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范文

時間:2023-03-27 07:30: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方法一:一般通過飲食來調整和適量運動,不要吸煙喝酒,如果固醇高的比較多,就要服用相關降脂藥物。

方法二:要注意可能引發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的因素,不要勞累過度,要適當的休息、飲食要合理、不要酗酒,可以用降脂藥物如辛伐他汀等。

方法三:平時要多吃一些蔬菜瓜果,低鹽低脂低糖飲食,盡量少吃煎炸食品;堅持天天鍛煉身體,比如,打羽毛球、跑步、跳繩,天天鍛煉身體可以增強抵抗力。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關鍵詞] 冠心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酯化速率;相關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 R54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1(c)-0096-02

冠心病已經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國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血脂異常是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對其干預已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這些危險因素中仍有一些指標無異常發現[1]。本研究以被臨床診斷為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患者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探索FERHDL與冠心病的嚴重程度之間的關系,為其臨床應用提供進一步的理論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5年5月~2012年5月在本院心內科接受住院治療并進行冠狀動脈造影診斷的患者120例分為冠心病組和非冠心病組。冠心病組60例,年齡34~85歲,平均(64.5±11.3)歲;非冠心病組60例,年齡36~82歲,平均(62.3±9.5)歲。

1.2 FERHDL測定

受試對象清晨空腹時采集靜脈血,置于含有5,5’二硫雙-2-硝基苯甲酸的具蓋試管中,輕輕顛倒混勻,2 h內離心分離血清,-80℃保存。測定時將血清樣品融化并使之恢復到室溫,混勻。首先去除VLDL和LDL,制備HDL。將HDL轉移至2只試管中,0.45 mL/只,置冰水浴中,分別加入0.045 mL 0.9%氯化鈉溶液和0.045 mL 80 mmoL/L的2-巰基乙醇(mercaptoethanol,ME),混勻,密封各試管,置37℃水浴溫育1 h。溫育后將各試管置冰水浴中,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HDL游離膽固醇(HDLFC)。FERHDL(%/h)=[HDLFCME(-)-HDLFCME(+)]/HDLFCME(-)×100%。

1.3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11.5軟件進行統計處理,正態性檢驗的主要指標,測量指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FERHDL比較

冠心病組的FERHDL為(21.70±8.73)%/h,顯著高于非冠心病組的FERHDL值[(18.65±6.26)%/h],經t檢驗,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2.2 冠心病組不同冠脈病變支數患者的FERHDL比較

冠心病組中單支病變有18例,雙支病變23例,三支病變19例,這3組的FERHDL值分別為(19.96±7.59)%/h、(21.09±9.16 )%/h、(24.00±9.22)%/h。比較非冠心病組與這3組的FERHDL發現,FERHDL在非冠心病、單支病變、雙支病變、三支病變組間有升高趨勢,其中,非冠心病組和冠狀動脈三支病變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3 討論

FERHDL與脂蛋白代謝過程,尤其是HDL代謝過程密切相關。HDL是顆粒大小不均、組成不同、功能不一的一類脂蛋白,測量的是游離膽固醇轉變為膽固醇酯的速率[2]。由于測量方法所限,國外關于FERHDL的研究較少,且多采用同位素示蹤法測量[3]。本研究結果發現,冠心病組FERHDL顯著高于非冠心病組,FERHDL隨冠狀動脈病變支數增加而逐漸增高,說明其與冠心病嚴重程度相關[4]。上述研究結果有一點令人疑惑,通常認為FERHDL升高有利于HDL的成熟和膽固醇逆轉運,因此,應該對動脈粥樣硬化有防護作用,但本研究結果與此相反。筆者認為可能的解釋是:體外測量的FERHDL升高并不代表體內的膽同醇酯化速率高,反而可能反映體內的膽固醇酯化速率降低,原因可能是體內不良因素的影響使酯化速率降低,HDL成熟緩慢,小顆粒HDL堆積,當離開這些不良因素,即FERHDL進行體外測定時,由于底物(小顆粒HDL)充足,膽固醇酯化速率升高。FERH與冠心病的關系還可用脂蛋白亞類解釋[5-7]。

總之,FERHDL是一項反映脂蛋白顆粒分布與代謝情況的綜合指標,其對冠心病的危險預示能力可能優于現有血脂指標,FERHDL對與動脈粥樣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關系目前仍處于繼續研究階段,仍然需要大規模臨床研究的結果給予可靠的證實。

[參考文獻]

[1] 毛雯,董軍,李紅霞,等.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酯化速率與冠心病的相關性[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1,39(5):402-405.

