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污水處理范文

時間:2023-03-22 20:34: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村污水處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村污水處理

篇1

關鍵詞:農村污水;污水處理;處理技術

中圖分類號:R123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日益嚴重。尤其是在農村,水環境污染問題顯得尤為突出。農村環境污染主要體現在水體污染嚴重、清潔水源稀缺、土壤質量下降、人居環境惡化、生態遭到破壞等方面。水環境污染問題尤為嚴重。我國在2010年進行了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表明,農村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全國總量的50%左右,其中COD、TN、TP的排放量分別占總量的43%、57%和67%。而長期以來,由于治理資金短缺和對農村水環境保護意識的淡薄,農村地區的污水大多得不到有效處理最終給環境帶來不可避免的污染。因此,農村污水問題亟待解決,研究農村污水的特征、處理工藝技術和水質指標等也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一、概述

1、農村污水的來源

農村污水是農村村莊和小鎮的居民生活污水和生產廢水的總稱。它的來源主要包括農村居民日常生活廢水和鄉村企業排放的各種廢水兩個方面。農村居民日常生活廢水包括廚房污水、衣物洗滌廢水、沖廁水以及家禽排泄物等。其中,衣物洗滌廢水中洗衣粉的使用大大加劇了農村氮、磷污染,使湖泊富營養化問題更加嚴重。

2、農村污水的特點

農村污水由于其分散性的特點,其水量、水質不同于城市生活污水,具有自身的特點。其主要特點有:①農村污水主要為生活污水和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污水的混合污水,基本上不含重金屬和有毒有害物質,含有一定量的氮和磷,可生化性好;②農村污水水量、水質變化大,且水量、水質在不同的居住區、不同的時間段有明顯的差異;③農村地區人口居住分散,大部分農村沒有排水收集管網,污水處理率較低且集中收集處理難度較大。

3、農村污水排放及收集處理途徑

農村生活污水一般雨污混流排放,有調查顯示約96%的村莊無排水溝渠和污水處理系統,污水沿著村莊道路溝渠或路面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流、湖泊收納水體,有的生活污水甚至直接通過地滲排放,存在污染地下水等風險。介于農村污水排放現狀,農村污水收集處理模式應因地制宜,采用集中處理與分散處理相結合的原則,選擇合適的污水收集處理模式。目前,農村污水收集處理模式主要有集中收集處理模式、分散收集處理模式和管網截污收集處理模式三種,其中管網截污收集處理模式需要利用附近城鎮的污水管網,并將農村的污水管網并入其中。

二、農村污水處理技術

中國農村水污染特征不同于城市和中小城鎮,主要特點是污水水質區域差異大,污染源種類和數量多,污水水量小且排放分散,污染范圍大和水質水量變化系數大等特點。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的選擇以經濟、適用和簡便為原則,綜合分析技術本身的特征和當地的特征因地制宜,采用投資少、運行費用低、除污效率高、管理簡便、容易維護、具有良好抗沖擊能力的處理工藝或技術。

1、生物處理技術

1.1好氧生物處理技術。根據污泥的生長狀態,好氧生物處理技術可分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兩大類。其中,活性污泥法的運行成本較高,還存在污泥膨脹問題,因此不適合在農村地區使用。相比較而言,生物膜法更易于維護管理,且無污泥膨脹問題,可在用地受限時考慮采用。目前主要的好氧生物處理技術包括:生物接觸氧化法、好氧生物濾池、蚯蚓生物濾池。

1.2厭氧生物處理技術。厭氧生物處理技術無需曝氣充氧,產泥量少,是一種低成本、易管理的污水處理技術,能夠滿足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技術要求。目前主要的厭氧生物處理技術包括:污水凈化沼氣池、厭氧生物濾池、復合厭氧處理技術。

2、人工濕地處理技術

人工濕地是一種由人工建造和監督控制的、與沼澤地類似的地面。它利用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的三重協同作用,通過過濾、吸附、共沉、離子交換、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來實現對污水的高效凈化。人工濕地處理污水是充分利用了“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統的凈化能力,既可去除有機污染物,又可去除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氮、磷等污染物。人工濕地處理系統分為表面流人工濕地處理系統和潛流人工濕地處理系統。表面流人工濕地是在深度約0.6-1.5m的淺池塘或渠道中種植各種形式的水生植物,包含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葉植物及漂浮植物,其主要處理機制是利用不同水深及植栽密度的配置,可增加濕地生態的多樣性以確保處理效率穩定,亦可通過各區域中好氧程度的不同,達到脫氮的功能。潛流人工濕地處理系統是在深度0.6-1.0m、底部坡度在0.5%-1.0%的溝渠或水池,鋪設礫石或土壤后密植挺水植物,再導入污水并控制水面高度,使水面不暴露于空氣中,即污水僅在介質中流動,沒有開放水面區,其主要處理機制為利用附著在礫石或植物根系的微生物分解水中污染物。潛流式人工濕地因水流在底面流動更容易適應寒冷氣候,適合在北方地區運行。但在北方地區運行的濕地,必須考慮冬季降溫導致植物死亡和微生物失活而使人工濕地運行效率降低的問題。潛流人工濕地處理系統前端通常需要設置化糞池、初沉池等預處理設施,避免大型顆粒流入礫石床中堵塞孔隙,降低處理效能。

3、物化處理技術

污水的物化處理方法主要包括:混凝、氣浮、吸附、離子交換、電滲析、反滲透和超濾等。在各種物化處理技術中,僅混凝技術相對符合農村要求,其最大優點是能夠根據污水中污染物的性質,選取合適的絮凝劑,保證污染物質的高效去除?;炷夹g對懸浮物、金屬離子、膠體物質和無機磷去除效果好,但對有機物和氮的去除能力相對較弱,且運行過程中需要連續投加藥劑,故運行成本較高。在我國農村地區,混凝技術主要用作生態處理系統的前處理措施或化學除磷,如上海市崇明縣前衛村在人工濕地之前采用混凝強化處理技術,降低人工濕地處理負荷和保證處理效果。

4、先進的固定化微生物技術

固定化微生物技術之所以適用于農村地區是因為農村的生活污水中富含大量的有機污染物。我們所說的固定化微生物技術,其實就是一種將四處不斷游離的細胞或者是酶利用化學或者是物理等手段使其固定在一個區域內保持活性,并持續利用的一種方法。該技術較為先進,由于其具備其他常見的污水處理技術不可比擬的優勢,比如說投資少、技術簡單、產污少等,因此,固定化微生物技術具有很高的應用前景,適合在農村地區推廣使用。

結束語

總而言之,盡管我國已加大對農村地區污水處理工作的力度,但是收效甚微。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凈化農村污水不僅有利于當地居民的身體健康,而且對于推動我國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要根據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選擇科學合理的技術進行生活污水的處理工作,有效解決農村污水污染問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1]齊瑤,常杪.小城鎮和農村生活污水分散處理的適用技術[J].中國給水排水.2008(24).

篇2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污水處理;組合技術

畢節地區位于貴州省的西北部,地處東經105°36′-106°43′,北緯26°21′-27°46′之間,是一個資源富集的山區,境內山巒起伏,河流縱橫,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水能資源和旅游資源。近年來,畢節地區各項工作均取得了顯著成就。但農村環境的改善并沒有得到明顯的提高,雖然畢節地區在積極開展新農村建設,加大了對農村環境的投入,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卻幾乎是空白的,因此,在畢節地區新農村建設中,加大對生活污水的凈化處理是十分必要的。

一、畢節地區農村水環境污染現狀

(一)水環境污染十分突出。

目前,全區農村水環境污染比較嚴重,有的河流不僅不能飲用,甚至不能滿足養殖、灌溉的要求。大多數河流已被污染,特別是有機污染超標率高。農村飲用水大部分沒有得到有關部門的監測,很多群眾不能喝到干凈達標的水。

(二)面源污染沒有得到有效控制。

由于化肥、農藥、農膜、生長調節劑等農用物資的不科學使用和處置,造成農業面源污染嚴重?;?、農藥大量流入河流、湖泊,對農村地表水、地下水、農產品品質已經帶來了明顯的危害。

(三)畜禽糞便污染呈加劇趨勢。

目前,農村大型養殖場普遍缺乏廢水處理設施。這些規?;男笄蒺B殖場糞便、污水的排放給環境帶來巨大壓力,造成畜禽場附近地區地下水中的硝酸鹽、氨氮超標和環境污染。

二、畢節地區農村村鎮生活污水特征及處理要求

農村的生活污水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一是廚房炊事用水、沐浴、洗滌用水和沖洗廁所用水;二是農村養殖及畜禽養殖產生的糞尿廢水;三是生活垃圾糞肥堆置滲濾而產生的污水。主要呈現以下特征:(1)農村村鎮人口較少,分布廣而且分散,生活污水水質、水量波動性大,排水管網很不健全,因此,所選污水處理工藝應抗沖擊負荷能力強,且宜就近單獨處理。(2)農村經濟力量薄弱,因此,污水處理應充分考慮造價低、運行費用少、低能耗或無能耗的工藝。(3)村鎮缺乏污水處理專業人員,所選工藝應運行管理簡單,維護方便。

三、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主要方式

針對農村生活污水的特點,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主要考慮土地處理,現行的土地處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慢速滲濾工藝。

慢速滲濾工藝是將污水投配到種有作物的土壤表面,污水在流經土壤-植物系統垂直滲濾時得到凈化的土地處理工藝。它堅持處理與利用結合的方向。在實現污水資源化、無害化過程中,把環境效益和環境質量控制問題放到重要的地位。通過嚴格的系統工程措施,達到預期的環境效益。適用干旱、半干旱地區。

