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腫瘤范文

時間:2023-03-29 15:17: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醫治療腫瘤,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醫治療腫瘤

篇1

腫瘤一般來說都分為: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腫瘤是細胞的非正常的增多,影響人體機能。但腫瘤在處在相對穩定的狀態時,就不會威脅生命,為 “帶癌生存”的患者治療贏得了時間。

一、中醫治療扶正培本法

1. 扶正培本法又稱扶正固本法,是扶助正氣,培植本源的治療法則。

益氣健脾法:這是治療氣虛證的基本方法。常用的藥物有黃芪、黨參、太子參、白術、茯苓、淮山藥、甘草等。當氣虛影響到腎氣虛時,須用肉蓯蓉、巴戟天、菟絲子、枸杞子等填精益髓藥物配伍。在大劑量化療時,尤其是老年人的治療時,應用益氣健脾和胃藥,往往可以減少化療所致的胃腸道反應,減輕化療對造血功能的損害。

滋陰補血法:適用于陰血虛證。常用藥物有熟地、當歸、阿膠、白芍、制首烏、枸杞子、女貞子、紅棗、花生衣、雞血藤等。這類藥大多具有補血填精的作用,又常與補氣健脾藥辨證配伍。

養陰生津法:適用于陰虛內熱之證。常用藥物有生地、麥冬、北沙參、天冬、玄參、石斛、鱉甲、玉竹、黃精、天花粉、知母。這一類藥物具有養陰清肺、養陰增液和滋補肝腎的作用。晚期癌癥患者尤其是在放療和化療過程中,或治療后往往出現陰津耗傷,表現為口干舌燥、舌紅少津、夜間盜汗等,應用此類藥物可以減輕癥狀。

溫腎壯陽法:適用于腎陽虛或脾腎不足證。常用藥物有附子、肉桂、補骨脂、巴戟天、仙茅等。根據“陰陽互跟”的理論,在運用溫補腎陽藥物時還要配伍益精的熟地、龜板、山茱萸、菟絲子等。

2. 扶正培本法的藥理學基礎

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從臨床觀察和實驗室的研究證實,扶正培本藥物可以提高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同時對細胞免疫、液體免疫亦有一定的作用。

增強垂體―腎上腺皮質功能:一些扶正培本方藥具有類似內分泌的作用。

增強骨髓造血功能。

減輕放療和化療反應:扶正培本治療對于化療、放療恢復期的患者大有裨益。

3. 扶正培本法的應用:

扶正培本法實際上并不單純是應用補益強壯的方藥,而是調節人體陰陽平衡、氣血、臟腑、經絡功能平衡穩定,以及增強機體抗癌能力的方法都包含在內。

如飲食調理、針灸、氣功等均有扶正的作用,所以,對扶正培本法治療應全面分析,根據辨證分析病情虛實而定。近年來,通過臨床和實驗研究,確實證明了扶正培本法是一個卓有成效和有發展前途的抗癌的重要法則之一。

二、腫瘤治療的清熱解毒法

1. 清熱解毒法是以寒涼藥物為主,治療腫瘤的治療法則。

2. 清熱解毒法的藥理學基礎

據動物實驗證實:許多清熱解毒藥 具有抗腫瘤的作用。

3. 清熱解毒法的應用

使用清熱解毒法時,應辨別熱證的真假,勿為假象所迷惑。

用清熱解毒法,應根據病人的熱勢輕重和體質的強弱投以適當的藥物劑量。因熱邪雖易傷津劫液,但寒涼之藥應用過早或過量,亦有邪戀不解,或損傷脾胃之弊。

三、腫瘤治療的活血化瘀法

1. 活血化瘀法抗腫瘤的中醫理論

臨床一般常用的活血化瘀藥物有:當歸尾、赤芍、川芎、丹參、桃仁、郁金、生三七、紅花、元胡、乳香、沒藥、甲珠、三棱、莪術、地鱉蟲、五靈脂、凌霄花、王不留行、劉寄奴、皂角刺、馬鞭稍、水紅花、生大黃、石見穿、喜樹等。

2. 活血化瘀法的藥理學基礎

對結締組織代謝的影響:對增生性病變如肝脾腫大,腹腔內粘連性病變,疤痕疙瘩等采用活血化瘀藥后可使病變減輕或消失,說明它對增生性病變有不同程度的軟化及吸收作用。據此理可減少放療的并發癥,如放射性肺炎等。

對血凝狀態的影響:活血化瘀藥物可降低血小板的凝集作用,使動物血管中已經形成的血栓重新溶解。據此原理,應用活血化瘀藥物可提高療效,減少腫瘤轉移。

3. 活血化瘀法的應用

有實驗證明:在單用活血化瘀藥時可以促使實驗動物腫瘤轉移。因此,活血化瘀藥物最好與抗癌藥物同用。或按中醫辨證施治用藥。

四、腫瘤治療的軟堅散結法

1. 軟堅散結法抗腫瘤的中醫理論

結者,邪氣聚結;堅者,硬而牢固。腫瘤形成后,聚結成塊,堅硬如石。

2. 軟堅散結法的藥理學基礎

實驗研究證實,具有軟堅散結作用的一些中藥,有抗腫瘤作用。

3. 軟堅散結法的應用:

軟堅散結法適用于無名腫毒、不痛不癢、痰核瘰疬、乳腺包塊、喘咳痰鳴、嘔吐痰涎、脈滑苔膩、舌質晦暗等癥。在使用化痰軟堅藥物時,必須根據患者不同的病因不同的癥狀和兼證以及個體差異等不同情況,合理地選擇應用。

五、腫瘤治療是以毒攻毒

1. 以毒攻毒法是指用具有毒性的中藥對抗邪毒的方法。中藥以毒攻毒的藥物較多,應用于腫瘤臨床分為動物藥、金石礦物類藥等。

2. 以毒攻毒法的藥理學基礎:

主要表現為對腫瘤的抑制作用,同時有的毒性中藥具有增加免疫功能,刺激腎上腺皮質系統功能。

3. 以毒攻毒的應用:

使用本法時,應注意“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以毒攻毒法應該與藥物的毒副反應相區別,例如,通常量的無毒藥物,有時用極大量也能變成了有毒的了。繼之使用小毒或無毒藥物以扶正祛邪,逐步消滅殘余之癌細胞。

篇2

1 中醫藥在治療腫瘤中臨床運用的現況與運用

目前大量中晚期腫瘤患者尋求中醫藥治療。據估計我國每年新發腫瘤患者約160萬,盡管爭取早期治療及手術切除是腫瘤治療的理想追求,但是腫瘤生物學特性顯示早期甚至中期患者也并無明顯癥狀,加之我國健康人群體檢率有限,還有誤診誤治因素,70%~80%患者就診時已非早期癌,手術及放化療機會有限,患者主動投靠中醫,一些西醫大夫也介紹患者去用中藥,臨床治愈水平約占20%,80%患者要進入中晚期階段,這將是中醫藥主要治療對象。在西醫綜合治療中,有87% 的人同時在接受中醫藥治療,所以中醫藥在現階段治療腫瘤,主要是治療經西醫治療過的腫瘤患者,除了西醫無法手術、放、化療的晚期腫瘤患者外,真正在單純應用中醫藥治療的腫瘤患者是很少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中醫藥治療腫瘤的領域在減少、在失去。而是給中醫藥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因此,收治大量的中晚期患者仍將是中醫腫瘤科的繁重任務。

