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靜脈血栓范文
時間:2023-03-13 21:17: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深靜脈血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小腿一粗一細要注意
深靜脈血栓最明顯的癥狀就是小腿一粗一細。有血栓的那條腿,膝部以下可能會變得腫脹。血栓形成的部位可能會發紅、變軟并感到疼痛。不過,并非所有患者都有這些癥狀。有一半的深靜脈血栓患者毫無表現,這十分危險。
血栓轉移到肺部很危險
如果腿部的血栓破裂后隨著血液循環到了肺部,就有可能阻塞肺部的供血。這樣,患者會感到難以呼吸,血壓會下降,心率會加快,會感到胸部疼痛,還有可能暈倒或者咳血。如果有以上癥狀中的任何一種,都應該立即撥打120或者求助于最近的醫療機構幫助。
什么造成了深靜脈血栓?
所有會損害靜脈內壁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深靜脈血栓。手術、受傷或者是免疫系統出現問題都有可能誘發深靜脈血栓。如果你的血液黏稠、流動速度慢,那么形成深靜脈血栓的幾率就更大了,尤其是在那些已經受損的靜脈中。有某些遺傳基因或者是雌激素水平較高的人,形成血栓的幾率也會增加。到底哪些人有以上危險因素呢?
癌癥患者
動過手術的人
臥床已久的人
年紀大的人
吸煙者
超重者或者肥胖癥患者
久坐不動的人
哪些階段最要防血栓?
即使是健康人,在某些特殊的階段或者時刻,靜脈中形成血栓的幾率也會升高,所以這時應該尤其注意和小心。
女性懷孕的時候
女性在懷孕的時候以及產后4~6周易形成深靜脈血栓。這個階段,她們體內的雌激素水平會上升,給血栓形成提供了好的環境。另外,子宮變大會壓迫到周圍的臟器和組織,讓靜脈的血流速度變慢。如果孕婦還患有某些血液疾病,那血栓形成幾率會更高。
女性服用激素類藥物時
不少避孕藥和一些治療更年期綜合征的藥物中含有雌激素,服用后女性身體的雌激素水平就會升高,這也就增加了形成深靜脈血栓的幾率。
在長途飛行的過程中
在每一次長途飛行的過程中,你都有可能形成深靜脈血栓。以往研究顯示,只要飛行時間超過了4小時,那么形成深靜脈血栓的幾率就會翻倍。其實并不僅僅是飛機,在乘坐火車、巴士、汽車的長途旅行中也一樣,因為你的身體被限制在狹窄的座位中久久不能動彈,血液循環就會逐漸變慢。
如何對付深靜脈血栓?
一般,醫生通過超聲波掃描就能夠確診深靜脈血栓,掃描能夠讓醫生直接“看到”血流的狀況和發現血栓所在。另外,醫生也有可能讓你做一個叫D-二聚體的血液測試。確診過后,藥物、手術都是治療手段。
血液稀釋劑――預防新血栓形成
血液稀釋劑或者抗凝血劑是治療深靜脈血栓的常見藥物。這種藥物可以讓血液變得不那么黏稠,從而降低血栓形成的可能性。雖然血液稀釋劑無法消除已經形成的血栓,但給你的身體爭取了更多的時間來自我分解已形成的血栓。血液稀釋劑可以口服也可以注射。
使用血液稀釋劑的副作用是很容易淤青和流血。在服用某些血液稀釋劑的時候,需要注意自己的飲食。同時,需要定時去醫院接受血檢,保證劑量是有效且安全的。在服用血液稀釋劑期間,要小心保護自己不要受傷,如果一個小傷口流血不止,要及時去醫院。
比起看得見的傷口,更可怕的是內出血。如果是腹部內臟出血,患者大多會感到肚子疼,嘔吐物呈紅色或咖啡色,大便中帶血;如果是腦出血,患者可能感到嚴重的頭痛、視覺異常、行動不自然、思維不清楚。如果出現此類癥狀,一定要立即撥打120或者去急診室。
腔靜脈濾器――不讓老血栓作怪
有的患者因為禁忌癥不能使用血液稀釋劑,醫生可能會推薦他們接受手術,在其大靜脈中植入一個腔靜脈濾器。這個小小的濾網守在那里,把要通過大靜脈的血栓抓住,阻止它們進入到心臟和肺部。腔靜脈濾器雖然能夠預防危險的肺栓塞,但卻不能夠阻止新的血栓形成。
血栓溶解劑――危急時刻的救命藥
溶栓劑能夠溶解已經形成的血栓,但是也有可能造成大出血,所以醫生一般不到萬不得已不會使用溶栓劑。例如,當血栓阻塞肺部的供血了,醫生就會使用溶栓劑。溶栓劑是通過靜脈注射給藥。
彈力襪――便宜方便效果好
這是高彈力材料做成的襪子,一般長到小腿。彈力襪給腿部造成了適當的壓力,讓血液可以保持流動。彈力襪不僅能夠預防血栓的形成,還能夠給腿部消腫和減輕腿部因為血栓而感到的不適。相比藥物和植入裝置,穿彈力襪方便又便宜,對于不嚴重的血栓或者預防血栓形成是不錯的選擇,例如坐飛機時就可以穿上彈力襪。
篇2
眾所周知,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與手術、骨折、分娩、患有癌腫等因素密切相關。這是因為,具備以上因素的患者由于疼痛或其他原因需要長期臥床休息,這樣他們的下肢肌肉會處于松弛狀態,失去收縮的功能。加之其下肢靜脈的血液流動也很緩慢,在血液瘀滯的靜脈內可積聚大量的白細胞。這些白細胞在移向內皮細胞和基底膜的過程中能造成血管內膜損傷,并激活凝血過程而引起血栓的形成。由于受到了氣腹的影響,實施腹腔鏡手術的患者與實施開腹手術的患者相比,其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有如下特殊性:①氣腹對患者下肢血流的影響很大。人體下腔靜脈壓的正常值為2―5毫米汞柱。氣腹可使患者的腹內壓力增加到12―15毫米汞柱,甚至更高。增加的腹內壓會使患者的下腔靜脈受壓,使靜脈回流受阻,從而可造成下肢靜脈的管腔擴張和股靜脈截面積的增加及血流速度減慢。②患者在腹腔鏡手術中所采取的(如頭高腳低位等)也增加了其下肢靜脈回流的阻力。③患者下肢靜脈管腔的擴張,可能會使其血管發生微撕裂以及膠原纖維暴露,從而可誘發凝血過程。④高碳酸血癥甚至酸中毒也有可能使患者的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發生紊亂,從而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危險性。⑤受氣腹的干擾,患者會出現凝血纖溶指標發生變化以及凝血系統的活性明顯增高等情況,這些因素均可引起血栓栓塞性并發癥。
綜上所述,實施腹腔鏡手術的患者有可能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而且與實施常規開腹手術相比發生這種病變的危險性會明顯增加。那么,此類患者應如何防治下肢深靜脈血栓呢?
