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脂蛋白范文
時間:2023-03-19 23:33: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載脂蛋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慢性腎衰;血清脂蛋白;載脂蛋白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2-6906-02
近年來認識到脂質代謝紊亂不僅是慢性腎衰易并發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原因,而且促使慢性腎衰進行性進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對137例慢性腎衰不同病期的血清脂質、脂蛋白及載脂蛋白進行了分析,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臨床資料137例中例男100例,女37例,平均年齡38.7(16-65)歲,病程平均1.7年(7月-15年)。其中腎功能不全失代償期(CRI,SCr186-442μmol/L)44例,慢性腎功能衰竭期(CRF,SCr451-707μmol/L)38例,終末期腎衰(ESRD,SCr>707μmol/L)55例。均為原發性腎小球疾病,其中腎病綜合癥(NS)39例,非腎病綜合癥(noNS)98例。全部病例均未經過血透或腹透治療。
健康對照組40例,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齡37.8(18-65)歲。均為健康檢查者。
1.2實驗方法采早晨空腹靜脈血,分離血清,當日檢測。Tch、TG、HDL-C、HDL2-C、HDL3-C采用酶法測定。LDL采用公式計算。ApoAI、ApoB100均不增高,證明慢性腎衰雖多有高脂蛋白血癥,但不同病期的脂蛋白改變不同。
3討論
腎小球血管平滑肌細胞及系膜細胞上均有LDL受體,因此脂質可以在腎小球內沉積。脂質在腎小球內沉積不僅可以引起腎小球硬化,還能誘導單核巨噬細胞侵潤及血小板聚集,從而釋放多種生物活性介質及水解酶,產生一系列細胞因子如白介素Ⅰ、腫瘤壞死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血小板活性因子等。脂質還能促進活性氧生成增加,干擾前列腺素的合成。因此,脂質在腎小球內沉積,必然導致系膜細胞增殖,局部凝血障礙及纖維素沉積,腎小球損傷進行性發展。動物實驗亦證明,高質飲食可加重腎組織及腎功能的損害。因此,近年來認為,脂質本身即是一種“腎毒性”物質。慢性腎衰時的脂質代謝紊亂,不僅使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增加,同時也是慢性腎衰進行性進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組病例各期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脂血癥,與文獻報告一致。但本組資料發現,慢性腎衰不同病期脂質紊亂的情況并不完全相同,在CRI期,Tch、TG及LDL顯著增高,但高密度脂蛋白正常;而CRF期及ESRD期LDL雖亦增高,但比CRI期低(P
載脂戴白為脂蛋白的蛋白質部分,具有載運脂質的功能,且血清含量比脂質及脂蛋白穩定。Apo AI是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載脂蛋白,它是卵磷脂膽酰酶的必需激活劑,能促使動脈內皮細胞及成纖維細胞中游離膽固醇的清除,具有防止周圍組織中脂肪沉積和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Apo B100是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載脂蛋白,它在調節周圍組織膽固醇的代謝中起著重要作用,有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和刺激平滑肌細胞增生作用??梢夾po AI/ Apo B100比例在周圍組織脂質沉積和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中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本組各期慢性腎衰Apo AI均降低,Apo B100亦降低,與趙榕富等報告相符。有關Apo B100在慢性腎衰時的改變文獻報告不一,有升高有降低,也有正常的。有報告認為,慢性腎衰時Apo B100雖不增高,但BL7抗原決定簇的表達增加,亦可反應Apo B100在促進動脈粥樣硬化中的作用。本組Apo B100雖不增加,但Apo AI/ Apo B100比例均降低,說明慢性腎衰各期抗周圍組織脂質沉積作用示降低的。
篇2
[關鍵詞]冠心??;載脂蛋白B;載脂蛋白E;血管緊張素原;基因;多態性
[中圖分類號] R54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1)19-04-03
The Research of Apolipoprtein B,E and Angiotensinogen Gene Polymorophisms in Predisposition to CHD
MA Juan ZHANG Hongqing WANG Wei TIAN Qing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Kunming City,Kunmimg 65001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f apolipoprotein B,E(ApoB,ApoE)and angiotensinogen(AGT)gene polymorphism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 Methods Gene chip technology was performed to analyze ApoB XbaⅠ、ApoE 112/158 and angiotensinogen gene polymorphism. The allele frequency and gene type distribu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groups. Results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istributuion of Apo B,ApoE and AGT gene type between patients and controls(P<0.05). The frequency of X+X+ genetype and X+ allele of ApoB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CHD than controls(P<0.05);the frequency ofε3/4、ε4/4 genetype andε4 allele of ApoE112/158 were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CHD than controls(P<0.05). AGT-TT gene type was related with CHD significantly(P=0.003)and T allele was more frequent significantly in CHD group than controlls(P<0.05). ConclusionThe Apo B,ApoE and AGT gene polymorphism may be the risk factors of CHD;X+ allele of ApoB Xba Ⅰ andε4 allele of ApoE gene and T allele of AGT gene might be the geneticmarkers of CHD.
[Key words] Coronary heart disease;Apolipoprotein B;Apolipoprotein E;Angiotensinogen;Gene;Polymorphism
冠心病(CHD)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心血管疾病,病因是由遺傳因素和環境條件共同決定的,在CHD的發生和發展中,遺傳因素可能更為重要。近年來已相繼研究發現了一些與之相關致病或易感基因,其中包括血管緊張素原(AGT)、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MTHFR)基因、一氧化氮合酶(NOS)基因以及脂質代謝相關基因位點等,這些基因結構和(或)表達異常可導致CHD,但各地報道不一,未見基因芯片聯合分析ApoB、ApoE及AGT基因多態性與CHD相關性的報道,本研究應用基因芯片技術聯合檢測多個基因多態性及等位基因頻率,分析它們與CHD的相關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5~2006年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收住的CHD患者89例,符合缺血性心臟?。↖HD)的命名和診斷標準,均為冠狀動脈造影證實冠狀動脈病變患者;其中男62例,女27例,平均年齡(60.01±12.40)歲。同期78名非CHD患者作為對照組,均行冠狀動脈造影術無冠脈病變;其中男44例,女34例,平均年齡(64.27±11.2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平均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心臟超聲心動圖測平均左室舒張末徑、平均左室收縮末徑、左室射血分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采用基因芯片檢測技術,結合PCR體外擴增方法,檢測人類冠心病相關基因ApoB Xba I、ApoE112/158、AGT M235T的多態性情況。
1.2.1標本采集 用一次性無菌注射針頭采集被檢者靜脈血0.5mL,收集于含50μL的2%EDTA溶液的1.5mL的無菌離心管中,蓋上管蓋,上下顛倒數次使混勻。
1.2.2 存放 上述血樣在2~8°C保存,保存期不應超過3周;在-20°C保存期半年,-80°C可長期保存,但嚴禁反復凍融。
1.2.3擴增 采用適用0.2mL擴增管并有熱蓋的PCR擴增儀。
1.2.4 雜交 在芯片雜交過程中采用溫控精度為±0.5°C的恒溫設備(BaiO FLWS-526全自動雜交儀)進行雜交。
1.2.5 識讀 在芯片雜交信號檢測時采用BaiO BE-2.0生物芯片識讀儀識讀。圖像Array Docctor軟件分析可自動輸出檢測結果,最后檢測出ApoB Xba I、ApoE112/158及AGT M235T基因的多態性位點。
1.3 質量控制
在每次檢測中都應設置陰性、陽性、對照品。產品檢測過程中,若軟件對“標志列、陰性、陽性對照”三者進行判斷后,輸出其中之一為“不合格”,則實驗無效。
1.4 結果判斷
由軟件自動判斷并輸出結果。當軟件判斷標志列、陰性、陽性對照均合格時,會自動輸出檢測結果。見表1。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1.0軟件包作統計學處理。ApoB Xba I、ApoE112/158及AGT M235T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頻率之間的比較用χ2檢驗,同時計算優勢比(OR)及95%可信區間(95%CI)。
2結果
2.1 AGT M235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頻率的分布情況
CHD組以AGT-TT基因型最常見,對照組AGT-MT基因型最常見;CHD組AGT M235T基因型分布與對照組相比有明顯差異(P<0.05),易感等位基因T頻率高于對照組(P=0.01,CI=0.339~0.864;OR=0.541),顯示AGT基因多態性與CHD發病存在關聯。見表2。
2.2 ApoB Xba I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頻率分布
CHD組及對照組ApoB Xba Ⅰ基因型均以X+X+型最常見,CHD組X+X+基因型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基因型分布相比均有顯著差異(P<0.05),CHD組等位基因X+頻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OR=3.46,CI=1.554~7.681)。顯示ApoB基因多態性與CHD發病存在密切關聯,等位基因X+與CHD發病正相關。見表3。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CHD組ApoE112/158 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頻率分布等位基因頻率情況
CHD組ApoE112/158等位基因頻率:ε3>ε4>ε2;對照組ε3>ε2>ε4;CHD組以ε3/3型最常見,ε3/4型次之;對照組以ε3/3型最常見,ε2/3型次之兩組基因型分布相比均有顯著差異(P<0.05);冠心病組ε3/4、ε4/4基因型頻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ε4等位基因頻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OR=2.301,CI=1.203~4.398),兩組的ε3等位頻率沒有明顯差異,顯示ApoE基因多態性與CHD發病存在密切關聯,ε4等位基因與CHD發病正相關。見表4。
2.4 AGT-TT, ApoE-ε4/4,ApoB- X+X+聯合基因型分布情況
在CHD組未發現AGT-TT、ApoE-ε4/4、ApoB-X+X+基因型聯合出現。
