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靜脈壓范文

時間:2023-03-24 01:17: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心靜脈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心靜脈壓(CVP)是指胸腔內的上、下腔靜脈或心房內的壓力。CVP主要用于測定右心室充盈壓反應右心室前負荷,它可反映體內血容量、靜脈回心血量、右心室充盈壓力或右心功能的變化,其高低對指導補血和補液的量、速度,防止心臟過度負荷及指導應用利尿藥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1操作方法

1.1 測量方法 中心靜脈壓的測量方式通常采用開放式,即在測量過程中測壓管的一端是無口的與大氣壓相 通的。中心靜脈壓測量時的置管途徑可經頸外靜脈、頸內靜脈或鎖骨下靜脈至上腔靜脈,也可經大隱靜脈或股靜脈至下腔靜脈。通常認為上腔靜脈測壓較下腔靜脈測壓準確,尤其是腹壓增高時。

1.2測量步驟

1.2.1將生理鹽水注射于閉式輸液器相連,排盡管道內氣體備用。

1.2.2三通管的近端和遠端分別與延長管和刻度測壓管相連,三通管的側端接輸液器導管。

1.2.3用零點測量器定位,使刻度測壓管零點與患者右心房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即相當于患者平臥時的腋中線第四肋間,隨后將玻璃水柱測壓管固定在床頭或床尾。

1.2.4將生理鹽水注射液快速注入測壓管,管內液面高度應比估計的壓力高0.2-0.39 kpa (2-4 cm H2O) , 轉動三通管使測壓管與大靜脈相通,即可測壓。

1.2.5當測壓管中的液面下降至有輕微波動而不再下降時,測壓管上的數字即為中心靜脈壓。

2監測指標值及臨床意義

中心靜脈壓正常值為0.49-1.18 kpa (5-12cm H2O)。低于0.49kpa(5cmH2O)提CVP過低表示血容量不足,應給予補液;高于1.5kpa(15cmH2O)常表示右心功能障礙,應暫停輸液,給予利尿或強心治療。臨床上中心靜脈壓異常的原因有右心功能、循環血量、靜脈張力、胸腔內壓力及心包腔內壓力等的變化。監測中應結合動脈壓變化,綜合分析判斷其臨床意義,并協助醫生進行處理,此外,還應及時排除操作中的某些影響因素。

3護理問題

3.1中心靜脈壓測量的時間間隔應視病情而定,病情不穩定時需每隔30-60 min 監測一次,一般情況下,每2h 監測一次,并做好記錄,直至患者病情平穩。

3.2患者改變時,測壓前應重新測量零點,以保持測壓管零點始終與右心房在同一水平線上。

3.3測壓時,應先排盡測壓管中的氣泡,防止氣體進入靜脈內造成空氣栓塞并影響中心靜脈壓值的準確性。

3.4每次測壓后,及時將三通管轉向生理鹽水輸入通路,做持續點滴,防止血凝塊堵塞靜脈。應用監測儀連續測定中心靜脈壓時,要采用持續沖洗裝置,以保持測壓管道的通暢。

3.5需利用測壓的靜脈通路輸液時,可通過連接另一三通管進行,一般情況下,不宜在此輸液瓶內加入血管活性藥物及其他急救藥物或鉀溶液,防止測壓時中斷上述藥物的輸入或測壓后藥物隨溶液快速輸入體內,而引起血壓或心律的變化,甚至危及生命。

3.6中心靜脈壓的測量,應在患者平靜的狀態下進行。對機械通氣治療時,應用呼氣末正壓通氣 (PEEP) 者,若病情許可,應暫停使用PEEP。患者咳嗽、腹脹、煩躁時,應予以處理,待其安靜10-15 min 后再行測量。

3.7隨時觀察測壓管內的液平面能否隨患者的呼吸而微微的上下波動,以判斷測壓管是否通暢,若管內液面無波動或液面過低,可能為靜脈內導管堵塞、受壓、漏液或導管尖端緊貼血管壁等原因所致,應及時處理。

3.8保持置管管道通暢,如發現有凝塊堵塞,禁止強行推入,可用尿激酶1萬U/2ml注入導管,2-3min后回抽可將血凝塊吸出。

3.9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潔,防止污染。每天更換測壓管道、測壓用生理鹽水及穿刺部位敷料,保持三通管道及各連接處嚴密無菌,并妥善固定防止漏氣或掉落。

篇2

【關鍵詞】 麻醉誘導;通氣方式;中心靜脈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接診全身麻醉的患者521例,其中男213例,女308例,年齡25~62歲,體重40~78 kg,無嚴重心肺疾病,ASAI~Ⅲ級。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按全身麻醉常規準備,術前30 min肌內注射東莨菪堿03 mg,咪達唑侖05 mg/kg。入室后常規開放右側上肢靜脈,監測HR、SDP、MAP、DBP。

局麻下行右頸內靜脈穿刺,持續監測CVP值。采用舒芬太尼03 μg/kg+咪達唑侖004 mg/kg+丙泊酚2 mg/kg+維庫溴銨015 mg/kg誘導插管?;颊咴谌檎T導時予雙手托下頜法面罩供氧,麻醉機機控模式,Ⅰ組患者潮氣量6 ml/kg,呼吸頻率18次,Ⅱ組患者潮氣量10 ml/kg,呼吸頻率11次,分別記錄所有患者在全麻誘導前,全麻誘導時,氣管插管后的CVP值。

13 觀察指標 監測誘導之前(T0),誘導之后1 min、3 min、 5 min、12 min(分別記為T1、T2、T3、T4)各個時點的CVP、HR、SDP、MAP、DBP。

14 統計學方法 實驗數據采用SPSS 1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統計學處理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t檢驗,P

2 結果

21 全麻誘導T1時點時所有患者的HR、SDP、MAP、DBP數值均于正常范圍內,T2、T3、T4各個時點的HR、SDP、MAP、DBP與誘導前基礎值(T0)比較有明顯降低(P

22 全麻誘導前患者的CVP值無明顯差異,數值均于正常范圍內(P>005)。

23 全麻誘導T2、T3、T4時點時CVP值明顯比誘導前有所升高。

3 討論

全身麻醉誘導時實行手控輔助通氣目的是提高機體氧的儲備量和肺內氧濃度,糾正潛在的低氧血癥,緩沖進行氣管插管操作無通氣期的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積,延長氣管插管期呼吸停止的時限。CVP是測定位于胸腔內的上、下腔靜脈或右心房內的壓力,是衡量右心對排出回心血量能力的指標。所以在評價患者血容量狀態或心功能時應該考慮正壓通氣的影響,不能單看CVP數值。

在麻醉及手術中,絕大多數的麻醉意外出現于誘導期,這是因為誘導時在較短的時間改變了患者的生理狀態,對于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來講由于患者的神志呼吸循環都被抑制,影響尤為巨大在麻醉誘導過程中,藥物的使用,Hb,PaCO2,甚至體溫都會影響循環動力學的變化。本研究在排除了以上影響因素后顯示,全麻誘導時低潮氣量高頻率輔助通氣對CVP的影響小,較氣量低頻率輔助通氣對CVP的影響較大,提示在麻醉誘導過程中不同的潮氣量及呼吸頻率變化對患者的循環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對于有心肺基礎病史的老年患者,在麻醉誘導時采用低潮氣量高頻率輔助通氣方式較為適宜,且在臨床方面起到了較為顯著的意義。

