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紅蛋白范文
時間:2023-04-09 14:31: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糖化血紅蛋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隨著糖尿病發病率的逐年攀升,糖尿病患者人群逐漸擴大,中國已成為繼印度之后位居第二位的糖尿病國家。據WHO流行病學調查資料統計,按目前糖尿病的增長速率,到2025年全世界糖尿病人口將由1995年的1億3000萬達到3億,其中發達國家將由5100萬增長到7200萬,增長率為42%,而在發展中國家將由8400萬增長到2億3000萬,增長率達到了170%,也就預示著在發展中國家糖尿病將成為社會巨大的負擔。
中國糖尿病的患病率則由1980年的1.0%上升到1994年的2.5%和1996年的3.2%(人口年齡在20~75歲之間)。Inter Asia 2003年研究結果顯示,中國成人的糖尿病患病率為5.5%,35~74歲的成年人中,男性的患病率為5.2%(約有1270萬);女性的患病率為5.8%(約1330萬)。如按總人口計算,2000~2001年中國共有約3000萬糖尿病患者,但是被診斷的只占23.6%(710萬)。
目前我國糖尿病患者約4500多萬,其中絕大部分為2型糖尿病。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城鄉患病率差別很大,城市人口2型糖尿病患病率平均為4.8%,但并發癥控制率不足20%,已確診的因糖尿病導致的高血壓患者有1200萬、腦卒中患者500萬、冠心病患者600萬、尿毒癥患者50萬。專家指出,血糖控制不達標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而糖化血紅蛋白是衡量血糖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標。
糖化血紅蛋白是糖尿病監測的“金標準”
隨著人們對糖尿病知識的逐步了解,多數人已意識到空腹和餐后2小時血糖監測的重要性,并常常把二者的測定值作為控制血糖的標準。其實不然,空腹和餐后2小時血糖是診斷糖尿病的標準,而衡量糖尿病控制水平的標準是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反映某一具體時間的血糖水平,容易受到進食和糖代謝等相關因素的影響。糖化血紅蛋白可以穩定可靠地反映出檢測前120天內的平均血糖水平,且受抽血時間,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島素等因素干擾不大。因此,國際糖尿病聯盟推出了新版的亞太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確規定糖化血紅蛋白是國際公認的糖尿病監控“金標準”。如果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控制不好,糖化血紅蛋白就不可能達標。
認識糖化血紅蛋白
糖化血紅蛋白是人體血液中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與血糖結合的產物。糖化血紅蛋白越高表示血糖與血紅蛋白結合越多,糖尿病病情也越重。糖化血紅蛋白的英文代號為HbA1c。
糖化血紅蛋白的特點決定了它在糖尿病監測中有很大的意義:(1)與血糖值相平行。血糖越高,糖化血紅蛋白就越高,所以能反映血糖控制水平。(2)生成緩慢。由于血糖是不斷波動的,每次抽血只能反映當時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紅蛋白則是逐漸生成的,短暫的血糖升高不會引起糖化血紅蛋白的升高;反過來,短暫的血糖降低也不會造成糖化血紅蛋白的下降。由于吃飯不影響其測定,故可以在餐后進行測定。(3)一旦生成就不易分解。糖化血紅蛋白相當穩定,不易分解,所以它雖然不能反映短期內的血糖波動,卻能很好地反映較長時間的血糖控制程度,糖化血紅蛋白能反映采血前2個月之內的平均血糖水平。(4)較少受血紅蛋白水平的影響。糖化血紅蛋白是指其在總血紅蛋白中的比例,所以不受血紅蛋白水平的影響。
糖化血紅蛋白的控制標準
糖化血紅蛋白能夠反映過去2~3個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它不受偶爾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響,因此對糖化血紅蛋白進行測定,可以比較全面地了解過去一段時間的血糖控制水平。世界權威機構對于糖化血紅蛋白有著明確的控制指標,ADA(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小于7%,IDF(國際糖尿病聯盟)建議糖化血紅蛋白控制標準為小于6.5%,目前我國將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的控制標準定為6.5%以下。
糖化血紅蛋白與血糖的控制情況
4%~6%:血糖控制正常。
6%~7%:血糖控制比較理想。
7%~8%:血糖控制一般。
8%~9%:控制不理想,需加強血糖控制,多注意飲食結構及運動,并在醫生指導下調整治療方案。
>9%: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發癥發生發展的危險因素,可能引發糖尿病性腎病、動脈硬化、白內障等并發癥,并有可能出現酮癥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癥。
糖化血紅蛋白控制水平與糖尿病并發癥
臨床上,只有30%左右的糖尿病患者能做到定期監測糖化血紅蛋白。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預防并發癥的關鍵,而血糖監測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患者本人的認知和行動。由于大部分患者選擇可靠性不高的日常監測手段,目前超過60%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控制不理想。糖化血紅蛋白長期控制不穩定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會改變紅細胞對氧的親和力,加速心腦血管并發癥的形成;如果眼睛內的晶體被糖化,則會引發白內障。此外,它可引起腎小球基底膜增厚,誘發糖尿病腎病,并引起血脂和血粘度增高。糖化血紅蛋白升高,是心肌梗死、腦卒中死亡的一個高危因素。在男性患者中,糖化血紅蛋白每增加1%,死亡率的相對危險性增加24%,女性患者增加28%。一旦糖化血紅蛋白超過7%,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就增加50%以上。
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控制水平沒有閾值,隨著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的降低,越接近正常值,糖尿病的并發癥降低越明顯,DCCT、UKPDS等國際大規模臨床試驗得出結論,證實糖尿病患者經強化治療后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可以顯著降低,各種并發癥風險也明顯減少。英國前瞻性研究證實糖化血紅蛋白每下降1%,糖尿病相關的死亡率降低21%;心肌梗死發生率下降14%;腦卒中發生率下降12%;微血管病變發生率下降37%;白內障摘除術下降19%;周圍血管疾病導致的截肢或死亡率下降43%;心力衰竭發生率下降16%。因此,糖化血紅蛋白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監測指標,它的高低直接決定將來各種嚴重影響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的慢性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糖尿病患者定期監測糖化血紅蛋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有助于幫助患者改善血糖控制水平,促進患者的血糖達標,從而減少并發癥的發病率,從根本上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測定糖化血紅蛋白的注意事項
發現治療中存在的問題。如果糖尿病患者經常監測血糖都顯示控制較好,而糖化血紅蛋白偏高,則需考慮是否平時監測血糖不夠全面(如只測空腹血糖而忽略了餐后血糖),或者可能血糖儀測出的數值不夠準確(如機器老化,試紙受潮、過期等)。
如果某位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較大,經常發生低血糖,繼而又發生高血糖,由于糖化血紅蛋白是反應血糖的平均值,所以其糖化血紅蛋白完全有可能維持在正常范圍。在這種情況下,它的數值就不能反映真正的血糖變化了。同時,糖化血紅蛋白還受紅細胞的影響,在合并影響紅細胞質和量的疾?。ㄈ缒I臟疾病、溶血性貧血等)時,所測得的糖化血紅蛋白也不能反映真正的血糖水平。
指導治療方案的調整。在臨床治療中,如能同時測定血糖與糖化血紅蛋白,可以更好地全面判斷病情,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當空腹血糖超過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對應的預測值時,則顯示近期血糖控制不好,可能與采血時緊張、勞累、晚餐進食過多、治療不當、急性并發癥等有關,需要調整治療方案。比如某糖尿病患者定期監測糖化血紅蛋白均在6%~7%,而最近一次為8.2%,這表明以往的治療方案已不能較好地控制血糖,需要重新調整方案。相反,如果空腹血糖低于糖化血紅蛋白對應的預測值,甚至達到正常標準,則顯示近期血糖控制良好,治療對癥。
因此,普及糖尿病知識,更新治療理念,監測并保持糖化血紅蛋白達標,更早、更合理地使用胰島素等藥物治療,對于控制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發展尤為重要。目前臨床提倡對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積極治療方法:盡早藥物治療、盡早聯合治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未達到目標或治療方案調整后,應每3個月檢查一次糖化血紅蛋白;血糖控制達到目標后也應每年至少檢查2次糖化血紅蛋白。
知識鏈接
血糖達標的三個標準
血糖達標的三個標準是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均達標。很多糖尿病患者只重視空腹和餐后2小時血糖,而忽視了糖化血紅蛋白的檢測。事實上,如果僅空腹和餐后血糖達標,而沒有控制好糖化血紅蛋白,就證明血糖控制仍未達標。
只有空腹血糖控制在4.4~6.1毫摩爾/升之間,餐后2小時血糖控制在4.4~8.0毫摩爾/升之間,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6.5%以下,才能達到理想的控制目標,即不僅要控制基礎狀態下的空腹高血糖,還要控制負荷狀態的餐后高血糖,這兩個血糖都控制好了,糖化血紅蛋白才能降到理想水平,進而延緩和防止多種并發癥的發生。
糖化血紅蛋白
和血糖有何差別?
