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監理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4 00:34: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民用建筑監理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民用建筑監理論文

篇1

關鍵詞:民用建筑空調發展前景能源

1我國宏觀經濟和城市民用建筑的發展情景設定

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了我國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具體部署,即要在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基本實現工業化”。

這個宏偉的發展目標必然對我國經濟的各個層面產生深遠影響。

1.1經濟結構

在今后15年中,預計第一產業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不斷降低;第三產業增長迅速,第二產業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將出現先增長,后降低的趨勢。預計第一產業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2020年為13.6%;第二產業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2020年為42.9~46%;第三產業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2020年為41%~43%,2050年51%~56%。

1.2按名義匯率計算的GDP

按照我國總體經濟戰略規劃,到201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7.88萬億元RMB,2020年達到26.82萬億元RMB。兩個階段的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7.1%和4.14%。需要指出,近年以過度投資拉動的超常規增長使得資本形成所積累的一系列低效率問題逐漸暴露出來,重復建設形成的無效資本、大量庫存積壓、國際反傾銷對我國企業的打壓、企業利潤率的下降,以及高速發展對資源環境的破壞等都是導致經濟增長速度將呈下降趨勢的重要因素。

1.3人口

預計我國人口總規模為:2010年14億左右;2020年15億左右。

1.4人均GDP

人民幣的匯率政策正在調整,人民幣不再緊盯美元。因此,今后我國的GDP統計必然按照國際上通行的購買力平價(PPP)標準。如果按世界銀行的統計,我國2003年人均GDP(按PPP計算)已經達到4990美元,已經超過當年低中等收入國家水平(4320美元),這顯然是高估了。而如果參照中等收入國家購買力平價計算所得人均GDP比名義匯率計算所得高出1.9倍的比例計算,2010年和2020年我國人均GDP將分別達到2932和4104美元,2020年我國將進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

1.5城市化

我國城市化水平從由1985年的22%上升到2004年的41.8%,城市化速度是世界同期的兩倍。但2000年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已經達到47%,其中中等發達國家為50%,高收入國家為79%。從世界城市化進程來看,城市化率從36%提高到60%屬于加速期,因此,中國的城市化率還將不斷提高。如果按1985~2004年間城市化率的平均增長速度計算,2020年我國城市化率在50%以上。而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預測,2020年我國城市化率當在60%左右(58.7%)。

1.6房屋建設

截至2003年底,全國城鎮房屋建筑總面積達140.91億m2,其中住宅建筑面積89.11億m2,占房屋建筑面積的比重為63.24%。

圖1我國城鎮房屋建筑面積的增長(10億平方米)

根據建設部小康社會居住目標,可以分析得到2010年和2020年的建筑面積。

表1我國城市住宅和公共建筑的發展預測

2010年

2020年(情景1)

2020年(情景2)

城市化水平%

45%

50%

60%

城鎮人口總數億

6.3

7.5

9.0

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m2

26.5

30

35

城鎮住宅建筑總面積億m2

166.95

225

315

城鎮人均公共建筑面積m2

8.06

10.75

12.5

城鎮公共建筑總面積億m2

50.80

80.6

112.5

城鎮民用建筑總面積億m2

217.75

305.6

427.5

表1中2020年的預測之一是按城市化率的低限設置的情景;而預測之二是按城市化率的高限和小康居住目標設置的情景。

2我國空調的市場需求和發展前景

2.1住宅空調發展現狀

我國房間空調器生產開始于1978年。1991~1993年進入了起步階段,1994~1996年步入加速發展期,1997~2003年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生產量平均每年遞增24~59%。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中國房間空調器產業已經擁有了占世界產量一半以上的生產規模,成為名副其實的房間空調器世界第一生產大國。

根據日本空調采暖和制冷新聞(JARN)預測,2004年全世界對房間空調器(RAC)和單元式空調機(PAC)的總需求量為5600萬臺,其中中國為2000萬臺,占36%。從圖2可以看出,中國一國的產量實際已經超過全世界的需求,我國家用空調器的產能已經過剩。

圖2我國房間空調器產量的增長

圖2中顯示,我國房間空調器的生產年均增長率為40.5%。而圖3中則反映了我國城市每百戶家庭房間空調器擁有量的增長情況。2002年,我國僅有10個省市百戶家庭空調器擁有量在50臺以上,而到了2003年,便增加到16個省市。增長勢頭很猛(見圖3),但年均增長率為27.04%,還是趕不上生產量的增長。

圖3我國每百戶家庭房間空調器的擁有量(臺)

研究發現,家庭房間空調器的擁有量與人均GDP的增長有很好的線性相關性。圖4是筆者以上海的情況分析得到的相關關系。當人均GDP達到4000~4500美元時,住宅空調得到普及(達到戶均1臺)。

圖4每百戶家庭空調器擁有量與人均GDP之間的相關關系

我國是世界上熱量帶最多的國家,東部地區與世界上同緯度地區相比,夏季偏熱,冬季更冷。在我國人口稠密的城市,室內既需要冬季采暖,也需要夏季供冷。我國小康社會的住宅,將從滿足生存需要實現向舒適型的轉變。良好的室內熱環境是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環節。因此,住宅空調的普及是必然的趨勢。

2.2集中空調的發展現狀

根據中國制冷與空調行業協會的統計數據,2000年到2003年全國制冷空調行業經濟年均增長速度高于我國GDP增長速度。

表22000-2003全國集中空調主機生產量(臺/套)

2000(銷量)

2001

2002

2003

活塞式冷水機組

4,000

2,517

2,493

4,645

螺桿式冷水機組

3,056

3,910

5,663

8,977

離心式冷水機組

481

698

947

1,240

蒸汽/溫水型溴化鋰冷熱水機組

1,194

1,460

1,268

1,053

直燃式溴化鋰冷熱水機組

2,091

2,385

3,052

2,785

風冷式冷熱水機組

15,000

20,800

26,000

——

戶式集中空調用冷熱水機組

——

——

——

36,372

總計

25,822

31,770

39,423

55,072

年平均增長速度

28.9%

注:2003年風冷式冷熱水機組的統計歸并在了螺桿式、活塞式冷熱水機組和戶式集中空調的冷熱水機組三項統計中。

2000(銷量)

2001

2002

2003

組合式空調機組

10,495

25,853

29,492

36,505

新風機組

33,066

77,281

47,880

50,602

風機盤管機組

684,684

1,281,517

1,387,072

1,719,557

總計

728,245

1,384,651

1,464,444

1,806,664

年平均增長速度

39.8%

表32000-2003全國集中空調系統末端設備生產量(臺/套)

根據歷年中國制冷空調工業協會統計數據及重點生產企業調查匯總,在1993~2003年間我國電力驅動冷水機組產量的年均增長幅度13.4%,吸收式冷水機組產量年均增長幅度16.2%,其中直燃機產量平均增長幅度高達18.7%,高于電力驅動冷水機組產量的增長幅度??傮w來講,1993~2003年間我國制冷機組總產量的增長速度高于經濟增長速度。

2.3住宅空調的發展前景預測

根據筆者的分析,每百戶城鎮居民空調器擁有量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活用電量這兩個因素都呈現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分別達到0.9928和0.9681。因此,將每百戶城鎮居民空調器擁有量作為因變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活用電量作為兩個自變量,可以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從而可以得到2010年我國城鎮每百戶居民空調器擁有量為125.8臺/百戶,屆時房間空調器的保有總量將達到2.33億臺。

房間空調器的使用壽命一般不會超過10年,2000年前居民購買的房間空調器到2010年將不得不更換,若考慮這部分的設備報廢和更換數量,則2004~2010年間我國國內房間空調器的銷售總量將達到17826萬臺,平均每年銷售量為2500萬臺左右。

當平均每戶居民房間空調器的擁有量達到一臺以上時,其購買的欲望將逐漸降低,而空調器的使用時間將延長。此時,每百戶城鎮居民房間空調器擁有量將不再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活用電量呈線性相關關系,筆者認為2010年后每百戶居民空調器擁有量的飽和趨勢將與總人口數量的飽和趨勢相符。因此可以預測2020年每百戶城鎮居民空調器擁有量為190臺,屆時房間空調器的保有總量將達到4.2億臺。

2.4集中空調的發展前景預測

對集中空調的預測采取未來能源可供量倒推的預測方法,可得到如表3的結果。

表3我國公共建筑集中式空調制冷機組的發展預測

2010

2020

一次能耗可供總量(三種情景平均值)/億噸標準煤

21

29

建筑能耗所占比例

20%[1]

28%

空調能耗占建筑能耗的比例

40%[2]

40%

公共建筑空調系統一次能耗/億噸標準煤

1.01

1.81

空調冷熱源一次能耗/億噸標準煤

0.29

0.521

空調冷熱源耗電量/億kWh

782.5

1404.8

空調制冷機組裝機冷量/億kW

5.26

10.71

公共建筑總面積/億m2

50.8

80.6

單位面積裝機冷量/W/m2

103.6

132.9

燃氣空調裝機冷量所占比重

10.0%

15.0%

燃氣空調裝機冷量/萬kW

5263

16063

電制冷機組裝機冷量/萬kW

47371

91026

直燃機保有量/臺

29241

89241

電制冷機組保有量/臺

394754

758548

全國公共建筑集中式空調裝機冷量總計/萬kW

52634

107089

綜合以上預測結果,到2010年,我國公共建筑集中式空調總裝機冷量將達到1.5億冷噸左右,2020年總裝機冷量將增加到3.05億冷噸左右。

3民用建筑空調的發展對能源供應的影響

3.1建筑能耗在總能耗中的比例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

所謂建筑能耗,是指建筑使用能耗,即維持建筑功能和建筑物在運行過程中所消耗的能量,包括照明、采暖、空調、電梯、熱水供應、烹調、家用電器以及辦公設備等的能耗。除非特別指明,現在一般提及的“建筑能耗”都是指使用能耗。

根據某些文章和媒體的報導,2001年我國建筑能耗在總能耗中的比例即已達到27.5%,與當年日本的此項比例(29.2%)相差無幾。并據此得出我國建筑節能的緊迫性。

一個國家或地區建筑能耗在總能耗中的比例,反映了這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氣候條件、生活質量,以及建筑技術水準。發達國家在進行能源統計時,一般按照四個部門分別統計:即工業(或產業,因為在發達國家農業已經產業化)、交通(在發達國家航空、城市軌道交通和私人汽車都十分發達)、商用(辦公樓、旅館、商場、醫院、學校)和居民(住宅)。一般可以把商用和居民兩項作為建筑耗能看待。比如金融、貿易、商業和咨詢等第三產業,幾乎沒有什么工藝能耗,但對于室內環境品質的要求卻越來越高,第三產業的主要能耗形式就是建筑能耗。商用部分的能耗實際就是第三產業的能耗,即建筑能耗。因此,發達國家的耗能部門實際上就是產業、交通和建筑三大家。

我國的能耗統計方式,并不是按照國際上通行的做法,而是按照行業統計。如果我們把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生活消費和其他行業的能耗算作建筑能耗的話,那么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1年的建筑能耗比例只有18.2%。如果再加上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訊業和建筑業的能耗,也只有26.9%,還是到不了27.5%。但很明顯,交通運輸的能耗帳無論如何也是算不到建筑使用能耗的頭上的。

另一方面,歐、美和日本都是第三產業(服務業)高度發達的國家,因此,它們的建筑能耗在總能耗中的比例除日本外都在30%以上。而我國則是一個處于工業化前期的發展中國家,城市化水平很低。2004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41.8%,而1998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即已達到47%。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僅略高于30%,低于國際上同收入組別國家近20個百分點。因此,建筑能耗在總能耗中占較高比例的外在條件并不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幾年我國經濟結構是在向重型方面轉化。第三產業在GDP中的比例在2002年達到頂點之后,一路下滑。而第二產業比重在經歷多年平穩發展之后,從2002年開始反彈。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制造業大國,鋼鐵、有色金屬、焦炭、水泥、彩電、冰箱、房間空調器等數十種產品年產量居世界第一位。2004年鋼產量達到空前的27279.79萬噸。但與此同時,我國生產噸鋼能耗比世界先進水平高出20~30%,中國超過10%的能源被鋼鐵業“吃”掉。在這種大背景下,我國建筑能耗不可能在總能耗中占有很高比例。

根據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我國建筑能耗在總能耗中的比例大致應在20%左右,其中10~13%是采暖能耗,7~10%是其他能耗。大致相當于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的水平。

建筑能耗在總能耗中的比例,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從宏觀經濟角度看,建筑能耗的比例越大,經濟發展就越是合理和健康。

我國建筑用能還處在很低的水平,但有很大的增長潛力。以上海為例,2003年上海人均耗電量為5245kWh,是2002年經合組織(OECD)國家人均水平的65.2%,是世界人均水平的2.21倍。但上海人均生活耗電量只有617.62kWh,占總耗電量的11.8%,約為同年香港人均生活(住宅)耗電量的44%。上海家庭平均人口數為2.8人,2003年上海家庭平均年用電量應為1730kWh,而1997年美國家庭平均空調用電量就達到1555kWh。因此,住宅能耗的增長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另外,我國現在的依靠低勞動力成本、高資源消耗、高資本投入、沒有附加價值的傳統制造業的經濟結構是不可持續的。我國不可能一直停留在目前這種工業化初期落后的經濟結構中。中國要和平崛起,必須向新型工業化社會過渡,必然會像當今的發達國家一樣,產業結構的重心將從工業轉到服務業和現代制造業;能源消費結構也將從工藝過程能耗轉到保持環境的建筑能耗中來。因此,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建筑使用能耗在全國總能耗中比例的增加是必然的趨勢,也是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標志。建筑節能的目標是提高建筑物對能源直接使用的效率,用少許增加的能耗滿足大量增加的需求;同時盡量減少間接能耗和無謂的浪費,將有限的資源用到建筑使用過程中,創造更好的人居環境。