參 考 文 獻

篇3

【關鍵詞】經皮腎鏡碎石術;氣道壓;中心靜脈壓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089文章編號:1006-1959(2010)-08-2069-02

Evaluate monitoring of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and airway pressure in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ripsyWU Li-xin,LIANG Jing-zhu,ZHANG Zhi-ang,LING-Quan,ZHANG Chun-yuan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Zhongshan people's hospital,Zhongshan 5284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and airway pressure monitoring using in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ripsy to Prevention and therapy perfusate absorbing sydrome.Methods:30 patients with calculus of kidney of ASAⅠorⅡ level were selected.After general anaesthesia,Anesthesia was induced with midazolam 0.1mg.kg-1,diprivan 1.5mg.kg-1,cisatracurium besilate 1.5mg.kg-1and fentanyl 4μg.kg-1.sevoflurane 1~1.3MAC to maintain anesthesia.we detected the central venous pressure,airway pressure and blood pressure at preoperative,operation beginning,0.5 hour,1 hour,2hour,2.5hours and the end of operation.Results:29 operation of 30 cases were completed successfully.Average time was (118.97±13.58)min and washing fluid was(23106.89±3543.70)ml,all these 30 patients were cured.During the opera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ce changes in HR,but Paw T4、CVP T3、MBP T4、T5 significantly step-up (P

【Key words】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ripsy;Central venous pressure;Airway pressure

經皮腎鏡碎石術(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ripsy PCNL)目前已廣泛應用于治療上尿路結石,為保證術中視野的清晰,需要大量0.9%氯化鈉灌流液持續并保持較高壓力的沖洗,大量的灌流液被吸收入血液循環,可能引起循環超負荷、血流動力學和血電解質紊亂等灌流液吸收綜合征,嚴重時甚至死亡[1]。本文通過對經皮腎鏡碎石術麻醉期間持續氣道壓(Paw)和中心靜脈壓(CVP)監測,為預防和治療由于灌流液大量吸收而出現的灌流液吸收綜合征提供一定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患者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23~60歲。ASAⅠ~Ⅱ,術前心、肺、肝及凝血功能檢查正常,術前30min常規肌注力月西3mg,阿托品0.5mg。

1.2麻醉方法:患者入室后,局麻下中心靜脈穿刺置管,依次靜脈注射力月西0.1mg.kg-1、異丙酚1.5mg.kg-1、順苯磺酸阿曲庫銨0.15mg.kg-1、芬太尼4μg.kg-1行麻醉誘導,氣管插管后,設定呼吸參數:潮氣量8~10ml/kg,呼吸頻率10~12次/min,吸呼比為1:2,連接呼吸機行機械通氣,術中持續吸入七氟醚1~1.3MAC和間斷靜脈注射順苯磺酸阿曲庫銨維持麻醉,新鮮氣流量為2L/min。麻醉前均快速靜脈輸注萬汶500ml,術中以勃脈力A2~4ml.kg-1.h-1維持。麻醉成功后,膀胱截石位,患側逆行插輸尿管導管,逆行注水產生人工“腎積水”,留置氣囊導尿管;改俯臥位,于腹部下墊一枕頭使腰背部成低拱形,在B超定位下經皮穿刺行PCNL。手術結束送ICU或術后恢復室(PACU)。

1.3監測指標:分別測定術前(T0)、手術俯臥位(T1)、手術0.5小時(T2)、手術1小時(T3)、手術1.5小時(T4)、手術2小時或手術結束時(T5)氣道壓、中心靜脈壓和血壓的值,灌洗液用量和手術時間。

1.4統計學方法:應用PEMS3.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不同時間點的值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方差齊用t檢驗,方差不齊用t′檢驗,p

2.結果

2.130例患者中29例順利完成手術,手術時間90~150min,平均(118.97±13.58)min,沖流液18000~29000ml,平均(23106.89±3543.70)ml,13例患者術中使用了速尿20mg,有1例手術在手術開始35min時因CVP迅速升高達25cmH2O和Paw上升至30mmHg留置經皮導管鞘停止手術,經脫水、利尿、呼末正壓通氣等處理后好轉送ICU繼續觀察治療,數日后行二期手術順利,30例病人均痊愈出院。

2.2術中HR變化差異無顯著性:與術前相比Paw T4、CVP T3、MBP T4、T5有明顯的升高,差異有顯著性P

附表麻醉前后CVP、Paw、MBP和HR的變化(X-±s)

注:*與T0比較,P

3.討論

PCNL是目前治療上尿路結石的主要微創方法,術中為保持內鏡視野清晰,需要大量0.9%氯化鈉灌流液持續并保持較高壓力的沖洗,大量的灌流液一方面被吸收或經開放的血管進入血液循環,引起血容量的增加,循環超負荷,同時也可以引起肺循環淤血,使肺毛細血管靜水壓增加,水份由血管外滲到組織間隙,導致血管外肺水增加,引起肺水腫,CVP是監測血容量主要指標,能夠早發現以便早處理。如CVP超過正常范圍(5~12cmH2O),說明體內液體負荷過度。

有報道超過1L的液體吸收便可出現灌洗液吸收綜合征,嚴重患者超過3L的液體吸收量[2]本研究中一例患者在手術開始35min時因CVP迅速升高達25cmH2O和Paw上升至30mmHg,留置經皮導管鞘停止手術,并立即將病人翻身平臥位,見腹部明顯膨隆,眼瞼水腫,心率130次/min,腹穿放出約3000ml積水,經脫水、利尿、呼末正壓通氣等處理后好轉送ICU繼續觀察治療,在ICU拍胸片顯示有少量的胸腔積液,數日后行二期手術順利;以上的病例原因是短時間灌洗液經創面血管大量進入血液循環,引起血容量急劇增加,而且手術醫生在放置經皮導管鞘的過程中損傷腹膜,有大量的灌流液進入腹腔引起腹腔積水,腹腔壓力升高膈肌上抬致胸內壓力升高,肺的順應性降低,靜脈回流受阻,CVP、Paw迅速升高,如果未及時發現,可能造成嚴重的后果。

本研究中,病人在手術1.5小時左右時Paw、CVP、MBP均有明顯升高,與麻醉前比差異顯著,CVP在1小時時有明顯升高,說明CVP較Paw、MBP升高時間表現要早。劉衛鋒等[3]研究發現在PCNL中,手術開始30min即出現胸腔液體含量(TFC)輕度升高;術中90minTFC升高與手術前即有明顯差異,術中灌流液的吸收,導致容量負荷增加,組織間隙含水量增加,肺組織含水量增加。這表明隨手術時間的延長,灌流液吸收逐漸增多,CVP升高,肺順應性降低,Paw增高,所以當CVP超過正常范圍時,要及時處理,使用利尿劑進行利尿。

