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安全文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3 21:43: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核安全文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峨口鐵礦明確了安全文化建設的推進規劃:2012年為試點推進階段;2013年為全面推廣階段;2014年為整體提升階段。
2012年第一季度,在峨口鐵礦安委會上啟動了安全文化建設工作,并且成立了安全文化建設組織機構,明確各成員推進職責、推進計劃、時間節點及具體工作要求。
為了促進安全文化建設的扎實推進,讓全礦管理層及基層職工了解此項工作的意義,峨口鐵礦編制了安全文化宣講材料,從管理體系、安全文化目標理念、員工安全意識、行為控制等方面,通過干部大會、安全文化建設專題會、有線電視、櫥窗等多種渠道對職工進行宣傳。
根據各單位管理特點,采用作業區推薦、各部審核、礦安委會最終確定的方式選樹試點單位。2012年上半年,峨口鐵礦共選樹10個作業區、20個班組作為試點進行推進。下半年非試點作業區的10個單位和42個班組以“嚴格管理”為前提,推進安全文化建設工作。試點單位部門負責人監督檢查安全文化建設工作計劃的實施情況;工會負責分批組織班組長完成“白國周班組安全管理方法”的學習、討論與培訓;安全綜合組負責檢查所屬試點作業區、班組安全文化建設日常工作進展情況;推進辦安全管理科負責試點單位推進安全文化建設工作的整體策劃、指導、驗收、獎懲,組織試點單位開展安全文化建設互動交流工作。
及時發現和表彰安全文化建設和安全工作方面的先進典型。2012年,對上半年進步較大的運輸作業區、檢修隊、破碎作業區、焙燒作業區4個單位進行了表彰獎勵。2013年對3個安全文化先進作業區、1個先進科室、1個先進單位、5個先進班組進行獎勵并頒發獎金27500元,2014年礦部設立安全生產專項獎30萬元,用于安全文化推進方面的表彰獎勵。
各層次具體推進重點
作業區以安全績效分配體系為支撐,從人的行為、物的狀態、現場環境、安全管理4個方面重點抓好、落實13項具體工作。從安全家訪、賢內助評比、黨團共建等方面,全面推進安全文化建設工作。
班組以安全正激勵為主,全面引入“白國周班組管理法”,落實10項具體工作。班前安全交底和安全培訓,班中危險源辨識、安全互保、崗位練兵等,班后知識競賽、溝通交流等。
組織人事科按照“三個轉化”的要求,在24個黨支部中開展“黨員身邊無事故”和“安全衛士”活動,并將其納入黨委每月的工作任務中,堅持日常檢查落實。2013年以來,為使峨口鐵礦整體安全管理水平再上新臺階,扎實開展了“各級管理者上講臺”活動,分階段組織礦部領導、專業技術人員進行了講課,內容涉及安全生產、工藝技術、設備管理、勞資人事等各個方面,營造了良好的培訓氛圍,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工會將“白國周班組安全管理法”融入“星級班組競賽”標準評定。對情緒不穩定、違章行為多的職工,開展談心、家訪活動。安全管理科牽頭組織安全文化建設現場觀摩和交流,理思路、出方案、定措施,促進安全文化建設工作的整體推進。
為進一步增強全員安全意識,營造濃厚的安全文化氛圍,宣傳文化科和安全管理科聯合舉辦“一人平安,全家幸?!敝黝}巡回宣講活動,通過在各事業部、作業區和班組開展“一人平安,全家幸?!敝黝}巡回宣講活動,收到了用事故案例的教訓警醒人、用親人書信真摯的感情打動人的較好效果,進一步增強了全體職工的安全意識,突出表達了安全文化的感召魅力,營造了濃厚的全員安全文化氛圍。為吸取女工事故案例教訓,防范事故發生,定期組織女工開展事故案例討論活動。
安全文化創建中的亮點
通過正激勵逐級落實安全責任,形成有效的安全績效分配體系,為安全文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其中作業區管理人員安全績效分配:管理人員的績效評價,取平均分數,低于平均分數者,當月安全績效獎不予兌現。高于平均分數所得的分數,乘以每個分值所賦的金額,作為個人安全績效獎最終金額。
班組職工安全績效分配:為鼓勵職工積極參與安全管理,主要以正激勵為主,只加分不扣分。運輸作業區牢固樹立“安全與車輛同行,安全與家庭同?!钡陌踩幕砟?,有效運用安全績效,提高全員主動參與安全管理的積極性。該區細化制訂安全績效分配辦法,確定了管理人員、大車司機23項關鍵加分項;2012年,運輸作業區發放的安全績效獎比礦部多發18165元。
PDCA閉環管理,嚴格落實安全職責。突出對高危作業崗位、檢修作業的安全檢查及對管理人員崗位作業跟蹤。作業區每周回收跟蹤記錄,及時通報、公示,并將檢查結果納入單項考核和績效分配中。焙燒作業區以“高溫鑄就安全責任,精細踐行安全承諾”為主題,以嚴格管理為前提,實現精細化管理。作業區圍繞崗位精細化,每天上午8:00開始,作業區管理人員對承包的崗位進行重點跟蹤。針對現場跟蹤發現的問題,及時指導崗位職工整改,對違章行為及時糾正,讓職工受到教育。8:30早會進行小結,針對發現的問題、管理缺陷和標準缺陷,及時組織整改。每周一9:30組織作業區管理人員進行一次綜合大檢查;11:00將查出的問題匯總歸類,制訂整改時間、責任人逐條逐項落實完成。
