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專業范文
時間:2023-03-28 21:33: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地質學專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專業課程的安排和設置
地質學專業設置的大體思路與其他專業并無太大差異,大一大二年級為基礎課,大三大四為專業主干課。理工類課程中的數學基礎――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自然是不可少的;專業課除了地球化學方向以外,其余領域都有涉及,如古生物與地層、巖石與礦物、構造、礦床、地球化學等方向。
通過專業基礎課的學習,我們能夠建立起系統的地球科學思維。在基礎課學習之后,我們可以對常見巖石礦物進行鑒定,了解不同巖石礦物性質,對不同地層的形成環境進行復原。了解地球表面滄海桑田的變化歷程與變化機制。這些專業基礎課不單單是為后面的專業主干課提供知識儲備,同時可以為我們今后走上工作崗位提供技術支持。
專業主干課主要是地球物理探測方法與能源、固體礦產勘查理論課程。地球物理探測方法包括重力、地磁、地震、地電射、放性和測井等方法,是不是看上去很高端?在學習了專業基礎課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后,我們知道了形成礦產的環境,就能通過各種辦法尋找豐富的資源。
專業實習是我們地球科學課程的特色?!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本上的知識掌握透徹是不夠的,只有大自然這本天然的教科書才能讓我們領略到地球科學的博大精深。
實習是地質學子的必經之路
北戴河地質實習、周口店地質實習、生產實習、畢業論文實習,一系列的專業實習課大大開拓了我們的視野,因而掌握地球科學在野外實際過程的應用是很必要的。地球科學是一門實踐性的學科,而且由于專業性質,常常有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很多同學因為害怕出野外而對地球科學敬而遠之。對于這一點我不否認,因為盡管跋山涉水肯定比端坐在電腦前享受著冷氣辛苦很多,但現在很多“驢友”背著包野外遠足不也是回到自然嗎?
在就業方面,我們專業應用領域較寬。近些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地質災害的防治與善后。所以,防震減災單位也需要大量地球科學人才。大型工程建設,如水庫、鐵路、地鐵等的建設,也需要地球科學從業人員進行選址考察等。
篇2
科技英語(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簡稱EST)是科技翻譯的重要組成部分,廣義上指一切論及或談及科學和技術的書面語或口語[1]。隨著近年來中國科技的迅猛發展和對外交流的不斷增加,對于科技翻譯要求也越來越高。英語專業的翻譯人員雖具有扎實的英語翻譯功底,但往往缺少對專業背景知識的了解,專門的科技研究人員又很少對英語寫作和翻譯進行過系統的學習,因而對漢英兩種語言結構的判別認識不足,缺乏語篇意識,所以“相當多的中國科研人員研究出了世界領先的科研成果,欲在國際知名科技期刊或文摘上發表他們的科技論文,但往往由于‘poor translation’被退稿”[2]。雖然前人也有對地學科技論文翻譯的研究,如地學科技論文文題與摘要的英文翻譯討論[3]、地學專業文獻的英漢翻譯[4],但缺少從漢譯英角度對水文地質專業漢英翻譯原則和方法的總結。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探討水文地質專業科技文體的特點,結合典型漢英翻譯實例,對水文地質專業科技論文的漢英翻譯提供指導,豐富科技論文翻譯研究內容。
二、水文地質學專業文獻的文體特征和英譯方法
水文地質學專業文獻具有科技文獻的一般特點:無人稱、語氣正式、陳述客觀準確、語言規范、文體質樸、邏輯性強、專業術語性強[5]。因此,對于傳遞科技信息的專業文獻,譯者在翻譯時要遵循忠實原文的原則,忠實傳遞原文的信息和文體風格,注重原文的客觀性、信息的準確性、邏輯上的連貫性和表達上的規范性,同時又要符合譯語的表達習慣,確保譯文簡潔、易懂。簡言之,就是翻譯時應遵循“準確、清晰、簡潔、規范”的原則:準確是指翻譯時確保所傳達的科技信息、專業術語的準確性;清晰即譯文應表達清晰、行文通順、完整正確傳遞原文的信息,避免行文晦澀;簡潔指在準確、清晰的基礎上使譯文變得簡潔,不累贅,無冗余;規范即對文中所出現的術語、縮略詞、符號、公式等都要統一規范,符合國際標準。此外,譯者應避免流露個人感情和各種修辭手段,客觀描述原文所傳遞的科技信息。以下就從詞匯和語法兩個方面探討水文地質學專業文獻的特點和翻譯方法。
(一)詞匯
專業文獻的顯著特點之一是大量地使用專業詞匯和半專業詞匯,這也是翻譯時的難點之一。專業詞匯是指僅用于某一學科或專業的詞匯或術語,在某一學科具有固定的含義。按構詞方式來分,專業詞匯可分為兩類:一是某種專業特有的詞匯,如aquifer(含水層)、hydrolysis(水解);二是取自英語中的常用詞,在水文地質專業中成為專業術語,如horizon在英語中一般作“地平線、眼界”的意思,在水文地質專業中卻具有“層”的意思,如impervious horizon(不透水層)、illuvial horizon(沉積層),再如fault(缺點)和fold(折疊)在水文地質學里分別譯為“斷層”和“褶皺”。
半專業詞匯一般不專屬于某一學科,在不同學科表達不同的意思,如depression,日常英語中作“憂傷、沮喪”的意思,在氣象學里指“低氣壓”,醫學上指“抑郁癥”,經濟學中指“經濟蕭條”,水文地質學中是“凹陷”的意思,如continental slope depression(陸坡區凹陷)、groundwater depression cone(地下水降落漏斗);channel物理學上指電路,水力學中指“河道、河床”,如channel slope(河道比降);vegetation在醫學上指“增殖體”,但在生態學和水文地質學里指“植被”,如herbaceous vegetation(草本植被)。因此,譯者必須在熟知這些專業詞匯的基礎上準確快速地應用于專業文獻的翻譯。
此外,出于簡略和方便的需要,縮略語也廣泛使用于水文地質專業中的專業詞匯里,一般是由某一詞語組合中主要詞的大寫首字母組成,如GW是groundwater地下水的縮寫,PRB指permeable reaction barrier(滲透反應墻),ANN—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人工神經網絡),GA—Genetic Algorithms(遺傳算法)。對于縮略詞的翻譯,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縮略詞不能直接用于文章標題,應給出全稱。(2)縮略詞在文中第一次出現時應給出全稱。(3)同一縮略詞在不同行業中所表達的含義不一樣。因此在翻譯過程別需要注意縮略詞的使用,避免造成誤解。
(二)語法
水文地質專業文獻漢英翻譯的語法特點主要表現在時態、語態、名詞化傾向、非限定性動詞和長句的頻繁使用。
1.時態、語態。水文地質專業英語文獻多用動詞現在時,尤其是一般現在時,用以敘述通常發生的客觀事實、自然現象或真理,以示行文的客觀。專業文獻傾向使用被動語態,這是因為與主動語態相比,被動語態表達更為客觀,也有助于突出句中所出現的自然現象或事物上。
例:將BP算法和遺傳算法結合在一起,用遺傳算法來優化人工神經網絡初始權重,建立了蘇錫常地區地裂縫危險性評價模型。
譯文:This paper combines Back Propagation (BP) Algorithms with Genetic Algorithms(GA), using BP to optimize the initial wEight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 establishes the fatalness assessment model of earth fissure in Suzhou-Wuxi-Changzhou area.(除了使用一般現在時客觀陳述,譯文使用了增詞法,增加了主語“this paper”,因為第三人稱語氣也表示行文的客觀、正式。)
例:利用先進的非線性模型和預測系統估計和預測榆次市的地裂縫災害。
譯文:The developed nonlinear modeling and forecasting system was used to assess and forecast the earth fracture hazard in Yuci City.(被動語態的使用既起到強調的作用,又使譯文表達更為客觀。)
2.名詞化傾向。水文地質專業科技文獻要求語言簡練,表達明晰,因此為了達到語言結構的簡化,英譯的過程中名詞也大量被使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指在科技英語中應使用表示動作或狀態的抽象名詞或起名詞功用的非限定動詞,如transmission(傳輸),prevention(預防),formation(形成)等;二是名詞連用現象,即名詞修飾名詞,如earth fracture hazard(地裂縫災害),formation mechanism(形成機制),water distribution network(配水網);三是派生名詞的使用,這類名詞通常是由動詞派生的,后面常帶有一個介詞詞組,如the stability of underwater flow systems(地下水流系統的穩定性),the degradation of environment(環境的惡化)。英譯時可以采用詞性轉換法(如動詞轉化成名詞)和修飾詞轉換法(如名詞修飾詞轉化成形容詞修飾中心詞)等方法。
3.非限定動詞。不定式短語、動名詞短語、分詞短語等非限定動詞的使用(特別是分詞短語的使用),可以使原文的句子結構嚴謹、句子簡潔,所以在水文地質專業文獻的漢英翻譯時較多使用這些非限定動詞。
例:為滿足人口增長對水資源的需求帶來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枯竭,是保持淡水供應的最大威脅。
譯文:The greatest threat to maintain fresh water supplies is depletion of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 resources used to meet the needs of a rapidly growing human population.