篇2
【關鍵詞】
糖化血紅蛋白;糖尿病;冠心病
作者單位:214423江蘇省江陰市中西醫結合醫院
糖尿病是一種全身性代謝紊亂性疾病,作為冠心病的一個獨立的危險因素,其血管病變是冠心病發病的基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較非糖尿病者高2~5倍,糖尿病性心臟改變引起死亡者約占糖尿病患者病死率的70%~80%[1]。本文通過對比我院單純糖尿病患者與合并冠心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及空腹血糖值,旨在探討糖化血紅蛋白與冠狀動脈病變的關系。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象 127例糖尿病患者均來自2006年 7月至2011年9月我院住院或門診患者,其中經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確診為冠心病69例,冠心病的診斷標準為經冠狀動脈造影證實至少有一支心外膜下血管狹窄≥50%;糖尿病診斷標準參照《2010年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診斷標準》。以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69例為觀察組,男32例,女37例,平均年齡(63.2±10.5)歲;選取58例單純血糖增高,無其他器質性疾病患者為對照組,男27例,女31例,平均年齡(62.3±9.9)歲。兩組研究對象在年齡與性別構成比上無統計學差別(P>0.05)。
1.2 方法 分別同時檢測兩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化法,儀器:日立7170全自動生化儀,試劑廠家:上海醫學科學有限公司;糖化血紅蛋白采用免疫抑制透射比濁法,試劑廠家:瑞士Roche公司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 14.0,均值比較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觀察組與對照組空腹血糖與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值見表1,空腹血糖比較t=2.30,P=0.02,P
3 討論
糖化血紅蛋白是糖尿病診斷2010年1月國際專家委員會的一個新進的金標準,將糖化血紅蛋白≥6.5%被作為糖尿病的診斷切點,目前已被臨床醫生廣泛的應用與糖尿病的診斷,因紅細胞壽命為120 d,糖化血紅蛋白主要反映2~4月內血糖的控制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作為長期糖尿病診斷的標準,有一定的局限性,受患者個人因素及時間的受控程度較強,不同時間測定波動性大,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相比較糖化血紅蛋白穩定性較好[2]。糖化血紅蛋白的檢測主要應用于在糖尿病的早期診斷,尤其對輕癥、2型、“隱性”糖尿病有提示作用,其次治療過程對藥物療效的監測評價,以及對血管并發癥的預測[3]。
冠心病的病因復雜多樣,在充分考慮了年齡、性別、血脂水平及生活習性(如,吸煙、喝酒等)等多種因素,在分組研究中消除此類因素的組間統計學差異,糖尿病并發癥的核心問題就是血管的病變,有研究報道,新診斷的 T2DM 在發病后 9 年時,大血管與微血管病變的發生率分別為 20% 和 9%。大血管病變占所有死亡糖尿病患者原因的 59%,是微血管病變導致死亡的 70 倍[4]。在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中,空腹血糖P
綜上所述,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與冠狀動脈的病變存在密切的關系,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的良好控制有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減少血管并發癥的發生率。
參 考 文 獻
[1] 倪青,呂蕾.糖尿病心血管病的防治.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
[2] 吳志昊,王樹.糖化血紅蛋白在對糖耐量減退患者血糖水平的評價.淮海醫藥,2011,29(1):21-23.
[3] 王笠,李琳,王達,等.糖化血紅蛋白的檢測和臨床應用. 上海醫學檢驗雜志,2003,18(2):119-121.
篇3
【關鍵詞】 糖尿病 糖化血紅蛋白 妊娠糖尿病
【中圖分類號】R446.1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006-061-02
糖化血紅蛋白(GHb)是血紅蛋白中2條B鏈的N端的頡氨酸與葡萄糖非酶化結合而成,其數值與血糖濃度成正比,且為不可逆的結合,隨紅細胞消亡而消失。所以可反映取血前2~3月血糖的平均水平。HBAl是由HBAla、HBAlb、HBAlc組成,其中HBAlc的量最大,所以反映血糖水平時一般用HBAlc表示。每1%的HBA1c大致代表了2mmol/L的血糖變化。國際糖尿病聯盟推出了亞太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確糖化血紅蛋白為國際公認的糖尿病監測金標準,且應
糖化血紅蛋白增高對人體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可改變紅細胞對氧的親和力,使組織與細胞缺氧,加速心腦血管并發癥的形成;可引起腎小球增厚,誘發糖尿病腎病(DN);還可引起血脂和血粘滯度增高,是心血管病發生的重要因素。因此,監測糖化血紅蛋白不論對糖尿病患者疾病控制情況,并發癥的預測情況,還是糖尿病病人的篩選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義。美國1型糖尿病控制及并發癥試驗(DCCT)和英國2型糖尿病控制與并發癥(UKPDS)均把糖化血紅蛋白作為糖尿病的一個重要評價指南,且都充分肯定了強化治療在阻止血管并發癥發生、發展的重要作用。
1是糖尿病患者血糖總體控制情況的指標
糖化血紅蛋白正常值為4%~6%,9%為控制差,是慢性并發癥的發生、發展的危險因素,并可能發生酮癥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癥,所以當其>8%就應該加強血糖的控制。
2有助于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認識
若>9%說明患者持續高血糖存在,會發生糖尿病腎病、動脈硬化、白內障等并發癥,同時也是心肌梗死、腦卒中死亡的一個高危因素。陳曉轉等報告HBAlc的增高與缺血性腦梗死的發生、發展、預后相關。而糖尿病腎病者HBAlc的水平較無糖尿病腎病患者高,并隨HBAlc水平增高尿mAlb、IgG、NAG的水平相應增高。
3指導對血糖的調整
糖化血紅蛋白8.5%時,空腹血糖所扮演的角色更重要。因此,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很高者需要更好的控制空腹血糖水平。所以,糖化血紅蛋白在7%~8%者要更多干預餐斤血糖減少低血糖反應;>8%者要兼顧空腹和餐后血糖:8%說明以往的治療方案不能很好的控制血糖,需要新調整治療方案。
4 對判斷糖尿病的不同階段有一定的意義
正常糖耐量者平均糖化血紅蛋白為5.6%,單獨IFG患者其平均值為6.2%,單獨IGT患者為5.9%,既有IGT又有IFG的患者為6.2%,新篩查出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為8%。因此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可代表糖尿病前期不同階段和糖尿病患者的情況。
5 區別應激性血糖增高和妊娠糖尿病(GDM)中的檢測意義
腦血管急癥等應激狀態下血糖增高,但糖化血紅蛋白卻不增高。妊娠糖尿病僅測血糖是不夠的,要控制糖化血紅蛋白
篇4
關鍵詞:糖化血紅蛋白臨床檢測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134-02
糖化血紅蛋白HbA1c作為糖尿病篩選、診斷、血糖控制、療效考核的有效檢測指標,在臨床中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其理由有二個:目前HPLC法測定HbA1c使其準確性和重復性得到很大的提目前,糖化血紅蛋白HbA1c作為糖尿病篩選、診斷、血糖控制、療效考核的有效檢測指標,在臨床中得到了廣泛的使用。
1HbA1C概述
在HbA1C與糖尿病關系的研究中,Rahbar在1968~1969年的研究中發現快速泳動的Hb實際上與HbA1C的結構相同,在糖尿病患者中其濃度增加2~3倍。從而確定了HbA1C與糖尿病之間的初步關系并在以后的臨床研究中證實了HbA1C可作為糖尿病患者長期血糖控制的指標,這與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發生及發展有密切關系。HbA1C與空腹血糖、過去數周的平均血糖水平等有關。正常人維持一定的血糖水平,就會形成正常范圍內的HbA1C,當血糖濃度增加時,其β鏈上的糖基化位點數目也增加,據此HbA1C是判斷血糖控制程度的很好的指標。
糖化血紅蛋白是紅細胞中血紅蛋白與葡萄糖持續且不可逆地進行非酶促蛋白糖基化反應的產物。其壽命與紅細胞一致。人體內紅細胞的壽命一般為120天,在紅細胞死亡前,血中HbA1C含量也會保持相對恒定。因此,HbA1C水映的是檢測前120天內的平均血糖水平。與采血時間、是否空腹及使用胰島素等無關,是判斷糖尿病患者長期血糖控制好壞的重要指標。
2診斷糖尿病檢測指標的比較
2.1血糖有波動性、瞬間性特點,反映的是某一點(測定當時)的血糖水平,變異率高、重現性差,不能反映患者全天血糖變化情況,是糖尿病微觀控制的指標。
2.2糖化血清蛋白(GSP)/糖化白蛋白(GSA)半衰期較短(1~3周),只能評價近期血糖控制水平,且血液蛋白質濃度發生變化時其測定結果受影響。
2.3HbA1C檢測便捷、標本采集方便,不需空腹,可在任意時間采集并保持相對穩定,變異率低,個體內日間差
2.4HbA1C與糖尿病并發癥(如微血管病變、大血管病變、死亡)有關,而HbA1C降低可以明顯改善糖尿病并發癥發生的風險。因此,HbA1C是反映糖尿病患者血糖長期控制水平的金標準。
3糖尿病的臨床檢測方法
由于HbA1C在檢測前不穩定性很小,生物變異率低,是一項更穩定的生物學指標,臨床廣泛采用診斷糖尿病。測定GHb主要是利用GHb和Hb的物理化學性質的不同而進行的,目前主要的檢測方法有5種:
3.1離子交換高效液相色譜分析法。基于Hbb鏈N末端纈氨酸糖化后所帶電荷不同而建立。在中性pH條件下,HbA1c攜帶的正電荷相對較少,因此可通過HPLC法將其與其它組分區分開,得到分離。此方法曾應用于美國DCCT的研究,是目前檢測HbA1c的金標準。
3.2微柱法。微柱內的陽離子交換樹脂(如Biorex 70)在PH近7時解離后帶陰電荷,而Hb解離后帶陽電荷,二者可形成離子鍵。由于GHb的陽電荷比HbA少,與樹脂的結合力相對低,容易被洗脫。用分光光度計分別測定洗脫液中GHb和溶血物中總Hb的吸光率(A),可計算出GHb占總Hb的百分比(%)。但此方法的影響影響因素比較多:
(1)洗脫溫度對結果有較大影響。
(2)抗凝劑肝素能使測定結果增高。
(3)某些血紅蛋白如HbF異常增加時,也會與糖化血紅蛋白同時洗脫,從而使結果產生偏差。
3.3電泳法。膠體顆粒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帶有電荷,帶有電荷的膠體顆??梢越桁o電吸引力在電場中泳行,帶正電荷者泳向負極,帶負電荷者泳向正極,此種現象稱為電泳。血清中各種蛋白質都有它特有的等電點,各種蛋白質在各自的等電點時呈中性狀態,它的分子所帶正電荷與所帶負電荷量相等。但此方法學的弱點是:
(1)需成批進行樣本分析,速度比較慢,無法進行實時檢測。
(2)自動化程度低,急診插入、自動維護等功能比較欠缺。
3.4親和層析法。利用生物高分子能與相應的專一配基分子可逆結合的原理將配基通過共價鍵牢固地結合于固相載體上制得親和吸附系統。帶有雜質的高分子分離目的物在一定條件下,能以某種次級鍵與已固相化的配基結合,而雜質則不吸附,除去雜質后變換條件,又可以使待分離的高分子物質重新解離,獲得純化。
除葡萄糖外,血液中所有的糖類都可與Hb相結合,因此該方法的檢測結果為糖化血紅蛋白總量,而不是HbA1c的含量。
3.5免疫法。使用單克隆或多克隆抗體直接測定血紅蛋白β-鏈上糖基化的N末端的4~8個氨基酸,因此對HbA1C上的糖基特異性好。
但是許多同源的糖化血紅蛋白變體也有相同的N末端結構,從而會對結果造成干擾。在定標方面,需與HPLC作相關校正。
綜合現在臨床實驗室中常用的GHb測定方法,因為原理的不同,測定的結果準確度、重復性都有所差異。相信隨著對HbA1c實驗方法標準化的重視和提高,HbA1c項目的檢測在臨床會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
4HbA1C檢測的質量保證
4.1制定標準化計劃,參加室間質量評價,使用經過認證的方法(儀器)并進行精密度、準確度及線性范圍評價。
4.2檢測人員具有相應的專業任職資格,并經生物安全培訓,定期業務學習,所用儀器、試劑應符合要求。
4.3做好室內質量控制,嚴格按室內質量控制標準操作規程執行。
4.4編寫HbA1C檢測標準操作規程,并按規程操作。
篇5
【關鍵詞】糖化血紅蛋白;糖化血清蛋白;妊娠糖尿病;早期診斷
妊娠糖尿一種妊娠階段并發率較高的疾病,屬于高危妊娠。如果不及時控制孕婦的血糖水平,可能導致孕婦自然流產、胎兒發育不良、羊水過多、早產以及增加胎兒畸形率等等[1],對孕婦和胎兒都會造成嚴重的危害。如果只將孕婦空腹血糖水平作為診斷妊娠糖尿病的唯一標準,很容易出現漏診的情況而延誤孕婦最佳的治療時機。傳統的血糖測試方法雖然有一定的準確性,但是這種方法診斷訪持續性不強,無法評價患者一段時間的內血糖情況。近年來,我院采用糖化血紅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用于早期診斷妊娠糖尿病,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將2011年9月至2013年12在我院接妊娠糖尿病診斷的90例妊娠糖尿病孕婦和正常妊娠孕婦的臨床診斷資料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80例孕婦均于2011年9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妊娠糖尿病診斷,觀察組90例孕婦均根據2014年ADA妊娠糖尿病標準,均診斷為妊娠糖尿病,根據患者是否妊娠糖尿病分為妊娠糖尿病觀察組和正常妊娠對照組,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一般資料見表1。妊娠糖尿病觀察組和正常妊娠對照組孕婦的年齡和孕期(周)等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妊娠糖尿病觀察組和正常妊娠對照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組別
妊娠糖尿病觀察組
正常妊娠對照組
P
年齡(歲)
28.2±2.7
27.6±2.5
>0.05
血糖(mmol/L)
7.4±1.2
5.5±0.8
>0.05
孕周(周)
27.3
27.8
>0.05
體重(kg)
53.48±7.61
52.71±6.89
>0.05
血壓mmHg
117/76
119/75
>0.05
1.2方法
孕婦檢測糖化血紅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水平的方法分別為免疫凝集法和果糖胺氮藍四唑法,檢測設備為日立717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方法檢測孕婦的血糖水平。
1.3診斷標準
糖化血紅蛋白: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超過6%;糖化血清蛋白異常:糖化血清蛋白水平不低于2.25mmol/L;血糖異常:血糖水平不低于7.8mmol/L。
1.4統計學方法
兩組孕婦的統計數據使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使用x2檢驗,組間比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糖化血紅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水平比較
從表2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到,妊娠糖尿病觀察組和正常妊娠對照組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和糖化血清蛋白水平的比較有很大的差異,妊娠糖尿病觀察組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和糖化血清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孕婦的糖化血紅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水平比較
組別
妊娠糖尿病觀察組
正常妊娠對照組
P
糖化血紅蛋白水平(%)
9.04±0.33
5.29±0.24
<0.05
糖化血清蛋白水平(mmol/L)
382.5±18.7
237.7±15.1
<0.05
2.2糖化血紅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水平診斷早期妊娠的方法學評價
從表3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到,糖化血清蛋白的特異度、靈敏度、正確診斷指數和陽性預測值都高于糖化血紅蛋白。
表3糖化血紅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水平診斷早期妊娠的方法學評價
項目
特異度(%)
靈敏度(%)
正確診斷指數
陽性預測值(%)
糖化血紅蛋白
84.1
84.3
0.65
72.7
糖化血清蛋白
89.6
88.1
0.69
78.5
3.討論
妊娠糖尿病是常見的內科合并癥之一[2],孕婦血糖升高對孕婦的妊娠有一定的影響,因而醫院要求孕婦在接受產檢的同時也接受血糖檢查,以盡早發現和治療妊娠糖尿病,防止妊娠糖尿病造成嚴重后果。傳統檢測血糖的方法為檢測孕婦在空腹狀態時的血糖含量,或者檢測孕婦餐后2-3小時內的血糖指標。雖然傳統的檢測方法有一定的準確性,但是這種檢測方法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如飲食、藥物、情緒等外界因素,從而導致檢測結果存在與孕婦實際血糖水平之間存在很大的誤差,造成誤診或漏診。
而通過檢查孕婦糖化血紅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水平可以提高早期妊娠糖尿病的診斷率,減少誤診和漏診幾率。有研究表明[3],如果孕婦的血糖水平變化最大,日變化可達36%以上,糖化血紅蛋白次之,變化在6%左右,糖化血清蛋白水平變化幅度最小,變化在4%左右當孕婦處于高血糖狀態,孕婦血清中的血紅蛋白和白蛋白會產生非酶促糖化反應,并形成糖化血紅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紅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可以穩定地存在人體血液的血清中,而且糖化血紅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水平不受而外界因素的影響,因而糖化血紅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的檢測結果也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在本次研究中,妊娠糖尿病觀察組孕婦的糖化血紅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水平均高于正常妊娠對照組孕婦的糖化血紅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水平,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表明正常妊娠孕婦和妊娠糖尿病孕婦的糖化血紅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水平有很大的不同,可以作為早期診斷妊娠糖尿病的指標。糖化血清蛋白的方法學評價指標都高于糖化血紅蛋白,表明糖化血清蛋白早期診斷妊娠糖尿病的可靠性更高。
綜上所述,糖化血紅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水平可用于早期診斷妊娠糖尿病,糖化血清蛋白用于早期診斷妊娠糖尿病的可靠性高于糖化血紅蛋白診斷的可靠性。
【參考文獻】
[1]謝則金,王厚照,黃璐,黃幼芳.妊娠糖尿病患者C-P、HbAlc和hs-CRP的改變及意義[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11,07(05):252-253.