篇2
摘 要 隨著安全文化的重要性的顯現,如何培育和建設好安全文化就成了企業的重中之重。我們通過創新管理模式、實行梯級激勵機制等多種手段,目的就是讓員工提高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從而保證企業的安全平穩運生產。
關鍵詞 安全文化 和諧企業 企業文化
安全生產、安全生活、安全生存是廣大群眾的需求、社會進步的必然。珍惜生命、關注安全,已成為全球的共識、時代的呼喚。本文意欲聯系實際闡述安全文化的重要地位、培育安全文化的主要方法以及安全文化對于建設和諧企業的保障作用等一些問題。
一、安全文化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安全文化的詮譯。目前,學術界和企業界對企業文化還沒有形成一致的認識和為大家所公認的界定。綜合起來應該對企業文化表述為:是企業全體員工在長期生產經營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標、價值標準、基本信念和行為規范?;趯ζ髽I文化的認識,特別是對安全工作的認識、經驗教訓的總結,我認為:安全文化是企業文化中有關安全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企業只有在追求安全的過程中和獲得安全時,才有可能創造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并推動企業的發展。
(二)培育安全文化以彌補企業文化的缺憾。企業文化是發源于美國的企業界和理論界,但最初的稱謂也不過是企業管理理論、公司文化、社團文化等,后來才被稱謂企業文化。企業文化必須根據各個企業的實際需要來建設和發展,必須針對各種情況的不斷變化而進行修正、充實、完善或曰揚棄,任何一個企業,安全總是第一位的。沒有哪一件事情比安全更重要,培育安全文化刻不容緩。
二、必須下大力氣培育和建設好安全文化
(一)培育安全文化,可謂勢在必行。首先,員工需要安全。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人類動機理論》一書中提出人的五個層次的需要,其中安全是基本的需要;其次,企業需要安全。企業內部只有營造人、物、環境等各方面的和諧與安全,才能形成更大的生產力,產出更多的物質產品以服務于人類。
(二)總結經驗培訓,提煉安全理念。自2001年大慶石化公司開展企業文化建設以來,我們加強了企業文化和安全文化建設。針對我廠生產上所具有的特點,我們創立和形成了“從企業文化高度審視安全,從人本原則出發引領安全,從思想工作入手管理安全,從細小環節做起保證安全”的新思路。在踐行“安全第一、預防為主”方針的基礎上,提煉和踐行了“以苦為樂,付出一萬的努力,防止萬一的發生”、“安全生產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操作規程血寫成,不能用血來驗證”、“最大的愉悅是付出艱辛,把一個個隱患及時地查出排除、把一起起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等一系列先進理念。同時,把生產界定為“亡羊不補牢”、“亡羊補牢”、“未亡羊先補牢”三種境界,我們追求的是“未亡羊先補牢”的安全生產最高境界。
(三)開展有益活動,提升執行能力。我們采取各種措施、開展多項活動,旨在提升安全文化執行力:一是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在建立健全、修訂完善規章制度的過程中,充分體現管理思想的轉變即實現管理上的以人為本,逐步從注重管物轉向注重管人、從注重管人的行為轉向注重管人的思想。為此,我們建立了“安全生產三級檢查制”“班組安全值日員制”等,提高員工安全意識和安全素質,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在能力,不僅保證了規章制度的自覺執行,而且也使員工行為得到了有效規范。
二是開展全員崗位培訓。為了提高員工的操作技能,我們開展了基礎操作培訓、系統操作培訓、應對技能培訓等三個階段的培訓。提高了員工的操作技術水平和應對突發能力,切實達到了生產操作安全平穩、排除故障手到病除、突發應對自如。
三是大力推進科技進步。我們扎扎實實地開展了科技創新活動。共完成較大的科技攻關改造項目84個,使我廠的生產能力由原設計的21.2萬噸/年提高到現在的36.45萬噸/年,產品單耗、能耗大幅下降。有效地提高了我廠的科技含量。
四是實行設備細節化管理。我們創建了設備細節化管理方法。堅持用細節的意識思考問題,用細節的工作發現問題,用細節的方法解決問題。明確生產車間和三修單位的不同側重點,著力在用、管、修3個方面體現細節化。設備檢修臺次逐年減少,設備維修費用逐年降低,設備運轉周期逐年延長,為安全生產提供了可靠的設備技術保障。