中醫藥在治療腫瘤中臨床運用主要體現在[1]:①注意治療基本原則與具體腫瘤關系的把握,治療腫瘤的總的思路,基本原則,對各種不同臟腑部位的腫瘤,還要結合各自的病機特點以及患者的具體情況在治療上有所側重,靈活把握;如治療肺癌中多用清熱解毒、化痰散結之法,同時兼顧肺之宣降功能,顧護肺之陰津;肝癌多有濕熱留連不去的一面,治療肝癌時當注意清化濕熱等;②注重遣藥要點:不是多種治法的簡單相加和多味藥物的羅列堆砌,而是針對某些病理機制復雜的一些特殊疾病而采用的一種變法,其包含的具體治法和方藥是根據該疾病病理變化的各個方面有機地組合起來的,它仍然遵循中醫治療思想的基本原則;③在具體運用時還應當注意使主次分明,組合有序,盡可能一藥多用,并注意顧護脾胃;主次分明,組合有序,有主法,有次法,大方中有主藥,有輔藥,而主次的確定,系根據每一個患者具體情況,具體病情而決定;④精選藥味,一藥多用,由于方中每一治法下所涉及的藥物均有多種,因而在藥物的遴選上,從傳統中醫對藥物性味功用認識出發,結合現代藥理研究的成果選擇用藥,盡可能一藥多用;⑤最后需顧護脾胃,以暢化源,在運用復法大方時必須注意患者胃氣的保護,一方面可于當用方中配以半夏,陳皮、焦六曲、谷麥芽、西砂仁等和胃之品。另一方面,在遣藥組方上,也應注意患者的脾胃運化情況,時刻存“顧護脾胃,暢通化源”之念于心中。

2 中醫藥治療腫瘤可能的機制

由于中醫認為腫瘤的發生主要是由于氣滯而導致血瘀內停,所以活血化瘀是治療腫瘤的主要原則,現代醫學認為抗癌療效的機理[2]主要有:①直接抑殺腫瘤細胞;②改善血液流變性和凝固性,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活性,促進纖維溶解,抗血栓,增強血流量消除微循環障礙使癌細胞不易在血液中停留、聚集、種植,從而發揮抗轉移和對放化療的增效作用,并預防減少放療引起的組織纖維化;③增強免疫調理作用,提高抗體和補體的水平,使腫瘤處于抗癌藥物及機體免疫功能抑制下,借以提高療效;④鎮痛、抗炎、抗感染、調整神經和內分泌功能等作用。多數學者認為,活血化瘀方藥可以減少腫瘤轉移,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現代醫學認為癌癥伴有血液粘度的升高,為腫瘤轉移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尤其血行播散。而活血化瘀藥有抗凝、抗纖、降低血液粘稠度的作用,對防止或減少癌栓的形成和轉移具有重要意義。此外,中醫藥治療惡性腫瘤,主要就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將通過望、問、聞、切四診方法所得到的癥狀、體征、舌苔、脈象進行綜合整理、歸納、分析,辨別其病因病機,認清和掌握人體內動態平衡失調的狀況,再進行“論治”,根據患者的內在動態平衡狀態來進行組方用藥的,中醫藥能治療腫瘤,

關鍵仍然是在調整人體的動態平衡,這就是中醫藥治療腫瘤真正的作用機理[3]。

3 不足與展望

目前的中醫臨床研究質量存在問題,缺乏嚴謹合理的設計和嚴格的循證規范;不但隨機對照試驗資料極少,統計方法相對落后,且盲法應用較少,缺少對臨床不良反應和預后終點的評價,尚未建立起充分反映自身學科特點的科學的辨證與臨床療效評價體系。因此,在中醫理論框架內,進行專業設計,對中醫腫瘤證候學分布規律進行研究,對現有治療方案進行有效性評價,促進中醫、中西醫結合腫瘤臨床的辨證與療效評價體系規范化和決策的科學化,是有益和可行的。有計劃地把中藥治療和手術治療、放療、化療、免疫療法相結合,達到既增加療效,又減輕毒副作用,并最終將減輕癌癥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質量,提高療效。

參 考 文 獻

[1] 陳延濱,龔振林,李松.腫瘤的中醫治療原則及中藥運用的研究進展.中醫藥信息,2002,19(5):13-14.

篇3

關鍵詞:腫瘤 中西醫結合

在日常生活中腫瘤是危害人類健康最嚴重的疾病之一,隨著人類生活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以及人口老齡化,腫瘤的發病率也日益增加。經過現在醫學科研的發展,祖國的醫學研究已經突破舊的治療模式,研究出一種全新的中西醫相結合治療腫瘤的新模式。

中西醫結合治療模式是通過中西醫的相互結合,揚長避短,融會貫通,以增強治療效果,是目前醫學界采用量最大的治療模式。中西醫結合的過程是對傳統中醫學的發掘、整理、和提高。

1.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時代特性

1.1 從發病機制中看中西醫相結合治療腫瘤的必要性:中西醫學二者之間的根本差異就體現在發病機制上,中醫在發病機制上市宏觀的,就是自然界中與人們息息相關的如飲食,作息方式、結構等,盡管是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依舊沒有改變;西醫對病因的認知是微觀的,表現是病毒,細菌,生物,基因等,但是它并沒有隨著科技進步向更高領域發展。在發病機制方面將中醫的宏觀學與西醫的微觀學結合起來會有很好的成果。中西醫結合的理念是借助現在醫學對病因,思維方法等研究成果以及先進的醫學儀器來豐富中醫對發病機制,治療方式等方面的認知,努力從飲食結構,作息規律等方面拓展到體質,地域方面的研究,使中醫對發病機制的研究更加豐富。

1.2 從診斷方式看中西醫相結合治療腫瘤的可行性:中醫是采用望、聞問、切四診方式來診斷。比如說舌診,舌診有一定的適用價值,可以作為判斷病情和指導治療的重要指標。腫瘤患者青紫舌、暗紅舌的比例較高。西醫在腫瘤診斷方面主要采用視、觸、叩、聽結合現代化儀器如CT等設備進行的。

中醫是在沒有任何儀器的情況下,單純的通過望、聞問、切四種方式進行的,進過幾千年的臨床實踐加以發展形成了完整的體系。但是單純的依靠中醫診斷是非常困難的,例如有的疾病都不能早期發現,在發現時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如胃癌的早期癥狀經常與胃部的其他良性疾病相似,等到確診時已到疾病晚期,再做手術也無法治愈。盡管西醫采用了癌的特異性抗原的研究,如CEA、SCC等也會有假陽性假陰性的存在。如果在腫瘤的初篩、確證、觀察等階段將中醫的望、聞問、切四種手段結合西醫的現代儀器共同診斷將會事半功倍。

1.3 從治療學看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優越性

中醫的側重點是證動態變化的,而西醫的側重點是病是相對恒定的。病癥結合是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最有效模式之一,是對同一疾病從不同側面的認識,從而決定了中醫和西醫在治療方式上有著根本的不同點。應從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辨證論治、臟腑辨證的框框中走出來,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應該在中醫的理論指導下進行,以西醫學領域的現代化科技為載體,使中醫的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在治療上,在衛氣營血、經絡、三焦辨證中尋找突破,在外治法、針灸、氣功等治療方法上發揮中醫治療腫瘤的優勢。

