疼痛程度。治療前后檢測和療效評定、操作、記錄均由同一名醫生完成。
方法:①機械刺激。尋找牙齒的敏感區域,用探針刮擦,重復3次,根據患者主述將疼痛分級,記錄。②冷風刺激。尋找牙齒敏感區域,隔濕,離其10 mm處用氣槍吹風,根據患者主述將疼痛分級,記錄。③冷水刺激。先以10℃的水刺激牙齒敏感區域,如患者能耐受,則以0℃的水重復刺激,以患者無法耐受為準,去除刺激。采用石川修二評定標準[9],將牙齒過敏癥分為4度。0度為無明顯不適;1度為對冷刺激和探針刺激輕度不適;2度為對冷刺激和探針刺激明顯不適,但可耐受;3度為冷刺激和探針刺激能誘發患者的牙髓癥狀如放射痛、電擊樣痛,或疼痛持續10 s以上。
1.5 療效評定標準
對82例患者239顆牙齒進行了長達半年的效果追蹤,參照臨床及疼痛評判標尺法評估治療前后牙齒敏感強度差。顯效:治療后患者對刺激過敏癥狀完全消失,治療前后的差值≥2(如:治療前患牙敏感度為2度,治療后為0,則治療前后差值為2,以下類推)。有效:治療后患者對刺激過敏癥狀自我感覺明顯減輕,治療前后差值為1~2。無效:治療后患者對刺激過敏癥狀自我感覺無明顯改善,治療前后差值為0。惡化:患者感覺治療后刺激癥狀加重,差值為負數。有效率(%)=(顯效牙數+有效牙數)/治療的總牙數×100%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方差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各組即刻脫敏效果比較
在即刻脫敏后,各組牙齒的過敏程度均有降低。A組和C組的有效率均明顯高于B組和D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A組和C組之間以及B組和D組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2.2 各組3個月后脫敏效果比較
3個月后牙齒的敏感度測試結果顯示,A、B、C組均維持較高的有效率,且明顯高于D組(P < 0.05)。見表4。
2.3 各組6個月脫敏效果比較
6個月后牙齒的敏感度測試結果顯示,B組、C組有效率明顯高于A組、D組(P < 0.05)。見表5。
3 討論
篇7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1.091
慢性蕁麻疹為臨床中常見慢性過敏性疾病之一, 具有病程長、治療難度大、易反復等特點, 對患者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5]。脫敏治療為臨床中常用治療慢性蕁麻疹方法, 摩拉脫敏儀器為臨床中新型治療慢性蕁麻疹機械輔助治療方法, 具有操作簡便、經濟、安全、療效顯著等優點。慢性蕁麻疹患者病史較長, 在長期疾病折磨下易合并不良心理, 影響患者治療依從性和積極性, 不利于患者長期規律治療, 影響患者臨床療效[6-9]。臨床護理工作在減輕患者不良情緒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次研究在摩拉脫敏儀器治療慢性蕁麻疹患者過程中配合心理干預, 獲得顯著臨床療效,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7月~2016年 7月本院采用摩拉脫敏儀器治療的慢性蕁麻疹患者200例為研究對象, 采用信封分組法將其分為干預組和常規組, 每組100例。患者診斷均符合《慢性蕁麻疹診治指南》[2], 明確診斷為慢性蕁麻疹;經評估后患者均有采用摩拉脫敏儀器治療指征, 無治療禁忌證。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摩拉脫敏儀器規律治療, 治療1次/周, 20~30 min/次, 連續治療8周。常規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措施, 干預組在常規組基礎上采用心理干預, 具體實施方法如下:①采用交談、心理評估量表評估等方法評估患者可能存在不良心理, 結合患者文化程度、興趣愛好、不良情緒狀況擬定心理干預措施, 圍繞提高患者健康知識、減輕不良情緒等方面實施。②告知患者經積極治療和預防可獲得顯著臨床療效, 向患者詳細講解疾病發生、發展過程及采用, 摩拉脫敏儀器治療可能獲得療效和預后, 提高患者治療信心。③采用音樂療法、轉移注意力、移情療法、鼓勵安慰等方法減輕患者不良情緒, 保持積極、樂觀心態。