篇6
關鍵詞: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方法;研究進展
糖化血紅蛋白是血紅蛋白和血液中葡萄糖緩慢、連續的非酶促不可逆反應的產物,它不會受到暫時性血糖的作用和影響。因此,糖化血紅蛋白對于高血糖,尤其是血糖波動比較大的糖尿病患者具有很高的診斷價值,屬于長期控制血糖水平的重要指標,患者血液中糖化血紅蛋白的含量能夠反映其在過去2、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反映糖尿病患者體內糖代謝水平的病情控制程度。
1 糖化血紅蛋白的來源
糖化血紅蛋白是血紅蛋白和血液中葡萄糖緩慢、連續的非酶促不可逆反應的產物,而HbA1c結構較為穩定,約占糖化血紅蛋白的65%左右。合成糖化血紅蛋白的不可逆性使得它可以在患者體內蓄積,并貫穿在紅細胞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同時受到紅細胞葡萄糖濃度的影響,兩者形成正比,所以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越高,與血紅蛋白反映產生的糖化血紅蛋白也就越高,因此糖化血紅蛋白的檢測結果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穩定性,準確反映患者在2、3個月時間內對血糖病情的控制情況,在臨床上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2 糖化血紅蛋白的檢測方法
早在1968年,Rahbar就已經證實了HbA1c是糖尿病患者的紅細胞中存在的一種異常的血紅蛋白,它與糖尿病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如今,檢測糖化血紅蛋白的方法已經超過了30種,可以根據性質與原理的不同類型。
2.1糖化、非糖化血紅蛋白電荷的差異
2.1.1離子交換HPLC法 這種方法是當前分析檢測HbA1c的標準方法,原理是依據pH7.0基礎上HbA1c不帶正電荷,非糖基化的HbA帶正電荷,可以通過弱酸性陽離子離子交換層析將其與其他HbAlb、HbAla等區分開,同樣根據這個原理目前也已經開發了專業的儀器檢測分析糖化血紅蛋白,對全血中的HbA1c直接進行測定,檢測的結果不會受到異型血紅蛋白和衍生物的影響,檢測精密度很好,標本的檢測速度也非??欤m合大批量標準同時進行測定。這種儀器在美國糖尿病控制及并發癥實驗研究中使用過,但是由于儀器過于昂貴,在當前我國基層醫院和實驗室中很難得到普及。
2.1.2電泳方法 電泳方法的原理是血紅蛋白A的β鏈,因為發生糖基化導致所帶電荷幾乎消失,在電場中涌動比較緩慢,而糖化血紅蛋白顯示為紅色,因此電泳結束以后可以直接通過對比顏色或是掃描的方式得到糖化血紅蛋白占Hb的比例。采用毛細管電泳對HbA1c進行測定,結果發現它不會受到糖化血紅蛋白變異體的影響。電泳方法使用比較穩定,具有較好的重現性,簡單且快捷,但是當前并沒有實現商品化價值,儀器也比較昂貴。
2.1.3等電聚焦方法 這種方法屬于一種比較新的方法,是通過在凝膠上形成一個由正極到負極遞增的pH梯度,溶血液中各組分成的HbA、HbC、HbF等移動到各自的等電點pH位置上,從而形成相對集中的帶條,分離的效果比常規的電泳方式要好得多,會由于成分不同而經過精密光密度儀掃描處理以后做精確的定量。這種方法不會受到太多干擾物的影響,檢測的效果比較好,但是儀器的價格比較高,也很難在基層單位的常規檢測中得到很好的普及。
2.1.4微柱法 每組的電荷性質與數量都不相同,與離子交換劑的交換吸附能力也不相同,所以這種性質就成為了微柱法所采用的原理。當前在國外的很多公司都采用這種產品,它可以全自動分離血紅蛋白的變異體與亞型,測定糖化血紅蛋白的同時可以自動扣除各種干擾物質的作用,保證了結果的準確性與可靠性,同時價格上也比較便宜,滿足了很多基層醫院使用的條件。但是手工微柱進行操作容易產生誤差,重復性也不夠好,且受到外界的影響比較大。
2.2血紅蛋白上糖化基團結構的特點
2.2.1親和層析法 該方法采用硼酸能夠可逆結合含有順位二醇基的化合物特性,血紅蛋白在發生糖化反應之后,因為結合的葡萄糖含有順位二醇基,硼酸能夠與糖化血紅蛋白相結合,沒有糖化的血紅蛋白就不能與其結合而被洗脫流出柱子,再采用較高濃度的含順位二醇基復合物或者是葡萄糖溶液將其結合到柱子上的糖化血紅蛋白完全洗脫出來,成功分離。其優勢是不會受到異常Hb的影響,操作比較簡單和快捷,而且密度高,價格優惠。因為血液中存在的糖類都能與血紅蛋白發生作用從而相結合,所以最后測定出來的結果不是單一HbA1c含量,而是樣品中所有糖化血紅蛋白的含量。在長期的研究實驗中,其檢測結果與高效液相等方法測定上結果都與高度有一定的關系,所以檢測的結果對糖尿病患者的檢測結果比較準確,是理想的檢測指標。
2.2.2酶法 酶法是利用果糖基反應的特點,能夠特異性作用于糖基化小肽,于是產生H2O2,再利用辣根過氧化物酶與之結合反應出色原先色。這一原理的利用,血液樣品中的血紅蛋白會先被蛋白酶水解,產生糖基化的小肽在辣根過氧化物酶的作用下會與特定的色原產生顯色反應。這種方法在操作上比較簡單方便,不會受到變異血紅蛋白的影響,同時還能應用與自動生化分析儀,重復性與特異性都非常好。此外,利用酶法還能直接對樣品HbA1c的百分含量進行測定,與其他方法相比,減少了測定樣品血紅蛋白總量的步驟,與HPLC法和免疫法相比有良好的相關性。
2.3抗原抗體反應
2.3.1免疫比濁法 這種方法是利用抗體與抗原的特異性反應,抗HbA1c的多克隆抗體或是單克隆抗體可以特異性地對HbA1cβ鏈N-末端最后4-6個氨基酸進行識別,對樣品中HbA1c含量以及血紅蛋白的含量進行測定,最后通過計算得出HbA1c占紅蛋白的百分數。其優勢在于花費的時間較短,操作簡單,成本較低,重復性較好,缺點是容易受到黃疸等樣本因素的影響,在抗交叉污染方面較差,線性范圍也比較小。此外,還發現變異血紅蛋白會對檢測的結果產生影響,結果出現不穩定的情況比較多。
2.3.2膠乳凝集法 膠乳凝集法是一種間接凝集的試驗,因為膠乳可以吸附蛋白分子,所以樣品的總血紅蛋白以及HbA1c都可以被膠乳非特異性吸附,在加入HbA1c特異性單抗以后,因為抗體和抗原特異性結合而產生凝集。通過測定透射吸光度始終的變化反映出凝集量,通過標準曲線對其進行定量。其優勢在于特異性比較強,重復性也比較好,進行的時間較短,而且還可以將其與自動化分析儀結合進行批量檢測。但是缺點就是測定的結果容易受到樣品中如三酰甘油、葡萄糖或是膽紅素物質的干擾等。
2.3.3離子捕獲法 離子捕獲法也可以說成是化學發光法,糖化血紅蛋白與相對應的抗體結合以后會以熒光標志物通過帶負電的多聚陰離子復合物吸附到帶正電荷的纖維表面,再通過多次的清洗,對其熒光前后的強度變化情況進行測定,于是測定出糖化血紅蛋白的濃度。該方法在操作上比較簡單,重復性好,并且具有很高的敏感度以及特異度,通過與自動化儀器的完美結合,在檢測批量標準的應用中使用非常普遍。
2.4免疫傳染器法 免疫傳染器法的原理是結合場效應管傳感器和免疫檢測,先將抗體固定在電極的表面,電極放入到處理過的血清當中,表面固定的抗體特異性結合血清中糖化血紅蛋白或是血紅蛋白形成抗體或抗原復合物,使得電極表面界面的形勢發生改變,于是引起場效應管閾值電壓產生變化,等到測出糖化血紅蛋白或者是血紅蛋白的濃度和傳感器輸出的信號成正比關系以后,檢測得到實現。其優點是體積較小,響應很快,操作比較簡單,靈敏度高,其應用的前景被看好。
2.5床邊檢測 床邊檢測在當前國內的使用中可用于POCT,并成為它的標準定量方法,包括根據硼酸和HbA1c親和性相結合的原理,也就是硼酸特異性與HbA1c結合后呈現藍色,而那些沒有進行糖化反應的血紅蛋白則不能與之結合且呈現紅色,根據兩種復合物光強度不同的情況就可以對HbA1c定量。另外一種則是根據免疫反應原理利用熒光分析儀對含有HbA1c熒光染料分子斑點進行檢測以后換算成HbA1c的百分含量。這種方法適用于床邊檢測,使用便捷且速度較快,但是在準確度與精密度方面與其他的方法相比較差。
3 結語
綜上所述,如果從精度上選擇,HPLC是最為理想的一種方法,但是這種方法試驗的條件比較高,且儀器價格昂貴,在基層醫院普遍使用的可能性不大。而目前我國采用比較多的方法是手工微柱法,但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擾,容易出現誤差。因此,要找到最為理想的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方法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和努力。早在2010年NGSP的評價報道中,出現了8款POCT的產品,這8款中有2款通過了最終的評價。因此必須結合國內外的精華,使得研究結果在全球范圍內都具備一定的可比性,才能有助于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方法使用價值的挖掘和推廣。
參考文獻:
[1]董彩文,李永麗.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方法的最新研究進展[J].輕工科技,2014,11(12).
