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診斷學范文

時間:2023-03-22 14:45: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影像診斷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影像診斷學

篇1

【關鍵詞】影像診斷學;留學生

文章編號:1009-5519(2008)05-0779-02 中圖分類號:R19 文獻標識碼:B

The discussion of medical imaging teaching in foreign students

ZHONG Wei-jia,ZHAO Jian-nong

(Department of Radiology,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MedicalSciences,Chongqing 400010,China)

【Abstract】How to reach good teaching quality is a big challenge for teachers in the medical imaging department. Facing this challenge, we have done some work to improve teachers' ability of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which can better the teaching quality.And we also have made good preparation for the class. We find requirement of reviewing relevant knowledge before class, three-dimentional film showing in the class,encouraging students to actively question and solving problems the students facing in time were ideal ways for the good teaching quality.Through the above ways,the medical imaging department have got good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Diagnostic imaging;Foreign student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將我國作為留學目的地,數量也不斷增加。我校也接收了不少留學生,他們主要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國。留學生教學工作是我校臨床醫學本科教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對于每個教研室來講,從無到有的全英文留學生教學工作必定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影像診斷學教研室也不例外?!队跋裨\斷學》是臨床專業留學生的一門重要課程,是每個留學生都必須掌握的一門課程。上好這門重要的臨床課程不僅關系到留學生對整個醫學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關系到整個留學生的教學質量及其以后行醫的水平。如何上好這門課程是擺在影像診斷學教研室各位老師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我教研室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積累了一些經驗。在此進行探討和交流。

1 師資培養與留學生影像教學

師資培養是留學生教學的重要和關鍵的環節,而且需要很長的時間。早在留學生進入影像診斷學教學前3年,教研室就意識到全英文教學師資的不足,隨即決定選送合適教師進行全英文教學的培養。在合適教師的選擇上,教研室針對《影像診斷學》教學的特殊性做了如下安排:第一,選用培養教師必須要有豐富的《影像診斷學》教學經驗和臨床工作經驗。因為這是進行全英文影像診斷學教學的堅實基礎。如果沒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很難將影像學的知識用非母語的英文來準確流暢表達,也就談不上上好這門重要的課程。第二,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英文基礎和交往能力。只有具備這個基礎,才能用英文同學生進行良好的交流,了解學生的想法和需求,解決學生面對的問題。教研室認為教師只有具備以上條件才有可能成為合格的全英文教學人員。在教師的選送培養工作中就要挑選這樣的人員進行培養。另外英文運用能力即聽說能力,特別是醫學英語是培養的重點。

2 影像診斷學教學特點及其在留學生教學實踐中的運用

自從1894年德國人倫琴發現X線以來,影像醫學就在醫務工作者及科學家的實踐、經驗總結、再實踐中得到不斷發展,形成了如今包括X線、CT、MRI、超聲、放射性核素成像、介入醫學在內的多種影像醫學種類。作為一門與解剖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以及其它一些基礎及臨床醫學密切相關的學科,學好它就必定要以這些知識為基礎。如果對這些知識掌握不好,在這門學科的學習上就會存在一定困難。所以在講授《影像診斷學》時,除了讓學生事先復習相關的解剖以及病理知識外,還在課堂上進行簡要的復習。這樣不但使學生對醫學影像學知識容易理解,還可以鞏固對已學知識的掌握。作為以圖像為主要的分析對象的學科,學好《影像診斷學》,除了需要較好的解剖知識外,還要有良好的空間想象力。這是因為影像學圖像是平面圖像,有些還是重疊圖像,如果沒有良好的空間想象力,就很難理解正常以及病理狀態下的結構。在這方面我們除了強調學生復習解剖病理知識外,還盡量運用動態的三維動畫,以及實物模型展示有關知識,使學生更易于理解所學的影像學表現,提高學習興趣。

3 留學生自身特點與影像診斷學教學

我校留學生主要來自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我們應該懂得和尊重他們的和風俗習慣,理解他們的民族文化。直接交流和互動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在留學生教學工作中,由于口音的問題,許多教師無法聽懂他們提出的問題,導致了互動交流的直接失敗。我教研室的教師也同樣存在這個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除教師提高英語水平外,還應該加強任課教師同留學生的直接交流。多聽,多講,用更多時間與留學生相處, 熟悉他們的發音特點,從而逐步聽懂他們的提問。在直接交流過程中,如果我們還能學會一些他們母語中表示諸如“你好”,“謝謝”的句子,這樣就會使你的交流更為快捷順利,甚至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留學生的大學前教育多是遵循西方教育模式,他們思維活躍,課堂上隨時提問。有些老師認為這樣會影響教學進度和安排,但從我們的經驗來看,只要能及時準確的解決學生的提問,教學安排不會受到影響。相反,我們應該看到學生思維活躍的特點,鼓勵他們提問,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能促進學生的主動思考,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使其不僅是一個聽眾,還是一個參與者[1]。

4 充分的教學準備和注重教學的實效性

充分的教學準備[2]是上好各門課程的堅實基礎,對于《影像診斷學》而言,更是這樣。我教研室要求參與授課教師嚴格遵循教學大綱要求,廣泛閱讀相關國外教材及參考書并且制作多媒體課件和講稿。而且在每次理論和實習課講授前均要求上課老師試講,并由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糾正其不足之處。這樣就保證了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如何將二維的圖像甚至重疊圖像講解為三維的不重疊的圖像,一直是教學上的難點,特別是心血管系統。解剖的復雜性,空間想象力的差異性往往使同學一時無法理解所授內容。多媒體教學以及其它實物模型的運用使得這一復雜的理解過程變得容易。三維動畫或者實物模型可以從任何角度來觀察復雜結構,使相互重疊的解剖結構清晰的展示在學生面前,加之與實際的影像學圖片相結合,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這些教學上的難點,這樣就更容易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增強教學的實效性。

5 運用網絡資源擴展新知識和了解學科前沿

互聯網的運用使得各種影像學前沿知識的交流變得十分方便快捷。利用這種網上資源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讓其了解更多的影像醫學前沿進展。這對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增強其學習動機十分有幫助。

《影像診斷學》是臨床醫學專業留學生十分重要的臨床課程。上好這門重要的臨床課程不僅可以為留學生在今后其它臨床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還能培養和提高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其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為其以后從事臨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周熙惠,劉小紅,張艷敏.留學生兒科學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 西北醫學教育,2005,13(1):110.

篇2

【摘要】 目的 探討不同的影像檢查對腦動脈瘤的診斷意義。 方法 對247例動脈瘤患者行CT、DSA、MRI等檢查,發現陽性率分別為71.25%、93.79%、93.57%。對照各組異同以發現最佳診斷方法。 結果 DSA適用于小動脈瘤的檢出,對含氧或脫氧血紅蛋白時期的動脈瘤MRA則優于DSA但敏感性比CT差,即使目前CT及MRA清晰度已經很高,仍不能完全取代DSA。 結論 由于動脈瘤的大小、結構、部位及組織關系的不同,靠單一診斷均難完全確診,故應聯合使用以提高動脈瘤及合并疾病的診斷率和治愈率。

關鍵詞 動脈瘤 比較影像診斷學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on diagnostic significance of different image examinations to intracranial a-neurysm.Methods 247case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were examined by CT,DSA,MRI.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s of CT,DSA and MRI examination were respectively71.25%,93.79%,93.57%.Conclusion Due to the differences of aneurysm's size,structure,position and tissue relationship,any one of the methods can't make correct diagnosis in-dependently.So the methods of examinations should be used together to improve diagnostic rate and cure rate of a-neurysms and its complications.

