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范文

時間:2023-04-05 18:09: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語言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語言學

篇1

認知語言學分為認知語義和認知語語法兩大領域。這兩個領域互相支持,相輔相成。認知語義學注重研究語義的理據性,強調語言意義的體驗性,以體驗哲學為它的哲學基礎。認知語法注重研究句法的理據性。 

一、認知科學 

20世紀50年代,在歐美國家爆發了一場認知革命,誕生了一門新興學科——認知科學。認知科學是綜合哲學、心理學、人類學、語言學、腦科學、神經生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的新興學科,其主要學術任務和目標是探究人腦的信息加工及處理機制,了解人腦的工作原理和運行規律。認知科學的主要指導原則是將人腦看成類似于計算機處理符號和加工信息的系統。(盧植,2006:2) 

認知(cognition)一詞源自拉丁語,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學習的過程。《辭?!罚?999年版)釋義為:“認知就是認識,指認識客觀事物,獲得知識的活動。”認知科學是關于心智或智能跨學科的研究與探討。 

1.認知科學是要全方位地揭示人的認知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對認知活動的原理、機制作出理論概括,以期揭示人的心智活動的本質。 

2.認知科學要研究認知系統的構成。一般認為,認知系統主要包括感覺知覺范疇系統、抽象概念范疇系統、意象形象范疇系統和語言符號范疇系統。認知能力是在這四個認知分系統的發育和協調中發展起來的。這一假說意味著語言能力是人的整體認知能力的一部分。 

3.認知科學認為,認知活動是人的大腦同外部世界以互動形式進行信息加工的活動,人的認知不是對外部事物純粹的、客觀的、直接的反映;大腦有認知圖式作為大腦同認識對象的中介面,認知的結果并不嚴格地同客觀世界本體對應。 

4.具體到作為言語理解的認知活動,認知科學認為,語言同外部世界并不直接一一對應,語言的結構與功能積淀了人類的經驗,語言對現實世界的反映是通過人的認知作為中介的,過程大體是:外部世界——認知加工——概念范疇——語言符號。 

5.認知科學認為,人的認知活動以優化思維的思維方式為主導傾向。人的認知過程是這樣來調節的:付出最小的加工代價獲得最大的認知效果。(徐盛桓,2004:119-120) 

以認知為取向的語言研究是認知科學的一部分。在認知科學中,認知被定義為智能處理信息的過程。它包括心理平面上解決問題的過程、思維過程、語言處理過程、推理過程等;包括信息平面上的信息輸入、信息激活和調用、信息的貯存(長期記憶)以及信息的輸出等過程;也包括神經平面上的神經激活的過程。 

認知科學有三個分支: 

認知心理學:主要研究信息加工的過程; 

認知神經生理學:主要研究信息加工的神經過程; 

認知工程學:研究人工的智能,研究計算機信息處理的過程。 

心智語言賦予我們更大的假設空間,但假設論證難度很大;大腦語言提供我們生理載體的特征,但現代高科技不允許我們直接觀察到語言認知結構及其操作;語言工程無法讓我們看到自然語言的生理特征,也無法揭示語言的認知生理結構,但我們可以用它來驗證復雜的假設,擴展應用領域。 

研究語言主要是研究語言系統,研究系統的信息處理機制和過程,表述機制和過程的概括性神經抽象,表述和解釋語言系統和概念系統在機制和操作方面的社會文化和思維的連通關系。要完成如此的理論目標,認知取向是合理的選擇。(程琪龍,2004:458-459) 

認知科學的誕生標志著人類的科學探索由外在的自然界向人類自身思維的轉變。受這一科學大思潮的影響,當代語言學理論都帶上了濃厚的認知色彩。認知科學對于認知語言學的啟發意義在于,人類運用許多符號系統來實現溝通,在這些形形的符號系統中,最完整、最復雜和最實用的符號系統是語言系統。認知科學的一個最主要客體就是解決語言符號的形式化處理問題,實現對于人類自然智能之模擬的人工智能必須以語言作為符號載體。在語言學的研究中,生成語法提出的語言系統的形式化描述曾經激發了語言學家和人工智能研究者的熱情,認為只要把語言系統的句法結構和關系分析清楚,人工智能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但是,現在認知科學家卻認識到如何對語義進行形式化描寫才是至關重要的,因此,以語義為基礎的語言學研究便開始進入認知科學家和語言學家的視野。(盧植,2006:6-7) 

二、認知語言學的來源 

與其他理論流派不同,認知語言學并非是某個語言學家提出的單個語言學理論,而是一系列經歷了相對獨立發展進程的理論和思想的集合,主要包括認知語法(構式語法、激進構式語法等)和認知語義(概念隱喻、概念轉喻、概念整合、框架語義等)兩大部分。(唐樹華、田臻,2012:62) 

一般來說,認知語言學主要有以下三個來源,這些領域的重要學者也成為國外認知語言學界的主要代表人物: 

篇2

關鍵詞: 語言;教育;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6-0168-01

0 引言

20世紀起語言學的發展經歷了索緒爾的符號學,喬姆斯基的生成語法,派克語言中的質點,波和場的分析,佛斯的語言社會功能論,斯金納的語言行為論,奧斯丁的語言行為論,格萊斯的邏輯與會話,利奇的語用原則等等。一方面,有關語言的內在結構研究,提出了各種理論和模式,另一方面,從各種不同的學科去研究語言,產生了諸如人類語言學,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實用語言學等跨學科性研究,這些理論有形無形地運用影響到教育界,特別在教學中,它的影響不僅限于外語教學,而且對其它學科起著很大的作用,對教育整體影響很大。

1 語言與教育的關系

從語言本身講,語言與教育的關系既是教育內容的載體和輸送教育內容的工具,又是指導教育活動的手段,因此了解掌握語言系統理論對完成教育任務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反過來,語言自成體系,是一個非常繁雜的體系,它包含著社會,心理,文化,運用等方面的內容,無疑同教育科學有著密切的關系,教育對語言理論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教育內容主要是以語言的形式來表現,選擇什么樣的語言,如古老的,現代的,活的語言,真實的語言,口頭語和書面語,來組織編輯教育內容,反映了教育對語言實體的認識和語言模式的選擇。其實質反映了語言形式的價值、實質的認識問題,并且也反映教育是如何看待語言這一載體的,是看作一個符號,亦或是一種行為。選擇什么樣的語言形式,以什么樣的語言組織形式表現教育內容,對教育的作用是不同的,它影響教育的組織、教育的質量,體現教育語言觀。

語言是傳遞教育內容的工具,以什么樣的語言來傳播教育內容是建立在對語言體系的認識和語言功能的認識,它涉及教育內容的指導思想。教育中師資培訓的內容,是以知識為主,還是技巧為主,把教育內容當作教育的整體,還是教育的一部分,是通過語言這個工具來實現的。語言在指導教育活動的功能體現在語言對學生思想的影響,學生思維的培養的影響。在西方指導教育中所有語言是以個人為中心,獨立工作,自發組織,那么它們選擇的語言是圍繞這個中心進行的。是以培養積極主動,有創造性,還是因循守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都體現在教育活動的語言運用上。

2 語言學理論對語言教育影響

從50年代起,受到結構主義的影響,語言教學,包括許多學科把教學按照其結構進行編寫,從教學內容和方法以掌握其結構為主。到70年代,受意念功能派的影響,語言教學和其它學科,把教學按照其意念和功能進行編寫,以掌握不同功能的用法為主,情景對話,使用真實語料,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為主。

教育學家對語言本身的研究并不感興趣,他們感興趣的是語言同教與學的關系。過去教育學家們沒有充分認識到語言在教育中的作用,忽視了語言在教育中的三大功能。教育學家認為語言學家的研究有點表面形式化,比較抽象,缺乏宏觀具體地理論指導,缺乏操作應遵循的規律方法,語言學家們認為教育學家沒有把他們的理論具體化,系統化,所以在實際運用中不能得心應手。這種局勢已存在很長時期。我們為什么不能把二者之間存在的矛盾進行調解,探索其兩者結合的方法,使兩者取其長,補其短呢?

