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熏蒸范文
時間:2023-04-02 13:59: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藥熏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適用中藥熏蒸療法治療的疾病較廣泛,目前臨床上運用中藥薰蒸治療較多的疾病有:
(1)頸肩腰腿痛,如慢性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骨質增生、急性腰扭傷、頸椎病、肩周炎、一般的肩背酸痛、肌無力、風寒濕性關節腫痛、坐骨神經痛、關節退行性改變引起的關節腫痛。
(2)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風濕病引起的肌肉疼痛、關節腫痛、肌無力、肌肉萎縮等。
(3)慢性胃腸炎虛寒型、慢性盆腔炎寒凝血瘀型、痛經等婦科病及消化系統病。
(4)腦血管病及其他神經系統疾病后遺癥,如偏癱、局部麻木不仁、無力等。
(5)風寒襲表而見畏風寒、項背肌肉酸痛、風寒感冒以及過敏性鼻炎、鼻竇炎等。
(6)皮膚疾病如皮膚瘡瘍疥癬、頑固性瘙癢癥等。
當然,中藥薰蒸治療并不是對每一個人都適宜,應根據個人體質辨證用藥,用的中藥不同,其保健、治療的功效也不同。接受中藥熏蒸療法的患者應注意:饑餓、過度疲勞、飽食后不宜進行;出血性疾病、婦女月經期不宜進行;患有重癥心臟病、高血壓病等疾病,要向醫生告知,以便注意控制時間、溫度及方法。高熱,有開放性創口、感染性病灶,年齡過大或體質特別虛弱的人,禁用中藥熏蒸療法。
篇2
【關鍵詞】中藥熏蒸;中風;肩手綜合征
【中圖分類號】R2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4-0232-01
自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針灸康復科先后收治了30例中風后(2周~6周)肩手綜合癥1,在常規康復指導的基礎上給以中藥熏蒸,運用中藥熏蒸,配合藥物、功能鍛煉的病例,取得了非常滿意的效果,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自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針灸康復科先后收治了30例中風恢復期(2周~6周)肩手綜合癥,在常規康復指導的基礎上給以中藥熏蒸,運用中藥熏蒸,配合藥物、功能鍛煉的病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為l8~80歲,平均(53.55±12.33)歲。
2 方法
2.1 中藥熏蒸方
當歸6g、伸筋草6g、肉桂6g、八角茴香6g、紅花6g、五加皮6g、白芷6g、小茴香6g、防風6g、羌活6g、炒青皮6g、烏藥6g、雞血藤6g、木通6g、桂枝6g
2.2 方法
采用XJZA-1I智能型中藥熏蒸蒸汽自控治療儀,將中藥煎劑溶于1000ml 50℃水中,倒人蒸發器中,調節溫度38℃~40℃,氣霧孔照射治療部位,距離30~40cm,熏蒸20-30mln,每日一次,5次為一個療程,休息兩天后再進行下一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2.3 療效評定2
臨床治愈:治療后肩手疼痛、腫脹癥狀和體征消失,手指、患肢能夠活動。顯效:上述癥狀明顯減輕,功能基本恢復。有效:原有癥狀緩解。無效:療程結束后癥狀無改善。6個月后回訪進行療效評定。
3 結果
治療4個療程后,30例中,痊愈1例,顯效15例,有效1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0.0%。6個月后隨訪,痊愈12例,顯效11例有效6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7%。
4 討論
中風后肩手綜合癥1為腦卒中患者在原發病的恢復期間(3個月內),患者的上肢出現水腫、疼痛以及患者病側的肩痛,使患者的上肢運動功能受限,給患者康復訓練帶來一定的影響,由于關節活動減少,血液循環不暢,肩痛癥狀反而加重,由此形成惡性循環。此病為中風后氣血運行不暢,痰濕血瘀留滯于經絡而成,痛勢較劇,部位固定,遇寒痛甚,得熱則痛緩,屬于“痹癥”范疇,治療宜散寒通絡,祛風除濕。
現代醫學認為,熏蒸可使局部血管擴張,代謝增強,免疫力提高,加速肢體靜脈及淋巴回流,有利于水腫的消散和對藥物的吸收。本方所用中藥均具有活血之功效,伸筋草、五加皮、雞血藤、防風、羌活溫經散瘀,祛濕通絡;桂枝、烏藥、肉桂、八角茴香、小茴香、白芷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當歸、紅花、炒青皮、木通活血理氣;諸藥合用,通過對局部燙浴,將蒸汽噴于局部穴位,激發機體經氣,溫經通絡,利水消腫,活血止痛。
本研究通過6個月后隨訪發現,中藥熏蒸的遠期療效優于近期療效,所以此病當早發現、早診斷、早處理,恢復患者鍛煉的積極性和對康復治療的信心,有利于肢體功能恢復,緩解疼痛,進一步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為回歸家庭和社會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篇3
方法:762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83例,對照組379例,治療組采用中藥熏蒸方法,對照組使用牽引加針刺方法。兩組均連續治療20次后評定療效。
結果:治療組治愈率24.5%,好轉率64.2%,合計有效率88.8%;對照組治愈率21.6%,好轉率57.5%,合計有效率79.2%。
結論:中藥熏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優于傳統牽引針刺療法。
關鍵詞:中藥熏蒸 腰椎間盤突出癥
【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7-0183-02