1 醫患雙方都要提高對腹腔鏡術后可能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認識,這是避免對該病變誤診或漏診的關鍵。
2 在為患者建立氣腹的過程中應從低流量開始,盡量做到不快速充氣,將患者的腹壓控制在10―13毫米汞柱之間,并通過在術中使患者保持間歇性的低腹壓及使用下肢加壓裝置來降低其發生靜脈血栓的危險。
3 在手術中盡可能不讓患者處于頭高腳低的,以減輕其靜脈血液的瘀滯狀態,從而降低其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危險。
4 術后出現下肢腫脹、發熱、疼痛的患者,應及時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等必要的檢查。以便早期發現和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
5 患者術后一旦被明確患有下肢深靜脈血栓,應立即絕對臥床休息,抬高患肢(使其與床面呈20~30度角)。另外,還可局部外敷芒硝、大黃,并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待其下肢的腫脹消退后再穿上合適的彈力襪,以維持療效。
篇3
[關鍵詞] 下肢深靜脈血栓;抗凝治療;溶栓治療;進展
[中圖分類號] R65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6(b)-0027-02
深靜脈血栓形成是臨床常見的血管外科多發病,其中又以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最為常見,常常由于患者手術、分娩、腫瘤晚期以及長期臥床等因素引起。LDVT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為血栓形成后綜合征(post thrombosis syndrome,PTS),Kahn SR和Ginsberg JS報道指出有近50%LDVT患者將并發PTS[1]。LDVT最嚴重的并發癥將會形成PTE,1999年Alexander P研究指出美國DVT有大約10%的患者最終發展成致命性肺栓塞[2]。PTE患者起病急,致死率較高,采取及時有效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深受臨床工作者的重視,本文將從LDVT患者的臨床表現與診斷、抗凝治療、溶栓治療、介入治療等幾方面進行綜述。
1 LDVT患者的臨床表現與診斷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早期,出現靜脈阻塞,靜脈血液回流障礙。后期出現靜脈內血栓機化,靜脈呈縮窄、擴張、迂曲狀,靜脈瓣膜以及交通支靜脈瓣膜遭到一定破壞,深靜脈血液倒流向淺靜脈出現下肢靜脈淤血,靜脈壓增高,組織缺氧,下肢長期處于淤血狀態,局部抵抗力降低,輕微的皮膚損傷,很容易繼發蜂窩織炎、丹毒等疾病[3]。臨床上出現PTS,常繼發丹毒反復發作,高熱39~41℃,患部粗厚、硬韌,形成慢性淤血重癥,不易治療[4]。
LDVT患者早期起病隱秘,癥狀不明顯,容易漏診,臨床上需要通過臨床表現結合相應的輔助檢測手段,如下肢深靜脈彩色多普勒超聲,作為臨床診斷LDVT的首選方法,準確率可以達到95%[5]。下肢靜脈造影術是診斷LDVT的金標準,可以準確判斷血栓的位置、范圍、形態和側支循環等,但具有創傷性而不常用[6]。其他方法還有D-二聚體含量檢測,磁共振靜脈造影和螺旋CT等。
2 LDVT患者的治療方法
LDVT患者在治療前應首先采取一般處理,使患者臥床休息,患肢抬高,保持血栓黏附于患肢靜脈內膜來緩解局部疼痛,排便時避免血栓脫落形成PTE,減少PTS形成等。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方式包括抗凝治療、溶栓治療以及介入治療等。
2.1 抗凝治療
抗凝治療可以通過降低血液的凝集狀態來有效抑制血栓的發展和再次復發,同時可以降低患者PTS和PTE的發生率,有報道指出[7]可以使PTE的發生率控制到1%,是目前臨床上治療LDVT患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同時可以作為溶栓介入治療的輔助措施。目前較為常用的抗凝藥物有普通肝素、口服抗凝藥華法林、低分子肝素等,臨床腎功能較為常用的為低分子肝素,已逐漸取代了普通肝素的應用。
2.1.1 普通肝素 普通肝素(UFH)是臨床抗凝治療LDVT患者的經典藥物,作用機制主要是通過與血液中的抗凝血酶結合來起到抗凝血作用,進而來抑制血栓的發展,通過激活自身纖溶系統去除血栓。但是臨床上容易引起患者血小板減少和出血的不良反應而逐漸被低分子肝素取代。
2.1.2 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是指分子量小于6.5 kD的肝素,從普通肝素提取而成,目前已成為早期臨床抗凝治療的首選藥物[8]。相較于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使用范圍更廣,因為不會通過胎盤屏障,可以應用于孕婦患者,使用時無需監測凝血時間而可以早期長期使用;對血小板和其他凝血因子影響較少,具有選擇性抗凝血因子Ⅹa的作用,相當于普通肝素的3倍,在保持抗血栓形成的同時具有低出血副作用;同時血中半衰期要長于普通肝素,有較高的生物利用度。報道指出,低分子肝素是一種更安全、有效的口服抗凝藥物[9]。
2.1.3 華法林 華法林屬于一種后期的抗凝藥物治療,抗凝作用機制是通過抑制維生素K依賴的凝血因子而發揮作用,而對已經形成的凝血酶沒有作用,因此效果發生緩慢,需要在用藥后3~5 d見效,早期使用過程中須要結合低分子肝素使用。華法林起始藥物劑量一般為5 mg來延長凝血酶原時間,并每周監測國際標準化比率INR,使其處于2~3倍較好[10]。
2.2 溶栓治療
采用藥物溶栓治療LDVT患者的方法得到有效的發展,溶栓治療也有30多年歷史。溶栓藥物可以快速溶解靜脈血栓而恢復血流,減少PTS的形成。目前臨床上的溶栓藥物眾多,常見的有尿激酶(UK)、鏈激酶、巴曲酶、纖維蛋白溶解酶以及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活化劑(r-tPA)等藥物,其中最經典的藥物屬于尿激酶,近些年采用r-tPA進行溶栓治療效果被更多地認可。國外使用尿激酶標準首先是4400 U/kg沖擊治療,繼之以2200 U/(kg·h)的劑量維持12~24 h。在我國,以每日用量不超過1 000 000 U為宜[11]。溶栓的給藥途徑選擇也有所不同,有全身給藥的傳統途徑通過全身外周靜脈輸注隨血液循環全身達到溶栓;比較常用的靜脈給藥途徑是從患肢外周靜脈給藥,藥物由靜脈直接達到血栓部位,操作簡單,溶栓效果好。股動脈注射給藥,藥物在極短時間內到達血栓部位進行溶栓[12]。
2.3 介入治療
隨著血管腔內微創治療技術的不斷發展,近年來諸如介入導管溶栓術、下腔靜脈濾器置入術、球囊擴張及支架成型術和靜脈腔內機械性血栓消融術等用于治療LDVT。介入治療迅速發展,作為一種微創技術,進一步拓寬了LDVT患者的治療空間。
2.3.1 介入導管溶栓術 介入導管溶栓術置管途徑包括頸內靜脈、股靜脈及大小隱靜脈等,可以將溶栓導管直接插入血栓中,直接注入溶栓藥物進行溶解血栓,同時通過導管注入低分子肝素來阻止血栓的進一步發展。這種技術不但降低了全身藥物濃度,也降低了出血副作用,同時可以有效提高溶栓效果,患者患肢靜脈回流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降低PTS的形成,介入導管溶栓術可以使絕大部分血栓可以完全或大部分溶解[13]。
2.3.2 下腔靜脈濾器置入術 下腔靜脈濾器置入術主要用于LDVT患者在手術治療前行下腔靜脈濾器置入術,LDVT患者具有抗凝治療禁忌并有發生PTE的可能性,采取抗凝治療的情況下,血栓栓塞反復發作患者,伴有肺動脈高壓的慢性反復發生PTE者[14]。下腔靜脈濾器置入術手術風險小、易操作,可以有效減少PTE發生率,但是遠期并發癥可能出現深靜脈血栓復發,在濾器處出現血栓等,使用時要考慮周到。
2.3.3 球囊擴張及支架成形術 患者在經歷手術、創傷、腫瘤、陳舊性的附壁血栓等容易造成靜脈管腔狹窄,相應的治療效果難以奏效,此時可以通過靜脈球囊擴張成形、置入血管內支架等來保證靜脈流出道通暢,防止血栓復發。目前球囊擴張及支架成形技術還在起步研究階段,國內外相關文獻報道較少[15],還需要相應的臨床研究來做出合理評價。
2.3.4 靜脈腔內機械性血栓消融術 主要包括超聲溶栓術主要是通過一些生物學效應諸如低頻高強度的機械震動、空化作用等來選擇性地作用于血栓,使血栓消融[16],另外還有Amplatz血栓消融器(ATD)溶栓術等,這類方法均具有創傷小、無痛苦、療效顯著和療程較短等優點而受到臨床醫生的重視。
3 小結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作為一種臨床常見病,隨著臨床診斷方法的發展,為DVT患者的診斷準確性及早期發現提供了重要支持。下肢DVT的治療是一個綜合過程,正規的抗凝治療和溶栓治療療效確切,應用較為廣泛。介入治療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如介入導管溶栓術、下腔靜脈濾器置入術以及囊擴張及支架成形術等微創技術,為LDVT患者的治療拓展了空間。
[參考文獻]
[1] 彥新,千英信.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中醫治療進展[J]. 上海中醫雜志,2006,37(3):58.
[2] 劉洪.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治療進[J]. 海南醫學,2005,16(10):153-155.
[3] 陳士德,宋海屏.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治進展[J]. 安徽醫藥雜志,2010,12(5):602-605.
[4] 董梅,齊寶慶.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治療進展[J]. 醫學與哲學雜志,2011,32(6):50-52.
[5] 朱阿麗,管敏,許光瑜.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價值[J]. 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06,29(1):44-45.
[6] 王琦,張先發,沈駿,等. “低風險”人群初次人工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J]. 中華骨科雜志,2007,27(2):106-109.
[7] 吳慶華. 靜脈血栓栓塞癥的防治[J].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07, 29(1):9-11.
[8] 史旭波,胡大一. 抗凝藥物的臨床應用[J]. 臨床薈萃,2007,22(24):1749-1751.