為了解決這個矛盾,使其有機結合起來,我們有必要進一步分析其語言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闡明語言在教育過程中的具體操作作用,來提高教育研究的水平,同時完善語言理論的研究。

2.1 語言是教育過程中的標志 “語言是教育過程中的標志”這句話對教育界的含義非常深刻。通過對在教育過程中語言使用的分析,可以告訴我們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實施情況,可以告訴我們教師們對語言的觀點和他們的實際水平。同時也可以告訴我們教師是如何使用語言教學的,學生是如何用語言進行學習的。這些第一手材料分析結果的可信度強,可效度高,比主觀判斷,用具體模式去套更科學,更真實,更有說服力。

2.2 語言是社會心理因素的體現 我們過去的研究只限于教學中的一個部分或一個面的分析,但忽視教育過程中語言的其他作用。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語言使用也告訴我們有關社會背景,家庭背景。學生的語言能力,不僅是學生本身的問題,與他在家庭,社會和教育的適應有直接的關系。只有全面了解,才能提出改進教育的方法。從這個角度上講,教育語言不僅要對在教育過程中語言的做作用進行描述,還要擴大視野,要解釋這種現象的存在的根據和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2.3 教學語言是一種話語體系 從以上兩節談了語言在教育中的運用,教學語言(元語言)本身也自成體系,它是按照一定規律運行的,元語言整體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對元語言的研究可從幾個方面進行如元語言的結構分析,教學具體結構分析和教學語言功能分析。后一方面的研究還很少。少數研究也只限于對教學中學生成績的影響,而對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作用,對教育作用還缺乏研究。

2.4 語言是教育研究的根據 教育研究應把教學中語言看作重要的一部分,它可為教育研究提供具體素材,通過對實際語言的分析,來檢驗教學大綱的實施情況,來評估教學質量。這樣的研究不僅了解具體教育過程中的操作情況,還可以掌握從事教育工作者對教育的認識,為提高教學,師資培訓,教學大綱,教材編寫提供改進的一手材料。這樣的研究具有真實性,可靠性,有說服力。

3 總結

教育和語言的關系比人們想象的要密切的多,是直接的關系,而不是間接。是一體的,而不是相鄰的。只有接受這種觀點,認識語言和語言組織是教育中交際系統的一部分,把兩者研究結合起來,用語言的理論來指導教學,通過教學中語言的分析,完善語言理論,教育語言學將會成為應用性很強的學科。

參考文獻:

[1]Spolsky.B (1997) Educational Linguistics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Rowley Massachusetts.

[2]Stubbs M (2007) Educational Linguistics Basil Blackwell Oxford.

篇3

近些年來,人們對語言學的研究力度在不斷加大,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截至目前,絕大多數高專學校都開設與語言學相關的學科。對于英語教學而言,同樣也是如此。在現實中,語言學教學對英語教學產生了重要影響。這種影響體現在很多方面,如教師、學生、教學等等。同時,這種影響既包括積極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影響,也包括消極的影響。英語術語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而然也會受到語言學的影響。如何積極利用語言學的積極作用,有效規避語言學的消極作用,切實加強語言學的應用,是英語術語教學必須認真應對和思考的課題?;谝陨系恼撌?,本文從語言學概述、應用分析兩個角度,對英語術語教學問題作了如下的語言學思考。

1.語言學的基本概述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人對語言學作了不同的界定。但是總起來說,語言學是一門以語言研究為主導的科學。具體而言,它主要研究語言系統以及語言應用規律。在研究的過程中,語言學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理論,使研究有著堅實的理論基礎。在現實中,研究語言學的目的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探討與驗證各類語言現象,概括與說明各類相關因素。

與其它學科不同,語言學既以語言為研究對象,又以語言為研究工具。正是基于這個特點,語言學被冠以“語言的語言”。瑞士的語言學家索緒爾最先將語言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提出。隨著時間的推移,現代語言學也在不斷革新與發展。現代語言學的研究內容非常廣泛,向人們詳細地介紹了語言的定義、語言的發展、語言的來源、語言的應用等各項問題。

語言學的范疇非常廣泛,囊括了語言的方方面面?,F如今,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現象日益顯著。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難搞清楚彼此之間的界限。因此,英語術語教學與語言學之間的聯系,也就成為一種必然現象。

就語言而言,語言學可以研究不同層次的語言系統,如詞素、單詞、句子等等。在研究語言元素關系的過程中,出現了詞法學、音位學、語音學等諸多分支學科。而在研究語言與外部事物的關系時,又出現了應用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社會語言學等諸多分支學科。在當今社會,無論是哪種學科,都獲得了飛速的發展。

在本文中,我們探討的是語言學在英語術語教學中的應用,而不是應用語言學,兩者之間是有區別的。

2.英語術語的語言學思考

在現實中,有些人產生了語言學對英語教學不重要的錯誤認識。其實,語言學對英語教學,包括英語術語教學的影響,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英語術語教學與語言學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加強英語術語教學,離不開語言學的幫助與推動作用。因此,要切實加強語言學在英語術語教學中的應用。

第一,語言學對英語術語教學的影響。在實踐

中,語言學對英語術語教學的影響從三個方面展開。首先,通過對語言的描寫與闡述,語言學有利于提高教師對英語術語的認知水平。例如,當前,有些學生不知道詞綴屬于粘附詞素,也有些學生不知道詞素是語法最小的單位。因此,英語教師可以通過語言學,使學生對英語術語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便于學生記憶和應用。其次,語言學也有利于增強教師選擇教學內容的科學性與準確性。對于英語術語來說,其內容是非常廣泛的。與此同時,語言學對英語術語的研究也是多元的。因此,在應用過程中,需要我們對內容作出正確的選擇。而通過語言學,可以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應用所學的英語術語知識,從而充分調動學習英語術語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最后,語言學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本文由收集對于英語教師來說,組織教學過程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要正確處理好制定教學計劃、組織課堂教學、實施教學反饋等各項具體的工作。雖然我們不能說語言學應用于英語術語教學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加強語言學的應用,能夠使英語術語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這個過程中,英語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得到了極大地提高。

第二,語言學與英語術語教學之間是應用與暗示的關系。在實際中,語言學家對語言的描述,可以應用于英語教學的各個環節、各項內容。但是,他們對語言性質的論述,在某種程度上會對英語術語教學產生一種暗示。正如edge j.所說的那樣:“如何沒有對語言學知識的參考,就不會有英語教學系統的發展。”語言學家對語言的描述性分析,對英語術語教學產生了重要影響,這種影響既體現在方方面面??v使拋開英語教學的心理學理論不談,語言學對英語術語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等的影響也是不言而喻的。關于如何提高英語術語教學的問題,結構語言學家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方法,如細察、分離、特定分析等等。在實際中,這些方法主要體現正在語言實驗室訓練與語言方式練習上??梢?,語言學對英語術語教學產生了深遠影響,這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篇4

關鍵詞:跨文化比較; 廣告傳媒;社會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4-0148-02

“語言離不開社會, 社會也離不開語言”,這是當代社會語言學家Romaine的重要論斷。廣告傳媒充斥著人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并時時刻刻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廣告語言作為人類語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語言中發展得最快,也最有影響力。它具有時代性,能折射出社會的方方面面。目前,我國學者對廣告英語的詞匯,英漢廣告的語言特征,修辭手段,譯文等不同視角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樣,把語言學中的一些理論同廣告語言結合起來進行交叉研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就從跨文化比較的角度分析社會語言學在廣告傳媒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英廣告傳媒語言特點分析

