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成本差異范文
時間:2023-03-20 17:02: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材料成本差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商品進銷差價”賬戶是資產類賬戶,核算企業采用售價進行日常核算的商品售價與進價之間的差額;可按商品類別或實物管理負責人進行明細核算,它是“庫存商品”賬戶的抵減賬戶。當商品購進、溢余及調價增值發生差額時,記入貸方;當結轉已銷商品進銷差價、商品短缺及調價減值等原因注銷差價時,記入借方;余額在貸方,表示期末庫存商品的商品進銷差價。期末“庫存商品”賬戶余額減去“商品進銷差價”賬戶余額,就是庫存商品的進價金額。
目前“商品進銷差價”賬戶的應用有四種情況,其最本質的區別就是“商品進銷差價”賬戶的差額具體是指哪種差額;第一種是指商品含稅售價與不含稅進價的差額,綜合反映;第一種是指不含稅售價與不含稅進價之差;第三種是第一種情況的明細,是指商品含稅售價與不含稅進價的差額,但把“商品進銷差價”賬戶分成兩個二級明細科目核算,二級科目分別是“商品進銷差價——銷項稅額”和“商品進銷差價——進銷差價”;第四種也是商品含稅售價與不含稅進價的差額,但把“商品進銷差價”賬戶分成“商品進銷差價——進項稅額”和“商品進銷差價——進銷差價”兩個二級明細科目核算。由于第一種情況是商品流通企業應用最廣泛的,在此只介紹“商品進銷差價”賬戶第一種情況的應用。
[例1]某百貨公司以托收承付結算方式從北京生產廠家采購電熱毯一批,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買價10000元,進項稅額為1700元,價稅合計為11700元。含稅零售價為15210元,增值稅稅率為17%,供貨方代墊運雜費300元。假設托收承付結算憑證到達,已承付貨款,商品也到達并驗收入庫。
(1)采購時的會計分錄為:
借:在途物資——北京廠家——電熱毯 103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1700
貸:銀行存款 12000
解析:新會計準則下,已取消“商品采購”賬戶,改在“在途物資”賬戶中核算商品采購成本(“在途物資”科目核算企業采用實際成本(或進價)進行材料、商品等物資的日常核算、貸款已付尚未驗收入庫的在途物資的采購成本);新會計準則下,商品流通企業在采購時發生的運費等采購費用,不再單獨核算也不再記入“銷售費用”賬戶,而是把運費與工業企業的采購費用一起記入采購成本“在途物資”賬戶中。
(2)驗收入庫時的會計分錄為:
借:庫存商品——電熱毯 15210
貸:在途物資——北京廠家——電熱毯 10300
商品進銷差價 4910
[例2]上海某零售商店設有服裝、家電2個營業柜組,2012年5月1日有關賬戶的余額如下表:
要求:用分柜組差價率法調整主營業務成本,并作出會計處理。
解析:(1)服裝組差價率=25000/(40000+60000)×100%=25%
本期已銷商品進銷差價=60000×25%=15000(元)
(2)家電組差價率=30000/(50000+100000)×100%=20%
本期已銷商品進銷差價=100000×20%=20000(元)
(3)會計分錄:
借:商品進銷差價——服裝組 15000
——家電組 20000
貸:主營業務成本——服裝組 15000
——家電組 20000
二、“材料成本差異”賬戶的應用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中指出:本科目核算企業采用計劃成本進行日常核算的材料計劃成本與實際成本的差額;企業可以在“原材料”、“周轉材料”等科目設置“成本差異”明細科目;也可以分別“原材料”、“周轉材料”等,按照類別或品種進行明細核算;本文主要介紹“原材料”的核算。
“材料成本差異”是資產類賬戶(1)入庫材料發生的材料成本差異,實際成本大于計劃成本的差異,記入該賬戶的借方;實際成本小于計劃成本的差異,記入該賬戶的貸方。(2)結轉發出材料應負擔的材料成本差異,按實際成本大于計劃成本的差異記入貸方;實際成本小于計劃成本的差異記入借方,但在企業實際中經常把這個差異也記入貸方,用紅字表示。
[例3]甲公司用銀行存款購入甲材料1000千克,增值稅專用發票注明其價款10000元(實際買價10元/千克),增值稅稅額1700元。另用現金200元支付甲材料的運雜費。會計分錄為:
借:材料采購——甲材料 102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1700
貸:銀行存款 11700
庫存現金 200
解析:在實際成本核算法下,原材料的采購成本記入“在途物資”賬戶;在計劃成本核算法下,原材料的采購成本記入“材料采購”賬戶;但在企業實際采購業務中,對這兩個賬戶應用時,不進行嚴格區分,基本上把采購成本都記入“材料采購”賬戶中。
[例4]承上例題3,甲材料入庫時,如果其計劃成本為12000元,結轉甲材料的計劃成本和差額。會計分錄為:
借:原材料——甲材料(計劃成本) 12000
貸:材料采購——甲材料(實際成本) 10200
材料成本差異(差額)節約成本貸方 1800
[例5]承上例題3,甲材料入庫時,如果其計劃成本為9000元,結轉甲材料的計劃成本和差額。會計分錄為:
借:原材料——甲材料(計劃成本) 9000
材料成本差異(差額)超支成本借方 1200
貸:材料采購——甲材料(實際成本) 10200