[9] Prandoni P. Emerging strategies for treatment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J]. Expert Opin Emerg Durgs,2005,10(1):87-94.
[10] Caprini JA,Areelus JI,Reyna JJ,et al. Deep vein thrombosis outcome and the level of oral antieoagulation therepy[J]. Vasc Surg,1999, 30(5):805.
[11] 董國祥.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治療[J]. 中華醫學雜志,2004,84(20):1759-1762.
[12] 鄭會海.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治療現況[J]. 國際呼吸雜志,2007, 27(15):1154-1156.
[13] 黃曉鐘,梁衛,葉猛,等. 導管直接溶栓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8,17(2):11-14.
[14] 李學東,陳劍秋,吳義生,等. 永久性腔靜脈濾器的臨床應用[J]. 醫學綜述,2008,14(9):2241-2244.
[15] 劉昌偉. 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微創介入治療[J].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3,23(4):205-207.
篇4
【關鍵詞】下肢深靜脈血栓;診斷;治療;護理
【中圖分類號】R654.2【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10-0059-01
深靜脈血栓形成(DVT)絕大多數發生于下肢,主要由靜脈曲張、長期臥床、腹部手術后、妊娠、腫瘤、血液高凝狀態所致,臨床表現為小腿腫脹、疼痛,感染潰爛。治療效果不佳,常造成下肢深靜脈阻塞或靜脈瓣功能不全,偶爾可能會由于血栓脫落而引起嚴重并發癥,如肺栓塞,危及生命。本病常易復發,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我院于2007年6月~2009年2月對25例DVT患者進行溶栓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25例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23~86歲,平均年齡(52±12)歲。合并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20例,晚期腫瘤、外科手術后及長期臥床者15例。病變累及左下肢15例,右下肢8例,右上肢2例。所有患者均無血栓病家族史。
1.2 臨床表現:患者表現為肢體腫脹、疼痛、跛行,肢體周徑增粗2~12 cm。全組均經彩超或靜脈造影、血管多譜勒檢查診斷為DVT形成。其中中央型8例,混合型10例,周圍型6例。病程6 h~1個月。25例均不伴有出血性疾病及嚴重肝腎功能不全。
1.3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即給予腸溶阿司匹林口服,治療劑量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而異,直到手術前24 h停用。均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手術后第5d行美國PHILIPS彩色多譜勒超聲檢查雙下肢深靜脈。發現下肢深靜脈血栓時給予尿激酶溶栓20~30萬u溶于20~40ml注射用生理鹽水中,于患肢足背靜脈用微量泵緩慢以每小時100ml的速度注入,在注入時不解止血帶,以利于藥物進入深靜脈。溶栓時嚴密監測凝血功能及觀察皮膚、黏膜有無出血點、淤斑和鼻腔、齒齦有無異常出血、針眼處有無滲血及血腫、有無血尿、黑便等,如有上述情況,及時對癥處理。
1.4 療效判斷標準:①治愈:治療后患側肢體腫脹完全或基本消失,皮膚色澤基本正常,與健側肢體對比肢圍差小于1cm,活動不受限制;②有效:臨床癥狀改善,但肢體圍差大于1cm;③無效:治療后癥狀及體征較治療前無明顯變化。
2 結果
本組25例病例中治愈10例,有效15例,治療有效率為100%,臨床治愈時間為3~22d,平均13.2d。溶栓期間,有1例發生穿刺點滲血,經對證處理后均順利出院。
3 討論
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病率日益增加,并發肺栓塞的危險性較高,威脅患者生命,其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甚至致殘。當前研究認為,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滯緩、靜脈壁損傷和高凝狀態,其危險因素包括年齡、肥胖、靜脈血栓病、靜脈曲張、凝血機制異常,長期臥床,外科手術等。
近年來,下腔靜脈濾器置入術已廣泛應用和推廣,是預防術后下腔靜脈血栓肺栓塞的有效方法。同時腔內導管溶栓治療DVT,使溶栓藥物直接與血栓接觸,提高了溶栓效果,是治療DVT的一種療效良好而且安全的治療方法。不過目前對DVT形成的治療方法仍有爭議。手術治療只適用于發病48~72h的患者,而老年DVT形成患者因伴發疾病的影響,早期診斷不易。老年患者多因身體等原因,加上手術創傷,手術治療并發肺栓塞、再發血栓的幾率較大。因此,對老年DVT形成患者行及時的溶栓、抗凝等非手術治療,不失為一種較為穩妥的方法。對有可能發生栓子脫落引起肺栓塞的患者,可先行腔靜脈濾器置入,再溶栓。
同時靜脈血栓栓塞如不及時觀察治療,可導致患肢完全或部分功能致殘,甚至發生致命的肺栓塞。因此,在預防和治療中,護理工作起著重要的作用。本組25例患者在溶栓過程中,由于護理工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做好術前心理護理及術中護理,運用自己所掌握的專業知識耐心予以解釋,做好家屬及患者的思想工作,使患者及家屬對病情治療效果和可能發生的并發癥有較深刻的認識。本研究結果顯示,25例患者中,治愈10例,有效15例,治療有效率為100%。
總之,對下肢靜脈血栓患者,用尿激酶溶栓治療是一種安全、有效、方便的治療方法。但應注意溶栓期間要求患者臥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按摩、擠壓患肢,防止栓子脫落導致肺栓塞等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王彥,王予軒,劉志梅.對肝瘤介入治療中疼痛患者進行的心理干預的效果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5):424
[2] 楊鴻群,陳華征,黃躍金.腦卒中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35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8,11(2):37-38
[3] 王桂英,付麗華.創傷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及護理[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9,18(9):405-406
[4] 解淑芹.預防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J].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04,9(2):9
[5] 李亞玲,王桂云.微泵給藥治療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的護理[J].護理學雜志,2003,18(2):118
篇5
茅屆齊,醫學碩士。畢業于上海醫科大學中山臨床醫學院?,F為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普外科血管外科專業組副主任醫師,亞洲血管外科學會會員。
專家門診時間:周一上午、周三上午
專家門診地點:第一人民醫院南部(新松江路650號)
《科學生活》:您是血管外科的專家,請您介紹一下人體的深靜脈血管會出現哪些常見的問題?
茅醫生:人的靜脈比如下肢靜脈可以分成深靜脈系統和淺靜脈系統,淺靜脈系統是在皮下走的,深靜脈系統是在深層的筋膜和肌肉下面,因為有肌肉支撐,所以一般深靜脈不會曲張,但口徑可能會擴大。深靜脈系統的疾病多與瓣膜功能不全有關。因為靜脈的血流方向是回心的,對于下肢靜脈來說就是往上流,而瓣膜是單向的閥門,如果瓣膜功能不好,本來血液只能朝上通過,但現在血液出現返流了,所以人的靜脈回流就產生了問題。在人的靜脈回流中,深靜脈系統占大多數,淺靜脈系統只有10%~15%的血量,所以,深靜脈一旦出現返流,那么血液回流的量就會受到影響。表現為有些病人站的時間長了會出現腿部的脹、腫、酸、疼,并且出現局部水腫。
《科學生活》:深靜脈和淺靜脈中都有瓣膜,淺靜脈瓣膜功能不全會造成靜脈曲張,那么有靜脈曲張的病人,他的深靜脈瓣膜是否也可能存在問題?
茅醫生:靜脈都有瓣膜,靜脈曲張和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這兩個病相對有獨立性,但它們屬于一個系統的疾病,而且這兩個病之間還可以相互轉化。我們通過彩超可以發現,有相當一部分靜脈曲張的病人他們的深靜脈瓣膜也是不好的。因為靜脈壁的成分是一樣的,只不過是發生病變的部位不同,表現也不同。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表現為腫,如果是淺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就表現為靜脈曲張。
這是深靜脈的一類疾病,是由瓣膜功能不全引起的。還有一類深靜脈疾病就是深靜脈的閉塞性疾病,這種閉塞性疾病絕大部分都是由深靜脈血栓引起的。
《科學生活》:“血栓”這個詞我們經常聽到,但到底什么是血栓,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茅醫生:人的血流本來是在正常的流動,但血液有一定的黏度,也就會有一定的凝固性。比如說,我們手上割了個口子,就是不去處理,傷口也會自行止血,血不可能不停地流出來。因為血液里面有血小板和許多凝血因子,都會引起血液的凝固,這其實是人體自身的一種保護機制。但反過來看這就可能出問題了,血液本來是個流體,這樣才能把血液里的物質輸送到全身各處,所以血液的流動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說血液凝固了,那它的流動性就沒有了。所以,人體內有時候也會產生一些小的血栓。同時,人體也有溶解血栓的機制。人體的血液系統,從凝血的角度講,它有一個相互緩沖的、對立的同時又是相互調節的機制:一個叫凝血系統,一個叫纖溶系統。血栓的組成首先是纖維蛋白構成網架,然后血小板等物質附著在空隙里面,形成一個實心的東西。人體的這兩套系統是同時存在的,同時又是相互平衡的,就像天平一樣。當人體出血時,局部的凝血系統被激活,幫助凝血。同時,當體內產生一些不該產生的血栓的時候,纖溶系統就會被激活,把血栓溶解掉,保持血管的通暢性。
深靜脈血栓就是凝血因子引起的。深靜脈血栓在國外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這和人種基因、飲食習慣、生活方式有關系,白種人的血液很容易凝固。相對來說,黃種人更容易出血。所以,白種人血栓性疾病的風險比我們中國人高很多,最典型的就是他們有一種疾病叫做“經濟艙綜合征”,可能坐個幾小時的飛機,腳就會腫起來,這就是深靜脈血栓引起的。
《科學生活》:那么,有哪些原因可能導致深靜脈
血栓?
