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與文化范文

時間:2023-03-27 22:33: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語言與文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語言與文化

篇1

    在海外,英文是社會的主流語言。相比ST,中文作為一種珍貴的“語言文化遺產”,備受挑戰。由于華人分布相對分散,第二代華人從小只有和父母才用中文交流。在英語國家的大語境下,即便在家里,第二代華人接觸的仍然是大量英文信息,如英文的廣播電視、音樂、游戲、互聯網、書籍、報紙雜志等等。一旦出了家門,他們更是進入了廣闊的英文世界,無論在學校還是工作場所,英文是維系社會關系的必需品。語言是溝通的橋梁,是情感維系的紐帶,是文化的載體,中文的式微將會導致一系列連鎖效應,宛若一張輕輕倒下的多米諾骨牌。遺憾的是,這種狀況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有些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認為自己的孩子是中國人的孩子,中文說得好,便鼓勵孩子開口說英文。哪里知道,一旦孩子習慣講英語后,中文水平就開始慢慢退化,甚至不能用中文溝通。

    在海外學習中文,任務艱巨

    2013年4月筆者來到英國貝爾法斯特市華人社區的中文學校,為一年級班擔任中文教學助教,直接參與第二代華人在兒童階段的中文學習過程。剛來中文學校,這些孩子看起來似乎和在中國長大的小孩沒什么不同。他們笑著,鬧著,相互追逐打鬧,有說不出的旺盛精力??伤麄円婚_口說話,就聽見一陣嘰里呱啦的英文。筆者試圖跟兩個8、9歲大的小孩用中文聊天,可是一個孩子馬上笑著跑開,另一個小孩則用一種難以理解的中文和筆者對話。后來,學校里經驗豐富的老師說,有的孩子們可能聽不懂中文對話,最好用英語夾雜著中文跟孩子們講話。

    在一年級班上,一共有9個孩子,其中最小的5歲半,最大的8歲,都來自中國人的家庭。每個禮拜天下午,他們來中文學校學習兩個小時的普通話,周一到周五則到英國的小學接受正規的英式教育。這意味著這里的小孩每周只有兩個小時正規的中文學習時間。第一個小時,中文老師先按照課本教孩子認生字,然后讓孩子抄寫在作業本上。第二個小時,帶著孩子們做游戲,從游戲中讓孩子們鞏固所學的生字。

    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筆者發現孩子們在學習生字時存在很多困難。除非孩子父母有意教過孩子漢字,否則孩子的成長環境里很少出現中文字。這造成了孩子在抄寫的過程中有被寫字的規范。一個漢字常常被孩子們寫得多一筆、少一筆,或者干脆拆成了兩個漢字。此外,發倒筆更是孩子寫字的普遍現象。對此,中文老師認為,在有限的課時里能幫助孩子寫出完整的漢字已經很不容易,哪里管得上筆順問題。

    由于這里上學的小孩英文水平普遍比中文好,孩子們很容易用英文思維來學習中文。一次課上,筆者指著小女孩Melisa(6歲)作業本上抄寫的漢字,問她“這個怎么念?”Melisa歪著腦袋想了很久,反問筆者“How could I spell it?(我該如何拼讀呢?)”在英文里,字母的組合可以發音,然而漢字作為表意文字,卻無法準確預測發音。Melisa希望通過英文發音的方式來念漢字,但由于中文和英文相差甚遠,使用英文思維無法有效地幫助她的中文學習,這從側面反映了華人移民在國外學中文的困難。

    學習中文的態度因人而異

    一年級班上轉來一位插班生,名叫Tommy(6歲),Tommy出生于英格蘭,父母均來自中國。他在英國的一所正規小學讀書,是英文班上唯一一個中國小孩。在來這所中文學校之前,他從未上過中文學校的課。

    Tommy剛來中文學校的時候,專心聽課,認真抄寫生字,中文對于他來說是那么新鮮。然而,隨著學習次數的增多,Tommy不那么專注了。在他第四次上課的時候,他顯然對自己的玩具更感興趣,當筆者提醒他要專心聽講時,他緊蹙著眉頭露出痛苦的表情,并用英文告訴筆者“learning Chinese is so boring,(學習中文太枯燥了)”第五次上課時,老師正在教大家“戴”這個生字,而Tommy根本沒有抬頭看黑板,筆者再次提醒他,他才抬起頭說到“我看不見黑板”,緊接著,他看著黑板上的字突然涌起一股情緒,只見他雙手緊緊地抱著腦袋,大聲用英文喊著“too tired,too tired!(太乏味了)”

    對于Tommy來說,他對中文的興趣似乎被枯燥的反復練習消耗殆盡。通常說,對事物賦予的意義是動力來源的關鍵。一開始,Tommy對中文學習充滿好奇,這種好奇驅使他專心聽講,認真練習。但當這種好奇滿足后,他顯然認為中文學習不那么新鮮有趣,更重要的是,他看不到學習中文的意義。反復的練習讓他覺得很乏味,他不知道學這門語言有什么用。在家里他和父母可以交流些基本的中文;周一到周五,他可以和班上的英國同學用英文交流。他心里大概在想如果幾乎使用不到中文字,為何還要費神去練習這些奇怪的符號呢?

    并非所有的小孩都不喜歡學中文,比如說Carol(6歲半)。Carol對學中文很感興趣。她不光專心聽講,還幫同學寫正確的中文字,多次得到老師的表揚。有—次,Carol在硬紙板上寫“我家五口人,我愛我的家”。盡管字寫得稚氣,但是卻不乏一個小孩的純真和對家人的愛。她驕傲地說:“這是送給爸爸媽媽的禮物,想讓他們高興?!?/p>

    Carol很喜歡學中文,學好了中文能讓她得到老師的肯定和鼓勵,也能讓她幫助不會寫漢字的同學,讓她們表達對家人的情感。由此看來,學習中文對她是有意義的,這促使她堅持學習中文。當孩子對中文學習賦予積極的意義時,他更有動力學習這門語言;而當孩子消極地看待中文學習時,他則缺少繼續學習的動力,需要長期不斷的提醒和激勵。很多孩子因為不知道學中文有什么用,學到一半就不肯繼續學習中文,這種現象非??上?。

    中文對海外家庭的影響

    Linda(5歲半)在班上從未說過一句中文,她父親告訴筆者,她在家里也從來不說中文。她父母和她講中文,她就用英文回答。此外,她還有兩個姐姐,姐妹之間也用英文交流。筆者問這位父親,孩子們一直用英文講話,萬一父母聽不懂怎么辦?他父親聽了愣了—下,隨即聳聳肩說“那也只好這樣了?!?/p>

    孩子不會說中文直接導致了家庭溝通出現障礙的窘境。由于父母的英文水平有限,不一定能完全聽懂孩子們用英文說什么,也不一定能夠將自己的意思用英文完全表達清楚,這就大大降低了家庭溝通的層次和內容。

    當然,并非每個孩子都不能說中文。筆者在和大一點的孩子聊天時,發現有些孩子對父母說中英文混合的語言。他們解釋道,當他們不知道如何用中文表述自己的意思時,只能說英文??梢?他們想和父母說中文,但是中文程度有限,實在不知道該如何用中文表達自己的意思,就只好用英文來表述。

    此外,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對話時,這些孩子更傾向用英語。筆者和一對姐妹聊天時,得知盡管她們和父母用中文溝通,但是彼此之間則用英文交流。原來,她們的母親在她們小的時候讓她們相互說英文,久而久之她們便習慣了這種交流方式,改不回來了。通常,人們更傾向于使用自己熟悉的語言。對生長在海外的孩子們來說,英文顯然是更方便的交流方式。

