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母細胞瘤范文
時間:2023-03-16 20:48: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肝母細胞瘤,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肝母細胞瘤;螺旋CT;增強掃描
【中圖分類號】R735.7【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2-0361-01
肝母細胞瘤(hepatoblastoma)為小兒最常見的肝胚胎性惡性腫瘤[1] 。本人搜集本院經手術病理證實的肝母細胞瘤18例,結合其臨床表現進行回顧性分析肝母細胞瘤的臨床表現以及螺旋CT增強掃描的影像學表現,討論螺旋CT增強掃描對本病的診斷價值。
1 材料與方法
本組18例,男12例,女6例,男性多于女性,發病年齡23天-12歲。其中臨床表現為肝大,右上腹部包塊9例,8例表現為腹瀉,黃疸,1例表現為貧血就診。體檢時可于右膈下觸及包塊,2例伴有性早熟,1例伴有高血鈣。其中甲胎蛋白(AFP)實驗陽性者16例。全部病人均用菲利普64排螺旋CT平掃+增強掃描,年齡較小患兒用10%水合氯醛予以鎮靜后掃描。掃描范圍從肺底至肝臟下緣,層厚5-10mm,間隔5-10mm。造影劑劑量為2ml/kg體重,以1.5ml/s的速度進行靜脈注射。
2 結果
本組病例均為手術或穿刺活檢病理證實,腫瘤最多見于肝右葉,其次為左右葉,肝左葉最少見[2]。其中15例表現為肝內單個實性包塊,3例為多發性結節。11例包塊呈向肝外膨脹性生長。10例行腫瘤切除術,5例行肝葉切除術,3例因腫瘤范圍較大,行肝擴大切除術。本病臨床表現為肝大,右上腹部包塊,晚期則有發熱、食欲缺乏、體重下降、貧血、黃疸和腹水等癥狀。此外尚有伴發性早熟及高血鈣,甲胎蛋白實驗陽性。CT表現為肝臟單發巨塊為主,呈圓形或不規則分葉狀,邊界較清晰,有時可見包膜,巨型或肝下緣腫瘤常突入腹腔。腫瘤密度不均勻,略低于正常肝臟密度(30-50HU),內有弧形低密度影,分隔腫瘤形成大結節。此外尚可見小點線狀、圓點狀或不規則更低密度區為腫瘤出血壞死區。部分病例可見散在或聚集成團鈣化灶,肝內血管可受壓移位。螺旋CT增強掃描時腫瘤強化不如正常肝實質,使其邊界更加清晰。血管豐富的腫瘤,早期可見粗細不等的供血血管叢腫瘤周圍深入內部,圍繞結節狀腫塊有時形成網格狀結構,而出血壞死區無強化,下腔靜脈多受壓移位。結節型及彌散型均少見,本組3例為多發結節型,病變占據兩個肝葉,肝臟體積增大,增強后結節呈中等程度強化,強化亦不如正常肝實質。
3 討論
肝母細胞瘤時主要發生于小兒的胚胎性惡性腫瘤,發病率占小兒原發肝惡性腫瘤的首位(51%-56%)[3]。影像學檢查,尤其是螺旋CT增強掃描對其早期診斷、判斷腫物范圍及提供手術方案等十分重要。本病臨床表現為肝大,右上腹部包塊,晚期則有發熱、食欲缺乏、體重下降、貧血、黃疸和腹水等癥狀。此外尚有伴發性早熟及高血鈣,甲胎蛋白實驗陽性。CT表現為肝臟單發巨塊為主,呈圓形或不規則分葉狀,邊界較清晰,有時可見包膜,巨型或肝下緣腫瘤常突入腹腔。腫瘤密度不均勻,略低于正常肝臟密度,內常伴有出血壞死。出血壞死區無強化,下腔靜脈多受壓移位。結節型及彌散型均少見。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螺旋CT增強掃描可以清晰顯示本病的發病部位、腫瘤范圍以及出血壞死、鈣化程度,結合其增強后的影像學特點及臨床、實驗室表現,多方面相結合,能準確的作出定位定性診斷,對臨床診斷及手術方案提供很好的影像學支持。
參考文獻
[1] 孫國強,曾津津 ,彭蕓,程華.實用兒科放射診斷學(第二版)[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634-638.
篇2
【關鍵詞】 小兒肝臟惡性腫瘤;臨床變現;病例分析
隨著現代社會對于疾病的早期診斷技術的不斷進步、規范化治療的應用以及肝臟血管阻斷技術的發展,對于兒童肝臟惡性腫瘤的診治以取得了較長的進步[1]。本文筆者對我院收治的50里小兒肝臟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的回顧性分析,以提高對肝臟惡性腫瘤的病理類型、臨床病理特征及表現的認識,以便給予患兒更為方便有效的治療。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次研究所選的50例患者均為2008年-2011年我院收治的小兒肝臟惡性腫瘤案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齡3d-15歲。根據患兒的具體病理特征將患兒分為肝母細胞瘤組與肝細胞癌組兩組,其中肝母細胞癌組34例,肝細胞癌組16例。兩組患兒在年齡、病程以及病理狀況等方面無可比性,不具統計學意義(P >0.05)。
1.2 方法 患兒入組后,收集患兒的臨床診治以及病理資料,比較兩組患兒的年齡、臨床特點、乙肝病毒感染率、術后生存率以及手術的完整切除率等方面的差異。
1.3 統計學處理 選用合適的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所取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對處理分析所得結果采用均數及標準差的形式進行檢驗,P
2 結果
2.1 年齡構成 肝母細胞瘤組的34例患兒中有23例(67.6%)小于6歲,肝細胞癌組的16例患兒中有5例(31.3%)小于6歲。肝母細胞瘤組患兒的發病年齡相比肝細胞癌組要小,兩組患兒的發病年齡分布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臨床表現 所有的50例患兒中,初次診斷的原因主要包括腹部腫塊30例、腹脹8例、黃疸3例、急腹癥表現4例、發熱1例,還有4例患兒因為偶然的原因發現。患兒從確診到入院均在3d-10個月,平均2.24個月?;純撼R姷捏w征為肝大,其中臍下24例(80%),少數幾例患兒可見腹壁靜脈顯露或是脾大。兩組患兒的臨床表現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 >0.05)。
2.3 手術效果 肝母細胞瘤組的34例患兒中有26例(76.8%)進行一期的手術較為完整的切除腫瘤。肝細胞癌組的16例患兒中有6例(37.5%)進行一期的手術較為完整的切除腫瘤。兩組患兒的手術完整切除率比較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2.4 術后存活率 患兒手術后隨訪一年左右,肝母細胞瘤組患兒無瘤存活20例,死亡8例;肝細胞癌組患兒無瘤存活3例,死亡3例。兩組患兒的術后1年存活率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本次研究發現,小兒肝臟惡性腫瘤的病理類型以肝母細胞瘤為主,肝母細胞瘤患兒的平均發病年齡要明顯低于肝細胞癌組。進一步的研究顯示,肝母細胞瘤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為2.2%,而肝細胞癌的乙肝病毒感染率卻高達53.6%[2]。肝細胞癌與乙肝病毒、重度飲酒、糖尿病、黃曲霉毒素污染等關系密切,這之中乙肝病毒感染引起肝臟病變導致肝癌、肝硬化的病變途徑已經得到基本的確定。
肝臟腫瘤患兒的常見病理特征為腹部腫塊,本次研究所選的患者絕大部分均由于腹部異常就診今兒診斷肝臟腫瘤。發確診到入院平均2.24個月,有半數以上的患兒在入院時腫瘤就已經發展之晚期,并且有時還會伴隨著多種并發癥,給醫院的救治帶來了較為嚴重的影響??紤]到肝臟腫瘤的臨床表現并不十分明顯,因此提倡兒科醫生在為兒童檢查時,應該注意兒童的腹部檢查,以防肝臟腫瘤的發生并確保對對此類疾病的早發現早治療,以便改善患兒的預后。
綜上,小兒肝臟惡性腫瘤多為肝母細胞瘤,臨床表現多為腹部腫塊。肝母細胞瘤患兒的病毒感染率要低于肝細胞癌組,平均發病年齡要低于肝細胞癌組,并且手術的完整切除率較高,術后預后較好。因此,要多注意兒童平時的身體檢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 腹膜后;神經母細胞瘤;體層攝影;X線計算機;兒童
[中圖分類號] R735.4[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10-0092-02
CT characteristics and diagnosis value of children with retroperitoneal neuroblastoma
JIANG Guangzhong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Guilin Women and Children Hospital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Guilin541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T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with retroperitoneal neuroblastoma and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T. Methods The CT imaging materials of 25 cases by surgery, biopsy and pathology for children with retroperitoneal neuroblastoma were analysis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umor in the right side in 11 cases, left in 14 cases, including the primary in the adrenal gland in 19 cases,paravertebral sympathetic chain of 6 cases, Tumor growth of 18 cases across the midline; Mostly large irregular tumor mass, A few were class / oval. Scan: 22 cases of tumor density uneven, commonly found in necrosis, cystic areas, calcification within the tumor of which 18 cases; 3 tumors of uniform density. Enhanced: tumor heterogeneity mostly mild - moderate strengthening. Embedding a large retroperitoneal tumor blood vessels in 20 cases, retroperitoneal lymph nodes in 17 cases, 1 case of liver metastasis. Conclusion CT not only shows retroperitoneal neuroblastoma location, size, shape, density and the surrounding abuse, metastasis, and can show early lymph node metastasis,. Diagnosis of tumors, differential diagnosis,development of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 Retroperitoneal; Neuroblastoma;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Children