[2]李麗娟.糖化血紅蛋白與糖尿病篩查及非糖尿病人群心血管疾病等危險因素的研究[J].南方醫科大學,2013,12(01).
[3]胡進訪.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方法學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4,12(13).
[4]王麗娟,李玉鳳.不同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方法在臨床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醫刊,2013,8(01).
[5]陳富,梁藝華.兩種糖化血紅蛋白檢測系統的方法學比對和偏倚評估[J].實用醫學雜志,2013,11(02).
[6]蔡玉,溫和.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方法研究進展[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2,1(30).
[7]吳迪梅,楊萍.血糖、糖化清蛋白、糖化血紅蛋白的檢測方法與臨床應用[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3,3(15).
[8]王淑霞.變異血紅蛋白對糖化血紅蛋白兩種檢測方法的干擾[J].中國醫藥科學,2015,4(15).
[9]王中東.探討兩種不同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方法的相關性[J].社區醫學雜志,2015,11(09).
[10]唐世博,曹利民.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方法研究進展[J].北京生物醫學工程,2011,11(28).
[11]秦艷萍.糖化血紅蛋白檢驗及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3,12(09).
[12]吳海平.2家公司的糖化血紅蛋白檢測試劑盒的比對研究[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13(11).
[13]趙銳,吳麗琴.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方法的研究進展[J].實用醫技雜志,2014,2(15).
[14]吳媛媛.糖化血紅蛋白在檢測中的臨床意義[J].新世界,2015,3(21).
[15]盧玲玲.糖化血紅蛋白的單克隆抗體制備及鑒定[J].中國現代醫生,2015,10(15).
[16]李碧,雷斌.糖化血紅蛋白的檢測意義及常用方法比較[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5,5(3).
[17]王瑩.淺談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在診斷方面的價值[J].當代醫藥論叢,2013,11(15).
[18]趙翠玲.不同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方法在臨床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醫刊,2013,8(01).
[19]張民.糖化血紅蛋白檢測的臨床應用[J].繼續醫學教育,2015,4(30).
篇7
關鍵詞 2型糖尿病 糖化血紅蛋白(HbA1c)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6-1533(2012)12-0028-03
Analysis of HbA1c level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for community diabetic patients
YANG Chun-feng, LIU Wen-bin, MA Xiao-feng, QU Lina, ZHANG Ming, XUE Wen-ho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Wujiaochang Town,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433)
ABSTRACT Objective:To learn the control status of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bA1c ) of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in communities of shanghai, and Investigate the Possible factors, so as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diabetes management in community. Method: Selecting the diagnosed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from community, Measuring the height, body weight, blood pressure, waist and hip circumference, Testing blood glucose, blood lipids, and HbA1c etc.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according to level of HbA1c as group A (HbA1c
KEY WORDS Diabetes mellitus type 2;HbA1c;Community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口的老齡化,糖尿病成為了一個嚴重危害居民健康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且呈逐漸增長的流行趨勢。糖尿病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為特征,引起眼、腎、心臟、血管、神經等組織的慢性病變,導致并發癥的產生,嚴重危害居民的身體健康,降低人們生活質量,嚴重者可導致患者的死亡。因為糖化血紅蛋白在血液中濃度穩定,不受瞬時血糖的影響,可清楚的反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目前已成為國內外評價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金標準[1]。為了解上海市五角場鎮社區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控制情況,我們采用問卷和實驗室分析方法進行調查,并分析可能影響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的因素。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依據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糖尿病診斷標準[2],在2009年8月-2010年7月上海五角場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管理的明確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采用數字表法隨機抽取676人為研究對象。依據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將HbA1c<7.0%的分為A組569人,HbA1c≥7.0%分為B組107人。
1.2 方法
由經過培訓的社區醫師按統一的標準和詢問方式按《上海市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表》進行調查,由項目辦公室進行二級質量控制,隨機抽查5.00%的糖尿病患者進行復核。調查表內容包括基礎資料(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等)、疾病資料(疾病確診時間及醫院類型、治療措施、疾病癥狀、既往病史、家族史、煙酒嗜好、體力活動及衛生知識水平等)、體檢資料(體重、身高、血壓)等。實驗室檢測包括空腹血糖(FPG)、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血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其中糖化血紅蛋白(HbA1c)、血糖、血脂測定均使用日本AU2640 Olympus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完成。
1.3 統計分析
采用SAS 9.1.3進行統計學分析,數據采用(s)表示,兩組間基線資料比較采用兩樣本t檢驗,對可能影響糖化血紅蛋白的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P<0.05認為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一般資料
收集資料完整的2型糖尿病患者676人,其中男280人,占41.42%;女396人,占58.57%。納入A組患者569人,占84.17%,其中男234人、女335人,平均年齡(57.413.9)歲,納入B組患者107人,占15.82%,其中男46人,女61人,平均年齡(62.710.5)歲。
2.2 兩組患者各項檢查指標比較
A組患者的年齡、體質指數(BMI)、腰臀比、空腹血糖、OGTT、TG、TC均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兩組患者在性別、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平均值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糖化血紅蛋白影響因素分析
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A組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與BMI、腰臀比、空腹血糖、OGTT和HDL-C呈非常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的影響,相關程度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與空腹血糖、OGTT呈正相關關系,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糖化血紅蛋白是葡萄糖或其他糖與血紅蛋白的氨基發生非酶催化反應的產物,當血液中葡萄糖濃度較高時,人體形成的糖化血紅蛋白也會相對增高,可反映8~12周總的血糖水平,該指標作為糖尿病患者療效觀察和早期并發癥的監測指標已被臨床廣泛應用[3],2010年美國糖尿病學會(ADA)指南已將糖化血紅蛋白(HbA1c)≥6.50%作為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之一。我國由于HbA1c資料不足、測定標準化程度不夠等原因,尚未納入中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多個大型循證醫學研究(如UKPDS、DCCT等)證明HbA1c降至7.00%,糖尿病的微血管并發癥就明顯降低,HbA1c進一步降低可能對微血管病變有益處,但低血糖甚至死亡的風險增加,故本研究以HbA1c 7.00%做為分組標準。
本研究表明A、B兩組間年齡、BMI、腰臀比、收縮壓、空腹血糖、OGTT、TG、TC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HbA1c與年齡、BMI、腰臀比、收縮壓、空腹及餐后2h血糖、TG、TC等因素密切相關。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A組中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受到BMI,腰臀比,空腹血糖,OGTT和HDLC的影響,相關程度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中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受到空腹血糖和OGTT的影響,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糖尿病是一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是遺傳及環境因素等復合病因引起的綜合征。洪忻等研究提示:體質指數(BMI)、腰圍(WC)、腰圍/臀圍比值(WHR)和腰圍/身高比值(WHtR)的增加均能提升2型糖尿病發病的危險[5]。英國劍橋大學醫學院研究顯示,HbA1c每增加1.00%,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腦血管疾病的機率就增加15.00%~18.00%,死亡率增加20.00%~30.00%,降低HbA1c就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6]??刂坪醚羌癏bA1c可減少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使糖尿病眼病減少70.00%,糖尿病腎病減少50.00%,神經系統疾病減少60.00%,HbA1c可直接影響各種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7]。呂玉潔等提出,HbA1c與血糖、血脂之間存在關聯性,定期檢測HbA1c對2型糖尿病的長期穩定控制有重要意義[8]。因此,HbA1c可以作為血糖控制情況、慢性并發癥的發生與發展情況的主要監測指標。
本研究提示:糖尿病防治應從體重、血壓、血脂等多方面進行綜合干預。社區衛生服務在糖尿病患者管理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建立良好的醫患互動,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即使代謝指標未能全部達標,但代謝水平的降低對于降低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仍有益處[9]。所以加強宣傳教育,幫助社區人群制定切實可行的、適合地區飲食、衛生等社區特色的健教處方,有效控制可能影響糖化血紅蛋白的因素,將會減少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Sacks DB, Bruns DE, Goldstein DE, et a1. Guidelin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laboratory analysis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J]. Clin Chem, 2002, 48(3): 436-472.