    家長對此態度矛盾,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學好英文,以便適應當地的生活學習環境。筆者曾在華人社區接觸到一戶華人家庭,爸爸常教育6歲的兒子“學會說英文,以后讓媽媽享?!?。于是小家伙在家里除了會說一些簡單的中文單詞,其余時間就說英文。另—方面,大人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喪失說中文能力。筆者和一位華人家長聊天時了解到,這些孩子長著一副中國人的面孔,到哪里都被認為是中國人,因此學習中文理所當然。盡管如此,有時家長們不得不對現實妥協。倘若孩子不愿意學,家長也無可奈何。有一個14歲的男生,從5歲開始就被家長逼著學習中文,可—直到現在,他仍非常不喜歡學習中文。對此,他母親只好作罷,順其自然。筆者問這位母親“倘若他放棄中文學習呢?”她答道:“孩子畢竟生長在國外社會,可能覺得學習中文沒什么用。以前常有當地的同學邀他周末出去玩,但他卻因為要學習中文去不了。如果不學中文,他可能會更融入當地,這樣對他也好?!?/p>

    中文與文化傳承

    一次,筆者在華人家庭聚會上發現幾個小孩,聚精會神地捧著_本兒童英文讀物,似乎深深地被其中的故事情節吸引,便走到他們身邊問:“為什么不拿一些中文書看呢?”一個8歲的小男孩抬起頭,說:“中文書太難了。”中文水平限制了孩子們對中國文化的接觸和了解。孩子們更傾向用他們熟悉的英文去閱讀書籍,體驗英語文化。

篇2

1. 教師缺乏文化教學策略

從事初中英語教學多年,筆者深知文化意識的發展是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文化教學目標和語言教學目標應該有機結合起來。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往往是教材安排什么,“我”教什么,課本設定的程序,就成了“我”教學步驟的設計;過于注重語言知識學習和四會技能訓練,忽視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的培養;心有余而力不足,缺少合適、有效的文化教學方法。

2. 學生中的文化缺失現象

筆者隨機抽取本校九年級的100名學生作了相關的問卷調查,結果如下:

(1)82% 的學生意識到自己和英語本族語使用者之間存在巨大的文化差異;

(2)61% 的學生認識到交際中缺乏文化知識比缺乏語言知識更易引起沖突;

(3)84%的學生表明自己的英語文化知識相當匱乏,希望得到更多學習的機會。

(4)97%的學生贊同“文化的學習對語言學習起著積極的影響,文化嚴重缺失會引起嚴重的交際障礙”。

(5)89%的學生認為目前英語課堂教學中文化的學習過少。

二、研究意義

通過開設“英語文化講座”這一活動,奉獻一道道精美的文化大餐,營建濃厚的文化氣息和氛圍,探索生動有效的文化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獲得豐富的跨文化知識,養成尊重、寬容、平等、開放的跨文化心態和客觀、無偏見的跨文化觀念與世界意識,在體驗與感悟中成長,并形成有效的跨文化交往、理解、比較、參照、攝取、舍棄、合作、傳播的能力。

三、活動組織實施方法

(一)英語文化講座的內容

緊緊圍繞《英語課程標準》細化的一級到九級文化意識目標,結合Go for it!教科書,重視課文材料文化信息的挖掘,同時注重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的培養,發揮集體備課的團隊力量,共同商討確定講座的主題、方式,把文化教學目標和語言教學目標有機結合起來。

主要遵循兩條線索:一是和教材同步。如九年級Unit 12的話題是custom,就可開設“中西方禮儀比較”主題講座,并自編自導自演校園課本劇——“不同國家不同習俗”(獲區2010英語課本劇二等獎)。二是與主題活動同行。例如,抓住每年的校英語文化節,精心烹制“英語原版優秀電影展播、英語名言名句誦讀、外籍來華名人故居走訪”等文化大餐。

(二)英語文化講座模式探究

1. 主題式探究模式

先確立一個中心話題,然后由教師或者請外籍人士來做相關內容的講座。在講座的準備階段,先對學生做一個預測,看看他們對這個話題已經知道多少和最期待了解的又是什么,及時調整講座內容。講座期間給學生留一段自由時間,現場提問、采訪、探討都可以。

2. 參訪式探究模式

參觀和訪問式活動模式指通過觀看展覽、視頻和各種表現形式受到啟發,學習新東西,激發參與熱情,找到靈感。教師創造可供學生“品味、觀察、接觸”物質或人文條件,讓學生通過感官與心靈接觸外國文化信息,親身體驗外國文化并感悟其文化內涵。例如,校園里布置英語文化長廊,“中西文化差異我之見”學生作品展覽活動,英語版電影賞析,參觀學校附近的司徒雷登故居,拜訪天水堂的牧師,排演英語課本劇“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等活動。

3. 自助式探究模式

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讓其自由選擇,個性化學習。具體的做法是:一是利用電子網絡媒介。在校園網站上設置“文化吧”專欄,主要是圍繞英語國家文化信息的一些文字或視頻介紹,學生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享受這些文化大餐。同時開辟“文化之旅”電子信箱,解答問題或者分享成長的喜悅。二是開辟文化角。每個班級的教室里都存放一些英語讀物、英語名著,學生可以隨意取閱。 轉貼于

(三)英語文化講座案例節選

語言與文化同生共舞

——《走進美國流行音樂》英語文化講座之感悟

選取這個主題的原因:(1)會唱英文歌的學生很少,但他們對英文歌卻顯示出很大的興趣,有了解英美流行音樂的渴求。(2)我自己也是英美流行音樂的粉絲,對這個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很希望有機會和別人分享我的一些見解。

希望達成的目標:(1)豐富英語學習的文化內涵和英語學習手段的多樣化,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更大熱情。(2)拓展學生的視野,陶冶情操,提高他們鑒賞美的能力。

實施的過程:以美國流行音樂經歷的幾個重要發展階段為線索,加上各個階段最具代表性的歌手或演唱組的特點介紹以及他們最受歡迎歌曲的欣賞,制作了集視聽為一體的精致課件,帶著學生進行了一次愉悅的音樂旅行。

同事的評價:“美國文化是英語學習的重要部分,講述、課件與學生三位一體,課內外知識融合,氛圍感染人,內容打動人,方法吸引人”。

學生的感悟:“當我還在納悶老師會講些什么,擔心又是那些枯燥乏味的東西時,我卻瞬間被吸引了,完全陶醉在這堂與眾不同的英語課中。我希望這個講座能不停地繼續下去……”;“我喜歡這樣的文化講座,我第一次覺得英語并不那么令人討厭……”。

自己的思考:接受這個任務,我特別興奮,事先收集了大量相關信息,做了精心準備,結果是喜人的。這次講座不僅僅對學生起了積極影響,我也一直在享受整個過程。

四、研究成效

1. 巧妙彌補了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文化缺失

課堂上教師為了落實字、詞、句等語言知識,往往很難再有寬裕的時間來進行諸如文化背景知識介紹、詞語的文化內涵挖掘、語用差異的指導之類的工作。即使有一些,那也是零碎的,粗略的,局限的。而英語文化節中講座的內容是精心挑選的,富有代表性,是系統的,詳細的,甚至是深刻的;形式多樣,生動而吸引人,在充分滿足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同時,還激發了他們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興趣,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優化、升華。