3 討論
近年來由于研究手段的進步,人們對CHD的遺傳背景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其中AGT M235T多態性與冠心病的關系倍受重視。AGT-TT基因型可能通過協同效應增加促血管緊張素Ⅱ的生成而增加了CHD的發病危險。1995年Katsuya等[1]進行AGT M235T多態性的調查,發現AGT基因的T/T型頻率在CHD組為21.9%,顯著高于對照組的14.5%,AGT T/T型是CHD的獨立危險因素。梁茜等[2]研究發現AGT的基因多態性可能是中國老年人CHD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也觀測到CHD組AGT M235T基因型分布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差異,AGT-TT型及T等位基因頻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AGT M 235T多態性與CHD發病有關。
脂質代謝紊亂是致動脈粥樣硬化(AS)及CHD發生的最重要的危險因素。目前發現ApoB基因cDNA第7673位核苷酸C-T突變,產生了一個XbaⅠ切點,即X+等位基因,它與脂質代謝紊亂密切相關。Guzman等[3]研究發現在高血脂女性患者中ApoB XbaⅠ基因多態性與總膽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增高顯著相關。李莎等[4]研究發現具有冠心病家族背景的X+等位基因的個體顯著高于對照,而且相應的TC、LDLC和ApoB100水平也明顯高于對照組,它們是漢族人群中冠心病發病的重要遺傳標記。資料表明[5](浙南地區)正常人組Apo B基因的多態Xba Ⅰ酶切位點以X-占優勢,而CHD組XbaⅠ酶切位點以X+頻率為優勢,和正常人組對比差別顯著。本研究結果示CHD組ApoB XbaⅠ基因型分布與對照組相比有明顯差異,CHD組X+X+基因型及等位基因X+頻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與國內報道一致,提示ApoB XbaⅠ的基因多態性是CHD遺傳危險因素,等位基因X+是CHD的重要遺傳標記。
ApoE基因多態性是決定血脂水平進而影響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發生發展的遺傳因素之一。不同的ApoE表型對CHD的易感性不同,研究表明有ε4等位基因CHD的發生頻率最高,而ε2等位基因可能由于有兩個游離的巰基,因此ε2者較少患CHD、頸動脈疾病或中風,對心血管具有保護作用。Kolovougd等[6]通過大批量標本研究發現基因多態性并沒有性別的差異性。Banaresvg等[7]發現ApoEε4等位基因和冠心病有著很大的關聯,并且呈現年齡依賴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遺傳因素。本文CHD組ε3/4、ε4/4基因型和ε4等位基因頻率明顯高于對照組,ε2等位基因頻率明顯低于對照組,顯示ε4等位基因與CHD發病存在密切關聯。兩組的ε3等位頻率沒有明顯差異。本研究結果和國內外相關報道一致,支持ApoE等位基因多態性與冠心病之間存在關聯,提示ε4等位基因是動脈硬化發生的潛在因素,為冠心病的易患因子,而ε2等位基因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可能有保護作用。
本研究應用基因芯片技術,將中國人的AGT、ApoB、ApoE基因型探針固定于同一張基因芯片表面,利用堿基互補配對原理進行雜交,通過檢測探針分子雜交信號強度,在同組人群同時檢測多種CHD易感基因的多態性位點,其特點是高效、快速、自動微型化、高通量、高度并行性及高度敏感性,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對于多基因病包括,使用基因芯片技術進行基因多態性聯合分析比單一基因更有價值,將來可根據不同基因型進行個體化預防、治療和病情隨訪。
[參考文獻]
[1] Katsuya T,Koike G,Yee TW,et al. Association of angiotensinogen gene T235 variant with increase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 Lancet, 1995,345(8965):1600-1603.
[2] 梁茜,董吁鋼,楊希立,等. 基因芯片技術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易感基因[J]. 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6,25(6):420-423.
[3] Guzman EC,Hirata MH,Quintao EC,et al. Association of the apolipoprotein B gene polymorphisms with cholesterol levels and response to fluvastatin in Brazilian individual with high risk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J]. Clin Chem Lab Med,2000,38(8):731-736.
[4] 李莎,雷兆文,陳子立,等.冠心病家族史青少年載脂蛋白E、B的基因多態性[J].中華醫學遺傳學雜志,2003,20(3):241-243.
[5] 譚應霞,俞康,沈志堅,等. 浙南地區人群ApoB、ApoE等位基因頻率的初步研究[J].癌變、畸變、突變雜志,1998,11(2):78-80.
[6] Kolovou GD,Anagnostopoulou KK,Mikhailidis DP,et al. Apolipoprotein E genotype in matched men and women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J]. Ann Clin Lab Sci,2005,35(4):391-396.
[7] Banares VG,Peterson G,Aguilar D,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APOε4 allele and atherosclerosis is age dependent among Argentine[J]. Hum Biol, 2005,77(2):247-256.
篇3
[關鍵詞]載脂蛋白E基因; 敲除小鼠; 動脈粥樣硬化
[中圖分類號] R543.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0)-10-022-02
Effect of APOE-gene Knockout Mice and Research of Atherosclerosis
Nie saiZhao shui-ping(auditing)
(Cardiology of 2nd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Hunan-changsha, 410011)
[Abstract]APO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plasma a lipoproteins, and plays significant roles in lipoprotein metabolism. The absence or mutation of APOE may induce abnormal lmetabolism in vivo and dysfunction of organs, and then lead to a series of diseases and complications. APOE-knockout mice is one of the best models for research on mechanism of atherosclerosis, which became a popular model used in studies on vulnerable plaques. This article explore 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high fat diet, aerobic movement and application in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about APOE gene knockout mice.
[Keywords] Apolipoprotein E; Gene knockout; Atherosclerosis; Mice
載脂蛋白E(ApoE)于1973年發現,與已知氨基酸序列的載脂蛋白相比,其精氨酸含量較高,故曾稱為富含精氨酸的載脂蛋白(ARP)。1975年,Utermann建議根據字母順序將其命名為ApoE。1992年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生化遺傳和代謝實驗室和北卡羅來納大學病理遺傳實驗室應用胚胎干細胞基因敲除技術,成功培育出載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1]。載脂蛋白E作為配體,有助于乳糜微粒和極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因此,缺乏ApoE則會導致血液循環中脂蛋白代謝障礙,易于沉積動脈壁內,引起動脈粥樣硬化(AS)斑塊。ApoE基因敲除小鼠易形成嚴重高脂血癥及AS病灶,所以廣泛應用于AS的研究。
1ApoE基因敲除小鼠AS病灶的病理特點
對正常飲食下的ApoE基因敲除小鼠進行觀察[2],發現血漿總膽固醇(TC)含量比同期正常小鼠高4-5倍,隨著時間延長,可出現不同的病變特征。5-6周時動脈內皮上有單核細胞黏附,并向內皮下移動;10周時脂質條紋形成;15周時可見斑塊形成,其內可見泡沫細胞和平滑肌細胞;20周時則有膠原和彈性纖維包饒的平滑肌細胞組成的纖維帽覆蓋在壞死核心表面,形成成熟的斑塊。隨著時間延長,可出現鈣化、增生的纖維帽,8個月左右冠脈動脈口處由于粥樣硬化斑塊的發展形成嚴重閉塞。這種小鼠雖然病變嚴重,但仍能在一般條件下存活。
將ApoE基因敲除小鼠分為低脂飲食組與高脂飲食組,分別在6、8、10、15、20、30、40周時,觀察血管組織形態變化,發現AS各階段的病理表現均存在于這種小鼠,與其他AS小鼠模型比較,ApoE基因敲除小鼠不僅能夠在瓣膜基底,而且能夠在所有胸腹動脈中形成廣泛的粥樣硬化病變,如:主動脈分支、頸動脈、肺動脈等。所以,ApoE基因敲除小鼠的AS病變發展同人類極其相似[3]。Cullen[4]研究認為,因為動物本身的特性及誘導斑塊破裂和檢查手段的限制及不確定性,使其不能夠準確的反映或代表復雜的人類粥樣硬化斑塊,而ApoE基因敲除小鼠的自發破裂與人類的形似性更好。
42-60周齡的ApoE基因敲除小鼠,頭臂段動脈存在富含膠原的纖維脂質斑,斑塊內有壞死核和出血及被包埋的多層損傷,認為后者是由于反復斑塊破裂后修復所致[5]。早期的鈣化,對斑塊破裂有促進作用,斑塊在不同密度組織的交界面最易破裂;而當鈣化融合后,這種交界面減少,破裂發生率也降低了[6]。因此,鈣化對于斑塊破裂是把“雙刃劍”。
2膳食和遺傳背景對APOE基因敲除小鼠AS病灶的影響
動脈粥樣硬化小鼠模型中,經常用高脂飲食來誘導或加快AS的形成。已知不同劑量或不同類型的脂肪酸、加用或不加用膽固醇等,對于模型小鼠的血脂水平,或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影響。
一般認為,動物模型發生和形成典型的AS病變,血膽固醇水平至少持續保持在300mg/dL以上。應用最多的是Getz等[7]認為的西方膳食(Western-type diet),包含有21%脂肪和0.15%膽固醇的膳食,可以使ApoE基因敲除小鼠膽固醇水平短時間內達到并持續保持1500mg/dL(38.79mmol/L)以上甚至更高。且研究發現,西方膳食與18%脂肪和0.25%膽固醇的膳食相比,在增高血脂水平及在主動脈弓部或無名動脈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損害的作用相似,同時0.15%和0.5%膽固醇的膳食,在誘導動脈粥樣硬化損害形成上沒有差別。
有研究表明,盡管ApoE基因敲除會導致高脂血癥,但不同基因表型或不同遺傳背景決定ApoE基因敲除小鼠的形成的AS嚴重程度。給予相同的高脂飲食,雜合子ApoE基因敲除小鼠(apoE+/-)血脂水平與野生型小鼠比較無顯著差別,但AS損害面積是野生型小鼠的10倍左右,而對于純合子ApoE基因敲除小鼠(apoE-/-),血漿膽固醇水平會更高(>2000mg/dL),大動脈的AS損害面積是雜合子apoE+/-的50倍。比較C57BL/6和FVB/NJ來源的ApoE基因敲除小鼠,發現給與相同膳食,FVB/NJ背景的小鼠血膽固醇濃度相對較高,C57BL/6背景的小鼠主動脈AS損害面積是FVB/NJ背景的8倍[8]。
3ApoE基因敲除小鼠斑塊產生機理
ApoE基因敲除小鼠的血漿中總膽固醇濃度明顯增高,三酰甘油水平亦比正常小鼠高68%,并不受年齡和性別的影響;但其高密度脂蛋白(HDL)卻只有正常小鼠的45%。正常小鼠的膽固醇主要存在于HDL中,而ApoE主要存在于乳糜微粒(CM)和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但是敲除ApoE基因后,膽固醇就不再主要存在于HDL中,而是在VLDL[9]。此時VLDL中大量的膽固醇就不能從小鼠體內降解,而在體內蓄積,導致動脈粥樣硬化。
利用ApoE基因敲除小鼠研究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中間密度脂蛋白(IDL)的致動脈粥硬化作用,并從形態學方面證實,該模型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主要是VLDL和IDL從體內清除的延緩。并有研究顯示,VLDL和IDL作為導致小鼠動脈粥樣硬化的脂蛋白,以不依賴ApoE的方式直接作用于巨噬細胞,使之在動脈壁損傷處轉化為泡沫細胞。