[例6]假設領用計劃成本為5000元的甲材料生產A產品,材料成本差異率為2%,即發出甲材料應該負擔的差異額=5 000×2%=100(元),會計分錄為:
借: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A產品 100
貸:材料成本差異(超支貸方藍字) 100
[例7]假設領用計劃成本為5 000元的甲材料生產A產品,材料成本差異率為-2%,即發出甲材料應該負擔的差異額=5000×(-2%)=-100(元),會計分錄為:
借: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產品 100
貸:材料成本差異(節約貸方紅字) 100
或
借:材料成本差異(節約借方藍字)(不常用) 100
貸: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產品 100
歸納:“材料成本差異”的應用:(1)實際成本﹥計劃成本“超支”入庫時記入“借方”發出材料時負擔的差異記入貸方藍字;(2)實際成本﹤計劃成本“節約”入庫時記入“貸方”發出材料時負擔的差異記入貸方紅字或借方藍字。
三、結論
(1)“商品進銷差價”賬戶與“材料成本差異”賬戶的相同之處:一是都是資產類調整賬戶;二是一般是在月末時計算商品所負擔的商品進銷差價或發出材料所負擔的材料成本差異。
(2)“商品進銷差價”賬戶與“材料成本差異”賬戶的不同之處:一是適用范圍不同?!吧唐愤M銷差價”賬戶應用于商品流通企業;而“材料成本差異”賬戶應用于制造業。二是借方與貸方表示的含義不同。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計劃成本;暫估入賬;材料成本差異
中圖分類號:F23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11-0-01
許多采用計劃成本核算存貨的企業,都可能碰到一種情況:期初賬面材料成本差異是借差,當期購入材料成本差異也是借差,(說明實際購價高于計劃價)而由于成本計算的結果,造成月底賬面卻形成貸差(實際價小于計劃價),說明當期多結成本,造成實際采購成本單價與發出成本單價偏差較大。
材料成本差異率調整當月發出材料的實際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計算是否準確是與月初庫存存貨的成本差異、本月收入存貨的成本差異、月初庫存存貨的計劃成本、本月收入存貨的計劃成本有關。前三個因素基本穩定,第四個因素存在下面變化。
1.在不存在暫估的情況下:本月收入存貨的計劃成本=本月取得發票存貨的計劃成本。
2.存在暫估的情況下:本月收入存貨的計劃成本=本月取得發票存貨的計劃成本-上月暫估存貨的計劃成本+本月暫估存貨的計劃成本
從這可以發現暫估存貨的計劃成本對本月收入存貨的計劃成本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有大量暫估存貨存在的情況下影響偏大,會造成不能真實地反映當期的成本的問題。
我公司屬于大型生產企業,存貨成本核算依然采用計劃成本,每月有大量暫估存貨的存在,如何正確反映當期的成本,就成為我們的一個難題。
2001年財政部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存貨》指南中提到:“企業應在月度終了計算材料成本差異率,據以分攤當月形成的材料成本差異,材料成本差異率的計算公式如下:本月材料成本差異率=(月初庫存存貨的成本差異+本月收入存貨的成本差異)/(月初庫存存貨的計劃成本+本月收入存貨的計劃成本)×100%,本月收入存貨的計劃成本中不包括暫估入賬的存貨的計劃成本”。
方法一、按以上規定本月材料成本差異率計算公式為
本月材料成本差異率=(月初庫存存貨的成本差異+本月收入存貨的成本差異)/(月初庫存存貨的計劃成本+本月收入存貨的計劃成本)×100%
無煙煤5月材料成本差異率=(448,191.99+1,392,888.62)/(1,816,011.00+7,071,557.00)×100%=20.72%
計算本月材料成本差異率時分母不將暫估入賬的存貨的計劃成本計算在內,當暫估材料當月已領用,在計算當月領用材料成本時,暫估材料必然按本月材料成本差異率計算帶走了對應數量的材料成本差異,定然造成發出存貨多帶走材料成本差異,而它本身的差異卻未帶走。使得當期多結發出材料成本,與實際成本有一些誤差。
在2006年財政部頒布的新《企業會計準則-存貨》的應用指南提及材料成本差異科目時指出材料成本差異率的計算公式如下:本期材料成本差異率=(期初結存材料的成本差異+本期驗收入庫材料的成本差異)/(期初結存材料的計劃成本+本期驗收入庫材料的計劃成本)×100%。
方法二、本期驗收入庫材料的成本差異應包含:本期收入存貨的成本差異和本期暫估存貨成本差異。但在實際工作中,因暫估存貨的采購單價難取得且工作量較大,也有人認為本期暫估存貨成本差異影響不大,本期暫估存貨成本差異可忽略。把本月材料成本差異率計算公式修正為:
這種方法暫估存貨計劃成本參與材料成本差異率計算,沒有考慮暫估存貨材料成本差異,如果當月暫估較多,在計算差異率時會稀釋差異率,發出存貨可能少帶走材料成本差異,而它本身的差異仍未帶走。當期少結發出材料成本,同樣會與實際成本有一定的誤差。
在實際工作中如何取得暫估材料成本差異
1.通過近幾年暫估入庫材料數據分析,大宗原燃料暫估入庫金額占總暫估入庫金額的93%—97%。因此,只要取得大宗原燃料暫估材料成本差異,就可近似于取得暫估入庫材料成本差異。大宗原燃料的品種、規格相對較少,靠手工可以完成。