Key words aneurysm comparative diagnostic imageology

比較影像診斷學是近年來隨科學發展而新興的一門科學。它通過將傳統的影像學檢查進行比較和綜合,從而達到更準確全面的診斷疾病及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案的目的。

1 臨床資料

本組247例患者均行CT掃描檢查,其中行CT平掃94例,螺旋CT(SCT)檢查66例、電子束CT(EBCT)檢查47例,CTA檢查40例。發現單發灶性蛛網膜下腔出血(SAH)161例,多灶性SAH9例,并發顱內血腫14例,有6例因頭部外傷行頭顱CT掃描發現動脈瘤。陽性率為71.25%。DSA檢查177例,發現動脈瘤166例,陽性率為93.79%;11例未見動脈瘤顯影,其中3例早期手術發現階段性、局限性或彌漫性血管痙攣2例,瘤內血栓形成1例。保守治療后復查DSA8例,6例動脈瘤顯影。MRI檢查140例,其中MRA檢查110例,發現動脈瘤131例,其陽性率為93.57%。21例分別行CT、CTA、MRA和DSA對照,其中3例直徑<0.5cm的動脈瘤僅DSA發現,4例合并血栓形成的巨大動脈瘤直徑>2.5cm的CT均發現,MRA發現3例,DSA發現1例。余14例直徑在0.5~2.5cm的動脈瘤,CT發現9例,MRA發現9例,DSA發現12例。

2 討論

2.1 動脈瘤診斷方法的比較 對大多數腦動脈瘤患者來說,傳統診斷原則主要是根據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來考慮和腦血管造影來確診的。證實SAH最簡便可靠的方法是腰椎穿刺。對于重癥和昏迷患者,腰椎穿刺和DSA均難以完成,且相當危險。CT以及MRI、MRA安全且可反復檢查,更有其相對優越性。

對已破裂的動脈瘤,CT掃描和MRA具有特殊性的優點,其能較清楚顯示SAH的部位、范圍和程度,并以此間接判斷動脈瘤存在與位置。動脈瘤破裂后,CT雖不能明確顯示瘤體,但可清楚顯示動脈瘤破裂后并發癥的病理改變,表現為灶性積血、顱內血腫、腦水腫等改變,其范圍、位置因動脈瘤位置不同而不同。灶性積血常常是發現動脈瘤破裂的重要線索,并有定位診斷意義。CT在血管痙攣時可發現病灶區低密度影,綜合積血部位、積血量以及臨床表現,可推測哪條血管痙攣。MRA可準確顯示各種類型動脈瘤大小,有助于觀察其形態變化。MRA安全且可三維旋轉以觀察瘤蒂和動脈瘤內的血流情況,對伴出血動脈瘤MRA辨認優于CT和DSA。

對未破裂的動脈瘤,CT發現幾率小,主要適用于較大動脈瘤的檢出。SCT、EBCT可能發現直徑<0.5cm的動脈瘤。計算機三維成像(CTA)由于成像速度快(<1min)、顯示圖像清晰且可同時顯示血管與腦組織關系,已越來越多的應用于動脈瘤的檢出。顱內動脈瘤依瘤腔內血栓多少分為:Ⅰ型:薄壁無血栓型;Ⅱ型:部分血栓型;Ⅲ型:完全血栓型。其CT表現分別為:Ⅰ型:圓形略高密度影,均一強化。此型MRA、DSA均能清楚顯示。MRA因為無需造影劑,系無創傷性腦血管造影,相對更有優勢。DSA可以直接顯示動脈瘤與動脈的關系和血流動力學改變。MRA和DSA均可發現是否伴有其他血管畸形及側枝循環狀況。Ⅱ型:含血瘤腔和外層囊壁明顯強化,成典型“靶環”征或“牛眼”征。此型DSA僅能顯示瘤腔大小,在顯示動脈瘤的起源、瘤蒂及血流動力學改變方面不及MRA。Ⅲ型:病灶呈等密度,無強化,瘤壁環狀強化。此型CT掃描最具優勢,能夠顯示動脈瘤的全貌和真實大小,對于巨大且已形成血栓的動脈瘤更具優越性。而此型MRA及DSA完全不能顯示 [1] 。

2.2 DSA與CT、MRA的比較 DSA既能清楚的顯示動脈瘤,又能清晰的反映動脈瘤與載瘤動脈的關系,尤其適用于小的動脈瘤的檢出。但是對于已經完全血栓的動脈瘤或血管痙攣嚴重者,有時血管造影則難以顯示動脈瘤,或者顯示的動脈瘤明顯小于真實的動脈瘤。此外,單側頸動脈造影可能遺漏多發性動脈瘤。MRA不能檢出直徑<1cm的動脈瘤,對于含氧或脫氧血紅蛋白時期的動脈瘤,MRA明顯優于DSA,但其敏感性比CT差。即使目前CT(包括CTA)及MRA顯示的清晰度已經很高,仍然不能完全取代DSA。

3 結論

CT能夠反映動脈瘤破裂后的出血定位和范圍,了解腦積水和腦水腫的程度,解釋臨床癥狀、制定治療方案和判斷預后,并且根據出血情況判斷動脈瘤的部位。CTA在顯影質量、速度上更有優勢 [2] 。CT(包括SCT、EBCT)和MRA能夠對動脈瘤提供準確的定位、定性診斷,反映動脈瘤的全貌,尤其適用于較大動脈瘤和動脈瘤內已經形成血栓者。但完全形成血栓的動脈瘤則MRA不能顯示。MRA能顯示動脈瘤的全部和周圍組織的關系,安全且可三維旋轉以觀察瘤蒂和動脈瘤內的血流情況,對伴出血的動脈瘤更有診斷價值 [3] ,臨床應用日益增多。DSA能夠清晰顯示動脈瘤與載瘤動脈的關系,對小動脈瘤的診斷更具有優越性。但當動脈瘤內有血栓或載瘤動脈出現嚴重血管痙攣時,容易發生動脈瘤的漏診,治療后復查DSA可提高正確診斷率。CT、MRA和DSA在診斷動脈瘤中還不能互相取代,如果聯合使用則有利于提高動脈瘤及其合并疾病的診出率及治愈率。

參考文獻

1 沈天真,陳星榮,吳恩惠.神經影像學.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4,454-460.

篇3

【關鍵詞】醫學生 影像診斷學 理論學習 讀片能力 探究

1 醫學生影像診斷學理論學習和讀片能力現狀

1.1醫學生影像診斷學理論學習現狀

科技的進步使影像設備的發展得到了質的飛越。但是,光有先進的儀器設備對于疾病的診斷是遠遠不夠的,經驗豐富、基本知識扎實的影像醫生才是診治疾病的關鍵。對于病人的負責和生命的尊重,要求我們對疾病的診斷不能有絲毫的差錯。理論知識是將來診斷疾病的基礎。因此,我們對醫學生影像診斷學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學習方式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僅約6.9%的學生對影像診斷學知識掌握在80%以上,而有約57.1%的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在50%以下。同樣,大約37.5%的學生上課時僅僅是簡單的畫書,約9%的學生上課時隨便聽聽,而僅有53.5%的學生上課時認真聽講,同時注重理解和記憶。約17.5%的學生課后花1~3小時的時間學習影像診斷學,而約79.9 %的學生課后學習時間少于1小時或者根本不學習。通過這些數據,我們發現醫學生影像診斷學理論知識的學習情況是不容樂觀的。理論學習是基礎,是將來診斷疾病的關鍵。a

1.2醫學生影像診斷學讀片能力現狀

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是應用。一個影像科醫生或者影像專業的學生其能力的最終評判標準都是以臨床讀片能力為基礎。理論知識的積累是為將來走上臨床、診斷疾病做準備。而在問卷調查中,我們發現僅約有13.2%的學生讀片能力是能夠詳細地描述影像圖片,大約49.7%的學生只能簡單地描述,而約有37.1%的學生根本不知道該如何描述。當前,醫學生影像診斷的實際讀片能力還是十分欠缺的。影像診斷是臨床診治疾病最初步的,同時也是最直接的依據,及時的診斷對于早期發現和治愈疾病發展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 醫學生影像診斷理論學習和讀片能力現狀分析

2.1學習態度不夠端正

態度決定高度。作為醫學生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態度,要知道學醫是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是為了救死扶傷。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約6.4 %的人根本不喜歡醫學。很多人學醫可能是由于父母所迫,也有人可能是為了謀求一份體面的工作,但是沒有學習的興趣,也就缺乏了該有的專注。端正學習態度,培養學習興趣,是學習影像診斷學以及任何一門醫學課程所必需的。正確的態度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以及將來的臨床工作中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2.2缺乏自我思考的能力