1. 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焦慮、抑郁情緒評分。焦慮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定 [3];抑郁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定 [4]。②療效評定標準[10]:根據患者治療后癥狀改善及復況評定。顯效:患者瘙癢、紅斑癥狀基本消失, 治療后1個月內未復發;有效:患者瘙癢、紅斑癥狀較前顯著改善, 停止治療后復發;無效:患者瘙癢、紅斑癥狀無明顯改善或加重??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焦慮、抑郁情緒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焦慮、抑郁情緒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干預組焦慮、抑郁情緒評分均低于常規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干預組總有效率95.00%高于常規組的84.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篇8
[關鍵詞] 脫敏牙膏;楔狀缺損;牙本質過敏癥
[中圖分類號] R78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1(a)-0062-02
牙本質過敏癥又稱牙本質敏感癥,是口腔門診常見的一種現象,是指患者的牙齒在受到冷、熱、酸、甜及機械刺激時表現的一種酸痛癥狀。但它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各種牙體疾病共有的特征。引起牙本質過敏癥的原因很多,其中楔狀缺損引起牙本質過敏癥在臨床非常常見,多見于中老年人,主要是不正確的刷牙方式引起。對于牙本質過敏癥的治療目前主要以局部藥物脫敏為主,但操作繁瑣,療效不一。市場上出現的脫敏牙膏,如:舒適達,高露潔等因其使用方便、安全、有效而被越來越多的患者所接受。為探討觀察舒適達和高露潔兩種脫敏牙膏治療牙本質過敏癥的臨床療效,該研究于2012年9月―2012年11月期間通過比較舒適達,高露潔兩種抗敏感牙膏與75%氟化鈉甘油治療牙本質過敏癥的療效,評價脫敏牙膏的臨床應用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因楔狀缺損致牙本質過敏到該院就診的患者83例,共664顆患牙,其中男45例,女38例,年齡38~77歲。治療前均經視診、探診,及溫度測試敏感度相似的牙齒,排除因齲壞、磨損、酸蝕、隱裂、牙外傷、牙根暴露等所致的牙本質過敏。按就診順序,將83例患者分為3組,A組(舒適達)28例,218顆牙齒;B組(高露潔)27例,216顆牙齒;對照組(75%氟化鈉甘油)28例,230顆牙齒。3組在年齡、性別等方面具有可比性。實驗前向3組患者說明治療方案,教會患者正確刷牙方法且要求其能按時復診。
1.2 材料
舒適達速效抗敏牙膏,高露潔專效抗敏牙膏,75%氟化鈉甘油。
1.3 方法
對舒適達和高露潔組進行實驗前的口腔衛生宣教,并教會患者正確的刷牙方法,要求患者刷牙2次/d,3~5 min/次。對照組清潔并隔濕牙面,用氣槍緩緩吹干,用75%氟化鈉甘油小棉球,反復涂擦敏感部位3 min,3 d/次,治療4周。本人負責操作、實驗前后的檢測和療效評定,記錄即刻療效及4周后復查結果。
1.4 評價指標分級和療效標準
用10 ℃的水刺激牙齒敏感部位,配合局部探針檢查,結合患者對刺激的反應,將牙本質過敏癥分為4度:0度,冷刺激及機械刺激無反應;1度,冷刺激或探針刺激輕度不適;2度,冷刺激或探針刺激疼痛明顯,但均為可忍受的疼痛;3度,冷刺激疼痛顯著且持續10 s以上,探針刺激有電擊樣感。顯效:治療前后度數差值≥2;有效:治療前后度數差值為1;無效:治療前后度數差值為0。有效率(%)=(顯效牙數+有效牙數)/治療牙總數×100%[1]。
1.5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0.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