此句翻譯時除了使用不定式短語to maintain, to meet和分詞短語used, growing使句子結構嚴謹、簡潔之外,整句的翻譯采用了倒譯法,即各種句子成分和結構在順序上倒譯,這主要由于漢、英兩種語言表達方式的不同,漢語中通常會把強調部分放后,而英語中正好相反。
例:為預測地裂縫的發展趨勢和減少其產生的負面作用,開展地裂縫的分布、模式和形成機制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譯文: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earth fracture hazards in order to predict and prevent thEir development and to reduce their adverse effects.
篇3
關鍵詞:地質野外實踐;實踐能力;考核標準;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000X(2017)14-0018-03
實踐教學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已成為高校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1,2]。加強實踐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創新人才的需要,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和熱點[3,4]。
地理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野外實習是學生認識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事件與現象、理解和實踐理論的必由之路。對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創新人才起到重要作用[5]。加強地理實踐能力培養對基礎地理教育改革以及素質教育的深人推進將起到重要的作用[6]。
如何制定野外實踐能力考核標準是高校教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已有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一般意義上的教學質量評價研究,或是針對某門具體課程,或某個具體的教學環節等方面[7-9]。在評價方法上重知識、輕能力[10,11]。迫切需要轉變野外實踐的教學和評價模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12]。因此,通過制定野外實踐能力考核標準,以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為基礎,以各門實踐課、各主要環節的野外教學為支撐,構建地理科學類專業野外實踐能力的整體考核標準,從而達到規范野外教學行為、提高野外教學質量的目標。
一、野外實踐能力
(一)基本技能
1.常見礦物的鑒定
掌握常見的礦物的主要理化性質(顏色、條痕、光澤、透明度、硬度、解理、斷口等)和鑒定特征,掌握使用小刀、放大鏡、條痕板、磁鐵等簡易工具肉眼鑒別常見礦物。要求正確識別石英、正長石、斜長石、角閃石、輝石、橄欖石、云母等主要原生礦石;正確識別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石鹽、赤鐵礦、褐鐵礦等常見沉積礦物;正確識別方鉛礦、閃鋅礦、辰砂、輝銻礦、黃鐵礦、黃鐵礦等硫化物類礦物;了解石墨、石榴子石、蛇紋石、滑石等變質礦物的特點。
2.主要巖石類型的鑒定
掌握三大類巖石的成因與主要結構、構造與礦物成分特征,正確區分三大類巖石。識別花崗巖、流紋巖、玄武巖、安山巖等常見的火成巖,了解閃長巖、輝長巖、橄欖巖的特點。正確識別砂巖、頁巖、石灰巖等常見的沉積巖,了解礫巖、粉砂巖、粘土巖、白云巖、煤炭、火山碎屑巖的特點。正確識別片麻巖、千枚巖、片巖、大理巖等常見的變質巖,了解石英巖、矽卡巖、板巖、斷層角礫巖的特點。
3.測量工具的結構和使用
了解地質羅羅盤的結構、原理、操作與保護,正確使用羅盤測量方位角與巖層產狀(走向、傾向和傾角)。了解gps的工作原理、測量精度、主要功能與操作界面,正確使用GPS測點、存點、測量面積、保存和輸入航跡。了解手機電子羅盤的工作原理與測量精度。
4.地質圖的使用
熟悉地質圖的圖例與注記系統,正確讀取圖上信息。依據地層時代與產狀變化等特征,正確判讀褶皺構造與斷層構造。依據圖上地形跡巖層時代與產狀信息,正確繪制地質剖面圖。依據綜合地層柱狀剖面圖,正確概括區域地質演化歷史。利用地質圖上的地形信息,或結合地形圖分析巖性與地質構造對地形的影響。
5.遙感影像的使用
熟悉遙感影像上山地、丘陵、平原等基本形態類型的特點。能夠區分負地形(河流、溝谷等)與正地形(山峰、山脊)。依據地形的變化識別山前斷層與褶皺構造。了解各種典型地貌在遙感影像上的特點。
(二)野外觀察能力
1.野外定向與定位
熟練掌握使用羅盤,準確測定地物方位、觀測剖面走向的技能。能夠利用地形圖與羅盤,確定野外觀測點在地形圖上的準確位置;并與GPS測量結果進行比較,分析產生誤差的原因及各自的優勢。能夠依據各觀測點的位置及沿途地形、地物特征,在地形圖上繪制考察路線圖。
2.地質露頭的觀察與記錄
露頭剖面的地理位置、地貌部位、剖面走向。巖性的觀察與描述,包括(區分原生色、次生色)、物質組成、結構構造、成因類型與形成時代(結合地質圖使用)。接觸關系的觀察與次生次序的判斷,區分整合接觸,不整合接觸,侵入接觸、斷層接觸等接觸關系。理解不同接觸關系及其生成次序的意義。區分地層層面、節理面、斷層面,掌握使用羅盤測量地質體產狀(走向、傾向、傾角)的方法。觀察巖性、地質結構面及其密度與風化、侵蝕程度的關系。地質露頭剖面圖的測量與繪制,將地質露頭所觀察的內容及測量的結果,用示意圖或素描圖的形式,概括繪制成規范的剖面圖。
3.地質構造的觀察與記錄
褶皺的觀察:對于小型褶皺,應查明巖層的相對次序、確定褶皺的位置,并對相應的標志層進行追索,測量兩翼地層產狀,識別背斜與向斜,繪制褶皺露頭剖面示意圖,了解褶曲橫剖面形態類型及其力學特點。對于大型褶皺,通過考察沿線不同觀察點地層產狀與時代的變化,確定褶曲類型;利用區域地質圖分析褶曲的類型及其平面形態特征;結合實地地層產狀測量結果、地形圖與地質圖,繪制褶皺橫剖面圖。觀察、分析褶皺構造對地貌的影響,在野外及地形圖、地質圖上識別背斜山、向斜谷、凹陷盆地、單面山、向斜山、背斜谷,并了解其形態特征、形成條件與過程。
斷層的觀察:從地層的重復與缺失、構造線的中斷、斷層伴生或派生構造、水文和地貌標志以及航片、衛片的線性構造等識別斷層的存在。對于小型斷層應正確判定斷層類型及其力學特點,詳細觀察描述,測量產狀,素描和照相,必要時采集構造定向標本。對于大型斷層應根據山麓線特征、地層分布范圍、斷層崖、斷層三角面、斷層破碎帶等確定山前斷層;將不同級別的斷層構造巖及其展布規律、構造擠壓破碎帶內帶和外帶,以及斷層伴生或派生的剪節理、拖拽褶皺、羽狀裂隙、擦痕等一系列構造現象標示出來,加以分析判斷斷裂活動的力學性質及運動方向。
節理的觀察:應先確定所在構造部位的地層、巖性、褶皺斷層的分布,再注意觀察節理的分布、產狀、力學性質等,對其進行分期配套,統計測量,分析研究區域或局部應力場特征,配合褶皺與斷層的研究,闡明構造應力性質與分布規律。
4.實測地質剖面制作
明確實測剖面的目的與任務,選擇層序完整,構造簡單,接觸關系清楚,化石豐富,巖性組合和厚度具有代表性的地段進行布置。掌握實測剖面外業工作方法和內業整理步驟,繪制地質實測剖面圖。編寫地質實測剖面圖說明書。
(三)資料整理、綜合分析與報告撰寫能力
1.地質剖面的區域對比與綜合柱狀剖面圖的分析
在實習地區各個地質露頭實測剖面的基礎上,通過確定對比標志,建立區域地層綜合柱狀剖面圖。通過地層綜合柱狀剖面圖,概括區域地質演化簡史。
2.區域地質實習報告編寫
主要內容有:前言;地層及其沉積環境;火成巖與巖漿活動;變質巖與變質作用;地質構造與新構造運動;區域地質發展簡史;水文地質、巖溶地質及礦產資源;區域地質條件與經濟發展等。
二、地質學野外實踐能力培養路徑
(一)野外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教學內容優化
野外實踐教學體系由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實踐教學管理體系、實踐教學監督體系和實踐教學評價體系構成。充分利用地質野外實習基地,構建“一條主線、五個結合、三個層次”的地質野外實踐教學體系,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科學、有效的途徑,保證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一條主線”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主線,全程以實踐能力為基礎。“五個結合”是實施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的途徑,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單個認識性考察與綜合性實習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野外實習與教師科研相結合、野外實習與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相結合?!叭齻€層次”是基礎層次、提高層次和綜合層次。根據實習基地的情況,進一步優化教學內容。
(二)實踐教學方式方法改革
改變傳統的野外實習的“講解-接受”教學方式,實行分段式教學。前期,以教師為主導,采取教師講解、演示、測量、學生圍觀、旁聽、記錄的方式,回來后學生整理實習筆記。中期,教師布置實習任務,學生分小組進行野外考察,主動去發現和認識各種地理現象,回來后組長匯報當天考察情況,教師對學生所觀測的相關知識進行點評。后期,分小組進行全面總結匯報并實行專題考察,教師根據學生所選的專題情況,分組進行指導,旨在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最后要求每位同學提交實習報告和專題報告。培養學生地質素養和綜合能力、科學精神,改變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現狀,倡導研究性學習,激發學生創新意識與地理興趣。
(三)野外實習教學基地建設
建立地理野外實習教學基地是地理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不斷提高野外實踐教學質量的基本保證。安徽師范大學根據地理專業課程的特色以及野外實踐地區自然組成與結構的代表性、鮮明的地帶性、交通便利性和經濟可行性等,在巢湖、廬山、黃山等地建立野外實踐教學基地,以安排單科或綜合實踐教學,這些地方均能反映植被、土壤、氣候、地質、地貌、水文等方面的自然地理以及人文地理的典型特征,讓學生從野外獲得的感性認識和課堂上獲得的理性認識融會貫通,真正變成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今后應進一步拓寬原有基地的實習內容。同時要開辟新的實習基地。