茅醫生:深靜脈血栓有三類原因。第一類是血液高凝,像白種人,基因就決定了他們的血液比黃種人更容易凝固。還有一種情況是血液系統的疾病,血液成分有異常,比如血小板數量多或者血小板的功能亢進;或者凝血因子增多、某些凝血因子功能特別強,這些都有可能引起血液的高凝。還有一種情況是在腫瘤病人中會出現,因為很多腫瘤會產生腫瘤壞死因子、血栓凝集素、白介素等物質,這些物質都可能是促凝的因素,能激活某些凝血因子,促進血液凝固。在腫瘤里面,肺癌促進血液凝固的概率最高、最危險,然后是腎癌、結腸癌以及某些婦科腫瘤。
第二類原因是血液瘀滯、流速緩慢。比如有些老年人在發生腦?;蛘吖钦垡院?,長期臥床,血流速度就慢了。相對于動脈來說,靜脈的口徑比動脈粗好多,同樣的血流,截面積越大,流速就越慢。比如前面提到的經濟艙綜合征,因為長時間坐著不動,再加上高空中機艙里面空氣相對干燥,人體通過呼吸和體表蒸發而失去很多水分,這樣血液就濃縮了。所以這里也要提醒經常乘飛機的人要多喝水,不要怕麻煩。我臨床上就碰到一個這樣的病人,一個二十來歲的小伙子,在網吧成宿上網,連續兩天兩夜,然后腳就腫起來了。到醫院一做彩超,發現下肢深靜脈管腔內都是血栓,血流也沒有了,這就是個典型的深靜脈血栓。
第三個原因就是靜脈壁的破壞和損傷造成的深靜脈血栓。正常的靜脈血管內壁都是非常光滑的,因為靜脈壁是由一層血管內皮細胞形成的內膜,摩擦系數非常低,非常光滑。如果說這層內膜細胞有破損,血小板就會附著在破損的地方,然后纖維蛋白等物質也停留在這個地方,就形成了血栓。
《科學生活》:有哪些原因會導致靜脈血管壁受
損呢?
茅醫生:首先是外傷,比如車禍等會造成挫裂傷,雖然血管可能并沒有斷掉,但導致血管內皮細胞的脫落,靜脈壁變得不再光滑。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醫源性的損傷。比如,在手術當中,血管被血管鉗不小心夾了一下,雖然血管沒夾破,但過一會就可能形成血栓。還有,現在用得比較多的靜脈置管,很多腫瘤病人大手術后,補液很困難,外周血管補液補不進去,就通過深靜脈置管。常見的是通過腹股溝或頸內靜脈把導管穿進靜脈里去,時間一長,管子壓迫的地方就會把內膜破壞了;同時,管子本身就是個異物,而血管內的異物就是促凝的最大因子,這樣就形成了
血栓。
現在天冷了、空氣比較干燥,正是血栓高發的季節,再加上這時人活動得也少了。特別是春節的時候,大家回老家、出去旅游,乘幾個小時的飛機或者是坐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小時的火車、長途汽車,尤其是坐硬座的人,就容易發生血栓。當然,能躺平的要比坐在那里腿垂下去的人會稍微好一點,因為平躺對回心的血流壓力沒有那么大。但因病長期臥床的老人由于肌肉長期不運動,沒有力氣,對血管沒有擠壓,所以就更容易出現
血栓。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骨折??梢哉f骨折以后的一個很大并發癥就是深靜脈血栓。因為骨折后骨頭的移位會對血管造成一個挫裂傷。還有就是,人在受傷以后,體內會應激產生許多炎性因子,這些因子也是一種促凝的因素,像骨科常做的骨折內固定、關節置換等等這些大手術,當人處于一種應激狀態的情況下,凝血系統收到的反饋是高凝,身體得到的信號是:發生危險了,流血了,需要保護血液,需要高凝,就形成血
栓了。
前面提到的這些因素可以疊加來計算,相應的可以做個評分,評分越高,危險越大。像那些做了大手術的老年人,臥床時間超過一個星期的,在國外這種情況是需要常規使用抗凝藥的,以預防血栓的發生。而國內不同,國內做完大手術是害怕出血,往往使用止血藥,這就更容易促進血栓的形成。
《科學生活》:如果發生了血栓,會表現出哪些癥
狀呢?
茅醫生:一旦形成血栓后,其癥狀是肢體突發性的、漸進性的腫脹。大多數情況是腫脹到一定程度,它有一定自限性,不會無限制地腫下去,通過藥物治療以后,腫脹慢慢會消退,但這有一個過程。一般來說,從腫脹發生后的第3天至一周左右時是腫脹最厲害的階段,這是在沒有外界干預的情況下。然后,我前面講過,人體有個纖溶系統,會逐漸將血栓溶解,慢慢地張力就小了,腿就不那么腫了。
但有些人腫脹的峰值太高了,血栓又堵得很死,病情發展太快,會把整個肢體靜脈系統都堵死,一點回流都沒有了。這個時候,就會發生最嚴重的深靜脈血栓,我們叫做“股青腫”,就是靜脈回流沒有了,組織中壓力太高了,高到接近動脈壓。本來,靜脈壓力很低,只有4~12厘米水柱,動脈壓力是100毫米汞柱(1厘米水柱=0.074毫米汞柱)。當靜脈回流很差時,組織里的壓力跟動脈壓力太接近時,動脈血就流不下去了。這就使本來淤血性的疾病繼發成缺血性的疾病。淤血性的疾病一般是不會造成組織的壞死,而缺血性的疾病就會造成組織的壞死。由于淤血最后繼發成了動脈缺血性疾病,這就是“股青腫”,像這種病人,如果治療不及時的話就會出現肢體壞死,需要截肢。
我們前段時間剛剛接診一個23歲的小伙子,他來的時候就是一個原因不明的股青腫。按理說,股青腫的發病率是很低的,很少有人深靜脈血栓會發展成這個程度。一般情況下,深靜脈血栓的治療是不需要開刀的,但發展到股青腫就沒辦法,只能開刀。通過手術從股靜脈里取出了很多血塊,血栓取出之后,皮膚顏色立馬變好了,腳也保住了。好在他看得早,否則腳會發生壞死,那就保不住了。
《科學生活》:靜脈血栓從發生到產生嚴重后果,大概需要多久,病人如何掌握這個度?
茅醫生:從深靜脈血栓發生到產生嚴重后果,一方面取決于血栓本身的范圍和嚴重程度以及血液系統的凝血和纖溶系統的活性對比。如果產生血栓以后,纖溶系統能夠迅速被激活,然后去溶解血栓,可能病情不會發展到太嚴重的程度,這和體質本身有關。
還有一個和體質有關的因素是側支循環。當靜脈的主干被堵住以后,就會激發側支循環。這些側支循環在正常情況下是不開通的。打個形象的比方,通常情況下,人們開車都從主干道通過,沒人去走小路,但有一天,主干道被攔住了,人們就自然而然地會繞道而行。血流也是一樣,從物理原理來說,血液總是往壓力差最大的地方——靜脈主干走的,而側支循環平時不開放。當靜脈主干堵住以后,血液就會自動流入側支循環。而且靜脈系統比動脈系統潛在的側支更豐富,所以在大多數主干堵住的情況下,側支會慢慢地開放。
一般來說,靜脈主干里面的血栓,從自身形成到完全溶解掉,至少需要半年以上。就是說,在這半年里面去做彩超都還可以看到血栓,但是腿部的腫脹通過合適地治療之后,一個星期到半個月后已經消失得非常明顯了。所以,初期的好轉并不是主干從不通變通了,我們治療的目標也不是使血栓全部溶解,使主干立即通暢,而是促進靜脈側支的開放。很多抗凝、溶栓藥物的作用是使血栓稍微溶一點點,把側支的口給溶出來,早期的好轉都是這樣的。
《科學生活》:既然手術取掉血栓之后它又會很快長出來,那么這個手術的意義何在呢?