2. 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及對策。

中醫的治療應該是依據病人病情的進展、機體正邪消長的狀態來采取不同的階段性的治療方法;什么時候以扶正為主,什么時候以祛邪為主都應該依據具體情況來定。合理的中醫治療與西醫治療結合起來可以明顯的提高療效,減輕痛苦,延長患者的壽命。目前主要存在的問題是:中醫腫瘤臨床研究的難度極大,被重視的程度也不夠,很多醫師都沒有經過腫瘤的專業學習或培訓,治療腫瘤的中醫師的醫術水平參差不齊,不能全面的了解西醫的治療方法所帶來的效果以及毒副作用,從而不能合理的應用中藥并恰當的將中醫和西醫的治療有機的結合起來,不能做到取長補短。另外一些醫師往往是一味的攻下或者一味的補養,而不能進行合理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再者一些缺乏西醫腫瘤專業知識的中醫師,往往過分的強調中醫藥的治療效果而忽視西醫治療的選用,或者是不能把握住患者西醫治療的情況而導致不恰當的中醫治療。還有許多中醫腫瘤科的醫生對中醫臨床的忽略,不能很好的應用中醫理論來指導臨床,導致中醫整體水平呈現下降的趨勢。同樣的道理對于西醫醫師也存在同類的問題:一些醫師由于不了解中醫藥對腫瘤的治療效果,不知如何選擇或者何時選擇而拒絕中醫治療,從而影響了患者的最終的治療效果。基于以上種種問題,國家“十五”、“十一五”攻關課題把腫瘤的臨床研究放在了第一位。

因此,腫瘤治療方案的研究過程中需要建立起一個系統的的中西醫結合腫瘤診療指南,能夠作為中醫腫瘤的臨床、科研、教學和對外交流的參照的依據。方案的制定需要有它獨特的靈活性,不能固定為一個模式,可以從多個角度去研究,已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制定方案的同時要注重權威性、可操作性、可重復性和科學性,重點要突出中醫的特色,要開展隨機的大量的臨床研究,為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提供更科學的理論依據。最后還要制定一套符合中醫特點的臨床療效的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F代醫學對于治療腫瘤的療效評價,多注重于瘤體的縮小以及患者的生存時間的延長,特別是瘤體的縮小。但是許多腫瘤患者經過了中醫藥治療之后,可能并沒有看出瘤體有明顯的縮小,但是明顯的改善了腫瘤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時間。如果用西醫的評價標準去衡量中醫治療腫瘤的療效不僅是不可取的,其最終結果還會阻礙中醫的長遠發展。雖然目前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模式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得到了國內外同道和廣大患者的極大認同,但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臨床研究依然是任重道遠。因此只有建立了規范化的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臨床應用指南和規范,才能避免臨床盲目應用中醫藥。

參考文獻:

[1]朱紅,申良方,涂青松.參附注射液輔助治療中晚期惡性腫瘤對提高生活質量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3,13(6):39-41.

[2]劉永葉,謝曉冬,劉大為,等.補中益氣湯改善晚期惡性腫瘤患者生活質量48例療效觀察[J].中國臨床康復,2004,8(32):7242-7243.

篇4

關鍵詞:惡性淋巴瘤;中西醫結合療法;療效

中圖分類號:R73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9)06-0014-02

惡性淋巴瘤是原發于淋巴結或淋巴結外組織或器官的一種惡性腫瘤,來源于淋巴細胞或組織細胞的惡變。在臨床上,由于新藥和新的聯合化療方案的發展,特別是化學治療聯合中醫中藥的治療,使該病已成為一類在相當程度的可治愈之癥。筆者自2004年5月~2008年7月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本病15例,取得一定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全組病例均為自2004年5月~2008年7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共15例,男9例,女6例;年齡12~78歲,平均45歲;霍奇金病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u例,均有明確的病理組織學診斷依據,其中化療后復發的4例,既往至少用過一個周期化療的11例,用藥包括環磷酰胺、長春新堿、多柔比星、強的松、博來霉素、達卡巴嗪等。

1.2 治療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靜脈化療聯合中醫治療?;羝娼鸩〔捎肁BVD方案,非霍奇金淋巴瘤采用CHOP方案,全身化療3周重復,連用2個周期后評價療效,7例患者完成了6個周期的化療。全部病例于化療周期的第2天開始內服中藥,同時用艾條灸雙側足三里穴位。中藥方以益氣養血、健運脾胃為主,自擬方為黃芪60g,當歸15g。太子參30g,白術15g,茯苓15g,炙甘草6g。隨癥加減,惡心、嘔吐、便秘、納呆者加半夏、蘇梗、黃連、波蔻、火麻仁、薏苡仁;血虛者如頭昏、目眩、乏力、面色萎黃可加阿膠、枸杞、龍眼肉等;尿少、脅痛、口苦、皮膚鞏膜黃染者加柴胡、延胡索、青皮、茵陳、大黃、虎杖等;心悸、氣短、心煩、眠差者加五味子、遠志、茯神酸、棗仁等;四肢端皮膚脫屑及毛發脫落者加荊芥、蟬蛻、白鮮皮等。每日1劑,3周為1個療程。

2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2.1 療效標準及毒副反應標準 所有病例均行B型超聲或CT復查,按照WHO關于實體瘤的療效評價標準,療效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定(NC)和進展(PD)。毒副反應采用的是抗癌藥物常見毒副反應分度標準,分0~Ⅳ度。

2.2 治療結果

2.2.1 近期療效評價 15例患者均完成2個周期。其中CR5例,PR6例,NC3例,PDI例,CR+PR為73.3%。

2.2.2 遠期療效評價 7例患者完成6個周期化療,隨訪生存期超過4年的3例,平均生存期為1.5年。

2.2.3 毒副反應 主要為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應。骨髓抑制主要為I、Ⅱ度白細胞減少,白細胞下降發生率為62.1%,Ⅲ、Ⅳ度為11.23%,對紅細胞及血小板影響不大,血小板下降發生率為13.24%,多為Ⅰ度血小板下降。另外1例發生腹瀉。因常規預防性應用5-羥色胺受體拮抗劑,故消化道反應多為Ⅰ~Ⅱ度,不影響化療進行。

篇5

關鍵詞:腫瘤熱;中西醫結合;辨證論治

腫瘤熱亦稱為癌性發熱,是惡性腫瘤的常見癥狀之一。這種發熱具有以下特點:一般無規律性,呈間歇或持續狀態;熱型以低熱為主,也可以在較長時間內超過38℃ ,多為腫瘤進展期或晚期,抗腫瘤治療有效[1]。腫瘤熱可出現于疾病的整個過程,持續的發熱使患者機體消耗增加,體質下降,影響生存質量,及進一步抗腫瘤治療。因此,有效地控制體溫,影響患者病情的控制及預后。關于腫瘤熱發生的機理,一般認為:腫瘤中的致熱源如腫瘤壞死組織;宿主對腫瘤的免疫產生了免疫活性細胞如巨噬細胞產生的自介素-1;許多腫瘤細胞能合成致熱原前列腺素[2]。本觀察3年收治36例難治性腫瘤熱病例,以中藥治療,效果滿意,現將治療方法報道如下:

1 腫瘤熱診斷標準

①經臨床和病理組織學確診為惡性腫瘤;②發熱時間均持續15d以上;③臨床體檢、實驗室檢查除外感染和其他發熱性疾?。虎苁褂每股?、抗病毒藥物對發熱無影響;⑤服用萘普生可完全消退,停藥又恢復發熱。