2.加強采購合同管理,取得采購單價。公司所采購的材料必須與供貨方簽訂供銷合同或約定價格。通過與供貨方簽訂供銷合同或約定,取得暫估存貨的采購單價。
篇3
原材料按計劃成本核算的特點是:收發憑證按材料的計劃成本計價,原材料的總分類帳和明細分類帳均按計劃成本登記。原材料的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異,通過“材料成本差異”科目核算,月份終了,將發出的原材料的計劃成本與材料成本差異調整為實際成本。
其具體帳務處理可分為以下四方面:
1、貨款金額已定,材料月末未驗收入庫。
此種情況下只需按發票帳單的貨款和相應的增值稅等作購入處理,不必計算材料成本差異。即:
借:物資采購(實際成本)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應付票據、應付帳款等
在小規模納稅人下的增值稅計入物資采購成本,以下同。
2、貨款金額已定,材料月末已驗收入庫。
此種情況下既要按發票帳單上的貨款和相應的增值稅等作購入處理,同時又要計算材料成本差異。
借:物資采購(實際成本)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應付票據、應付帳款等
同時作入庫處理: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貸:物資采購(計劃成本)
月底結轉材料成本差異,節約情況下:
借:物資采購
貸:材料成本差異
如為超支則作相反分錄。
或:入庫時結轉材料成本差異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借或貸:材料成本差異(超支記借方,節約記入貸方)
貸:物資采購(實際成本)
3、貨款金額到月末不確定,月末按計劃成本估價入帳,下月初用紅字沖減。
此種方法,以計劃成本作原材料入庫處理,但不計算材料成本差異。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貸:應付帳款(計劃成本)
下月初用紅字沖減,待發票帳單到達后再作購入處理。
4、發出原材料的會計處理。
材料成本差異帳戶的設置:
借方材料成本差異貸
期初余額:結存材料超支差異期初余額:結存材料節約差異
發生額:購入材料超支差異發生額:(1)購入材料節約差異(2)發出材料負擔成本差異(超支用藍字,節約用紅字)
期末余額:庫存材料超支差異期末余額:庫存材料節約差異
材料成本差異率=(月初結存材料成本差異+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異)/(月初結
存材料計劃成本+本月收入材料計劃成本)
發出材料應負擔的成本差異=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
發出材料的實際成本=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發出材料應負擔的材料成本差異
在計算出差異率后,用各車間、部門領用材料的計劃成本與成本差異率相乘,求出各種產品和各車間應分攤的材料成本差異。以實際成本等于計劃成本加材料成本差異為依據,將領用材料的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
例:甲公司原材料日常收發及結存采用計劃成本核算。月初結存原材料的計劃成本為600,000元,實際成本為605,000元;本月入庫材料成本為1,400,000元,實際成本為1,355,000元。
當月發出材料(計劃成本)情況如下:
基本生產車間領用800,000元
在建工程領用200,000元
車間管理部門領用5,000元
企業行政管理部門領用15,000元
要求:
(1)計算當月材料成本差異。(2)編制發出材料的會計分錄。
(3)編制月末結轉發出材料成本差異的會計分錄。
解:(1)計算當月材料成本差異
=〔(605,000—6,000,000)+(1,355,000—1,400,000)〕/(600,000+1,400,000)
=—2%
(2)發出材料的會計分錄
借:生產成本800,000
在建工程200,000
制造費用5,000
管理費用15,000
貸;原材料1020,000
(3)月末結轉發出材料成本差異的會計分錄
借:生產成本16,000
在建工程4,000
制造費用1,000
管理費用3,000
貸:材料成本差異204,000
總之,對原材料計劃成本核算要注意以下幾點:
(1)對于購入的材料只有在實際成本、計劃成本已定并已驗收入庫的條件下計算購入材料的成本差異,材料成本差異的結轉可在入庫時結轉,也可以在月末匯總時結轉;
(2)材料成本差異率的計算中超支或借方余額用“正號”表示,節約或貸方余額用“負號”表示;
(3)發出材料承擔的成本差異,始終計入材料成本差異的貸方,只不過超支差異用藍字,節約用紅字或×××表示,最終計入到成本費用的材料還是實際成本。
參考資料:
1、初級會計實務經濟科學出版社會計資格考試領導小組2001年
2、中級會計實務(一)中國財政出版社會計資格考試領導小組2001年
3、中級會計實務(一)中國財政出版社會計資格考試領導小組2001年
篇4
原材料按計劃成本核算時,需要設置“物資采購”、“原材料”、“材料成本差異”等科目,但不需設置\“在途物資\”科目。原材料按計劃成本核算,需掌握五筆核心分錄、成本差異的分配、發票賬單與材料到達企業是否同步等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五筆核心分錄