[2] 陳文祥,董軍,王抒,等. 血漿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酯化速率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J]. 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5,28(4):337-339.

[3] 國漢邦,李紅霞,滿永,等. 血清脂蛋白亞類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酯化速率的生物學變異[J]. 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11,34(12):1135-1138.

[4] 陳文祥,董軍,王抒,等. 血漿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酯化速率與血脂異常及心血管疾病[C]//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臨床應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分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臨床應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術大會論文集,2005:469-474.

[5] 陳文祥. 血漿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酯化速率與血脂異常及心血管疾病[C]//2007全國心血管病實驗室診斷與臨床專題研討會論文集,2007:21-24.

[6] 畢燕玲,張嘉琳,寧秋.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酯化速率與冠心病的相關性[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0,7(20): 23-24.

篇3

摘要:

本文目的是提供一種血請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測定試劑配方,用于沉淀低密度與極低密度脂蛋白(LDL與VLDL),并與其它進口及國產同類試劑進行比較。結論是本法測定結果穩定,操作簡單,并且通過調整血清與沉淀劑的比例,提高了酶法測定HDL-C的吸光度,增加了儀器測定的靈敏度。

論文內容:

近年來,國內外對HDL-C測定的討論及推薦意見(1)有不少詳細報道。其測定方法主要還是離心沉淀法。雖然已有一步法HDL-C測定試劑盒問世,但國際權威機構并未對其認可。而硫酸葡聚糖—鎂(DS--Mg2+)測定法以其分離特異性好,Mg2+不干擾酶法測膽固醇,不受保溫溫度,離心溫度及放置時間的,并且較少受PH影響等優點被廣泛作為推薦方法[1]。但由于其原料國內無廠家生產且進口價格昂貴,而商品試劑盒又不能得到持續供應。因此,國內大部分醫療機構主要采用與DS—Mg2+法接近,試劑易得,穩定的磷鎢酸—鎂(PT--Mg2+)法。但此法對溫度,PH的變化很敏感,使得實驗數據的可重復性降低,不利于臨床前后效果的判定。我室根據自己的使用經驗,對該方法進行了改良,提高了試劑對PH及溫度變化的穩定性,測定結果與DS—Mg2+法有很好的一致性。

1. 材料與方法

1) 沉淀劑:

試劑一:Sclavo公司提供的商品試劑盒。主要成分為DS-Mg2+。該試劑為干粉試劑,臨用前復溶。使用時沉淀劑與血清之比為1:10。

試劑二:北京化工廠提供的商品試劑盒。試劑組成為:磷鎢酸鹽濃度4.4g/L,鎂離子濃度54.2 mmol/L。使用時沉淀劑與血清之比為1:1。

試劑三:采用自配試劑。配制方法如下:

Tris—HCL緩沖液:將48.0g Tris溶解于500ml無例子水中,加入濃HCL 40ml。

稱取鱗鎢酸鈉41.25g

,MgCl。6H2O 203.3g 溶解于上述緩沖液中,并以HCL調PH至6.1+ 0.1。將該溶液以無例子水稀釋至1000ml即為液。使用時沉淀劑與血清之比為1:10?;旌衔?0分鐘,2500轉離心15分鐘。

2) 膽固醇測定:

酶法測定膽固醇。采用北京化工廠提供的商品試劑盒,操作方法見試劑盒說明。

3) 膽固醇標準液:

采用寶靈曼公司提供的方法定值人血清質控物。

4) 使用儀器:

荷蘭Vital半自動生化儀。

5) 標本來源:

取自正常人體檢及患者血清。于取血2hr內分離血清,當日測定。

2. 實驗結果

將自配試劑和北化提供的試劑盒分別與Sclavo公司的商品試劑盒作配對比較,所

得結果如下:

自配試劑:回歸方程 y=0.993x-0.025 相關系數 0.971。

北化試劑盒:回歸方程 y=1.09x+0.5相關系數0.893。

篇4

如今,測定LDL-C已是醫院檢驗中的常規項目,測定結果也比過去準確得多。那么,我們血中的LDL-C含量有多少才好呢?在1997年,我國有關專家聯合制定了《血脂異常防治建議》,將LDL-C的含量低于3.12毫摩爾/升(120毫克/分升)定為合適范圍;3.15~3.61毫摩爾/升(121~139毫克/分升)為邊緣升高;3.64 毫摩爾/升(140毫克/分升)以上為升高。2002年,我國進行的大規模血脂水平調查發現,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人群中的LDL-C含量逐步升高。而且,城市居民高于農村,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富裕農村高于貧困農村。根據這一情況,2007年中華醫學會多個有關學會聯合研討,結果了《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指南中將血LDL-C調整為低于3.37毫摩爾/升(130毫克/分升)定為合適范圍;3.37~4.12毫摩爾/升(130~159 毫克/分升)為邊緣升高;4.14毫摩爾/升(160毫克/分升)以上為升高??梢娦碌闹改蠈⑷齻€水平的判定標準都提高了。這是因為人群中的LDL-C水平均有升高。我們應該以這一新標準作為臨床判斷。

根據血LDL-C水平和其他危險因素,包括年齡(男≥45,女≥55歲)、吸煙、高密度脂蛋白減低、肥胖和缺血性心血管病的家族史,可進一步判斷患者發生心腦血管病的危險程度。指南中將危險程度分為低危險性(低危)、中危險性(中危)和高危險性(高危)三類。判斷時,如LDL-C在邊緣升高范圍,則

1. 無高血壓且其他危險因素不足3個者為低危。

2. 無高血壓且其他危險因素有3個或更多者為低危。

3. 有高血壓且其他危險因素1個或更多者為中危。

4. 有冠心病及相等的疾病者為高危。

如LDL-C在升高范圍,則:

1.無高血壓且其他危險因素不足3個者為低危。

2.無高血壓且其他危險因素有3個或更多者為中危。

3.有高血壓且其他危險因素1個或更多者為高危。

篇5

關鍵詞:脂蛋白膽固醇代謝異常急性腦梗死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nd acute cerebral infaction. Methods 88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cerebral infaction group, non-cerebral infaction group group. All zhe patients were taken the blood with fasting after admission, the total cholesterol(TC),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triglyceride(TG) were measured and 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c) calculated.The date were analysed with SPSS 3.0.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otal cholesterol(TC),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 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c)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 The abnormal metabolism of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re important risk factors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 and non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s hav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dicate that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occurs eventually may have other more risk factors involved in.

Key words:lipoprotein cholesterol metabolic abnormalities acute cerebral infaction

血脂代謝異常是影響人體健康的因素之一,與冠狀動脈疾病有強相關性[1-2],且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動脈粥樣硬化密切相關,是其獨立預測因子[3-4],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正相關[5] ,這仍存在一定爭議[6] 。參與缺血性腦血管病重要危險因素,膽固醇代謝異常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最終發生時所表現出的作用,還有待進一步探究。本研究總結我院住院88例臨床患者,經頭顱MRI分為急性腦梗死組與非急性腦梗死組,通過檢測血脂相關數值,對脂蛋白膽固醇進行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總結我院住院患者,排除腫瘤,感染,甲狀腺功能能低下,其它嚴重內科疾病等并發癥患者。住院患者共88例,通過頭顱MRI彌散成像(DWI)檢查,分為:急性腦梗死組47例,非急性腦梗死組41例。

1.2 實驗室檢查 兩者均在入院后采集空腹靜脈血,檢測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兩組比較差異是否有統計學意義。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以均值±標準差表示 (x±s),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各相互獨立隨機樣本經正態性檢驗服從正態分布,方差齊性檢驗總體方差齊,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P