五是強化環境污染治理。為了改變環保落后的局面。我們一是加強宣傳教育,樹立污染可治、污染必治的意識和信心;二是健全組織,建立網絡,加強領導,保護環境;三是先后投資1000多萬元,增設、更新環保設施設備15項;四是設立了環保監測班,增加采樣點、監測樣,提高分析頻率;五是開展技術攻關,努力根治污染。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安全文化是建設和諧企業的基本保障
(一)和諧企業之我見。我認為,和諧企業應該是:資源配置合理、各種關系協調、規章制度健全、管理科學嚴謹、分配公正公平、激勵機制有效、生產安全平穩、實現效益最佳。建設和諧企業,就是要營造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環境等各種關系的和諧融洽,保證奪取更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
(二)安全文化能夠保障和諧企業建設。建設和諧企業,就是要追求包括人、財、物、環境等的和諧與安全。企業沒有安全,一切都將成為子虛烏有。因此,安全是企業第一和最基本的需要。而安全文化是企業員工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創造的有關安全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這個意義上講,安全文化定然能夠保證和諧企業建設。
(三)安全文化哺育了化工二廠的豐碩成果。幾年來,是全體員工培育和踐行了安全文化,又是安全文化哺育和鑄造了豐碩成果。
一是安全理念形成系列。我們采取上下結合、集思廣益的辦法,發動全體員工,認真總結安全工作的經驗教訓,緊密圍繞安全工作的實際需要、忠實服務安全生產的良好初衷,提煉安全文化理念,形成了包括引領思想、規范行為、吸取教訓、總結經驗、確立目標、追求境界、方式方法、保障措施等各個方面的安全文化理念。
二是安全意識明顯增強。在安全文化的沐浴和熏陶下,員工的安全意識有了明顯增強。實現了兩個轉變:一是由注重管員工的行為向注重管員工的思想轉變;二是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會安全轉變。員工們以主人翁意識、責任意識為核心的安全意識有了很大增強。
三是安全技能大幅提升。我們通過三個階段的全員性培訓即:堅持干啥學啥、缺啥補啥的原則,開展的基礎培訓;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開展的系統培訓;堅持把正確處置突發事件為重點的原則,開展的應對技能培訓。切實提高了員工的操作技能和突發事件的應對技能。實現了“生產操作得心應手、排除故障手到病除、突發事件應對自如”的目標。
四是生產經營科學規范。我們用安全文化和先進理念指導和規范生產經營活動,提出和執行了“安全生產程序化、設備管理細節化、領導干部形象化、員工工作標準化、機關三修服務化”的管理方法,制定了具體標準和條件。尤其是生產組織和管理上,堅持程序,認真操作;走上步,看下步,步步相連;做一環,備一環,環環相扣。不僅實現了生產組織管理的科學規范、保持了良好秩序,而且也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四、結語
篇3
一、安全文化緣起及國外安全文化研究現狀回顧
現代意義的安全文化最初由安全科技界專家提出來。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國際核安全咨詢組由此提出核電站“安全文化”概念。此后安全文化研究在自然科技界和人文社會科學界都得到了大力發展,安全文化建設也在其它企業生產和政府報告中得到了重要體現。
安全文化研究與建設主要起源于工業化國家,其特點是:
第一,安全文化研究首先在核工業領域重點推進。國際核安全咨詢組1991年提出《安全文化》報告,安全文化概念得以定義并且得到世界多數行業專家教授的認同。1994年該機構又制定了評估安全文化的方法和指南。1998年國際原子能機構發表《在核能活動中發展安全文化:幫助進步的實際建議》,提出了企業安全文化建設要經歷的三個階段。
第二,安全文化研究在其他工業領域的迅速推廣。美國蒙特納州1993年頒布了一部《蒙特納州安全文化法》,以法律的形式強調雇主和雇員合作以創造和實現工作場所的安全理念。目前國外在礦山安全、建筑安全乃至反恐怖安全領域都有較大推廣。
第三,安全文化研究在高校得以大力發展,并且安全文化概念和內涵日益豐富。目前,國外許多礦山類、公共管理類、衛生健康類院校中均開設安全文化類課程;很多高校都設有安全文化研究專門機構,開展相關項目研究。
第四,從單純研究技術解決安全問題到安全文化研究的理念突破。例如美國北卡大學提倡的安全理念已經從單純的技術設計、成本核算、以產品狀況解決沖突轉到安全價值和關注安全的過程上來。這一轉變,就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安全問題,走預防為主之路,變“要我安全”為“我要安全”的主體化。
二、國內安全文化研究與建設現狀
(一)當前國內安全文化研究現狀
主要表現為四個特點:
1.安全文化研究主體。改革開放前期,我國安全文化建設和研究主要是由勞動部及其下屬協會機構進行。進入21世紀后,逐漸轉移到高校和一些專職科研機構,掀起了中國安全文化研究。目前政府仍然在發揮它應有的推動者角色的作用,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
