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教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0 16:06: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動畫教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動畫教育論文

篇1

1.調整教育思路

人們如果對動畫行業生存模式的思考局限于傳統加工行業的生存模式,會導致兩個問題:一是僅僅通過大量簡單的、重復的體力勞動,或完全依賴設備制作動畫片,在形式上模仿外國動畫,這樣做出的動畫片內容空洞,缺乏人文情懷,必然沒有吸引力;二是以技能教育為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培養的是技能熟練的工人。優秀的動畫創作者絕不是技能熟練的工人,而是有思想的創作者。所以,高等院校的動畫教育不能僅停留在技能培養的層面上,更要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

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在動畫教育方面,首先各大專院校應該根據自身特點,創建不同的專業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而且不論教學框架和教學內容如何變化,都應把原創意識、文化素質與審美能力作為培養動畫人才的核心,因為創作者如果只有技巧而無美的觀照精神,其創作的動畫作品是難以進入藝術領域的。其次,應注重提高學生對文學、音樂及戲劇、影視等藝術的欣賞能力,因為動畫創作是一種集視聽語言為一體的綜合創作。再次,動畫教育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原創精神,原創精神是文化藝術工作者最基本的素質。最后,動畫教育應該具有對動畫行業的領導性和前瞻性,要協調好藝術創作的獨立性與藝術受眾的廣泛性之間的關系。

二、向加拿大動畫教育借鑒經驗

目前,加拿大有10余所大學開設了動畫專業,另有30多所專門的動畫學院,再加上學校和社會機構合辦的短訓班,接受動畫專業教育的總人數有近5000人。加拿大動畫產業之所以能夠迅猛發展,后來居上,甚至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上與歐美動畫產業強國相抗衡,必有其原因。筆者通過梳理相關資料,總結出加拿大動畫教育的一些經驗,具體如下:

1.政策扶持

加拿大先后采用多項政策扶持國產動畫片,創建了廣闊的動畫片傳播與展示平臺。此外,加拿大政府每年都積極舉辦各種大型的文化活動支持動畫產業,如一年一度的動畫電影節和動畫周邊產品交易會。這樣既能提高本國動畫的知名度并展示其所取得的成果,又能推銷動畫產品,還促進了業內交流,最終促進了加拿大動畫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2.重視文化

加拿大作為一個移民國家,重視文化的交流和融通,其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多樣性特征。加拿大的動畫教育和動畫產業等領域同樣充分體現了多元、開放的特征。如,動畫創作者的創作理念開放、自由,對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采取兼容并蓄的態度,他們在著力體現本土文化的同時也彰顯外來文化的魅力。因此,題材廣泛性、文化多元性成為了加拿大動畫作品的最大特征,這一特征也讓加拿大動畫享譽國際。

3.關注社會與生活

加拿大動畫教育的另一大特征就是十分關注社會現狀與生活。如,教師的作業命題常常涉及環境保護、醫療保險等社會現實問題。根據這些頗具實際意義的觀察和思考所創作的動畫作品必然能夠引起人們的關注和反思,能夠為創作者和觀眾進行積極交流提供橋梁,促進動畫藝術的社會效應和文化傳播特性的發揮。這也正是動畫學習和創作的根本目的。

三、結語

篇2

在動畫教學當中,如何讓學生提高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重要課題。藝術品的評價標準是提高學生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的重要內容。西方和東方對藝術品的理解是不同的,因為他們具有兩種不同的意識形態,這點在動畫教育教學中也尤為重要。社會主義在表現形式上會以社會發展、社會的進步為主題,是表達美好且積極的審美感受。而資本主義對于藝術品的表現更多的是強調個人對于藝術品的理解,它與大眾化、社會進步發展是相違背的,藝術品的表現并不主導體現作品的美感,而在一定程度上排斥藝術的美感。談到藝術品的評價標準還需要從中國傳統文化著手。美國制作的動畫《花木蘭》和《功夫熊貓》票房之高并獲得極大的反響,這些題材都是取材于中國的傳統文化,但中國動畫卻沒有他們的影子。那么如何使我們本土的文化能夠符合受眾的審美標準,讓本民族文化傳承在中國動畫的大家庭中,使得中國動畫符合更多的受眾群體,這時學校的教育和課程體系的改革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需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加強與傳統文化的結合。

二、藝術品的裝飾性在動畫教育教學中的表現方法

(一)藝術造型裝飾感的教學方法

在動畫的造型教學中,運用藝術品造型的裝飾感是一種常用的夸張抽象的教學表現方法,與之相悖的是寫實手法,在通常情況下,在動畫教學中把兩者結合起來,可以達到更高的藝術表現力。在造型的教學方面,就以繪畫作品的藝術造型來分析裝飾感在動畫教學中的應用。在動畫作品中具有裝飾感的造型是對美的主觀感受,在教學中讓學生在真實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提煉和概括,這種裝飾性在教學中則表現為以原有形態的基礎上做出一種變形和夸張,也就在一定層面上演變成圖形語言和符號特征的裝飾感。在課程中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配合大量的臨摹練習,大膽進行創新提煉,活躍課堂的氣氛,對良好的學習效果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藝術色彩裝飾感的教學方法

藝術造型的裝飾感需要弱化三維空間的透視感,在線條的運用中來表現裝飾美。在動畫的教學過程中,對于色彩不局限于本身的真實色彩,采用大膽創新的色彩表現手法,色彩單純、明快、對比強烈,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大膽嘗試各種顏色,表現作品鮮明的個性,使作品表現得更加單純、而不簡單,指導學生在色彩的搭配上遵循美的法則。

三、藝術品的設計元素在動畫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標志性藝術符號元素的教育教學

從國內外的動畫發展來看,西方越來越多動畫師在創作中開始融入中國本土文化的設計元素,把中國民族化的標志性符號元素用來設計動畫的制作。在動畫教育領域中,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植根于民間美術的藝術形式當中。傳統文化更是動畫藝術創作的力量源泉,了解了傳統文化的藝術符號元素,有助于掌握本土文化的藝術表現形式,對于開創動畫民族的創新之路奠定了新的道路。因此,應關注本民族文化的發展,從藝術品的審美層次上教育和疏導學生,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標志性藝術符號元素。

(二)人文內涵的藝術符號元素的教育教學

在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中,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形式匯集在此,這些傳統文化都集中在民間美術形式當中。民間美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形式的精華,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符號,這些藝術符號元素恰恰是我們動畫專業每一位學生都應當熟悉和了解的。具有人文內涵的符號元素圖騰符號,例如在器皿上的魚形紋,以及后來大家耳熟能詳的人文符號——龍鳳紋。龍代表著整個中華民族,而鳳,代表的是高貴、如意吉祥。如龍鳳呈祥、龍頭鳳尾這樣的成語。還有代表權威的“饕餮紋及夔紋”,以及代表富貴平安的“如意和祥云紋”、麒麟、中國結、十二生肖等藝術符號都是中國動畫應該去充分借鑒的藝術資源。將本土藝術符號同本民族的傳統文化融入動畫的教學中,挖掘屬于本民族人文內涵的藝術符號元素,發揮本地區生態物質文化的特色,是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品牌的動畫教學之路。

(三)藝術品傳統符號元素的教育教學

篇3

首先:由于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秉承“金牌至上”的理念,取得好的運動成績是運動員職業生涯的首要追求。一旦出現訓練、競賽活動與文化學習活動發生沖突,運動員、運動隊都很自然的選擇了放棄文化學習。其次,我國運動員競訓安排與文化教學之間也存在著矛盾。文化教育強調知識的系統與連貫性習得,要求學生循序漸進,不間斷學習,但運動員經常需要外出訓練、比賽,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時,文化學習就自然被中斷或終止。運動員很難有機會獲得系統性的學習,在影響學習進度的同時,也大大影響學習態度和信心。再者,在我國現有的運動員工資評定與退役安置體系中,比賽成績是判定的重要標準,這就使得運動員在學訓選擇上,自然傾向于訓練,而忽略文化教育,從而導致其在學習自覺性的缺乏,文化成績也很難得到提高。此外,運動員文化教育的特殊性使得其文化教育內容跟不上社會需求的變化。現階段運動員文化教育主要以應付國務院規定與參賽資格相關“語數外”三科為主,對其他如思想道德、心理素質,甚至是新技術(如計算機等)普及等方面都很少涉獵,這就使得運動員在綜合素質能力培養過程中處于較為落后的位置。最后,在現階段我國運動員文化教育的主要基地是各地方體校,他們一般集運動訓練與文化教育為一體。由于觀念與意識以及其他現實條件限制下,這類體校的文化教育師資力量、教學基礎設施配備等方面都較為落后,也很難滿足運動員文化知識學習的發展。

二、運動員文化教育發展對策的思考

運動員文化素質教育是一個多層面、系統化、有序性的教育過程,既要依照教育規律也要符合運動員運動訓練與競賽特點。要做好運動員文化教育則應針對其問題從運動員文化教育體制、教學內容、教育理念等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一)加快運動員文化教育體制的改革與完善

1、建立完善運動員文化教育構成體系

運動員文化教育主要由學校教育、運動隊教育以及社會教育三個方面組成,在現有學校教育不能滿足其文化教育需求的條件下,適度的加大運動隊教育與社會教育的支撐力度。在運動隊教育中有效利用運動隊中教練員、指導員的權威性與思想引導作用,督促并鼓勵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意識與態度。在社會教育中,積極廣泛地吸納社會教育力量,開放運動員文化教育市場,鼓勵社會教育機構為運動員教育提供更多、更新產品。

2、完善運動員文化教育管理機制

首先,要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加大對運動員文化教育活動的監管活動,將運動員文化教育問題放在運動員個人素質發展構架中的重要位置,確保文化教育活動的順利進行。其次,加大對集訓、競賽運動員的異地教育安置工作,保證運動員文化教育的連續性。再次,就是切實加強運對教練員、行政人員、教師等動員文化教育的工作人員的管理,要求責任到人,確保運動員文化教育活動落到實處。