2. 成功激發了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與動力

文化講座是一種愉悅教育和體驗教育。比如“誰偷走了圣誕節”這一講座,側重于培養學生對英語電影的選擇和賞析能力,對異國文化尊重和包容的態度。教師選取了曾獲美國票房冠軍的電影“How the Grinch stole Christmas”,邊看邊評,感悟人生的真諦。完整的故事情節,優美動聽的主題音樂,給人帶來美的享受;熱烈的探討,思想的碰撞,帶來文化的感悟。當學生迷上英語文化的時候,英語學習的動力將源源不斷。

3. 有效培養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文化講座讓學生沉浸在英語的文化氛圍里,在快樂的體驗、積極的實踐中收獲了異域文化。中西文化差異比較,有效減少了母語文化的負遷移,幫助學生創設入鄉隨俗的文化語境,越深刻細致地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以致生活細節,就越能正確理解和準確地使用這一語言。教師驚奇地發現,學生語用錯誤減少,對語言的駕馭能力明顯提高。

篇3

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使網絡成為大眾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網絡語言也層出不窮。網絡語言與文化息息相關,網民通過創造豐富多彩的網絡語言來表達價值觀念,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形式。本文立足于網絡語言與文化的關系,闡述了網絡語言的文化內涵以及其對文化的影響。

關鍵詞:

網絡語言;文化

自從1994年中國加入互聯網以來,我國的網民數量正在突飛猛進的增長,在2015年12月份CNNIC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中國的網民規模已經突破了6.8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了50.3%?;ヂ摼W的快速發展促使網絡語言這一新生產物走入人們視野,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一、網絡語言的理論概述

(一)網絡語言的定義

DavidCrystal把網絡語言看作是一種能夠出現在所有網絡環境中的、并體現網絡獨特面貌的媒介,它具有電子性、全球性、交互性等方面的特征。于根元教授認為網絡語言是網民在交際中為了提高打字速度,相應的對詞匯進行改造,為了實現交際目的可能出現對文字、圖片、符號等的隨意添加。

(二)網絡語言的構成

網絡語言是一種語言變體,根據其特點,可以分為八種類型:1.漢語諧音詞語。偶:我;醬紫:就這樣。2.拼音極簡縮略語。MM:妹妹;BS:鄙視。3.特殊符號表達。(^_^)/~~:拜拜;O(∩_∩)O~~:開心。4.數字簡化表達。1314:一生一世;886:拜拜了。5.英文極簡縮略語。CU:Seeyou;DL:download。6.傳統詞語賦予新的含義??蓯郏嚎蓱z沒人愛;神童:神經病兒童。7.名稱借用??铸垼洪L得不好看的人;8.影視作品歌詞的引用。甄嬛體:臣妾做不到啊;且行且珍惜。

(三)網絡語言的文化內涵

語言是人類思維的表達式,同時也是文化傳播的載體。薩丕爾曾說過:“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边@說明語言與文化息息相關。網絡語言的形成反映了豐富多彩的網絡文化,同時也是網絡文化的外部表現;在網絡文化的各種形式中,網絡語言最具有獨特性。1.網絡語言反映了網民的生活態度網絡語言是網民充分發揮想象力創造出的區別于其他語言社團的語言表達式,揭示了網民對客觀世界的態度與看法。也可以說,網絡語言反映了網民獨特的思維方式與生活態度。從網絡語言的形式上看,它從不同層面揭示了網民對詞語的獨到見解以及他們的價值觀念。2.網絡語言是網民的身份象征每個社會群體都有區別于其他群體的語言,網絡語言的形成也不例外。網絡語言像是一種“語標”,它標記了網民的身份?!罢Z標”因群體不同所表現的特征也不同。網民通過對傳統語言的加工,創造出屬于自己群體的語言,從而完成了社會定位與群體歸屬?,F今,網絡語言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它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存在于網民生活中,傳達著網民群體之間的一種特別的默契。至此,網絡語言被當作網民的身份象征??傮w來說,網絡語言已經逐步的滲透于我們的文化當中,成為現今的一種交際方式,所以對網絡語言的研究已經成為語言學以及相關學科一個不容忽視的一部分。

二、網絡語言對文化的影響

網絡語言與文化相輔相成,網絡語言的產生也對文化帶來一定的沖擊與影響。

(一)對語言的規范的影響

索緒爾指出:語言作為一個系統,它擁有自己的秩序。在網絡語言中存在多個語言系統,并且不同系統間符號混用現象頻繁出現。語言系統的混用現象可以劃分為兩類:可讀與非可讀語言符號的混用;不同系統間可讀符號的混用。這種語言現象對語言的傳統規范進行了挑戰。在網語系統中,個性化的表達看似不符合以往的語言規范,但同樣可以達到交際目的。巴爾特曾說“無論從哪方面看,文化都是一種語言?!睆倪@個層面看,網絡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網絡語言雖然挑戰了傳統語言規范,但網絡語言一定程度的創新表達呈現了當代人對事物的新看法,反映了當代人文化表征,是人們表達情感的真實記錄,體現了后現代文化特征。

(二)對傳統道德的影響現

今道德的傳播途經變得豐富多彩,呈現出自主性、開放性和多元性的特點?;ヂ摼W的出現加速了道德傳播的進程,而網絡語言變成了道德傳播的加速劑。網絡語言是語言史上表達最豐富多樣的語言形式,它涵蓋多種語言形態,除了語言本身之外,還涉及到圖像、畫面等其他形態。網絡語言有其發展的優勢,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對傳統道德的沖擊。有時網民為了凸顯個性,創造出一些粗俗的詞語并在網絡上盛行,這是一種價值觀的扭曲,我們要正視這個問題。目前網絡語言還處于發展階段,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在道德和法律體系方面還沒有形成明確的約束力。所以,我們在享受網絡帶來便捷的同時要加強網絡監督,積極引導網絡語言的走向,不斷提高網民的精神文化價值。

三、結語

網絡語言已經逐漸在人們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既增添娛樂氛圍,又拉近人與人間的距離感。但隨著網絡語言對人們生活影響逐步加深,網絡語言所暴露出的問題也日趨嚴重。如何正確看待網絡語言的影響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們要正視網絡語言的發展趨勢,正確引導網絡語言的走向。

參考文獻:

[2]易文安.網絡時尚詞典[M].???海南出版社,2000.

[3]朱曉施.網絡語言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力分析,2014.

篇4

隨著改革開放的縱深發展,我國經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經濟實力日漸增強,與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越來越頻繁。世界范圍內的其他國家把與中國之間的經濟合作、文化交流作為本國發展的契機。誠然,與中國的貿易往來與文化融合均需要大量高素質漢語工作者。漢語熱與時俱進,應運而生。中國在發展壯大的同時,始終秉承和平崛起的理念,樹立負責人的大國形象,努力發揮作為發展中國家應有的作用。漢語作為聯合國的主要工作語言之一,人們通過漢語了解中國,中國通過漢語傳播文化,各國政府組織、民間團體都非常重視漢語的重要地位。面對漢語的國際推廣,通過借鑒國外第二語言的推廣模式,利用并參與漢語接受國的語言政策,適應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實現語言文化的融合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二、在漢語國際傳播中努力將中國文化傳統與現代精神相融合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傳統文化的底蘊對漢語言的傳播意義非凡。中華文化兼具儒、釋、道三家的主旨和精義,既有對大自然的探尋,又有對人類自身的認知,更有對宇宙蒼穹的思索,幾千年來指引國人的出世與入世。影響國人,也感染世界。尤其是近年來,隨著中國在國際上地位的提升和對外經濟政治往來交流的頻繁,中國的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漢語言得以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問渠那得清如許”,漢語言的無限獨特魅力正是來源于中國的傳統文化的豐厚積淀??梢哉f,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在漢語的國際傳播種,如果沒有了這個根,語言文化就會暗淡無光,成為無源之水。同樣,只有把傳統文化與現代精神相結合,才能在新時期煥發出漢語言的光芒與風采。鑒于此,在語言推廣時要有機地將其與傳統文化相融合,從內容上展示中華文化的誘人魅力;在漢語傳播時,要融匯現代精神,從現代精神中汲取營養,更新理念,以表述的精準、簡練突出其實用的價值。在漢語的國際化傳播中,我們不僅是傳播語言,還在輸出中國的優秀文化,不僅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精髓,而且體現出中國現代的核心價值觀和真正的軟實力。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漢語的獨特魅力向世界全面展示。同理,在國內,我們也要有選擇地傳承和弘揚對傳統文化,把那些壓抑人性、限制特長的不良因子拋棄,吸收西方的自由、民主、個人理念,讓這些現代精神在傳統文化的繼承中得到補充和完善。