注意(Attention)、興趣(Interest)、欲望(Desire)、記憶(Memory)、行動(Action),這是美國著名學者E.S.Lewis提出AIDMA原則中關于一個精品廣告所應當具有的宣傳和吸引效果。能做到這五點,達到讓消費者購買的目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廣告的要求自然很高。我們經??吹?,人們對廣告的反應不同,在聽到或看到廣告之后有人喜愛,有人厭惡,有人平靜,有人瘋狂,這一切都是由廣告的語言特點決定的。無論中文廣告,還是英文廣告,通常廣告語言有四大要點:言簡意賅,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目的性強以及方便記憶。但從語言和文化差異來看,中英文廣告除了共性之處,還有各自的特點。

(一)中文廣告語中的特點

中國是一個集體主義化的國家,講究謙和忍讓、克己待人是歷來被弘揚的美德,因此,中國的語言體系中大量存在的是敬語,謙辭。因此,在中國的語言體系中存在的“您的”和“我的”這樣表示要獨占利益的第一人稱句式是不被社會所認同的,因此也是被排除在語言規范之外的句式表達。

這個文化語言特點表現在廣告中:一是突出 “和”與“眾”,強調個人的認同應當符合于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以使彼此之間相互適應,由此在商品消費和廣告中體現出一種從眾心理。例如:中國聯通的“一億人的選擇,億萬人的見證”,還有廣州好迪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這些廣告詞莫不體現了隨大流的從眾心理。二是中國的廣告習慣用固定的形式去給商品起名字,讓商品的特征、功效和優點一目了然。比如像“江中牌健胃消食片”,就是采用“品牌名+商品的主要功效+范疇詞”的方式。三是廣告別重視文化和權威崇拜,這種觀念在些廣告語中比比皆是,國家權威認證、指定專用等詞語在廣告中出現的頻率極其高,如云南白藥牙膏,國家保密配方等。這類廣告對中國消費者來說,是非常樂意接受的,因為這意味著在商品質量的保證和可信度的增加。

此外,漢語廣告中也有不少諧音現象,并且像諧音相關這類諧音多以成語和言語出現:“咳”不容緩―桂龍牌咳喘寧,隨心所“浴”―玉環牌熱水器。

(二)英文廣告語中的特點

西方的價值觀中更強調個體,強調人本主義,認為個人是至高無上的。與此相應,文化語言突出的是個體傾向,注重個性與隱私。歐美國家消費者在商品購買中,出對眾人兼用的商品興趣不大。因此,在廣告語言中很少用“all”這類詞,而更多使用 “you”這類詞語,這樣的好處,一是加強了廣告與消費者的互動性。二是符合文化心理,讓消費者感到這就是為他們量身定做的商品,而獲得心理上的舒適感和滿足感。例如:“We’ll leave a light on for you”(Motel 6)它所傳遞的是“You(the customer)will always be welcome”。

此外,在英語的認知模式中,給商品的名字只要一個名稱單詞即可,不必要加什么功效或特征之類的修飾語,如“Nestle”(雀巢咖啡),“Alps”(阿爾卑斯巧克力牛奶夾心糖)。當然英文廣告中也有許多語言諧音的出現,如Make your every hello a real good buy。這則廣告恰是利用了“good bye”與“good guy”的同音異義吸引了顧客注意從而推銷其產品。簡練性和靈活性在英文廣告語言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Just do it(NIKE廣告),Impossible mage possible(佳能打印機),Maybe she’s born with it ―maybe it’s Maybelline(Maybelline化妝品廣告)。正是這種廣告語的精煉吸引了大多數消費者,同時,也實現了AIDMA原則。

二、社會語言學在廣告語言中地位與作用

社會語言學是研究語言與社會關系的科學;而廣告語言真實生動地體現了語言與社會的關系。社會語言學對廣告傳媒語言的研究在性別,年齡,以及語碼轉換等方面有重要的影響。

(一)性別差異的影響

消費者在購買活動中所產生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等心理過程,體現了人類心理活動的一般規律。按照性別的不同,男性與女性在消費心理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一差異來源于男女在生理、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思維模式方面的種種不同[9]。

因此其對應的廣告語也有很大的差異。比如,針對男性的廣告,應當把握住男性的需求和心理特征,突出陽剛、實力、品質這些關鍵性要點,在廣告語言中一定要體現出“男子漢氣概”,如:超人剃須刀,勁霸(男裝)等等都體現了男性的陽剛氣質。而針對女性的廣告,則應把握漂亮、優雅、溫柔等特質,突出對商品色彩與式樣等方面內容的關注,這樣才能引起女性的注意和好感,更容易接受和購買。像商品名字,就應該符合這些特征,飄柔(洗發水),淑女屋(服飾)等等,所有的詞都給人一種柔順,雅致的感覺。

(二)年齡差異的影響

不同年齡的消費者,消費心理和行為不同,青年消費者追逐新潮時尚、追求個性張揚、重情感易沖動;老年消費者更多綜合考慮購買需求、欲望、購買力等,講求實用價值。針對不同的消費人群的商品,廣告語要會做出適當的改變與創新??梢韵胂?,商家在針對中老年消費群的廣告語中出現“給力”“神馬”等一些新潮的網絡詞匯和語言,消費者可能會不完全清楚什么意思,會讓為是故弄玄虛、華而不實的語言而非常反感。但是針對年輕消費群體,他們 “酷”勁十足,他們的消費主張是“我喜歡的就是最好的”,對“個性”張揚追求,所以廣告語則應選用一些新詞或者個性詞去吸引年輕人的注意力。Hi-fi Hi-fun,Hi-fashion,only from Sony.(高保真,高樂趣,高時尚,只來自索尼。)這則廣告中使用了語言變體,將英語中發音相同的high 改換成hi,這樣的表達會立刻吸引年輕人的注意(Attention)。再如,針對兒童商品的廣告,要緊緊抓住天真,率性、好奇、快樂等特征,盡量形成簡潔、明快,形象可感,充滿童的風格。如甜甜的,酸酸的,娃哈哈AD鈣奶等,都非常符合兒童的心理和語言風格。

(三)語碼轉換的影響

語碼轉換(Code Switching)是指說話者在對話或交談中,從使用一種語言或方言轉換到使用另一種語言或方言。在一般的情況下,進行語碼轉換的兩種語言中有一種是基礎語,另一種是輔助語,基礎語是會話中使用的主要語言。廣告語言中也經常使用語碼轉換,比如廣告中采用方言和普通話語碼轉換,目的是喚起與增進溝通的認同感,比如,有的廣告詞用東北口音(趙本山的“不看廣告、看療效”)或者四川口音方言(“杠杠的”),特色鮮明突出,使人“產生親切感,產生共鳴”?,F代社會也出現了很多雙語廣告,多語廣告和語碼混用。如:“海信電視,Hisense”;“酒的王朝,Dynasty”等。

三、結 語

中西文化差異對中西廣告語言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而社會語言學要研究語言在社會中的使用情況,廣告語言作為人類語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真實又生動地體現了語言與社會的關系,并且將語言與社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無論是中文廣告語言還是英文廣告語言,社會語言學在廣告語言研究中的地位,作用和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所以,廣告語言的制造者與廣告受眾都應該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中社會語言學對廣告語言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曹志耘.廣告語言藝術[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2] 陳原.社會語言學[M].北京:商務出版社,2000.

[3] 江波,景瑋.社會潛意識及其在廣告中的應用[J].中國廣告,2010(2).

[4] 靳梅林.社會語言學與英語學習[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5] 李靜.試論廣告翻譯的目標語文化策略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0(4).

[6] 譚衛國.中西文化與廣告語言[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3(8).

[7] 武一微.廣告語言的社會語言學分析[J].語文學刊,2009(5).