2.安全文化研究領域。從煤礦為主轉向其他領域研究。我國安全文化研究首先源于國外的經驗和成果,如1994年初國務院核應急辦公室召開了核工業系統核安全文化研討會,傳播了國際核安全文化的理念。但不是在核工業領域首先應用探索,而主要放在礦山尤其是煤礦安全文化建設與研究方面,這與我國國情有關。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安全文化研究也逐步由礦業為主轉向其他領域,如交通安全文化、建筑安全文化等,各種研討會、論文論著和大型調查研究相繼涌現。
3.安全文化研究學科。從單一或幾類學科為主轉向多學科既分又合的研究。起初,國內安全文化研究集中于礦山類安全問題,突出以安全工程和安全科技為主、安全文化研究為輔的模式。目前,國內除了單純進行安全文化總論研討外,紛紛走向各分科領域的安全文化研究。
4.安全文化研究方式。有關調研、文章著作和研討會多頭并舉。近年來國家政府部門等有關機構多次牽頭組織大型調查研究。論著方面:我國第一部安全文化研究著作《中國安全文化建設――研究與探索》于1994年底出版。分科著作、教材如《安全經濟學》、《安全心理學》等陸續出版發行。論文方面更是層出不窮。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2003年還專門開設了“安全文化網站”、“安全第一網站”等。
(二)當前國內安全文化建設現狀
總體看,當前國內企業安全文化建設勢頭比安全文化研究勢頭強勁。但仔細考察,我國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重點是企業本身的企業文化的形成,而企業文化的形成其核心又是企業管理文化的強盛所致。在政府的推動下,首先是在企業生產管理層面強調得多,并且附帶有一定的強制性經濟懲罰措施,因此與后來學術界強調的“以人為本”、“以員工為主”強化安全意識和安全理念的主體建構論安全文化研究大有不同。當然企業安全文化建設與學術界安全文化研究最終會形成良性互動而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相得益彰。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特點:
1.安全文化建設主體層面:政府、企業、個體之間的互動構建。安全文化建設中,政府起主導作用,企業(組織)重在落實,個體在于內化安全文化理念或執行企業(組織)的安全文化建設任務。從政府角度看,安全文化建設是面向全社會。在企業(組織)方面,則把完善和建設安全文化落到實處,多從企業文化入手,在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崗位與職責、安全實施、安全培訓、安全保障條件、安全文化氛圍、安全文化活動等方面進行了多方面探索,有的企業還有很多創新。相比較而言,國有企業的安全文化建設要遠遠強于民營(私營)企業,有的民營(私營)企業根本談不上安全文化建設,如大量使用農民工的煤礦幾乎對員工的安全培訓和安全意識強化訓練是空白,這也是為什么民營(私營)煤礦礦難發生率要高于國有礦的重要原因所在。
2.安全文化建設制度層面:宏觀上的安全法律法規與中觀上的安全管理制度在逐步完善。宏觀層面看,國家有關的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安全技術標準從建國以來都在不斷完善,但與發達國家相比較尚比較落后。例如我國的《安全生產法》2002年才正式頒布實施,而日本、歐美等國家早在工業化初期就已經完備,其安全保障制度也相當成熟。目前我國的安全法律法規具體包括:一是各類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包括應急預案);二是各類安全技術標準制度如煤礦開采技術規程、建筑施工規程等;三是安全保障制度如工傷保險制度、傷亡賠償制度等,還有就是在相關的刑法、黨紀條例等方面也都相應地對安全責任進行了規定。從組織層面看,主要是各級各類安全管理制度,主要體現在各類生產企業組織中,如“安全生產責任制”、“安全技術員職責”等。就安全文化建設本身的制度而言,最主要的是有些政府部門嘗試推行過“安全文化建設實施綱要”、“安全文化規劃綱要”,一些國有企業制訂了自己的“安全文化建設方案”、“安全文化建設細則”等。
3.安全文化建設活動層面:社會與企業組織的安全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在全社會層面,每年全國開展的“安全生產周”、“安全生產月”、“安全生產萬里行”等活動以及“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三同時”等教育培訓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在各地方政府、各企業組織內部,安全文化活動的開展也是豐富多彩的,如安全文化建設匯演、安全文化文學等等。安全文化活動媒介也是多管齊下,電視、廣播、網絡、報刊雜志等全面開花。安全文化活動在強化人的安全意識、安全理念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篇4