(二)快速滲濾工藝。

快速滲濾工藝是指將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具有良好滲濾性能的土壤表面,污水受重力作用迅速下滲過程中得到凈化的一種污水土地處理工藝。該工藝的特點之一是將滲濾池分為多個單元,使每個單元在淹水、落干狀態下交替運行,以保證滲濾土壤層好氧條件和凈化能力得以恢復,同時使截留在土壤表層中的可降解物質充分降解,不致于引起土壤空隙的堵塞而降低其透水性。

(三)漫流工藝。

地表漫流系統是將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生長有多年生牧草坡度和緩、土壤滲透性能低的坡面上,污水在地表沿坡面緩慢流動過程中得以凈化的一種土地處理工藝。(四)人工濕地處理系統。

濕地處理系統是將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土壤使之經常處于飽和狀態,濕地上生長有蘆葦、香蒲等沼澤生植物污水在沿一定方向流動過程中在耐水植物和土壤作用下得以凈化。

四、畢節地區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組合方式探討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的選擇,必須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提出符合各地實際的生活污水處理方式與措施。本文推薦一種農村生活污水組合凈化技術,該技術采用沼氣池+人工濕地工藝,適合分散處理生活污水,具有投資少、無運行費用、管理方便等特點。該技術不同于傳統的沼氣池技術,污水經處理后可達標排放。

(一)用途和功能。

生活污水組合凈化技術是分散處理生活污水的實用和有效的污水處理技術,適用于近期無力修建污水處理廠的農村。生活污水包括廚房炊事用水、沐浴、洗滌用水和沖洗廁所用水,其特點有三:一是沖洗廁所的水中含有糞便,是多種疾病的傳染源;二是生活污水濃度低;三是生活污水可降解性較好,適用于厭氧硝化制取沼氣。生活污水組合凈化技術是根據生活污水的上述特點,把沼氣池、沉淀過濾、人工濕地等處理技術融于一體而設計的處理裝置。

(二)主要構筑物和工作原理。

生活污水凈化技術由格柵、沉砂池、沼氣池、沉淀池、人工濕地組成。

糞便經格柵去除粗大固體后,再經沉沙池進入沼氣池,在這里糞便進行沼氣發酵,發酵后排除部分剩余污泥,再與新進入的糞便混合進行沼氣發酵。清夜則溢流入沉淀池,在這里與糞便以外的其他生活污水混合,沉淀后的污水進入人工濕地進行處理后達標排放。

(三)工藝參數。

生活污水凈化沼氣池設計依據每天所處理的污水量,污水量按100L/(人?日)左右計算,其中沖洗廁所用水量按20~30L/(人?日)計算,其他生活污水量為70~80L/(人?日)。污水滯留期為2~3天,污泥清掏周期為150天。

(四)運行管理。

合理設計、可靠施工、精心管理是確保生活污水組合凈化設施正常運行的主要環節。其中日常管理工作必須做到以下幾點:a.設立生活污水凈化池的地方,應實行專業化施工和承包管理,以保證正常運轉;b.建立工程檔案和管理記錄;c.每年清掏污泥一次;d注意安全,避免發生火災,窒息事故。

五、結束語

本文所倡導的生活污水組合凈化技術是依托于畢節地區農村環境的實際提出來的,據統計,截止2009年底,畢節地區農村沼氣池的建設數達18.83萬座左右,這對于生活污水組合凈化設施的實施有直接的推動作用,同時,該技術在處理上也有技術保證,近年來,人工濕地處理技術越來越成熟,將人工濕地技術與沼氣池相結合,可以使生活污水處理后達標排放或回用于農田灌溉等,對改善當前的農村環境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新晨:

參考文獻:

[1]姜立暉,劉廣奇新農村建設污水處理模式的選擇建設科技2006(13)

篇3

關鍵詞:眉縣農村;污水處理;示范效應

中圖分類號:r123.3文獻標識碼:a

我國農村的污水多為生活污水,“污水靠蒸發”是長期以來農村處理污水的真實寫照。而農村環境保護長期處于空白區,對農村環境、生態及生活健康產生嚴重影響。在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中,如何找到成本低、簡便易行的方法,來凈化這類成分相對簡單、污染程度低、能循環利用的污水,達到節約用水和生態保護的雙重目標,是農村污水處理的難題。

傳統的污水治理方式是以集中治理為主,其治理成本高、管線長、運行費用高、治理效果差。這種處理方式對于地形較復雜,農戶分散居住的農村地區來說非常困難。因此,農村村落集鎮的污水處理,必須采用小型化、就地化、分散式處理的處理方式。

陜西省眉縣在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中,從源頭抓起,因地制宜地應用農村污水濕地生態處理技術,摸索出一條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新路子。其中眉縣槐芽鎮污水生態處理工程與眉縣首善鎮葫蘆峪村農村生態濕地污水處理系統帶給我們新的示范效應

1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概況

1.1 農村生活污水來源及特點

農村生活污水主要由農戶及農家樂廚房用水、洗滌用水、人畜糞便排水、農民作坊的小企業產生的生產污水及其它污水組成,生活污水中以雜質、懸浮物、有機物、氮、磷等物質為主,在排放上具有不連續性、排放面廣、排放分散、濃度變化大、水量不穩定等特點,通過直接排入溝渠、河道、池塘和滲漏等方式后,最終不同程度地污染了水體與土壤。

1.2 農村分散式污水收集處理系統

現有農村污水處理方式,有農村分散式污水收集處理系統、建設人工濕地、分別接入附近相應的縣鎮或園區污水管網集中處理三種方式。

農村分散式污水收集處理系統:通過污水管網收集-格柵調節-厭氧生物發酵-反滲透生物膜-接觸氧化溝-消毒-排放工藝流程,主要削減污水中cod、ss,通過采取生物(生化)的方法處理污水。這種生活污水處理技術對處理農村居民聚集區的生活污水是簡單又可行的。

建設人工濕地:人工濕地的建設是綜合解決污染水體,特別是富營養化水體的最新選擇。通過收集農村生活污水,選擇適宜的自然地理設置,通過種植有利于改善水質的物種,進行自然消耗降解水中的氮、磷成分,減輕水體富營養化。

小規模集中治理方式:匯集該區域居民日常生活產生的污水和少量農民作坊的小企業產生的生產污水,接入附近相應的園區或縣鎮污水管網集中處理。

2 眉縣農村污水處理工程示范案例

2.1 槐芽鎮污水生態處理工程

槐芽鎮位于眉縣東部,鎮區采用合流制排水系統,已鋪設雨污水管渠2條,排水管渠由南向西流入渭河。按照眉縣生態環境保護建設規劃和生態鎮村建設實施方案要求,鎮區生活污水必須進行處理達到排放標準,處理后水用于灌溉、綠化、生態以及濕地景觀用水。

槐芽鎮居民數量現有14500人,實際產生污水量為1725.5m3/d?;毖挎偽鬯鷳B處理工程,廠址選擇在荒廢水草林地,處理場地占地面積1hm2,工程總投資180萬元,污水處理規模為2000m3/d,污水處理工程處理噸水運行費用為0.25元/噸。

2.2 污水生態處理工藝

污水由管網系統收集流入,經格柵除去粗大懸浮物后,到達沉砂池均合調節水量、水質,同時對較大的顆粒物進行沉淀,以保證后續生物處理設施的正常運轉,并接種部分回流污泥。厭氧池中懸掛生物填料增大了微生物提供附著的面積,污水中的cod物質被微生物作為食物消耗掉,與此同時那些長鏈復雜的有機物降解為結構簡單的有機分子,為后續的好氧生物降解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污水從厭氧池流出進入好氧池進行好氧生物處理。在好氧的環境中,經厭氧處理的污水中的cod物質將被大幅度消耗,這是廢水系統能否達標排放的關鍵所在,直接關系到整個系統處理的效果。經過好氧處理后的污水和自流進入沉淀池進行泥水分離。分離后的清水從集水堰進入人工濕地。人工濕地是保證污水出水水質的重要環節,污水在人工濕地中通過土壤、植物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對污水中的污染物進行吸附、分解,最終排出污水處

系統。

2.3 工程環境效益

工程建設對村鎮生活污水就地處理利用,消除環境污染,形成濕地生態景觀,同時具有顯著的示范效應:

2.3.1 污水治理效益 污水的原水水質數據cod:400mg/l,nh3-n:25mg/l,出水水質數據cod:50mg/l,nh3-n:12mg/l。污水出水水質達到《黃河流域(陜西段)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中的一級標準,

2.3.2 環境效益節約水資源 項目回用中水2000m3/d,可節約新鮮水60萬m3/a;項目可減少cod排放量300kg/d,年減少排放量109.5t/a;為削減渭河流域cod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做貢獻,保護了流域區域生態環境。

3 眉縣農村生態濕地污水處理系統

眉縣農村生態濕地污水處理系統的代表,是眉縣首善鎮葫蘆峪村農村生態濕地污水處理系統。這也是眉縣農村環境治理的一大亮點。

眉縣首善鎮葫蘆峪村投資14萬元,建成農村生態濕地污水處理系統,可凈化 300人產生的生活污水,濕地凈化后的水可滿足村上所有綠化灌溉的使用。污水處理站設在村里邊角地塊和荒地上,采用污水濕地生態處理技術,種植人工濕地降解污染物的植物,在處理污水的同時也綠化、美化環境。家家戶戶的生活污水通過管網匯入人工濕地,進一步作為養分讓植物吸收自凈,最后達標排放。