1.采購材料采購材料時,按材料的實際成本借記“物資采購”科目,按應予抵扣的進項稅額借記“應交稅金”科目;按不同的結算方式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即:
借:物資采購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等
2.材料入庫 材料入庫時,按材料的計劃成本借記\"原材料\"科目,貸記“物資采購”科目。即:
借:原材料
貸:物資采購
3.結轉入庫材料的成本差異
結轉入庫材料的成本差異時,按入庫材料實際成本小于計劃成本的差額,借記“物資采購”科目,貸記“材料成本差異”科目;按入庫材料實際成本大于計劃成本的差額,借記“材料成本差異”科目,貸記“物資采購”科目。即:
借:物資采購
貸:材料成本差異
或者相反。
4.發出材料 發出材料時,根據材料的具體用途和領用部門,按材料的計劃成本,借記“生產成本”、“制造費用”、“管理費用”等科目,貸記“原材料”科目。即:
借:生產成本
制造費用
管理費用等
貸:原材料
5.結轉發出材料的成本差異
結轉發出材料的成本差異時,按照發出原材料計劃成本計算分攤的成本差異額,借記“生產成本”、“制造費用”、“管理費用”等科目,貸記“材料成本差異”科目。即:
借:生產成本
制造費用
管理費用等
貸:材料成本差異
超支用藍字,節約用紅字。
在上述五筆會計分錄中,要注意:(1)第1筆分錄和第5筆分錄的區別;(2)第5筆分錄的金額,需要通過材料成本差異的分配才能確定。
二、材料成本差異的分配
材料成本差異的分配主要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確定發出材料應負擔的差異,即上述第5筆分錄的金額;二是確定期末結存材料應負擔的差異。這里需要牢記下面三個步驟和公式:
1.材料成本差異率=(月初結存材料的成本差異+本月收入材料的成本差異)/(月初結存材料的計劃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計劃成本)×100%
計算差異率時,超支差異用正數,節約差異用負數。
2.發出材料負擔的差異=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差異率
3.結存材料負擔的差異=結存材料的計劃成本×差異率
三、發票賬單與材料到達企業是否同步的三種情況
這里的三種情況可簡單地概括為:單料同到、單到料未到和料到單未到。
1.單料同到
當發票賬單和原材料同時到達企業時,這部分原材料既有實際成本,又有計劃成本,同時還可據此確定成本差異。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采購和入庫過程需要作核心分錄中的前3筆分錄;月底計算成本差異率時,公式中的分子要包括這部分材料的成本差異,分母也要包括這部分材料的計劃成本。
2.單到料未到
當發票賬單到達企業而原材料月底仍未到達企業時,財會部門只能根據發票賬單確定這部分材料的實際成本,并作核心分錄中的第1筆分錄,但卻不能作材料入庫和確定入庫材料成本差異的第2筆分錄和第3筆分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月底計算成本差異率時,公式中的分子和分母均不會涉及這部分材料。
3.料到單未到
篇5
[例1]某企業購入材料一批價款20000元,材料已運到并驗收入庫,但發票等結算憑證未到,貨款尚未支付,假定稅率為17%。月末按照暫估價入賬,假設暫估價為18000元。有關會計分錄為:
借:原材料
18000
貸:應付賬款――暫估應付賬款
1 8000
下月初用紅字將上述分錄原賬沖回
借:原材料
18000
貸:應付賬款――暫估應付賬款 18000
收到有關結算憑證,并支付貨款時
借:原材料
2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3400
貸:銀行存款
23400
但在實際工作中可能存在本月購入的原材料已經入庫但結算憑證未到,而且下月該材料的購貨憑證由于某種原因仍未到。根據該處理原則,不論下月結算憑證是否到達均應在下月初用紅字沖銷。這樣就會使企業已經擁有一批原材料,但會計賬面上沒有相應反映。也可能是這部分原材料已經投入生產計入生產成本而結算憑證仍未到。這樣既給會計人員進行當月成本核算造成阻礙也會導致賬實不符,違反了會計基本準則。如果企業按計劃成本法對存貨進行計價,則該業務的處理方法為:按該材料計劃成本入賬,并在計算材料成本差異時,對暫估入賬部分不并入計算材料成本差異。
[例2]某企業經稅務部門核定為一般納稅人。某月份該企業發生的材料采購業務如下:
(1)2日購入材料一批,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上價款為8000元,增值稅額1360元,結算憑證已到,貨款通過銀行支付。材料已驗收入庫。該批材料計劃成本為7000元。
借:材料采購 8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1360
貸:銀行存款
9360
(2)5日購入材料一批,材料已到并已驗收入庫,但發票等結算憑證尚未收到,貨款尚未支付。該批材料計劃成本5000元。
借:原材料
5000
貸:應付賬款――暫估應付賬款
5000
下月初用紅字沖回上述分錄:
借:原材料 5000
貸:應付賬款――暫估應付賬款 5000
收到有關發票等結算憑證并支付貨款時按正常程序記賬。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價款為6000元,增值稅額為1020元。
借:材料采購