2 結果
3 討論
牙本質過敏的主要原因是暴露的牙本質小管內的液體,在受到如:溫度、化學及機械刺激時流速加快,機械性地撞擊牙髓組織,引起牙髓神經纖維的興奮,而引起痛覺[2]。因此對于牙本質過敏的治療主要是通過封閉牙本質小管,減少小管內液體的流動,降低神經興奮性,進而達到減輕疼痛的目的。臨床常用的局部脫敏藥及新近報道的Nd:YAG激光、微波等儀器治療牙本質過敏都需要醫生嚴格培訓,規范操作,且要求患者頻繁復診,治療成本高而不易被患者接受。因此尋找一種安全、有效、方便、經濟的方法來治療牙本質過敏是十分有必要的。與其它脫敏方法相比脫敏牙膏因其性價比高、操作簡單、在家就可進行等優點,更易被廣大牙齒敏感患者所接受[3]。
在該研究中,舒適達和高露潔抗敏牙膏無論在即刻反應還是4周后對牙本質的脫敏效果都優于75%的氟化鈉甘油,這可能是由于舒適達抗敏牙膏采用的醋酸鍶技術,鍶直接封閉暴露的牙本質小管口,同時形成的深層抗酸屏障能抵御酸性食物的再次侵蝕,所以能快速且持久地緩解牙本質敏感。高露潔專效抗敏牙膏采用先進的Pro-ArginTM技術,其內含的精氨酸和碳酸鈣特殊組合,通過物理反應封填牙本質小管,阻隔刺激傳遞到牙髓神經,從而快速緩解牙齒的疼痛。
舒適達和高露潔抗敏牙膏能有效封閉牙本質小管,防止牙本質過敏。這與司慶宗等[4]通過利用原子力顯微鏡觀察脫敏牙膏體外封閉牙本質小管結果一致。36 h后兩種牙膏封閉牙本質小管面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在該試驗中,脫敏牙膏并不是對所有牙本質敏感患者都有效,隨著時間推移脫敏效果也有所下降,因此研發更有效,更持久的脫敏方法,有待于更多專業人士的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 趙應樓,魏莉,季從容.舒適達抗楔狀缺損致牙本質過敏的療效觀察[J].中華老年口腔醫學雜志,2010,8(5):283.
[2] 歐陽欣,吳恩格.牙本質過敏癥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口腔材料器械雜志, 2005,14(4) : 203.
[3] 盧靜,單兆臣,柏景坪.抗過敏牙膏治療老年人牙本質過敏癥臨床療效比較研究[J].中華老年口腔醫學雜志,2012,10(1):10-13.
篇9
特異性脫敏療法簡稱脫敏治療,又稱為特異性免疫治療或減敏療法。這種特異性脫敏的機制尚未完全清楚[1]。臨床上將脫敏治療分為兩個階段,即:常規脫敏治療和維持脫敏治療。該治療需要2~3年的時間,所以在治療開始前,必須告知患者脫敏治療一旦開始,應堅持下去,不可中斷[2]。在治療期間,護士與患者接觸的時間最長,能夠建立良好的溝通,使患者信任護理人員,對其治療和觀察都有很好的效果,現將特異性脫敏療法的護理操作規范匯報如下。
脫敏治療前的護理
護士做自我介紹,與患者建立良好的溝通,使患者減輕緊張與陌生感。講解脫敏治療的原理、治療意義及預計效果。
詳細詢問患者的病史,特別是用藥史、過敏史、遺傳史,并作好記錄。
詢問患者有無勞累、熬夜、洗熱水澡、喝酒、劇烈運動等。有無感冒、發熱、哮喘等癥狀,是否注射疫苗(特別是狂犬疫苗),近期是否服用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藥物、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等。
告知患者脫敏方法,所脫敏藥物的名稱、濃度,注射的部位、方法及時間。檢查患者是否攜帶西替利嗪滴劑、普米克都寶氣霧劑等抗過敏藥物。
脫敏治療中的護理
藥物的準備:脫敏治療是按循序漸進的方法進行,藥液濃度一般是從稀到濃,瓶簽上的號碼表示稀釋度:號越大,濃度越低;號越小,濃度越高。脫敏藥液配置精細,濃度要求嚴格,稍有疏忽就會導致濃度不精確,達不到患者所需劑量,所以護士必須認真負責,嚴格“三查七對”,配藥時嚴格掌握劑量,用1ml注射器抽吸藥液,保證劑量精確、無空氣,配好的藥液無混濁及沉淀。
正確進行皮下注射:常用注射部位在上臂三角肌下緣略靠前外側,雙側上肢交替進行,也可選擇在腹壁或臀部。注射前先檢查局部皮膚有無紅腫、硬結、潰瘍、損傷及瘢痕,同時避開血管及神經處。因患者脫敏治療時間長,要有計劃的選擇和安排注射部位。皮膚消毒液應待干后再注射,避免產生對針眼的痛覺刺激[3]。進針、拔針速度宜快,抽吸無回血后再注藥,注射角度以30°~45°為宜,進行皮下注射,避免過淺所致局部反應和疼痛;避免過深使藥液吸收加快,引起不良反應。注射速度要慢,以注射1ml藥液大約60秒的速度為宜,同時注意患者的反應[3]。注射完畢用棉簽按壓局部針眼5秒,減輕藥液刺激引起的不適。治療過程認真記錄在脫敏治療單上,操作者簽全名。
