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分析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6 01:23: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化學分析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化學分析論文

篇1

教學方法

項目課程的教學組織過程中各項目的工作任務均以認知相應的實訓場地作為起始,培養學生營造規范、整潔的工作環境和科學的工作素養。繼而學習相應的測試儀器并完成儀器操作技能的訓練,同時理論實踐相融解決工作任務的問題、難題,然后擬定實驗實施方案,完成測試工作。第一次課的教學首先向同學們介紹建材化學分析項目課程性質、定位標準,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入手,讓學生了解與本課程相關的工作崗位及工學結合的課程特色。從知識能力、職業素養多方面讓學生認識課程的設計和培養目標。了解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重點和難點,知曉課程的過程考核方式。然后讓學生們例舉出質量優劣的建材與生活的密切關系,教師利用多媒體演示國外罕見的特大建筑事故。如:巴黎的夏爾─戴高樂飛機場倒塌事故,是因為部分水泥質量低劣,拱頂穿孔造成混凝土質量逐漸退化所致。還要向同學展望建材的發展前景,如:奇特功能水泥、透明水泥及其功能的研發等。拉近學生與該課程的距離。另外利用多媒體,帶領學生到施工工地實驗室,參觀建材檢測工作崗位化驗人員的工作過程(如:路面建材實驗室中化驗員如何對路基材料石灰石的化學分析等)。通過范例,讓學生了解與本課程相關的工作崗位,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使學生帶著好奇心、充滿著信心,開始建材化學分析課程的學習。課后,讓學生寫出對第一次課的感想,寫出自己存在的疑惑。教師通過第一次課后的作業批改,了解學生的心態,做到有的放矢的教與學?;炯寄艿慕膛c學對學生進行基本實驗方法和操作技能的培養,是建材化學分析實踐教學中重要的教學目的之一。根據本課程的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使學生會操作常規分析儀器、設備,學會化學成分檢測方法,必須完成若干個學習型工作任務(見表1中項目一、項目二)。學習型工作任務教學做的教與學過程:第一步,借助多媒體演講儀器及操作技能、檢測原理;第二步,教師邊講邊演示給學生,同時設計問題與學生互動;第三步,指導學生教學練做完成學習型工作任務。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通過小組團隊的合作,增強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例如:檢測水泥化學成分Cl-含量的教學做,必須先教會學生掌握沉淀滴定方法和操作技能,再教會學生配制、標定標準溶液以及檢測Cl-的方法原理及要點。在此基礎上,學生根據要求自行選用或設計檢測方案并完成工作任務。3.3建材化學組分檢測的教學做在課程的組織與實施過程中,設計若干個綜合任務(如表2中項目三)。例如高效減水劑中甲醛含量的測定,即混凝土外加劑原材料的檢驗的教學做:在教與學過程中,教師應創造各種條件和形式開展學生間的交流、師生間的互動。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做好實驗結果的記錄與分析,鼓勵學生運用口頭、書面、討論各種形式進行交流。在學生之間營造積極活躍的氣氛,培養學生提出質疑。引導學生放棄錯誤觀點,接受科學合理的解釋。

構建網絡平臺輔助教學

建立建材化學分析項目課程網站,為學生提供建材化學分析教學的網絡學習平臺。將該項目課程的教學標準、教學大綱、電子教案、習題庫以及建材化學分析相關的網站,以網絡的形式提供給學生,用于增大教學信息量,便于學生復習和歸納課堂所講授的內容,起到助教輔學的作用。利用多種現代教學手段,尤其是使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和錄像等。課件內容精練、形象直觀,可明顯提升教與學效果,通過ppt、flash等教學手段,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使抽象理論知識具體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積極利用電子書籍、期刊、數字圖書館等各大網站等網絡資源,讓教學內容從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使學生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拓展得以實現。

篇2

在藥學專業的教育中,分析化學的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在藥物分析、天然藥物化學、藥物化學、藥劑學等都有廣泛而重要的應用。分析化學的教學旨在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和方法,建立基本的定量和定性觀念,熟練地進行滴定分析操作,掌握常用儀器的操作方法,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F代儀器分析迅速發展,不斷豐富分析化學的學科內容,也使分析水平得到了巨大提高。各種光譜和色譜技術層出不窮,滿足更多復雜樣品的分析需要。因此,在教學內容選擇上,應該將基礎理論和基本概念教學與分析化學前沿相結合。分析化學涉及理論十分廣泛,從經典化學分析法到現代儀器分析法,但是課時有限,并且結合專業需要,我們要對教學內容有所取舍,突出重點。在經典化學分析的教學中,做到講清基本理論,讓學生掌握滴定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各種滴定方法在講授時突出特點,講出特色,不拖泥帶水。

現代分析中,隨著儀器分析的迅速發展,應用日益廣泛,并且在很多藥物的質量控制、工藝設計、生產研究中大量使用。中國藥典2010版比2005版進一步擴大了新技術的應用,除了在附錄中擴大收載成熟的新技術方法外,正文品種中進一步擴大了對新技術的應用,藥典化學品種采用了分離效能更高的離子色譜法和毛細管電泳法,紅外光譜在原料藥和制劑鑒定中的應用進一步擴大,氣相色譜法全面用于溶劑殘留檢查,總有機碳測定法用于注射用水的質量控制中,含量測定中僅HPLC這一種方法,藥典一部中采用的品種從505種增加到1138種,藥典二部中從359種增加到694種,由此可見儀器分析方法在藥學學科學習中的重要性。我們在教學中,學時適當向儀器分析部分轉移。在制訂2014版人才培養方案時,充分考慮到儀器分析方法的重要性,我院在開設分析化學課程的基礎上,在后續學期開設儀器分析作為選修課,進一步夯實學生的理論和實驗基礎。該部分內容作為很多學??佳械谋乜純热荩瑸橐院髮W生的考研復習也提供了巨大幫助。

2結合學科特點,改進教學手段與方法

當前,科技的發展速度令人驚嘆,這就需要提高課堂效率,在授課時將傳統課堂教學與多媒體課件教學相結合,大大增加了課堂上傳授知識的信息量,而且使內容準確生動,便于理解。分析化學教學中一些公式推導、計算等采用傳統板書教學;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理論,如滴定分析中的滴定曲線,儀器分析中的儀器結構、基本原理,色譜中的塔板理論等,僅通過課堂講解學生很難建立起正確的認識,如果通過多媒體課件以圖形、動畫等形式向學生提供各種知識信息,將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有助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

3強化學生實驗技能,培養應用型人才

針對專業特點和學科要求,我們提出培養應用型綜合人才的培養目標,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和嚴謹科研作風的培養。分析化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對學生的實驗技能要求比較高,要求學生熟練基本操作、掌握基本方法、嘗試科學研究。我們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大綱學時設計開設了各種實驗以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在化學分析部分,開設酸堿滴定、配位滴定的實驗項目,讓學生掌握滴定管的正確使用,熟悉實驗條件的選擇,能準確控制滴定終點,能對滴定結果進行相應運算,建立起定量的思維方式,通過這些最基本的實驗技能訓練,使學生對分析化學的知識能夠融會貫通;在儀器分析部分,結合儀器分析的特點,采用小班上課,實驗人數控制在每組8-12人,教師先講解儀器操作方法,在短時間示范實驗操作后,讓每位學生都能夠親自動手操作儀器。在實驗過程中,教師不斷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如何解決,將課堂所學理論知識真正與實踐相聯系,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在實驗項目的選擇上,我們結合專業特點,增設一些實用性較強的新實驗,減少驗證性實驗,增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如碘量法測定維生素C含量、紫外法測定維生素B12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蛇床子中蛇床子素含量等,讓學生在實驗中了解藥物質量控制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去學習鑒定假藥或劣藥的分析方法。

4改革考核制度

篇3

一、促進教學思想的更新,提高教學技術現代化的認識是開展計算機輔助化學教學的前提和基礎

教育現代化不僅要求在設備、技術手段等“硬件”方面更新,最重要的是思想觀念、思想內容和思想方法等“軟件”方面的更新。后者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方面和教學改革的深層目標。它意味著對科學文化、教育傳統的繼承、轉變和創新,要求更新觀念,轉變落后于時代的教育思想、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學是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基本宗旨的,傳授知識是教學的根本目標。這種舊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不符合化學教育的規律,阻礙學生的化學素質的提高,不利于人才的培養。其具體表現是重教輕學、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重“學會”輕“會學”、重方法輕思路等。傳統的教學觀念遠遠落后于現代的教學思想,難以達到我國目前對人才的要求——能在21世紀迎接挑戰的、全面發展的、潛能大、素質高的現代化人才。因此對于舊的傳統的教學要在繼承和借鑒其經驗與長處的同時,必須改革那些陳舊的、落后的低效高耗的內容、方法和手段,引進新的現代化教學技術。