6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1020
貸:銀行存款
7020
(3)5日購進材料一批,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價款為10000元,增值稅額為1700元,貨款用銀行存款支付。計劃成本為9000元。
借:材料采購 1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1700
貸:銀行存款
11700
月末,匯總本月已付款或已開匯票的入庫材料計劃成本為16000元(7000+9000),材料成本差異額為2000元(18000-16000)(超支額)。
借:原材料
16000
貸:材料采購
16000
借:材料成本差異
2000
貸:材料采購
2000
篇6
摘 要:本文根據煤炭企業的核算背景下側重分析材料價差是如何在本企業的實際應用,首先將材料按類別進行歸類和劃分,其次提出企業如何計算價差并提出改進措施,最后提出賬務處理。正確計算材料成本差異對于正確反映材料成本,顯得尤為重要,并且是企業成本管理中的重點,同時對建立和完善材料核算體系,最終達到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具有一定的經濟意義。
關鍵詞:煤炭企業; 材料成本差異; 核算
煤炭企業為資源開采型行業,因行業特殊,材料消耗具有特殊性是為作為促進產品形成和為生產產品創造正常勞動條件的輔助材料,一般不是構成產品實體的組成部分,為一次性消耗品或可周轉復用的材料。
其中部分材料價格超過2000元,使用年限可能也超過一年,但因流動性大,更換頻繁,不應作固定資產核算,而按低值易耗品核算。如:礦山專用的小型設備,風鎬、電風鉆、7.5kw以下的水泵、200A以下的低壓防爆開關、7.5kw以下的電動機、10kva以下的變壓器、綜合保護器、局扇、礦燈、礦車、自救器、瓦斯檢定器等。還有機掘設備的配件也因其不能獨立為企業帶來收益,不能做為單項的資產核算,計入材料中。
煤炭企業的原材料發出原則上采用計劃成本核算,按當月材料成本差異率結轉材料成本差異,將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結轉。
篇7
1、入庫材料發生的材料成本差異,實際成本大于計劃成本的差異,借記本科目,貸記“材料采購”科目;實際成本小于計劃成本的差異做相反的會計分錄,調整材料計劃成本時,調整的金額應自“原材料”等科目轉入本科目,調整減少計劃成本的金額,記入本科目的借方,調整增加計劃成本的金額,記入本科目的貸方。
2、結轉發出材料應負擔的超支材料成本差異,借記“生產成本”、“制造費用”、“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委托加工物資"、"其他業務成本"等科目,貸記本科目,實際成本小于計劃成本的差異,做相反的會計分錄。
(來源:文章屋網 )
篇8
一、財務子系統的模塊結構
財務子系統包括總賬、應收賬款、應付賬款、固定資產、現金管理、工資核算、成本管理及財務報表模塊??傎~模塊是財務子系統的核心部分,它支撐和統帥著其它各部分??傎~與應收賬款、應付賬款、固定資產、現金管理、工資核算、成本管理各個模塊之間,通過記賬憑證相聯系??傎~模塊的主要功能包括:維護總賬科目、維護分賬科目、維護憑證類型、維護財務集成參數、憑證輸入、憑證過賬、各種憑證及賬的查詢與打印等。應收賬款、應付賬款、現金管理、固定資產、工資核算、成本核算等業務在相應模塊中處理,并自動生成記賬憑證傳入總賬模塊。采購、銷售、生產、庫存與財務集成的會計業務,根據已維護好的財務集成參數,由系統自動生成記賬憑證傳入總賬模塊,其它未集成的會計業務則在總賬模塊中輸入。
二、財務集成參數設置
財務集成是指在采購、銷售、生產等業務的處理過程中,系統自動采集業務數據,自動選擇總賬科目和分賬科目,自動生成記賬憑證。要實現采購、銷售、庫存、生產與財務的集成,必須事先設置好財務集成參數。財務集成參數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總賬科目,另一類是分賬科目。
一般情況下,可以根據業務來源(如采購、銷售、生產)、財務事務處理類型(如發料、收貨、結轉成本差異)、倉庫、物料組、物料、成本價構成等項目的組合來設置總賬科目;稅金科目可以根據稅務代碼及業務來源來設置,例如,采購材料的增值稅進項稅額與銷售產品的增值稅銷項稅額,盡管兩者的稅務代碼相同(都是增值稅),但前者的業務來源是采購,后者的業務來源是銷售,系統可以根據業務來源將兩者區別開來。為了滿足核算的需要,可以將企業的客戶和供應商分成不同的財務客戶組和財務供應商組,應收應付及預收預付款總賬科目可以根據財務客戶組和財務供應商組進行設置。
總賬是對經濟業務進行總括核算,分賬可以對經濟業務進行明細核算。分賬與明細賬相似,但又不同于明細賬,因為一個明細賬隸屬于某一個確定的總賬,而分賬與總賬之間沒有這種對應關系,正因為這樣,所以分賬不能單獨使用,只有和總賬相結合使用才有意義。例如,企業有一個產品分賬“桌子”,當分賬“桌子”與產品銷售收入總賬科目結合使用,則可以反映企業銷售桌子所取得的收入;當分賬“桌子”與產品銷售成本總賬科目結合使用,則可以反映企業銷售桌子的銷售成本。這里使用分賬而不使用明細賬是出于財務集成的需要,因為分賬比明細賬更靈活,這樣可以大大減少設置財務集成參數的工作量。企業可以根據會計核算的需要建立部門、物料(原材料、半成品、產成品等統稱為物料)、成本價構成、員工等分賬。對于每一類分賬,要建立集成要素與分賬之間的對應關系。以物料分賬為例,我們選擇物料作為集成要素,為了讓系統自動選擇分賬,必須在物料代碼與物料分賬代碼之間建立起對應關系。對應關系分兩種類型,一種是按要素設置對應關系,如一個物料代碼對應于一個物料分賬代碼;另一種是按范圍設置對應關系,如一定范圍內的物料代碼對應于一個物料分賬代碼。