2 結果

2.1 急性腦梗死組與非急性腦梗死組患者基礎臨床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

2.2 急性腦梗死組與非急性腦梗死組患者血脂指標:血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血脂異常以及與其他血管因素相互作用導致動脈動脈粥樣硬化,增加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防治血脂異常對提高生活質量,延長壽命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脂質不溶或微溶于水,在血漿中與蛋白結合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血脂異常實際上表現為脂蛋白異常血癥,通常指中膽固醇和(或)甘油三酯(TG)升高,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non-HDL-C)是除高密度脂蛋白(HDL-C)以外的其他脂蛋白含量總和,包括低密度脂蛋白(LDL-c),中間密度脂蛋白,極低密度脂蛋白,還包括了有膽固醇形成的乳糜微粒,尤其對混合血脂異常患者。脂代謝包括脂質外源攝取,內源性合成以及機體脂蛋白受體和酶相互作用的復雜過程,正常情況下,血脂的分解利用和吸收合成保持動態平衡,血脂含量變動穩定在一定范圍內。

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危險因素。急性腦梗死與非急性腦梗死兩組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及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經統計學分析,急性腦梗死組與急性非腦梗死組差異雖無明顯統計學意義,但脂蛋白代謝異常與動脈粥樣硬化密切相關,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導致頸動脈動脈粥樣硬化[7] 。本研究顯示脂蛋白代謝異常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時表現弱,表明脂蛋白代謝異常參與腦動脈硬化發生過程,急性腦梗死發生是一個極為復雜過程,同時有諸多危險因素參與其中,最終促發急性缺血腦卒中發生。這就提示在實際臨床工作中,我們應重視調控血脂[8],同時還應注重其它血管危險因素的控制。

參考文獻:

[1]Manoj Sigdel1,Binod Kumar Yadav2,Prajwal Gyawali3 et al.Non-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versus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s adiscriminating factor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Sigdel et al. BMC Research Notes 2012, 5:640

[2]OrakzaiSH.NasirK.Blaha M.et al. non-HDL cholesterol is stronglyas sociated with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in asymptomatic individuals . A therosclerosis.2009.202(1):289~295.

[3]江柳月,劉建平,陶如琦,等.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漿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的差異[J].中國動脈粥樣硬化雜志,2007,15(2):117一119

[4]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制訂聯合委員會.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5):390419.

[5]李寶民梁雨露李紀明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性分析[J].浙江臨床醫學2012, 14(5):540-542

[6]SnidermanAD.WilliamsK.Contois JH.et al. Meta-analysis ofLDL-C.non-HDL-C and apo B as markers of cardiovascular risk.Circulation 2011.4:337~345.

篇6

[關鍵詞] 類風濕;關節炎;血脂

[中圖分類號] R59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01(b)-057-02

Research on blood lipid change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CHEN Xiaoming1 YOU Yunhui2 LUO Hui2 PENG Yangang1

1.Department of Rheumatism, Shaoyang City Central Hospital, Hu′nan Province, Shaoyang 422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Rheumatism,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al South University,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00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value of blood lipid change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Methods 86 patients who were diagnosed as rheumatoid arthritis received anti-rheumatoid drug and small doses of hormone treatment, after 1 year, ESR, CRP, rheumatoid factor, TC, TG, LDL-C and HDL-C were detect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lood lipid change of patients were analyzed for the value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on ESR, CRP, TC (P < 0.05), but HDL-C was significantly rise than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LDL-C and TG had no significantly change than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ESR and HDL-C had the negative correlation (P < 0.05). CRP, rheumatoid factor and HDL-C did not appear correlation (P > 0.05). Conclusion Blood lipid change has important value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rheumatoid arthritis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lipid metabolism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s.