腰椎間盤突出癥(以下簡稱腰突癥)是纖維環破裂后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造成以腰腿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非手術療法是治療腰突癥的首選療法,中藥熏蒸是治療腰突癥較為理想的非手術療法。筆者對2010年8月~2011年12月收治的762例腰突癥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旨在進行中藥熏蒸與傳統療法治療腰突癥的療效比較與分析?,F將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將762例腰突癥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應用中藥熏蒸治療,對照組應用牽引加針刺治療。
治療組383例,其中男190例,女193例;年齡范圍35~64歲;病程小于1個月者62例,1到3個月者85例,3個月到1年者123例,1到3年者78例,3到10年者35例。
對照組379例,其中男188例,女191例;年齡范圍35~65歲;病程小于1個月者60例,1到3個月者86例,3個月到1年者122例,1到3年者77例,3到10年者34例。
所有病例均經CT或MRI證實。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病變部位及中醫分型方面無顯著差異,經統計學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
2 診斷標準
參照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與療效標準》中腰突癥診斷標準:①有腰部外傷、慢性勞損或受寒濕史,大部分患者在發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常發生于青壯年;③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壓增加(如咳嗽、噴嚏)時疼痛加重;④脊柱側彎,腰生理孤度消失,病變部位椎旁有壓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動受限;⑤下肢受累神經支配區有感覺過敏或遲鈍,病程長者可出現肌肉萎縮。直腿抬高或加強試驗陽性,膝、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減弱;⑥X線攝片檢查:脊柱側彎,腰生理前凸消失,病變椎間盤可能變窄,相鄰邊緣有骨贅增生,CT檢查可顯示椎間盤突出部位及程度。
3 病例排除標準
①合并腰椎腫瘤、結核、骨折者;②其他原因引起的坐骨神經痛者;③髓核突出嚴重壓迫馬尾神經者;④兩次以上椎間盤切除術或膠原化學溶盤術者;⑤妊娠及嚴重心、肺、腎功能不全者。
4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中藥熏蒸治療,使用河南翔宇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HYZ-IIK熏蒸治療機。該機蒸發器內放置中藥制成的熏蒸藥袋,在治療前將熏蒸藥袋用清水(3000mL)浸泡2h,然后接通電源蒸藥。治療時患者將腰部或所需治療部位,置于治療床糟口處,蓋好艙蓋。熏蒸每次30分鐘,每日1次,10天為1療程,一般連續2個療程。熏蒸中藥處方采用:蒼術、秦艽、紅花、川芎、桑枝、木瓜、海風藤、雷公藤各20g,牛膝、威靈仙、益母草各15g,陳皮、伸筋草各12g等。血瘀型加乳香、沒藥各15g,三七10g,血竭4g;寒濕型加桂枝、細辛各9g;濕熱型加秦皮、黃柏各10g;肝腎虧虛型加桑寄生、獨活各15g。
對照組應用牽引加針刺治療。牽引應用杭州強新醫療設備有限公司生產的QYQ-04型三維腰椎牽引床,牽引力量在8-12kg之間,依患者病情及年齡體質決定。牽引時間為30分鐘,每5分鐘間歇30秒。牽引治療完成后進行針刺治療,腰部以取足太陽膀胱經穴位為主,下肢部以足三陽經穴位為主,如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秩邊、環跳、承扶、殷門、委中、足三里、承山、飛陽、懸鐘等。每次選用5~8個穴位,以瀉法為主,留針30分鐘。每日1次,10天為1療程,一般連續2個療程。
5 療效標準
5.1 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復原工作。
5.2 好轉。腰腿痛減輕,腰部活動功能改善。
5.3 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
治愈與好轉總稱為有效。
6 治療效果
統計結果
治療組對照組
病例數百分比病例數百分比
病例總數383379
治愈9424.5%8221.6%
好轉24664.2%21857.5%
無效4311.2%7920.8%
有效合計34088.8%30079.2%
治療組治愈率24.5%,好轉率64.2%,合計有效率88.8%;對照組治愈率21.6%,好轉率57.5%,合計有效率79.2%。無論治愈好轉以及總有效率,治療組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之間具有明顯統計學差距,P
7 討論
中藥熏蒸療法是采用密閉機艙對患者進行熏蒸,中藥蒸汽可以最大程度地被吸收利用,對提高臨床療效起很大作用。它通過皮膚吸收藥物,不同于傳統的湯藥、飲片形式。其組方靈活,可以根據患者病情對應用方案進行加減調整,個體化用藥更能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熏蒸療法治療腰突癥的機理,是通過藥物的熱輻射作用,使患部血管擴張,血液循環改善,具有溫經散寒、祛風通絡、活血止痛、補益肝腎之功。方中紅花、川芎、桑枝、牛膝、陳皮、乳香、沒藥、三七血竭行氣活血、化瘀止痛;蒼術、秦艽、威靈仙、伸筋草、桂枝、細辛、木瓜、海風藤、雷公藤祛風散寒、溫經通絡;秦皮、黃柏清熱化濕、宣痹止痛;獨活、桑寄生、益母草補益肝腎。全方共奏補益肝腎、祛風除濕、溫經通絡、宣痹止痛之功。藥物經熏蒸作用于機體后,其揮發性成分經皮膚吸收,局部可保持較高的濃度,能長時間發揮作用,對改善血管的通透性和血液循環,加快代謝產物排泄,促進炎性致痛因子吸收,提高機體防御及免疫能力,促進功能恢復具有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大學出版,1994:201—202
篇4
2012年1月起,我雜志與光線傳媒屬下電視節目合作,共同舉辦“養生一點通”欄目,本欄目將陸續選登優秀中醫藥專家的講演文稿。
《養生一點通》是由光線傳媒強力打造的健康養生類節目,邀請具有權威背景、獨家觀點的養生名家,傳遞養生智慧,每期都有實用的健康知識讓您“一點就通”。至今播出平臺已覆蓋全國近兩百家電視臺,受到廣泛好評。