善于揭示化學的本質和化學的思維過程,提煉化學的思想方法,既是現代化學教學的要求,又是化學教學藝術的充分體現?,F代教學思想有別于傳統教學思想,主要體現在教學的目的觀、結構觀、質量觀和發展觀等方面。專家們通過研究和實踐證明,運用或不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教學效果大不一樣。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計算機等現代教育技術作為教學媒體,提高化學教學質量。計算機輔助教學向著多媒體化、智能化、網絡化發展,必將大大促進對未來一代化學的教育。如果說化學教學中的實驗教學在提高學生能力和化學素質上的作用是不可低估、不可替代的教學手段,那末從現在開始,使用計算機輔助化學教學將會異軍突起,在體現和實現教學目的觀、結構觀、質量觀和發展觀方面將成為不可多得的形式。CAI(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健康發展既會使常規課堂教學、某些實驗教學相形見絀,又會使常規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如虎添翼。

計算機是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和核心。人類已經進入了計算機時代、信息高速公路時代,近30年來世界科學技術90%以上的發明、發展都與計算機技術緊密相連??梢哉f掌握計算機知識是未來人才的必備素質,對未來一代青年人的要求,不是考察他們已經儲備的知識有多少,而是更注重他們索娶獲取知識的能力有多大。計算機及軟件是智慧的結晶,是一種有價值的知識產品。把計算機引進課堂教學、引進家庭輔導,作為現代化教學技術的重要組成,不僅有利于加強教學的時代性、競爭性和開拓性,有利于面對新時代的挑戰,而且也有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新思想、新觀念、新方法,對他們今后成為高素質的人才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計算機與基礎教育的結合是世界范圍內教育改革的一大趨勢,化學學科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潮流也將勢不可擋。

二、了解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特有功能,促進教學技術現代化的進程

化學教學方法是化學教師工作方式與學生學習方法的集合,而教學方法是屬于一定的教學思想的。教學思想的更新必然導致教學方法的深刻變革,現代教學論已把化學教學的目的提高到“知識——能力——思維——實踐”的高度,著眼于發展學生的智能。通過輔助常規教學手段、實驗教學手段并與其它教學媒體有機結合,使之相輔相成發揮整體優勢,計算機輔助教學必將帶來一場具有時代特色的教學改革。CAI的特點是教學內容的形象化、多樣化,它有嚴謹的科學性、統一的適用性和及時的交互性,有利于實施個體化教學。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在揭示化學過程的微觀實質,展示化學思維的形成路徑,描述化學思想的產生,化學概念的形成與發展等方面,計算機輔助教學都有其獨到之處。

(一)突破教學難點

現代計算機技術對圖形處理能力高超,利用這一特有功能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把宏大場景作縮微處理,對瞬變搞定格分析,化枯燥為生動?!皩W習障礙”的存在是教學難點的成因之一。抽象思維的障礙、邏輯思維的障礙、語言表達的障礙等在計算機技術的上述功能下被打通了、降解了、消失了,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學生也為其形式之新穎,聲畫之精彩而耳目一新,從而產生樂學情緒。比如,在課件《離子鍵與共價鍵》中,利用微機模擬核外電子運動和化學鍵的形成就很成功。這一內容抽象、枯燥、難度大,用一般模型演示不能給學生以動感,且易造成概念模糊。計算機的二維及三維的圖像與動畫模擬達到了其它教學手段無法或很難達到的效果。形成離子鍵時的電子的轉移、陰陽離子的形成、離子間引力與斥力的平衡等都表示得清清楚楚,使學生有了直觀的感受,能較科學準確地理解化學鍵的實質和特征。

又如,課件《原電池》利用微機把無法用肉眼觀察到的電極反應這一微觀變化模擬成宏觀圖景加以演示,彌補了化學實驗也難以展現的微觀世界的動態變化。軟件的運用交錯穿插在學生實驗、老師講解之間,教學效果達到了最佳狀態:理解透徹、掌握準確、印象深刻、記憶牢固。

傳統的教學模式必須改變,因其信息傳輸通道狹窄單一、信息容量孝傳輸速度慢、效果差,單純的文字板書、聲音都遠不如畫面圖像易于人們對信息的接收,過去靠老師說、靠比劃、靠表格、靠掛圖、靠模型等手段的教學一經和微機課件比較,立刻相形見絀。有機化學中烷烴的同分異構體及其命名的教學,因學生初學,概念生疏頭緒多,又缺乏空間結構意識和空間想象力,黑板上的平面板書無論如何也難以喚起學生的共鳴,是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利用CAI從容不迫地把一種烷的結構進行多種不同的展示:比例模型、球棍模型,變換角度旋轉,對比與復原,關鍵部位放大,正誤對照剖析……。逼真的主體畫面、清晰的比較鑒別、精練的規律歸納,牢牢地吸引住學生,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

(二)加大教學密度

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識傳授,大信息量的優化處理,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圖形不是語言,但比語言更直觀和形象,比語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動畫又比圖形更高級地輸出信息,利用文字閃動,圖像縮放與移動,顏色變換的手段,不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CAI的聲、光、電的多媒體軟件因其信息傳輸通道寬闊多樣,容量大,速度快,效果好,使得加大教學密度并非難事,這是因為45分鐘的課堂時空被計算機拓寬和延長了。

《氣體的制取與發生裝置》的課件是用于高三復習課的。40分鐘內充分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一人一機的教學形式中,教師充當了學生探求知識規律的向導。借助于軟件中三套氣體發生裝置的實物錄像,配合教師的精要剖析,讓學生確認了氣體發生裝置選擇的原則與規律,為今后的遷移性練習(創造性學習)作好鋪墊。軟件中常見錯誤的幾種裝置類型及其糾正方法被高度集中展示,可有效地調動學生感官上的信息接受和思維上的信息處理。在正反兩方面認識對比的基礎上,通過單人單機獨立完成了兩組共28個在新情境中的遷移性練習,并由主機監控及時反潰這種高密度教學是常規教學難以實現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這樣的復習課一反過去實驗復習的單調復現模式,不再是板書的遷移與活動、課本的再現與組合、舊知的重復與羅列,而是通過軟件的高密度大信息量,使學生由模仿思維到程序思維再發展為創造性思維,體現了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卓越功能。

(三)反饋教學成果

建立計算機多媒體教室,為計算機輔助教學創設特定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一人一機操作,可進行教學、練習、檢測等。重要的是,縮短了時空距離,加速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溝通。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技術將全部學生答案迅速收集統計,及時分析教學效果,從而調整教學的節奏和進程,迅速地及時反饋,使教學的調控合理化,又進一步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減輕了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我?;瘜W教研組的老師在使用《溶液中離子共存問題》《氣體的制取與發生裝置》兩個課件的實踐中深切地體驗到及時反愧迅速調控的必要性與優越性。在練習或檢驗過程中的任何時刻都可了解任何學生(或全班學生)的進度、成績及任意一題的通過情況,這是過去常規教學中難以實現的;常規教學往往是:要么耗時費力,時過境遷;要么望洋興嘆,心有余而力不足。這樣的課件還能隨意調出需要重新講解或答疑解難的問題,重點剖析,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計算機聯網中CAI信息處理系統的使用,為知識反愧釋疑和進一步深化的及時性創造了條件,縮短了反饋周期,也使教室中的每位學生個體的學習行為置于教師主機的監控之下,加強了調控的針對性,形成了課時內講、練、評一體化。

(四)優化教學過程

現代教學方法的根本點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全面提高各種能力,使每個學生獲得充分發展。我們進行計算機軟件研制和教學實踐是從我國、我校的實際出發,無論是單機自學的學件,示教演示的課件,交互式,VCD視盤均把握以下方法論的原理:堅持整體觀點,重視多樣化;貫徹綜合觀點,力爭最優化。

在《原電池》一課里,通過人人動手實驗已經令人信服地看到了利用化學反應產生電流的事實。在學生急切渴求解決疑問——電流究竟是如何產生時,計算機屏幕上以鮮艷的彩色圖像展示出銅鋅兩種金屬的自由電子的濃度的不平衡,又以生動的動畫效果模擬出自由電子在電位差的作用下沿著導線從低電位向高電位的定向移動。畫面中H+得電子成為H原子,兩個H原子結合為分子,H2氣泡在銅板上冉冉升起。逼真的動畫效果、聽覺效果與視覺效果的融洽,學生眼耳手腦的全部調動并聚焦于一點,達到了教學的最優化。在課件《烷烴的系統命名法》里,一個繁雜的多支鏈的長鏈烷烴的結構式,通過計算機的圖形轉換功能、閃爍提示功能很容易比較出“最長碳鏈”的位置及碳數;利用不同色彩的區別也很容易比較出碳鏈編號的起迄端的正確抉擇。教師在軟件的配合輔助下使學生順利完成了由“知”到“懂”到“會”到“對”(正確),再到規范的全過程。

計算機以其獨特的功能創造良好的思維情境,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教師、計算機、學生形成一個有機的組合。教師通過計算機教懂、教準、教活、教精,又促使學生樂學、善學、勤學、活學,師生共同進入教與學的自覺狀態和最佳狀態,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活力,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

我校化學教研組編制的教學軟件正在逐步從單課件走向系統化,從無聲彩色動畫走向多媒體,從順序執行走向多項選擇,從群體教學發展到個別教學,向著具有教師備課、課堂教學、課后輔導、學生自學的多功能方向發展。

三、幾點思考

通過幾年來的實踐,我們認識到計算機技術在化學教學過程中主要用于教學信息的呈現、教學效果的分析和教學過程的控制。在教學中它已經發揮了巨大作用,但這方面特別符合我國國情的可資借鑒的現成經驗并不多,必須加強研究。