冉蓉,張美蘭,印春銘等[4]認為PCNL由于持續的較高壓力的灌流液沖洗可使腎盂內壓力增高,引起腎盂靜脈、腎盂腎小管、腎盂淋巴管和腎盂間質的逆流,同時灌流液外滲至腹膜后間隙,導致灌流液吸收入血液循環,吸收的大小與手術時間及灌流液的總量成正相關,灌流液吸收對器官代償功能正常的病人尚不易引起血循環和血生化的劇烈變化而出現灌流液吸收綜合征,但手術時間延長,灌流液用量增多,術中組織損傷加大等均可增加術中吸收液體過多,循環超負荷的危險性。Mohta M等[5]研究也表明灌流持續時間和灌流液吸收量呈正相關。

在PCNL中,除可能引起的灌流液吸收綜合征外,還有大量失血、低體溫等,Vorrakitpokatorn p等[6]研究發現,在室溫灌流液大于20L顯著增加手術期間低體溫和低體溫的比率,而且感染是PCNL最嚴重的并發癥。

綜上所述,在PCNL中,CVP和Paw隨手術時間的延長而升高,對CVP和Paw嚴密觀察有助于預防灌流液吸收綜合征的發生,同時縮短手術時間也是減少灌流液吸收綜合征的關鍵,對于較難處理的結石,或者估計手術時間長者,建議行分期手術,以提高病人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1]陳宇,夏杰華,吳榮佩,等.經皮腎鏡術中灌流液吸收及對血液循環和血生化的影響.中國內鏡雜志,2006,7(12):686-688.

[2]HAHN RG.Irrigating fluids in endoscopic surgery[J].Br J Urol,1997,79(5):669-680.

[3]劉衛鋒,陳宇,林世青,等.經皮腎鏡碎石術術中胸腔液體含量的變化.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06,6(11):422-423.

[4]冉蓉,張美蘭,印春銘,等.經皮腎鏡碎石術中灌流液吸收及對血循環和血生化的影響.遼寧中醫學院學報,2006,3(8):83.

篇4

關鍵詞:脈搏變異性指數;外傷;多發性

多發性外傷患者救治的重點之一是及時判明患者的有效循環容量,以保證患者臟器的有效灌注,但目前,對循環容量的測定一般是通過監測中心靜脈壓來實現的,而且在邊遠或基層醫院由于技術和裝備難以實現。本文擬觀察脈搏變異性指數在多發性外傷患者診治中對患者有效循環容量監測的可行性。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經麗江市人民醫院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由患者或其委托人簽署知情同意書,選擇我院2010年~2014年急診單一致傷因素造成的2個或2個以上解剖部位的創傷并且需要急診手術治療患者62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15性;年齡:18~47歲;受傷至入手術室時間:20min~3h20min;受傷原因:車禍26例,刀傷21例,高處墜落6例,重物砸傷5例,坍塌4例。所有入選患者在手術室機械通氣時經氧飽和度監測脈搏變異性指數≥15%。

1.2方法 患者入室后,即刻開放右頸內靜脈,置入18G單腔深靜脈導管;開放橈動脈置管測壓,使用GE dash4000監護儀監測動脈血壓、中心靜脈壓、心率、心電圖、血氧飽和度。所有患者使用全憑靜脈氣管插管全身麻醉:芬太尼,依托咪酯,羅庫溴銨快誘導下氣管插管,瑞芬太尼,異丙酚靜脈泵注,維庫溴銨按需給予。如脈搏變異性指數≥15%,即刻給予羥乙基淀粉130/0.4 500ml經中心靜脈導管快速給予。術中根據患者血紅蛋白和紅細胞壓積水平決定輸血與否及輸血數量;根據脈搏變異性指數變化以晶體,膠體各50%的比例繼續輸液,直至脈搏變異性指數達到5%~10%轉為常規輸液,即輸液數量和速度由患者生理需要量,失血量,尿量和第三間隙量及其丟失速度決定。

1.3觀察指標 記錄患者入手術室即刻(T1),500ml羥乙基淀粉輸注完畢時(T2),脈搏變異性指數達到5%~10%轉為常規輸液時(T3)平均動脈血壓,中心靜脈壓,心率及脈搏變異性指數。

1.4統計學處理 各組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相關資料處理,采用方差分析、χ2檢驗和spearman 相關分析,P

2 結果

2.1患者各時點平均動脈血壓,中心靜脈壓,心率變化及脈搏變異性指數的比較 患者經中心靜脈導管快速給予羥乙基淀粉130/0.4 500ml后(T2),患者的平均動脈血壓,中心靜脈壓均較T1時點上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患者各時點平均動脈血壓,中心靜脈壓,心率變化的比較(x±s)。T1平均動脈血壓(mmhg)(59.37±9.57),中心靜脈壓(cmH2O),(4.10±0.72),心率(bpm) (101.55±9.34),脈搏變異性指數(%)(18.39±3.48);T2平均動脈血壓(mmHg) (67.48±8.32)*,中心靜脈壓(cmH2O) (4.81±0.59)*,心率(bpm)(89.47±8.23)*,脈搏變異性指數(%)(13.21±2.91)**;T3平均動脈血壓(mmHg)(77.62±8.14)**,平均動脈血壓(mmHg)(77.62±8.14)**,心率(bpm)(85.21±10.42)*,脈搏變異性指數(%)(8.62±2.61)**。與 T1比較*(P

2.2 Spearman 相關分析 脈搏變異性指數與平均動脈血壓,中心靜脈壓呈負相關,相關系數為-0.79(P

3 討論

脈搏變異性指數呼吸周期中脈搏氧灌注指數(PI) 的變異性參數[1]。與常用的中心靜脈壓,有創動脈壓或脈波輪廓溫度稀釋連續心排血量監測技術相比,具有價格低廉,操作簡單,無創等優點。有學者認為,脈搏變異性指數由心臟每博量決定,與動脈壓力變異性有很好的相關性,而動脈壓力變異性是反映機體容量的敏感而有效的指標,因此,脈搏變異性指數同樣可以反映機體容量。本實驗發現,在氧飽和度監測脈搏變異性指數≥15時,中心靜脈壓,動脈壓較低,心率較快,在給予液體擴容后,中心靜脈壓,動脈上升,心率下降,而此時脈搏變異性指數縮小,證實上述觀點。脈搏變異性指數是一種連續、無創地反映胸內壓和回心血量間平衡關系的指標。其胸內壓力可以作用于上腔靜脈和右心房,當患者容量不足時,可以發生吸氣時心輸出量減少的想象,從而造成脈搏變異,本實驗中,患者均采用機械通氣,潮氣量按公斤體重給予。同時,當患者液體充足時,胸內壓力對心輸出量影響減少,因此可以作為指導輸液的依據。

KubitZ等觀察了應用血管活性藥物改變動脈血壓后動脈壓力變異性的變化,當血壓下降或者升高時,而動脈壓力變異性基本保持不變。因此他們認為,在應用血管活性藥物改變血壓時,動脈壓力變異性在預測液體反應性方面可靠。因此,當使用血管活性藥物后,不會影響其對于輸液的指導作用。