[2] 陸再英, 鐘南山. 內科學[M]. 7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1: 778.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on. Defini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 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 p lications: 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eabetes mellitus[J]. Conn Med, 1991, 55(11): 625-629.
[4] 莊寧, 張建東, 高麗娟, 等. 北京市某社區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及相關因素分析[J]. 微循環學雜志, 2011, 21(2): 34-36.
[5] 洪忻, 李解權, 梁亞瓊, 等. 成年人體質指數及相關指標與2型糖尿病關系[J]. 中國公共衛生, 2010, 26(9): 1109-1111.
[6] Khaw KT, Wareham N, Bingham S, et al. Association of HbA1c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in adults: the European p 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in Norfolk [J]. Ann Intern Med, 2004, 141(6): 413-420.
[7]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0 [J]. Diabetes Care, 2010, 33 (Suppl1): S11-S61.
[8] 呂玉潔, 張楠, 孫飛, 等. 北京崔各莊社區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及其相關因素研究[J]. 中國全科醫學, 2010, 13(4A): 1081-1083.
篇8
[關鍵詞] 糖化血紅蛋白;糖尿病;篩查;ROC
[中圖分類號] R5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5)01(a)-0086-04
Application and value of glycated hemoglobin for screening of diabetes mellitus
CHANG Ruijie1 ZHAO Ying1 LUO Huili2
1.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Taihe Hospital of Shiyan City, Hubei Province, Shiyan 442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Shiya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Hubei Province, Shiyan 44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and value of glycated hemoglobin (HbA1c) for screening of diabetes mellitus (DM) among the high risk of DM population. Methods The 586 enrolled subjects taken physical examination or out-patient screening in Taihe Hospital of Shiyan City from January 2013 to June 2014 were received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 and the level of HbA1c, fast plasma glucose (FPG), 2 h plasma glucose (2 h PG), cholesterol (TC), triglyceride (TG), 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 and high-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HDL-C) were determined. The subjects were classified into normal glucose tolerance (NGT) group,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 group,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group (IFG) group, IFG combined IGT group and DM group according to the OGTT results. The optimal cut-points of HbA1c and FPG in diagnosis of DM were acquired using a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 curve) and the effect of diagnosis was evaluated. Results The optimal cut-point of HbA1c for diagnosing DM was 6.32%, with the sensitivity of 93.3%, specificity of 90.7%. The ROC curve showed that the area under the curve (AUC) of HbA1c was 0.914 (95%CI: 0.872-0.935). The optimal cut-point of FPG for diagnosing DM was 6.95 mmol/L, with the sensitivity of 91.8%, specificity of 89.2%. The ROC curve showed that the AUC of FPG was 0.906 (95%CI: 0.854-0.942).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accuracy of DM diagnosis was observed between HbA1c and FPG (Z = 1.55, P > 0.05). Conclusion The optimal cut-point of HbA1c for diagnosing DM is 6.32% and the value of HbA1c is important. The diet and lifestyle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is study and the previous reports. It is necessary to collect the large samples to define the optimal cut-point,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Key words] Glycated hemoglobin; Diabetes mellitus; Screening; ROC
糖尿?。╠iabetes mellitus,DM)是目前臨床上常見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以糖代謝紊亂為臨床特征,發病率呈增長趨勢。DM可增加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的發生率,威脅人類的生命健康,降低受試者的生活質量,早期的診斷和治療對延緩疾病的進展具有重要作用[1-3]??诜咸烟悄土吭囼灒∣GTT)是診斷糖調節受損(IGR)和DM的金標準,由于操作繁瑣而不適用于大規模群體的篩查;傳統的血糖檢測只能反映采樣時的血糖水平,且易受情緒、藥物、食物的影響,具有很大的局限性[2]。美國DM協會(ADA)推薦DM的診斷標準為糖化血紅蛋白(HbA1c)>6.5%[4],HbA1c是體現血糖平均水平和DM控制情況的重要檢測指標,在臨床得以廣泛應用,本文旨在探討HbA1c在DM篩查中的應用,為預防DM及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提供治療決策。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和分析于2013年1月~2014年6月來湖北省十堰市太和醫院體檢或門診篩查DM的高危人群586例,其中男320例,女266例,年齡34~80歲,平均(56.2±17.8)歲。入選受試者既往均未進行任何降糖治療,排除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腦卒中及嚴重肝腎功能障礙等。所有受試者檢查指標包括HbA1c、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和2 h血糖(2 h PG)等,記錄身高、體重,計算體重指數(BMI),結果見表1。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批準,術前向受試者及家屬解釋研究并均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根據1999年WHO公布的DM診斷標準[5-6],以OGTT為DM的診斷標準,分為以下五組:①糖耐量正常(NGT)組:FPG
表1 五組病例一般資料比較
注:NGT:糖耐量正常;IGT:糖耐量受損;IFG:空腹血糖受損;DM:糖尿病
1.2 方法
所有受試者于空腹12 h后清晨采集靜脈血5 mL于真空采血管中,分離血清,用作FPG、TC、TG、LDL-C和HDL-C測定,采用Olympus AU64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配套試劑測定[7]。另采集靜脈血2 mI,于EDTA-K采血管中,抗凝管中輕輕搖勻,用作HbA1c測定,采用美國PRIMUS PDQ離子交換高壓液相色譜分析儀測定??崭剐蠴GTT,口服75 g葡萄糖后2 h取靜脈血測定2 h PG和HbA1c。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數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采用工作特征(ROC)曲線獲得FPG和HbA1c分別診斷DM的最佳臨界值和曲線下面積(AUC)。HbA1c和FPG的DM診斷準確度采用等效性檢驗。
2 結果
2.1 實驗室檢測指標的比較
五組實驗室檢測指標顯示,DM組的FPG、2 h PG、HbA1c和TG顯著高于其他組,五組FPG和2 h PG水平依次均為NGT組