養生一點通,生活更輕松。
官方微博:省略/ysydt
熱線電話:010-64404217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除了有抵御外邪侵襲的保護作用外,還有分泌、吸收、滲透、排泄、感覺等多種功能。中藥熏蒸就是利用皮膚這些生理特性,使藥物通過皮膚表層吸收,角質層滲透和真皮層轉運進入血液循環而發揮藥效。藥物熏蒸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環和新陳代謝,并能使體內的五臟六腑的“毒氣”、“邪氣”、“寒氣”通過汗腺迅速排出體外,既扶元固本又消除疲勞,給人以舒暢之感,故能疏通經絡、益氣養血,調節機體陰陽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疾病之目的。
1.促進血液循環作用
熱是一種物理因子,可刺激引起周身體表毛細血管網充分擴張、開放,外周血容迅速增多,導致體內儲血重新分布,進而促進全身血液大循環。在疏通腠理、舒張血管、通達血脈、促進血液循環的同時能增進藥物的吸收,而隨著紅花、丹參、川芎、當歸等活血化瘀藥物的吸收并發揮藥效,又能使因熱效應產生的活血化瘀作用更加突出,更加持久,從而發揮出更好的養生保健作用。
另有藥理實驗研究表明,熏蒸療法有改善模型動物血液流變學,降低血液黏滯度和改善微循環的作用,對人體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2.促進藥物的吸收作用
中藥熏蒸的藥物治療作用直接與皮膚相關,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面積大,毛孔多,除具有防御外邪侵襲的保護作用外,還具有分泌、吸收、滲透、排泄、感覺等多種功能,是人體與外界進行交換的器官。對皮膚體表的癰疽瘡瘍及各種皮膚病,熏蒸藥物的有效成份可直接在接觸的肌膚部位產生藥效或在向體內轉運的透皮吸收過程即發揮其抑菌消炎、殺蟲止癢、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養生保健及治療疾病的作用。
3.產生“發汗”效應
發汗為中醫治病基本手法之一,也是養生保健最常用的方法。具有解表祛邪,祛風除濕,利水消腫,排泄體內有毒有害物質的功能,可有效清潔機體內環境、維護機體健康,同時發汗可有效調節體內水液輸布、運行和排泄。而中藥熏蒸療法所產生的熱藥蒸汽,促使汗腺活動增加,汗液分泌增多,并能恢復部分汗腺、皮脂腺的功能;汗液排泄還能帶走部分積蓄在體內的毒素和沉積物,清除體內毒素對機體各臟器的損傷,使機體更健康。
4.神經、經絡調節作用
人體皮膚分布著無數神經感受器和腧穴,而人體信息的傳遞,正是由這些感受器和腧穴分別通過神經纖維和十二經絡組成的信息網絡,時刻保持著皮膚―內臟―大腦間頻繁的信息傳遞與調節過程來完成。也即外周傳入感覺神經在脊髓段與內臟傳入神經發生了交織與聯系,從而使傳導的信號相互影響。因此,臨床上常發現內臟病變時,某一區域皮膚痛覺變得敏感起來,還有可能發生牽涉痛或反射性肌痙攣。中藥熏蒸療法可以通過調節神經、經絡的傳導作用而發揮養生保健和治療疾病的作用。
5.抗炎作用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中藥熏蒸療法可通過下調炎癥模型動物血液中異常升高的致炎因子白細胞介素-1(IL-1)水平;降低血液中異常升高的腫瘤壞死因子(TNF-α)的含量,抑制TNF-α的表達;抑制血液黏附分子(ICAM-1)的表達,減輕炎性反應;還能顯著改善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腫脹度?,F代研究還表明,熏蒸療法能加速炎癥致痛介質的清除,促進局部滲出物的吸收。軟組織損傷的共同病理變化是在局部堆積了大量的無菌性炎癥產物和致痛化學介質,它們在溫熱作用下,隨血液循環加速而被帶走,從而達到止痛目的。當軟組織損傷時,局部毛細血管破裂,皮下瘀血,大量組織液滲出,形成局部腫脹疼痛。在溫熱作用下,隨著血液循環的改善,靜脈和淋巴回流加速,滲出液得以迅速吸收、代謝和排泄,從而使腫脹減輕,疼痛緩解。這也是中藥熏蒸療法的養生保健的作用機理之一。
6.提高免疫力作用
中藥蒸汽的溫熱作用,能增加體內腦啡肽的含量,使小動脈及毛細血管周圍出現白細胞總數增加,網狀內皮系統功能加強,大小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加強,淋巴細胞的轉化加強,使機體的免疫功能提高,從而使化膿性炎癥病灶早日局限化、成熟,促使壞死物質迅速脫落、代謝排出。并增進正常新陳代謝作用,使生理機能發揮極致、意識趨于安定而達到身心平衡狀態。
7.美容作用
熏蒸療法是美容美膚美發的最佳途徑?,F代研究證明,大多數美容中草藥中含有生物堿、苷類、氨基酸、維生素、植物激素等,對皮膚有良好的滋養保護作用,能增強皮膚的免疫力,可以保護表皮細胞和皮膚彈性,延緩皮膚衰老,而蒸汽的熏蒸能促進皮膚的微循環和代謝,有祛斑和美白作用,故中藥熏蒸有增白悅顏、祛斑潤膚、香身除臭等美容保健作用。
篇5
自2008年1月~2008年5月,我科采用手法和中藥熏蒸治療頸椎病60例,取得了較好療效?,F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60例中,男25例,女35例;年齡11~71歲,平均45.33歲。平均住院天數19.87天,病史3小時~30年。有明顯外傷史4例,依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和1992年第2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制定的頸椎病各型診斷標準為基礎。均經頸椎正、側、雙斜位CR片或MRI檢查。其中頸型頸椎病7例,椎動脈型頸椎病10例,脊髓型頸椎病12例,混合型頸椎病24例,神經根型頸椎病17例。
2 治療方法
2.1 頸項肩背松解手法 治療部位在頸項部、枕后部、肩胛區、肩胛間區和橫突后結節等處為主。取風池、風府、頸夾脊、天鼎、天宗和阿是穴等為主。采用點按、拿法、按揉、彈撥、滾法等,使頸部肌肉等軟組織充分放松,點按穴位至得氣。利于下一步調整手法的實施。
2.2 調整手法 醫者站在病人身后,令患者端坐位,頸部自然放松,前屈約30°。以棘突右偏為例,醫者左手拇指固定偏歪棘突,右臂屈肘固定患者的下頜、面部,手掌心抱住后枕部,先拔伸頸部,再旋轉其頭部的同時,固定偏歪棘突之拇指相對用力向對側推,可聽到“喀噠”響聲,手法完畢。隔日1次,7次為1個療程。