不斷的思考是取得進步的關鍵。當前,影像診斷課程學習主要以老師講授和PPT展示的方式進行。在授課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就是一味地接受,沒有反思,更沒有對老師所講內容的質疑。這樣一種被動的,不交流的學習方式很大程度使得我們的學習變得低效。通過思考,我們才會知道某種疾病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征象,才能在理論學習的過程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味的被動接受,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去應付考試,則讓我們的思維變得僵化、刻板,缺乏創新。

2.3缺乏足夠的讀片練習

醫學是一門綜合了理論學習和臨床實踐的科學,但其終究還是要應用于臨床,為臨床服務。臨床讀片能力的提高依賴于大量的讀片練習。但是,我們在學習影像診斷學過程中缺乏讀片的練習。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通過課堂上老師講解的數量有限的影像圖片根本無法滿足學生掌握這門課程的需要。同樣,在影像診斷課程中也鮮有臨床見習的機會,這在無形中進一步束縛了學生的學習和探究。與此同時,學校也缺乏相應的適合學生使用的影像讀片庫。課堂時間有限,而課后練習不足,使得我們的讀片能力無法得到實質的提高。臨床讀片能力的培養沒有捷徑可走,需要的是不斷的重復和不斷的練習。

2.4課本典型表現與臨床無法銜接

當前在我們的課堂上或書本中所講授的影像圖片都是關于某些疾病最基本的、最典型的影像表現。然而,在臨床工作中,我們面對的是不同的病人,每種疾病的影像表現未必都像書本上描述的那樣典型和直觀。面對這些不典型的影像圖片時,很多人往往表現得無所適從。典型的表現是為了更直接地去了解這種疾病,是初學者入門的橋梁和導師。說到底,非典型的影像特征也是從典型發展而來的。這就要求我們抓住根本特征和主要矛盾,順藤摸瓜,從而正確地診斷疾病。

3 提高醫學生影像診斷學理論學習和讀片能力的策略

3.1扎實基本知識 建立學科聯系

影像診斷是通過影像圖片對患者所患疾病進行初步診斷的重要手段。通過一張張影像圖片就要對部分疾病進行診斷是一件極其困度的事情,因此要求我們首先要具備扎實的解剖學基礎知識。比如,當你拿到一張影像片,你首先要知道這是人體的哪個部位,是頭部,胸部還是四肢。其次,要對臨床常見疾病,常見的征相高度熟悉。每一個疾病的發展都有其特征性的變化。熟悉疾病的常見表現可以讓我們在診斷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概念和印象。再者任何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都有一定的病理過程,不同的階段、不同的時間所獲得的影像圖片,其所表現出的特征是不一樣的。這就要求我們加強各學科間的學習和聯系。解剖、病理、內科和外科,這些都是和影像診斷學密切相關的學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問幾個為什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表現?是什么原因導致的?接下來會出現怎樣的變化?疾病最終的轉歸是怎樣的?通過一連串的問題,不斷的思考,進而提高自己的影像診斷學理論水平。

3.2畫圖和觀察病理標本

人體的每一個組織結構都有其特征,每一種疾病在影像圖片上都有其特殊的表現。面對錯綜復雜的影像表現,我們的認知能力和記憶力是有限的。在學習的過程中,尤其是基礎解剖學,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畫圖,將人體各個局部的影像特點了然于心。畫圖是一種手腦并用的形式。通過我們的繪畫,包括肢體的協動,使得我們對疾病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加強了我們的記憶,同時也便于理解。而病理標本可以讓我們從組織層面,觀察病變器官的形態,對于其最終影像表現的形成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認知。通過這些感性的方法,進而提高我們的影像診斷能力。

3.3建立適合學生的影像圖片庫

影像讀片能力的提高歸根到底需要我們不斷的練習。當前,全國各大醫學院校很少有適合學生使用、對學生開放的影像圖片庫。影像圖片庫可以讓學生更加自由、不受約束地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疾病,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習的熱情,對于提高其讀片能力大有裨益。當前,建立影像圖片庫,加強讀片練習可以說是提高醫學生讀片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3.4建立合理的考核方式

合理的考核方式對于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方式和端正學習態度具有重要作用。當前絕大多數高校的考核方式都是通過試卷的形式對基礎理論知識進行檢查。然而,這樣的考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壓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試卷的形式、基本理論知識,無疑讓很多的學生覺得只要通過考前突擊就可以通過考試。同樣,理論知識并不能代表一個學生最真實的讀片能力。我認為,當前我們的考核應以讀片能力為重點。通過提供影像圖片、病史,以及其他相關的檢查報告,給學生自我診斷的機會。影像圖片和病史報告是反映疾病狀況最重要的依據。這樣的模式可以激發熱情,同時對學生來說也是一種挑戰。通過這樣一種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可以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同時提高學習效率,提高讀片能力。

4 提高醫學生影像診斷學理論學習和讀片能力總結

醫學生影像診斷學理論學習和讀片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扎實的理論知識是基礎,大量的讀片練習是關鍵,但最根本的是樹立正確的態度和觀念。對于這門課程的學習,以及如何提高效率,提升能力仍需我們進一步的探索和努力。

【參考文獻】

[1]邵成偉,田建明,左長京,蕭毅,王敏杰,任麗. 影像醫學科實習醫生讀片能力的培養[J].實用醫技雜志, 2006(6).

篇4

與臨床科室實習不同,影像診斷實習工作一般不與患者直接接觸,通常涉及全身各系統疾病,同病異影,同影異病現象常見,涉及生詞、術語較多,學生普遍感到不如臨床實習更有興趣,容易產生厭煩心理。對此,我們通常采用比較影像教學方法,即先列舉臨床病例,進而選擇影像檢查的方式,采用循序漸進的進行檢查技術選擇、征象分析、病例特點總結。也就是對不同設備所成的影像,病程發展的不同時期影像特點、病理特點及臨床治療過程進行比較,結合正常解剖及“同病異影,異病同影”的原則,找出病變不同時期之間及病變與正常組織之間的異同,讓學生從疾病發生、發展和轉歸的規律和特征中理解影像表現。例如,開展專題講座使學生理解比較影像學的概念和基本方法;通過多組完整典型臨床病例回顧性講授具體方法[4]。此外,隨著計算機軟硬件的快速發展,各種軟、硬件新技術的應用,使各種影像方法所呈的影像,不論圖像質量還是檢查范圍,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通常,這些三維圖像可以更直觀、更立體的顯示解剖結構和病變情況,將其廣泛應用于教學中,可以改變既往二維圖像的枯燥性,給學生帶來更直觀的視覺沖擊,有利于對解剖結構和疾患的認識,提升對學習的興趣,也應該屬于比較影像學教學的部分內容。

2應用比較影像學掌握不同檢查技術的特點

醫學影像學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就某一單一成像技術原理、各組織系統的正常影像及異常影像表現,授課過程中示教典型的影像資料。實際工作中發現,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對疾病的整體認識。對不同影像方法診斷疾病的優缺點沒有整體認識。對于醫學生,尤其是臨床專業的醫學生,這會影響到他們未來在面對患者時,能否正確選擇并應用診斷疾病最有效的影像方法。因此,在授課過程中,適當納入疾病的多種影像表現,并進行各種圖像間的比較,這對提高醫學影像學的教學效果,進而提高學生的臨床技能很有幫助[5]。例如骨關節外傷及病變首選X線平片檢查,必要時再做CT檢查,如需明確韌帶或軟組織損傷情況則進一步選擇MR檢查;急性頭顱外傷、早期腦中風患者首先選擇CT檢查;急腹癥首選超聲和X線平片檢查,進一步進行CT平掃和增強檢查以明確病變部位、性質。此外,各種影像檢查性價比各異,要結合各最新提出的診治指南,由低到高排列,X線,超聲,CT,磁共振,核素等檢查。還要根據目的不同,分類選擇不同的檢查項目。如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如需確診選擇心臟超聲檢查即可,但如果要明確心肌纖維化情況,評價治療效果,則選擇心臟MR檢查。

3應用比較影像學提高學生的臨床和科研能力

篇5

[關鍵詞] 支氣管肺囊腫;影像學;診斷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7210(2010)01(b)-072-02