2 治療方法

中醫辨證論治根據其常見臨床表現,分為虛實兩端[3],實證可見:① 肝膽氣郁化火證臨床證見低熱,熱勢常隨情緒變化有起伏,精神抑郁,煩躁易怒,失眠多夢,脅脹,口干苦,婦女常伴月經不調,脹痛,舌紅苔黃,脈弦數。治以解郁退熱。選用加味逍遙散加減。②痰濕郁熱證見低熱,身熱起伏,汗出不解,胸脘痞悶身重納少,口不渴,或渴不欲飲,大便粘滯不爽,苔白膩或黃膩,脈濡略數或滑。治以宣暢氣機,清利濕熱。選用三仁湯加減。③血瘀血熱證見午后或夜間發熱,或自覺局部發熱,煩躁,口干不欲飲,肢體痛有定處或有腫塊,面色晦暗,舌紫暗脈澀。治以涼血散血,選用血府逐瘀湯合犀角地黃湯加減。④熱毒熾盛證見高熱不退,伴有面赤汗出,口干舌燥,神昏譫語,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脈數。治宜清熱解毒??蛇x用黃連解毒湯加減治療。虛證可見:①陰虛發熱證證見午后潮熱,手足心熱,盜汗、失眠多夢,顴紅口干,大便干結,舌干紅少津苔少,脈細數無力。治以滋陰清熱,選用知柏地黃湯加減。②陽虛發熱證證見發熱欲近衣,形寒畏冷,倦怠嗜臥,腰膝酸軟,完谷不化,舌淡苔白或有齒痕,脈沉細無力。治以溫補腎陽,選用右歸丸加減。③氣虛發熱證證見發熱熱勢或高或低,勞累后加重,自汗、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治以甘溫除熱,補脾益氣,選用補中益氣湯加減。④血虛發熱證見低熱、小勞即熱,頭暈眼花、面白無華、唇甲色淡、失眠多夢,舌淡脈細弱。治以益氣養血。選用人參養榮湯加加減。

3 病案舉例

男,62歲,因"咳嗽咳痰伴胸痛2月"入院,胸部CT:左肺中心型肺癌并阻塞性改變,縱隔多發淋巴結腫大,行纖支境病理示:左肺上葉新生物狀鱗癌,右下葉粘膜低分化鱗癌。查無禁忌行全身化療6周期,TP方案2周期,吉西他濱單藥1周期,GP方案3周期,化療骨髓抑制Ⅳ度,消化道反應Ⅲ度,對癥治療后好轉,化療期間行胸部腫物適型調強放療DT60cGy/30f,放療反應輕,放化療療效評價無效,后患者行厄羅替尼治療1周期,無效,口服替吉奧治療2周期,無效,后未再行放化療,患者間斷發熱、咳嗽輕,咳少量血絲痰,胸悶、憋氣輕,發熱無明顯規律,體溫37.5℃~39℃ 動側汗出,頭目眩暈,倦怠乏力,食欲不振,食后腹脹,便溏,消瘦、舌淡黯,質略嫩,苔白膩,脈沉緩無力。中醫診斷為肺積病,證屬氣虛發熱。治宜益氣健脾,甘溫除熱法。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太子參30 g,白術20 g,茯苓、黃芪各15g,當歸10g、升麻、柴胡、炙甘草各10 g、龍骨15g、牡蠣30g、三七粉5g,半枝蓮30g、白花蛇舌草30g。水煎1劑/d,早晚溫服。服藥7劑,患者發熱減輕,體溫 38℃以下,汗出明顯減少,原方加白薇12g、木香10g、再服14劑,患者汗已止,精神轉佳。體溫降至37.5℃,尚感眩暈、便溏、口淡、腹脹。為脾陽虧虛,寒濕未化。上方減當歸、白薇,加干姜12g,附子10g,繼服10劑。復診患者食欲大好,大便成形,眩暈消失,體溫37℃,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緩。,觀察10d,體溫保持37.3℃以下。

4 討論

傳統的解決腫瘤熱的方法為應用解熱鎮痛藥物及物理降溫,前者停藥后反復,且易影響腫瘤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少數引起骨髓造血功能障礙,不利于進一步抗腫瘤治療;糖皮質激素為免疫抑制劑,不適當地應用會引起機體免疫功能低下,合并雙重感染,臨床上應用時應慎重考慮。

祖國醫學認為腫瘤是一個因虛得病,因虛而致實,全身屬虛,局部屬實的疾病?;静±硪蛩赜袣馓?、痰結、陰虛、血瘀、氣滯、熱毒、陽虛、血虛八種,腫瘤熱屬內傷發熱范疇,是由于陰陽氣血虛或氣血痰濕郁滯,癌毒內蘊,蘊而化熱所致。腫瘤熱早期以邪實為主,治當以解郁退熱、宣暢氣機、清利濕熱,涼血散血,清熱解毒等法,后期可致氣血陰陽俱虛,治以調補陰陽氣血。

本案例患者久病放化療后,耗傷脾胃之氣,脾虛中氣不升,則陽陷陰中而成李東垣所言之"陰火",治之體現了《黃帝內經》中"虛者補之"、"勞者溫之"的治則,以甘溫之法,補升中氣,以除大熱,而不可簡單地有熱攻熱。其中黃芪配黨參、白術、甘草共收補中益氣之功,并佐當歸補血以生氣。柴胡升舉下陷清陽,升麻與之相配,一則助柴胡生養之力,二則兼有清熱解毒之功,已退陰火。加入龍牡等圖其強衛收散,斂汗固表。二診投白薇,清退虛熱,鞏固既效,復加木香行氣以助健脾。三診主攻脾陽未復之癥,故減當歸、白薇,而入干姜、附子等溫振脾陽。我們必須認識到,腫瘤熱患者,臨床癥狀往往十分復雜。不會僅表現單一某一個證型,可能是多個證型的疊加,必須辨明標本虛實,辨證論治。

參考文獻:

[1]包興才,張惠然.腫瘤急癥的診斷與治療[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2.

篇6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子宮肌瘤就其臨床表現,屬中醫“癓瘕”范疇。癓瘕者謂婦女下腹部包塊,有形可征,有塊可掬,堅硬不移。中醫學對“癓瘕”的病因病機、治療均有較為系統的認識。在病因上強調內外因素的相互影響;在病機上認為“瘀血內?!保潜静〉牟C關鍵;在治療上,采用攻補兼施的方法,攻邪不忘扶正。中醫藥治療子宮肌瘤在改善臨床癥狀,縮小肌瘤方面均有確切療效。選取2009年~2010年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行中醫治療,現對臨床治療效果分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2010年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80例,其中年齡最小32歲,最大53歲;病程最短2年,最長14年;肌瘤直徑最小1.2cm,最大5.1cm;子宮體積最小約孕50天,最大約孕11周。均符合子宮肌瘤的診斷標準。全部病例均排除心腦血管、肝腎及生殖器官惡性腫瘤等嚴重原發性病史。