心理護理:注射過程中通過與患者談話的方式分散其注意力來減輕疼痛,觀察患者面部表情,詢問患者有無不適感。護士要熟練掌握皮下注射技巧,提高操作水平,動作輕柔敏捷,減輕患者痛苦,盡可能做到無痛注射,減少患者恐懼、抵觸的心理,對長期治療的患者尤其是年齡小的患者,是堅持規律治療的一個重要因素。
脫敏治療后的護理
治療后的觀察:注射完畢必須觀察患者30分鐘,觀察注射局部:紅腫、疼痛、硬結、風團、瘙癢等;觀察全身反應:手足心及全身發熱、瘙癢;鼻塞、鼻癢、流涕、咽干、咳嗽、打噴嚏、眼癢、流淚、結膜充血水腫;腹痛、腹瀉;哮喘、呼吸困難、喉頭水腫、過敏性休克。
做好急救準備:準備好急救藥品及設備,及時應對意外情況的發生,如患者注射部位出現紅腫、瘙癢、風團,可遵醫囑使用西替利嗪滴劑;如患者出現心悸、血壓下降、呼吸困難等異常反應,立即安排患者平臥,并報告醫生,給予吸氧,建立靜脈通路,在注射部位近心端結扎止血帶,并給予1:1000腎上腺素皮下注射,遵醫囑給予各種搶救藥品,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直至脫離危險。將急救過程記錄在脫敏治療單的不良反應一欄內。
健康教育:①心理護理:護士要態度溫柔、語言和藹,使患者信任自己,消除陌生感,樹立堅持治療的信心,嚴格按照時間安排進行脫敏治療。保持樂觀心態,減少緊張、煩躁的心理,學會自我控制情緒。講解堅持治療的必要性,一定要按時注射脫敏藥,如不按照計劃注射藥液,延遲時間超過3周,就要重新調整劑量,增加注射次數,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煩。脫敏治療期間,隨身攜帶抗過敏藥物,以備救急使用。②生活護理:在日常生活中,對于已知的過敏物質應避免接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有規律,居家環境衛生,寢具使用純棉制品,并經常用熱水清洗、陽光暴曬,減少螨蟲[4]。做好個人防護,防止感冒、發熱及哮喘發作;慎重選擇護膚品,不使用氣味太香及含酒精和果酸成分的產品;對皮毛過敏者最好不要飼養寵物,地面最好不鋪地毯。脫敏治療前后應避免劇烈運動,以免誘發疾病,影響治療的正常進行。除此之外,注射后24小時內需自我觀察局部和全身有無不適,并在下次注射前告訴醫護人員,以便確定脫敏藥液是否需要調整劑量。③飲食護理:刺激性食物、不良的飲食習慣可能誘發過敏性疾病的發作,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有:牛奶、黃豆、花生、蛋和魚、核果類、甲殼類、海鮮(如蝦、蟹)、面粉等?,F代食品工業發達,也有一些人因為食品添加劑而過敏[5]。過敏患者要注意飲食營養的均衡,少食用油膩、甜食及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醋等,不飲用具有刺激性的飲料,如濃茶、咖啡、酒、可樂等。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特別是維生素C,可以增強機體免疫能力,預防過敏性疾病的發作。
參考文獻
1 王椿森,李家文,黃,等.皮膚性病免疫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47.
2 郝風玲.特異性脫敏療法治療超敏反應性疾病病人的觀察和護理.護理研究,2008,22(9):2506.
3 朱翠紅,張美喜,王怡.變應性疾病患者門診脫敏治療的護理.中國美容醫學,2011,20(2):183.
篇10
直到有一天,打完胰島素幾分鐘以后,他突然覺得注射部位奇癢無比,隨手抓了幾下,更癢了。再一看,以注射點為中心,已經出了一塊皮疹,而且發紅,樣子和海鮮過敏的皮疹有點像,發癢的感覺也差不多。癢的部位只局限在注射點附近。于是老郭找出了居家必備的抗過敏藥吃了一片,然后趁著藥勁,趕緊睡覺。早晨起來,看看昨天皮疹的地方還有點紅,但是基本消退了。
“難道是胰島素過敏了?”老郭想起自己是過敏體質,去醫院檢查胰島素特異性抗體,果然都是陽性。需要入院治療。
胰島素怎么會過敏呢?