支氣管肺囊腫是一種先天性疾病,與呼吸系統的發育障礙有關,多在幼年或青年期發病,發生于肺內稱肺囊腫。筆者結合我院2例支氣管肺囊腫的臨床資料及相關文獻,探討其影像學診斷。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病例1,男,9歲,車禍外傷至頭部、腹部,先在外院攝腹部平片,未見外傷改變,后轉至我院外科,行腹部及頭部CT檢查,腹部CT定位時發現右胸部一類圓形陰影,后攝胸部正側位及胸部CT檢查。

病例2,男,3歲,因發燒、咳嗽來我院就診,攝胸片發現右肺中葉一液平面,邊界光滑,后行胸部CT檢查。

1.2 方法

使用東軟DR行數字化攝胸部平片,Philips螺旋CT平掃,層厚7 mm,連續掃描。

2 結果

病例1 X線正側位示,右肺中下野見巨大類圓形腫物影,內界至右心緣處,外界至右第5肋骨移行處,密度均勻,邊界清晰,邊界光滑,近圓形。胸部CT檢查,右肺中下野見巨大類圓形囊性腫物,最大層面81.9 mm×81.7 mm,壁薄,邊緣光滑,密度均勻,CT值7 Hu,相鄰右下支氣管受壓上抬,縱隔及心影未見受壓移位。CT診斷:先天性肺囊腫。術后病理:支氣管肺囊腫。見圖1、2。

圖1 病例1胸部正位片

(右肺中下野見巨大占位性病變,邊界較光滑)

病例2 X線正位片示,右肺中葉一類圓形影,邊界較光滑,其下界見一液平面,左側小部分位于心影后,CT示右肺中葉囊性病變,壁薄,見一液平面,其后方亦見一含氣囊腫,形態較小,兩囊腫均呈類圓形,最大直徑分別約為43.78 mm和11.05 mm。CT診斷:支氣管肺囊腫。術后病理:支氣管肺囊腫。見圖3、4。

3 討論

3.1 支氣管肺囊腫的病理及臨床表現

先天性支氣管囊腫,屬肺前腸發育畸形[1-3]。根據病變發生部位分為肺內型和縱隔型,肺內型又稱先天性肺囊腫。支氣管發育從索狀組織演變為中空的管狀組織,如由于胚胎發育的停滯,不能使索狀結構成為貫通的管狀結構,遠端支氣管腔內的分泌物不能排出,可積聚膨脹,形成囊腫,如不發育的索狀部分已分支則可形成多發囊腫,尚未分支則成孤立性囊腫,肺囊腫如不是與支氣管形成活瓣性阻塞,則在很長時間內大小變化不明顯,孤立性肺囊腫一般下葉比上葉多見,多發性囊腫一般為含氣囊腫,可見于一葉肺、一側肺或雙側肺,支氣管肺囊腫由含有軟骨的纖維組織構成囊壁[4],壁內襯以纖毛柱狀上皮,臨床表現的輕重與囊腫大小有關,小的囊腫可無臨床癥狀。合并繼發感染則囊腫迅速增大。臨床上有發熱[5]、咳嗽、呼吸困難等癥狀,大多數支氣管肺囊腫為單房性,未發生感染前含漿液及黏液,CT值近似水樣密度。含液囊腫顯示為圓形或橢圓形,密度均勻增深感,邊緣光整,與毗鄰肺組織界限清楚。如含液囊腫反復,囊腫與支氣管相通則氣體進入形成含氣囊腫或氣液囊腫,含氣囊腫呈薄壁、圓形、透亮影,其內可有液平,囊壁一般為1~2 mm,囊腫的大小和形態隨呼吸有輕度改變[6]。囊腫以圓形多見,且大部分支氣管肺囊腫有氣液平面。本文中2例患兒均為偶然檢查發現,平素體健,無任何不適癥狀,病例1為孤立性肺囊腫,均勻密度,無液平面,比較少見;病例2為多發性肺囊腫,為含液及含氣囊腫。

3.2 鑒別診斷[7-10]

3.2.1 肺膿腫肺囊腫繼發感染后,囊腫周圍有炎癥浸潤,囊內可見少量液平,類似肺膿腫,其區別為肺膿腫周圍的炎癥浸潤比感染性囊腫者厚,腔內液體一般較多,肺膿腫的壁也比較厚,急性肺膿腫治療及時可完全吸收,而先天性肺囊腫在感染吸收后囊壁不會消失,在慢性肺膿腫后期,周圍往往有較廣泛的纖維化等改變,而肺囊腫感染的浸潤只局限于囊腫壁附近。

3.2.2 后天性肺氣囊腫先天性肺氣囊腫和后天性薄壁肺氣囊腫(肺大皰和炎癥后肺氣囊)都表現為薄壁中空的囊腔,從病灶本身的X線表現難以鑒別,一般肺大皰常伴有周圍肺組織的氣腫現象,感染后肺氣囊常有肺部化膿性感染的病史。

3.2.3 先天性左側膈疝在新生兒期小腸疝入胸腔,類似左下葉多發肺囊腫,前者為充氣腸管擁聚在胸腔內,充氣腸管呈圓形或多角形,大小不一,腔壁較厚且不規則,橫膈面消失及腹腔內腸管充氣少或沒有為兩者的主要鑒別點。

[參考文獻]

[1]潘恩源,陳麗英.兒科影像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319-320.

[2]李欣,邵劍波.兒科影像診斷必讀[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305-306.

[3]朱杰明.兒童CT診斷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252.

[4]汪全治,朱普和,林承露.肺囊腫的CT表現與病理對照分析[J].安徽醫學,2008,29(1):74.

[5]高峰,劉學剛.支氣管肺囊腫20例診治分析[J].蚌埠醫學院學報,2008,1(33):67.

[6]謝寶嶼.胸部X線診斷基礎[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34-237.

[7]姜樹學.人體斷層解剖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12-117.

[8]溫藝超,蔡平,陳子清,等.先天性巨大肺囊腫誤診肺大皰1例[J].廣東醫學,2008,1(29):11.

[9]沈路科,劉向華,賴永光.外傷性肺囊腫的CT表現[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9):81-82.

篇6

在X線診斷中,國內外的放射學家對縱隔的X線分區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谂R床應用的實踐提出了許多的分區方法:如傳統的五區分法和九區分法等。Felson提出的三區方法,受到許多學者的歡迎,此法比較簡單實用,即在側位胸片上以縱向走行分成前、中、后三個區域。

根據縱隔腫塊在縱隔分區的位置,可考慮縱隔腫塊的診斷。前縱隔區常見腫瘤:胸內甲狀腺腫或腫瘤、胸腺的腫瘤、生殖細胞瘤(畸胎類腫瘤)和心包囊腫等。中縱隔區的腫瘤和瘤樣病變:淋巴系腫瘤和非腫瘤性的淋巴結腫大最為常見,氣管、支氣管囊腫亦常位于中縱隔區。后縱隔區以神經源性腫瘤和食管的腫瘤最為常見,非腫瘤性的降主動脈瘤和椎旁膿腫也較常見。

然而,依照縱隔的X線分區,進行縱隔腫塊的定性診斷也常會出錯,其原因為:①縱隔分區的定界還不統一,各學者認識之間還存在差異。縱隔腫塊經常具有跨區分布的現象,如淋巴系腫瘤可位于中、前縱隔。巨大的縱隔腫塊,這種跨區分布的現象更為常見,因而造成判斷上的困難。②正常的組織器官具有跨區的現象,如縱隔內結締組織、淋巴組織和血管等。③有的縱隔腫瘤并無特定分區定位的特征,如間葉組織的腫瘤、纖維組織細胞瘤等,以及侵犯范圍廣泛的腫瘤,按縱隔分區進行定性診斷是很困難的。④組織器官生長發育過程中的異位,如異位甲狀腺腫瘤、異位甲狀旁腺腫瘤、異位胸腺瘤等,影像診斷是相當困難的。

影像檢查分辨率是定性診斷的重要因素

(1)縱隔內組織器官:CT和MRI對縱隔內組織器官的顯示更加清楚和真實,非常接近于解剖學的觀察,而且是活體的形態學研究,在確定縱隔腫塊與縱隔內組織器官的關系方面較普通X線更為明確和直觀,這在縱隔腫塊定性診斷上是至關重要的。如甲狀腺與氣管的關系密切,經常導致氣管受壓變形和移位。氣管、支氣管旁是縱隔內淋巴組織最豐富的區域,故此區的結節或腫塊以淋巴結腫大最常見(腫瘤性和非腫瘤性)。后縱隔神經組織豐富,此區以神經源性腫瘤最為常見,食管和降主動脈也位于后縱隔,以及脊柱骨的感染等亦可形成后縱隔腫塊,這是鑒別診斷中必須考慮的問題。