[Key words] Rheumatoid; Arthritis; Blood lipid

類風濕關節炎(RA)是全身炎癥性病變,機體免疫系統對此將做出反應,隨著炎癥因子的作用一起,對體內的物質代謝產生反應,特別是機體需要的營養物質,比如蛋白質和脂肪,蛋白和脂肪代謝的紊亂,使得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心血管系統疾病的發病率驟然升高[1-2]。為了了解血脂變化在類風濕關節炎診治中的價值,至此本文將分析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血脂在治療過程中的變化,以期通過分析得出血脂在類風濕關節炎診治中的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篩選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院風濕免疫科就診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86例,患者均按照美國風濕病學會修訂的類風濕關節炎分類標準(1987版)進行診斷[3]。86例中診斷為活動期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46例,其中,男18例,女28例;平均年齡(38.4±8.6)歲;病程1.5~28年。非活動期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40例,其中,男14例,女26例;平均年齡(39.8±7.8)歲;病程1~30年。同時期入選體檢健康者22例,其中,男9例,女13例;平均年齡(38.6±8.8)歲。所有患者均排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高血壓?;顒悠诨颊摺⒎腔顒悠诨颊吆徒】到M之間在年齡、性別兩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均采集空腹靜脈血,采用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儀進行分析,應用直接測定的方法對總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進行檢測,記錄檢測數據[4]。血沉檢測采用魏氏法檢測,C反應蛋白和類風濕因子的檢測使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測定[5]。將所有類風濕關節患者根據臨床病情,采用抗風濕藥物加用小劑量潑尼松治療,治療1年后,再次采集所有患者空腹靜脈血,對血沉、C反應蛋白、類風濕因子、總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進行檢測,并記錄數據。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5.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指標間的關聯性分析采用直線相關分析,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前后血脂變化情況

與健康者比較,治療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血沉、C反應蛋白、總膽固醇、三酰甘油均明顯升高,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明顯下降,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治療后血沉、C反應蛋白、總膽固醇都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但治療前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三酰甘油變化不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血脂指標關聯度分析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觀察指標中,血脂與血沉、C反應蛋白、類風濕因子之間的相關性分析顯示,血沉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呈負相關(r = -0.514,P < 0.05),而C反應蛋白、類風濕因子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無相關性(r = -0.009、0.13,P > 0.05)。

3 結論

類風濕關節炎由于類風濕因子、蛋白質代謝和脂肪代謝的失調,使得體內血脂代謝異常,臨床上常依據血清中總膽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來判斷血脂水平是否發生異常[6-7]。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作用在于將多余膽固醇逆運至肝臟,通過肝臟代謝分解,同時抑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氧化作用,并抑制巨噬細胞在血管內皮的黏附作用,防止血栓的形成,具有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8]。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增高大大增加了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通常表現為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降低。本文86例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在治療前后變化較明顯,治療后明顯升高,且血沉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呈負相關。由此可見,慢性炎癥與體內脂肪代謝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對類風濕關節炎治療過程中,血脂變化對疾病的病情影響應得到足夠的重視,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下降基于該疾病自身慢性炎癥的作用,諸多炎癥因子對機體的破壞作用,如促進動脈血管粥樣硬化的發生,使得患者出現嚴重并發癥。為了避免此種情況的發生,可以在治療過程中加用小劑量激素。本文加用激素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明顯比治療前升高,此外,激素能夠起到抗炎作用,改善機體脂肪代謝,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對于采用激素配合抗風濕藥物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長效的對脂肪代謝的作用,還需進一步研究,但相信該治療方法有著很好的應用前景。

綜上所述,類風濕關節炎與脂代謝、慢性炎癥反應有著密切的關系,臨床應加強對血脂的檢測,減少并發癥的發生[9]。因此,血脂變化檢測在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治過程中具有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嵩,劉桂玲,鄭嵐.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血脂變化及臨床意義[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1,36(2):156-160.

[2] 陳曉明.類風濕關節炎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的臨床意義[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3):72-73.

[3] 楊靜,董建玲,田嵐,等.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血脂分析[J].當代醫學,2010,16(31):98-100.

[4] 林小軍,李偉念,何志翔,等.小劑量糖皮質激素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血脂水平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7):11-12.