4 結論

脈搏變異性指數用于指導多發性外傷患者液體治療簡單、安全、可靠,受血管活性藥物影響小。

篇5

【關鍵詞】 重型顱腦損傷;低鈉血癥

顱腦損傷后并發低鈉血癥臨床上較為常見, 其中抗利尿激素分泌異常綜合征(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antidiuretic hormone secretion, SIADH)和腦性鹽耗綜合征(cerebral salt wasting syndrome, CSWS)是常見的發病機制[1]。重型顱腦損傷后低鈉血癥的臨床表現通常被顱腦損傷癥狀所掩蓋, 容易漏診, 增加患者的病殘率和病死率。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外科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共收治顱腦損傷患者520例, 其中重型顱腦損傷并發低鈉血癥42例, 現將診治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組42例, 男29例, 女13例;年齡13~52歲, 平均年齡36歲。所有病例均有明確顱腦外傷病史, 入院時格拉斯哥昏迷計分(GCS)≤8分, 經CT及臨床確診, 無代謝性疾病病史。其中腦挫裂傷及顱內血腫34例, 彌漫性軸索損傷8例。

1. 2 臨床表現 傷后3~14 d開始出現低血鈉。全部患者血鈉均低于130 mmol/L, 8例患者血鈉低于120 mmol/L, 其中腦挫裂傷及顱內血腫34例行開顱血腫清除、去骨瓣減壓術, 彌漫性軸索損傷8例保守治療。所有病例均使用甘露醇脫水降顱壓治療。按常規補充電解質及液體, 傷后或術后3 d予鼻飼。入院后常規心電監護, 每日嚴格記錄出入水量, 查電解質1次。全部患者均經右側鎖骨下靜脈穿刺, 每日測定中心靜脈壓2次。同時測定24 h尿量、尿鈉濃度。本組患者出現低鈉血癥后病情有所加重。最常見表現為消化道癥狀:其中呃逆23例和腹脹18例, 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加重, 2例出現癲癇發作。

1. 3 診療方法 42例低鈉血癥患者中, 根據24 h尿量、尿鈉濃度、中心靜脈壓、心率等分別診為SIADH、CSW和其他類型。根據中心靜脈壓>12 cmH2O, 尿鈉濃度>20 mmol/L, 無心率增快, 12例診斷為SIADH, 嚴格限水治療, 每日入液量控制在1000 ml以內。根據中心靜脈壓20 mmol/L, 同時合并心率增快, 21例診斷為CSWS, 給予擴容、高滲鹽溶液補鈉治療。其他類型9例, 中心靜脈壓5~12 cmH2O, 尿鈉濃度

2 結果

12例診斷為SIADH經限水治療后血鈉2~3 d內回升。21例診斷為CSWS, 其中16例在擴容、補鈉治療后3~7 d逐漸糾正, 2例低鈉血癥反復出現, 分別持續25 d、33 d后糾正, 3例因腦干功能衰竭死亡。其他類型9例, 給予補鈉治療后緩解。

3 討論

重型顱腦損傷后電解質紊亂較為常見, 其中低鈉血癥發生率較高[2]。由于這一類患者都處于昏迷狀態, 單純依靠臨床表現難以發現低鈉血癥, 因此電解質監測尤為重要。在本組觀察中發現, 這一類患者并發低鈉血癥后呃逆和腹脹等消化道癥狀較為常見, 應引起足夠重視。同時, 低鈉血癥導致細胞外液低滲, 水自細胞外向細胞內轉移, 造成細胞內水腫, 腦水腫加重, 患者常有意識障礙加重, 格拉斯哥昏迷計分降低。結合本組資料, 作者認為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中, 每日監測電解質水平、及時發現消化道癥狀及意識障礙水平的評估是發現低鈉血癥的重要方法。

顱腦損傷后并發低鈉血癥的原因較為復雜, 常見有SIADH、CSWS和其他類型(脫水和攝入不足等)。SIADH是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后ADH分泌異常, 腎臟對水的重吸收增加, 導致低血鈉, 同時出現血容量增加、低血漿滲透壓而產生, 限水治療有效[3]。CSWS是指于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后, 心鈉素(ANP)或腦鈉素對腎臟調節功能紊亂, 腎保鈉功能下降, 血容量減少、低血漿滲透壓而引起的低鈉血癥[4]。SIADH和CSWS單純從化驗結果上很難區分, 中心靜脈壓的監測是重要手段之一。根據中心靜脈壓, 結合是否有血容量不足的臨床表現, 一般可以對SIADH和CSWS作出診斷[5]。SIADH的治療重點是限制液體入量, 常選用限水治療。CSWS的治療是補充血容量及缺失的鈉鹽。本組CSWS患者治療中均采用3%鈉鹽進行補充, 效果滿意。同時本組資料提示,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由于大量應用脫水藥物和鈉鹽攝入不足, 每天丟失鈉增多, 造成醫源性低鈉血癥亦不在少數。在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出現低鈉血癥時, 應注意觀察每日出入水量, 對這一類型的水電解質紊亂充分認識。在本組治療中, 這一類患者低鈉程度較輕, 充分補充生理鹽水后即能糾正。

參考文獻

[1] Cole CD, Gottfried ON, Liu JK, et al. Hyponatremia in the neurosurgical patient: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Neurosurgical Focus, 2004,16(04):1-10.

[2] 鄧紀學,李東儒,張黨林, 等. 50例多發性額葉腦挫裂傷術后水鈉代謝紊亂的分析.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2006,3(01):29-30.

[3] Palmer B F. Hyponatremia in patients with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 SIADH versus CSW. 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2003,14(04):182-187.

篇6

【關鍵詞】鎖骨下靜脈 靜脈置管 臨床應用及護理

中圖分類號:R5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2-069-03

1 臨床資料

本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28―76歲,平均年齡58歲。其中危重或大手術病人進行中心靜脈壓測定并快速輸血輸液搶救15例,中晚期消化道癌進行TPN治療并(或)化療35例。

2 操作方法

2.1 術前準備

2.1.1 術前詳細了解病人有無凝血功能異常或冠心病等穿刺禁忌癥,并給病人做血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等必要的檢查。并向病人及家屬做好解釋工作。

2.1.2 術區皮膚準備(剃除毛發,清潔皮膚)。

2.1.3 準備靜脈穿刺設備(我們應用美國SAFEDwel一次性靜脈穿刺置管設備),消毒巾,2%利多卡因,肝素生理鹽水(12500u/100ml),5ml注射器、6-7號針頭等。

2.2 穿刺及置管方法 協助病人取頭低肩高(肩下墊枕)或平臥位,頭轉向對側,穿刺側之肩部略上提,外展,使上臂三角肌膨出部變平,以利穿刺。也可將床尾抬高,以利穿刺時血液回流,并避免空氣進入靜脈發生氣栓。在鎖骨中點下稍內(約lcm)處選擇穿刺點,消毒后用2%利多卡因少量局部浸潤麻醉,穿刺前先用尖刀片刺破皮膚以減少阻力,穿刺角度與胸骨縱軸呈45度,緊貼胸壁(約15度),以恰好能穿過鎖骨與第一肋骨之間的間隙為準,緊貼鎖骨背面緩緩刺入,針尖指向胸鎖關節,進針1.5-2cm,即可穿插入鎖骨下靜脈[1]。置管深度根據用途而定,若為單純輸液、化療或TPN治療用置管8-10cm即可,如果準備進行中心靜脈壓測定應根據病人身高置入15-20cm,使導管達到上腔靜脈入口或右心房。試穿成功后,將裝有鹽水的注射器連接鎖骨下靜脈穿刺針,按試穿方向刺入。穿刺成功后取下注射器,將輸液瓶或注射器上充滿生理鹽水的硅膠管由針孔置入血管10-15cm,即達鎖骨下靜脈[2]。