(2)縱隔間隙:在縱隔組織器官之間,存在著某些恒定的間隙,在成人,這些間隙中含有豐富的脂肪組織、小血管和淋巴組織,先進的CT和MRI可清楚地顯示??v隔間隙有:①胸骨后或血管前間隙,相當于X線分區的前縱隔區,含有正常胸腺或退化的胸腺組織、脂肪組織和淋巴組織等;②主肺動脈窗、氣管、支氣管周圍間隙,包括氣管前后間隙和隆突下間隙,含有豐富的淋巴組織,相當于X線分區的中縱隔區之一部分;③后縱隔間隙,包括食管周圍間隙和降主動脈周圍間隙,脊柱旁為脊柱后溝區;④奇靜脈食管窩是右肺延伸至右主支氣管及心臟后達到食管和奇靜脈右緣形成。食管腫瘤、淋巴結腫大可引起該隱窩的變形。此為X線檢查的隙蔽區,普通胸片不能顯示。

由此可見,CT、MRI所顯示的縱隔內器官及其間隙與X線3個分區是基本相符的,而且較傳統X線顯示得更加清楚和細致。

(3)縱隔線:在X線胸片上,特別是CT層面圖像上所顯示的線條狀陰影,系縱隔內正常的影像標志,它的消失、變形和異位均提示某些病變的存在和程度。①氣管旁線,常規X線胸片可以顯示,高電壓胸片顯示得更為清楚,其厚度為3mm左右,系由縱隔胸膜、結締組織和氣管右側壁組成,在CT圖像上顯示為“C”形陰影,其兩側為低密度的右肺組織和含氣的氣管管腔。氣管旁線的異常有:局限性胸膜增厚,附近肺組織病變、肺不張,氣管壁病變(腫瘤、炎癥)等,最常見者為氣管旁淋巴結腫大。②脊柱旁線,在高電壓胸片上顯示清楚,位于降主動脈旁,在CT片上不成線形陰影,只顯示降主動脈與左肺的毗鄰關系。而且可顯示此區的病變狀態。③前聯合線,位于主動脈和心臟的前面,由兩側的縱隔胸膜并攏形成,在高質量的X線片上,20%~25%可在中段氣管管腔中見自上而下走行的線狀影,在CT層面圖像上顯示得最清楚,系前后走行的線狀陰影,兩側為含氣的肺組織。此線在瘦長者或肺氣腫者顯示最清楚,而且較長。兩側肺內壓力的不均衡可導致該線的移位,如肺不張患者此線向患側移位,而單側肺氣腫、巨型肺大泡者此線則向健側移位;前縱隔腫瘤,如胸腺瘤、生殖細胞瘤可致該線的消失。④后聯合線,在主動弓水平的上方,在食管與脊柱之間,亦由兩側縱隔胸膜并攏形成,立位胸片有時可見,胸膜和食管病變可引起該線的異常表現。

在縱隔腫塊分析診斷中的思維程序

在影像檢查中發現的縱隔陰影(結節或腫塊),應遵循如下思維程序判斷。①腫塊是否為縱隔內病變:也就是縱隔腫塊與縱隔旁肺內腫塊,特別是縱隔型肺癌,必須進行鑒別診斷。②確定縱隔腫塊在縱隔X線分區中的位置:即縱隔內定位診斷,并對腫塊的性質和組織來源進行初步的分析,推理判斷,作出初步的定性診斷。③仔細地觀察分析腫塊與縱隔內組織器官的關系:通過CT或MRI檢查,觀察腫塊與縱隔器官接觸面的形態表現及脂肪層的形態表現,推斷縱隔腫塊良惡性的可能。④綜合分析:綜合所有影像學表現,密切結合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結果,作出臨床影像學診斷,即綜合影像診斷的基本原則,這是一個對具體病例認識過程的第一步,此認知是否真實可靠,還需手術病理來證實。

如能將影像表現與手術所見和大體病理觀察進行對照研究,則可進一步提高診斷認知水平,使初步的經驗上升為理論,這也是臨床影像學研究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 陳金城.縱隔七分區法的修訂.中華放射學雜志,1992,26:860.

2 郭盛仁,沈鈞康,陸之安,等.巨大縱隔腫瘤的影像學診斷及臨床意義.實用放射學雜志,2000,6:597.

篇7

【關鍵詞】

食管;癌肉瘤;影像學表現

Imaging diagnosis of esophageal carcinosarcoma

ZHANG Zhi-qiang, YANG Shuang-lin,ZHANG Li-ping.Radiology department in Nanshi hospital of Nanyang city,Henan Province, Nanyang 473065,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probe imaging characters of esophageal carcinosarcoma.Imaging characters were summarized.Imaging diagnosis of esophageal carcinosarcoma was improved.Methods650 patients’ data of contrastographic piture who were epsophageal carcinoma operated from January 2006 to December 2008.15 patients were esophageal carcinosarcoma through comparing operated pathological section.Imaging characters were analyzed.Results14 patients were mushroom type,1 patient was ulcer type,13 patients were pedunculated,2 patients were no peduculated(1 patient was ulcer type)among 15 patients were esophageal carcinosarcoma.The esophagus of pathological changes such as lightly locked,rigid wall no-manifest partly,esophageal lumens expand partly,major filling sublobe defect can be through constrast medium.Normal esophagus was no unpack obviously over pathological changes.ConclusionIt is Imaging changes such as major filling sublobe defect and pedicle skin flap tumor in esophageal lumen,esophageal lumen extension partly,dissepiment rigidity wall no-obviously et al.

【Key words】

Esophagus; Carcinosarcoma; Imageology

食管癌肉瘤是食管較少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較低。有關食管癌肉瘤的影像學表現文獻報道不多見,作者收集整理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間在本院胸外科住院手術的650例術前診斷為食管癌患者的造影圖像資料,對照術后病理切片,發現其中15例為食管癌肉瘤患者,發生率為2.3%[1],現就其影像學表現進行總結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間650例術前診斷為食管癌的住院患者,術后病理切片發現其中食管癌肉瘤患者15例。15例食管癌肉瘤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3例,年齡41~65歲,平均53歲。主要臨床表現:吞咽困難12例,胸骨后疼痛6例,咽部不適3例。所有病例術前均經食管鏡或胃鏡檢查病理細胞學診斷為食管癌。

1.2檢查設備造影檢查使用的設備是北京萬東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新東方2000B800MA數字胃腸機。造影劑為青島東風化工有限公司生產的“火圈”牌硫酸鋇(Ⅱ型)干混懸劑,200 g/袋。

1.3檢查方法檢查前15 min肌注山莨菪堿20 mg,檢查開始時讓患者服產氣劑3 g,用約10 ml溫水吞服。先常規進行胸、腹部透視,之后采用站立及臥位左、右前斜位及正位,觀察造影劑通過食管時的情況,并采集圖像(2幅/S),圖像要求采集食管的充盈像、黏膜像和雙對比像,最后分析各個位置所采集的造影圖像。

2結果

通過分析15例食管癌肉瘤患者的造影圖像資料,結果顯示:15例病變均發生在胸段食管的中下段,14例為蕈傘型,表現為黏膜破壞消失,較大的分葉狀充盈缺損影,呈息肉狀突向食管管腔內,最大者約8×3 cm;1例表現為潰瘍型,表現為腔內縱形不規則長條狀龕影,黏膜破壞消失,可見尖角征,伴有環堤;13例可見腫塊帶蒂,均為蕈傘型,食管局部管腔擴張13例,鋇劑通過僅輕度受阻15例,局部食管壁僵硬不明顯14例,病變段以上正常食管無明顯擴張15例。

3討論

食管癌肉瘤是食管較少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又稱為假肉瘤,它起源于上皮及中胚層組織[1]。臨床上多見于女性,本組病例也是女性多見,男女之比約為1:6,發病年齡較食管癌稍小,本組平均年齡為53歲,臨床表現與食管癌十分相似,大多數患者以吞咽困難就診,部分患者出現胸骨后疼痛、咽部不適或異物感。好發部位是胸段食管的中下段,距離橫膈數厘米處。