(二)加快運動員文化教育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完善

1、完善多層次、系統性教學體系

在教學內容改革與完善過程中要注意教育的系統性特點,根據運動員的學齡階段合理安排各教育課程,從義務教育階段到本科學歷教育階段,拓寬運動員文化教育深造的渠道,保證運動員對文化學習深造的需求。此外,還應加強對運動員退役安置工作中的文化教育力度,合理構建運動員職業培訓,讓他們能獲得一技之長,幫助其在二次就業過程中的穩定轉變。在保證運動員深化文化教育需求的同時,也為體育事業發展培養更為高層次的體育人才。

2、合理完善教學內容,拓寬文化教育知識面

在教學內容的完善過程中,應改現有的單一應試型教育內容為心理健康、道德價值觀、應用性知識等多元化的教學內容構成。一方面為運動員建立良好的文化知識儲備體系,另一方面加強運動員的心理素質、思想價值以及實際技能的素質習得。在完善運動員文化體系的同時也為運動員的二次就業奠定了一定的知識基礎。

3、加快運動員文化教育意識的轉變

篇4

[關鍵詞]留學生教育;地方文化;文化驅動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3)19-0022-05

[作者簡介]李徽昭(1975―),男,江蘇泗洪人,淮陰師院國際交流處副處長,陜西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孫茜(1987―),女,江蘇漣水人,碩士,淮陰師院國際交流處秘書。

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來華留學生教育,這是我國教育國際化的重要舉措,也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門與各個高校致力于推動學校事業發展與國際化進程的一個重要著力點。當前,京津滬等地的眾多高校中,來華留學生數量占在校生的比重正在逐年增長,尤其是學歷學位生受到獎學金的吸引,更是大幅度增長。這些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給本地的高校帶來了異國風情,帶來了不同的意識形態觀念,帶來了文化上的交流與融合。但對中國高校及地方教育而言,應該注意的是,這些留學生也勢必學習和了解到更多、更深的中國地方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觀念與意識以文化相對性影響來華留學生思想上的多元性,尤其是在各地方的生活和學習環境所帶來的直接而深刻的地方文化體驗,給來華留學生留下獨特印象,并產生新異的文化認同。這種地方文化體驗勢必對來華留學生回國后的繼續學習或升學、就業等產生影響。因此,留學生教育應該重視地方文化,利用高校辦學所在地的文化資源,發揮地方文化特色,推動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留學生教育。

一、留學生教育與地方文化

來華留學生主要是進入高校學習,他們大多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其心理特征已基本成型。這些留學生來華學習的原因多種多樣:歐美日韓國家的來華留學生多數是對中國文化感興趣,或者因為生源國受到過中華文化的直接影響;東南亞國家的來華留學生多是因為長期以來受到中華文化圈的潛在影響。中國高校所在地的文化與文明是這些已進入成人階段的來華留學生感知和體驗中國文化的第一站,高等教育獨特的地方文化屬性是留學生教育的直接文化因素。地方文化應該成為留學生教育的重要著力點,讓來華留學生長期體驗當地文化,以促進他們對當地文化的熱愛與認同。

(一)留學生教育的文化屬性

教育與文化是一個聯合體,二者相輔相承。大學有四個基本功能,即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及文化傳承。人才培養是文化傳承的基礎,科學研究是文化的創新,服務社會也是文化傳承與創新一種表現形式。因此,文化問題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問題。[1]由于中外不同的文化體系,來華留學生教育必然受到異質文化的影響,留學生教育與文化休戚相關,高校發展來華留學生教育的首要問題是文化問題。受到地理環境、社會風俗、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中華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各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作為高校棲身的文化場域,也直接影響學校的校風、學風和學校文化。來華留學生進入中國不同地區的高校學習也勢必受到所在高校的校風、學風以及地方文化的影響。因此,留學生教育具有一定的地方文化屬性。

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地方文化屬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留學生教育具有地方文化的傳播功能。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與來華留學生本身所具有的外來文化產生碰撞、融合,不僅讓來自世界各國和地區的留學生認識、了解中國的地方文化,而且使地方文化邁上了國際舞臺。來華留學生作為地方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將中國文化大家庭中的地方特色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詮釋了“教育國際化”的理念。第二,地方文化確保留學生教育的獨特性。中國的地方文化如萬花筒般包羅萬象、豐富多彩,來華留學生教育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也受到語言所在地的地方文化影響。因此,來華留學生教育除了要重視語言教學外,還應在語言教育中挖掘當地文化的特色,以地方文化特色吸引來華留學生參與到地方文化特色的獨特體驗中,讓留學生教育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性。

(二)留學生教育中的國際化與地方化

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國際化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個角度理解。從狹義上看,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國際化是中西文化碰撞中的文化“異化”。來華留學生初期教育階段以語言學習為主,這一階段可適當偏重這種“異化”的教學。處于這一階段的留學生,其心理狀態有著深刻的海外文化背景與個人心理、思維習慣的烙印,應以留學生的個體文化背景、、人生觀、價值觀等為出發點,循序漸進地進行語言教學。從廣義上來看,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國際化是相對所在高校的教育而言的。當我們稱一所高校的教育事業國際化的時候,就意味著該校的教育及文化具有相當深厚的學術水平和寬廣的文化特質,得到其他國家的承認和重視;與此同時,該大學所承載的地方文化也具有了國際性,并且具有相當的廣度和深度,能夠培養面向世界的優秀人才。比如北京與上海兩個城市的高校所承載的文化既有國際性也有地方性。[2]因此,留學生教育質量的好壞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直接體現。留學生與中國學生一起學習與生活,體驗到了異域文化,也開闊了中國學生的國際視野,有利于學校形成多元文化的氛圍。

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地方化是指把留學生教育放在當地的文化環境背景下進行考量。無論是對學歷生還是對語言進修生等非學歷生,他們首先需要掌握的是漢語語言的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而語言學習只有放在文化的背景下,才能真正實現跨文化交際。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地方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當留學生慢慢熟悉了當地的人文環境后,教學的側重點由“異化”轉向“歸化”,在教學過程中向其“輸入”當地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在傳統文化中學習語言,了解語言的真諦;另一方面,留學生作為中西文化連結的橋梁,當他們對當地文化有了一定的認知后,在學成歸國后可在更大范圍內“輸出”我國的傳統文化,有利于在國際舞臺上建立中國良好的形象。

(三)地方文化是留學生教育的著力點

文化可分成“高語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s)和“低語境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s)。美國人類學家霍爾(Hall)認為,東方文化屬于高語境文化,在交際中尤其依賴語境,其交際行為的特點是婉轉含蓄,注重禮貌卻不夠真誠;而屬于低語境文化的美、德和北歐諸國人則坦誠和直率,其信息的傳遞溢于言表而很少依賴語境[3]。語言的學習是個復雜的、系統的過程,僅僅學習書本上的知識遠遠不夠,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化積淀,在跨文化交際中才能更深刻地認識并熟練地運用語言。語言教育是來華留學生教育實施的起點,地方文化作為體現高語境文化的重要場域,對于來華留學生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來華留學生在地方文化中直接體驗、感受不同的文化差異,有利于他們初期的語言學習與文化感知。

來華留學生在對地方文化的感知中,也有效地傳播了中國的地方文化,這一傳播過程也因其地方特色促進了當地高校留學生教育的發展。向留學生傳播地方文化,可以讓留學生一邊學習一邊了解當地文化,使其文化體驗擁有較高的滿意度,讓他們以更飽滿的狀態學習語言等課程;另一方面,中國的地方文化具有鮮明的特色,可以豐富留學生教育教學的內容,讓留學生更好地融入中國學生群體。通過來華留學生對地方文化的感知和傳播,讓更多的外國友人認識和了解中國地方文化,進而促進當地高校留學生教育的發展。

二、留學生教育的地方文化驅動

來華留學生教育需要重視地方文化,各個高校的留學生教育機構應該注意以地方文化驅動留學生教育,在招生宣傳、課程設計、師資配備、過程管理等方面注重融入地方文化,以地方文化為特色發展留學生教育。

(一)招生宣傳

擴大來華留學生教育規模是弘揚中華文化的有效途徑,是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必由之路。在以地方文化驅動留學生教育的過程中,地方的著名景點、文化特色等均可作為招生宣傳的重要著眼點。招生宣傳的途徑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網絡宣傳

通過網絡進行留學生招生宣傳,不受紙張篇幅的限制,可對學校情況做全面詳細的介紹,且圖文并茂,能夠滿足各種專業、各種層次的外國學生的需求。[4]在學校官方網站或是留學生招生網站上,可根據邏輯關系排列學校及所在城市的特色圖片、影像資料、重大節日等信息,同時配以多種文字說明,吸引世界各地的學生參觀瀏覽。除此之外,各高校還可在招生網站上放置能反映學校辦學特色及當地城市文化的外文視頻資料,如各種晚會、紀念日活動的視頻影像,城市節慶活動、人文傳統簡介、園林與人文景觀的宣傳動畫等。通過圖文并茂、以外文形式傳遞的有聲資料吸引留學生的注意力。

2.紙質材料宣傳

制作精美的留學生招生宣傳手冊,是擴大留學生招生規模的傳統手段。招生宣傳冊上除了涵蓋學校簡介、招生要求等必備信息外,也可包括學校與城市文化相關的圖片,或是學校與城市有關的熱點新聞節選,讓留學生看到招生信息的同時,對自己即將學習的學校及城市有個美好預期。這對擴大留學生招生規模意義重大。

3.口碑宣傳

各個高??山M織本校的留學生參觀當地的景點。一方面,可以讓留學生更加全面地感受當地的文化,增加文化體驗的滿意度,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相關課程;另一方面,當留學生的文化體驗有了較高的滿意度時,可鼓勵他們向其他留學生介紹該學校和城市,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增強學校的影響力。