4ApoE基因敲除小鼠與AS的干預研究
利用此動物模型,可觀察各種抗AS治療措施的療效。已發表了許多相關研究結果,大致可分兩大類干預方法:降脂和非降脂措施。
4.1 他汀類藥物的作用
利用此動物模型,Johnson等[10]觀察到,普伐他汀(40mg/kg.d)可減少早期(9周)斑塊的破裂,而且在不穩定斑塊形成后依然有效,但與降低血漿膽固醇濃度無關。Taral等[11]研究顯示, 辛伐他汀具有抗炎、抑制鈣化及穩定斑塊的作用。他汀類藥物的調脂作用仍然具有爭議,不同的研究結果皆然不同,有解釋認為與給藥方式不同有關。但高、低劑量辛伐他汀的調脂效果差異不明顯,這可能與應用時間較短有關[12]。晏沐陽等[13]研究顯示,辛伐他汀的應用可以小鼠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面積減小,降低血清中LDL-C和TC的水平,同時還有他汀類藥物降低炎性反應,抑制金屬蛋白酶活性等獨立于調脂以外的作用。
4.2 非他汀調脂藥物的作用
Zhang等[14]給予ApoE基因敲除小鼠口服普羅布考(0.5%,wt/wt),發現該藥在降低血漿TC的同時,使高密度脂蛋白(HDL)和ApoAI明顯降低。然而,主動脈AS斑塊發展的速度比非用藥組明顯加快,面積約非組的2-4倍。組織學分析,普羅布考組小鼠病變以纖維組織增生為主,而非泡沫細胞,通常認為這種現象與局灶性炎癥反應和動脈瘤擴張有關,而且給予高脂飲食的正常小鼠,普羅布考亦可加快粥樣病變的發展。提示通過普羅布考降低血漿TC并非抗AS的有效措施。
4.3 非調脂藥物的作用
Bourassa等[15]研究內源性和外源性雌激素對ApoE基因敲除小鼠對AS的影響。發現內源性雌激素較外源性雌激素能明顯減輕AS病變,這種現象可能與內源性雌激素影響血漿脂蛋白的水平有關。治療糖尿病藥物羅格列酮可以減少巨噬細胞的浸潤,同時減少新生內膜的形成,具有直接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16]。鈣離子通道拮抗劑-拉西地平可以通過抗氧化作用和血管活性作用來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17]。非洛地平及厄貝沙坦可能是通過阻斷氧化應激反應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18,19]。而單獨運用哌唑嗪(7.5mg/kg.d)既未能明顯減緩小鼠AS的發展,也不能有效降低血壓;氯沙坦(20或30mg/kg.d)除輕微降低血壓外,對AS基本無影響。然而,兩種藥物同時使用時小鼠的AS斑塊和血壓都有了顯著的降低,但以上方法在用藥過程中對血漿TC都無明顯影響[20]。
4.4 有氧運動的作用
Napoli等[21]研究了中度有氧運動(游泳)聯合代謝治療(含1.0%Vitamin E普通飲食、含0.05% Vitamin C和6%L-精氨酸飲水),對6周齡ApoE基因敲除小鼠長期的作用,發現,任何一種治療都可以緩慢AS的形成,并聯合治療與單獨任意一種干預方式相比,更能明顯的減少AS損害和自發斑塊破裂率,以及提高生存率,認為早期干預是必要的,有益的。在跑臺上進行中等強度有氧運動的ApoE基因敲除小鼠的TC、TG和LDL-C和ApoB水平顯著降低,AS斑塊面積明顯減少,有氧運動和低脂飲食兩種結合的作用大于單獨有氧運動和低脂飲食的作用,兩者可以起協同加強的作用[22]。
ApoE在脂質代謝、心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病變和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等方面的研究已經廣泛開展,但是ApoE在這些病理生理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及其機制并不十分清楚,尚需要進一步研究。然而,ApoE基因敲除小鼠所致的AS模型緣于遺傳因素損傷,其病變更接近人類AS,相對于進食高脂飼料而發生AS的動物具有自然發生、漸進發展、病理形態典型等特點,為研究AS發病機理和干預措施提供了良好的實驗平臺,開拓了廣闊的研究前景。
參考文獻
[1] Plump AS, Smith JD, Hayek T et al.Severe hypercholesterolemia and atherosclerosis in apolipoprotein E-deficient mice created by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in ES Cells [J] . Cell, 1992,71 (1):343-353.
[2] Sunny H. Zhang, Reddick RL, Piedrahita JA, Maeda N et al. Spontaneous hypercholesterolemia and arterial lesions in mice lacking aopolipoprotein E [J]. Science, 1992, 258(10):468-471.
[3] Yutaka Nakashima, Audrew S, Plump, Elaine W, Raines, et al. ApoE-deficient mice develop lesions of all phases of atheroslerosis throughout the arterial tree [J]. Arteriosclerosis and Thrombosis, 1994, 14(1):133-140.
[4] Cullen P, Baetta R, Rellosta S, et al. Rupture of the atherosclerotic plaque :does a good animal model exist? [J] . Arteroc Thomb Vasc Biol, 2003,23(4):535-542.
[5] Rosenfeld ME, Polinsky P, Virmani R, et al. Advanced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in the innominate artery of the ApoE knockout mouse [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0,20(12):2587-2592.
[6] Abedin M, Tintut Y, Demer LL, Vascular calcification: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ramifications [J] .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4,24(7):1161-1170.
[7] Getz GS, Reardon CA, Diet and Murine Atherosclerosis [J]. Arteriosclerosis, Thombosis and Vasular Boilogy, 2006,26(2):242-249.
[8] Reardon CA. Getz GS. Mouse models of atherosclerosis [J]. Cun Opin Lipidol, 2001,12(2):167-173.
[9] Jawien J, Nastalck P, Korbut R. Mouse modes of experim ental atherosclerosis [J]. J Physiol Pharmacol, 2004,55(3):503-517.
[10] Johnson J, Carson K, Williams H, et al. Plaque rupture after short periods of fat feeding in the apolipoprotein E-knockout mouse: model characterization and effects of pravastatin treatment [J]. Circulation, 2005,111(11):1422-1430.
[11] Taral P, Mehdi S, Deepak B, A review of high-dose statin therapy: targeting cholesterol and inflammation in atherosclerosis. Eur Heart J,2007,28:664-672.
[12] Blackburn DF, Dobson RT, Blackburn JL,et al.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ssociated with nonadherence to statin therapy. Pharmacotherapy, 2005,25:1035-1043.
[13] 晏沐陽,翟永志,彭勃等. 辛伐他汀消退老年載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觀察。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8,10(5):163-363.
[14] Zhang-SH, Reddick RL, Avdienich E, et al, Paradoxical enhancement of atherosclerosis by probucol treatment in apolipoprotein E- deficient mice [J] . J- Clin- Invest, 1997,99:2858-2866.
[15] Bourassa-PA, Milos P M, Gaynor BG, et al. Estrogen reduces atherosclerotic lesion development in apolipoprotein E-deficient mice [J] . Proc-Natl-Acad-Sci-USA,1996,93(19):10022-10027.
[16]Levi Z, Shaish A, Yacov N, et al. Rosiglitazone( PPARγ-agonist) attenuates atherogenesis with no effect on hyperglycaemia in a combined diabetes-atherosclerosis mouse model [J]. Diabetes Obes Metab, 2003,5(1):45-50.
[17] Kyselovic J, Martinka P, Batova Z, et al. Calcium channel blocker inhibits western-type diet-evoked atherosclerosis development in ApoE-deficient mice [J]. J Pharmacol Exp Ther,2005,315(1):320-328.
[18] 姚瑞,程翔,廖玉華等.非洛地平對載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及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酶的影響。臨床心血管雜志,2008,24(9):698-701.
[19] 姚瑞,程翔,廖玉華等.厄貝沙坦對高膽固醇飲食載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及NAD(P)H氧化酶的影響。中國藥理學通報,2008,24(10)1289-1292.
[20] Makaritsis KP, Gavras H, Du Y, et al. Alphal-adrenergic plus 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ade reduces atherosclerosis in apolipoprotein E-deficiemt mice [J]. Hypertension, 1998,32:1044-1048.
篇4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ymorphisms of the apolipoprotein B gene and cholesterol gallstone disease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polipoprotein (Apo)B gene polymorphic sites Xbal, EcoRI and cholesterol gallstone disease.Methods Two polymorphic sites Xbal, EcoRI of ApoB gene were selected. Us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technique 101 patients with cholesterol gallstone and 50 controls were investigated.Results The frequency of rare allele X+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patients with cholesterol gallstone than in the controls. Patients with X+ allele had higher tC, LDL-c and ApoB level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without X+ allele.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ati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one in EcoRI allele.Conclusion X+ allele might&nbs p;be the susceptible gene for cholesterol gallstone disease.