1.2 辯證分析 多有腹部結塊堅硬,推之不移,月經量多,夾塊,舌質紫黯,或有瘀斑、瘀點,舌下靜脈瘀紫等臨床癥狀。辨其證,病機當屬瘀血內停,再結合患者兼證舌脈,以及年齡、體質、病程新久,辨其寒熱虛實,審其偏寒偏熱,夾虛夾痰。一般而言,疾病初起,實邪居多;病程日久,損及正氣,多可見虛實夾雜的癥候。若腹部結塊或脹滿,伴見胸脅脹悶,少寐,面色咣白,帶下量多色白,苔白膩等癥,多夾有痰濕;若見少腹冷痛,脹痛,喜熱惡涼等癥,多為夾寒;伴見少氣懶言,腹軟,頭暈眼花,面色蒼白或萎黃,為氣血兩虛;若見口干舌燥,心煩,顴紅,赤白帶下,便結,舌紅少苔等癥,則為虛火內生之象。本病辨證,除把握“瘀血內停”這一病機外,還應注意病情的變化,虛實的轉化。

1.3 治療 活血化瘀作為治療手段,消瘤縮宮為目的是治療的主導思想。胞中結塊,月經延后,量不多,或先期,量多,色紅,帶下少,陰中干澀,舌紫紅,苔薄黃,脈弦細澀。瘀久化熱,瘀血阻滯沖任,經血故有延后,量少;或者瘀熱迫血妄行,月經先期,則量多,色紅。瘀血交阻,津液不化,帶下少,陰中干澀。苔薄黃,脈弦細澀均為瘀血內停,瘀而化熱之證。消瘤兼顧止血;經期祛瘀止血為主,止血不忘消瘤。非經期以消散肌瘤為主,應用大劑量化瘀散結消瘤縮宮之品攻伐瘀滯瘕積,藥用貫眾、海藻、半枝蓮、夏枯草、水紅花子、生蒲黃、花蕊石等,其中貫眾、海藻、半枝蓮幾乎每方必用,貫眾既能清熱,又能止血,宜于血熱崩漏,又確有收縮子宮的功效,《名醫別錄》記載其“破癥瘕”,實為治療子宮肌瘤之佳品。瘀血內停,瘀而化熱?;钛觯瑳鲅Y散結。大黃廑蟲丸合大黃牡丹皮湯。大黃,廑蟲,桃仁,杏仁,虻蟲,水蛭,蠐螬,白芍,甘草,牡丹皮,冬瓜仁,芒硝后下。虻蟲、水蛭、蠐螬、廑蟲攻化逐瘀,桃仁、杏仁、冬瓜仁潤化以逐瘀,協同大黃破瘀使瘀血邪毒從谷道而出,白芍、甘草緩藥勢之激流而下,斂氣血,牡丹皮清久瘀之熱。月經多加益母草,三七粉分沖化瘀止血;少腹痛甚加延胡索10g,沒藥10g行氣止痛。

2 結果

2.1 療效標準 痊愈:月經量減少至正常,子宮肌瘤消失,子宮明顯縮小,顯效:月經量減少,子宮肌瘤縮小,子宮縮小,無效:月經量不減,子宮肌瘤大小無改變,子宮大小無變化。 轉貼于

2.2 治療結果 本組治療80例中,臨床痊愈56例,占70%,顯效19例,占24%,無效5例,占6%,總有效率占94%。

3 討論

綜上所述,中醫學對“癓瘕”的病因病機、治療均有較為系統的認識。在病因上強調內外因素的相互影響;在病機上認為“瘀血內?!保潜静〉牟C關鍵;在治療上,采用攻補兼施的方法,攻邪不忘扶正。這些觀點對我們認識、治療子宮肌瘤具有現實指導意義。近年來,中醫藥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與實驗研究不斷深入?,F代多數醫家均認為“瘀血內停”是本病的病機關鍵,臨床上采用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為治療大法,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臨床療效,并借助各種檢測手段,了解肌瘤患者內分泌、血循環等方面的改變,力圖進一步闡明肌瘤發生發展的演變規律。瘀血內停是本病的病機關鍵,治法上遵循《素問》“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可使破積,可使潰堅”的原則,采用活血化瘀,破積消癥為主,輔以溫通活血、瀉下逐瘀或消補結合。臨床多按經期、平時分治。經期重在活血化瘀,平時重在活血消癥。根據兼證,或破血,或理氣,或溫經散寒,或清熱養陰,或導痰消積、軟堅散結;如果出血較多,虛實兼見,又應當攻補兼施。用藥遵循《內經》“大積大聚,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則,防止攻伐過度,傷其氣血,本病為頑疾,徐圖緩攻,非朝夕之問可治愈。中醫治療要掌握好適應證,原則上肌瘤過大,有明顯壓迫癥狀,伴有肌瘤壞死、貧血,合并心、肝、腎等嚴重內科疾病時,都不建議中藥治療,如肌瘤較小無癥狀,可不必治療,注意復查即可,其余可行中醫治療。

參 考 文 獻

[1]曾菲英,劉文苓.肖承棕教授治療子宮肌瘤經驗述要.中醫藥學刊,2004,22(4):26-27.

[2]夏晨,陳萍.子宮肌瘤痰滯下焦絡脈病機探析.浙江中醫雜志,2006,41(9):522.

篇7

【摘要】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是一種婦科疾病,其患病率達到了51. 2% ~60%。但目前還沒有研究清楚其發病的原因,在臨床治療上也有一定的難度。本文首先從中醫角度分析了子宮肌瘤的病因,然后詳細的介紹了幾種中醫治療子宮肌瘤的方法,最后最中醫治療做出了一個總結和展望。

【關鍵詞】中醫治療;子宮肌瘤;病因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見的良性腫瘤,臨床表現出經期延長,月經量增多,白帶增多,腹中有塊,伴有小腹壓迫癥狀或者不孕等癥狀和體征。在中年婦女群體中發生的概率比較大,在41至50歲之間,發生的比例占到了50%,其次是在31至40歲發生的概率也比較高。 在50至60歲和21至30歲之間很少有發生,在60歲以上和 20歲以下則極少有發生。[1]目前,我國大力扶持中醫的發展,并取得了重大的進步。中醫在治療子宮肌瘤方面有許多的優點,也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

1 中醫分析子宮肌瘤的病因

目前,中醫普遍認為子宮肌瘤是由于臟腑功能失調、七情內傷或氣滯血瘀而形成的。 通過現代的醫學研究發現:子宮肌瘤中的雌激素受體量要比正常的子宮肌組織多。這就表明長期含有過高的雌激素會導致內分泌失調,就可能產生子宮肌瘤。同時高級神經中樞控制著激素代謝,所以神經中樞的活動對子宮肌瘤的產生也有很重要的影響。此外,通過細胞遺傳學研究發現,細胞遺傳學的異常存在于部分肌瘤中。

近年來,國內的許多醫學專家都研究了子宮肌瘤的形成病因,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邵亨元提出子宮肌瘤剛開始是由于經期產后還沒有完全恢復,受到了外面的風寒,使體內產生寒氣而凝血瘀而成。陳敏則認為子宮肌瘤多為感染了外面的風寒濕邪、導致情志內傷、痰阻、正虛和多房等癥狀,主要是由于邪實正虛,氣滯血瘀引起的。彭麗娜則總結了自己的臨床經驗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子宮肌瘤的產生是因為肝氣不疏導致氣滯血瘀后慢慢形成的。