(四)師資隊伍建設
野外實踐教師梯隊建設是地理野外教學實習的基本保障。地理野外實踐教師經多次實地勘察,積累了豐富的實習材料和實踐經驗,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但實踐教師培養和建設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近年來,引進的青年教師科研水平較高,野外實踐能力較弱,需經驗豐富的老教師進行“傳、幫、帶”。通過師資隊伍建設,建立一支以中年教師為主,“老、中、青”教師相結合的野外實踐教師隊伍,指導學生野外實踐。
三、結束語
篇4
【關鍵詞】石油;地址;專業教學;改革
1、石油地質面臨的教學改革形勢
我國目前的石油工業化在快速度的發展中,石油勘探延伸向了海洋、復雜和深層的地區、石油勘探和開發領域逐漸的走向了國外,并且參與到了國際競爭中,這對我國高新技術和掌握高新技術人才有了進一步的需求。為了適應21世紀石油勘探的需要,要求石油地質專業教學能夠培養出高素質、高能力的人才。隨著人才市場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方式。迫使在人才質量方面,高校必須要進一步的提高和改革。
目前由于快速發展的石油工業,我國礦產資源勘探部門人才需求是供大于求的狀況。很多地質類的高校開始轉向石油方面,新增了很多石油勘探的專業和方向,并且深化了石油勘探的教學改革。給石油勘探人才市場加大了競爭的力度。同時,沖擊了計劃經濟下石油地質專業人才的就業。要想立足于人才市場的競爭中,需要我們對教學改革要加強進一步的深化,在改革中求的生存和發展,增強改革的意識和危機感。
2、石油地質專業教學的改革措施
2.1改變教育觀念,把握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的準確性
轉變教學改革的先導是教育思想和觀念。它們的內容廣泛。關于培養地質專業人才的質量,涉及到了培養人才的規格和目標以及定位的問題。而高校在培養然才目標的問題上,定位于培養“地質工程師”上,但是經過實踐證明,大學四年的教育很難讓學生們在石油地質教學上,同時出現全面的專業教育和寬厚的基礎。這就需要石油地質教學的改革,應該以扎實的理論基礎、專業知識以及完成工程師的基本訓練為目標,衡量人才培養的質量和規格要以綜合能力和素質為標準。
(1)培養石油地址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
培養具有創造意識、基礎理論以及專業知識結構較強的專業素質;培養具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以及為責任感、事業心、奉獻精神,熱愛祖國的政治素質;培養具有勇于挑戰,不怕吃苦,克服困難的意志力和毅力以及自我控制和承受能力較強的心理素質;培養高尚的道德文化修養、嚴肅的工作和生活作風以及嚴謹的學風、良好的合作和人際關系的道德文化修養;培養具有健康的體魄。
(2)培養石油地質人才的綜合能力
主要包括培養從事外語語言、專業業務活動、開發計算機和應用、表達文字等的知識應用能力;培養自學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創新開拓的能力;培養管理組織、應變、表達語言等的社會活動能力。
2.2對教學改革中的實踐、理論、專業和基礎的關系要正確處理
石油地質專業的改革教學中,要擺正實踐和理論教學的關系,避免重實踐輕理論或者重理論輕實踐現象的發生。要在加強基礎理論教育的同時,擴寬專業知識和領域。通過國外專業的教學計劃,可以看出:在教學總量里,20%的軍訓、野外現場學習以及畢業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80%的理論教學。在理論教學總時數里,50%的理論基礎課,30%的專業選修課和基礎課,20%的其他選修課。
2.3堅持創新改革新路,把石油地質專業教學辦出自己的特色
對于石油高校教育改革,石油總公司在1984年的時候就提出了“辦出特色”的要求。目前很多高校已經在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根據未來社會和石油企業的發展,為了培養一致目標的人才,對辦學模式進行了探索,對教學內容和課程也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逐漸的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北京石油大學可以提高對北京地理、師資和生源的優勢影響力。使北京石油大學稱為研究生的預備基地,辦成新型的特色鮮明的地質專業學校。
2.4更新石油地質專業的教學內容,加強課程體系的優化
教學改革的核心是教學內容的更新和課堂體系的優化,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教學內容的調整、刪減、充實、更新受到課堂體系優化的影響。(1)大學的課程內容出現了高中的內容或者碩士研究生的內容,嚴重的影響了四年本科的教學內容,出現了“上提”和“下拉”的狀況,是課程內容變得復雜,混亂,增加了學生的負擔。(2)課程的內容出現重復,門數過多,對教學內容片面的強調了體系和系統的完整性。(3)跟不上科技的新發展,課程內容陳舊。因此對石油地質的教學內容要進一步的改革優化,采取“刪、增、合、建”的方式,建立新的課程體系,增加教學新內容,減少不要必要的門數和課時,以及刪去重復的、繁瑣的、陳舊的課程等。
2.5積極地調動教師參與到教改中,建立激勵政策
廣大教師的精力投入是深化改革的關鍵。有些高校的教師仍舊延續以前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實際工作中忽略了教學工作在學校的中心地位。一部分的教師對教學工作的投入精力還不夠,重科研、輕教學的態度很普遍。因此學校應該建立激勵政策和措施,積極地調動教師的教師對石油地質專業的教學改革,并且加以高度的重視。學校領導和總公司相關的人員要采取有力的措施,鼓勵教師進行教學改革。
2.6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改善石油地質專業的教學方式
(1)利用多媒體的電子教材
把石油地質教學內容掛在局域網上,讓學生們在課后、課前也能閱讀使用,加強學生掌握知識的基本要點,通過動畫等形式,幫助學生理解疑難問題,采取這樣的方式方便了學生對鞏固的復習和閱讀。
(2)利用電子教案,改善石油地質專業的教學方式
傳統的教學方式,影響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尹娜問題,長時間的得不到解決。隨著科技的反戰,教師們可以利用電子教案,把涉及到的課程內容進行圖片處理。如:分布模式、典型事例、勘探情況等,通過圖片加大教學信息量,提高了教學效率。
(3)利用錄像
利用地質背景??碧綘顩r的錄像,組織學生進行觀看和討論,增加它的學習情趣,加深某些問題的認識。
(4)課堂討論
積極地引導學生們進行課堂討論,加強學生的綜合能力訓練,讓他們公開的敘述自己的觀點。通過這種形式提高了學生對石油地質問題的表述和思考能力。
總結
石油地質專業的教學改革不是一勞永逸和立即見效的。它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戰略任務,只要我們堅持下去,就有令人滿意的效果,取得石油地質專業教學的圓滿成功。
參考文獻
[1]張鳳奇,王鳳琴,趙衛衛.油氣勘探新形勢下“石油天然氣地質學”教學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04)
篇5
【關鍵詞】路橋專業;工程地質;課程教學
工程地質課程總課時為94學時,理論課為56學時,實驗課為8學時,野外實習課為30學時,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及參加實際工作奠定基礎,為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起到重要的作用。
《工程地質》課在教學方法上根據高職教育的要求,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突出以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構建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強調基礎理論以“必需、夠用”為度,專業課強調針對性和實用性。為此《工程地質》按照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大量采用案例(以路橋測設隊這十多年來勘測設計的公路為例)教學,輔以多媒體教學,再與現場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將課程中的理論知識帶到野外去進行認識實習,然后又回到室內進行試驗,最后學生在跟隨教師參加勘測設計,使學生得以“零距離”上崗,工學結合在此得到完全的體現。通過這一過程,是學生牢固掌握了該課程的課本知識及實踐應用,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教學質量。
一、教學條件
1、教材使用與建設
本門課程教材主要采用最新版本的交通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教材《工程地質》。選用趙樹德、廖紅建徐林等編著的《高等工程地質學》及曲力群、李忠、苗喜德主編的《工程地質》作為教學參考書。課程教研組還結合本校實際,由我院老師編寫的本課程的實訓教材----《工程地質野外實習指導書》、《工程地質室內實驗指導書》,保證了野外實踐教學的需要。教學過程中,體現了多手段、多層次的教學模式。使本課程綜合教學條件在同類院校中處于領先水平。
2、擴充性資料
(1)網絡資源:教學內容能通過校園網圖書館網站,供學生自學和查閱資料。
(2)教學錄像、教學課件。
(3)地質模型室、地質標本室、地質實驗室。
3、配套實驗教材與實踐性教學環境
為了更好地完成實驗教學,提高學生們的實踐技能,我們根據學校自身條件,編寫了《工程地質野外實習指導書》、《工程地質室內實驗指導書》實訓參考書,實訓內容與課程完全一致。本課程所要求的實驗技能,我們要求學生必須掌握。并建立了地質模型室、地質標本室、地質實驗室。完全滿足了《工程地質》課程實踐性教學的需要。
該課程的實習、實訓開出率達100%,保證了《工程地質》課程的教學需要,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效果良好。