這套農村生態濕地污水處理系統由厭氧池、濕地池、清水池三部分構成。由人工種植親水植物、建成濕地,當污水、污泥流經該區域時,利用土壤、植物、微生物等的過濾和吸收作用,實現凈化污水的目的。通過農戶家中沉淀、管網統一收集、雨污隔柵分離、潛流式人工濕地過濾,實現達標排放。該項目的處理流程,是采用生態處理系統,使水分與氮、磷等作物肥料元素相互結合,起到讓水質自凈的作用。整個生態系統以勢能為驅使力,無需消耗化學能,維護方便,成本低廉。

葫蘆峪村生活污水由各家匯集后,流進隨風搖曳的蘆葦叢里,經由蘆葦等水生植物“凈化”,就變成了可用于農田及綠化灌溉的清水。經環境部門的多次監測,本村生活污水經生態濕地處理后,水中的cod濃度由原來的286kg/l下降到了 42kg/l,污水出水水質達到《黃河流域(陜西段)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中的一級標準。

2013年,眉縣在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活動中,在全市推廣農村生態濕地污水處理系統。通過政府補貼、村上自籌等渠道籌集資金,已在眉縣境內12個村建成了濕地污水處理系統,2014年,這樣的系統還將在 40多個村建成。

隨著眉縣農村污水處理工程示范效應的影響,寶雞市采用“統一收集、人工濕地、多級凈化”的處理工藝,建成了岐山縣北郭村、扶風縣杏林鎮等 30余處生活污水處理示范工程;鳳翔縣尹家務村、鳳縣寺溝村與企業聯建共享污水處理設施,探索廠地聯合治理模式,解決了村莊治污的難題;對移民新村,統一規劃,修建村莊排污管網,實行雨污分流、污水集中處理,建成了鳳縣酒鋪村、東河橋村等一批地埋式污水處理站。

4 眉縣農村污水處理工程示范啟示

在區域總體規劃指導下進行設計工作,符合國家的有關法律、規范和標準的規定合理布局,綜合治理,解決鄉村農舍污水排放對地表水、地下水造成的污染,力求獲得建設項目最大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污水處理工藝在滿足出水水質的前提下,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采用經濟實用、技術成熟、易于操作管理的污水處理方案,力求高效節能、成本低、占地少。污水處理系統控制過程簡單,日常操作管理人員少,勞動強度低,人為操作失誤率低。

污水處理工藝要求運行靈活,嚴格管理體系和源頭控制,在污水和污物發生源處進行嚴格控制和分離,對水質和水量變化有很好的抗沖擊負荷能力,確保出水水質達標,有效去除污水中污染物質,保護生態環境安全。

篇4

【關鍵字】農村污水 處理方法;探討

一 我國農村污水處理方法

1活性污泥法。長期以來,城市生活污水多采用活性污泥法,它是世界各國應用最廣的一種生物處理流程。具有處理能力高,出水水質好的優點。該方法主要由曝氣池、沉淀池、污泥回流和剩余污泥排放系統組成。廢水和回流的活性污泥一起進入曝氣池形成混合液。曝氣池是一個生物反應器,通過曝氣設備充入空氣,空氣中的氧溶入混合液,產生好氧代謝反應,且使混合液得到足夠的攪拌而呈懸浮狀態,這樣,廢水中的有機物、氧氣同微生物能充分接觸反應。隨后混合液進入沉淀池,混合液中的懸浮固體在沉淀池中沉下來和水分離,流出沉淀池的就是凈化水。

2生物膜法。在污水生物處理的發展和應用中,活性污泥和生物膜法一直占據主導地位。生物膜法主要用于從廢水中去除溶解性有機污染物,主要特點是微生物附著在介質“濾料”表面,形成生物膜,污水同生物膜接觸后。溶解的有機污染物被微生物吸附轉化為H2O、CO2、NH3和微生物細胞物質,污水得到凈化,所需氧化一般直接來自大氣。生物膜法處理系統適用于處理中小規模的城市廢水,采用的處理構筑物有高負荷生物濾池和生物轉盤,生物濾池在我國南方更為適用。隨著新型填料的開發和配套技術的不斷完善,與活性污泥法平行發展起來的生物膜法處理工藝在近年來得以快速發展。由于生物膜法具有處理效率高、耐沖擊負荷性能好、產泥量低、占地面積少、便于運行管理等優點,在處理中極具競爭力。

3氧化法。氧化法是目前廣泛采用并極具發展潛力的城市生活污水預處理方法之一。根據氧化劑的種類及反應器的類型。氧化法可分為化學氧化法、催化氧化法、(催化)濕式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超臨界氧化法等?;瘜W氧化法雖然操作簡單,但由于其處理效果并非十分理想,而且由于其運行成本較高,因此,在城市生活污水處理應用中使用并不很多。為了達到提高處理效果,同時降低運行成本的目的,人們開發了一些其他的氧化技術。光催化氧化法設備簡單、運行條件溫和、氧化能力強、殺菌作用強、處理徹底,因此,在水的深度處理及對難生物降解的有機廢水的處理具有極好的應用前景,目前已成為國內外非?;钴S的研究課題,有專家預測,氧化法將成為21世紀廢水處理中重要的方法之一。

4人工生物凈化:人工生物凈化,是人為地創造條件使微生物大量繁殖,人工馴化微生物,利用微生物質新陳代謝降解水中有機物的方法,是目前國內外對生活污水二級處理的主體工藝。

5自然生物凈化處理:主要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植物根系或水塘中的微生物作用使水中的污染物濃度降低。

6人工生物凈化與自然生物凈化:在土地資源豐富,地價相對便宜的農村,采用人工生物凈化與自然生物凈化處理相結合的方法,在經濟不發達地區有其實際意義。

二 我國農村污水處理發展趨勢

1“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經濟發展與污水處理事業協調發展

城市污水是城市綜合體經濟發展的產物,污水的增加和城市經濟發展還是同步的,城市經濟發展越快污水的處理工作也就越重。我們不能過分的注重經濟的發展而忽視對水資源的保護。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水,工農業的發展也離不開水,所以政府有關職能能部門要拿出部分資金來支持水資源保護。如果顧此失彼就會給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最終影響經濟的發展。在以今后的城市建設中要堅持生產線和污水治理同步進行,堅持和鼓勵綠色產品的開發和投入;對已經建成投產的生產線而沒有污染治理措施的要提出限期治理的要求,要幫助它制定有可操作性的實施方案。

2改變污水處理行業的運營機制,由事業型向企業經營型轉變

改變污水處理行業機制的原因有兩方面,第一方面的原因是許多城市的污水處理企業還是事業單位,缺乏現代化的管理手段,政企不分,在崗人員效率低下,責任心較差,嚴重影響行業的發展;另方面原因是污水處理行業耗資較大,當地政府可承擔其運行費用比較困難,所以發展的趨勢逼迫污水處理廠的運營機制由事業型轉變為企業經營型,企業按照市場經濟模式自己去收費。國家對該收費有了明確的規定,地方政府應按照本地區污水處理行業所需要的經費及當地工廠企業、居民承受的能力,給予加大收費力度的政策。

3污泥最終處置要向無害化、資源化方向邁進

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在最終處置上,可以根據污泥的分類和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可以用化處置;比如純生活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經過無害化處理后,可用做農肥;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混合污水的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也要經過無害化處理后可制作用于園林、綠化、鮮花的肥料;純工業廢水在進行無機化過程和有毒害氣體的處理后,污泥可作為建筑材料的原料。

三 我國農村污水處理現狀分析

1.農村污水處理工作的重要性及迫切性。隨著城鎮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城鎮的污水排放量不斷增加,由于缺乏必要的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一同排入水體,使得絕大多數農村的水環境污染日益嚴重,成為區域性水環境的重要污染源頭。農村污水治理已成為我國水污染控制的重點,對它的治理問題呀迫在眉睫。

2.對農村污水設施項目的基本情況。農村污水設施項目建設基本情況并不容樂觀,在其質量和數量上都不能達到一定的標準,根據《“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的要求,到2015年縣城的污水處理率平均要達到70%,建制鎮的污水處理率平均要達到30%。截止2010年底縣城和建制鎮的實際污水處理率與預計的目標存在較大的差距,我國的農村污水處理設施還需進一步的發展和推進。

3.廢水所產生的的沖擊負荷較大。廢水所產生的的沖擊負荷較大是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對環境污染較大的企業會將廠房選擇在農村,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在實際生產中這些工業企業未嚴格執行有關生產廢水預處理的規定,將高濃度的工業廢水排入農村的下水道,這對農村的環境危害是十分明顯的,再加上農村污水處理廠正處于建設初期規模較小,承受污染物負荷沖擊的能力較大,在一定程度上企業用這種方法降低生產的成本嚴重影響了農村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

4.運行成本較高。農村污水處理出現運行成本較高的問題,農村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均按標準執行,執行標準時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很多項目由國家直接劃撥經費建設,因為運行成本太高,所以在建設中的建設經費難以達到標準,直接影響了工程的建設質量,有些工程的實際運行水量低于設計的水量,還有不少失望工程不及而終了。很多農村的污水處理設施都需不斷的降低成本,更有益推廣和發展。

綜上所述:目前農村生活污水任意排放,造成流域等水體污染,同時農村經濟發展趕不上城鎮,地區特點突出等,因此新農村污水處理系統建設迫切需要經濟、高效、自動化高的一體化處理系統,以適應我區農村污水的多樣性等。在選擇工藝時,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如水質、水溫、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綜合考慮確定具體工藝。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生物生態;生活污水;處理