2 中醫治療子宮肌瘤的方法

2.1 針灸治療:針灸治療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對子宮肌瘤有一定的療效。特別是當年輕的患者有嚴重的并發癥而不易手術或有生育要求,并且子宮肌瘤較小,這時采取針灸治療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國內著名專家李艷慧利用穴位貼敷法治療了30例子宮肌瘤。其采用取穴以任脈為主的治療方法,選用氣海、關元、子宮和中極等部位外敷。將滑石粉60 g,乳香、生天南星和沒藥各30 g混合并研成粉末。然后加上甘油把藥物調配成膏狀,把藥膏放在紗塊上做成長寬高為5 cm×8 cm×2mm的膏貼。使用藥膏時外敷在上述部位,一次敷6至8個小時,每天一次,連續使用2個療程,一療程3個月,療程結束后進行B超復查。結果顯示顯現效果的有13例,痊愈的有3例,治療有效的有12例,無效的有2例,總共有效率為93.34%。

另一著名專家劉炳權利用針灸治療了88例子宮肌瘤。采用歸來、主關元和足三里等為主穴。當子宮肌瘤是血瘀型,則要加選膈腧、血海、三陰交和合谷等穴位;當是氣滯型,則要加選合谷和太沖穴位;當是痰濕型,則要加選三陰交和脾腧穴位。采用針灸療法的操作流程為:先用毫針刺入上穴位,得氣后等針刺入30分鐘后撥出;子宮肌瘤在腹部對應區或小腹部進行艾條懸灸,每次要灸30分鐘;然后選取耳穴,包括皮質下、內分泌、子宮,進行耳針,并要每3 天左右交替一次。對于各證型要隔日進行針灸治療一次,堅持治療6個月后開始一個月進行一次B超檢查,到達 10個月后進行療效統計。在所有的病例中,統計結果表明子宮肌瘤越小的療程越短,治愈率越高。當子宮肌瘤在鴨卵或者雞卵大時,治愈率達到89. 6%,當在成頭或鵝卵大時,子宮肌瘤治愈率降為71%,總體的治療有效率達到了百分之百。

2.2 分型論治:目前,方藥隨證加減治療子宮肌瘤仍在臨床上應用。下面列出了臨床上常見的幾種分型:[2]

痰濕瘀結型:對于這種類型,國內專家于濤使用自擬化濕散結湯進行治療,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瘽裆⒔Y湯是由土茯苓、薏苡仁、生牡蠣、夏枯草、杜仲炭、川續斷、血余炭、大薊、延胡索、地榆炭、海螵蛸、茯苓、西黃丸等組成,在婦女月經期不使用西黃丸。

氣滯血瘀型:國內專家李穎利用丹七化膠囊來進行治療,治療總效率達到了87.6%。其丹七化膠囊是由丹參、當歸、三棱、三七、鱉甲、莪術、桃仁、海藻、白術、桂枝、半枝蓮和杜仲等組成。

氣虛血瘀型:針對這種類型,專家張秋梅使用袁氏消瘤湯進行治療,其治療總效率達到89%。袁氏消瘤湯是由桃仁、山慈菇、莪術、三棱、穿山甲、當歸、香附、皂角刺、生黃芪和丹參等物質組成。

腎虛血瘀型:對于這種類型,專家齊聰等是使用補腎活血方來進行治療,其治療總效率達到96.7%。補腎活血方是由菟絲子、炙鱉甲、當歸、巴戟天、夏枯草、熟地黃、八月札、生牡蠣、鹿角片、莪術和炙甘草等物質組成。

2.3 中西藥結合治療:國內專家騰美君采用中西藥結合治療子宮肌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使用中藥桂枝茯苓膠囊和西藥米非司酮對子宮肌瘤進行治療,每次用3粒,一天一次,連續使用3個月。專家王秋宇采用西藥米非司酮和中藥聯合治療,治療總效率達到92%。從月經的第一天開始進行治療,每晚服用米非司酮10 毫克,連續使用3個月。同時配合使用的中藥由白術、黨參、烏賊骨、茯苓、桃仁、茜草、海藻和五靈脂等組成,一個月為周期,一療程三個周期。

大量的實踐結果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對子宮肌瘤是一種理想的藥物療法。其很少出現不良反應,并且復發率也低,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值得推廣。

3 結論

子宮肌瘤是如今婦科中常見的一種疾病,其病因的關鍵是瘀血停留胞宮。目前一般都是采用軟堅散結和活血化瘀的治療方法。大量實踐證明,中醫對子宮肌瘤的治療非常有效。中醫治療有改善癥狀、縮小肌瘤、恢復體力、減少子宮出血、免除患者手術痛苦和副作用小等優點。目前,對于中醫治療的研究手段還不足,不能有效的揭示中醫療效機制,也沒有統一的療效和診斷標準。所以,要加快中醫的現代化進程,提供臨床用藥依據,使中醫得到更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秋梅,陳旭.中藥袁氏消瘤湯治療子宮肌瘤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 2007, 34(9).

[2] 王秋宇,王素平.中西醫結合治療子宮肌瘤70例臨床觀察[J]臨床醫學, 2008, 21(2).

[3] 卞福萍,賈士全.桂枝茯苓膠囊治療子宮肌瘤74例[J].中國中醫急癥, 2008, 17(1).

[4] 騰美君.中西醫結合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7, 16(36).

篇8

一是管理隊伍建設。

學校倡導“人人是教育者,人人是管理者”。成立依法治校工作領導小組,我任組長,分管校長任副組長,各部門負責人為成員,以校長室牽頭,結合政教處、班主任、門衛安全員、宿舍管理員形成學生管理主線,同時聯合課任老師、后勤工人、學生家長、街道社區以及其他社會力量等組成多條管理輔線,承上啟下,架構起縝密的學生管理網絡。學校還聘請公安干警,司法干部擔任校外法制輔導員,組織學生參加校外法制教育,以切實加強師生的法制和政治思想工作。

二是管理制度建設。學校為了穩步推進“依法治?!边M程,從具體的校情、學情出發,一是不斷完善教代會制度,充分發揮教代會在學校管理中的作用。二是建立工會、共青團、教職工、在校學生及學生家長廣泛參與的評議監督機制,定期召開各種座談會,進行無記名問卷調查,設立校長信箱,加強對學校工作的監督,促進學校民主管理進程。三是建立完善決策前的調研制度,規定一切重大問題決策事先走群眾路線,提高領導決策水平,推進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如《教師教學工作評價實施意見》、《財務管理規定》、《行政會議制度》、《教職工年度考評工作方案》、《教職工職務評聘工作方案》、《學生安全紀律》《學生一日常規》等規章制度、工作職責和獎懲機制。使各項工作有據可依,有章可循。

三是校園文化建設。學校積極開發“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等教育環境資源,加速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建設和宣傳陣地建設,積極開辟學生法制教育第二課堂,營造法制教育氛圍,增強學生守法意識。學校在抓課堂教育主渠道的同時,在校園醒目位置刷寫法制宣傳標語,繪制法制宣傳畫,張貼法律條規和格言警句,同時,通過在??箝_辟法制專欄,舉辦法制圖片展和法制報告會,知識競賽,演講比賽,辯論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組織組織學生去鹽城生物工程高等學校參觀公安部門舉辦公捕公審公判大會,使學生目睹法律的尊嚴,認識違法的后果,提高他們的守法意識和用法能力。

強化“四項工作”

1.依法規范辦學行為。領導率先垂范,并嚴格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必須依法治班,尊重未成年學生的人格尊嚴。根據學生個性,因材施教,做到不歧視、不排擠、不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發揮學生特長,給學生的充分的發展空間,把法制教育與后進生轉化相結合,我們以不讓一個學生掉隊為目標,把在紀律、品質方面存在欠缺的后進生作為法制教育的重點,并提出“轉化一個后進生與培養一名尖子生同樣重要的”口號。開展師生結對子幫教活動,重點進行紀律觀念,法制意識教育,并大張旗鼓的表彰后進生轉化工作先進班級和先進個人,從而推進了班風、校風的良性發展。