三、融合西方文化元素,消除漢語傳播接受者的思想疑慮和難以掌握的緊張感

漢語國際傳播發展勢態良好,“漢語熱”的國際浪潮正在世界各地洶涌澎湃。據統計,目前全球已有210所“孔子學院”。日本每五六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在練習漢字書法,韓國練習漢字書法的民眾逾十萬人。漢語在國際上快速發展傳播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來自不同國家的阻力。尤其是西方國家,他們在渴望學習漢語的同時,也擔心中國在輸送語言文化的同時,也輸送了蘊含中國元素的意識形態,擔心受到中國意識領域的控制,這顯然不是漢語國際傳播的本意。我們舉辦孔子學院,進行漢語傳播教學,目的并不是灌輸中國的價值觀,而是讓世界感知漢語的魅力和古老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精髓。但漢語國際傳播的迅猛發展,必然會遭遇西方國家政府機構和民間組織的不安和顧慮,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民粹主義和地域情結,他們也會不同程度地抵制和反感。對于擔負傳播職責的中國人來說,既要正視這些困難和阻力,又要客觀地分析和對看待。本文提到的“薩皮爾―沃爾夫”假說就指出,人們的語言在意識形成、思維創造的過程中,決定了對世界的看法,這個過程被稱為語言決定論。不同的語言必然與不同社會內涵有關系,語言在相互轉化的過程中也會融入不同的社會表象和民族元素,對此,我們稱之為語言相對論。由于大部分民族國家對他者文化都會懷有一種“霍布斯式的恐懼”,即使“你自己可能會生動地感覺到對他人所懷有的恐懼”。在漢語國際傳播中必須克服兩種傾向,一種是過于強調漢語及中國文化的悠久歷史和強大。另一種傾向就是妄自菲薄,對中國的文化缺乏應有的自信。

四、注重“本土化”漢語教師的培養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培養優秀漢語教師一方面能夠提高其所在國漢語教育自身的“造血功能”,與其他國家合作,開展其本國漢語教師的培養。另一方面有利于推進語言文化融合的進程與速度。人之常理,當他國教師向本國公民傳授文化知識時,本國都有本能的戒備心理,他們會考慮到本國的文化安全?;诖它c考慮,大力推動本土化漢語教師的培養,盡可能增加他國漢語教師的數量,能夠最大限度地削弱他國的擔心與顧慮,從而順利開展漢語推廣與漢語語言文化的融合。

五、增強對外漢語教材編寫的“文化融合”性

實證研究表明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選擇與本國國民熟悉的背景材料,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更易于接受,學習者會更感興趣,容易獲得學習過程的成就感,有助于提高理解程度。同時,在教材中選擇其本國或本民族優秀的人物和事跡更有助于提高其民族自豪感,在學習其他語言的過程中獲得“親和力”,這也是體現“文化融合”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新加坡華文教學教材在編選和組織材料中選擇了許多新加坡本國的華文作者的文章或本國的優秀人物事跡:配合“社區與國家”主題選擇了描寫新加坡著名的愛國華人《陳嘉庚》(新加坡作家韓勞達),配合“家庭為根”主題選擇了描寫母女期盼相見之情的文章《等待》。有意選擇這些新加坡國民很熟悉的人物和作家,也是在潛意識培養新加坡學生的國家認同。

參考文獻:

[1]嚴蕾.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初探[J].網絡科技時代,2008(06).

[2]黎亮“和合”文化與漢語國際推廣[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9(06).

篇5

    隨著我國英語教學的發展,培養英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越來越受到關注。2000年5月,《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在教學原則中首次提出了“注重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容。2004年1月,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也在教學性質和目標以及教學要求中提出了跨文化交際方面的內容。不了解一種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就無法運用語言進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際。《英美語言文化詞典》是向英語學習者提供語言文化知識的工具,是介紹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專門詞典。一部好的英美語言文化詞典對英語學習者跨文化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概述

    “交際能力”這一概念是英國語言學家D.H.Hymes于1967年首次提出的。他對喬姆斯基“能力”和“表現”理論進行了補充和批判,指出交際能力是一個說話者所具有的語法,社會和心理文化知識,以及運用這些知識的能力。此后,隨著跨文化交際研究的發展,許多學者提出了自己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觀點。

    Guo-Ming Chen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種在特定環境中能有效、適當地實現交際行為并達到一定的預期設想的能力。Lustig和Koester把跨文化能力描述為語境的、行為的有效性和得體性。Spitzberg把跨文化交際能力定義為在一定語境中行為的有效性和得體性。由此可見,學者們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描述都強調兩點——特定語境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與“得體性(appropriateness)”。關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組成,國內外學者廣泛接受Samovar等的觀點,即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三個層面;動機(motivation)、知識(knowledge)和技能(skill)。動機,是指交際者在情感上對交際活動持積極的態度,有為了交際的成功進行而主動學習相關知識和技巧的意愿。知識,指交際者為實現成功交際對交際對象的語言、習俗、價值觀以及地理、道德標準等方面的了解。技能,是指在行為上,交際者為了促使交際順利進行和交際成功所采取的特殊手段和技巧。英語學習者只有將這三方面有機結合才能具備跨文化交際的能力,確??缥幕浑H行為的有效與得體。

    二、《簡明英美語言與文化詞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

    《簡明英美語言與文化詞典》由林明金、霍金根主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以下簡稱《簡明》)。該詞典專門介紹語言所承載的文化信息與內涵,有很強的實用價值。《簡明》的編寫宗旨是增強讀者的文化習得意識,使其掌握跨文化交際能力。那么,它是如何幫助讀者切實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呢?本文將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三個層面出發,就其實用性進行解析。

    1.動機層面

    跨文化交際能力要求外語學習者有意愿和熱情去掌握跨文化交際活動所必備的知識和技能,而這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待掌握對象的新鮮度和趣味性?!逗喢鳌匪珍浶畔⒔刂?1世紀初,如George W.Bush 2001年當選為美國總統,Michael Jordan 1998年退役后于2001年再度復出加盟華盛頓奇才隊等都被收入,時代性較強。另外,編者收錄了許多時代特色鮮明的詞條,如美國流行音樂最重要的獎項之一Grammy(葛萊美獎、金唱片獎),著名雜志Fortune(《財富》),美國現代舞蹈的創始人Isadora Duncan,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李政道等等。這些信息的收錄使英語學習者接觸到不同文化的前沿,大大激發其興趣和學習動機。同時,這些內容也將充分滿足讀者跨文化交際的實際需要,使其免于因信息滯后和缺乏而導致的交際失敗。