3.2民用建筑空調是形成電力尖峰負荷的主要因素

2003年以來,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拉動下,能源和電力的需求快速增長,大部分地區出現電力供應緊張,26個省區存在不同程度的拉閘限電。盡管從2000年開始,我國僅用5年時間,發電裝機容量便從3億kW增加到4.4億kW,但能耗(電耗)增長的速度更快。從2002年到2003年,我國GDP增長9.1%,而電力消費卻增長了16.5%。

有人把電力緊缺歸咎于我國民用建筑空調的超常規發展。這是混淆了電力和電量的概念。根據筆者在上海的調查,盡管上海住宅空調的普及率(96.8%)已經超過了美國(72%,1997),但居民使用空調的時間全年平均僅為800~900小時,也就是說,盡管空調用電開支在家庭能源開支中占了最大比例,但總體消耗的電量并不很大。這種低水平消費主要是由于我國居民經濟水平還不高。因此,在城市或地區全年電力消費的尺度上,民用建筑空調并不是“耗電大戶”,但卻是造成夏季(冬季)電力負荷高峰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民用建筑空調使用的季節性、間歇性和不穩定性特點,造成夏季供電峰谷差的進一步拉大,形成對電網安全的潛在威脅。圖4的尖峰負荷與最高氣溫的關系曲線很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在上海,當氣溫在33℃以上時,每升高1℃,電力負荷將增加12.7萬kW(工作日)。同樣,在北京市也有非常相似的情況,當氣溫在32℃以上,每升高1℃,電力負荷增加12.9萬kW。

日益增長的空調用電負荷已經造成了城市電網難以承受的高峰用電負荷及巨大的電力缺口(2005年估計為2500萬kW)。這種電力供需之間結構性的矛盾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了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2000-2003年,國內空調器銷售量的年平均增長率高達47.65%,而同期我國發電機組裝機容量的增長率只有6%左右,遠遠低于房間空調器銷售量的增長速度。我國的住宅空調產品形式單一,無論是窗式、分體壁掛式還是集中式,幾乎全部是電力驅動。致使房間空調器(國內銷售)的裝機電力占發電機組裝機容量的比例已經高達10%。

圖5北京市近年來夏季最高電力負荷和空調電力需求的增長

從圖5可知,北京市的空調電力需求的比例逐年提高。2001年至2003年,北京市居民生活用電量增長了29%,占全社會用電總量的比重也持續攀升至17.32%。2001年,北京市居民生活用電量為542739萬kWh,2003年則增至700726萬kWh,增幅高達29%。同時人均年生活用電量也大幅增長,2001年人均年生活用電483.57kWh,2003年則達到609.96kWh,增幅為26%。

3.3民用建筑空調的能源需求預測

根據我國電力發展規劃,可以預測,2010年全國每百戶城鎮居民空調器擁有量為125.8臺,所形成的裝機電力占全國發電裝機容量的28.7%。到2020年,每百戶居民空調器擁有量將達到190臺,占全國發電裝機量的比例為37.4%。

2004-2020年間,電驅動制冷機組的產量年均增長速度保持在41%,2010年我國電制冷機組保有量約為39.5萬臺左右,2020年將達到76萬臺??芍?,從2010到2020年,我國公共建筑集中式空調的電制冷機組的裝機電力將由1.01億kW上升到1.78億kW,在全國發電機組裝機電力中的比重將從2010年的16.2%上升到2020年的19.8%??照{電力制冷機組的耗電在電力消費總量中的比重將從2.66%上升到2.89%,由此造成公共建筑集中式空調系統用電量在電力消費總量中的比重將由9.3%增加到10.1%。

如果國家繼續推進當前鼓勵發展燃氣空調的政策,并假定2010年和2020年直燃機的裝機冷量分別達到當年空調機組裝機總冷量的10%和15%,則2010年,我國直燃機總保有量約為2.9萬臺,全國直燃機總的天然氣用量將達到29.6億m3,占全國天然氣總用量的2.4%;而到2020年,直燃機總保有量將達到8.9萬多臺,直燃機總的燃氣用量將進一步增加到90.3億m3,占全國天然氣總用量的3.4%(見表4)。

表4發展燃氣空調對我國能源供應的影響預測20102020

直燃機裝機冷量所占比重10.0%12.5%15.0%15.0%17.5%20.0%

直燃機裝機冷量/萬kW526365797895160631874121418

直燃機保有量/萬臺2.93.64.48.910.411.9

電制冷機組裝機冷量/萬kW473714605544739910268834885671

電制冷機組保有量/萬臺39.538.437.375.873.671.4

公共建筑空調電制冷機組裝機電力/億kW1.051.020.991.781.731.68

發電機組裝機容量/億kW6.56.56.5999

占發電機組裝機容量比重16.2%15.7%15.3%19.8%19.2%18.7%

公共建筑空調電制冷機組耗電量/億kWh704.2684.7665.11194.01158.91123.8

全國總用電量/億kWh264352643526435413034130341303

電制冷機組耗電量占全國用電總量比重2.66%2.59%2.52%2.89%2.81%2.72%

節省的空調裝機電力/萬kW117014621754357041654760

節省的電力投資/億元130116271952397146335295

直燃機燃氣用量/億m3/年29.637.044.490.3105.4120.4

全國總天然氣需求量/億m3125412541254265326532653

直燃機天然氣用量占總用量比重2.4%2.9%3.5%3.4%4.0%4.5%

4應對措施和政策建議

隨著我國經濟、城市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空調將有更大的發展。我國是世界上熱量帶最多的國家,東部地區與世界上同緯度地區相比,夏季偏熱,冬季更冷。在我國人口稠密的城市,室內既需要冬季采暖,也需要夏季供冷。當一個城市或一個地區的人均GDP在4000~4500美元時,住宅空調將普及。住宅空調將從奢侈型消費品變成普及型必需品,完全脫離“家電”屬性,成為建筑物的基礎設施之一。我國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經濟結構是不可持續的,第三產業在城市產業結構中的比重一定會逐步增加。為提高生產率,第三產業必須為建筑環境消耗能量,使用空調,夏季供冷、冬季供暖??傊?,民用建筑空調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必然的需求。從現代能源管理的思想出發,不應該也不可能去抑制這種需求,而只能因勢利導,用經濟與技術手段引導人們合理消費,開源節流,盡力滿足這種需求。

所謂“開源”,就是在提倡適度消費與節約能源的前提下,提倡民用建筑空調能源的多元化,充分利用低谷電、淡季氣和可再生能源,從時間上與空間上去挖掘“能源供應”的潛力。例如發展蓄冷技術、利用天然氣的燃氣空調、熱電冷聯供技術和分布式能源技術;同時積極研究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未利用能源”的制冷空調技術。所謂“節流”,就是改進制冷空調產品,提高能源效率,實現環境友好。

4.1蓄冷空調

對蓄冷空調的電費價格體系是推進蓄冷空調技術發展的關鍵。目前大多數電力公司(或供電局)推行了分割式三段制分時電價,其中的高峰時段集中在上午8:00~11:00,以及傍晚到夜間的18:00~21:00,使辦公樓與大型商場這兩類商業建筑的空調冷負荷高峰時段(下午)被劃入了電費的平段時間。導致大部分蓄冷量在非高峰用電時段的下午釋放掉,對轉移夏季高峰用電負荷并沒有起到有效作用,而且也不能使用戶從分時電價政策中獲取最大利益。上海市從2005年夏季開始將空調負荷高峰時段13:00~15:00劃入高峰電價時段,同時對用戶的電力最大需求MD提高收費標準(30元/kW·月),這些政策都有利于蓄冷空調的推廣。

除了峰谷電價的比值之外,低谷電價的絕對值也有很大影響。如果低谷電價能夠跌破購電成本的底線(比如降到0.20元/kWh以下),相信會極大地推動蓄冷空調的發展。而這一底線恰是某些電力公司前幾年在電力富余時推銷電鍋爐和電采暖的促銷價。

2004年,我國已經批準開工的電站項目達6110萬千瓦。以每kW電站投資6000~7000元計算,需要投資4000億元。如果少建10%,就可以節省400億元,再將其中的10%即40億元投入對蓄冷空調的補貼(200元/kW),可以轉移2000萬kW空調高峰冷負荷。理想情況下可以轉移電力負荷600萬kW,恰好相當于少建10%的電廠。這樣,電力部門實際節約了投資360億元。而用戶除了這部分補貼,還要投入160億元去建設2000萬kW的蓄冷裝置。但因為有了補貼,用戶可以較快地在3~4年時間里從分時電價的差價中回收這部分投資。實現電力公司和用戶的雙贏。

4.2燃氣空調

影響燃氣空調發展的瓶頸是天然氣價格。制訂燃氣空調用氣價格的依據,應該是使燃氣空調的壽命周期成本能與電力空調持平或略低,從而使用戶能實實在在地受益,也才能鼓勵用戶使用燃氣空調。定義電力與天然氣的比價:

這一比價越大,表明燃氣空調的年度等額壽命周期成本與電力空調相比,經濟性越好。國際上電力與天然氣比價一般約為4:1左右,但我國長期以來該比價偏低,因而制約了燃氣空調市場的開發。

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初,北京、上海等城市均出現天然氣供不應求的局面。據統計,2004年北京市共消耗天然氣25.4億m3,2005年預計將消耗33億m3,超過市政府30億m3的預算,也超過了陜京管線28億m3的供給量。上海市預計2005年的天然氣使用量將達到20億m3,但目前落實的氣源僅16億m3(其中包括西氣10億m3和東海氣田6億m3)。在這種嚴峻形勢下,北京和上海均開始限制冬季天然氣鍋爐的發展。但是,對任何一個燃氣空調用戶,不可能只在夏季用天然氣供冷而不在冬季用天然氣采暖。從總量來說,發展燃氣空調用戶可以起到填平夏季天然氣低谷的作用,但同時還會增加冬季天然氣的高峰。因此,需要研究天然氣冬季的削峰措施。燃氣供應部門,要研究夏季儲氣措施和冬季可中斷用戶的政策。而暖通空調行業,也要研究季節蓄能的燃氣熱泵技術以及能燃用水煤漿和煤層氣的直燃機技術。

4.3熱電冷聯供

在阻礙建筑熱電冷聯供技術在我國發展的諸多政策問題中,最突出的是多余電力上網的問題。因為用戶所需要的熱量/冷量與用電量是隨著季節、氣候甚至白天與夜晚等因素隨時在變化,而建筑熱電冷聯產設備一經確定之后,其正常運行時的供熱/供冷量與發電量的比例(即熱電比)是大致不變的,所以總是會有富余的電能或者熱能產生。為了解決多余電力的問題,最簡單、最直接的解決方案就是允許分布發電的多余電力上網。

根據我國目前實行的《供電營業規則》,如果電力用戶自行發電需要并網,其并網的發電機組必須接受電網的統一調度,而且熱電冷聯產系統的上網電價要采用競價上網方式,沒有任何優惠。建議將分布式能源電力上網按“綠電”看待。參照對風力發電的優惠政策,電網收購價應在0.40元/kWh以上。

阻礙建筑熱電冷聯產發展的另一個政策問題是天然氣的價格。與上節“發展燃氣空調的政策建議”相仿,各地應根據當地電價,將電力/天然氣比價調整到4.9:1左右。

目前,各種建筑熱電冷聯產的原動機設備國內基本上都不能夠生產,完全依賴進口,因此實現熱電冷聯產的一次投資很大。建議對建筑熱電冷聯產系統的投資者做政策性投資補貼,該補貼相當于設備投資的10%左右,使得熱電冷聯產系統的等額年度壽命周期成本能夠與常規空調冷熱源相比。

從中期發展來看,應積極發展利用燃料電池的建筑或區域熱電冷聯產系統。燃料電池的應用主要有兩種方式:①移動式(作為汽車動力);②固定式(又稱“站式”,用于樓宇熱電冷聯供)。我國目前把主要的研發力量投入到前者。但燃料電池汽車由于一些技術瓶頸,難以在短時間內普及。而建筑熱電冷聯供所使用的燃料電池是將天然氣改質制氫,不需要直接利用氫氣;由于是固定式(站式)使用,省去了許多移動式應用中的麻煩(例如對體積、重量的限制)。所以,燃料電池作為分布式能源應用,相對更容易形成商業化。建議優先發展利用燃料電池的建筑熱電冷聯供技術,盡快建成一批示范性工程,應用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項目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項目中。

4.4選擇較高能效等級的空調設備

作為重要的“節流”措施,我國經濟發達、資源缺乏的城市,可在2005年開始實施的《房間空氣調節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級(GB12021.3-2004)》、《單元式空氣調節機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級(GB19576-2004)》和《冷水機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級(GB19577-2004)》等三個標準中,選擇較高的能效等級作為市場準入條件。

根據測算,上海市如果對冷水機組采用比我國《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05)》中的強制性標準提高一個等級,可以產生很好的節電降峰的效益。僅每年新增的冷水機組便可以降低電力峰荷需求6~8萬kW,用戶也可因此減少電費14%左右。以平均電價按0.75元/kWh計算,每年可以節約電費2800~3600萬元。

5結論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房間空調器生產國,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冷水機組市場。我國又是世界上房屋建筑建設規模最大的國家。根據世界銀行的預測,到2015年,全世界新建筑的一半將出現在中國;中國城市商用和居住建筑中的一半將是在2000年后建造的。因此,我國民用建筑空調還會有很大的發展。當前我國的能源緊缺,確實是對制冷空調業的嚴峻挑戰,但同時也是推進制冷空調行業科學、健康、協調、持續發展,使中國從制冷空調大國發展成為制冷空調強國的最好機遇。