神經母細胞瘤是小兒最常見的腹膜后腫瘤之一,僅次于腎母細胞瘤,居第2位[1],本病好發于2~3歲,男女發病無明顯差異,臨床表現復雜,就診時多有轉移[2];如果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筆者回顧性分析25例經手術病理證實為腹膜后神經母細胞瘤的CT影像特點,以進一步提高對本病的認識。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 2006年3月~2011年11月的25例患者,均經手術、活檢和病理證實。其中男 13例,女 12例,年齡3個月~11歲,平均3.8歲。臨床主要表現為無痛性腹部包塊,可有腹脹、腹痛、尿頻、尿急、發熱、骨關節疼痛、消瘦及貧血等。尿3-甲氧-4羥苦杏仁酸(VMA)陽性20例。
1.2 檢查方法
使用美國GE公司雙排螺旋CT掃描儀。掃描范圍自膈頂部至髂嵴水平,采用10 mm層距、層厚掃描,感興趣區采用5 mm層距、層厚掃描,不配合小孩掃描前15 min用10%水合氯醛0.5 mL/kg灌腸,最多不超過10 mL,全部病例均行平掃及增強掃描。增強:采用非離子型對比劑歐乃派克使用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注入,按(1.5~2.0) mL/kg給予,注射速率(2~3) mL/s。
2 結果
2.1 腫瘤的位置
腫瘤位于右側11例,左側14例,其中腫瘤原發于腎上腺19例,椎旁交感神經鏈6例,腫瘤跨中線生長18例。
2.2 腫瘤的形態、大小及邊界
腫瘤呈不規則形16例、類圓形或橢圓形9例,大小約3 cm×3.4 cm×3.8 cm~10 cm×12.5 cm×15 cm,邊緣模糊17例,邊緣清楚8例。
2.3 腫瘤密度
平掃:22例腫瘤呈混雜密度,內常見壞死、囊變區,其中腫瘤內鈣化18例,呈斑片狀、點條狀及小結節狀,增強:腫塊呈不均勻性輕-中度強化,內壞死、囊變區未見強化、顯示更清晰;3例腫瘤呈均勻低密度,增強:2例腫瘤呈輕度均勻性強化,1例腫瘤呈不均勻性輕中度強化。
2.4 其他
腎臟受壓、變形,向后外側及下方移位,腎軸旋轉19例,腎盂腎盞積水2例,胰腺受壓向前或上方移位9例,部分可見肝臟、血管及胃腸道受壓、推移;腹膜后淋巴結腫大17例,部分腫大淋巴結融合呈團塊;腫瘤及腫大融合淋巴結包繞腹膜后大血管18例,肝轉移2例,腫瘤侵犯肝臟2例、腎臟4例,腰大肌受壓、變形或受侵犯3例。見封三圖7~9。
3 討論
3.1臨床及病理
神經母細胞瘤是兒童期最常見的腹部腫瘤之一,起源于腎上腺髓質及交感神經節的神經脊細胞,可發生于腎上腺髓質、顱底、頸胸部、腹主動脈旁以及骶前交感鏈。約75.6%位于腹膜后,其中2/3位于腎上腺髓質[3]。本病例組中,腫瘤原發于腎上腺19例,椎旁交感神經鏈6例。大體檢查,腫瘤一般質軟、呈灰色至灰粉色,隨著腫瘤增大,常常出現出血、壞死、囊變及鈣化。本病男性稍多見,腫瘤惡性程度高,早期即可有淋巴結、骨、肝、腎、肺及腦轉移,主要臨床特點為無痛性腹部包塊,可有腹脹、腹痛、發熱、骨關節疼痛、消瘦及貧血等。實驗室檢查:可有尿3-甲氧-4羥苦杏仁酸(VMA)陽性。
3.2 腹膜后神經母細胞瘤的CT特征
①腫瘤多位于腹膜后腎前上方,脊椎旁及腹膜后中線部位者少見,本病例組中腫瘤位于腎上腺19例。②腫瘤形態多不規則,少數呈類/橢圓形,沒有明確包膜,本病例組中16例腫瘤呈不規則形,病灶邊緣模糊17例。③腫瘤體積多較大,其中腫瘤包埋血管18例,部分腫瘤可壓迫、推移周圍血管,腎、肝、胃腸道及脾等臟器也見受壓、推移或侵犯,腫瘤跨中線生長18例。④腫瘤密度,平掃腫瘤多呈混雜密度,內常見壞死、囊變區,偶見出血,其中腫瘤內鈣化18例,增強腫瘤呈不均勻性輕-中度強化,內壞死、囊變區及出血灶無強化,顯示更清楚;少數腫瘤平掃呈均勻低密度,增強呈均勻或不均勻輕-中度強化。⑤遠處轉移,以膈角后、腹主動脈及腎蒂周圍淋巴結轉移常見,其特點為增大淋巴結數目多,形態大,且多數有融合,增強呈不均勻或環形強化,本病例組中17例有腹膜后淋巴結轉移,2例肝轉移,有文獻報道[4,5]本病還常見骨髓和骨轉移,皮膚、、肺和腦轉移少見。
3.3鑒別診斷
在日常工作中,如發現腹膜后腎上腺區不規則形腫塊伴有斑點狀鈣化、血管包埋征且腫瘤跨中線生長,早期淋巴結轉移,結合患者年齡及實驗室檢查,應首先考慮本病。但本病仍需與下列腹膜后腫瘤鑒別。
3.3.1 腎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位于腎內,形態多光滑,邊緣清楚,腫瘤與殘腎成銳角,殘腎呈新月形改變,腫瘤內鈣化少見,很少跨中線生長,周圍大血管被包埋少見,腹膜后淋巴結轉移少見且發生較晚。
3.3.2 節神經細胞瘤節神經細胞瘤與本病同源,為良性腫瘤,絕大多數無癥狀,境界清楚,強化不明顯,腫物多發生在腎上腺外部位及年長兒童,腫塊較大時腎臟向外推移[2、6]。
3.3.3 畸胎瘤多由三個胚層的細胞構成,腫瘤內可見脂肪、骨、牙齒和毛發等軟組織密度,表現為大小不等、形態不規則混雜密度腫塊,包膜清楚。
3.3.4 脂肪肉瘤巨大不規則形腫塊,邊緣清或不清,周圍臟器不同程度推移伴侵犯改變,腫塊內含有不同程度的脂肪成分,增強腫塊呈不同程度強化,內脂肪及壞死部分不強化。
3.3.5 惡性嗜鉻細胞瘤惡性嗜鉻細胞瘤以20~40歲多見,為不規則形、密度不均勻腫塊,易侵及鄰近器官及包埋周圍血管,鈣化少見,很少跨中線生長,臨床以高血壓就診。
3.3.6 腺癌腫瘤小時同腺瘤,較大時可出現液化壞死、鈣化,易突破包膜,不跨中線生長。
總之,CT是診斷腹膜后神經母細胞瘤的主要方法,它不僅能顯示腹膜后神經母細胞瘤的位置、大小、形態、密度及周圍侵犯、轉移情況,而且可顯示早期淋巴結轉移,對腫瘤的診斷、鑒別診斷、制訂治療方案、預后及隨訪提供重要依據。
[參考文獻]
[1]雷廷成,王婭寧,段順生,等. 小兒腹膜后神經母細胞瘤的CT特征及鑒別診斷[J]. 實用醫學雜志,2010,26(1):90-92.
[2]張增俊,羅興育,堪田華,等. 腹膜后神經母細胞瘤的CT表現[J]. 實用醫技雜志,2004,11(9):1817-1818.
[3]張錦華,王偉林,陳鴻俊. 小兒神經母細胞瘤[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56-66.
[4]李新華,楊有優,余雷,等. CT在兒童神經母細胞瘤診斷和隨訪中的價值[J]. 基層醫學論壇,2007,11(9):807-809.
[5]回允中主譯. 診斷外科病理學[M]. 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3:608-613.
篇4
【關鍵詞】 惡性肝腫瘤 兒童 斷層攝影術 X線計算機 磁共振成像
0 引言
小兒惡性肝腫瘤在臨床并非少見, 是小兒常見的腹部腫瘤之一, 其中以肝母細胞瘤最多, 居小兒原發性肝惡性腫瘤的首位(占51%~56%)[13]。 惡性肝腫瘤種類較多, 如肝細胞癌、 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 肝膽系橫紋肌肉瘤、 肝淋巴瘤、 肝血管內皮細胞肉瘤等。 為提高對其CT與MRI影像學特點的認識, 現將我院45例小兒惡性肝腫瘤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搜集我院1995年10月~2005年5月經CT與MRI檢查,并有臨床、手術和病理證實,且資料完整的小兒惡性肝腫瘤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齡最小37天,最大14歲,平均年齡2歲3個月。其中肝母細胞瘤31例(68.8%)、肝細胞癌4例(8.8%)、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3例(6.6%)、肝膽系橫紋肌肉瘤3例(6.6%)、肝淋巴瘤2例(4.4%)、肝血管內皮細胞肉瘤2例(4.4%)。臨床上表現為:腹部包塊43例(95.5%)、黃疸9例(20%)、貧血41例(91.1%)、發熱23例(51.1%),低熱為主。全部病例術前行CT和/或MRI平掃及增強掃描,設備采用GE Hispeed螺旋CT機及HITACHI AIRIS II 0.3T磁共振裝置。
2 結果
2.1 肝母細胞瘤31例,CT 19例,MRI 12例,兩者均做者9例。肝右葉21例,左葉7例, 2葉以上3例;巨塊型28例,多發結節型2例,囊變型1例,瘤體直徑最小4.5cm,最大14.2cm;CT平掃瘤體表現為較大圓形、以低密度為主的混雜密度腫塊,見圖1a、b。MRI瘤體表現為長T1長T2混雜信號,T2WI呈“石榴樣”改變,見圖2。假包膜CT顯示16例,MRI顯示9例;瘤體鈣化17例;瘤內低密度壞死及囊變23例;出血2例;增強掃描,瘤體均呈不勻強化,明顯低于正常肝組織,壞死和囊變區均不強化;包膜呈線樣強化23例。侵犯肝門靜脈右支17例,左支4例。
2.2 肝細胞癌4例,CT 3例,肝右葉1例,左葉1例,2葉以上1例,表現為肝內低密度腫塊見圖3a、b;MRI 1例,呈長T1長T2混雜信號。4例中,巨塊型2例,彌漫型2例,瘤體直徑最小2.3cm,最大7.4cm;1例瘤內有高密度出血灶,2例見大片壞死。增強掃描,本組瘤體均呈不勻強化,明顯低于正常肝組織,肝門靜脈右支侵犯3例,左支1例。下腔靜脈內瘤栓1例。
2.3 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3例,2例CT為肝右葉囊性成分為主的大囊實性低、等混雜密度腫塊,直徑分別為11.5cm及13cm,邊界清晰,有假包膜,無鈣化。增強掃描瘤體實性部分強化,囊內無強化,見圖4。1例MRI為不規則形實性成分為主腫塊,瘤體直徑7cm,邊緣有多個小囊。增強掃描實性部分強化。
2.4 肝膽系橫紋肌肉瘤3例,2例CT平掃,肝門區,沿肝內膽管走行軟組織密度陰影,肝內膽管擴張,見圖5;增強掃描膽管壁強化,瘤體輕度不均勻強化;1例MRI肝門區實性腫塊,沿膽管及門脈走行,肝內外膽管擴張明顯,見圖6a、b;MRI增強掃描病灶呈向心性強化。彩超提示病灶有較豐富的血流信號。肝功檢查:ALT 220u/L, ALP 512u/L TBIL 122.5μmol/L,DBIL 78.7μmol/L,提示膽管梗阻。
2.5 肝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CT平掃,表現為肝內2個類圓形低密度結節,增強掃描邊緣輕度強化,其內不強化,門靜脈右支穿入其內,見圖7a,b。1例行MRI表現為肝內T1低信號、T2略高信號單結節
圖1a、b 肝母細胞瘤 CT平掃肝右葉內見一較大圓形、以低密度為主的混雜密度腫塊,邊界清楚;瘤體內大量條片狀鈣化。增強掃描,瘤體呈不均勻強化,但強化程度明顯低于正常肝組織,壞死和囊變區均不強化
圖2 肝母細胞瘤 MRI檢查,瘤體在T2WI上表現為“石榴樣”改變,包膜呈線樣低信號,瘤間可見低信號纖維間隔
圖3a、b 肝細胞癌 CT平掃肝右葉內見低密度腫塊,邊界不清,未見假包膜及鈣化。增強掃描,不均勻強化,明顯低于正常肝組織,肝門靜脈受累