    2.知識層面(1)內容豐富。在內容的廣度方面,這部一千多頁的詞典包含了涉及英美重要地理名稱,英美著名人物,與英美兩國有關的事件、條約、組織、會議等11個文化領域的2萬多詞條。僅宗教習俗一項就涉及近千詞條,其中300多條是一般英漢語文詞典所不曾提及的,近600條比一般英漢詞典內容豐富。如apple of the eye條的釋文中,編者除了解釋其含義為“掌上明珠”、“心目中的寶貝”,還加入其出處“源自《圣經舊約·申命記》?!赌ξ髦琛?TheSong of Moses)中寫道:‘耶和華遇見他在曠野荒涼野獸吼叫之地,就環繞他,看顧他,保護他,如同保護眼中的瞳仁’(He found him in a desert land,and in the waste howling wilderness:he ledhim about, he instructed him, he kept him as the apple of hiseye. ) ?!?/p>

    同時,為了對詞典正文所涉及的文化知識進行全面系統的歸納和補充,提高詞典的使用價值,《簡明》附有十個附錄,包括:莎士比亞劇作篇名及其簡稱;英國各郡名稱;美國各州別名及加入聯邦時間;英國國王及其在位時間;英國首相、所屬黨派及其任期;美國總統、所屬黨派及其任期;英美制度量衡表;柯林斯詞典選出的英語百年百詞(1897-1997);圣經新舊約全書篇名及其簡稱;西方婚齡簡介等。

    可見,這部文化詞典包含的文化內容之廣、信息量之大是一般的英語學習詞典所不能比擬的。它就像一部小型百科全書,幾乎涵蓋了使用者在實際交際中所能遇到的所有相關領域。

    (2)對普通詞語的文化內涵深入挖掘?!逗喢鳌纷⒅貙υ~目詞內涵的深度挖掘。除了特定的文化內涵詞語和專門詞匯,《簡明》中還收錄了許多普通詞語,但其釋文卻是從不同于一般雙語詞典的視角來設計的。如hello一詞,《簡明》提供了其詞源方面的信息:

    這個詞的來源說法不一。有人認為它來自法語的ho和la,后來逐漸演變為hallow和hallo,到了19世紀美國人見面時,就開始用hullo打招呼了。再過100年左右,hullo又變成了hello。據說美國發明家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是第一個使用hello的人。

    再如gun一詞,大多數英漢詞典都會解釋為“槍,槍支”。《簡明》中gun的釋義為:“據說是由北歐古時一個女子的名字Gun-hild簡略而成。Gunhild意為‘戰爭’,也許由于這個緣故,gun成為武器的名稱?!贝祟愒~條還有freshman、gossip等。這些獨特的內容是大部分雙語詞典都不曾涉及的?!逗喢鳌吠ㄟ^挖掘普通詞語的起源和深刻內涵,增加了它們的文化色彩,不僅對普通雙語詞典起到補充作用,同時也豐富了讀者的文化積累。

    (3)注重對英漢共有詞語的跨文化對比。跨文化對比能夠提高讀者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有些詞語是中英兩種語言文化中都存在的,但它們的文化內涵和用法卻大相徑庭。對于這類詞語,《簡明》在釋義中指出了其不同文化內涵。比如,intellectual(知識分子)在漢語中是褒義詞,有學問的人經常以知識分子自居,但在西方文化中卻不盡然?!逗喢鳌犯嬖V讀者:該詞在英語中略含貶義,意指一個只知探討理論而對實際問題束手無策的人。這個詞源于intelligence(智能)。在英語國家,intellectual通常釋義為:一個自稱屬于特殊知識階層的人,致力于空洞的理論探討和思考,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卻常表現得很無能。在漢語中,“知識分子”一詞的含義比intellectual廣泛,指有一定文化知識的腦力勞動者。只要是教師或醫生、文藝工作者、科技工作者,都包括在知識分子這個范疇內。因此我們有“高級知識分子”和“一般知識分子”之分,而在英語中是沒有這樣的概念的。

    對于所有漢英兩種文化的共有詞條,比如顏色詞、動物詞,《簡明》都做出了這樣的跨文化對比。這樣一來,讀者對在異域文化中如何使用它們就了然了。

    3.技能層面

篇6

關鍵詞 英美語言文化詞典 跨文化交際能力 實用性

隨著我國英語教學的發展,培養英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越來越受到關注。2000年5月,《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在教學原則中首次提出了“注重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容。2004年1月,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也在教學性質和目標以及教學要求中提出了跨文化交際方面的內容。不了解一種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就無法運用語言進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際?!队⒚勒Z言文化詞典》是向英語學習者提供語言文化知識的工具,是介紹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專門詞典。一部好的英美語言文化詞典對英語學習者跨文化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概述

“交際能力”這一概念是英國語言學家D.H.Hymes于1967年首次提出的。他對喬姆斯基“能力”和“表現”理論進行了補充和批判,指出交際能力是一個說話者所具有的語法,社會和心理文化知識,以及運用這些知識的能力。此后,隨著跨文化交際研究的發展,許多學者提出了自己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觀點。

Guo-Ming Chen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種在特定環境中能有效、適當地實現交際行為并達到一定的預期設想的能力。Lustig和Koester把跨文化能力描述為語境的、行為的有效性和得體性。Spitzberg把跨文化交際能力定義為在一定語境中行為的有效性和得體性。由此可見,學者們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描述都強調兩點——特定語境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與“得體性(appropriateness)”。關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組成,國內外學者廣泛接受Samovar等的觀點,即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三個層面;動機(motivation)、知識(knowledge)和技能(skill)。動機,是指交際者在情感上對交際活動持積極的態度,有為了交際的成功進行而主動學習相關知識和技巧的意愿。知識,指交際者為實現成功交際對交際對象的語言、習俗、價值觀以及地理、道德標準等方面的了解。技能,是指在行為上,交際者為了促使交際順利進行和交際成功所采取的特殊手段和技巧。英語學習者只有將這三方面有機結合才能具備跨文化交際的能力,確保跨文化交際行為的有效與得體。

二、《簡明英美語言與文化詞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

《簡明英美語言與文化詞典》由林明金、霍金根主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以下簡稱《簡明》)。該詞典專門介紹語言所承載的文化信息與內涵,有很強的實用價值。《簡明》的編寫宗旨是增強讀者的文化習得意識,使其掌握跨文化交際能力。那么,它是如何幫助讀者切實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呢?本文將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三個層面出發,就其實用性進行解析。

1.動機層面

跨文化交際能力要求外語學習者有意愿和熱情去掌握跨文化交際活動所必備的知識和技能,而這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待掌握對象的新鮮度和趣味性。《簡明》所收錄信息截至21世紀初,如George W.Bush 2001年當選為美國總統,Michael Jordan 1998年退役后于2001年再度復出加盟華盛頓奇才隊等都被收入,時代性較強。另外,編者收錄了許多時代特色鮮明的詞條,如美國流行音樂最重要的獎項之一Grammy(葛萊美獎、金唱片獎),著名雜志Fortune(《財富》),美國現代舞蹈的創始人Isadora Duncan,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李政道等等。這些信息的收錄使英語學習者接觸到不同文化的前沿,大大激發其興趣和學習動機。同時,這些內容也將充分滿足讀者跨文化交際的實際需要,使其免于因信息滯后和缺乏而導致的交際失敗。