篇5

論文摘 要:生成語言學的領軍人物喬姆斯基始終把語法看作是語言的基礎,始終遵守句法是獨立于語義的,句法研究不應以語義為基礎,形式必須獨立于意義之外進行描述。認知語言學以語義為中心,將語義等同于概念化,認為語言的意義是一個認知結構。認知語言學認為語義才具有生成性,認為詞法、句法不是自主的,是受功能、語義和語用因素支配和制約的。 

一、喬姆斯基——重句法輕語義 

喬姆斯基對“語義在語言研究中的位置”這個問題的看法前后是不一致的。最初他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句法上,將語義排除在他的語言體系之外。喬姆斯基在其成名著《句法結構》(1957)中明確指出:“語法是獨立發揮作用,不依靠意義的?!边@種“語法獨立論”實質上把語法視為純形式的東西。他把意義比作頭發的顏色,認為研究語法不需要研究意義就像研究語法不需要了解說話人頭發的顏色一樣。他的這種觀點遭到很多學者的反對。反對者認為,語義必須包括在語言學之中,研究語言不考慮語義就如同研究牛奶可以不考慮奶牛一樣站不住腳。 

喬姆斯基本人也發現他建立的語法規則并不能解釋所有的句子結構,從而感到以前的觀點過于絕對,應該進行修正。喬姆斯基接受了反對者的建議,在其《句法理論面面觀》(1965)一書中考慮了語義因素。他說:“事實上,我們沒有必要作出句法考慮和意義考慮可以截然分開的假設?!眴棠匪够辉賵猿终Z法獨立的觀點,不再認為先由句法生成深層結構,然后由深層結構進入意義,而是認為語法和意義共同發揮作用。他提出了一套解決語義問題的理論,即標準理論。標準理論分為語法、語音、語義三個部分。盡管喬姆斯基對其以前過于絕對的觀點進行了修正,但他卻沒有賦予語法、語音、語義這三者以同等的地位,在句法和語義的關系上,喬姆斯基主張句法自主,認為句法研究可以不必依賴語義概念而獨立進行。他認為,“句子的意義是建筑在其基本成分的意義以及它們的結合方式的基礎上的,表面(直接構成成分)結構提供的結合方式一般跟語義解釋幾乎全然無關,然而在抽象的深層結構上表達的語法關系在許多情況下卻決定句子的意義?!?nbsp;

喬姆斯基認為,語法的基礎部分生成句法表達式,然后在語法的語義部分中通過一定的語義規則對句子的深層結構作出解釋。語法系統中只有句法部分才具有創造性、生成性,語義部分只有解釋性,沒有生成性。盡管喬姆斯基后來對自己的理論又做了幾次較大的修改,但是語法和語義的基本關系并未變動,他始終把語法看作是語言的基礎,仍然遵守句法是獨立于語義的,句法研究不應以語義為基礎,形式必須獨立于意義之外進行描述。 

二、喬姆斯基——語義內在論 

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生成語言學理論成為西方語言學界最有影響的語言學說。建立在理性主義哲學基礎上的生成語言學采取了與以往的語言學研究截然不同的理論和方法。它感興趣的不再是實際存在中的外表化的語言,而是人類“內在”的語言能力。因此,生成語言學理論已經不是狹義的語法,而成為認知科學的一部分。但從語言學角度看,生成語言學實質上是廣義的句法理論,旨在研究人類特有的生成無限句子的能力,其中也包括人類能夠理解各種句子意義的內在能力。因此,句子語義研究就成了生成語言學理論體系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喬姆斯基認為語言能力是存在于大腦中的一個先天機制,語言具有自治性、生成性,強調心智上的內指性,提出了語義內指論的觀點。 

意義內在論的理論要點可以概括如下:1.人類有創造和使用語言的能力;2.意義獨立于外界的感知刺激,意義先于詞語,即在沒有詞語形式表達之前就已經存在于人腦之中;3.意義無法從別人身上用歸納、類推或演繹的方式學得;4.意義是一種個體的心理/認知事件,具有人類種屬屬性;5.個體之間關于意義的心理感受大體相同又相通。 

喬姆斯基為證明意義先于詞語的看法,給出了下面一些例證(寧春巖,2000:243~244): 

1.任何人都有“心里有話說不出來”的情況,有許多意義和思想我們沒有詞語表達,意義的數量遠遠大于詞語的數量。 

2.幼兒可以憑借一句話的句法信息辨認出母語中不存在的詞語的意義。 

3.兒童能夠識別父母話語所表達的意圖、信念和意義,盡管他們尚無法用語言描繪出來。 

4.顏色詞的意義在盲人與正常人的頭腦里是一樣的。 

5.啞語的語言結構及語言習得同正常人口語的語言結構及語言習得完全一樣。 

6.大面積感覺器官的損傷對語言習得沒有多大影響。 

7.新生兒對于出現在任何一種人類語言中的“對照”同樣敏感。 

喬姆斯基(1995)認為在意義問題上存在內在論與外在論之爭,指稱論和真值論的語義觀屬于外在論;語言被視為人腦的一種屬性,意義存在于心智中,因而持內在論語義觀。喬姆斯基認為語言是先天的、普遍的,一種心智自治能力,獨立于任何與外界相連接的東西,與身體經驗無關,并認為語言一定具有一個使其成為語言這種東西的本質,內存于語言之中。 (王寅,2005:194~195) 

三、認知語言學語義觀 

認知語言學是以意義為中心的語言學。語言意義的理解始終是語言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但對于如何研究語言理解的模式,語言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以及其他對語言理解感興趣的研究學者有其各自不同的理解。有的認為語言的意義存在于客觀現實,語言只是表現客觀現實的符號,語言意義的理解就是建立語言符號與客觀世界現實的聯系。當代認知語言學家則對意義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語言的意義不完全存在于客觀現實中,而存在于一種復雜的認知活動中,是一種心理和現實相互作用的結果。人們對語言意義的理解不是客觀現實在頭腦中的簡單投射。 

認知語言學是一種全新的語言研究范式。它采用了經驗主義的哲學主張。經驗主義認為,感性經驗是知識的唯一來源,經驗的內容是客觀世界,一切知識都由經驗產生。認知語言學的經驗主義觀點體現在它的語義觀上,即語義以概念為基礎,詞匯或言語的意義是說話人和聽話人腦中被激活的概念。概念的形成植根于普遍的體驗,特別是空間體驗,這種體驗制約著人對心理世界的隱喻性建構。詞義的確立必須參照百科全書式的概念內容和人對這一內容的識解。(劉宇紅,2006:22~23) 

認知語言學認為,意義是種認知結構,一般說來我們只有在其對應的認知結構中才能理解一種語言形式的意義。意義是詞義的非常抽象的最簡表征。由于認知語言學中的語義結構并非直接等同于客觀的外在世界結構,而是與人在同客觀現實互動的過程中形成的身體經驗、認知策略以及文化規約等密切相關的概念結構對應,因而就涉及到范疇化理論、隱喻系統、意象圖式、句法象似性等方面。雖然認知語言學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理論框架,但研究不同課題的認知語言學家有著幾個共同的理論假設,具體要點如下(束定芳,2008:27): 

1.意義就是概念化。某一詞語的意義等于說話者或聽話者大腦中被激活的概念。因此,大腦可看作是詞語和大腦之間的一種關系,而不直接是詞語和世界之間的關系。 

2.詞語和更大的語言單位均是進入開放型的知識網絡的入口。要完全解釋某一詞語的意義,常常需要考慮可視與不可視的意象、隱喻聯想、思維模型和大眾對世界的理解。因此,一個詞的意義一般無法通過星星點點的詞典定義之類的形式來解釋。 