圖4 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 CT增強掃描表現肝右葉內為大的囊性低密度腫塊,囊壁見實性結節,囊內結構無明顯強化,囊壁實性結節強化
圖5 肝膽橫紋肌肉瘤 CT增強掃描,肝門區見沿肝內膽管走行軟組織密度塊影堵塞,邊界清楚,肝內膽管擴張;瘤體稍有不均勻強化
圖6a、b 肝膽橫紋肌肉瘤 MRI檢查,T1WI見肝門區有一實性腫塊,沿膽管及門脈走行,肝內膽管擴張;T2WI上見膽總管周圍壁增厚、管腔明顯擴張,膽囊擴大圖7a、b 肝淋巴瘤 CT增強掃描,肝內見2個類圓形低密度結節,邊緣輕度強化,其內不強化。門靜脈右支穿入其內
圖8a、b 肝血管內皮細胞肉瘤 CT平掃,肝右葉內見一較大類圓形低、等混合密度腫塊,右側有一高密度灶;增強掃描,瘤體自邊緣逐漸向心性強化,延遲沒有填滿,內側邊界模糊
灶,GDDTPA動態增強不強化,實質期仍為低信號,邊界清楚。
2.6 肝血管內皮細胞肉瘤 2例,1例CT平掃,肝右葉內見一較大類圓形低、等混合密度腫塊,右側有一高密度灶;增強掃描,自邊緣逐漸向心性強化,延遲沒填滿,見圖8a,b;1例MRI表現肝內長T1長T2信號較大腫塊,增強掃描早期邊緣強化,延遲逐漸向中心填充,但未能填滿,其胸部CT提示肺有結節狀轉移灶。
3 討論
3.1 肝母細胞瘤 是小兒最常見的肝原發性惡性腫瘤,起源于胚胎早期未成熟的肝胚細胞,約占所有肝原發性腫瘤的25%~45%,居首位。肝母細胞瘤11號染色體常有11P15.5雜合子丟失,故易發生先天性發育異常和胚胎性腫瘤[13]。與性激素關系密切,可致兒童性早熟[4]。
本病從胚胎期至發病需2年時間,故發病通常在1~3歲。組織學上,多數學者將其分為2種類型[13]:純上皮型和混合型。病理形態學上主要表現為巨塊型、結節型、彌漫型和囊腫型,是影像學表現的基礎。其中巨塊型最常見[13],本組有28例。
本病好發于嬰幼兒,3歲以前占90%,5歲以上少見。主要以無痛性上腹腫塊就診。90%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明顯增高。10%~20%病例轉移至肺、肝門、腦和骨。2年生存率為65%,也有自愈報道[5]。
本組病例并結合有關文獻[13],在CT及MRI上有如下特點:(1) CT上瘤體為大圓形、低密度為主的混雜密度腫塊,邊界清楚,具有“十多、一低、一少”的特點?!笆唷奔磫伟l病灶多、右葉多、外生型多、跨葉多、瘤體呈圓形多、實性多、假包膜多、出血壞死多、囊變多、鈣化多(本組達51%以上); “一低”即平掃或增強掃描,腫瘤密度及強化程度總是低于正常肝實質;“一少”即肝硬變少。此外,很少侵犯大血管。(2)MRI上瘤體為長T1長T2信號或混雜信號,T2WI呈“石榴樣”改變,為多個細小高信號囊狀影,其間有低或等信號纖維間隔。有出血或脂肪成分時,T1WI局部為高信號[3,6], MRI對鈣化顯示不如CT。動態增強掃描腫瘤早期強化,40%有周邊暈環強化。
3.2 肝細胞癌 較少見,常發生在5歲以上小兒,以5~9歲和11~15歲為多,最小年齡可為出生1天的新生兒[7]。
目前研究發現,小兒肝癌患者有HBsAg及肝癌家族聚集的現象[6],患兒HBsAg的陽性率是100%,與成人相比其組織學表現相同,但肝硬化少。與肝母細胞瘤相比,瘤體形態多不規則、假包膜少、出血壞死多、鈣化少(25%)[8]。在年長兒,其病理組織學類型和青年一樣,以纖維板層型較多,預后較好。
CT最能反映肝癌的病理形態學特點,常分為4型:巨塊型、結節型、巨塊結節型(混合型)及彌漫型。CT平掃絕大多數肝癌表現為不均勻低密度塊,浸潤生長,無包膜,灶內壞死、囊變或脂肪變性時密度更低。本組4例均表現這個特點。膨脹生長型,不論結節或巨塊,邊界均清晰,大部分有纖維組織假包膜存在,CT表現為腫瘤周圍一圈低密度的環影(即暈環征),厚度可從數毫米至1cm不等,有時與肝母細胞瘤不易區分。增強掃描,大部分輕度強化或不強化。
MRI上瘤體表現為長T1長T2信號或混雜信號,對門靜脈、肝靜脈和下腔靜脈侵蝕及瘤栓顯示較CT清楚。纖維板層型肝癌,瘤體中央有纖維瘢痕是一特點,MRI顯示較好,但注意與肝血管瘤、FNH鑒別,后兩者亦有這個征象[9]。
3.3 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 來源于肝原始間葉組織的惡性腫瘤,由肝良性錯構瘤轉化而來的,占兒童惡性肝腫瘤的第3位。大多在6~10歲發病,絕大多數(90%)小于15歲[2,10,11]。臨床表現無特異性, AFP陰性。存活期為一年左右。該腫瘤為較大的囊實性球形腫塊,囊實性成分的多少,可能與瘤體不同的發展階段有關。
CT平掃,腫瘤有兩種表現:以囊性成分為主者,單囊直徑在7~20cm左右,有假包膜,實性部分在瘤體邊緣,囊內出血時呈高密度,本組2例表現與此一致;多囊者,瘤內有多個分隔,其內有多個小囊,囊內呈水樣或稍高密度。以實性成分為主者,為不規則形軟組織塊,其內見多個小囊。增強掃描,上述兩類腫瘤實性部分及包膜均有強化,囊內結構無強化[12]。
MRI檢查,T1WI瘤體為混雜低信號,局部出血可含高信號灶。T2WI為高信號,其內分隔呈低信號[13]。
本病主要與肝囊性間葉錯構瘤鑒別,后者為多房囊性,無實性部分,這是主要鑒別點。
3.4 肝膽橫紋肌肉瘤 本病可發生在腹膜后或腹腔內,以2~6歲多見,發病高峰是4歲。本病較多發生在肝膽系,50%以上發生在肝外膽管,多為胚胎型或葡萄狀型[1,2,14]。常沿膽總管黏膜下層生長,向上累及肝內左右肝管,本組2例均表現如此。向下生長者可擴展到十二指腸壺腹部并可侵襲周圍組織和器官。臨床上肝外膽管者表現阻塞性黃疸,肝內膽管者,則以腹痛、腫大、腹部包塊就診。AFP陰性。
CT平掃,腫瘤位于肝門或肝內,邊界較清楚,密度不均勻,低于正常肝實質,可能與含有大量黏液組織有關,偶見囊變,鈣化罕見。增強掃描,腫塊不強化,或呈不均勻強化。腫瘤位于肝外膽管者,膽管擴張,直徑可達5cm以上;腫瘤位于膽管內者,可形成不規則形息肉狀軟組織密度影,周圍膽液襯托呈“環征”,邊界清楚。增強掃描,膽管壁強化,瘤體可有輕度不均勻強化或不強化;如腫瘤堵塞膽管腔和浸潤膽管壁周圍時,上述膽汁“環征”消失,近端膽管擴張。
MRI檢查,T1WI腫塊呈低信號,T2WI為中等至明顯高信號。增強掃描呈不均勻強化。MRCP顯示膽管擴張及管內不規則低信號區。
3.5 肝淋巴瘤 原發性極為罕見, 繼發者較多。 尸檢發現20%的霍奇金氏淋巴瘤和50%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可累及肝臟。 病理上常分為3型[2]: 單發結節型、 多發結節型和彌漫型。 其中原發型幾乎均為非霍奇金淋巴瘤, 本組2例亦為非霍奇金淋巴瘤。
CT平掃,肝內見類圓形或不規則低密度灶,邊界尚清楚,無鈣化。常有脾、胃腸、腸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瘤存在。增強掃描,動脈期可呈不均勻強化,或均勻強化,其程度低于正常肝組織;門靜脈期和平衡期可呈環狀強化,中心密度不均勻,較大者中心壞死區無強化。門靜脈可在其內穿行或被推移。延遲掃描病灶的類圓形不縮小,這一點與肝血管瘤和肝膿腫不同。
MRI檢查,單結節型表現為長T1稍長T2信號結節,GD-DTPA動態增強不強化。彌漫型表現為肝內彌漫長T1稍長T2信號,信號不均勻,同時有脾大及類似信號改變者可提示診斷。多發結節型與肝轉移瘤不易區別[15]。
3.6 肝血管內皮細胞肉瘤 罕見,發病年齡1歲以內,是肝血管竇壁細胞異常增生所致,組織學上具有II型嬰兒型內皮細胞瘤的特點[1,2]。
CT平掃,肝內見類圓形低密度腫塊,無假包膜;增強掃描,早期邊緣強化,延遲逐漸向中心擴展,若瘤體中央沒有壞死可填滿。本組1例因增強掃描顯示自邊緣逐漸向心性完全填充強化而誤診為嬰兒型肝血管內皮細胞瘤,故有時鑒別困難。
MRI檢查,瘤體表現肝內多中心長T1長T2信號腫塊,增強掃描與肝血管瘤表現相似,但前者強化時間長且出血常見,易侵犯肝靜脈,形成肺、脾、腦等轉移[15]。
總之,小兒惡性肝腫瘤CT與MRI表現有其特點,結合臨床及驗室檢查可作出診斷,但最終確診靠病理組織學檢查。
【參考文獻】
[1] 徐賽英. 實用兒科放射診斷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633641.
\[2\] 邵劍波,李欣. 小兒腹部CT診斷圖鑒[M].遼寧科技出版社,2004.152161.
\[3\] Dachman Ah, Pakter PL, Ros Pr, et al. Hepatoblastoma: Radiologic-pathologic correlation in 50 cases[J].Radiology 1987,164(1):1519.
\[4\] 田偉,肝母細胞瘤致男童性早熟一例[J]. 中華放射學雜志,2002,36(8):763764.
\[5\] 徐莊劍,陳陽,王桂珍.新生兒肝母細胞瘤自愈一例[J]. 中華兒科雜志,2002, 40(12):764.
\[6\] Donnelly LF,Bisset GS. III: Pediatric hepatic imaging[J]. Radiol Clin North Am, 1998, 36(2):413427.
\[7\] Greenberg M, Filler RM. Hepatic tumors\[A\]. I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Pediatric Oncology Philadelphia\[M\]. LippincottRaven, 1997.717732.
\[8\] Jabra AA, Fishman EK, Taylor GA. Hepatic masses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CT evaluation[J]. AJR,1992,158(1):143149.
\[9\] Cheon JE, Kim WS, Kim IO, et al. Radiological features of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of the liver in children[J]. Pediatr Radiol,1998,28(11):878883.
\[10\]Davey MS, Cohen MD. Imaging of gastrointestinal malignancy in childhood[J]. Radiol Clin North Am, 1996,34(4):717742.
\[11\]Pobeil RS, Bisset GS. Pictorial essay: imaging of liver tumors in the infant and child[J]. Pediatr Radiol, 1995,25(5):495506.
\[12\]Buetow PC, Buck JL, Pantongrag-Brown L, et al. Undifferentiated(embryonal) sarcoma of the liver: Pathologic basis of imaging findings in 28 cases[J]. Radiology, 1997, 203(3):779783.
\[13\]Power C, Ros PR,Stoupis C,et al. Primary liver neoplasms: MR imaging with pathologic correlation[J]. Radiographics, 1994,14(2):459482.