2.3 中藥熏蒸法取當歸20g、骨碎補15g、牛膝15g、防風15g、鳳眼草15g、川椒10g、紅花10g、生艾葉10g、乳香10g、沒藥10g,裝袋封口,將藥袋放于儲藥槽,加半臉盆水浸泡2小時以上。打開電源開關,調整氣溫表60~70℃加熱,達此溫度后,用一次性中單鋪于熏蒸床上,按蒸汽孔大小剪開,暴露蒸汽孔,患者平臥于熏蒸床上,暴露欲治療部位與蒸汽孔對應,上面蓋衣被,將身體包嚴實,不漏氣為宜,這樣始終保持局部恒溫(40℃左右),不至于燙傷。每次熏蒸30分鐘,每日1次,15次為1個療程。
3 療效觀察
3.1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原有各型病癥消失,肌力正常,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好轉:原有各型癥狀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未愈:癥狀無改善。
3.2 療效評定 結果經2個療程治療后按上述標準評定,治愈53例,占88.3%;好轉4例,占6.7%;未愈3例,占5%。
4 討論
因頸椎間盤退行性病變所致失穩和壓迫鄰近組織而引起一系列癥狀和體征者,稱為頸椎病。本病與多種因素有關,但頸椎間盤退變是本病的發病基礎,不良的環境和生活習慣、從事職業與發病率有著密切聯系。本組病例大多數有經常臥位看書或看電視的習慣,部分人也有經常上網的嗜好,還有睡枕過高、過低或材質過軟等情況。此外,坐辦公室及司機長時間一種姿勢,很少活動。以上因素加速頸椎間盤退變,造成脊柱內、外平衡失調而發病。
篇6
關鍵詞:膝骨性關節炎中藥熏蒸內服辨證施護
【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61-01
1臨床資料
78例中,男30例,女48例。年齡42~77歲,平均57歲,病程5個月~10年,平均27個月,單膝68例,雙膝10例。有明顯外傷史20例,無明顯外傷史58例。均有不程度的膝關節疼痛,活動受限,勞累后加重,休息后減輕,關節僵硬。X線片示均有不同程度的關節緣及髕骨上下級唇性骨質增生,關節間隙變窄。
2治療方法
2.1中藥內服。筋骨痛消丸口服,每次6g,每天兩次,一個月為一個療程。
2.2中藥熏蒸。藥物組成為蒼術20g,川芎20g,獨活20g,麻黃10g,秦艽10g,伸筋草10g,威靈仙20g,川烏10g,草烏10g。上述中藥溫水溶解,自然沉淀。取上清液調節濃度至1g/ml備用。使用時放入壓力罐,加水100ml,加熱后對患部噴射藥蒸氣,每次30分鐘,每日一次,十天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三天,共兩個療程。
3治療結果
本組78例,治療時間最短一個療程,最長四個療程,平均1.6個療程,按國家中醫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評定》[1]。痊愈47例,顯效23例,有效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7.44%。
4辨證施護
4.1熏蒸護理。熏蒸前先評估患者局部皮膚及全身情況,并測量血壓,高血壓,心臟病,孕婦,月經期患者禁忌。然后向患者詳細介紹本治療方法的程序與作用。治療室要保持開窗通風,治療過程中要保持藥液的溫度,維持在39~42℃,以毛孔擴張,汗出淋漓為佳,熏蒸過程中注意觀察其面色及汗出情況,如有頭暈、胸悶等不適癥狀,應降溫或停止治療,治療完畢,協助患者衣著,安排患者舒適,囑其盡快擦汗、更衣,避免受涼。
4.2病情觀察。治療期間應注意觀察患者肢體腫脹程度,疼痛次數和體征,關節的屈伸和僵硬程度,并隨時記錄觀察結果。
4.3飲食調護。熏蒸期間應根據不同病征予以不同飲食,如風寒濕痹者飲食應溫熱,忌食生冷之品;風寒濕痹者以清熱利濕之品,忌食辛辣刺激之品。
4.4情志護理?;颊叨酁槔夏瓴∪耍蚣膊е律钯|量下降,故多孤獨、焦慮、自卑,對疾病的治療缺乏信心,故應多與病人交談,向其詳細介紹本病的病因、病理及轉歸,使其積極配合治療,以利疾病的早日康復。
4.5功能鍛煉。治療期間同時指導病人進行必要的功能鍛煉,如股四頭肌的舒縮活動、髕骨按摩、屈伸膝關節等。注意要做到循序漸進,以患者不感疲勞為易。
5護理體會
膝骨性關節炎多見于中老年人,中醫學屬“膝痹”范疇,痹,閉塞不通,當人體肌表、經絡遭受外邪侵襲后氣血不能暢通,引起筋骨、關節、肌肉等處疼痛、酸楚、麻木、屈伸不利等一類疾患,均稱為痹證。中醫學認為本病多于肝腎虧虛,長期勞損以及外感風寒濕邪,閉阻經絡,氣血凝滯有關。筋骨痛消丸具有活血行氣、溫經通絡、消腫止痛之功效,配以中藥熏蒸,使藥物有效成分通過開泄的腠理以溫熱之力直達病所。方中用獨活、秦艽、伸筋草、威靈仙祛風舒筋通絡;川芎活血散瘀消腫;蒼術健脾燥濕;川烏、草烏溫經散寒。全方合用,藥乘熱力,直達病所,再配以辨證施護,有計劃的按照對癥宣教、熏蒸護理、病情觀察、飲食調護、情志護理、功能指導能使本病及早的得以康復。
篇7
近年來,筆者運用推拿配合中藥熏蒸療法治療肩關節周圍炎80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8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45例;年齡45~72歲,平均年齡58歲;病程1~18個月。左肩發病31例,右肩發病49例,雙肩發病4例。
2 治療方法
2.1 推拿治療:患者取平臥位,麻醉師取患側肌間溝麻醉15min后,患者感覺患肢沉重,則麻醉達效,由助手固定患肩,術者一手握腕,一手扶持患側上臂中下段進行:①前臂上舉180°時(可聽到撕扯聲),連續3次;②進行旋前、旋后、內收;改為俯臥位,進行后伸內旋活動,至患指能摸到肩胛骨為止,連續3次;③岡上肌肌腱分離;④肩關節按順逆時針搖轉360°數次。
2.2 中藥熏蒸治療:藥物組成:紅花、艾葉、木瓜各20g,制乳香、制沒藥、羌活、威靈仙、防風、桂枝、透骨草、片姜黃、香白芷各10g,當歸15g。方法:每日1劑,熏蒸藥先浸泡20min,加水煎20min,取汁1500~2000ml,放入熏蒸機內進行熏蒸治療35~40min,在熏蒸時囑患者邊熏蒸邊自行肩關節旋轉活動。
2.3 功能鍛煉:囑患者自行堅持主動功能鍛煉。每日2~3次,每次20~30min,其幅度強度可根據病人的體質酌情進行、逐漸增加,開始時有疼痛,但要堅持到康復。自行鍛煉方法:①環旋運動:以患肩為軸心按順、逆時針方向各環旋數次,幅度由小漸大,越大越好;②雙手托天:雙手指對插,上舉過頭頂,掌心向上,用力推托;③過頂指耳:雙臂伸直上舉過頭頂,伸直到180°為準,患肢在健肢幫助下屈肘繞過頭頂,手抓對側耳朵,頭向健側歪,以增加腋部伸展;④搭肩搭背:患肢屈肘貼胸,手搭對側肩部,健手推肘使手摸到頸脊背部;⑤后伸摸胛:患肢內旋后伸,健手助推向對側肩胛部。