理論教學全部采用多媒體教學與現場教學相結合;實踐教學全部在實驗室或實訓中心進行;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我院與湖南省內多家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簽訂了實習實訓基地協議,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實訓條件和接觸生產實踐的機會。學生在畢業前至少獲得一個中級職業資格證書(比如實驗工、測量工等)。
4、網絡教學環境
(1)我院已投入大資金建設校園網,于2003年建成并投入運轉,目前光釬骨干網已基本覆蓋校園網教學。信息技術中心校園內網骨干千兆,百兆到桌面,其中服務器8臺,用于本課的網絡設備有港灣核心交換機8臺,千兆交換機2臺,客戶端的最佳配置為;奔滕PD3.0 GPU1G 內存120G 硬盤IE6.0以上,并且裝有Realone flash播放軟件。各系、專業辦公室、實驗室設有多處網口,可方便上網學習和查詢,長期向師生開放。學院有專門的校園網維護人員。
(2)目前已建成的網絡教學資源有:各專業的網絡課程、精品課程、各課程題庫、多媒體課件庫等。
(3)校園內建有數字圖書館。
(4)本課程相關的網絡教學資源如:課程教學大綱、授課計劃、電子教案、多媒體課件、習題與題庫、實訓教學指導等都進入校園網,課程的網絡教學資源較為豐富。
二、教學方法
本課程在教學中采用理論與實驗、實訓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1.理論教學主要采用實物教學:采用標本、模型、圖片等進行教學;現場教學:在實驗室、學院周邊的典型地質現象和真實的公路勘測設計進行現場教學,使理論知識得到深化,理論與實踐得到有機結合;案例教學:課程組主講教師長期從事公路勘測設計生產和科研工作,完成貴州省內多條高等級、高速公路的地質調查和設計工作,從中提煉出適合教學的典型“案例”用于教學,真正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比如本課程在講解不良地質現象時,采用案例教學法,其目的是聯系生產實際,使內容通俗易懂,便于理解、便于記憶,訓練了學生對理論實踐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多媒體教學:結合教學內容,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并結合錄象授課。實踐教學采用課內實驗和野外認識實習。
2.實施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根據各項目的內容及教學條件,選用教學方法。
3.實施效果:對教學效果的評價:學生對《工程地質》課程進行的改革反映良好,認為通過教學改革,教學內容聯系實際更加緊密,教師更加注重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校內教學督導組對本課程的教改和切實的教學方法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校外專家對本課程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一致認為本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理論聯系實際,對于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形成,具有良好的效果;用人單位對學生的評價也很高,認為我們培養的學生能理論聯系實際,不僅可以判別常見的巖礦和地質現象,還可以對工程中常見的不良地質現象進行處理。
三、教學手段
1. 板書加掛圖及模型;2. 實驗、實習的演示講解;3. 多媒體課件;4. 實習錄像;5. 網上研討、答疑、批改作業;6. 實際工程項目圖片及內容展示等。
近年來編制了《工程地質》電子教案,此外,針對課外輔助教學,構建了《工程地質》輔助教學網絡平臺、《工程地質》網頁課件、《工程地質》視頻課件、《工程地質》習題系統、《工程地質》互動交流系統等。
四、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與教學改革
深入開展高職教育改革的探索與實踐。廣泛征求用人單位的意見與建議,確定高職教育人才定位和培養模式,科學地修定教學計劃與教學大綱,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技術人才。
全校所有的電腦都能上網,開展了網上教學管理,網上辦公。本課程自申報院級精品課成功后,在校內網上一直資源共享,學生和老師可以通過校園網來觀摩和學習,并與授課教師交流。
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我們對《工程地質》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不斷地進行探索。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設備,進行生動形象的課堂教學,將課堂教學、實物教學與現場教學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特色鮮明、高效率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董必昌. 《工程地質》課程教學方法研究.黃石理工學院學報.2008.
[2]粱昌望. 工程地質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中國成人教育.2008.
[3]師偉等.工程地質教學與人才培養初探.新課程學習.2011.
[4]朱珊珊.案例教學法在技校《企業管理》教學中的應用,職業與教育,2009.6.
[5] 董必昌.多媒體課件在《工程地質》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黃石理工學院學報,第24卷第5期,2008.10.
篇6
關鍵詞:“地質類”課程;教學效果;教學方法;石油工程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0-0095-02
“地質類”課程所涉及的知識一方面是石油工程專業學生學好后續課程如油藏工程等專業課的基礎,另一方面這些知識也始終貫穿于油氣勘探開發全過程。然而對于石油工程專業的學生而言,他們往往缺乏對這一類課程的重視程度。在很多學生看來,“地質類”課程是地質專業學生學的課,與他們以后要從事的工作沒有多大關系。也正是基于很多學生的這一想法,石油工程專業“地質類”課程的教學效果不盡理想。越是這種情況,提高“地質類”課程教學效果的緊迫性就越迫切。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效果探討了提高地質類”課程教學效果的方法。
一、“地質類”課程的性質和目的
“地質類”課程是石油工程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類專業基礎課。該類課程目前我校設置了油田地質基礎、石油測井、油氣田開發地質學這三門課程,從不同側重點講述油氣的生成、運移聚集、保存條件、油氣藏特點與分布規律,油氣層綜合識別與評價,儲層研究與評價方法,各類地質圖件的編制,儲量計算基本方法等。通過該類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油氣地質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目的是培養學生在油田地質方面的正確思維方法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他們今后從事油田勘探開發和科學研究工作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地質類”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重視程度不夠。石油工程專業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現代石油天然氣工業發展需要,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和較寬的知識面,能在石油工程領域內從事工程設計、科技開發、生產管理與施工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目前我校石油工程專業主要有兩個培養方向:一個是鉆井工程,另一個是油氣田開發工程。很多石油工程專業學生認為他們畢業后所從事的主要工作是鉆井與油氣田開發方案設計、提高采收率以及油氣田增產改造措施等工作,只有“三大”工程(鉆井工程、采油工程和油藏工程)才是他們的主干課程,只要這些課程學好了就能夠勝任以后的工作,覺得“地質類”課程僅僅是一類錦上添花的課程,沒有多大意義。基于學生的這種認識,表現在:對該類課程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平時上課沒有幾個人做筆記;總是希望老師課堂上講的內容不要超出課本內容且與最終考試有關;課后基本不復習或思考問題;考前突擊死記硬背;上課基本上就是要個學分,以達到畢業要求。正是這一“錯誤”觀念的存在導致學生從思想上對該類課程不夠重視。
2.教師教學手段單一。“地質類”課程的傳統教學手段過于單一,以“板書”為主,演示圖表不規范,而且信息量有限,這樣的教學方法不易引起現在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無法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現在在大量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時,許多教師把多媒體作為教科書的翻版,一頁一頁低著頭順著多媒體往下念,沒有發揮多媒體這種教學手段的真正作用??梢哉f是只念不解,基本不考慮學生課堂氣氛,導致學生在課堂上有的看書、有的玩手機、有的睡大覺,根本談不上取得什么良好的教學效果。
3.理論與實踐聯系不夠。學生在校理論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工作以后的現場應用。如果我們僅僅只是單一地強調如何將書本的理論知識傳授給大家,認為學生只要將書本知識掌握好了就可以滿足以后學習或工作的要求,那就大錯特錯。現在一部分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授課時只講書本上的內容,很少將所講授的基本知識和原理與油田生實踐相結合,很少講授學科前沿理論,導致學生沒有興趣學習該課程。造成教師好像很賣力、學生好像很無奈的困境,其實教育如果解決不了學生的尷尬,那就是教育的尷尬。
三、提高“地質類”課程教學效果方法
1.提高學生的重視程度。學生坐在同一個教室里,讀一樣的書,聽一樣的課,同一個老師講解,而學習成績卻有很大差別。究其原因是:是否用心聽,是否與老師產生共鳴。