【Key words】 Apolipoprotein B; Gene; Cholelithiasis; Polymorphism
我們選取載脂蛋白(Apo)B基因XbaⅠ、EcoRⅠ多態位點應用聚合酶鏈反應和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PCR-RFLP)技術研究其等位基因頻率在正常人和膽固醇結石病人中的差異及其對血脂代謝的影響,從基因水平探討膽固醇結石病的發病原因,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
1.對象:本院外科1996年4~8月行選擇性膽囊切除術的膽囊結石患者110例。酶法測定結石膽固醇含量,膽固醇含量≥50%的101例為膽固醇結石病例組,其中男42例,女59例,平均(51.3±1.4)歲;以同期非膽石病住院的50例(B超證實無膽結石)為對照組,其中男21例,女29例,平均(49.2±2.9)歲。研究對象均無肝腎疾病、糖尿病和冠心病。
2.方法:(1)基因組DNA抽提:抽取10 ml空腹靜脈血,用酚-氯仿法抽提DNA。采用美國Gibco-Brl公司基因組DNA抽提試劑盒提供的方法進行操作。(2)基因多態性分析:①按Boerwinnkle的報道合成引物[1]:XbaⅠ-5′=GGAGACTATTCAGAA
gCTAA;XbaⅠ-3′=GAAGAGCCTGAAGACTGAC
t;EcoR I-5′=CTGAGAGAAGTGTCTTCGAAG;EcoR I-3′=CTCGAAAGGAAGTGTAATCAC。②PCR擴增反應:反應管中依次加入10×PCR緩沖液5μl,25 mmol/L MgCl2 5 μl,2 mmol/L dNTP 5 μl,20 pmol/L引物各1μl,模板DNA 0.4 μg,Taq聚合酶2 U,加滅菌去離子水至總反應體積50μl。反應條件:95 ℃預變性5 min。繼之95 ℃變性1 min,58 ℃退火1 min,72 ℃延伸1.5 min,為1個循環。共30個循環,最后1個循環再延伸7 min。用2%瓊脂糖凝膠(含0.5 g/L溴乙錠)電泳,鑒定上述產物。③限制性內切酶酶切反應:在XbaⅠ和EcoRⅠ多態位點的PCR擴增產物中分別加入對應的限制性內切酶20 u(Promega公司生產),37 ℃消化4 h。然后以2%的瓊脂糖凝膠電泳分析酶切產物。(3)血脂分析:酶法測定血清總膽固醇(TC),血清總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ELISA法檢測血清脂蛋白(a)[Lp(a)],載脂蛋白A(ApoA)和ApoB。以上指標均用臨床生化自動分析儀測定。 轉貼于
3.統計學方法: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結果
1.酶切產物電泳結果:存在XbaⅠ酶切位點者酶切后顯示433 bp和277 bp 2條片段,缺乏該酶切位點者僅有1條710 bp片段。相應有3種基因型:X+X+、X+X-、X-X-;存在EcoRI酶切位點者酶切后顯示253 bp和227 bp 2條片段,缺乏酶切位點者僅顯示1條長480 bp的片段。相應有3種基因型:E+E+、E+E-、E-E-。
2.少見等位基因頻率:X+等位基因頻率結石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E-等位基因頻率結石組與對照組差異無顯著性(P>0.05)。
3.血脂水平比較:結石組TC、TG、HDL-c和ApoB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結石組X+X-基因型者血漿TC、LDL- c、ApoB水平顯著高于X-X-基因型者,對照組中X+X-與X-X-基因型者血脂水平差異雖無顯著性,但卻表現為X+X-基因型者TC、LDL-c、ApoB水平增高趨勢。而EcoRI各基因型間血脂水平差異無顯著性(P>0.05)。
討論
EcoRI位點的多態性主要是由ApoB基因4154位上的密碼子突變(LysGlu)形成的,從我們實驗結果可以看出這一突變與膽固醇結石的形成無關。XbaI位點的多態性是由ApoB基因2488位上的密碼子突變(ACCACT)形成的。從我們實驗結果可見,結石組少見等位基因X+顯著高于對照組,結石組攜帶X+等位基因者其血漿TC、LDL-c和ApoB水平顯著性增高。由于XbaI密碼子的突變并沒導致其所決定的氨基酸基團的替換,因此可認為X+等位基因不是造成ApoB促結石形成的直接原因,這一改變可能影響到另一個與其呈不平衡連鎖相關基因,而該基因對膽固醇結石的形成有促進作用。我們認為X+等位基因可能通過增加ApoB分子數量而導致結石的形成。ApoB分子數量的增加,作為LDL的載脂蛋白其所攜帶的LDL-c增加,血漿中TC、LDL-c和ApoB亦升高;由于ApoB分子數量增加其通過肝細胞表面LDL受體向肝內轉運膽固醇增加,使分泌入膽汁的膽固醇增多。肝細胞內外源性膽固醇增加,能抑制內源性膽固醇的合成。由于內源性膽固醇是膽汁酸合成的底物,膽固醇合成的抑制會導致膽汁酸合成的減少。肝細胞的膽固醇增多,還可直接抑制膽固醇7α-羥化酶活性,減少膽汁酸的合成。由于膽固醇增加或膽汁酸減少都使膽汁膽固醇飽和度增加,從而增加了膽汁致石性。通過本研究,我們認為ApoB基因XbaI位點基因多態性與膽固醇結石形成有關,少見等位基因X+可能是膽固醇結石的易感基因。
篇5
【關鍵詞】 輕度認知障礙;多態性;載脂蛋白E;基因型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e the association of apolipoprotein E(apoE) genotype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Methods RFLP-PCR technology is applied to analyse the apoE allele frequency of 56 MCI patients and 89 controls.Results Among the 56 cases of MCI,the frequency of apoEε2,ε3,ε4 are 7.14%,71.38%,21.48% respectively,while in the 89 controls they are 7.30%,84.83%,7.87% respectively.The frequencies of the two group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polymorphism;apolipoprotein E;genotypes
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特指有輕度記憶或認知損害、但無癡呆的老年人,其病因不能由已知的醫學或神經精神病狀況解釋。目前普遍認為MCI是介于年齡相關性記憶損害(age-associated memory impairment,AAMI)和老年性癡呆(Alzheimers disease,AD)之間的一種綜合征。許多資料表明:MCI患者進展為AD(主要指散發性AD)的年轉化率是同齡認知功能正常老年人的10倍,識別MCI患者將有助于早期干預和治療,所以MCI相關研究成為近年來國內外的熱門話題。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多個基因,如淀粉樣蛋白前體(APP)基因、早老素-1(PS-1)基因、早老素-2(PS-2)基因、載脂蛋白E(apoE)等位基因和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相關蛋白基因等遺傳因子在調控AD病理和生化異常代謝中起著重要作用。其中,位于19號染色體的apoE基因是資料與目前唯一廣泛得以認同的與散發性AD和遲發性家族性AD相關的基因。本研究旨在探討apoE基因多態性與MCI之間的關系,為MCI易進展為AD尋找遺傳學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源自武漢市中心醫院2002年7月~2003年6月神經內科和干部四科門診和病房,所有對象的文化程度均在中學及以上,分為MCI組和對照組。MCI組56例,男23例,女33例;年齡61~89歲,平均(70.12±7.24)歲。依據1997年Peterson等確立的診斷依據確定MCI組入選標準如下:(1)有記憶力減退的主訴;(2)檢查時證明有輕度記憶損害;(3)沒有或很少有其他認知損害;(4)日常生活活動正常(BI指數≥95分);(5)滿足CDR=0.5的標準;(6)MMSE評分≥24分,但≤27分;(7)不夠NINDS-ADRDA或DSMⅢ-R對癡呆的標準。排除標準:(1)昏迷;(2)失語和(或)精神異常(如抑郁、譫妄)而不能配合量表檢查者。
對照組89例,男46例,女43例;年齡60~88歲,平均(69.47±8.02)歲。均符合下述入選標準:(1)無記憶力減退的主訴;(2)檢查時排除認知缺損、CDR=0;(3)日常生活活動正常;(4)MMSE評分>27分;(5)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既往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及卒中史均與MCI組匹配。對照組和MCI組在年齡上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基因學檢查 用PCR-RFLP方法測定apoE基因型。實驗步驟如下:(1)空腹12h后,取肘靜脈血5ml,EDTANa2抗凝,用酚:氯仿抽提白細胞中的DNA,使純度達到A280/A260>1.8;(2)PCR擴增目的基因片段:參照文獻[1],引物設計如下:上游引物為5’-TAA GCT TGG CAC GGC TGT CCA AGG A-3’和5’-ACA GAA TTC GCC CCG GCC TGG TAC AC-3’。擴增體系為50μl。PCR的條件為95℃變性5min,之后35次循環(94℃變性1min,62℃退火1min,72℃延伸1min),72℃繼續延伸10min后降至4℃,用1.6%瓊脂糖凝膠電泳待測擴增產物;(3)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RFLP)分析:取10μl PCR產物,加10u HhaI內切酶消化,37℃酶切4h,非變性聚丙烯酰胺濃度為0.1g/L,交聯度為49∶1,取5μl酶切產物,加等體積的甲酰胺變性液,在電壓100~200V,溫度20℃條件下,電泳5h左右;(4)銀染:電泳結束后,用乙酸固定,純水洗,銀染液染色(1.4g/L,AgNO3和甲醛),純水洗,加顯色液(30g/L,Na2CO3,甲醇400μg/L,Na2S2O3)顯色,乙酸終止反應,根據電泳帶型確定apoE基因型。拍片。
1.2.2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10.0處理數據,計算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頻率的分布,基因頻率采用Hardy-Weinberg遺傳平衡式計算。兩組的apoE基因型或等位基因頻率比較采用卡方檢驗。
2 結果
2.1 PCR擴增產物和HhaI酶切PCR擴增產物電泳結果 ApoE基因的PCR擴增片段大小為244bp,經HhaI酶切后,ε2型酶切產物的主要片段為91bp/83bp;ε3型酶切產物的主要段為91bp/48bp/35bp;ε4型酶切產物的主要段為72bp/48bp/35bp。即可根據apoE PCR產物酶切后的片段長度來判斷其等位基因情況(見圖1)。
2.2 apoE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頻率分析 MCI組和對照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頻率結果,見表1。結果顯示MCI組和對照組的純合子基因型均以ε3/ε3型最多(分別為55.36%和71.91%),ε4/ε4型最少(分別為3.67%和1.12%),未檢出ε2/ε2型;MCI組的雜合子基因型以ε3/ε4型最多(26.69%),ε2/ε4型次之(8.92%),ε2/ε3型最少(5.36%);對照組的雜合子基因型以ε2/ε3型最多(13.48%),ε3/ε4型次之(12.37%),ε2/ε4型最少(1.12%)。等位基因中ε3頻率最高(MCI組和對照組分別為71.38%和84.83%),ε4次之(分別為21.48%和7.87%),ε2最少(分別為7.14%和7.30%)。組間比較顯示:兩組apoE基因型分布總體比較其差異在統計學上差異有非常顯著性(χ2=10.52,P