(二)課程設計

留學生教育的課程基本圍繞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技能設置,文化方面的課程設置比較少。毋庸置疑,這種以語言技能為基礎的課程設置對于提高學生語言的綜合能力有著很強的優勢,但這種強化式的訓練依據固定模式,受限于教材,缺少文化背景知識,不利于學生語言水平的全面提高。[5]留學生教育的初期應該注重訓練語言四大基本技能,到教育的中、后期,留學生掌握了語言的基本技能后,現有的課程設置并不能完全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應該增設文化藝術方面的課程。據統計,大部分的留學生都有意向或興趣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根據學生的需要,課程設置可分校內與校外兩個部分。校內課程除了加強語言學習的課程外,還可以開設凸顯地方文化傳統的藝術課程,如書法、剪紙、捏泥人、陶藝制作;此外,還可開設介紹地方文化、歷史人物的課程。校外課程注重留學生的課外實踐,可以組織留學生參觀當地的名人故居、文化遺址等,親身感受當地文化,在地方文化中學習語言,用漢語表達地方文化,形成語言與地方文化的有機融合。

(三)師資配備

留學生教育對師資有較高的要求。留學生教育中的對外漢語教師不僅應具備基本的教學技能,還應該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學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知識,并具備傳播中國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能力。教師在課堂上除了教授基本的詞匯、短語和句子,還應該把這些語言知識放置在地方文化的語境中教授。例如,當老師在解釋生詞時,可以通過造句的形式來解讀生詞,讓留學生體會在不同的語境下,詞語表達的意思可能大相徑庭,這能對留學生理解生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留學生教育離不開教學輔導及管理人員。留學生身處異國他鄉,受到文化差異的影響,加上語言溝通的障礙,心理上必定會產生諸多不適與迷茫。他們喜歡獨自活動,常把自我封閉在個人世界里,不愿意與他人交流。此時,需要教輔及管理人員與他們及時溝通,幫忙他們解決各種困難。教輔和管理人員可以組織各種以留學生為主體的地方文化活動,將他們帶入當地中國學生的群體里,讓他們走出自己的世界,切身感受當地的文化。當他們有了穩定的心理和積極的情緒后,就全身心投入漢語的學習。

(四)過程管理

留學生教育必須重視管理,尤其應該注重以地方文化驅動管理的各個環節的運行,并注重柔性管理及趨同化管理。柔性管理是指發揚以人為本的精神,注重人文關懷。留學生來到一個文化、宗教和風俗習慣不同的國家,難免會出現各種文化適應問題。采用柔性管理可有效地降低文化不適的負面效應。管理人員應積極主動地與留學生溝通交流,進行心理疏導,密切關注他們的心理動態,或者組織各種幫扶與交流活動。例如,讓中國學生與留學生組成一對一的幫扶小組,緩解留學生在異國他鄉的孤獨感。幫扶小組的中國學生在平時應多與留學生進行交流,周末可以邀請留學生到自己家里做客,通過家庭寄宿(homestay)的形式,讓留學生體驗當地的家庭文化,消除適應問題。

所謂趨同化管理,是指在留學生的教學、研究、生活等方面的管理采取與中國學生相同或相似的管理模式,這是參照教育本身的含義和國外留學生教育管理方式而提出的一種留學生管理模式。[6]趨同化管理能夠讓留學生盡快融入中國的當地的文化,享受學校的權利,承擔相應的義務。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留學生既不會因為對地方文化的陌生而感到格格不入,也不會因為自身具有的文化定勢而自我封閉。趨同化管理可以讓留學生迅速調整好心態,全身心投入學習。

三、留學生教育地方文化驅動的意義

以地方文化特色驅動來華留學生教育具有重大意義。首先,各學校的招生不會因為爭奪留學生資源產生沖突。中華文化是融多元文化為一體的文明體系,各地方文化均有其獨到之處。東部沿海與西北內陸,沿海發達城市與運河沿線中等城市,西南高原與北方平原地區,這些地域之間有較大的文化差別,也因此形成了各自的地方文化。在不同特色的地方文化驅動下的留學生招生渠道互不沖突,各個高校的留學生教育可以形成不同的特色。例如,如果留學生青睞于“京派文化”,對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建筑具有濃厚興趣,那么他們可以選擇到北京地區的高校留學;如果留學生更喜歡“淮揚文化”,那么可以選擇到江蘇地區的高校留學。高校以突出的地方文化和地域特色來吸引留學生,對留學生的招生有著重大意義。

此外,各高校以地方文化特色開展來華留學生教育,不僅弘揚了當地的特色文化,也有效地展現了中國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留學生是中外文化的傳播者,他們既是外來文化的輸入者,也是中國文化的輸出者。留學生對高校所在地的文化體驗將影響其回國后的學習和工作,這既可以讓更多外國人感受中國多元文化的魅力,也使留學生的思想多元化,這也是留學生教育的獨特意義所在。

更為重要的是,以地方文化驅動留學生教育可以使中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力全面擴大。留學生在中國不同地方的高校學習語言和文化,感受中國文化與地方文化的特色,他們回國以后勢必將這些文化體驗和知識帶回自己的國家,推動中國文化在海外傳播;而各個高校也通過留學生教育融匯了不同國家的文化,增強了自身的文化吸納力,推動自身教育體系的完善,也使我國的高等教育在國際舞臺上擁有一席之地。因此,以地方文化為著力點推動留學生教育發展是中國高等教育擴大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驅動力。

參考文獻:

[1]李徽昭.地方高校國際化的理念誤區與文化認同[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12(6).

[2]陳學飛.高等教育國際化:跨世界的大趨勢[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3]宿紅.跨文化交際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淺析[J].外國留學生工作研究,2013(1).

[4]曹樹平.充分發揮優勢和特色 創新留學生招生工作思路[J].北京教育:高教,2006(2).

篇5

本科教育應該立足于專業技能,進而實現專業理論的培養。這就意味著學生在進行理論研究之前要掌握專業技能并加強動手能力,這就是人們說的“實踐出真知”。然而,現在地方高校的一些教師把技能培訓當成高職高專的培養目標,認為技能培養和本科高校沒有關系,造成學生眼高手低,缺乏實踐能力。這好比學畫畫,只有先學會怎么拿畫筆、調顏料,然后才能開始繪畫。沒有經過實踐操作,如何進行理論研究?因此,實踐能力的培養是本科動畫專業的基礎,只有這個基礎打牢了,學生才能向上突破。動畫專業是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如果動手能力不足,就無法完成相應的工作,更別說在專業上有所突破。所以,加強本科院校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根本。只有會用工具,才有可能畫出好畫,做出好的效果。有人會產生疑問,如果我們加強實踐能力,那與高職高專不是定位重合了么?事實上,實踐與本科教育并不沖突。教師可以在理論教學的同時,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如素描課上,教師就可以直接用手繪板、PS軟件進行教學,學生學習素描的同時也學習了工具軟件。又如人體解剖課,教師可以結合ZBrush軟件進行講授,學生一邊了解人體知識一邊用ZBrush軟件練習雕刻。這樣4年學習下來,理論知識學到了,實踐能力也培養了,工具軟件的使用也非常熟練了。這樣培養的學生進入就業市場會具有相當強的競爭力。

二、專業細化,培養又專又精人才

目前,動畫專業最大的問題是“全”而“薄”。各種課程學習稀釋了重點課程、重點內容,學習的有效性也被降低。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需要學習的知識太多,而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勇于取舍、勇于改革、勇于創新,才能使學生學到真知、掌握重點。動畫專業的通識課程需要縮減,專業課程需要簡化,力求“?!倍熬薄,F在的動畫專業課程在各個專業方向上沒有特色,課程設置單一化、模式化,培養出來的學生也沒有特色?!霸诿绹煌瑢W校具有不同的專攻方向。例如有的學校只提供動畫特效的學習,有的針對藝術電影的拍攝等。學生可根據不同的興趣愛好和不同的發展規劃選擇不同的學校?!眲赢媽I涵蓋的知識面非常廣泛,而招生范圍也不能局限于美術或計算機專業。如,編導需要文學功底較強、對人文歷史較為熟悉的文科專業的人才,他們只需要學習簡單的美術知識(速畫)和動畫的整體知識。而原畫設計則需要美術功底很扎實的人才,他們不必具備深厚的文學功底和較高的編程能力。制作人員則需要熟練使用軟件,對美術與文學知識則不必太精通。還有一類需要精通編程的計算機專業人員,其應了解美術與動畫相關知識,用于編制功能強大且易用的動畫軟件。學生的學習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在現代科學發達的今天,只有專而精的學生才會被市場需要。拿角色設計來說,由于課時的限制往往只講角色的基本繪制。這個角色的表情與動作、表情和動作與角色性格的關系、角色是怎么合成的、角色的毛發與衣服特效、角色服裝表現的時代特征以及道具方面的種種深入的知識都不可能講到。這不利于學生畢業從事角色設計工作。