2.2 HbA1c和FPG診斷DM的最佳臨界值
以NGT、IGT、IFG和IFG+IGT等非DM組為對照組,繪制ROC曲線并分析,結果表明,HbA1c診斷DM的最佳臨界值為6.32%,ROC AUC為0.914(95%CI:0.872~0.935),靈敏度為93.3%,特異度為90.7%,陽性似然比為3.06,陰性似然比為0.08;FPG診斷DM的最佳臨界值為6.95 mmol/L,ROC AUC為0.906(95%CI:0.854~0.942),靈敏度為91.8%,特異度為89.3%,陽性似然比為4.78,陰性似然比為0.15。結果表明,HbA1c對DM有較高的診斷價值,等效性檢驗表明,HbA1c和FPG的DM診斷準確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 = 1.55,P > 0.05)。
3 討論
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十堰市的肥胖率、高血壓和DM的發生率逐漸升高,IGR是任何類型DM的前期狀態,包括IFG、IGT和IFG合并IGT。單純測定FPG容易使絕大多數的DM前期患者漏診;OGTT靈敏度和檢出率高,是診斷DM的主要檢測項目,但其操作繁瑣,且需要患者至少空腹8 h。HbA1c是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的糖基化部分,是血液中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與血糖相結合的產物,其形成過程具有連續、緩慢和不可逆的特點,其水平和形成速度主要取決于葡萄糖的濃度,葡萄糖濃度越高,HbA1c水平越高。紅細胞的正常壽命約為4個月,HbA1c水平不僅可以反映受試者前4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而且可以體現機體糖代謝狀態[8]。與單純測定血糖水平相比,具有不受飲食、降糖藥物或生活方式影響、檢測方法快速、重復性好、患者依從性好的優點,是血糖水平判斷、DM篩查和DM治療的關鍵指標。此外,HbA1c與DM慢性并發癥具有密切的關系,如DM早期腎損害、周圍神經病變、體內尿酸水平的變化等等[2-3]。盡管ADA推薦DM診斷標準為HbA1c>6.5%,但是在我國沒有HbA1c用于診斷、篩查DM的標準,已有的文獻報道中關于DM診斷的最佳臨界值相差較大[9-10],因此,應根據當地人的飲食、生活習慣建立符合實情的最佳切點,評估其在DM篩查中的診斷價值。
盡管目前公認的DM診斷的金標準仍然是OGTT,但是在實際臨床篩查中,OGTT由于其繁瑣的操作而使用率低,大部分高危人群還是采用隨機測定血漿葡萄糖水平的方法,其敏感性顯著低于OGTT。HbA1c由于其采血時間的任意性、患者無須空腹、不受短期生活方式及飲食的影響且準確反映了過去數月的長期血糖水平等優勢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且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HbA1c還可以為診斷和預防DM并發癥提供依據。HbA1c值存在種族差異,其診斷DM的最佳切點各不相同,如美國的最佳診斷切點為6.5%,加拿大的DM最佳診斷切點為5.9%,且敏感性和特異性也存在較大差異[11-12];國內研究表明不同省份的最佳診斷切點也不盡相同。因此,針對當地人群的生活、飲食習慣和體質進行特定的最佳診斷切點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診斷DM的同時可以預測并發癥風險。
本研究選擇的人群為DM高危人群,入選標準包括有DM家族史、肥胖且BMI≥24 kg/m2,空腹血糖≥6.1 mmol/L,伴有高血壓或血脂代謝紊亂等,且所有受檢者均未進行DM診斷,未服用降糖藥物或進行飲食控制等。結果表明,HbA1c對DM具有較高的預測價值,最佳臨界值為6.32%,ROC AUC為0.914(95%CI:0.872~0.935),靈敏度為93.3%,特異度為90.7%,這與報道的高原藏族DM最佳切點6.5%、上海人群最佳切點6.3%、北京人群最佳切點6.0%等具有一定的差異[11-14],分析原因可能與人群的活動、生活和飲食習慣有關。但是,HbA1c在某些情況下也不太適用,比如對DM前期狀態受試者的診斷,仍需進行OGTT進行確診;新診斷為DM的患者進行初步降糖治療,血糖水平波動較大,DM患者住院期間降糖臨床療效的臨床監測指標,妊娠不同階段的血糖水平變化,仍需測定血糖水平確定治療方案[15-19]。本文還研究了FPG診斷DM的最佳臨界值為6.95 mmol/L,ROC AUC為0.906(95%CI:0.854~0.942),等效性檢驗表明,HbA1c和FPG的DM診斷準確度沒有顯著性差異(Z = 1.55,P > 0.05),說明臨床上可用HbA1c進行DM診斷,與FPG具有類似的診斷價值和意義,為臨床醫生進行DM的早期診斷及診斷效率提供了新的補充方法。
綜上所述,HbA1c≥6.32%可作為本地區DM診斷切點,但由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小,不是流行病學調查人群,故仍需對大樣本進行研究,進一步確定HbA1c對湖北省DM高危人群的診斷最佳切點和靈敏度。在臨床DM篩查和治療中,應充分發揮測定HbA1c和FPG水平的意義,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為DM診斷和治療提供確切依據。
[參考文獻]
[1] 曾憲飛,談昀,葉維莉,等.ROC曲線分析糖化血紅蛋白作為糖尿病診斷標準的應用[J].現代檢驗醫學雜志,2013, 28(2):101-103.
[2] 王志賢,楊紅.糖化血紅蛋白、尿微量清蛋白與β2微球蛋白檢測在糖尿病早期腎損害中的臨床意義[J].中國醫藥導報,2010,9(3):21-22.
[3] 劉偉,潘慶敏.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與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程度的相關性[J].中國醫藥導報,2012,9(2):61-63.
[4] 呂雪梅,高S,鄔云紅,等.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對中國藏族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診斷價值的研究[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3,21(8):686-688.
[5] 彭湘杭,楊銳,艾雅琴,等.糖化血紅蛋白與空腹血糖診斷糖尿病效果比較[J].廣東醫學,2011,32(7):863-865.
[6] 鄭維聰.2型糖尿病并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及尿酸變化[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3):59-63.
[7] 藍陸地,黃慶遠,韋敏寧,等.糖化血紅蛋白在糖尿病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2,12(9):1710-1711.
[8] 郭莉,郭慧淑,劉越堅,等.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在糖尿病診治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4):920-921.
[9] Zhou X,Pang Z,Gao W,et al. Performance of an A1c and fasting capillary blood glucose test for screening newly diagnosed diabetes and prediabetes defined by an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in Qingdao,China [J]. Diabetes Care,2010,33(3):545-550.
[10] Bao Y,Ma X,Li H,et al. Glycated hemoglobin A1c for diagnosing diabetes in Chinese population,cross 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urvey [J]. BMJ,2010,3(40):2249-2253.
[11] 包玉倩,賈偉平.糖化血紅蛋白在診斷糖尿病中的意義――過去、現在和未來[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1,27(5):367-369.
[12] 張震,李軍,李思源,等.糖化血紅蛋白在篩查和診斷糖尿病中的價值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4):1590-1592.
[13] 田慧,李春霖,方福生,等.糖化血紅蛋白診斷糖尿病切點的橫斷面研究[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1,27(5):375-380.
[14] 夏素琴.糖化血紅蛋白診斷糖尿病標準的初步探討[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2,11(15):1221-1222.
[15] 王德志.糖化血紅蛋白對糖尿病診斷及監測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0):74.
[16] 屈振東,徐堅.糖化血紅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聯合檢測在2型糖尿病早期腎損傷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34):73-75.
[17] 朱亞梅.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尿微量白蛋白檢測對糖尿病腎病患者的臨床意義[J].中國現代醫生,2012, 50(14):53-54.
[18] 王靜,劉海東.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和血脂檢測及臨床意義[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33):132-133.
篇9
對于用口服藥物治療但糖化血紅蛋白水平仍>7%的患者,美國糖尿病協會(ADA)推薦應盡早開始基礎胰島素治療,也可以使用二聯或三聯藥物,但是從療效看,啟用基礎胰島素治療是最有效的。
但是,臨床實踐中,仍有許多2型糖尿病患者未能及時給予基礎胰島素治療。
糖化血紅蛋白為何如此受到臨床醫生的重視呢?我們先來解讀一下――
什么是糖化血紅蛋白
糖化血紅蛋白,是葡萄糖與紅細胞中的部分血紅蛋白(即血色素)的結合物。紅細胞的平均壽命為90~120天。在這120天里,部分血紅蛋白不斷地與葡萄糖結合生成糖化血紅蛋白,且不受血糖濃度、抽血時間、病人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島素等因素影響。并且這部分血紅蛋白一旦與糖結合,就不再分離,只有當紅細胞破壞才能消失。因此,糖化血紅蛋白可以真實地反映檢測前90~120天內的平均血糖水平。