茅醫生:前面提到的那個股青腫的病人,一方面本身的病情很急劇,發展得太快,血液處于一種很嚴重的高凝的狀態;還有就是他側支的開放比較差,或者說,起病急劇以后,側支開放跟不上,所以才會發生股青腫這種極端的情況。其實,股青腫病人開刀取血栓,對主干靜脈來說意義不大,因為血栓的形成對靜脈壁來說就是一個無菌性的炎癥,而且取栓時用的球囊形取栓導管和靜脈壁不停地摩擦,靜脈內皮受到了損傷,血管內皮也變得毛糙,這樣新的血栓很快就又形成了。那么這個手術的意義何在呢?手術的意義就在于我們幫病人爭取了時間,在新的血栓出現之前,側支循環已經建立起來了,這樣才能保住腿。這個病人出院的時候,接受手術的那條腿比另外一條腿稍微腫那么一點,基本上不是太明顯了。這種治療就是緩兵之計,目的不在于取出主干血管里的血栓,而是救急,保住下肢。所以說這種病大多數情況下是不需要開刀的,就是這個道理。國內外有些醫院也做過這方面的研究,取栓術后一個月再去做彩超,幾乎百分百的人仍然有血栓。所以,我們對疾病的認識也是通過不斷積累經驗慢慢得出的。
當然,對于股青腫的病人,手術取掉血栓是很必要的。還有種更加麻煩的情況,手術取栓以后效果還是不好的病人還需要做骨筋膜室切開手術。就是順著小腿三個肌肉筋膜的間隙,用刀把它們全部切開,把張力釋放出去,肌肉就翻到外面來了,這樣對動脈的壓迫就減少了很多。本來被皮膚包裹起來的組織是一個密閉空間,壓力很高。手術把這個密閉組織打開以后,壓力就釋放出來,動脈血就可以灌注到組織里了,肢體就保住了。
篇6
關鍵詞:老年患者;深靜脈;血栓;預防;護理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of the Iower extremity,DVT)是指血液在深靜脈血管內不正常的凝結,阻塞管腔,導致靜脈回流障礙。全身主干靜脈均可發病,尤其是下肢靜脈,又以左下肢最為多見[1]。在腦卒中的各種并發癥中,深靜脈血栓的發生較其他并發癥(墜積性肺炎、壓瘡、泌尿感染、肢體攣縮畸形等)常因位置深、臨床癥狀隱蔽給早期診斷帶來難度。又因其起病急,栓子極易脫落發生肺栓塞,治療難度大,患者死亡率高。下肢深靜脈血栓若未及時治療,將造成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靜脈功能不全,影響生活和學習,甚至致殘。因此加強老年腦卒中患者DVT形成預防護理是一項重要的工作。
本文選擇2007年1月~2008年12月神經內科住院的80例老年腦卒中臥床患者,采取預防性護理方案,有效減少了DVT發生的幾率。。
1臨床資料
選擇80例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神經內科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診斷標準。年齡60-~85歲,平均年齡(70±6.8)歲。其中腦梗死60例,腦出血20例,8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偏癱或者四肢癱瘓。
2 結果
80例患者只有2例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率為2.5%,經過抗凝治療及做好下肢癱瘓肢體積極預防及護理后好轉。
3護理方法
3.1健康教育
3.1向患者及家屬說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有關知識及危害,治療方案及可能發生的預后,在治療中應注意的事項等方面的教育,引起患者及家屬重視,以便配合護理措施的實施??山档突颊叩淖≡喝掌?、醫療費用及死亡率。并告知患者及家屬深靜脈血栓形成急性期應絕對臥床休息,禁止擠壓、按摩、熱敷患肢,以防血栓脫落進入肺動脈導致肺動脈栓塞。對突然出現的不明原因咳嗽、咯血、胸痛、胸悶、呼吸困難、心率增快、血氧飽和度降低或者精神異常等,應該考慮是否有肺栓塞的可能,一旦有以上情況出現,需及時報告,及早診斷,及時處置。
3.2飲食護理 患者宜進食清淡、低脂、富含纖維素飲食,忌食辛辣、油膩食物,保持大便通暢,便秘者給予緩瀉藥,必要時給予灌腸。多飲水,可促進循環,增進廢物排泄,降低血液黏滯度,防止血栓形成。
3.3做好下肢靜脈保護及下肢肢體的觀察護理
3.3.1盡量避免在癱瘓肢體行靜脈穿刺,因為腦卒中患者癱瘓肢體存在神經功能、血液循環障礙,導致血液回流緩慢,若將靜脈穿刺位置選擇于癱瘓肢體,會使藥液局部停留時間過長,可能出現靜脈炎。因此對于腦卒中伴有肢體癱瘓的患者穿刺時,應盡量選擇健側上肢靜脈,最好選用靜脈留置針,避免反復多次靜脈穿刺,保護血管,輸液完畢,穿刺點按壓15min,注意靜脈推注溶栓藥物時嚴禁藥物外滲。
3.3.2抬高下肢,早期活動,促進靜脈血流回流,若患者已出現DVT癥狀,1w內應保持臥床休息狀態,抬高患肢20°~30°。這樣有利于血液回流。不得按摩或進行劇烈運動,也嚴禁冷熱敷。如果病情好轉,可以適度進行功能鍛煉時,需穿彈力襪,以適當壓迫淺靜脈,以促使深靜脈血流回流。護理中應注意觀察彈力襪的松緊度,以免引起血液循環障礙。
3.3.3測量肢體周徑 對于DVT患者而言,其臨床主要癥狀就是下肢腫脹,或雙下肢腫脹、或單下肢腫脹。。腫脹嚴重程度因靜脈閉塞程度及閉塞范圍而各不相同。位于深部小靜脈處,腫脹一般難以發現,位于下肢靜脈主干,則腫脹尤為明顯。通常情況下,膝關節以下的腫脹則表明已累及或股淺靜脈,若發現整個下肢腫脹,則表明髂-股靜脈血栓形成。DVT形成后,腫脹持續時間會可達數周或數月,嚴重者可能終生不消。定期測量肢體周徑可獲知腫脹,測量一般選膝關節上下各10cm處測量并記錄[1]。嚴密觀察肢體有無青腫、股白腫出現,一旦發生,及時報告及時處置。
3.4局部皮膚護理 防止皮膚潰爛,應用中性、溫和的洗劑清潔患肢,保持皮膚清潔、干燥。
3.5加強肢體功能鍛煉,促進血液循環 血液緩慢是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腦卒中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48h后可開始康復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病情穩定后鼓勵其早期下床活動,可有效地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出血性腦卒中患者因病情需要臥床休息3~4w,在此期間護理人員應協助患者床上被動運動。如肩關節屈伸、外展、旋內、旋外等,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幅度由小到大共2~3min為宜,防止用力致肩關節脫位,肘關節屈伸、內旋、外旋用力適宜,頻率不宜過快,共2~3min,髖關節外展位,內收位,昏迷患者外展15~30°,內收、內旋、外旋為5°左右,不可用力過猛,共活動3min。癱瘓肢體被動運動,進行2~3次/d,健側肢體自主運動。
3.6藥物護理 治療期間,嚴格遵醫囑使用抗凝、溶栓等藥物,定期監測實驗室指標:APTT、INR、血紅蛋白、網織紅細胞、血小板及肝酶,尤其用藥前要注意這些指標。溶栓藥現用現配,配制后暫不用時,應低溫保存。應用溶栓藥后,應密切觀察患者瞳孔變化,有無肢體麻木、頭痛、惡心、血壓突然升高等癥狀,以及牙齦出血、鼻出血、注射部位出血、皮下淤血、泌尿系統出血、消化道出血等異常出血現象,高度警惕肺栓塞的發生。
3.7心理護理 患者會時常表現出緊張、焦慮等癥狀,因此,做好心理護理尤為重要。應耐心傾聽患者的訴說,有針對性的進行疏導解釋,使患者保持樂觀的情緒,正確認識疾病。讓患者及家屬了解疾病相關知識后,認識到疾病的本質,積極應對,充分重視,消除患者緊張、焦慮心理,主動配合治療及護理。
4討論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①靜脈血液滯留。②靜脈壁的損傷:?化學性損傷;?先天性免疫缺陷疾??;?機械性損傷;?靜脈手術;?感染性損傷。③血液高凝狀態:是引起靜脈血拴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④其他因素:術后深靜脈血栓的形成一般與手術種類、創傷程度、手術時間及術后臥床時間有密切關系。而老年腦卒中臥床患者患側下肢活動減少,引起患側下肢血液流速緩慢,該類患者同時伴有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靜脈血管壁不同程度的損傷和血液高凝狀態,血液流動緩慢時容易發生血栓形成。而本組患者采取了積極的預防性護理措施,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只有2.5%,與近年來類似觀察結果相近[2]。提示對老年腦卒中臥床患者進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性護理,可以顯著降低其發生率。