3.范疇不是通過標準—特征模型或者是由必要和充分條件決定的成員身份而確定的。相反,范疇是圍繞原型、家族相似和范疇內部成員之間的主觀關系而組成的。 

4.是否合乎語法的判斷涉及范疇化,因為說話者認為某一話語是某一公認的語言模式可以接受的成員之一。因此,合乎語法性的判斷是激進的,不是非此即彼的情況。這種判斷依賴語境的微妙關系和語法規約。 

5.認知語言學家在一般認知方面尋找語言現象的對等物。心理學方面有關人類范疇化、注意力、記憶力等的研究成果被用來直接武裝語言理論。

6.句法被看作是語音賴以傳達意義的規約模型。因此,句法不需要自身特殊的原始形態和理論架構。語法知識通過設立說話者憑借接觸實際出現的話語獲得的規約化或已確定的符號模型得到描述。 

語言理論中最基本的問題是對意義本質的看法以及意義研究的方法。lanacker認為意義是一種認知現象,因此最終必須從認知的角度對此進行分析。(束定芳,2008:27) 

四、認知語言學——語義等于概念化 

意義是存在于認知模式中的概念?!霸谡J知語言學中,語義是一種心理現象、認知結構,它并不反映客觀實體,而是等同于概念化,即心理實驗的各種結構和認知過程:一個語言表達式的語義就是在說話人或聽話人的大腦里激活的概念,具體地說,語義存在于人類對世界的識解中,它在本質上具有主體性,體現了以人類為宇宙中心的思想,反映了主導的文化內涵、具體文化的交往方式以及世界的特征?!保ㄎ男瘢?007:36) 

概念化是廣泛的,既包括抽象的概念,也包括一個人對外部的、社會的、語言的、環境的意識,概念化實際上就是認知處理;形式邏輯難以用來描寫語義結構,因為它具有主觀性。langacker指出,概念化這個詞應該從最寬泛的意義上去理解,它幾乎包括了各種大腦活動,其中重要的有:1.原有的和新的概念;2.抽象的或智力概念,以及直覺的感覺、運動和感情經歷;3.非即時的、逐漸展開的概念;4.對物理、社會和語言語境的完整把握。簡言之,語言意義被看作是物理體現、以社會—文化為基礎的人腦的心理活動的結果。(束定芳,2008:105) 

認知語言學的基本出發點是:語言表達基于人們對外界現實的感知體驗和認知加工,語法結構取決于人們的認知系統和語義結構,因此要將其描述清楚,必須從概念、語義描述著手。語義不只是客觀的真值條件,還與人的主觀認識息息相關。語義結構不但反映了所觀察到的情景的內容,而且也反映了這個內容是怎樣建構和解釋的。語義是人們關于世界的經驗和認識事物的反映,是與人認識事物的方式和規律相吻合的。認知語言學對客觀真值條件的描寫與對認知概念的建構統一起來,不區分語言意義和語用意義,而是探索意義在大腦中是怎樣建構的,研究原型理論、范疇化、概念形成的過程及機制。 

五、認知語言學——語義為中心 

語義研究是語言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但語義研究歷來是語言研究中最薄弱的環節?!耙饬x問題是當今人文科學研究的核心問題。對人類而言,人類世界從本質上講就是意義的世界。一個沒有意義的世界,絕對不是一個‘人’的世界。語言是人類認知能力的一種體現,語義是認知語言學研究的焦點,這已成為認知語言學家的共識?!保ㄎ男?,2007:35) 

認知語言學以語義為中心,將語義研究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認為語言的意義與認知有著最密切的關系,而詞法、句法是受語義制約的。認知語義學認為意義不是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而是反映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認知語言學以語言所傳達的語義為起點,并以語義貫穿始終。在認知語言學家看來,所謂的語義實質上是語用或廣義的包容語用的語義,不同于喬姆斯基僅限于與句法接口的語義。他們認為語義部分才是句法生成的基礎。 

認知語言學將語義分析放在首位是因為它認為,如果語言的主要功能是范疇化,那么,意義必將是最主要的語言現象。語義之所以包羅萬象,是因為如果語言是一個對世界范疇化的系統,那么,就沒有必要再設立一個不同于將世界知識與語言形式聯系起來的語義結構層次。 

認知語言學認為,語義不是基于客觀的真值條件,而是對應于認知結構。表層形式的句法結構又直接對應于語義結構。語法是詞語概念內容的結構化。這深刻揭示了語義和語法之間的“血肉”關系,也可以理解為語義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語法。這也是揭示一種語言共性和個性的重要窗口。認知語言學認為語義才具有生成性,認為詞法、句法不是自主的,是受功能、語義和語用因素支配和制約的。這一點與生成語言學的語言觀形成了鮮明的對立,喬姆斯基認為,句法是一個自足的系統,是人類的一種先天機制,后天的語言習得是代入一些參數,主張語義跟句法脫鉤,語義是語言表達在某一階段代入的東西。 

六、認知語言學——語義內在論 

認知語言學家對意義的研究也是沿著內在論方向進行的,與喬姆斯基一樣都認為語言和認知存在于人們的頭腦里,語義必須按照心理現象來描寫。認知語言學家的一個重要口號是“meanings are in the head(意義在人們的頭腦里)”(王寅,2005:195),這一觀點就明確表明他們對語義的基本態度也是基于內在論的,與喬氏的內指性有某些共識。 

認知語言學的最基本觀點是:在世界與語言之間存在認知這一中介,語言形式是體驗、認知、語義、語用等多種外在因素促動的結果;同時還認為意義是基于體驗和認知的心理現象,不能脫離人們的身體特征和生理機制、神經系統。對于意義的看法,他們還有一個口號:“meanings are on the embodied basis(意義基于體驗)”(王寅,2005:197)。語言的語義是一個從語言表達到某些心理實體的映射。 

認知語言學認為,人類語言是后天習得的;語言不是自治的而是基于體驗和認知基礎上形成的。因此,語義雖是存在于頭腦之中,但其根源不是天賦的,而是來源于身體經驗,人與客觀世界的互動認知,來源于使用者對世界的理解,在推理過程中人的生理構造、身體經驗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認知語言學還認為,語言的意義不限于語言的內部,而是來源于人與客觀世界互動的認知,來源于使用者對世界和文本的理解。意義取決于理解,產生于解釋者主體與文本之間的辨證關系。在認知語言學家看來,人類這一最重要的認知特點正是他們與喬姆斯基理論在意義內在論上的根本差異之所在。 

認知語言學說雖與喬姆斯基理論都研究心智,表面上看同屬內在論,但對于心智的來源、表征的方法、研究的內容、得出的結論等方面存在一系列根本性分歧。盡管兩者都持語義內在論,但認知語言學家與喬姆斯基所主張的先天的和自治的內在論存在巨大差異。前者的最基本觀點是:在世界與語言之間存在認知這一中介,語言形式是體驗、認知、語義、語用等多種外在因素促動的結果;同時還認為意義是基于體驗和認知的心理現象,不能脫離人們的身體特征和生理機制、神經系統。喬姆斯基那種先天的、自治的內在論正是認知語言學批判的靶子。 

七、結語 

生成語言學認為,句法是自主的,可以獨立于語義而運行;語法就是形式的運算,可以由系統規則來描寫,而語義是次要的附加特征。恰恰相反,認知語言學認為,語義是語言的主要成分,以感知表征的形式出現,早在語言完整進化之前就已經存在。語義圖式的結構制約著可能的語法結構形式。 

生成語言學認為語義只有解釋性,語法是自主的,具有生成性,所以完全撇開語義因素而研究語法的轉換規則。生成語言學假定句法是自足的,語義和交際功能對句法規則進行干預的可能性從一開始就被排除,這與生成語言學的研究目標是一致的,即“用符號操作的數學系統來描述語言,這種數學系統的主要對象是抽象符號的運作,至于符號的意義和系統外的其它因素都不予考慮”(藍純,2001:16~17)。在喬姆斯基看來,語義學是附著于語法規則系統之上的從屬性的獨立部分。(盧植,2006:256) 

認知語言學家認為語義不能在語言系統內部的聚合和組合關系中去尋找,語義根植于語言使用者的知識及信念系統之中。語言的意義是一個認知結構,一般說來,我們只有在人的認知結構中才能理解一個語言形式的意義。 

認知語言學認為語義不是基于客觀的真值條件,而是對應于認知結構,表層形式的句法結構又直接對應于語義結構。語言的意義不限于語言內部,而是根植于人與客觀世界的互動的認知,根植于使用者對世界的理解和信念。語義不僅僅是客觀的真值條件,還跟人的概念結構及其形成過程有直接的關系。例如“橫看成嶺側成峰”,客觀上是同一座山,由于人的觀察角度的變化就形成兩個不同的心理意象,也就形成兩個不同的概念。 

 

參考文獻: 

[1]chomsky,n.syntactic structure[m].monton:the hague, 

1957. 