參考文獻:

篇2

1.1工程設計

工程設計是建筑施工的第一步,設計直接影響到建筑實體的質量。好的工程設計,不僅能夠縮短施工周期,還能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同時有效節約投資成本。不全面的設計則會增加施工過程中的設計變更,導致投資增加。

1.2現場管理

施工現場除少數工程技術人員外,多數是農民工,由于沒有經過專業、系統的業務培訓,綜合素質較低、業務能力較差,如果項目管理再薄弱,工程施工現場管理則混亂不堪。

1.3施工工期

工期是保證建筑施工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追趕工期,或由于資金的不足、設計的變更等原因而延緩工期,均會降低建筑的施工質量??s短工期,施工人員的作業量加大、設備機械的運轉負荷加重,直接影響工程質量。

1.4建筑質量的監管

質量管理制度不夠完善,在質量管理方面,沒有制定相應管理制度或沒有嚴格按照相關的規章制度進行,質量管理都是根據之前的經驗進行。此外,在施工過程中忽視對現場質量的檢測,并沒有對施工現場的材料以及成品進行全面的檢查,或者是檢測結果存在虛假情況。一些工程監理單位,對于建筑項目的施工設計、管理的了解不夠全面,而一些監督部門并沒有充分行使其政府機構賦予的職責,或沒能及時查找、識別隱患,沒有及時上報、處理。

2加強質量管理的措施

2.1從設計入手,加強設計單位的管理

通過招投標選擇資質等級高、實力強、管理先進的設計單位。對設計單位拿出的方案進行多輪評比,反復論證,優中選優。

2.2從實際施工入手,加強現場管理

第一,提高對施工現場人員綜合素質的管理。工程中標后,應根據工程實際規模和特點選擇人員,根據每個人的專業和技能特長合理安排崗位。定期對施工現場人員進行培訓,提高施工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讓他們在實際的工作中加強對質量管理工作的重視,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加強管理隊伍的建設,并建立相應的獎勵制度,對做得好的施工現場質量管理人員實施獎勵。第二,嚴格控制進場原材料質量。由于施工原材料的質量直接決定工程質量,因此原材料質量是工程質量保證之根本。為了保證施工原材料的合格,采購人員必須要加強對原材料的采購、進場驗收以及現場檢查等各環節的管理工作,采購的時候采購人員應該對市場環境進行考察,貨比三家,選擇質量可靠的供應商進行原材料采購,并在原材料的運輸過程保證原材料的質量安全,加強對進場原材料的規格、數量、型號等方面的檢測,以及進行現場驗收,從而保證材料的合格。第三,加強對現場施工設備的管理。建筑施工中的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要根據工程施工實際需要合理安排、調配施工機械,在滿足施工需要的同時又要考慮節約成本。施工過程中要隨時對機械設備的工作性能及工作狀態進行檢查,定期對所有機械設備進行檢查、保養,避免質量事故的發生。

2.3加強施工進度控制

篇3

【關鍵詞】民用建筑;管理問題;解決對策

一、民用建筑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行業是我國的經濟支柱,民用建筑施工管理是很重要的,民用建筑的質量是工程建設的核心,是決定工程建設成敗的關鍵,而且還關系到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和社會安定。抓住質量這個環節,工程施工就能順利進行。在民用建筑施工中,無論是施工者,還是監理人都應以規范為標準,嚴格按操作規程施工,做好施工每一環節的質量控制,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給工程帶來不良后果,直接影響到建筑工程的正常進行,因此,建筑企業的施工管理是工程質量、安全生產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保證。

二、民用建筑施工管理中常見的問題

1、思想上對安全管理的意識不夠重視

在建筑的施工現場,有很多沒有施工的安全警示牌,安全警示的標語掛的少,或者是放置的位置不夠鮮明,對這些管理的不到位,就很容易造成施工事故,造成經濟損失,一旦發生事故,就會給施工的企業帶來進度方面的延誤,另外,還有對安全帽佩戴的不正確或者是不戴,還有在高空作業的時候沒有帶安全保險帶。

2、缺乏規范施工的有效制度

由于在施工現場有很多的建筑材料,在現場很容易出現對材料管理的混亂,有很多的建筑材料會隨處亂放,這樣在使用的時候就會降低使用的效率,甚至還會出現找不到材料,還有的因為建筑材料存放的管理不當,導致質量下降,在無形中加大了費用。

3、施工現場環境不達標

為了施工的安全,往往要設置一些圍墻,但是有的施工現場出現了漏設的情況,這就起不到全面的防護。施工用的攪拌機,為了減少現場的灰塵,都要增加一些揚塵等器械的保護措施,但是這些設施有的嚴重不合格,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現場塵土飛揚,環境受到了污染,這樣工人的身體健康難以得到保障;另外,由于天氣等原因,施工現場的路面會坑坑洼洼,有的地方會有積水,再加上一些建筑垃圾未及時清理,這就使得施工現場更加混亂,污染也會變得更加深度。

三、民用建筑施工管理的問題的措施

1、提高民用建筑施工管理的安全意識

對現場的施工管理采取一些措施,必須要對安全性進行責任制,將施工和安全一起進行,要對安全管理的工作系統進行專人的定期檢查,另外對所有的工作人員進行安全知識方面的教育,必須在思想上改變觀點,將安意識重視起來,教育她們安全方面的一些常識,和基礎的操作技術,其次,要讓管理層人員學會系統的安全知識,確保安全管理工作能夠正常的運行。

2、建立施工現場的質量管理體系

在整個建設施工期間,質量的管理是很重要的,建筑施工的環節任務很大,相對來講質量的控制任務也非常大,所以,影像質量的因素就會增加,目前,現在的所有建筑施工,質量的問題多數都是因為為了加快工期,建設控制方面的不利形成的質量問題,在現場質量管理包含:質量責任的制度、工程質量事故上報、工程質量事故處理等制度,認真的做好工程施工組織設計與各項技術措施,完成建筑工程的質量檢測,做好工程質量事故的認定、處理以及工程的驗收工作。要通過構建集體監督的責任制,保證建筑施工執法監督的時效性與準確性。

3、對環境的現場管理標準提高

加大對環境的保護,在材料方面,可以采取環保的材料,技能減少污染,又能將材料的使用率提高,在施工時,現場作業的機械會出現很大的噪音,就會對周圍的環境造成影響,所以在現場施工作業時,盡量避開人們的作息時間,以免人擾民,減少噪音的產生,另外在施工現場的安排布置上要合理化,施工材料、機械、辦公室的安排布置要科學合理,要做到充分利用、高效生產;為降低環境污染,減少灰塵等。

篇4

【關鍵詞】工業建筑;民用建筑;地質勘探;工程管理;質量監管;

前言

工業與民用建筑施工要點十分龐雜,我們挑選其中的幾個方面進行了總結性的研究,目的就是為了提升工業與民用建筑施工的工程質量,做好施工前的地質勘探工作是工程順利施工的堅定基石;做好施工建設中的質量管理問題是施工建設的保障;做好施工建設前、中、后期的監理控制,是建設精品優質的工民建設工程的保證。其最終目的都是規范行業秩序,促進工業與民用建筑施工的健康、穩定持續發展。

一、工業與民用建筑施工地質勘探

在進行工業及民用建筑的時候,地質勘查是第一步,也是最基礎最重要的一步,任何一幢建筑首先要有的就是穩定的地形條件和堅固的基石作為支撐,如果根基都不能穩固,那勢必建筑物也不能經歷風吹雨打的磨練。城市建筑各種各樣,其作用各有不同,但是他們還是有著基本的共同聯系,正如地質勘查無論是民用還是工業建筑都必須經過的一個步驟,而且是必須第一個考慮的因素。在進行項目建設時,不斷要考慮經濟支撐條件,還要考察地形地勢,甚至是整體布局的美觀性問題,后兩者都是勘察的范圍,在合適的地方建設合適的項目,也才能既有利于經濟的發展,也有利于人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安全得到保障。

地質勘查的意義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主要的勘察項目有地形地貌特征、水文條件、地質結構以及動力地質作用四個方面。地形地貌特征的分析,來決定我們在這塊土地上發展什么項目的建設,如在一塊平坦開闊的土地上就適合進行城市建設和居民生活房舍建筑,這樣的地方既不用動用大型機器進行地貌的休整,能節約很多額外的開銷,而是地勢平坦,交通也比較方便。而在地勢高低相差太大的階梯分界處,是絕對不能進行工業廠房或者是民用居室的建造的,處于兩級階梯交界處的地勢是極不穩定的,很可能就出現地勢塌陷,地震等自然災害。所以再進行工程建設時是必須要進行地質勘查的,否則是后患無窮?,F如見還有這樣一種情況,很多工程建設之前,也會進行相應的地質勘查,但是由于工作人員的馬虎,雖然他們勘查出了一些問題,但是由于一些利益原因,他們并不重視這種理論性的勘查結果,而是繼續進行項目建設,其結果也只是給人們帶來一系列危害,所以我們相關負責人一定要有高度的責任心,為人民的利益考慮。

水文條件的勘查,也是必須謹慎的一個問題,對水文條件的勘查和完全了解就可以避免地下水造成的危害。其勘查主要查明的是有地下水位的埋藏深度、絕對標高和季節變化幅度,地下水的化學成分以及承壓含水層的水頭高度和埋深,如果不掌握具體的資料,就容易造成日后的隱患。地質結構的勘查對地質基礎結構、基礎砌置深度,施工方法的采用以及保證建筑物日后的穩定都有比較大的影響。要想建筑物能穩定安全,經濟實用,選擇適宜的地質結構是關鍵,如果有不良的土層出現在建筑物影響所涉及的深度內,那我們就需要付出巨大的經濟費用來挽救損失。動力地質作用勘查就是避開泥石流、地震、滑坡、地面沉降、凍土層造成的危害,找準他們的分布區,就能避在不知情下造成的意外損失。

二、工業與民用建筑施工中的質量管理

質量監管應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抓起。

1、工程材料的質量審查

對材料的外觀、性狀、質量、數量、大小尺寸都要進過嚴格的檢查核準,不能出現任何問題。特別是在質量問題上,每種材料的保真度一定要有明確的材料證明,不能出現用假材料來代替的情況。而且各種不同的材料要分工保管,存在不同的倉庫中,而且是要做明確的存檔的,以避免日后偷工減料問題的出現,也更加確保建筑設施的質量問題。

2、保證施工人員的技術專業性

不能隨便招收一些不懂建材的打工人員,而且對員工要有明確的工作手冊和職業規范,技術人員要時刻牢記,并遵守相關規定。之所以說要有專業性,是確保在建設中出現任何臨時性狀況,工作人員能第一時間找到緩解方案,防治事態擴張,為下一步充分研究解決方案贏得時間,把損失減小到最低。由于現在市場競爭激烈,從事建筑工作的公司多,所以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生存,贏得更好的聲譽,好的技術員工也是一大保證,他們能及時變幻思想,與時俱進的改進建筑方案,堅持技術創新和思維創新,所以對于員工的管理也是很重要的一步。

3、相關負責人一定要有充分的責任心

企業單位更是要做到責任與權力的明確清楚。特別是在出席工程質量問題,甚至是工程事故問題中,一定要有第一時間的負責人來做出相應的回應,不能像大多數情況一樣,把企業和員工的利益擱置一邊,自己極力推卸責任。畢竟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責任,把責權問題解決清楚也是企業質量監管必經的一個過程。

三、工業與民用建筑施工監理

工程監理是伴隨著我國建設管理體制的改革,加之結合我國的國情需要下,在建筑行業中推行的一項科學的管理體制,其根本性的目的就是保證工程質量,目前在我國工業建筑和民用建筑施工中都有及廣泛的運用,事實證明這項措施也是科學合理的。它的運用是值得借鑒的,也必須保證在施工建設中得到運用。

1、工業與民用建筑施工事前監理控制

監理企業的資質是經過嚴格審批的,他們本身是公正公平的去監理市場其他建筑施工企業,事前的監理主要是在業主的招標、投標程序上。業主應該堅持在公開、公平、公正和誠信的原則下公開招標,在入圍的企業中選擇合適的企業與之合作,招標洽談合適以后,監管人員要第一時間對中標企業進行資格審查,包括施工管理、質量體系與工作人員的技術素養等方面進行審查,并要進入施工現場對工地的水電,公路交通問題進行考察,一切不利于后期建設的行為都要第一時間改正。

2、工業與民用建筑施工事中監管控制

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技術性的監管,對于招標的建筑施工中所要運用到的各種技術要給相關的監管人員交底,細化到具體的操作者、所運用到的材料、機械設備、工藝、構配件等,要明確到每一項工程由誰做,怎么做,具體步驟的實施都會有提前的審核,以便及時發現不合格不達標之處,及時改正過來。

3、嚴格監理施工人員的施工技術活動

這是保證工程保質保量的關鍵之所在,如果出現任何紕漏,將造成無法彌補的后果。對每一項建設過程中的質量活動都會有明確的記錄,而且各項資料都要整理組卷,確保資料的齊全完備,并且每一項都要由相關負責人簽字,只要有任何一項缺失都會被監理人員拒絕驗收。最終的質量簽收也是十分嚴格的,工程建設完以后要對地基承載力、地質狀況條件、工程質量進行嚴格科學的檢查。