篇5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資料
2007年2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療并確診為實體瘤合并真菌感染患兒3例,女2例、男1例,年齡分別為2歲9個月、5歲6個月、15歲6個月。神經母細胞瘤Ⅳ期2例,肝左葉間葉瘤(切除術后復發)1例。實體瘤的診斷及分期參照美國兒童腫瘤協作組(COG)的診斷分期標準[1]。真菌感染參照兒童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診治指南[2]診斷。
1.2方法
回顧性分析3例患兒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影像學特點、診斷治療方法和轉歸。
2結果
2.1臨床特征
2007年2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實體瘤患兒有3150例次,其中3例在住院期間確診合并真菌感染,發生率為0.95%。3例實體瘤合并真菌感染患兒中2例為神經母細胞瘤Ⅳ期患兒,1例為肝左葉間葉瘤切除術后復發化療患兒。3例均進行過多次化療;確診時均有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缺乏(<0.5×109/L),持續時間9~21d;都曾應用地塞米松治療(2.5~5mg/次),1例應用潑尼松30mg/m2治療;均應用廣譜抗生素,用藥時間7d以上;均有深靜脈導管(PICC、鎖骨下深靜脈置管)。3例患兒均出現發熱,1例最高體溫40.2℃,為稽留熱,不伴寒戰;2例熱型不規則。2例神經母細胞瘤Ⅳ期患兒化療過程中發生多次抽搐,表現為大發作。
2.2輔助檢查
3例患兒的肺部CT均顯示索條狀、滲出斑片狀陰影、高密度影等。1例患兒頭顱CT示左側顳葉可見類圓形略高密度影,腹部CT可見肝右葉低密度影。3例患兒的血真菌培養均為陽性,2例神經母細胞瘤Ⅳ期患兒的血培養均為滑假絲酵母菌,真菌菌絲、孢子可見;1例肝左葉間葉瘤術后患兒的血培養為白色念珠菌,1-3-β-D葡聚糖檢測(G試驗)結果明顯升高,內毒素陰性。3例患兒的痰培養均陰性。治療后復查,血真菌培養2例間斷陽性,1例持續陰性。
2.3治療及預后
1例肝左葉間葉瘤患兒因靜脈輸注氟康唑治療無效給予伏立康唑口服8周,臨床癥狀明顯好轉,3次復查血真菌培養陰性;1例神經母細胞瘤Ⅳ期患兒于自體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過程中先后應用氟康唑、兩性霉素B脂質體、伏立康唑靜脈點滴抗真菌治療有效,兩性霉素B脂質體應用自小劑量開始漸增至足量,體溫正常,復查血真菌培養陰性,順利渡過骨髓抑制期,原發病獲得部分緩解。另1例神經母細胞瘤Ⅳ期患兒予靜脈輸注伏立康唑,于體溫正常、肺部情況好轉后行自體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后因存在顱內、骨骼、脊髓、肺臟、肝臟多發轉移腫瘤,于自體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后9d骨髓抑制期死亡。
3討論
真菌感染多為機會性感染,侵襲性真菌感染(IFI)多見于有基礎疾病者,如惡性血液系統疾?。毙园籽?、再生障礙性貧血)及接受免疫抑制劑、造血干細胞或實體器官移植等治療者。有報道,IFI的發生率在接受化療的血液惡性腫瘤患者中占10.0%左右,在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中達10.0%~30.0%[3]。兒童的發病率尚未確定,目前兒童IFI的報道多見于白血病,實體瘤患兒并發IFI者較少。曾有報道13例兒童實體瘤并發深部真菌感染[4]。真菌感染的危險因素包括真菌的暴露史或定植、免疫缺陷程度、基礎疾病的類型、發生移植物抗宿主病或植入失敗等,其中免疫缺陷程度相關因素包括高齡、基礎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以及持續和嚴重的粒細胞缺乏[5]。據國內文獻報道,患者本身疾病的危重程度也與IFI的發病率相關,重癥監護病房(ICU)IFI的發病率與病死率明顯高于普通病房[6,7]。本組3例患兒中2例處于疾病進展期,1例處于疾病復發階段,原發病均未緩解,與上述觀點相符。本組3例實體瘤患兒處于疾病進展期,進行過多次化療,并因骨髓抑制輸血治療多次,用過激素等免疫抑制藥物,且發病時存在嚴重的粒細胞缺乏,應用了較長時間的廣譜抗生素。因此,采取合適的化療使原發病盡早獲得緩解、縮短骨髓抑制期、減少免疫抑制藥物應用、加強環境保護、減少抗生素應用等可能降低合并真菌感染的危險。
目前發生于兒童的IFI仍以念珠菌屬為主要致病真菌,占IFI的90%以上,其中以白色念珠菌為主,其次為光滑念珠菌、滑念珠菌等。近年來國外有報道兒童IFI仍以白色念珠菌感染為主[8]。2008年國內報道,1年內分離的640株真菌中,白色念珠菌占65%,光滑念珠菌、滑念珠菌分別占14.8%和14.3%,兒童真菌感染的主要部位以呼吸道和消化道多見[9,10]。本組3例患兒中2例血培養為滑假絲酵母菌,1例為白色念珠菌,均以呼吸道感染為主,與文獻報道一致。發熱是IFI最常見的癥狀,本組3例實體瘤患兒均有發熱、咳嗽,難與其他病原感染的肺部疾病相鑒別。特別是進展期腫瘤患兒,腫瘤本身也可引起發熱,且常需應用激素,其真菌感染所致的發熱常易因激素治療而不典型,這使得早期診斷比較困難。但對那些有惡性腫瘤、惡性血液病、免疫抑制等基礎疾病的患兒,發熱時間較長時應提高對IFI的警惕。根據EORTC/MSG標準共識[11]將宿主因素、臨床表現和微生物學資料結合,應用高分辨率CT、半乳甘露聚糖檢測(GM試驗)、G實驗等,可提高對IFI的早期診斷。本組3例患兒存在真菌感染宿主因素,早期經過廣譜抗生素治療后臨床癥狀無明顯緩解,結合臨床發熱、咳嗽,影像學檢查發現肺部索條狀、斑片狀滲出影、高密度影等表現,血真菌培養陽性明確診斷為IFI。
篇6
【關鍵詞】 視網膜母細胞瘤; 患兒; 質性研究
中圖分類號 R693.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14-0135-02
The Qualitative Study of Real Experience and Heart Feeling of Mothers of Children with Retinoblastoma/LIU Ru-ru,WU Shu-hui,HUANG Xiao-qiong.//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14):135-136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rue experience and feelings of long-term care of mothers of children patients with retinoblastoma. Metho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as used, 10 mothers of children with leukemia were interviewed, and data collection, data analysis with the Colaizzi method. Result: The real life experience of mother’s of children with retinoblastoma real life were not good, such as negative mood, disease uncertainty, economic burden, lack of care knowledge and skills, deterioration of family relationship. Conclusion: The study of real experience and feelings about mother of children with retinoblastoma can help nurses provide individualized nursing and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comprehensive health care.
【Key words】 Retinoblastoma; Children patients; Qualitative study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Affiliated Eye Hospital of 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Wenzhou 325000,China
視網膜母細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一種嬰幼兒最常見的眼內惡性腫瘤,一般起源于胚胎視網膜細胞[1]。目前,視網膜母細胞瘤在全世界的發病率為1∶20 000,90%發病于3歲及以下的兒童,占導致兒童視力變盲中相關因素的5%,對兒童的生命和視力有著嚴重的危害[2-4]。目前對患兒母親承受壓力和內心需求方面的報道較少,使得醫護人員難以提供有針對性的護理。通過對人的感知和世界觀的詳細研究,質性研究可以完整細膩的描述人的感知和世界觀,可以完美的闡述護理體驗[5]。因此,本文采用基于質性研究的現象學的研究方法,對網膜母細胞瘤患兒的母親需求和體驗進行研究和分析,掌握患兒母親的身心感觸的第一手資料,為臨床醫護人員促使患兒母親的身心健康提供必要的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采用立意取樣法,選擇溫州醫學院附屬眼視光醫院臨床診斷為視網膜母細胞瘤患兒的母親,能用語言表達其感受并同意受訪。研究樣本量決定以資料重復出現,沒有新主題呈現為標準。2011年1月-2012年12月共訪談了10例視網膜母細胞瘤患兒的母親,患兒和母親的一般資料見表1。
1.2 倫理問題
在訪談前,向每一位患兒母親承諾隱私權保護,向其說明在研究報告中僅以數字編碼代替姓名,并向其詳細說明本研究的目的、內容和所采取的方法,取得患兒母親的理解和同意。
1.3 資料收集
本次研究采用基于質性研究的現象學研究方法,以直接當面深入訪談的形式進行第一手資料的收集。在訪談進行之前,應做好訪談提綱指引整個訪談的進行。訪談提綱應包括患兒疾病的初次發現、確診和治療過程,手術進行過程,作為母親得知子女患病后的心理感受,照顧患兒中存在哪些問題和困難等,希望在哪些環節得到醫院、護士、醫生或者社會的幫助和支持。在訪談中要注意患兒母親的情緒波動,并適當調整提問方式和內容,必要時要向患兒母親確認研究者的理解和記錄是否準確無誤。此外,訪談應在安靜、不受干擾的自然環境中進行[5]。在訪談中,研究者要開誠布公,對患兒母親表明身份和來意,明確表示要尊重對方的隱私,獲取患兒母親的充分信任和配合。每次訪談的時間控制在45 min~1 h,要在和患兒母親確認的情況下進行全程錄音,在訪談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患兒母親的表情變化和情感動態,認真完成筆錄。在訪談結束后,應在當天及時根據錄音進一步完善筆錄。
表1 視網膜母細胞瘤患兒和母親一般資料
編碼 訪談母親
患兒情況
文化程度 職業 經濟狀況 年齡(歲) 性別 年齡(歲)
1 大學 教師 較好 29 男 0.5
2 中專 個體戶 一般 27 女 1
3 中專 護士 差 30 女 2
4 文盲 農民 差 26 男 1
5 大專 個體戶 一般 30 男 1.5
6 高中 工人 一般 33 男 2
7 高中 工人 一般 28 女 1
8 初中 無 差 29 女 2
9 小學 無 差 37 男 5
10 初中 無 一般 34 男 3
1.4 資料分析
對所收集的資料采用Colaizzi分析法進行分析[6]。步驟是:(1)對所有資料進行認真仔細的閱讀;(2)對有重要意義的陳述進行提取和分析;(3)對出現次數較多的觀點進行編碼;(4)將編碼后的觀點進行匯集并形成主題;(5)寫出詳細、無遺漏的描述;(6)對相似的觀點進行辨別;(7)將材料向研究對象返回并求證,確認材料的真實性。
2 結果
2.1 消極悲觀的情緒
2.1.1 焦急與擔心 作為患兒的母親所承受的心理負擔遠超過其他照顧者的負擔,很大程度影響著她們的心理健康?!白詮奈壹液⒆哟_診這個病后,我們心里一直很擔心?!笔侵T多個案統一的表述。個案4:“聽說這個病要摘掉眼睛,我眼前都黑了,要是孩子沒有眼睛,以后怎么生活討老婆?!眰€案5:“知道孩子患了這個病,我就上網查過,也問過專家,發現這個病的治療效果不是很好,很有可能保不住孩子的眼睛。如果實在保不住孩子的眼睛,孩子就是殘疾人了,未來還有幾十年,可怎么辦啊?”