隨農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生活中所產生的污染物質數量和種類都再不斷地增加。長期以來,由于工業化程度低、人口密度較小、環境容量較為富余。我國農村環境問題并不顯著。近年來,我國的城市環境逐漸優化,以此同時農村污染問題卻逐漸向農村轉移,這種情況在城鎮化程度較高的發達地區的農村尤為突出。各種污染嚴重的威脅了人類的健康,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1、國外農村污水處理現狀

目前,對城市生活污水的集中式處理工藝主要有A2O、UCT、SBR、氧化溝等f1:且均能達到較好的處理效果。我國農村生活污水的特點恰恰是以分散式為主,但對分散式生活污水的研究較少,因此要處理好農村生活污水,必須加強對分散式生活污水的處理工藝研究。在歐洲和北美有20.30%的人口利用小型污水處理系統。歐美國家使用的穩定塘特別適用于小型污水處理,1983年穩定塘數目就達7000座以上,其中90%建在人口少于5000的小城鎮,但基本不具備除磷脫氮功能。

日本[1]從1977年開始實行農村污水處理計劃。日本采用的小型污水處理系統多為日本農村污水處理協會研制的JARUS模式,共有15種不同型號裝置。我們可以把它們分為兩種類型:一類采用生物膜法,污水通過塑料制成的濾層,上面附有微生物,通過生物膜后可去除污水中的BOD、SS、TP;另一類是采用浮游生物法,通過漂浮在污水中的微生物氧化作用,去除污水中的BOD、COD、SS、TN、TP。兩類方法都可使污水中污染物大幅降低。但該工藝投資較大,程序復雜,且沒有除磷效果,對改善水體富營養化效果不明顯,不適用我國農村的現狀。

2、國內農村污水處理現狀

我國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開展生活污水分散處理技術的開發和研制工作,在農村配置了許多形式各異的無動力或微動力的低能耗型一體化污水處理裝置,但目前該分散技術的使用率較低,并且存在著許多問題[3]。一方面,生物處理效率較低,尤其表現為氮磷去除率很低,氮磷污染是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目前實施的分散污水處理只是初步實現了分散污水的收集、處理和排放,遠未實現分散處理的真正目的—再利用(Reuse),即將污水就地處理和就地回用,實現污水資源化。目前我國農村污水處理主要有以下幾種措施:

(1)厭氧沼氣池處理技術

在我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實踐中,最通用、節儉、能夠體現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結合的生活污水處理方式是厭氧沼氣池。它將污水處理與其合理利用有機結合,實現了污水的資源化。污水中的大部分有機物經厭氧發酵后產生沼氣,發酵后的污水被去除了大部分有機物,從而達到了凈化目的;產生的沼氣可作為浴室和家用能源;厭氧發酵處理后的污水可用作澆灌用水和觀賞用水。在農村有大量可以成為沼氣利用的原材料:農作物秸稈和人畜糞便等。研究表明:農作物秸稈通過沼氣發酵可以使其能量利用效率比直接燃燒提高4-5倍;沼液、沼渣作飼料可以使其營養物質和能量的利用率增加20%:通過厭氧發酵過的糞便(沼液、沼渣),碳、磷、鉀的營養成分沒有損失,且轉化為可直接利用的活性態養分—農田施用沼肥,可替代部分化肥。沼氣池工藝簡單,成本低廉(一戶約需費用一千元左右),運行費用基本為零,適合于農氏家庭采用。結合農村改廚、改廁和改圈,可將豬舍污水和生活污水在沼氣池中進行厭氧發酵后作為農田肥料,沼液集中凈化處理后達標排放。

(2)穩定塘處理技術

在我國,尤其是在干旱地區,穩定塘是實施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有效方法,近年來我國著力推廣的這項技術。與傳統的二級生物處理技術相比,高效藻類塘有其非常獨特地一面,農村土地資源豐富,但是技術非常落后,因此這一技術有非常高的推廣價值。高效藻類塘系統在處理太湖地區農村生活污水[4]的案例中,CODcr的平均去除率在70%以上,氨氮的平均去除率高達93%,磷的平均去除率為55%。跌水塔式生物濾池是處理系統中的主要構筑物,它是由一個多層呈塔狀的圓形構筑物構成,設計塔筒本身可以形成拔風作用[5],從而增加塔料中氧氣的傳輸效率。不同塔層之間的流體輸送主要以跌水的形式進行,同時達到預曝氣的目的[6]-[8]。塔體自上而下塔徑變大,污水的處理負荷降低,形成高、中、低三個負荷區。高負荷區由于水力負荷較大,濾池不易堵塞,但處理程度低,適于對污水進行“粗”處理 [9]-[11]。中、低負荷區水力負荷降低,污水停留時間延長,有利于對污水的“精細化”處理。不同塔層裝填不同塔料(沙礫和人工土)[12],不同的裝填高度[13]-[14],培養多層次的生物系統。

(3)土壤滲濾技術

地下土壤滲濾法近年來越來越被重視。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所“八五”、“九五”期間的研究表明,在我國北方寒冷地區利用地下土壤滲濾法進行污水處理是可行的,且出水能夠作為中水回用:清華大學在2000年國家科技部重大專項中,首先在農村地區推廣應用地下土壤滲濾系統,并取得了良好效果[15]:對生活污水中的有機物和氮、磷等均具有較高的去除率和穩定性,CODcr、BOD5、NH3-N和TP的去除率分別人于80%、90%、90%和98%。除此以外,浙江、廣東、天津和江蘇等地還分別在無動力、地埋式厭氧處理系統、雨污分離管網輸送集中處理和生物投菌治理污水等技術方式應用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嘗試,也都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目前,我國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我國對農村污水的處理應“因地制宜”,盡可能的采用經濟、簡易、節能和有效的處理技術。其中經常使用的處理技術或方法包括高效藻類塘、生態系統塘、土地處理系統等。其中,土地處理系統中的人工濕地技術應用發展較快,且該工藝運行簡單,處理效果良好,不僅能去除COD、BOD等有機物,而且還有很好的除磷脫氮效果,對防止水體的富營養化有著較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曾令芳,吳小亮.國外污水灌溉新技術[J].節水灌溉, 2002, 3:34-35.

[2]曾令芳.簡評國外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新方法[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1,9:30-33.

[3]梁祝,倪晉仁.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與政策選擇[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7(3):1 8-22.

篇6

關鍵詞:生活污水處理工藝散戶處理

Abstract: the rural sewage including washing, bath, kitchen cooking, feces and rinse and drain the water. Rural sewage contains a lot of nutrient, bacteria and viruses, generally do not contain toxic substances, but easy to groundwater pollution, causing the lake eutrophication, reduce the quality of the water of the river. This paper on the rural life in the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are discussed, the hope can this area of research which pushed forward!

Keywords: sewage treatment process retail processing

中圖分類號:G812.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現在部分農村已經有了排污措施,雖然大部分還不系統、完善,但是,一些好的做法還是值得推廣的。

一、群策群力,科學處理

農村污水處理技術的選擇要量力而行,充分考慮到農村地區財力狀況薄弱、農民實際承受能力較低這一普遍情況,處理工藝的選擇不能盲目攀比,不能一味地選擇時髦先進、處理效果好、自動化控制水平很高的處理工藝,而著重應該考慮選用既成熟可靠,又適合農村特點和實際的污水處理適用技術。

1、化糞池

化糞池是一種利用沉淀和厭氧微生物發酵的原理,以去除糞便污水或其他生活污水中懸浮物、有機物和病原微生物為主要目的的小型污水初級處理構筑物。污水通過化糞池的沉淀作用可去除大部分懸浮物(SS),通過微生物的厭氧發酵作用可降解部分有機物(COD、BOD5),池底沉積的污泥可用作有機肥。但化糞池處理效果有限,出水水質差,一般不能直接排放水體,需經后續好氧生物處理單元或生態技術單元進一步處理。

化糞池的優點:結構簡單、易施工、造價低、維護管理簡便、無能耗、運行費用省、衛生效果好?;S池的不足:沉積污泥多,需定期進行清理;沼氣回收率低,綜合效益不高;化糞池處理效果有限,出水水質差。可廣泛應用于華北地區農村生活污水的初級處理,特別適用于生態衛生廁所的糞便與尿液的預處理。

2、沼氣池

沼氣池是采用厭氧發酵技術和兼性生物過濾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在厭氧和兼性厭氧的條件下將生活污水中的有機物分解轉化成甲烷、二氧化碳和水,達到凈化處理生活污水的目的,并實現資源化利用。

沼氣池的優點:污水凈化沼氣池相比較化糞池來講,污泥減量效果明顯,有機物降解率較高,經歷厭氧、兼性、好氧多種條件改變,處理效果好,管理方便,投資少、見效快。沼氣池的不足:污水凈化沼氣池需由專人管理。該技術適用于一家一戶或聯戶的分散處理,如果有畜禽養殖、蔬菜種植和果林種植等產業,可形成適合不同產業結構的沼氣利用模式。

3、穩定塘處理工藝

穩定塘處理系統的污水凈化過程類似與天然水體的白凈過程,是一種利用水體自然凈化能力處理污水的生物處理設施。Bonomo 等在研究浮萍穩定塘系統處理村鎮或社區污水中,發現TSS 去除率可達80 % ,COD 去除率大于75 % ,但氣溫下降,COD 去除率降到60 %[2]。