2.知識層面

(1)內容豐富。在內容的廣度方面,這部一千多頁的詞典包含了涉及英美重要地理名稱,英美著名人物,與英美兩國有關的事件、條約、組織、會議等11個文化領域的2萬多詞條。僅宗教習俗一項就涉及近千詞條,其中300多條是一般英漢語文詞典所不曾提及的,近600條比一般英漢詞典內容豐富。如apple of the eye條的釋文中,編者除了解釋其含義為“掌上明珠”、“心目中的寶貝”,還加入其出處“源自《圣經舊約·申命記》。《摩西之歌》(TheSong of Moses)中寫道:‘耶和華遇見他在曠野荒涼野獸吼叫之地,就環繞他,看顧他,保護他,如同保護眼中的瞳仁’(He found him in a desert land,and in the waste howling wilderness:he ledhim about, he instructed him, he kept him as the apple of hiseye. ) ?!?/p>

同時,為了對詞典正文所涉及的文化知識進行全面系統的歸納和補充,提高詞典的使用價值,《簡明》附有十個附錄,包括:莎士比亞劇作篇名及其簡稱;英國各郡名稱;美國各州別名及加入聯邦時間;英國國王及其在位時間;英國首相、所屬黨派及其任期;美國總統、所屬黨派及其任期;英美制度量衡表;柯林斯詞典選出的英語百年百詞(1897-1997);圣經新舊約全書篇名及其簡稱;西方婚齡簡介等。

可見,這部文化詞典包含的文化內容之廣、信息量之大是一般的英語學習詞典所不能比擬的。它就像一部小型百科全書,幾乎涵蓋了使用者在實際交際中所能遇到的所有相關領域。

(2)對普通詞語的文化內涵深入挖掘?!逗喢鳌纷⒅貙υ~目詞內涵的深度挖掘。除了特定的文化內涵詞語和專門詞匯,《簡明》中還收錄了許多普通詞語,但其釋文卻是從不同于一般雙語詞典的視角來設計的。如hello一詞,《簡明》提供了其詞源方面的信息:

這個詞的來源說法不一。有人認為它來自法語的ho和la,后來逐漸演變為hallow和hallo,到了19世紀美國人見面時,就開始用hullo打招呼了。再過100年左右,hullo又變成了hello。據說美國發明家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是第一個使用hello的人。

再如gun一詞,大多數英漢詞典都會解釋為“槍,槍支”?!逗喢鳌分術un的釋義為:“據說是由北歐古時一個女子的名字Gun-hild簡略而成。Gunhild意為‘戰爭’,也許由于這個緣故,gun成為武器的名稱。”此類詞條還有freshman、gossip等。這些獨特的內容是大部分雙語詞典都不曾涉及的。《簡明》通過挖掘普通詞語的起源和深刻內涵,增加了它們的文化色彩,不僅對普通雙語詞典起到補充作用,同時也豐富了讀者的文化積累。

(3)注重對英漢共有詞語的跨文化對比??缥幕瘜Ρ饶軌蛱岣咦x者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有些詞語是中英兩種語言文化中都存在的,但它們的文化內涵和用法卻大相徑庭。對于這類詞語,《簡明》在釋義中指出了其不同文化內涵。比如,intellectual(知識分子)在漢語中是褒義詞,有學問的人經常以知識分子自居,但在西方文化中卻不盡然?!逗喢鳌犯嬖V讀者:

該詞在英語中略含貶義,意指一個只知探討理論而對實際問題束手無策的人。這個詞源于intelligence(智能)。在英語國家,intellectual通常釋義為:一個自稱屬于特殊知識階層的人,致力于空洞的理論探討和思考,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卻常表現得很無能。在漢語中,“知識分子”一詞的含義比intellectual廣泛,指有一定文化知識的腦力勞動者。只要是教師或醫生、文藝工作者、科技工作者,都包括在知識分子這個范疇內。因此我們有“高級知識分子”和“一般知識分子”之分,而在英語中是沒有這樣的概念的。

對于所有漢英兩種文化的共有詞條,比如顏色詞、動物詞,《簡明》都做出了這樣的跨文化對比。這樣一來,讀者對在異域文化中如何使用它們就了然了。

3.技能層面

跨文化交際技能的提高主要依賴于兩種途徑:一是交際技巧的傳授,二是交際技能的訓練。后者主要通過外語教師有針對性的訓練和學習者在交際實踐中的經驗積累來實現。一部語言文化詞典對于外語學習者交際技能提高的幫助主要體現在傳授準確全面的交際技巧和方法上。而目前,大部分語言文化詞典重知識輕技巧,重意義輕行為。筆者認為,《簡明》不同于其他語言文化詞典的最大特色在于對讀者交際技巧的傳授。在介紹知識的同時,《簡明》教讀者如何在跨文化的具體語境中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完成交際任務,對讀者的跨文化交際行為起到了切實的指導作用。例如,詞條the finger shake(微伸手指的握手)的釋義:

在交際中,握手時手不是完全伸開的,抓住對方的整個手掌,而是輕略地抓住對方手的幾個指尖。這是不禮貌的握手方式之一,給人一種十分冷淡不情愿的感覺。它所傳遞的信息是不愿意真正握手,是出于勉強,因此往往會被對方理解為害羞。自信心不足或是不尊重對方。女子與男子、被求者與求人者、地位尊者與地位低者之間的握手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

相似地,cheers的釋義為:

無論什么時候說到cheers,都帶有提起精神振作起來的意思。帶頭干杯的人要說Cheers!(干杯),在畢業典禮上老師對學生說的,也是Cheers,boy!(大家好好干吧)。

從這些釋義中,讀者不僅可以理解這些方式所傳達的意義,還可以實際地學會怎樣使用這些交際方式,及在何種場合下使用。當然,要使外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得到提高,還需要外語教師在教學中組織有效的練習,使這些技巧在實踐中發揮作用。

三、不足之處

筆者認為《簡明》還有需要改進之處。就宏觀結構而言,《簡明》一個很大的缺憾在于缺少便于查找詞條的漢英索引。許魯之主編的《簡明英美文化詞典》把詞目詞的漢語對譯制成音序索引附于書末,讀者在僅知道詞語漢語表達方式的情況下也可以迅速查到它的英語譯文和文化信息。這樣,詞典便具有了漢英詞典和英漢詞典的雙重功效,提高使用率。就微觀結構而言,《簡明》中所有詞條均來配插圖。筆者認為,對于一些漢語文化中缺失的詞語,比如一些英美國家特有的植物、動物和食品等,必要的插圖會給讀者以直觀的印象。如Pem(m)ican一詞的釋義為:

Pem(m)iean肉糜壓縮餅 北美印第安人的主要食品,由干瘦肉加脂肪油搗碎后壓制而成。

篇7

關鍵詞:外來語特點;日語語言文化;特點研究

日本,由于可能受著地理位置的因素以及古代歷史的因素等的影響,相對于其他國民族來比,大和民族更加善于學習研究其他民族的文化知識。而早在1000多年以前,日本是非常的喜歡中國的文化傳統,日本的語言文字更是由我國的漢字所演變而來的,此外,日本語言當中還大量的融入了很多西方的文化,而這些西方文化與日本自身的文化因素慢慢的融合為現在的日本文化。因此要想對日語的語言文化特點做到透徹研究,就一定要重視起日語外來語的研究。