3 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優:肩關節活動范圍恢復正常,疼痛消失,恢復原工作;良:肩關節活動度小于正常,活動時有輕度疼痛;可:肩關節活動度有改善,肩痛減輕較治療前有改善;差:癥狀與體征基本較治療前無明顯改善。
3.2 治療結果:經治療,優65例,良10例,可5例,差0例,優良率為93.75%
4 體會
篇8
【關鍵詞】 推拿;中藥熏蒸;肩周炎
肩周炎即肩關節周圍炎,又稱漏肩風、五十肩、凍結肩,是指肩部酸重疼痛及肩部關節活動受限、強直的臨床綜合癥,是骨傷科的常見病、多發病,屬中醫學的“肩痹”范疇,是推拿臨床治療效果確切的病種之一。本病好發于50歲左右,女性發病率略高于男性,體力勞動及腦力勞動者均可發病,體力勞動者較多見?;颊呷绲貌坏接行У闹委?,往往使肩關節發生粘連,形成所謂“凍肩”,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筆者采用推拿手法和中藥熏蒸相結合治療肩周炎30例,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60例肩周炎均為近2年門診患者,其中男25例,女35例;年齡25~73歲,平均年齡49歲;30歲以內1例,31至40歲3例,41歲至50歲12例,51至60歲39例,61歲以上5例;病程10天~8年,1~6個月的患者較多。有肩關節外傷史的35例,其余無外傷史。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對照組3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診斷依據[1] ①無明顯的發病原因或軟組織損傷史;②罹患肩關節呈頑固性疼痛;③罹患關節周圍有明顯局限性壓痛,關節功能障礙;④X線檢查無骨質改變。
3.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中藥熏蒸和推拿治療,對照組單用推拿治療。均每天1次,10天為一療程,完成一療程后,間隔2天繼續另一療程。3個療程后觀察結果。
(1)中藥熏蒸療法 ①儀器:采用廣州市今健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JS809A醫用智能汽療儀。②藥物組成:獨活500 g、川牛膝500 g、威靈仙500 g、木瓜500 g、桑枝500 g、細辛200 g、白芷500 g、川烏200 g、草烏200 g、艾葉200 g、雞血藤500 g、延胡索200 g、紅花150 g、川芎200 g、赤芍200 g、荊芥500 g。將中草藥混合后打成粉,分裝成200克藥粉一袋備用。③使用方法:患者仰臥于熏蒸床上,暴露肩部,應用JS809A醫用智能汽療儀(蒸汽功能),將200 g藥粉放入布袋后置于汽療機杠內,加水至中水位,水溫加熱至40℃~50℃,開始熏蒸肩部,溫度以患者耐受為宜,避免燙傷。每日一次,每次30分鐘。熏蒸10人次后更換藥粉一次。
(2)推拿治療方法 主要運用滾、揉、搖、扳、抖、搓法,以恢復肩關節功能。①滾法:患者端坐,用滾法施術于肩前部、上臂內側、肩外側和腋后部,同時配合患肢被動外展、旋內、旋外、后伸旋內活動,時間長約10分鐘。被動活動時要以患者能耐受為度。②揉法:依次按揉曲池、缺盆、肩井、秉風、天宗、肩貞、肩內陵等穴,時間長約5分鐘。③搖法:以肩關節為軸心,作順時針和逆時針環轉搖動肩關節3~5次,幅度由小到大。④扳法:肩關節被動后伸及后伸旋內3~5次,盡可能使肩關節后伸,幅度可以逐漸增大。⑤抖法:抖動患肢,提抖頻率要快,幅度逐漸增大。⑥搓法:用搓法從肩部到前臂反復上下搓動患肢,以放松肩關節。上述6步手法治療每日一次。
4.療效判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發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中“肩周炎”的療效標準: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關節功能恢復或基本正常;好轉:肩部疼痛減輕,活動功能改善;無效:癥狀無改善。治愈+好轉合計為總有效。
5.統計學處理 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結 果
經3個療程的治療后,治療組30例患者中,治愈20例(66.7%),好轉8例(26.6%),無效2例(6.7%),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30例患者中,治愈10例(33.3%),好轉11例(36.7%),無效9例(30.0%),總有效率為70.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χ2=5.45,P
討 論
肩周炎是一種局部病變,是肩關節周圍軟組織和關節囊發生的一種廣范圍的無菌性炎癥,中醫認為它主要與氣血不足、外感風濕寒邪、外傷勞損有關。三方面因素所致的肩部疼痛和關節活動障礙??上嗷ビ绊?,初起時是因肩部痛甚而不敢活動,肩關節自然的采取保護性制動,而長期的制動使肩部血運不暢,以致軟組織發生粘連,使關節活動功能受限,強制活動則疼痛加劇,造成惡性循環。
推拿治療是中醫獨特療法之一,有著悠久歷史。推拿治療能起到舒筋通絡,散瘀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滲出的吸收或排泄,促進病變組織的恢復,解痙、松解粘連,滑利關節,促使肩關節功能活動恢復。中藥熏蒸充分利用熱效應,使中草藥在高溫作用下轉變成含藥蒸汽,直接刺激皮膚使局部溫度升高、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和淋巴循環,以及關節液的分泌,加快代謝產物和炎性物質吸收。中藥氣化有降低末梢神經興奮性功效[3],因而起到緩解疼痛、解痙作用。方中獨活、川牛膝、威靈仙、木瓜、桑枝,舒筋活絡,驅風祛濕;細辛、白芷、川烏、草烏、艾葉,祛風散寒、溫經止痛,解筋脈中之瘀阻;雞血藤、延胡索、紅花、川芎、赤芍,行氣活血通絡,可以松解組織的粘連。組方藥合起活氣血、通經絡、止痹痛的藥理功效。
我科近二年來應用推拿配合中藥熏蒸治療肩周炎,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單用推拿治療(P
參考文獻
[1]楊兆存.實用理療手冊[M].大連:大連出版社,1991:148.