四、工業與民用建筑施工事后監理控制

最后的監理控制也就是最后驗收階段,各項驗收合格資料收集完畢后,最后就是審核技術文檔階段的各項處理,包括對工程設計變更、新工藝、材料技術鑒定、處理事故問題報告等全面細化的審核,目的是強化事后監管,確保工程優質完工。

結語

工業與民用建筑施工雖然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但是在項目實施上,卻有著很多的相似點,本文宏觀的從工業與民用建筑施工前的地質勘探、施工過程中的質量管理和工程監理三個方面來分析,從而保證以后的建筑工程都能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為人民的生活帶來方便。

參考文獻:

[1]沈錦儒;振沖碎石樁工程監理的實踐與體會;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學會地基處理學術委員會論文集 2011

篇5

關鍵詞:暖通工程 施工 質量控制 質量管理 存在問題 措施

日益提高的建筑質量要求以及人們逐漸提升的居住環境舒適度要求,均要求建筑暖通施工必須具有較高的施工保證。但是暖通工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它包括空調、采暖及通風等系統,安裝起來較為復雜。復雜的施工工序和較多的施工環節則不可避免地出現施工問題。暖通安裝工程的預埋及預留工作一般是樁基工程結束后就開始。但是,我們都知道,暖通工程的絕大部分工作量都是在整個建筑工程的主體封頂后進行的。如果想要做好暖通工程的施工,那么就要在工程動工前,認認真真做好施工計劃,而且要依據現行規范、設計要求等進行全過程管理控制,不放過每一個細節。

1 暖通工程施工中常見問題分析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暖通工程中的常見問題,在大型建筑工程中,暖通工程是非常重要的分項目施工工程,也是當今民用建筑安裝工程中的施工難點所在。建筑物能否正常的使用由建筑暖通工程的安裝施工質量決定。暖通工程施工涉及到眾多因素:如圖紙、資金、進度、成本等,因此,一定要加強暖通工程施工質量控制與管理。這就需要施工單位有一個全面綜合的掌控,才能將暖通工程管理控制得又快又好,否則,將很有可能造成工程質量的問題和企業的經濟損失。當前,暖通工程的質量管理和控制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1 圖紙設計問題。為了保障工程質量,很早就實行了施工圖審查制度,實行施工圖審查制度以來,設計人員在執行國家有關設計規范、規定及標準等方面的意識大大加強了,施工圖設計質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目前基建項目多,工程類別雜,所以在執行設計規范中存在著一些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做法。當前暖通工程圖紙設計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設計說明內容不完整,其次,平面圖和系統圖深度不夠,關鍵內容出現遺漏和忽略。

設計圖紙在暖通工程施工的過程中相當于指路明燈,如果沒有它,那么施工就無從談起。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設計的圖紙都是合格的。有些時候我們在施工到一定階段,會發現圖紙不符合現場情況,有時還會出現設計人員要求使用的材料與整個工程不符,有時設計人員的設計可能完全出了差錯。所以,如果一味地盲從圖紙,很有可能造成工程返工。出現這種情況后,雖然主要責任不在施工方,但畢竟延誤了工期,造成了經濟損失。

1.2 資料管理問題。施工資料是暖通工程質量管理和控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內業整理管理論文和外業施工之間的有機結合。在暖通施工的整個過程中,施工管理是貫穿于始終的,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在暖通空調工程的每個工程部位和施工階段都要對施工的資料進行確認和簽字,這是為了很好的遵照工程質量檢驗評定的相關標準。因此,暖通工程從預埋開始的報驗資料到最后的聯合試運轉資料都需要監理單位或業主單位的認可和簽證。到施工結束時再去補簽資料,不僅簽證困難,其真實性也會大打折扣,發生問題也不容易補救。

1.3 暖通工程資金配置問題。資金問題是制約建筑行業發展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在暖通工程中也是如此,為此,資金的合理配置成為當前建筑企業普遍關注的熱點之一。暖通工程質量管理和控制的兩個核心要點是資金和進度,它們很大程度決定了整個暖通工程質量的好壞。我們知道,如果想要解決好資金的問題,要不斷地與對方溝通,取得一致意見,讓建筑商按時撥放工程款,保證工程用款,同時自己也要積極主動地自籌資金,保證工程進度。除此之外,還要合理安排施工進度,保證人員、材料和資金基本協調一致,按照制定好的施工計劃,進行施工作業。

1.4 工程進度控制問題。暖通工程雖然是整個建筑工程的配角,但是對其進度控制的好壞,會直接關系到整個工程的施工順序和整個進度。因此,在制作施工進度計劃時,要加強施工管理人員和其他分項工程施工的協調,及早做好計劃,在工程施工時要及時調整,防止窩工和工期延長情況的發生。還要做好材料管理工作,供應時間、市場的價格等,管理人員都要掌握詳細信息,保證施工中物資的供應。

2 加強和改進暖通工程質量控制與管理的措施

暖通施工前的技術交底就很大程度的會影響到最后的工程質量,其也是施工管理人員事前進行制約的手段,這是指導一線施工人員正確施工的技術文件。在實際的暖通空調施工過程中,因為施工的工序有著很大的區別,并且施工的工藝不盡相同,這就相應的要求施工管理人員加強對施工前技術交底的重視,確保施工的技術要點要完整、可行、易懂,使施工人員更加容易的理解。另外,在施工過程中,到了關鍵技術環節,施工管理人員要親自到達施工現場去檢查,正確的指導工人施工,防止在施工中事故的發生。為了防止在工程施工中出現問題或者出現事故,我們一定要事先做好各種準備,實現在一個動態中來進行管理控制,做到事前預防,事中管理,事后控制,將損失消滅在萌芽狀態,即使出現損失,也控制在最小范圍內,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2.1 在暖通工程施工前,一定做好準備工作,要統一規范圖紙要求,熟讀圖紙。在接到一個暖通工程之后,我們主要任務是熟悉施工圖的基本要求,特別需要了解風管和水管道的安裝位置以及主要設備、風口的合理位置,需要認真的了解設計圖所要求的設備和材料的規格型號等技術標準,所采用的設備及基本材料的品牌,嚴格控制暖通工程進場的材料,為工程施工的質量打好基礎。

2.2 控制好暖通施工材料質量的檢驗。對一切不合格產品一律不準進場,更不得使用。

我們都清楚,在整個建筑工程中,暖通工程是整個建筑工程的最后的工作即收尾工作,所以尾期工程一定要做到完美細致,盡量不出現任何問題,無論是施工單位采購材料還是甲方供應材料,專業技術人員都要對其規格、型號、質量進行全面嚴格檢查,對質量檢查合格單、合格證件檢查不合格的不予進場,要求必須各項測驗報告符合國家技術標準和設計要求。

2.3 暖通工程的質量管理應該符合環保要求。在暖通工程中,暖通設備的噪聲及鍋爐房的煙囪高度應符合環保要求。首先,要看設計時有沒有考慮這方面的問題,其次,還要弄清楚這些設備是否符合設計要求。不僅要根據工程實際做好施工計劃,而且要依據現行規范、設計要求等進行全過程管理控制。否則影響整個工程的質量,損害建筑公司的形象。

2.4 加強監理工作。大家都知道,因為暖通工程屬于配套專業,這樣很多不足等到交付使用才會被發現,暖通工程監理師應做好全程監理,具體包括設計、施工及竣工驗收的監理工作,避免最后發現質量問題。同時,建立暖通工程施工質量制約點信息庫保證工程的質量,監理工程師及時了解和掌握建設部所頒布的最新有關信息,在工程監理中,執行最新的標準。

2.5 資金與進度一致。在暖通工程的施工中,確保工程進度和資金的一致性,整個施工過程的質量好壞會受到進度和資金一致的影響。施工單位就施工的進度不斷的提醒建設單位要按事先約定的時間及時將工程款撥放,另外,還要相應的管理好流動資金,避開資金上的不足而影響工程的進度和工程質量;要根據實際情況安排施工計劃,做好采購的管理,保證每個施工階段有物資,同時又不出現堆積等現象。

3 結語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暖通工程新的技術工藝的不斷涌現,人們對建筑中暖通工程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暖通工程在整個建筑中的作用舉足輕重。這就要求我們要做好暖通安裝工程的施工,必須認真翻閱圖紙,聯系工程實際做好施工計劃,并依據現行規范、設計要求等進行全過程管理控制。以更低的成本、更精湛的工藝進行施工。努力改進暖通工程的質量管理與控制,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參考文獻:

[1]鐘遠來.暖通工程質量控制要點[J].建設監理,2007(1).

[2]陳寧.試析暖通工程施工中應注意問題[J].科技促進發展,2009(5).

[3]徐淞華.淺析暖通工程質量管理[J].工程管理,2008(3).

[4]崔江玲.水暖施工中常見問題簡述[J].山西建筑,2008(4).

[5]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019-2003)[S].

[6]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45-95)[S].

篇6

則 第一條 資格標準

建設工程專業高級工程師(高級建筑師、高級城市規劃師,下同)須系統掌握本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術知識,熟悉相關專業知識,熟練掌握本專業的標準、規范、規程,及時了解本專業國內外最新技術狀況和發展趨勢,能將新技術成果應用于工作實踐;有豐富的專業技術工作經驗,能獨立解決本專業復雜疑難技術問題,業績顯著,取得有較大價值的科技成果或技術創新成果;出版、發行、撰寫本專業有較高水平的論文、著作等;有培養專門技術人才和指導工程師(建筑師、城市規劃師,下同)工作的能力;具備外語和計算機的應用能力;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 

第二條 適用范圍

本資格條件適用于全省從事建設工程包括城鄉規劃、建筑學、裝飾裝潢、巖土工程、給水排水、供熱通風與空調、風景園林、城市道路與交通、城市燃氣、電氣、建筑智能化、建筑材料等專業科研、勘察、設計、施工、檢測、質量監督、工程監理、建筑經濟、技術開發、咨詢服務、科技管理等工作的技術人員。

第二章 申報條件

第三條 政治、職業道德要求

遵守國家法律和法規,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任現職期間,年度考核均為稱職(合格)以上。任現職期間,出現如下情況之一,在規定的年限上延遲申報:

(一) 年度考核基本稱職(基本合格)及以下或受單位通報批評者,延遲1年以上申報;

(二)受記過以上處分者或重大工程質量事故的主要責任人,延遲2年以上申報;

(三) 偽造學歷、資歷,剽竊他人成果等弄虛作假者,延遲3年以上申報。

第四條 學歷、資歷要求

必須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博士研究生畢業(學位),取得工程師資格,并從事工程師工作2年以上;

(二)碩士研究畢業(學位),取得工程師資格,并從事工程師工作4年以上;

(三大學本科畢業(或學位),取得工程師資格,并從事工程師工作5年以上;

(四)大學??飘厴I且累計從事本專業技術工作20年以上或大學??飘厴I后從事本專業技術工作15年以上,取得工程師資格,并從事工程師工作5年以上;

(五)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及相應獎項)以上獲獎項目的主要完成人(以個人獎勵證書為準)。

第五條 繼續教育要求

任現職期間,按照《江蘇省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暫行規定》等相關規定,結合實際專業技術工作需要,參加繼續教育,達到規定的要求。

第三章 評審條件

第六條 專業理論知識要求

系統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術知識;熟悉相關專業知識和國家有關的法律、技術法規及政策;熟練掌握本專業的標準、規范、規程、規章;及時了解本專業國內外技術狀況和發展趨勢;能對重大和關鍵的技術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和總結提高,并能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提出技術發展規劃。

第七條 專業技術工作經歷(能力)要求

任現職期間,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從事城鄉規劃的工程技術人員,須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1、參加過市(廳)級以上城市規劃科研項目或課題,其研究成果經評審鑒定達到行業先進水平;

2、參加或承擔編制過綜合性市域以上的區域規劃設計或5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總體規劃設計或20萬人口以上的分區規劃設計;

3、獨立主持或編制完成過縣域規劃或縣城總體規劃或規模與之相當的開發區、科學園區總體規劃設計,并能跟蹤實施;

4、組織和主持過20萬人口以上城市的交通規劃或國家和省級風景區、旅游區、文物古跡區專項規劃2項以上;

5、編制過居住區級用地規模以上的各類詳細規劃(含控制性詳細規劃及修建性詳細規劃)2項以上或專項規劃、交通規劃、重要風景區的詳細規劃或其他重要地段的規劃設計2項以上;

6、組織和主持編制過3萬人口以上的城鎮(鎮規劃建成區)總體規劃4項以上;

7、參加起草、編制國家、行業或地方技術標準、規范和規程。

(二)從事建筑(裝飾裝潢)設計的工程技術人員,須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1、參加(完成)過市(廳)級以上重點科研項目或課題;

2、承擔(完成)過2項大中型工業建筑工程設計項目,或2項一級工程、或1項一級工程及2項二級工程或4項二級工程的工程設計項目的技術負責人(項目負責人)、專業負責人或主要完成人;

3、作為技術負責人承擔過高層建筑或成片開發項目中5項有一定規模的民用建筑的設計;

4作為主要技術負責人推廣應用具有較高水平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3項以上;

5、參加起草、編制國家、行業或地方技術標準、規范、規程、標準圖集。

(三)從事工程(結構、巖土工程、風景園林、城市道路與交通、給水排水、城市燃氣、供熱通風與空調、建筑材料、電氣、建筑智能化等)設計、科研的工程技術人員,須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1、為主要技術骨干參加并完成過市(廳)級以上科研項目或課題;

2、承擔(完成)過2項大中型工業建筑工程設計項目,或2項一級工程、或1項一級工程及2項二級工程或4項二級工程的工程設計項目的技術負責人(項目負責人)、專業負責人或主要完成人;

3、作為單位技術負責人承擔過高層建筑設計項目;