我們可以把角色設計這個設計方向獨立出來,讓學生用大學4年的時間專門學習角色設計。對于二維和三維的角色設計,包含人物角色、生物角色、創意角色、角色的表情與動作、角色的道具、角色的服飾等,同時還有二維角色繪制與三維角色制作。我們可以這樣設置角色設計的專業課程:通識教育課程(含動畫流程);角色造型、三維角色制作;人體解剖、生物結構與分析、生物形狀與質感表現;角色創意、人物表情與心理分析、人物動作分析;角色材質與貼圖、道具設計與表現、三維道具制作、服裝設計與表現、三維服飾制作;動力學與毛發、服裝、現代機械道具與防護器具設計;等等。這樣,學生對角色設計的設計方向就非常明確了,同時,也具備一定的繪畫和三維模型制作能力,退一步可以做二維動畫的中間畫工作或三維模型師工作,進一步可成為動畫、游戲、影視中的角色設計師。對于角色設計這個設計方向,學生可以深入學習道具與服飾、人文思想等,把角色設計做得專而精。如果學校的動畫專業教育集中在類似角色設計的專業方向上,幾年之內學校的角色設計就會進入全國先進行列,2010年之后學校的角色設計將成主導專業,甚至成為全國聞名的動畫角色設計專業。學生經過4年的角色設計學習遠遠超過只學兩個月的角色設計學生。分工越細,專業頂點越高。就拿在影視、動畫、游戲中常見的水面特效來說,水面特效所包含的知識面非常廣,要想做好水面特效,不僅需要美術方面的知識,還需要流體力學、光學、化學等理工科知識,加上對三維軟件的熟練掌握及應用,這樣才能快速做出最真實的水面效果。不僅影視、動畫、游戲需要水面特效,其在海洋研究、地質研究、船舶制造等專業的應用及研究中也都會用到,如美國一些大學的科學研究和工程建造經常會請好萊塢的特效工作室完成任務。因此,僅水面特效就足以形成一個專業方向。而現在的動畫專業講到水面特效的課時不會超過10個,即使培訓學校講授這方面的知識點也不會超過5天。所以,水面特效制作方向成立以后,學生的專業學習就會有深度,學生就業就不會有很大的壓力。把學習精力集中到一個點上,然后擴展這個點的相關知識,使這個點更精更高,才是動畫專業教育的發展之道。如果每2~3所高校攻一個點,那么這些點將全面覆蓋中國動畫行業中的各個方面,各個學校的學生畢業后就可以勝任當前的工作。

三、加強專業下的人文思想教育

篇6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以機械設計與制造為基礎,融入信息技術、計算機科學、微電子科學和控制論的基本原理,其主要任務就是運用先進的設計制造技術和理論,解決現代工程領域中的復雜技術問題,從而實現產品設計與制造的智能化。機械行業作為國家的基礎及支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對于煤炭、鋼鐵、有色金屬等上游產業和房地產、快消品等下游產業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具有很強的拉動能力。而機械制造中最活躍的領域便是機械制造自動化技術,也是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增加工業產值和提升市場競爭能力的必要手段。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從境外引進了大量的先進技術及裝備,雖然使自身機械制造業有所發展,但是外資企業不斷對我國民族制造業進行干預和收購,使我國機械制造業始終無法擺脫“外資”和“進口”的雙重枷鎖。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不斷提高的生活水準,機械制造業作為一個發展多年的傳統領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和競爭,在工業生產逐漸趨向科技化、信息化的洪流中,先進的生產技術和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成為我國機械制造業必然的選擇趨勢。所以,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大學生進行工程教育評估對于當前市場環境顯得尤為重要

2專業認證過程與方式

機械類專業認證工作的開展主要依據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認證工作組起草的相關文件:《高等學校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本科教育認證方法與程序》、《高等學校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本科教育認證標準》、《高等學校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本科教育認證試點學校準備工作指南》、《高等學校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本科教育認證專家培訓與遴選辦法》、《高等學校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本科教育認證考核小組工作指南》。專業認證的過程主要包括學校自評、專家組進??疾旌托纬烧J證報告3個階段。首先認證學校應向工作組提供申請表,并應包含以下內容。①師資情況(教師崗位結構、教師職稱結構、教師學歷結構)。②近3年學生數量(招生數、在校生數、畢業生數、授予學位數)。③圖書館資源概況(學校藏書、專業資源)。④實踐教學條件(主要實驗、實踐、實訓條件)。⑤近3年教學經費(教學經費、科研經費)。工作組接到學校的申請表和申請報告后,對申請進行審核評析,審核通過后申請學校需進行自我評價,并撰寫自評報告。工作組接到學校的自評報告后,與學校協商并進行實地考察,目的是對學校自評報告的準確性和真實性進行實地考察,并了解高校未曾在報告中反映出來的其他情況。

3認證實踐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以及相關專業,應以培養社會適應能力強、專業知識扎實全面的學生為目標,以滿足用人單位和當今市場瞬息萬變的人才需求,因此機械制造專業學生工程教育認證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以華中科技大學為例,該校結合機械制造專業的課程設置和培養模式,對參加工程教育認證的學生進行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強化訓練的同時,加強基本教學科目的鞏固,在培訓的同時充分考慮當前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工程師面臨機械設計制造逐步與世界接軌,其基礎知識及應用能力將在國際社會上的競爭中受到挑戰以及考驗的實際情況。為了在步入崗位中能夠具有當代機械工程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必須追求創新,應用新理論,該校在培訓過程中尤其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和發散思維的培養,注重基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培養理念,以時代和企業的需求為培養方向,以現代機械設計制造方法和理論的應用為培養重點。華中科技大學在機械設計工程師資格認證工作和平時的培訓過程中投入了必要的軟硬件物質,并精選優秀師資力量,針對機械制造專業學生的教育教學特點,研究本校所適應的獨特培訓方案以及培訓模式。為了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動手設計能力,對企業的實際工程需要進行模擬訓練及實踐操作,使機械制造專業學生更具備實用型人才的綜合素質。近幾年來該校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共培訓711人,603人通過認證,認證通過率達到83.2%。國內外許多大型工程公司也認可和支持對在校大學生進行機械工程設計資格認證,該認證在機械行業內具有重要影響,它代表通過認證學生的知識儲備及綜合應用能力符合當今企業需要,通過認證者在就業過程中更加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在對一些資格持有者的后續跟蹤調查中,發現其卓越的知識應用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得到了大部分企業的認可,實現了企業和員工的互利雙贏。員工自身也感到受益匪淺,從而更加熱愛機械制造業,為祖國工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4認證的重要作用

境外許多國家早已通行對機械工程師的工程教育認證,我國受到體制和高等教育背景的影響,正處于探索和經驗積累的時期。幾年來的試點試驗證明,開展此項工作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1)推進高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改革。

目前若干高校專業教學脫離實際,不考慮學生素質能力與社會需要的契合性,教學內容繁多而缺乏重點,空泛而不切合企業實際需求,注重理論而缺乏實踐,學生往往偏重書本的理論知識而不注重實踐能力。因此,高校的專業教育應當改革,引導學生與企業溝通,培養具有扎實基礎理論知識、嫻熟實踐操作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并積極地與國際人才培養模式接軌。

(2)推動企業積極參與人才培養。

企業一方面對優秀機械設計制造工程師求才若渴,一方面把培養集理論知識、動手操作能力為一身的高素質人才的重任全部推給高校。自身需求的矛盾使企業對高校畢業生始終不滿意,從而花費時間和精力進行“二次培養”。其實,高校的教育投入是有限的,再資深的老師、再完備的實驗室也很難單方面培養出符合企業口味的技術人才,只有充分利用企業和社會的資源,讓學習、研究、實踐和生產更緊密地結合起來,才能培養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企業也應擔負起與高校共同培養人才的責任,實現雙贏。

(3)畢業生可以快速適應工作環境。

高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企業和社會所需要的適應性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高校畢業生在步入社會后應具有獨立解決企業在生產設計過程中所面臨的技術及管理問題的能力,能夠熟練地運用在課堂中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并結合嫻熟的動手操作能力,真正成為高適應性、高技術操作性的實用型人才。這也應是企業和高校共同的人才培養方向。

(4)為我國機械工程師得到國際認可,并走向國際市場奠定基礎。

在生產經濟趨向高度全球化的今天,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應僅僅停留在國內市場,應該意識到我國的工程師在專業技能、專業知識和職業資格等方面與國際水準還有差距。以《工程師流動論壇協議》為主流的國際社會通行的職業資格認可是對人才職業技能和專業知識的肯定,雖然我國目前還未加入任何國際認證體系,但是開展大學生工程教育認證為接下來的工程師國際互認做好了前期鋪墊??梢灶A見,未來我國的機械工程師必定會與國際接軌,并積極參與到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才互動和技術交流中來。

5總結及思考

篇7

1.1優化課程設計

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在課程的設計上,正確分析企業對于電氣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并做到充分了解當前電氣工程行業的發展情況。將課程設計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緊密結合。在對課程的優化中,更加注重對實踐的踐行。正確分配理論課與實驗課所占的比例。適當的縮短理論課所占的課時,占到總課時的40%。將整個實踐分為三部分:一是理論課實驗的學習,培養學生充分掌握專業的理論知識,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學校內的實驗課上,實驗主要包括數電、電路、模電實驗、電機拖動基礎實驗、PLC實驗、傳感器實驗與單片機等實驗,做到對常用芯片工具的應用;二是課外的課程設計,主要包括參加電子設計大賽,智能車設計大賽等電子類競賽,單片機等的課程設計;三是參加一系列的實習,金工實習、認識實習、電子電氣實習以及畢業實習。

1.2強化實驗管理

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改革實驗的內容,鼓勵學生自己動腦,不限定實驗室用的方法,也不限定所使用的器件,真正做到以學生為動手的主體。并讓學生意識到實驗的重要性,將實驗成績計入學生成績總評定系統中,并與期末獎學金等榮譽的評定掛鉤。從而激發學生對實驗的熱情,主動性,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1.3理論聯系實際

將課程設計的內容與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對實際問題的思考與解決能力。指導教師在對課程設計內容的選擇上,應該選擇實用性與綜合性較高的設計內容。例如設計生活中常見的萬用表,洗衣機模塊。電梯、紅綠燈設計,與實際相聯系。實驗教師將課程設計的任務書提前發給學生,但是不要制定設計步驟與所用器件,讓學生自由發揮,自由選題。由學生自己查閱相關資料,擬定設計方案,并且鼓勵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再與老師討論方案是否可行。最后由學生獨立完成設計、編程與調試工作。最后撰寫課程的設計報告。這對提高對專業認知能力有很大幫助,并有助于培養學生自己動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4鼓勵學生參加電子類設計大賽