人類從不厭倦于對知識的了解與學習―只要這些知識能夠指向他們心中懸而未決的巨大疑問。針對學生不夠重視“地質類”課程的情況,我們首先要給學生介紹該門課程主要要講授哪些基本原理與方法,能夠解決什么問題,與后續相關課程的關系等,使學生明白該門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位置及在油田生產實踐中的重要性,這樣就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以“地質類”課程石油測井為例,首先應該從測井手段的提出、石油測井能夠解決的主要問題以及與后續開發地質課程的關系入手,講述石油測井在石油工業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使學生能夠清醒地認識到這門學科在他們將要從事的工作中所能發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講授過程中再配合油勘探開發實例,對比分析石油測井技術的應用與油田勘探開發效果的關系,必定能夠喚起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熱情和重視程度。油田地質基礎、油氣田開發地質學也需要以類似的方法進行教學。這幾年筆者在課程第一節課緒論部分講完后,總是花一點時間,用具體事例給學生講: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習慣,沒有嚴謹的作風,沒有過硬的本領,沒有明確的目標,沒有具體的計劃,沒有可行的措施,沒有吃苦的精神,那么這個人在未來競爭激烈的形勢下將不會有突出的表現,甚至會被社會淘汰。從目前情況來看,這對提高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有一定的效果。
2.多媒體與傳統教學手段結合。多媒體教學是計算機應用到教育領域的一個重要表現,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把多媒體的使用像做大會報告那樣的話,就失去了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意義。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在于:一方面是傳遞的信息量大,另一方面是演示的圖表規范,節約了老師在課堂上繪制圖表占用的時間。但是,如果把所有要講的內容全部集成到多媒體里,學生就會產生視力疲勞感。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情況下,如果再輔以“粉筆+黑板”的傳統手段,在黑板上將重要知識點予以強調,引起學生重視,將兩者有效地結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必然會使課堂效果最優化。
3.提高教師對教學熱情的投入。教育是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也是自己與自己之間發生的事,就像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一朵云觸碰另一朵云,不是單方面的問題。在大學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我們有些教師仍然延續上個世紀大學精英化教育的思維,想象著學生應該怎么樣,總是把他們平時的樣子與覺得該怎么樣去比較,這種思維是現代高等教育最大的障礙,如果這樣我們就沒有辦法與學生建立聯系。
教師上課,學生聽不明白或不夠重視,那么問題出在什么地方?在教學這個環節過程中,學生是上帝,上帝沒有聽懂,上帝沒有錯,我們的教師都是高職稱、高學歷,所講述的知識與方法肯定也沒有錯,那么唯一錯的就是內容層次安排、言辭清晰度及知識密度出現了問題,導致教師所講授的知識沒有被傳遞。究其原因,是教師對教學的熱情投入不夠,沒有把自己放在學生的角度來看待如何才能把該門課程學好;沒有下工夫把該門課的知識結構與層次理清;沒有下工夫思索針對現在個性化很強的學生如何優化教學方式。只有當學生從內心感受到了教師的敬業精神、教學熱情、教學技藝,這個感受就會被傳遞,學生就會熱愛這個老師,愛學這門課,同時這種感受也會向淋雨一樣浸透他們,在未來的人生中緩慢滋養。
誠然,現在大學教師壓力比較大,不但要承擔大量的教學任務,還要承擔許多科研任務,同時又要應對考核發表科技論文。但大學的主體是教學,這是絕對不能改變的事實,無論什么原因都不能成為消極教學的借口,況且教學、科研、并不矛盾,而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難點僅僅在于教師如何去很好地協調好這三者之間的關系。
4.加大課堂隨機提問力度。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堂上不間斷地提問無疑非常重要。這樣做,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另一方可以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我們可以采取隨機點名提問,要求學生當場回答;也可以提出問題留給學生思考,下一節課隨機請多名學生回答,并對他們的回答進行逐一點評,對回答好的進行表揚,對差的進行鼓勵。通過不斷地提問,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融會貫通,從而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筆者自身多年教學經驗證明,上課經常提問到的知識點,學生都掌握得非常好。
5.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理論來自于實踐,又指導實踐,理論與實踐的有力結合有助于強化教學效果。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僅僅局限于理論知識的講解,會使學生感覺到枯燥、乏味,從而失去對該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取得不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筆者在實際教學中會及時地把自己科研中遇到的與所講課程內容相關的現場實例帶入課程,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提高學習興趣。比如:在講解油田地質基礎課程油藏類型部分過程中,筆者在講授完一種油藏類型的定義及書本典型案例之后,都會將自己熟悉的某油田實際的該類型油藏進行詳細解剖,引導學生尋找書本理論定義與現場實際油藏特征的差異性。然后還會給出一組地層數據與油層數據,讓學生利用軟件繪制出該油藏的剖面圖和平面圖,并分析油藏特征,同時簡單講解針對不同類型油藏所采取的不同開發方式,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地質理論知識的重要性。
四、結論與認識
“地質類”課程作為石油工程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一方面是學生學好后續專業課的基礎,另一方面這些知識也始終貫穿于油氣勘探開發全過程。只有通過提高學生的重視程度、優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師對教學熱情的投入、加強理論聯系實際才能夠強化教學效果,才能夠讓學生感覺到教師給他們傳授的是找到自己生活之路所需要的才能與力量,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激情。
參考文獻:
[1]徐波.石油工業概論課程教學探索與續踐[J].石油教育,2009,(1):79-81.
[2]聶翠平,李琪.石油工程專業雙語教學的探索與認識[J].石油教育,2006,(4):89-90.
[3]王鳳琴.“石油天然氣地質學”課程建設與教學實踐[J].中國地質教育,2006,(4):109-111.
[4]龐軍剛,吳少波.傳統與多媒體方法在“沉積巖石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地質教育,2010,(3):78-80.
篇7
摘要:隨著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在各行各業得到廣泛應用,工科院校的地質工程專業的GIS課程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通過調查回訪等
>> 地方工科院校土木工程(道橋)專業實踐教學問題與對策 工科院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生物學實踐教學改革與實踐 論工科院校土木工程專業英語教學改革 煤炭院校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工程地質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 工科院校食品專業分析化學教學改革與實踐 工科院校環境保護課程教學改革對策 工科院校工程制圖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地方高等院校財經類專業雙語教學改革的問題與對策 工科院校《織物結構與設計》教學改革探討 工科類專業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與實踐教學改革 醫學院校在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地方工科院校安全工程專業建設及教學的改革與思考 RS和GIS專業地質地貌學教學改革探索 地方工科院校實習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工科院校雙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高等工科院校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與實踐 軍隊工科院校裝備教學中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醫學院校工科專業實踐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與改革探討 土木工程專業《工程地質》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 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12.
[3]王璐瑤.高校學生流行“秒課”[N].重慶商報,2011-01-05(23).