3 鎖骨下靜脈置管的臨床應用

3.1 中心靜脈壓測定 中心靜脈壓測定能及時反映機體血容量、靜脈回流量及心臟射血機能。我們對15例危重休克病人及大手術病人進行中心靜脈壓測定。準確及時的反映血容量、心功能,為掌握臨床補液量,補液速度及適時的應用強心、升壓藥物提供了可靠的依據,使搶救成功率達到100%。

3.2 快速補液 鎖骨下靜脈置管管徑軟粗,鎖骨下靜脈及下腔靜脈壓力低,輸液時阻力小,如果再用輸液泵或加壓輸液可以達到快速輸液的目的。我們以4例消化道大出血休克病人及6例巨大肝腫瘤術中大失血的病人通過鎖骨下靜脈導管快速輸血、輸液均達到迅速安全的恢復血容量的作用。

3.3 TPN治療 TPN是為因胃腸道各種器質性或功能性病變而不能進食的病人提供的一種較為安全的胃腸外營養的治療方法,可維持其生命,改善不良狀況,提高生命質量,同時也可提高醫療整體治療的水平[3]。TPN治療需要給予較多的濃度較高的氨基酸、葡萄糖、脂肪乳及電解質等,這些溶液粘度大、刺激性強,周圍靜脈管徑小不易輸入,而且中小靜脈受刺激后易發生靜脈炎、硬化、閉索,對周圍靜脈破壞嚴重[3]。而這些溶液輸入鎖骨下靜脈或上腔靜脈等較大靜脈后很快被血液稀釋,對管壁刺激小,不易破壞血管,長期置管也避免了反復穿刺對血管的破壞,因此通過鎖骨下靜脈置管進行TPN治療是一種理想的治療方法[4]。我們對20例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并體質較差、術前、術后不能進食的病人進行術前或術后TPN治療及對15例晚期癌癥病人于化療前、中、后給予TPN治療。結果:29例有效(占82.9%)。其中16例仍生存,13例獲得階段性治愈,2例死于消化道感染,1例死于內出血并感染,3例死于TPN感染敗血癥。

3.4 癌癥化療 化療藥物多數有很強的刺激性,通過周圍靜脈輸入易引起靜脈炎,破壞周圍靜脈,同時藥液漏入皮下易引起局部組織壞死,使用鎖骨下靜脈置管進行化療可以避免這些問題的發生。

4 護理要點及臨床對策

4.1 做好穿刺術前準備 掌握穿刺要點,了解注意事項,防止穿刺置管手術并發癥的發生。一旦出現嚴重并發癥應及時通知主管醫師協助處理。

4.2. 穿刺部位的護理 注意觀察穿刺點的滲血情況,換藥時應逆導管方向揭開貼膜,以免將導管帶出。然后用2%碘酒棉簽從針眼處螺旋向外消毒皮膚,范圍要大于6-8cm。左手固定輸液接頭,從針眼處開始順著導管位往外消毒至連接器處,重復數次,再用乙醇脫碘,待干,針眼處蓋無菌棉球,蓋透明貼膜。每周換藥一次,貼膜不粘或污染時應及時更換。

4.3 嚴防接頭脫落或液體輸空導致空氣栓塞 導管固定穩妥(以肩部為好),防止病人活動或操作不慎將導管拉出及反復活動致導管斷裂。因鎖骨下靜脈壓力較低,約為0-0.619kpa,吸氣時可為負壓[1]。因此,在輸液過程中輸液瓶不能滴空,應使一段輸液管低于病人心臟水平。

4.4 掌握輸液速度 脫水、休克及大失血等危重病人需快速補液,應根據血壓、中心靜脈壓掌握輸液速度或遵醫囑及時調節。強心、利尿、升壓等機體反應較敏感的藥物,應根據病人反應及醫囑隨時調節輸入速度。TPN治療應持續24小時均勻滴入。

4.5 有效封管 輸完高滲及刺激性較強的藥液后,需用肝素鹽水2 - 4m1沖注導管,并用肝素帽封閉。加強巡回,發現導管或玻璃接管內有血液應及時用肝素鹽水沖注,以防導管被血凝塊堵塞。

4.6 預防感染 通過導管感染可形成菌血癥,甚至膿毒血癥、心內膜炎等嚴重并發癥。本組有3例在TPN治療過程中發生敗血癥、感染性休克死亡。因此,插管、加藥、測定中心靜脈壓時都應嚴格掌握無菌操作原則,并盡可能采用輸液泵封閉式輸液,禁止通過導管進行加藥或抽血等操作。液體要現輸現配,導管周圍紗布應每天更換,并消毒處理。隨時測量體溫、血壓,定期進行血培養等。出現無明顯原因的持續發熱、寒顫或血培養有細菌感染者,應立即拔管。撥出的導管應取樣進行細菌培養,并通知醫師及時采取措施治療處理[5]。

4.7 并發癥及預防處理

4.7.1 靜脈內血栓形成 與鎖骨下長期留置靜脈導管,局部血管內膜的損傷

封管的方法有關。我們使用的導管沖洗方法為:輸液完畢后,用稀釋的肝素液(12500/l00毫升)封管,暫停輸液時,隔日用稀釋的肝素溶液5 mL沖洗一次。如有出血和凝血機制障礙者,則選擇0.9%生理鹽水5m1每日封管二次。

4.7.2 導管相關性感染 主要是化療后細胞減少,抵抗力下降有關,癥狀多為導管出口部紅腫,無全身感染癥狀,傷口部位皮膚細菌培養為表皮葡萄球菌,導管內血培養陰性。通過護理局部傷口,適當使用抗生素,感染得到控制。

4.7.3 導管移位及滑脫 主要是由于皮外固定不牢有關,通過與皮膚縫合的方法,減少其發生。

4.7.4 導管阻塞 主要是由于纖維鞘膜的發生率高,臨床上表現為回抽無回血的單向堵塞。因經肝素抗凝再通后,導管內的血栓和細菌拴有可能進入血循環,所以導管內血栓所致的導管堵塞,我們予以重新插管。

4.7.5 血管損傷 包括血管狹窄、堵塞、局部血腫、靜脈炎等。本組中未出現血管損傷者。

4.8 討論 目前,我們應用鎖骨下靜脈置管對于危重及大手術搶救、癌癥化療、TPN治療等臨床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并因其操作方便,血管損傷小,同時可減輕患者因多次反復穿刺導致精神痛苦且累計費用低等優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在護理上我們重視對患者實施整體護理,做好心理護理和衛生宣教工作,解除患者的思想顧慮,使其能主動配合治療。同時護理人員嚴格掌握此操作方法的注意事項及術后并發癥,置管前應充分擴張并檢查導管、導絲的質量,以防滯留引起導絲、導管斷裂等嚴重并發癥。穿刺前穿刺針、導管、導絲、擴張器都應該用肝素鹽水浸泡,穿刺及置管速度應快,置管成功后應盡快連接輸液器或中心靜脈測定裝置,以防止導管內血液凝固造成置管失敗,或空氣進入形成空氣栓塞等。本組50例,一次穿刺成功者47例,3例穿刺誤入動脈,經再次穿刺成功,全組無氣胸、血胸、血腫、淋巴液胸及導管、導絲斷裂等嚴重并發癥。

參考文獻

[1]梁力健 . 主編 . 外科學 第五版 .[M].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7.4.49.