關鍵詞:安全工程;專業認證;課程體系
一、安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1.課程體系的修訂組織工作不夠嚴密。以前,包括學校的管理人員和普通教師在內,都認為課程體系的修訂是系主任或者專業負責人的事情,沒有出臺專門的措施來規范課程體系的修訂工作,導致課程的開設具有很大的隨意性[5]。在與其他高校交流的過程當中,發現每個學校開設的課程,特別是專業課程具有較大的差別,很難做到同質化培養。2.課程體系的修訂沒有認真對標專業認證通用標準和專業補充標準。在申請專業認證之前,大部分學校在修訂課程體系的過程中不會對標專業認證標準,大都是教研室(系)的教師內部討論一下課程體系的設置,很多時候是因人設課,比如新引進一名教師,他能上什么課程,專業就開設什么課程,最后導致課程體系與標準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6]。3.課程體系的修訂沒有行業專家、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深度的參與。之前,在課程體系的修訂過程中,沒有重視行業專家、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意見,很多時候只會召開兩個座談會:一個是任課教師的座談會,一個是在校學生的座談會,這樣制定出來的課程體系可能會存在與社會脫節的情況。
二、安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修訂的措施
一般來說,課程體系的修訂與培養方案的修訂同步進行,本科生培養方案每四年進行一次修訂,在現版培養方案使用期間,如遇國家或行業推行重大改革、頒布標準規范,經報學校批準,可以對培養方案進行適應性修訂,而課程體系也可以微調[7]。1.規范課程體系的修訂流程。南華大學安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修訂過程為:(1)學院成立課程體系修訂小組,由學院主管教學院長任組長、專業負責人(系主任)任副組長,成員包括專業教師、企業代表和畢業生代表等。(2)根據過去幾年專業辦學情況和用人單位及畢業生反饋情況,安全工程系提交課程體系的修訂初稿。(3)學院召開專業課程體系修訂研討會,專業負責人(系主任)、專業教師、行業專家、用人單位代表、在校學生代表、畢業生代表等參加。(4)召開專業課程體系修訂審議會,院教學指導委員會、專業負責人和專業教師代表參加,審議通過新的課程體系。(5)學校教務處(部)最終審定并通過修改后的課程體系。2.明確專業認證標準及專業國家標準[8]。(1)組織學習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通用標準、安全工程專業補充標準和南華大學課程體系修訂指導意見。(2)學習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有關安全科學與工程類的有關內容。(3)對國內多所已經通過安全工程專業認證的高校進行調研,了解課程體系修訂的過程和具體做法。3.除了征求高年級在校學生和專任教師對課程體系修訂的意見之外,主動聯系行業和企業專家、畢業生代表和用人單位代表,聽取他們的意見。(1)在2017版的課程體系修訂過程中,先后征求了中南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福州大學、中核集團安全環保部、中核集團北方鈾業有限公司、中核集團二七二鈾業有限責任公司等行業和企業專家的意見。(2)征求了中建一局深圳分公司、中建電力建設有限公司、中國核工業華興建設有限公司等用人單位的意見。(3)征求了部分畢業生的意見,其中2011屆6人,2012屆11人,2013屆13人,2014屆5人,2015屆8人,共計43人。(4)安全科學與工程系教師在第29屆安全工程年會上做了《南華大學核特色安全工程2017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報告,與國內同行交流了課程體系的修訂。
三、安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修訂的主要內容
1.總學分及創新創業課程和大學英語課程的修訂。將專業的總學分從183縮減到172學分;強化了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增加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基礎(必修,2學分),大學生創新創業選修(1學分),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1學分,第二課堂);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突出“以聽說為主”的國際交流能力培養,增加了2學分的學術英語。2.學科基礎課的改革。