篇9
1康復護理
1.1康復護理專業技術
1.1.1早期良肢位擺放黃云英等[5]研究證實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護理介入時間越早越好,腦卒中后3個月內肢體功能恢復最快,只要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神經系統癥狀不再惡化,即可進行康復。王珩[6]等認為腦血管意外患者病情穩定后的48 h即在床旁開展了中西醫結合康復治療,能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在良肢位擺放的過程中,各種循環交替,每隔1~2h變換1次,最好不要超過2h。目前國內常用方法有5種。①患側臥位:患側在下,健側在上。頭部墊在枕頭上,保持上頸段屈曲;軀干稍向后轉,后背予枕頭固定;患側上肢:肩部前伸,肩關節前屈約90°,肘關節伸展直,前臂旋后,腕關節背伸,手指伸直,患側下肢:健腿前,患腿后,呈邁步狀,健腿屈髖屈膝并置于枕上,患腿伸髖,膝關節輕度屈曲。該被列為偏癱患者的第一,鼓勵多采用。其可以減輕患者軀體痙攣,使癱患側關節、韌帶受到一定壓力,促進本體感覺的輸入,有利于感覺的恢復;還可抑制上肢屈肌痙攣和下肢伸肌痙攣,有利于功能恢復,同時可自由活動健側[7]。②健側臥位:健側在下,患側在上。頭部墊在枕頭上,頭枕不宜過高;軀干與床面呈直角,后背予枕頭穩固支持;患側上肢:肩關節前屈約100°,肘關節伸直,前臂旋后,腕關節背伸,手指伸直,置于枕上;下肢:患腿前,健腿后,呈邁步狀,患腿屈髖屈膝并置于枕上,注意足部不要懸在枕頭邊緣;健側下肢髖關節伸展,膝關節輕度屈曲。此臥位可抗痙攣,并預防患側壓瘡,有利于患側肺部呼吸。③仰臥位:頭部置于枕上,胸椎不得出現屈曲,患側肩胛下方墊一枕頭,避免肩胛骨后縮,肘關節伸直,腕關節背伸,手指伸直;患側臀部及大腿外側墊枕,防止患側骨盆后縮,防止髖關節外展、外旋。保持足處于中立位,防止踝關節跖屈。但該臥位使上臂回縮,大腿外旋,膝部伸直,可產生最大的伸肌痙攣,故仰臥位時間應短,或僅作為變換時的過渡[8]。④床上坐位:髖關節保持90°的屈曲位,背部靠于枕頭上,保持軀干伸展,雙側上肢置于床前桌上,臀下置一坐墊。雙膝保持屈曲50~60°。坐位有利于軀干的伸展,有效預防肺部感染,改善心肺功能,預防腰背肌萎縮[9]。⑤輪椅坐位(端坐位):臀部盡量坐在輪椅坐墊后方,雙上肢放在輪椅前桌上,或輪椅扶手上,前臂旋前,手指伸展。膝關節屈曲90°,雙腳平踏于地板上或輪椅腳踏上。
1.1.2肢體被動及主動活動抗痙攣訓練:采用Bobath式握手上舉上肢,使患側肩胛骨向前,患肘伸直?;驅⒔∈肿プ』际?,使其伸展。在健手帶動下,在臉部作順向、逆向模仿洗臉的動作,重復10次,2~3次/d。仰臥位時,雙腿屈曲,靠攏支撐于床面,分別向左右兩邊擺動髖部,有利軀體功能恢復。此外,還可以進行橋式運動,也有利于下肢伸肌痙攣的減弱。
1.1.3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訓練ADL訓練的目的就是要幫助傷病殘者維持、促進和恢復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質量,并使其由依賴他人照顧轉為日常生活自理。根據這個原則主要進行指導訓練患者穿脫衣物、進餐、如廁、沐浴、擰毛巾、修飾等,從輔助完成到獨立完成,積極訓練患者的手功能,并教會患者如何利用殘存的功能,借助工具學會翻身,起床以及從床移到輪椅,再從輪椅移動到廁所的操作技巧和方法[10]。
1.1.4康復心理護理隨著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和心身醫學的發展,對護理人員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護理人員應根據痙攣期患者不同的性格、生活、職業、經濟等問題有一個多層次的全面分析,及時發現和解決患者的心理問題,幫助患者回歸家庭和社會[11]。通過心理護理使患者認識到疾病的治療不能單靠藥物,精神治療也是加速康復的重要條件。
1.1.5偏癱并發癥的護理患病早期,采取良肢位,病情穩定,給予被動和主動的功能鍛煉。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強調早期功能鍛煉的重要性[12],同時加強營養支持。防止肩關節半脫位,肩一手綜合征,關節攣縮畸形,踝關節功能障礙,廢用性肌萎縮。
1.1.6其他護理如皮膚護理、膀胱護理、腸道護理等。教會患者或家屬掌握預防壓瘡的基本方法,積極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防止尿潴留或尿失禁,幫助患者建立排便規律,預防因便秘、腹瀉與大便失禁導致的并發癥。
1.2社區康復護理對偏癱患者進行社區康復護理是社區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如果只依靠醫院中的康復是不可能完全得到解決的。因為患者需要大量而持續的社區康復護理,患者只有回到所在社區環境中,依靠和利用社區條件,調動患者本身潛能,通過社區康復及護理,最大限度地改善和恢復患者的運動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早日回歸社會[13]。