教學手段的現代化為教學進程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空間,師生相互作用的條件趨于多元化,使學生在知識、能力、興趣、特長、個性品質等方面的發展成為可能。值得關注的是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將更有效地推動教學改革。信息高速公路的實現為因材施教個別化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空間,突破了時間的限制。

(一)進行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研究首先要明確其地位是“輔助”,而不是“代替”,不可盲目地、不加分析地用計算機輔助教學代替其它教學方法和手段。要堅持不可取代性原則,盡可能地避免或縮短形式上的追求過程。

(二)一切能夠用實驗去研究的教學問題就絕不能脫離實驗,可以通過微機解決其局部放大模擬或微觀變化宏觀展現。鑒于實驗教學的功能是任何手段替代不了的,學生在實驗中所經受的思維、操作、分析、觀察能力的鍛煉,在實驗中對情緒、意志、毅力等品質的形成只能通過實驗來實現。因此,不能因計算機輔助教學的開展而削弱實驗教學,即堅持以實驗為基礎的教學原則。

(三)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獨特功能去作最佳結合,即功效最佳原則。從生理學及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無論是有意注意還是無意注意,變換方式最有效果。如果不是特別必要,盡量避免一課時的40或50分鐘全程計算機教學。否則學生的視覺疲勞、心理疲勞將會抑制大腦對信息的接受。研究最佳結合點是開展CAI的一個核心問題。有的課雖然只用了2分鐘的軟件輔助,卻解決了最難突破的關鍵點,說得上是畫龍點睛、雪里送炭,堪稱好課件。今后開發的多媒體軟件是否應具備以下功能和特點:1.交互性能好;2.及時診斷與反饋;3.模擬實驗(極危險、大污染、無法實現的條件、高科技、微觀世界)及宏大生產過程;4.題庫系統(有助于進行診斷,達到形成,作出評價);5.可以從其它信息資源中裁下與化學有關的內容進行分類、貯存和備用。

篇4

電子設備進入課堂,使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多樣化,彌補了傳統教學中的不足,教師可用動態的方式多渠道、全方位、立體化地傳遞教育信息,刺激學生感官,傳播教學信息,優化教學過程。

(一)可以變抽象為具體,模擬微觀世界的化學反應和現象,使教學更加形象、直觀,便于學習者理解和掌握。

化學反應機理、化學概念是反映化學過程中最本質的特征,它們具有邏輯性、概括性和抽象性,學生需要具有較強的空間想象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大多數學生理解起來感到很吃力。教師單靠語言和文字的描述很難在學生的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為了化解這一難點,可通過多媒體技術,運用動畫,生動、形象、直觀地模擬進行解釋。同時用多媒體技術所做的多媒體課件在呈現客觀事物的時間順序、空間結構和運動特征時比傳統教學的優勢更加明顯。

(二)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教師利用多媒體的人機對話、超文本、人工智能、虛擬現實、信息貯存量大等功能,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輔之以必要的反饋練習,及時肯定或解答,可以幫助學生總結學習方法,查找學習障礙,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計算機輔助教學在提高課堂效率、增大課堂容量、進行全面即時性輔導、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等方面的效率,是其他教學媒體所難以相比的。

(三)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

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的引入可以增強教學過程的交互性,使單向的教學活動變為雙向的或多向的教學活動。計算機存儲量大,教師可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資料,加深學生的認識程度,使得學生思維不僅橫向發展,更向著縱向發展。計算機網絡可以縮短時空距離,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形成互助合作的優良素質。如電子圖書館和網絡的服務,允許用戶把信息(電子郵件)傳給本系統的其他用戶,更可以通過一些學校或企業創設的網校進行交流與學習。

二、化學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課件的時機

(一)微觀粒子的變化、運動、結構。

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教師可以直觀具體地描述原子、分子等微觀粒子的結構,原子軌道的形狀和空間伸展方向,分子結構、晶體結構等,從不同角度觀察共價鍵和晶體等的形成過程,以有效延長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以C60結構為例,課本上僅為平面結構,用現代信息技術制成三維立體圖像可以讓學生選中一個碳原子,然后疊加成C60,使學生形象地了解C60實際物質結構與空間距離、鍵角等的關系,有利于理解碳的空間結構。

(二)元素化合物的實際用途或現代化科研設備與化工生產設備及工藝流程的演示。

對現代科研設備與工藝流水線,教師可以把一些較為復雜的設備與工藝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制作成圖片,模擬反應原理,使學生清楚明白地看清原料的加入、氣體的流向、產品的流出等過程,讓學生不出校門即可取得實地參觀的效果,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教學效果。

(三)有毒,有害,以及在短時間內無法完成的實驗。

如一氧化碳、砷化氫等毒性實驗,鐵的生銹,煤和石油的形成等,常規教學只能教師口述,而多媒體課件將發揮無可替代的作用。

三、信息化環境中教師的作用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一。借助計算機,師生在教學中可以交互顯現信息,整個教學組織過程教學信息的流通不再是一個從教師到學生的單向流動過程,而變成一個師生之間能夠實現信息互動的雙向反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利用計算機網絡和虛擬現實教學技術,學生的學習將不再是單純的演繹或歸納過程,而是一個建立在邏輯思維體系基礎上的全方位認知發展過程。

這種互動性不但便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活動情況,能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設計與調整教學內容,不斷激勵學生參與到教學中,而且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個人需要及時提供指導信息,學生也可以主動向教師咨詢請教,實現個別化學習,促進個性的形成,調動非智力因素,培養學習的積極性。與此同時,師生之間的關系也將出現新的變化:教師將不再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而變成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幫助者。

除了掌握精深的專業知識、熟練的實驗操作、必備的教育理論外,教師應注意搜集與整理教與學所需的各種信息,把各種教學資料存儲到電腦中,以便編制CAI課件。為了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在化學課堂上適當的應用,教師還可以自己進行腳本設計,使得多媒體課件更加形象生動,更有說服力,與化學教學活動聯系得更加緊密。

四、信息技術教學環境中值得思考的問題

化學多媒體課件在課堂上不能替代教師,而是輔助教師進行教學,教師應該將多媒體課件作為課堂教學點睛之筆。現代技術手段與常規教學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多媒體課件是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的工具,凡是能夠用普通媒體如模型、掛圖等實現的就無須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粉筆和黑板仍應是教師的主要教學工具,教師也需要精辟的講解配合有條理的板書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是不能變的。

板書是教師用以傳達教學信息的一種媒介,在一堂完整的課堂教學中,板書可以揭示教學內容的要點和邏輯層次,體現知識脈絡和體系,將教學信息的結構及其內在聯系呈現給學生,使學生便于聯想記憶。沙塔洛夫“綱要信號圖式教學法”的產生就源于板書的啟示?;瘜W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化學知識具有層次性、階段性,沒有板書或者僅僅只是展示一下板書,知識的全面性或者層次性不能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整體,否則一堂課下來,學生只是對多媒體課件中的圖片、聲音、動畫有較強的記憶,而他們所記憶的知識點是零散的、不完整的、不系統的。

多媒體教學可以把教學內容的密度加大,節約課堂時間。但是在課堂時間里,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是有限的。知識過多,學生只能跟著課件大致瀏覽一遍,往往課上聽得明白,課下卻用得糊涂。因此教師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加工處理、改良和重新組織。

現代信息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盡管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它不是萬能的,它并不能完全取代和否定其他的教學手段,只是對傳統教育的一種完全補充、完善和發展。今天的化學教育目標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在未來的社會中的生存能力,因此無論是哪一種完全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探究式學習都不可能培養出良好科學素養的實踐者。

參考文獻:

[1]劉愛蘭.運用多媒體與網絡資源提高化學教學質量[J].鄂州大學學報,2007,(05).

[2]趙立芳,房喻.大學化學.2004.2,VOL19,第1期.

[3]馬寧,余勝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層次.中國電化教育,2002.1.

[4]杜丹冰,龍飛.網絡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2).

[5]季相林.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與學生主體性.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3,VOL16,No.1.