三、采購集成
采購訂單在MRP(物料需求計劃)中由系統自動生成,也可以人工維護。采購訂單的處理步驟包括打印采購訂單、打印收貨票據、維護收貨、打印索賠單、維護審批程序、打印退貨單、打印存儲清單、打印采購發票、處理已交貨的采購訂單。其中,維護收貨、處理已交貨的采購訂單為必選步驟,其它步驟為可選步驟。企業的采購業務可能是先收到商品,也可能是先收到發票,也可能兩者同時到達,不論哪一種情況,采購業務均分三步進行記錄。第一步,在維護收貨且采購物料入庫時,系統自動生成物料入庫記賬憑證,記錄存貨增加。在打印退貨單時,系統自動生成紅字記賬憑證(用負數表示紅字)。第二步,收到采購發票后,在應付賬款模塊中進行采購發票登記,采購發票經審核后,自動生成記賬憑證,記錄應付賬款。第三步,將前面兩筆分錄的中間科目進行對沖,差額記錄材料成本差異?,F舉例說明如下:
某公司購買原材料100件,采購訂單單價為46.8元(含稅),增值稅稅率為17%,該原材料的單位標準成本為40元(為了核算生產成本,原材料的單位標準成本為不含稅價格)。
(1)在采購訂單維護收貨且原材料入庫時,系統根據收貨數量和原材料的標準成本,借記原材料科目,根據收貨數量和采購訂單單價,貸記暫估應付賬款科目,兩者的差額記入材料成本差異科目。其分錄如下:
借:原材料4000
材料成本差異680
貸:暫估應付賬款4680
(2)收到采購發票后,將發票輸入系統,發票經審核后,系統根據發票金額確認應付賬款,根據稅務代碼及業務來源來選擇稅金科目并計算稅額。假設發票金額為4680元,則其分錄為:
借:在途材料4000
應交稅金一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680
貸:應付賬款4680
(3)在原材料已入庫且發票已輸入系統并經審核后,必須將采購發票與采購訂單進行匹配,如果訂單金額與發票金額之間的差額在允許的范圍內,即可批準該發票,并將暫估應付賬款科目與在途材料科目進行對沖,差額記錄材料成本差異,自動生成記賬憑證。本例中訂單金額與發票金額相等,其分錄為:
借:暫估應付賬款4680
貸:材料成本差異680
在途材料4680
在以上采購集成業務處理中,分三個步驟進行,如果貨先到,則先生成第一筆分錄,如果發票先到,則先生成第二筆分錄,這樣可以實時反映企業的庫存和負債情況,對采購業務進行過程跟蹤和控制,避免了信息滯后或信息不實所產生的弊端。第三個步驟是為了加強對應付賬款的管理,只有與采購訂單匹配并經批準的發票,才能對其進行付款。在采購集成業務處理中,材料成本差異科目既是一個差異科目,又是一個中間科目,本例中原材料采購成本等于其標準成本,并無成本差異,材料成本差異起了中間科目的作用。
四、銷售集成
銷售與財務集成的會計業務在銷售訂單的處理過程中自動生成記賬憑證。銷售訂單根據銷售合同或銷售報價單由系統自動生成,也可以人工維護。銷售訂單的處理步驟包括打印訂單回執、打印領料單、生成出庫通知單、維護交貨、打印裝箱單、打印提貨單、打印銷售發票及處理已交貨的銷售訂單。其中,維護交貨、打印銷售發票及處理已交貨的銷售訂單為必選步驟,其它步驟為可選步驟。在維護交貨并下達產品出庫通知單時,系統自動生成結轉產品銷售成本的記賬憑證,產品銷售成本按標準成本結轉。在打印銷售發票時,系統即自動生成記賬憑證,確認應收款和銷售收入,應收款和銷售收入的金額根據銷售訂單金額和稅率進行計算。如果銷售收入需要分期確認,則可以通過財務集成參數的設置,借助于中間科目,將收入遞延到以后分期確認。
五、生成集成
生產與財務集成的會計業務包括生產領料、工序成本核算及產品完工入庫業務。這些都是在生產訂單的處理過程中,由系統自動生成記賬憑證。生產訂單一般在MRP(物料需求計劃)中由系統自動生成,也可以人工維護。生產訂單的處理步驟包括打印生產訂單、下達生產訂單、生產領用物料、工時核算、報告工序完工、報告訂單完工、產品入庫、結算生產訂單、生產訂單存檔等。ERP系統的成本核算都采用標準成本進行核算,并且按生產訂單進行核算。生產領料時,按材料的實際領用數量和材料的標準成本計算材料成本,直接材料成本=實際耗用材料數量×材料標準成本,并自動生成記賬憑證。在報告工序完工時,系統自動計算工序成本,自動生成記賬憑證。工序成本包括直接人工和制造費用兩部分,其中,直接人工成本=實際工時×標準人工費率;制造費用又分為設備成本和間接費兩部分,設備成本=實際機時×標準設備費率,間接費=實際工時或實際機時×標準間接費費率。在產品完工入庫時,系統按產品的標準成本結轉生產成本,并結轉生產成本差異。但這里生產成本差異只有數量差異,沒有價格差異,因為以上生產成本是按材料標準成本、標準人工費率、標準設備費率及標準間接費費率計算的。價格差異要到月末才能計算出來,并通過成本分攤模塊來處理。
六、庫存集成
采購、銷售及生產活動產生的物料入庫和出庫業務已在前面討論過了,并且都是在訂單的處理過程中由系統自動生成記賬憑證。對于維修設備領料、物料的盤盈與盤虧業務,因為不涉及到任何訂單,所以不能通過訂單來處理,而通過庫存調整來處理。我們根據業務的性質,事先維護好各種庫存調整原因,并建立好庫存調整原因與總賬科目的對應關系,在進行庫存調整時,輸入庫存調整原因,系統根據庫存調整原因自動選擇總賬科目,并根據物料或其它項目自動選擇分賬。
篇9
【關鍵詞】因素分析法;標準成本管理;成本差異
一、標準成本管理