注:*表示任一非ε4的等位基因(如ε2、ε3)
分別對apoE 3種等位基因頻率進行組間卡方檢驗,見表3,結果顯示:MCI組的ε4頻率較對照組顯著升高(P
轉貼于
3 討論
人類的apoE由19q11.2所編碼,其基因常見有3種表
表3 apoE各等位基因與MCI相關性的卡方檢驗
注:OR:比值比;CI:可信區間
型,即ε2、ε3和ε4等位基因所編碼的3種載脂蛋白E2、E3和E4,構成6種不同的基因型,包括3種純合子(ε2/ε2、ε3/ε3、ε4/ε4)和3種雜合子(ε2/ε3、ε3/ε4、ε2/ε4)。研究顯示:最常見的等位基因是ε3,而ε4作為AD的高危因子和易患基因由Strittimatten等[2]于1993年首先報道。針對MCI患者的多個研究表明ε4攜帶者進展為AD的危險性增加。其中Peterson[3]認為apoE基因型是MCI轉化為AD的最佳預言因子,而Tierney等[4]則認為該預言模式必須結合記憶檢測才可靠。
3.1 MCI患者的apoE基因多態性 apoEε4基因型是目前明確的與散發性AD相關的第一個遺傳易感因子。鑒于MCI向AD的高轉化率,apoE基因多態性成為MCI相關研究的熱點之一。在本研究中,與對照組比較,MCI組ε3/ε4型增多,ε3/ε3型減少,在統計學上其差異有非常顯著性(χ2=10.52,P
3.2 apoE在MCI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機制
3.2.1 apoE與β類淀粉樣蛋白(Aβ)沉積 Aβ是老年斑(SP)的核心成分,其毒性作用導致神經軸突變性。目前認為Aβ的積聚反應有兩個過程:首先是勻速的核反應過程,該過程主要與Aβ42有關;其后是Aβ40和Aβ42共同參與的快速延長反應。利用識別Aβ40、Aβ42的兩種抗體進行免疫組化染色研究發現:Aβ40染色在apoEε2、ε3、ε4順次增強,Aβ42染色則不隨之改變,提示apoEε4與Aβ40有密切關聯,可促進作為淀粉樣蛋白伸長分子的Aβ40在腦內的積聚,也說明了apoEε4只對AD晚期發病有影響,可加快發病的速度[8]。
3.2.2 apoE與神經元纖維纏結(NFT) apoEε3可與tau蛋白結合,apoEε4則不能。對apoE基因敲除小鼠的研究表明:apoEε3或ε2借助自身的半胱氨酸殘基與tau結合,防止后者被過度磷酸化而形成雙螺旋體(PHF)樣結構;而apoEε4的半胱氨酸含量明顯低于ε3和ε2,從而使tau易被磷酸化,形成PHF,不能維持正常的微管結構和功能[9]。因此,亦有學者認為:促進NFT形成的因素是apoEε3或ε2的缺失,而不是apoEε4的存在。
3.2.3 apoE與神經突觸損傷的修復 中樞神經突觸受到損傷后代償性地出現局部星型膠質細胞合成apoE增加。這時,apoE表達的增加及LDL受體結合力的增高是同步的,損傷區的游離膽固醇通過膽固醇-apoE-LDL受體復合物的形式完成轉運和再利用。但因為apoE4與LDL受體結合力強,阻礙了其轉運膽固醇的作用。此外,apoE還直接影響神經突起的生長,但不同apoE亞型作用差別很大:apoE3促進神經突起延伸,同時分支減少;apoE4則使突起延伸和分支均減少。apoE的這種作用類似于神經營養因子。而apoE基因敲除小鼠的中樞神經元隨鼠齡的增加顯現明顯的樹突內細胞骨架崩解和突觸喪失。
3.2.4 apoE與慢性腦缺血 新近研究表明:慢性腦缺血與伴發于包括血管性癡呆、AD等在內的多種以認知功能障礙為早期主要表現的疾病病理過程中,并認為慢性腦缺血是多種類型癡呆的重要危險因子。頸內動脈粥樣硬化則是慢性腦缺血的主要原因。apoEε4通過影響脂代謝起著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與E2相比,E4與LDL受體的結合能力較強,使CM和VLDL殘粒代謝加速,IDL向LDL轉化增多,致使血漿中CM殘粒、VLDL和IDL水平下降,而LDL水平升高;此外,ε4基因還有升高apoB和降低HDL-C的作用。所以ε4基因可通過調節這些脂蛋白和載脂蛋白的水平發揮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10]。
3.3 ε4基因測定對MCI患者的意義 雖然有眾多的資料顯示MCI患者具有向AD的高轉化率,但并非所有的MCI患者均會轉化為AD,這促使人們尋找導致MCI異質性的可能因素,即進展型MCI的最佳預言因子,ε4基因測定可能有助于早期識別進展型MCI患者,并積極治療干預。當然,apoE基因多態性對認知功能的影響尚不十分清楚,并且PS1、PS2、APP基因、apoE受體蛋白基因以及LDL-R相關蛋白對這一過程亦具有復雜的調節作用,所以過分強調apoEε4的作用并不恰當。
本文結果顯示apoEε4等位基因與MCI的發病密切相關。雖然它尚不能作為MCI診斷的特異性生物學指標,但是apoE基因型分析可作為臨床醫師估計MCI向AD轉化的預測因子。當然,為了得到更明確的資料,需要今后進行大樣本、多中心的對照研究。
【參考文獻】
1 Hiessoi JE,Vemier DT. Restriction isotyping of human apolipopritein E by gene amplification and cleavage with HhaI. J Lipid Res,1990,31(3):545.
2 Strittmqter WJ,Saunders AM,Schmechel D,et al. Apolipoprotein E high-avidity binding to beta-amyloid and increased frequency of type 4 allele in late-onset familial Alzheimer disease. Proc Nall Acad Sci USA,1993,90(3):1977-1981.
3 Peterson RG,Smith GE,Jvnik RJ,et al. Apolipoprotein E status as a predictor of the develop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in memory-impaired inpiduals. JAMA,1995,373:1274-1278.
4 Tierney M,Szalai J,Snow W,et al. Prediction of probable Alzheimer disease in memory-impaired patients: a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study. Neurology,1996,46:661-665.
5 Bartres-Faz D,Junque C,Lopez-Alomar A,et al. Neuropsychological and genetic differences between age-associated memory impairment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entities. J Am Geriatr Soc,2001,49(7):985-990.
6 Lopez OL,Jagust WJ,Dulberg C,et al. Risk factors fo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 Cognition Study: part 2. Arch Neurol,2003,60(10):1394-1399.
7 Engelborghs S,Dermaut B,Goeman J,et al. Prospective Belgian study of neurodegenerative and vascular dementia: APOE genotype effects.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3,74(8):1148-1151.
8 Vidal R,Calero M,Piccardo P,et al. Senile dementia associated with amyloid beta protein angiopathy and tau perivascular pathology but nor neuritic plaques in patients homozygous for the APOE-epsilon4 allele. Acta Neuropathol(Berl),2000,100:1-12.
篇6
冠心病的發生與血脂及載脂蛋白密切相關,高脂血癥為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人們早已注意到甘油三酯(TG)及膽固醇(TC)的潛在致動脈粥樣硬化(AS)作用;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的低水平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的濃度升高,更促使AS的發生。近年報道TG/HDL、LDL/HDL的比值與冠心病的發生發展有關。本文對60例老年冠心病和60例健康人血脂及載脂蛋白(APO)進行了檢測,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冠心病組60例,男54例,女6例;年齡60~81(68.3±7.6)歲。均有臨床癥狀、心電圖缺血性改變。正常對照組60例,選擇老干部健康體檢者,經各項檢查確認無心血管疾病。
1.2 方法
1.2.1標本采集 受檢者空腹12h以上,清晨常規靜脈采血后4h內分離血清后測定。
1.2.2儀器 日立7600-02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
1.2.3血清TG、TC采用酶法測定,HDL、LDL采用沉淀法測定,試劑藥盒由日本協和提供。ApoA1和ApoB檢測應用免疫透射比濁法,由上海申峰生物試劑有限公司提供。
1.3統計學處理 兩組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數據之間顯著性檢驗采用t檢驗和方差分析。
2 結果
2.1兩組血脂和Apo測值比較 冠心病組TG、LDL、ApoB升高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血脂比值比較 冠心病組LDL/HDL、ApoA1/ApoB、LDL/ ApoB、HDL/ ApoA1比值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早年許多研究表明TC為AS的主要危險因素,是預測診斷冠心病的較好指標。近年來通過基礎研究和臨床觀察發現,TC與冠心病發病并不密切。本組資料證明兩組TC差異不明顯,這與有關文獻報道一致。近年來研究支持高TG和低HDL是AS的危險因素之一。大量證據表明HDL是抗AS的脂蛋白,在高TG、HDL冠心病組和對照組之間比較差異顯著(P
Apo是維持脂蛋白結構和功能的主要成分,ApoA1及ApoB分別是HDL與LDL的主要蛋白質。ApoA1可促進主動脈細胞和成纖維細胞中游離膽固醇的消除,并能抗AS的形成。本文冠心病HDL、ApoA1、HDL/ApoA1均有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ApoB必須與脂質結合成脂蛋白才能進入血液。LDL的載脂蛋白主要為ApoB,LDL增高是AS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而LDL的動脈內膜下的沉積與ApoB同內膜下細胞受體的結合有關,故ApoB升高提示AS的危險性升高。本文結果表明冠心病患者ApoB升高及LDL/ApoB比值下降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LDL/ApoB比值降低顯著,提示抗AS形成能力下降,而致AS形成上升,在所有檢測指標中LDL水平能更為準確地預測冠心病的危險性。
綜上所述,HDL、LDL、ApoA1、ApoB水平異常都可能導致AS的形成。ApoA1、ApoB較血脂常規項目更為敏感,對老年冠心病危險性的預測具有很好的價值。
參 考 文 獻
[1]葉平.老年人血脂異常的特點及治療[J].解放軍保健醫學雜志,2008,10:136-138.