[5] 孔梅,王坤,田松平,等.活動期類風濕關節炎血脂水平變化相關性研究[J].中華全科醫學,2009,7(7):768-769.

[6] 曾家順,莫英曼,李龍.聯合小劑量激素治療20例類風濕關節炎后血脂水平的變化[J].貴州醫藥,2009,33(3):235-237.

[7] 林小軍,李偉念,何志翔,等.小劑量糖皮質激素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血脂水平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7):11-12,27.

[8] 郝彥會,鄒德惠,于慶海,等.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血脂異常對早發動脈粥樣硬化的影響[J].山東醫藥,2010,50(9):58-59.

篇7

【關鍵詞】冠心病;危險因素;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R5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166―01

本文將對我院自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前來就診的60例冠心病患者給予臨床研究,從而探討冠心病危險因素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為臨床掌握患者疾病情況提供可靠依據,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共有冠心病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的冠心病相關診斷標準,其中男性47例、女性13例,年齡39至84歲,平均年齡(59.24±2.10)歲。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對60例冠心病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分析方法為查閱病歷以及詢問當事醫護人員,分析內容包括患者性別、吸煙史、血脂、血壓、血糖、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等內容,并對其進行Gensini積分判斷。結合患者上述資料,對其Gnsini積分進行統計學分析,得出結論。

1.2. 2 Gensini積分 對60例患者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根據檢查結果采用Gensini積分系統對其體內每支病變血管均進行病變程度定量評定,評分標準為冠狀動脈管腔狹窄程度不大于25%計1分、冠狀動脈管腔狹窄程度在26%至50%之間計2分、冠狀動脈管腔狹窄程度在51%至75%之間計4分、冠狀動脈管腔狹窄程度在76%至90%之間計8分、冠狀動脈管腔狹窄程度在90%至99%計16分、冠狀動脈管腔狹窄程度為100%計32分。最終所得結果為患者體內所有發生冠狀動脈管腔狹窄分支血管Gensini評分平均數。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對于計量資料用 ±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

2 結果

60例冠心病患者危險因素(性別、年齡、吸煙史、血糖、血脂、血壓等)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相關性分析,具體情況見表1。

由表1可知,男性及體內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3mmol/L的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程度(Gensini評分)顯著高于女性及體內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3mmol/L的冠心病患者,且對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即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簡稱CHD,臨床常稱為冠心病,是臨床發病率極高的心臟疾病之一,若患者未得到及時有效的疾病控制,將引發嚴重并發癥甚至威脅其生命安全。研究表明 [1],若患者具有吸煙、高血壓、肥胖、家族史、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以及脂質代謝紊亂等情況均較易發生冠心病,且男性患者顯著大于女性。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以及人們生活結構發生改變,冠心病發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趨勢,已引起廣大醫務工作者高度重視。

研究表明 [2],可導致冠心病患者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物質包括脂蛋白(a)[即Lp(a)]、脂蛋白顆粒(即LDL)、中間密度脂蛋白(IDL)以及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等,而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即non-HDL-C)中則含有上述所有物質,且可對患者血管內皮造成一定損傷,增高血管內皮通透性及粘附性,對脂質在冠狀動脈內膜中發生沉淀具有促進作用,最終導致患者發生冠狀動脈狹窄。因此,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對判斷冠心病患者發生冠狀動脈狹窄情況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研究可知,冠心病患者體內冠狀動脈血管發生病變程度與性別及患者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有關,與黃聰 [3]等人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臨床醫師可利用醫學檢查方法對冠心病患者體內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進行檢測,根據檢測結果預測患者可能發生的冠狀動脈血管病變情況,并給予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并對男性冠心病患者給予有效預防措施,降低冠狀動脈血管病變危險性,提高冠心病患者療效及生活質量,保障其生命安全。

參考文獻:

[1] 陳小平, 姜紅,賴建峰,等.冠心病危險因素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關系[J].中華醫學雜志,2012, 78(1): 336-337.