4、作為主要技術骨干在2項省級以上重點工程設計中發揮過重要作用;

5、作為主要技術負責人推廣應用具有較高水平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3項以上;

6、參加起草、編制國家、行業或地方技術標準、規范、規程、標準圖集。

(四)從事工程(結構、裝飾裝潢、巖土工程、給水排水、供熱通風與空調、風景園林、城市道路與交通、城市燃氣、電氣、建筑智能化)施工的工程技術人員,須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1、作為主要技術骨干參加并完成過市(廳)級以上科研項目或課題;

2、作為技術負責人、專業負責人或主要完成人承擔過2項大中型工業建筑工程項目或2項一級工程或1項一級工程及2項二級工程項目施工;

3、作為主要技術負責人推廣應用具有較高水平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3項以上,并經市級以上行業主管部門鑒定認可;

4、作為主要技術骨干在2項省級以上重點工程施工中發揮過重要作用;

5、加起草、編制國家、行業或地方技術標準、規范、規程、標準圖集。

(五)從事建設工程科技管理(含質量監督、工程監理、建筑經濟、技術開發、咨詢服務)的工程技術人員須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1、作為主要技術骨干參加并完成過市(廳)級以上工程科研項目或課題,并在其中承擔實施方案和技術報告的編寫;

2、作為工程負責人組織、主持1項大型或2項中型或相當一、二級工程2項工程施工的全過程,并為主編制了主要有關文件;

3、獨立主持過2項中型工程或相當一、二級工程項目2項以上的可行性研究;

4、主持開發具有較高水平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并在工程中應用推廣;

5、作為技術負責人或專業負責人承擔過相當一、二級工程3項以上,或相當于三級工程5項以上的科技管理;

6、參加起草制訂國家、行業、地方技術標準、規范、規程、標準圖集;

7、獨立編制過3項中型工程或相當一、二級工程項目3項以上的招標書或投標書。

第八條 業績、成果要求

任現職期間,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市(廳)級科技進步三等獎(及相應獎項)以上獲獎項目的主要完成人(以個人獎勵證書為準);

(二)市(廳)級優秀設計(含優秀勘察、優秀標準設計、優秀建筑軟件,以下統稱“優秀勘察設計”)二等獎以上獲獎項目的主要完成人;

(三)省級以上優質工程獲獎項目的主要完成人;

(四)作為主要完成人研究開發的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新技術,成果達到行業先進水平并經市(廳)級以上行業主管部門鑒定認可;

五)成功地推廣應用有較高水平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3項以上,取得較大的社會、經濟效益,經市(廳)級以上行業主管部門認可;

(六)解決設計、施工中的復雜疑難技術問題3項以上,社會、經濟效益顯著,經市(廳)級以上行業主管部門認可;

(七)在建設工程中應用國內外先進技術和經驗,有較大創新和突破,取得顯著社會、經濟效益,經市(廳)級以上行業主管部門鑒定、認可;

(八)作為主要完成人在處理重大工程事故或工程隱患中,措施得當,成績顯著,經市(廳)級以上行業主管部門認可;

(九)作為主要完成人獲發明專利或實用新型專利,且已實施取得效益。

第九條 論文、著作要求

任現職期間,撰寫本專業有較高水平的論文(第一作者)、著作(主要編著者),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出版本專業著作1部(本人撰寫5萬字以上);

(二)在省級以上專業期刊發表或在省級以上學術會議交流的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論文2篇以上;

(三)為解決復雜技術問題而撰寫的有較高水平的專項研究報告、技術分析、技術總結、立項研究(論證)報告等專業文章3篇以上。

第十條 外語要求

必須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參加國家或全省統一組織的職稱外語考試,外語應用水平符合實際工作崗位需要;

二)碩士研究生畢業(學位)以上:

(三)任現職期間公派出國留學或工作,出國前通過國家出國人員外語水平考試,并在國外學習或工作1年以上;

(四)符合省人事(職稱)部門的有關規定。

第十一條 計算機應用能力要求

必須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參加國家或全省統一組織的職稱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核),計算機應用技能符合實際工作崗位需要;或參加全省專業技術人員信息化素質培訓,取得《信息化素質培訓考核合格證》者;

(二)計算機專業大學本科畢業(學位)以上;

(三)參加全國計算機軟件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成績合格者。

第四章 附

第十二條 申報建設工程專業高級工程師資格應提交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條規定的材料,并按規定程序送評。

篇7

關鍵詞: 暖通工程 施工 質量控制 質量管理 存在問題 措施

中圖分類號:TU9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日益提高的建筑質量要求以及人們逐漸提升的居住環境舒適度要求,均要求建筑暖通施工必須具有較高的施工保證。但是暖通工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它包括空調、采暖及通風等系統,安裝起來較為復雜。復雜的施工工序和較多的施工環節則不可避免地出現施工問題。暖通安裝工程的預埋及預留工作一般是樁基工程結束后就開始。但是,我們都知道,暖通工程的絕大部分工作量都是在整個建筑工程的主體封頂后進行的。如果想要做好暖通工程的施工,那么就要在工程動工前,認認真真做好施工計劃,而且要依據現行規范、設計要求等進行全過程管理控制,不放過每一個細節。

1 暖通工程施工中常見問題分析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暖通工程中的常見問題,在大型建筑工程中,暖通工程是非常重要的分項目施工工程,也是當今民用建筑安裝工程中的施工難點所在。建筑物能否正常的使用由建筑暖通工程的安裝施工質量決定。暖通工程施工涉及到眾多因素:如圖紙、資金、進度、成本等,因此,一定要加強暖通工程施工質量控制與管理。這就需要施工單位有一個全面綜合的掌控,才能將暖通工程管理控制得又快又好,否則,將很有可能造成工程質量的問題和企業的經濟損失。當前,暖通工程的質量管理和控制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1 圖紙設計問題。為了保障工程質量,很早就實行了施工圖審查制度,實行施工圖審查制度以來,設計人員在執行國家有關設計規范、規定及標準等方面的意識大大加強了,施工圖設計質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目前基建項目多,工程類別雜,所以在執行設計規范中存在著一些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做法。當前暖通工程圖紙設計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設計說明內容不完整,其次,平面圖和系統圖深度不夠,關鍵內容出現遺漏和忽略。

設計圖紙在暖通工程施工的過程中相當于指路明燈,如果沒有它,那么施工就無從談起。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設計的圖紙都是合格的。有些時候我們在施工到一定階段,會發現圖紙不符合現場情況,有時還會出現設計人員要求使用的材料與整個工程不符,有時設計人員的設計可能完全出了差錯。所以,如果一味地盲從圖紙,很有可能造成工程返工。出現這種情況后,雖然主要責任不在施工方,但畢竟延誤了工期,造成了經濟損失。

1.2 資料管理問題。施工資料是暖通工程質量管理和控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內業整理管理論文和外業施工之間的有機結合。在暖通施工的整個過程中,施工管理是貫穿于始終的,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在暖通空調工程的每個工程部位和施工階段都要對施工的資料進行確認和簽字,這是為了很好的遵照工程質量檢驗評定的相關標準。因此,暖通工程從預埋開始的報驗資料到最后的聯合試運轉資料都需要監理單位或業主單位的認可和簽證。到施工結束時再去補簽資料,不僅簽證困難,其真實性也會大打折扣,發生問題也不容易補救。

1.3 暖通工程資金配置問題。資金問題是制約建筑行業發展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在暖通工程中也是如此,為此,資金的合理配置成為當前建筑企業普遍關注的熱點之一。暖通工程質量管理和控制的兩個核心要點是資金和進度,它們很大程度決定了整個暖通工程質量的好壞。我們知道,如果想要解決好資金的問題,要不斷地與對方溝通,取得一致意見,讓建筑商按時撥放工程款,保證工程用款,同時自己也要積極主動地自籌資金,保證工程進度。

1.4 工程進度控制問題。暖通工程雖然是整個建筑工程的配角,但是對其進度控制的好壞,會直接關系到整個工程的施工順序和整個進度。因此,在制作施工進度計劃時,要加強施工管理人員和其他分項工程施工的協調,及早做好計劃,在工程施工時要及時調整,防止窩工和工期延長情況的發生。還要做好材料管理工作,供應時間、市場的價格等,管理人員都要掌握詳細信息,保證施工中物資的供應。

2 加強和改進暖通工程質量控制與管理的措施

暖通施工前的技術交底就很大程度的會影響到最后的工程質量,其也是施工管理人員事前進行制約的手段,這是指導一線施工人員正確施工的技術文件。在實際的暖通空調施工過程中,因為施工的工序有著很大的區別,并且施工的工藝不盡相同,這就相應的要求施工管理人員加強對施工前技術交底的重視,確保施工的技術要點要完整、可行、易懂,使施工人員更加容易的理解。另外,在施工過程中,到了關鍵技術環節,施工管理人員要親自到達施工現場去檢查,正確的指導工人施工,防止在施工中事故的發生。為了防止在工程施工中出現問題或者出現事故,我們一定要事先做好各種準備,實現在一個動態中來進行管理控制,做到事前預防,事中管理,事后控制,將損失消滅在萌芽狀態,即使出現損失,也控制在最小范圍內,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2.1 在暖通工程施工前,一定做好準備工作,要統一

規范圖紙要求,熟讀圖紙。在接到一個暖通工程之后,我們主要任務是熟悉施工圖的基本要求,特別需要了解風管和水管道的安裝位置以及主要設備、風口的合理位置,需要認真的了解設計圖所要求的設備和材料的規格型號等技術標準,所采用的設備及基本材料的品牌,嚴格控制暖通工程進場的材料,為工程施工的質量打好基礎。

2.2 控制好暖通施工材料質量的檢驗。對一切不合格產品一律不準進場,更不得使用。我們都清楚,在整個建筑工程中,暖通工程是整個建筑工程的最后的工作即收尾工作,所以尾期工程一定要做到完美細致,盡量不出現任何問題,無論是施工單位采購材料還是甲方供應材料,專業技術人員都要對其規格、型號、質量進行全面嚴格檢查,對質量檢查合格單、合格證件檢查不合格的不予進場,要求必須各項測驗報告符合國家技術標準和設計要求。

2.3 暖通工程的質量管理應該符合環保要求。在暖通

工程中,暖通設備的噪聲及鍋爐房的煙囪高度應符合環保要求。首先,要看設計時有沒有考慮這方面的問題,其次,還要弄清楚這些設備是否符合設計要求。不僅要根據工程實際做好施工計劃,而且要依據現行規范、設計要求等進行全過程管理控制。否則影響整個工程的質量,損害建筑公司的形象。

2.4 加強監理工作。大家都知道,因為暖通工程屬于配套專業,這樣很多不足等到交付使用才會被發現,暖通工程監理師應做好全程監理,具體包括設計、施工及竣工驗收的監理工作,避免最后發現質量問題。同時,建立暖通工程施工質量制約點信息庫保證工程的質量,監理工程師及時了解和掌握建設部所頒布的最新有關信息,在工程監理中,執行最新的標準。

2.5 資金與進度一致。在暖通工程的施工中,確保工程進度和資金的一致性,整個施工過程的質量好壞會受到進度和資金一致的影響。施工單位就施工的進度不斷的提醒建設單位要按事先約定的時間及時將工程款撥放,另外,還要相應的管理好流動資金,避開資金上的不足而影響工程的進度和工程質量;要根據實際情況安排施工計劃,做好采購的管理,保證每個施工階段有物資,同時又不出現堆積等現象。

3 結語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暖通工程新的技術工藝的不斷涌現,人們對建筑中暖通工程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暖通工程在整個建筑中的作用舉足輕重。這就要求我們要做好暖通安裝工程的施工,必須認真翻閱圖紙,聯系工程實際做好施工計劃,并依據現行規范、設計要求等進行全過程管理控制。以更低的成本、更精湛的工藝進行施工。努力改進暖通工程的質量管理與控制,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參考文獻:

[1]鐘遠來.暖通工程質量控制要點[J].建設監理.

[2]陳寧.試析暖通工程施工中應注意問題[J].科技促進發展.

[3]徐淞華.淺析暖通工程質量管理[J].工程管理.

篇8

關鍵詞:綠色建筑 生態意識運作模式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r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green building 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ll become the mainstream in twenty-first Century, building design. Promoting green building design must depend on the whole social ecological awareness, driven by market mechanism, by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and guidance, but the architect of the prophet is the key.