塘處理系統具有基建投資省、年運行費用低、管理維護方便、運行穩定可靠等諸多優點,不足之處就是地面積大、污水處理效果受季節、氣溫、光照等自然兇素影響較大且處理效果不夠穩定。適用于在干旱、半干旱地區,資金短缺、土地面積相對豐富的農村地區??煽紤]采用荒地、廢地、劣質地,以及坑塘和洼地等建設穩定塘處理中低污染物濃度的生活污水。

4、無動力地埋式處理工藝

生活污水首先進入厭氧消化池,污水中的懸浮物沉降下來 成為污泥,污泥通過一定時間的自然發酵,有機物得到降解。浙江大學沈東升研究表明:在水力停留時間1天及常溫條件下,農村生活污水中COD,BOD5,SS,TN,TP和大腸菌群、細菌總數及 蛔蟲卵的平均去除率分別達到66%~68.3%,70%~76.8%,80%~ 90.2%,18%~23.0%,33%~35.2%,95%~99.8%,37%~82.9%和 78.7%~100%[5]。適宜于農村生活污水的分散處理。 反應系統對大水量沖擊敏感,暴雨對其的影響極大,北方建設項 目需要考慮防凍,增加投資成本。

二、針對實際,靈活處理

1、散戶污水處理

散戶是指污水不便于統一收集處理的單一或幾戶農戶,其污水宜采用分散處理技術就地處理排放或回用。我國北方冬季較寒冷,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應為地埋式或進行其它保溫處理。地埋式設施應安裝在凍土層以下。在居住分散、地形復雜、不便于管道收集的地區可采用單戶或多戶分散處理方式;新建村莊及旅游度假村等可建立污水處理站進行集中處理。污水處理技術的選擇優先達到兩個目標:一是達標排放或回用;二是注重經濟適用,運行成本低,管理維護簡單。 即使是散戶處理,也應該面對實際,對癥下藥。對污水處理要求不高的地區可以采用化糞池或沼氣池處理,處理后的污水可用來灌溉、施肥,但其出水中污染物濃度高,因此不宜直接排入村落周邊水系。經濟條件一般,對出水要求高,有較大面積閑置土地或周邊有廢舊坑塘的農戶應選擇生態處理技術,在化糞池后、生態單元前增設厭氧處理單元,降低生態處理單元的負荷,生態處理單元技術宜采用人工濕地、生態濾池等處理技術;也可以選用無動力地埋式處理工藝。

2、集中污水處理

距離污水處理廠較遠,但有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統的農村,特別是進行新農村社區建設的農村,應進行雨污分流,自建污水處理系統,人口較少,污水產生量?。ā?0m3/d)的時,應選用化糞池+植物穩定塘或厭氧池+接觸氧化池。污水產生量大于10m3/d,小于200m3/d時,應選用復合厭氧+人工濕地或污水凈化沼氣池+人工濕地。污水產生量大于3000m3/d時,應選用化學絮凝+人工濕地或復合厭氧+接觸氧化池。

總之,污水的處理應面對實際,以適用為原則,同時,科研人員還得在處理工藝上繼續下工夫,使污水處理相對運行規范、管理完善,污水處理運行較為經濟,污水處理的效果更有保障!

參考文獻:

1、劉超翔. 人工復合生態床處理低濃度農村污水[J] .中國給水排水,2002 ,18 (7):1-4.

2、沈東升,賀永華,馮華軍,等.農村生活污水地埋式無動力厭氧處理技術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05,21(7):111-115.

篇7

日本還是個資源貧瘠的國家,又是一個風景美麗的國家。凡是去過日本并且到過日本鄉村的游客,無不被日本鄉村的美麗景色所吸引,無不被鄉村街道和民居的干凈整潔所感嘆。特別是日本鄉村的河川溝渠,處處流水潺潺,清澈見底,魚兒嬉戲游樂歷歷可見,令人樂而忘返,不舍離去。

為什么經歷了工業化高度發展的日本鄉村,其生態環境還能保持得如此良好?工業化必定帶來嚴重污染,那實現工業化之后的日本鄉村,它的水質為什么還能保持得這么好?這是因為,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日本政府善于吸取教訓,在經歷慘痛的工業污染之后,開始重視環境保護,采取了許多措施來保護水資源,并且在保護別注重水資源的再生利用,鄉村家庭污水處理即是其中的一個成功范例。

從“水俁事件”吸取教訓

日本的工業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開始飛速發展的。起先,由于缺乏保護環境的意識和措施,工業污染越愈嚴重,各種公害病泛濫成災,最著名的是聞名于世的“水俁事件”。

水俁是一個地名,位于日本熊本縣水俁灣。水俁灣東部有一個小鎮叫水俁鎮,有4萬多人居住,周圍的村莊還(居)住著1萬多農民和漁民。水俁灣海產豐富,是漁民們賴以生存的主要漁場。

1956年,水俁灣附近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病。這種病癥最初出現在貓身上,被稱為“貓舞蹈癥”。病貓步態不穩,抽搐、麻痹,跳海死去,被稱為“自殺貓”。隨后不久,此地也發現了患這種病癥的人?;颊哂捎谀X中樞神經和末梢神經被侵害,輕者口齒不清、步履蹣跚、面部癡呆、手足麻痹、感覺障礙、視覺喪失、震顫、手足變形,重者神經失常,或酣睡,或興奮,身體彎弓高叫,直至死亡。當時這種病由于病因不明而被叫做“怪病”。這個鎮的4萬居民中,幾年里就先后有1萬人不同程度的患有此種病狀,其后附近其他地方也發現此類癥狀。經過數年調查研究,于1956年8月由日本熊本國立大學醫學院研究報告證實,這是由于居民長期食用了八代海水俁灣中含有汞的海產品所致。這種“怪病”就是日后轟動世界的“水俁病”。

“水俁病”是最早出現的由于工業廢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八畟R病”的罪魁禍首是當時處于世界化工業尖端技術的氮(N)生產企業。氮用于肥皂、化學調味料等日用品以及醋酸(CH3COOH)、硫酸(H2SO4)等工業用品的制造上。日本的氮產業始創于1906年,其后由于化學肥料的大量使用而使化肥制造業飛速發展,甚至有人說“氮的歷史就是日本化學工業的歷史”,日本的經濟成長是“在以氮為首的化學工業的支撐下完成的”。然而,這個“先驅產業”肆意的發展,卻給當地居民及其生存環境帶來了無盡的災難。1925年,日本氮肥公司在這里建廠,后又開設了合成醋酸廠。1949年后,這個公司開始生產氯乙烯,年產量不斷提高,1956年超過6000噸。與此同時,工廠把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的廢水排放到水俁灣中。

1953年,新日本窒素肥料公司于水俁的工場,在生產氯乙烯與醋酸乙烯產品的制造過程中需要使用含汞的催化劑。由于該工廠任意排放污水,這些劇毒的汞流入河流和飲用水源,轉成甲基汞氯(化學式CH3HgCl)等有機汞化合物,當人食用該水源或生活在受污染水源中的生物時,甲基汞等有機汞化合物通過魚蝦進入人體,被腸胃吸收,侵害人的腦部和身體其他部分,這種由汞污染引起的最為致命的公害病,主要由于環境中的汞經生物甲基化作用轉化為甲基汞,導致人體中樞神經病患,“水俁病”于1953年首先在日本九州熊本縣水俁鎮發生,當時由于病因不明,故稱之為水俁病。“水俁病”事件被認為是一起重大的工業災難,也是震驚世界的一場環境公害。日本政府以此為鑒,痛下決心保護環境,保護水資源。

凈化槽應運而生

1958年,日本政府頒布和實施《水質保護法》、《工業污水限制法》等法案。但由于措施不當,環境惡化的勢頭并未得到有效遏制。直到20世紀70年代,日本開始實行一系列綜合治理措施,水環境質量開始明顯改善。隨著各種大型公共基礎建設項目的實施,大城市的下水道設施得到極大普及,但許多小城鎮的下水道建設卻給當地政府帶來了沉重的財政負擔,越來越多的小城鎮更期待于采用較為低廉價格的污水處理方式來解決污水處理問題。凈化槽就是應運而生的一種處理家庭生活污水并就地排放的一種污水處理裝置。

所謂農村家庭生活污水,包括廚房用水、廁所用水和洗滌用水等。如果農村生活排水不經過適當處理,會增加農業用地的非點源污染負荷,影響作物生長和河流水質。由于中小城市及農村地區沒有污水收集管道,未經處理的生活排水便成為重要的污染源。由于建設和運營成本偏高,農村地區并不適合引進集中式污水處理系統,而是需要低成本、高效率、分散式的污水處理技術。

據調查統計,一般家庭排泄出來的污水量,依其產生方法分別換算成所占百分比,各為廚余20%,洗衣30%,洗臉、刷牙、洗手等10%,洗澡20%,廁所沖洗用水13%,其它占7%。由于污水收集與處理設施建設的滯后,家庭污水絕大部分均未經妥善處理,直接排入水體,成為水體污染的主要來源。

廚房內各種使用過的廢油,會使河流水質惡化,是家庭污水中最大的污染來源。馬桶清潔劑含氯化漂白劑,會殺死化糞池中分解污水的細菌,造成河流污染。洗衣粉、洗發精多含有磷酸鹽,會使水體發生富營養化,引起藻類大量繁殖,減少水體的溶解氧,使水生生物窒息。廚房清潔劑含磷酸鹽和氯化漂白劑,會惡化水質,洗碗精的色素會污染水體。