隨著企業對應用型人才需求的提高,電子設計大賽的含金量越來越高,這就應該鼓勵學生多參加類似的電子設計大賽。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意思。而且無論是對于企業還是高校來說,電子設計大賽的獲獎證書都被大家所認可。參加此類的競賽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同學一起交流,學到知識的同時也可開拓視野。學校也可以自行組織校內的電子設計創新大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主導。積極開展課外電子創新競賽活動,讓學生們自擬題目、自行設計,到實驗室自己動手研制出各種實用性強,構思獨特,想法先進的產品。學校實驗室給學生提供經費、場地,由學生自行采購需要器件,并由學校負責報銷費用。同時配備教師進行指導,允許小組合作。同時鼓勵大一新生參與進來,做些簡單的工作,為他們以后更快地進入課題做好充分準備。為激勵學生更多的參與進來,學校應該設立相應的獎勵措施,對于在比賽中表現突出的同學進行表彰。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更好的實現培養實用型人才的目標。

1.5優化生產實習,畢業設計

學校在聯系生產實習工廠地點的之前,一定要選擇與學生將來就業密切相關的工廠。生產實習的目的是讓學生在了解企業的生產線,了解社會的需求。所以學校在選企業時要選擇專業知識雄厚,擁有先進儀器與技術工人的企業,在組織學生進行參觀實習的過程中多思考,多動手,多向技術嫻熟的工人學習,交流,從而提高學生對社會的認知能力,對自己將來從事的工作有進一步的了解。至于畢業設計,畢業設計是學科建設的非常重要的環節。所謂畢業設計的目的是要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能,提高分析與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做好畢業設計的關鍵是選畢業設計的題目。畢業設計課題應該是結合實際生產的實際項目,有較強的應用背景。同時課題要符合電氣工程專業培養目標,要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指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畢業設計的題目,但是得經過老師的審核,確定方案是可行的,而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階段。在選題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在確定了畢業設計的題目之后,學生應該自己獨立思考,老師要隨時監督學生的涉及進展。

2加大教學經費投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學校應對專業教學加大經費的投入,進一步改善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基本條件建設。實驗室的面積,儀器設備要達到教育部要求的標準,盡量引進先進的儀器設備,并且合理安排課程,保證每個學生在做實驗時都有儀器可用。專業教學經費都要達到相應的標準。加強電氣工程專業師資力量是實現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關鍵。學校應做到對師資力量的結構做到合理分配,包括年齡和學歷。并且做到及時更新結構的設定。因為目前很多高校都出現中年骨干教師數量少的情況。同時學校的青年教師比重偏大,高級職稱的教師數也在少數,教師隊伍的比例不合理,人才斷層現象比較嚴重,因此要對教師的選聘、晉升、待遇等方面創新機制。同時學校鼓勵從知名企業中聘請技術嫻熟的技術人員來校作報告,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就業前景。學校也應該定期開展學術報告之類的學術交流。同時鼓勵教師與學生都參加。

3結語

篇8

關鍵詞:中國東北三?。欢砹_斯;文化交流

О РЕГИОНАЛЬНОМ КУЛЬТУРНОМ ОБМЕНЕ МЕЖДУ ТРЕМЯ 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ЫМИ ПРОВИНЦИЯМИ КИТАЯ С РОССИЕЙ

1. Существующее положение 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ого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обмена

В последние годы 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ие культурные достижения бывают обильными и крупными. У руководителей Министерства культуры двух стран была регулярная встреча, принимают мероприятии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праздника,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года и фонического года, это содействует 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ому сношению добиться до новой высоки.

Народный культурный обмен двух стран бывает активным с каждым днём, образ обмена бывает многообразным. 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ий народный культурный обмен является сильной силой, по мере полного развития 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ого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го партнёрства, дружба народа двух стран непрерывно углубит, 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ий народный культурный обмен бывает активным.

2. Процесс регионального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обмена между тремя 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ыми провинциями Китая с Россией

2.1 Процесс трансмиссии культуры из трёх 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ых провинций Китая в Россию

Древняя китайская 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ая власть национального меньшинства династия Кидани и династия Юань заняли первое место в истории Китая некоторые века, и оказали глубокое влияние на Россию. Тогда династия Кидани тесно связалась с исланстскими и христианскими странами в политике, экономике, и культуре России. Главные пути трансмиссии культуры трёх 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ых провинций из династии Кидани в Россию является караванами и частными торговлями. Сейчас в Москве ещё есть квартал, который называли городом династии Кидани, и в Новгороде ещё ест улица, которая называли улицей династии Кидани.

В династии Юань культурный обмен между тремя 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ыми провинциями Китая с Россией получил новое развитие. Но тогда главный путь трансмиссии культуры трёх 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ых провинций являлся военным покорением. После покорения Западной Азии, Средней Азии и Восточной Европы, династия Юань построились почтовые тракта с удобными путями сообщения.В тысяча двести сорок пятом году римский папа, который ехал в столицу династии Юань по указанию сказал, что один русский человек выгравировал монгольский язык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печати на верительной грамоте, которая Хан династии Юань вручил римскому папе. Восточная культура влияла на многих русских феодалов, эти феодала надели восточные одежды, привыкли говорить на восточном языке. В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 многие слова проходят из монгольского языка, например, халат, пояс, сапоги и так далее.

2.2 Усиление регионального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обмена между тремя 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ыми провинциями Китая с Россией

2.2.1 Пересечение трёх 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ых провинций Китая и России

После независимости России, её восточная часть граничит с северо-востоком Китая,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и культурные контакты между обеими сторонами стали прямыми и глубокими.

В двух государствах богатые ресурсы, и транспорт очень развиты, там есть большая потенциальность развития. Если обе стороны хотят сотрудничать лучше, надо перенимать друг у друга положительное для восполнения своих недостатков и содействовать культуре обоих сторон с образом взаимодополняющего и взаимного усиления. Китайская культура имеет типичный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ь в Восточной культуре, а культура России тоже очень типичная в мире Западной Европы и США. Культура Китая и России влияла между собой через долговременные контакты. В данную эпоху Китайско-росси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непрерывно углубляют, поэтому оформился новый культурный вид, это играло активную роль в развитии культуры северо-востока Китая, и дало многие возможности для культурного соединения двух государств. Удачные состояния (Год Китая в России) и (Год России в Китае), особенно показали тесные культурные контакты между двумя государствами, завязали святи двух государств с многих сторон. Многие российские народы знали существующее положение развития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Китая, и ошеломило их быстрым развитием Китая.

2.2.2 Меры для усиления регионального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обмена между тремя 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ыми провинциями Китая с Россией

Полно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 преимущества территории Китая, создать несколько торговых зон в Китае, полно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 удобные условия штатного общения в свободной зоне китайско-российской приграничной торговли, оформлять культурную особую зону, обращать особенные внимания, дать особенные политики, применять особенные меры. Их особенности главным образом проявили в следующих сторонах: проводить богатые мероприятии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обмена, усилить культурный обмен. Поэтому свободная зона китайско-российской приграничной торговли может иметь своеобразное очарование, притягательность, жизнеспособность и жизненную силу.

Надо полно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 преимущества территории Китая, через культурный обмен усилить понятие, усилить взаимное доверие и дружественное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 Поэтому русские люди могут видеть богатого, спокойного, дружественного и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близкого соседа.

Китае надо достаточно понимать, что надо полно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 преимущества территории Китая, и понимать важность усиления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экономики и торговли, общую цель содействовать развитие местн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и возвышать уровень жизни жителя. Усиление изучение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имеет важное настоящее значение, знать русскую культуру полезно для содействия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у экономики и торговли между Китаем с Россией, полезно для содействия развитию культурной индустрии. Проводить культурный обмен надо иметь открытое и самостоятельное культурное душевное состояние, надо обращать серьёзное внимание на многий областной, всесторонней, глубокий сертификационный культурный обмен.

Сильно развиваться 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ий туристский культурный рынок. Китай может создать русскоязычный интернет-сайт, чтобы позволить Китай развиваться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ьнее. Это удобно для русских абонентов посещать и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 знакомить с китайской туристской культурой по-русски. Во-вторых в соответствии с особенностью, что количество людей туризма самообслужевания занимает большой масштаб в русских туристах, Китай может издавать русскоязычный каталог и транспортный справочник. Китае надо усилить культурную коннотацию туризма, туристским продуктам надо удовлетворять культурный спрос туриста и усилиться культурное качество, обогатить культурную самобытность и интерес.

Многие русские туристы путешествуют по Китаю только для шапига и главная деятельность туриста является покупкой на рынке и в магазине, этому проявлении нельзя продолжать. В связи с тем, что недостает необходимого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обмена, знание и понятие о китайской культуре русских людей тоже недостаточно, поэтому русские люди оформили культурное ошибочное понятие о китайских продуктах, которое подменит всесторонность односторонностью и главным звеном подтягивает все остальные звеня. Поэтому быстро производить средний и высокий туристский продукт, который имеет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ую цену, потребительную цену и местную особенность, это является важным объектом, чтобы китайскому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у надо усилить туристскую индустрию. Всемерно осваивать туристский продукт, активно осваивать разный новый туристский продукт, который имеет местную особенность, живописную районную особенность, памятное значение и сохранную цену, это является очередным заданием.

Сейчас в Китае серьёзно недостаточно гидов на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 уровень гидов на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 нерегулярен. Это является важным агентом, что обусловливает въездной туристский рынок в России.

А в Китае недостаточно гидовских рабочих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тоже является главным препятствием, что обусловливает китайские туристские бизнесмена продавать товар в некоторых местах России. Видеть перспективу, что торговый уровень Китая и России непрерывно усилится, развитие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имеет просторную перспективу. Благодаря особому географическому положению,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будет всё больше и больше пользуемый в туристской индустрии. Китае надо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 преимущество территории, содействовать воспитанию китайских туристских талантов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в стороне знания, политики и режима.