[2]秦兵.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脂蛋白及載脂蛋白觀察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2008,15:4647-4677.
篇7
作者單位:132013吉林醫藥學院附屬醫院內分泌科(劉艷杰 賀穎 姚秀宇 赫雙令金鳳華 侯吉軍 蘇麗紅 白茹雪);吉林市中心醫院腎內科(姚秀松)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evanceof quantitative change of plasma apolipoprotein and diabetic nephropathy. Provide reliable monitoring method for diabetic nephropathy early prevention.Methods choose no diabetic nephropathy diabetes 300 cases, eliminate the influence of other factorsof kidney, one year later, 3divide into the nephrotic group and without nephrotic group according to urinary protein exclude rate, analysis chang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lipid index and plasma apolipoprotein A1, B, A1 / B. Results ApoA1 decrease and ApoB increase in diabetic nephropathy group before nephrosis.The data show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he changes were more apparent when nephrosis happens. Conclusion There is relativity between diabetes human plasma apolipoprotein quantitative change and diabetic nephropathy,ApoB>1 g / L,ApoA1 / ApoB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的常見慢性并發癥,是糖尿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預后的關鍵是早發現,早治療,我們從2008年開始研究血漿載脂蛋白定量變化與糖尿病腎病相關性?,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們篩選確診5年以內的糖尿患者,糖尿病診斷符合1999年WHO的糖尿病診斷標準,均無糖尿病急性并發癥,除外影響腎功的其他因素、急慢性腎炎、泌尿系統結石、感染、心功能不全、腎毒性及影響血脂水平用藥史,排除原發性高血壓、吸煙、高胰島素血癥的影響。
按尿白蛋白排除率(UAER)
1.2 觀察方法 入組之初測空腹血糖(FPG)、腎功能、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尿常規,24 h尿蛋白定量,血三酰甘油(TG)、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 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 C)、載脂蛋白A1(ApoA1)、載脂蛋白B (ApoB),查眼底、心電圖,測血壓、體重指數。每半年對上述各指標復查。一年后按尿白蛋白排除率(UAER)分為無腎病組UAER20 μg/min(104例),有6例因血糖明顯波動而排除,兩組間年齡、性別、體重指數、血糖情況比較差異無顯著性。回顧總結分析兩組間血脂、血漿載脂蛋白A1、B及A1/B的差異。
1.3 儀器及檢測方法 TG、TC、LDL C、HDL C用氧化酶法測定,ApoA1、ApoB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測定,儀器為荷蘭威圖SelectraXL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試劑由3V生物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提供,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尿白蛋白總量,計算出尿白蛋白排出率。
1.4 統計學處理 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所有數據結果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表中可以顯示,健康對照組、無腎病組、腎病組比較TG、TC、LDL C、ApoB漸增高,HDL C、ApoA1漸減低,腎病組在沒有發生腎病時,其血脂即有明顯變化,TG、TC較健康對照組及無腎病組增高,但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ApoA1逐漸減低,ApoB升高,腎病組與無腎病組及健康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入組時兩組間血脂水平比較
血脂TG(mmol/L)TC(mmol/L)HDL C(mmol/L)LDL C(mmol/L)ApoA1ApoB(g/L)ApoA1/B(g/L)
正常對照組1.25±0.614.38±1.401.53±0.312.52±0.651.61±0.520.66±0.471.5±0.2
無腎病組1.49±0.684.80±1.311.46±0.412.99±0.681.49±0.630.79±0.381.2±0.3
腎病組2.84±0.565.95±1.531.08±0.363.61±1.121.18±0.511.28±0.350.8±0.2
注:與對照組比較P
表2
入組時兩組間血脂水平比較
血脂TG(mmol/L)TC(mmol/L)HDL C(mmol/L)LDL C(mmol/L)ApoA1ApoB(g/L)ApoA1/B(g/L)
正常對照組1.25±0.614.38±1.401.53±0.312.52±0.651.61±0.520.66±0.471.5±0.2
無腎病組2.29±0.604.96±1.251.31±0.393.12±0.621.40±0.590.81±0.361.0±0.2
腎病組3.95±0.516.01±1.231.02±0.313.69±1.011.09±0.511.32±0.210.8±0.2
注:與對照組比較P
一年后統計,腎病組與無腎病組比較, TC、LDL C增高,HDL C減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ApoA1減低,TG、ApoB升高,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三大微血管并發癥之一,早期表現為腎小球高濾過狀態,繼之出現微量蛋白尿,尿中白蛋白量逐漸增高,進入臨床腎病期,最后發展為終末期腎病,DN的主要病理變化是腎臟的高灌注、高濾過、腎小球基底膜增厚和以腎小球系膜區為主的細胞外基質積累,導致彌漫性或結節性硬化,出現蛋白尿、高血壓、腎功能衰竭等變化。影響DN發生的危險因素很多,主要與病程、高血糖、高血壓等有關,脂代謝紊亂是糖尿病的獨立危險因素,高血脂癥可導致腎小球高濾過,加重糖尿病患者的腎損害[1]。血脂異常損傷腎臟的機制與以下因素有關:①腎內脂肪酸結構改變致腎內縮血管活性物質釋放增加,致腎小球內壓力增高;②高血脂癥改變腎小球血液流變學,尤其是氧化的LDL和糖化LDL的作用極大;③血脂可改變腎小球基底膜的磷酸酯成分,或引起基底膜的葡萄糖胺糖化,增加腎小球基底膜通透性,④通過抗纖溶活性及影響前列腺素代謝,改變腎小球的超濾能力,使腎小球呈超濾過狀態,尿蛋白排出增加[2];⑤LDL C與腎小球內膜下基質結合,發生氧化修飾及被巨噬細胞吞噬,引起泡沫細胞形成,脂質沉積[3]。高脂血癥對系膜組織的毒性,也主要是LDL的作用;⑥腎小球毛細血管腔內血栓形成,栓塞的主要成分為三酰甘油,使具超濾能力的腎小球毛細血管喪失,還可損傷腎小球濾過膜,從而導致腎小球濾過率下降與蛋白尿產生;⑦腎小球毛細血管內高壓和高脂血癥的相互作用,加重腎損害;⑧腎動脈硬化;⑨有文獻認為,2型糖尿病患者脂代謝紊亂可能通過影響血管內皮細胞功能促進糖尿病腎病的發生。[4]
本組資料顯示,在糖尿病早期,無腎病時既有血脂異常,表現為TG、TC、LDL C升高,HDL C減低,但糖尿病腎病組及無腎病組與健康對照組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而ApoA1降低、ApoB升高。糖尿病無腎病組與健康對照組比較無顯著差異,而腎病組與無腎病組及健康對照組之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血漿脂蛋白中的蛋白質部分為載脂蛋白,載脂蛋白是構成脂蛋白的蛋白質組分,是功能上極其活躍的一組血漿蛋白質。ApoA1主要由肝臟合成,小腸也可合成,它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 CHOL)的主要構蛋白,占HDL CHOL總蛋白的60 70%,反映HDL合成和分解之間的平衡,它可以直接作用于動脈壁,防止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和聚集,促進膽固醇從動脈壁流出,防止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國際化標準以后ApoAl測定的精密度要優于HDL C。ApoB也由肝臟合成,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 CHOL)的主要結構蛋白,約占LDL CHOL總蛋白含量的97%,ApoB測定可直接反應LDL CHOL水平,ApoA1、ApoB分別被認為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保護因素和危險因素。
在病理情況下,HDL及LDL所攜帶的膽固醇是可變的,且受飲食、藥物影響,而ApoA1、ApoB含量穩定,更能反應HDL和LDL水平[5]。近年來許多研究顯示ApoA1、ApoB在HDL和LDL代謝中起關鍵作用[6,7]。在一些有關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變危險度估價研究中,報道測定血漿ApoAI,ApoB比測定HDL C,IDL C更靈敏可靠。本文的結果也證實了這觀點。糖尿病腎病組的血清ApoAl較對照組低,ApoB水平較對照組高,這與一些報道是一致的。而TC、TG,HDL C,LDL C在DM無腎病及腎病組與對照組間差異不明顯,由此推測在2型DM ApoAl,ApoB的變化比HDL C.LDL C變化更易檢出異常情況。TC,TG水平不是指示2型DM有血管病變及其受損程度的良好指標。血脂代謝異常是As的主要危險因素,DN不僅腎小球有顯著微血管病變,而且也有明顯的小動脈硬化,故其ApoAl,ApoB濃度的變化可能與合并動脈硬化有關。本文結果顯示ApoB與UAE有高度相關性,與一些觀察到的結果相同[8]。
本組試驗對象選擇上排除了高血壓、高血糖、病程等方面對糖尿病腎病的影響,從試驗結果看,血脂是糖尿病腎病進展的重要因素,在糖尿病腎病出現微白蛋白尿之前,即有變化,ApoA1減低,ApoB增高,其差異有顯著性,而ApoA1/ApoB變化更為明顯。我們認為,對于糖尿病患者其ApoB>1 g/L,ApoA1/ApoB
參考文獻
[1] Athyros VG, Papageorgiou AA, Elisaf M, et al. Statins and renal runetion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tus. Curt Med Ros opin, 2003,19(7):615.
[2] Dubois D, Chanson P, Timsit J, et al, Remission of proteinuria following correction of yperlipidemis in NIDDM patients with nondiabetic glomerulopathy.Diabetes Care, 1994;17:906.