參考文獻:
篇7
DVT的病理分型和臨床分期: DVT的分型:按部位分:①周圍型:股淺靜脈下段以下的DVT;②中央型:髂股靜脈血栓形成;③混合型:全下肢DVT。 按嚴重程度分:①常見型DVT;②重癥DVT[3]:?股青腫,指下肢深靜脈嚴重淤血;?股白腫,指伴動脈痙攣持續存在。DVT 的臨床分期:臨床上DVT分為:①急性期,指發病后14d以內;②亞急性期,指發病15~28d;③慢性期,指發病28d以后;④后遺癥期,指出現PTS 癥狀;⑤慢性期或后遺癥期急性發作, 指在慢性期或后遺癥期,疾病再次急性發作。
ACCP指南中對于DVT的治療以抗凝治療為主,僅對嚴重DVT 引起股青腫者建議手術治療。在我國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方法很多,溶栓治療的途徑也有經外周靜脈、經同側股動脈穿刺插管、經靜脈穿刺插管和經足背動脈穿刺溶栓數種方法。早期診斷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是DVT治療的關鍵。本文回顧性分析2007年~2010年我院收治的126例下肢DVT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126 例,其中男37 例,女89 例,年齡25~78 (平均40.7 ±5.23) 歲。發病時間12h~7d。患者均表現為單側肢體腫脹,左下肢102例,右下肢24 例,83% 患者Homans 征陽性?;贾^對側明顯增粗,小腿髕骨下緣15cm處增粗2~6cm,大腿髕骨上緣15cm處增粗3~10cm,張力較高,治療前均經彩超證實為中央型或混合型深靜脈血栓。按住院號尾數單雙號法隨機性分為傳統靜脈溶栓方法及多點分段溶栓治療兩組。
1.2方法
1.2.1全身給藥 從外周靜脈常規輸液。給予尿激酶(urokinase,UK) 20萬U ,溶于500ml 葡萄糖水或生理鹽水中緩慢輸入,1次/d,共7 次,每日監測凝血機制。
1.2.2多點穿刺給藥溶栓治療 在血管彩超、DSA查出靜脈血栓,阻斷大隱靜脈近端,自其遠端淺靜脈局部給藥:在大腿根部扎上一止血帶,要求壓閉下肢淺靜脈而保持深靜脈通暢(周圍型患者止血帶可上于膝關節上方)。將尿激酶10萬U 溶入10ml生理鹽水中,自患肢膝關節大隱靜脈緩慢泵入,另將尿激酶20萬U溶入20ml生理鹽水,自患肢足背靜脈緩慢泵入,從而在局部起到溶栓的作用。
1.3檢測指標 患肢腫脹消退情況及消腫率;分別在髕骨下緣15cm處小腿,髕骨上緣15cm處大腿周徑,計算患肢及健肢周徑差?;颊呦[率=(溶栓前周徑差-溶栓后周徑差)/溶栓前周徑差。靜脈通暢度治療3d及7d行深靜脈造影或彩超了解血栓再通情況。靜脈通暢度評分: 患肢髂、股、靜脈段靜脈完全通常為0分,部分通暢為1分,不通暢為2分。靜脈通暢改善度=(溶栓前靜脈通暢度評分-溶栓后靜脈通暢度評分)/溶栓前靜脈通暢度評分×100% 。
2結果
2.1患消腫情況及消退率 消腫情況及消退率B 組顯著優于A 組(P
2.2靜脈通暢度 治療前后彩超對比,兩組溶栓后靜脈度評分均較溶栓前明顯改善(P
注:(1)與溶栓前比較,P
3討論
動脈保留導管溶栓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具有以下優勢。
3.1下肢深靜脈血栓通常采用的溶栓方法為經足背淺靜脈穿刺注入溶栓劑,該方法在實際應用中存在幾點不足之處: 1患肢高度腫脹時往往很難找到可供穿刺的淺靜脈。自淺靜脈穿刺注入的溶栓劑回流途徑有限,無法溶解非回流途徑靜脈中的血栓,若主要回流途徑受阻,則在近心端深靜脈血栓處較難達到有效的藥物濃度。動脈保留導管溶栓劑解決了此類患者的靜脈入路問題,同時又增加了溶栓劑回流至近心端血栓處的途徑。
3.2下肢深靜脈血栓即便是急性血栓形成,也往往累計髂總靜脈近端,本組資料中有4 例血栓蔓延至下腔靜脈內,這時從對側股靜脈插管行逆行接觸性溶栓很困難。即使髂總靜脈未被累及,若插管過深,既增加了插管難度又容易損傷靜脈瓣膜,而靜脈瓣膜功能是否保護好是決定患者栓塞后綜合征(慢性深靜脈功能不全)發生機率高低的關鍵因素[1,2]。同時溶栓劑注入的方向與靜脈正常血流方向相反不易形成有效的藥物濃度。而動脈保留導管溶栓法屬順行性溶栓,可以有效地保護靜脈瓣膜功能,降低后遺癥的發生機率。
3.3小腿肌肉靜脈叢是下肢血流最緩慢的部位,也是血栓的好發部位一,Homans征陽性病例更加提示小腿肌肉靜脈叢有血栓形成。然而通過對比靜脈造影圖像和下肢動脈造影的靜脈期圖像不難發現,靜脈造影只可見深靜脈主支顯影,無法觀察小腿肌肉靜脈叢及股深靜脈、髂內靜脈屬支內是否有血栓形成,同樣經淺靜脈穿刺注入溶栓劑也無法到達這些部位。動脈造影的靜脈期圖像雖然密度較淡,但下肢的各深淺靜脈及交通靜脈均可顯影,同樣當經動脈注入溶栓劑時亦可使溶栓劑均勻到達各深淺靜脈,保證小腿肌肉靜脈叢及股深靜脈、髂內靜脈屬支有足夠的溶栓劑到達[3~6]。本組資料雖然顯示動脈保留導管溶栓與常規經淺靜脈順行溶栓在總體有效率方面無顯著差異,但Homans征消失的比例動脈溶栓組卻明顯高于靜脈溶栓組,這一點也間接證實了上述觀點。
3.4經股動脈保留導管溶栓治療可以為一部分髂外、股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取得進一步治療的機會。本組資料動脈溶栓組顯效中的2 例就是在動脈保留導管溶栓使股靜脈部分再通后,取得了進行順性行經靜脈治療的途徑,結合ATD 血栓消融術、PTA 及支架植入術使患肢深靜脈完全開通。經股動脈保留導管溶栓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主要可應用于下述情況:1患肢高度腫脹無法經下肢淺靜脈穿刺行順行性溶栓 °血栓范圍較廣,無法經同側深靜脈途徑行順行性溶栓及其它介入治療; 》血栓范圍累及同側髂總靜脈上端,無法行逆行靜脈插管溶栓;1/4以小腿腫脹為主,高度懷疑小腿肌肉靜脈叢血栓形成者,尤其是伴有Homans征陽性的病例。
肺動脈栓塞是下肢深靜脈血栓最嚴重、甚至致死性的并發癥,有文獻報道約50%的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合并有程度不同的肺動脈栓塞[4]。下腔靜脈濾過器能夠在保持下腔靜脈通常的同時,有效地截獲下腔靜脈系統的各類栓子,防止致死性肺動脈栓塞的發生[7~10]。尤其適用于:1下肢靜脈系統急性血栓形成及慢性下肢靜脈血栓急性發作, 存在新鮮栓子或造影證實移動度較大的栓子;°既往發生過肺動脈栓塞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行溶栓治療或各種機械清除術(如ATD等) 之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病情復雜多變,易反復,必須有多種有效的方法來分別對待不同的病情,甚至幾種方法綜合運用,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3]。同時配合下腔靜脈濾器、血栓消融術、PTA 及支架植入術等更能夠有效的保持靜脈管腔的通暢及防止致死性肺栓塞的發生。經股動脈保留導管溶栓作為一條新的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途徑,能夠有效地彌補經靜脈順行或逆行溶栓術的不足之處,方法簡便,行之有效,可望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Semba CP, Dake MD. Illiofemoral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ggressive therapy with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J].Radiology,1994,191(2):487-494.