[2]吳鐘琪. 主編 . 醫學臨床“三基訓練”醫師分冊 [M]. 湖南醫科大學. 湖南科技出版社..2002.10.237-238.

[3]王秀榮. 腸外腸內營養支持護理相關技術的現狀與發展.[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9.11.26.第15卷.33期.3465.

篇7

目的 探索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的術中配合及護理。方法 128例心臟病患者按含鉀冷停跳液和機血灌注方法隨機分為A、B兩組進行對比研究。結果 無1例死亡,128例均順利渡過圍手術期。結論 該手術應充分作好術前準備,術中嚴密觀察、醫護密切配合、科學分工、及時發現問題、及早處理,有助于病人的康復,防止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 體外循環 術中配合 護理體會

體外循環心臟直觀手術的開展越來越普及,國內有條件的醫院均已開展此種手術,其圍手術期的配合及護理對手術的成功和病人的康復至關重要,現將我們近年來開展體外循環術128例的術中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院開展體外循環手術128例,男性84例,女性44例。其中房缺44例,室缺32例,換雙瓣(主動脈瓣、二尖瓣)20例,換單瓣24例,法洛四聯征8例。分組情況見表1。

表1 128例體外循環手術分組情況(略)

2 術中配合

2.1 術中器械護士的配合 (1)術前備好體外器械包的消毒滅菌、冰盒、插管線、換瓣線、房室缺縫線、胸骨鋸、老虎鉗、帶針鋼絲,清點物品。(2)消毒輔巾、切開皮膚、皮下、胸骨正中鋸開,止血。(3)打開心包,肝素化3mg/kg,ACT>480秒,插主動脈管,上、下腔靜脈管,冷灌針,并接好各種管道排好氣。(4)轉人工心肺機,阻斷上下腔靜脈的近心端,阻斷主動脈近心端,降溫并從主動脈根部冷灌,至心臟停跳,冰屑放在心臟表面保護心肌。(5)切開右心房或室間溝進行修補或換瓣手術,復溫、心臟復跳、排氣、關心房前開放上腔靜脈、下腔靜脈,排空氣后開放主動脈。(6)拔上腔靜脈、下腔靜脈管,最后拔主動脈管,魚精蛋白中和肝素后止血。(7)關心腔,放引流管2根,關胸骨、皮下、皮膚。

2.2 心理護理 術前診視病人,盡量參加術前討論。了解病人的身高、體重、過敏史、靜脈是否好穿刺、全身營狀況及心功情況。并向病人介紹手術室的環境及我院的醫護技術,有利于解除病人的焦慮和恐懼心理,以便順利渡過圍手術期。

2.3 巡回配合 (1)術前一日備齊物品、藥品、停跳液(0~4℃)、枸橡酸鈉全血袋子,物品:包括胸骨鋸、安置的軟枕。藥品:包括升壓藥多巴胺、降壓藥硝酸甘油、肝素鈉、魚精蛋白、Kcl、MgSO4、Ca2+、50%GS、地塞米松、速尿、胰島素、氨茶堿、心律平、西地蘭、異丙腎上腺素、阿托品、抑肽酶等。(2)術晨接病人前,備好冷停跳液10~20ml/kg。接病人入手術室,帶術中用胸引瓶2個,胸引管1根,抗菌素(青霉素)、尿包。(3)手術室建立靜脈通道左上肢肘正中靜脈,滴速調慢,全麻后左橈動脈穿刺測有創動脈壓,右頸內靜脈穿刺測中心靜脈壓,并放好肛溫和鼻溫傳感器,尿管接延長管引出尿液準確記錄轉機前、轉機中、停機后的尿量。(4)接好電凝、吸引器、胸骨鋸、清點臺上全部物品。準備手術開始,臺上抽肝素鈉。(5)備好多巴胺升壓藥等搶救藥品,觀察記錄中心靜脈壓、有創動脈壓、尿量。(6)插好上、下腔靜脈后,將冷停跳液連接好并排好氣,備好冰屑。(7)人工心肺機轉機中記錄尿量,遵醫囑補K+,用速尿,密切觀察尿量及顏色。(8)停人工心肺機拔出上、下腔靜脈插管后備好魚精蛋白中和肝素(其比例:1:1或1:1.5),中心靜脈緩推魚精蛋白,如加有Ca2+劑,禁止從輸血通道推注,以免引起血塊栓塞動脈、靜脈。注意血壓變化,以防過敏。(9)心臟復跳后備好多巴胺和硝酸甘油的兩個微泵給藥,減輕心臟的前、后負荷,增加心肌的收縮力,以利保護心肌,預防心肌纖維損傷。(10)再次清點物品無誤,加強胸引管的護理。(11)送回病房路途中帶上氧枕,交清楚每組通道的液體、藥物。

3 護理體會

3.1 空氣栓塞預防,冷停跳液灌注前及人工心肺機的各種與心臟插管的連接管接好,排好氣修補房室缺及關閉心房切口,最后一針時,必須先鼓肺,使左心氣體排出后再打結。還可在主動脈根部或心尖部插排氣針,有利于空氣排出[1]。

3.2 心肌保護護理 冷停跳要求低溫(0~4℃)高鉀,快速使心臟停跳。pH7.5~7.6,滲透壓330~340mos,間隔20′~30′冷灌一次,第一次15ml/kg,第二次7.5ml/kg,也可用機血灌注,壓力13.3kg(100mg),多巴胺和硝酸甘油也是減輕心臟前、后負荷的藥物,有利于心肌保護[2]。心臟復跳要求有快速升溫的變溫毯,以利心肌向自動復跳。

3.3 尿量、中心靜脈壓、有創動脈壓的觀察護理 三者在術中、術后15分鐘觀察1次及時報告醫生,這三者的穩定即是循環穩定的指標,有創動脈壓>10kpa,中心靜脈壓8~12CmH2O(水柱),尿量大于1ml/kg/h,末稍循環良好。術后心電監測,心率、心律、有創血壓及時獲得病人生命體征資料。注意末梢皮膚顏色、溫度、保暖、隨時備好搶救藥和除顫器及開胸器械,以防萬一。

參考文獻

篇8

1心電圖的監護

入院新病員必須立即做常規的心電圖,常規做十二導聯,必要時加做V7,V8及V3R,同時用遙測心電監護儀持續72小時,必要時加以記錄,嚴密監測心率、心律、呼吸、血壓,每15分鐘或每小時記錄一次。臨床上多數病例除了疼痛以外,常并發心律失常、休克和心衰,特別是早期突然發現的心律失常,是猝死的主要原因。心電圖監測對診斷治療有著積極作用。