安全工程(核安全方向)將“原子核物理B”課程列入學科基礎課平臺必修課,突出本課程在核安全方向的地位。3.專業課程的改革。將“核通風與空氣凈化”課程調整為“通風與空氣凈化”課程,將“AutoCAD輔助制圖B”課程學分增加至2.5學分,以加強學生識圖、繪圖能力的培養,去掉了“建筑概論”課程;將“鍋爐壓力容器安全”工程和“起重與機械安全技術”兩門課程合并為“特種設備安全技術A”課程;將“職業衛生防護”“通風與空氣凈化”和“特種設備安全技術”課程從專業課平臺選修課調整為專業課平臺必修課,新增了“安全經濟學”課程。在安全工程(卓越班)的課程體系中,設置了“安全心理與行為學”“工程項目綠色施工與管理”“特種設備安全技術B”等課程,由企業和學校聯合開設;將“核工業概論”“核安全文化”“核應急救援”等部分課程的學分、學時、課程性質、考核方式等做了微調。4.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鞍踩a實習”“安全畢業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安排在企業中完成,并適當增加了時間;在企業教師和校內教師的共同指導下,結合工程實際,安全工程(卓越班)學生在企業完成《安全畢業設計》(論文)。
四、安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與認證標準的符合度分析
在專業認證的通用標準中,課程體系被劃分為:數學與自然科學類,工程基礎類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與專業類課程,實踐環節和畢業設計(論文),人文社會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等四類[9]。按照學校的標準,安全工程專業全部課程由四大模塊組成,分別為: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和集中性實踐環節。課程體系全面覆蓋工程教育認證通用標準和安全工程專業補充標準的要求,其中公共課模塊按教育部本科專業質量和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的要求設置,重點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和人文素養;學科基礎課模塊是安全工程專業的基礎課,它是進一步學習專業課的前提,重點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一定的創新思維;實踐教學環節是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注重實踐環節的多樣化,畢業設計緊密結合工程實際,而畢業論文大多與指導教師的科研課題相結合。以上對課程體系的兩種分類并不矛盾,經過整理后。
篇5
中國廣東核電集團于2003年4月組建了國內第一家核電專業化運營管理公司,由一大批運營管理專業人才全面運營管理大亞灣核電站和嶺澳核電站,開創了核電群堆運營管理模式在國內運用和發展的新局面
一、引言
核電是安全、清潔、高效的能源,具有突出的環境效益,目前已成為世界上僅次于火電的第二大能源。從全球范圍看,發展核電是大國能源戰略的必然選擇,我國也在2005年確定了“積極推進核電建設”的方針,由此開始,我國核電產業從適度發展轉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
我國目前電源結構以火電為主,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所占比重較小。截至2004年底,我國發電裝機容量為44070萬千瓦,其中火電32490萬千瓦(73.72%)、水電10826萬千瓦(24.57%),核電僅684萬千瓦(1.55%)。按照國家能源結構調整規劃,到2020年,核電的裝機容量將達到3600-4000萬千瓦,這標志著我國核電迎來了一個發展的黃金時期。但是,目前我國核電產業在設計、制造、建設、調試、運行、維護、技術支持和經營管理等許多方面與發達國家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在自主化程度不高、沒有形成產業規模而核安全文化理念要求安全至高無上的條件下,造價和生產、管理成本在一定時期高企不下是其形成競爭優勢的瓶頸。同時,核電站的政治敏感和社會敏感兩大特性,對運營提出了更為苛刻的要求,創新成了核電產業發展的唯一出路,核電群堆管理模式便應運而生了。核電群堆管理,是通過對若干投資者擁有的多個核電站實施統一的管理原則、標準、要求和方法,優化資源配置,實現規模效益,以優良的安全紀錄為公眾所信賴,提高核電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管理模式。群堆管理模式是核電產業專業化、標準化、集中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中國廣東核電集團(以下簡稱“中廣核”)于2003年4月組建了國內第一家核電專業化運營管理公司,由一大批運營管理專業人才全面運營管理大亞灣核電站和嶺澳核電站,開創了核電群堆運營管理模式在國內運用和發展的新局面。