2.1.2 后悔與自責 母親由于缺乏對視網膜細胞瘤疾病知識的了解,耽誤了疾病治療的最佳時期,個案表現出極大的后悔和自責。個案7:“孩子很早就告訴我,她眼睛疼,看見光就很難受,我一直沒有重視,是我耽誤了我的孩子,我是罪人。”個案5:“早在幾個月前,我就知道孩子得了這個病,我和家里人都不愿意相信,這個醫院看看那個醫院問問,我們不愿相信這是真的,結果還延誤了治療?!?/p>
2.1.3 怕羞與自卑 出于害羞和自卑,一般母親不愿意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孩子是殘疾。因此一般會給孩子安裝義眼。然而,由于義眼可以通過仔細觀察進行區別,母親為了維護尊嚴和保護隱私,不愿意讓別人知道。因為化療,頭發都開始脫落,精神狀態也不好,很少讓孩子出門活動。個案1:“我不想讓別人知道我的兒子有只眼睛是假的,不想接受別人同情的目光,不想小孩子生活在同情憐憫中,所以我很少讓兒子參加活動,其他家長之間經常有交流聚會,我們都不參與,別人以為我們家孤僻高傲,說我教師有什么了不起,我的苦又有誰能懂?!?/p>
2.1.4 接受與無奈 當醫生向患兒家屬確認患兒的診斷結果,并告知后續患兒需要進行化療和摘除眼睛等治療時,絕大部分家屬都有不得不接受這一殘酷現實的無奈和絕望。個案1:“當醫生告訴我孩子得的是這個病,而且需要化療,如果效果不好,只能摘掉眼睛,我當時就暈過去了,這太不可能,我那么可愛的孩子,怎么會得這個病,我溫州上海北京跑了好多醫院,結果都是一樣,我很無奈,最后只能接受這個現實。后來要化療,手術,一次化療,二次化療,除了接受,照顧孩子,我什么都做不了?!?/p>
2.2 疾病的不確定性
個案9:“我不知道還能支撐多久,盡管完全按醫生的指示檢查、治療,該花的錢不該花的錢都用上了,可是死神還在一步一步臨近,不知道哪一天,我的孩子什么都看不見甚至離開我們(母親哭了)?!眰€案1:“只能走一步是一步,不知道會發生什么,但是我們已經做好最壞的打算,現在只有對孩子全心全意的照顧,彌補他?!?/p>
2.3 經濟負擔過重
化療、手術費用都是相當高的,義眼片價格也很高,家里經濟負擔很重。案例4:“我們家在農村,家里也就靠自己養養雞,種種菜賣菜過日子,孩子的醫療費用我都是親戚家朋友家挨家挨戶借的湊的,醫院的醫生護士給我捐資,我們才熬過去,但是這次熬過去,接下去呢?!?/p>
2.4 缺乏照護患兒的知識和技能
通過訪談了解到,很多RB患兒的母親都不知所措,不知道接下去要如何照顧好患兒,怎么才能幫到孩子。個案1:“我的孩子接受手術后,我不知道回家后要怎么照顧好孩子,我上網查相關資料,發現內容都很少,吃些什么好,日常生活要注意什么,我都不清楚?!眰€案8:“我很心疼孩子一會兒要打針一會兒要住院,我根本不知道怎么照顧她了。”
2.5 家庭關系惡化
因照顧患兒的情感疲勞和身體疲倦,患兒母親容易產生一些不良情緒,如若家屬不能給予體諒,則患兒母親容易將不良情緒向家屬發泄甚至是家庭暴力行為發生,導致家庭關系惡化。因此,患兒的發病給其父母及整個家庭關系造成了重大的危機,使患兒父母之間感情出現危機,甚至導致離婚、家庭解散。個案4:“我和我老公天天吵架,他對孩子不理不問,只有我一個人照顧孩子。”
3 討論
質性研究通過研究者本人在尊重研究對象隱私的前提下與研究對象進行交流和互動,詳細記錄與研究對象的交流過程并進行深入整體的研究,對研究對象有著正確和明確的描述和理解,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更加了解和熟悉。對于網膜母細胞瘤患兒的母親這一特殊群體,要呼吁全社會多多關心,并給予盡可能多的社會關心和專業幫助,幫助他們真正的走出困境,正確應對患兒照護中出現的各類問題。社會支持既有緩沖應激作用,又有獨立保護作用[7-8]。護士應充分調動社會支持系統,鼓勵母親與周圍的病友、朋友加強溝通,鼓勵政府及社會愛心人士,給予特殊群體困難戶予以幫助。同時,護士應成為患兒及患兒家屬社會關心和專業幫助的核心力量,為患兒及患兒家屬提供更多的專業知識和情感支持。本文通過對于10例RB患兒的母親進行深入訪談和研究,并得出5個主題的研究結果,本研究結果可以幫助護理人員對RB患兒母親進行更好的心理輔導、健康教育和專業照護知識護理。從而幫助患兒母親更好的配合護理人員對RB患兒進行更加積極有效的護理和治療,幫助RB患兒過上更加有質量的生活。
參考文獻
[1] Abramson D H, Schefler A C. Update on retinob lastoma[J].Retina, 2004, 24(6): 828-848.
[2]高巖.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治療方法綜述[J].中國醫藥指南,2009,7(13):48-49.
[3]薛朝華,羅婧.眼球摘除聯合羥基磷灰石義眼座Ⅰ期植入治療成視網膜母細胞瘤的護理[J].護理雜志,2008,25(10B):43-44.
[4]李鳳鳴.眼科全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85.
[5]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62.
[6] Coates V.Qualitative research:a source of evidence to inform nursingpractice[J].J Diabetes Nurs,2004,10(9):8.
[7]劉煥巧,李俊欣,王俊榮,等.癌癥化療病人社會支持狀況調查[J].護理研究,2004,18(2A):216.
篇7
小李夫婦被告知剛滿2歲的寶貝兒子患上了惡性腫瘤,如雷轟頂,萬分痛苦。當他們走進那小兒腫瘤病房,看著那群同病相憐的孩子時,不禁迷惑地反復追問:“小孩怎么也得惡性腫瘤?為何小兒腫瘤這么多?”