Нам надо создать 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ий центр обмена культуры, ускорить создать инфраструктуру культуры, в небольших городах тоже должны иметь свои театр, музыкальный театр, картинную галерею и другие инфраструктуры. В Европе эти инфраструктуры были универсальными. В многих больших городах Китая эти инфраструктуры тоже являются неполными. Совершенной инфраструктуре аппаратуры можно усилить функцию носителя, является основой создания культуры города. 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ий центр обмена культуры должен иметь замечательную потенцию и силу притяжения, тоже иметь сильную радиальную силу. Многие содержания меропринятии имеют широкое пространство развития, и это представляет полезные условия ведению сетки и комплексному развитию.

3. Перспетивы развития регионального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обмена между тремя 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ыми провинциями Китая с Россией

Активно расширять и углубить 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ое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 гуманизма играет незаменяемую роль в содействии непрерывному здоровому развитию 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ого всестороннего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го партнёрства. В фоне, что 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ое всестороннее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е партнёрство проходит во десятилетие и непрерывно глубоко развивается, культурные обмены и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между тремя 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ыми провинциями Китая с Россией непрерывно развивается и углубится.

Усилить 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ое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 гуманизма, можно устроить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культурный праздник,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ый конкурс, кино-неделю и другие культурные мероприятии в районе северо-востока Китая,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и Восточно-Сибири. Вместе организовать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симпозиум, который принимает санитарию за тему, проводить изучение по вопросам человеческого здорового сбережения. Через режим регулярной встречи приграничного района, обмениваться опытом и информацией о развитии режима окружающей среды и воспитания приграничных жителей.

Надо соответствовать новой ситуации развития отношения двух стран, творить новые образа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обогатить содержание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оздоровить систему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расширять влияние китай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в России. Прежде всего надо едино планировать открытие работы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обмена усиливать силу диссеминации китай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В базе 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ого комитета гуманизма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продолжительно открывать "Китайский культурный праздник" и другие мероприятии, и форум ректора вузов и другие структурные объекты. Создать московско-китайский культурный центр, чтобы русским людям можно лучше знать о культуре Китая, полно сыграть роль диссеминации культуры и китайского языка семнадцати Институтов Конфуция и четырёх Класса Конфуция, непрерывно усиливать взаимопонятие и дружбы народа двух стран.

Мероприятия "Туристический год" является мероприятием тематического года, является важным решением, которое руководители двух стран решали на высоте 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ой дружбы из века в век и развития всестороннего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го партнёрства. Сильно открывать и углублять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 в области туризма, это содействует взаимопонятию народа двух стран и усиливает дружбу между двумя странами, имеет важное значение в укреплении всестороннего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го партнёрства и содействии всестороннему развитию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в областях туризма, экономики и культуры двух стран.

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ие культурные ресурсы богаты, между двумя странами было широкое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 Китайская культура бывает разнообразной, широкой и глубокой. Кофуцианство, дасизм и другие теории бывают известными в мире, в последних годах туристическая культура получает отличное развитие. А русское православные архитектуры имеют давнюю историю, мастерство балета бывает высоким, литературные работы заслуживают высокую репутацию в мире, народное художество имеет особое очарование. История городов в районе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хотя была недальней, но эти города имеют замечательную потенциальность.

ЗАКЛЮЧЕНИЕ

Подытожив наблюдение, на базе анализа мы приходим к выводу, что в последних годах обмен между 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ыми провинциями Китая с Россией бывает теснее, это усилит сношение двух стран в областях политики, экономики, воспитания и так далее, и имеет активное значение для дружественных визитов и торговых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 двух стран.

參考文獻:

[1] 趙立慶. "一帶一路"戰略下文化交流的實現路徑研究[J]. 學術論壇. 2016(05)

[2] 康微. 解讀早期的中俄文化交流[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 2014(12)

篇9

關鍵詞:社會文化理論 初中語文教學 小組互動

在目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作為教學實施關鍵性環節的小組互動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教學的有效展開。大多的小組互動中,雖有小組的形式,但缺乏生生之間的有機合作,部分學生往往在交流中掌控著話語霸權,而另一部分學生則成為了聽眾和陪襯。另一方面,生生之間缺乏思維碰撞的對話過程以及自我的反思過程,許多小組互動在表面看起來轟轟烈烈,可一節課下來,卻發現學生什么也沒學到,更別談個人認知的發展。基于此,探析社會文化理論視域下小組互動的內涵,進而提出促進初中語文教學中小組互動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一、社會文化理論:社會共享活動向內化過程的遷移

維果斯基是社會文化理論的代表人物。社會文化理論不是關于人類生存的社會層面或文化層面的理論,而是關于人類認知發展的理論。社會文化理論把語言習得看做是將社會活動和認知過程聯系在一起的社會文化現象。[1]語言發展產生于社會交往的過程中,在社會交往中學習者積極建構意義,并通過該過程獲得發展??梢哉f,發展即是“社會共享活動向內化過程的遷移。”

維果斯基認為,所有的人類活動都是在文化背景中發生的,人的發展離不開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對維果斯基而言,認知的發展過程不是兒童獨自完成的,而是在和外界環境的不斷接觸中完成的。從本質上講,知識的習得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是在與他人交往的環境中,透過經驗分享和價值協商后達成的一種共識。同時,維果斯基強調個人所擁有的主觀知識不是傳遞和復制來的,而是個體在自身經驗的基礎上主動建構知識的。不管是個人本身擁有的主觀知識還是在溝通、分享、并對他人的觀點檢驗、評判后形成的新知識都是個人內化的表現,整個過程都要求個人主動發揮自己的建構能力。由此,維果斯基指出,兒童與他人之間的交互是認知發展的基礎,稱為“智力之間的活動”;兒童對雙方之間的交互,協商,爭論的過程進行內化,稱為“智力之內的活動”,學習就是智力之間和智力之內的活動的結合。[2]

二、社會文化理論視域下的小組互動學習的內涵

(一)小組互動的目的在于促進認知發展

社會文化理論視域下的小組互動的核心目標是促進認知發展。即,小組成員的互動不是傳遞預設答案的過程,而是在相互溝通和理解中促進新知識的生成。維果斯基認為,教學就是要立足于學習者的現有水平,促進未來發展。個人認知發展的過程可歸納為下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個人認知的發展經歷了他人提供支架式幫助,個人通過有意記憶脫離幫助,內化為無意識的行為這三個階段,是一個無限遞歸循環的過程。在小組互動中,小組成員通過外化的同伴交往活動及個體內化的過程來獲得對事物的正確認知,最終達到促進個體認知能力的不斷發展的目的。因此,課堂上的小組互動絕不是看起來氣氛熱烈,學生滔滔不絕卻一無所獲,而是要了解認知發展的過程并能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小組互動過程的有機合作性

社會文化理論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最近發展區。該理論認為,學習者的問題解決能力不僅在作為成人的教師和一定的專家指導下,而且在有更高能力的伙伴存在的場合,能夠提升到更高的發展水準。[3]維果斯基詳細解釋了“更高能力的同伴(more capable peers)”,他指出,不需要每位小組成員在所有方面都表現到最好,因為大部分的活動都包括一系列的任務,某一成員在他擅長的部分可以給予他人幫助,同時在其他不擅長的部分也能得到他人的幫助。即使同伴之間的能力相當,但一個小組集合了所有成員的個人貢獻要比獨自一人更能建構一個解決方案。

小組互動過程的有機合作也意味著每個成員集體責任感與合作精神的培養。這里學習不是“個人自掃門前雪”的個人活動,學生不再是學習中的“單干戶”,相反,每個人對自己負責,也對他人和集體負責,達到利益相關、彼此共贏的格局。在這樣一個社會關系網中,學生既能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又能欣賞同伴,關心他人,彼此自尊自重,互信互愛,獲得思想上的成長和精神上的滿足。

(三)小組互動過程的對話性

課堂教學歸根結底是一種“以對話為媒介的交互作用的文化實踐活動”,知識是隨著對話的繼續而被不停地生產出來的東西。[4]對話的過程存在著大量的討論行為,學生總是在分享和交流所需的資源和信息,總是在提供有效的反饋和幫助。

在小組互動中,由于每個學生的背景知識、認知結構都不盡相同,在與同一信息相遇時,就會產生不同層次的理解和各有特點的反饋。通過小組交流,又喚起了他人不同的或相似的觀點和見解,或是責問,或是補充,或是質疑,或是批判,從而對某一問題產生了更高質量的理解。當然,這一理解并不一定要最好、最正確,重要的是在解決這一問題時小組成員通過智慧的碰撞、思想的交通衍生出大量的協商,以及為克服表達上或是內容理解上的障礙而做出的會話性調整。正是這種同伴之間的對話引導著互動過程不斷深入,實現了知識的分享和情感的共融。長此以往,學生就會逐漸擺脫原有認知的局限性,超越自我的能力水平,思維得到發展。

(四)小組互動的反思性

維果斯基的社會文化理論的獨特之處在于同時考慮社會活動與內化過程并將兩者聯系起來,使之相互促進。因此,課堂上的小組互動不僅包括學生間的討論、交流,也包括學生觀察、感受和傾聽他人解決問題的態度和方法并加以模仿、內化和應用的過程。將學生機械的分組,簡單的組內交流不一定會對學生產生真正的影響,也不一定會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所以,要讓學生的行為發生實質性的改變,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反思能力。

反思是指在小組互動中,生生之間不斷的內化彼此的觀點,吸取他人解決問題的經驗策略,再與自己原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對比,發現認知沖突,擴展和修正認知結構,從而形成對事物更高層次的理解。小組互動中,生生進行反思的主要手段是對比。對比不是一個孤立的,靜態的教學階段,它總是內隱于生生的對話、協商、感知和領悟之間,正是在不斷討論和探究中,實現著反思的過程。反思沒有好壞之分,關鍵在于生生在智慧的碰撞中發現自己思維的局限并改進的過程。