二、國外核電群堆管理的模式與現狀
我國核電群堆管理模式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中廣核經過縝密研究,在借鑒美國、法國等核電大國群堆管理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謹慎實踐,逐步形成的。
(一)美國核電群堆管理模式的發展
美國是世界上核電裝機數量和容量最大的國家。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建設,到2004年底已實現在役機組104臺,裝機容量9811萬千瓦,核能發電量占本國總發電量的20%。
核電專業化的群堆管理組織也源于美國。在電力管制時期,美國核電站大多以業主和運營者一體化的模式運作;隨著核電進入電力競爭市場,其運營管理模式因產權和經營管理文化的變化而逐步呈現多樣化格局,為了降低成本,提高績效,共擔發電和成本風險,采取專業化、標準化和集中化的運作模式成為大多數核電站的選擇趨勢。目前,美國主要的群堆運營管理模式有三種(詳見表)。
在執照方面可以聯合執照,即由核電站業主和核電站運營商聯合持有核電站的運行執照,并制定相關法規以支持該類專業化分工的產業發展,為其核電群堆管理奠定了法律基礎。
(二)法國核電群堆管理模式的發展
法國是當今核能發電比例最高的國家。截至2004年底,有在役機組59臺,裝機容量6320萬千瓦,核電發電約占其總發電量的77%。無論是電力管制時代還是政府開放市場并允許私有化的今天,為了保障核電安全生產,同時也為了實現規模經營效益,法國的所有核電站只由法國電力公司(以下簡稱“EDF”)核電部統一建設和運營管理,實施跨基地統一指揮、統籌群堆共用服務以及單基地群堆運行管理,并定期輪換基地廠長。
在執照方面采用單一執照,責任跟執照走,即由EDF總公司對所有核電機組承擔責任。
三、我國核電群堆管理模式的產生與發展
在國內,兩大核電集團――中國核工業總公司(以下簡稱“中核總”)和中廣核均為擁有多基地、多機組的大型國有企業集團,中核總在役核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405萬千瓦,中廣核在役核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394.8萬千瓦。我國核電產業雖起步較晚,但起點高,空間廣闊,均以“安全第一、質量第一”為目標建設和運營核電站。電力市場開放的大趨勢迫使兩大集團向科學的深層次管理方向發展,于是核電群堆管理模式便在中廣核率先研究和實踐。
大亞灣核電站是我國內地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由廣東核電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核投”)和香港核電投資有限公司共同投資組建的廣東核電合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合營公司”)建設而成,擁有兩臺98.4萬千瓦的壓水堆核電機組,于1994年投入商業運行,最初的運營管理采用的是全功能電廠模式。嶺澳核電站是中廣核按照“以核養核,滾動發展”的方針由中廣核投資的嶺澳核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嶺澳公司”)興建的,距大亞灣核電站僅1公里之遙,擁有兩臺99萬千瓦的機組,兩臺機組于2002年和2003年相繼投入商業運行,建站初期也是按照獨立公司的架構進行組織設計和運作的。
為了提高中廣核的核心競爭力,在中廣核集團公司的主導下,對大亞灣核電站和嶺澳核電站逐步實施群堆管理,程度不斷深入,其歷程可歸納為三個階段:
(一)初級階段:《相互支持協議》
嶺澳公司成立后,為了滿足國家環??偩痔岢龅摹八慕y一”(即統一運行管理、統一申請排放量、統一進行流出物和環境檢測、統一制訂并實施應急響應計劃和準備)要求,同時實現合理規劃、優化資源利用和取得規模經濟效應,與合營公司根據平等互惠的原則于1996年簽訂了《相互支持協議》。該協議以合同方式規定了嶺澳核電站工程建設和生產準備中的共用設施與資源的共享,也規定了大亞灣核電站對嶺澳核電站生產準備的支持以及兩公司的共用服務內容?!断嗷ブС謪f議》的實施,使嶺澳核電站能夠最大可能地共享大亞灣核電站現有的資源,專注工程建設,培育中廣核自主工程建設、管理、調試啟動這一“核心競爭力”;同時也使大亞灣核電站享受到規模經營效益,共享嶺澳核電站補充的共用資源,并降低了部分行政性固定成本。
《相互支持協議》的實施,開創性地解決了大型公用事業工程建設企業“大企業,小社會”、“求大求全”等束縛企業持續發展和核心競爭力培育的障礙。
(二)發展階段:《群堆管理委托協議》
隨著嶺澳核電站工程建設的推進,合營公司和嶺澳公司于2001年簽訂了《群堆管理委托協議》,采用兩公司總經理聯席會議制進行高層管理,而將生產委托給合營公司負責,實現了四臺核電機組生產管理和運行的統一。開始對大亞灣核電站和嶺澳核電站四臺機組實施群堆管理,簽訂了《廣東核電合營有限公司和嶺澳核電有限公司群堆管理委托協議》,并制訂了《廣東大亞灣核電站/嶺澳核電站群堆管理方案》。在公司管理層,兩公司采用總經理聯席會議制;在部門層,生產運行采用分廠制,即大亞灣核電站為一個分廠(簡稱生產一部),嶺澳核電站為另一個分廠(簡稱生產二部)。生產各部門明確由主管生產的總經理負責指揮,實現了四臺核電機組生產管理和運行的統一。