[2]Mewissen MW, Seabrook GR, Meissner MH, et al.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for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report of a nat ional multicenter registry[J].Radiology,1999,211(1):39-49.
[3]顧建平,范春瑛,何旭,等.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綜合性介入治療[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0,9(4):206-209.
[4]劉澤霖,賀石林,李家增.血栓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340-341.
[5]Wlodarczyk ZK, Gibson M, Dick R, et al. Low-dose intra-art erial thrombolysis in the t reatment of phlegmasia cerulea dolens[J].Br J Surg,1994,81(3):370-372.
[6]Elliot MS, Immelman EJ, Jeffery P, et al. The role of thrombolyt ic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phlegmasia caerulea dolens[J].Br J Surg,1979,66(6):838-843.
[7]翟仁友,戴定可.下腔靜脈濾器置入術預防致死性肺動脈栓塞[J].中華放射學雜志,1995,29(7):448-451.
[8]Greenfield LJ, Rutherford RB. Recommened reporting standards for vena caval filter placement and patient follow-up.Vena caval filter consensus conf erence [J].J Vasc Surg,1999,30(3):573-579.
篇8
【關鍵詞】 下肢深靜脈血栓;彩超;應用價值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一種常見病,此病有可能后遺下肢水腫、繼發性靜脈曲張、郁滯性潰瘍、色素沉著、皮炎等,嚴重損害患者的健康。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了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在河南省平輿縣人民醫院診斷為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97例,男50例,女47例。年齡21~83歲,平均52歲。病程11 h~2年?;颊呔胁煌潭鹊幕疾≈w腫脹,飽滿緊硬,可呈現彌漫光亮,疼痛且有壓痛,拒按,有的患者Homans征陽性,所有患者均經彩超或下肢靜脈順行造影、放射性核素檢查,符合《外科學》診斷標準[1]。
1.2 彩超檢查方法 應用HITACHI526型彩超診斷儀,分別使用3.5 MHz和7.5~10.0 MHz的探頭。對患者采用仰臥位或者俯臥位檢查,觀察患者的血管以及血管的周圍結構,記錄血栓部位、大小以及栓塞程度、彩色多普勒血流,血管充盈殘缺以及側支循環情況,使用TEPW(智能電量測量儀)測量血流速度,血管分叉處以及關節周圍是重點觀察的部位,注意雙側對比,配合使用Valsalva試驗,在局部加壓有助于病變的顯示及診斷。
2 結果
2.1 超聲檢查結果 發現血栓者共有91例,其中單側72例,左側49例、右側23例,左側與右側之比為2.13∶1,雙側均發現血栓者19例。其中周圍型(小腿肌肉靜脈叢血栓形成、腘靜脈血栓形成)49例、中央型(髂股靜脈血栓形成)31例,混合型30例。有6例超聲結果為陰性。
2.2 彩色超聲像圖表現 ①發病在2周內者為急性期[2],該期的患者13例,超聲表現為靜脈管腔內徑增寬,靜脈內膜在超聲上顯示清晰,血栓表現為血管腔內低回聲區,呈團塊樣,加壓后管腔不消失。彩色多普勒超聲基本無血流信號。②數周以前形成的血栓稱為亞急性期,該期患者共有19例,超聲查檢血栓區回聲較急性期明顯增強,靜脈管腔內徑有所縮小,血管迂曲。部分患者出現血管再通的血流信號。③數月前形成的血栓為慢性期,該期患者共有59例:超聲表現為靜脈血管壁內膜明顯增厚且回聲光點粗糙,血栓為管腔內的較強回聲光團,陳舊性血栓與血管壁分界不明確,加壓后管腔亦不消失。部分血栓可機化,再管化和再內膜化,使靜脈腔恢復一定程度的通暢,彩色多普勒超聲表現為狹窄的血流充盈。有部分血管完全閉塞,無血流信號,在其周圍可見側支循環的建立。也有部分血管完全再通,其管內信號呈“雙軌征”。④6例患者彩超檢查未發現異常。各期血栓遠端的血流均表現為多普勒頻譜的波動消失。
3 討論
患者肢體突然出現腫脹,疼痛且有壓痛,拒按,甚至于飽滿緊硬,可呈現彌漫光亮,有的患者Homans征陽性,患肢皮膚呈暗紅色且溫度增高,患肢廣泛性淺靜脈怒張,均應考慮本病的可能,需進行彩超檢查。
本病的病程有其自然轉歸,發病在2周內者為急性期[2],超聲表現為靜脈管腔內徑增寬,靜脈內膜在超聲上顯示清晰,血栓表現為血管腔內低回聲區,呈團塊樣,加壓后管腔不消失。彩色多普勒超聲基本無血流信號。數周以前形成的血栓稱為亞急性期[2],超聲檢查血栓區回聲較急性期明顯增強,靜脈管腔內徑有所縮小,血管迂曲。在靜脈周圍有可能出現新生的代償性的側支循環。部分患者如果血管出現再通現象,則彩超可顯示血管再通的信號。數月前形成的血栓被稱為慢性期[2],超聲表現為靜脈血管壁內膜明顯增厚、且回聲光點粗糙,血栓為管腔內的較強回聲光團,陳舊性血栓與血管壁分界不明確,加壓后管腔亦不消失。部分血栓可機化,再管化和再內膜化,使靜脈腔恢復一定程度的通暢,彩色多普勒超聲表現為狹窄的血流充盈。有部分血管完全閉塞,無血流信號,在其周圍可見側支循環的建立。也有部分血管完全再通,其管內信號呈“雙軌征”。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技術,對患者進行檢查,其優點有安全、無創、無禁忌,易于識別,簡便、易重復進行檢查,且可同時顯示下肢靜脈血管解剖結構和血流動力學的狀態。是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病較為理想的方法。該項輔助檢查有很高的準確性。而對于該病的其他檢查方法,如下肢靜脈順行造影、放射性核素檢查、下肢靜脈壓測量等,要么有創傷或并發癥,要么價格較貴,不易普及。
左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多于對側的原因是:左髂股靜脈走行于腹股溝韌帶與骨盆之間的狹窄地帶,而且右髂總動脈也常橫過左髂總靜脈之上,均容易使左髂股靜脈受壓迫,從而左靜脈回流發生障礙,血液瘀滯,容易發生左髂股靜脈血栓形成。
本病的主要病因是:靜脈血流滯緩、靜脈管壁或內皮損傷、血液高凝狀態。血栓形成時間長短不同,其治療原則亦不相同,彩超可合理分期,為臨床正確選擇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案提供積極幫助。臨床醫生可根據臨床癥狀和彩超所提供的具體情況選擇溶栓、手術或其他治療手段。
對該病進行檢查時,對于超聲醫生的水平要求極高,業務不精的超聲醫生容易出現誤診現象。本組檢查誤診6例,多為超聲醫生水平所限。
參 考 文 獻
篇9
相關因素:年齡與性別;血栓性靜脈炎、靜脈曲張;心肺腦血管疾?。粍搨?;腫瘤;制動;妊娠和避孕藥;遺傳因素;肥胖;化學性損傷;機械性損傷。
臨床表現:下肢腫脹、疼痛、淺靜脈擴張、患肢皮溫增高。
1.預防
1.1臥床期間定時進行下肢肢體的主動活動或被動活動,定時更換,1~2h/次,膝下墊枕,避免過度屈髖,鼓勵患者進行深呼吸及咳嗽。
1.2需長期輸液或經靜脈給藥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靜脈處反復穿刺,尤其是使用刺激性藥物更要謹慎。
1.3盡早下床活動是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最有效措施。
1.4注意患者雙下肢有無色澤改變、水腫、淺靜脈怒張和肌肉有無深壓痛,若病人站立后下肢有沉重、脹痛感,應警惕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可能。
1.5低脂飲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肥膩食物,多食纖維素豐富食物,避免因排便困難引起腹壓增高,影響靜脈回流。
1.6各種術后病人應慎用止血藥物,可適當墊高下肢或對小腿進行按摩,使小腿肌肉被動收縮或盡早下床活動,以利靜脈血回流;應用下肢彈力繃帶包扎等。長期臥床的病人應鼓勵病人足背伸屈活動,必要時對小腿進行按摩,使小腿肌肉被動收縮,防止靜脈血栓形成。
1.7勿使用過緊衣物避免血液瘀滯。
1.8高危病人應適當服用活血化瘀中藥或抗凝藥物。
1.9戒煙由于煙中尼古丁刺激血管收縮,影響靜脈回流,故應告知病人及時戒煙。
2.護理
2.1心理護理 讓患者了解本病的發生、治療及預后情況;要關心和體貼患者,反復進行開導安慰,并向患者分析情緒不良的危害,讓患者懂得過度緊張、憂郁及躁怒會導致血管痙攣,加重病情等,積極幫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全身心配合治療。