篇8

在臨床上,合并高脂血癥的糖尿病患者十分常見。目前認為,糖尿病與心血管病(CHD)是等危癥,合并有高脂血癥的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腦血管病的危險更大。通常,糖尿病患者甘油三酯(TG)的水平較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的水平則較低。雖然該病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水平變化不大,但其中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顆粒濃度較高,而這種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心血管病的發生密切相關。那么,合并有高脂血癥的糖尿病患者如何選用降脂藥進行治療呢?

甘油三酯水平高的糖尿病患者應首先控制高血糖,如果通過控制血糖仍不能有效地降低甘油三酯的水平,則應進行藥物治療。以甘油三酯水平增高為主的糖尿病患者可首選苯扎貝特(必調脂)、非諾貝特(力平脂)或吉非貝齊(諾衡)等貝特類藥物進行治療,也可選用煙酸、阿西莫司(樂脂平)等煙酸類藥物進行治療。甘油三酯水平增高同時伴有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增高的糖尿病患者,可選用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等他汀類藥物進行治療。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總膽固醇(TC)水平均顯著增高的糖尿病患者,可聯合用藥進行治療。該類患者可聯合應用貝特類藥物與消膽胺或降膽寧,也可聯合應用煙酸與消膽胺等藥物進行治療,但不能將貝特類藥物或煙酸類藥物與他汀類藥物聯合應用,否則容易增強這些藥物的毒性反應。此外,煙酸、阿西莫司等煙酸類藥物不僅可降低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還能升高其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水平,這種功效是其他降脂類藥物所不具備的。而且,若將煙酸類藥物與他汀類以外的其他降脂藥物聯合使用,還可起到增強療效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合并有高脂血癥的糖尿病患者在用藥治療的同時必須堅持控制飲食和堅持參加體育鍛煉,以取得更好的療效。該類患者應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水平降至100毫克/分升以下。已存在動脈粥樣硬化或心腦血管病等高危因素的該類患者應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水平降至70毫克/分升以下、將甘油三酯水平降至150毫克/分升以下。男性該類患者應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水平升至40毫克/分升以上,女性該類患者應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升至50毫克/分升以上。■

篇9

關鍵詞:分級檢驗;血脂生化檢驗;方法學

血脂生化檢驗是臨床常規檢驗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1]。分級檢驗模式,該模式的優勢在于以各檢測項目的診斷靈敏度不同為參考[2]。本研究通過將隨機抽取患者的臨床標本為研究對象,研究分級檢驗方法學的建立以及其在血脂生化檢驗中的應用。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隨機抽取從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臨床患者共325例,年齡為22~84歲,平均年齡為(50±0.48)歲。本研究中患者的年齡、性別、入院時間等,經統計學分析,發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研究組采用分級檢驗方法,即將血脂生化檢驗中的檢測項目進行組合并分級,如表1所示。TC、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作為一級檢測項目;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作為二級檢測項目設置在TG、TC一級檢測項目下,載脂蛋白AI(ApoAI)作為二級檢測項目設置在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載脂蛋白B(ApoB)作為三級檢測項目設置在二級檢測項目LDLC下(表1)。對照組采用傳統式拉網式檢驗方法,檢測項目與研究組相同,并且同時進行。

1.3分級閾值 各檢測項目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甘油三酯(TG)、載脂蛋白AI(ApoAI)和載脂蛋白B(ApoB)的分級閾值,見表2。

1.4統計學處理 計量單位對比用t檢驗,計數單位對比用χ2檢驗,P

2 結果

對照組和研究組分別采用傳統的拉網式檢驗方法和分類方法,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我們可以看出分級檢驗與傳統拉網式檢驗相比,對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檢測水平相當(P>0.05),不具有差異性,但是在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載脂蛋白AI(ApoAI)、載脂蛋白B(ApoB)的檢測分別為76.4%、2.0%和37.3%,明顯高于對照組(P

3 討論

怎樣進行合理有效的項目組合實現不同的檢驗目的,是現如今醫學工作者面臨的一個挑戰[3]。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發展,循證醫學理念逐漸被引進到項目組合中,為臨床診斷研究、療程觀察、病情轉化提供了有效、實用、經濟的依據。