《群堆管理委托協議》的實施,充分共享了大亞灣核電站近二十年群堆的安全運行管理經驗,為嶺澳核電站兩臺機組裝料后的調試啟動與試運行活動取得良好的安全運行業績提供了組織和人力資源保障,充分發揮了大亞灣核電站安全運行管理核電站這一“核心競爭力”的優勢。可以說,嶺澳核電站實現的自調試到正式商業運行無非計劃停機、停堆這一只能平不能超的世界記錄,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群堆管理模式的創新。
(三)高級階段:核電站專業化的運營管理模式――DNMC模式
盡管《群堆管理方案》的實施初步實現了中廣核“核電站安全運行”、“核電站工程建設”兩大核心競爭力,但《群堆管理委托協議》在實施過程中仍存在超越營業范圍與核責任劃分不對稱等法律問題和障礙。為了徹底解決這一制約企業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中廣核經過近兩年的醞釀和半年的籌建,于2003年3月成立了大亞灣核電運營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DNMC”),對大亞灣核電站和嶺澳核電站實施標準化、專業化、集中化運行管理,切實培育中廣核“安全運營核電站”這一核心競爭力。
DNMC模式使大亞灣核電站和嶺澳核電站的安全運行管理更好地滿足了國家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的要求,并探索出一條核電行業一址多堆、不同業主核電站安全運行管理的新路子。中廣核沒有停止對群堆管理優化的探索,在DNMC成立一年后,又成立了專業化核電工程建設管理公司,并將持續研究核電群堆管理模式的優化納入到中廣核和DNMC的五年管理計劃之中。
四、核電群堆管理模式的理論基礎與風險分析
分工和企業核心能力在企業理論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其所倡導的將最小分析單元擴展到企業中的個人的研究,較好地解釋了企業及個人在經濟中的相互作用,是核電群堆管理模式產生的核心理論依據。
企業組織的出現是分工發展的產物,分工的重要特征是專業知識與技能的積累,其效果是報酬遞增;內外部環境的變化是企業組織變革的動力,組織變革的適應性標志是企業資源與業務關聯度有機整合,其效果是和諧發展。企業的形態、規模、發展過程的方式與分工的發展及環境的變化息息相關,對專業知識與技能的積累狀況決定了企業組織的效率,知識積累的差異性決定了企業的競爭優勢與長期績效與其他企業的差異,而動態適應性最終決定著企業的生存!
核電群堆管理模式正是恰當地運用以上觀點,動態地進行重組或整合的結果,目的是實現目標函數最大化。
因此,核電群堆管理模式較以往單一運營模式無論上從生產管理還是經營管理上都進了一步,基本消除了多個主體獨立運營模式下的生產資源重復投入、人力資源瓶頸、技術資源壁壘、信息資源割裂、市場定價能力內耗等阻礙核電行業快速健康發展的不利因素。
但是新模式本身不可能避免所有的風險,同時還會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新的風險,部分風險還可能因新模式下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復雜性增加而進一步放大?,F階段DNMC模式下的主要特殊風險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運營風險和決策風險
這兩類風險主要與專業化公司的定位及模式下企業目標設置與管理能力匹配程度相關。目前,核電群堆管理模式下專業化公司的定位還處于探索階段,其產權結構定位的非最佳必然增加公司治理結構的幅度和深度,導致公司治理結構的復雜化;同時,定位非最佳所導致的受托方自身決策權利與決策能力不匹配,將影響企業目標的設置以及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的發揮;此外,專業化公司實質上就是核電行業特殊人力資本的擁有者,如何將擁有的特殊人力資源整合形成生產力,如何建立科學的決策與制衡機制,如何在多主體之間尋求利益平衡并提高溝通效率,如何實現有效監督與激勵……這些問題的解決,既是核電群堆管理模式成功的基礎,也是其面臨的最大挑戰。
(二)信息風險與誠信風險
核電群堆管理模式所形成的復雜的產權關系及組織架構與專業化公司所要求的內外部有效溝通、高質量信息相矛盾,更容易產生信息不對稱、委托方對受托資源配置公平性或有效性不高等問題,從而引發信息風險和誠信風險。
(三)環境風險
核電群堆管理模式下委托方與受托方之間實際上構成了一個大的虛擬經濟主體,這一管理創新所面臨的法律、法規依據不足或空白,也加大了模式運作的風險。
上述風險足以表明對核電群堆管理模式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研究的必要性。