[3] Tenkins AJ, Bost JD. Therole of lipoprotein(a)in the vascular compl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s.Intern Med,1995,237:395 365.
[4] Lin J, Hu FB. The associateion of serum lipid and inflammatoty biomarkers with renal function in men with type Ⅱ diabetes mellituss.Kidney Int,2006,69(2):206.
[5] 李瑞祥,吳敬林.糖尿病患者血脂及載脂蛋白測定結果分析.廣西醫學,2002,24(10):156.
[6] David C,Ralph B,Steven M, et al.Lipoprotein concentrations and carotidatherosclerosisby Diabetes slatus.Diabetes care,2002,7:1006 1011.
篇8
【摘要】 目的探討冠心病病人載脂蛋白(Apo)A5基因變異與冠心病及其脂代謝異常的相關性,并分析其在冠心病發病機制中的作用。方法隨機選擇非親屬山東漢族冠心病及其脂代謝異常病人275例(冠心病組),以年齡和性別相匹配的正常人289例作為對照組,采用聚合酶鏈反應-限制性內切酶片斷長度多態性分析,結合全自動測序技術,檢測兩組ApoA5 SNP3、SNP4 位點基因型,同時檢測血脂水平。結果經Logistic回歸分析校正,冠心病組SNP3位點TC基因型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χ2=4.08,P
【關鍵詞】 冠狀動脈疾病;血脂異常;載脂蛋白A類;基因型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of genovariation of apolipoprotein A5 (Apo)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and its abnormal lipid metabolism.MethodsThe present study consisted of 275 CAD patients with abnormal lipid metabolism, who were selected in random from non-relatives of Han people of Shandong province; and 289 healthy subjects matching with age and gender served as controls. The gene variation of apolipoprotein series including ApoA5 SNP3 and SNP4 were identifi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nd DNA sequence,and plasma lipid levels measured as well.
ResultsAfter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frequency of ApoA5 SNP3 TC in the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χ2=4.08,P
[KEY WORDS]coronary disease; dyslipidemias; apolipoproteins; genotype
脂蛋白代謝異常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最主要原因[1]。研究顯示,載脂蛋白(Apo)基因變異可能與冠心病及其脂代謝異常相關[2],ApoA5是新近發現的血脂代謝的主要調節基因,但有關ApoA5基因多態性變異與高脂血癥和動脈硬化的關系,尤其在冠心病的發生、發展中意義尚無定論[3-4]。本研究通過病例對照研究,觀察山東沿海漢族人群ApoA5基因多態性對冠心病以及脂代謝的影響?,F將結果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冠心病組病人均為山東沿海非親屬關系漢族人群,經冠狀動脈造影證實為冠心病病人,共275例,男155例,女120例;年齡48~71歲,平均(59.2±9.8)歲;其中穩定型心絞痛126例,不穩定型心絞痛87例,陳舊性心肌梗死62例;并高血壓68例,高脂血癥92例。以連續3年體檢血脂、肝腎功能等各項檢測指標正常,無既往冠心病史的289例健康人作為對照組,男163例,女126例;年齡50~69歲,平均(61.6±10.7)歲。所有研究對象均排除其他系統疾病。兩組性別和年齡比較差異無顯著性。
1.2方法
1.2.1血標本采集兩組(冠心病組于停服降脂藥物1周后)取空腹靜脈血3 mL,EDTA抗凝備用。
1.2.2基因型檢測參照文獻[4]設計合成引物,ApoA5 SNP3上游引物序列5′-GATTGATTCAA-GATGCATTTAGGAC-3′,下游引物序列5′-CCCC-AGGAACTGGAGCGAAATT-3′;SNP4上游引物序列5′-GTGCCTGTCACCACCGTTTGG-3′,下游引物序列5′-ATGCATTAGCCTCTGCTGTTG-3′,引物均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合成;采用美國Promaga公司全血提取基因組DNA試劑盒提取基因組DNA,經定量后稀釋至20 μg/L備用。在美國STRATAGENE系列定量PCR儀上進行PCR反應,反應體積為20 μL,含DNA 40 ng,上下游引物均為0.2 μmol/L, 200 μmol/L的各種dNTP,0.5 U的Taq DNA聚合酶和PCR緩沖液。反應條件為:首先96 ℃預變性2 min;然后94 ℃變性15 s、退火40 s,72 ℃延伸20 s,共進行30個循環;最后72 ℃延伸10 min。RFLP分析以及測序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完成,測序儀為ABI 377,測序方法為末端終止法。取PCR產物16 μL,內切酶1 U,無菌去離子水補充至20 μL,37 ℃過夜消化,終產物經20 g/L的瓊脂糖電泳分析確定基因型。
1.2.3血脂和脂蛋白的測定采用酶法測定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含量,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含量,在OLYMPUS全自動生化儀上完成上述檢測。
2結果
2.1兩組血脂水平比較
冠心病組TC、TG和LDL-C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意義(t=2.21~11.62,P均0.05)。見表1。
2.2兩組ApoA5基因型分布比較
兩組檢測對象ApoA5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頻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規律,具有群體代表性。兩組人群中ApoA5 SNP3位點基因型均以TC型多見,其次為TT型,而后為CC型;ApoA5 SNP4位點基因型均以TC型多見,其次為CC型,而后為TT型。兩組SNP3位點TC基因型比較差異有顯著性(χ2=4.08,P
2.3兩組各基因型間血脂水平比較
冠心病組ApoA5 SNP3位點的TT和CC基因型病人的TG水平較TC基因型病人顯著降低(F=7.56,q=4.69、4.32,P
2.4單倍體型和連鎖不平衡分析
ApoA5最常見的單倍體型用7個SNP變異確定,本研究以ApoA5 SNP3和S19W(C56C>G)位點大致確定單倍體型,計算單倍體型頻率和連鎖不平衡系數(D)。 結果顯示,冠心病組ApoA5 SNP3-ApoC3-482C/T基因間的連鎖不平衡與對照組相比較,有一定差異。冠心病組ApoA5 SNP3-ApoC3-482C/T單倍體型明顯高于對照組(χ2=3.42,P
3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人群中ApoA5 SNP3位點基因型均以TC型多見,其次為TT型,而后為CC型;兩組SNP3位點TC基因型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表明ApoA5 SNP3可作為獨立的冠心病易感基因,而SNP4 位點是否為冠心病的遺傳標記不能確定。
研究顯示,絕大多數種族人群的ApoA5 SNP3位點多態性影響其血漿TG水平,而血漿TG水平是引起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子,因而可以推測基因多態性可能是通過影響血漿TG和LDL-C 水平而間接影響冠心病的發生。PENACCHIO等[4]在對高加索人群ApoA5區域SNP位點檢測之后認為,SNP1、SNP2和SNP3構成常見的單倍體ApoA5*1,且與TG水平相關,而SNP4與TG無關;MARTIN等[5]對SNP4位點分析認為,在白種人青年男性中SNP4不伴父輩心肌梗死遺傳,對TG也無顯著影響,但TC基因型與TC和 LDL-C水平密切相關;我國畢楠等[6]也得出了SNP3可能與冠心病的發生密切相關的結論,而且SNP3基因型顯著影響TG的水平,而這些作用在ApoC3-482C>T位點的分析上則沒有表現出來。這些研究均屬于關聯分析,對于發現疾病易患基因有較強的敏感性,其結果不一的可能原因是由于種族不同、樣本量差異等因素的影響。此外遺傳現象比較復雜,除了基因突變外,染色體減數分裂和同源染色體重組,以及其他機制如線粒體遺傳、父母基因活性不同、甲基化等現象,使預期的Mendal遺傳模式被擾亂。
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冠心病組ApoA5 SNP3-ApoC3-482 C/T單倍體型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冠心病這種多基因遺傳病需要多個基因同時出現變異。TALMUD等[7]通過體外實驗方法使ApoA5某些SNP位點發生單個變異,檢測是否影響ApoA5基因轉錄和表達,結果顯示,ApoA5中的SNP3位點變異沒有引起TG水平的改變,雖然沒有同時做幾個位點的協同作用研究,但研究者否認這些SNP位點的多態性對TG 的影響。推測臨床ApoA5 SNP位點的多態性對TG改變的影響可能是由于與ApoC3的連鎖不平衡所致,ApoA5-ApoC3基因簇可能存在連鎖不平衡。
綜上所述,SNP3與冠心病的遺傳易感性相關,SNP4通過影響血脂代謝水平增加冠心病的易感性,單倍體優勢可能是冠心病遺傳易感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參考文獻
\[1\]BRADLEY E A, MEDHA K, DAVID H, et al. Genetic ana-
lysis of a polymorphism in the human apoA-V gene: effect on plasma lipids\[J\]. J Lipid Res, 2003,44:1167-1171.
\[2\]王永軍,崔國方,張典文,等. 載脂蛋白H基因多態性與冠心病的關系\[J\]. 齊魯醫學雜志, 2006,21:399-304.
\[3\]宋達琳,郭建,康維強,等. 冠心病病人載脂蛋白基因變異的檢測和臨床應用研究\[J\]. 中華檢驗醫學雜志, 2007,30(1):65-66.
\[4\]PENNACCHIO L A, OLIVIER M, HUBACEK J A, et al. An apolipoprotein influencing triglycerides in humans and mice revealed by comparative sequencing\[J\]. Science, 2001,294(5540):169-173.
\[5\]MARTIN S, NICAUD V, HUMPHRIES S E, et al. Contribution of ApoA5 gene variants to plasma triglyceride determination and to the response to both fat and glucose tolerence challenges\[J\]. Biochim Biophys Acta, 2003,1637:217-225.