篇5

1.1實驗室之美

寬敞明亮的實驗室、擺放有序的儀器設備、整潔一新的實驗室臺面、地面,在環境優美的實驗室完成學習任務,都能給予學生美的享受。但實際上大部分化學實驗室都有著令人不悅的異常氣味,這就需要教師先引導學生了解實驗室,了解化學實驗的特點,了解異常氣味產生的來源;再啟發學生通過科學合理的實驗設計,嚴格遵循實驗室的各項規程,減少實驗對化學試劑的使用以及“三廢”的產生和排放。實驗完畢后,再將個人使用的儀器刷洗干凈,擺放整齊,將實驗臺面、地面打掃干凈,以保持實驗室的整潔之美。

1.2實驗儀器之美

分析化學實驗使用的玻璃儀器較多,如滴定管、容量瓶等,造型各異,本身就具有直線美、曲線美及造型美。教師在實驗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按照“從左到右,自下而上”的原則組裝儀器,儀器裝畢干凈利落、勻稱協調,充分展現出儀器美的均衡性。而教師要求學生規范的使用儀器,如通過控制滴定管活塞的開關,就可隨時控制反應速度以及反應的終止。使學生體會到儀器美不僅在“外表”,還有“內在”的性能美。

1.3實驗技術之美

隨著科技的進步,化學實驗技術也愈顯其美的價值和特征。如鄰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測定鐵的實驗,往屆學生使用的是手動波長的721型分光光度計,用于可見光區的測定,按鈕式、手動波長設置,波長精度10nm,操作繁瑣,儀器穩定性能也較差?,F在實驗使用UV762型全自動掃描分光光度計,通過觸摸屏實現全部操作,測量波長范圍寬,可用于紫外和可見光的測定,波長精度為2nm,可進行自動波長掃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實驗效率。讓學生體驗到現代分析儀器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美。

1.4實驗操作之美

實驗演示時,教師先以規范、優美、嫻熟的動作給學生做出示范,從儀器的用法到試劑的用量處處體現出實驗操作之美,增強學生獲得鮮明的實驗現象、準確的實驗結果的信心。當學生進行實驗時,教師再巡回指導,解惑答疑,讓學生切身體驗到滴定終點將到時,一滴或半滴試劑的滴下就能改變顏色而獲得準確實驗結果的操作樂趣,既是培養學生良好實驗習慣的手段,也是美的欣賞和熏陶的途徑。

1.5實驗思維之美

“化學實驗過程不僅是感性活動過程,而且更是理論思維活動過程,它本質上是理論思維的物化?!笨茖W之美在于發現,因為科學的發現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尋找其深刻的內在規律,這是人們從事科學研究的目的所在。如常見陽離子混合液的定性分析實驗時,在酸性試液中加入稀HCl溶液,可得到白色沉淀,經分析可確定白色沉淀是由AgCl/Hg2Cl2/PbCl2組成,從而體現出Ag+、Hg2+2的Pb2+的共性。接著將除去氯化物的酸性離心液中加入硫代乙酰胺(TAA)溶液并加熱,可得到第二組陽離子的硫化物沉淀,離心分離;再將離心液pH值調為9.0,并加入TAA加熱,可得到第三組陽離子的硫化物沉淀。實驗要求學生細致觀察現象從中發現實質之美。上述現象的實質是其硫化物溶解度的差異,第二組陽離子相應的硫化物的溶解度小,因此在酸性試液中可生成沉淀,從而與其它離子分離;而第三組陽離子相應的硫化物的溶解度比第二組的大,所以在堿性試液中才能沉淀完全。由此可見,使離子完全沉淀的條件選擇依據是離子生成相應化合物的溶解度。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一系列實驗現象的觀察與思考,使他們深深領悟該原理在思維上的動態之美與和諧之美。

1.6實驗設計之美

一個體現出科學性、可行性、安全性、簡約性的實驗設計,不僅是科學設計,而且是美的設計。居里夫人說:“科學的探討本身就含著美,其本身給人的愉悅就是報酬?!比缪芯啃驮O計性實驗“Cu2+、Zn2+混合溶液各自含量的測定”,有學生會考慮利用Cu2+、Zn2+與EDTA絡合性能的差異,采用控制酸度法測定。即在pH為5~6時,以二甲酚橙(XO)為指示劑,用EDTA標準溶液滴定Zn2+的含量,然后調節溶液的酸度pH為4,以1-(2-吡啶偶氮)-2萘酚(PAN)為指示劑,加熱80~90℃情況下,用EDTA標準溶液滴定Cu2+的含量。但是,這種方法的結果誤差較大且滴定終點的顏色突變不明顯。如何解釋和解決這個問題,就要考慮Cu2+、Zn2+兩種金屬離子和EDTA、XO的絡合性的差異,盡管在pH為5~6時,Cu2+與XO不絡合,但與EDTA會有絡合反應,從而造成較大的測定誤差。為此,師生共同探究解決方案,最后結合預實驗給出可行的實驗方案,即以硫脲掩蔽Cu2+先測定Zn2+含量(要求嚴格控制溶液的酸度、硫脲與其它試劑的加入順序);再取一份試液,測定總量時,首先以Cu2+標準溶液多次實驗,確定正確的滴定終點顏色,從而提出正確合理的設計方案。

1.7實驗報告之美

實驗報告是實驗全過程的記錄、歸納和升華。教師除了要求學生把實驗目的、原理、過程現象、數據處理、結果分析等簡要地記錄下來,形成常規格式的書面報告外;還要重點強調學生需獨立完成并且實事求是的記錄數據和描述現象,不可臆造、篡改或抄襲。如滴定分析實驗,需要求學生在三次平行實驗中,數據極差應在0.08mL以內(以每次消耗滴定液體積20mL計算)才算合格;若不合格,必須再進行操作直到得到三次合格的數據為止。同時鼓勵學生對實驗報告進行創造性設計,繪制美觀、整潔、比例適當的線條圖、著色圖、裝置圖等,就像一幅精美的繪畫那樣令學生自我陶醉,培養學生通過“想象-創造”,用化學語言和簡明符號來表達化學之美的能力,從中體會到獲得成功的創造美感。

1.8實驗教師之美

在美育和實驗教學的滲透、結合與促進中,教師起著媒介、橋梁的作用,所以實驗教師不僅要以美施教,從心靈到儀表都要成為美的化身,以美好的形象和言行垂范于學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同時要以高超精湛的教學藝術使學生感到上課就是一種愜意的審美享受。實驗教師著裝樸素得當、教態端莊自然,使內在學識修養與外在形象和諧統一,就會令學生感到愉快,提高聽課情緒,有利于知識的傳遞。而實驗教師在課堂教學傳遞知識信息時使用的準確、生動、富有啟發性的語言,吐字清晰,發音標準,都能讓學生體驗和感受到輕重緩急、高低強弱等眾多的語言變化美。從而使師與生、教與學之間呈現一種融洽暢達的氛圍,形成一種師生心靈相通、情感和諧的美。

2分析化學實驗教學模式的審美化

如何在分析化學實驗教學中充分展示上述美育內容,就需要教師了解美學原理以及將美學原理與實驗教學相結合的原則,改變傳統實驗教學模式為審美化教學,使學生在欣賞、體驗化學實驗美的同時習得知識、陶冶情操;達到提高教學效率,又培養學生審美素質的目的。

2.1教學目標審美化

教學目標審美化就是改變傳統實驗教學中單純的驗證性、知識傳授性模式,將知識傳授和審美修養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將化學知識變為審美對象,在親身實踐中體驗到分析化學實驗里的儀器美、操作美、現象美、思維美,提高其審美欣賞、創造和表現能力。同時通過審美模仿與遷移,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2.2教學內容審美化

分析化學實驗教學內容豐富且涉及面廣,但各知識點間并非孤立無關,而是有規可尋。教學內容審美化就是要發掘這其中的內在邏輯美,即讓教學內容邏輯清晰化??刹扇∫灾R點為紐結,知識點間的聯系為線,再以多條線形成面,以多個面構成“點線面體”的立體知識系統和跨學科知識聯系,按照“基礎實驗—綜合實驗—研究實驗”三個層次組織實驗教學內容,實現教學內容的審美轉化。如在酸堿滴定法的基礎、綜合實驗完成后,安排HCl-NH4Cl、HCl-MgCl2-NaCl中各組分含量的測定這兩個研究性實驗。為了設計出科學合理的實驗方案,學生需查閱相關理論書、分析化學手冊以獲得各種有用的常數和溶液的配制方法,寫出完整規范的設計實驗報告,再在實驗室里完成實驗。通過完成這兩個實驗的學習,學生對強酸、弱酸和極弱酸的概念性質以及滴定過程的特性有了深入的理解;同時,對于幾種指示劑的變色范圍、選擇原則等更加熟悉,今后遇到同類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在絡合滴定法基礎、綜合性實驗完成后,則安排Fe3+-Al3+、Cu2+-Zn2+混合液中各自含量測定的兩個研究性實驗,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充分了解各種離子性質(絡合、水解等)、酸效應曲線的應用以及各種金屬離子指示劑的變色、適用酸度范圍及其正確應用等,得到的效果是傳統教學內容的編排所無法取得的。

2.3教學過程審美化

教學過程審美化就是教師將實驗課的預習、授課、演示、提問、啟發、討論等環節藝術化,引導學生用實驗、記錄、實驗條件控制等科學方法及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等邏輯思維方法得出正確結論,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研究科學問題的思維過程美、理性美。

2.4教學手段審美化

教學手段審美化就是實驗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教具與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向學生展示直觀、形象、和諧、愉悅化學美的同時,促進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銳化學生審美感觀。如分析天平的稱量實驗,就可先播放相關視頻,再輔以教師講解,最后進行實際操作練習。

2.5教學評價審美化

教學評價審美化即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方法,以積極的態度看待學生個體差異,給予肯定評價。如在研究型設計性實驗中對提出有新意和創新性的方案的學生要及時肯定、積極鼓勵,以贊美的評語使學生感到成功和進步,激發學生新的積極行為。

3結語

篇6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我們認為這正是教學的本質所在。我們在化學教學中適當地給學生營造一個故事情境,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會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知識。