一、日語外來語的種類以及產生的來源

(一)日語外來語的種類分析

目前來看,漢語并不真正的屬于日本外來語當中的一種,可以將日語外來語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英語外來語言,另一類就是其他外來語言。而在日本對英語外來語的學習吸收期,正是處于明治維新之后,從而使得英語外來語言在很大程度上對日語的未來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而其他外來語也是在明治維新之后,主要包括了:葡萄牙語、法語等等,也在一定基礎上推進了日本語言的發展。

(二)日語外來語的產生來源

日語外來語產生來源主要包括了:1.日本大和民族自身所具有的特殊心理觀點,而這種特殊的心理觀點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日本人對新鮮事物的追求力度。針對日本目前來看,很多年輕人他們反而對很多外來語言文化比較熟練,對自己本土的日本傳統文化的了解并不是很多,這也就表示,日本在對外來語看重的地位是越來越重要了。2.目前,日本在與其他國家之間的頻繁接觸,導致語言上出現了共通的情況,因此日本開始在很大限度上借用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化知識來進行本國語言的表達能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日本語言未來的發展起到了相當大的推進作用。3.由于人們在日常生活的過程中,信息傳播的種類方式也是越來越多,這就導致了外來語的傳播途徑更加的廣泛,而外來語言在電視等傳播媒介當中也被頻繁的使用,所以這也在一定基礎上對日本語言未來的發展起到了推進的作用[1]。

二、日本日語語言的文化特點分析

(一)日本日語語言文化具有創造能力

在日語的發展過程來看,外來語的融入是一個重要的環節部分,而這種融入指的并不是直接將外來語言運用到日語當中,而是通過自身日語的文化特點加上外來語的文化特點進行完善、改變,而我國的漢語也是日本語言的最初始來源,而日語在吸收漢語文化條件成熟的時候,日本就開始了對漢語的在此改造,并結合出本國自身的語言特點以此來進行日語的改造完善。例如:日本在利用漢語當中的繁、簡等特點創造出只屬于日語的“略字”等等,而針對于外來語英語的語言特點來看,日本在創造性上更是有著明顯的體現,例如:日本的和制英語就是針對于外來語英語的語言特點進行改編、創造出來的[2]。

(二)日本語言日語文化具有良好的吸收能力

而日本大和民族自身的語言文化特點與外國的語言文化特點相互交流的一種表達形式正是日語外來語。并且日語在漢語的基礎之上完善改變形成的,而中國的漢字在日語當中也是存在著很大的地位的,然后,日本開始逐漸的被西方的語言文化所吸引,并從中引入文化到日本的文化當中去,而日本這種文化的改變、吸收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日語在未來發展當中的進度[3]。

(三)日本日語語言是存在年齡上的差異化

可以從明治維新作為分割點,在之前,漢語在日語的地位是很高的,而在之后,日語逐漸的開始對一些西方國家進行吸收與改變并將其轉變為日語,而日語外來語整個發展歷程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日語語言產生出年齡段上的差異化。目前來看,日本的現代年輕人普遍都很喜歡日語外來語言,而日本的老人更喜歡日本傳統語言,則其對外來語更是了解的甚少,從而導致了日本日語存在了年齡上的差異化[4]。

三、結論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發展,日語外來語也隨之產生相應的變化,而日語外來語的改變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日語往后的發展進度,也可以對日語外來語的未來的研究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并要結合起日語自身的創造、吸收、差異性等文化特點,加以改進完善,從而達到對日語語言文化上的全面性認識,也為未來日語語言文化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子.日語外來語與日本語言文化特點分析[J].時代教育,2016(17):164.

[2]溫玉晶.日語外來語與日語語言文化特點探討[J].明日風尚,2016(16):345.

篇8

一、樹立文化意識,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在英語教學中,應樹立文化意識,應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知識。這樣做的好處是,文化知識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了解,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同步可以在傳授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時進行。如,freeze這個詞的基本含義是“冰凍”、“結冰”。而在一個私人擁有槍支的美國社會中,一位留學生因聽不懂美國人的口語Freeze!(“站住”、“不許動”)而被槍殺。在美國社會中。Freeze!卻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語。假如這位留學生有這點文化知識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價。又如,有些英語學習者常把politician與漢語的“政治家”劃等號。實際上,politician這個詞在英語中往往有很強烈的貶義色彩,引起別人的蔑視,指的是只為謀取個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含有“圓滑”之義,漢語“政治家”應譯為st at esman,主要表示善于管理國家的明知之士,人們通常把有威望的高級政府官員稱為st atesman。

除了語言本身所承載的文化涵義外,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都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蘊。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還要適時地向學生介紹文化背景知識。如,在中國稱中年以上的人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卻意味著衰朽殘年、去日無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諱“老”,都不服“老”。如有位女導游在一次帶隊旅游中,她看到一位美國老太太在艱難地爬山時,便上前去攙扶她,卻遭到了老人的拒絕。為什么會發生這種事呢,因為在美國這樣一個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會里,老人們養成了不服老,堅持獨立的習慣。所以美國的老人都不喜歡別人稱其為老人。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現象與文化差異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這被稱為文化的偶合現象。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與大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會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體驗和經歷。這種相似性必然會反映到語言中來。因而在英語和漢語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相同或相似的表達。例如,漢語的“披著羊皮的狼”,英語為wolf in sheep’scl ot hing,漢語的“同舟共濟”,英語為in the samebo at,漢語的“破土動工”,英語為break earth,漢語的“三思而后行”,英語為think twicebef or eyou?aCt,漢語的“藍圖”,英語為bl ue print,等等。但是,不同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環境不同,因而對不同的事物和經歷有著不同的編碼、分類,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也導致了他們獨特的篤信、崇尚和忌諱心態,不同的民族因其發展的特殊歷史過程也產生了本民族自己的歷史典故、傳說軼事。如,漢語中的“龍”、“生死輪回”、“八卦”、“陰陽”、“氣功”等,對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來說必然是云里霧里,不知何物。同樣,當我們看到英語中He is a wolf,這個句子時,還以為是“這個人很兇。”,實為“他是個好色之徒。”。

中西兩種文化的差異還可以從動物的“文化附加義”的差異窺見一斑。對于獅子的勇猛(brave),綿羊的溫順(gent le),狐貍的狡猾(sly),烏龜的遲緩(slow),豬的貪婪(greedy),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騾子和貓頭鷹的習性上,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則大相徑庭。在漢語中有“賊屑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語,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淺。而老鼠在英語俚語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創造了Mickey Mouse這個尤物,從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異彩,成為千家萬戶所喜愛的動物,尤其在兒童心目中,更是機智、智慧的象征。至于騾子,在漢語中,“壽命長,體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語中騾子是“頑固”(stubborn)的代名詞。漢語中人們用貓頭鷹象征不祥之兆,如“貓頭鷹進宅,無事不來”,而英語中的貓頭鷹則是智慧之鳥。

語言是人類社會進行交際的重要工具,同時也是文化的重要而突出的組成部分。不同民族的語言既受到本民族社會文化的制約,又反映各自特定的文化內容。英語教學應加強文化意識教育,明確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了解中西文化的偶合與差異。

篇9

關鍵詞:語言;文化;教學

一、語言與文化

語言是文化的凝聚體,是文化總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切文化的創造都離不開語言的作用。同時,任何語言的生存發展都離不開其賴以生存的社會文化環境,社會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語言的產生與發展,制約著語言使用者的思維。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沿海一帶的人們,他們的語言也多與水相關。而阿拉伯的游牧民族則與沙漠和駱駝不可分。漢語中“天地”象征著至高無上的權威,而歐美人認為世界是上帝創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上帝安排的。