3.1食管癌肉瘤的影像學表現造影檢查顯示造影劑通過病變段食管大多為輕度受阻,局部管腔有擴張,腔內大多是范圍較大的分葉狀充盈缺損影,腫塊帶蒂較具有特征性,局部食管壁僵硬不明顯,病變上方正常食管無明顯擴張(圖1-3)。CT和MRI增強掃描可見腫瘤位于管腔內,并不侵犯食管肌層[1]。食管癌肉瘤的造影表現與蕈傘型食管癌十分相似,術前很難正確診斷,但我們注意到如果仔細觀察造影表

現,還是可以發現一些有價值的線索,如能觀察到腫塊帶蒂,且充盈缺損影較大呈分葉狀,局部食管壁僵硬不明顯,局部管腔輕度擴張,病變以上正常食管無明顯擴張,這些征象均提示食管癌肉瘤的可能,尤其是蒂的發現,對診斷食管癌肉瘤是較有價值的征象。

3.2病理學表現特點本組15例食管癌肉瘤大體標本中,其中14例為蕈傘型,1例為潰瘍型;14例蕈傘型中13例可見蒂,腫物表面有糜爛、淺小潰瘍,腫瘤體部以肉瘤成分為主,癌的成分多位于蒂的基底部[2]。1例潰瘍型表現為較長的縱形不規則潰瘍,周圍有腫瘤組織增生區,癌的成分位于腫物表面的黏膜(圖4-5)。

圖1-3食管鋇劑造影示:胸段食管的中下段可見腔內較大的分葉狀充盈缺損影,局部管腔稍增寬,管壁無明顯僵硬,正位雙對比像上可見腫塊帶蒂,病變以上正常食管無擴張

圖4-5病理組織學檢查示:可見中度分化的鱗狀細胞癌組織,間質內可見肉瘤細胞成分

3.3作者認為食管癌肉瘤術前難以確診的原因可能是①食管鏡或胃鏡檢查時取材部位局限,取材較少、較淺;②病理上術前有一部分報告為鱗狀細胞癌的,實際上是癌肉瘤的局部表現,在術后大體標本上顯示整個腫物時才不易漏診。

3.3.1鑒別診斷主要與蕈傘型食管癌、食管平滑肌瘤及平滑肌肉瘤、纖維肉瘤、惡性黑色素瘤、淋巴瘤、脂肪肉瘤、食管轉移瘤等進行鑒別:①蕈傘型食管癌:影像學上二者很難鑒別,需要結合內鏡檢查,通過活檢病理確診[1];②食管平滑肌瘤及平滑肌肉瘤:平滑肌瘤可出現“黏膜橋征”、“環形征”,與食管壁呈鈍角[3],CT可以清楚地顯示平滑肌瘤的大小、范圍、生長方式,并顯示其內的壞死、出血、鈣化等;平滑肌肉瘤有中央較深的龕影;③原發食管惡性黑色素瘤:較罕見,腫瘤呈息肉狀突入腔內,可有分葉,有蒂,病變食管管壁一般無明顯僵硬改變。與食管癌、食管癌肉瘤很難鑒別,需食管鏡及術后病理確診;④淋巴瘤:一般不引起食管管腔狹窄,相反局部有擴張,病變食管管壁一般無明顯僵硬改變,造影檢查為腔內不規則充盈缺損影,與食管癌、食管癌肉瘤很難鑒別,需食管鏡及術后病理確診;⑤脂肪肉瘤:CT(或MRI)掃描可見其呈脂肪密度(或信號)。

3.3.2比較影像學①食管鋇劑造影仍是最基本的顯示食管病變的影像學檢查方法[2];②CT掃描有助于顯示食管壁的厚度,腫瘤與鄰近縱隔器官結構的關系,對含有脂肪的腫物有助于定性診斷,CT掃描對評估食管癌或癌肉瘤患者的手術可切除性有一定幫助,對放射治療計劃的個體設計十分有價值;③MRI能準確地診斷食管腫物內的脂肪及液性成分,能多軸位掃描,為其優點。缺點:①空間分辨率較低,掃描時間較長,易產生運動偽影;③價格昂貴,目前尚無十分理想的顯示食管腔的造影劑等[2];③超聲內鏡是診斷早期食管癌T分期和有無區域淋巴結轉移的最佳影像學方法,T分期的準確率為73%~92%,N分期為70%~88%[2]。缺點:①約有1/5~1/4患者內鏡不能通過狹窄段,導致檢查失敗;②尚無標準的診斷轉移淋巴結及鄰近器官受侵的指標;③不能診斷遠處轉移。

4小結

食管癌肉瘤是食管較少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臨床表現與食管癌很相似,只是本病發病年齡較食管癌略小,且多見于女性,好發于胸段食管的中下段,距離橫膈數厘米處。影像學表現特點為:造影劑通過食管病變處僅輕度受阻,局部管壁僵硬不明顯,局部食管管腔擴張,充盈缺損影較大,且呈分葉狀,病變以上正常食管無明顯擴張,大部分病例帶蒂是其較具特征性的影像學表現。確診主要依靠術后病理組織學檢查。

參考文獻

[1]郭啟勇.消化系統影像鑒別診斷指南.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29-43.

篇8

普通胸部平片、透視下點片、高仟伏片、ct及b超影像學表現。結果不同檢查方法發現骨折例數分別為:常規胸

片240人次,骨折點258處,可疑62處;高仟伏12人次,骨折10處;透視下點片91人次,骨折112處;ct19人次,

骨折41處。(其中定位薄掃9人次,骨折9處);b超7人次,5處肋軟骨骨折,2處肋骨骨折。結論普通胸部平片、

高仟伏片、透視下點片、ct與b超對肋骨骨折診斷具有互補性,根據肋骨解剖特點結合臨床癥狀與體檢,選取正確

影像學檢查方法.對正確診斷肋骨骨折非常重要.也是法醫鑒定及傷情鑒定工作極為重要的科學依據。

【關鍵詞】肋骨骨折;影像學診斷;法醫鑒定

【中圖分類號】d919.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9297(20__)02一oos7—03