1.3家庭康復護理偏癱患者恢復是一個漫長過程,家庭經濟負擔重,大多數患者不能夠達到完全康復后才出院,一般患者住院時間通常只有28d,而家屬及患者對偏癱康復知識缺乏,偏癱患者的家庭康復護理只停留在一般的生活照料上,嚴重影響了患者及其家屬的生活質量[14]。因此開展家庭康復護理,可以讓偏癱患者回家后盡快適應家庭的環境,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康復訓練,這樣可節省醫療費用,減輕患者家庭經濟負擔,又能避免長期住院對醫療保險體系的壓力。
2中藥熏蒸治療
2.1中藥熏蒸是治療肌痙攣的一種物理治療方法。利用中藥藥包的熱量和蒸汽對患者的皮膚或患處進行熏敷,借助藥力和熱力通過皮膚作用于機體[15],使毛孔擴張,血液循環加速,肌肉松弛,促進組織代謝,解除肢體的痙攣、疼痛,從而達到緩解偏癱患者肌張力的目的。
2.2李雙平[16]認為中藥熏蒸療法配合針灸療法能夠增強新陳代謝,加強了心臟的功能。調和神經系統的功能,能夠使藥物通過皮膚吸收、滲透、轉運等多種途徑進入血液循環,而達到緩解腦卒中后肢體痙攣患者的癥狀,提高了治愈率。張潁等[17]研究證實單一運動療法,在痙攣的治療中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中藥熏蒸既直接緩解肌肉痙攣,又能減輕患肢水腫和疼痛,減少關節攣縮的發生,所以中藥熏蒸后進行被動牽伸、關節負重等訓練,患者會感到疼痛有所減輕。兩種方法相結合對運動功能的恢復起到疊加作用。金亞娣等[18]研究初步證實在中藥熏蒸治療結束后加用作業療法治療,在降低肌張力、緩解肌痙攣后,有利于功能訓練按摩手法的實施,能增強作業療法的療效,明顯改善或消除患者的運動障礙,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祻陀柧毧赏ㄟ^抗痙攣良姿位擺放,中藥熏蒸可改善常規手法康復難以糾正的痙攣。范虹等[19]認為熏蒸后立即進行常規康復訓練,可在熏蒸已達到的肢體肌痙攣改善的基礎上,進一步降低肌張力,既可有效鞏固熏蒸的療效,又可在熏蒸的治療作用上進一步提高康復療效,最大限度地達到改善和緩解肢體肌痙攣的目的。到目前為止,巴氯芬是國內外首選的抗痙攣藥,對腦卒中后引起的肢體肌肉痙攣均獲得滿意療效。但陳佳[20]等人在使用巴氯芬基礎上加用中藥解痙方熏蒸治療偏癱痙攣,取得比單用巴氯芬更顯著的療效,又未增加不良反應。肌電生物反饋是多學科綜合應用的新技術,目前西方國家廣泛應用于臨床。徐素琴[21]研究結果顯示中藥熏蒸結合肌電生物反饋治療確能改善中風痙攣性偏癱,有利于神經功能的恢復。大量臨床研究表明,中藥熏蒸對經絡氣血進行有效改善,有助于緩解肌肉痙攣,促進血氣運輸及經絡通暢,增強局部血液循環[22],從而改善偏癱患者痙攣,提高偏癱肌運動功能,防止肌肉萎縮[23]。
3結論
在康復護理中良肢位擺放尤其重要,其主要是通過靜止性的反射抑制和持續性控制等方法來對抗異常運動模式,控制肌痙攣,這種抗痙攣對患者是安全的、有效的,而且良肢位擺放貫穿于康復的全過程。中藥熏蒸借助藥力和熱力作用于皮膚,對經絡氣血進行有效改善,緩解肌肉痙攣。
良肢位擺放與中藥熏蒸相結合降低腦卒中患者肌張力的協同作用,不需要過多的設備和器械,在病房、社區就可以進行,治療費用低廉,護理成本也低,為臨床康復護理提供一種操作簡單,安全、有效,易于掌握,適合在各級醫院推廣的康復護理方案。
參考文獻:
[1]林棒,嚴慶惠.單側空間忽略的臨床特征及其康復[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6,28(5):350-352.
[2]王偉敦,丁自勤,陳慧珍等.功能訓練聯合針灸早期介入對腦卒中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2(02):147-149.
[3]周天健康復技術全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801-802.
[4]McGuire JR,Harvey RL.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mpli-cations after stroke[J].Phys Med Rehabil Clin N Am,1999,10(4):857-874.
[5]黃云英,連秀李.早期良肢位擺放在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6,3(3):29-30.
[6]王珩,呂福全,梁靜等。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治療急性腦卒中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08,15(4):288
[7]倪朝民.腦血管病的臨床康復[M].臺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215.
[8]胡曉,黃曙榮,衣國華,等.偏癱痙攣患者康復護理[J].社區醫學雜志2006,4(5):13
[9]高愛英.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功能恢復的效果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7):8.
[10]林宗霞.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康復護理內容的探討[J].中國臨床康復,2004,8(28):6136.