父母遺傳――基因突變的誘發因素變化
有一位年輕的母親抱著一個右側肢體明顯肥大、合并尿道下裂的嬰兒來就診,堅決要求醫生給孩子的腎臟作一次B超檢查。B超結果證實,這個孩子患有腎母細胞瘤。原來患兒的父親就患有腎母細胞瘤,并合并單側肢體肥大和尿道下裂。顯然,孩子的腫瘤是因他父親遺傳而來。
小兒惡性腫瘤發病年齡僅在出生后數月至幾歲,常伴發多種先天性畸形,呈雙側或多發性病變。如白血病,伴發先天性發育不全癥;腎母細胞瘤,合并單側肢體肥大和尿道下裂,還可表現為雙側同時發??;骶尾部畸胎瘤,合并腭裂或脊柱畸形等。這些發病特點均提示為一種遺傳性腫瘤,追問病史,即使其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甚至整個家族均沒有腫瘤的發病史,其發病仍可能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
醫學家認為,小兒惡性腫瘤的發生,是因二次細胞突變而導致遺傳性腫瘤發病。即患兒在母親懷孕時,胚胎的生殖細胞中已經攜有突變基因,但攜帶者可能不會發生腫瘤;只有在某些因素作用下,發生第二次體細胞突變后,才會發生單個或多發腫瘤。此外,一些患兒在出生早期,盡管細胞中攜帶有已突變的基因,但并不發病,而是在出生后的一段時間受到刺激,發生二次突變后才發病。
由于誘發基因突變的因素在不斷增加,如環境污染、藥物濫用、生物刺激等,所以,遺傳性惡性腫瘤在近年來發病年齡提前,也就成為一種必然。
胚胎發育――懷孕與生育過程中的潛在危險
小兒惡性腫瘤的發生,大多數是胎兒在母親懷孕時期,發生了基因突變所致。所以,常有人把小兒惡性腫瘤歸為先天性惡性腫瘤,或胚胎性惡性腫瘤。也因此提出:年輕父母在生育時期和妊娠時期的健康保健,對兒童惡性腫瘤的發生具有重大影響。
曾經有一位出生僅2個月的女嬰,因患有先天性陰道癌而不得不切除全子宮及陰道,這是一種極為罕見的惡性腫瘤。當醫生追問父母的病史時,孩子的父親斷然否認,而母親卻低聲抽泣,似乎有什么難言之隱。原來這位母親婚前患有梅毒,在沒有徹底治愈的情況下,瞞著丈夫結婚生育。顯然,這是她沒有注意治療及生育時期的保健而種下的苦果。
父母在生育時期若患有某些疾病,或者長期受到某些物理、化學因素刺激,這對后代將產生重大影響。如父母在生育期間接觸過苯類化學物品,或接受過電離輻射及放射治療,他們孩子的白血病發生率會明顯增高;小兒肝母細胞瘤的發生,常與母親長期服用避孕藥有關;母親長期應用雌激素,會導致新生兒先天性腺癌……
孕婦在妊娠期,尤其在妊娠早期,病毒感染、電離輻射、化學藥物,是導致嬰兒發生惡性腫瘤的危險因素。比如母親在妊娠期患有梅毒,其生育的女嬰發生陰道腺癌的可能性非常大;服用激素的孕婦,嬰兒發生肝母細胞瘤的機會是正常者的數十倍。
因此,年輕父母必須注意生育時期的健康?;加心承┞曰蚋腥拘约膊≌撸瑧谕耆祻秃罂紤]生育;盡可能避免在服用某些藥物時或長期服藥后停藥不久即受孕。孕婦千萬要注意妊娠時期的衛生保健,預防各種感染的發生,避免不必要的放射性核素、超聲等檢查,服用藥物時必須要謹慎,就診時應主動告訴醫生自己正處于妊娠期。
環境影響――現代社會與不良習慣的隱患
和成人腫瘤的發生一樣,兒童出生后的環境污染,尤其在現代社會中十分泛濫和被人們所忽視的某些電離輻射、醫源性放療、化學藥物,以及病毒感染、免疫缺陷,甚至飲食習慣等,都對小兒惡性腫瘤的發生有關,尤其是學齡期和青春期的某些惡性腫瘤。
流行病學研究資料表明:小兒惡性腫瘤的發生,常在某些兒童中形成高發危險人群。如嬰兒期病毒性肝炎患者,常易發生肝細胞性肝癌;幼時接受過放射治療的患兒,青春期發生皮膚癌、白血病的比例明顯增高;青春期骨腫瘤的發生,常與嬰幼兒期的反復輕微損傷有關;孩子偏食,吃過多的乳制品、燒烤、高蛋白飲食、巧克力等高脂肪少纖維飲食者,易發生消化道腺癌等。
另外,一些先天性畸形或良性腫瘤,如不及時治療,發生惡變的機會很高。有一個出生時即發現背部有一塊黑色毛痣的女孩,在她高興地背著書包上學的第二天,發現腋下長出一個雞蛋樣腫塊,經診斷為惡性黑色素細胞瘤。原來是背部黑色毛痣惡變并已導致淋巴結轉移。一朵尚未盛開的鮮花隨之早早地夭折了。
篇8
包頭市第四醫院普外科現有21名醫護人員,具有碩士學位者6人,主任醫師1人,副主任醫師2人。科主任趙威威為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已培養碩士研究生8名。近年來,在全科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包頭市第四醫院普外科多次被有關部門評為先進科室和放心科室稱號。
包頭市第四醫院普外科科室成立歷史長,技術力量雄厚,能開展普外專業涵蓋的所有手術,如甲狀腺、乳腺、胃腸、肝膽、泌尿等手術,擁有多臺國內領先的高精尖設備,特色專業有:
一、腹腔鏡微創專業
包頭市第四醫院普外科緊跟醫學發展前沿,在包頭市首批引進了美國腹腔鏡設備,積極開展微創手術。經過20余年的技術積累,逐步擴大了腹腔鏡的適用范圍,對于膽結石、膽囊息肉、膽總管結石、肝囊腫、肝部分切除、腎囊腫、腎腫瘤、闌尾炎、粘連性腸梗阻、甲狀腺腫物、結直腸癌根治術、胃穿孔、胃大部切除、胃癌根治術等均能使用打孔手術,安全系數高,并發癥少,獲得了廣大患者的信賴。
自2009年開始,包頭市第四醫院普外科率先在內蒙古地區開展了腔鏡下甲狀腺微創手術。該術式的出現,改變了傳統外科手術需在頸部切口的歷史。腔鏡下甲狀腺手術切口設計在遠離術區的隱蔽處,通過精密器械在腔鏡下完成甲狀腺腫瘤切除的全部操作過程。該手術方式不僅可達到傳統甲狀腺手術的治療效果,而且可減少并發癥。另外,該手術可使頸部沒有疤痕,在治愈疾病的同時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美容。目前,包頭市第四醫院普外科已成功完成了20余例腔鏡下甲狀腺手術。據了解,由于其療效確切、安全,損傷神經的機率更小,并且具有明顯的美容、微創效果,越來越多的患者開始選擇做腔鏡甲狀腺手術并從中受益。
2009年,包頭市第四醫院普外科率先在包頭市引進了TRIVEX透光直視旋切技術治療大隱靜脈曲張,這種創新的手術方法適用于輕度與重度的所有患者,并且使一些以前被認為無法手術的患者也獲得了手術機會。該技術手術切口很小,TRIVEX旋切器將靜脈曲張團塊旋切吸出時的傷口僅為3毫米左右。
二、肝膽胰專業
包頭市第四醫院普外科還能進行各種肝葉切除,包括左右半肝切除、中肝切除、肝尾狀葉切除等。膽囊癌根治手術,膽管癌包括肝門部膽管癌根治手術,高位膽腸吻合術,膽道鏡取石及碎石術,肝內外膽管結石等復雜膽道手術。胰腺良惡性腫瘤的切除或根治性手術。脾切除術、門脈高壓癥斷流分流手術。
另外,包頭市第四醫院普外科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重癥胰腺炎,效果非常顯著,死亡率由10年前的17%降至目前的7%,死亡率明顯下降。由于預防措施得當、治療及時合理,既減少了合并癥的發生,又縮短了住院日,解決了急性胰腺炎治療棘手這一難題。
三、胃腸專業
常規開展胃癌及殘胃癌根治性手術、結腸癌根治術、直腸癌根治術、小腸腫瘤切除手術和胃腸間質瘤手術,根據病人的不同情況配合化療及靶向治療等綜合方法,明顯提高了療效。另外,運用術前新輔助化療提高了晚期胃腸癌的手術切除率,同時,在外科急腹癥如急性腸梗阻、消化道急性穿孔、膽道系統急性感染、閉合性腹部損傷、腸系膜血管病變、急性闌尾炎、急性腹膜炎手術期的處理和術后并發癥的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
四、泌尿專業
包頭市第四醫院普外科引進的德國前列腺電切鏡,10余年來為數百名前列腺增生癥患者施行了微創手術,有效地解除了老年人排尿困難的問題。據了解,該手術具有不開刀、出血少、無痛苦、恢復快等特點。
包頭市第四醫院普外科是包頭市最早開展腹腔鏡腎囊腫、腎腫瘤手術的科室,目前其體外震波碎石業務已開展20余年,靠誠信和高超的技術遠近聞名,外省的患者也絡繹不絕。
“為了更好地解除廣大泌尿系結石患者的痛苦,包頭市第四醫院普外科還將購置世界先進的輸尿管鏡和氣壓彈道碎石機,可將尿道、膀胱、輸尿管及腎結石全方位覆蓋,徹底解決尿路結石病人的痛苦。”包頭市第四醫院普外科的一位醫生說。
五、小兒外科專業
包頭市第四醫院普外科還承擔著健康包頭行動中北京——包頭兒外科的協作項目,由其兒科協助和支持來共同完成。2010年完成了一例十二指腸閉鎖、食道閉鎖、閉鎖的重癥患兒高難度手術,目前已為30多位患兒解除了病痛。
健康包頭行兒外科手術實現了內蒙古地區及包頭市的兩個突破。一是在內蒙古地區率先使用腹腔鏡進行兒外科手術。由于包頭市第四醫院腹腔鏡手術在成人手術中的開展已非常普及,技術成熟,因此為小兒腹腔鏡下手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二是開展了首例重癥復雜兒外科手術。
另據了解,健康包頭行動兒外科協作項目手術的范圍包括嚴重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如食道閉鎖、十二指腸狹窄、短腸綜合癥、長段型巨結腸、高位閉鎖、一穴肛、膽道閉鎖、膽道擴張癥、兒童門靜脈高壓癥;嚴重腹壁缺損如膈疝、食道裂孔疝、腹裂、臍膨出;嚴重泌尿系畸形如膀胱輸尿管返流、后尿道梗阻、重度尿道下裂、膀胱外翻、兩性畸形;胸腔或縱隔畸形如漏斗胸、肺隔離癥、支氣管囊腫;母細胞來源的惡性腫瘤如肝母細胞瘤、神經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橫紋肌肉瘤、惡性畸胎瘤等。
六、疝與腹壁專業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包頭市第四醫院普外科就在全市率先引進了進口聚丙烯材料合成的補片用于腹股溝疝及腹壁疝手術,實施了上千例無張力疝修補術,無一例復發,成功解決了疝復發問題,臨床經驗十分豐富。
七、肛腸痔瘺專業
包頭市第四醫院普外科對各種類型的痔瘡和瘺管的處理同樣具有十分豐富的臨床經驗,應用高科技的高頻電刀十幾分鐘即可完成,并且術中無出血,術后痛苦小、恢復快,療效確切無復發。近幾年來,為多名北京、南京大醫院無法治愈的復雜肛瘺患者徹底根除了疾病,給廣大患者帶來了福音。
篇9
[關鍵詞] 膠質瘤;KAI1/CD82;免疫組化
[中圖分類號] R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3(b)-0112-02
膠質瘤(glioma)是顱內最常見的原發惡性腫瘤,患者治療失敗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腫瘤的侵襲轉移。KAI1/CD82是近年發現的特異性腫瘤轉移抑制基因,關于KAI1/CD82抑制腫瘤侵襲轉移的作用機制極其復雜,尚未完全闡明。目前國內外,對KAI1/CD82在膠質瘤中的表達及作用研究較少。本實驗通過免疫組織化學法對KAI1/CD82在不同惡性程度的膠質瘤組織中的表達進行研究,探討KAI1/CD82膠質瘤惡性程度與表達水平之間的關系,為進一步治療和判斷預后提供新的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遼寧省盤錦市中心醫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手術切除并經病理組織學確診的膠質瘤132例,為膠質瘤組。132例患者中,男58例,女74例,年齡22~67歲、平均49歲。按2000年WHO膠質瘤分類標準進行分級: I級28例,Ⅱ級50例,Ⅲ級38例,Ⅳ級16例;24例正常腦組織標本均為急性顱腦損傷患者行內減壓術切除的腦組織,為對照組。膠質瘤組與對照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組織部位等一般資料上上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所有標本經10%福爾馬林溶液固定,石蠟包埋。
1.2 主要試劑及免疫組化染色
兔抗人KAI1/CD82單克隆抗體及免疫組化SP試劑盒均購自北京博奧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免疫組化技術采用SP法,標本連續組織切片4~6 μm,常規采用脫蠟,水化,PBS沖洗,3%H2O2室溫15 min,PBS沖洗,高壓PH9.0抗原修復1 min30 s,加入一抗4℃過夜。PBS沖洗,加入二抗37℃孵育30min,PBS沖洗,DAB顯色,蘇木素對比染色,水洗分化,梯度乙醇脫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樹膠封片,觀察。用已知陽性組織切片做陽性對照,PBS代替一抗作為陰性對照。
1.3 結果判斷
以在胞漿內出現棕黃色顆粒判定為陽性。根據染色程度及染色陽性細胞占腫瘤細胞總數百分比綜合計分。按照陽性細胞比例計分:≤25%為0分,25%~50%為1分,50%~75%為2分,大于75%為3分;不染色記0分,淡黃色記1分,黃色或深黃色記2分,棕黃色記3分。每張切片的兩項得分之和
1.4 統計方法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χ2檢驗及Speaman相關分析,P
2 結果
2.1 KAI1/CD82蛋白在正常腦組織和腦膠質瘤中的陽性表達
腦膠質瘤組織中KAI1/CD82在腦膠質瘤中陽性率為63.63%(84/132),高于對照組29.17%(7/24);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不同病理級別腦膠質瘤標本中KAI1/CD82陽性表達情況
KAI1/CD82蛋白陽性表達率分別為:I級42.86%(12/28),II級56%(28/50),Ⅲ級78.95%(30/38),Ⅳ級87.5%(14/16),將各相鄰級別腦膠質瘤KAI1/CD82蛋白陽性表達率進行χ2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將低級別組(I+Ⅱ)與高級別組(Ⅲ+Ⅳ)的Kiss-1陽性表達率進行χ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29,P