三、社會文化理論視域下初中語文小組互動式教學的策略

(一)營造一種促進平等、合作與探究的心理和空間環境

社會文化理論視域下的教學就是要創建一個致力于關心、合作、對話、意義生成的課堂學習共同體。[5]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一個平等、合作的心理環境。小組成員之間沒有地位高低之分,任何一方的觀點都不是絕對的權威,每個人都有機會獨立思考并暢所欲言。同時,教師在面對學生的不同聲音時,不能以自己預設的答案來判斷學生的回答正確與否,而要抱有一種尊重、民主的心態,認真傾聽和反思,鼓勵學生勇敢表達。此外,語文課堂應該充滿對學生具有挑戰性的各種真實的探究機會。學生可按照自己的節奏,結合自己的經歷,自我調控地去發展。只有當學生們真正享有解決問題的自時,小組互動才能從真正意義上營造出平等、民主的氛圍。

小組互動是在一定的空間環境下進行的,教學場景的布置應體現合作與創新。在分組方面,根據學生的性別、性格、學習態度、動手能力等智力與非智力因素劃分為互補性的小組,每組4-5人。教師可對小組內成員分配角色,如,匯報員、記錄員、監督員、檢查員、組織員等。在座位設計上,盡量為“田字格”形結構,這樣有利于生生、師生之間通過手勢動作、面部表情來進行互動。

(二)創設開放性問題,開展任務型學習

任務最主要的是關注意義,關注學生如何表達想法,傳遞想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選擇學生感興趣、有話說的話題,并圍繞這一話題設計一個完整的任務鏈,任務之間由易到難,逐步推進。如教師在教授李白的《行路難》一詩時,可以設計以下三個任務來幫助學生理解。第一:“你心中的李白”。這個任務學生主要通過了解李白的生平以及回憶學過的李白的詩來談談自己的感受。第二:“走進李白”。 讀文是為了閱人,那么在這首詩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李白??梢詮奈恼碌闹髦家约白衷~句理解的角度來談,如“冰塞川”象征著作者面對的艱難險阻,“拔劍四顧”暗示了作者不甘消沉,奮勇直前,“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庇殖隽俗髡叱錆M信心與展望的強音。第三:“李白與我”。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志向?我要從詩人身上汲取怎樣的品質?擺脫了傳統的詩歌教學僅停留在背誦,字詞翻譯等知識層面上,這節課上的非常成功,人人都置身并享受完成任務的過程,興趣濃厚,情感充沛,你來我往,討論熱烈。

此外,在任務的完成中,教師也要多提富有開放性及探究性的問題,以便引發學生展開積極的交流與合作。如,和李白經歷相似人物,你還知道哪些?他們有著怎樣的經歷?這類開放性的問題答案是不唯一的,不唯一性使得不同觀點的學生在思想的交鋒中來展示各種觀點并最終達成共識。當然,相對結果來說,更重要的是智慧碰撞的過程,既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了和思維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際能力。

(三)設計開放性和探究性的問題

語文課堂中教師要多提開放性及探究性的問題,以便讓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引發生生之間展開積極的交流與合作。如,在教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時,教師可以提問“老北京胡同有什么特點?”進而思考:“老北京與其他文化名城有什么區別?”要回答這一問題,學生就需查閱資料,了解我國的文化名城,進行比較,進而深入討論。又如,在教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時,小說中的阿Q以丑為榮,盲目自大,自我陶醉于虛偽的精神勝利之中。但在現實生活中,精神勝利法造就了人們積極寬容的處世心態,面對困境時要多考慮積極的一面,忽略消極的一面,請同學們就精神勝利法談談自己的看法。像這種開放性和探究性的問題答案是不唯一的,不唯一性使得不同觀點的學生在思想的交鋒中來展示各種解決問題的策略。當然,相對結果來說,更重要的是智慧碰撞的過程,既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際能力。

(四)采取促進學生合作與發展的評價方式

語文新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是“關注人的發展”。這就決定了在語文課堂中,評價不僅局限于學生可以量化的知識,還應把態度、情感,合作意識,反思能力等作為評價的內容。

課堂測試是一種最普遍的評價方式,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課堂測試更多關注的是學生的個人提高分以及個人在小組中的得分。以提高分作為對學生評價的依據,改變了以往那種為了個人名次而爭輸贏的模式,使學生清楚的認識到,不論以往成績如何,在一個學習共同體中,只要不斷努力,力爭超越自己就能不斷進步,就能為小組做出相應貢獻。這樣,學生的自尊心、學習態度、合作意識也會相應的發展。

描述性評價也是一種很重要的評價方式。與傳統的評課方式相比,描述性評價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差異性與獨特性,僅僅如實的描述現象,如學生的參與程度,互動狀況,是否有創新的觀點等。每一位學生都能通過其他小組成員或老師所提供的信息描述來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和學習策略。用描述性評價來構建相互依賴的合作關系,同時促進自身積極反思,將是促進學生合作與發展的重要法寶。

注釋:

[1]高瑛:《認知與社會文化理論視域下的課堂互動話語研究述評》,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9年,第4期。

[2][5]Wells:Dialogic Inquiry:Toward a Sociocultural Practice and Theory of Educa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0.

篇10

職業運動員文化教育教學現狀對策一、前言

新經濟時代,職業運動員的文化教育成為我國體育事業建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此,我國也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政策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受歷史條件、文化體制、社會環境和思想觀念的影響,我國體育文化教育仍停留在較低水平,同時也面臨著一些突出問題。在此背景之下,我國職業運動員文化教育問題亟待解決。

二、目前我國職業運動員文化教育現狀及問題

文化素質是人類在生存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無論是哪一個行業,都無法忽視文化素質的重要性。而在我國現行舉國體制下,職業運動員更應具備良好的文化素質。這樣才能有效詮釋中國的體育精神,得到全世界的肯定。然而,目前我國職業運動員的文化教育仍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體育職業運動員文化教育現狀堪憂。

1.職業運動員自身文化教育理念的缺失

近些年來,我國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在國際上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但是,職業運動員的文化素質仍停留在較低層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現今的體育文化教育理念不強。一旦職業運動員達到退休年齡或并未在體育方面取得相應的成績,就將面臨離開體育這一職業的困境。雖然職業運動員擁有較好的體育技能,但是在缺乏相應的文化教育的情況下,很難適應社會的發展。

2.文化教育環境不佳,教學質量低下

目前,在我國體育事業建設中,對職業運動員的培養更多的注重于“練”而非“學”。職業運動員往往在很小的時候就被挑選進入體育運動學校進行競技體育的培養與轉化訓練,缺乏正規的文化教育熏陶,促使職業運動員文化教育基礎水平普遍不高。

3.文化教育教學體系的不完善

相對而言,在現有的教育體系下,職業運動員專業面過于狹窄,對未來職業的選擇性也比較小。大多數職業運動員只進行過相關運動技能的專業訓練,雖然有些進入高校學習,但是在校期的科目開設過少,加之文化基礎薄弱,在畢業之后僅憑大專學歷難以適應社會發展。因此,部分職業運動員考慮第二次就業的去向,開始走進夜校外語、計算機等自學考試課程的課堂,并呼吁在校期間增加教學內容,拓寬專業知識,優化教學內容。

4.教育培養模式不明確

目前,我國競技體育事業主要由政府出資,其目的是圍繞國家利益而開展,這勢必削弱對運動員的人本關懷。即使部分職業運動員的培養模式已從以前單一的體育運動學校的專業運動技能培養模式,轉變為與各初高中以及大學聯合培養模式,以彌補職業運動員在文化課學習上的不足。但是在國家與個人之間的模糊培養模式下,仍然只是關注運動員在運動成績的表現上而忽視對運動員文化課的學習與考核。

5.職業運動員文化學習時間偏少

根據調查顯示,職業運動員的平均鍛煉時間為3.5小時以上,而少年運動員的訓練時間超過4小時。對于少年運動員來說訓練時間明顯偏長,特別是對于中西部地區來說,這種現象更為普遍。部分學校的教學課時數遠低于平均時數,大部分時間都用于體育訓練。青少年時期過早的進行專業化訓練不利于身心健康的發展,同時還會使運動員的文化教育時間大為縮水。

三、舉國體制下我國職業運動員文化教育癥結所在

1.“練與學”體制不完善是導致運動員文化教育欠缺的原因之一

一直以來,我國運動員的訓練體制是三級式的培養,帶有一定體育特長的運動員從小被選,然后在體育運動學校集中訓練,此后根據訓練成績層層選拔。少部分職業運動員有幸進入國家隊最終退役,這樣的訓練教育體制最大的缺陷在于職業運動員不能接受正規文化知識教育。隨著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競技體育在短時間內有一定的突破,但在任務重,時間急促的情況下,在訓練上通常我國選擇了“舉國”集中培養模式。久而久之,就逐漸形成了一種圍繞運動賽會,各級訓練隊或學校爭分奪秒積極奮力拼搏的狀況,這就使得職業運動員在文化知識的接受上相應的減少了時間,同時文化教育經費也相應縮減,職業運動員在綜合文化素質方面也逐漸降低。

2.職業運動員普遍忽視文化教育重要性

據一項調查資料顯示,目前很多職業運動員都抱有這樣的期待,在訓練過程中對于文化教育的忽視大有人在,并堅定只要有優異的體育成績,退役后仍無后顧之憂,并且他們期待這樣的訓練教育體制成為永遠。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發展,舉國培養體制在取得成功的同時也在不斷受創,就業要求的提高致使職業運動員退役后找不到適宜的工作,國家只能為少數成績優異的運動員解決就業。問題之所以存在,是經濟體制改革時期的必然結果,有其合理性與歷史必然性。