由于日本鄉村居民住宅主要以獨門獨院的房屋為主,所以早期的污水處理多采用單獨處理凈化槽產品來完成。日本的凈化槽技術主要在排水管網不能覆蓋、污水無法納入集中設施進行統一處理的偏遠地區使用。該技術在治理日本的分散型生活污水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紀60年代,隨著社會生活的現代化,人們對抽水馬桶的需求增加,凈化槽技術開始迅速發展。當時的凈化槽技術只能處理糞便污水,稱為單獨處理凈化槽。在日本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時期,該技術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公共衛生問題。但在對工業廢水進行嚴格控制的同時,水資源質量并未得到明顯改善。人們開始意識到灰水(包括廚房、洗衣、浴室污水等)的直接排放是公共水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隨后,新的凈化槽標準于1980年實施。新的標準促進了合并處理凈化槽的發展,它不僅可以處理糞便污水,還可以處理

廚房、浴室污水等。

合并處理凈化槽的優點

從水環境保護的觀點和其性價比來看,和下水道相比,家庭用小型凈化槽有以下優點。

一是安裝投資小,費用低。家庭用小型凈化槽基本上是在工廠批量生產的,其價格可維持在家庭用戶可接受的水準。這種凈化槽只占用很小一塊土地,不需要繁雜的土地征收手續和昂貴的土地征用費。

二是安裝場地幾乎不受地形的影響,且安裝時間短,見效快。只需停一輛小轎車大小的地方,連接凈化槽排水管道很短,對安裝地的地形要求也不高。安裝一臺凈化槽一般只需要一周左右,而且一旦凈化槽開始運行,其污水處理的功能立即可以得到發揮。

三是對維持生活小區周邊小河溪等水體的水量充足具有很大作用。經凈化槽處理后的水可以就近排放到附近的小河溪,這對維護小河溪的水量充足,增強生活小區內的水循環,以及周圍的自然景色都具很大的作用。凈化槽主要是用來處理家庭污水的,它產生的處理水和污泥基本上不含有毒物質,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進行資源化有效利用。

四是具有比較強的抗震和抗災性能。由于凈化槽不需要大量的機械,其排水系統也比較簡單,所以在受到地震或其它災害受到損害時,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修復和發揮作用。根據災后供水和供電的恢復情況,凈化槽內的水還可以有很多用處。

制定標準,加強立法

1960年,日本制定第一部有關凈化槽的工業標準(JIS A3302)《凈化槽使用人員計算方法》。在上世紀70年代初期,日本研究開發了小型合并式凈化槽,而后由凈化槽廠家商品化投入市場。1980年日本修改《凈化槽構造標準》,增補51人槽以上的合并式凈化槽的構造標準,1988年再次修改標準,增補了5人槽到10人槽的合并式凈化槽構造標準。從此凈化槽不僅用來處理樓房等中大規模的生活污水,而且更多的用于一家獨戶的家庭污水處理。

1995年,由于要求保護湖泊、內海等封閉型水域水質的呼聲日漸高漲,日本政府對凈化槽的構造標準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訂。在新修訂的版本中,除了提高去除BOD、COD的標準外,為了緩解水體富營養化的問題,還增加了去除氮、磷的內容。促進了深度處理(氮、磷去除型)凈化槽的開發。

在技術標準體系方面,日本早在1969年實施的《建筑基準法》中就規定了凈化槽的構造標準,之后又進行了多次修改、補充。由國土交通大臣頒布的凈化槽構造標準(也稱構造方法)中規定了凈化槽的工藝選擇、處理效率、設備要求、結構設計、濾料、曝氣量等。在《凈化槽法》實施后,環境省也頒布了一系列相關的規則,如凈化槽維護檢查技術標準、清掃技術標準、使用準則、凈化槽施工技術標準、凈化槽出水技術標準等。另外,日本凈化槽的清理、維護和水質檢測人員都必須取得相應的資質。為了提高清理人員的專業技術,政府還提供了不同課程,如“凈化槽清理技術員資質培訓課程”和2001年3月底有69家公共服務公司被指定為專業檢測機構,在這些機構中有資質的檢測員為1454人??梢姡毡緝艋奂夹g的服務體系已較為完善。

日本通過采用“合并凈化槽”設備和技術,并輔之相應的法律法規,在設備的制造和推廣應用的各個環節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標準,幾十年來不斷完善和發展,使得廣大鄉村地區逐步形成了和城市一體化的水環境保護生態系統。極大的改善了日本鄉村的民居環境。

水環境的改善,不僅需要開發新技術,也需要相應的管理、服務體系的支撐。因此在70年代后期,對于如何確保凈化槽適當的安裝、運行、維護、清掃和檢查等,成為了日本全社會關注的問題。此后,日本在1983年頒布了《凈化槽法》,對凈化槽的維護、清掃、檢查做了明確的規定。

《凈化槽法》規定了凈化槽的制造、安裝、維護檢修及清掃等方面的要求。作為強制性責任,凈化槽系統的使用者負責定期維護、清理系統?!秲艋鄯ā芬幎藘艋鄣淖畲笄鍜咧芷?,明確了定期檢查、維護維修等凈化槽使用者的義務。由于并不是所有使用者都具有相關的專業知識,所以維護和清理的業務主要委托給凈化槽維護和清理的專業人員。另一個強制性責任是使用者要接受每年的水質檢測?!秲艋鄯ā返?1條規定,凈化槽的使用者每年都應接受一次由指定部門進行的凈化槽出水水質的檢查,以確認凈化槽的定期檢查、清掃等日常維護工作是否得到保證。同時,《凈化槽法》還明確規定了對違反該法各項條款時的量刑、經濟處罰額度等內容。

2007年末,凈化槽在日本的普及率達到8.82%(使用人口與總人口之比),使用人口約1121萬人,在全國41個都道府縣210個市町村中得到使用。

當然,任何完備的技術和完善的法規,還必須和對待環境的虔誠意識的樹立,才能相得益彰。正是日本人對自己生存環境的虔誠而強烈的保護意識,才是今天日本鄉村得以永葆其山清水秀迤邐多姿的無窮魅力的不二真傳。

篇8

關鍵詞:農村生活污水,環境污染,處理技術,方法與模式

中圖分類號: TV664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隨著我國工、農業生產的發展,人口的增長,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由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落后,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導致農村地區生活污水隨意排放,污染嚴重,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口益突出。為了從根本上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農村地區生活水平,我們必須加強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實現污水的凈化與循環利用。污水處理包括生活污水的收集、處理,這不僅是現代新農村建設的需要,也是避免水土、土壤和農產品受到污染的根本途徑,是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

1、我國農村污水處理的模式

1.1 集中處理模式

農村地區農戶村民居住的地方比較集中,地勢也高低不同,但可以利用這一優勢,將各戶產生的生活污水經隔柵井收集匯流,再集中進行處理。集中式污水處理模式有生物處理技術和生態處理技術,生物處理技術主要有生物接觸氧化法、生物濾池、SB R工藝等,這些技術處理系統凈化效果好、占地面積較小、生態環境效益顯著,但投資和運行費用較高、維護管理需專業。生態處理技術可對農村地區的廢棄池塘、洼地充分利用,采用生態塘處理系統和濕地處理系統,以減少資金投入,同時,還控制土地面積的占用。

1.2分散處理模式

在一些農村地區,需采用分散式的處理模式。農戶基本是單獨的住戶和獨立的社區,應分別進行污水收集、處理、排放。這些分散居住的農村地區,使用先進、集中的污水處理技術明顯不現實,加上農村地區的技術人員缺乏,因此,要因地制宜的采取方便管理、成本低廉、技術簡單的污水處理方式。對于住戶分散,較難通過管網收集自流污水的村莊,有單戶或幾戶就地處理模式:“三級化糞池+小型人工濕地”、“沼氣凈化池” 等。

1.3關于污水處理的思考

我國農村地區經濟落后,人才缺失,在考慮污水處理時,要結合農村實際,科學合理地利用農村地區的天然凈化能力,輔助使用現代化的污水處理技術,這樣才能高質量的實現污水處理。加強濕地污水處理技術的推廣,利用農村地區的自凈能力,開展清淤清潔的生態系統建設。如果一些農村的化糞池設施建設完善,則應該增加污水凈化設施,并有針對性的采取集中或分散處理。污水處理的高效,不僅需要完善的技術設施做支持,還應有嚴格、具體的管理規范,上下級部門要加強溝通,了解污水處理的真實情況,并制定有效處理措施。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不當的原因,主要是資金不足,因此,要廣開渠道,增加資金投入,以及政府部門需建立專項資金,集中建立完善的污水處理設施。

2、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

2.1 生態處理技術

生活污水的處理,是基礎保護生態環境,減少資源浪費而采用科技手段進行的控制污染的措施。我們通過污水處理,將有用的水資源應用到土地中,利用土壤!植物!微生物復合系統的物理、化學、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特征,對污水中的水、肥資源加以回收利用,降低污水中的污染物,預防水土、土壤的污染。現代污水處理技術以土地為基礎,以土壤介質的凈化作用為核心,在污水處理中,重視污染成分的分離,關注植物、微生物共存體系與處理環境或介質的相互關系,從生態的角度去考慮污水處理。

2.1.1慢速滲濾生態處理系統

這種技術是將污水分配到種植農作物的土壤中,讓污水流過土壤,而植物系統的垂直滲濾就能達到凈化污水的作用,那些有用的成份還能被用作肥料,促進植物的生長。在污水處理時,所分配出去的污水一部分被修復植物吸收,還有的在滲入底土時,其中污染物被土壤介質截獲,或者被植物吸收、固定,或被土壤中的微生物轉化、降解,最后污染物成為無毒成份。