肋骨骨折多發生于胸外傷。國外有人統計150oo

例胸外傷病人7o%為胸壁傷。其中4o%有肋骨骨

折。45%的病人有血氣胸。臨床上一般經x線檢查

(拍片、胸透)結合臨床癥狀即可確診。但在少數情況

下x線檢查卻不能發現肋骨骨折征象或難以確診

骨折。以致造成漏診或傷情評定錯誤。給法醫學鑒定

帶來困難。螺旋ct的問世以及三維重建技術的臨

床應用。為肋骨骨折的診斷提供了一種新的客觀檢

查手段。本文著重討論肋骨骨折影像學特點與檢查

方法的正確選擇。

資料與方法

回顧20__—20__年我法醫鑒定所抽取240人次

肋骨骨折傷檢案例。共390處骨折其中5例肋軟骨

骨折。傷者年齡14~76歲,所有病例均常規攝胸部表1 各種檢查方法確診肋骨骨折情況

正位片。根據法醫檢驗過程中與肋骨解剖特點,分別

兼做其他檢查方法的人數為129例。其中12例高仟

伏攝片。91例透視下點片,胸部ct 19例(其中9例

定位薄層掃描),7例b超。所有病例均由當日值班

的法醫及主任閱片確定傷情。

結 果

各種檢查方法確診肋骨骨折情況和390處肋骨

骨折分布情況分別見表1,2。

討 論

、肋骨的解剖特點

肋骨為長條形,屬于扁骨,無骨髓腔,由肋骨及

肋軟骨構成。共12對,富有彈性。第1—7肋骨借軟骨

連于胸骨稱真肋,又叫胸骨肋。第8—10肋不與胸骨

連接稱假肋(又名弓肋),其前方借軟骨依次連于上

位肋骨,而11、12肋前端游離于腹壁肌層中,稱為浮

肋。為了方便描述,我們將肋骨分類為:頸段(肋頭至

肋結節)、后段(肋結節至腋后線)、腋段(腋后線至腋

前線)及前段(胸前線至肋前端)。胸廓大體上呈前后

扁、上窄下寬圓錐形。肋骨的走行為后上前下斜行,

前段與后段近于冠狀面,走行較水平,腋段近于矢狀

面由后向前下走行較陡。呼吸運動時以肋頭關節及

肋橫突關節連線為運動軸,后肋相對固定,前肋提

高,肋體外展;平靜呼吸時,膈面約平第6前肋端或

第10后肋水平;深呼吸時,膈面可上下移動1~3個

肋骨高度。約3~6 cm。

二、傷害案件中肋骨骨折的損傷學特點

傷害案件中胸部損傷致肋骨骨折的特點表現

為:(1)男性明顯多于女性;(2)年齡均以21~45歲之

間居多:(3)致傷物以拳擊致肋骨骨折占首位,其他

致傷物如棍棒等;(4)左側多于右側,這與斗毆時多

數加害者是正面用右拳或右手握物擊打對方;(5)肋

骨骨折損傷的部位多數為2根以上肋骨骨折,這是

胸部大部受到碰撞擠壓所致;(6)左側4—7肋發生骨

折的機會多,特別是第7肋,受胸骨及脊柱的固定而

彈性差;(7)局部壓痛及擠壓痛,可觸及骨折斷端或

骨擦音;(8)如多根多處肋骨骨折,該處胸壁下陷,出

現患部反常呼吸運動。

三、各種檢查方法對肋骨骨折檢查的影像學效果

由于含氣肺組織與肋骨具有良好的密度差別,所以胸部

平片能較好的顯示肋骨形態與骨質結構,肋軟骨在x線片上

不顯影。

1.240人次均做普通胸片發現258處骨折。確診

率(258/390)(66.15%)。常規胸部平片上肋骨骨折直

接征象為:(1)由于斷端重疊形成線形或帶狀密度增

高影。(2)骨折處外形改變,斷端分離、移位、骨折片

存在。(3)骨痂生成,骨折線模糊或消失。62處可疑

骨折表現的間接征象為:(1)與對側肋骨及鄰近序列

肋骨比較,肋骨走行及肋間隙有改變。(2)骨折處軟

組織改變。在常規胸部x線片上,肋骨頸段骨折1

法律與醫學雜志20__年第14卷(第2期)

處、頸段與胸椎橫突、肺紋理及縱隔影重疊,此處骨

折較少見;心影后及膈下肋骨(15處骨折)與心影及

膈面重疊而掩蓋:腋段(47處骨折)肋骨由于近矢狀

面走行較陡,肋骨重疊及此處胸壁軟組織厚度增加

顯示較差。

2.12例兼做高仟伏病人發現10處骨折,其中3

例有大量胸腔積液,1例有創傷性濕肺。4例位于膈

面下.2例位于心影后,普通片漏6處。高仟伏的x

線穿透力強,影像層次豐富,可以減少胸壁、膈面下、

心影等軟組織及胸水、肺內病變對肋骨的影響?!?】

3.91人次透視下點片傷者發現112處骨折,80

處位于腋段,l4處位于后段,l0處位于前段(其中

25處位于膈下)。與普通胸片的肋骨骨折確診率比

為112/0.經 檢驗,p<0.005。說明對特殊部位的肋

骨骨折透視下點片比普通胸片具有明顯優越性。平

片上62處可疑骨折,經點片證實55處.另7處為其

他影像重疊。

4.19例傷者合并胸腔內、肺內病變而做胸部

ct水平掃描,發現41處骨折,而平片發現36處。與

普通胸片的肋骨骨折確診率比為41,36。說明胸部

ct掃描對無明顯移位的骨折的肋骨頸段、后段及前

端局部結構顯示有明顯的優勢。

5.7例胸部前區外傷,經檢查高度懷疑有骨折,

而胸部平片提示正常.透視下發現2處前肋骨折,b

超用高頻探頭發現2處肋骨骨折與5處肋軟骨骨

折。與普通胸片的肋軟骨骨折確診率比為5,0。b超

對肋軟骨骨折確診與x線比具有明顯優越性。b超

在縱切面上,肋軟骨呈管狀,伴有細而強回聲邊緣,

軟骨回聲低而均勻。肋骨與肋軟骨以橫切面肋骨前

凹陷區分,內側為軟骨,外側為肋骨。骨折斷端間可

見間隙,周圍呈無回聲血腫包繞。

四、普通胸片與其他檢查方法對診斷肋骨骨折

的比較評價

由390處肋骨骨折分布可見,肋骨后段、腋段與

前段骨折占93.4% ,普通胸部平片與透視下點片可

以確診絕大部分骨折(確診率(258+112)/390.約

94.87%),透視下點片對腋段有優勢并可具有高仟

伏效果,ct對頸段、后段與前端局部結構有優勢,b

超對肋軟骨有優勢。因此普通胸片作為肋骨骨折的

常規影像學檢查方法.可整體了解肋骨概況,大部分

肋骨骨折能夠得到確診,仍是首選。而肋骨骨折影像

· s9 ·

學診斷的不同方法具有互補性。特殊部位的肋骨應

緊密結合臨床與肋骨的解剖特點,正確選擇相應的

影像檢查方法是有效提高肋骨骨折影像確診率.以

防漏診,同時也是避免法醫錯誤鑒定結論的必要手

段。

五、肋骨骨折的確定對法醫鑒定及傷情評定的

價值

《人體輕傷鑒定標準(試行)》第4章第33條規

定以及《人體重傷鑒定標準》第7章第3節第59條

規定.均與肋骨骨折的確定及并發癥有關。

通過對240人次390處肋骨骨折分布特點的分

析提示,在法醫臨床檢案中如何掌握選擇正確的影

像學檢驗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綜上所述.肋骨骨折可以由比較輕微的損傷到

危及生命的嚴重情況.肋骨骨折發生致命性損傷的

危險期多在傷后2—4天,在實際檢案中,氣胸和血胸

往往可以緩慢發生。法醫鑒定人員應該注意的是,在

確定肋骨骨折的同時必須想到并發癥的發生,從而

正確運用鑒定標準去評定傷情。

就一根肋骨骨折鑒定為重傷或輕傷的問題,已

經有同行論述過相關的問題和看法。筆者認為:肋骨

骨折無論是一根還是多根肋骨骨折,鑒定是否構成

重傷的關鍵在于是否伴有呼吸困難。

那么一根肋骨骨折是否鑒定為輕傷,筆者認為,

一根肋骨一處骨折因有上下肋骨和肋間肌的保護,

一般不會發生明顯移位,也不需要特殊治療,因為胸

廓的完整性沒有破壞,對呼吸功能影響不大,因此,

一根肋骨骨折在沒有并發血、氣胸或其他并發癥時,

應鑒定為輕微傷。一根肋骨粉碎性骨折或兩根以上

肋骨骨折,常對胸廓的穩定性造成破壞,形成“浮動

胸壁”,受胸內壓力的作用,出現反常呼吸運動,故應

評定為輕傷。

參考文獻

[1] 1 曹來賓.實用骨關節影像診斷學[m】,山東科學技術出版

社.1998.226

[2] 張光普.肋軟骨的超聲特征[j].中華超聲影像雜志,1996,5

(3):116

[3] 3 李懷國,趙莉,李玉滿.肋骨骨折b超,x線對照分析【j】.