例如在講滅火的原理時,筆者給同學講了的故事。與戰士們一起秘密地潛伏在敵人陣地草叢里,幾架敵機尖叫著飛到草叢的上空不斷盤旋,接著扔下一排燃燒彈,落在潛伏區附近,一時間黑煙滾滾,大火熊熊。“不能動!一定要嚴守潛伏紀律!”敵機又一陣瘋狂掃射,臨走又扔下一排燃燒彈。一顆燃燒彈在身后爆炸了,燃燒著的汽油濺到身上,身上的偽裝、衣服立刻燒著了。“哇——哇!”他的左側,傳來了急促的蛙叫聲?!皣\——嘰!”他的右側,傳來了緊迫的鳥叫聲。這是戰友們用暗號發出的呼喚,他們不住地向示意,趕快將大火弄滅。但卻異常平靜,他向戰友們搖搖頭。他當然知道,身后就是一條流水的小溝,滾進去,火馬上就會熄滅;或者,踢開腿上的偽裝物,就地一滾,也能將火熄滅。為什么要描寫他身后有一條小溝,有小溝為什么就可以滅火?為什么就地打滾也能滅火?為什么安靜地臥在那里,任憑火舌爬上自己的脊背,爬上自己的雙肩,任憑火舌燃燒著他的眉毛、頭發……他沒有呼喊,沒有流淚,只是使勁咬著嘴唇。

通過故事讓學生懂得了滅火的方法和原理,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也讓學生明白了生活中處處是化學,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創設探索性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的發展為主線,以學生探索性的學習慣為主體,以教師創造性的教為主導。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創設一個探索性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從多種角度,各個側面不同方向去思考問題,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如在新教材(滬教版)中燃燒的條件是通過三個對比實驗得出的結論,而在舊教材(人教版)中則是通過白磷和紅磷的一個對比實驗得出的。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教師也往往采用后者作為補充實驗,但幾乎所有的教師等銅片上的白磷燃燒起來后便結束實驗,卻不知將它進行適當地改進。由于在學生的頭腦中有一思維定勢:水能滅火,因此水火不相容。所以,學生便會產生一種錯誤的認識“白磷在水中不會燃燒”。如果能夠將上述實驗加以改進:等銅片上的白磷燃燒后,教師適時設疑:如果用一導氣管將氧氣通入沸水中與白磷接觸,白磷是否會燃燒呢?(學生都會認為不會)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他們一定會探索其中的緣由,而教師就應該給學生創設這種情境,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探索,自己得出結論。補充實驗讓學生用一導氣管將氧氣通入沸水中與白磷接觸,同學們就能看到白磷在水中燃燒起來。這樣不僅使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知識,而且學生的求知欲望被有力地激發出來,這種學習效果要比教師硬塞現成公式要好得多。

三、創設問題性情境,激發學生探索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課學堂中創設某種情境,把問題隱藏在情境之中,將會引起學生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興趣。

例如:在講“氧氣的實驗室制法”時,用一根帶火星的木條去檢驗一瓶氧氣,然后提出問題:集氣瓶中的氧氣是怎樣得到的?由此引出課題《氧氣的實驗室制法》。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在實驗室里,通常用雙氧水和二氧化錳混合的方法來制得氧氣?同時向學生介紹并出示雙氧水和黑色二氧化錳粉末。接著提出問題:雙氧水和二氧化錳是否都會產生氧氣?請學生做如下三個實驗并觀察現象:(1)在試管中加入二氧化錳,然后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2)在試管中加入雙氧水,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3)將實驗試管中加入二氧化錳,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至此,教師再創設問題情境:雙氧水中不加二氧化錳,會產生少量的氧氣(有氣泡),為什么雙氧水與二氧化錳混合以后,會產生大量的氧氣?請同學們考慮有哪幾種可能性。通過討論,學生的思維活躍,氣氛熱烈,情緒高漲,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同時教學氣氛達到。

討論過后,教師向學生介紹像二氧化錳這種物質叫“催化劑”。在實驗室里,通常用雙氧水和二氧化錳的混合來制取氧氣。其中二氧化錳是催化劑,起催化作用,加快了雙氧水放出氧氣的速度。教師此時還可以進一步提出問題:(1)除二氧化錳外,有沒有其它物質可以作雙氧水分解的催化劑?(2)二氧化錳是化學反應的催化劑,這種說法對嗎?促使學生從概念的內涵、外延去進行思考,加深了對概念的理解。

問題情境的創設是激活學生思維的催化劑,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使學生始終處于“憤悱”的狀態中,學生才能真正投入到學習中來,提高學習化學的實效。

四、創設操作性情境,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根據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點,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一些以學生活動為主,對一些實際問題通過自己動手演示或操作,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獲得學習成效,既能鞏固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養創造精神。例如:在講“化學反應的實質”這一內容時,筆者讓學生上課時表演,讓學生演原子,先組合成水分子,隨著筆者的哨聲,學生化分成原子,再隨著哨聲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學生通過親自演示,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且有力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創設競爭情境,調動學生參與興趣

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應該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們的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激發起來?!蔽覀兗热惶幵谝粋€大的社會競爭環境中,不妨也在我們的課堂中設置一個競爭的情境,教師在課堂上引入競爭氛圍,教學中做到“低起點,突重點,重過程,多鼓勵。”教師要為學生創造展示自我、表現自我的機會,促進所有學生積極參與教育教學活動。例如,在元素符號的教學中開展“看誰記得快”活動,在化合價和化學方程式的教學中開展小組比賽,“比比看誰記得多”、“動動腦,我出題來考大家”等競賽活動,把學生們的興趣提高起來。通過課堂生動的競賽,學生興趣濃了,參與課堂的意識強了,學生也能更好地構建課內外的知識,充分張揚自己的個性。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創設學習情境有利于解決教學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在豐富多彩的情境中,學生的學習動機被強化,興趣被提高,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實效。

參考文獻:

[1]裘建浩.創設教學情境改善教與學[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8(6).

[2]陳偉,周志華.中學教師在化學教學中創設情景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教學研究,2005(6).

Abstract:Inchemistryteaching,cultivatingstudents’chemistrylearninginterestanddevelopingstudents’positivesentimentexperienceisthebasisoflearningchemistry.Therefore,teachersshouldcreatedifferentlearningsituationsandarousestudents’sentimentexperiencesoastohelpstudentsexperiencethesuccessandestablishtheconfidence,thustoimprovechemistryteachingquality.

Keywords:chemistryteaching;learningsituation;effect

篇7

教學管理網絡化系統的設計思路與開發步驟

1、系統的設計思路

網絡化是指用Internet(包含了數字化、多媒體)聯成統一的信息空間?!癐nter”的含義是“交互的”,“net”是指“網絡”,Internet是一個計算機交互網絡,又稱網間網。它是一個全球性的巨大的計算機網絡體系,它把全球數萬個計算機網絡,數千萬臺主機連接起來,包含了難以計數的信息資源,向全世界提供信息服務。大學教學管理網絡化資源的開發必須符合國家《遠程教育資源建設標準》,教學管理網絡化資源的屬性標注必須清晰合理;同時,為了減少資源的重復開發,必須盡量做到資源的最大限度的共享;為了系統易于普及,在成本上必須講究經濟實用,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因此,大學教學管理網絡化系統定位在基于軟件實現的“應用層”上,在大學現有教學網絡化資源和教學管理網絡化平臺上作二次開發。

2、系統開發的步驟

教學管理網絡化系統的開發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必須用系統工程的方法來進行。首先是系統分析。要明確系統的功能與任務﹑擬建設系統的基礎與條件。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對該項目的可行性進行科學分析(主要指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可行性),并嚴格按評審程序進行評審。

第二是系統設計。根據系統的總體功能,設計系統的總體結構(包括系統布局結構﹑系統硬件結構﹑系統軟件結構等),按照自上而下的方法,設計各相關子功能與實現途徑。因為教學管理網絡化系統是采用計算機作為主控設備來構建的,所以,在系統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以下主要指標:系統的可靠性,數據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系統的響應和處理速度,系統的可擴展性等。

第三是系統實施。將第二階段所形成的系統物理模型轉換為實際系統的過程即系統實施。主要工作有:硬件的安裝,軟件開發,系統的局部調試與整體調試(聯調),系統的試運行與運行。在系統實施階段,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可能是分析階段未考慮的問題,也有可能是設計階段考慮不周的問題,都需要及時修正。

系統正式投入使用以后,應對項目進行驗收,對系統進行評價。采取有效措施,對系統進行維護,確保系統正常運行。

教學管理網絡化系統的工作流程

教學管理網絡化系統由制作端、管理端、客戶端三部分組成,其中制作端用于將實況或存儲的音頻和視頻編碼為流、流文件或兩者兼有,為系統用戶提供點播或廣播的流,其輸入可以是攝像機,攝像頭等采集設備或衛星電視,也可以是存儲的可轉化的網絡化文件;采編工作站為加工單元,用于網絡化數據的編碼,形成特定的實況流廣播流點播流或智能流。制作端生成的流格式文件存儲于流文件倉庫中,供用戶點播或作為廣播源進行廣播。

管理端由視頻管理器和中心管理器兩大部分組成。視頻管理器既要存儲網絡化節目(課件)也要完成網絡化節目(課件)的發送;每一個視頻管理器端上都運行有由一系列的組件管理組成的視頻管理平臺,這組管理用來將音頻和視頻內容通過單播和多播等形式發送到客戶端和其他管理端。