2.1.2快速滲濾生態處理系統

與上述污水處理方式相似,將污水分配到具有良好滲濾性能的土壤表面,污水經土壤表面向土壤底部流動,逐漸被土壤中的生物氧化、硝化、反硝化、過濾、沉淀、氧化和還原,最后,實現凈化污水污染物的目的。這種污水處理方法已經成為生活污水處理的主要方式,不僅被用于大城市,一些中小城市、城鎮、農村也得到廣泛使用,尤其是農村地區,利用農村地區資源豐富的優勢,達到生物污水處理的目的。

2.1.3人工濕地處理系統

人工濕地是對自然濕地的模擬,主要利用自然生態系統中植物、基質和微生物三者的協同作用,實現水質的凈化。我們利用土壤和按一定級別充填的填料組成人工濕地,并在濕地表面組建一個植物生長的自然生態系統,人工濕地雖然要占用大量土地面積,但工藝簡單、維護管理方便、運行費用低,生態環境效益顯著,因此,很適合遠離城市,地勢空曠的農村地區,也由于其投入資金少,不需要高級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可被農村地區廣泛應用。

2.1.4穩定塘系統

在農村污水處理中穩定塘是一種高效的處理系統,它是一種利用天然凈化能力的生物處理構筑物的總稱,主要通過微生物降解、有機物吸附、有機顆粒的沉降和截濾作用去除,對

BOD5的去除率通常較高。穩定塘污水處理系統具有基建投資和運轉費用低、維護和維修簡單、便于操作、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機物和病原體等優點,在我國,特別是在缺水干旱的地區,是實施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有效方法,所以穩定塘處理污水近年來成為我國著力推廣的一項新技術。

2.2阿科蔓生態基處理技術

該技術與生態處理技術完全不同,但卻有著相同的目的。該技術是將具備高生物附著表面積、適宜的孔結構,仿生水草形態設計、純惰性的食品材料應用于污水處理中。通過這種材料,可以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機物,大量微生物附著在阿科蔓生態基表面,然后,將營養有機物進行生物氧化,最后,將有害物質逐漸轉化,從而去除水體中的有機物。根據阿科蔓生態基處理原理,對城鎮生活污水有積極作用,加上其在微生物附著材料上的創新,值得廣泛推廣。這是一種新型的污水處理辦法,只要合理調整好生態基的分布密度,挑選、培養好處理微生物,就能在污水處理中達到較好的效果。阿科蔓技術之所以能在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中得到廣泛應用,還在于該技術能實現地處理,設備用量少,成本低,應用自然化的處理模式,減少了管理環節,同時,還能利用當地較少的用地,就能對農村地區各種污水及降雨引起的面源污染進行生態性處理。

結束語

農村生態環境污染的問題日益嚴重,究其原因,主要是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不當,導致水體、土壤等各領域的污染。為了建設新農村,控制環境污染,必須加強農村地區的污水處理。由于農村地區各有特點,應因地制宜地選擇污水處理模式。近年來,我國已經發展了諸多適合農村的污水處理方法,但還存在不少問題,仍然需要我們在管理體制上不斷完善,以及在處理技術上積極借鑒國外先進技術,發展適合自己的處理方法??傊谔幚磙r村污水的問題上,依然是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

由于我國在早期發展經濟的時候沒有重視環境問題,所以,盡管近年來我國在許多領域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業績,但是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問題也隨之暴露出來。人們的生活離不開生態環境的保護,它是人類正常生活和生產的前提條件。在我國偏遠落后的農村地區,人們沒有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因此造成許多農村地區水污染嚴重的問題,不僅嚴重威脅著當地居民的身體健康,而且也違背了我國新農村建設的要求。

1.實際案例

某地屬于典型的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因此每年的夏季和秋季都是暴雨集中的季節。該地的降水量差別極大,每年6月份到9月份的降水量占全年總降水量的65%以上。該地區的流域面積在1000km2以上的有三條河流,河1、河2、河3的平均流量分別為1.2億m3、4.73億m3、1.132億m3。

2.分區處理污水

將該區按照水資源用途分為飲用水源區和工業用水區兩部分,飲用水源區又按照人員分布情況分為一區、二區、三區。

2.1飲用水源區

2.1.1一區采用凈化沼氣技術進行污水的處理工作

經考察,一區周圍主要集中了農場和林場,只有較少的村莊零散分布,從調查結果來看,當地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全部流入附近的河段內,且該區人員稀少,經濟不發達,因此,該區在政府的補助下采用凈化沼氣技術對生活污水進行處理。凈化沼氣技術主要是利用生物厭氧消化和好氧過濾有機結合的方式來分散處理生活污水的一種措施,該技術將物理處理、化學處理和生物處理良好的融合在一起,通過使污水不間斷的經過好氧過濾和凈化來達到逐漸去除水中污染物的目的。凈化沼氣技術對于凈化水源的工作主要是利用厭氧發酵污水中的有機物來完成的,所謂的凈化沼氣技術主要是指,當污水中富含的大量有機物經過厭氧發酵后,生產出可供人們日常生活使用的沼氣的一種技術。由于農村地區有大量適宜發酵沼氣的原材料,如糞便、農作物秸稈等,這些原材料全部可用于沼氣的發酵,像經過厭氧發酵過的糞便就非常適合作為農用肥來使用,這是因為發酵后的糞便中保留了原有的碳、磷、鉀這三種養分,經轉化形成沼肥,這種活性態的養分有替代部分化肥的作用,因此,凈化沼氣技術被廣泛的應用在了農村地區[1]。

凈化沼氣技術并不是沒有缺陷的,從其自身的工作原理來說,只有在高濃度的的污水中才能生產出大量可供人類使用的沼氣,一旦污水中有機物含量過低就無法保證生產氣體的效率。從外界環境的影響因素來說,該技術普遍用于冬季地下水位維持在5℃甚至更高的地區,若缺少這個條件,凈化沼氣技術也將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2.1.2 二區采用穩定塘技術進行污水的處理工作

二區內分布著水廠、礦業公司、煤炭企業以及較為集中的村莊。由于該區企業及礦產資源眾多,因此,該區的經濟水平較為發達。區內的村莊多為新建的生態村,當地居民集中居住,針對靠近企業周圍居住的村民,生活污水由企業進行集中處理;部分遠離企業居住的居民則依托周圍的水塘,采用穩定塘技術處理。采用穩定塘技術處理農村的生活污水主要是通過菌藻共同作用的方法來消滅水中的有機污染物的,該種方法特別適合水資源缺乏的地區,也是干旱地區常見的處理污水的方法之一。在采用穩定塘技術的時候應當遵循“厭氧塘-兼性塘-好氧塘”的處理原則,若當地水資源污染嚴重,可以考慮增設一個熟化塘來提高出水的質量[2]。該種方法適合處理經濟落后、水資源匱乏且擁有自然池塘或者是有溝渠的村莊。采用穩定塘技術應當注意做好保溫措施,防止溫度不當造成出水質量不穩定的問題。

2.1.3 三區采用穩定塘技術與人工濕地技術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污水的處理工作

三區內土地廣闊,且多為農業灌溉用水區、排水口、進水口以及一些養魚場和村莊。針對在該區內新建的村莊主要采用凈化沼氣技術來處理生活污水;一些靠近池塘的村莊則采用了穩定塘技術與人工濕地技術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污水的處理。人工濕地技術主要是利用模擬工程的手段在一定的區域內創造出與自然環境下的濕地系統結構相似,功能相同的產物,之后將一些適合凈化污水的的植被種植進去,以此來達到處理生活污水的目的。該區的生活污水經過簡單的處理后由專門的管理人員將其引進人工濕地中,通過周圍植被的吸收和微生物的降解后,將其中的污染物去除掉,其工藝流程為生活污水—格柵—厭氧池—人工濕地—穩定塘—達標排放[3]。值得注意的是,所種植的植被需要有較強的抗澇性以及較長的生長周期。目前,許多地區大多種植一些像蘆葦和水花生這些既有經濟價值,又具有較強觀賞性的植物。

2.2工業用水區

工業用水區只有較少的村民零散分布居住,因此針對企業密集、人口稀少的地區可以使用厭氧沼氣技術、土地處理技術等分散處理技術。厭氧沼氣技術,顧名思義即是在厭氧的環境下,通過環境內多種多樣的厭氧微生物或者是兼氧微生物共同作用,分解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并能產生CO2與CH4氣體的一個過程。采用厭氧沼氣技術的優勢有:(1)經過發酵而產生出的沼渣可以當作農肥進行使用;(2)將有機物分解后隨之產生的沼氣可以廣泛的用作家庭用炊能源和照明等;(3)經過處理后的污水能夠灌溉周圍的農作物。所謂的土地處理技術主要是指,將生活污水科學合理的引入到具有良好地質構造和擴散性的土壤中,通過土壤內遍布的毛細管將這些污水逐漸擴散到土層中,然后在生態系統有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功能的共同作用下逐級降解污水中的污染物,從而達到凈化水資源的目的。由于土地處理技術完全依靠生態系統中土壤的自然凈化能力,因此,不論是從操作方面來說,還是從效果以及成本方面來講都非常符合我國的國情。采用這種綠色無污染的處理技術在凈化水源的同時又能綠化該區域的植被,大大提高了污水利用率,是真正意義上的“綠色”技術。

3.農村生活污水常見的處理技術

3.1固定化微生物技術

固定化微生物技術之所以適用于農村地區是因為農村的生活污水中富含大量的有機污染物。我們所說的固定化微生物技術,其實就是一種將四處不斷游離的細胞或者是酶利用化學或者是物理等手段使其固定在一個區域內保持活性,并持續利用的一種方法。該技術較為先進,由于其具備其他常見的污水處理技術不可比擬的優勢,比如說投資少、技術簡單、產污少等,因此,固定化微生物技術具有很高的應用前景,適合在農村地區推廣使用。

3.2地下自動連續處理技術

地下自動連續處理技術主要是利用地下排污裝置,使每家每戶能夠獨立完成污水處理的一種技術,當生活污水借由排污裝置沉淀分離后,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吸收,以此來完成凈化污水的過程。地下自動連續處理技術僅適用于零散分布居民的地區,但是由于污水無法集中進行處理,且修建污水處理廠的費用過高,因此還沒有在農村地區普及。

4.結束語

盡管我國已加大對農村地區生活污水處理工作的力度,但是收效甚微。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凈化農村地區的生活污水不僅有利于當地居民的身體健康,而且對于推動我國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要根據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選擇科學合理的技術進行生活污水的處理工作。 [科]

【參考文獻】

[1]彭舉威,汪誠文.分散農村污水處理模式分析[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0,(1):28-30.