過敏本來應該是對異種物質產生的反應,而胰島素本是自己體內的物質,怎么會發生過敏呢?原來注射用的胰島素還是和體內的胰島素略微有些區別。老郭使用的是注射用人胰島素,雖然分子結構與人體自己產生的胰島素一模一樣,但它是高濃縮的,老郭身體的免疫系統未能準確辨認高濃縮的胰島素,把它當作外來的物質,產生排斥反應,從而引起局部皮膚的發紅、發癢等不適感。打個不太準確的比方,就像一個人在體重增加50斤以后,會有一部分熟人一時認不出他是誰。
所以,胰島素確實可以產生過敏,不僅包括原來的豬胰島素、牛胰島素,現在常用的基因重組人胰島素也有可能發生過敏。
解決過敏的方法是什么?
胰島素過敏的治療迄今為止依然是一個難點。按照變態反應學的原則,最理想的辦法是避免接觸過敏原,即停止使用胰島素。但在我國,大多數開始使用胰島素的病人實際上用口服降糖藥已經不能達到治療要求了,就像老郭這樣。而胰島素過敏的癥狀又常常難以忍受,使用抗過敏藥也不能明顯緩解,因此長期以來,解決方法主要是脫敏療法。
接受常規脫敏治療的老郭,在胰島素注射量達到2單位時,不適感再次出現。醫生問他愿不愿意過兩天再試一次,老郭決定先出院調整,于是醫生為他加大了口服降糖藥的劑量,準許他先出院。
胰島素泵為脫敏治療提供了新選擇
傳統的胰島素脫敏治療,其機理簡單來說,類似于誘導免疫耐受,即通過從極其微量的過敏原開始逐步緩慢增加劑量,使機體逐漸“適應”過敏原的刺激,使過敏反應的癥狀減輕甚至消失。但是脫敏治療要每隔15~30分鐘就皮下注射1次胰島素,而且有時還不能一次成功,需要反復進行,患者很痛苦。
20世紀80年代以后,技術的進展使胰島素泵開始進入臨床應用。由于泵的原理是可以精確調節泵入胰島素的量,于是有人就想到了把這種技術用到脫敏治療上,一舉獲得成功。2000年以后,胰島素泵的應用大為普及。胰島素泵作為脫敏工具,理論上并不需要長期使用,但卻為患者減輕了痛苦,給脫敏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
老郭再次嘗試脫敏治療時,使用了胰島素泵,將泵入胰島素從每小時0.01單位開始,逐漸上調,經過3天的嘗試,胰島素的用量已經增加到10單位以上。這時病房醫生在為他繼續小劑量泵入胰島素的同時,加上了餐前的皮下胰島素注射。4天以后,老郭就可以直接注射三餐前的皮下胰島素,不再使用胰島素泵了。
除了胰島素泵,胰島素類似物的出現也給脫敏治療帶來了更多選擇。
胰島素類似物在基因重組人胰島素的基礎上做了一點結構的改變,主要目的是將胰島素作用時間調整得更為方便:超短效胰島素類似物使餐前胰島素可以注射完立即吃飯,而超長效胰島素類似物使它比中效胰島素更能有效避免夜間低血糖的出F。同時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胰島素的免疫原性,也就是說,對于某些胰島素過敏的病人,發生過敏的可能性和程度都會有所改變,值得一試。
老郭可以注射餐前胰島素以后非常高興,不過他又向醫生提出一個新的要求:能不能恢復成原來一天只注射一次的方案?于是,病房給他試用了超長效胰島素類似物甘精胰島素。也是從小劑量起嘗試,最后成功用到了12單位,空腹血糖5.0毫摩爾/升,停用了餐前胰島素而改為口服降糖藥,順利出院。
【小貼士】
1.胰島素過敏是一種并不常見但相當棘手的疾病。
2.如果注射后出現局部瘙癢等可疑癥狀,一定要及時就診,明確診斷。
3.如果必須使用胰島素而過敏癥狀又不能耐受時,需要使用脫敏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