2.切實維護師生合法權益。學校嚴格依法治校,民主監督,以人為本,尊重教師的合法權利,依據《教師法》、《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規,在落實和保障教師待遇的同時,根據《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定,努力為學生成長創造良好環境。首先,落實依照嚴格的法律程序做好控輟保學工作。與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互相配合,成立控輟保學領導小組,加強控輟保學工作。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學校采取減免雜費的措施,使適齡少年“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能畢業”,成為全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其次,慎用學生處分,青少年正處在成長階段,思想和行為難免出現錯誤,給違紀同學的處分關系著學生的諸多權益,政教外在處理違紀學生問題時,本著教育為主,處分為輔的原則。

3.嚴格執行校務公開。實現校務公開制度,是加強學校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舉措,我校十分重視校務公開工作,及時把學校收費的依據和標準、教職工獎懲、職稱評審、財務收支情況,涉及師生權益的重要事項進行分開,增強學校工作透明度。依法做好學校收費工作,實行亮證收費,做到一證,一卡、二書、四統一。做到學生明白,家長明白,社會滿意。嚴格要求班主任及任課教師無亂征訂、亂收費。如果發現亂收費現象,給予嚴肅處理。20*年度我校被區教育局、物價局評為收費規范學校。

4.狠抓校園安全管理,保證師生生命,財產安全,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我校牢固樹立“珍愛生命、安全第一、遵紀守法、和諧共處”的意識,采取各種措施,加強學校的安全工作。一是加強對學生的安全教育,要求班主任做到安全教育天天講。二是落實安全責任制。三是完善安全防范措施,針對影響安全的各種因素,落實各項安全防范措施,針對可能發生安全事故的場所,如樓梯、食堂等場所都安排值班人次,保證學校安全工作的有效落實。

做到“五個確?!?/p>

一是確保校園無任何安全責任事故。

二是確保師生無任何違法犯罪現象。

三是確保在籍學生鞏固率100%。

四是確保全校師生普法率100%。

篇9

【摘要】 目的 對大段異體骨移植用于骨腫瘤保肢治療及其相關問題進行分析討論。方法 采用大段異體骨修復骨腫瘤瘤段切除后骨缺損5例,術后X線及同位素骨掃描評定骨愈合,并評估其功能恢復情況。結果 手術后3~6個月在X線片顯示牢固的生物固定(堅強的外骨痂或已骨性連接)、99mTc-MDP骨掃描圖像顯示異體骨早期代謝活躍,2年后逐漸恢復正常。結論 同種異體骨半關節移植治療股骨遠端腫瘤術后觀察移植骨與自體骨愈合,關節功能重建方面到達良好表現。

【關鍵詞】 同種異體骨;半關節移植;骨腫瘤;保肢手術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e and discuss on using of hemi-articular allograft transplantation in treatment of distal femoral tumor.Methods Hemi-articular allograft transplantation was used in reconstruction for the distal femoral defect after tumor resection in 6 cases.After operation,X-ray and 99mTc-MDP bone imaging were taken to value the bone-healing and functional recovery.Results Three to six months after operation,X-ray showed firm healing(strong external callus or synostosis).99mTc-MDP bone imaging showed active bone metabolism in allografts early and resume normal by degree 2 years after operation.Conclusion Bone-healing and reconstruction of joint function is observed after operation by the methods.

【Key words】 allograft;hemi-articular transplantation;bone tumor;limb sparing

20世紀80年代以后,對肢體骨腫瘤的治療已傾向于圍繞保肢開展的綜合治療[1],手術作為主要治療手段的實施,需要兼顧解決兩個問題,即腫瘤病灶的徹底切除及肢體功能的保留。腫瘤病灶徹底切除后遺留骨質缺損的修復重建恰當與否,直接影響到保留肢體功能的恢復。因此,遵循治療個體化原則,選擇一種合適的重建方法尤為重要。隨著同種異體骨免疫學研究的進展和現代冷藏技術的提高,深低溫冷凍保存大段同種異體骨較廣泛地應用于骨腫瘤患者保肢手術中,其5年生存率不僅與截肢手術相比無差異,而且保存了肢體的完整性和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2]。自2003年以來,筆者采用深低溫冷凍大段同種異體骨修復骨腫瘤瘤段切除后骨缺損5例,效果較滿意,本文著重對大段異體骨移植用于骨腫瘤保肢治療及其相關問題進行分析討論。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3年2月~2004年9月,采用大段異體骨修復骨腫瘤瘤段切除后骨缺損5例,男3例,女2例;年齡26~78歲,平均28.8歲。左側肢體2例,右側肢體3例。從肢體出現癥狀(如酸痛、包塊、骨折)至入院手術,時間為2天~3年。

1.2 骨腫瘤病理分型情況 根據患者全身情況,結合臨床X線片、CT、骨掃描及病理活檢等資料判定腫瘤外科分期。病理類型:骨肉瘤1例,骨巨細胞瘤2例,軟骨肉瘤1例,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1例。

1.3 骨腫瘤發生部位與異體骨移植類型 5例腫瘤均發于股骨遠端,右側3例,左側2例;內髁3例,外髁2例。全部采用大塊同種異體股骨髁移植,植入長度20~25cm。平均23.5cm。

1.4 異體骨的來源及術中處理 本組同種異體骨來源于新鮮尸體骨,置于-80℃深低溫冰箱保存。當術中瘤段骨切除后,將術前已選擇好的備用深低溫保存同種異體骨放入50℃~60℃溫水中逐漸復溫,時間15~20min。同時盡量刮除髓腔內骨髓脂肪,切除關節軟骨,用75%酒精浸泡30min脫脂,再用鹽水反復沖洗,修剪骨段多余的軟組織。

1.5 手術方法 (1)膝上前外側切口入路,充分顯露病灶并徹底切除腫瘤,同時切除前后交叉韌帶及半月板,取切除腫瘤后的邊緣組織及髓腔組織做冰凍病理檢查,確定有無殘留瘤組織。(2)將處理好的異體骨段植入,選擇合適內固定。采用“V”型截骨1例,“乙”型截骨4例,異體骨不規則鉆孔,增加其與宿主接觸面積。本組5例中,鋼板固定4例,交鎖型髓內釘固定1例。(3)軟組織重建:用不吸收絲線或鋼絲將股四頭肌肌腱、內外側副韌帶、關節囊等主要組織附著固定,維持膝關節的穩定性。術中脛骨上端軟組織覆蓋較困難,本組通常在骨斷端保留部分正常骨膜,形成骨膜袖套,包繞移植骨段。(4)術后處理:石膏固定于關節功能位6周,使用抗生素3個月,以防感染。解除外固定后行關節功能鍛煉,并逐漸進行負重行走練習。

2 結果

5例患者全部得到隨訪,隨訪時間8個月~2年,平均1.8年。骨肉瘤病例發生肺部轉移死亡,發現轉移時間為術后6個月。其余4例患者隨訪期間均未發現復發及轉移,短期生存良好。