中心Web管理器也屬于管理端,其主要作用是對用戶的請求進行分發并提供WWW管理,對網絡化節目(課件)的組織邏輯和大學教學管理的業務邏輯進行控制和管理,使之適合大學教學管理的特點??蛻舳耸窍到y的用戶界面,包括Web管理和管理頁面,播放器可以使用獨立的播放器,也可以嵌入到瀏覽器或其他應用程序中??蛻舳藶橛脩粼L問和管理系統的網絡化節目(課件)提供了便捷的接口。

教學管理網絡化系統的體系結構與功能

1、系統的組織結構

根據管理內容和管理對象的不同,教學管理網絡化系統的體系結構按照影視廳、音樂廳、語音室、教學管理廳、校園電視臺、校園廣播臺、監控中心、管理中心、社區等部分進行組織。

2、系統的功能模塊

教學管理系統在具體實現上,需要開發一系列的功能模塊,獨立或協同地為上述組織模塊提供支持和管理。系統通用模塊有節目(課件)錄制﹑節目(課件)入庫﹑節目(課件)搜索﹑節目(課件)評價﹑收視率分析﹑網絡化點播﹑負載均衡調度﹑數字權限管理等,它們為影視廳、音樂廳﹑語音室,教學管理廳,電視臺,廣播臺等部分提供支持。一些主要的功能模塊簡要介紹如下:

(1)負載均衡調度模塊。該模塊用于動態調整各視頻管理器的負載量,和系統狀態監測模塊相互配合,使用戶的請求總是在負載量最輕的視頻管理器上得到最快的響應,從而使整個集群的管理效率和用戶的響應速度始終處于最佳狀態。通過負載均衡調度模塊能夠實時獲取各視頻管理器的負載參數,包括總連接數,可用內存,可用CPU,網絡連接狀況等信息,同時根據一定的負載均衡算法,進行實時的負載統計和排名,根據各視頻管理器的負載總量,實現視頻流的動態重新定向。

(2)數字權限管理(DRM)模塊。教學管理網絡化資源只有經過允許的用戶才能夠使用,因此必須對網絡化資源進行權限管理,該模塊采用的是一種以安全方式進行媒體內容加密的端到端的解決方案,它允許內容提供商在其的媒體或節目(課件)中指定的時間段、觀看次數及其內容進行加密和保護。通過該模塊,管理器鑒別和保護需要保護的內容,支持媒體靈活的訪問權限控制,同時支持對這些權限的動態修改。

(3)網絡化點播模塊。網絡化點播是最目前最常見的交互式多媒體應用。該模塊主要為系統提供媒體網絡化的點播功能。除提供一般的點播功能外,系統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提供智能流視頻管理,﹑動態節目(課件)列表,﹑故障自動轉換等功能。視頻源采用多速率智能流節目(課件)源,能根據網絡情況,實現自適應速率傳輸;能夠采用多種協議提供視頻管理,并能實現協議間的自動翻轉,保證視頻流順利到達客戶端;對節目(課件)由多集或多部分組成的情況,動態生成整個節目(課件)的播放列表。用戶可點播整個節目(課件)列表中的所有或部分段落,點播次序無限定。當視頻管理器集群中的某一系統或應用程序發生故障時,系統能夠自動將工作從故障節點分散到其余節點上,實現故障的自動轉移和恢復。

(4)作業模塊和測試模塊。是語音室和教學管理廳特有的功能模塊,用于對學習者進行訓練和測試;教師可以根據某一個或一組視聽材料的內容布置作業,或組卷進行測試,并對測試結果進行評分,給出反饋;允許對題量和分值進行自定義,同時支持對試題的再編輯。

(5)媒體課件制作和媒體課件編輯模塊是教學管理廳的核心功能模塊,媒體課件制作模塊用于為教師制作媒體課件提供便捷的向導和工具。支持用戶對媒體課件進行在線編輯,通過插入視頻時間線的方式,可以進行標記(Marker)和腳本的插入,﹑移動,﹑刪除等功能,教師可以在標記處進行插入教鞭﹑播放動畫﹑切換頁面等操作;支持教鞭的插入和編輯,系統提供四種教鞭工具支持,移動教鞭、下劃線、方框、閃爍字體,教師可選任意一種進行標記,系統能自動錄制標記代碼,并與錄制的視頻同步,播放時能放出同樣的標記效果。

(6)網絡化廣播模塊。為校園電視臺和校園廣播臺提供節目(課件)源;配合視頻捕捉卡,實時廣播的視頻源可以來自任何影音設備的信號,如攝錄放影機、影碟機、有線電視、衛星電視等;也可以是存檔的任何流式文件;在同一個頻道中可以有多個節目(課件)源,循環播放;采用多線程機制,在廣播多路節目(課件)時能實時存取視頻數據;基于流式(Stream)的廣播技術;采用UDP及網絡無沖突技術,保證數據通暢無阻地在網上傳輸;采用多址廣播技術,大大減輕網絡負載,消除“廣播風暴”;每路節目(課件)允許“無限多”使用者(網上所有用戶)欣賞。

(7)實時監控模塊。主要是為系統授權用戶(如校長、實驗室管理員、圖書館管理員等)提供遠程監控相關公共場所的功能;系統管理員可設置密碼,確定使用監控模塊的許可、優先級和使用權限;通過對攝像頭的底座進行編程,可以遠程控制攝像頭的焦距,攝像角度等參數;攝像頭傳遞的圖像送到采集/轉換設備,或者是采用專業的直播機,供用戶遠程訪問;也可以實時存儲備份,將監控畫面錄制到硬盤或其他存儲設備上,供日后查看,存儲的文件也可以通過網絡調用。

(8)系統狀態監測模塊。是管理器狀態監測器的核心功能模塊,用于收集各視頻管理器的狀態信息,如可用CPU,可用內存,﹑可用硬盤,﹑當前網絡狀況等,并根據負載均衡算法,計算出當前的負載總量,發送到中心管理器上,這些數據作為負載均衡模塊進行負載均衡調度的依據。同時,通過該模塊可以動態添加視頻管理器,保證系統的可擴展性,并記錄該視頻管理器的系統運行日志。

教學管理網絡化系統的可拓展性

以上構建的教學管理網絡化系統在只有一個視頻管理器集群的局域網應用上有著很好的適應性,能夠提高整個系統的響應速度,但對于跨校區,甚至跨地區辦學的大規模應用,由于用戶規模比較大,覆蓋范圍比較廣,單管理器集群已經不能夠滿足要求,系統必須考慮向廣域網過渡,對原有方案進行擴展。一個可行的方案如圖3所示。

整個管理系統由中心管理器集群﹑各區域管理器集群組成;在各區域管理器集群又包含至少一臺Web管理器,一臺視頻管理器。中心管理器集群作為用戶訪問整個視頻管理器系統的門戶,維護Web頁面內容和系統的中心數據庫,在此數據庫中,記錄各區域管理器集群的總負載量(負載總量,可繼續提供視頻管理的視頻管理器數量等)。區域管理器集群為本區域提供視頻管理,維護本區域數據庫(包括本地視頻管理器數量,各管理器的負載量,是否處于活躍狀態等)。各管理器集群是一組通過網絡連接起來的管理器,每一臺管理器都存儲相同的信息用于客戶訪問,所有的管理器都有單獨的IP地址,都可以單獨對外提供視頻管理;但管理內容需要通過中心Web管理器的解析和指向。

在管理器端,各區域管理器集群的Web定期向中心Web管理器發送集群信息(該信息已存儲在中心數據庫中)。在區域內部,各視頻管理器都運行客戶端程序,定期向區域Web管理器發送該視頻管理器當前的信息。

篇8

【關鍵詞】荊芥;揮發油;氣相色譜質譜

Abstract:ObjectiveTheessentialoilsfromNepetacatariaL.wereextractedbysteamdistillation.MethodsThechemicalconstituentswereanalyzedbyGCMS.ThenthepercentagecontentofcompositionofessentialoilwasdeterminedbyGCnormalizationmethod.ResultsTheconstituentswereidentifiedbyGCMS.58componentswereseparated,identifiedandaccountedforover86.23%.ConclusionByanalyzingtheessentialoilofNepetacatariaL.,thescientificfoundationswereprovidedforfurtherdevelopmentoftheplantnotonlyasakindoffoodbutalsoakindofmedicine.