3.運動訓練與文化教育很難有機結合

在“練與學”的過程中,文化教育與訓練的目標和規律各有側重。法規規定了職業運動員每周的文化上課時間,在實踐過程中,大多數教學單位開設了每周12課時的文化教學課,部分單位堅持每周20個課時,全體的時間安排即是半天上課加上半天訓練。但真正的癥結在于文化教學課的效果才是職業運動員義務教育的本質所在,開設一定課時的文化學習課只是文化教學的基本保證。大多數教學單位在一到六年級開設美術、音樂、語文、數學、外語等相關課程,但頻繁的外出比賽和集訓占用上課時間、學習不系統、出勤率低等現象屢見不鮮,文化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缺乏一定的監督機制,教學課的開設不能很好的落實,教學質量不盡人意,在文化課的學習上,從小輸在起跑線上,與同年級學生相比,職業運動員文化知識的接受程度與之有天壤之別。

4.管理運行機制的不順,監督保障機制的不健全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運動管理中心相繼成立,文化教育工作開始依附在這之上。至此,職業運動員的文化教育管理工作轉移,由運動項目管理中心主要負責,但由于受到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影響,形成了文化教育部門與體育部門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格格不入,導致不同目標之間不協調。當兩者發生沖突時,追求運動成績將會占一定的優勢,而這樣的矛盾亦是無法消除。教育與體育系統的不協調以及不相容,職業運動員文化教育得不到相應的保障和重視,加之監督保障機制沒有很好落到實處,職業運動員對于文化知識的學習與吸收十分零散,這就致使職業運動員的文化缺失加劇。另外,由于教學時間的連貫性得不到保證,文化教育在層次上無法得到提高,教學質量難以得到基本保障。

5.體育系統并非專門的管理部門,其教學管理人員與專業化水平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

教學資源匱乏,系統教育管理水平較低是目前體育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之一。在經濟發展水平上,不同地區體育事業和經濟水平的不同,導致其重視程度有所偏差,教育資源從整體上來看由于物力、人力、財力方面長期投入不足,教學設施落后,資金不足,師資力量薄弱,教學內容單一,教學方式陳舊等,文化教學課的教師在待遇方面偏低、進修難等造成教學水平低、教育質量難以保障等。其次,基礎教育不系統,職業運動員在后期的教育中難以得到補救。在我國,大多數職業運動員7歲左右就開始訓練,因為我國商業體制的培養模式,很多運動員沒有得到完整的小學教育,中學階段緊接著脫軌,致使職業運動員上課聽不懂,積極性下降。久而久之,造成惡性循環、最終厭學等。教育系統沒有嚴格的考試制度,對職業運動員的義務教育沒有落到實處,基礎教育不牢靠,后續的高等教育、專業教育等難以得到保障。

四、舉國體制下我國職業運動員教育模式的構建

新形勢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發展,人才市場競爭劇烈,畢業生就業制度、勞動用人制度相繼改革。職業運動員文化教育的不足與缺失,給自身、競技體育和社會發展方面都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不僅侵犯職業運動員接受文化教育的權利,也違背當代體育競技的訓練規律。知識體育后備人才隊伍不能長遠發展,影響職業運動員訓練效率的同時,對職業運動員全面發展也造成影響,造成社會就業壓力加大。長此以往,影響國家對于專業人才群體綜合素質的評價。如何讓青少年體育后備人才無論在文化課,還是在運動訓練方面都有良好的發展。對此,加大對文化教育課的時間和精力的投入顯得愈發重要。除了必要的運動訓練,如何協調好“練與學”的關系,對體育競技相關培養團隊或部門而言難度相對較大。忽視文化學習,偏重訓練的現象也比比皆是。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對職業運動員進行全面的教育,無論是文化素質、道德素養、競技能力等方面,都要引起我們的關注,走出教學誤區。

1.完善文化教育管理,加強督導

(1)提升文化教育理念

職業運動員的文化教育部門的有關文件中,都突出強調要加強體育職業運動員的文化教育程度。但是,在各省市的體育建設過程中并未得到有效的實施,文化教育也只是簡單的理解為文化教學。對職業運動員的教育仍只是以技能傳授為主,教授的相關知識局限性也很強。文化教學只是文化建設的一部分,文化建設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職業運動員的文化素質,促進職業運動員的全面發展。

(2)加強對職業運動員的日常生活管理

面對當前的經濟形勢,運動員容易受到物質條件、經濟利益的誘惑,這就容易造成原本用來學習的業余時間變成了物質享受,這些都受制于運動員自身的文化素質的高低。針對以上問題,除了重視職業運動員的運動成績外,提高對職業運動員日常生活的管理亦是重中之重。加強對文化知識學習的監督和培養,需要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和國家的共同努力與協調,使運動員在精神、文化水平上與運動成績得到共同提高與發展。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完善相應的教學體系、拓寬辦學思路,對于我國職業運動員的培養至關重要。充分發揮現有教育機構在體育教學上的優勢,構建多元的文化教育體系,進一步增加職業運動員接受文化教育知識的渠道。此外,文化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有條理、有規劃的教學系統。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文化教育督導,健全文化管理體系。

2.發揮體育專業學院、體校的作用,改革運動員成人教育機制

(1)完善文化教育教學體系

在改革開放之后,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我國職業運動員對于文化知識的索取有了更高層次的認識。社會形勢的不斷變化,用人機制的不斷改革與發展,亦促使職業運動員對文化學習觀念的轉變以及對文化知識學習的重視。目前,職業運動員對于科學文化知識的需求廣泛提高,對文化知識的學習有著極大的熱情。而我國體育系統現有的文化教學體系不能很好地滿足職業運動員對于知識的需要。隨著改革開放以后,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與逐步完善,職業運動員訓練與教學體制由體育系統自辦,這容易導致教育脫離大環境,對職業運動員這樣的特殊群體進行不完善的特殊教育。隨著這種體制的發展與成長,在這樣體制下訓練以及接受教育的職業運動員,基本上脫離了基本的文化教育。

(2)明確教育培養模式

職業運動員接受教育層次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其職業地位,用體育成績的輝煌與否來判定職業運動員是否優秀已逐漸退出舞臺。目前,職業運動員接受各層次教育的渠道不通暢,造成職業文化教育體系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多年來,我國競技體育的培養模式都由國家包辦,職業運動員從進入相關的體校或體工隊學習開始,對于職業運動員的上學、待遇、工資甚至退役后的第二次就業,都由國家一手包辦。職業運動員在這樣的狀況下對于文化知識接受方面形成了一種由國家負責的傳統觀念,對于文化知識學習缺乏動力。在參加體育訓練時間里,其他事情不必太多的考慮,包括文化知識的學習問題,只考慮刻苦奮進、不斷攀登、奪得佳績,這樣的途徑延續了50余年。

(3)利用一切教育資源開展職業運動員的文化教學

一方面,改革體育總局自辦教學的體育系統,利用高校教育資源和社會資源,拓展專業知識設置,從普通高校尋找資源,開設如非專業成人高等教育等的課程,滿足職業運動員對于退役后未來擇業的文化知識需要,增強其在退役后的知識技能;另一方面,改善辦學模式,扶持普通高校大力創辦有一定水平的運動隊伍,拓寬職業運動員招生渠道,大力推廣招收退役或現役職業運動員,通過比賽等一些形式,加強高校對職業運動員招生的積極性,拓寬職業運動員文化教育之路。

3.落實、改革培養體制

(1)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

隨著身體的成長,職業運動員在體育鍛煉方面所占用的時間也越來越多,進入高校后文化教育更加困難,比如游泳、乒乓球和跳水等項目都出現了類似問題。雖然,近些年大量的運動技校紛紛建立,但是由于教學水平不高、教學設施不完善、教學經費投入不足等問題,職業運動員的文化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證。此外,各省市為了培養體育技能突出的職業運動員,常常過分強調對職業運動員體育技能的要求。當文化學習和運動訓練發生沖突時,往往會犧牲職業運動員的文化學習時間。由此,職業運動員接受不到系統的文化教育。

(2)提高職業運動員自主學習意識,保證職業運動員學習時間

職業運動員文化素質基礎薄弱,很多從事體育事業的職業運動員,早期都面臨過學習困難的問題。相比文化學習,職業運動員更希望投入到技能鍛煉之中。而在職業運動員日后的發展過程中,由于缺乏相應文化教育的引導,運動員對文化學習提不起興趣,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也為教學工作的開展帶來了一定的阻礙。目前,我國職業運動員文化教育主要建立在訓練的基礎之上,根據國家的教育政策,體育總局等相關教育職能部門針對運動員提出了原則要求,制定宏觀管理政策且進行監督檢查等。各級訓練部門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按照體育總局要求制定相關地方政策并進行實施。

4.以中小學素質教育為主體

體育總局應注意重心的轉移,從以前集中精力于運動員競賽與運動訓練,到將職業運動員義務教育的任務交由相應的教育部門,建立并完善中小學業余訓練文化教育體系。同時,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整合教育資源與體育資源,將學校這樣的組織作為培養運動員的載體,遵循體育及教育規律培養職業運動員,有別于其他體工隊的教學模式,通過體育學院附屬的體校對職業運動員統一管理,將學習與訓練有機的聯合起來,通過這樣的培養模式不斷地向國家輸送有文化有素質的職業運動員。

五、結語

總之,要想更好地發揮我國教育事業舉國體制的優勢,就應重視對職業運動員的文化素質的培養,構建合理的文化教育模式,使我國的職業運動員在奪取金牌的同時,也會因他們的文化素養而受到全世界的尊敬和贊揚。這樣,不僅可以弘揚我國的體育精神,還有助于我國體育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性。

參考文獻:

[1]高雪峰.論職業運動員文化教育體系的改造與重構[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0,(3).

[2]蔣志學.運動員文化教育是我國體育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J].中國體育教練員,2006,(1).

[3]王凱珍,潘志琛,王華倬,劉海元.我國職業運動員文化教育缺失的分析與思考[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