[2]chomsky,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 

mit press,1965. 

[3]chomsky,n.language and nature (mind,vol.104,413)[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4]藍純.認知語言學:背景與現狀[j].外語研究,2001,(3). 

[5]劉宇紅.認知語言學:理論與應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2006. 

[6]盧植.認知與語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7]寧春巖.關于意義內在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4). 

[8]束定芳.認知語義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篇6

【關鍵詞】英語語言學 語言能力 語言運用

對于學生而言,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能夠使用它。但是由于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影響,使得學生在英語運用方面一直有所欠缺。近年來,人們漸漸開始重視該問題。英語語言能力涵蓋了英語學習的各個環節,通過語音,詞匯,語法交流等來展現語言能力,而語言運用就是需要在一定環境下對于英語的運用能力。因此,必須把握好英語語言學能力與語言運用的關系,才能在英語水平方面得到提升。

一、英語語言運用的重要性

新課程標準實施后,新的教學模式不再只是關注學生的成績水平,而是重視學生的思維能力的鍛煉。對于學生而言,經過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思維階段,才能提升自身的思維能力。在思維能力方面,學生自身是主要掌控者。但是這并不代表外界對學生就沒有影響。在英語教學方面,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能夠幫助學生運用英語知識。學生通過自身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就能對教師所講的語法進行舉一反三,從而幫助其能熟練的應用英語知識。

英語語言學習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它包含詞匯、句式結構、閱讀等各個環節,這些環節的組成就是為了讓學生熟練在應用英語知識。雖然英語語言學能力和語言運用有一種相符相成的關系,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英語語言學能力于語言運用存在差異。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如何讓英語學習發揮最大的價值,就需要通過掌握英語語言知識來運用它。在應用英語知識的過程中,對它就會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從而為之后的英語學習鋪平道路。

二、英語語言學語言能力和語言應用的關系

1.英語語言能力是語言運用的基礎。對于英語學習而言,語言運用的過程能夠展現語言能力。所以說,語言能力的最終表現形式就是語言運用。語言運用的范圍要比語言能力的范圍要廣。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英語語言能力和語言運用不可分割。英語語言能力作為語言運用的基礎,起著非常大的作用。擁有良好的英語語言能力,語言運用就有了穩固的基礎。英語語言能力的提升需要對英語各個環節知識進行理解,這些知識的理解最終可以在語言運用環節體現。如果缺少這個過程,就難以進行語言運用。因此,英語語言能力是語言運用的基礎。

2.英語語言運用是語言能力的檢驗過程。對于英語學習者而言,是否擁有較好的語言能力是需要通過語言運用來體現的。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更是為了在實際交流過程中應用它。而想要有較好的語言能力就需要對英語學習的各個環節的知識有一個很好的理解。充分的理解不僅是語言能力提升的一種有效方法,更能夠保證在運用的過程中不出現錯誤。因此,英語語言運用是語言能力的檢驗過程??傊?,英語語言能力和語言運用是相輔相成的。

三、英語語言學語言能力和語言運用的不同之處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對于英語語言能力和語言運用是有很多說法。例如,喬姆斯基認為,英語語言能力和語言運用所涵蓋的范圍不相同。他認為,英語語言能力指的是辨別句子和理解句子的能力,并以此為基點對材料內容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而語言運用則需要通過這些認識的總和來把具體的知識表達出來。所以說,英語語言能力與語言運用是不相等的。此外,在語言運用的過程中,還會受到各種干擾,致使語言運用會變得不那么簡單。如果一個英語學習者只掌握了英語語言的規則,而沒有掌握在不同的社交環境中正確合理得體的使用語言,那么,這個學習者語言運用就會出現問題。簡單來說,語言運用就是語言能力在不同情境下的交流活動。有人認為,這種交流所體現的就是一個人的交際語言能力。認為交際語言能力不僅包括了語言能力,而且還包括了語言運用。對交際語言能力也有相應的描述??傊煌挠^點對英語語言學語言能力和語言運用都有不同的認知。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英語學習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英語學習中,掌握基本的英語知識結構,是提升英語語言能力的重要方法。了解英語語言能力和語言運用的關系是英語學習者提升英語水平的重要方式。從英語語言能力和語言運用的關系中,我們可以知道英語語言能力是語言運用的基礎,英語語言運用是語言能力的檢驗過程。了解英語語言運用和語言能力的關系,不僅有利于教師更好的實施教學策略,而且還有利于英語學習者學習英語。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語言學 語境 言語研究 西方現代 語言學線索 研究探討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3)12-0053-01

語言的表現形式是通過言語來體現的,而言語現象和言語問題是語言學研究的領域?,F代的話的學術研究中,很多高科技和高新理論的研究,但對語言學中的言語研究較少,很多人對言語研究存在偏見,認為研究的價值不高,所以就影響了語言學的成熟和發展。在人類生產和生活中,語言溝通是最基本的交流方式,具有重要的意義,語言的有效表達,可以提高辦事效率,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和諧社會關系。

一、西方語言學史中的言語問題

西方語言學研究誕生于公元前六世紀的古代希臘,直到20世紀初期,結構語言學在西方國家誕生,直到今天,仍然對結構語言學進行研究和探討。西方的語言研究已經經過了漫長的幾千年,涉及到的語言理念和語言思想也發生了很多次的改革和創新。但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講,西方語言進行真正的言語研究是從結構語言的研究開始的,所以結構語言的研究對語言學的意義重大。

二、結構語言學中的言語研究

現代語言學研究中,注重對言語理論和言語思想的研究,但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出現的言語思想和言語理論流派繁多,眾說紛紜。導致現代的理論難以進行統一和管理,但在眾多的言語研究的流派中,其中貢獻較大的有Firth、、Saussure、Jakobson 和Bloomfield等學派,對語言學的研究意義重大,人們對其較為重視。

1.Saussure 和“langue - parole”二分范疇

西方學者Saussure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體現的是“索緒爾主義”,具體意思是說人類語言和語言學的主題都要在該思想中體現。在該思想中闡述了語言學研究的對象和研究的系統符號。二分范疇指的是采用語言來作為底層的結構系統和語言結構,體現其心理特征,但言語指的是語言點的使用,由此可以得到的理念:

1.1語言分為“概念”和“聽覺現象”兩種類型,是一種符號或者代碼;而言語則是利用語言符號或者代碼進行交流和溝通的行為。

1.2語言是人類交流和溝通所使用的代碼,體現了人的意志和行為思想,而言語則包含一切語言活動。語言是一種社會的宏觀現象,而言語是個人的行為特征。

語言學研究的真正對象就是描寫事物的基本方式和理念以及語言的系統分析,二者都包含在二分范疇之內。

簡言之,二分范疇主要分為“言語語言學”和“語言結構學”。

2.Bloomfield 與行為主義語言理論

1924年,美國學者Bloomfield對Saussure的語言思想進行評論,Bloomfield主張建立一門研究人類語言的學科,體現了其對人類言語研究的深刻認識,并做了很多學術實踐工作。Bloomfield在《美洲言語》中提出了“文化人”和“文盲”的言語思想,提出了言語的研究應該遵循客觀發展規律,用民俗的態度來正確性的對待自己的言語行為。Bloomfield在關于印第安語系研究中揭示了言語、語言、文化和社會結構之間存在的必然聯系,重點通過學術和實踐來研究美國人語言的行為思想。Bloomfield的主張思想是語言功能來自于“刺激-反應”,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言語的刺激和反應形成了一定的言語行為和動作,體現了講話人的思想。而言語的研究重點就是對言語本身和言語研究方法的探究。前者重點是研究言語的行為、事件和情景等,后者重點研究言語行為的心理實驗和言語的習慣等。

3.Jakobson 與言語事件模型

Jakobson 主張的是“布拉格語言”思想,他認為語言是一種系統功能,是為人類溝通和交流提供幫助的。Jakobson 建立了語言交際的模型,模型中包含了講話人、受話人、語言信息、語境和與語碼等構成要素,重點突出語境。且在每個言語的行為或者事件中都會有一種語言的功能體現。

4.Firth 語言學中人類學影響與社會學成份

J.Firth( 1890 - 1960) 研究的是倫敦學派的語言學,可以歸屬于結構語言學,但其思想觀念跟Saussure 的觀點截然不同,他提出了言語的研究方式和言語的理論思想,他的思想中突出了社會學和人類學的重要成分,其主要的觀念為:

4.1言語存在場景和情節中,不是無邊際的符號,是具有具體結構性質的。

4.2言語行為是一種語聲活動,能偶控制人或者事物的行為,調整行為和情節、環境之間的關系。

4.3在結構語言學中,將外在交流環境看做是“文化背景”,而情景要素看做是“情景語境”。

由此可以看出,結構語言學的研究中,Firth 的思想主張更接近于現代人類的語言行為,為研究現代語言學提供了巨大的貢獻。

三、結束語

語言學在語境中其本質就是交流溝通的語境構建過程,并且這樣方式的語境慢慢演變成為由靜態研究朝著動態研究發展,由封閉環境研究慢慢的轉變成為開放環境研究,由外在研究轉變為內外結合的發展趨勢。語言學是屬于一門社會學科,并且當下語言學語境基礎上的言語研究正在經歷社會對其的考驗,語境是言語中非常關鍵的一個部分。對此,在平時的日常言語中,我們要重視語境的地位,需要對語境當中的言語研究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這是讓語言學得到更好的發展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華,韓曉玲. 語言學語境中的言語研究——以西方現代語言學為線索[J]. 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1:107-113.

[2]林雄奇. 系統功能語言學語境觀和關聯理論語境觀互補性研究綜述[J]. 現代交際,2010,08:101-102.

[3]陳浪. 當代語言學途徑翻譯研究的新進展[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

篇8

>> 語言學中的概念意義 英語中主語和主位關系分析 關于社會語言學中語言與性別的探析 從社會語言學的層面分析語言學與英語教學 生成語言學與認知語言學的差異分析 藝術語言學與科學語言學的本質區別 索緒爾的共時語言學與歷時語言學之淺析 淺析系統功能語言學與轉換生成語言學的主要差別 系統功能語言學與語用學中的語境研究 語言學與經濟學的融合淺析 語言學研究中的統計學 英漢語主位成分差異與英漢互譯時主語的選擇 回顧與展望:心理語言學、神經語言學相關原理在我國外語教學中的應用 語言學與語言教育 語言哲學與認知語言學 實用觀念中中國現代語言學的演進與偏離 模糊語言學中的語義模糊性與翻譯策略研究 認知語言學與認知心理學中的基本層次范疇 論趙元任藝術歌曲中語言學與音樂的關系 語言學知識與英漢翻譯實踐中的關聯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隨機選取了前十段進行對比分析。

I (主位,主語)stand here today humbled by the task before us, grateful for the trust you (主語) have bestowed, mindful of the sacrifices borne by our ancestors. I (主位,主語) thank President Bush for his service to our nation, as well as the generosity and cooperation he (主語) has shown throughout this transition.

Forty-four Americans (主位,主語) have now taken the presidential oath. The words (主位,主語) have been spoken during rising tides of prosperity and the still waters of peace. Yet, (主位,狀語) every so often the oath (主語) is taken amidst gathering clouds and raging storms. At these moments(主位,狀語), America (主語) has carried on not simply because of the skill or vision of those in high office, but because We(主語) the People have remained faithful to the ideals of our forbearers, and true to our founding documents.

So(主位,補語) it (主語) has been. So(主位,補語) it (主語) must be with this generation of Americans.

That we(主語) are in the midst of crisis(主位,小句) is now well understood. Our nation(主位,主語) is at war, against a far-reaching network of violence and hatred. Our economy (主位,主語) is badly weakened, a consequence of greed and irresponsibility on the part of some, but also our collective failure to make hard choices and prepare the nation for a new age. Homes(主位,主語) have been lost; jobs(主位,主語) shed; businesses(主位,主語) shuttered. Our health care(主位,主語) is too costly; our schools (主位,主語)fail too many; and each day(主位,主語) brings further evidence that the ways we (主語) use energy strengthen our adversaries and threaten our planet.

These (主位,主語) are the indicators of crisis, subject to data and statistics. Less measurable but no less profound(主位,主語) is a sapping of confidence across our land -- a nagging fear that America's decline(主語) is inevitable, that the next generation(主語) must lower its sights.

Today (主位,狀語) I (主語) say to you that the challenges we(主語) face are real. They (主位,主語) are serious and they (主語) are many. They (主位,狀語) will not be met easily or in a short span of time. But know this, America(主語) -- they(主語) will be met.

On this day (主位,狀語) , we(主語) gather because we(主語) have chosen hope over fear, unity of purpose over conflict and discord.

On this day (主位,狀語) , we(主語) come to proclaim an end to the petty grievances and false promises, the recriminations and worn out dogmas, that(主語) for far too long have strangled our politics.

We (主位,主語) remain a young nation, but in the words of Scripture, the time(主語) has come to set aside childish things. The time (主位,主語) has come to reaffirm our enduring spirit; to choose our better history; to carry forward that precious gift, that noble idea(主語),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God-given promise(主語) that all (主語) are equal, all(主語) are free, and all (主語) deserve a chance to pursue their full measure of happiness.

In reaffirming the greatness of our nation (主位,狀語) , we (主語) understand that greatness is never a given. It (主位,主語) must be earned. Our journey (主位,主語) has never been one of short-cuts or settling for less. It (主位,主語) has not been the path for the faint-hearted -- for those who(主語) prefer leisure over work, or seek only the pleasures of riches and fame. Rather, it (主位,主語) has been the risk-takers, the doers, the makers of things -- some celebrated but more often men and women(主語) obscure in their labor, who(主語) have carried us up the long, rugged path towards prosperity and freedom.