[11]董慧琴,白蠟敏,王來群腦卒中患者的康復心理護理[J]中國醫學創新2010:7(7):126
[12]盧秀紅,朱文紅腦卒中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J]中外醫學研究2013:4(11):58-59
[13]丁雅瓊腦卒中患者的社區康復與護理[J]中國醫學創新2010:7(4)92-93
[14]孫麗,王愛紅腦卒中病人家庭康復護理進展[J]護理研究,2009,12(23):3299-3301
[15]董麗,董式輝中藥熏蒸療法治療中風偏癱的護理體會[J]Tianjin Journal of Nursing.October 2004:12(5).287
[16]李雙平中藥熏蒸合針灸治療腦卒中后肢體痙攣癥58例療效觀察[J]中醫中藥2009:6(26):78-79
[17]張潁,高寧沁,陳浩中藥熏蒸結合運動療法治療腦辱中偏癱痙攣臨床研究[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7:41(11):26-27
[18]金亞娣,王銀,李巖,魏來,張大力作業療法配合中藥熏蒸治療痙攣型腦癱32例臨床觀察[J]江蘇中醫藥2009:41(9):38-39
[19]范虹,馮玲,陶小英中藥熏蒸及康復訓練治療卒中后上肢痙攣23例[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3:20(5):545-546
[20]陳佳,張國慶,周湘明,楊春橋中藥熏蒸結合巴氯芬治療腦卒中偏癱痙攣臨床觀察[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16(2):170-171
[21]徐素琴中藥熏蒸結合肌電生物反饋治療中風痙攣性偏癱臨床研究[J]浙江中醫雜2010:45(6):414-415
篇10
關鍵詞: 類風濕性關節炎 中藥熏蒸 臨床療效
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一種以關節滑膜為主要靶組織的慢性系統性炎癥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手足小關節及其他器官或組織[1]。有研究發現RA患者血清中常有炎性細胞因子異常升高,而外周血中抗炎性細胞因子則通常維持在較低的水平,使外周血中細胞因子類型向炎性表達偏移。據此推測,RA的發病與炎性細胞因子增多、抗炎性細胞因子相對減少有關。中藥熏蒸療法是一種傳統的中醫外治療法,大量臨床報道認為其對緩解RA有顯著療效或能明顯提高其他藥物療效。為了探索熏蒸療法的作用機制,本研究觀察了熏蒸療法對RA患者血清TNFα、IL10炎性指標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60例均為200707~200805在中國廣州總醫院·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西醫結合風濕病重點專病中心診治的RA患者,隨機分為兩組:熏蒸組30例,男5例,女25例,年齡最小31歲,最大60歲,平均(45±10)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10年,平均(3.1±2.7)年;非熏蒸組30例,男5例,女25例,年齡最小24歲,最大62歲,平均(50±11)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20年,平均(4.0±3.9)年。
1.2 RA診斷標準及分期標準[2]按照美國風濕病學會(ARA)1987年修訂的RA診斷標準:晨僵至少1h,持續至少6周;3個或3個以上關節腫,持續至少6周;腕、掌指關節或近端指間關節腫,持續至少6周;對稱性關節腫,持續至少6周;皮下結節;手 X 線片改變,應包括有骨侵蝕或骨質疏松;類風濕因子陽性(滴度>1:32,所用方法在正常人群中陽性率不超過5%)。以上7條中具備4條或4條以上者即確診為RA。
1.3 病例納入標準 ①符合西醫診斷標準;②年齡在18~65歲之間者。
1.4 病例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上述納入標準者;②晚期患者,關節嚴重畸形,關節功能 IV級者;③重疊其他風濕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干燥綜合征、嚴重的膝骨關節炎等患者;④合并心、腦、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疾病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婦女,精神病患者等。
2 方法
2.1 治療方法非熏蒸組給予美洛昔康7.5 mg/d,加用甲氨喋呤10 mg/周,治療期間藥物劑量不變,且不加用激素、中樞鎮痛藥或其他特殊治療。熏蒸組在非熏蒸組治療基礎上加用熏蒸治療,熏蒸時將熏蒸方藥裝入紗布袋中,放入S2型低頻熏蒸治療儀(遼寧省大連金州康療器械廠生產)藥箱內煮沸,蒸氣溫度設置在55 ℃左右。熏蒸藥物為自擬熏蒸方(羌活20g,獨活20g,防風15 g,桂枝15 g,細辛10 g,川芎20 g,海風藤30 g,徐長卿30 g,姜黃20 g,蘇木20 g,冰片1 g)。所用中藥材均由中國廣州總醫院中藥房提供,對患者的四肢關節進行熏蒸治療,20 min/次,1 次/d,20次為1個療程。
2.2 觀察指標
2.2.1 臨床癥狀治療前、治療中以及治療結束時詳細檢查并記錄關節壓痛數、關節腫脹數、晨僵時間等。
2.2.2 實驗室指標觀察各組治療前后血沉(ESR)、C反應蛋白(CRp)及類風濕性因子(RF)急性炎癥指標的變化。
2.2.3 炎性細胞因子測定 留取實驗觀察病例患者的血清標本,采用雙抗酶聯免疫夾心法(ELISA)測定患者治療前后血清中2種炎性細胞因子(IL10、TNFα)的含量變化,ELISA試劑盒由上海森雄科技實業有限公司提供,測定按檢測藥盒說明書步驟嚴格執行。
2.3 療效判定標準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相關標準。
2.4 統計學方法 治療前后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計數資料采用 x2檢驗,療效比較用Ridit分析。
2.5 指標檢測方法 ELISA檢測法。
3 結果
3.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后熏蒸組總有效率為90.0%,非熏蒸組為83.3%(p < 0.05)。經卡方檢驗,RA的熏蒸及非熏蒸治療有效率無明顯差異,但熏蒸治療兩類疾病的顯效率明顯優于非熏蒸治療。具體結果見表1。
3.2 兩組類風濕關節炎主要癥狀、體征比較熏蒸組治療后關節壓痛數、關節腫脹數、晨僵時間均有顯著下降(p < 0.01),與非熏蒸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0.05或P < 0.01)。見表2。
3.3 兩組實驗室檢查比較 熏蒸組治療后 ESR、CRp、RF均有顯著下降,與非熏蒸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或P<0.01)。見表3。
3.4 中藥熏蒸對RA患者治療前后血清TNFα和IL10的影響兩組在治療后血清TNFα明顯降低而IL10明顯升高;組間治療前后差值比較TNFα(P<0.05)、IL10 (P<0.01),有顯著性差異。兩組對上述兩個指標都有調控作用,而且熏蒸組明顯優于非熏蒸組。見表4。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療效間比較(略)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關節壓痛數、關節腫脹數、晨僵時間比較(略)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非熏蒸組治療后比較,P<0.05,P<0.01;n=30
表3 兩組治療前后ESR,CRp,RF比較(略)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非熏蒸組治療后比較,P<0.05,P<0.01;n=30
表4 兩組治療前后IL10 ,TNFα 比較(略)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非熏蒸組治療后比較,P<0.05,P<0.01;n=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