2給氧的監測

對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護理人員要充分意識到病情驟變的利害,接診時立即給予吸氧,氧氣吸入可改善心肌缺氧狀況,減輕心絞痛,可避免梗塞面積擴大。對發生猝死病人,要迅速給予氣管插管,使用簡易呼吸囊,隨即連接氧氣,加壓給氧,必要時應用人工呼吸機。病員發生猝死要立即維持呼吸功能是保證機體重要臟器,特別是腦的氧代謝,維持呼吸中樞的功能,防止腦水腫及酸中毒的重要措施。

3血壓與尿量的監護

新收病員每15min~30min測量記錄一次血壓。若收縮壓下降到11kPa以下,脈壓小于3kPa,立即報告迅速處理。病員原有高血壓者,當血壓數值下降20%以上應考慮休克的可能。在應用硝普鈉和多巴胺藥時,要先配藥,保證輸液管道應有硝普鈉和多巴胺藥物達到盡快提升血壓目的,但要注意速度開放,從每分鐘2滴開始調至規定的滴速,每8小時更換重新配制的硝普鈉藥液確保藥效。病人尿量多少是心功能與心排量的反映之一,每小時尿量少于30毫升,說明腎血流灌注不足,應以調整血壓,糾正休克為主。休克病人要觀察記錄每小時尿量給抗休克治療提供依據。

4心律心率的監護

保持病員竇性心律每分鐘在100次~80次是最佳狀態,一旦病員心率提高到每分鐘120次,持續2小時可考慮心衰。監護護士必須掌握房顫、房早、室早、房撲、高度房室傳導阻滯、室上性心動過速、室顫的心電圖特征,如病人出現頻繁室性早搏每分鐘高于6~8次;相繼出現連個以上早搏(二聯律,三聯律,四聯律);多源性室性早搏,及早出現的室性早搏;出現在心動周期的易損期(即早搏與前一激動的T波相重疊即所為“R”重疊T波上的現象);這4種危險信號之一者,往往是室性心動過速和室顫的先兆,必須及時記錄,配合醫生及時處理,準備電轉復和電擊除顫。

篇9

關鍵詞:中心靜脈脈置管;動脈置管;連續中心靜脈壓測定(CVP);Edwards EV1000;血液動力學監測

我院從2011年1月~2016年06月采用多部位深靜脈置管,開始間斷或者持續監測CVP指導搶救患者250多例,使用Edwards重癥監護系統監測特危重患者6例,無1例血氣胸等嚴重并發癥發生,現將應用臨床觀察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臨床對照組:隨機選取52例采用中心靜脈置管連續監測中心靜脈壓患者,歲數在16~83歲,平均歲數49.5歲,男28例,女24例,出血性休克9例(危急產婦5例),心衰6例,腎功能不全2例,多臟器功能衰竭11例,癌癥晚期2例,重型腦挫傷9例,呼吸衰竭13例。

臨床觀察組:特危重6例患者,歲數在18~86歲,平均歲數52歲,其中男4例、女2例,GCS評分3~6分,APACHEⅡ評分25~39分,全部為多臟器功能衰竭患者(即所謂的臨床終末患者)。

1.2設備選擇及臨床操作 觀察組:EV1000臨床平臺的Edwards重癥監護系統連續血液動力學監測:Vigileo監護儀+FloTrac傳感器+PreSep,提供簡單的監測解決方案,便于先進的血液動力學管理。Vigileo按中心靜脈常規操作穿刺成功后置入PreSep血氧監測導管使用時,監護儀監測并顯示連續ScvO2(中心靜脈血氧飽和度);按動脈穿常規操作穿刺置入FloTrac傳感器可進行連續心排量(CCO)、每搏量(SV)、每搏量變異度(SVV)和全身血管阻力(SVR)、SVI(每搏指數)、SVRI和CI的監測、按需DO2計算,使用簡便、精確、微創,如果與現有動脈導管連接,通過自動血管張力調節,自動進行持續校正,每20s進行一次主要流量參數計算,持續監測患者血管張力變化(順應性和阻力)。按照顯示參數選擇調整治療方案。

對照組:CVP監測采用我國新鄉駝人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單腔或者雙腔7 F 0.035×60cm 8F 10中心靜脈導管,邁瑞T5心電監護儀+有創壓力監測插座。CVP監測按中心靜脈常規操作穿刺置管成功后,導管的外端直接與壓力傳感器相連接,從而可獲得數值。監測開始時,首先對換能器進行校零;監測過程中,要隨時保持壓力傳感器在腋中線第4肋間水平。中心靜脈壓正常值為5~12cm H2O。影響因素:右心房的距離、、胸腹腔壓力、血管活性藥物、輸液時、呼吸運動、肌肉運動、呼吸機。

2結果

對照組52例危重患者中,18例患者CVP在0~6cmH2O,存在尿少、皮膚干燥、心率快、血壓低等血容量不足的表現,快速擴容后CVP上升至7~10cmH2O;17例患者CVP15~32cmH2O,予監測并利尿后,使之控制在12~14cmH2O;在正常值的13例,給予正常輸液帶藥;4例CVP18~26cmH2O,查不出原因,考慮誤差,不予特殊處理。52例患者中評估監測誤差率7.7%,好轉轉出ICU39例,放棄死亡的11例(全部有不可逆的嚴重原發?。瑩尵瘸晒β蔬_75%。

觀察組:未發現參數誤差不需要校準,特危重6例(即所謂的臨床終末患者)患者均按照心排量、ScvO2、血管阻力等參數,再結合血乳酸及堿缺失等資料綜合判斷機體整個應激水平后,給予液體復蘇,調整血管外肺水,調整血管活性藥物的用量和種類,調整氧合和吸氧濃度,好轉轉出ICU2例,放棄死亡的4例(全部有不可逆的多臟器功能衰竭),搶救成功率達33.33%。以上兩組臨床數據顯示對比結果:危重患者連續監測CVP下搶救大大改變患者的存活和預后,為其他??七M行后續的病因治療贏得時間,特危重患者進入臨床終末的在更先進EV1000全方位監測血液動力學搶救下也有起死回生希望,中心靜脈和動脈穿刺風險均可以控制。