下面把他們放在統計表中看:

主位 主位 主位 主位 主位

句子成分 主語 補語 狀語 小句 主語

頻數 20 2 7 1 30

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在英語語篇中,由于講話習慣和思路等的影響,主位通常都由主語來承擔,而且由主語承擔的主位占據總數的三分之二。所以說由主語承擔的主位被稱為無標記主位,而主語并不總是主位,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有超過一半的主語沒有承擔主位的功能。而由其它成分承擔的主位叫做帶有標記的主位。這其中相對最為常見的是狀語,占所有標記主位的十分之七。其中最為少見的就是補語和小句做主位,同時,也顯示出他們不同尋常的對比效果,容易造成強烈的修辭效果。而主語并不總是主位,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有超過一半的主語沒有承擔主位的功能。

4. 結論

由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主語與主位既有一定的聯系,又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如果主語位于句首,那么主語就是主位,但是如果主語位于句中其他位置時,主語就不再是主位,而是充當述位的一部分。即主語與主位的交疊重合條件是當且僅當主語位于句首時。而這時候充當主位的主語是無標記主位。對主語與主位的區分,有助于同學們更清楚地理解系統功能語法與傳統語法的區別,更有利于加深我們對語言本質的認識,從而在學習中不會混淆概念,指導寫作等;在生活講話中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Fromkin, Victoria, Rodman, Hyams, 2007,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Thomson Wadsworth/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2]Geoff Thompson, 2000, Introducing Function Grammar, London: Arnold. /FLTRP, 2008

[3] Halliday.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Arnold. /FLTRP, 2000

[4]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5]黃國文. 語篇分析概要 [M ].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6]徐盛桓. 再論主位與述位 [J].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85 (4).

[7]馬鐵川. 主語與主位關系的探究[J]. 林區教學. 2009 (9).

篇9

關鍵詞:大數據;語料庫;語言學

在語料庫研究已經廣泛應用的今天,大數據為語言學家們開辟了新的視野,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一.大數據的提出及其最初應用

大數據,顧名思義就是大量的數據。自從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庫克耶提出這一概念以來,大數據就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首先將這一概念付諸應用的是BI,工業4.0,云計算,物聯網,互聯網+等領域。在信息化發達的今天,大數據的提出無疑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野,也在不斷推動其發展。

二.語言學的傳統研究方法

縱觀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及理論,大多數是以二三十年前提出的轉換生成語法,系統功能語法等為基礎進行的。雖然研究成果頗豐,但也面臨一些問題,首當其沖的就是研究后勁不足。我們都知道,語言學研究理論雖然經典,并且為語言學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其研究歷程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然而語言學的經典基礎理論大多是二十年前提出的,經過二十多年的研究挖掘,已經逐漸缺乏研究后勁,其理論的研究視閾已被挖掘殆盡,再想用此理論進行語言學方面的深入研究已很難再有新突破,語言學研究急需開辟新的視野,挖掘新的方向。

三.大數據與語言學研究結合的可能性

篇10

一、引言

對于轉喻的研究最早是出現在修辭學中,長期以來轉喻被認為是轉喻是一種修辭工具,是詞語之間的相互替代,用將一個詞轉換成另一個緊密相聯的或相鄰的詞,是名詞的轉換(change of names). 后來結構主義語言學與傳統語用學也都涉及到了對于轉喻的研究,而其研究都只限于詞匯方面。隱喻的研究始于18世紀初,此后,很多語言學家開始對隱喻的認知功能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隨著認知語言學的發展,人們對于語言學的研究則廣泛的存在于詞匯,句子乃至言語行為等許多方面。人們認識到轉喻不只停留在語言層面上,它處于同一認知模型里,用一個概念實體作為工具,為另一個認知目標提供認知和心理途徑。

二、認知語言學下的轉喻

認知語言學中的對于轉喻的定義的代表人物是Lakoff和 Johoson和 Panther 和Radden。在Lakoff和 Johoson 出版的關于認知語言學叢書《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隱喻的定義和轉喻一樣,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思維方式。它以經驗為基礎,遵循一般和系統原則,用于阻止我們的生活和行為。他們認為,轉喻是一個認知模型,是在同一認知域中相關概念的激活,這也是轉喻的認知過程。轉喻不是什么特殊的修辭手段,而是一般的語言現象。轉喻也不僅僅是語言現象,而是人們一般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我們的思和行所以依賴的概念系統從根本上說具有轉喻的性質。轉喻一種語言現象,更是人們的一般思維和行為方式。Radden 和 koveoses (1999) 根據同一理想化認知模型內本體和喻體的關系,把轉喻分為兩類:一類是模型作為一個整體和各個部分之間關系的轉喻;二類是模型內各個部分之間的轉喻。Panther 和Thomburg(1999)從語用功能角度,將轉喻分為指稱轉喻,述謂轉喻和言語行為轉喻。指稱轉喻是用一個概念代指另一個概念;述謂轉喻是用一種表達來借代另一種表達;言語行為轉喻是用一種言語行為來代指另一種言語行為。

三、轉喻與隱喻的異同點

隨著認知語言學的發展,在認知語言學理論指導下,最先開始對隱喻的研究,隱喻的研究也是到現在為止最多的。而對于轉喻的研究的屈指可數。隱喻和轉喻的區別,我們首先從其定義上區分; 從認知 語言學的角度,轉喻實在同一認知域內用易感知的,易理解的部分代表整體和整體的其他部分,是一種替代關系,轉喻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和思維形式,轉喻是一種思維方法,一種替代關系。隱喻不僅僅是語言修辭手段,更是一種概念體系和認知方式,它是兩個不同領域的事物,通過由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過程。隱喻在語言學上的作用體現在隱喻意義的理解和對多義詞和新詞的理解上。

1.相同點。Eco(1983)認為,每一個隱喻都可以追溯到一串相鄰的轉喻關系,這些關系構成了語碼框架。而且在此基礎上構成了任何部分的或(理論上)整體的語意場。他提出,隱喻的機制,如果被簡化為轉喻的機制,就依賴兩種轉喻關系出現的不完全的語意場的存在。他在1985年,分析證明了隱喻性替換相近的機制,還指出隱喻之所以能夠出現,是因為語言的無限符號過程,構成了多維度的轉喻網絡,每一個轉喻都是通過文化習俗而不是原始的相似性。

2.異同點。

認知加工不同。隱喻的認知加工分為兩個級別,第一級認知加工則是認知的兩個域建立在可見相似性上,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第二級別的認知加工則是隱喻里包含兩個不同的域,這時需要通過主體聯想產生隱喻的相似性,這種隱喻的認知加工通常要更多的努力。其中一個主詞的主要特征被“影射到”映射到另一個主詞上,產生詞意的變換。轉喻的兩個認知域具有相似性相關聯,所以其付出的認知加工努力不多。第一種情況是在某種語境下,為了某種目的,需要指稱一個“目標”概念B。第二種情況是概念A 指代B,A和B 須同在一個“認知框架”內。以“壺開了”為例,用壺(概念A)轉喻水(目標概念B),壺和水同在“容器和內容”這個認知框架內。概念壺的激活會附帶激活概念水。壺在認知上比水顯著。水開了,我們首先看到壺嘴在冒氣,而壺里的水看不見??梢姷谋炔豢梢姷娘@著,這是認知規律。

隱喻和轉喻的結構不同。從結構上看,隱喻是有由“本體”(tenor),也成“話題”(totpic),“喻體”(vehicle)和 “喻底”(ground),三部分構成。例如:杭州是上海的后花園。其中杭州是本體,后花園是喻體,而喻底沒有出現。隱喻是在句子或句子以上的語言層次上才能實現。轉喻也可以分為三部分:本體,喻體,和喻底。但與隱喻不同,在轉喻里面,本體從不出現,喻體就是喻底。本體和喻體是以隱含的方式在起作用。本體和喻體之間是一種替代關系。喻體之所以能夠替代本體,是因為它可以替代本體。轉喻則是詞語與詞語之間的替代。

四、總結

綜上所述,在本文中作者試圖從隱喻與轉喻在認知結構,認知加工等方面進行了比較分析,其證明隱喻和轉喻在思維方面,認知功能,結構上其明顯性的區別。除此之外,隱喻和轉喻也有非常密切的相關聯性。因此,只有將隱喻與轉喻結合起來研究,才能夠更加進一步的理解轉喻的本質。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