過去二十年間,糖化血紅蛋白不但被視為評估糖尿病患者長期血糖控制情況的金標準,還與慢性微血管病變甚至大血管病變的危險性相關。糖化血紅蛋白的測定到目前仍是臨床醫師評估糖尿病治療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美國國家糖尿病協會明確建議糖尿病患者應定期檢測糖化血紅蛋白。
世界上測定糖化血紅蛋白的方法不少于30種,但由于參照物仍是從人紅細胞中提取的糖化血紅蛋白混合物,所以其表述仍是被糖基化的血紅蛋白占總血紅蛋白的比例。正常糖化血紅蛋白為4%~6%。
糖化血紅蛋白高有什么危害
糖化血紅蛋白在血液中含量過高會影響紅細胞對氧的親和力,使組織與細胞缺氧,并導致血脂和血黏度增高,進而誘發心腦血管病變。它還會引起腎小球基底膜增厚從而誘發腎病,使眼球晶體被糖化導致白內障,造成末梢循環障礙引起足部病變等。
糖化血紅蛋白大于7.5%,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會明顯增加,如心臟病、腦卒中、腎臟病變、眼部病變、神經病變、足部潰瘍和截肢等。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主任委員楊文英教授指出,糖化血紅蛋白每減少1%,微血管并發癥發生率就會減少37%,心肌梗死發生率減少14%,死亡率就會減少21%。英國劍橋大學醫學院研究顯示,糖化血紅蛋白每增加1個百分點,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腦血管疾病的概率增加15%~18%,死亡率增加20%~30%。
糖化血紅蛋白檢測的意義
1.評價血糖總體控制情況因為糖化血紅蛋白能夠反映過去2~3個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不受偶爾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響。美國糖尿病協會(ADA)建議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以下,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建議控制標準為小于6.5%,我國糖尿病指南建議控制在6.5%以下。
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當糖化血紅蛋白小于或等于7%時,血糖控制比較理想。如果大于8%,則意味著要采取強化措施控制血糖。
2.發現存在的問題由于血糖常隨飲食、運動、情緒、藥物等因素影響而波動。如果患者經常監測血糖顯示控制較好,而糖化血紅蛋白偏高,則需考慮是否平時監測血糖不夠全面(如只測空腹血糖而忽略了餐后血糖)。
3.指導治療方案的調整比如某糖尿病患者定期監測糖化血紅蛋白均在6%~7%,而最近一次為8.2%,這表明以往的治療方案已不能較好地控制血糖,需要重新調整。
基礎胰島素注射與生活方式干預
TULIP,是一項為期9個月的國際多中心研究,首次評估了糖化血紅蛋白接近目標值(7%~8%)的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起始胰島素治療的益處。共有215位年齡為40~75歲、身高、體重指數(BMI)24~35 千克/米2、 糖化血紅蛋白7%~8%,且接受最大劑量二甲雙胍和磺脲類藥物治療≥2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參加了這次研究。
患者隨機接受甘精胰島素或強化生活干預治療。甘精胰島素組每晚注射1次,逐漸增加劑量至空腹毛細血管血糖水平達到3.9~5.6 毫摩爾/升。結果顯示,66%的甘精胰島素治療組患者達到糖化血紅蛋白的水平
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啟示:① 對于糖化血紅蛋白的水平為7%~8%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現有治療基礎上加用甘精胰島素可比生活方式干預更好地改善血糖控制;②甘精胰島素使更多患者糖化血紅蛋白的水平達標方面顯示出明顯益處,且低血糖發生率低;③TULIP研究為血糖未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早起始基礎胰島素治療提供了進一步理論依據,并提供了一種很好的選擇。
選擇甘精胰島素的理由
之所以選擇甘精胰島素,是因為:1.它是唯一無明顯峰值的每日注射一次的基礎胰島素類似物,意味著在1天24小時內胰島素以相對穩定的速度釋放入血;2.它獨特的化學結構使其可以持續釋放并吸收入人體,因此可持續24小時平穩降低基礎血糖水平;3.在身體任何部位注射,它均可相似地持續吸收和釋放胰島素。
睡前注射甘精胰島素,可維持夜間的基礎胰島素分泌量,比較符合生理性胰島素分泌規律,保持夜間血糖平穩,而且低血糖發生少,避免黎明低血糖的發生,有效地保護胰島B細胞的功能。
新型筆裝置,使用更便捷
日前,一種全新的預填充甘精胰島素注射筆裝置――來得時預填充SoloSTAR在上海和北京也已經上市了,它具有種種優點:有一個完全新型的驅動裝置,把注射阻力至少降低了31%,對于因糖尿病而手指關節活動受限的患者來說,使用更方便;精確的劑量,單次注射從1到80個單位,消除了患者自我治療時面對的最大劑量障礙;精細的針頭使注射無痛感。在澳大利亞,它已經被中、重度視覺或操作功能障礙的糖尿病患者以及青少年、老年糖尿病患者欣然接受,其他糖尿病患者對這種注射筆也很滿意?,F在,中國糖尿病患者也可以親身體驗這種預填充胰島素注射裝置帶來的輕松和便捷了。
而且,睡前注射甘精胰島素與口服降糖藥聯合應用,除了可提高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外,比通常預想的更容易實現節約費用的目標。
糖化血紅蛋白
篇10
關鍵詞: 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是多種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紊亂。 DR 是糖尿病最常見和嚴重的并發癥,發病率高,病程15 年或更長的患者視網膜病變的患病率為98%,是糖尿病患者致盲的主要原因,在失明的糖尿病患者中極大部分是DR引起。為了探討HbA1c、FBG、PBG2h與DR的關系,我們對158例Ⅱ型糖尿病患者進行了HbA1c、FBG、PBG2h水平測定并作眼底檢查。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02年11月至2008年2月本院住院的158例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對所有患者作眼底檢測以確定有無DR并進行分組:DR 組75 例,男性35 例,女性40 例;NDR組83 例,男性45 例,女性38 例;年齡60~78 歲,平均(69±9)歲。
1.2 檢測方法
1.2.1 標本采集 所有受試者禁食12h后,清晨空腹采血,抽取FBG、HbA1c血樣;正常早餐2小時后抽取PBG2h血樣。FBG、PBG2h血樣用3000r10分鐘分離血清,用血清測定;HbA1c血樣用2000r 2分鐘分離血漿,用紅細胞測定。所有測定在4小時內完成。
1.2.2 儀器及試劑 試劑、校準品、質控品均為羅氏公司原裝進口;儀器為羅氏模塊型血清工作站。
1.2.3 統計學處理 全部數據用均數(±s)表示,采用組內t檢驗。
2 結果
HbA1c、FBG、PBG 2h與DR的關系見表1。從表可見,HbA1c、FBG、PBG2h值DR組較NDR組高,兩者差異有顯著性(P<0.01);而兩組間性別、年齡差異無顯著性(P>0.05)。
表1 兩組患者HbA1c、FBG、PBG檢測結果(略)
3 討論
DR是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主要慢性并發癥之一[1]。有報道其發生率一般為30%~60%。DR的發生原因雖然尚未完全明了,但已深入到微循環水平,強調其血栓性微血管病變的本質,即視網膜微循環內微血管病變伴微血栓的形成是造成視網膜病變的原因。有報道DR發生可能與糖尿病血流動力學改變、高血糖引起的生化異常和內分泌代謝障礙 3 個方面有關。血流動力學改變:由于糖尿病血液出現“ 四高二低” 的微血管紊亂(四高:高凝、高黏、高聚、高濃度;二低:紅細胞變形能力降低、纖維蛋白溶酶功能降低),易于血瘀和形成血栓,造成了血管堵塞,血流停滯,組織缺血、缺氧,導致糖尿病性視網膜硬性滲出(硬性滲出為黃白色,形狀不規則,大小不一的散在小點)和軟性滲出(軟性滲出為棉絮狀物)的發生,包括毛細血管基底膜的變厚、外膜細胞喪失、微動脈瘤形成、血管反應性降低或喪失,最終導致了視網膜病變的發生;高血糖引起的生化改變:由于長期高血糖使蛋白質發生非酶促糖基化反應,糖基化蛋白質分子與未被糖化的分子互相結合交聯,使分子不斷加大,進一步形成大分子的糖化產物中,這種反應多發生在那些半壽期較長的蛋白質分子上,如膠原蛋白、晶體蛋白、髓鞘蛋白和彈性硬蛋白等,引起血管基膜增厚、晶體渾濁等病理變化[2]。另外當血糖高水平時,晶體和視網膜毛細血管的外膜細胞都可通過山梨醇途徑,使葡萄糖轉為山梨醇,糖尿病患者晶體中聚集的山梨醇使晶體發生滲透性改變而形成白內障;內分泌代謝障礙:生長激素可通過增加血栓形成,改變大動脈和小動脈壁成分而導致毛細血管阻塞。總之毛細血管的高通透性、高黏滯性、血小板高聚集性以及糖化血紅蛋白含量增高導致組織缺氧等可能使視網膜出血、滲出、水腫、缺血導致新生血管生成,進一步加劇眼底出血甚至是玻璃體出血中青光眼或視網膜脫離等嚴重并發癥。文獻報道DR的發生、發展與血糖控制情況密切相關[3]。人們常用檢測患者的空腹及餐后血糖來評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好壞[4],但由于血糖受很多因素影響,如飲食、藥物及采血時間等,它只能反映當時患者血糖水平。目前常用HbA1c來評價血糖控制情況。成人血紅蛋白(Hb)通常由HbA(97%)、HbA2(2.5%)和HbF(0.5%)組成。糖化血紅蛋白包括HbA1和HbA0。而HbA1的主要成分是HbA1c,約占80%,它是萄萄糖與HbA的β鏈纈氨酸殘基縮合而成,糖化血紅蛋白的形成是不可逆的,其濃度與紅細胞壽命(平均120 d)和該時期內血糖平均濃度有關,不受每天葡萄糖波動的影響,也不受運動或食物的影響,可反映患者抽血前6周~8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可用于評估血糖控制效果。血漿葡萄糖轉變為糖化Hb與時間有關,血糖濃度急劇變化后,在起初兩個月HbA1c的變化速度很快,在3個月之后則進入一個動態的穩定狀態。本研究中檢測的HbA1c、FBG、PBG2h水平DR組明顯高于NDR組 (P<0.01)。HbA1c、FBG、PBG2h可作為糖尿病患者發現DR的指標,三者結合更有助于DR的發現。不足之處是由于HbA1c的形成與紅細胞的壽命有關,在有溶血性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紅細胞壽命縮短時以及近期內大量失血,新生紅細胞大量產生都會使HbA1c明顯減少。
【參考文獻】
[1] Heman.Eyedisease and nepropathy in NIDDM Diabetes Care, 1990,13(S2):24
[2] 周新,涂植光.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