篇9
[關鍵詞] 腦白質變性;認知損害;血管性癡呆;事件相關電位;P300;腦電描記術;血漿載脂蛋白B
[中圖分類號] R742.8+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09)08(a)-020-03
輕度認知損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指以記憶力下降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組疾病,其分類尚未確定,診斷標準也在不斷完善中。我們對60例MCI患者行頭顱CT檢查,分為腦白質變性組及非腦白質變性組,均進行P300、EEG及血漿載脂蛋白B檢查,并進行相關性分析,且與健康老年組32例做比較,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入選標準
所有對象的初測聽力均正常。①MCI 患者的入組標準: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CD-10)的輕度認知障礙的診斷標準,臨床癡呆量表(CDR)=0.5分,簡易智能量表(MMSE)25~27 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正常,排除癡呆、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②健康老年組的入組標準:CDR=0分,MMSE>27 分,既往無嚴重的軀體疾病,無精神疾病史。
1.2 一般資料
入組的60例MCI 患者,均來自2005 年6 月~2008 年11 月北京市第六醫院神經內科門診或住院患者。行頭顱CT檢查,根據CT結果分為腦白質變性組及非腦白質變性組。①腦白質變性組:32例患者,男16例,女16例,年齡59~80歲,平均(69±5)歲。②非腦白質變性組:28例患者,男13例,女15例,年齡60~80歲,平均(69±4)歲。③健康老年組:32 名均為對檢查目的、可能帶來的影響及資料用于發表等情況知情同意,并志愿參加者,其中男16例,女16例,年齡62~79 歲,平均(69±4)歲。經?字2檢驗,各組間性別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t檢驗,組間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方法
本研究為病例-對照研究。
1.3.省略儀器測定,P300記錄電極分別置于Cz、Pz 處,參考電極A1置于雙側耳垂,FPz 接鍵,由耳機雙側給予2種短音作為聽覺刺激,刺激方式為STD/ODD(0.3~1.0 Hz),低頻濾波0.2 Hz,高頻濾波0.02 kHz,誘發P300 的成分。嚴格控制信噪比,眼電偽跡由儀器自動排除,資料由儀器自動記錄。如果反應波資料引出困難、未記錄到可供辨認的波形,則記為0。載脂蛋白B測定:采用國際標準方法進行測定。
1.3.2 統計學處理資料的處理采用SPSS 11.0統計軟件。經檢驗,資料為非正態分布,故先將原始數據進行自然對數轉換,轉換后得到的數據符合方差分析要求(方差齊性,正態分布),將轉換后得到的數據進行?字2分析,對總體有差異者進行最小顯著差別法兩兩比較,P300統計潛伏期及波幅,對反應波未引出者不納入統計。
2 結果
見表1~2。
原始數據為非正態分布,先進行自然對數轉換,得到的數據符合方差分析要求(方差齊性,正態分布),然后進行方差分析,對總體有差異者采用最小顯著差別法(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法)進行兩兩比較。與健康老年組比較,*P
2.1腦白質變性組、非腦白質變性組及健康老年組P300的比較
腦白質變性組與健康老年組潛伏期的Cz、Pz 點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腦白質變性組、非腦白質變性組及健康老年組EEG 的比較
腦白質變性組32例中8例未見異常,20例輕度異常者,中度異常4例,可見低幅θ活動增多。非腦白質變性組28 例中未見明顯異常者18 例,輕度異常者10例,主要表現為額顳部慢波增多。健康老年組32例中未見異常5例,輕度異常27例,以α波為主,可見少量低幅β波。
2.3 腦白質變性組、非腦白質變性組及健康老年組血漿載脂蛋白B的比較
腦白質變性組、非腦白質變性組及健康老年組的血漿載脂蛋白B經統計學處理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癡呆是意識清楚情況下,腦器質性病變所致的持久性智能減退,以致影響個體的社交行為、職業和經濟等活動的一組綜合征。血管性癡呆(VD)是腦血管病變引起腦組織血液供應障礙,致腦機能衰退,患病率為324/10萬[1]。卒中后血管性癡呆的患病率是12.2%~31.8%[2],本病特點為突然發病、病程有起伏、情緒失控、高血壓病史、卒中病史和動脈硬化,以及局限性神經癥狀和體征[3]。發生機制是由于高血壓使動脈壁增厚,玻璃樣變,管腔內血栓形成或腦動脈硬化的動脈管腔變細、腦組織缺氧,特別是與癡呆發生有密切關系的部位,如前聯合、帶狀回、海馬等部位病變所致。早發現、早干預是治療最有效的途徑,但目前還沒有較好的早期診斷方法,MMSE檢測有其局限性,而P300及EEG 常用于血管性癡呆的檢查。事件相關電位P300是與人腦認識活動有關的腦電位變化,可評價信息加工過程中的腦功能狀態[4-5]。本結果顯示,腦白質變性組及非腦白質變性組的P300各波潛伏期比健康老年組均有延長;腦白質變性組與非腦白質變性組以及健康老年組的EEG 正常比例存在明顯差異。本研究發現,部分患者智商正常、血管性癡呆的臨床癥狀尚未表現出來,P300潛伏期及EEG已有異常改變,因此,P300及EEG可以早期的反映認知功能障礙,對血管性癡呆的早期診斷具有價值。二者結合對綜合評估MIC進展、預防血管性癡呆更具有積極意義,且該兩項檢查的費用合理、無放射性,對于普查及動態追蹤也值得推廣。
關于血漿載脂蛋白B,因經統計學處理后各組間無明顯差異,故在本次研究中對于早期血管性癡呆診斷無確切臨床意義??紤]可能與本次研究樣本量較少有關,該項指標與血管性癡呆的關系有待于設計新的研究方法進一步科學探討。
[參考文獻]
[1]王新德,譚銘勛.腦血管疾病[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169-171.
[2]Mackowiak-Cordoliani MA,Bombois S,Memin A.Poststroked ementia in the elderly[J].Drugs Aging,2005,22:483-493.
[3]Alvarez-Sauco M,Molto-Jorda JM,Morera-Guitart J,et al.An update on the diagnosis of vascular dementia[J].Rev Neuor,2005,41:484-492.
篇10
【關鍵詞】 血清脂蛋白(a);心肌梗死;臨床價值
Lp(a)是挪威遺傳學家Berg[1]1963年研究β-脂蛋白變異時從血漿中分離出來的一種與低密度脂蛋白(LDL)相似的蛋白質,1988年國際Lp(a)專題學術會議公認Lp(a)為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由遺傳決定,不受飲食、性別和年齡的影響,并與其他脂蛋白和載脂蛋白無關。近年來大量研究報道血清(a)Lp(a)濃度升高與冠心病密切有關,筆者通過檢測血清Lp(a) 及其他血脂指標,研究Lp(a) 指標在冠心病,心肌梗死(MI)中的臨床價值和意義?,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選自濮陽市人民醫院2005年3月至2008年3月門診及住院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冠心病無梗死患者50例,無冠心病患者50例。病例采集150例,男101例,女49例;年齡43~72歲,平均 (51.6 ±7.1)歲。3 組在年齡、性別、吸煙史及冠心病其他危險因素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臨床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急性心肌梗死組:持續胸痛> 0.5 h 、心電圖表現ST 段改變或出現病理性Q波、心肌酶學:CK、CK-MB和LDH1出現特征性改變。均未接受溶栓治療。冠心病組:明確的危險因素,伴或不伴心前區不適、心悸、胸悶等癥狀,心電圖明確的心肌缺血表現,未應用抗凝劑治療。正常組:有高危因素,無臨床癥狀及體征。
1.3 檢測方法 Lp(a)測定用酶聯免疫法(ELISA)測定上海廣慈高科技公司藥盒??偰懝檀?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用酶法測定(上海生化制藥廠藥盒)。研究對象均于晨7~8時空腹抽取肘靜脈血用空白和含有枸櫞酸鈉的一次性定量硅化玻璃試管采取2、4 ml靜脈血,并將其含有抗凝劑的試管小心混勻。離心分離血清。用酶聯免疫雙抗體夾心(EL ISA) 法測定血清Lp(a)。以血清Lp(a)濃度≥0.3 g/ L為高Lp(a)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0.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檢測結果及Lp(a) 水平比較,見表1。高Lp(a)水平各組比較,心肌梗死組32例(64.0%),冠心病組(22.0%),正常組3例(6.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Lp(a)是經修飾的低密度脂蛋白(LDL),由載脂蛋白(a)的多肽分子以二硫鍵與apoB100共價結合,形成大分子復合物,含糖量很高,為高分子糖蛋白[3]。Lp(a) 特征性的蛋白成分是載脂蛋白(a)[APO (a)], 占Lp(a) 的20%, 蛋白質及DNA 序列分析顯示,APO (a) 與纖溶酶原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可與纖維蛋白結合,抑制纖維蛋白溶解[4] 。Lp(a) 還可增強a2-抗纖溶酶對纖溶酶的抑制作用[5] ,Lp(a) 的抗纖溶作用則有助于血栓的形成。Lp(a) 濃度升高是動脈粥樣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其機制可能為由于Lp(a) 在血管壁的沉積,并促進膽固醇在富含巨噬細胞的泡沫細胞及脂質條紋中堆積,促進平滑肌細胞在斑塊局部的增殖和遷移等[6]。
通過本組研究數據可以看出,Lp(a)3組間比較P< 0.05,有顯著差異性。提示Lp(a) 水平濃度升高時,Lp(a) 致冠心病的危險性大大增加。高Lp(a) 水平心肌梗死組病例明顯高于冠心病組及正常組。因此Lp(a) 水平成為動脈粥樣硬化進展程度和急性冠狀動脈事件發生的預測因子和預后指標。
參考文獻
[1] Berg k,et al.Acta Pathol Microbiol Scaxd,1963, 59:369.
[2] Hartmann M , Vonbirgel EN C , MINTZ GS , et al . Relation between lipoprotein (a) and fibrino-gen and serial int ravascular ult rasound plaque progress-sion in lef t main coronary arteries . J Am Coll Car-diol, 2006,48:446-452.
[3] 董軍,李健齋.血清脂蛋白(a)測定方法研究進展.中華醫學檢驗雜志,1997,20(1) :52.
[4] Ballantyne CM,Chan L,GuevaraJJr,etal.RecentadvancesinlipoproteinandatheroclerosisresearchatBa ylorCollea geofMedicine:A polipoproteinB,li poprotein ( a) andtrans-plantationarterio path y.JTexHeartlnst,1994,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