篇9

【關鍵詞】肝硬化,血漿,D-二聚體,凝血四項

【中圖分類號】R575.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4-0127-01

肝硬化是我國常見疾病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引起肝硬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肝炎就是引起肝硬化的因素之一[1]。肝臟是凝血與抗凝因子的主要合成場所,凝血功能異常是肝臟疾病,尤其是肝硬化和肝癌患者常見的臨床癥狀,其嚴重程度與肝細胞損害的程度呈正相關。血漿D-二聚體(D-D)是纖維蛋白單體經活化因子X交聯后,再經纖溶酶水解所產生的一種交聯纖維蛋白特異性降解產物,其水平的增高反映繼發性纖溶活性增強,可作為體內高凝狀態和纖溶亢進的分子標志物之一[2],肝臟產生多種參與凝血和纖溶的因子,肝病時往往發生凝血和纖溶功能的異常,檢測凝血功能指標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3],凝血指標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活化部分凝血酶活酶時間(APTT)及纖維蛋白原(FIB)。本研究通過對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指標檢測,探討肝硬化患者凝血、纖溶系統指標的變化,通過它可以反映肝臟部分功能狀態,為防治肝硬化患者出血和降低病死率提供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3年1月-2013 年12月選擇在我院收治肝硬化患者120例作為肝硬化組,年齡(42±3)歲,男89例,女31例,診斷均符合2000年全國病毒性肝炎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4],并以臨床癥狀、血清病毒學檢查、CT及超聲等影像學檢查綜合判斷。排除血液病、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凝血功能障礙及使用血液制品和溶栓藥物的患者。另選擇同期本院健康體檢者120例作為對照組,年齡(48±4)歲,男72例,女48例,體檢顯示本組病例肝功能正常,各型肝炎病毒標志物均為陰性。兩組體重、血壓、年齡、性別等指標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檢測方法

1.2.1 儀器與試劑 血凝儀為日本SYSMEX公司生產的CA1500全自動血凝分析儀,試劑、質控物均為上海太陽生物公司提供。

1.2.2 樣本采集與測定 所有受檢者排除使用抗凝藥物和溶栓藥物,清晨空腹狀態下抽取靜脈血3ml,用109mmol/L枸櫞酸鈉抗凝劑0.3ml抗凝,以10B1比例抗凝,充分混勻,3000r/min離心15min分離血漿。PT、APTT、TT檢測采用凝固法測定,FIB采用CLASS法測定,D-D水平采用乳膠凝集法測定。

1.2.3 觀察指標 包括PT、TT、APTT、FIB、D-D。PT(正常值11-13s)、TT(正常值16-18s)、APTT(正常值32-43s)、FIB(正常值2-4g/L)不在正常值范圍內定為陽性,D-D定值>0.5mg/L為陽性。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結果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

2結果

肝硬化組PT、TT、APTT、D-D較正常對照組均明顯延長(P

3 討 論

肝臟是機體代謝的主要器官,也是除了Ⅷ因子以外所有凝血因子合成的重要場所。肝硬化患者常出現自發性出血和凝血異常,凝血功能的檢測可作為肝功能檢查的輔助標準。臨床上檢測凝血指標及動態觀察其變化是判斷肝炎肝硬化預后的可靠依據。PT、APTT、TT、FIB是臨床常用的檢測指標。研究表明,肝硬化PT、APTT、TT比對照組顯著延長,且隨著肝硬化加重而延長。PT的檢測可以準確反映外源性凝血功能,同時還可以反映肝臟病變的嚴重程度。PT檢測明顯延長,提示肝硬化后肝細胞受損嚴重。APTT則是內源性凝血途徑較為敏感和常用的篩選指標。TT的測定值和異常率與肝功能損害程度呈正相關。FIB是由肝臟合成的一種糖蛋白,在凝血過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其含量降低提示重度肝硬化患者的蛋白和生物酶合成下降,是凝血功能障礙較敏感的指標。在多數急性肝炎患者病程初期,其血漿水平是升高的,而在慢性肝病患者是正常的。隨病情加重,肝硬化與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由于血管內凝血因子消耗與清除增加,可導致低纖維蛋白原血癥。D-D作為纖維蛋白的特異性降解產物,是體內高凝狀態和繼發性纖溶亢進的分子標志物之一[5],是體內血漿凝血因子活化和纖維蛋白溶解系統作用啟動的首選分子標志物,反映凝血和纖溶系統的雙重激活,是臨床判斷血液高凝狀態和血栓性疾病的一項敏感指標[6]。本研究結果顯示,肝硬化患者的四項指標及D-D均有明顯變化,PT、APTT、TT、D-D延長,FIB水平降低,且與肝硬化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有關。

綜上,凝血四項檢測可以從各個方面與角度來反映凝血功能的好壞,可以用作評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好壞的常用指標,能夠預測肝病病情的進展,為患者的病情和預后判斷提供有力的依據。

參考文獻

[1]夏啟榮,何峰.肝硬化的診斷與治療[M].北京:民衛生出版社,2002:12.

[2]劉怡.肝硬化患者血漿D-二聚體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社區醫師,2011,14(13):71.

[3]吳孟超.肝膽外科學[M].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上??萍冀逃霭嫔纾?000:98,199.

[4]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傳染病雜志,2001,19(1):56-62.

篇10

關鍵詞 小兒急性闌尾炎彩色多普勒 鑒別診斷 臨床意義

小兒急性闌尾炎是特殊性急性闌尾炎之一。由于小兒大網膜發育不全,不能起到足夠的保護作用。患兒也不能清楚地提供病史[1],為探討超聲檢查對小兒急性闌尾炎的診斷特點,現將2008年3月~2010年3月超聲檢查的28例小兒急性闌尾炎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28例,男19例,女9例;年齡5~13歲;病史4~20小時;臨床表現:發熱、嘔吐,右下腹痛,伴有壓痛、肌緊張等,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增高,中心粒細胞>75%。全部病例術前均行超聲檢查,術后送病理檢查。

方法:檢查儀器:GELOGZQ 3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凸陣探頭,頻率3.5MHz及高頻探頭。檢測方法:患者取平臥位,依次對患者的右上、中及下腹部進行橫向和縱向掃查,測量闌尾的長、寬及闌尾壁的厚度,周圍滲液的范圍。分別記錄登記。

結 果

本組患者28例,均可見闌尾增粗,管徑0.7~2.1cm,闌尾壁增厚0.3~0.4cm,闌尾表面不光滑,14例闌尾周圍可見低回聲帶。術后診斷:急性單純性闌尾炎11例,化膿性闌尾炎14例,穿孔性闌尾炎3例。超聲診斷符合率100%。

討 論

闌尾的生理解剖及臨床特點:闌尾是附于盲腸內后側的一個蚓狀盲管,一般長5~7cm,但其長短粗細變異很大。闌尾腔的遠端為盲端,近端與盲腸腔內后側相同,小兒闌尾腔多呈漏斗型。闌尾尖端變異較大,常見的有4種類型,即盲腸內側位、盲腸后位、盲腸外側位和盲腸下位。闌尾的組織結構與盲腸相似。闌尾的血運是有闌尾動脈供給,它是由腸系膜上動脈所屬的回結腸動脈的分支,是一支無側支的終末動脈,當血運發生障礙時,極易致闌尾壞死[2]。臨床特點:小兒闌尾炎病情發展較快且較重,早期即出現高熱、嘔吐等癥狀;右下腹體征不明顯、不典型,但局部有壓痛和肌緊張,是小兒闌尾炎的重要體征;穿孔率較高,并發癥和死亡率較高。

小兒急性闌尾炎的超聲表現特點:小兒闌尾呈蚓狀或手指狀低回聲。具有盲端的管狀結構,其管壁外呈強回聲,管壁及腔內呈弱回聲,橫斷面呈靶環征。有闌尾糞石時表現為強回聲后伴聲影。發炎闌尾缺乏蠕動性,不易被壓縮;化膿性闌尾炎可見闌尾膨脹呈囊狀,為低或無回聲位,腔內有大量膿性物質形成的光點、光斑或光團。闌尾穿孔后管徑變小,但在闌尾周圍可見不規則無回聲區,也可表現為右下腹顯示炎性包塊。包塊為輪廓模糊、形態不規則的低回聲或無回聲區。

鑒別診斷:小兒急性闌尾炎需與右側輸尿管結石,腸套疊,急性腸炎等作出鑒別。女性患者應與右側卵巢囊腫蒂扭轉等急腹癥相鑒別。在鑒別時應結合臨床資料和相關輔助檢查、超聲影像特征加以分析、鑒別。

超聲檢測小兒急性闌尾炎的臨床意義:采用超聲檢測闌尾的變化情況,可以明確診斷,同時還可以對闌尾炎進行分型,直觀地顯示闌尾大小,有無化膿及周圍膿腫形成等征象。診斷小兒急性闌尾炎須仔細耐心,取得患兒的信賴和配合??傊暀z測小兒急性闌尾炎為無創檢查,易于接受,診斷準確率高,可以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依據[3],降低誤診率和并發癥。

參考文獻

1 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