篇10

關鍵詞:農村生活污水;人工濕地;處理;工程實例

Abstract: With reference to zhejiang tonglu success,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JiAnXian in multiple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in the rural sewage treatment of pilot projects. The county rural sewage treatment mainly take artificial wetland processing model, that is, 10 to 20 families to build a set of peasant household sewage treatment facilities, sewage after collecting precipitation-anaerobic-such as artificial wetland process for processing. Monitoring the results show the system of COD, ammonia nitrogen removal ability, the water pollution index are the standard, show that the system is a kind of suitable for rural sewage treatment system, suitable for the local rur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rural sewage; artificial wetland; processing; engineering example

中圖分類號:G81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引言

吉安縣廣大農村地區由于經濟基礎薄弱、資金來源少、居民居住分散等原因,普遍缺少排污設施規劃,缺乏專門的污水收集處理設施。該縣農村生活污水絕大多數通過自建水溝排放到小溪或河流,污水處理率基本為零,水環境污染情況較為嚴重??紤]到當地農村缺少污水技術和管理人員及運營資金,因此需要一種簡便的污水處理技術,即要滿足“三不”(基本不需要人管理、基本不需要人維修、基本不需要運行費用)、出水能夠達標穩定。

吉安縣根據實際情況,結合自然、經濟條件,因地制宜,以少數基礎條件較好的農村進行試點建設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本文以吉安縣某行政村生活污水人工濕地處理工程為例進行介紹。

2 人工濕地簡介

2.1 人工濕地概述

人工濕地是模擬天然濕地的人工生態處理系統,利用人為手段設置的具有濕地性質和功能的系統。較天然濕地,人工濕地有更高的處理效率,又因其可靈活選擇場地、建設和運行費用低、有一定的生態效益而受到重視,國外許多地區都建有用人工濕地處理污水的示范工程。[1]

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是人工建造、監督和控制的,在一定長寬比及地面坡度的洼地上由土壤、沙、石和煤渣等混合成的填料床和在床體上種植具有處理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水性強、生長期長、美觀的植物,如蘆葦、香蒲、水蔥等及在水中、填料中生存的動物、微生物所組成的生態系統,污水流經床體表面和床體填料縫隙時,通過水體、基質、水生植物、微生物等之間一系列復雜的物理、化學和生化反應,通過過濾、吸附、沉淀、離子交換、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作用實現對水中污染物的去除。[2-3]

3 工程實例

本工程位于吉安縣橫江鎮某一行政村,有居民96戶,共計364人,農村生活污水經化糞池預處理后由管道收集。工程總投資35萬元,于2010年12月底竣工,出水能達到相關排放標準。

3.1 設計水量及水質

本人工濕地處理系統按人均每天產生活污水180L計,則每天產生污水量為66噸。其中要分建四套處理系統,1#人工濕地系統為36人,每天處理污水6.5噸;2#人工濕地系統為88人,每天處理污水16噸;3#人工濕地系統為104人,每天處理污水19噸;4#人工濕地系統為136人,每天處理污水24.5噸。

農村生活污水含有機物質、氮磷營養物質、懸浮物等,主要進水指標為:COD 250~400mg/L,NH3-N 40~60mg/L,TP 2.5~5mg/L,SS 120~150 mg/L。

該村污水經處理后用于水作物灌溉,出水執行《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5084-2005)中水作物灌溉標準,CODCr≤150 mg/L;BOD5≤60 mg/L;SS≤80mg/L。

3.2 工藝流程簡介

圖1 農村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藝流程圖

該村的生活污水經收集后,自流入污水處理站。污水首先進入沉砂池,沉砂池主要作用是去除污水中大顆粒懸浮物、砂粒、飄浮雜物等,避免阻塞管道。預處理后的污水進入厭氧池,在水解作用下,懸浮狀態或膠體狀態的有機物質轉化為溶解性有機物。經厭氧水解處理后,污水進入人工濕地,采用表面流人工濕地,利用水生植物的生長,吸收氮磷,在一系列的過濾、吸附、沉淀、微生物降解作用下,污水中的污染物被有效去除,污水得到凈化。出水排入農業灌溉渠,用于水作物澆灌。

3.3 工藝設計

3.3.1 沉砂池

1#沉砂池(L×B×H=2.3m×1.6m×1.0m),有效容積V =2.9 m3,停留時間: HRT = 10.9h

2#沉砂池(L×B×H=4.0m×1.9m×1.0m),有效容積V =6.08 m3,停留時間: HRT =9.1h

3#沉砂池(L×B×H= 4.5m×2.0m×1.0m),有效容積V =7.2 m3,停留時間: HRT = 9.1 h

4#沉砂池(L×B×H= 5.0m×2.4m×1.0m),有效容積V =9.6m3,停留時間: HRT =9.4h

3.3.2 厭氧池

1#厭氧池(L×B×H=2.6m×1.6m×1.0m),有效容積V =3.3m3,停留時間: HRT = 12.3h

2#厭氧池(L×B×H=4.0m×2.5m×1.0m),有效容積V =8m3,停留時間: HRT =12.0h

3#厭氧池(L×B×H= 4.5m×2.6m×1.0m),有效容積V =9.36m3,停留時間: HRT=11.8h

4#厭氧池(L×B×H= 5.0m×3.0m×1.0m),有效容積V =12m3,停留時間: HRT =11.8h

3.3.3 人工濕地

1#人工濕地(L×B×H=3.6m×4.9m×1.0m,均分三格),有效容積V =14.1m3,停留時間: HRT = 17.4h

2#人工濕地(L×B×H=6.6m×4.0m×1.0m,均分三格),有效容積V =21.1m3,停留時間: HRT =10.6h

3#人工濕地(L×B×H= 7.2m×4.5m×1.0m,均分三格),有效容積V =25.92m3,停留時間: HRT =10.9h

4#人工濕地(L×B×H= 8.1m×5.0m×1.0m,均分三格),有效容積V =32.4m3,停留時間: HRT =10.6h

4 處理效果及運行費用分析

該村人工濕地處理系統于2010年9月開始施工建設,2010年12月竣工建設單位于2011年3月向當地環保部門提出環保驗收,監測報告顯示各項污染物指標都能達標。

COD主要進出水濃度及去除率:1#進水平均濃度320.21 mg/L,出水平均濃度60.72 mg/L,平均去除率81.04%;2#進水平均濃度248.93 mg/L出水平均濃度54.74mg/L平均去除率78.01%;3#進水平均濃度189.75 mg/L出水平均濃度43.06 mg/L平均去除率77.31%;4#進水平均濃298.57 mg/L 57.43出水平均濃度57.43mg/L,平均去除率80.76%

氨氮主要進出水濃度及去除率:1#進水平均濃度53.27mg/L,出水平均濃度8.17mg/L,平均去除率84.66%;2#進水平均濃度44.73mg/L,進水平均濃度7.45 mg/L,平均去除率83.34%;3#進水平均濃度57.25 mg/L,進水平均濃度9.01 mg/L,平均去除率84.26 %;4#進水平均濃度58.57 mg/L,進水平均濃度10.47 mg/L,平均去除率82.12%。

此人工濕地處理系統已正常運行一年,污水處理系統不產生電耗;植物維護管理主要是要對人工濕地的植物進行收割和保護,植物維護管理費用為1000元,日維護費用2.73元/d;每年清運污泥費為800元,日處理費用2.19 元/d;則單位污水處理運行費用為0.07元/m3。

5 結語

采用沉砂池+厭氧池+人工濕地系統處理農村生活污水,工程實際運行結果表明該系統COD、NH3-N去除率分別在77.31~81.04 %、82.12~84.66%之間,出水水質穩定,達到了《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5084-2005)中水作物灌溉標準。

該縣試點農村污水處理采用該人工濕地系統,具有操作簡單、經濟有效等優點,滿足民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需要,適合農村地區資金短缺和技術空白的不利狀況,該人工濕地處理系統的建設和運行為當地農村生活污水工程治理提供了寶貴經驗。

參考文獻

[1] 梁繼東,周啟星,孫鐵珩.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研究及性能改進分析[J]. 生態學雜志.2003,22(2):49-55.

[2] 姜宏明.關于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的探討[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1, 7:373-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