Keywords:NepetacatariaL.;Essentialoil;GCMS

荊芥NepetacatariaL.為唇形科荊芥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產于河南、山西、陜西、甘肅、新疆、山東、湖北、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區,阿富汗、印度、日本、美洲南部也有分布[1]。荊芥在河南主要以鮮嫩的莖葉供作蔬菜食用,也可作佐料,具有特殊的香味,富含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是重要的藥食兩用蔬菜。荊芥在整個生長期間幾乎不會受病蟲危害,是一種經濟效益高、很有發展前途的無公害、保健型辛香蔬菜,多為人工栽培,在伏牛山區和太行山區也有野生。在我國東北地區多以多裂葉荊芥SchizonepetatenuifoiaBrig的地上干燥部分作為荊芥入藥,廣西各地以同科的薺苧屬(Mosla)及香薷屬(Elsholtzia)多種植物的干燥地上部分“土荊芥”為名代替荊芥[2]。

在對同科裂葉荊芥屬植物荊芥(SchizonepetatemuifoliaBrig.)揮發油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發現,化學成分主要是薄荷酮(30.8%)和2甲基6異丙基2環己烯1酮(38.98%),另外還有香芹酮、月桂烯和檸檬烯等含量較少成分。藥理作用具有鎮痛、抗炎、擴張支氣管和抗過敏等功效[3~6]。筆者用GCMS首次分析了河南省開封市產荊芥揮發油的化學成分,將所得質譜圖與標準圖譜對照鑒定化合物,并用GC測定了各化合物在其揮發油中的相對百分含量。

1材料與方法

1.1儀器與材料GC/MSQP500聯用儀(日本島津)。荊芥樣品200512采集于河南省開封市,經鑒定為唇形科荊芥屬植物荊芥(NepetacatariaL.)。

1.2揮發油提取將切碎后的荊芥地上部分鮮重380g用揮發油提取器提取2h,取油待檢測。

1.3揮發油成分分析荊芥揮發油的分析在GC/MSQP500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上進行。

氣相色譜條件:色譜柱為OV17(30m×0.25mm);升溫程度為60℃(保留2min),以速率6℃/min至260℃(保留8min)。進樣口溫度280℃,界面溫度250℃。進樣量為1.0μl,分流比為35∶1;載氣為高純He(φ=99.999%),載氣流量為1.0ml/min。質譜條件是:離子源EI源;離子溫度250℃;電子能量70eV;倍增器電壓1.35kV;接口溫度280℃;掃描質量范圍33~440amu。

2結果與分析

2.1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新鮮荊芥揮發油,揮發油占鮮重0.05%。應用GCMS法對荊芥揮發油成分進行分析,經NIST數據庫與標準質譜圖庫對照,并經過有關文獻人工圖譜鑒定,從中鑒定出58種成分(表1),已鑒定成分的總含量約占全油的86.23%。

表1荊芥揮發油成分及相對百分含量(略)

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河南產荊芥揮發油成分主要是萜類、萜醇類、醛類、酯類及烷烴類化合物等,其中含量較高的成分為反-檸檬醛(17.80%)、順-檸檬醛(15.39%)和對烯丙基茴香醚(14.76%),這與文獻報道同科不同屬植物藥用荊芥主要成分為右旋薄荷酮和消旋薄荷酮有很大的差別,與相同功效的薄荷主要的成分為薄荷酮區別也較大。

2.2萜類是存在于植物界具有多方面生物活性的一類化合物,是某些中藥的有效成分,如在荊芥揮發油中的主要萜類順-檸檬醛和反-檸檬醛具有殺蟲、抗曲霉菌和真菌活性,對烯丙基茴香醚有抗真菌活性。檸檬醛是一種廣譜性的殺蟲劑,它可殺滅蚊子、蒼蠅、蟑螂和臭蟲等傳染疾病的害蟲,以及危害糧食、蔬菜的常見害蟲,包括幼蟲、蛹等在內,而對人、動物和植物均無毒性,且殺蟲效果好。因此荊芥揮發油可望開發為環保型殺蟲劑,對人、動物和植物均無毒副作用,從而有助于生產真正無污染的綠色果品。

2.3含檸檬醛的揮發油別具調味風味,制成粉劑后使用方便,易溶于水。在湯粉、粉末飲料中添加這種油性調味粉,則檸檬清香四溢。在脫水奶、香料、香料和著色劑中添加這種油性調味粉能顯著增加香味,提高質量。通過對荊芥揮發油化學成分的分析及含量的測定,對開發和綜合利用荊芥食用藥用資源提供了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丁寶章,王遂義.河南植物志[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48.

[2]周麗娜.荊芥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J].中醫藥學刊,2004,22(10):1935.

[3]袁久榮,袁浩,周方敏,等.山東荊芥揮發油的GCMS分析[J].中國藥學雜志,1996,31(10):618.

[4]張麗,馮有龍,丁安偉,等.荊芥化學成分的研究[J].中藥材,2001,24(3):183.

篇9

知道化學概念和理論的歷史背景、來龍去脈,可以增進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化學史既是化學發展演變的歷史,也是化學科學思想的演變和再現,有助于培養學生思想品德;運用化學家的故事、生平、軼事等,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新異的情境,提高教學效果;化學家們堅持實踐百折不撓的科學精神和勇于探索大膽創新的科學態度,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如在介紹元素周期律的發現時,把老高中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下同)中關于從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的100年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的元素不斷地被發現,有關元素分類的假設——三素組、八音律、門氏周期表的相關內容(詳情略)打印在學案上供學生閱讀與體會。

20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于原子的結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人們發現,引起元素性質周期性變化的本質原因不是相對原子質量的遞增,而是核電荷數(原子序數)的遞增,也就是核外電子排布的周期性變化。這樣才把元素周期律修正為現在的形式,同時對于元素周期表也做了許多改進,如增加了0族。

學生通過以上閱讀,明白了科學家也走過彎路,進而減輕了對概念和理論的陌生感和畏懼感。此時,再加上教師的講解與提示提問,學生不僅能夠了解到元素周期律的誕生發展的較完整的過程,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元素周期律的實質,而且可以體會到前人在科學方法、創新意識方面的努力,進而激發自己的學習興趣與動力。

2實驗“形象化”:原來概念與理論是形象實在的

在對元素周期律的“同周期元素的性質遞變”進行教學時,我們不僅安排學生分組做了Na、Mg、Al及其化合物的常規實驗,還設計了它們對應的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的pH值的測定實驗。通過直觀的現象的鮮明對比,學生了解了Na、Mg、Al的化學活潑性的差異。而通過定量的pH值的測量,學生感言“仿佛看到了逐漸活潑的Al、Mg、Na在以不同的速率跳動!”

在對氧化還原反應進行教學時,如何讓學生真正理解其電子轉移的實質,一直困惑著我們。在深入研究新教材的基礎上,為了解決“通過實驗來證明電子轉移”的問題,我設計了Zn-Cu原電池的實驗,電流表指針的偏轉表明了電子轉移的結果——電流的產生。再配上精心選取的FLASH動畫演示。在此基礎上,還補充了老教材上的“氧化還原指示劑”實驗:“把4g葡萄糖和4gNaOH加入一個透明帶蓋的塑料瓶中,再加入大半瓶水和2~3滴亞甲基藍試液(一種氧化還原指示劑)。加蓋后振蕩,溶液呈藍色,靜置后溶液變為無色,再振蕩溶液又變為藍色,靜置后又變為無色,這個顏色變化過程可以多次重復?!睂W生很快就能分析出氧氣是氧化劑,葡萄糖顯還原性。

3適時穿插練習:原來概念與理論的應用是有規律可循的

在講授“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應用”時,從教學目標的確定開始就注意貼近學生實際,注重知識的應用與做題的反思體會,使每一個教學目標都有對應的達成措施,把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意識的培養落到實處。

為了講解“位—構—性”的關系,我們設計了如下練習:

[練習1]:2004年,某甲宣布發現了一種比F2氧化性更強的單質,某乙宣布制得了一種比HF更穩定的氣態氫化物。試判斷其可信度并分析應用了什么知識?

[解答]:都不可信

[分析]:1.第一周期元素中非金屬性最強的是F,鹵族元素中非金屬性最強的也是F,因此F是所有元素中非金屬性最強的。2.元素的非金屬性強弱體現在物質的化學性質上:①單質與氫氣反應的難易;②氣態氫化物的穩定性;③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的酸性強弱。

[練習2]: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A.原子半徑:OB.金屬性:Na>Mg>Al

C.穩定性:H2O>H2S>H2Se

D.酸性:H3PO4>H2SO4>HClO4

分析:應用了什么知識?

[解答]:B、C

[分析]:A應用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徑的變化規律。B應用同周期元素金屬性的變化規律。C、D應用同主族元素非金屬性的變化規律。

[練習3]:填“>”、“=”、“<”

A.堿性:Mg(OH)2__Ca(OH)2

B.酸性:H2CO3__H3PO4

C.酸性:HF__HCl

D.溶解性:Ca(OH)2__Ba(OH)2

體會:應用了什么知識?

[解答]:A、<,B、<,C、<,D、<

[分析]:A、應用同主族元素金屬性的變化規律。B、應用周期性知識無法解答,可從已知知識H2CO3是弱酸、H3PO4是中強酸解決。C、比較元素非金屬性強弱應用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的酸性強弱,而不是無氧酸的酸性強弱;HF與HCl的酸性強弱不知,但可從第六主族氧與硫的氫化物的酸性強弱推出規律。D、在水中的溶解性不是元素金屬性強弱的判斷依據,但也有一定的規律性;已知Ca(OH)2微溶,Mg(OH)2難溶,即使不太知道Ba(OH)2可溶,也可以得出規律進而做出解答。

[點評]:通過新舊知識的整合來解決問題,這也是一種創新。

[練習4]:下列可以說明硫的非金屬性比氧弱的是

體會:應用了什么知識?