標準成本管理又稱標準成本控制,是以標準成本為基礎,將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進行對比,揭示成本差異形成的原因和責任,進而采取措施,對成本進行有效控制的管理方法。標準成本管理以標準成本的確定作為起點,通過差異的計算、分析等得出結論性報告,然后據以采取有效措施,鞏固成績或克服不足。標準成本管理流程如下圖:
企業在確定標準成本時,通常選擇正常標準成本,即在正常情況下,企業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成本標準,這一標準考慮了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損失、故障和偏差等。產品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費用三個項目組成。無論是確定哪一個項目的標準成本,都需要分別確定其用量標準和價格標準,兩者的乘積就是每一個成本項目的標準成本,各項目的標準成本匯總,即得到單位產品的標準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費用三個項目標準成本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直接材料的標準成本=Σ(材料價格標準單位產品材料用量標準)
直接人工標準成本=標準工資率工時用量標準
制造費用標準成本=制造費用分配率工時用量標準
二、因素分析法
1.含義:依據分析指標與其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確定各因素對分析指標差異影響程度的一種技術方法。
2.運用規則
設F為某一經濟指標,它受三個因素的影響。假定三個因素分別為A、B、C,可建立關系,設F0為基期指標,F1為報告期指標,則有,
報告期與基期指標的差異為因素分析法的分析對象:ΔF=F1-F0
A因素對該經濟指標變動的影響ΔF1=
B因素對該經濟指標變動的影響ΔF2=
C因素對該經濟指標變動的影響ΔF3=
三因素的綜合影響ΔF=ΔF1+ΔF2+ΔF3=F1-F0
規則總結:分析某一因素對經濟指標變動影響時,按照各因素已確定的排列順序,分析因素用該因素的報告期與基期的差額表示,變動因素之前的各因素用分析期數據,變動因素之后的各因素用基期數據表示。
三、運用因素分析法計算標準成本中的成本差異
產品成本主要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費用項目構成,其中固定性制造費用不隨業務量的變動而變動,因素分析法分析標準成本中的成本差異只考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變動制造費用的成本差異。
1.直接材料成本=材料耗用量×材料價格
直接材料成本差異=實際產量下實際成本-實際產量下標準成本
=實際用量實際價格-標準用量標準價格
=直接材料用量差異+直接材料價格差異
設實際產量下實際成本=實際用量實際價格寫成F1==
設實際產量下標準成本=標準用量標準價格寫成
直接材料用量差異ΔF1==(實際用量-實際產量下標準用量)標準價格
直接材料價格差異ΔF2==實際用量(實際價格-標準價格)
例1:假定某企業A產品耗用甲種直接材料,A產品甲材料的標準價格為15元/千克,用量標準為2千克/件。假定企業本月投產A產品6000件,領用甲材料25000千克,其實際價格為12元/千克。其直接材料成本差異計算如下:
設直接材料成本為F,材料實際耗用量=,材料實際產量下標準耗用量=,實際價格=12元/千克,標準價格=15元/千克
直接材料成本差異ΔF=
=(超支)
其中:材料用量差異ΔF1==
(超支)
材料價格差異ΔF2=
=(節約)
檢驗:ΔF=ΔF1+ΔF2=195000-75000=120000(元)
2.直接人工成本=直接人工工時消耗量小時工資率
直接人工成本差異=實際總成本-實際產量下標準成本
=實際人工工時實際工資率 -標準人工工時標準工資率
=直接人工效率差異+直接人工工資率差異
設實際總成本=實際人工工時實際工資率寫成F1==
設實際產量下標準成本=標準人工工時標準工資率寫成
直接人工效率差異==(實際工時-實際產量下標準工時)標準工資率
直接人工工資率差異==實際工時(實際工資率-標準工資率)
例2:A產品標準工資率為10.6元/小時,工時標準為1.5小時/件,工資標準為15.9元/件。假定企業本月實際生產A產品6000件,用工10000小時,實際應付直接人工工資100000元。其直接人工差異計算如下:
設直接人工成本為F,實際人工工時=10000小時,實際產量下標準人工工時=,實際工資率=,標準工資率=10.6元/小時
直接人工成本差異ΔF=(超支)
其中:直接人工效率差異ΔF1=
=(超支)
直接人工工資率差異ΔF2=
=(節約)
檢驗:ΔF=ΔF1+ΔF2=10600-6000=4600(元)
3.變動制造費用成本=直接人工工時消耗量變動性制造費用分配率
變動制造費用成本差異
=實際總變動制造費用-實際產量下標準變動制造費用
=實際工時實際變動制造費用分配率-標準工時標準變動制造費用分配率
=變動制造費用效率差異+變動制造費用耗費差異
設實際總變動制造費用=實際工時實際變動制造費用分配率寫成F1==
設實際產量下標準變動制造費用=標準工時標準變動制造費用分配率寫成
變動制造費用效率差異=
=(實際工時-實際產量下標準工時)標準變動制造費用分配率
變動制造費用耗費差異=
=實際工時(實際變動制造費用分配率-標準變動制造費用分配率
例3:A產品標準變動費用分配率為4.6元/小時,工時標準為1.5小時/件。假定企業本月實際生產A產品6000件,用工10000小時,實際發生變動制造費用40000元,其變動制造費用成本差異計算如下:
設變動制造費用為F,實際人工工時=10000小時,實際產量下標準人工工時=,實際變動制造費用分配率=,標準變動制造費用分配率=4.6元/小時
變動制造費用成本差異ΔF=(節約)
其中:變動制造費用效率差異ΔF1=
=(超支)
變動制造費用耗費差異ΔF2=
=(節約)
檢驗:ΔF=ΔF1+ΔF2=4600-6000=1400(元)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雖然成本差異分析內容較多且繁瑣,但在掌握了因素分析法差額分析法這一基本原理,運用當分析材料用量、直接人工效率、變動制造費用三個用量標準對成本差異的影響時,按照用量標準與價格標準的排列順序,分析因素用量標準用報告期與基期的差額表示,用量標準三變動因素之后的材料價格、人工工資率、變動制造費用耗費用三個價格標準用基期數據表示;當分析材料價格、人工工資率、變動制造費用耗費三個價格標準對成本差異的影響時,仍然按照用量標準與價格標準的排列順序,分析因素價格標準用報告期與基期的差額表示,變動因素之前的材料用量、直接人工效率、變動制造費用三個用量標準用分析期數據,便可容易地進行標準成本管理。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2006[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篇10
財務工作一年,也寫過對自己的總結,按說,定期對自己進行一番盤點,也是對自己的一種鞭策吧。
作為xx煤礦財務部應算是關鍵部門之一,對內不僅要求迅速熟悉集團財務制度,熟悉財務軟件的操作,而且還應適應不斷的財務更新的要求,審計及局機關的各項檢查、掌握稅收政策的合理正確應用。在領導及同事們的幫助指導下,并通過自身的努力,由一名初涉會計行業,沒有任何經驗的新人,成為一名煤炭行業財務會計。感覺自身綜合工作能力相比以前又邁進了一步。
回顧即將過去的一年,為了總結經驗,提高自我,克服不足,以及適應局機關的要求,現將一年的工作做如下簡要回顧和總結:
一、 會計基礎工作學習及理解
(1) 認真學習執行《會計法》,進一步加強財務基礎工作的學習,規范和學習記賬憑證的編制,特別是對財務軟件的學習和利用,掌握了帳套的設置和基礎數據的轉化,以及系統管理員的基本操作,固定資產模塊的設置及基礎的錄入。全面掌握了該財務軟件的基本操作。
(2)學習了局里及礦上的財務發展和核算的內部制度,重點了解我局的內部銀行的設置,和局往來賬戶的管理,對局和我礦的承包財務結算有了很好的認識和理解,為自己在以后的發展有了很好的基礎。
(3) 學習了編制礦上需要的各種類型的財務報表及申報各項稅金。由于我單位是以采礦為主,材料品種多,成本項目多,并且涉及到很多,所以需要編制很多的財務報表,這點也是我們財務工作的難點。重點是報表的準確性和及時性,隨時為上級單位提供準確的財務資料。
二、費用成本、在建工程方面的學習。
(1)學習了的材料核算的管理,明確了成本費用的分類,項目管理,分部門項目管理,真實反映當期的成本,為績效管理提供參考依據。我礦也算是一個比較大的煤礦,每月的材料不但數量多,而且品種多,這也給財務成本和材料的管理帶來了很大的不便,雖然我們試用過存貨材料的軟件管理,但是就因為材料品種多,出入平凡,所以存貨管理軟件不適合我們的礦的材料的管理。因此我礦就用人工分工的管理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材料管理好了,到結轉成本的時候又遇到了很大的問題,我們成本項目共十三類,還要按各個部門分類,而且又要符合我們礦上的內部考核,這樣我們的工作量很大。通過認真的學習和探討,我們把部門核算和內部考試實質性的結合在一起,再結合我們的財務總賬,很明顯的減少了我們的工作量,使得工作更簡化和明了。通過這件事我明白了,干財務工作只有你自己經歷過,你才能明白它說明了什么問題,更能好好的改進和完善財務核算辦法。
(2)學習了成本核算管理,全面地掌握了材料成本差異管理。
從材料采購到材料入庫再到材料分配的管理都得到了很好的學習。但是材料會計學習中最重要的要說材料成本差異,這是干好這項工作的關鍵。我們單位是采用計劃成本核算,也就是每月的入庫就是按照我礦預訂好的材料單價入庫,但我們實際的單價還是和我的計劃有一定的差異,這就是材料成本差異,但在實際做中會遇到很多的問題,比如說正負差異的處理,差異率的計算等。從這點我學習到理論和實際結合得運用,使我更好地掌握了差異的核算。
(3)學習在建工程的管理,及資金來源的核算管理。
由于我礦剛剛起步,需要的設備在不斷的增加,以供生產的需要。所以每年的在建工程也在不斷的上升。學好工程的管理其實是資金來源的管理。你把資金來源弄清楚,工程也就弄清楚,這是我們在課本沒有學到的,只有在實際中才能學習。通過這點我認
三、我對財務管理的總體影響及理解認識。
財務管理是利潤的管理嗎?利潤大了,企業就盈利里嗎?我認為以利潤來考核企業,第一,他沒有考慮到投入。比如說:a企業今年實現利潤100萬,b企業實現利潤150萬,你說哪個企業好,但很多人會認為當然是b企業了。其實他們是沒有考慮到投入和產出。假如a企業投入10萬,b企業投入100萬,你說那個企業好?其實這里面還要考慮財務風險,這只是我個人對財務的一點認識。
新的工作崗位意味著新的起點、新的機遇、新的挑戰,我會再接再厲,認真對待每件事。其實工作不僅僅是工作,更要學會做人,做事。你學會做人了,工作自然也會做好。在今后的日子里,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