注:受“地理信息系統基礎”課程建設(編號:k110203)資助。
作者簡介:董東林(1969-),男,陜西乾縣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地質工程與環境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GIS和水文地質。
篇8
一、高職院校地質專業教學實踐模式改革的價值
高職院校地質專業是研究科學的教學模型,具有跨度大以及內容復雜的特征,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因此,在課程設置過程中,教學實踐模型的處理和優化是改革整體課程的重要措施。教師利用野外地質教學,提高學生的地調能力,學生則能在實踐中更好地分析和應用相關理論。一般而言,高職院校大一要進行測量學實習、大二進行綜合地質填圖實習,而到了大三要進行生產實踐相結合的畢業生產實習,正是基于不同專業學習系統的差別,能形成地質實踐教學的綜合性模式,提高學生感知地質現象的能力,保證學生能利用更加科學合理化的學習機制提高學習效果[1]。
二、高職院校地質專業教學實踐模式優化措施
(一)優化教學內容
實踐課程講解和教學目標的建立過程中,野外實習指導書是野外實習的專門教材,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建立健全更加系統化的教學模型,利用課堂教學鞏固教學內容,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借助不同形式的現場教學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技能,從而建構更加有效的教學框架和教學體系。在實習開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建立更加動態的學習模式,注意點、線、面的教學機制和流程,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要求出發,確保學生在課程中能感受到學習樂趣,教學內容合理性的同時,建構更加系統化的重點模型,確保循序漸進的教學效果符合實際教學要求,采用現場教學的教學模型升級基本技能[2]。另外,在實際講解過程中,要積極提高管理效果,確保管理模型的有效性,建構系統處理機制,順利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實際教學機制建立過程中,結合實際教學環境,確保教學流程和教學穩定性得以有效升級,保證將教學進程符合實際標準,為相關教學內容的升級奠定堅實基礎,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3]。比如,在實習教學內容中要對野外踏勘、野外實測地層剖面以及野外地質填圖等進行細化分析,教師要將階段性實習報告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結合在一起,從而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符合預期,真正落實教學目標,也能有效引導學生掌握區域地質填圖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
除此之外,在學習模型建立后,教師要利用總結性教學機制和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進一步和掌握地質規范的相關要求,確保學生能在提高整體表達能力的基礎上,順利完成實習資料,從而高效地完成野外實習項目。教師的教學目標中,要引導學生獨立完成地質報告,才能從根本上保證教學效果符合實際教學需求。而教師要對學生得到地質總結報告進行集中批改,并且給予學生有效的教學指導和教學評價,指出學生的實際問題,有效地引導學生樹立教學目標,清晰的了解教學重點以及教學難點。
(二)優化產學研模式
要想進一步提升高職院校地質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升級效果,就要積極落實更加有價值的產學研教學模式,提高其實效性價值,保證教學效果和教學流程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教師要積極落實更加有效的人才培養方案,針對課程和教學進度進行整合,契合企業的管理要求。教師要對課程體系及課程內容進行有效地改革,順應學生的實際需求,在充分分析學情基礎上,保證學習效果和學習實效性。另外,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優化學生的學習效果,確保學生的生產實習時間與生產單位的生產周期相一致,從而真正發揮產學研教學模式的優勢[4]。
(三)優化教學全過程
在教學全過程建立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實際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強化實踐教學的規劃性,全面統籌教學流程和教學效率,確保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得以有效優化,也為學生綜合素質升級奠定堅實基礎。教師要結合實際,針對性地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將市場需求作為專業人才課程體系建設的重要依據。只有提高教學全過程的完整性和實效性,才能提高教學效果,保證學生的內化能力得以全面優化,從而進一步滿足高職院校地質專業的相關教學需求,為社會輸送更多專業型人才[5]。
篇9
1 智能系·信科院
智能科技系是2002年9月初正式成立的,它完全根植于北人信息科學中心,末作增擴。后者的簡稱——“信息中心”——雖然易與“計算中心”或“情報資料中心”混淆,卻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北大一些有識之士倡議建立的第一個多學科交叉研究中心。它以數學系、無線電f電子學)系和計算機系為主,聯合心理學、中文、遙感等共十個系所而組成,宗旨是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充分發揮北大的綜合優勢。即使放在二十余年后的今天來看,這樣的舉措也是頗有前瞻性和魄力的。在此基礎上,北大很快于1986年建立了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就是這樣人數不多的一個機構,先后出過三名院士和一名北大常務副校長。以指紋識別為代表的研究成果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在國內得到廣泛應用。
2003年9月10日,北京大學最大的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成立。它包括計算機、電子學、微電子學和智能科學四個系,有十二個(研究)所和中心,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若干部門實驗室。系是教學單位,所和中心是研究實體。從此,智能科學系(暨信息中心、國家實驗室三位一體)翻開了新的一頁。
2 專業增列·學會指導
成立智能科學系除了要順應北大“系并院”的潮流,也是完善作為學?;窘ㄖ茊挝凰貍涞摹:涡沦F院士為系取了名稱,如今許多學校也大都采用這樣的稱謂。查紅彬教授擔任系主任,筆者是主管學科建設和教學的副主任,具體參與負責各項相關工作。創辦國內第一個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也是我們這一班人繼承傳統的首要任務。事實上,早在一年多前,大家就進行了醞釀,特別是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多次組織的相關研討,成為重要的準備基礎。
北大是一級學科下自主增設、增列學科專業的學校。系領導上任伊始第一件事就是要在當年申辦智能本科專業,而且志在必得。為此,我們在前期制定了詳細的步驟計劃,進行了深入調研和各項準備工作。我們起草完成了所需的各項材料(人才需求論證、專業建設規劃和適應培養目標的教學計劃與課程設置方案、教師教輔隊伍和基本辦學條件說明以及國內外背景對比材料等),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涂序彥等學者對此進行了專家論證,協助完成了論證報告。這些工作就緒后,我們在2003年10月下旬向學校主管副校長、教務部負責領導和學院領導做了匯報說明,并于10月30日正式提交申請材料。經學校的學部討論通過,校教務部審核和校教學科研工作委員會論證(由于是國家公布專業目錄外者),再經校學術委員會審議,報校長辦公會批準,最后于12月15日前順利完成了全部程序,報教育部備案。2004年初,教育部正式批復并公布了北京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新的本科招生專業。這個專業名稱是查紅彬教授建議的,日后成為教育部批復新申辦學校的統一提法。
由于“智能科學與技術”未在國家公布的專業目錄中,因此是增列而非設置,北京大學將其置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之下。由于北大歷來嚴格控制招生規模,我們的30名招生計劃是由信息學院其他三個系從原有計劃分配名額中擠出來的。新專業的計劃發展規模最終為50名。
3 教學計劃·四校會議
智能科學系雖然成功地創建了國內第一個“智能科學技術本科”專業,但也面臨著許多挑戰。首先是缺乏本科教學的經驗。盡管信息中心前身具有北大最早的碩士點、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研究生培養己歷十余年,但一直實施科研主導體制,未曾從事過本科教學。師資隊伍擴充快,新進年輕博士比例大,而真正有過本科教學經歷者寥寥無幾。此外,信息學院成立后開始調整教學計劃,制定了一年級統一課程內容,新生是按學院統一招進來,第一年共同學習,后三年才分專業培養。我們雖然為申辦專業制定了一套課程計劃,但因不兼容學院的統一規劃而未能第一次通過學院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審核。為此,我們組織學院經驗豐富的老教授,為本系青年教師進行教學培訓,聽取學院主管負責領導和幾位多年從事本科教學管理的老系主任對教學計劃的修訂意見。
通過幾個月的努力,我們完善了智能科學系的課程體系,并最終通過學院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審核。這個教學計劃具有幾個特點:一個大基礎——以學院的數、理和信息類為主,強調寬厚扎實;三個核心課程群作為專業理論基礎,包括智能基礎課程群(智能科學技術導論、人工智能、腦與認知科學、信息論、信號與系統)、機器感知課程群(生物信息處理、圖像處理、數字信號處理、模式識別)和計算智能與知識發現課程群(智能信息處理、機器學習、數據挖掘、計算智能等),以及兩門實驗(機器感知和機器智能)和其他各種選修課。四年學分150分,其中必修88學分(包括全校公選26學分、大類平臺20學分、學院要求的13學分、專業必修29學分),專業選修56學分(含專業課44學分、通選課12學分),畢業設計6學分。