本研究通過對TC、TG、HDLC、LDLC、、ApoAI、ApoB進行分級(表1),根據各自具有的特征及聯系建立新的分級檢驗模式。采用分級檢驗模式和傳統模式進行對比分析,檢測結果發現,雖然傳統拉網式模式和分級檢驗的陽性率都較以往有所提高,但分級檢驗模式在LDLC、、ApoAI、ApoB的檢測水平提高更多且有效的降低了檢驗項目和檢驗次數,給醫院檢驗工作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檢驗方法。

目前,我國對高脂血癥的檢測由于該病的臨床特征不典型,通常是需要對全部的血脂項目進行全面檢測。根據高脂血癥特征建立起來的新的分級檢驗模式通過上一級檢驗結果進行辨別是否需要進行下一級檢測項目,在實現快速準確得出檢驗結果的同時,還減少了檢測項目和檢測時間,一方面為醫院工作人員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節省了患者的時間和檢驗費用。

參考文獻:

[1]sheng-kai yan. Suggestions for clinical blood lipid measurement [J].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ine ,2003, 26(3):53-55.

篇10

什么是高脂血癥

“高脂血癥”也就是一般人常說的“高血脂”,指的是血脂代謝異常,即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VLDL-C)及甘油三酯增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降低的一種異常狀態。

膽固醇在人體內以四種形式存在: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及游離膽固醇(FC)。臨床上最常用的觀察脂代謝狀況的指標,就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縱觀國際研究可以看到,LDL-C的增高與動脈粥樣硬化,心、腦血管疾病有明顯的相關性,即LDL-C越高,冠心病、腦卒中發病率也越高。除HDL-C外,其余的膽固醇越高,形成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性越強。HDL增高可以起到對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所以我們又把HDL膽固醇叫“好膽固醇”,把LDL-C以及VLDL-C稱為“壞膽固醇”。

我國的一項大規模調查表明,血漿總膽固醇≥180mg/100ml,其心、腦血管病的發病危險就大大增加。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中華醫學會確定國人血脂正常值為:總膽固醇小于200mg/100m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小于130mg/100m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大于40mg/100ml,甘油三酯小于150mg/100ml。

引起高脂血癥的因素

高脂血癥按病因可分為原發性高脂血癥及繼發性高脂血癥。原發性高脂血癥是由于遺傳因素所致。而繼發性高脂血癥,是由于后天不良生活方式或繼發于某些疾病及其他自然環境因素所致。常見的可引起血脂升高的疾病有: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慢性腎病、腎病綜合征、阻塞性肝膽疾患、胰腺炎、紅斑狼瘡、多發性骨髓瘤、神經性厭食等。通常當這些疾病被治愈后,繼發性高脂血癥就可以得到糾正。此外,一些藥物也可引起繼發性高脂血癥,如利尿劑(速尿、雙氫克尿塞等)、β受體阻滯劑等。

大量的臨床研究發現,血脂高低與胖瘦無必然聯系,體瘦者也會患高脂血癥。患高脂血癥還有其他一些因素,如吸煙、長期緊張或精神刺激、妊娠等,但多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高,程度多較輕,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多低于正常水平,這類患者也很容易患上心腦血管疾病。

治療不可“見好就收”

對于高脂血癥的治療是一個長期過程,需終身綜合治療,切不可“見好就收”,否則適得其反。打個形象的比喻,血脂高低就像彈簧一樣,降脂藥就像壓在彈簧上的力,如果降脂的措施持續存在,這個壓力持續存在,這個彈簧就可以始終被壓縮在一個合適高度,即血脂可以處在一個正常的水平,如果把這個壓力負荷去掉了,即把降脂的措施去掉了,那么這個彈簧一下子就會再彈起來,在初期,彈簧彈起的高度要比原來壓縮之前的高度還要高。所以說突然停藥,尤其是剛停藥的階段,反彈起來的血脂水平可能會比用降脂藥之前還要高。所以對高血脂的治療都強調持續不間斷的用藥,但是藥的劑量可以做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