3討論

3.1 CVP是判斷前負荷狀態的傳統指標,對于一般危重患者的監測可以使用,提高了搶救成功率,對于復雜特危重患者的監測,就表現出極大的局限性,不能監測左室及血管功能監測,并且單一的CVP評估參夾太多影響因素,多組數據同時評估更為迫切需要。

3.2 Edwards重癥監護系統 FloTrac傳感器是一款微創的血流動力學監護設備,和Vigileo監護儀配合使用時,可通過動脈壓管路測量連續心排量(CCO)。它的特點:①微創,②無需人工校正,③連接已有的外周動脈管路,④具有快速設置和應用能力,⑤擴展了監測高?;颊叩倪x項,⑥方便使用,⑦只需輸入身高、體重、年齡和性別(可確定于患者的血管順應性)即可啟動CCO監測,⑧自動計算關鍵的流量參數(SV、CO),⑨可測量動脈壓的變化情況,它與每搏量成正比例關系,強大的算法可補償單個患者的血管順應性和血管緊張度的變化,對于患者血管的生理學變化自動進行連續的校準。當與PreSep血氧監測導管配合使用時,能夠快速設置和連續監測ScvO2靜脈血氧飽和度,FloTrac傳感器與PreSep血氧飽和度管得聯合使用,提供一個微創并且易于使用的平臺,方便全面、連續地監測患者在氧供和氧耗之間的平衡情況,提供以下連續數據:SV、SVV、SVR、SVI、SVRI、CI、DO2。臨床重要意義:①對于確定氧供是否足夠滿足需要,連續靜脈氧飽和度是一個可靠的參數,它是每2s即更新的"實時"參數,精度在平均值的2%以內[1]。ScvO2對于氧供和氧需的變化非常敏感,在氧供和氧耗變化的早期檢測中,靜脈氧飽和度比傳統的生命征參數要靈敏得多。②高于50%從休克中復蘇的患者,即使生命征和CVP已恢復正常,但仍可能持續發生全身組織缺氧(乳酸升高和ScvO2降低)[2],③可以比CVP更清楚反映出中心血容量④ScvO2氧飽和度是用于檢測失血的一種可靠靈敏的方法。PreSep血氧監測導管是一種監測高?;颊哐豕┡c氧耗之間平衡狀態的理想工具[3]。

4總結

①血液動力學監測有助于改變臨床決策,②Edwards EV1000,更符合縣級醫院ICU醫生的需要,在開展中逐步熟練操作,加強相關理論學習,提高解讀判斷能力,就能更好地指導臨床搶救。FloTrac系統使醫生能更早及更有效地為患者做出急救決定,而這是傳統生命體征監測或者采用CVP監測所無法做到的。

參考文獻:

[1]Krahn,G.et al.Continuous central venous saturations during pericardial tamponade case report[J].Pediatr Crit Care Med,2007,8(2):153.

篇10

關鍵詞:鎖骨下靜脈穿刺置管術;入路;穿經層次;失誤防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0年7月~2013年7月在我院綜合ICU行深靜脈穿刺148人次,年齡14~86歲,其中:男93例;女55例。

1.2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

1.2.1深圳"益心達"中心靜脈導管,專用腔靜脈置管包,滅菌縫合包。肝素稀釋液(含肝索25~50U/rnl)、碘伏、75%酒精、利多卡因100mg、0.9%氯化鈉注射液。如中心靜脈壓監測應準備壓力傳感器一套。

1.2.2深靜脈的選擇①頸內靜脈穿刺置管術:首選右側頸內靜脈,頸部中段為穿刺點(平喉結水平),面部略轉向對側。操作者以左手食指和中指在中線旁開3cm,于胸鎖乳突肌中點前緣,觸及頸總動脈搏動,并向內側推開頸總動脈,在頸總動脈外緣約0.5cm處進針,針尖指向同側,進針角度為30~45°2]。②鎖骨下靜脈穿刺置管術:首選右鎖骨下靜脈,患者去枕平臥位,頭偏向對側,在鎖骨中點下緣2cm處為穿刺點,穿刺方向指向環狀軟骨處,進針角度于皮膚呈25~35°;③股靜脈穿刺置管術:患者取仰臥位,穿刺側大腿略外旋、小腿屈曲成約90°角。在腹股溝韌帶下緣觸摸股動脈搏動點,在你內側內側約lcm處穿刺,進針角度約40~60°,見回血后調整進針角度為30°。

1.2.3穿刺置管過程嚴格無菌操作以穿刺點為中心,常規消毒皮膚、鋪無菌孔巾,利多卡因5ml行局部浸潤麻醉穿刺區,穿刺靜脈成功后,退出穿刺針,將擴皮器套人導絲擴皮后拔出,沿導絲送入中心靜脈導管退出導絲,并抽盡導管內空氣,末端連接輸液裝置或連壓力傳感器接患者多參數監護儀,監測中心靜脈壓。

1.2.4失敗原因分析①形成氣胸:鎖骨下靜脈穿刺置管最大的風險是刺破肺尖形成氣胸[3],對嚴重低氧血癥、肺氣腫、肺大泡患者,應盡量避免使用該途徑穿刺。 ②穿刺無回血:?穿刺部位不準確;?股靜脈迸針斜度小,幾乎與皮膚平行進針,加之進針點靠上,易使針穿入腹腔或刺破膀胱;?進針斜度太大、太深,見回血后暫停,來回抽吸回血通暢無阻力就可送管;③見回血后送導絲不暢:?針尖剛穿破血管壁,未完全到達靜脈腔內,這時將留置針再送進少許,這時應退出重新正確定位,穿刺點易選擇在距腹股溝韌帶下4~5cm處;?不當使針尖頂住血管壁,甚至血管內彎曲,這時應讓穿刺側肢體伸直,必要時可在大腿根部墊一小枕,以減小靜脈彎曲度,加大弧度,使套管針在靜脈內順利進行;?穿刺針刺入血管見回血通暢后注射器呈45。④中心靜脈管置人不暢:?導絲進入長度不夠,操作時應按所標記長度進入到位;?拔除套管針時將導絲帶出一部分,在拔除套管針時左手應用力按壓導絲并注意觀察導絲是否跟著退出;⑤導管阻塞:?穿刺后未及時回抽,有些患者血液回流較慢,且留置針較長。如無法抽出時,應拔出重新穿刺,嚴禁推入;?股靜脈血流量大,穿入血管后血液很快進入導管。因此,在穿刺前后應備好肝素液,使導管內充滿肝素液,以免血栓形成。

1.2.5注意事項①盡量避免多次反復穿刺,以免形成血腫,如更換穿刺部位應壓迫穿刺點5~10min,如誤穿動脈應壓迫l5min以上然后進行沙袋壓迫24h;②置管術后,應觀察有無滲液、滲血,可將導管進行移動;③對凝血機制障礙、肺氣腫、劇烈咳嗽者,不宜行頸靜脈穿刺及鎖骨下靜脈穿刺;④鎖骨下靜脈壓力較低,約為0~0.588kPa,吸氣時可為負壓,因此在輸液過程中絕不能使輸液瓶滴空,以免引發空氣栓塞。

2結果

148例次患者中,一針穿刺成功95例,占64.39%;兩次穿刺成功38例,占25.54%;右側失敗改左側穿刺15 例,占10.1%,其原因為穿刺部位血腫形成或存在解剖學變異而改對側穿刺;無雙側穿刺失敗者,總成功率l00%。并發癥:氣胸2例,1例為脊柱側彎右位心患者,1例為極度消瘦的患者由右側更換左側的患者;穿刺部位滲血2例,1例為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患者,1例為血濾抗凝患者。

3討論

患者藥物等治療的有效途徑[1,2]。根據病情不一,可依患者病情選擇合適的置管部位:①頸內靜脈具有位置表淺感染堵塞及血栓形成發生率相對較低,風險小,故臨床多用;②鎖骨下靜脈穿刺置管患者感覺舒服,頸部大手術、嚴重肺部疾患、氣管切開者不宜選擇上腔靜脈置管術;③股靜脈體表投影清楚,直接穿刺簡單、安全、迅速,并發癥少,有利于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對挽救患者生命起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