為了更好地交流經驗,擴大本專業的影響力,2005年5月,我們發起并與第二批獲準的學校(南開、北郵、西電)在北大召開了四校研討會,圍繞各個學校在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的建設、招生、教學計劃制定和未來發展設想等方面進行交流研討,并建立了聯系機制和網站。全國一些兄弟院校也紛紛來北大了解情況,開展座談,我們則盡可能貢獻自己的經驗,給予支持。
4 招生·分流
從2004年開始,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按學院大類招生,每年接收330~340名本科生,占全校的1/9左右。學生高考排名在全校屬中上,但成績分布差異較大。與學校的其他學院(多從一個系成長為一個學院,如數、理、化、生等)相比,信息學院是由四個不同的系合并而來的,專業跨度大,因此采用一年分流的模式(上述學院為二年分流),筆者被指定負責這項工作。我們提出自愿為主、計劃為輔的方針,盡量滿足同學們的興趣志向。制定的分配計劃是:電子學系120人、計算機系110人、微電子系70人、智能科學系30人,允許有10%的調整。分流工作在大一下學期(每年4月份)進行,包括全院動員、四個系專題介紹宣傳、開放日參觀咨詢等幾個步驟,可謂熱鬧非凡,同學們可以充分了解了四個系的專業特色。
為了克服盲目性引發的偏差,我們建立了一個網上分流系統,在正式填報專業前,增加了摸底預填報的環節,及時反饋群體意向的分布信息,指導學生們的選擇,也便于學院掌握動向,調整措施。這種大類招生、進來一段時間后再分專業的舉措體現了北大的人文關懷。智能專業初辦,基礎條件差,缺乏畢業生記錄的宣傳說明,與學院其他三個老牌系(電子學系50年歷史、計算機和微電子系30年歷史)相比較并無優勢可言,但是我們通過扎扎實實的工作和細致有效的改進,使這個新方向日益顯現出魅力。隨著智能專業的成熟,特別是有了第一屆畢業生后,就愈加受到更多學生的喜愛。
選擇智能專業的人數逐年上升,2004級34人、2005級36人、2006級39人、2007級43人,目前正在進行的2008級分流達到45人。除了在信息學院內部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北京大學其他學院的轉系情況也開始有了可喜的變化。北大最好的元培計劃實驗班今年第一次有4名學生選擇智能專業,醫學部和光華管理學院也有申請者(本文成稿時這項工作還在進行),2008級學生肯定突破50名,我們在第五年就達到了創辦智能科學專業的規劃目標。
5 首屆生·班主任
在新辦專業中,有一項由教授擔任智能本科專業班主任的舉措。這是利用教授的學識、經驗和責任心來更好地管理呵護自己的學生,避免了年輕教師因職稱晉升等壓力可能出現的疏漏。這一做法取得明顯效果,不僅受到同學們的普遍歡迎,信息學院也開始考慮推行。筆者擔任了智能專業的第一任班主任。首屆學生(2004級)有34名,他們進入北大后毅然選擇全新的智能專業是很有勇氣的,全班有11名來自北京的學生,5名女同學,這個比例迥異于整個信息學院的總體分布。
該班學生的年齡恰與我自己的孩子相同,我天然地熟悉他們的一般特點,也理解家長們的想法。北大信息學院的淘汰率平均是7%,每年都有20多人退學。這班學生在大一時的成績并不占優,其中有幾人處在邊緣位置,因此,我立下的最低目標就是確保所有同學不掉隊。我首先通過全班民主選舉任命了一個5人組成的班委會,這個5人機構在隨后的幾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次走訪宿舍,了解每個人的情況,為了消除代溝,我努力融入同學當中,學習熟悉他們的語境和思維想法。我同多數同學家長有過接觸,從中更深入地掌握學生的性格特點,也包括尋求家長的必要配合。我與所有同學做過不止一次的個人交談,經常是在晚間,很多時候是他們主動找我,談遇到的各種困惑、自己的想法、志向等,我利用這些機會及時解決了具體問題。在學習上,我組織全班同學開展互幫互學,尤其對幾門有難度的專業課程進行“聯合攻關”。全班的“數據結構與算法”課程成績甚至超過了計算機系。
幾年來,全班團結互助,像一個大家庭,班委會也一再連任,得到全體擁護。到畢業時全部合格,實現了我的愿望。不僅如此,全班的學習成績在學校的綜合評估中優良率達93‰畢業設計都在良以上,有14人獲優秀,更有三名同學的畢業論文被評為學院“十佳”論文。學院的第一、三名也都出自我班。34名同學中有22名繼續保送本校讀研(其中20人仍在本系),4名同學去了大的國企和知名外企工作,8名同學出國深造,在歐、美一些名校攻讀博士,其中有一名學生同時拿到了包括哈佛、MIT、CMU、UCLA在內的著名大學的全額獎學金(最后選擇MIT)。第一屆智能專業學生的良好成績極大鼓舞了我們,增強了我們辦智能專業的信心,也為以后的幾屆同學做出榜樣。
幾年班主任的經歷讓我深深地體會到,進入二十一世紀的大學,教書、育人同等重要。要適應新時代年輕人的特點,保持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把人格培養放在首位。能夠進入北大的學生都是各地的尖子,當他們聚集在這所著名學府時,首先要調整原來俯視周圍的習慣,學會平視甚至仰視其他同學,平和自己的心態,開闊胸懷,樹立人生抱負和刻苦努力的決心,這樣才能正確對待困難和挫折,才有所作為。班主任的工作往往細致入微,其實是把70%的精力用到30%的人上面。一些學生掉隊是否可以避免,關鍵看班主任的工作是否到位。
6 培養體系·本研貫通
北大是(文)理科性質的學校,“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也是按理學設置,盡管它更強調學科交叉。從智能科學的內涵來看,我們設立的培養方向更多地是繼承自身傳統和學校的綜合優勢,突出“以人為本”的腦認知和與心理生理結合,開展機器感知(視、聽、觸)和數據轉換信息,進而發現知識的機器智能兩個方面的研究。同時,我們配合學院的教學指導規劃設置課程計劃,除了全校的公共必修課程(外語、政治和體育),還有學院的公共平臺課。第一年主要是夯實數學、物理和信息類的基礎,后三年的專業課程安排是以必修的專業基礎和機器感知與機器智能兩個方向的專業核心課程為架構。為了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還重點建設了兩門實驗課程。此外,還利用學校的各種本科科研基金項目(包括大學生創新基金、著政基金、泰兆基金、校長基金)和各個實驗室承擔的項目來吸引學生,培養他們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他們的研究興趣,為日后進一步深造打基礎。由于絕大多數學生都將讀研,這樣的安排無疑起到了積極作用,并成為撰寫畢業論文的基礎。我們還打通了本科高年級與研究生一年級的課程,利用各種機會舉辦研究講座,如龍星計劃、專題報告、國際人工智能遠程教學等活動,開闊學生的視野,引導研究方向,調動學生的潛質。從專業特點來看,我們的智能學科更偏向于“軟”的一側,因此也充分利用信息學院,特別是計算機系的各類教學資源來幫助扶持新辦專業的成長。
我們原有的博士、碩士點是計算機應用技術和信號與信息處理兩個方向,為了讓我們的培養體系更加系統,我們進行了兩年的精心準備。2007年底,我們正式向北大研究生院申請增列“智能科學與技術”碩士和博士點。經過必要的論證,最終獲得批準,及時銜接第一屆本科畢業生升研。至此,本、碩、博一以貫通,作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下的二級學科,一個完整的智能科學技術專業培養體系建立起來,從培養體制上保證了新興智能專業的順利發展。
7 特色專業·教學團隊
五年來,北京大學智能科學技術本科專業從醞釀到創辦,可謂初見成效,走過了頗具挑戰的歷程。除了確定具有特色的培養目標和方向外,還需要扎扎實實落實每一個環節,并在實踐中檢驗。本科教學迥異于研究生培養,它的計劃性、按部就班執行的嚴格性以及每堂課程的內容安排和效果評估必須一絲不茍。
信息學院秉承了北大的優良傳統,對這個新辦的專業給予了巨大支持和關懷,使我們能迅速成長起來。我們從一開始就有一套嚴格的課程設置審核程序、教案檢查制度和新教師上崗準入的試講考核手續。學院有一支由經驗豐富的退休教師組成的督導組,隨堂聽課評估每一位教師的講課內容、方式和教學效果,及時糾正問題。作業批改和試卷出題也都有嚴格規定。在課程體系的建設方面,信息學院打通了一年級的公共部分,深化和夯實了數理基礎。
在專業課程上,智能科學系提煉了三個課程群,并組織教師進行重點建設。此外還加強對學生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除了在專業上實施分流培養外,我們還針對北大學生的特點,在基礎課采用實驗班的A、B分級組合方式,滿足不同專業對各自基礎培養的要求。在專業課程群中,也允許不同興趣的組合選擇,充分發揮和提升學生的能力。為了更好地關懷學生順利成長,我們除規定教授擔任班主任外,還設立了本科生學術導師制,加強對學生的各種指導。智能科學系也注重師資隊伍建設,引進了一大批(半數以上)優秀的年輕教師,其中信息學院中從國外回來的教師比例是最高的,為這一新興學科注入了最具活力和新思想的力量。在招聘教師時,教學需求和能力成為評價的重要指標。
2007年,我們接受了教育部的學科評估,新辦專業得到好評。學校開始關注我們的進步,在隨后的一年中,我們一再從學校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陸續獲得了國家一類特色專業、北京市一類特色專業和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等稱號,2008年又獲得國家級教學團隊稱號。我們的培養體系和人工智能雙語教學也分獲北京大學的教學一、二等獎。
8 結語·致謝
盡管北大年輕的“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建設初見成效,但征程是漫長的,我們還會面臨更多的挑戰和問題。然而,智能科學這個本科專業方向是很有希望的,它不僅吸引了大學的新生,也在高考人群中產生著愈加重要的影響,它的健康發展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和精心培植。每所大學都有不同的特點,我們應該從學校、師資、方向、生源以及學科培養性質和目標等條件出發來建設新興專業。以上是筆者對北京大學第一個“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創建歷程的回顧,希望與同行共享。
在專業建設過程中,許多人給予了熱情幫助和支持。這里要特別感謝北大信息學院陳徐宗教授,感謝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涂序彥和王萬森教授。
最后引龔定庵一句名言:“但開風氣不為師”。
9 總結與展望