二、文化對語言的影響

美國語言學家Sapir在Language一書中就指出:“語言有一個環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傳統和信念”。因此,要想成功地在與不同文化的人進行交流,我們必須要了解這種語言的特定社會文化背景。比如,西方人認為狗是人類忠實的朋友,在英語語言中也有很多關于“狗”的短語大多為褒義: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立功者受獎)。然而,在中國,與狗有相關的短語大多含有貶義,如,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狗皮膏藥,狗頭軍師等。

早在20世紀20年代,人類學家馬林若夫斯基就提出一個詞的意義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它所出現的語境。比如,在句子中This year many companies have made great fortunes and the company run by my neighbor are well in the black ,too.“in the black”中的black是黑色的意思嗎?根據語境可得出“in the black”的意思是公司贏利而不是黑色的意思。由此可知,詞匯是語言的基本要素,是語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不僅要知道單詞的字面意思,還要了解它的深層含義。

1964年Eugene Nida著名的語言學家和翻譯家也非常重視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他認為,要做好跨文化交際,必須了解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歷史文化、、地理環境和思維方式。社會文化習俗是在日常生活和交際活動中形成的一種習慣。同樣的一句話用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時不僅達不到交際的目的,甚至還會造成誤解。如,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喝點什么時,我們通常習慣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別麻煩了等。而西方人則是若想要,就說聲,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說No,thanks。因此,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相互交往時,若按照各自的原則行事,產生誤解是自然的。

三、文化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為了提高外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英語教學中應該加入文化教學。從語言的結構看,英語中包含大量的俗語、諺語、俚語等蘊涵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具有濃烈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中國語言學習者缺乏英語的語言環境,對語言的社會文化信息只能通過課堂獲得。如果課堂學習中只注重詞匯、語法等知識,學生就難以理解語言的含義。因此,在教學中要想讓學習者了解文化知識,我們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應該提高跨文化知識。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應該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插入文化圖片、錄像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課本的知識。

2.盡可能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梢宰寣W生閱讀一些有關民族風俗習慣、歷史文化、社會文化的文學作品,如西方國家的節日和活動等,讓學生更多地了解西方的社會文化,或者欣賞經典的影視作品。這樣學生既可以輕松地積累文化知識,也可以提高學習動機。

3.鼓勵學生參與各種英語活動。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就是進行交際,只有通過廣泛的語言交流和實踐才能準確運用語言知識進行交際。學生可以經常去英語角或收聽BBC和VOA等節目。

因此,對于語言學習者而言,學習和運用英語必須了解與之有密切關系的文化,學習語言同學習文化密不可分。所以,在英語教學中不能一味地強調語言知識,也要注重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幫助學生掃除文化上的障礙。

參考文獻:

[1]李慶明.英漢語言文化比較[M].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1).

篇10

關鍵詞:多元文化環境;英語語言文化課程教學;教學改革;現狀分析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不同國家或者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越來越便利,越來越頻繁。因此,我們在進行高校教育時越來越強調多元文化價值觀。但在高校教學中,我們發現還有一部分教師未對此給予足夠的重視,對于多元文化的理解還停留在表面上,導致培養出的學生缺乏實踐精神和創新力。其中,教學本身存在的問題引人深思。因此,進行英語語言文化課程改革已勢在必行。

1.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

多元文化教育則是伴隨著美國民族復興的潮流,為了實現教育平等提出的。而從這一理念被提出后,便受到了各國學者的廣泛關注,是教育領域的熱點問題[1]。多元文化教育發展到今天,世界各國都根據自己的基本國情,形成了獨特的教育模式。但是,多元文化教育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強調學校對于學生開展教育工作時,使學生形成尊重其他民族群體文化的理念。它至少具備了三層含義:多元文化教育代表了一種教育理念或者一種教育觀點,同時它也是一個教育改革運動,或者一個教育改革過程。

2.高校英語語言文化課程教學現狀

2.1教學方法陳舊在盛行多元文化的今天,大部分高校教師在對英語語言文化進行講解時,只把學生單純作為知識接受的客體,講解的內容基本為教材內容的重復和堆砌,毫無新意,不能有效的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站在社會發展的角度,培養學生具有很強的技能性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是以創造性為代價將是得不償失的[3]。不幸的是,我們發現大部分的高校都在一味的追求效率,在最短的時間內講最多的課。而且大部分時間以老師為主,學生無法參與其中。在此教育模式下,學生無法培養出適合全球化價值觀的思維模式,無法達到多元文化教育應有的目的,不符合我國對于培養英語語言文化人才的要求。2.2學生本身的態度問題高校英語語言文化課程教學目前的現狀除了與上面提出的教學方法有關,與學生本身的態度也有很大的聯系。英語語言文化課程的綜合性以及枯燥性讓學生產生了一種畏難情緒,不愿意迎難而上,反而得過且過,渾水摸魚。加上老師的引導力不強,一味照本宣科,講解的內容只是課本知識的堆砌,使得學生在課堂呈現出一種煩躁,忍受的情緒,這對課程的學習是極其不利的。

3.多元環境下英語語言文化教學課程改革思路

3.1教學方法改革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學方法改革的一大關鍵內容。教師應該改變在課堂上以老師為主的模式,讓學生占據課堂,教師適量引導。自主講學、課上辯論。通過學生自己講來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以此來構建對于文化背景、文化差異的理解,更有助對于多元文化價值觀的把握。其次,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知識時,應該是新鮮的、活潑的、生動的,要把課本與具體的實例結合,加強學生的興趣。在英語語言文化教學中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法。讓學生自己扮演文學作品中的每一個角色,去感受其中的氛圍,充分的理解英語語言中文化概念,實現多元化教育的目的。3.2對于學生考核的改進學生態度不夠認真是英語語言文化教學中一大致命因素。我們可以從考核入手,塑造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來達到課程改革的相關性目的。改變過去單純的以成績為考核指標的模式,增加平時成績所占的比重,鼓勵學生互相組成討論組,增強交流,互相合作。觀察學生的探究能力,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容易遇到的問題。對于學生進行充分的訓練,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提高。對于科研能力較強的同學,有意識的引導他們從跨文化的角度積極參加學校里的各種科研項目。注意對于學生的引導,鼓勵他們參與到自己的課題中,嘗試撰寫一些文獻內容,或者學會如何收集、整理資料[5]。在整個過程中,充分調動起學生本身的潛力,挖掘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在進行這些工作的時候,學生也能對自己本身的知識體系有一個更完整的規劃,培養出了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力。此外,在考核中較為優秀的學生要及時給予鼓勵,讓他們在課堂中分享自己對于英語語言文化的理解,既加強了優秀學生的相關經驗,又能對于其余態度不夠認真的同學進行引導,促進他們的提高,從而形成良性的循環,塑造出整體向學的積極態度。多元文化是現代社會發展的趨勢,也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特點之一。高校教學在未來應該更加注重對學生多元價值觀的培養,加強學生對于各種文化的包容性;同時,對于教學模式的改進要有足夠的重視,促進學生考核的改革,以達到促進英語語言文化課程高校教學改革的目的。只有英語語言文化課程教學改革順利的展開,我們才能培養出更多更適應多元文化的英語語言文化人才,滿足全球化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舒莉,游振聲,易蘭.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英語讀寫教學模式改革探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

[2]律嵐.從文化角度探究英語教學改革之路——評《多元文化與當代英語教學》[J]中國教育學刊,2015(12)

[3]周帆.試析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途徑和意義[J]校園英語旬刊,2016(5)

[4]孟茂倩.英語語言文化的教學方法研究———評《英語語言文化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