Keywords: green building;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operation mode;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綠色建筑,或稱可持續發展的建筑、生態建筑等,雖然提法不同,基本內涵是相同的,對其將成為21 世紀建筑設計主流的認識也是趨同的。但是,要成為建筑師的行動,不僅涉及社會上的方方面面,同時還要解決很多認識上的、技術上的,以及建設體制和政策上的問題。本文擬就此談些想法,以期進一步引起建

筑師與社會各方面的重視和討論。

一、綠色建筑的發展是實現建筑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

盡管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但其原則在建筑設計中的體現從內容到方法還缺少一致的認識,在實施上的差距就更大??沙掷m發展是在人類發展與環境、資源的尖銳矛盾中提出的。對可持續發展,不能僅用幾個環境指標來表示,要看到它是在生態系統規律上提出來的一種發展模式,要求在發展中注意資源的可續利用和不給環境造成不可恢復的破壞,因此它是一種新的生態價值觀,也已逐步地成為規范我們社會行為的重要指導原則。

建筑對環境和資源的影響不僅涉及面廣,而且極其深刻,特別是對于我國高速發展的城市來講,更是影響巨大。比如近幾年北京地區每年建筑開復工面積就達到近億平方米,每年竣工2000多萬平方米,這種高密度和高強度的建設活動使城市生態景觀快速發生變化,城市生態系統和外部環境進行著大量物質與能量的交換,僅就建材而言,我國鋼、水泥、平板玻璃、建筑陶瓷、衛生陶瓷、磚、砂、石幾項生產耗能達1.6億多噸標準煤,占全國能源生產的13%左右。我國新型墻體材料的產量雖然增加很快,但實心粘土磚仍然占80%以上,不僅年耗煤達5000多萬噸,而且是每年要毀掉10多萬畝土地資源,還要向環境排放大量的有害氣體和溫室氣體。

一個建筑體系,是否可稱為綠色建筑體系,其界定的原則,不在于它是否應用了某種綠色設計的技術方法,而是要從以下兩個觀點考慮它是否貫徹了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一是要從建筑全壽命周期過程中,對環境和資源影響的考慮;另一個就是要從建筑材料及使用功能,對室內、室外,對局地、區域及至全球環境和資源影響的考慮。只有在這兩方面達到一定標準的建筑體系(這個標準應是建立在當前技術經濟水平下的認識),才能做到節約能源、資源,無害化、無污染和可循環。因此,綠色建筑體系是符合生態調控規律的建筑體系。

二、綠色建筑設計與繁榮建筑創作

對于綠色建筑設計的技術方法分類眾說紛紜,1993年6月國際建協在芝加哥會議上通過的《芝加哥宣言》,對可持續的建筑設計提出了六方面的觀點:即節約能源、設計結合氣候、材料與能源的循環利用、尊重用戶、尊重基地環境和整體的設計觀,并沒有提出某項確切的技術支撐。其實這也正反映出綠色建筑設計技術方法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凡是以綠色建筑體系為設計目標的技術手法都應包括在其內。從可持續發展理論和建筑師多年實踐出發,建筑創作與綠色設計的技術選擇,應該從以下兩個基本原則出發:

一是強調因地制宜, 積極適應建筑立地的環境條件,也包括保持城市的傳統與文脈。在項目的規劃與總圖設計階段,選址和保護周圍環境是綠色設計的主要內容,同時還要注意對當地歷史和人們的傳統生活方式的討論。在城市規劃階段,生態控制論的技術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規劃的質量。在設計階段,無論是生物

氣候設計,還是生物氣候緩沖層的設計策略,都強調應用被動設計的方法,用以解決建筑節能和建筑通風。已有研究文章系統的說明了這種被動式設計方法,包括一些仿生建筑的設計,極大地影響著建筑的形態,比如建筑的朝向、幾何形狀、護的材料與色彩等。當然因地制宜還體現在設計中重視對當地建筑當然因地制宜還體現在設計中重視對當地建筑材料和太陽能、風能等資源的利用。

二是強調“整體設計”思想,強調建筑的全壽命周期設計方法,單獨的某一項技術不能稱之為實施了綠色設計。1999 年國際建協20屆大會通過的北京中指出:“建筑單體及其環境歷經一個規劃、建設、維修、保護、整治、更新的過程。建設環境的壽命周期恒長持久,因而更依賴建筑師的遠見卓識。將建筑循環過程的各個階段統籌規劃?!边@里給出了整體設計的概念,就是從全球環境與資源出發,應用經濟可行的各種技術和建筑材料,構筑一個從建筑全壽命周期的綠色建筑體系。

如何在設計之中應用高技術和優質的材料,就要應用壽命周期評價方法予以權衡,進行技術選擇?,F在歐美應用的高技術綠色設計方法往往和智能建筑設計相結合。按歐洲智能集團對智能建筑的理解是:使其用戶發揮最高效率,低保養成本和最有效地管理其建筑本身的資源。這和綠色設計的理念是一致的。智能建筑的系統集成方法在改善建筑能源和室內環境的設計中,往往采用主動式設計方法,盡管要花費較大的成本,但從建筑全壽命周期的評估,經濟上還是可行的。當然,很多常規技術依然是大量被使用,而且是行之有效的。

建筑材料生命周期中的污染和能耗主要有三個方面,包括建筑材料和設備制造,材料、設備從產地到建筑工地的運輸及施工中的污染與能耗,這些將是建筑材料的取舍依據。

談到建筑創作,建筑界的討論往往只熱衷于建筑形式、哲學、文化與美學的法則,卻很少涉及建筑科學和技術問題。建筑技術與建筑藝術創作絕非孤立存在,現代建筑最大的發展就是現代科學思維在設計中的融入和新材料、新技術在建筑中的引入。而綠色建筑設計對建筑設計的思維又是一個革命性的變化,體現生態的美學價值。綠色設計要求建筑的形式和功能的自然親合,特別是一些高技術的引入,又能夠使人們體驗充滿智力的感受。

三、推動綠色建筑發展的若干思考

1.全社會的生態意識教育與提倡和宣傳綠色消費的生活方式

首先是加強對建筑師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意識教育,建筑師的創作不能脫離時代和當前的社會的認識水平,否則就不會被接受。但是,建筑師要有引導建筑進步的責任。20屆國際建協對建筑教育的討論指出,過去學校的建筑教育,對引導學生在建筑物的體型設計方面傾注極大的精力,現在,應更加關心歷史、社會人文和生態環境。對于執業的建筑師,我國已經建立了建筑師的注冊制度,對于繼續教育也有了明確的規定,2002年已經將《建筑設計的生態策略》作為繼續教育的必修課程,開始得到應有的重視。

其次是要在全社會普及生態教育,提倡綠色消費。所謂綠色消費方式,就是從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出發,在居住、出行、娛樂休憩中廢棄追求奢侈豪華,提倡節能、節省資源和減少對環境污染的生活方式。只有全社會接受并追求綠色建筑體系,才能驅動建筑市場的需求,才能使市場各方主體去營建綠色建筑,推動建

筑業的可持續發展。

2.改革建筑工程運作模式,加強建筑師對工程全過程的控制

在當前國內建設體制下,開發商把一個建設工程分段發包給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單位,包括建筑材料和設備的采購,也基本上是開發商說了算。在現行體制下,建筑師的權利極為有限,加上設計招投標運作的不規范,建筑師往往能按照投資商的想法追求建筑的造型和畫施工圖,談不上對工程全過程的控制。所以給建筑師的創作空間和控制工程質量的權利已經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一個典型例子就是清華大學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合作進行生態住宅小區的設計與建設研究,找了北京兩家大的房地產開發公司,歷時4 年,設計付出很大,但是開發商以種種理由,一個實際工程都沒得到落實。原因就是開發商急功近利,經濟不合算而不去為之,建筑師則無能為力。

因此,在立項時就應該有綠色建筑的創意要求,同時擴充現行環境影響評價的內容,按照綠色建筑體系的要求進行可行性研究。建筑設計單位服務的領域要積極進行延伸,按照國際通行的咨詢(FIDIC)服務的模式來運作,服務的對象應該包括業主、承包商、金融機構等,實施各種項目總承包的方式為建設工程提供建設全過程的服務。根據我國設計體制下人力資源及實際承接任務的現狀,當前有實力的民用建筑設計單位應該在改革中積極向此方向發展,特別是要注意培養和吸納這方面的人才,進行以工程項目管理服務(PM)或工程項目管理(PMC)方式為主的各種形式的工程總承包,發揮建筑師對工程的控制作用,這將會有力地推動綠色建筑的實施。

總之,推動綠色建筑設計要依靠全社會生態意識的提高,依靠市場機制的驅動,靠政府政策法規的規范與誘導,但建筑師的先覺無疑是重要的關鍵。

參考文獻

1.王竹等.綠色建筑體系的導衡機制.建筑學報,2001(5)

篇9

一、目前審計實踐存在的問題

(一)事后審計模式弊端多一是潛伏著較大的審計風險。事后審計,審計人員對建設項目施工的具體過程無第一手資料,本應核查是否合規、合法、合理的資料作為審計的依據,產生了相應的審計風險。二是難以發揮審計作用。除上述對合同確定的不合理價款無法追繳外,當前建設管理、監理、施工甚至設計不到位等問題普遍存在,審計部門審計時效滯后,因已時過境遷,不僅難以發現這些問題,即使發現問題,也難以補救。

(二)審計內容偏于工程造價審計 目前我國建設項目審計偏重于工程造價的真實性和合法性,但同時存在對工程各階段的管理、技術工作未給予足夠重視而帶來的工程款超預算嚴重、工程不能按期竣工等現狀,近年來審計內容延伸至招投標審計、合同審計等有關項目實施過程的審計,由于這方面審計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審計內容僅僅是對程序的簡單審查以及對有關文件的存在性核實,因此審計深度遠遠不夠。

(三)審計工作缺乏獨立性 近年來在大型建設項目中開展全過程跟蹤審計備受關注,但是全過程跟蹤審計的具體審計內容和審計方法不規范,在此種審計模式下,存在定位上的偏差,審計人員往往難以把握自身的定位,而侵入管理的職能范圍,使審計工作失去了其最重要的獨立性。

如何有效利用項目資金,使項目能以最優的投資規模獲得最大的效益,并且使資金使用的社會滿意度提高,已經成為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和研究的核心問題。建設項目審計作為一種有效監督途徑,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但在審計實踐中暴露出以上許多現有審計體系的缺陷與不足,因此盡快建立與完善建設項目審計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論的建設項目審計體系設計

(一)全生命周期理論的內涵 全生命周期是指在企業內部及其關聯方之間進行的產品策劃、開發、設計、制造、營銷、物流,以及消費者購入產品后使用和廢棄處置的整個時期。建筑工程作為一種特殊的產品也有其策劃、開發設計、生產、消費的全過程,也即特有的生命周期。在建設項目管理中要求根據具體建設項目的特性和項目過程的特定情況,將一個建設項目劃分成若干個便于管理的項目階段,并將不同項目階段的整體合在一起構成建設項目的全生命周期,建設項目審計貫穿于建設項目全過程,因此建設項目審計也按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而劃分不同階段,從項目的復雜性、層次性設立審計目標,在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分別重點進行研究和考慮,從時間順序、空間結構、功能行為三個方面進行審計體系構建。典型的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如圖1給出的四個階段予以描述。

在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不同階段會完成不同的工作內容,其主要涉及的工作如圖2所示。

(二)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論的建設項目審計體系設計原則 在建設項目審計中,以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為線索,進行事前、事中、事后控制,設計建設項目審計體系,設計原則為以下三點:(1)建設項目審計體系由不同部分組成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因此體系建立的基礎必須符合系統論整體性、結構性、層次性和開放性的特征。(2)建設項目審計體系設計以制度基礎審計為切入點。完整的系統符合良好的管理標準會取得良好的業績。(3)建設項目審計體系設計要以項目為核心,符合項目管理運作規律。

三、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論的建設項目審計體系構建

(一)建設項目審計體系構建框架 根據建設項目審計體系的設計原則,建設項目審計體系的構建如圖3所示。

(二)建設項目審計體系構建實例 根據建設項目審計體系構建,筆者在工作中進行實踐,取得一定成果,具體實施情況如下:

(1)項目概況:項目名稱:××住宅工程;項目地點:××;建筑類型:民用建筑;結構形式:剪力墻結構;建筑類別:二類,主體結構合理使用年限為50年;建筑經濟指標:如表1。

××住宅工程資金來源于自籌,為加強工程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有效控制工程造價,降低工程建設成本,建設單位審計部門對此工程采取緊密型全過程審計方式,鑒于此工程審計內容復雜,咨詢任務繁重,時間跨度較長,協調環節眾多,審計質量控制難,審計風險大,審計操作模式采取以建設單位審計部門為核心,委托社會中介機構(咨詢公司),利用其專業力量,使內部審計外部化,借助社會中介力量進行建設項目全過程審計。按××住宅工程標段劃分二個標段,A棟為一標段,B、C棟為二標段,對咨詢公司進行審計招標,確定兩個中標單位后,即成立審計小組,開展審計準備工作。

(三)建設項目審計的實施

(1)決策階段。根據此工程進度,審計人員先對資源來源進行審計,此工程為職工集資建房,分房到戶后各戶已交納50%房款,資金來源明確,資金到位,經查,建設方案具備初步設計條件;征地、規劃已取得相關部門的批準。

(2)設計階段。設計階段審計人員參與設計方案比選,方案A為點字型戶型結構,方案B為條字型戶型結構,審計人員參與圖紙會審,對圖紙中的疑問形成咨詢意見,提交基建部門、設計單位,同時運用對比分析法,核算技術經濟指標,方案A與方案B指標分析如表2:

由表中數據對兩方案進行單方造價比較,A棟:方案A比方案B多4.45元/;B棟:方案A比方案B少19.41元/;C棟:方案A比方案B少99.22元/。在提交單方造價分析同時,對造價變化因素進行分析,進一步說明兩方案差異,以提供建設單位進行參考,充分體現全過程審計在設計階段對造價控制的重要性。

在招投標階段,審計小組除按常規對招標程序及招標文件等進行審計,在工程量清單和招標控制價的審計引入雙標底編制審核的模式,取得較好效果。

在合同簽訂階段,審計小組參與合同商務談判,主要關注與工程造價控制相關條款,如工程結算方式是否與招標文件所確定的方式一致,確定材料價格的條款內容是否表述清楚,工程價款的調整因素方法、程序、支付及時間等。如該工程中室外工程路燈部分為建設單位單獨發包,中標單位其報價為22.82萬元,優惠價為19.5萬元,優惠幅度為14.55%,其投標書中承諾:合同外增加工程內容在最終結算按其報價優惠幅度同比例下浮,但在合同商務談判時,中標單位則對此條款不予認可,審計人員根據其投標承諾堅持此條款必須在合同中體現,最終在合同中計入此條款。同時審計小組對合同單價的確定等提供咨詢,在樁基工程中,設計使用靜壓管樁,施工單位報價160元/米,不含十字樁靴,基建部門建議價135元/米,審計小組利用廠家詢價,已審其他單位管樁合同等充分了解信息,提供參考價在110元/米~130元/米波動,經與施工單位談判,確定合同價為125元/米。