本文介紹了廈門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系在學科發展、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的基本建設情況。我們希望這些初步的工作總結能對目前正積極籌辦本專業的兄弟院校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在我國的發展尚屬初級階段。盡管近幾年得到了國內部分高校的重視,但其發展并不是很快,且進一步發展也存在一些障礙。比如,從專業配置來看,目前智能科學與技術并非一級學科,多數學校的“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博士培養都是依附于其他相關專業。從長遠來看,這并不利于整個學科的發展。希望通過各相關高校的廣泛交流和積極配合,“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在國內的發展能更上一層樓。
篇10
哈密地區是新疆五大煤炭基地之一,經地勘部門勘探:截至2011年底,哈密7大藏煤區探明煤炭儲量2000億噸,遠景儲量超過5700億噸。隨著2010年11月新疆與西北750千伏聯網工程投運,2012年哈密—鄭州±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開建以及2013年蘭新鐵路第二雙線的建成,哈密將在我國能源戰略中占有重要地位。除煤礦外,哈密地區其他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已探明各類礦種76種,占全疆已探明礦種總數的60%以上,儲量較大的有鉀鹽、鐵、銅、鎳、黃金、芒硝、石材等,目前已開采32種。已探明的工業礦床135處,其中大型礦床28處,中型35處,小型72處。由此可見,哈密已逐漸成為我國西部重要的能源基地。與此同時,以魯能、重慶能源、神火為首的國內大型能源型企業先后進駐哈密,更加預示了今后哈密地區將以煤炭、風電、有色金屬為依托的發展方向。
在如此好的賦存條件和政策扶持下,從自治區到哈密地區對未來的發展,特別是對采礦類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力求培養更多、更專的采礦技術型人才來滿足將來哈密大開發所需的采礦技術工人。
一本地區中職采礦工程專業教學現狀
1中職采礦工程教學起步較晚
哈密地區長久以來就以礦物儲量豐富著稱,從80年代的有色金屬到如今的煤炭,礦業開采在哈密地區發展時間較長,但是始終沒有形成自己的采礦人才培訓學校和一整套有效的培訓機制。采礦人才的引進基本靠企業內部的傳、幫、帶;從外招聘有經驗的人才以及直接吸收采礦相關專業的大中專畢業生。但是這些引進人才的形式在系統上有所欠缺。在西部大開發和新疆跨越式發展的形勢下,以哈密職業技術學校為首的哈密中職院校開始依托本地條件、嫁接內地高校先進的采礦教學方法,開設了采礦工程專業。但就現階段來看,起步較晚,存在的問題很多,需要克服的困難也不少。
2師資數量不足、水平有限
師資水平是影響中職采礦工程教學的首要環節?,F階段,中職采礦教學師資隊伍不足、水平參差不齊。主要還是缺乏自己的采礦工程師資隊伍,大多教師是從外地高?;蛘呱娴V企業聘請而來。這樣一方面無法適應中職教學的學生接受水平,另一方面又無法將實際操作與書本相結合,使得師生雙方在講授和接受之間存在脫節。
3缺少適應中職教育的采礦工程教育體系
中職教育有別于高等教育,它更專注于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為了更好的向本地區企業輸送合格的技術性人才,中職采礦工程教學不能對大學采礦課程進行照搬照抄。現階段,本區的中職采礦教育缺乏專注于本區煤礦賦存條件、地質條件以及瓦斯、煤塵條件而設置的一整套教育體系。從專業的教材、合理的課時安排、實訓、現場實地考察到最終的畢業設計都沒有形成適應本地區和中職層次的教育體系。
4專業認同度較低,學生的入學和學習積極性不高
采礦行業在我國起步早,發展時間長。但在技術和設備不斷革新的同時也伴隨著相關的負面消息。眾多家長認為采礦行業工作環境艱苦、工作強度大且安全得不到保障,從而反對學生從事采礦專業學習。另一方面采礦專業的學習,內容多、重實踐,有一定的難度。而中職學校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進入學習瓶頸。同時,對自身職業規劃的欠缺,也使學生感到迷茫,對礦山企業和采礦工程專業有一定的誤解,對今后的工作環境和待遇落差也同樣使學生喪失學習動力。
5實踐教學欠缺
采礦工程是一門依托于工作面現場綜合管理的技術型學科,因此采礦工程的教學也應著重于實踐,特別是中職教育的方針就是培養技術型人才。但是現階段的中職采礦教育多以書本為主、以課堂為主,學生在學習相關知識后無法在現場進行重現和比較,一方面影響了授課質量和學生吸納程度,另一方面對學生的創造性、改造性思維有一定的束縛。現階段實踐教學的問題主要集中為以下兩個方面:
(1)在校期間的實訓環節
學生在現場實習前,在每個采礦教學環節中都要有相應的實訓,目的就是將書本所涉及的重點設備、輸運方式、通風方式、車場設計等內容以一定的實體輔助教學方式穿來,使整個教學過程更加有層次。由于采礦設備及采礦相關實訓裝備的生產、購置、價格方面的因素,現階段還沒有建立配備良好的實訓教學基地。
(2)畢業實習以及現場實訓階段
不論是中職采礦教學還是大學采礦教學,畢業實習和現場實訓都是必不可少的環節,甚至可以說是最為重要的環節。它是對學生學習的一種檢驗和串聯;同時對學生來說更是一種檢測和運用。但是現階段,本區中職采礦教學的畢業實習和現場實訓大多沒有給予重視,放任學生或流于形式,沒有很好的組織起這最后的學習檢驗機會。同時與本區的相關礦業能源企業欠缺溝通,由于安全、生活等因素,相關企業沒能很好地建立學生的實習、實訓過程管理控制機制,使得大多數實習、實訓流于形式,走馬觀花,沒有起到良好的作用,從而使最終的畢業設計環節困難重重。
二中職采礦工程專業教學中問題的解決方案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特別是注重青年教師的培養
中職采礦工程教學的核心是“教”。要徹底改變現階段師資隊伍構架不合理、人員不足、水平不高的問題。對此,我們要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針。
聘用省外高校素質水平較高的教師來我校任教并指導,有效的填補本區中職采礦教育起步晚、底子薄的問題,以扎實的理論知識先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之后的學科和專業建設奠定好的基礎;邀請礦山企業現場管理人員、技術總工為特聘教師。有步驟、有計劃的講授現場知識,增加學生的現場實際管理和操作經驗。
要加大本校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積極組織年輕教師外出學習。一方面“回爐”———回到學校,認真的學習采礦理論知識,另一方面“鍛煉”———積極深入礦山企業,了解本區現階段的礦業發展狀況、開采水平。真正的進入采區、下到工作面,在現場進行學習。
2建立符合本區域礦業特征的中職采礦工程學科體系
建立一個完善的學科體系是開展專業教學的先決條件,它是一個框架,保證了其中的各類教學活動能夠有序、有效的開展下去。因此,必須根據本區域礦業開采特征和學生的認知能力設計出相應的教材。同時制定合理的課時安排,理論課與實踐課相結合,運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及三維技術更加直觀的向學生展示礦井內部、運輸、通風、排水排矸等礦山各大系統的運行情況,加深學生的認知程度,同時改變枯燥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加大投入力度,保證硬件的配套輔助
積極拓寬資金籌措渠道,向哈密地區、自治區、國家以及地方企業申請資金,建立相應的采礦工程實訓教室、實驗室。添置各類采礦實訓設備、模型、實驗儀器等。從硬件上保證教學工作的開展。同時撥出一部分經費增加學生的助學金、獎學金力度,加大指導教師的補助力度,從而增強學生和教師的學習工作積極性。
4拓展校際合作
中職采礦工程教育的目的是不斷的完善發展我們的中職采礦教育水平,以期為今后學校上升為大專甚至本科院校時,我們的采礦專業也能有相應的提升。因此,從現階段開始在做好“自家事”的同時,要加強與其他高校的聯系與合作,學習經驗。扶持共同設立省級、國家級采礦工程相關實驗室、合作開發研究課題和項目,從而提升本校的學科綜合能力和知名度。
5加強專業宣傳力度,提高專業認同感,增加學習信心
通過各類方式,加大宣傳中職采礦專業的介紹,消除學生和家長對采礦專業的偏見和誤解。中職學生的基礎起點低、底子薄,首先學校應加大新生入學時的專業思想教育力度,從各級領導到班主任、各任課教師都要幫助學生樹立專業信心,明確努力方向,端正動機,增強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其次,從學生入學到畢業,不斷邀請礦業專家、技術能手、成功人士到校做學術講座或報告,全方位向學生介紹專業技能、發展方向和就業前景等,組織學生到礦山實地考察,了解礦山真實工作環境和福利待遇,讓學生親身感受并消除對礦山偏見,增強學生的專業興趣,開闊學生的專業視野。
6加強實習基地建設,改善實訓條件,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首先,通過訂單培養方式,加強與本地礦業能源企業的聯系。力求將其作為本校的實習基地。定期或不定期邀請實習基地的領導和主要工程技術人員到學校開設講座并與學生交流,向實習基地介紹實習教學的意義、目的和要求,積極尋求企業的支持與配合,并根據各實習基地的特點,與基地共同制訂實習計劃和實習安排。其次,在各實習基地聘請富有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實習指導教師,發放聘書,并根據工作量支付一定的報酬,增強指導老師的榮譽感和責任感。第三,學校要加大實習實訓的投入,改善實習條件。
今后50年,哈密地區將以能源產業作為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基礎,而以哈密職業技術學校為首的本地區中職院校承載著輸出高素質技術型采礦人才的重要使命。本區中職院校必須認清形勢、發現問題、尋找特色、積極聯動,在不斷的探索、創新中最終形成符合哈密地區礦業發展特色的采礦工程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劉洪濤,馬念杰.采礦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廣西教育,2010(9).
[2]李寶富,韋四江.采礦工程專業生產實習新模式探索[J].陜西煤炭,2009(3).
[3]劉玲.中鋁礦業人才培養的探索[J].中國有色金屬,2009(15).
[4]徐學鋒,等.新形勢下采礦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