2.1 異體骨愈合情況 將X線片顯示牢固的生物固定(堅強的外骨痂或已骨性連接)為本組骨愈合評定標準;將術后12個月X線片顯示宿主骨與移植骨結合部仍清晰,無骨痂生長,宿主骨端硬化為本組骨不連評定標準。5例其中4例骨愈合,1例骨不連。愈合時間3~6個月,平均4.8個月(見圖1)。

2.2 異體骨愈合后X線、組織活檢及ECT檢查 X線顯示異體骨移植后結合部逐漸有外骨痂連接,常于3~6個月達生物學愈合。此后異體骨段骨吸收仍持續存在,且于術后6~18個月骨吸收最活躍。2例術后2年在取出內固定時于股骨外髁部進行移植骨段活檢,用骨刀鑿取1cm×1cm×0.5cm大小骨塊,深達骨髓腔。病理提示2例均有新骨形成,且與死骨交替存在。這2例分別于術后1個月及2年行99mTc-MDP骨掃描圖像,結果顯示,術后1個月移植骨段呈現核素高度濃聚,尤以結合部更為明顯,2年后患肢與健側對比放射性基本對稱(見圖2)。

2.3 功能恢復情況

2.3.1 術后隨訪結果 根據Mankin功能評分原則[3]可以分為4級:優:腫瘤無并發癥,肢體或局部功能基本正常,日常生活稍受限;良:無明顯并發癥及疼痛,但肢體功能受限,不用支具可以負重,可從事大部分日常生活,但不能從事劇烈活動;中:無腫瘤復發,但功能嚴重受限,需用支具,進行日常生活的能力不如術前;差:因腫瘤復發、感染、骨折需將異體骨取出或截肢及死于遠處轉移。本組5例,優1例,良2例,中1例,差1例,優良率60.0%(見圖3)。

1 Dicaprio MR,Friedlaender GE.Malignant bone tumors: limb sparing versus amputation.Orthop Surg,2003,11(1):25-37.

2 Simon MA.Limb salvage for osleosarcoma.J Bone Joint Surg(Am),1988,70:307-310.

3 Mankin HJ,Doppelt SH,Sullivan TR,et al.Osteoarticular and intercalary allograft transplant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maligmant tumors of bone.Cancer,1982,50:613-630.

4 Pelker RR,Friedlaender GE,Markham TC.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bone allografta.Clin Orthop,1983,174:54-57.

5 Hou CH,Yang RS,Hou SM.Hospital-based allogenic bone bank-10-year experience.J Hosp Infect,2005,59(1):41-45.

6 Malinin TI,Mnaymneh WA.Hypothermic storage and cryopreservation of cartilage: an experimental study.Clin Orthop,1985,197:15.

7 陳慶,顧潔夫,蔡林,等.99Tc-MDP骨顯像評價異體骨移植的價值.China JMIT,2002,18(6):506-508.

篇10

關鍵詞 米非司酮;子宮肌瘤;桂枝茯膠苓囊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中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屬于中“疒 徵 瘕”范疇。傳統治療子宮肌瘤的方法以手術為主,近年來許多學者探索用藥物保守治療,欲使患者免于手術 [1] ,保留內生殖器的完整性及重要的內分泌功能。有利于更年期的平穩過渡.降低冠心病的發生 [2] 。自2004年1月~2006年1月,我們應用小劑量米非司酮配合中藥治療子宮肌 瘤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58例均為門診患者,經臨床和B超診斷為子宮肌瘤,均要求保守治療,半年內沒有接受任何甾體類激素等藥物治療,無應用米非司酮的禁忌證,肝腎功能正常。58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中西醫結合組(治療組)30例,年齡26歲~51歲,平均41.5歲,病程1個~36個月,平均15.5個月,肌瘤平均體積5.8cm×4.0cm×3.5cm,月經不規則或月經量多16例,貧血7例,血紅蛋白55g/L~96g/L;米非司酮組(對照組)28例,年齡30歲~49歲,平均40.5歲,病程1個~30個月,平均13.5個月,肌瘤平均體積6.0cm×4.3cm×3.2cm,月經不規則或月經量多14例,貧血5例,血紅蛋自60g/L~94g/L。兩組在年齡、病程、肌瘤平均體積、血紅蛋白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米非司酮(北京第三制藥廠生產)25mg,口服,每日1次,睡前冷開水服,連服3月。月經規律者從月經周期第1d開始服用,月經不規律者均行診斷性刮宮術,并做病理檢查排除子宮內膜的惡性病變;治療組:在采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服桂枝茯苓膠囊(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每丸0.31g,由桂枝、茯苓、芍藥、牡丹皮、桃仁等中藥組成),一次3粒,每日3次,經期停服,連服3個月。兩組在治療前1W和服藥3個月后1W由專人采用彩色多普勒檢測肌瘤體積,同時觀察停藥后6個月的隨訪情況。 1.3 療效判定標準痊愈:肌瘤縮小80%以上,臨床癥狀、體征消失;顯效:肌瘤縮小40%以上,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有效:肌瘤縮小20%以上,臨床癥狀及體征皆好轉;無效:肌瘤縮小20%以下及臨床癥狀、均無明顯改變。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χ 2 檢驗。

2 結果

2.1 治療結果兩組服約后療效比較見表1。表1 兩組服藥后療效比較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隨訪結果 停藥后隨訪6個月,治療組4例絕經,8例月經稀發,18例月經恢復正常,B超檢查17例肌瘤較治療后縮小,5例消失,8例無變化,未見增大者。對照組5例絕經,8例月經稀發,15例月經恢復正常,11例肌瘤較治療后縮小,3例消失,11例無變化,5例又增大。說明治療組遠期療效果優于對照組。

3 討論

子宮肌瘤是婦科最常見的良性腫瘤,是卵巢激素依賴性腫瘤,傳統的觀點認為雌激素是刺激肌瘤發生和發展的主要原因 [3] 。近年來,國內外研究證實了孕激素也是子宮肌瘤發生的啟動因子,在子宮肌瘤的發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4,5] 。米非司酮為受體水平抗孕激素藥,服用后可使子宮內PR水平降低,抑制肌瘤細胞增長。在治療子宮肌瘤時,卵巢中的卵泡停止發育,所有患者均出現暫時性閉經,不僅可控制肌瘤增長,而且有利于改善癥狀,糾正貧血,促發提前絕經而使瘤體繼續縮小。對于年輕患者,一般停藥1月后可恢復月經,但在一定時間以后肌瘤可再增大。祖國醫學認為子宮肌瘤發病機理為情志抑郁,感受外邪,氣機不調,臟腑不合,正氣日衰,導致氣滯血瘀,久則積塊為疒 徵 而成,屬中醫“疒 徵 瘕”范疇,其治則為活血化瘀扶正祛邪,固護沖任。桂枝茯苓膠囊方中桂枝溫通血脈,芍藥涼血,桃仁、丹皮活血化瘀,茯苓健脾利濕,諸藥合為祛瘀化疒 徵 之劑。所以用于治療子宮肌瘤有很好療效。本研究結果表明,米非司酮配合中藥理氣活血,軟堅消癥治療后,未見肌瘤增大。中西醫結合治療子宮肌瘤療效佳,有一定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戴鐘英.子宮肌瘤的保守及藥物治療.實用婦產科雜志,1999,15(2):63.

[2] 金麗萍,朱蔭芝,胡綏蘇.絕經后子宮切除卵巢缺乏現象與冠心病的危險.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1999,1:15.

[3] 樂 杰主編.婦產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