KAI1/CD82在I級+ II級與III級+IV級陽性表達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29,P
2.3 腦膠質瘤復發率的比較
通過對腦膠質瘤患者術后1年的隨訪,我們發現腦膠質瘤總復發率為42.42%(56/132),KAI1/CD82陽性組復發率為33.33%(28/84),KAI1/CD82陰性組復發率為62.50%(30/48),KAI1/CD82陽性組的1年復發率低于陰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KAI1/CD82是位于人染色體11P11.2上高度保守的抑癌基因,最早是由Dong等研究前列腺癌時發現的,它編碼含有267個氨基酸的蛋白質CD82,具有10個外顯子及9個內含子的,是屬于跨膜4超家族成員之一的細胞表面糖蛋白。后來的研究發現KAI1/CD82在乳腺癌、肝癌、胃癌、肺癌等多種實體腫瘤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表達較弱或缺失,它在腫瘤的浸潤和轉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些研究[1]發現KAI1/CD82在乳腺正常組織高表達,而在乳腺癌中存在表達減弱,并且它與ER陽性呈正相關。腫瘤惡性程度越低,KAI1/CD82表達越高,越不容易發生淋巴結和遠處轉移[2],患者5年生存率也越高。后來一些研究者[3]發現KAI1/CD82蛋白在肺良性病組的表達高于肺癌組,與臨床分期,病理分化程度和淋巴結轉移相關,但與性別,年齡,腫瘤大小和病理類型無關。KAI1/CD82的高表達能抑制肺癌區域淋巴結的轉移[4], Choi UJ 等[5]證實KAI1/CD82的下降通過PI3K/Akt/mTOR信息傳導路徑對H1299肺癌細胞轉移表型下調Rac1的表達。KAI1/CD82在大腸癌中陽性表達約55%,其表達和Dukes'分期,靜脈侵犯,淋巴結轉移,腫瘤分化程度和肝轉移之間有統計上的顯著相關。并且KAI1/CD82表達和Dukes分期被確定為重要和獨立的預后因素[6]。KAI1/CD82表達的減弱或者缺失可能是腫瘤發生和發展的潛在因素。不少文獻報道KAI1/CD82在通過Sprouty2的上調抑制肝癌細胞遷移,野生型p53和JunB的協同作用下,調節著肝癌細胞的KAI1/CD82的蛋白表達[8-9]。
KAI1/CD82作為腫瘤轉移抑制的細胞表面分子,在腦部惡性疾病中的研究尚不多見有研究發現該基因在神經母細胞瘤中的表達與臨床分期呈負相關,其表達下調是神經母細胞瘤分化和轉移的一個標志。其表達是由NF-κB和NF-κB介導的APPct等控制[10],可能減緩遷移,促進成熟的少突膠質祖細胞的分化。相反,下調CD82在腦室管膜下區細胞內,利用逆轉錄病毒載體表達的shRNA,阻止它們分化成髓鞘少突膠質細胞[11]。我國研究者發現神經母細胞瘤細胞系的細胞高表達KAI1/CD82,與人神經母細胞瘤細胞系細胞的體外高轉移潛能呈負相關[12];CD82/KAI1在惡性膠質瘤細胞株中表達,且在U251細胞中表達較CHG-5細胞高.CD82/KAI1可抑制膠質瘤U251細胞的遷移[13]。
本實驗發現,在正常腦組織中KAI1/CD82的陽性表達率為29.17%,顯著低于腦膠質瘤組織63.63%。因此,KAI1/CD82的陽性表達有提示存在腦膠質瘤病變的能力。此外,我們進行膠質瘤分級后的分組研究中發現,KAI1/CD82的表達與人腦膠質瘤的惡性程度呈正相關,在Ⅲ-Ⅳ級膠質瘤中表達明顯高于Ⅰ-Ⅱ級膠質瘤,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KAI1/CD82在腦膠質瘤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檢測KAI1/CD82在腦膠質瘤中的表達可能有助于對病情的評估,從而為腦膠質瘤的治療和預后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Mooez S, Malik FA, Kayani MA, et al. Expressional alterations and transcript isoforms of metastasis suppressor genes (KAI1 and KiSS1)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J].Asian Pac J Cancer Prev. 2011;12(10):2785-91.
[2] Markowska J, Bar J, M dry R, et al. The expression of BRCA1, P53, KAI1, and Nm23 in ovaries of BRCA1 mutation carriers after prophylactic adnexectomy[J].Arch Gynecol Obste,2013,288(4):839-44.
[3] Shiwu WU, Lan Y, Wenqing S, et al. Express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CD82/KAI1 and E-cadherin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J].Arch Iran Med,2012,15(11):707-12.
[4] Wu SW, Yu L, Zhou L, et al. [Expression of Gal-3 and CD82/KAI1 protein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 [J].Zhonghua Zhong Liu Za Zhi,2013 Feb,35(2):124-128.
[5] Choi UJ, Jee BK, Lim Y, et al. KAI1/CD82 decreases Rac1 expression and cell proliferation through PI3K/Akt/mTOR pathway in H1299 lung carcinoma cells[J].Cell Biochem Funct,2009,27(1):40-47.
[6] Ma ZB, Li K, Wang J, et al. Role of KAI1/CD82 polymorphisms in colon cancer risk in Han Chinese population. [J].Med Oncol,2013,30(3):668.
[7] Dai W, Wang C, Wang F, et al. Anti-miR-197 inhibits migration in HCC cells by targeting KAI 1/CD82[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14,446(2):541-548.
[8] Lee JH, Bae JA, Lee JH, Seo YW, et al. Glycoprotein 90K, downregulated in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tissues, interacts with CD9/CD82 and suppresses the Wnt/beta-catenin signal via ISGylation of beta-catenin. [J].Gut,2010;59(7):907-917.
[9] Guo C, Liu QG, Zhang L, et al. Express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53, JunB and KAI1/CD82 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 Hepatobiliary Pancreat Dis Int,2009,8(4):389-396.
[10] Mela A, Goldman JE. CD82 blocks cMet activation and overcomes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effects on 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differentiation. [J]. J Neurosci,2013,5(18):7952-7960.
[11] Mela A, Goldman JE. The tetraspanin KAI1/CD82 is expressed by late-lineage 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s and may function to restrict precursor migration and promote oligodendrocyte differentiation and myelination[J].J Neurosci,2009,29(36):11172-11181.
[12] 孫維勝,鹿洪亭,董`,等.不同轉移潛能人神經母細胞瘤細胞系KAI1/CD82的表達[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13, 34(4):249-251.
篇10
關鍵詞:回盲部;腫瘤;體層攝影術;X 線計算機;MDCT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multi-detector CT in common malignant tumor arising in the ileocecal area.
Methods:CT findings of using multi-detector CT on 53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ally and surgically proven tumors arising in the ileocecal are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There were 44 cases of adenocarcinoma,including cecal adenocarcinomas(31 cases),adenocarcinomas of the appendix (11 cases),most commonly CT features such as a irregular mass with uneven density with necrosis,demonstrated surrounding fat interspace infiltration,with moderate enhancement;two cases of appendiceal mucinous cystadenoma,CT features such as long ovoid cystic tumor in right iliac fossa with even and regular cystic wall,with granular and curved calcification,with uneven density,with defined boundary. one case of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which the CT showed a irregular soft-tissue mass with unsmooth rim ,with moderate enhancement, with even density;one cases of lymphoma in the terminal ileum, which the CT featured as bowel wall thickening and softening,with intestinal cavity expansion like “Aneurismal dilatation”,with poor- moderate enhancement;two cases of malignant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which the CT featured as relatively sharply marginated,round mass,with uneven density with necrosis ,enhancement usually involve only the rim; and three cases of metastatic tumor,which the CT showed a soft-tissue mass heterogeneous attenuation.
Conclusion: MDCT is a simple and feasible method for detecting tumors diseases of ileocecal area,and it can improve the diagnostic value with utilization of MPR/CPR.