2.2一般護理 臥床休息。DVT發病1~2周內最不穩定,栓子極易脫落。急性期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并保持大便通暢,避免肢體過多活動及腹壓過高,引起血栓脫落。臥床期間,注意更換,保持皮膚清潔,防止壓瘡發生。
2.3飲食護理 血黏度增高是誘發DVT的重要原因,應給予高維生素、高蛋白、高熱量、低脂飲食,且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油膩的食物,降低血黏度,以有利疾病的恢復。
2.4靜脈輸液的護理 采用患肢局部靜脈滴注藥物,使藥物直接到達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藥物濃度。由于患肢水腫,靜脈顯露不清楚,因此要求我們技術操作要熟練、靜脈穿刺成功率要高,避免損壞血管,并選用靜脈留置穿刺針。
2.5溶栓護理 由于急性期使用了大量的溶栓、抗凝藥物,所以應密切觀察凝血功能的變化,注意出血傾向,發現牙齦出血、鼻衄、皮下出血、黑便及尿血等出血情況時,應及時通知醫生處理,調整用藥。急性期血栓較疏松,容易脫落,在溶栓治療時,要更加警惕肺栓塞的發生,高度重視患者出現的胸痛、咳血、呼吸困難、咳嗽及發紺等癥狀。
2.6患肢護理 抬高患肢30°,使患肢高于心臟水平20~30cm,以利于靜脈回流,減輕水腫,緩解疼痛。下肢廣泛水腫者,注意保護患肢,避免碰撞、擠壓及熱敷,以免皮膚損傷感染,加重病情。同時要密切觀察患肢周徑、顏色及溫度的變化:患肢周徑不斷增加,顏色加深,說明靜脈回流受阻,病情加重;患肢皮溫升高說明出現感染,應及時協助醫生處理。
2.7恢復期護理 在患肢水腫明顯減輕后,應下床適當活動,增強肌肉收縮,加速靜脈血液回流,防止新的血栓形成?;顒討驖u進,不可過度,避免久站,應在活動時穿醫用彈力襪,有利于增強靜脈血液回流,減輕癥狀,在休息時也應抬高患肢。
3.健康宣教
3.1保暖:注意患肢保暖亦不可過熱,冬季保持室內一定溫度,以免在缺血狀態下增加耗氧量。
3.2飲食:宜清淡減少食鹽攝入,多食新鮮蔬菜、瓜果及黑木耳等降低血液粘稠度食物。給予清淡高纖維、高熱量飲食。
3.3活動:堅持適量活動,不可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如久站久坐,以防復發。
篇10
關鍵詞:丹參滴注液;髖部手術;深靜脈血栓;預防
近年來,股骨頸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股骨頭壞死、髖部腫瘤等病人日益增多,髖部手術也相應增加。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已經成為髖部術后的嚴重并發證,術前、術后采用多種干預手段預防手術后下肢深靜脈栓塞形成已成為提高髖部手術療效的一個主要方面。自2005年3月至2006年5月我們對86例髖部手術的患者,在圍手術期應用丹參滴注液及綜合措施預防髖部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療效滿意?,F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86例,其中男54例,女32例;平均年齡64.5歲(42~85歲);股骨頸骨折38例,股骨粗隆間骨折35例,股骨頭壞死10例,股骨頭良性腫瘤2例,強直性脊柱炎1例;左側53例,右側33例。全部病例均擇期手術,手術方法:全髖關節置換21例,雙極人工股骨頭置換36例,動力髖內固定15例,股骨重建髓內釘內固定8例,其他內固定6例。合并心血管疾病8例,下肢靜脈曲張5例,糖尿病12例,高血壓病10例。手術切口均采用髖關節外側切口。
2 預防
DVT形成方法上述患者術后均采用以下預防措施:(1)術后負壓引流,防止髖部、腹股溝部出血腫脹,減少局部壓迫。(2)術后穿彈力襪或彈力繃帶從患肢足背開始至患髖部行加壓包扎。(3)術后使用丹參滴注液250 mL(16 g ,安徽天洋藥業有限公司)靜滴,1 d1次,連用2周。(4)抬高患肢,足穿“丁”字鞋制動。(5)術后第1 d做股四頭肌及腓腸肌等長收縮、舒張運動,屈伸活動踝關節。(6)拔出引流管后患肢持續用CPM機(肢關節功能恢復器)(continue passive motion,CPM)進行功能鍛煉,每天2次,每次30~45 min,逐漸增加關節活動度。術后常規預防性應用抗生素1周,圍手術期積極處理心血管、高血壓、糖尿病、下肢靜脈曲張等合并證。
3 結果
經采用上述措施,除1例術后2周出現股深靜脈栓塞外,均未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86例中無傷口感染及肺部感染病例。本組病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為1.16 %。
轉貼于
4 討論
中醫學認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屬于祖國醫學“股腫”、“脈痹”、“惡脈”等范疇。多因久臥久立傷氣,或產后、病后氣血虧虛,氣虛無力推血運行,血行遲緩,而致瘀血內阻,營血回流障礙所致?,F代醫學多認為與血流滯緩、靜脈壁損傷、血液高凝狀態3大因素有關。大量的臨床和基礎研究工作表明[1-3],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或功能紊亂會導致血管平滑肌發生內皮依賴性舒縮功能異常,而且會導致血液中凝血及抗凝物質失衡,促進血栓形成,可見血栓形成是在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血小板、凝血、纖溶、抗凝以及血液流變學等多種因素改變的綜合作用下發生的,這些因素在血栓形成之前已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而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是血栓形成的始動因素,如果血管內皮細胞沒有損傷,血管內壁保持光滑狀態,血栓形成的危險性會下降。本組病例多系高齡患者,伴有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同時這些患者術前多因髖、膝關節病損,下肢活動明顯減少,甚至長期臥床,靜脈回流減慢,術中血管及神經受損傷,術后傷口疼痛,麻醉反應也使下肢活動明顯受限,這些因素致使髖部手術后下肢血流處于相對滯緩狀態,術后發生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很大。為預防髖部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降纖維蛋白原療法作為一種能選擇性地降低血小板黏附性、降低血漿纖維蛋白原濃度、發揮其抗血栓效果及降低血液黏度、改善末梢循環作用的新型治療方法,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F代中藥藥理研究表明[4]:丹參酮A磺酸鈉、丹參素能抑制小鼠、大鼠的體外血栓形成,丹參抗血栓形成與其抗凝血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有關。丹參滴注液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使血小板黏附性降低,通過抑制磷酸二酯酶活力,增加血小板中cAMP含量,從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此外,丹參素對凝血功能有抑制作用,還能促進纖維蛋白的降解。術后早期應用丹參滴注液及機械性預防措施,可顯著降低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手術后立即用彈力繃帶從患側的下肢足背開始至患髖部行加壓包扎或穿彈力襪,術后第1 d開始做股四頭肌與腓腸肌的等長收縮、舒張運動,屈伸活動踝關節,CPM機可協助膝髖關節肌肉活動,促使血液回流,防止血液淤滯。這些方法都有效增加下肢靜脈血液回流,改變局部代謝內環境,有效地預防和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綜合防治也包括對并發證的處理,高齡患者有多種并發證,特別是原有心功能不全,處理不當,加上手術等因素有增加發生DVT的可能,手術操作仍是產生DVT的高危因素。因此,手術的創傷越小越好,應把預防DVT貫穿髖部術后治療的全過程,我們通過圍手術期控制并發證,應用丹參滴注液及機械預防措施等綜合防治,術后DVT發生率僅為1.16 %,達到早期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栗劍,王福權,徐陽. 骨折術后深靜脈血栓的防治[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4,6(8):938-939.
[2]王玉琦,葉建英. 血管外科治療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3:216-217.
[3]馬鎖坤,李強,高建明,等. 下肢骨折后急性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治療[J].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0,15(3):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