[解答]:A、B、C、D

[分析]:判斷元素的性質強弱,不僅可以應用周期律知識,還可以應用氧化還原知識。

[練習5]:按半徑從小到大排列下列微粒

A組:S、Cl、K、Ca

[解答]:Cl[分析]:影響元素原子半徑的因素

①電子層數。例:O<S

②核電荷數。例:S>Cl

應用以上得出的規律解答B組:

S-2、Cl-、K+、Ca2+[解答]:Ca2+[分析]:先比較電子層數,電子層數相同再比較核電荷數。

[補充]:③(同一元素不同離子)電荷高半徑小。例:Fe2+>Fe3+

通過對教師精選練習的解答與分析,再加上同伴和教師的補充,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對相應知識點的掌握達到了預期的程度。

4聯系STSE:原來概念與理論是實用的

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與社會(Society)教育,即“STS教育”是當代科學教育實踐的重要理念,環境(Environment)教育則是公民科學素養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方面。由科學、技術、社會、環境構成的STSE教育強調科學、技術與社會、環境的相互關系,重視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生活環境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是指導和實施學科教育的新理念。STSE教育的顯著特征是把當今與科技相關的重大社會問題及具有地方影響的問題納入教育特別是科學課程之中,包括科技的應用問題、科技發展動向問題和科技的社會倫理問題等。當學生看見所學知識在許多方面都有應用時,就會涌現出一股強烈的求知欲望,在化學學習中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如在講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應用時,我們選取了“石油化工科技網”上的一條信息作為素材:

用于汽車尾氣處理的催化劑

專利申請號:03120993.9

授權公告日:2005.02.16

該催化劑是消除汽車尾氣中NOx(如NO)的催化劑,在不加任何其他物質的情況下,將污染物質氮氧化合物和一氧化碳轉化為無毒氣體,達到對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綜合處理的目的。該催化劑對NOx的轉化率最高可達55.6%,而且穩定性好,壽命長,有良好的抗中毒特性。

思考:汽車尾氣中含有CO和NO,它們在轉化成無毒氣體時,從氧化還原反應角度看分別表現了什么性質。

學生在順利解答完之后,得出結論:可以利用物質中元素所處的價態,推測它可能具有的氧化還原性。同時,學生感慨:原來概念與理論真的是實用的!我一定要學它!

5聯系對比:原來概念與理論是相聯相通的

通過小結,學生“發現”了金屬與非金屬的對應規律:同周期從左向右,元素的金屬性越來越弱,而非金屬性則越來越強;同主族元素的性質也有一定的遞變規律。不僅如此,元素對應的單質、化合物的物理化學性質也有各種各樣的對應關系。受此啟發,學生對下表的空格做出合理的解釋。

學生解釋為:Na是金屬單質,能與非金屬單質反應,Cl2是非金屬單質,能與金屬單質(與非金屬單質相反)反應;Na能與酸反應,Cl2能與堿(與酸相反)反應;水、鹽無相反概念,故Na、Cl2都與二者反應。唯一不對應的是非金屬單質能與非金屬單質反應,而金屬單質與金屬單質不反應,對應得似乎不夠工整。實際上,兩種非金屬單質反應時,必有一種較弱的非金屬單質顯金屬性,而兩種金屬單質不能反應的原因是因為金屬單質不能顯非金屬性。

在此基礎上,學生對金屬的知識主線:

單質氧化物對應水化物對應鹽

對應鹽氫化物單質氧化物對應水化物對應鹽

如:NaClHClCl2Cl2OHClONaClO

也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深入的把握:由于Cl的正價較多,還可以把Cl2右邊的知識主線寫出更多的來。如:Cl2??KClO3或Cl2ClO2??等。從知識主線看,由于金屬沒有負價,金屬知識主線比非金屬知識主線少了左半邊,對應得并不工整。雖然也有的題目中會出現金屬氫化物如NaH,但Na仍為+1價,H為-1價,并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氫化物(二元素組成,氫為+1價)。

6嘗試創造:原來概念與理論是可以由我發展的

對于元素周期律的理解,教師不應滿足于學生只掌握書本和教師提供的知識。在做題的實踐與反思中,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學習推導出“自己的規律”。如通過Mg、Ca、Ba對應的堿和硫酸鹽的溶解性的比較,可以得出同一主族元素對應的堿在水中的溶解性從上往下越來越大,而硫酸鹽的溶解性從

上往下越來越?。煌ㄟ^課本提供的“同主族元素非金屬性從上往下越來越弱”,不僅可以推出課本上提供的“最高價含氧酸的酸性越來越弱”,還可以導出其對應的“無氧酸的酸性越來越強”,如HBr的酸性比HCl強;凡此等等,不一一贅述。通過這些嘗試與創造的體驗,學生感慨:原來概念與理論也可以由我提出由我發展!

化學實驗新奇有趣,學生接觸化學的初始階段,教師要較多地用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隨著學習的深入,教師更應及時揭示化學概念與理論的迷人魅力,幫助學生感受化學概念與理論的優美與實在。唯有如此,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才會持久,才能從化學學習中獲得更多的樂趣!學習化學也就成了學生一種持久的樂趣、一種幸福的享受、一種自覺的追求。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崔允漷,張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10

語言不僅僅是一套符號系統,人們的言語表現形式更要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社團(community)的習俗,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約和影響。

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Sapir在,《Language》一書中就指出:“語言有一個環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傳統和信念?!蓖庹Z教學目的最終應是培養語言應用能力,交際能力離不開對所學語言國家文化的了解,學習一種語言必然要學習這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

“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語言的內涵是學不好外語的”。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典型的問題是“高分低能”、“聾啞英語”。這與我國英語教學長期注重語言知識的灌輸,而忽視對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有著直接的關系。目前,這種“重語言形式,輕文化導入及跨文化意識的培養”的教學狀況正在得到改變。

二、語言和文化

語言與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任何一種語言的習得都不僅是對該語言系統知識的掌握,還應包含對該語言賴以存在的文化背景有一個全面的學習和領悟。例如兒童在本族文化的環境中學習母語時,既能學會按本族語的習慣說出符合語法的句子,也能在恰當的場合和語境中使用所學到的語言形式。其中,在恰當的場合得體地使用語言的能力被人類學家、社會語言學家Hymes定義為“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它是人類社會文化能力的體現。

由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論語言學發展的制約,長期以來,傳統外語教學把培養學生系統地掌握外語知識體系(其中包括語音、詞匯、句法和語義等內容)作為教學的唯一目的。在Hymes“交際能力”的理論提出后,傳統的“語法翻譯教學法”開始受到“交際教學法”的沖擊并顯現出弊端,“就語言而教授語言”的外語教學模式受到質疑,隨之“目的語文化”的導入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三、文化導入的內容

文化的概念非常廣泛,它可以是指一個國家和民族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就英語教學而言,它涉及到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等,每個方面都有十分豐富的內容。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內容具體可概括為四個方面:與詞語有關的文化;與篇章有關的文化;與交際環境有關的文化;與非語言交際有關的文化。并遵照“相關、實用、循序漸進”幾項原則,對文化導入的內容作必要的取舍。

我國語言學家張占一把語言教學中的文化背景知識按功能劃分為兩種: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知識文化是指一個民族的政治、經濟、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藝術等文化知識;有文化偶合也有文化差異交際文化是指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際時,那些影響信息準確傳達(即引起偏誤或誤解)的語言和非語言因素。它包括問候、致謝、稱呼等習語和委婉語、禁忌語等。教學中教師要做到既不放棄知識文化的積累又要加強交際文化的導入。

文化導入應側重知識文化,以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文化修養為主,了解西方人的價值觀以及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等。教師不能只停留在語言符號的表層,還應向學生傳授語言符號下面的深層文化,只有這樣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認識才會從文化知識過度到文化意識。如:freeze這個詞的基本含義是“冰凍”、“結冰”。而在一個私人擁有槍支的美國社會中,一位留學生因聽不懂美國人的口語Freeze!(“站住”“不許動”)而被槍殺。又如:教詞匯professional時,告訴學生Heisaprofessional和Sheisaprofessional可能會引起天壤之別的聯想意義:Heisperhapsaboxer.和Sheislikelyaprostitute.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觸發的定向思維。

四、文化導入的方法

現代外語教學中,文化干擾是公認的教學“難題”之一,有人甚至認為它比不理解更為可怕。不了解文化在交際過程中會不可避免的遇到文化障礙,甚至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shock)。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覺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文化導入的方法有注解法、融合法、實踐法、比較法、專門講解法、文化講座法、利用圖片展示法等。

實踐法: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改編對話進行表演,使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語言和文化,同時注意其中有意義的文化細節,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識。如可將中國人與英語國家人士初交時談話的禁忌歸納為四個詞: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個詞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問”:不問對方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不問婚姻狀況,不問“去哪兒”,不問“吃了嗎”。讓學生自編對話進行表演,這樣可使學生對與英語國家人士交談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傳播,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傊?,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對語言的影響,重視交際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習者在交流中,根據話題、語境、文化背景講出得體、恰當的話。

[摘要]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學習一種外語必須了解這種語言所承載的文化。本文從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入手,說明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必要性,提出了教學中文化導入的方法及導入的內容。

[關健詞]大學英語教學文化導入導入方法

參考文獻:

[1]Hymes,D.Oncommunicativecompetence[A].Inpride,J.B.&Holmes,J.eds.Sociolinguistics[C].Harmondsworth:Penguin,1972.

[2]Sapir.E.Language:Anintroductiontothestudyofspeech.NewYork:Harhcourt,Brace.&Company.1921.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