Keywords:Ileocecal area; Tumor;Tomography;X-ray computed; multi-detector CT
回盲部包括盲腸、末段回腸、回盲瓣及闌尾,是消化道很短的一部分,病變類型復雜,病變可累及所有這四個組成部分或其中的幾個或一個組成部分。回盲部病變因其生長位置特殊,很多腹部疾病、盆腔及胸部等疾病都可以發生在該部位,引起右下腹痛,B超、X 線造影及普通 CT 檢查等相關檢查不能全面顯示病變,以致臨床漏診、誤診率較高。近幾年來,隨著多排螺旋 CT(MDCT)的廣泛應用及其后處理功能的不斷發展和完善,MDCT 在腸道病變方面的應用研究日益增多[1]。筆者擬通過采用MDCT掃描,利用常規橫斷位與多平面重組 (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曲面重組(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CPR)技術比較分析 51 例回盲部病變的 CT 及臨床資料,旨在探討 MDCT 檢查回盲部腫瘤病變中的診斷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 1一般資料
搜集我院 20012 年 10 月至 2014 年 12 月長沙市第一醫院經MDCT 檢查及手術或病理證實的回盲部腫瘤 51 例,其中男31 例,女 30 例;年齡 28 ~82 歲,平均 58. 1歲。其臨床表現:31例右下腹痛,15例可觸及包塊,7例腹痛伴腹脹,5例體檢發現,3例因CEA及CA-199升高,2例因右側腹股溝疝就診。術前診斷闌尾炎者6例,闌尾腫瘤者38例,漏診2例,誤診5例,分別誤診為卵巢囊腺瘤2例,闌尾膿腫1例,闌尾炎1例,后腹膜腫瘤1例
1. 2檢查方法
51 例患者均采用 GE Lightspeed 64排螺旋 CT機行平掃及增強檢查。檢查前患者常規禁食8 h,將250 ml 甘露醇稀釋液約 1200 ~ 1500 ml,在1小時內分 6 ~ 48次口服完畢,充盈小腸和結腸。掃描條件:120 kV,200 ~ 250 mA,準直器寬度16 ×1. 25 mm,掃描層厚 7. 5 mm,螺距 0. 938∶ 1,掃描范圍上自膈頂,下至恥骨聯合。增強掃描采用高
壓注射器經肘靜脈注射優維顯(300 mg/ml),總量90 ml,注射流率 3 ml/s,動脈期延遲20~25s、實質期延遲70~90s掃描。得到原始圖像以1.25mm層厚薄層重組后傳到 GE ADW 4. 6 CT 工作站,以3 mm層厚、1. 25mm 間距行冠狀面、矢狀面及任意斜面MPR重組,使病變顯示處于最佳效果。
1. 3CT表現分析
由兩位有10年工作經驗的主治醫師以上職稱的醫師在 PACS 診斷工作站上對每個病例的CT 圖像進行回顧性的讀片,主要觀察統計病變的形態、大小、腸壁增厚情況及柔軟度、病變范圍及邊界、強化程度和強化方式、周圍脂肪受累改變以及有無區域淋巴結腫大等病變
2結果
2. 1病理結果
回盲部腺癌 44 例,其中以盲腸腺癌為主者 31 例(未分化癌 4例),闌尾腺癌為主 11例(4 例為粘液腺癌, 1例印戒細胞癌,1例類癌 ),闌尾黏液性囊腺瘤2例,回腸淋巴瘤1例(彌漫型大 B 細胞淋巴瘤),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 1例,病灶與闌尾、末端回腸境界不清,病灶同時累及末段回腸、盲腸和闌尾;轉移性腫瘤 2 例;末段回腸胃腸間質瘤(GIST)2 例,其中 2 例均未累及盲腸。
圖1 女 71歲 回腸末端中分化腺癌,回腸壁僵硬增厚形成不規則腫塊,腔狹窄,腫塊強化。
圖2 男 63歲 回盲部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盲腸壁明顯增厚形成不規則腫塊,腸腔狹窄,腫塊不均勻強化。
2. 2 CT 征象
本組 盲 腸 癌 大小 3.2~ 10.4cm 不 等,平 均4. 1 cm,腸壁明顯僵硬,呈不規則環形、分葉狀增厚,最厚處約10.4cm,腸腔不規則狹窄,15例有漿膜面,周圍脂肪間隙可見數個條索影或片絮狀影,邊界不清,2例腸壁周圍可見小氣泡(提示穿孔或感染),增強后呈中度或明顯強化,密度不均勻伴壞死,腫瘤與正常的回腸、盲腸或升結腸分界較清,部分病理累及闌尾,與闌尾未見明顯分界區,其中6例伴不完全性腸梗阻,10例伴病灶周圍淋巴結腫大,6例后腹膜淋巴結腫大。闌尾黏液性囊腺瘤2例,CT表現為為右髂窩長卵圓形形囊性占位,囊壁厚薄均,內壁光整;可見顆粒狀或弧形鈣化,密度不均勻,邊界清晰。闌尾癌大小 3. 5 ~6. 8 cm,4例闌尾黏液性囊腺瘤,大小 6.2~7.8 cm, 右回盲部卵圓形或長卵圓形形囊性占位,囊壁厚薄不均,內壁明顯光整伴壁結節;密度不均勻,邊界欠清晰,腹腔及盆腔可見少量積液。闌尾非粘液癌表現為局限軟組織腫塊,1例周圍脂肪間隙密度增高,增強后見中度強化。1例闌尾類癌表現為局限軟組織腫塊,邊界清晰,增強后病灶動脈期明顯強化,延遲期持續強化,其內可見少許不強化壞死區。淋巴瘤 CT 表現為環狀腸壁增厚、柔軟,腸腔呈“動脈瘤樣”擴張,輕中度強化,周圍未見腫大淋巴結。3例轉移瘤 CT 表現為軟組織腫塊,邊界清,腸腔狹窄。惡性 GIST 表現為圓形或類圓形腫塊,邊界相對較清,增強動脈期腫瘤明顯強化,延遲期持續強化,其內可見明顯壞死區。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病灶同時累及末段回腸、盲腸和闌尾,盲腸壁明顯增厚伴軟組織腫塊,邊緣不清,密度不均,周圍脂肪間隙可見條索影,臨近升結腸受累,病灶增強后動脈期中度強化,延遲期持續強化,周圍可見數個稍大淋巴結。
3討論
3. 1回盲部常見腫瘤的臨床病理特點和多層螺旋 CT 表現
3. 1. 1回盲部腺癌 回盲部腺癌可表現為腔內腸壁的局限性或全周腸壁彌漫性不規則增厚或伴有不規則腫塊影,常常伴有相應腸腔狹窄,增強后腫塊明顯強化,其目的是術前分期、術后隨訪及療效評價。盲腸癌與小腸癌不一樣,很少引起腸梗阻[2,3],部分病例 64 層 CT 動脈期薄層高分辨圖像腫瘤內見斑點狀無強化低密度區,多系含粘蛋白成分,我們認為這種征象診斷回盲部腺癌較有特征性。闌尾黏液性腫瘤屬于上皮來源腫瘤I型[4-6],不同
于腸型腺癌(Ⅱ型)。以往分為良性的囊腺瘤及惡性的囊腺癌;2010年 WHO增加了闌尾低級別黏液性腫瘤(Low-grade appendiceal mucinous neoplasm,LAMN),屬難以分類、交界性或難以明確生物學行為的腫瘤類別[7-11]。與胃腸道其他腫瘤不同,闌尾黏液囊性腫瘤(I型)很少經血行和淋巴轉移,高級別黏液性囊腺癌易穿破漿膜形成腹膜假性黏液瘤及腹腔種植,少數 可直接穿 孔形成竇道,經 竇 道 侵 犯 其 他 臟器[12]
3. 1. 2回盲部淋巴瘤 回盲部淋巴瘤常表現為多發結節型、浸潤型、息肉樣腫塊型、“動脈瘤”樣擴張型、腸腔內外腫塊型及腸系膜型。本組1 例為“動脈瘤”樣擴張型,仔細分析本組病例認為淋巴瘤受累腸管柔軟,未見明顯腸腔狹窄。
3. 1. 3回盲部轉移瘤 回盲部轉移不常見,本組只有 3 例,轉移性病變的表現多種多樣,主要依賴原發病變的性質,它以直接擴散和腹膜種植為主,也可血行轉移[2],CT 可表現表現多種多樣,可以出現腹水,無特異性,根據原發惡性腫瘤診斷。
3. 1. 4回盲部 GIST 發生在回盲部少見,主要發生在末段回腸,盲腸更少見[2],多呈圓形或類圓形腫塊出現,良性多小于5cm,可以出現鈣化,病灶直徑大于6cm多為惡性,動脈期和實質期均呈明顯強化,密度可以不均勻,壞死、囊變者,常表現腫瘤周邊實性部分明顯強化,惡性者常有腹水或腹腔出血,肝、肺等可以出現轉移灶[13]。
3. 1. 5回盲IMT(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 發生在回盲部少見,腹部IMT多為單發類圓形或不規則軟組織腫塊,多位于腸系膜或腹膜,后者常為多灶性、分葉,腫瘤為實性或囊實性腫塊,部分邊緣毛糙,約15%IMT可見鈣化,病變呈均勻或不均勻輕 中度甚至顯著強化, 強化形式的多樣性與纖維組織和細胞成分分布相關 ,腫塊富含血管及炎性肉芽腫,多為顯著漸進強化,增強后均勻或不均勻強化輕中度或明顯強化,本組病例認為無特異性。
3. 2 MDCT的優勢
由于MDCT同步采集,在常規橫斷面成像上體現了更快的速度,MDCT的優點是掃描時間、容積覆蓋、時間分辨率、球管利用率和Z軸分辨率等可以根據臨床應用目的進一步優化,大大減少了呼吸和腸運動偽影,特別是腹痛的病人,圖像更清晰??傊甅DCT機架旋轉速度的提高,一次掃描層數增加和覆蓋范圍的增大,利用薄層及厚層 MPR、MIP 圖像可充分顯示病變,有助于提高回盲部腫瘤診斷的準確性,帶給患者受益的同時,最大程度降低了醫生的風險。
參考文獻:
[1] 章萬強. 回盲部腫瘤的 CT 表現與病理對照分析[J]. 醫學影像學雜志,2010,18(6):866 -869
[2] Hoeffel C,Crema MD,Belkacem A,et al. Multi-detector row CT:spectrum of diseases involvingthe ileocecal area[J].Radio Graph-ics,2006,26(5):1373 -1390
[3] Buckley JA,Fisbman EK.CT evaluation of small bowel neoplasms:spectrum of disease[J]. Radiographics,1998,18(2):379 -392
[4] Chiou YY,Piman MB,Hahn PF,etal.Rare benign and malignanttppendiceal lesions:spectrum of computed tomography findigs with pathoiogic correlation[J].JComput Assist Tomogr,2003,27(3):297-306.
[5]Pickhardt PJ,levy AD,Rohrmann,CA,et al.Primaty neoplasms of the appendix:radiologic spectrum of isease with pathologiccorrelation[J].Radiographics,2003,23(3):645-662.
[6]ScoazecJY.Appendicularpathology:mucous neuroma[J]An nPathol ,2010,30(2):130-134.
[7]Taverna G, Corinti M, Colombo P,etal.Bladder metastases of appendiceal mucinous adenocarcinoma:a case presentation[J].BMC Cancer,2010,10(1):62.
[8]Bosman FT,Carneiro F,Hruban RH,etal.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the digestive system[M]。Lyon:IARC Press, 2010:1-193.
[9] Sayles M,Courtney E,Younis F,etal.Appendiceal mucinous adenocarcinoma presenting as an enterocutaneous fistula in an incisional hernia[J].BMJ Case Rep ,2010,11:1-5.
[10]Petrou A ,Papalambros A, Katsoulas N,et al.Primary appendiceal mucinous adenocarcinoma alongside with situs .:aunique clinical case[J]World J Surg Oncol ,2010,8:49.
[11] Kleemann M,Laubert T,Krokowski M, etal.Mucocele of the appendix a heterogenous surgical pathology[J].Zentralbl Chir ,2010,135(4):330-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