(3)施工階段。施工階段歷時周期較長,此主體工程為固定單價合同,審計小組根據合同特點,確定審計跟蹤點在±0.00以下基礎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地基驗槽記錄,主要核查基槽的幾何尺寸、土質類別、老墻腳開挖、排水類型(結構排水、地表排水、雨季排水)、運距等?;A結構驗收,主要核查砼墊層、砼基礎、磚基礎以及回填土的實際尺寸,正負零標高的確定和回填土的運距。中間結構驗收,主要核查構件的運距、屋面防水做法、隔熱材料的厚度以及墻砌體使用材料,依據設計圖、變更圖及變更洽商進行逐項逐層核對。工程竣工驗收,主要核查設計變更、實際工期、材料認證及有關索賠的書面證明資料。

審計人員采用多種手段對隱蔽工程及其他工程實際施工進行跟蹤,包括使用卷尺進行測量,使用數碼相機對現場情況直觀記錄,對有關土石及材料取樣,必要時使用儀器對相關部位進行復核等,編制全過程審計日志,對施工中的實際情況如實記錄,以便日后核查,同時收集監理、施工單位等多方隱蔽記錄資料,進行綜合比較,如有差距,及時糾偏,把問題消化于過程控制之中,體現全過程審計動態管理。如在基礎工程中,部分設計為人工挖孔樁,監理、施工單位已對樁長進行測量,形成隱蔽記錄,審計人員到達現場后經實測平均樁長14.2M,紅磚護壁為1/4護壁,查看監理隱蔽記錄,發現其記錄平均樁長為15.9M,紅磚護壁為1/2護壁,審計人員要求工程管理部門、監理、施工單位四方共同復測,經復測,審計跟蹤數據為實,挽回經濟損失52萬元。

對大宗材料的招標采購工作及工程材料的價格咨詢,由工程管理部門向審計小組提品名稱、型號、規格、性能指標、暫估價等資料,審計人員經市場考察、網上比價等詢價工作,對上述資料進行綜合評估,提出該材料的建議價格和相關意見;相關部門選定的材料樣品及相關資料,應及時送審計部門備案,作為工程結算審計依據。如二次裝修過程中,增加對陽臺進行全封閉施工,施工單位上報的斷橋隔熱鋁合金窗價格為780元/M2,通過現場全過程審計后,發現市場上同類材料為620元/M2,陽臺面積為2700 M2,僅此一項,節約資金35萬元。

(4)竣工結算階段。此階段重點工作是工程結算審計,堅持客觀、公正、公平、公開的審計原則,工程竣工驗收后施工單位會同工程管理部門將完整的竣工結算資料及時送交審計小組,審計小組召開審前會議,施工單位簽署《審計承諾書》;審計小組進行現場勘測,核查實際施工情況是否與竣工結算資料相符;根據簽訂的施工合同為固定單價合同的特點,采用的審計方法、方式,具體闡述如下:以施工圖、工程變更單、現場簽證單計算實體工程量;按《建設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相應附錄的計算規則,而不是照搬預算定額的計算規則;工程量調整對項目特征、工作內容沒有改變,僅為工程數量增減;對投標人末填單價的項目,視為其費用已含在其他項目中;清單單價原則上不予調整,實際施工的大宗材料、設備的品牌與合同不符,等級降低,造成設備、材料的實際價格比投標時有較大的下降,工作內容不能滿足清單要求,結算時調減子目單價;依據合同及招標文件,區分是按工程量清單包干還是按原招標圖紙包干;工程量清單的工程數量有誤,或設計變更引起的工程量增減,屬合同約定幅度以內的,應執行原有的綜合單價;屬合同約定幅度以外的,其增加部分的工程量或減少后剩余部分的工程量的綜合單價進行重新核定;措施項目清單是工程中的非實體性項目,是為完成分部分項工程所采取的措施,其能否隨設計變更引起的工程量調整而調整,應依據合同約定。審計人員對工程結算資料進行全面審查,詳細核算量、價、費,對結算中出現工程量多計、重復計算;套用定額/清單子目錯誤、混用、高套;材料代換/變更未減原預算;甲供材賺取材差;費率錯誤;變更計價不執行合同/招標原則;暫估價材料單價虛高;合同價格調整與合同/投標約定不符;隱蔽工程量虛假等情況進行處理,最終核減工程造價723.82萬元。

通過以上全生命周期理論的闡述及案例分析,論證了全生命周期理論基礎上構建的建設項目審計體系在工程實踐中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雖然目前該理論體系尚未發展成熟,應用條件也未完全具備,但可結合建設工程項目自身規律進行完善,在實踐中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曹慧明:《建設項目全過程審計》,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年版。

篇10

關鍵詞:火災應急照明概念 供電 線路 燈具選擇 安裝位置 控制方式

應急照明是現代建筑物中安全保障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所討論的火災應急照明是廣義的應急照明中與廣大人民群眾生命安全關系最密切、實際應用最廣泛、電氣設計最常涉及的一個重要門類。相關專業規范中約有20條被納入“強制性條文”中,足見其在電氣設計中所占的份量。一個完善的火災應急照明設計,應在電源設置、系統組織、燈具控制方式、導線選型及敷設方式、燈具選擇及安裝位置、誘導指向、安全保護措施等,每個環節都嚴格執行相關規范,才能保證其在火災緊急狀態下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筆者近年來從事施工圖審查工作,不乏見到一些很好的設計,從中獲益非淺,但尚有相當部分工程設計質量不盡人意,雖然表面上大原則不違反“強條”規定,審查可以放行,但若仔細琢磨各個環節細部設計,以及消防部門反饋的信息表明,都或多或少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令人堪憂。撇開設計者主觀因素外,客觀上也由于我國目前尚缺少一部火災應急照明設計的專門標準或規范(規程),現有各規范所使用的名詞、術語、標準及其介釋亦未統一,給設計者帶來不少困惑,筆者也深有感受。本文僅根據個人對現有相關規范的理解,結合審查中常見問題,談談自己的見解與同行們交流。 一、火災應急照明與非火災應急照明的概念區別:

一提起應急照明,大部分人馬上聯想的是用于火災狀況,其實不然。1993年中國照明學會第1號技術文件《應急照明設計指南》出臺,它對廣義的應急照明的設計和實施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吨改稀穼闭彰鞯亩x是“在正常照明系統因電源發生故障熄滅的情況下,供人員疏散、保障安全或繼續工作用的照明”,按功能分為疏散照明、安全照明、備用照明?;馂膽闭彰魇瞧渲械囊粋€門類,但筆者認為火災應急照明與廣義的或非火災應急照明,從概念上有以下差異:

1、后者的前提均指在正常電源發生故障情況下,而火災應急照明則是指特定的發生火災情況下,與正常電源無必然聯系,也就是說火災時除了為避免電氣造成二次火災,保障撲救人員免于觸電而要切掉火場中的非消防負荷的電源(下面簡稱“切非”)外,火災應急照明電源仍以正常電源(或稱市電)為主電源,只有市電失去電源才要轉換由備用電源供電,也就是說火災時市電不一定會停電或要停電,審查發現許多設計這個基本概念不清,如EPS的應用就常見提及“火災時市電停電、轉換由EPS供電,”從而忽略了市電并未停電狀態下接通應急照明電源的措施。

2、對備用照明定義的區別:火災備用照明在相關防火規范中很明確是指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配電室、自備柴油發電機房、防排煙機房、通訊總機房以及發生火災時需堅持工作的房間的備用照明。而廣義的備用照明,《指南》中是指“正常照明電源發生故障時,為確保正常活動繼續進行而設的應急照明部分?!边@個活動可以是生產、營業、比賽、演出、會議、辦公等等。顯然兩個備用照明的概念有較大的差異,它們除了可以共用建筑物低配系統的備用電源外,是兩個獨立的配電體系,對線路、燈具、控制的要求等也不盡相同,例如非火災的備用照明,應屬于非消防負荷,而有的工程卻將其納入應急照明供電,必要時就無法實施“切非”,由于它無需在火災時堅持點亮,對燈具保護罩及線路的連續供電可靠性,無特殊要求時,就不必視同火災應急照明設計而提高標準等等,當然火災疏散照明可作為正常備用照明的一部分(或過渡照明),設計常可這樣處理。

3、至于“安全照明”是指“正常照明電源發生故障時,為確保處于潛在危險中的人員的安全而設的應急照明部分?!比玑t院的手術室,危重患者搶救室、特別危險的作業場所等有特定需要的場所,“安全照明”的電源及控制應有別于火災備用照明與正常備用照明系統,它應與裝設場所的設備,使用同一備用電源,設計切忌將其納入一般非消防電源,而不看時機予以切除,火災時應視實際情況處理,以免造成嚴重后果。

總之設計與審查都應注意不要混淆兩種應急照明的概念,而執行不適合的標準或提出不適當的意見。

二、火災應急照明的供電

火災應急照明的負荷分類與建筑物內的消防設備同等,其供電可靠性要求也應是一樣的,但在很多設計人員的潛意識中往往降低其供電可靠性的標準,下面略舉幾例:

1. 審查中常見某高層建筑低壓配電系統采用圖一的方案,表面上應急照明母干線接在市電與柴電切換供電的II段母線上,因“高規”未明確要求應急照明箱應雙電源末端切換供電,似乎已滿足一級負荷的要求,但仔細分析后,將發現一旦2B出故障,由于10KV側未失電,1DL不跳閘,柴電不會啟動,II段母線將失去電源,只能通過手動調整兩段母線的負荷后,才能投入母聯5QF,在這種情況下,應急照明母線的連續供電將沒保證。若是II段母線或6QF開關或應急母干線本身出故障,全樓的應急照明電源將全部癱瘓,所以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高規”對9.1.2條的介釋是由于應急照明箱量多,布置分散,嚴格要求在每個應急箱處雙電源切換有困難……但這并不意味著電源可靠性可降低到不及一般的備用照明,“民規”11.8.7.2條規定,當設有自備發電機組時,備用照明的一路電源應接自發電機組專用回路供電,另一路可接自正常照明電源(如為兩臺以上變壓器供電時,應接自不同母干線上)。上海市2002年頒發的《民用建筑電線電纜防火設計規程》DGJ08-93-2002中就對不同防火級別的建筑,規定隔不同層次設雙電源自切箱的供電方式,“民規”第24.9.9,24.9.10條也有類似規定,這是很有必要的。圖一接線方案是不夠可靠的。

2. 多層建筑內部的消防水泵房, 其應急照明屬火災備用照明,其連續供電時間應滿足消防水泵在火災時需堅持工作的時間,“強條”GBJ16-87第10.2.7條要求消防設備房的照明支線,應接在消防配電線路上,就是強調了其電源的可靠性與消防設備是同等的。審查中常發現消防泵房照明接自一般照明回路,只是燈具采用自帶蓄電池的應急燈,還注明“連續供電30分鐘”。問題是消防栓泵的工作時間大多數工程要求不少于2小時,而應急燈具的標準一半規定連續供電為90分鐘,不能滿足要求,仍違反了“強條”。有的設計不愿做較大的改動,就將應急燈改為連續工作120分鐘,這并不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法。燈具是標準產品,增加供電時間,就要增大體積與重量,而做或非標,不切實際,只能應付審查,是不可取的。建議在沒有設應急照明箱的工程中可在消防泵動箱內增設一小空開供電即可。應注意,應急燈具(自帶電池)一般只適用于火災疏散照明,而不適用作備用照明。

3. 某多層建筑,消防用電為三級負荷,樓內設有小容量的消防泵,設計從樓配電總箱引單獨的回路供電給消防泵房動力及其照明,似乎可以滿足“低規”10.1.3條專線供電的要求,但火災時仍存在總開關因“切非”而被拉閘的可能性,這樣泵房的動力與照明將失去電源,所以最可靠的辦法,仍應從小區配電室引專線供電,這里介紹一種便通的接線方案(見圖二)供參考。由于泵房照明動力引自從總開關前的電源線,再經過箱內獨立開關保護,應該是可以滿足要求的。如果消防用電為二級負荷,或小區內設有柴電,此方案就不可取了。

4. 柴油發電機房的應急照明設計,很多工程將柴電機房照明電源引自市電與柴電切換供電的應急照明箱,燈具全部用一般工廠燈,認為已十分可靠,其實不然。試想,一旦晚上發生火災,市電又突然故障停電,急需柴電啟動投入。而此時由于柴電電源尚未建立起來,雙電源箱沒有電源,柴電機房失去啟動操作的最基本照明。即使是自啟動的機組,也有可能自啟動失敗,而需要人工輔助操作,也就是說柴電機房的備用照明是為建立備用電源的特殊要求而設置,所以一定要設置自帶電源的燈具,作為過渡照明,按“民規”6.1.9.5條規定,應滿足連續供電時間不小于1小時,照度不低于35Lx的要求,這一點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三、火災應急照明導線的選擇與敷設:

火災應急照明的配電線路必須滿足火災時連續供電的需要,由于“高規”、“低規”在線纜的選型與敷設方式的配合上沒有具體規定,比較強調“防火保護措施”。筆者認為穿管暗敷確實是一種既經濟又可靠的敷設方式,有可能的情況下應盡量采用。但是由于火災應急照明的燈具布置常隨裝修而變動,暗敷的方式往往難以適應,所以穿管或穿線槽的敷設還是較常用的方式。要保證線路的供電可靠性,靠金屬管或封閉金屬線槽的防火保護措施(即外刷防火涂料)在現實中很難湊效,主要是涂刷工藝復雜,需反復多道進行,又受管線場地以及天氣、人為因素等影響,質量很難保證,而且二、三年后還需重刷,根本無法落實,所以大多流于形式,自欺欺人,根本達不到耐火的效果,應盡量避免這種方式。所以筆者以為應側重解決線纜本身的耐火及阻燃性能,穿金屬管明敷時應采用耐火電線,穿金屬線槽、金屬橋架明敷時,應采用阻燃耐火線纜。

對于自帶蓄電池燈具,是否可以不考慮線路的供電可靠性?從理論上講燈具自身帶了備用電源,似乎與外部供電線路無關,但是應考慮到火災時若外部電源可靠,仍應以外電源為主,因為內部蓄電池電源的可靠性與平時管理水平密切相關,若平時沒有經常檢查、維護、一旦失去外電源,就難保能點亮或亮度不足,所以外電源線路的可靠性仍不能忽視。對于僅由EPS做為應急電源的工程中,由于沒有設置自帶蓄電池的燈具,EPS的引入及配出線路,如同應急照明的生命線,其選型及敷設方式更應萬無一失。

四、關于火災應急照明燈具的選擇:

1、應急照明特別是疏散照明的光源必須具備瞬時點啟的特性,如白熾燈,快速啟動的熒光燈、高頻熒光燈、小功率鹵鎢燈等,審查中發現一些高大空間的場所如體育場館、倉儲超市等為了將疏散應急照明燈作為備用照明的一部分,與正常燈具求得一致,而選擇金屬鹵化物燈為光源,是錯誤的。因為金鹵燈屬高強氣體放電燈,其燈絲從冷態到全輝度需要4~8分鐘,而突然停電則需4~5分鐘冷卻后才能再次起動,所以不能滿足瞬時點亮的要求,切勿選用。

2、疏散標志燈一般應選用專用燈具,但設計往往設有正確選用光源的容量以及外型尺寸,有的甚至只在圖例中寫上“出口燈”、“誘導燈”字樣了事。要知道在火災狀態下,為保證標志燈在煙霧下的可見度、清晰度,與燈具選型密切相關。我們在公共場所常見到若大的商場,卻配置了很小尺寸的誘導燈、出口燈,這必然會影響誘導的效果?!懊褚帯备戒沜.3.11及c.3.13表提供了方便選擇的方案,應結合工程予以采用。

3、“應急照明燈和燈光疏散指示標志,應設玻璃或其他不燃燒的材料制作的保護罩”是“強條”的規定。疏散標志燈選用專用燈具,其制造標準已滿足要求。但當疏散照明燈作為正常照明的一部分時,為了達到裝修效果,常選用與正常照明一樣的燈型,如筒燈、吸頂燈、格柵熒光燈、線槽燈等,這些燈具的保護罩材質往往不是不燃材料,設計未加說明,圖面圖形與正常燈具沒有區別,就造成違反“強條”了。

4、燈具的容量選擇不當,也常造成違反“強條”,如消防水泵房、配電房、柴電機房等火災時仍需堅持工作的房間,“高規”要求“應保證正常的照度,”其“解釋”是要與該部位平時工作面上正常工作照明最低照度一樣,主要參照《工業企業照明設計規范》規定。經查泵房為20Lx,配電室30Lx,控制室75Lx,柴電機房參照“民規”6.1.9.5條為35~40Lx,連續1小時。“低規”本無規定,即將出臺的“新低規”已規定為“不應比正常照明照度低10%?!边@就要求設計不能隨意掛上1~2盞雙頭應急燈,或布置幾盞工廠燈,而至少應查表選擇,如高度為3~4米,面積30~50㎡的機房,若選擇配照型工廠燈,其單位面積標準為10~12W/㎡,帶反射罩的熒光燈為3W/㎡左右,節能燈另當別論。

五、火災應急照明燈具的布置:

火災應急照明燈具設置的場所、位置、裝高,在“高規”及各相關建筑的規范中都有較明確的規定,但審查中仍發現有些不當的做法:

1、封閉樓梯間、防煙樓梯間或疏散走道常常只設誘導燈、出口燈,而未設置疏散照明燈,雖然可以利用誘導燈、出口標志燈作為疏散照明的一部分,但往往照度達不到要求。疏散照明燈一般設于墻上或頂棚下,位置比較高,主要在火災初期,疏散人員多的情況下起作用,當火災發展后,煙氣上升彌漫,往往先被遮檔,這時靠低位的誘導燈,兩者作用時間、效果不完全一樣,不能替代,更不能只取其一。《人民防空工程設計防火規范》的條文“說明”對此有很好的分析。

2、自動扶梯不能作為疏散出口,其出口標志燈及相關誘導燈或商場中引導購物的標志燈,機場、車站等各種功能標志燈都不能納入疏散照明系統,但可作為正常的備用照明供電對象。

3、疏散通道或前室內的火災報警按鈕、消火栓按鈕、消防電話插孔以及其它消防設施的附近,應設置應急照明燈,這一點常被忽視。

4、即將出臺的“低規”還規定建筑層數超過四層的疏散樓梯均應在每層樓梯平臺處的明顯位置標明所在樓層層樓,且當門開關時均不應被遮擋?!懊褚帯盝GJ/T16-92附錄C.3.6條中也規定“樓梯間內的疏散標志燈宜安裝在休息板上方的墻角處或壁裝,并應用箭頭及阿拉伯數字清楚標明上、下層層號”筆者理解這些規定的用意,就是在發生火災時,讓人們(含消防人員)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以便作出行動的決定,所以將層號指示與疏散標志燈結合,確實是很有必要,設計大都未注意做到。

5、大型的公共建筑面積大、平面復雜、防火分區多、出口多、防火卷簾多,有的設計人員沒有先弄清防火分區的區界線以及每個安全出口所屬的防火分區,布置火災疏散誘導燈比較隨意,甚至將人員誤導至另一個防火分區的出口,一旦防火卷簾降落,逃生者將不知所措,另外有的場所如商場的誘導燈低位安裝比較困難,因為周圍都是柜臺,只好懸吊,此時高度也不能太隨意,應控制在2.20~2.50m,若安裝過高,易受火災煙霧的遮擋而影響可見度。

6、對于較大的人防地下室,有若干個人防單元,及若干個防火分區,并有所交叉疏散照明設計難度較大,因為戰時的出口與平時出口不完全一致,常常是平時的安全出口,戰時要封堵,而戰時口部出口有的平時要關閉,戰時與平時誘導燈間距要求不同,指向也不同,很多設計混合表達在一張圖上,圖例沒有區別,圖面沒有加“注”,所以應提倡戰時、平時照明分別出圖,在吃透建筑專業分區圖前提下,明確表示人防、單元、防火分區的區界線,這樣設計、審查、施工、監理各方都能明白,可大大減少差錯,也便于臨戰時的轉換安裝。當然比較簡單的人防地下室,能用圖例、圖注表達清楚也可不分圖。

另外,地下車庫用于誘導汽車的出口標志燈、誘導燈、應有別于引導人員的圖例及選型。有一點必須十分清醒,火災時主要是解決人員疏散逃生。汽車的誘導標志燈,不應納入火災應急照明系統,但可以納入備用照明。汽車坡道出口不能作為人員的疏散出口。主要是不允許人車混流。還有相鄰的人防單元,設有一個雙向開啟的密閉門互為疏散出口,門兩側均應設戰時出口標志燈,但應急供電電源應分別引自各單元的照明回路。

六、關于應急照明燈具的控制:

有了可靠的電源、線路、燈具,如果在火災時不能及時點亮,一切都是徒然。對于不同性質的建筑物,或同一建筑物的不同場所,燈具控制可能有多種方式,關鍵是設計者必須有清晰的設計思路。首先應明確各種場所燈具的常態,其次是控制點,有的由現場開關面板控制,有的在配電箱集中控制,有消控中心的還應有消控中心強制接通(注意一定不能只有消控接通而無就地控制點,以防消控失靈),并應將設計意圖用控制接線圖表達并與配電系統回路對應表示。審查中發現很多工程沒有做到這一點,且平面圖中配線芯數標注混亂,以致審查師或消防審核看圖如墜入云里霧里,無法讀懂圖紙,難以準確判斷其正確與否,更談不上施工安裝人員如何正確接線,管理人員如何正確操作,在有火情時如何及時點亮就更是問題。所以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應急照明燈具的控制接線,近年來不少論文介紹了很多很好的控制方案,本文不再鰲述。以下僅提示一些常被忽視的問題。

1、帶蓄電池應急燈具的充電線任何情況下不應被拉閘,我們知道充電線功能除了對蓄電池充電(正常時浮充)外,充電線失去電源是燈具轉換由內部電源供電的信號,一旦被誤操作拉閘,燈具就會耗盡蓄電池的能量,又不能及時再充電,此時若發生火情,燈具就無法點亮,這是不允許的,所以設計應注明哪個是充電線開關,并注明“不得拉閘”。配電箱標志框也應明確標明。

2、充電線或接觸器的回路都應有線路保護開關。

3、裝設低于2.4米的應急燈具應配給PE線,這3點是任何控制接線方案都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

另外,“民規”附錄C.3.2條規定疏散照明平時應處于點亮狀態,筆者理解安全出口燈,疏散誘導燈,在外部光線不足以識別時應點亮或稱為“常亮,”所謂“常亮”并不排除在無人活動的夜間、節假日或有足夠自然采光的白天可以拉閘。所以沒有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工程中對于在配電箱集中控制且回路中帶有蓄電池燈具的,應采用三線(即配出充電線)二開關(充電線獨立開關保護),有低位燈再加PE線,以確保任何情況下,關斷電源開關時充電線路不被拉閘。

在配電箱集中操作方案一般適合于日常有人管理而且管理比較到位的公共建筑,而對于一般的無專人管理的場所,如出租的辦公樓、店面、住宅等,也可考慮設就地開關,此時配電系統可采用二線一開關的接線,但電源開關必須常閉(設計應注明)且回路中的自帶蓄電池燈具的充電線應引自就地開關前,防止充電線被就地開關關斷,但不能將集中控制的燈具納入該回路。為了讓火災中逃生的人員或是消防人員在火場中能迅速識別、方便操作開關面板,應急照明的就地開關應選擇帶電源指示燈型號,從某種意義上說,此開關即是消防設備,應有明顯標志。

對于設有消防控制室的工程,強制接通應急照明是火災自動報警的一項功能,應急照明箱配電系統及其燈具接線方案應與其相配合?;居袃纱竽J剑阂皇窃谂潆娤渑c消控中心兩地集中控制,另一種是由就地面板開關與消防中心強制接通。兩種不同控制方式的燈具不應混接在同一回路。平時必須常暗,只有火災時才接通的燈具,不應與平時常亮的共回路,一般應各自獨立回路。審查中就發現不少類似這樣的原則錯誤,例如某舞臺上方的應急照明燈,由于舞臺特殊功能,不能讓其常亮,而設計卻將其接入帶疏散誘導燈、出口標志燈的集中控制的回路,由于后者必須常亮,就產生矛盾,無法控制。又如某圖書館閱覽室內用雙頭應急燈作為應急照明燈,此燈具不可能作為正常照明的一部分,只能火災時強制點亮,但接在走廊安全出口燈的回路上,也就會出現同樣的失誤。

對于用聲光控制面板開關作為接通應急照明的開關,是有爭議的做法。筆者認為一些特定的場所,還是可以采用的,如高層住宅樓的防煙或封閉樓梯間內的應急照明,由于平時無人行走,不必常亮,同時人們對環境比較熟悉,懂的用聲響來接通照明,尤其火災時聲響較大,容易自點亮。而公共場所就不適合,如某中級法院,各層走道全部用此種開關,顯然會時亮時暗,根本不合適,所以應十分謹慎,不能濫用。

關于用“切非”來實現強制接通的控制,也頗有爭議,筆者有時也感到難以定奪,下面有幾點想法提請注意:

1、“切非”與強制接通在時間上不一定能保證同步。“切非”一般由消控室確認火災后,視現場需要才實施“切非”操作。在沒有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工程中,一般要等消防人員到場后,在開關箱處切除。

2、要用“切非”的辦法點亮應急照明,則所有燈具必須自帶蓄電池,造價較高,且燈具應是常暗狀態。

3、燈具電源不是引自應急照明箱,而必須接在非消防照明箱內。

4、“切非”前該場所的正常照明必須處于點亮狀態,為“切非”前提供火災最早期的的疏散照明。

鑒于這四點,其適用場所受到較大的限制。但不排除有的具體工程具體部位的火災應急照明,在考慮了以上四個因素后采用“切非”措施,可以解決強制點亮,滿足消防要求。總之應本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事求是的原則。

綜上所述,可見火災應急照明設計是一項“功夫活”、“細活”,必須認真思考,細致作圖。雖然有些差錯不一定違反“強條”但一個小小的疏忽,在火災時也可能釀成嚴重后果。“火場如戰場,時間就是生命”,一個完善的應急照明,可能為逃生者贏得寶貴的時間,相反也可能失去獲救的機會,這絕不是危言聳聽之說,無數慘痛的事實和教訓警示我們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去面對每個工程設計。我們也期盼著能盡早有一部專門規范來更好指導火災應急照明設計。本文不當之處,期待同行的批評、指正。

參論文獻:

1、《應急照明設計指南》中國照明學會第1號技術文件1993年

2、《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JGJ/T16-92。

3、《人民防空工程設計防火規范》GB50098-98

4、《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4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